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8071615 - 思维转变: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如何影响大脑认知---------------------------
思维转变
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如何影响大脑认知
MIND
CHANGE
HOW DIGITAL TECHNOLOGIES ARE
LEAVING THEIR MARK ON OUR BRAINS
[英]?苏珊·格林菲尔德
Susan Greenfield 著
张璐?译
当一根网线连接到
大脑的神经网络时,虚拟和现实
模糊了界限,人类的思维和感情被
放大后呈现出脆弱和无助。数字技术,包括屏幕本身和
屏幕背后的东西,正驱使我们的思维和认知产生前所未有的转变。
---------------------------8079702 - 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
元认知是一种人类独有的思维能力
帮助你从问题中抽离出来
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事件本身
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8071615 - 思维转变: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如何影响大脑认知---------------------------
著名神经科学家苏珊·格林菲尔德提出,当前网络时代的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从近期研究入手,本书指出网络生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与想象能力,并探讨在此趋势下,人类大脑的物理功能所发生的适应性改变,包括创造力、同理心、理解能力等方面的改变。本书帮助我们从恐慌中分辨出真正的危险,从炒作中看到真正的机会,向我们提供看待世界发展变化的方式方法,促使我们在整个生命周期的思想不断得以深化和发展。
---------------------------8079702 - 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
你是否学习效率不高、缺乏创造力,不知道怎么改进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你是否一直工作辛苦又成绩平平,不清楚自己的工作方式出了什么问题?
你是否经常和配偶为了琐事吵架,不理解你们之间的沟通哪里出了毛病?
你是否总是被他人或小事惹恼,不明白如何才能摆脱负面情绪,从容面对一切?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三岁看大,五岁看老"
这样的俗语暗示,我们的人格和思维模式如同被模具定了型,难以改变。
但是,这些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方式在你的大脑中形成了一个个顽固的封闭循环,一直自动将你引向不理性行为和消极情绪,阻碍目标的达成和问题的解决,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
作译者
---------------------------8079702 - 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
大卫·迪绍夫(David Disalvo)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公共教育专家。
他在《福布斯》、《科学美国人》、《今日心理学》、《华尔街日报》 等众多知名期刊拥有专栏,受到众多读者喜爱。他经常采访关于科学和科技的话题,曾在NBC晚间新闻和CNN头条新闻上做过专家嘉宾主持,为美国环境保护协会和一些公共或私人组织做咨询。
著有畅销书《疯狂行为学:来自猩猩的你,为什么总会失去理智》,已经被译为10种语言。
目录
8071615 - 思维转变: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如何影响大脑认知 - 9787111654698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69
8079702 - 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 - 9787111480594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59
---------------------------8071615 - 思维转变: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如何影响大脑认知---------------------------
前言
第1章1
思维转变:一个全球现象
第2章11
前所未有的时代
第3章18
一个争议性的话题
第4章28
一个多面现象
第5章37
大脑如何运作
前言
---------------------------8071615 - 思维转变: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如何影响大脑认知---------------------------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要写这本书的呢?5年前,甚至可以说更久之前(或许是我开始从事神经科学相关的研究之后),在不知不觉中,我开始意识到人类大脑的强大和脆弱。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主要在尝试解释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科学机制,即思维的丧失。在穿上白大褂做科研之前,我就在思考“思维本身的物理基础是什么”这样宽泛的问题。在通往大脑研究的非传统道路上,我总是对“人类是否真的存在自由意识,物理大脑如何产生主观意识的经验,以及什么使得人类如此独特”等抽象问题(从经验问题到哲学问题)十分感兴趣。
在实验室,我尽可能将这些抽象问题转换为具体问题,进而对此进行检验。我和同事研究了“刺激性环境对大脑运作过程的影响”和“多巴胺与快乐、成瘾等主观体验之间的关系”。我们从应用层面研究了用来治疗多动症的哌甲酯是如何生效的,以及如何利用神经科学提升儿童的课堂表现。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问题都潜藏着一个主题,即鲜为人知的大脑机制是如何在疾病中被不当激活的,并且这些未得到充分认识的神经元活动是如何使每个人去适应自身环境而变成独特个体的。
