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杨一平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107769
- 上架时间:2002-12-4
- 出版日期:2002 年11月
- 开本:16开
- 页码:440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软件工程及软件方法学 > 综合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p>本书重点介绍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融合。本书共分11章,第1~3章中介绍了软件工程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第4~6章中给出了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融合的框架结构、重点关键过程域实施方案分析和软件项目管理方面的方法步骤;第7~10章分别介绍了美国SIAC公司、联想软件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实施CMM的案例分析和针对软件项目监理的案例分析;在第11章给出了"基于高新技术的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规划构想的研究"。
本书列举了大量的应用实例,突出了在软件工程技术开发中应用软件过程管理的先进思路和方法,为软件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上规模和出效益提供了系统的和可行的参考方案。本书适合从事软件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软件过程管理人员和软件企业经理阅读,也可作为计算机软件专业、信息管理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6600"><strong>试读下载:<a href="http://www.china-pub.com/temporary/list/cooperate/zipdownload/8343/01.zip">第一章</a>
<a href="http://www.china-pub.com/temporary/list/cooperate/zipdownload/8343/02.zip">第二章</a>
<a href="http://www.china-pub.com/temporary/list/cooperate/zipdownload/8343/09.zip">第九章</a></strong></font></p>
作译者
主要研究方向:MIS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应用。他主持开发并完成的科研项目累计8项,获北京市级奖2项。目前,他的研究重点是软件过程改进,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高新技术的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规划构想的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SW-CMM模型技术促进北京市软件企业升级换代的研究"等4项课题的研究。
同时,他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先后为信息学院研究生、本科生讲授了"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C语言"等12门专业课程,指导了20名硕士研究生。
近几年来,他累计发表约30篇学术论文,如《基于CMM模型提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规划构想》、《我国软件产业实施CMM的对策研究》等;编著、译著、论著累计20本,代表作包括《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方法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工程及其应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其应用》、《Windows 98中文版实用教程》等。1998在"面向未来计算机培训电视讲座"中主讲Access 97数据库系统,1999年在"21世纪计算机培训电视讲座"中主讲Access 2000数据库系统。讲座节目在1998年~2001年期间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和第二套、各省市电视台播出,影响较大,社会反映良好。
联系电话:65976450, E-mail :yyp@cueb.edu.cn
目录
1.1 融合的思考与探索 1
1.2 存在的问题及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 2
1.2.1 观念有待创新与理论有待突破 2
1.2.2 密切关注过程化的管理方式 3
1.2.3 软件人才短缺、结构有待调整 4
1.2.4 软件的监理机制势在必行 6
1.2.5 网络化、服务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7
1.2.6 及时地制定与调整适应软件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化 8
1.3 本书研究前期工作简介 9
1.4 本书的主要内容 9
第2章 软件工程与软件开发技术 11
2.1 软件工程概论 11
2.1.1 软件危机 11
2.1.2 软件工程的发展 12
2.1.3 软件工程的概念 12
2.1.4 软件工程的新热点 18
2.2 软件开发技术 23
2.2.1 软件生存期模型 23
2.2.2 软件开发方法 29
前言
本书的宗旨是建立以软件工程为主线融入CMM模型的过程改进和评估标准的融合框架,提出实现独立的质量保证体系的一系列指标,完善量化管理的方法和措施,设计用于过程改进的解决方案。书中列举了大量软件企业实施CMM的案例,目的就是探索运用CMM模型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我国软件企业过程改进和质量保证能力路子。
在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对国内外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近年来尽管我国软件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果,拥有一大批优秀的编程人员,但管理不足和缺乏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软件企业管理、软件开发与生产的效果始终未如人意。软件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对软件产品的衡量与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软件产品的开发具有较大的风险。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软件的开发工作决不仅仅是技术过程,它是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过程。为此,软件的管理应是连贯的,软件生产企业的定位应是连贯的,软件维护工作应是不断改进的过程,软件的管理不应只是结果的管理而应是对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因此,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概念正逐渐被软件企业接受,它就是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提出),一个企业的软件能力取决于该企业的过程能力,特别是在软件开发和生产中的成熟度。一个企业过程能力越是成熟,该企业的软件生产能力就越有保证。国外近几年软件产业发展的成果是惊人的,究其原因,一些大的软件企业除了注重软件产品的标准化以外,更注重软件开发过程的标准化。目前,国内经过了两三年的起步阶段,笔者也有幸在1998年开始涉及该领域,在北京市自然基金的资助下已出版《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方法及其应用》一书,深知此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国务院和信息产业部分别下发了两个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发布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等级评定条件的通知》,鼓励企业通过CMM的认证,政策调动企业进行CMM评估的积极性,也确实对软件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整体开发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然而,在我国软件企业管理薄弱的环境下,最缺乏的是深入理解CMM、可供参考的实施方案、过程改进和评估标准的融合框架,质量保证体系的一系列指标、量化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和用于过程改进的各种解决方案。本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总结了笔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结合我国软件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理论研究上侧重技术方法和管理方法的融合,侧重CMM实施的方法和步骤,应用研究上侧重CMM对于具体软件企业的可使用性及如何实施CMM的具体措施等方面。总之,我国的软件产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找到一个突破口,面对国际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把握这一趋势,适时调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提出正确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对我国软件产业在21世纪迎接挑战和抓住机遇至关重要。
本书共分11章,第1~3章中介绍了软件工程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第4~6章中给出了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融合的框架结构、重点关键过程域实施方案分析和软件项目管理方面的方法步骤。第7~10章分别介绍了美国SIAC公司、联想软件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实施CMM的案例分析和针对软件项目监理的案例分析。最后,在第11章给出了"基于高新技术的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规划构想的研究"。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最新的与CMM有关的外文资料,模型主体框架以CMM1.1为准。在笔者理解和实践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新内容。
本书第1、2章由郭宁、杨一平、黄叔武、田新民、马亚玲等编写,第3章由杨一平、许向荣等编写,第4章由马慧、杨一平编写,第5章由娄不夜、杨一平、陈英编写,第6章由邵丽编写,第7章由Timothy. T. Porter 先生、郝海静、杨一平编写,第8章由韩振江、李建奇、董锋、杨一平等编写,第9章由胡大庆、付进顺、董锋、尹海琴等编写,第10章由胡小松、杨一平等编写,第11章由杨一平、文魁、马慧及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编写。全书由杨一平策划、统稿和审查,课题组集体讨论定稿。另外,研究生李长征、栾东庆等做了大量的辅助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和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02年8月于北京
作者其它作品
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研究
- ¥39.00
- ¥29.25
- 质量评价与软件质量工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