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Macroeconomics
- 原出版社: Addison Wesley Longman
内容简介
作译者
亚伯的教学生涯始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并先后在特拉维夫大学和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亚伯是一位多产的学者,其著作广泛涉及到财政政策、资本形成、货币政策、资产定价和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除此之外,他还是许多期刊的编委会成员、阿尔弗雷德P.斯隆资深会员以及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并因其杰出的教学工作获得了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奖。亚伯也是美国费城联邦储备银行的访问学者、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经济顾问组成员,以及美国社会保障顾问委员会中对假设与方法提供咨询的技术顾问组成员。他还是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的副研究员和《卡内基一罗彻斯特会议集丛》顾问委员会成员。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导论
第1章 宏观经济学概述
1.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2 宏观经济学家的工作内容
1.3 宏观经济学家存在分歧的原因
小结
复习题
计算题
分析题
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第2章 国民经济构成与度量
2.1 国民收入核算:产量、收入和消费的测量
2.2 国内生产总值
2.3 储蓄和财富
2.4 实际GDP、价格指数和通货膨胀
2.5 利率
小结
译者序
第一,这是一本结构清晰、主线突出、风格明朗、可读性和实用性极强的好教材。全书以一套核心的经济思想为基础,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依次论述了长期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以清新的语言、极富逻辑性地回答了宏观经济学所关心的6个问题——“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一国经济波动的根源何在、失业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引起价格上涨的因素是什么、一国经济如何影响着他国以及政策能否改善经济运行”,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几乎所有重要议题。
同时,全书还将大量生动的应用实例贯穿其中,而这些实例均来自于现实世界,比如关于美国生产率的变化等,以达到教会读者运用经济理论来解释实际问题的目的。此外,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这一点上,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在“专栏”中提供了大量的宏观经济分析素材,包括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统计方法、数据来源等。为了锻炼和提高读者对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本书还在每章的最后提供了一类习题——“宏观经济数据分析”,这使得本书更具鲜明的实用性特色。..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期望本书的出版能为中国本土经济学教材的推陈出新尽绵薄之力。纵观历史,任何重大的经济学进展都诞生于伟大的时代。今年恰逢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在过去所创造的以及在将来会继续创造的奇迹,已经并将继续吸引全世界的眼球。用中国本土的经济事实去演绎经济理论,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中国本土的经济学教材,在一个更高、更广的平台上推动经济学的发展,是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的每位中国经济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我们目前仍没有能力做到这些,但我们愿意为之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翻译这本具有鲜明实用性特色的教材正是出于这种信念。
本书的翻译出版是集体合作的成果。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的马强(第6、12、13章)、史晓芳(第1、2、7章)、郑洋(第9、10、11章)、黄大鹏(第3、4、5章)、原媛(第14、15章)和王维旭(第8章)参与了初稿的翻译工作,任曙明和马强对初稿进行了大量的修改,承担了校译和审定工作。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力求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使文字表达符合中文习惯,具有良好的可读性。译文中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和指正。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张竞余、王洪波和李红梅,他们热心地促使这本好教材的问世。感谢我们的家人和朋友,感谢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任曙明马强
2008年10月于大连...
