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乔·卡巴金 马克威廉姆斯 约翰蒂斯代尔 辛德尔西格尔
- 译者: 王俊兰 童慧琦 张娜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2107231225
- 上架时间:2021-7-23
- 出版日期:2015 年5月
- 开本:16开
- 页码:433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心理学读物

编辑推荐
---------------------------8079698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正念减压之父乔·卡巴金用简明优美的文字阐明正念冥想的精髓和方法帮助你在喧嚣忙乱的世界里,找回平静、专注、清明、幸福。
---------------------------4669271 - 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
乔布斯生前最推崇的心理调节法!正念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四位正念领域的世界级大师 共同撰写著名正念导师 童慧琦 领衔翻译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 著名心理咨询师李孟潮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兴华 强力推荐 附配套正念冥想指导音频
内容简介
---------------------------8079698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你的日常生活是否充满了忙碌、压力、冲突、计划、思虑,由此引发了焦虑、抑郁、愤怒、失眠、身体疼痛等各种情绪和生理问题?
你是否总是在思考过去的错误、应付眼前的事情、计划未来的蓝图,却忽略了对生活本身、对此时此刻的体验?
你是否经常觉得空虚、麻木,一旦停止忙碌,便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和幸福何在,甚至在不经意的某时某刻,忽然质疑自己为何而活?
正念减压创始人乔·卡巴金博士告诉你:
这样如梦游一般的生活方式,与你为之努力的目标——健康、幸福、满足都背道而驰。
如果你没有全身心参与当下,那么不仅会错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而且会意识不到自身成长和蜕变中的丰富性和深邃性。
更关键的是,若忽视当下,那么在深藏于心的恐惧和不安全感的驱使下,你无意识下作出的举动和行为将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其他问题。
如果对之置若罔闻,这些问题往往会逐渐累积,最终会使你的感觉凝滞迟钝。
天长日久,你会对自身能力失去信心,从而无法将精力放在能带来更大满足、幸福和健康的事情上。
如果你想停止这一恶性循环,那么请从此刻开始,在卡巴金博士简明优美文字的指引下,开始正念的生活方式。它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途径,帮助你脱离喧嚣忙乱生活的困境,保持专注和接纳,从而掌控与自我、家人、工作乃至更广阔世界的关系,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命质量,找回平静和幸福。
乔·卡巴金博士在临床实验15年后,精心撰写本书,阐明正念冥想的精髓和方法,向一般大众介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正念来实现自我疗愈,深入浅出,真挚感人。
作译者
---------------------------8079698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乔·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PhD)
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美国麻省大学荣誉退休医学教授,麻省大学医学院医学、保健和社会正念中心的创立执行主任,麻省大学医学院减压门诊的创立主任,该减压诊所在世界享有盛誉。
卡巴金博士于1971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奖得主萨尔瓦多·卢瑞亚。
卡巴金博士为美国正在兴起的正念运动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将正念引入医学、心理学、教育等领域,也将正念应用到学校、企业、法院、监狱和职业运动团队等主流公共机构,训练了众多CEO、法官、奥林匹克运动员、国会工作人员使用正念。至今,正念减压课程已成为美国医疗体系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减压课程。截至2004年,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国家境内已有超过240家的医学中心、医院或诊所开设正念减压课程,教导病人正念。
