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股票市场管制、干预与发展历程
第1章 八十年轮回:中国近代股票市场管制与发展(1873——1949)
1.1 近代股市发展简史
1.2 近代股票市场中的政府:晚清时期
1.3 近代股票市场中的政府:北洋政府时期
1.4 近代股票市场中的政府:国民党政府时期
1.5 近代股票市场监管演变的特征分析
1.6 近代股市监管路径选择的成因分析
1.7 结论与启示
第2章 1990年以来政府对股票市场的管制与干预
2.1 政府对股票市场价格干预
2.2 股票发行管制政策变化
2.3 股票市场管制特征
第3章 股票市场管制演变国际比较
3.1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股市监管历程
3.2 主要股票市场的监管政策特点及其演变路径
第二部分 股票市场管制、干预与持续发展
第4章 股票发行准入监管与股票市场持续发展
4.1 引言
书摘
第1章 八十年轮回:中国近代股票市场管制与发展(1873——1949)
1.2 近代股票市场中的政府:晚清时期
1.2.2作为一种公司治理结构的官督商办模式
在洋务运动时期,晚清政府对股份公司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并没有明确的立规定矩之举。当时的企业都是由官员奏请开办,由朝廷特许成立,享有某一方面的垄断经营权。这一点和世界各国早期公司设立的“特许主义”是相同的。一个企业对应一个章程,这些企业报批的章程就是后续运营所需遵行的准则,它们在发行股票、公布账目、召集股东会议等方面均对西方公司有所模仿。
洋务派官员可能也意识到,章程不过是几张纸,关键在于能够得到执行,从而达到控制某些特殊人群对入股商户的掠夺之目的。按道理,公司制度源自西方,请洋商来主持建设民用企业,从制度效率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洋务运动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而且要“略分洋商之利”,于是中外合资模式首先就被排除掉了。那么,晚清的华商能够自动执行这些章程吗?长期以来,清朝政府官员,不太相信华商的创办公司能力,认为集合公司,如果“官不过问,往往流弊丛生,不得持久”。因此,让华商自行集资,创办公司,肩承保护国计民生的重任是不行的。但同时,洋务派官员们深知一个两难选择:一方面,华商没有强大的创始能力,让商民自己创办,估计招集股份很艰难,所以必须朝廷予以过问和扶持;另一方面,“责之官办,而官不能够积久无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