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蒂莫西·科里根(Timothy.J.Corrigan)
- 译者: 宋美凤、刘曦 后浪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 ISBN:9787559614452
- 上架时间:2021-4-25
- 出版日期:2018 年7月
- 开本:16开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艺术 > 影视艺术 > 影视评论
编辑推荐
《如何写影评》是美国非常畅销的影评写作指导,也是非常专业的路数纯正、实操方便的写作指南,而专业性恰恰是目前国内影评非常稀有的特质。本书有方法、有范文,方便自学。本书自2009年由后浪出版公司引入第6版中文版以来,在我国也一直十分畅销。此次插图修订第8版,新增了如下亮点。
◎*电影实例和图解 早期电影的沧海遗珠
◎增订的延伸阅读清单 *修订的章末练习
◎关注动画与3D技术 修订互联网研究资源
◎扩充讨论电影的叙事 关注声音和剧本改编
内容简介
书中除了介绍类型、作者论、意识形态、形式主义等电影批评方法,提供主要的观察角度和专业术语外,还细致入微地为读者提供翔实的写作技巧:从写观影笔记、搜集资料、开头、下结论、找论据、遣词造句、修改润色等细节,到如何开掘电影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等等。每一步骤均提供典型正反例文作为参考,可操作性极强。增订的研究材料、网站索引、延伸阅读则提供了便捷的查阅方向。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影评人,都是一本有章可循、平实质朴的写作工具书。
作译者
蒂莫西·J·科里根(Timothy J. Corrigan),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英文系教授、电影学研究主任。在电影教育领域贡献卓越,曾在东京、罗马、阿姆斯特丹、巴黎和伦敦等地教授电影课程。
另著有《新德国电影:流离失所的影响》《维尔纳·赫尔措格的电影:在幻象与历史之间》《电影与文学:介绍与阅读》《电影理论中的批评视野》等。
译者简介
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会长。
宋美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专业硕士。
刘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戏剧影视学专业硕士。
审订者简介
李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理论与美学、欧美电影、类型电影,著作有《当代欧美名片评析》(合著)、《欧洲电影分析》(合编),译著有《电影史:理论与实践》。
目录
序二 让影评写作有章可循 11
前言 13
第一章 关于电影的写作
1.1 为什么要评写电影1
1.2 你的读者和你写影评的目的8
电影报告 9
电影评论 10
理论文章 12
评论文章 13
1.3 意见与评价16
练 习19
第二章 想 • 看 • 写
2.1 主题与意义27
2.2 无声的对话:与电影交谈28
2.3 记笔记31
2.4 视觉记忆与反思35
练 习39
媒体评论
——李迅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怎样让自己的文字被别人认同,让看这些文字的读者相信你的观点和论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否写好影评与一个人的艺术感觉、电影知识积累和文字表达能力三个方面有关。
——陆绍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书摘
01. 我了解将要讨论的电影吗?
02. 我的笔记是否足够清晰、完整,使我可以从容地思考和描写电影中的主要画面、场景和其他元素?
03. 首段是否具体、准确地点出主旨,并预示了文章的主要观点?
04. 主题句是否反映了该论题的发展逻辑?
05. 在段落和句子间是否有自然的过渡?
06. 段落是否连贯地围绕单个论点展开?
07. 每个句子的意思清楚吗?句子的结构是否富于变化?
08. 概括或抽象的观察是否有具体的例子来支持?
09. 我是否已经认真校对和修改了文章的语法、拼写和打印错误?
10. 是否反复检查过脚注和引用的准确性与适宜性?
Chapter 1 关于电影的写作
1.1 为什么要评写电影
多年前,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etz)谈到自己的电影写作经验时,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困扰着电影系学生的问题:我们都懂电影,但是我们该怎样阐释电影呢?
一种理解电影的便捷方式是,注意电影在何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都有许多自己珍视且产生过共鸣的影片——和影片里的人一起欢笑、一起激动、一起被那些令人恐怖的图景缠绕。这些影片的情节和里面的明星习惯性地变成我们日常生活和谈话的一部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的《百万美元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2004)刻画了一个身体瘫痪的渴望死亡的女拳击手形象,引发了人们关于安乐死和政治电影的持续讨论。同一年,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拍摄了一个基督受难的故事。这部名为《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2004)的影片使基督教和反犹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争论的焦点。《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家喻户晓,因为该片和一项具有争议性的军事计划有关联。在《刺杀肯尼迪》(JFK,1991,图1-1)一片上映前后的数月里,报纸和电视开始再次热议“肯尼迪遇刺”这一悬而未决的事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在1934年的讲话更像是在描述今天的景象:
如果法律强迫所有态度严肃认真的抒情诗人、作家、画家和雕刻家停止他们的创作,那么,一小部分公众将会知晓这件事,还有数量更小的一部分公众将会为此深感遗憾。但是,如果电影也被列入其中,灾难性的社会影响就有可能发生。(234)
总之,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我们的生活已经和电影水乳交融,以至于我们很少认真地思考电影本身,更不用说动笔写电影评论了。
也许我们会辩驳说,根本没有必要去解释一个我们认为其主要功能就是娱乐的东西,更不要说费心去评论什么了。无论是在电影院看电影,还是在家看DVD或电视里播放的午夜场,我们看电影总是为了寻求某种预期的快感,而很少会想到要写影评。在看过保罗??哈吉斯 (Paul Haggis)的《撞车》(Crash,2004)后,我们也许会随意地谈论我们喜欢或者讨厌的角色、音乐和场景,但很少会想要对电影的场景、情节和演员的表现作总体上的详尽分析。有一个无须言明却已公认的假设:任何形式的分析都有可能破坏我们观影的乐趣。
对其他形式的娱乐,我们也很少作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举例来说,我们在观赏一场舞蹈表演或者篮球比赛时,可能会随兴讨论起其中的精妙细微之处,这些评论增添而非减少了我们观看的乐趣。在这些时候,我们对这些经验的理解和尽兴,来自于我们的讨论对这些评论性思维的提炼与阐释。那些对篮球比赛和舞蹈表演没有兴趣或者没有能力分析评论的人,也许会享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但是对于那些能对其中的规则及其可能性进行智性分析的观赏者来说,他们可以享受到更加微妙的愉悦。
实际上,我们在这些例子中用分析意识进行回复的能力增添了我们的乐趣。不足为奇,我们对电影的乐趣也同样如此。见多识广的观众通常会去阅读关于前一晚所欣赏的电影的评论;我们中的许多人喜欢看那些甚至还没来得及观赏的电影的信息。分析性思维和阅读娱乐信息激活与丰富了这种乐趣,分析式影评提供了同样的允诺和奖赏。例如,当一个学生被要求去解释为什么喜欢《阿凡达》时,会发现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与欣赏比最开始意识到的时候更加复杂与精细(图1-2)。承认引人入胜的电影特效的重要影响过后,她不仅开始更多地思考是什么令电影如此精彩,也开始思考电影是怎样将重要的主旨与人性联系起来的。她这样开始自己的扩展答复:
同类热销商品
色铅笔下的万物风情:生活绘
- ¥39.80
- ¥27.06
- 水彩物语:风景绘
- 数码相机摄影技巧
- 高级服装结构设计与纸样(..
- 电视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