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8079698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正念减压之父乔·卡巴金用简明优美的文字阐明正念冥想的精髓和方法帮助你在喧嚣忙乱的世界里,找回平静、专注、清明、幸福。
---------------------------7731492 - 多舛的生命:正念疗愈帮你抚平压力、疼痛和创伤(原书第2版)---------------------------
在充满压力、痛苦与疾病的世界中,找回平和、喜悦与健康
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的经典之作
人人适用的减压疗愈指南
长踞美国亚马逊畅销榜近30年
改变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生活
一行禅师/杨澜/ 诚挚推荐
内容简介
---------------------------8079698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你的日常生活是否充满了忙碌、压力、冲突、计划、思虑,由此引发了焦虑、抑郁、愤怒、失眠、身体疼痛等各种情绪和生理问题?
你是否总是在思考过去的错误、应付眼前的事情、计划未来的蓝图,却忽略了对生活本身、对此时此刻的体验?
你是否经常觉得空虚、麻木,一旦停止忙碌,便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和幸福何在,甚至在不经意的某时某刻,忽然质疑自己为何而活?
正念减压创始人乔·卡巴金博士告诉你:
这样如梦游一般的生活方式,与你为之努力的目标——健康、幸福、满足都背道而驰。
如果你没有全身心参与当下,那么不仅会错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而且会意识不到自身成长和蜕变中的丰富性和深邃性。
更关键的是,若忽视当下,那么在深藏于心的恐惧和不安全感的驱使下,你无意识下作出的举动和行为将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其他问题。
如果对之置若罔闻,这些问题往往会逐渐累积,最终会使你的感觉凝滞迟钝。
天长日久,你会对自身能力失去信心,从而无法将精力放在能带来更大满足、幸福和健康的事情上。
如果你想停止这一恶性循环,那么请从此刻开始,在卡巴金博士简明优美文字的指引下,开始正念的生活方式。它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途径,帮助你脱离喧嚣忙乱生活的困境,保持专注和接纳,从而掌控与自我、家人、工作乃至更广阔世界的关系,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命质量,找回平静和幸福。
乔·卡巴金博士在临床实验15年后,精心撰写本书,阐明正念冥想的精髓和方法,向一般大众介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正念来实现自我疗愈,深入浅出,真挚感人。
作译者
---------------------------8079698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乔·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PhD)
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美国麻省大学荣誉退休医学教授,麻省大学医学院医学、保健和社会正念中心的创立执行主任,麻省大学医学院减压门诊的创立主任,该减压诊所在世界享有盛誉。
卡巴金博士于1971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奖得主萨尔瓦多·卢瑞亚。
卡巴金博士为美国正在兴起的正念运动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将正念引入医学、心理学、教育等领域,也将正念应用到学校、企业、法院、监狱和职业运动团队等主流公共机构,训练了众多CEO、法官、奥林匹克运动员、国会工作人员使用正念。至今,正念减压课程已成为美国医疗体系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减压课程。截至2004年,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国家境内已有超过240家的医学中心、医院或诊所开设正念减压课程,教导病人正念。
他在职业生涯中获奖无数,曾获颁行为与认知治疗协会的杰出荣誉奖以及布莱威尔整合医学组织的“整合医学先驱奖”等。
卡巴金博士在世界各地教授正念和正念减压,并为大众撰写了包括《正念:此刻是一枝花》《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多舛的生命》在内的多部畅销书。迄今为止,他的著作已经被译为30多种语言。
---------------------------7731492 - 多舛的生命:正念疗愈帮你抚平压力、疼痛和创伤(原书第2版)---------------------------
[美]乔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 著:
目录
7731492 - 多舛的生命:正念疗愈帮你抚平压力、疼痛和创伤(原书第2版) - 9787111594963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159
8079698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 9787111499220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59
---------------------------8079698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推荐序
引 言
致 谢
第一章 此刻,繁花盛开/ 1
何谓正念/ 2
简单但是不容易/ 5
停一停/ 7
当下即是/ 9
掌握刹那/ 11
留意自己的呼吸/ 12
修习,修习,再修习/ 14
译者序
---------------------------7731492 - 多舛的生命:正念疗愈帮你抚平压力、疼痛和创伤(原书第2版)---------------------------
