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无线通信新征程:跨越人联、物联,迈向万物智联
系统性呈现6G愿景、应用场景、关键性能指标,以及空口技术和网络架构创新
中文版由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作序,IMT-2030(6G)推进组组长王志勤推荐
商品已成功飞到您的手机啦!快登录手机站看看吧!
>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 微信关注“互动出版网”,便捷查询订单,更多惊喜天天有
【插图】
编辑推荐
系统性呈现6G愿景、应用场景、关键性能指标,以及空口技术和网络架构创新
中文版由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作序,IMT-2030(6G)推进组组长王志勤推荐
内容简介
书籍 通信书籍
本书是关于6G无线网络的前沿系统性著作,展现了万物智能时代的6G总体愿景,阐述了6G的驱动因素、关键能力、应用场景、关键性能指标,以及相关的技术创新。6G创新包含以人为中心的沉浸式通信、感知、定位、成像、分布式机器学习、互联AI、基于智慧联接的后工业4.0、智慧城市与智慧生活,以及用于3D全球无线覆盖的超级星座卫星等技术。本书还介绍了新的空口和组网技术、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以及地面与非地面一体化网络技术,并探讨了用以实现互联AI、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原生可信等功能的新型网络架构。本书可作为学术界和业内人士在B5G移动通信(Beyond 5G)方面的基础书目。
目录
贡献人员列表
推荐序:憧憬6G,共同定义6G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简介
第1章 2030年及以后的移动通信 2
1.1 移动通信的演进 2
1.2 关键驱动力 3
1.3 总体愿景 8
1.3.1 关键技术趋势 12
1.3.2 典型应用场景 16
1.3.3 关键性能指标的预期目标 18
1.4 本书结构 20
参考文献 21
第二部分 应用场景及目标KPI
第2章 以人为中心的极致沉浸式体验 24
2.1 极致的沉浸式云VR 24
2.1.1 传输时延要求 25
2.1.2 吞吐率要求 28
2.1.3 极致VR需求总结 28
2.2 触觉与多感官通信 29
2.2.1 高动态环境下的远程操控 30
2.2.2 高动态远程操控的主要要求 31
2.3 裸眼3D全息显示 31
2.3.1 裸眼3D显示简介 32
2.3.2 裸眼3D图像重建技术 32
2.3.3 分辨率和时延要求 32
2.3.4 裸眼3D显示的传输速率要求 33
参考文献 33
第3章 感知、定位与成像 35
3.1 高精度定位 35
3.1.1 绝对定位 36
3.1.2 相对定位 37
3.1.3 语义定位 37
3.2 同步成像、制图与定位 38
3.2.1 同步定位与制图 38
3.2.2 室内成像与制图 39
3.2.3 室外成像与制图 39
3.3 人类感知增强 40
3.3.1 超越人眼:超高分辨率 40
3.3.2 超越人眼:见所未见 41
3.3.3 超越人眼:谱识别 41
3.4 手势和动作识别 42
3.4.1 非接触式控制:大动作识别 42
3.4.2 非接触式控制:微动作识别 43
参考文献 44
第4章 全功能工业4.0及其演进 45
4.1 未来工厂 46
4.2 动作控制 47
4.3 机器人群组协同 48
4.4 从智能协作机器人到电子人 48
参考文献 49
第5章 智慧城市与智慧生活 50
5.1 智慧交通 50
5.2 智慧楼宇 51
5.3 智慧医疗 52
5.4 UAV使能智能服务 53
参考文献 55
第6章 移动服务全球覆盖 56
6.1 未连接区域的无线宽带接入 57
6.1.1 偏远地区的移动宽带 57
6.1.2 移动平台的无线宽带 58
6.1.3 应急通信与救灾 58
6.2 延伸到未覆盖地区的广域物联网业务 59
6.3 高精度定位与导航 59
6.4 实时地球观测与保护 60
参考文献 61
第7章 分布式机器学习与互联AI 62
7.1 AI增强的6G业务与运维 63
7.1.1 AI增强的网络性能 63
7.1.2 AI增强的网络运维 64
7.2 6G使能的AI业务 64
7.2.1 6G协同智能和实时控制 64
7.2.2 6G实现大规模智能 65
参考文献 66
第二部分小结 66
第三部分 理论基础
第8章 原生AI和机器学习的理论基础 71
