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这本书可谓中国版的《定位》。
——杰克·特劳特
本书是“定位”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它系统发布有关中国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分析报告,揭示了中国一流企业在品牌战略上面临的深重危机,提出了定位突围之道和实践方法。
同时,以王老吉品牌战略历程为例,细致论述了一个品牌打造的完整过程,简明而完整地提供了关于品牌打造的专业知识,并兼具入门工具与指导手册之效。
定位经典丛书:
定位——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特劳特公司经典重译)
什么是战略
商战
简单的力量——穿越复杂正确做事的管理指南
营销革命(一本为那些想尽快了解定位和营销原则的商业人士量身打造,供自学的《定位》实践书。)
人生定位(占据职场竞争先机,自我营销必读之书)
大品牌大问题(特劳特商战经典系列
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分析超级企业失败的原因,并为它们提供“解药”)
特劳特营销十要
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产之道(珍藏版)
显而易见:终结营销混乱(珍藏版)
重新定位: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封笔之作(珍藏版)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特劳特(中国)战略定位咨询公司(www.trout.com.cn)总经理。
战略定位专家,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先生的中国合伙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倡导并实践特劳特的定位理论,被誉为“中国定位第一人”。
目录
特劳特致中国读者
总序
推荐序一 杰克·特劳特
推荐序二 李福成
第3版前言
上 篇
中国品牌竞争力分析报告
第1章 中国企业的七大品牌观念误区 / 3
第2章 品牌战略方法的三次演变 / 11
第3章 定位的本质:占有心智资源 / 20
第4章 重新改善对待品牌的心智模式 / 42
第5章 品牌定位的三种方法 / 58
第6章 定位之后的系统整合 / 67
第7章 中国企业的世界品牌战略 / 84
下 篇 品牌实践与交流
第8章 王老吉品牌的战略历程 / 105
第9章 品牌定位与企业战略的三重关系 / 163
第10章 麦肯锡品牌观的错误及教训 / 177
第11章 如何打造国家和地区品牌 / 192
前言
细细重读一遍后,令人欣慰的是本书并未过时,虽然其中所用的例证都是七年前的旧例子,但其中的原理不但成立,而且比七年前更加适用和贴切。同时,读者也可以从这些旧例证中,看出作者用定位原理所做的“预测”是否准确。一些今天读者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在七年前这样讲,不仅火药味十足,而且风险巨大。记得本报告的第一场演讲过后,有一位好心的朋友建议我对许多结论不要说得那么死。我在心里感激这位朋友的善意,在他看来,这样做不但得罪了许多企业,而且结论过于偏激,至少是风险极大。记得我当时用了彼得·德鲁克的话来回答他:我没有预测未来,我只是看见了业已发生的未来。联想手机最近终于低价卖出,似乎为本报告的“预言”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企业界就此接受了其中的教训。正如彼得·圣吉所说:“当一个新观念不受尊重,处处碰壁时,并非最大的挑战,因为反对意见能激发出正反双方的热情甚至信仰;但是经过这样一阵激荡,当这个新观念被广受尊敬与认同的时候,恰恰才是最大的挑战,因为此时无论是推动者与反对者都容易误认为‘战斗’已结束,从此将这个新观念束之高阁。”圣吉接着说:“真正的学习并非掌握知识,而是为学习者带来心灵转换及行为的改变。”
如果从行为的改变标准来看,中国企业对于如何打造品牌还刚刚起步。一方面,我们从观念的接受到行为的改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滞延;另一方面,还有更多的“新人”对于什么是品牌,如何打造品牌,缺乏最基本的素养。因此,本书仍不失为一本基本且通俗的“入门”读物。本书之所以用“2小时品牌素养”作为书名,意即在此。
相信本书至少有一个效用,即赋予读者新的眼光,甚至让读者变得和作者一样乐于审视和“预测”。比如说眼下热门的例子,虽然平安保险准备通过增发来筹集数目巨大的资本,用以充实其十分看好的平安银行,但无论怎样努力与投入,平安银行都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品牌,近来其高层管理者走马灯一样轮换,就已经开始了不好的预兆。我也当面对俞尧昌先生说过,不论更换格兰仕空调多少任的总经理,也不可能让格兰仕空调成功……诸如此类的例子实在太多,再举下去即使不算哗众取宠,也是毫无意义。领悟了本书精神的读者,同样可以精准地做出许多看似冒险的“预测”出来。可见,定位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传播仍刚刚起步而已,但中国要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少不了定位这项核心的管理技术。
当初,作为一个小小演讲,其中有许多地方即使很重要也难以充分展开。好在我的老板特劳特先生在中国的书已出了十几本之多。本书的其中一个贡献,就是将定位理论中国化了,能让中国的读者领悟其核心精神—通过占有心智资源而创建强大的品牌,从而激发起学习“定位”这个新学科的兴趣。或许这才是本书再版的理由。
定位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实践。本书第1版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一个系统的案例,详尽地实证如何为一个品牌创建定位的全过程,并最终缔造出一个强大的品牌。趁再版之机,我把本书分成理论与实践上下两篇,上篇仍保持第1版的原貌,下篇着重讲定位与品牌实践。新增内容介绍了我们多年以来实践案例王老吉的整个品牌战略历程,并选编了我们在中国就品牌实践许多关键问题进行研讨的论文。关于王老吉案例的文章都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过,当时版面受限有些地方未充分展开,这次总算进行了完善。如果这些原则能协助王老吉在与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竞争中胜出的话,应该对其他企业也有可借鉴的价值。
最后,借用我最喜爱的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中的几句序语作结:呜呼,岁月已逝,新见不多,敝帚自珍,读者明鉴,是再版序。
序言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我们终于明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现代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这一次生产力革命,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社会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其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一部分转向了休闲,更多地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同样地,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展开。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剩下的都是知识工作者。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知识社会的来临,催生了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彼得·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的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让社会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
