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中美上市公司
数据全景式分析
产业视角高屋建瓴 中美比较一目了然
让企业家清晰直观地了解中美各级产业分布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中国产业结构》一书分为12章。第1章以产业研究的视角,对中美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全景式分析,提炼了国际通用的GICS-WIND分类下一级到四级产业的13类、86组、6318个数据,形成了中美相同产业以及产业之间的清晰对比,并以此对各产业内市值、盈利面、市盈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产业集中度等指标,中美高市值(市值超过100亿美元)企业,各产业领军企业进行了分析,对中国在全球的上市公司情况进行了扫描。
为了让读者更清晰、直观地感受中美各级产业分布和数量的对比,作者绘制了“中美产业结构数据比较图”,本书称之为“中美产业森林全息图”,并在此基础上对中美高市值企业分布、中美上市公司产业市值比较、中美上市公司产业领军企业、中国上市公司全球股市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这种一目了然、一览众山小的大视角,可以看到原来把每一个产业当作丛林所看不到的东西,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图中解读出不同的结果。
本书第2章至第12章对GICS- WIND分类下的工业、金融、房地产、日常消费、可选消费、公用事业、医疗保健、信息技术、能源、电信服务等11个一级产业,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进行描述分析,让读者对中国这11个产业的产业结构、产业绩效、产业政策、产业竞争、主要企业等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
本书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产业导向政策、市场资源配置、区域经济规划、公司投资分析决策、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高校产业经济学教研等。
作译者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科技大学风险分析预测与管控研究院兼职教授,河仁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新瑞学院院长。曾任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商业评论》创始人兼执行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常务)。还曾担任过政府干部、国有企业总经理、股份制企业董事长,具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
研究领域涵盖产业经济、竞争战略、创业创新、市场营销、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等,长期致力于将军事战略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念与现代产业经济、工商管理理论融合贯通,努力发展并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之道。
目录
推荐序一(宋志平)
推荐序二(厉以宁)
推荐序三(苏东水)
推荐序四(埃德蒙?费尔普斯)
第1章 中美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及数据分析 / 1
1.1 引言 / 1
1.2 中美产业森林全息图简介 / 6
1.3 中美高市值企业比较 / 34
1.4 中美产业绩效比较 / 46
1.5 中国领军企业分析 / 60
1.6 中国若干产业领军企业分析 / 69
第2章 能源 / 95
2.1 中美能源产业综合比较 / 96
2.2 历史 / 98
2.3 结构 / 100
2.4 行为 / 119
2.5 绩效 / 126
2.6 公共政策 / 133
前言
此研究构思于2016年,第一张图的雏形诞生于2017年初。在研究过程中,我的脑海中不时会涌现出一些新问题和新想法,因此我经常对图进行各种修订以及视觉优化,直到本书交稿。有一段时间,我把一系列图表挂满了会议室的墙壁,像军事指挥员看作战地图那样凝视和分析这些图表,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有时又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角触动,可谓数字与诗意齐飞,中美共长天一色。
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远。我坚信此研究会年复一年地更新,而本书会一版再版。在我画出第一张图、写出第一篇研究报告时,就有朋友劝我发表或出版,而我选择沉淀了四年。我相信,这些数据分析和结论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历史学家经常说:创造历史难,书写历史更难。作为教授,我肯定属于书写历史的那一类人。但是,在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民族复兴伟大机遇中,我也难免有一番参与创造历史的冲动。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本研究正是秉承这样的宗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成果应用在事业中。
研究的至高境界是化繁为简、至拙至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大数据面前,如何分类、如何取舍、如何分析、如何预测,都是难题。我相信,越简单,越明了,越好。有时候,用一种方法将数据提取出来制成图表,这些数据、图表似乎自己就会说话。例如,中国有3760家上市公司,分布在163个四级产业中,而其中,仅工业机械产业就有268家,并且没有一家是高市值公司。再比如,在很多重要的产业里,中国一个产业的总市值、总收入不及美国同产业中一家企业的数据。这还用分析吗?结论一目了然。
