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芭芭拉·奥克利 特伦斯·谢诺夫斯基 阿利斯泰尔·麦康维尔 [美]尼尔·布朗 斯图尔特·基利 肯尼思·希格比
- 译者: 许蔚翰 吴礼敬 余彬晶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2106291730
- 上架时间:2021-6-29
- 出版日期:2019 年12月
- 开本:32开
- 页码:597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励志/成功 > 个人励志 > 人生智慧/哲学

编辑推荐
---------------------------8081304 -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
批判性思维入门经典,真正授人以渔的智慧之书,畅销百万册,豆瓣万人评价8.3高分。信息泛滥时代,培养独立思考和去伪存真能力的底层逻辑,防骗防杠防偏见指南。
◎ 哈佛等300多所高校入门读物,30余年经久不衰,豆瓣万人评价8.3高分
◎ 雅思、托福 、GRE、GMAT、SAT必备的备考和学习材料
◎ 学习传统教育中学不到的独立思考能力,启蒙心智,成为具备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
◎ 美团"四大名著"之一,美团内部广为人知的必读书单
◎ 掌握华为、腾讯、小米、乐高、IBM等国际创新企业颇为看重的能力
◎ 具备21世纪网民必备的素养,揭开事实真相,识别谎言,去伪存真,理性"抬杠"
◎ 北大哲学系教授 陈波、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俞敏洪、樊登读书创始人 樊登、生涯规划师 古典、学长LEO李柘远、心理学博士 采铜、秋叶品牌创始人 秋叶、安人心智董事长 阳志平、《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贝小戎、学术志 学君、书单 陈新炎、壹心理、KnowYourself 夏超 联袂推荐
◎ 2019年安徽省社科普及优秀读物
◎ 2019年海峡两岸书籍设计邀请赛评委会特别推荐奖
第12版与11版相比,更新的内容:
(1)新增批判性思维在写作和演讲沟通中的应用内容,提升你的写作、沟通和辩论能力
(2)内容视觉化呈现,新增了一系列图表,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
(3)吸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的思想精华,强调慢思考
(4)增设探讨认知偏见及批判性思维会遭遇的障碍的内容,向你全面真实地展现批判性思维运用的全过程,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5)更新了与读者生活联系紧密的热点话题、案例和思维练习,学习致用,让你成为一名批判性思维者
(6)强调互动性,鼓励读者把批判性思维应用到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理性地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不被杠精裹挟
(7)翻译和版式设计进一步优化,提升阅读体验
为了方便你学习,第12版随书附赠2个干货满满的学习材料:
(1)思维导图达人盛运科 亲笔手绘思维导图
(2)秋叶团队 70+页原创读书笔记
---------------------------5261832 - 如何高效记忆(原书第2版)---------------------------
美国最权威、流传最广的记忆教程,畅销40年,博客来百大学习新知类年度畅销书。
世界记忆大师,《最强大脑》选手余彬晶耗时一年的专家译本,更深刻,更专业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8065908 - 学会如何学习---------------------------
本书是畅销书《学习之道》作者芭芭拉·奥克利的新作品,介绍了一种惊人而简单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任何科目,同名“慕课”(MOOC)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在线课程之一。
本书及其广受欢迎的同名在线配套课程“学会如何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使来自世界各地各个年龄层的200多万学习者掌握了他们曾经难以掌握的科目。这本书的内容要点包括:为什么有时候让你的思维游离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避免“墨守成规”,从而跳出思维定势;为什么记忆力差是件好事;隐喻在发展理解中的价值;用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终结拖延。
---------------------------8081304 -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
如果你所在城市的地铁因为安全因素升级了安检程序,你会积极配合还是消极抵触?
如果你喜欢的一位明星或KOL热情地向你推荐一款产品,你会立即下单还是深思熟虑?
如果你的老板要求和鼓励你"996"甚至"007",你会配合还是拒绝?
......