在彼得·德鲁克开创管理学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整个社会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被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高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创造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或者说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器官)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对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甚至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的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却因为有了管理,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的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已经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员工所持有。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专家。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将空前激烈。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甚至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剧变!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中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选择的暴力
全球的经济学家们使尽浑身解数,建议政府如何刺激人们消费,而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刺激下更显得无所适从。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类别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型号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在竞争中胜出并赢得顾客,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位置的品牌,终将从现实中消失,而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尽管迄今为止购并的成功率并不高,带给被购并对象的创伤很深,给当地社区的冲击也很大,但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并购浪潮还将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
选择太多与心智有限,给组织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从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那样,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媒体评论
代言品类这并非意味着代表性品牌可以放任竞争。.在王老吉取得不断成.功的过程中,许多凉茶品牌加强了发力,其中不乏强调“下火”功效的,将凉茶当成了清热良药。而本来,王老吉正是通过将凉茶从“药饮”重新定位为“饮料”而成功的,强调药效的做法恰恰是把凉茶从饮料又拉回药房。
……
书摘
细细重读一遍后,令人欣慰的是本书并未过时,虽然其中所用的例证都是七年前的旧例子,但其中的原理不但成立,而且比七年前更加适用和贴切。同时,读者也可以从这些旧例证中,看出作者用定位原理所做的“预测”是否准确。一些今天读者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在七年前这样讲,不仅火药味十足,而且风险巨大。记得本报告的第一场演讲过后,有一位好心的朋友建议我对许多结论不要说得那么死。我在心里感激这位朋友的善意,在他看来,这样做不但得罪了许多企业,而且结论过于偏激,至少是风险极大。记得我当时用了彼得·德鲁克的话来回答他:我没有预测未来,我只是看见了业已发生的未来。联想手机最近终于低价卖出,似乎为本报告的“预言”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企业界就此接受了其中的教训。正如彼得·圣吉所说:“当一个新观念不受尊重,处处碰壁时,并非最大的挑战,因为反对意见能激发出正反双方的热情甚至信仰;但是经过这样一阵激荡,当这个新观念被广受尊敬与认同的时候,恰恰才是最大的挑战,因为此时无论是推动者与反对者都容易误认为‘战斗’已结束,从此将这个新观念束之高阁。”圣吉接着说:“真正的学习并非掌握知识,而是为学习者带来心灵转换及行为的改变。”
如果从行为的改变标准来看,中国企业对于如何打造品牌还刚刚起步。一方面,我们从观念的接受到行为的改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滞延;另一方面,还有更多的“新人”对于什么是品牌,如何打造品牌,缺乏最基本的素养。因此,本书仍不失为一本基本且通俗的“入门”读物。本书之所以用“2小时品牌素养”作为书名,意即在此。
相信本书至少有一个效用,即赋予读者新的眼光,甚至让读者变得和作者一样乐于审视和“预测”。比如说眼下热门的例子,虽然平安保险准备通过增发来筹集数目巨大的资本,用以充实其十分看好的平安银行,但无论怎样努力与投入,平安银行都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品牌,近来其高层管理者走马灯一样轮换,就已经开始了不好的预兆。我也当面对俞尧昌先生说过,不论更换格兰仕空调多少任的总经理,也不可能让格兰仕空调成功……诸如此类的例子实在太多,再举下去即使不算哗众取宠,也是毫无意义。领悟了本书精神的读者,同样可以精准地做出许多看似冒险的“预测”出来。可见,定位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传播仍刚刚起步而已,但中国要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少不了定位这项核心的管理技术。
当初,作为一个小小演讲,其中有许多地方即使很重要也难以充分展开。好在我的老板特劳特先生在中国的书已出了十几本之多。本书的其中一个贡献,就是将定位理论中国化了,能让中国的读者领悟其核心精神—通过占有心智资源而创建强大的品牌,从而激发起学习“定位”这个新学科的兴趣。或许这才是本书再版的理由。
定位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实践。本书第1版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一个系统的案例,详尽地实证如何为一个品牌创建定位的全过程,并最终缔造出一个强大的品牌。趁再版之机,我把本书分成理论与实践上下两篇,上篇仍保持第1版的原貌,下篇着重讲定位与品牌实践。新增内容介绍了我们多年以来实践案例王老吉的整个品牌战略历程,并选编了我们在中国就品牌实践许多关键问题进行研讨的论文。关于王老吉案例的文章都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过,当时版面受限有些地方未充分展开,这次总算进行了完善。如果这些原则能协助王老吉在与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竞争中胜出的话,应该对其他企业也有可借鉴的价值。
最后,借用我最喜爱的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中的几句序语作结:呜呼,岁月已逝,新见不多,敝帚自珍,读者明鉴,是再版序。
……
作者其它作品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 ¥40.00
- ¥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