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79615 - 人力资源效能---------------------------
人力资源专业的全新世界观
人力资源专业的价值毋庸置疑,但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专业应该发生一场变革。
我们已经发现,人力资源效能(human resource efficiency,
简称“人效”)是这场变革的关键词。
这种观察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于组织能力的强烈热情,转变为对人效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是不确定的时代,经营环境的变化往往让人猝不及防。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开始明白,让企业在这个时代屹立不倒的最大依托是组织能力。因为,每一次的变化都是一次残酷的“洗牌”,英雄的领导、有形的资源优势、各类的外部利好、既有的市场地位,这些都不能确保企业战无不胜。在这种乱局之中,唯有组织能力能让企业醒得更快、学得更快、动得更快,能让它们保持更大的胜率。
但企业经营者对于组织能力的关注容易掉入一个陷阱,即组织能力好像一个“筐”,企业任何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以往里装。这种虚无的归因,并不能帮助企业判断自己的症结所在,找到正确的方向。甚至,这种归因还容易发展成企业经营者的一种“借口”—我的战略没问题,是我的组织能力太弱。
打造组织能力也是HR一直主张的自己的价值所在,但他们却没有顺理成章地成为时代的主角。因为,对于企业经营者和业务部门来说,他们既没有看到人力资源实践对组织能力的作用,也没有一个标尺来衡量组织能力。若干尝试量化组织能力的模型,也难逃关于“自说自话”的诟病。
幸运的是,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笔者几乎可以给出一个定论—人力资源效能是组织能力的最佳代言。正因为企业之间组织能力的不同,才会有相同量级的资源投入带来不同的结果,这种投产比就是效能(efficiency)。如果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那么人效就是最重要的效能。笔者和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简称“穆胜事务所”)的团队有若干跨行业的数据研究结果,足以证明人效对于经营(盈利性、市值等)的超强正面作用。更不用说,我们还发现了任正非、张瑞敏、王兴等顶级企业家都对人效无比地执着。
从另一个角度看,关注人效的逻辑也很好理解。经营收益=规模×
效能。规模(scale)主要来自外部红利,是相对不可控的;而效能来自内部红利,是相对可控的。当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环境因素消解掉了外部红利后,企业经营者再也无法按照过去的模式,追求“抢滩式”的粗放发展。此时,他们可能需要 “向内看”,通过增加效能来获得经营收益。一个企业的所有资源都是以“人”为中心来运转的,一切的收入、成本、费用都是围绕“人”来发生的。所以,要提升企业的整体效能,最关键的是提升人力资源效能。
关注人效不是要让企业走向“降本”,而是要让企业走向“增
效”。企业说到底就是“人”的集合,经营企业不就是需要释放和激发“人”的潜能吗?当企业中个体的潜能变成了业绩,人效的上扬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 被无数企业家尊重、推崇人本管理的德鲁克,在其1973年出版的那本著名的《管理:使命、责任、实践》中提出,“效能”是将产出与投入(精力、时间或相关资源)相关联。他认为,“效能”与“正确地做事”(doing things right)有关,涉及对所有活动领域的投入,这也为后来的人力资源效能研究开启了序章。有意思的是,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沿着德鲁克的指引探索经营和管理的本质。
另一方面,HR和利益相关者的自我救赎需要,指向了对于人效的要求。
尽管我们不愿承认,但HR专业的确正在沉沦。以2013年为分界线,企业经营者对HR一把手的态度呈现了冰火两重天,由过去的信任变成了不满。在过去的工业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专业只要提供秩序即可;而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专业必须能够跟得上企业经营者的若干“奇思妙想”,必须能够推动经营。这种超高的要求显然挑战了人力资源专业的储备,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在对HR寄予厚望后,又失望地离开。