人类大脑非凡的可塑性在“人类对未来的思考,以及下一代如何融入与现在截然不同的高科技时代”等方面,发挥了天然的推动作用。在2003年,我写了《明天的人类》(Tomorrow’s People)一书,探究了信息科技、生物科技和纳米科技的结合(这可能会带来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新改变)。后来,我思考了更多认知层面的事。在2007年,我把这些想法写入《身份:21世纪的身份探索》(ID: The Quest for Meaning in the 21st Century,以下简称《身份》)一书,这后来启发我写了一部反乌托邦小说《2121》。在《身份》一书中,我提到三个宽泛概念来说明“自我”。首先,由消费主义定义自身的“大人物”虽然能获得个体身份认同,但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其次,具有集体身份认同的“平凡人”与“大人物”恰恰相反,前者从更为宽泛客观的事情中获得满足感;最后,“小人物”可能通过酒精、性爱和音乐释放传统意义上的“自我”,为了获得感官刺激而放弃真正的“自我”。当人们享受感官刺激时,我不认为他们还能感知真正的“自我”。
21世纪的超感官数字技术能否使人们摆脱常规的人为场景(酒精、极限运动、舞蹈)中的“自我”?这个问题深藏于我的心中。在2009年2月,我有机会可以更加详细地讨论这个问题。
英国上议院在关于网站管制的问题上,曾经从儿童幸福和安全的角度,组织了一场辩论会。在这样的活动中,辩论者通常会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进行陈述。我对法律和管理条例一无所知,我主要从神经科学的视角提出我的观点。我使用的三段论非常简单直接,并且也不是为此创造的新理论。任何神经科学家都能给出类似说法:人类大脑适应环境,环境通过前所未有的方式发生着改变,因此大脑(思维)可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生转变。
国际报纸杂志和广播媒体对这个平淡而符合逻辑的论调,竟然做出了异常夸张的反应。毋庸置疑,我不得不忍受着媒体的误解。它们在大肆宣扬的东西并非事情的真相:其中一个骇人听闻的新闻标题就是“英国女爵士说计算机腐蚀人脑”。与此同时,有些记者还幸灾乐祸般地采访我,他们说有些博主把我骂得很惨,然后问我感想如何。
我一贯的态度是,我乐于谈论自己观点背后的科学理论,而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我就举白旗投降了。科学家会发表供同行评议的文章,这是我们完善理论的方式。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把专业批评视为研究过程中的“经纬线”。有趣的是,某些攻击我的言论带有明显的敌意。很明显,我触碰了某些人的原始神经,让他们吃亏了。直到那时,我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个话题对于我们的社会是如此重要。我持续不断地阅读和思考,在更大的平台上讨论未来的大脑,甚至讨论大脑的未来。
在2011年12月5日,英国上议院给了我们正式地公开讨论“英国政府如何看待电子科技对思维的影响”的机会。在富有年代感的、金碧辉煌的议院里,让议员花时间听我说话是很不容易的,而获得“简短辩论”的机会令我深感荣幸。在这个辩论会上做报告的人来自不同的领域,包括商界、教育界、医学界等。
有意思的是,大多数议员似乎倾向于强调科技的好处,觉得不必太担忧人类大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主管学校事务的英国政务次官奥易福特·希尔爵士指出,他“不知道均衡适度地使用科技能引发什么大量的负面影响……当然,任何科技革命在带来伟大进步的同时,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对此我们必须予以警惕”。
“简短辩论”的弊端是时间短,它和长时间的辩论不同。就像我在这个场合中所做的那样,提出特定话题的成员不能公开地对意见做出回应。如果有机会,我就会向政务次官提出如下四点质疑。
第一,现在英国政府关于屏幕文化对年轻人以及其他群体的思维影响的研究非常少。如果增加相关研究的提议不被采纳,那么了解正在进行的研究类型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关注“在什么领域,在什么时间范围内,人们投入了多少资金来进行这些研究”。
第二,如果人们真能“理智地”“适度地”使用科技产品(理智和适度属于主观判断),那么我们就应该能够限定适度的使用时长。事实上,人们不可能适度地使用科技产品。一些研究已经证实,人们每天使用科技产品高达11个小时。对于科技产品,真正适度的使用时长是多久呢?
第三,当我们在了解网络文化的各方面时,有些问题实在值得反思。这类会议演讲的内容常会带有战略性转移问题的倾向。不论是政客和一般公务员还是其他人都想要平静的生活:推诿搪塞,直到你再也拿不出新的证据来反驳他们,或者没有证据能够引发社会的大规模讨论。这种现象涉及的对象很广,包括政策的制定者、家长、老师,更普遍的说法是广大纳税人。
第四,政务次官口中“意想不到的问题”是“不会出现的”,因为我们既不参与其中,也不事先讨论相关话题和问题。
序言
---------------------------8079702 - 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
所谓命运,实际上是由我们的性格造就的。倘若我们勇敢地去探寻性格影响命运的过程,就会发现性格其实能够改变,而命运就像我们手心中曲曲折折的掌纹,总在我们手中。
——安娜伊斯·宁
古代的印度教徒深信转世轮回之说,他们认为,真正的伟大并不是因为比他人优秀,而是比前一世的自己优秀。不过现代人对此表示不解,为什么要等一个轮回呢?我们恨不得立刻变得更好。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我们摄取了过多的糖分,陷入没完没了的工作之中。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改变,我们寻找着更加开阔的道路,想要成为谈话的焦点,想让话题更加丰富,我们不停地追求着快乐。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们的目标就是,人生多些高潮,少些低谷,多些快乐,少些压力。
