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29.80
- 校园优惠价:¥14.90 (50折) (马上了解)
- 评分:
(已有1条评价)
- 电子书:较量:国企改革激情大辩论
- 促销活动:
- 我要买:
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选择怎样的改革路径才能为国有企业带来美好明天?经济学家们对此见仁见智。但是请勿忘记,唯有关注了国有企业背后庞大的工人群体,我们才能领悟,答案蕴涵于问题本身。
内容简介
作译者
1990年前后开始多次参加国家相关部委或经济研究团体的各类研究活动。15年来,有近百篇的研究文章参加各类研讨会并发表于国家级报刊。强项与研究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与企业管理的实践与操作研究。多次参加相关部委或国家有关行业的研讨会,座谈会,多次接受媒体的专题采访,相关演讲被多家媒体刊登或转载。
目录
专访一:国退民进 得大于失--访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教授
专访二:探索中国式的国企改革之路--访国务院参事、北京理工大学郎志正教授
第一编 媒体聚焦郎咸平站在两个潮头的郎咸平
袁卫东 (《南风窗》主笔)
辩论促进思考 目标导向成功
刘振东 (《经济参考报》记者)
"流氓教授"何以痛骂国企"保姆"?
水 皮 (《中华工商时报》副主编)
郎咸平只不过往粪坑里投了一块石头
康国平 (博客中国网内容总监)
改革需要大智慧 警惕吵成一锅粥
搜狐财经
产权改革引发学界争鸣 北京共识博弈华盛顿共识
裴 莹 (《北京晨报》记者)
"拿大家"与"大家拿"
赵 牧 (搜狐财经专栏作家)
李荣融的实践主义与"郎顾之争"
杨瑞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媒体为什么要扒粪?
序言
一霎那间,理论界,财经界,思想界,法律界,企业界及政府相关部门,无不关注这场讨论。数百家平面媒体,上千家网络媒体,无不以很大的篇幅发表或转载相关文章。
特别应该关注的是,万千网民的激情与愤怒溢于言表,留言动辄数万条,点击率创有史以来的新高,而且热度持续高扬。
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无不赤膊上阵,"挺郎派"与"倒郎派",主流派,非主流派,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新实践派,中间派,骑墙派,法律专家,无不参与进来,各抒已见。各流派唇枪舌剑,交锋激烈,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一反长期以来学者文人温文尔雅、如切如磋的风范。
正如有的学者评述的那样,经济学家既是社会公众的良心,更是社会相关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成功与失败关乎学术流派的命运与前程。因此,此次学术之争是前所未有的。各门派学术大师亲自出马与高调论战,有理性的说理,有激进的批评,有严密的推导,也有深情的演绎,使得经济学的显赫与高深走出深宅大院,在与实践的结合上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这也是国人领会与使用经济学的绝好教材。
中国近25年来实行渐进式改革带来的成果是举世无双的,社会飞快发展,经济持续增长,从总体上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但渐进式的改革往往使人遇到问题绕道而行,留下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难度巨大的问题。
难题最终需要解决,而且需要效率。从上世纪90年代的初的"砸三铁",到90年代中期的下岗分流、破产还债、资产重组、主辅分离、减员增效,到1998开始并且现在还在继续实施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革正在攻坚,任务极为艰巨。中国已经加入世贸,明年即是2005年,全面开放国内市场、融入世界经济的措施实施在即。中国的国有企业问题如不彻底解决,现有的其他改革也无法深化。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企改革进程如再拖延,我国在对外进一步开放的过程中,与跨国公司等巨人过招,不仅国有企业与民族经济都会受到重创,而且还会带来政府控制力削弱,民族产业式微,大量人员失业等沉重的社会问题。因产权改革与调整的长远目标,是在规范建立不足,操作程序不周的情况下全面展开的,由此出现了一系列漏洞,诸如瓜分国有资产的问题,暗箱操作问题,值高价低的问题,贫富悬殊的问题,追求效率但有损公平与正义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诟病,特别是弱势群体更是挫折与艰难并至,感受更深,郎先生只是在干柴堆上放了一把火。
由笔者观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让债务沉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缺少竞争能力、体制束缚且困于破产与煎熬之中的国有企业退出竞争序列,放手让社会资本与个人资本进入,让经营者与生产者更关心生产成果是件大好事。让一部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一马当先才能万马奔腾,无疑非常正确。但改革需要规则,需要起点公平,需要程序正义,需要有一种理性约束的法律原则与社会道德。一些地方急于求成,一些企业关门改制,少数人暗箱操作,必然带来资信缺失,腐败堕落在所不免。
其实,这么多年来,从中央政府,到执行部门,关于规范国企改革的问题,关于严防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关于做好企业改革改制中的员工的上岗安排、下岗分流、推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的文件发了一个又一个。改革需要效率,但改革不能急于求成。
人民是共和国的主人,改革需要深察民意,争取人民理解,获得人民支持,特别是数以千万的为改革付出代价的企业职工的支持,改革才能顺利成功。以理治国,以法治国,同时不能忘记以德治国。任何好的政策、好的愿景,好的思路,如果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也会在执行中有反复,有偏差,有失落,也会汇聚成难以化解的社会问题。经济学家在这个时候的时代使命就是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这一过程,帮助化解社会矛盾,平息偏执与激情,引导与启发社会进一步理性思考。不同学说的解释方法、选择途径当然不同,经世济国的学问将在社会改革大潮中接受质疑与检验。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在于它是为政的指南。一语兴邦,一言失国,责大如天。君不见,多少国家贫穷时万众一心,富裕了却人心离乱,问题丛生。有一句名言说,创业难,守业更难!信哉斯言!