在有一定功利主义倾向的商业环境里,国内HR的生存环境尤其严苛。欧美有近百年管理科学的沉淀,每个专业领域都有大量最佳实践形成的壁垒,企业经营者也接受过大量的商科教育,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产生的作用有足够的认知。即使他们认知不足,周边环境(如成熟的咨询机构、学术界)也会帮助他们弥补。但在国内,有些企业习惯了“走捷径”,它们重视销售,重视市场,甚至重视研发……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相对不足。
于是,HR迫切需要证明这个专业的价值。他们首先拥抱的是“数据化”,这可能和互联网时代来临带来的大数据趋势有关。2013年左右,国内HR频繁提及“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实际上误会了“大数据”,但客观上却推动了一种人力资源专业的新趋势。这种趋势没有错,因为在商业领域,不能被数据化的专业都不够专业。只有走入数据化的模式,玄学才变成科学,人力资源专业才能从定性走向定量。
遗憾的是,大量HR实践者、咨询机构和学者推动数据化的动机,更多是守护自己的专业尊严。于是,他们开发了林林总总的工具,有的工具甚至比财务报表还复杂,他们力图建立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证明人力资源专业产生的价值。但是,海量的人力资源数据既不能反映宏观的经营走向,也不能辅佐企业经营者和业务部门的具体决策,这些工具自然难以带来价值,也让企业经营者和业务部门对人力资源专业产生了更大的怀疑。这是一种“闭关锁国式”的自救,绝非人力资源专业的正途。
我们应该认识到,不能影响财务三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人力资源数据,企业经营者不会重视。与财务三表直接相关的人力资源数据,正是人效。反过来说,如果HR找到了能够驱动经营的人效数据,极具生意头脑的企业经营者不可能视而不见。此时,企业经营者一定会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拿出影响这类指标的方案。
我们必须打通一条从人力资源动作到人效结果的逻辑链条,而且,最好还能将这种影响数据化。面对各类分散的人力资源实践,我们必须以“合力”的形式来评估,并将其转化为对人效的整体影响。如此一来,企业经营者异常重视的人效才能“带活”其他人力资源数据,我们才能让专业从定性走向定量,建立起真正的专业壁垒。
事实上,无论是打造组织能力之需,还是顺应数据化专业之势,都要求我们瞄准人效。
在这个时代,无论怎样强调人力资源效能都不过分。人力资源效能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指标,还是组织能力的最佳代言,也是人力资源专业推动经营的支点。
笔者深信,时至今日,HR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两个创新工具,更是一套全新的“人力资源专业世界观”。这里借用了游戏行业的一种说法。制作一款游戏,需要各大专业职能的配合,如视觉、声音、数值设计等,但最能决定一款游戏品质的是底层“世界观”的设计。有观点认为,世界观设计的是游戏的底层逻辑,最大程度决定了玩家的体验。这里,我们所谓的“世界观”,是看待人力资源专业的底层逻辑。
现在的人力资源专业已经大不一样了。
站在HR的角度看待人力资源专业应该如何改革,只会画地为牢。就好比,一个人的力气再大,也不可能把自己举起来。要想有所突破,HR首先要忘记自己是一个HR,他必须将视野拉高到经营的层面,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经营”。
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对人力资源专业提出天马行空的要求,只会越帮越忙。这好比,国际足联的主席不能上场踢世界杯。要想有所突破,企业经营者必须主动充当人力资源专业的第一责任人,将人力资源专业视为“王牌”而非“后勤”,与HR携手进入“人力资源经营”的节奏。
在这种节奏中,企业经营者和HR才可能开启有意义的对话。当他们的目标都指向经营,他们才会一起聚焦人效。只有在聚焦人效的前提下,他们才会关注驱动人效的数据方法论。只有在一套数据方法论里,HR建立的专业性才会被作为他们第一用户的企业经营者欣赏,HR才会获得更大的舞台,产出更大的价值。