然而,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如何才能够达成这样宏伟的目标。许多自助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建议,但并不成功。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制定目标,但要实现它们却要花很大的力气。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某天下午,我在纽约一家瑜伽会所的咖啡厅里消磨时光,旁边坐着两位美女。她们身形苗条,浑身洋溢着热情的气息,午后的阳光照耀在她们的金发上,折射出迷人的光芒。乍看之下,她们似乎沉浸在瑜伽的启发之旅中,但是,她们的姿态和面部表情出卖了她们。其中的一个女孩控诉着她的男朋友,说他总是以旅行为借口欺骗她,旁边的女孩听着听着,也忍不住为她愤愤不平起来。她们俩你一言我一语,历数着男友的种种劣行,最后伤心不已,感叹遇人不淑。不得不说,她们的瑜伽练习算是做了无用功。(有研究证实,当女生们过度地讨论某一问题时,她们的皮质醇水平会突然上升,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那时,她们不断地感受着压力。)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停止这种自我破坏行为呢?答案是,我们要弄明白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反馈”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的人们用“反馈”来描述复杂机械的调控机制(如果蒸汽机过热,就必须采用循环降温使它冷却下来)。但是这种表达在20世纪40年代才真正流行开来,当时的数学家诺伯特· 维纳将“反馈”应用到所有的适应系统中,包括生物学、机械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在他的那本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人有人的用处》中,维纳写道:
反馈就像因果循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其中包括我们与他人的互动、自我对话,以及有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之间的转换。这些转换有着共同的化学基础,即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酯,这些化学成分的释放受到反馈回路的控制。
单就反馈本身而言,它不会自我提升(正如最近的研究证实的那样,我们总是深陷于一种灾难化的思维模式之中难以自拔。尤其是当反馈把我们带入一个毁灭性的套路中时,反馈的自省模式根本不起作用)。
本书的目标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回路,本着获取对思维更有效监控的目的来考虑思维。怎样做到这点呢?就是把我们自身从问题、学习、自我更正中分离出来,最终适应。因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思维过程的有意识监控,我们可利用的工具非常多,例如不断进步的行为研究、大脑扫描以及激素检测等,借助这些工具,研究者能够分辨出哪些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变我们的思维。通过借鉴心理行为学和认知科学的相关研究,《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介绍了一些扭转目标奖励中心、克服认知偏差的策略。实际上,我们要学着分辨哪些是我们的最有效点,哪些是我们的盲点。
本书的第二部分列出了一些改造大脑的自助性技巧,这些技巧都具有强制性,包括如何压过内心的杂音,培养内在的平静,与他人的思维同步以及提高我们的想象力。(这些都要花费很多工夫,想必没有一个人认为改造大脑是一件轻松的工作。)
这种加工能力令人震惊。想象一下如果自我意识能够在监控思维方式上做到更好,会发生什么?自我意识能够把个体的思维模式从悲观循环中拉出来,使之进入一个理想的轨道,进而适应,最后形成一个更灵活、更具韧性的自我。
珍娜·平克特
媒体评论
---------------------------8071615 - 思维转变: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如何影响大脑认知---------------------------
这个新世界在以万花筒般的方式影响着我们。我们凭借着好奇之天性不断地学习诱人的新技术,自以为这样就能成为更强大的新人类。我们虽然享受在无忧无虑地玩技术的数字化时代,却忽视了一个无警觉性的危险已经潜伏在我们身边,它改变了我们的大脑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屏幕族”“键盘手”接连出现,虚拟性格和成瘾生活时而凸显……著名神经科学家苏珊·格林菲尔德用这本书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年长者要看这本书,年轻人更要看!
——许燕,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任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苏珊·格林菲尔德是一位学有所成的脑科学家,更是一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科学知识传播者。著书立说、科普演讲和节目录制为她赢得了诸多荣誉。本书致力于探讨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我热忱推荐你阅读此书,从脑科学的角度理解科技社会。
——周晓林,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0年全球疫情对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虚拟办公、在线会议、视频直播成为主流,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自身快速进化,对大脑认知留下了更深刻的烙印。本书揭开思维转变的黑匣子,揭示了虚拟网络冲击下人类智能演化的前景。
——杨静,新智元创始人
人类的注意力正在急速地从真实世界转向虚拟的数字世界。这一转变对于我们的大脑和心智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冲击?苏珊·格林菲尔德的这本书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关于“数字技术如何改变心智”这个话题最完整、最清晰的科学概述。面对这一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格林菲尔德既不一味地唱反调,也不狂热地拥抱新技术,而是对数字技术的各种利弊条分缕析,为各种针对数字技术的辩论与反思夯实基础。
——魏知超,心理学科普作家,《进击的心智》作者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数字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大脑和心智?怎样才能驾驭它们,而非成为它们的奴隶?尽管许多人都在追问这样的问题,但很少有人能够像本书的作者苏珊·格林菲尔德一样,从一位神经科学家的视角出发,给出一份兼具科学性和智慧洞见的答案。
——王非,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科普作者“沉默的马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