我们生活在嘈杂、喧嚣和不确定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被泛滥的信息所包围,大到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小到个人生活的决策,面对别人和媒体兜售的观点,如果你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就只能全盘接受--他们热衷于让你相信这是"事实",但所说的话往往真假参半。你明明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可一时又很难找到突破口反驳。
即使专家说得再动听,也不一定靠谱,我们有必要依靠自己的大脑,不草率、不盲从,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学会提问》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批判性问题,对问题深思熟虑,尽力理解那些价值观和我们背道而驰的人的分析推理方式,克服偏见对判断的影响,这样才有可能得出更为正确、理性的结论。
作译者
---------------------------8081304 -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
尼尔·布朗(Neil Browne)
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杰出经济学教授。获有托雷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和得克萨斯大学的博士学位。曾与合作者合著七本书,并在专业期刊发表一百余篇研究论文。威斯康星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等几十所大学曾经聘请布朗教授,协助培养教职员批判性思维技巧。
他也任职于《韩国批判性思维期刊》的编辑委员会,还是"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的主要发言人。先后荣获博林格林州立大学"杰出教学能力奖""终生成就奖",以及美国教育促进与支持委员会的"全国年度杰出教授"银牌奖章、"俄亥俄州年度杰出教授"等无数地方性和全国性的荣衔。
还为IBM亚太公司、乐高公司、新加坡K2B国际公司、美国商学院联盟等众多机构及公司提供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及咨询服务。
斯图尔特·基利(Stuart Keeley)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为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译者简介
许蔚翰 美国天普大学管理学硕士、菲律宾德拉萨大学教育管理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安徽工业大学。
吴礼敬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博士,合肥师范学院副教授。
---------------------------5261832 - 如何高效记忆(原书第2版)---------------------------
目录
5261832 - 如何高效记忆(原书第2版) - 9787111561590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39
8065908 - 学会如何学习 - 9787111632412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49
8081304 -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 - 9787111680925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69
---------------------------8065908 - 学会如何学习---------------------------
赞誉
译者序
致父母和教师
001 爱好的问题
016 举重若轻
为什么太过努力有时候也会造成问题
037 我等一下会做的,真的!
用一个番茄战胜拖拉的毛病
056 大脑链接以及与外星人同乐
083 教师讲台的另一边
译者序
---------------------------5261832 - 如何高效记忆(原书第2版)---------------------------
400多个凌晨邂逅7年的全脑探索之路
所有的故事都是从某个时间开始的,这个故事也不例外。2015年12月10日晚12点,我像往常一样打开知乎,私信中有一段特别长的文字,细看才知道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心理图书策划发来的译书邀请。接下来的几天,我和策划来往了几封邮件便应承了这份差事,由此开启了这次压力山大又非常幸运的翻译之路。
创业期间,公司的事情本来就自顾不暇,几乎每天都是凌晨睡觉,为何还会接下这份差事呢?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我2009年开始全脑探索,2010年简单培训后系统自学,2011年自我训练后参加中国脑力锦标赛、世界脑力锦标赛,2012年全脑教育创业,2013年转入互联网行业。不管在什么行业,我始终怀揣着传播全脑教育的信念,希望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全脑记忆。期间也有出版社和朋友建议我将全脑学习的经验和方法集结成书,但我一直以经验不够为由婉言拒绝了,其实是工作无法分身。此次翻译,不需要自己写,想必花费的时间也不会太多,也正是在书本策划的这种"诱惑"下答应了此事,回头想想,我还真是无知者无畏,其后的翻译经历是既费时间,又困难重重,这些后面再说。
其二,策划给我介绍时,提到本书是美国心理学家希格比教授的巨著,在美国畅销了40年,再版了很多次。我也通过策划发来的电子稿细看了部分章节,书中介绍的理论、方法、实操方式等对于学生、白领,甚至专业的脑力锦标赛选手都是非常值得学习和研读的。惊叹于如此好的一本全脑教育佳作居然不能为更多国人所学习,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将其翻译成中文,于是更加坚定了我要翻译此书的想法。
字斟句酌,深入浅出
因为工作太忙的原因,翻译本书基本是在凌晨或者机场候机厅、高铁候车室等候的时间段完成的。真正开始翻译之后,才发现翻译比想象中要困难很多,例如书中有大量只有进行过记忆训练实践的人才能理解的"专业词语",这些词如果翻译成中文也很好译,但难点在于如何译得让没有训练过的人也能一眼看得明白,因此一个词经常需要反复琢磨,也许按照一种翻译,前几章都很合适,但是到了某一章就行不通了。为了遵循同一个词同一个翻译的基本原则,直到整本书第一遍译完,其实还是有非常多的地方不顺畅,好在有众多朋友和出版社编辑的帮助,才得以让这本希格比教授的全脑巨著在历时400多个凌晨的翻译后,以中文的形式完整地呈现给大家。因为是第一次完整地翻译一本书,想必仍有不完善之处,还希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教,可与出版社编辑联系。
谁该读这本书
本书不管是对于想要提升学习成绩的中小学生群体,还是对于高校师生,亦或是对于工作中想要提高效率的人,又或是年龄渐长经常感觉记不住事的长者……都值得反复研读并实践。本书到底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地方呢?