在本书里,笔者基于上述立意呈现了一个以人效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经营世界观”。本书基于人效逻辑开发了制定人力资源战略(HRS)的框架,让人力资源工作从跟随到引领;基于人效生成的机制开发了人力资源战略落地的地图(HRSM),让人力资源工作从分散到聚焦;基于人效数据和人力资源队伍、职能数据的联动关系开发了人力资源效能仪表盘(HED),让人力资源工作从定性到定量。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原创的工具模型都经过了笔者与穆胜事务所团队的深度实践,相信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和HR走进不一样的人力资源专业世界,重新认识人力资源工作的价值。
全书分为以下六章。
第一章给出了三个基础模型,分别说明了人力资源专业体系的静态结构、组织能力产生的动态过程、人力资源政策选择的标准。这也是全书展开论述的底层逻辑。
第二章通过严谨循证,详细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力资源效能,论证了人力资源效能的重要性,并给出了找出本企业需要关注的人力资源效能的方法。
第三章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应该走向人力资源经营,并基于人力资源效能的逻辑给出了人力资源战略决策的方法。笔者坚持认为,每个企业都应该选择一个人力资源战略,在关键的领域投入资源,形成饱和攻击的效果,追逐特定的“核心人效”指标。
第四章基于人力资源经营价值链,将人力资源战略展开为人力资源战略地图,开始化战略为行动。人力资源专业最终的产出是人效,但人效只是一个结果,干预其产生过程才是关键。HR必须以选用育留的人力资源职能影响队伍状态,只有高水平的队伍状态才能产生高人效。
第五章基于人力资源战略地图,将地图的内容转化为人力资源效能仪表盘,开始化行动为数据。通过原创指标、基线和规律,本书将人力资源工作量化,找出最能影响人效的关键环节,并严格监控这些工作的落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数据壁垒”,让人力资源专业变得真正“专业”。
第六章给出了人效提升的五大空间,这也是前几章的理念方法落地的局部应用场景。针对这些场景,本书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和范例,力图让方法“接地气、能操作”。对于没有做好全面重塑人力资源专业体系准备的企业,HR依然可以基于这些场景提供专业价值,尝试由小见大地推动经营。当然,这五大空间的挖掘都是在走向“平台化管理”,做到一定程度,企业就转型为“平台型组织”,也只有
“平台型组织”才能提供最强大的组织能力,获得最高阶的人效水平。
回溯人力资源专业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其成长一直伴随着质疑。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10年左右就有一个大咖“开炮”,挑战人力资源专业的价值和从业者的专业性。1996年,《财富》杂志专栏作者托马斯·斯图尔特(Thomas Stewart)撰文主张“炸掉人力资源部”;2005年,基思·哈蒙兹(Keith H. Hammonds)在《快公司》杂志上发表了《我们为什么恨HR》,将HR形容为“一股黑暗的官僚主义势力”;2014年,被誉为世界第一咨询师的拉姆·查兰提出“分拆人力资源部门”,再次炮轰人力资源部……但是,人力资源专业并没有因此倒下,反而在质疑中涅槃,每一次的质疑都带来了一次新生。
在互联网时代的不确定性中,组织能力成为解锁竞争的钥匙,人力资源专业的价值创造意义已经无须多言。我们不应再依赖外力来倒逼企业的成长,也大可不必纠结于如何拯救人力资源专业,如果拥有更宏大的“人力资源经营世界观”,我们就应该用人力资源专业去拯救企业。在这场战役里,HR与企业经营者、业务部门不是对手,而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8058638 - 薪酬激励新实战:突破人效困境---------------------------
本书的立项和写作前后历经了三年时间,在一个追求速度的快餐文化时代,花费这样的时间、精力写一本主题并不时髦热点的专业书,似乎不是一件高性价比的事。
而让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现代读者坐下来慢慢学习这本书的理念、工具和实战案例,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我相信也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想有三个问题必须要回答:
我们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你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你怎么读这本书?