2011年被普遍认为是当代西方正念开始进入中国主流社会的一个分水岭。那一年的11月,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正念减压课程的创始人乔恩·卡巴金博士来到中国。在这一次两个多星期的中国之行中,他在北京的首都师范大学、苏州的西园寺和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进行了演讲和交流。他也在北京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分会,在上海为华山医院带领了两天的专业人员的正念培训。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有数百人体验到了正念减压课程的精髓。
他来到中国的梦想,是想重新联结当代正念在中国的古老根源。他还分享了在年轻时代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和冥想践行者,这份文化根源中深邃的智慧和修行对他深深的触动。他在首都师范大学的演讲中表达了这份情感,他对着数百名听众说:“正念,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流淌在你们的血液中,铭刻在你们的骨子里。”
《多舛的生命:正念疗愈帮你抚平压力、疼痛和创伤》是乔恩·卡巴金的第一部著作,初版于1990年,修订再版于2013年。这部著作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有关正念及正念减压课程的经典书籍。它详细描述了正念减压课程的方方面面,及其在健保、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它同时还有正念冥想练习的音频指导,在早年地面课程还不是很多的时候,这本书,结合这些音频,成了正念减压八周课程地面课程的替代。自初版以来,本书在国际上成了一本畅销书,触及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它也将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书的文字平实易懂,能够被初涉正念的人们所理解。现在,我们很高兴能够把这部简体中译本呈现给中国的读者。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慎重地讨论了“mindfulness”一词在中文中最合适的翻译。原本mindfulness出自巴利文的Sati,在19世纪被翻译成英文的mindfulness,而早在4世纪末,Sati一词即被翻译成中文的“念”或“正念”。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我们只需从巴利文原文来翻译即可,因为英文本身就是从巴利文而来的。我们对近年来相关学术会议、专业期刊等也做了一个检索和回顾,发现几乎所有中国的专业机构的学术会议,如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分会主办的正念冥想学术研讨会,上海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正念治疗组所主办的正念学术会议,大多数中文医学和科学杂志,以及出版社的相关书籍,都使用“正念”一词。这个翻译,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现代,正念既可以作为一种正式的冥想练习,也可以作为一种生活之道,它的根源在中国可以追溯到至少1500多年前中国禅宗的智慧。正念的实质,彼时和当今,是普适的,因而它超越了任何一种分类,就如同唐朝禅宗非二元智慧中所教授的那般。正念在当代更强调其普适的价值,它不是一个信仰系统、一门哲学,或者任何一种教义。它是一种存在之道。具体而言,它是一种与万事万物的相处之道,无论它们令我们欢喜还是烦恼或者无聊。因而,正念触及并增强了普适的人类的能力,让我们可以持续一生地学习、成长、疗愈和转化,从那个你真切地开始练习的瞬间开始,无论你在哪里,也无论你的处境如何。正念一词既蕴含了它的佛学根源,同时也传达了现代生活主流社会的正念践行,因为如今它被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所研究。
正念减压及其他衍生于正念减压的以正念为基的课程,如正念认知疗法、正念分娩和养育等在面对多元文化和宗教背景中如何使用正念这一词时,都持谨慎和敏感的态度。这些课程都以一种无缝罅的、综合的方式来使用这个用语,既确认和涵盖了古老智慧传承之根源,也包括压力生理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 是古老智慧传承与实证科学的一种交汇。
有时,我们也会看到,“mindfulness” 被翻译成“静观”。这个选择通常基于授课者及参与者的反馈,即“正念”一词带有佛学意味,因而成为分享和练习正念的妨碍。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华人正念减压导师们被鼓励去采用与所在地区及亚文化框架相适宜的用语,以减少正念及正念减压课程在分享、助人、传播方面可能遇到的妨碍,我们觉得基于本书的精神,并和卡巴金博士与中国禅宗非二元传承的深厚联结保持一致,加上出于正念一词是中国主流科学与专业领域的首选, 也已经被中国大陆的普罗大众所熟悉等方面的考量,我们在主要面向中国内地读者的《多舛的生命:正念疗愈帮你抚平压力、疼痛和创伤》(原书第2版)翻译中选择正念作为“mindfulness” 的唯一翻译。这也是向智慧传承的回归。
自2011年11月到2016年12月,麻省大学医学院医学、健保和社会正念中心完成了在中国,也是亚洲地区的第一轮和唯一一轮完整的正念减压师资培训。至今,中国内地、港台及美洲地区共有几十名华语正念减压导师在各地开始带领正念减压工作坊和八周课程。
翻译过程本身就是一份正念实践,如同正念一样,是与生命的一场相恋。这本书伴随着我们走过了几个春夏秋冬。最后,我们诚挚感谢参与审校的正念同道:仁虚法师、崇剑法师、陈德中、温宗堃、胡婷婷,感谢刘星辰参与文稿整理。感谢郭海峰、杭凯等正念减压导师对译文的反馈和建议。这本重要著作的简体中文版的问世与他们的付出是分不开的。译文中的瑕疵和不足,是我们译者的责任,恳请给予我们反馈,以便我们改进。
童慧琦加州健康研究院,正念学院
高旭滨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
前言
---------------------------8079698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引言
你能想到吗?归根结底,无论你身处何方,你就在那里。无论你最终做了什么,你最终做的就是什么。无论你此时在想什么,你此刻想的就是什么。无论何事发生在你身上,它已然发生。关键在于,你如何应对。换句话说,“此刻该当如何?”