生活是一面镜子。从郎咸平教授引爆的大讨论的巨大反响来看,国有资产有没有严重流失?改革的做法有没有缺陷?职工的利益有没有得到切实保证?少数人通过官商勾结瓜分国有资产有没有得到制止?我们的政策是不是线条太粗,规范不足?我们强调了效率,是不是有损公平?国有企业如何有退有进,为什么群众感觉只退不进?上市公司为何总不规范,许多中小股民利益为何得不到保护?这一切的一切的深深思考,无不因郎教授这位"乱市英雄"的横空出世而凸显出来。现象中包括着许多深层次的东西,一次超越学派、观点,超越激情的理性思考就显得尤为必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学说的发扬创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立党为公,勤政为民,党和政府要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管去岁的"非典"肆虐,还是总理为民工讨工钱,不管是反腐中多少高官的落马,还是正在实施的官员问责制,都已经让人民群众深切地了解到党和政府的为民之愿、爱民之举与亲民之情。国家要强大,人民要富裕,社会要有秩序,这是全国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从初步繁荣走向强盛的中国,是一个需要在纷繁、复杂、动荡的世界中保持稳定和发展的中国。中国需要改革,不改革不能发展;中国需要稳定,没有稳定就不能推进改革。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革命最需要的是激情,建设更需要理性,更需要建立规则。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需要的是深入实践的调查研究,需要的是效率与公平兼顾的改革措施,需要的是稳妥可靠的程序规范。而这一切,只能来自于事实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经济学家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把艰深的理论以直白的方式告诉大家,让人民群众了解真相,掌握规律,思考问题,从而支持改革与推进改革。世界上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莫不以理论解释了实践、引导了实践而功垂青史。不但是政府应该做好宣传解释工作,首当其冲的是,经济学家应该用有史以来的经济学案例与理论,结合我国的国情,透彻而通俗地说明为什么不为什么,传道解惑,否则人们要经济学家干什么?!
笔者小时候读《史记》,很佩服司马迁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通古今之事,成一家之言的豪情与伟业。当今的中国,每天都在演绎着改革开放的精彩篇章。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回首今年6月以来的由郎咸平先生引爆的大辩论,参与流派之众,影响之大,发言人数之多,关注人数之广前所未有。
这是一个政治昌明与朝气蓬勃的社会。言路畅通,思想文化高度繁荣,学术流派争芳斗艳。人们可以通过交流辩论达成共识,可以通过民主的途径、理性的磋商,用疏导的办法来解决各种问题,包括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国家大事。
这是一个思想与学术交流的盛筵,是一个百宝集聚的精神富矿。无论观点孰是孰非、无论影响大小强弱,无论内容浅显深刻,都是值得记录与思考的。
这是一段精彩的历史瞬间,风格、流派、主张五彩缤纷。许多精典文章美不胜收,许多学术观点深刻隽永。
这是一场凝聚当代经济学家理论精髓、学术智慧的高峰上的较量,无论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方式,立场与观点的思考路径,理性与激情的各领风骚,都值得一读,细细品味。
大讨论数月以来,文章已经汗牛充栋,数不胜数。限于时间、精力与条件,读者当然不可能全面把握。编者则力图以微薄智慧与拳拳之心,披阅千章,删繁就简,编成此书。为使本书份量更重,质量更优,我们还特地向有关领导与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约稿,专门为本书补充了最新的见解和观点。比如,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先生,著名管理专家、国务院参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郎志正先生,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多家大学的特聘教授吕政先生,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博士等,许多著名学者,都为本书提供了特稿。在作品入书之际,又对文章进行了悉心的修改。应该向许多学者说声抱歉是,许多文章太长,许多文章太好,使我们难以割舍,但最终还是只能用一部分,有的还需要等第二集与读者见面,请对我们此举给予谅解。并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给予更多的支持。我们力求收集天下精品,匡补人间阙失,以达到通下情,明上意,聚人心,振中华之期盼。如何看待这本书,还是小平同志的名言准确深刻,就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用小平同志的这段名言来研读讨论书中各类文章,从而取其精华,用其所需,这也是本书编者的共同心愿。
愿文集中的思考给大家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