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Foundations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4th Edition)
- 原出版社: Prentice Hall

【插图】

编辑推荐
这是目前介绍美国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新版翻译教材。作者不但对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些细节性问题进行了介绍与讨论,还对至2008年秋之前的美国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都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本书还注重用新的金融产品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与负债进行管理,并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同时,全书也结合了*名国际金融机构的管理运作实践,使读者能全面了解国际金融市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金融创新前沿。
本书适合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和金融学方向MBA使用,也适合金融证券部门实际工作者使用。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译者序
我当时就答应了下来,原因是我在学院给EMBA专业学位的同学上一门课,部分内容要用到这本书,也与胡畏老师合作过两次共同为财务金融系的本科生上这门课(胡老师教授绝大部分的内容)。每次上这门课时都会碰到许多问题,一是许多原版教材在介绍到国内来时都会有人为的删节,删节的部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学生不感兴趣;二是一些教材是较早引进到国内来,而金融市场里出现的新情况并没有反映出来。当然,更重要的是在10年前我第一次访问华盛顿大学俄林商学院时,曾经用过这本书的第2版,其简练的语言,明了的编排风格也让我耳目一新。
当拿到原版书之后,我很快复印了一本交给胡畏老师,两人粗读之后商量如何具体分工。在讨论时我们觉得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新”,书中已经将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些细节性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介绍,正如其在前言中所说:“美国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一直在演化,这些变化在某些领域中起到改造性的作用。这些变化与这一版本的完成几乎处在同一时刻,当然在编辑这一版本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停止前进。”此外,本书注重用新的金融产品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与负债进行管理,并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认为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完成译稿让它与大家见面。为了加快进度,我们也邀请张湄老师参加我们的翻译工作,她是上海金融学院的老师,长期主讲这门课程,考虑到她还在复旦攻读博士学位,我们便请她友情参与了第八部分的工作,共4章内容。胡畏老师承担了共16章内容的翻译工作,我来译前言与前12章的内容。整个暑假我们都在工作,到9月份开学之后,由于我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为此请刘林译了部分内容,李岩岩、张跌凡等协助我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帮助我制作图表,对模棱两可的地方进行上网查找资料并校对。全部译好之后,我和胡畏老师互相校对了各自负责的内容。当然,为了保持本书的完整性,我们没有对正文内容进行删节,仅仅对一些总结性的段落与术语,即重复性内容进行了删节。
这是一本入门级的教科书,很多阅读资料直接编到正文当中去,特别有益于财务与金融专业的本科生,以及专业学位如MBA、EMBA、MPAcc等学员的学习。由于水平与经验有限,错误与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指正。
孔爱国
前言
本书的目的就是向同学们介绍这些美妙的变革。我们在较为广泛的范围里介绍金融证券,如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投资、基金操作以及不同类型金融风险的控制等;帮助同学们了解每种证券的供求双方的需要,特别是那些投资人对证券的需要,他们面对利率、资产价格、监管约束、全球竞争与机会等不断变化的环境如何来管理其资产与负债;致力于用较大的篇幅来解读全球主要金融机构是如何来管理其资产与负债,如何通过创新金融工具来支持其资产与负债的管理。我们聚焦金融机构的实际操作,这对学生特别有益,当金融机构及其环境发生变化时,他们就会做出适当的反应。
本书已出版至第4版,第3版在2002年出版,在第3版的前言中我们认为:“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变化标志着金融学科可预见的未来,新的市场、机构以及证券会应运而生。”自2002年以来,金融业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我们将在本书中进行论证。美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产品的体制性变化主要发生在2002~2009年早期,我们原本想在2007年推出第4版,但是为了得到最新的证据,我们不得不推迟到今天。
如果我们要写新版本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大约公元前350年),或者是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公元前351年),甚至一门《经济统计学》,也许我们的看法会发生变化,但是主题并没有变化。另一方面,对美国21世纪早期的金融体制进行研究就像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中试图击中窗外也在移动的目标那么难,当然,如果人站着不动,只是靶子移动也许会容易得多。
我们试图引入美国金融结构的变化,以完善此书。第3版已经变得陈旧,我们不得不更新版本,而当这一版本送到出版社时,美国的金融结构仍然在持续变化。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发现,第一,新版本中提出的原理是通用的,原理肯定不是变革的一部分;第二,理论的应用是通用的,这些应用体现在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当中;第三,在新的版本中我们会介绍一些新的金融产品。