无论你喜不喜欢,我们真正需要认真应对的唯有当下。然而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都太过随意,就好像在这个瞬间忘了我们当下在此处—我们已经到达的地方,忘了我们身在当下。在每一刻中,我们都发现自己身处此处当下的交汇点。但是当遗忘的阴云使我们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时,就在这一刻,我们迷失了。“当下应该如何”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
此处我说的迷失,指的是我们暂时迷失自我,不能发掘自己的全部潜能。相反,我们会机械地视物、思考和做事。在这些时刻,我们迷失了自我心中最深层的东西,而正是这些深层的东西使得我们能够创造、学习和成长。一不小心,这些遮蔽时刻的阴云就会不断蔓延,直至笼罩我们人生中的大部分时刻。
无论我们所在何处何时,要想真正感受我们的所在,我们就必须停下来,停留时间足够长,以便让当下进入我们的意识,以便切实感受当下,全面审视它,用意识捕捉它,并借以更好地认识它、理解它。只有那时我们才能接受我们生命中当下的真相,从中获益,然后继续前进。然而现实正相反,我们似乎总对过去念念不忘,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念念不忘,或者沉浸在对还不曾到来的未来的幻想中。我们找寻另一种所在,希望身处那里时一切都会更好,我们会更快乐,希望一切更如我们所愿,或者希望事情会一如往常。多数时候,即使我们对这种内在紧张状态有所意识,我们感受到的也充其量不过是冰山一角。而且,就连我们究竟在做什么,如何应对人生,我们的行为或者更玄一点—我们的思想对我们所见及不见的事物、对我们所做和未做的事情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也只是了解了一星半点而已。
比如,我们往往会在无意识中认为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们在某个特定时间中产生的观点和想法,就是“外在”世界和我们的“内在”世界的真实反映。然而大多数时候,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为这种错误的未加验证的臆断、为几乎是有意忽略当下的丰富性而付出了高昂代价。这种负面影响在悄无声息中不断累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对此要么无知无觉,要么束手无策。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完全把握我们的现状,充分发挥我们的潜能。相反,我们会沉浸在自己的个人臆想中,以为自己已经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身处何处、所往何处,知道何事正在发生,而实际上却深陷在个人想法、梦幻和各种冲动中。这些想法、梦幻和冲动大多关乎过去和未来,关乎我们的欲望和偏好,关乎我们的所惧和不喜,所有这些不断旋转,使我们迷失了方向,迷失在此处当下。
你手头的这本书讲的是如何从这种幻梦中清醒,这种幻梦往往会演变成梦魇,甚至不知道自己正身处幻梦中。这就是佛教中所谓的“不觉”,或曰“不悟”。知道自己的不觉,就是所谓的“开悟”。要想从这种幻梦中觉醒,你要做的是冥想,是系统地培养清明心境和对当下的觉醒意识。这种觉醒与我们所称的“智慧”相伴相生,而所谓智慧,就是更深刻地洞见因和果,洞见万事万物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我们才不会深陷在自己创造的虚妄现实中。要想摆脱这种虚妄,我们需要专注于当下。当下才是我们赖以生存、成长、感受及蜕变的唯一时刻。我们需要更清醒地认识并警惕过去和未来的拖拽,避免陷入它们编织的虚幻梦境,而忘了我们的真实生活。
说到冥想,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它并不像我们的主流文化所定义的那样神秘怪诞。它并不是要我们变成行事怪僻之人,不是要我们成为疏懒单调之人,也不是要我们变成自恋狂,更不是要我们变成以自我为中心者、白日梦者、宗教狂热分子、神秘主义者。冥想只关乎做你自己,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它关乎意识到无论你喜欢与否,你正在路上,正在人生的路上。冥想帮助我们明白,我们的人生之路是有方向的,明白我们的人生之路是不断延展的,一刻一刻延展开的,明白现在当下发生的事情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是有影响的。