8.1 AI基础理论 71
8.1.1 定义 71
8.1.2 机器学习分类 72
8.1.3 DNN信息论原理 74
8.1.4 DNN实现 76
8.2 分布式AI理论 77
8.3 动态贝叶斯网络理论 79
参考文献 83
第9章 大容量和大连接的理论基础 85
9.1 电磁信息论 85
9.2 大规模通信理论 88
参考文献 91
第10章 未来机器类通信的理论基础 96
10.1 语义通信理论 96
10.2 超分辨率理论 99
参考文献 101
第11章 高能效系统理论基础 103
11.1 能量有效的通信与计算理论 103
11.2 绿色AI理论 104
参考文献 106
第三部分小结 107
第四部分 新元素
第12章 新频谱 110
12.1 2020年前全球5G频谱分配 111
12.2 6G频谱需求 112
12.3 中频段仍是实现广覆盖最经济的方式 113
12.4 毫米波频段在6G时代逐渐成熟 115
12.5 太赫兹频段为感知和通信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117
参考文献 119
第13章 新信道 121
13.1 6G信道建模新要求 121
13.2 6G信道测量 124
13.2.1 新频谱下的信道测量 124
13.2.2 新场景的信道测量 126
参考文献 127
第14章 新材料 129
14.1 硅的发展历程 129
14.2 异构III-V材料平台 130
14.3 可重构材料 130
14.4 光子晶体 131
14.5 光伏材料与光电探测器 132
14.6 等离子体材料 132
参考文献 133
第15章 新天线 136
15.1 光电导透镜天线 136
15.2 反射阵列和发射阵列 137
15.3 超表面 138
15.4 纳米光电探测器 139
15.5 片上天线和封装天线 139
15.6 轨道角动量 140
参考文献 141
第16章 太赫兹技术 143
16.1 太赫兹器件 143
16.1.1 电子方法 144
16.1.2 混合方法和光子方法 148
16.2 太赫兹系统 148
16.2.1 太赫兹通信系统 149
16.2.2 太赫兹成像和感知系统 150
16.3 挑战 151
参考文献 152
第17章 后摩尔定律时代的计算 159
17.1 后摩尔定律时代 159
17.2 神经形态计算 160
17.3 量子计算 161
17.4 新计算架构 162
参考文献 163
第18章 新终端 165
18.1 未来的移动终端设备 165
18.2 未来的脑机接口 169
18.3 全新的可穿戴设备 171
参考文献 172
第四部分小结 173
第五部分 6G空口设计使能技术
第19章 智能空口框架 179
19.1 背景与动机 179
19.2 技术现状 179
19.2.1 NR频谱利用与能效 180
19.2.2 物理层AI/ML 180
19.2.3 MAC层AI/ML 182
19.3 设计展望和研究方向 182
19.3.1 AI使能个性化空口 183
19.3.2 端到端AI链路设计及遗留问题 188
参考文献 189
第20章 地面与非地面一体化通信 192
20.1 背景与动机 192
20.2 现有方案 193
20.3 设计展望和研究方向 195
20.3.1 一体化多层网络 195
20.3.2 增强型非地面通信 198
参考文献 200
第21章 通感一体化 202
21.1 背景与动机 202
21.2 现有方案 203
21.3 设计展望和研究方向 205
21.3.1 ISAC系统设计 205
21.3.2 无线感知设计与算法 209
参考文献 212
第22章 新型波形和调制方式 215
22.1 背景与动机 215
22.2 现有方案 216
22.2.1 多载波波形 216
22.2.2 单载波波形 221
22.2.3 调制方式 223
22.2.4 感知波形 223
22.3 设计展望和研究方向 224
参考文献 226
第23章 新型编码 230
23.1 背景与动机 230
23.2 信道编码方案 231
23.2.1 背景 231
23.2.2 6G信道编码的目标KPI 231
23.2.3 6G信道编码的设计原则 233
23.3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236
23.3.1 研究背景 236
23.3.2 基于机器学习的JSCC 237
23.3.3 6G JSCC的设计原则 238
23.4 物理层网络编码 239
23.4.1 背景 239
23.4.2 6G物理层网络编码的设计原则 240
参考文献 241
第24章 新型多址接入 247
24.1 背景与动机 247
24.2 现有方案 248
