-
阅读客户端:
爱阅读客户端
如果您尚未下载客户端,点击下面图标下载 - 支持阅读载体:
- 评分:
(已有0条评价)
- 纸版书: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原书第13版)
- Ebook价:¥30.00
基本信息
- 作者: (美)保罗·海恩(Paul Heyne) 彼得·勃特克(Peter Boettke) 大卫·普雷契特科(David Prychitko)
- 译者: 史晨
- 丛书名: 悦读经济学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11601
- 上架时间:2015-8-27
- 出版日期:2015 年9月
- 开本:16开
- 页码:407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经济/经济学 > 流派/研究 > 经济学知识

【插图】

编辑推荐
无论你是谁,一旦开始了经济学的思考就不会停止,它会让人上瘾。风靡国际的一部另类的经典经济学教科书,作为为非经济学专业学生撰写的一部“一学期学会经济学”的教材,本书被认为是经济学教材领域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本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畅销全世界,百余所院校使用,堪称经济学教育领域一部标尺性著作。更多精彩,请点击进入华章经管品牌店:
内容简介
作译者
彼得·勃特克(Peter Boettke),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该校经济学教授,同时担任詹姆斯·布坎南政治经济中心副主任、美国市场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著有《计算和调试:社会主义和转型政治经济学》《新思维为何失败:社会主义改造的政治和经济》等。
大卫·普雷契特科(David Prychitko),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北密歇根大学经济学教授。编著有《市场过程理论》(与彼得·勃特克合作)、《为何经济学家不同意:经济学思想流派概论》等。
目录
林毅夫推荐序
诺斯推荐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 1
1.1 认识秩序 / 2
1.2 社会协作的重要性 / 3
1.3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 3
1.4 智力工具:经济学家的技能 / 4
1.5 通过相互调整进行合作 / 7
1.6 游戏规则 / 8
1.7 产权作为游戏规则 / 9
1.8 经济学理论的偏倚:缺点还是优点 / 10
1.9 偏倚还是结论 / 12
1.10 没有理论就是糟糕的理论 / 13
简短回顾 / 14
问题与讨论 / 15
第2章 效率、交换与比较优势 / 17
2.1 好品和坏品 / 18
前言
本书的确与众不同。
本书通过实例及其运用向学生介绍经济学家的技能,甚至通过展示那些对经济现象的常见推理中隐含的错误,告诉学生何种思考是错误的,应该引以为戒。本书主要是为包含微观和宏观一学期内容的“经济学导论”课设计的,但也已经成功地用于MBA的经济学课程以及硕士阶段的经济学教育课程,还有人将其用作“微观经济学原理”的教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讨论了微观以及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并严谨地将其作为分析工具使用,而不是为了讲方法而讲方法。
有些导论课教材的作者常常急于展示经济分析的形式美,无意中可能用抽象的技术细节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一点可以理解。经济学家的确都构建模型(我们也运用比喻和修辞),但是缺乏经验的大一新生未必能分享我们对于模型的激情。实际上,大多数新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只是希望得到起步之前的基础训练。让我们来告诉他们,为什么他们坐在下面而我们却站在讲台上;让我们来告诉他们,为什么设计培养计划的那些人认为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最后,经济学并不是关于生产函数、完全竞争均衡、价格接受者或菲利普斯曲线的学问,经济学解释的是优化行为和交换过程的逻辑,是关于我们周围日常世界的学问。使用本书的学生不用等到学习结束时才深刻领会到这一点,他们在一开始就会知道。
保罗·海恩从不隐瞒他的教学方略。在此前的版本中,他坚持认为:“我们必须从第一天起就告诉他们,经济学的那些原理是如何从杂乱与纷扰中发现意义的,如何澄清问题、系统化分析,并纠正报纸上、政客、别有用心者和咖啡馆里自以为是的那些人的各种日常论断。”30多年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教会学生们如何看透那些胡言乱语,进而理解他们周围这个复杂的世界。第13版将继续这一传统。
本书特色
有舍才有得,本书通过淡化对严格建模的强调,得以带来更多的思考、应用和启发。但请别误会我们的意思,本书对于经济学的探讨既非轻易,也不像在酒中掺水一样降格以求。第13版中以扎实可靠的讨论阐述了经济学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我们身边的日常世界,这些应用既富于探索性,又富有启发性。甚至有些职业经济学家也告诉我们,关于经济学他们从这本书中学到了更多,而这是在他们拿到博士学位之后的事。