美国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一直在演化,这些变化在某些领域中起到改造性的作用。这些变化与这一版本的完成几乎处在同一时刻,当然在编写这一版本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停止前进。变化一直在发生,新的版本的不完备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将直至2008年秋的美国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详细地充实到第4版当中来,总体上来说,本书的新版本是完整的。本书为学生理解美国金融体制的持续演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体制结构与分析工具上引导学生,他们需要理解这方面的创新,他们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这些创新。
弗兰克J法博齐感激他的妻子唐娜与孩子们(弗朗西斯科、帕特丽夏和卡莉),他们常常将杂乱的环境控制住,让他能够完成这一项目。弗兰克J琼斯则感谢他的太太萨莉,对他来说,太太的大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本版更新之处
新的章节
第2章:金融机构、金融中介和资产管理公司新增了监管者所关心的问题。
第24章:商业房产抵押贷款和商业房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
第31章: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市场:信用衍生品和抵押债券凭证。
重新修改的章节
第1章:新增了市场监管的讨论(包括美国财政部的监管改革蓝图)和金融创新的原因。
第12章:覆盖了对传统的组合选择理论的批评,包括了资产回报分布的讨论(厚尾),风险测度的替代方法以及行为金融理论。
第17章:新增了很多议题,如电子交易、NYSE和NASDAQ市场中的国际与国内兼并,算法交易与内部化。
第19章:新增银行贷款的二级市场。
第22章:修改了有关住宅按揭贷款市场的讨论,包括次级贷款。
媒体评论
利率互换中中介的作用有助于说明这个市场的演变。这些交易中的中介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它们在市场的早期阶段发掘出了互换的最终使用者。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它们的客户中发现有些实体需要利用互换来完成其融资或投资目标,它们就将两种实体匹配起来。本质上,中介在这些交易中发挥了经纪商的功能。
在市场的早期,中介只有在为了要平衡交易而不得不这么做的时候才会在互换中取得相应的头寸(即成为交易的主体)。比如,某中介有两个客户希望进行一个互换,但其中一方希望的名义本金是1亿美元,而另一方想要的是8500万美元,中介就可能成为这多出来的1500万美元的订约方。也就是说,为了补齐客户目标的差异,中介可以持有或者说作为交易主体取得这个头寸。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不利利率变化的影响,中介要对这个头寸进行套期保值。
为了解释中介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我们需要强调前面还没有讨论过的互换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我们前面描述的互换中,双方都必须要关注另一方有可能对其责任违约。尽管违约并不意味着任何的本金损失(因为名义本金并不交换),但进入互换希望达到的目标受到损害。由于早期交易中涉及较高和较低信用等级的实体,前者要担心后者的违约可能。为降低违约风险,很多早期的互换交易要求较低信用等级实体从高等级商业银行获得担保。在互换中的中介常常就是这种类型的银行。以这种方式卷入成为发行方或担保方,导致银行接受了交易商或订约方的角色。
随着交易的频率和规模的上升,很多中介变得乐于进行互换交易并成为交易主体而不再仅仅是经纪商。只要有实体希望进行互换交易,中介就会乐意成为其交易的对手方。因此,利率互换成为中介产品存货中的一部分。针对像互换等复杂头寸套期保值的数量技术的进步和期货产品的发展,也使得对大规模存货头寸的保护更加可行。
还有另一种发展也促使中介成为互换交易的主体而不是经纪商。随着更多的中介进入互换市场,互换的买卖利差急剧收窄。为了在互换市场赚钱,中介不得不要做足够多的业务量,而这就要求它们必须:(1)有足够多的客户愿意使用互换;(2)有大量的互换库存。为了达到目的,中介有必要作为交易主体进行交易。《欧洲货币》的一项调查要求150家跨国和国际机构指出一个有效的互换机构的特征。结果显示能够为客户安排互换的速度是最重要的判别标准,这个速度取决于客户基础和库存。该调查还发现,与由经纪商安排的交易相比,客户对由中介直接充当交易主体的交易更感兴趣。
……
书摘
利率互换中中介的作用有助于说明这个市场的演变。这些交易中的中介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它们在市场的早期阶段发掘出了互换的最终使用者。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它们的客户中发现有些实体需要利用互换来完成其融资或投资目标,它们就将两种实体匹配起来。本质上,中介在这些交易中发挥了经纪商的功能。
在市场的早期,中介只有在为了要平衡交易而不得不这么做的时候才会在互换中取得相应的头寸(即成为交易的主体)。比如,某中介有两个客户希望进行一个互换,但其中一方希望的名义本金是1亿美元,而另一方想要的是8500万美元,中介就可能成为这多出来的1500万美元的订约方。也就是说,为了补齐客户目标的差异,中介可以持有或者说作为交易主体取得这个头寸。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不利利率变化的影响,中介要对这个头寸进行套期保值。
为了解释中介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我们需要强调前面还没有讨论过的互换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我们前面描述的互换中,双方都必须要关注另一方有可能对其责任违约。尽管违约并不意味着任何的本金损失(因为名义本金并不交换),但进入互换希望达到的目标受到损害。由于早期交易中涉及较高和较低信用等级的实体,前者要担心后者的违约可能。为降低违约风险,很多早期的互换交易要求较低信用等级实体从高等级商业银行获得担保。在互换中的中介常常就是这种类型的银行。以这种方式卷入成为发行方或担保方,导致银行接受了交易商或订约方的角色。
随着交易的频率和规模的上升,很多中介变得乐于进行互换交易并成为交易主体而不再仅仅是经纪商。只要有实体希望进行互换交易,中介就会乐意成为其交易的对手方。因此,利率互换成为中介产品存货中的一部分。针对像互换等复杂头寸套期保值的数量技术的进步和期货产品的发展,也使得对大规模存货头寸的保护更加可行。
还有另一种发展也促使中介成为互换交易的主体而不是经纪商。随着更多的中介进入互换市场,互换的买卖利差急剧收窄。为了在互换市场赚钱,中介不得不要做足够多的业务量,而这就要求它们必须:(1)有足够多的客户愿意使用互换;(2)有大量的互换库存。为了达到目的,中介有必要作为交易主体进行交易。《欧洲货币》的一项调查要求150家跨国和国际机构指出一个有效的互换机构的特征。结果显示能够为客户安排互换的速度是最重要的判别标准,这个速度取决于客户基础和库存。该调查还发现,与由经纪商安排的交易相比,客户对由中介直接充当交易主体的交易更感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