他在职业生涯中获奖无数,曾获颁行为与认知治疗协会的杰出荣誉奖以及布莱威尔整合医学组织的“整合医学先驱奖”等。
卡巴金博士在世界各地教授正念和正念减压,并为大众撰写了包括《正念:此刻是一枝花》《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多舛的生命》在内的多部畅销书。迄今为止,他的著作已经被译为30多种语言。
---------------------------4669271 - 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
马克·威廉姆斯博士(Mark Williams,PhD),英国牛津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惠康信托基金会首席研究员。1983~1991年,威廉姆斯博士任英国剑桥医学研究理事会认知和脑科学部门主席,之后,他成为了威尔士班戈大学的临床心理学教授,并建立了该大学的医学和社会关照研究所以及正念研究和练习中心。他在临床和实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抑郁和自杀行为的心理过程,以及新心理治疗方法的发展。
约翰·蒂斯代尔博士(John Teasdale,PhD),英国认知治疗研究的先锋之一,担任由医学研究理事会所资助的高级研究职位:首先在牛津大学精神科,接着在英国剑桥的认知和脑科学部门。蒂斯代尔博士也是伦敦大学精神研究所的访问教授。他主要研究情感障碍的基本心理过程,并把其研究成果应用到情感障碍的治疗中。他多年来一直探索对重性抑郁症的理解和治疗的认知取向。近来,他的研究发现被用以发展和评估正念认知治疗。
辛德尔·西格尔博士(Zindel Segal,PhD),多伦多大学费尔斯通心理治疗学会主席,多伦多大学成瘾和精神卫生中心认知行为治疗部门主任、精神科和心理学科教授以及精神科心理治疗部门主任。他的研究有助于描述情感障碍复发脆弱性的心理指标,并且一直提倡在精神科和精神卫生中提供以正念为基础的临床护理。
目录
4669271 - 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 - 9787111485971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45
8079698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 9787111499220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59
---------------------------8079698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推荐序
引 言
致 谢
第一章 此刻,繁花盛开/ 1
何谓正念/ 2
简单但是不容易/ 5
停一停/ 7
当下即是/ 9
掌握刹那/ 11
留意自己的呼吸/ 12
修习,修习,再修习/ 14
译者序
---------------------------4669271 - 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
译者序
正念认知治疗
—从“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到“喧嚣世界中的静心法”
从美国《时代》杂志、英国《卫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黄金栏目“60分钟”到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分会所主办的正念减压课程培训,正念在非宗教框架和背景中的传播日益普及和深入。从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到正念教育、正念企业、正念分娩、正念养育,各种课程应运而生。
在心理治疗领域,20世纪9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马克·威廉姆斯、英国剑桥大学约翰·蒂斯代尔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辛德尔·西格尔,这些受经典贝克(Beck)认知治疗影响的杰出心理学家们,一直从事着抑郁症的心理模式和治疗方面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在抑郁症领域,同时存在着两种情况:①对抑郁发作(depressive episode)已经有了有效的抗抑郁药以及认知行为治疗;②抑郁极其容易复发。
三位心理学家在世界认知治疗大会上相识,目光不约而同地关注着抑郁的复发问题—如何识别复发的人群以及如何预防复发。在设计抑郁症状缓解后的维持期治疗的时候,他们在认知治疗中整合进了注意力培训(attention training),开始脱离“治疗”框架,而转向正念框架,强调在觉知中抱持情感和想法,而非尝试改变它们。