我简单列举一二。首先,本书解答了很多人对记忆的误解,例如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年龄大了,记忆自然就衰退了,或者认为记忆好的人就永远不会忘记……重新认识了记忆之后会发现,很多以前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变得简单很多,尽管我花在记忆教育和传播上的时间不算多,但是7年多以来,我一直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什么是记忆,本书将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这也是我对本书的期待之一。
其次,这本书也包含了希格比教授记忆教学过程中的很多学生案例,相信很多读者都会从本书的案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记忆如何通过可操作的训练得到提升,书中的案例为大家给出了榜样。如果你读了这些案例,并能坚持按照书中的方法训练和提升,相信"好记忆"这个词将不再是"别人家的孩子""我有一个同事""以前听说过一个节目",而是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让更多人通过本书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这是我对本书的期待之二,相信也是大多数读者的期待。
再次,本书第12章所描述的理论和方法是绝大多数参加世界脑力锦标赛,以字母为语言的国家选手使用的方法,据我所知,目前中国还没有使用这种方法的人,但是其背后的理论和记忆高效性都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选手值得借鉴的。不管是参加比赛的职业选手,还是对自己的记忆没有信心的人,都有必要反复研读这一章,这其中关于记忆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得非常精妙。让"加法"变成了"乘法"。这是我对本书的期待之三。
最后一点期待,我从2009年开始接触全脑记忆,特别是2011年参加完比赛之后,一直有很多人建议我将个人全脑记忆学习和传播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写成书,帮助更多人,这其中有曾经的学生,有出版社,有一起比赛的队友,也有从未谋面的网友……但是我大多以经验不够为由拒绝了。这一次接到出版社的邀请也是一种幸运,让我得以将个人7年多全脑记忆学习、传播、教育、训练、感悟等经验融合到本书中,有了一次系统面向读者和记忆爱好者的窗口。
致谢
前言
---------------------------8081304 -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
"我知道做个慎思明辨的人是很好的,会问很多恰到好处的问题也很棒,可我就是不知道该问哪些问题,不知道该如何提问。"确实有很多人在谈论学习或教授批判性思维,而且这些人知道批判性思维有赖于系统性地提问。但是他们并未言明:该问哪些问题呢?这些问题又是如何促使人们对他人所阐述的内容进行深思熟虑和公平允正的评价的呢?
针对这些疑问,我们专门撰写了本书,目前这已是本书第12次修订了。只有公众都能独立思考和判断,社会才能高效地运转。如果我们经过批判性问题的层层考验后才形成决定和信念,我们就会更加自信。如果任何东西在进入我们的头脑之前都接受特定标准(这些标准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者所尊重)的检验,我们将为此备感自豪。
本书从一开始就处于不断改进之中,我们不断汲取来自我们的学生以及使用本书的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我们为本书的大获成功以及来自很多国家的广大读者的积极反馈而感到无比振奋;另一方面,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觉得我们需要付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努力来教导公众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
一些本应博闻广识的身居高位者为事实贴上"假消息"的标签,声称他们有其他事实,以此为自己的主张辩护。"事实可能存在争议"或"事实本身是不完整的,还需要得到更多事实支持"这样的言论本来都是有益的,可以提醒我们,对"现实"做断言是很复杂的。然而,仅仅因为我想得出一个特定的结论,就认为我掌握的事实与你掌握的事实等价,这是最低劣的智力欺诈。
我们一直都非常需要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在这个一些人把科学仅仅视作"另一种视角"的历史时刻。
新的意见一多,对哪些需要认真考虑、哪些可以不予考虑的取舍就变得越来越难做。每天都有人想尽一切办法说服我们,跟我们死缠烂打,其中很多人都喜欢钻牛角尖、走极端,他们的论说诉诸情感的成分多,诉诸理智的成分少。记不清在多少次的公开讨论中,我们遇到普遍的极度无视证据、语言草率、错把声高当有理的情况。相信内心而不顾真相,或者说对真相漠不关心的态度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我们一心追求的是,希望修订本既能保持《学会提问》这本书的主要特色,同时又能适当调整内容以适应我们新的思考重点和读者不断产生的新需求。例如,我们想保留本书简明扼要、清楚易懂以及篇幅短小的特色。经验告诉我们,这本小书出色地完成了它的目标-传授批判性思考和提问的技能。
