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丹]皮亚·卡列森(Pia Callesen) 等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2112201744
- 上架时间:2021-12-20
- 出版日期:2021 年12月
- 开本:32开
- 页码:395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心理学读物

编辑推荐
---------------------------8085026 - 抑郁是因为我想太多吗:元认知疗法自助手册---------------------------
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推荐的治疗方法
高达80%的抑郁症治愈率
反复思考各种烦恼,让你陷入了抑郁状态
全球授权18个国家出版发行
---------------------------8079702 - 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
元认知是一种人类独有的思维能力
帮助你从问题中抽离出来
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事件本身
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内容简介
---------------------------8085026 - 抑郁是因为我想太多吗:元认知疗法自助手册---------------------------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我们不会被抑郁症突然袭击。抑郁症并非来自外界,而是由我们自己引起的,即反复思考让我们陷入了抑郁状态。
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会得抑郁症?因为每个人在面对危机和消极想法时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其中一些策略是不合适的,会直接导致我们患上抑郁症。元认知疗法认为,只要我们不去关注自己的想法,它们就会自行消失。和我们的身体一样,心理也能自愈,只要我们不去不断地抓那些伤口。
在本书中,你将看到作者皮亚·卡列森博士如何通过元认知治疗安然无恙地度过了家庭危机;你也将看到4位抑郁症患者的故事,他们在接受了6-12次治疗后,都从抑郁症中走了出来。
这本实用的书中提供了心理学家的建议、案例研究、练习和提示。皮亚·卡列森博士告诉我们,抑郁症并不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疾病,我们可以通过“多做少想”来控制和预防抑郁症。
---------------------------8079702 - 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
你是否学习效率不高、缺乏创造力,不知道怎么改进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你是否一直工作辛苦又成绩平平,不清楚自己的工作方式出了什么问题?
你是否经常和配偶为了琐事吵架,不理解你们之间的沟通哪里出了毛病?
你是否总是被他人或小事惹恼,不明白如何才能摆脱负面情绪,从容面对一切?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作译者
---------------------------8079702 - 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
大卫·迪绍夫(David Disalvo)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公共教育专家。
他在《福布斯》、《科学美国人》、《今日心理学》、《华尔街日报》 等众多知名期刊拥有专栏,受到众多读者喜爱。他经常采访关于科学和科技的话题,曾在NBC晚间新闻和CNN头条新闻上做过专家嘉宾主持,为美国环境保护协会和一些公共或私人组织做咨询。
著有畅销书《疯狂行为学:来自猩猩的你,为什么总会失去理智》,已经被译为10种语言。
目录
8079702 - 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 - 9787111480594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59
8085026 - 抑郁是因为我想太多吗:元认知疗法自助手册 - 9787111695813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49
---------------------------8085026 - 抑郁是因为我想太多吗:元认知疗法自助手册---------------------------
作者声明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不再无休止地自我剖析1
80%的患者摆脱了抑郁4
我们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6
使人患上抑郁症的关键思维8
导致大多数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13
反复思考的5种信念27
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感受30
第2章 识别触发抑郁的想法33
前言
---------------------------8085026 - 抑郁是因为我想太多吗:元认知疗法自助手册---------------------------
几十年来,资深的心理治疗师们坚持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生理性的脑疾病,其症状主要是由作为信使的血清素的缺乏引起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治疗抑郁症患者时总是使用药物—所谓的“快乐药丸”。同时,他们也可能会为患者提供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常用的谈话治疗作为补充。这些治疗的目的是揭示问题和治愈创伤,并将消极想法嵌入一个更为现实的框架之中。
然而,最近的突破性研究结果证实,抑郁症是一种人类可以控制的疾病。包括我2016年年底在曼彻斯特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在内的几项研究表明,当我们不恰当地处理自己的消极想法和感受时,就会出现抑郁症状。我们可以学习并运用更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自己的消极想法与感受,从而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