而在1993年10月,他们带着好奇和疑问,飞到了麻省正念中心,坐到了正念减压创始人乔·卡巴金博士的课堂上。此次历史性的会面之后,正念开始被系统地整合进经典认知治疗中,于是有了今日的正念认知治疗(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自此推动了正念研究领域的第一个大突破,有关正念的文献报道进入指数级增长阶段。
有关正念认知治疗的最新科学发现可以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究竟是什么在助养抑郁或长久的忧伤,这些研究发现:" 当心境开始陷入下滑的螺旋之际,带给我们伤害的并非心境本身,而是我们对心境的应对方式。" 我们习惯于竭力去摆脱痛苦,但这些努力非但不能让我们获得解脱,反而会把我们囚禁于我们想竭力挣脱的痛苦中。
在传统的精神医学中,行为是否具有目标导向(goal oriented)被作为个体精神状态检查中的一项。而精神疾病患者常会表现出行为不符合逻辑,缺少方向和目标。正常的人似乎都很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想要达成什么,去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并经由行为去缩短目标与现实的距离。这正是我们心智的行动模式(doing mode)。这种行动模式在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只是,在很多时候,对目标和结果的执著,也会令我们陷入困顿—譬如抑郁症的反复发作。当我们陷入抑郁中时,心智的行动模式就会启动,会想方设法地去分析缘由,并试图找出可以减轻或者摆脱抑郁的方法。只是情绪开始消沉之时我们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试图以惯常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摆脱抑郁,试图“修正”我们的“毛病”的方法,只会令我们陷得更深。就如同身陷流沙的人,越是想奋力摆脱,则会陷得越深。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言:“当今世界上所存在的问题无法经由思考来解决,因为正是这个层面的思考制造了它们。”
而心智的存在模式(being mode)则要求我们对所遭际的一切都保持觉知,接纳从而安然地面对。这份安然面对是对绝望、无助、忧惧、躯体上的不适、消极的念头都了了分明而又坦然。这份安然面对的觉知可以改变我们与身心现象的关系,充满疗愈和转化之力量,可以令我们重获自由。对身心现象的觉知和接纳,可以经由正念的修习来培育,这份随着有意地、不带评判地把注意力关注于当下而起的觉知,关乎与一切现象建立一种非反应式(non-reactive)的、友善的关系。
“正念认知治疗”则结合了对现代科学和冥想的最新理解,而这些冥想方法的临床效用已经在主流医学和心理学领域中获得证实。它崭新而有力地综合了对身心的不同理解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彻底转变与消极想法和情绪的关系。经由此种转换,你可以找到突破螺旋式下滑心境的方法,而不至于让它变成抑郁。研究显示,对那些曾经有过三次或更多次抑郁发作的人来说,认知正念疗法可以把复发率减少一半。
但你不必被诊断为抑郁,才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裨益。当我们把正念认知治疗的精髓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时候,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个静心的方法。这些年,正念认知治疗从针对抑郁复发的临床治疗与咨询的范畴走向非临床性的应用,发展为人人可应用,成系统又容易学习的静心法。
非常感恩此书由上海的李孟潮老师引荐翻译。孟潮是中国心理治疗界的一大才子,内心粲然,为人清静,这些年来一直安然地做着治疗,也喜欢在治疗中运用正念的技术和理念。我出国近二十载,对母语的应用深感不自信,曾因心怯而推托。直到邀请到清华大学毕业的张娜共同翻译,我才敢答应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策划编辑邹慧颖。而又有张娜以及华人正念减压中心(台湾)的胡君梅、简玉如、黄淑锦、杨秀玲诸友帮助翻译指导语。香港正念中心的马淑华博士则参与了部分审校,对一些正念认知治疗中常用语的翻译做了详细的解析。在此一并感谢!
前言
---------------------------8079698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引言
你能想到吗?归根结底,无论你身处何方,你就在那里。无论你最终做了什么,你最终做的就是什么。无论你此时在想什么,你此刻想的就是什么。无论何事发生在你身上,它已然发生。关键在于,你如何应对。换句话说,“此刻该当如何?”