正因如此,本书才能实现其一贯秉持的、其他书无法实现的一系列目标。它将帮助学生掌握一整套提问的技能,并且这些技能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这些技能的训练都是在轻松、自然的讨论中展开的。(我们的读者对象是普通大众,而不是专业人士。)
本书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批判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种种习惯和态度,可以灵活运用到消费、医疗、法律及一般性的伦理和个人选择当中。当外科医生说需要动手术时,寻找本书所倡导的批判性问题(critical question)的答案就有可能变成生死攸关的事情。此外,坚持提出这些批判性问题也可以巩固我们不断增长的知识,帮助我们更快地发现世界运行的规律,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并理解怎样做才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本书对谁特别有帮助呢?鉴于我们的教学经验涵盖了各种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我们很难想象出这本书对哪一门专业或课程派不上用场。事实上,本书已被广泛应用于法律、英语、药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以及其他各类社科课程,同时还被普遍应用于中学课堂里。
本书特别适合在以下几个领域中应用。通识课程的老师在第一堂课上,面对学生关于他们能从这门课中学到什么的疑问,可以让学生阅读本书,这将为他们的问题提供清晰明了的答案。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写作说明文时,也可以使用本书,不仅可以将其作为构思文章前评估各种不同论点的范本,还可以将其作为写作过程中应避免的问题的检查清单。本书还可以用作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和思考技能的课程中的核心材料。
本书主要生发自我们的课堂教学经验,旨在帮助每个人培养阅读和倾听的习惯。它力求培养的种种技能,是任何一个不盲从盲信的读者都需要的,是理性判断的基础。本书中反复强调的批判性问题可以提高我们的论证能力,不管我们受过什么程度的正规教育。
新版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序言
---------------------------5261832 - 如何高效记忆(原书第2版)---------------------------
作译者序
400多个凌晨邂逅7年的全脑探索之路?
所有的故事都是从某个时间开始的,这个故事也不例外。2015年12月10日晚12点,我像往常一样打开知乎,私信中有一段特别长的文字,细看才知道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心理图书策划发来的译书邀请。接下来的几天,我和策划来往了几封邮件便应承了这份差事,由此开启了这次压力山大又非常幸运的翻译之路。
创业期间,公司的事情本来就自顾不暇,几乎每天都是凌晨睡觉,为何还会接下这份差事呢?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我2009年开始全脑探索,2010年简单培训后系统自学,2011年自我训练后参加中国脑力锦标赛、世界脑力锦标赛,2012年全脑教育创业,2013年转入互联网行业。不管在什么行业,我始终怀揣着传播全脑教育的信念,希望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全脑记忆。期间也有出版社和朋友建议我将全脑学习的经验和方法集结成书,但我一直以经验不够为由婉言拒绝了,其实是工作无法分身。此次翻译,不需要自己写,想必花费的时间也不会太多,也正是在书本策划的这种“诱惑”下答应了此事,回头想想,我还真是无知者无畏,其后的翻译经历是既费时间,又困难重重,这些后面再说。
其二,策划给我介绍时,提到本书是美国心理学家希格比教授的巨著,在美国畅销了40年,再版了很多次。我也通过策划发来的电子稿细看了部分章节,书中介绍的理论、方法、实操方式等对于学生、白领,甚至专业的脑力锦标赛选手都是非常值得学习和研读的。惊叹于如此好的一本全脑教育佳作居然不能为更多国人所学习,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将其翻译成中文,于是更加坚定了我要翻译此书的想法。
字斟句酌,深入浅出
因为工作太忙的原因,翻译本书基本是在凌晨或者机场候机厅、高铁候车室等候的时间段完成的。真正开始翻译之后,才发现翻译比想象中要困难很多,例如书中有大量只有进行过记忆训练实践的人才能理解的“专业词语”,这些词如果翻译成中文也很好译,但难点在于如何译得让没有训练过的人也能一眼看得明白,因此一个词经常需要反复琢磨,也许按照一种翻译,前几章都很合适,但是到了某一章就行不通了。为了遵循同一个词同一个翻译的基本原则,直到整本书第一遍译完,其实还是有非常多的地方不顺畅,好在有众多朋友和出版社编辑的帮助,才得以让这本希格比教授的全脑巨著在历时400多个凌晨的翻译后,以中文的形式完整地呈现给大家。因为是第一次完整地翻译一本书,想必仍有不完善之处,还希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教,可与出版社编辑联系。
谁该读这本书
本书不管是对于想要提升学习成绩的中小学生群体,还是对于高校师生,亦或是对于工作中想要提高效率的人,又或是年龄渐长经常感觉记不住事的长者……都值得反复研读并实践。本书到底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地方呢?