本书旨在提高学生的技能,使他们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一旦他们迷上了经济学,在更高深的经济学课程中会有充分的机会来锻炼他们的建模能力。但愿学生们都能在这个奇妙的学科中继续他们的追求,如若不能,他们至少也能保留基本的经济学知识。
第13版的修订说明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保罗·海恩的“孩子”,也是他的教育遗产。阿尔奇安(A. Alchian)和艾伦(W. Allen)合著过一本《大学经济学》(University Economics,1972),已绝版多年,该书的产权观念和协同主义传统对本书有深刻的影响。本书也具有奥地利学派的眼光,强调市场过程的动态性和企业家作用,而这些主题是由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 A. Hayek)、伊斯雷尔·柯兹纳(Israel Kirzner)以及穆瑞·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提出的。加上除此之外的其他思想,比如我们乔治梅森大学的教授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和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的公共选择学派——已经逐渐形成了被有些人称为“弗吉尼亚政治经济学”的学派。
第13版中有一些新的特色:
在第5章经济行为的协调中,我们讨论时间偏好和利率的作用。
我们重写了关于收入分配的一整章内容(第12章)。
我们在第13章加入了对于“丧志工人”的讨论。
对于货币均衡的讨论被并入了第14章货币的部分。
在第15章,我们讨论了奥地利学派关于不可持续繁荣的理论,并与第5章关于利率的阐述相联系,用来分析我们最近这轮“大衰退”。(一位出版编辑提醒我们,对于奥地利学派关于商业周期的讨论在此前的版本中并不充分。他要求我们解决这个缺憾并告知大家,我们在第15章完成了这一任务。)
我们更新了数据,并在每章开头加入了学习目标。
序言
如果能知道有一本不断修订的中文译本,保罗九泉之下也将十分欣慰。我和他都坚信,严谨而明智的经济推理,是增进经济绩效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若要达成持续的进步,唯有持续地关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中所阐述的那些基本原理。
道格拉斯·诺斯
2008年8月
林毅夫推荐序
经济学的样貌与灵魂
现代经济学在表象上,是经由烦琐的数学模型、严谨的逻辑推论而构筑的一套理论体系,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然而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是经济学家为了解释发生在一定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和限制条件下的个人选择行为,从而构建起的逻辑体系,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经济学对学习者真正有用的,是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理论背后,所反映出的一套观察个人行为及社会现象的思维方式。保罗·海恩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以对活生生的、日常发生的现象解析来阐述此观点,并帮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维,有助于初学者掌握现代经济学的精髓。
史晨翻译此书字字斟酌,历时三载,对未能读原著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本可以信赖的译著。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及首席经济学家
诺斯推荐序
经济学教材的革命
如果你的运气足够好,你偶尔会遇到这样的人,他的生活和行为与我们所宣称的理想完全一致。我是幸运的,保罗·海恩在1975年进入了我的生活。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切始于他给我的一封信,信的开头是这样的:
我会在这个学期末搬到西雅图,我想在城里找一所大学或学院教经济学。这是两个独立的决定,在经济系求职一事无论成功与否,我都会搬到西雅图。但是我觉得,教经济学特别是教经济学导论课是我能做好的事,我会把这件事一直做下去。
我从1967年起担任华盛顿大学经济系的系主任,并致力于将它办成美国最好的经济系之一。我对于“最好”的定义不仅包括学术声望,那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确立的,而且也包括对这所州立大学的广大本科生施以有效而亲切的教育。校方对于优秀的教学只有口头的表扬,而薪酬制度仍然与专著的出版挂钩,所有同事都在努力发表专著,鲜有例外。担任系主任之后不久,我决定回到导论课的教学岗位上,看看我们做得究竟如何。结果令人沮丧,我发现情况跟我读本科的时候相比没什么变化。教材中充满了经济学理论的术语,以解释完全竞争模型、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和垄断,边际分析、各式图表随处可见。按照传统的讲法,我在第四讲中讲授完全竞争,并用美国农业的情况加以例证。课上到一半,坐在后排的一位同学对我所讲的内容大声提出异议。我觉得我应该教训他一下,就请他上台来讲他自己的观点。他走上讲台,谈起价格补助、牛奶营销法案、食糖生产补贴等,遍及农业的各个方面,甚为精彩,且并不限于竞争模型。我逃回办公室,开始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案。当我收到保罗的信时,我已经为此努力了数年。我回信问他,要是他来教,他会怎么做。下面是他回信的一部分:
我希望能在这样的学校里教书:那里的教员愿为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尽心尽力,并心怀热诚;他们会不断反省通识教育的性质和重要性,并把提供良好的通识教育视为己任;他们会把自己的学科作为基地,大胆进入其他学科,而不是把自己的学科当作一座城堡,在里面享受清静的生活。在我梦想的学校里,所有人都应该达到某些核心要求,因为任何人都能列出一个受过通识教育的人应掌握的特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所人文学院想要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知识共同体,就必然要有某些共同的核心知识,对于这些核心知识,首先应该要求教员们掌握(我常想,如果每位教员都要修本科生所有的必修课,而且同事们也将对他所开设的核心课程加以评估的话,那么全体教员的课程设置讨论就会更有成效了)。
保罗放弃了南卫理公会大学的终身教授职位,来到华盛顿大学做一名没有终身教职的讲师。直到2000年3月去世时,保罗仍然保留着这个职衔。我不知道我们现在是不是符合保罗心中对理想教员的期待,但我知道,改变了我校经济学教学方式的不是我们,而是他。他改进了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彻底修订了导论课程,并定期和研究生助教讨论如何改进教学质量。不仅如此,对于我们这些注重高质量的本科生通识教育的人来说,保罗始终是一种鼓舞和激励。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体现了保罗处理经济学以及通识教育的方法。与现行的教材相比,本书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本书不仅关注社会问题,更关注经济学推理澄清这些问题的方式,由此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此外,恰如本书标题所揭示的,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对这种思维方式的理解曾经是(今后也将一直是)经济学对社会科学的革命性贡献,它有助于我们增进对周围世界的理解。
每年秋天,我在给大一新生开的研讨班上都会专辟一节讲讲保罗这个人:他在神学院受的教育,他被授予圣职的仪式,他进入经济学之路,还有他把严密的经济学和一种对社区以及社会福利的开阔而积极的关切结合起来的方式(毫无疑问,保罗的经济学是严格的)。他信奉个人自由,并认为有必要让有责任心的人担当起这份自由。他和他的妻子朱丽就是按照这一信条生活的。
道格拉斯 C. 诺斯
媒体评论
——林毅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及首席经济学家
如果能知道有一本不断修订的中文译本,保罗九泉之下也将十分欣慰。我和他都坚信,严谨而明智的经济推理,是增进经济绩效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若要达成持续的进步,唯有持续地关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中所阐述的那些基本原理。
——道格拉斯·诺斯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全球经济的版图正在重构,分工合作的新规则也在不断演进。要理解这些变化,需要一种受过训练的视角,日常生活的简单直觉是不够的。本书讲述的就是这种思维方式,不套公式、可读性很强,经常被选作文科、MBA等专业的经济学通识教材。
——赵忠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副校长
经济危机的爆发凸显了现代经济学的贫困,但同时呼吁创新经济学的思维。大转型和大改革则更加需要我们从繁杂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中独立出来,回归到最为纯真和朴素的经济哲学思维之上。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我们现在的社会,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商业社会,而用于理解这一商业社会的学问的一部分,就是经济学了。这一社会是如此之复杂,因此经济学的复杂是正常的,而高明的经济学,则总在试图以简明的方式探讨这一复杂的社会。亚当·斯密做过这样的努力,《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同样做出了努力。他们肯定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因为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以某种形式化的逻辑来讨论一些共同关心的急迫利益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有所避免。
——陈功 安邦咨询创始合伙人、首席分析师
书摘
我们会一直对已经过世的保罗·海恩心存感激。我们也很高兴,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一直有机会从保罗的书中学到知识。
过去30年中,如此多的人帮助雕琢并改进过本书。作为感谢,我们继续列出那些对于较早版本进行过评阅,或者主动提供过有益评论的人:
Terry Anderson Horst Feldmann Charles
Nelson
Yoram Barzel Robb Freeman Marilyn
Orozco
Robert Beck Joseph Furhig E.C.
(Zeke) Pas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