前言
第6版增加了一些新素材,这不仅让本书的内容富有时代性,而且使其具有能持久地吸引教师和学生的优点,这些优点包括:
1)来自现实世界的应用实例。长期以来,教师面对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帮助学生去主动地运用书本中的经济学理念。本书以丰富的应用实例,说明了如何运用经济学概念解释实际问题,例如美国和欧洲不同的失业现象、生产率增长的减缓和复苏、社会保障体系和美国联邦预算所面临的挑战、全球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制定货币政策的不同方法。第6版不仅增加了一些新的应用实例,还更新了前几版中那些非常好的实例和分析内容。
2)充实的当代宏观经济学内容。本书的内容,在构思上考虑了学生对探讨和了解诸多宏观经济问题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课程所强调的短期波动和经济稳定政策,而是从当代宏观经济学的视角考察了这些传统议题,同时还深入分析了诸如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贸易平衡和资金流动、劳动市场以及制定政策的机制和组织等其他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也便于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讲授次序的不同来组织教学。
3)以一套核心的经济思想为基础。虽然本书涉及的内容很广,但是我们并未对每个问题都提出一个新模型或理论,而是强调一套核心的经济思想,如生产函数、当期消费与未来储蓄间的替代、供求分析等在更广范围内的应用。借助这些核心思想,我们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将本书涉及的长期和短期、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等全部宏观经济分析囊括在内。
4)折中的表述方式。宏观经济学一直就充满了各种争议,其中大部分起源于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包括传统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和各种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有时这些争议掩盖了两个学派所共有的基础,而这些恰恰是本书关注的重点。首先,我们更强调长期经济问题,在这一点上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几乎没有任何分歧;其次,我们在一个单一的整体框架内,探讨了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对短期经济波动的分析,并指出两种方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工资和价格调整速度的不同假设。当二者在观点上存在不一致时,如分别用搜寻理论与效率工资解释失业,我们将从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两个角度进行评述。这种折中的做法,为学生展示了当代宏观经济学中那些最精彩的思想。同时,任何一名教师都能很容易地根据本书组织课堂教学,无论他支持古典主义或是凯恩斯主义。
新颖的内容
近年来,中级宏观经济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有了很大变化,本书前几版在推动这些变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第6版更是在诸多宏观经济学问题和观点上提供了生动的教学内容,包括各种各样新颖的专题:
1)长期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率在决定人们生活水平上起着关键作用,第二部分用大量篇幅介绍了经济增长及其相关问题。首先讨论了促进增长的因素,如生产率(第3章)、储蓄率和投资率(第4章);之后,在第6章转而运用诸如增长核算和索洛模型等工具,深入透彻地分析了增长过程。与增长相关的议题涉及以下内容:1973年后美国生产率减速、长期生活水平的决定因素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生产率“奇迹”等。这一版增加了对近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讨论。
2)国际宏观经济问题。本书内容从两个方面体现了加速的世界经济一体化。首先,我们频繁地对各国进行比较,并使用来自世界各国的应用实例,而不仅仅是美国的。例如,第3章比较了美国和欧洲的劳动市场;第6章对比分析了不同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率;第7章对处于转型期的欧洲各国的通货膨胀历程加以比较;第8章比较了几个国家的工业产出增长水平;第12章对比了不同国家的牺牲率;第14章讨论了世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使用的策略。其次,我们使用了两章的篇幅(第5章和第13章)专门分析国际问题。第5章叙述了一国贸易平衡与其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关系,然后使用这一框架讨论了诸如美国贸易赤字、政府预算赤字与贸易赤字的关系等问题;第13章运用一个简单的供给需求分析框架,考察了汇率的决定因素,关于固定汇率和货币联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包括对一国货币可能面临投机活动的解释。本版新增或做出重大改动的内容包括:美国和欧洲劳动市场的比较(第3章)、关于全球化对美国经济影响的讨论(第5章)。
3)经济周期。本书没有从理论入手,而是从事实开始分析经济周期。第8章介绍了美国经济周期的历史,紧接着描述了各种观测到的重要经济变量的周期性特征(经济周期的事实)。第9~11章根据是否较好地解释了这些事实,分别评价古典的和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这一版新增加的内容包括:第9~11章和附录13A中运用模型公式解答计算题的例子、对消费者情绪的讨论和对消费支出的预测(第4章)以及关于DSGE模型和古典主义与凯恩斯主义争论的专栏(第11章)。
4)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无论在理论还是应用上,我们几乎在每章都考察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本书介绍了古典主义(第10章)、凯恩斯主义(第11章)以及货币主义(第14章)关于政策适用性的各种观点。本版新增或做出重大改动的内容有:关于零名义利率底限如何影响日本和美国货币政策的讨论(第11章)、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对通货膨胀的抑制(第12章)以及近期美国关于改革所得税制度和改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第15章)。..