我简单列举一二。首先,本书解答了很多人对记忆的误解,例如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年龄大了,记忆自然就衰退了,或者认为记忆好的人就永远不会忘记……重新认识了记忆之后会发现,很多以前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变得简单很多,尽管我花在记忆教育和传播上的时间不算多,但是7年多以来,我一直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什么是记忆,本书将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这也是我对本书的期待之一。
其次,这本书也包含了希格比教授记忆教学过程中的很多学生案例,相信很多读者都会从本书的案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记忆如何通过可操作的训练得到提升,书中的案例为大家给出了榜样。如果你读了这些案例,并能坚持按照书中的方法训练和提升,相信“好记忆”这个词将不再是“别人家的孩子”“我有一个同事”“以前听说过一个节目”,而是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让更多人通过本书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这是我对本书的期待之二,相信也是大多数读者的期待。
再次,本书第12章所描述的理论和方法是绝大多数参加世界脑力锦标赛,以字母为语言的国家选手使用的方法,据我所知,目前中国还没有使用这种方法的人,但是其背后的理论和记忆高效性都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选手值得借鉴的。不管是参加比赛的职业选手,还是对自己的记忆没有信心的人,都有必要反复研读这一章,这其中关于记忆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得非常精妙。让“加法”变成了“乘法”。这是我对本书的期待之三。
最后一点期待,我从2009年开始接触全脑记忆,特别是2011年参加完比赛之后,一直有很多人建议我将个人全脑记忆学习和传播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写成书,帮助更多人,这其中有曾经的学生,有出版社,有一起比赛的队友,也有从未谋面的网友……但是我大多以经验不够为由拒绝了。这一次接到出版社的邀请也是一种幸运,让我得以将个人7年多全脑记忆学习、传播、教育、训练、感悟等经验融合到本书中,有了一次系统面向读者和记忆爱好者的窗口。
媒体评论
---------------------------8081304 -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
(按姓氏笔画排序)
在本书的帮助下培养清晰的思维,既能让你获得一种生存能力,也能提升你的人格魅力!
--贝小戎《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尽信书,不如无书-信息爆炸时代,专家满天飞,盲信比不信还糟糕。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听完别人说的话以后,不是只会说"对对对",而是会说"你说得真好,我有一个好问题"的人,那么这本书是你的必读书。
--古典生涯规划师,《跃迁》《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
这是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经典著作。在新版中,作者与时俱进,参考了认知心理学、逻辑学与思维训练方面的新进展,比如加入了对灰度思维、基本归因错误等的介绍。书中详细介绍了论证的各个组成要素,探讨了提问与独立思考的技巧。这本书值得向每位关心思维成长的读者推荐。
--阳志平安人心智董事长,心智工具箱公众号作者
或许,正是2006年7月,初三升高一暑假的某个午后,看到那则"复旦附中学生获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录取"的新闻,我听到了来自灵魂的提问:"为什么我不可以?"从此,我成为一名risk taker(敢于冒险的人),一路上从厦门到耶鲁,从高盛到哈佛,再到回国创业成为90后年轻高管,一路上不违本心,勇敢去闯,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感谢2006年的那一个提问。
--李柘远(学长LEO)畅销书作家,金影科技联席总裁
本书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读的第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也是我迄今读过的众多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中最好的一本。它通过10个批判性问题来组织全书,把逻辑分析、认知评价和价值评价熔于一炉,提纲挈领,条理分明,简明扼要,精心选择例证,分析透彻深入。我至今记得当年的阅读带给我的震撼:原来我们的思维中隐藏着如此多的谬误和陷阱!它也使我明白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去批判性思考。我后来逐渐认识到,批判性思维还是通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为不同凡"想",所以不同凡响。向各位读者强烈推荐本书:学习批判性思维,从本书开始!
--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会问问题的人,运气不会太差。面对海量的信息,只有掌握批判性思维,我们才能"披沙拣金",成为自己的"信息把关人"。
--陈新焱"书单"公众号创始人
学术研究的本质就是对社会现象进行不断提问、假设和验证的过程。不盲从于表面现象,深入肌理,发现真问题、提出好问题是学术研究中最关键也最困难的环节,不具备这种能力成为很多学术研究者的"软肋"。《学会提问》是批判性思维训练领域的经典之作,阅读本书,你可以系统学习批判性思考的基本框架和逻辑,不断提升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学会提问》是每个学术人都应该学习的思维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