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尝试的十年:1957-1966年
第一节 结缘中国质量管理
第二节 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节 中国质量管理的模式
第四节 中国工厂的干部和工人
第五节 这个十年的总结
第二章 反省的十年:1967-1976年
第一节 秦城的日日夜夜
第二节 我的反省
第三节 我的认识
第四节 回青岛
第三章 奋斗的十年:1977-1986年
第一节 生活的困境
第二节 幸运的邀请
第三节 质量协会的创立
第四节 我与军工
第五节 QC小组
第六节 媒体的帮助
书摘
结果,厂长一听,鼓掌欢迎,并发表讲话。我一听,厂长的讲话有点不对头了。他把我当成自动控制的专家了。他说,质量控制,太好了,没想到自动控制能运用到质量上,太符合他们的需要了。我说,不是,我的质量控制不是自动化控制,是统计的质量控制。他说:“质量还要统计,我们这里班组就有统计员嘛!”当时中国工厂的班组建设有“八大员”,其中就有统计员。我这么一说,他的神情马上就变了,对我也就不屑一顾了。其实,早在1957年,就有当时纺织工业部纺织机械局的一位高级工程师董彦曾同志,陪我去过上海参观访问,去了上海国营第二纺织机械厂。这次是我在国内第一次向我们工厂的同志介绍质量控制。照例,我用控制图说明,用公差界限和控制界限判断超差产品的不同含义。立刻有厂里的工程师质疑,这不是数理统计吗?你看,一会说我是自动控制专家,一会说我是数学家,把我都搞糊涂了。这倒也好。那以后的年月里,我还真是抽空看了一点自动控制和数学的东西。我这个人,就是喜欢东看一点西看一点地打发日子。
……
【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