我们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第一,现在该写
诚合益咨询成立三年多来始终专注人员激励领域的咨询,核心顾问的从业经验都在十年以上,主导过的管理咨询项目上百个。在这些项目中和项目外,我们被问到最多的问题都与薪酬激励相关。薪酬激励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强调,但这样频繁被问及并不仅仅因为其重要性,更因为其复杂性。归根结底,薪酬是唯一联结“最追求效率的财务结果”和“最追求公平的人性感受”的事物,这种公平和效率的内在矛盾让大量企业在处理薪酬激励问题时充满困惑、纠结并常常掉落陷阱。
而新形势下,企业由粗放式的外生式增长转向精益化的内生式增长,再加上人力资本重要性愈加提升,让薪酬激励的复杂性问题更加突出。在这个时代,企业家们更要精打细算,一分钱花出两分钱的效果来,因此对薪酬激励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和定制化。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急需一个能解答大多数薪酬激励问题的完整体系。
第二,我们想写
这是一本掏心掏肺的书。
相信你读完这本书一定会回来给这句话点赞。如果不是因为格调不够高雅、听起来不够专业,我们本来想把书命名为《薪酬激励体系设计一本通》。因为根据我们对人力资源行业的深度了解,在设计框架完备性和实用性上能与这本书相比的薪酬激励类书籍,暂时还没有。
在现在这样信息泛滥的时代,很多知识、案例、方法、工具在网上都能找到,但问题是,网络资料缺乏逻辑框架的完整性,缺少案例的针对性。很多企业家和HR常在微博、公众号等渠道看到知名企业案例,精彩之处击节赞叹,恨不能立刻效仿。仔细思考之下却无奈放弃,因为企业情形不同,难以套用。缺少方法论框架指引的案例,对实操者而言比一本故事书好不到哪儿去。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介绍工具方法的文章,可惜都是点状知识,背后逻辑、适用条件、成本风险一概不清,谨慎务实的人哪敢随意使用?
市面上已有的关于薪酬激励的书籍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要么运用的还是一些陈旧的理论或工具,要么只是堆积了几个企业的个案解决方案。前者已经无法指引新形势下的企业应用,后者更是不能匹配企业的实际需求—甚至案例还不如网络上的丰富。
作为咨询顾问,我们在过去的成长过程中,其实吃够了资料不够系统和不够实用的苦,我们也特别希望有一本书能给读者提供薪酬激励体系设计的整体思考框架和方法论,并结合案例充分解读各种方法及适用场景,让读者在书中模型框架和方法流程的指导下,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战略及业务场景,定制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既然没有,那我们自己写。
坦率地说,一个把本书吃透的人,就已经具备了转型咨询顾问的专业技能和思维方式。所以我们说,这是本掏心掏肺的书。
第三,我们能写
这本书并不是凭空写出来的。
如果是为了一定要出一本书,我们可能不会这么晚才写出来,出书这件事对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很有利,越早越有利。而基于我们在薪酬激励领域积累的经验,东拼西凑出一本质量还不错的书并不难。
但我们准备并打磨了三年。这三年间,我们的方法论体系和咨询案例陆续走进高校MBA课堂、大型集团企业HR条线培训班,同时我们自己持续开设了30多场公开课,以及50多次沙龙分享活动。在这些课程和分享中,我们经历了数千名学员的互动和建议反馈,课程内容也迭代数稿。无论哪一版的课程,都受到了学员们的高度肯定,很多人表示我们的课程实战性很强,可操作性很强,但因为课程时长限制,很难快速消化和应用学到的内容—如果能有本书就好了。好,现在有了。
这本书正是基于公开课和分享中千锤百炼的内容扩展而来的。
你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四大推荐理由
本书搭建的薪酬激励设计框架和方法论体系经过大量实战检验和论证,有四个理由让这本书成为薪酬激励领域的必读书。
(1)原创模型和框架