24.2.1 正交多址接入 248
24.2.2 非正交多址接入 249
24.2.3 免授权MA 253
24.3 设计展望和研究方向 255
24.3.1 大容量URLLC业务MA 255
24.3.2 极低成本、极低功耗设备MA 255
24.3.3 超大连接MA 256
24.3.4 鲁棒波束赋形MA 256
24.3.5 AI辅助MA 257
参考文献 257
第25章 超大规模MIMO 260
25.1 背景与动机 260
25.2 现有方案 260
25.2.1 FR1上的MIMO技术 261
25.2.2 FR2上的MIMO技术 261
25.2.3 协作式MIMO 262
25.3 新兴MIMO技术 264
25.3.1 太赫兹MIMO 264
25.3.2 可重构智能表面 265
25.3.3 超大孔径天线阵列 266
25.3.4 AI辅助MIMO 267
25.3.5 其他MIMO技术 268
25.4 设计展望和研究方向 271
25.4.1 感知辅助MIMO 271
25.4.2 可控无线信道及网络拓扑 272
25.4.3 FR2和太赫兹MIMO 273
25.4.4 超大孔径阵列 274
25.4.5 AI使能MIMO 275
参考文献 276
第26章 超级侧行链路与接入链路融合通信 283
26.1 背景与动机 283
26.2 现有方案 285
26.3 设计展望和研究方向 286
26.3.1 超级侧行链路使能技术 286
26.3.2 超级侧行链路与接入链路融合设计 287
参考文献 288
第五部分小结 289
第六部分 6G网络架构
设计的新特性
第27章 网络AI架构技术 295
27.1 背景 295
27.2 设计要点和原则 296
27.2.1 关键需求 296
27.2.2 关键挑战 297
27.3 架构特点 297
27.3.1 整体设计范围 297
27.3.2 面向任务的通信 299
27.3.3 边缘计算与通信的深度融合 301
27.3.4 AI业务运营管理 302
参考文献 303
第28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架构技术 304
28.1 背景 304
28.2 设计要点和原则 305
28.2.1 吸取现有网络的经验教训 305
28.2.2 关键要求 306
28.3 架构特点 309
28.3.1 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的去中心化架构 309
28.3.2 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 311
28.3.3 数字资产管理 313
参考文献 314
第29章 原生可信 315
29.1 可信的背景 315
29.1.1 从哲学到社会 315
29.1.2 从社会到产业 315
29.2 复杂的通信可信 316
29.3 可信设计规则 318
29.3.1 原则 318
29.3.2 目标 319
29.4 可信技术 320
29.4.1 多模信任模型 320
29.4.2 分布式账本技术 321
29.4.3 后量子加密 323
29.4.4 自主安全 323
参考文献 324
第30章 数据治理架构技术 327
30.1 背景 327
30.2 设计要点和原则 327
30.3 架构特点 329
30.3.1 独立数据面 329
30.3.2 数据治理的多方角色 330
30.3.3 数据资源 330
30.3.4 数据收集 331
30.3.5 数据分析 331
30.3.6 数据脱敏 332
参考文献 333
第31章 多方协作生态系统架构技术 334
31.1 背景 334
31.2 设计要点和原则 335
31.3 架构特点 336
31.3.1 分布式账本技术 336
31.3.2 多方协作平台 338
31.3.3 身份管理 338
31.3.4 数据管理 339
31.3.5 网络控制 341
31.3.6 运营与业务支撑 342
参考文献 343
第32章 非地面网络融合架构技术 344
32.1 背景 344
32.2 设计要点和原则 346
32.2.1 卫星星座 347
32.2.2 全球范围低时延 348
32.2.3 连接配置 348
32.2.4 多业务能力 349
32.3 架构特点 349
32.3.1 时延 349
32.3.2 连接模型 354
32.3.3 空间路由 355
32.3.4 运行、管理和维护 356
参考文献 357
第六部分小结 357
第七部分 总结和未来工作
第33章 6G生态系统及路线图 360
33.1 6G研究项目与生态 360
33.1.1 ITU-R工作 360
33.1.2 区域活动 360
