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如何把握“放”与“收”的度?
如何使学生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针对开放性题型,如何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如何设计教学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设计动态的教学过程?
如何设计探究性问题?
如何备生活背景的数学应用题?
怎样培养初学几何的学生逻辑推理的严谨性?
有效驾驭教材疑难问题
如何在解题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怎样在课堂三个阶段设置悬念?
怎样用活、用实教材?
怎样在“中心对称”教学中更新教学材料?
如何让课本成为学生的“开心词典”?
如何提炼数学的教学知识?
有效设问疑难问题
如何提高设问技巧?
如何巧妙设疑?
如何获取设问的成功?
书摘
疑难问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开放式的新局面,学生的合作交流多了,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多了,与此同时教师也感到放开容易收起来难。这是实施新课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很多教师感到有时课堂难以驾驭,“放”与“收”的“度”很难把握。放得多了,课讲不完;放得少了,又显得流于形式。凡此种种,一堂课究竟应怎样设计才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呢?
解决策略
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探究意识,课堂教学必须“放”。“放”不是指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流,“放”,要“放”而有度。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放”的度呢?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从两方面来考虑:第一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第二是学生的认识水平。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充分而深刻地把握教材的难点、重点。课堂上对涉及到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放的程度可稍大一些,时间可稍长一些,使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与探讨,深入而透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对那些非重点、难点的知识,放的程度要小些,甚至可以直接引导得出。
例如,有的教师在讲“同类项”一课时,放弃了同类项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一重点,由教师引出同类项的概念,用了大量时间放在实例强化上,结果学生没有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没有真正理解好同类项的概念中“同类”的含义这个教学难点。学生对同类项这一概念没有深刻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