如果此时发生的事情确实影响到了下一刻发生的事情,那么时常环顾四周,确保自己能更好地把握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以便更能感受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以便能测定你的内心以及外在的方位,以便清楚地了解自己此刻的前进道路以及方向,这难道不是很明智的做法吗?如果真的这样去做,也许你会处在更有利的位置,能为自己规划一条更能反映自己真实内心的道路—灵魂之路、心灵之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路。否则的话,你当下的这种无意识就会影响下一刻。然后,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虚掷了、荒废了。
要在这种混沌愚妄的状态中活到终老,那实在轻松不过。或者,你也可以活在拨云见日的澄明中,从混沌中觉醒,意识到这些年来我们关于人生该如何度过,什么才重要,而进行的全部思考充其量不过是由于恐惧或无知才产生的未经检验的一知半解而已,它们只是我们自身在有生之年的想法,它们根本就不是人生的真相,也并不是人生应有的样子。
别人不可能代替我们来唤醒我们的心灵,虽然我们的家人和朋友有时确实千方百计想要让我们觉醒,帮助我们看清事实或脱离蒙昧无知,然而觉醒这种事情终究只能靠自己。归根结底,无论你身在何处,这就是你的所在。正在展开的是你的人生而不是别人的。
虽然追随者希望释迦牟尼能点化他们,使他们能更容易地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但一生致力于教人开悟的释迦牟尼,却在漫漫人生的最后时刻这样点化他的信徒:“自光明。”
在我之前的《多舛的生命》中,我力图使正念之路更能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尽量不让人将其误解为佛教或神秘主义。正念首先关注的是专注和自觉,而这于人类来说是共通的。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将这种能力视之为与生俱来或理所当然,我们往往并不认为我们需要系统地对之加以培养从而利用它们使我们更睿智,更了解自我。冥想是这样一种过程:我们可以借由它深化我们的专注力,深化自我意识,使它们变得更纯粹,并使它们在我们的人生中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
序言
---------------------------8079698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推荐序
太多的人生问题,是因为我们想要逃离
1971年,乔·卡巴金刚从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萨尔瓦多·卢瑞亚(Salvador Luria)手中接过博士学位,到麻省医院开始他的职业生涯。
他本该在麻省医院的实验室折腾各种瓶瓶罐罐里的试剂,安心做他的科学家,可是他不愿意。他是印度裔美国人,虽然在美国接受了最好的科学教育,可根还在佛教的故乡。他既不想做一个科学家,也不想做一个修理身体的传统医生,他想追随佛陀的脚步,做一个改变人身体和心灵的疗愈者(Healer)。他相信,疾病的治愈,从来都不该脱离对生活的领悟和修炼。
卡巴金想做的,是一种参与式的医学。他认为,疾病的治疗可以由医生主导,身心的疗愈却无法假他人之手,必须通过治疗者自身的全情投入来实现。所以他邀请接受正念减压的受训者通过正念练习,来学习对自己经验的开放和觉察,学习如何与自己的压力和痛苦和睦相处。他认为,这种觉察虽然并不能直接改变压力和痛苦,但是会改变病人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关系的改变会带来体验的改变,并最终改变病人的人生。卡巴金自己的参禅经验让他对这种改变深信不疑,于是从1979年开始,他和几个同事在麻省医院的地下室,开始试验性地教导病人正念的练习。
今天,医学界已经普遍承认病人的疾病常常是心理、生理、社会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在20世纪70年代,一个典型的医生眼中只有病人生病的躯体,还没有完整的病人。在这样的年代,用“正念”这样带有东方宗教神秘意味的理念和方法来治疗病人,很容易会被看作离经叛道和不务正业。
我相信,卡巴金一定度过了很长一段纠结的日子。从他和同事在麻省医院的地下室接待第一批病人开始,这种质疑的声音就从未停过。好在他所接受的科学训练,很快变成了一种优势。他开始用严格设计的科学方法来记录病人的变化。他深知,要被西方主流思想接受,正念疗法必须和现代社会最大的“宗教”—科学挂上钩。他开始为佛教和科学搭建桥梁。
