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韩林飞
- 丛书名: 图解设计思维过程小书库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684954
- 上架时间:2021-10-9
- 出版日期:2021 年10月
- 开本:16开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艺术 > 美术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建筑高等院校建筑、规划、景观、艺术设计等专业师生
建筑色彩与现代艺术绘画的构成相结合,是建筑师艺术素质与建筑造型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色彩教学与科学的训练应用到建筑设计的教学中,方法实用而有效。色彩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艺术的不同表述方式,特别是现代色彩艺术的造型方法可以使学生们受益匪浅,是《色彩构成图解 解构、重组与空间创造》的特色。
内容简介
《色彩构成图解 解构、重组与空间创造》可作为建筑高等院校建筑、规划、景观、艺术设计等专业空间训练的辅导教材,也可供广大设计工作者和艺术设计爱好者参考。
目录
第一节 色彩的感知 2
第二节 色彩的分析 10
第三节 色彩的重构 14
第四节 色彩的创新 28
第二章 色彩的几何提成训练 34
第一节 绘画作品中画面形体结构的形成 36
第二节 绘画作品中画面空间的抽象与几何化 42
第三节 绘画作品中画面空间模型的构建 50
第三章 色彩的空间转化训练 58
第一节 色彩的位移 60
第二节 色彩的图底重构 62
第三节 色彩的空间体现 68
第四章 现代主义建筑材料、色彩及形态语言应用分析 76
第一节 现代主义建筑起源阶段的色彩应用分析 (1920-1945) 78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建筑的色彩应用分析 (1946-1965) 94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色彩应用分析 (1966-1985) 112
第四节 解构主义建筑的色彩应用分析 (1986-2000) 124
第五节 信息时代建筑的色彩应用分析 (2001-2020) 144
参考文献 164
前言
20世纪初现代艺术的兴盛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源自于呼捷玛斯、包豪斯艺术学校的创造性艺术教学思维的建立。整个工业艺术设计的理念成为日后对工业设计界、建筑设计界产生非凡影响的设计教学核心。任何图形、体量都不能离开色彩而单独存在,如何能掌握色彩的设计方法,是很早就萦绕在人们心中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呼捷玛斯和包豪斯开始了对这样一种设计方法的总结与创新。
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并提出“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指导思想,其教育体系至今还影响着全世界的现代设计教育。先提出让色彩构成进入视觉教育体系的是J. 伊顿(Johannes Itten)。伊顿是包豪斯色彩构成与基础理论创始人、现代设计基础课程的创建者。他早将现代色彩体系引入设计教学,坚信色彩是理性的,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够揭示色彩本来的面貌,从业者必须首先了解色彩的科学构成,然后才可以实现色彩的自由表现。在从事色彩知识教授的J.伊顿、W.康定斯基和P.克利三位老师中,伊顿对整个学科的贡献是建立了色彩环,并通过图解表意的方式来理解色彩;康定斯基对色彩的色温以及色调都有自己的理解,同时他关注人们的审美观念,定义了色彩的四个主音;克利的主要研究对象在于色彩光谱变化,其目标是让学生们建立起一种对材料良好的认知。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任务首先是从属于基础教学目标的,这就让学生从以往的经验和偏见中解放出来,使得之后的专业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同时,通过作坊式的实验工作室向学生们介绍新的技术和材料。课程的具体任务是教授学生良好的设计基础理论。在设计的领域,研究色彩体系的目的是了解色彩的科学特性,在心理学角度衡量感觉的外部含义,抽象色彩的元素以认知其内部作用制造的效果。
20世纪20年代初,呼捷玛斯色彩构成学的教学始于绘画系的基础教学中。开始的老师就是绘画系的L.波波娃和A.韦斯宁,他们明确地将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区分开来,形成独具特色的色彩基础课程。他们认为这门课程首先是让学生了解色彩在物体中的本质关系;其次,常规的合理构图是有一定的色彩规律的,元素的有机结合不是偶然的产物;再次,不论是色彩还是物体本身的形态,都是这个物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附加的装饰。1922年,波波娃和韦斯宁开始将这门课程在公共基础部教授,面向的是全校学生,课程体系按授课对象的不同分成了两种情况,小化课程是针对所有学生的初期培养,而化课程是针对将来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有很强的针对性。1923年后,校长B·法沃尔斯基对色彩构成课程提出新的任务要求:“平面色彩知识的圆周式教学不仅应该援引一些具有典型形式特征的平面色彩构成案例,而且还应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每一种平面的色彩形式、图案和构成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K·伊斯托明在这门基础艺术课程的推广上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他在色彩课程的教学中大胆启用客观教学法,填补了长期以来教学上的空缺。其次,在伊斯托明的具体教学课程中,他认为色彩、色调与明暗是绘画的三要素,色彩是其中的重点,其他两个是它的衍生品。再次,他提出了“空间色彩和局部色彩”的理论,并利用色调和明暗关系阐明解释了“进深”的概念。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当将色彩当作一种视觉现象时,就产生了色彩学的另一分支,这一方向包含着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教学的老师是物理学家H·费德洛夫和心理学家C·克拉夫科夫,保证了学生可以从物理和心理两方面来探究色彩的本质。实践部分教学的老师是克鲁齐斯,他的教学方式是由浅入深,先运用不同材料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本色和特点,从而逐步过渡到对色彩光谱的理解和学习,终让学生了解亮度、饱和度、色调等概念。经过这样的逐步学习,终将色彩演变成可以展现形体的课程作业。在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相互影响和补充的过程中,色彩学课的教学也逐步走向成熟。
色彩是设计师传递信息的工具,表达情感的语言,是设计师手中能够快速地唤起人们的反应、营造一种氛围、代表一种理念、表达一种情绪的要素,合理地运用色彩可以帮助设计师快速找到创作灵感。对设计师来说,对于色彩的认识、感觉、审美和表现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感受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在教学中对造型要素“点、线、面、体”和色彩要素“色相、明度、彩度”这些现代设计中基本的视觉元素进行了科学化、理性化的分析与研究,解释了实物形态及色彩的各种构成关系、组合规律及美学法则。通过学习色彩构成可以培养对视觉艺术形式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掌握色彩各要素的特性及组合规律,同时为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书中引用了2000—2020年北京交通大学、莫斯科建筑学院、米兰理工大学多届学生的作品,数量众多,恕不能一一列出他(她)们的名字,研究生李响同学,为本书的资料整理做出了巨大贡献,十分感谢
媒体评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 孟建民
★色彩教学与科学的训练应用到建筑设计的教学中,方法实用而有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张利
★色彩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艺术的不同表述方式,特别是现代色彩艺术的造型方法可以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李翔宁
★建筑色彩与现代艺术绘画的构成相结合,是建筑师艺术素质与建筑造型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中央美术学院副校长、原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吕晶晶
作者其它作品
立面细部设计分析
- ¥88.00
- ¥88.00
同类热销商品
数码单反摄影从入门到精通(精华大全版)(第2版)
- ¥109.00
- ¥74.12
- 微电影大导演:微电影拍摄..
- 高手剪辑:手机短视频剪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