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情理关系的重构
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一种创新的人格理论,四种互补的人格类型,助你认识自我,预测他人,改善关系,制定决策,对于家庭教育、职业选择、企业招聘、创业、自闭症改善均具有启发性和实用性
内容简介
作者从2008年起研究心理学艺术化,进行了众多理论和工具创新,并通过多年的观察和实验不断进行理论修正,在已有的双系统理论的启发下,总结和发展出了“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这一人格理论。根据双系统和遗传性–社会化这两个维度,将人格分成了四种类型,详细分析了每种人格类型的特质及其在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社会领域中的应用。
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处于业内领先地位,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对读者来说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实用性。掌握和学习这一理论,可以:
● 更好地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获得心智成长;
● 理解、预测他人的行为和情绪,在社会互动中获得极大的自由,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 结合依恋理论,建立健康有益的亲密关系;
● 帮助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分工协作;
● 帮助自闭症患者等缺乏社会性发展的人群;
● 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选择、学习与教育目标;
● 帮助企业招聘、安置人力资源;
● 评估创业公司组建的初创团队;
● ……
作译者
程乐华博士,专注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任教于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崇尚精准科学和多彩艺术的融合,采用多学科、多方法系统探讨人类心理和行为,涉猎学科包括医学、生物学、物理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艺术等。其心理学研究秉承行为实验法和日内瓦学派的观察访谈法,坚持格式塔学派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生态性。已提出可供性意义发生模型、符号建构模型、情境观、情绪空间、事件集特征点等理论或模型,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是其中较完整的一个。
目录
001 * 第1章 双系统理论在人格心理学中的核心地位
002 1.1 人格的类型理论与特质理论
004 1.2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
005 1.3 双系统理论
013 * 第2章 感理分化说
014 2.1 遗传和社会化矛盾视角是怎么产生的
019 2.2 遗传和社会化的交互作用
039 2.3 促进感性、理性分化的方式
044 2.4 去自我中心与感理分化说
051 * 第3章 分化类型及动力变化
052 3.1 理理:我思故我在
058 3.2 感感:感受即真实
060 3.3 理感的感:生硬的触角
062 3.4 感理的理:坚固的躯壳
069 3.5 能量
075 3.6 哪个分化类型最好
081 3.7 未分化的人适用于感理分化说吗
082 3.8 尴尬情绪和社会化理性的关系
085 * 第4章 感理分化说的应用
序言
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简称感理分化说)让我意识到,每个人看书的习惯不同,无论内容怎么编排都很难适应所有人。但所有人格理论的学习都需要实践带动,否则就是对一堆符号概念的记忆而已。从过往学员的学习情况看,如果不去实践,很难区分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和其他理论的优劣。所以,我建议大家在读完第3章“分化类型及动力变化”后,马上实践,可借鉴第5章“学习难点及典型问题分析”这一辅助实践的章节。借助这个辅导性章节,读者可以自行选取和自己生活相近的案例进行对照阅读和判断,从而快速积累判断经验,并降低失误率。然后重复阅读5.1节,优化自己对判断的理解和实践效果。这样就可以拥有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的分析视角,有助于理解第4章的内容。如果还是不能清晰把握,就需要参加专业的学习班,由受训且通过考核的导师来帮助纠偏,提升判断力和理论的使用效率。
在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过程中,非常感谢赵志裕老师介绍认知经验理论给我,虽然他可能不记得了。还要感谢伴随这个理论成长的研究生,从2012级到2018级,他们给我提供了大量案例和研究上的支持。尤其感谢陈希、刘曦霖,他们一直在帮我厘清新提出的各种新概念和理论。此外,我要感谢书稿形成过程中,杨雪飞帮我整理案例,王堂指、曾韵帮我组织第一稿。感谢上过我的通识课的几千名学生,在我历时6年的教学中,是你们让我真正看到了这个理论的各种可能性,促使我不断发现理论的盲区,进一步研究、对比、修正,让理论更完善,不断提升理论的解释和预测水平。我还要感谢我的学术生涯中每一次课题组研究主题的变化及随之而来的人员变化,正是对这些人员变迁的反思和研究促使我发现了更多的个体差异及其背后的机制,对这些机制的认识让我成功避免再一次掉入同一陷阱。最重要的是,该理论能帮助更多人的研究和实践。总而言之,期待每个学过这个理论的人都“升级”成功,拥有更自由的人生,就像之前它带给我周围的人的效果一样。
程乐华
媒体评论
遗传脑的优势倾向
社会化的环境要求与自我认同
社会化理性
社会化感性
理理
遗传理性优势
社会化理性优势
理感
遗传理性优势
社会化感性优势
感理
遗传感性优势
社会化理性优势
感感
遗传感性优势
社会化感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