卡巴金在麻省医院地下室接待的第一批病人,都有很严重的身体疾病:皮肤病、心脏病、慢性疼痛甚至癌症。卡巴金从未试图给病人虚幻的希望。他只是教他们,怎么和疾病、疼痛相处,怎么在过去和未来的间隙,投入当下,怎么把从练习中获得的态度和体验,融入生活。第一批病人走了,他们很快带来了第二批病人;第二批病人走了,又很快带来了更多的病人。接着,有精神问题的病人来了,想体验这种方法的医生来了,想一探究竟的科学家来了,想把这种方法传播出去的教学者也来了。卡巴金和他的同事,就这样默默地接待他们。最初10年,他们做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免费的。卡巴金知道欲速则不达,就像耐心播种的老农。他最知道慢就是快的道理。
这样的工作,持续了30多年,直到今天,仍在继续。
回过头来,才能清楚地看到这些种子的意义。今天,正念减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已经从边缘逐渐走向主流和正统。美国已有520多个从事正念减压的培训机构,全球已有740个培训机构。无数人接受了正念培训。一些人的人生由此发生了重要变化。
在科学界,正念已经成为心理学、神经科学、健康和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美国财政每年拨款数千万美元资助与正念冥想有关的科研项目。《情绪》(Emotion)、《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等著名学术期刊多次推专刊介绍正念冥想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正念冥想有助于治疗慢性疼痛、焦虑、皮肤病、抑郁症复发、失眠、物质滥用、酒精依赖、饮食障碍、心脏疾病和癌症等心身疾病。
在文化界,正念同样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2014年2月,《时代周刊》(Time)发表了以“The Mindful Revolution”为题的封面故事,介绍了正念培训在硅谷工程师和高管中的流行。而每年的正念大会“智慧2.0”时代,都会有像推特、Instagram和脸谱这类公司的总裁来分享自己修行正念的心得。正念开始变得时髦。
卡巴金代表了一批受过科学训练又有禅修经验的科学家。他们默默耕耘,把一个处在学术边缘、带点神秘主义的概念,带到了科学和文化中心。这其中也包括神经学家理查德·戴维森(Richard J. Davidson),最近他编写的《大脑的情绪生活》(The Emotional Life of Your Brain)刚在我国出版。书中花大篇幅介绍了禅修的脑机制。理查德·戴维森对禅修的理解是:“当我们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新经验时,以往用于自动反应的神经联结被暂时阻断了,而新的大脑突触联结得以产生和加强。正念利用大脑的可塑性,对心灵的习惯重新进行了训练,在大脑中开辟了一些新的神经通路。”
很多人对正念的态度,经历了从怀疑到接受的转变,这其中包括卡巴金的导师萨尔瓦多·卢瑞亚。他曾经对弟子从事的事业颇有疑虑,但他年老时患上了癌症,开始在病榻上跟卡巴金学习正念之道。
媒体评论
---------------------------8079698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正念是一个汇东西方文化为一体,有深刻哲学、美学、伦理学底蕴的神奇概念,细细体味,背后有物理之大真,有人情之大善,更有天地之大美。生命的每一刻其实都是大片,可惜大多数观众都不在场。这里,且让我们一起凝神屏息,静待莲花徐徐开放的那一瞬吧。
——肖知兴,领教工坊创始人
在科学界,正念已经成为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健康和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正念冥想有助于治疗慢性疼痛、焦虑、皮肤病、抑郁症复发、失眠、物质滥用、酒精依赖、饮食障碍、心脏疾病和癌症等心身疾病。
——动机在杭州 陈海贤
此书以简单、优美的语言,让您收获疗愈与觉醒。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刘兴华
卡巴金的书勾勒出“正念”的佛教技巧:一种无评判地全然活在当下的方法。
——《出版家周刊》
---------------------------7731492 - 多舛的生命:正念疗愈帮你抚平压力、疼痛和创伤(原书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