无论你喜不喜欢,我们真正需要认真应对的唯有当下。然而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都太过随意,就好像在这个瞬间忘了我们当下在此处—我们已经到达的地方,忘了我们身在当下。在每一刻中,我们都发现自己身处此处当下的交汇点。但是当遗忘的阴云使我们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时,就在这一刻,我们迷失了。“当下应该如何”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
此处我说的迷失,指的是我们暂时迷失自我,不能发掘自己的全部潜能。相反,我们会机械地视物、思考和做事。在这些时刻,我们迷失了自我心中最深层的东西,而正是这些深层的东西使得我们能够创造、学习和成长。一不小心,这些遮蔽时刻的阴云就会不断蔓延,直至笼罩我们人生中的大部分时刻。
无论我们所在何处何时,要想真正感受我们的所在,我们就必须停下来,停留时间足够长,以便让当下进入我们的意识,以便切实感受当下,全面审视它,用意识捕捉它,并借以更好地认识它、理解它。只有那时我们才能接受我们生命中当下的真相,从中获益,然后继续前进。然而现实正相反,我们似乎总对过去念念不忘,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念念不忘,或者沉浸在对还不曾到来的未来的幻想中。我们找寻另一种所在,希望身处那里时一切都会更好,我们会更快乐,希望一切更如我们所愿,或者希望事情会一如往常。多数时候,即使我们对这种内在紧张状态有所意识,我们感受到的也充其量不过是冰山一角。而且,就连我们究竟在做什么,如何应对人生,我们的行为或者更玄一点—我们的思想对我们所见及不见的事物、对我们所做和未做的事情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也只是了解了一星半点而已。
比如,我们往往会在无意识中认为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们在某个特定时间中产生的观点和想法,就是“外在”世界和我们的“内在”世界的真实反映。然而大多数时候,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为这种错误的未加验证的臆断、为几乎是有意忽略当下的丰富性而付出了高昂代价。这种负面影响在悄无声息中不断累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对此要么无知无觉,要么束手无策。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完全把握我们的现状,充分发挥我们的潜能。相反,我们会沉浸在自己的个人臆想中,以为自己已经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身处何处、所往何处,知道何事正在发生,而实际上却深陷在个人想法、梦幻和各种冲动中。这些想法、梦幻和冲动大多关乎过去和未来,关乎我们的欲望和偏好,关乎我们的所惧和不喜,所有这些不断旋转,使我们迷失了方向,迷失在此处当下。
你手头的这本书讲的是如何从这种幻梦中清醒,这种幻梦往往会演变成梦魇,甚至不知道自己正身处幻梦中。这就是佛教中所谓的“不觉”,或曰“不悟”。知道自己的不觉,就是所谓的“开悟”。要想从这种幻梦中觉醒,你要做的是冥想,是系统地培养清明心境和对当下的觉醒意识。这种觉醒与我们所称的“智慧”相伴相生,而所谓智慧,就是更深刻地洞见因和果,洞见万事万物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我们才不会深陷在自己创造的虚妄现实中。要想摆脱这种虚妄,我们需要专注于当下。当下才是我们赖以生存、成长、感受及蜕变的唯一时刻。我们需要更清醒地认识并警惕过去和未来的拖拽,避免陷入它们编织的虚幻梦境,而忘了我们的真实生活。
说到冥想,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它并不像我们的主流文化所定义的那样神秘怪诞。它并不是要我们变成行事怪僻之人,不是要我们成为疏懒单调之人,也不是要我们变成自恋狂,更不是要我们变成以自我为中心者、白日梦者、宗教狂热分子、神秘主义者。冥想只关乎做你自己,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它关乎意识到无论你喜欢与否,你正在路上,正在人生的路上。冥想帮助我们明白,我们的人生之路是有方向的,明白我们的人生之路是不断延展的,一刻一刻延展开的,明白现在当下发生的事情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是有影响的。