我想通过本书改变人们以往深以为然的观点,即抑郁症是一种我们毫无防备、无法控制的疾病。同时,我还想改变同样过时的抑郁症治疗方法,其中包括已经应用多年的谈话疗法和药物疗法。然后,我想向大家介绍一种崭新的且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元认知疗法。
这种疗法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曼彻斯特大学教授阿德里安·威尔斯(?Adrian Wells?)开创的,以他25年来对“为什么有些人患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而另一些人却没有”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当威尔斯2009年第一次向公众介绍这种治疗方法时,他就提出,忧虑、命运的打击以及悲伤消极的想法本身不会让我们沮丧。相反,我们处理这些情绪的方法不当才会导致抑郁。相比于被动地观察自己的想法并听之任之,如果我们苦思冥想了好几天,几乎还是找不到走出反刍循环的路,我们患上抑郁症的风险就会大大提升。
威尔斯还发现,有3个原因会导致人们陷入反刍。第一,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反刍这一事实;第二,我们怀疑自己能否影响反刍;第三,我们相信反刍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不断地检查自己是否幸福,在处理问题时过度地反刍,我们就会进入一个螺旋式下降的过程中,而这会导致悲伤和缺乏精力等抑郁症状出现。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试图理智地、积极地且友善地对待自己,我们就不会出现抑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想法时,我们会产生新的想法。威尔斯曾经这样说过:过多或所谓恰当的思考不能解决思维问题,只有减少思考才能。元认知治疗就是根据这一研究发现应运而生的一种对抗抑郁症的新疗法。
2000年年初,我成了一名心理学家。在早期,我一直相信并使用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这是心理治疗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认知疗法认为,我们的想法和认知对我们的幸福感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对其加以处理和改变,以克服抑郁和焦虑。
接触元认知疗法和阿德里安·威尔斯以后,我彻底改变了自己对精神疾病的理解。通过一个大型案例研究和对数百名患者的治疗,我开始相信,患精神疾病并不像我十年来所假设的那样,是遗传、环境和消极想法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是源自有缺陷的思维和行为策略。这就是阿德里安·威尔斯教授的研究结果。我们之所以会变得抑郁,是因为我们没有用恰当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想法和信念。所以,抑郁症不是我们必须要与其共生的一种疾病。
这一认识就好像在我心中掀起了一场海啸。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没有用更好的疗法帮助我的患者?认知疗法的确帮助了他们中的许多人。然而,回顾过去,我发现我可以运用元认知疗法大大缩短治疗时间,并且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在我第一次接触威尔斯和元认知疗法后不久,我就不得不亲自接受了一次治疗。我和丈夫刚成为父母,医生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我们的宝宝小路易生下来就有一种罕见的基因缺陷,导致他癫痫发作。如果病情不能得到控制的话,就会严重损害他的大脑。我对此十分震惊,情绪变得非常低落,我的思绪一直在这个消息上打转:路易长大以后还会面临什么?如果路易遭受严重的脑损伤,作为一个新组建的家庭,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梦想和希望会变成什么样?
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什么都想去网上搜索一下,询问医生,阅读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以找出儿子遗传缺陷的一切可能原因。我想成为一个超级妈妈,成为这个领域的“教授”,来亲自解决这个问题。我那时刚刚掌握的关于元认知疗法的知识帮助我控制了自己的胡思乱想。我决定不把我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为路易寻找解决方案和治疗方法上。我想做一个体贴和爱护小路易的妈妈、一个支持丈夫的妻子。
于是,我决定白天不再关注自己那么多的想法,而是给它们分配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在这段时间里集中进行推测和思考。每天下午5点到6点成了我的“反刍时间”—也只有这个时间段才是我的反刍时间!我的一位同事这样形容道:“就像你嘴里有块口香糖,却只能在下午5点以后才能嚼一样。”对我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需要有意识、有足够的耐心和意志力让自己避免过度思考,专注于外在的生活。就这样,我再一次体验到了元认知疗法是多么强大—我和我的丈夫、儿子都安然无恙地度过了这次危机。
我想向读者展示可以抑制抑郁症进入生活或存续于生活的策略。在本书中,我一步一步地描述了治疗的每一个阶段,并展示了我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些方法,以及我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了哪些练习或小技巧。
本书无法取代元认知疗法的临床实践,如果你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我还是建议你去医院,这样你就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元认知疗法的确有助于治疗严重的抑郁症。对一些患者的试验表明,注意力训练技术作为元认知疗法的一个组成部分(?见第3章?)可以显著缓解重度抑郁症的症状。
在本书中,你将认识我的4位患者—娜塔莎、梅特、莱夫和贝丽特,他们都曾因为遭遇巨大的生活危机而出现了负面的想法和情绪,由此患上了抑郁症。他们4个人分别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描述了他们遇到的问题和抑郁症症状,分享了元认知疗法如何让他们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建立了新的联系,以及他们是如何从抑郁症中解脱出来的。
序言
---------------------------8079702 - 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
所谓命运,实际上是由我们的性格造就的。倘若我们勇敢地去探寻性格影响命运的过程,就会发现性格其实能够改变,而命运就像我们手心中曲曲折折的掌纹,总在我们手中。