本研究始于2016年,那时中美贸易战硝烟未起,我们是抱着向美国学习、以美国为标杆的态度来分析和看待中国企业的。而且,从产业比较优势的角度看,中国的产业结构似乎应该与美国有些错位;从竞争优势的角度看,没有必要在所有细分产业上都与美国正面竞争,而是应该形成互补,合作共赢。但是,从2018年开始,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至今前途未卜,全球经济格局、市场规则,甚至政治规则都有可能要重写。这也提醒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应该建立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体系,回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点上。到本书即将截稿的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使得世界各国都在思考或者已经开始行动,来弥补与民生有关的基础产业,如口罩、防护服、手套、消毒液等。这种重大变化也会带来全球产业的重新分工和布局,未来可能会出现若干个以某种货币为中心的全产业链阵营,如以美元为中心的A阵营、以欧元为中心的E阵营、以人民币为中心的R阵营。未来的全球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圈由此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恐怕是在所难免。
鉴于对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的研究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和可能不明确的目标下,本研究原定的目标和假设的结论可能需要调整。因此,本研究采用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即在某个时点上用某种方法解剖一只“麻雀”,至于如何看待和如何评价,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研究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中美产业结构数据比较图”上,又称“中美产业森林全息图。此图包含了在GICS-Wind产业分类中关于中美一至四级产业的3159对共6318个数据,另外还配有四张附图:①中美高市值企业分布图;②中美上市公司产业市值比较图;③中美上市公司产业领军企业图;④中国上市公司全球股市分布图。对这些图和数据进行的各种分析构成了本书的第1章,并与描述中国11个GICS-Wind一级产业的11个章节构成全书。
进行这样宏大的研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非我一人之力所能及。如果联合其他教授进行合作,组织工作也非常困难。所幸这二十多年来,我培养的学生很多已成长为行业翘楚,例如,陈正惠博士是能源行业的专家,现任中石油天然气南方公司董事长;盘仲莹博士是医疗行业专家,长年担任和睦家医院院长;罗长青博士曾服务于国防科技部门,目前正从事与国防科技相关的创业事业;季玉恒,高级工程师,原冶金工业部资深行业政策研究员,见证并深度参与了中国钢铁工业三十年飞跃发展的历程。本书第1章由我撰写,第2~12章由上述我的学生们撰写。其间,我们进行了无数次的讨论和修改。
我对中美产业结构的研究源于两条线: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创业创新教育,暗线是我的博士学科基础。我从2010年起开始关注创业创新教育,并注意到中国的工商管理学科下没有设立创业创新学科(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2014年,中国政府和李克强总理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掀起了创业创新的热潮。毫无疑问,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创业创新第一大国。因此,对创业创新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2016年,我想进一步突破MBA教育,根据中国的情况,创出一套创业创新教育的新模式、新课程、新方法,来培养未来各行各业领军企业的领导人。显而易见,这种教育本身也必须打破常规地创新。首先是招生创新,学生应该是正在创业的创业者,从事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并有可能成长为世界领军企业的创业人才。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行业领域是什么?有多大的成长空间?其环境和竞争状态如何?进而在全球视角下,中国在这些领域里的行业环境和企业状况如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绩效、产业政策如何?企业数量、企业规模、企业绩效、企业竞争的情况如何?这就进入了产业经济学的领域。
我获得的是产业经济学博士学位,而当时中国还没有设置工商管理学博士学位。我博士论文的课题是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国有企业宏观改革战略,我的博士生导师苏东水先生是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其所著的《产业经济学》一书仍是所在学科领域的经典教材,并且一版再版,目前已至第五版。博士毕业后,我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做博士后,然后留校任教,主要讲授、研究企业战略管理和营销战略。后来,我在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都做过行政管理工作,因此与产业经济学渐行渐远。但是这一次的研究,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功底起了天然的作用,并使我回归到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我说的“暗线”,意义便源自于此。