如果此时发生的事情确实影响到了下一刻发生的事情,那么时常环顾四周,确保自己能更好地把握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以便更能感受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以便能测定你的内心以及外在的方位,以便清楚地了解自己此刻的前进道路以及方向,这难道不是很明智的做法吗?如果真的这样去做,也许你会处在更有利的位置,能为自己规划一条更能反映自己真实内心的道路—灵魂之路、心灵之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路。否则的话,你当下的这种无意识就会影响下一刻。然后,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虚掷了、荒废了。
要在这种混沌愚妄的状态中活到终老,那实在轻松不过。或者,你也可以活在拨云见日的澄明中,从混沌中觉醒,意识到这些年来我们关于人生该如何度过,什么才重要,而进行的全部思考充其量不过是由于恐惧或无知才产生的未经检验的一知半解而已,它们只是我们自身在有生之年的想法,它们根本就不是人生的真相,也并不是人生应有的样子。
别人不可能代替我们来唤醒我们的心灵,虽然我们的家人和朋友有时确实千方百计想要让我们觉醒,帮助我们看清事实或脱离蒙昧无知,然而觉醒这种事情终究只能靠自己。归根结底,无论你身在何处,这就是你的所在。正在展开的是你的人生而不是别人的。
虽然追随者希望释迦牟尼能点化他们,使他们能更容易地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但一生致力于教人开悟的释迦牟尼,却在漫漫人生的最后时刻这样点化他的信徒:“自光明。”
在我之前的《多舛的生命》中,我力图使正念之路更能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尽量不让人将其误解为佛教或神秘主义。正念首先关注的是专注和自觉,而这于人类来说是共通的。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将这种能力视之为与生俱来或理所当然,我们往往并不认为我们需要系统地对之加以培养从而利用它们使我们更睿智,更了解自我。冥想是这样一种过程:我们可以借由它深化我们的专注力,深化自我意识,使它们变得更纯粹,并使它们在我们的人生中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
序言
---------------------------8079698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推荐序
太多的人生问题,是因为我们想要逃离
1971年,乔·卡巴金刚从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萨尔瓦多·卢瑞亚(Salvador Luria)手中接过博士学位,到麻省医院开始他的职业生涯。
他本该在麻省医院的实验室折腾各种瓶瓶罐罐里的试剂,安心做他的科学家,可是他不愿意。他是印度裔美国人,虽然在美国接受了最好的科学教育,可根还在佛教的故乡。他既不想做一个科学家,也不想做一个修理身体的传统医生,他想追随佛陀的脚步,做一个改变人身体和心灵的疗愈者(Healer)。他相信,疾病的治愈,从来都不该脱离对生活的领悟和修炼。
卡巴金想做的,是一种参与式的医学。他认为,疾病的治疗可以由医生主导,身心的疗愈却无法假他人之手,必须通过治疗者自身的全情投入来实现。所以他邀请接受正念减压的受训者通过正念练习,来学习对自己经验的开放和觉察,学习如何与自己的压力和痛苦和睦相处。他认为,这种觉察虽然并不能直接改变压力和痛苦,但是会改变病人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关系的改变会带来体验的改变,并最终改变病人的人生。卡巴金自己的参禅经验让他对这种改变深信不疑,于是从1979年开始,他和几个同事在麻省医院的地下室,开始试验性地教导病人正念的练习。
今天,医学界已经普遍承认病人的疾病常常是心理、生理、社会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在20世纪70年代,一个典型的医生眼中只有病人生病的躯体,还没有完整的病人。在这样的年代,用“正念”这样带有东方宗教神秘意味的理念和方法来治疗病人,很容易会被看作离经叛道和不务正业。
我相信,卡巴金一定度过了很长一段纠结的日子。从他和同事在麻省医院的地下室接待第一批病人开始,这种质疑的声音就从未停过。好在他所接受的科学训练,很快变成了一种优势。他开始用严格设计的科学方法来记录病人的变化。他深知,要被西方主流思想接受,正念疗法必须和现代社会最大的“宗教”—科学挂上钩。他开始为佛教和科学搭建桥梁。
卡巴金在麻省医院地下室接待的第一批病人,都有很严重的身体疾病:皮肤病、心脏病、慢性疼痛甚至癌症。卡巴金从未试图给病人虚幻的希望。他只是教他们,怎么和疾病、疼痛相处,怎么在过去和未来的间隙,投入当下,怎么把从练习中获得的态度和体验,融入生活。第一批病人走了,他们很快带来了第二批病人;第二批病人走了,又很快带来了更多的病人。接着,有精神问题的病人来了,想体验这种方法的医生来了,想一探究竟的科学家来了,想把这种方法传播出去的教学者也来了。卡巴金和他的同事,就这样默默地接待他们。最初10年,他们做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免费的。卡巴金知道欲速则不达,就像耐心播种的老农。他最知道慢就是快的道理。