33.1.3 业界和学术界观点 362
33.2 面向2030年的路线图 364
参考文献 365
术语表 368
前言
无线通信的变革必然催生颠覆性的创新技术以及开创性的应用。技术与应用这两股力量的碰撞便会产生新一代的无线通信技术。移动语音业务与无线数字传输的融合印证了这一点。而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中,高频谱效率的无线技术走向IP化,又是一个有力例证。新的5G无线网络则寻求为海量及超高可靠的链路提供无线连接,最终实现万物互联,加速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6G无线网络以5G为基石,志在引领一场无所不及的智能革命。6G将成为社会的神经网络,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将推动6G的发展。在这一领域,我们在未来将全面跨越人联、物联的藩篱,阔步迈向万物智联。换言之,6G无线网络的目标是将智能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从而实现万物智能。从无线技术的角度来看,我们有机会利用无线电波来感知环境与事物。因此,除了传输比特,6G无线网络还是一张传感器大网,从物理世界中提取实时知识和大数据。提取的这些信息不仅可以大大增强数据传输能力,还能促进各类AI服务的机器学习。超低轨卫星的发展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创新点。这些卫星形成庞大的星座,在超近地轨道围绕地球运行,组成“空中”6G无线网络。有了这些技术的支持,无线业务与应用覆盖全球、无处不在,并非超乎想象。这一宏伟愿景将对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最重要的是,6G无线网络的搭建也会紧抓通信、计算、材料、算法等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当然,这一征程也许长达十年之久,绝非一蹴而就。
在本书中,我们从技术的角度对6G无线网络的潜在应用、需求以及支撑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旨在推动面向6G的系统性研究,分享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并进行批判性思考。本书不仅着眼一些前沿的无线业务与技术,还会挖掘6G网络的需求、能力和应用,并重点探讨新空口和新网络架构。本书是我们研究团队在6G的定义过程中共同努力的成果。书中展示的工作仅仅是起点,因为创新永无止境。同理,6G的发展终将取决于全球专家的共同努力,因为我们坚信,开放创新和全球统一的标准是6G成功的基础。就像前几代无线网络一样,6G无线网络的成功也终将转化成全球开放生态系统的成功。
无线变革已经持续了四十多年,其影响之深远,将继续超越人们的种种预期。憧憬无线的未来,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做实事,又不可妄设边界束缚其潜力。这正如马可尼早在1932年的论断:“给无线设限是危险的。”立足于此,让我们一同开启本书的旅程吧!
媒体评论
专家推荐
“本书是全球出版发行的首部系统性呈现6G愿景及技术创新的重磅著作,为我们开启了未来十年无线通信的新征程。面向2030年,要实现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跃迁,多维感知、普惠智能、天地一体等新场景,将引发一系列6G无线网络的新理论、新要素和新架构。同时,6G将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实现ICT技术融合、行业技术协同,成为服务生活、赋能生产和绿色发展的基础要素。本书是华为公司无线专家团队长期积累与创新探索的重要成果,可帮助读者眺望未来愿景、领略技术产业魅力,是从事信息通信等行业科学研究及产业研发人员的必读之作。”
王志勤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IMT 2030(6G)推进组组长
“本书是由业界专家匠心打造的首部全面介绍5G、B5G以及6G的专业著作。它从5G的潜力和可改进点切入,将6G愿景及其技术挑战娓娓道来。强烈推荐对相关领域研究感兴趣的学术界、工业界人士阅读此书。”
Rahim Tafazolli教授
英国萨里大学通信系统研究所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