5)劳动市场的相关问题。本书给予就业、失业和实际工资等相关问题更多的关注,第3章在介绍失业的同时,也讨论了劳动市场的基本供求模型。第12章深入地探讨失业问题,包括通货膨胀与失业间的替代、失业的成本和旨在减少失业的政策。其他劳动市场专题包括家庭生产及其如何影响经济周期(第10章)、效率工资(第11章),以及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的变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第15章)。本版新增或做出重大改动的内容有:美国和欧洲劳动市场的对比(第3章)、全球化的影响(第5章)以及自然失业率的度量(第12章)。
在第6版的准备工作中,我们尽力保持本书在内容上的新颖性和时代感。因而,我们也在全书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应用实例、专栏和习题,并做了多处修改以使内容能反映该领域的最新动向。另外,大部分章节后的宏观经济数据分析题,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网站上的FRED数据库获取所需的数据。由于该数据库经常更新且可免费获取,所以可以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最新数据资源的能力,且这些数据资源在他们完成课程后可继续使用。
灵活的章节安排
第6版延续了早期版本灵活的章节安排:第一部分(第1~2章)扼要地介绍了宏观经济学,并探讨了经济变量的度量问题;第二部分(第3~7章)重点讨论了长期问题,包括生产率、储蓄、投资、贸易平衡、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第三部分(第8~11章)研究了短期经济波动和经济稳定政策;第四部分(第12~15章)深入分析了政策的制定机构及其他问题。本书最后的附录A复习了一些有用的代数和图表工具。
由于教师对中级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有不同侧重,而且他们对内容的取舍往往受制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程的时间长短。本书的章节安排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在制定本书的使用计划时,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1)核心章节。我们建议所有课程都应该包含第1、2、3、4、7、9章的内容。第1、2章介绍了宏观经济学,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第3、4、7、9章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分析内容:第3章考察了劳动市场,第3、4章都涉及产品市场,第7章讨论了资产市场,第9章将三个市场融入一般均衡模型中,该模型可用于古典或凯恩斯主义短期分析。
2)建议增加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侧重点,将其他章节进行不同组合,穿插到涵盖上述六章的教学大纲中去。下面列出一些可选组合:
侧重短期。喜欢强调短期问题的教师,如经济周期波动和稳定政策,可以在不失课程连贯性的同时略去第5、6章,也可以从第1、2章直接跳跃到第8、9章,这些章节介绍了经济周期和ISLM/ADAS框架。虽然第8、9章是选学内容,但对于跳过第3、7章的教师,这两章有助于提供一些关于各种行为关系和均衡条件背后的知识和动因。
书摘
1.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研究国民经济构成及其运行,以及政府用以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宏观经济学家关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什么?1870年,挪威的人均收入低于阿根廷,而今,前者是后者的3倍。为什么一些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并极大地提高了其国民的生活水平,而另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呢?
一国经济波动的根源何在?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近10年的繁荣之后,美国经济于l990年开始疲软。截至1991年春季,与前9个月相比,美国产出水平的下降幅度超过了1.5%。而在经历了几年的缓慢增长后,美国经济于1994年又开始急剧上升,并在20世纪90年代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乜速增长。为什么经济有时会出现剧烈的短期波动(繁荣期和衰退期交替出现)呢?
失业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0世纪30年代,美国有l/4的劳动人口处于失业状态,而在10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劳动人口中仅有低于2%的人失业。为何失业有时会达到极高的水平?为什么即使是在经济相对繁荣时期,也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劳动人口处于失业状态呢?
引起价格上涨的因素是什么?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在20世纪70年代缓慢地上升,80年代初期年均通货膨胀率高于l0%,80年代中期则降至4%以下,在90年代晚期甚至进一步降至2%以下。相些之下,德国经历的通货膨胀要剧烈得多:尽管近几十年德国赢得了低通货膨胀的良好声誉,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的1922年7月至l923年12月,德国却经历了为期l8个月的价格上涨,且上涨幅度高达几十亿倍。那么通货膨胀的根源何在?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呢?
一国作为全球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拉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其原因在于,美国人在股票市场收益颇丰,这使得他们增加了对本国及其他国家的消费品包括农产品的支出,从而极大地带动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那么,各国之间诸女;国际贸易和国际信贷这样的经济联系如何影响单个经济体以及世界总体经济运行?
……
【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