这样的工作,持续了30多年,直到今天,仍在继续。
回过头来,才能清楚地看到这些种子的意义。今天,正念减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已经从边缘逐渐走向主流和正统。美国已有520多个从事正念减压的培训机构,全球已有740个培训机构。无数人接受了正念培训。一些人的人生由此发生了重要变化。
在科学界,正念已经成为心理学、神经科学、健康和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美国财政每年拨款数千万美元资助与正念冥想有关的科研项目。《情绪》(Emotion)、《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等著名学术期刊多次推专刊介绍正念冥想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正念冥想有助于治疗慢性疼痛、焦虑、皮肤病、抑郁症复发、失眠、物质滥用、酒精依赖、饮食障碍、心脏疾病和癌症等心身疾病。
在文化界,正念同样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2014年2月,《时代周刊》(Time)发表了以“The Mindful Revolution”为题的封面故事,介绍了正念培训在硅谷工程师和高管中的流行。而每年的正念大会“智慧2.0”时代,都会有像推特、Instagram和脸谱这类公司的总裁来分享自己修行正念的心得。正念开始变得时髦。
卡巴金代表了一批受过科学训练又有禅修经验的科学家。他们默默耕耘,把一个处在学术边缘、带点神秘主义的概念,带到了科学和文化中心。这其中也包括神经学家理查德·戴维森(Richard J. Davidson),最近他编写的《大脑的情绪生活》(The Emotional Life of Your Brain)刚在我国出版。书中花大篇幅介绍了禅修的脑机制。理查德·戴维森对禅修的理解是:“当我们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新经验时,以往用于自动反应的神经联结被暂时阻断了,而新的大脑突触联结得以产生和加强。正念利用大脑的可塑性,对心灵的习惯重新进行了训练,在大脑中开辟了一些新的神经通路。”
很多人对正念的态度,经历了从怀疑到接受的转变,这其中包括卡巴金的导师萨尔瓦多·卢瑞亚。他曾经对弟子从事的事业颇有疑虑,但他年老时患上了癌症,开始在病榻上跟卡巴金学习正念之道。
媒体评论
---------------------------8079698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正念是一个汇东西方文化为一体,有深刻哲学、美学、伦理学底蕴的神奇概念,细细体味,背后有物理之大真,有人情之大善,更有天地之大美。生命的每一刻其实都是大片,可惜大多数观众都不在场。这里,且让我们一起凝神屏息,静待莲花徐徐开放的那一瞬吧。
——肖知兴,领教工坊创始人
在科学界,正念已经成为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健康和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正念冥想有助于治疗慢性疼痛、焦虑、皮肤病、抑郁症复发、失眠、物质滥用、酒精依赖、饮食障碍、心脏疾病和癌症等心身疾病。
——动机在杭州 陈海贤
此书以简单、优美的语言,让您收获疗愈与觉醒。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刘兴华
卡巴金的书勾勒出“正念”的佛教技巧:一种无评判地全然活在当下的方法。
——《出版家周刊》
---------------------------4669271 - 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
书摘
---------------------------4669271 - 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
<p>
心理上的策略有时会成为一种无穷尽的循环,这些策略本身可以成为抑郁的重要部分。本书所教授的正念练习可以帮助你采取一种全然不同的方法去面对这种心理策略的循环。事实上,它还能够让你从此种心理活动模式中彻底解脱出来。培育正念能够帮助你放下对过往的懊悔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它会增加思维的弹性,可能前一刻你还觉得不知所措,而此刻新的可能性已然向你敞开。练习正念能防止我们从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的不快演变为抑郁。它的效力来自帮助我们与自身内外有助学习、成长和疗愈的全面资源重新联结。我们可能甚至从不相信自己拥有这些资源。<br />