本书跟踪分析了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中美股市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数据,以及中美股市各自在4年中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数据,并提取了这8个时点的数据进行参照校验。为了使本研究更全面、更具可读性,除了数据分析外,我们还参照了世界经济学名著、已经出版发行了12版的《美国产业结构》一书,对11大类一级产业以产业经济学框架(产业历史、产业市场结构、产业市场行为、产业市场绩效、产业公共政策)进行了基本描述。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即使是《美国产业结构》这样的学术著作也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进行了调整。例如,在产业分类上,它把农业这样的大类和啤酒业、音乐制品业、大学体育产业这样的小类并列。而我们斟酌再三,还是坚持采用GICS标准的11大产业分类。
本书分为12章。第1章是对GICS-Wind数据库里的中美上市公司在一至四级产业中的分布进行分析和研究。由此可以看到百亿美元、百亿元人民币市值的公司在不同产业中的分布;可以看到所有上市公司在不同产业中的分布;可以看到中国上市公司的全球分布;可以看到中美在不同产业领域里的各种经济数据,如市值、销售收入、利润和一些相对指标,如市盈率(PE)、销售利润率(ROS)、净资产收益率(ROE)等;可以看到每个细分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市场集中度、利润集中度、竞争度等产业经济学指标;还可以看到每个产业的盈利和亏损状态。
本书第2~12章是对GICS-Wind的11个一级产业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进行的描述分析,使读者对中国这11个产业的产业结构、产业绩效、产业政策、产业竞争、主要企业等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产业经济学的教辅材料阅读。
这个研究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我们原计划以2019年股市最后一个交易日为节点,整理发布研究成果,出版著作,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延缓了原计划。其后,我们又见证了历史上罕见的美股连续四次熔断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股灾,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短期内股市和不同产业、不同企业市值剧烈变化的机会。如果在四次熔断后美国股市和全球股市长期低迷,本书的很多数据和分析就要改写。然而事实是四次熔断后的中美股市低点并没有突破我们研究期间内的股市最低点,而且中美股市在短期内就恢复到了熔断前的正常范围。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观察各个产业和企业市值抗跌性的试验环境,而我们也得出了一些结论。此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上市公司2019年年报的发布推迟到2020年4月30日。既然已经延后了,本书便以这个时点的最新财务数据与2019年股市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市值进行重新配对分析,替换掉了原来的TTM数据(过去四个季度的财务数据),这使得各种对应分析更加准确。
如果非要给本研究下几个总体结论,我认为:第一,未来的世界将一改由某国主导的全球一体化格局,演化出二至三个产业生态圈,在生态圈中则可能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第二,美国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是市场配置的结果,对中国股市的产业结构具有参照意义;第三,中国高市值企业数量及产业领军企业数量与美国相比差距巨大,与两国GDP的差距不相符,中国需要加速提升高市值企业及产业领军企业数量;第四,中国应该将有限的上市公司资源重点向高端产业倾斜,通过退市和并购的方式淘汰数量众多的低端产业上市公司;第五,中国众多产业领军企业的集中度指标和效益指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第六,中国上市公司要更加注重利用全球证券市场,并减少在单一国家证券市场的比重,均衡布局若干个海外证券市场;第七,中国要加大对没有上市公司的29个产业的扶持力度,如抵押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等。
这样的数据比较分析和研究,可以年复一年地进行,故而本书似乎可以一版再版。我非常期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中美两国的产业和企业数据不相伯仲。也许,三十年太久,那便只争朝夕。
何志毅
2021年7月
媒体评论
—— 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
在当前全球扑朔迷离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何志毅教授的《中国产业结构》一书出版了。显而易见,这是一个长期思考和积累的结果。产业经济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层面,任何一个有作为的企业,都至少首先追求成为自己所处产业的领军企业,承担起规范和促进这个产业发展的责任,引领这个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创新。如果成为这个产业的全球领军企业,那就应该负有这个产业的全球责任。在工商管理教育方面,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从创业伊始,就学会以产业的眼光看问题,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何志毅教授从1992年开始就跟随我同时进行东方管理研究,在全球各地推动东方管理与西方管理平等对话,兼容并蓄。何志毅教授这本著作也是这样的成果之一,它是世界性的。
—— 苏东水
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中国国民经济研究会会长
不难看出,这本有着大胆构想的重量级著作主张对中国经济进行调整。这一新的愿景无疑将在中国受到广泛关注,它值得人们给予认真而严肃的关注。
—— 埃德蒙·费尔普斯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