——安娜伊斯·宁
古代的印度教徒深信转世轮回之说,他们认为,真正的伟大并不是因为比他人优秀,而是比前一世的自己优秀。不过现代人对此表示不解,为什么要等一个轮回呢?我们恨不得立刻变得更好。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我们摄取了过多的糖分,陷入没完没了的工作之中。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改变,我们寻找着更加开阔的道路,想要成为谈话的焦点,想让话题更加丰富,我们不停地追求着快乐。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们的目标就是,人生多些高潮,少些低谷,多些快乐,少些压力。
然而,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如何才能够达成这样宏伟的目标。许多自助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建议,但并不成功。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制定目标,但要实现它们却要花很大的力气。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某天下午,我在纽约一家瑜伽会所的咖啡厅里消磨时光,旁边坐着两位美女。她们身形苗条,浑身洋溢着热情的气息,午后的阳光照耀在她们的金发上,折射出迷人的光芒。乍看之下,她们似乎沉浸在瑜伽的启发之旅中,但是,她们的姿态和面部表情出卖了她们。其中的一个女孩控诉着她的男朋友,说他总是以旅行为借口欺骗她,旁边的女孩听着听着,也忍不住为她愤愤不平起来。她们俩你一言我一语,历数着男友的种种劣行,最后伤心不已,感叹遇人不淑。不得不说,她们的瑜伽练习算是做了无用功。(有研究证实,当女生们过度地讨论某一问题时,她们的皮质醇水平会突然上升,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那时,她们不断地感受着压力。)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停止这种自我破坏行为呢?答案是,我们要弄明白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反馈”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的人们用“反馈”来描述复杂机械的调控机制(如果蒸汽机过热,就必须采用循环降温使它冷却下来)。但是这种表达在20世纪40年代才真正流行开来,当时的数学家诺伯特· 维纳将“反馈”应用到所有的适应系统中,包括生物学、机械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在他的那本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人有人的用处》中,维纳写道:
反馈就像因果循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其中包括我们与他人的互动、自我对话,以及有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之间的转换。这些转换有着共同的化学基础,即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酯,这些化学成分的释放受到反馈回路的控制。
单就反馈本身而言,它不会自我提升(正如最近的研究证实的那样,我们总是深陷于一种灾难化的思维模式之中难以自拔。尤其是当反馈把我们带入一个毁灭性的套路中时,反馈的自省模式根本不起作用)。
本书的目标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回路,本着获取对思维更有效监控的目的来考虑思维。怎样做到这点呢?就是把我们自身从问题、学习、自我更正中分离出来,最终适应。因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思维过程的有意识监控,我们可利用的工具非常多,例如不断进步的行为研究、大脑扫描以及激素检测等,借助这些工具,研究者能够分辨出哪些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变我们的思维。通过借鉴心理行为学和认知科学的相关研究,《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介绍了一些扭转目标奖励中心、克服认知偏差的策略。实际上,我们要学着分辨哪些是我们的最有效点,哪些是我们的盲点。
本书的第二部分列出了一些改造大脑的自助性技巧,这些技巧都具有强制性,包括如何压过内心的杂音,培养内在的平静,与他人的思维同步以及提高我们的想象力。(这些都要花费很多工夫,想必没有一个人认为改造大脑是一件轻松的工作。)
这种加工能力令人震惊。想象一下如果自我意识能够在监控思维方式上做到更好,会发生什么?自我意识能够把个体的思维模式从悲观循环中拉出来,使之进入一个理想的轨道,进而适应,最后形成一个更灵活、更具韧性的自我。
珍娜·平克特
媒体评论
---------------------------8085026 - 抑郁是因为我想太多吗:元认知疗法自助手册---------------------------
我们不会被抑郁症突然袭击。抑郁症并非来自外界,而是由我们自己引起的,是我们自己的反复思考让我们陷入了抑郁状态。
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会得抑郁症?因为人们在面对危机和消极想法时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其中一些策略是不合适的,会直接导致我们患上抑郁症。相反,元认知疗法运用的一些策略则可以让我们避免这一问题。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比较经典的精神分析、认知治疗,都强调关注你的想法或将消极想法转化为积极想法,但元认知疗法认为,如果我们不去关注自己的想法,它们就会自行消失。就好像如果我们不去抓挠伤口,它们就会自行愈合。
在本书中,你将看到作者皮亚?卡列森博士如何通过元认知治疗安然无恙地度过家庭危机;你也将看到4位抑郁症患者的故事,他们在接受了6~12次元认知治疗后,都从抑郁症中走了出来。
◎一个二十多岁、青少年时期就抑郁焦虑、有社交障碍的女性
◎一个四十多岁、因患有抑郁症而几乎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有自杀倾向的女性
◎一个五十多岁、从小患有抑郁症,成年后被抑郁症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的男性
◎一个将近六十岁、尝试过多种疗法依然无法摆脱完美主义束缚的、患有抑郁症的女性
本书提供了心理学家的实用建议、研究案例和练习提示,告诉我们:抑郁症并不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疾病,我们可以通过“多做少想”来控制和预防它。
---------------------------8079702 - 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