无论抑郁与否,我们通常会忽视或者完全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一个关键的内在资源是身体本身。当我们迷失在思维中,并竭力想摒弃情感时,我们很少去关注来自自身躯体的感受。然而,那些来自体内感受的即时反馈令我们知道正发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在我们从抑郁中解脱的探索中,躯体感受可以给予我们宝贵的信息,对它们的专注关注可以帮助我们脱离心理上的陷阱,不至于陷入将来或者胶着于过去,还可以转化情绪本身。本书的第一部分阐述了思维、身体和情绪是如何一同在抑郁的形成和维持中起作用的,而来自于最前沿研究的观点告诉我们如何去打破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它突显了我们如何成为思维、情感和行为习惯所驱动模式的牺牲品—这些模式会限制生活本有的快乐和我们可以感受到的种种可能性。它表明,全然觉知地活在当下,有着一种意料之外的力量。<br />
虽然最新研究发现逻辑和知识可能极具说服力,但是它们本身并不一定实用,部分原因在于它们倾向于通过思维和推理对头脑说教。因而,本书的第二部分邀请你去亲自体验,当我们完全给卷进去、迷失于心理的漩涡中,努力想“修理好”自己的苦恼以及与自身其他部分、智力(包括正念的力量)失去接触时,究竟错失了什么。在此时,思考“培育你自身的思维、身体和情绪的正念究竟意味着什么”可能只是又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这部分设计是来帮助你去发展自己的正念练习,自行去了解正念具有怎样深刻的转化和解放的力量。 <br />
本书第三部分会帮助你完善练习。在负性思维、情绪、身体感觉和行为聚在一起成为漩涡,将要把不快转变成抑郁时,这些练习可以派上用场。 <br />
本书第四部分把一切都汇总成一个整合的策略,告诉我们在面临生活中所有挑战,特别是面临抑郁复发的时候,如何去生活得更完整和更高效。我们分享了一些人的故事,他们在面对抑郁经历的时候,如何经由投入做正念练习获得了成长和改变。我们提供一个系统的、易于实施的八周的课程,以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把本书所描述的所有因素和练习结合到一起。我们希望,阅读此书和投入到这些练习本身可以是一种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令你与你所具有的智慧和疗愈的能力联结。<br />
从这种途径中获益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时机合适的话,从一开始就投入到八周完整课程中会有很大收益,但是一定要去这样做。实际上,你甚至不必具有“抑郁”这个特定的问题,就能够从这里所描述的一个或多个练习中深深得益。我们所要审视的那种习惯自动的心理模式基本上影响着我们所有人,除非我们能够正视处理它们。你可能只是想更多地了解你的思维和内在情绪的景致(interior emotional landscape)。或者,在这样做的时候,你可能会很自然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尝试书中第二部分所介绍的一些正念练习,这随之会令你全心地投入到八周的课程中去,去了解究竟会发生什么。 <br />
在进一步讲述之前,我们想提醒两点。其一,我们所描述的各种冥想练习通常需要假以时日才会显示出它们全部的潜力。所以它们被称为“练习”。它们需要你带着开放和好奇的精神去一再地重温、造访,而不是去强求某种你觉得重要的结果,以证明投入时间和精力没有白费。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着实是一种新型的学习,但是却非常值得尝试。我们在这里所讲述的都旨在支持你的努力。 <br />
其二,如果你正处在一次临床抑郁发作中,不去参加整个课程可能是明智的。最新的证据表明,最好等你经过必要的治疗脱离了深度的抑郁,当你的思维和心灵不再受急性抑郁的重压,而能够接近这种应对思维和情绪的新方法时,再去开始这一课程,这是更为谨慎的选择。 <br />
无论你的起点是什么,我们鼓励你带着耐心、自我慈悲、坚持和开放的心态去练习本书和音频中所描述的练习和冥想。我们都会倾向于迫使事物成为某种模样,在这里,我们邀请你放下这种倾向,而是培养对此刻已存在的事物的一份包容的心。经历整个过程的时候,尽量地,只是相信你的学习、成长和疗愈的根本能力,并投入到练习中去,仿佛你的生命有赖于它们。而其实,无论是事实上还是象征意义上,确实如此。其他一切只需顺其自然。
</p>
<p>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