为了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这样的目标,我们精心总结和提炼构建了原创的“六维动态薪酬激励模型”,让整个薪酬体系设计过程清晰易懂,不再有秘密。同时,在每个模块中,我们都为读者梳理了完整的思考框架和选择逻辑,比如“六维薪酬诊断模型”“薪酬策略定位模型”“薪酬体系设计三要素”“绩效奖金策略选择模型”“动态定薪与调薪模型”“激励期望模型”“薪酬激励体系设计六步法”等,让读者可以结合企业实际场景合理选择和定制方案。
(2)沉淀于咨询实战
内容来自在全球范围内应用的成熟方法工具和中国本土近百个薪酬激励咨询实践案例的融合、提炼,兼具先进性和实用性。
(3)锤炼于培训分享
历经30多场公开课、50多场沙龙分享、两大高校MBA课堂,以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人人车、丰盛集团、苏豪国际、金鹰集团等集团型企业内部培训,最终锤炼打磨出了本书核心框架和方法论。
(4)助力于专业实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读者一步步掌握咨询顾问的思考框架和工具方法,同时结合丰富的案例,掌握大量实用工具、表单,以不变应万变,形成自己的软技能。
对老板、业务管理者与HR的价值
总的来说,阅读本书,你将获得:
系统性的流程,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识。
丰富的实战,而不是理论。
科学的方法,而不是方案。
严谨的思考模型,而不是个体案例。
咨询顾问的思维框架与工具方法。
当然,本书对于不同的人群也有不同的价值。
(1)对于老板
薪酬激励体系是企业的核心机制和顶层设计,通过本书的阅读(尤其是我们推荐的重点内容阅读),能够帮助你厘清关键思维,明确企业薪酬激励策略,为HR搭建相关体系提供明确指导,并且懂得如何判断HR提交方案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让所有员工理解企业激励导向,避免钱花出去了但激励效果不佳甚至负面的情况,提高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
(2)对于业务管理者
薪酬激励体系是引导员工行为的关键手段,通过本书的阅读(尤其是我们推荐的重点内容阅读),能够帮助你了解薪酬激励的核心理念与方法,快速地理解优化企业薪酬激励体系,更好地向员工传递和澄清公司激励导向,甚至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自主制订或提出更有效的奖金激励方案,提升对团队人员的激励效果。
(3)对于HR
绝大部分企业HR很少能有机会参与系统性的薪酬激励体系变革,因此普遍缺乏整体的思路和具体的方法技能。本书给的不是个案,而是薪酬激励设计的思维框架和方法工具,可以帮助你掌握基于企业战略设计合理有效的薪酬激励体系的专业技能,快速提升你的专业技能,助力职业发展。
你怎么读这本书
本书一共分为十章,具体章节内容与逻辑如下。
第一章:阐述薪酬激励体系的本质及在整体人力资源体系框架中的定位,结合企业实际案例,总结了六大薪酬激励痛点,并提出本书的核心模型—六维动态薪酬激励模型。
第二章:参照六维动态薪酬激励模型的框架,从战略、平衡、竞争、激励、成长、政策六大维度,对企业薪酬激励现状和问题进行诊断,为下步体系优化打下基础。
第三章~第七章:分五章从六维动态薪酬激励模型的六个方面展开,以真实案例切入,从理念到模型/思考框架,再到具体方法和工具,中间穿插各种知名标杆企业及管理咨询案例介绍,逐个分析薪酬激励体系设计的关键步骤。
第八章:总结薪酬激励体系设计与变革流程,系统性梳理和呈现薪酬激励体系设计与落地的具体流程及注意事项。
第九章:对薪酬管理中的普遍性难题进行解答,比如“先分后干”还是“先干后分”、新老员工薪资差异、HR和业务管理者在定薪调薪中的角色、如何激励“老带新”等。
第十章:展望互联网时代下的薪酬激励发展趋势,为企业在员工激励全面性和创新性方面提供思路。
如果你是老板或业务管理者,建议你重点阅读:
第一章—了解薪酬激励的六大核心痛点及六维动态薪酬激励模型。
第三章—了解如何基于公司战略选择企业薪酬策略定位。
第五章—了解如何选择并设计更具激励性的绩效奖金关联机制。
第七章—了解薪酬政策的公开清晰对员工激励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
第十章—了解互联网时代下的薪酬激励发展趋势。
每章开篇的导读。
如果你是HR,给你的阅读建议:
如果你的需求是系统性了解薪酬激励体系设计的流程和步骤,建议先阅读第一章和第八章,然后再进入每章的阅读。
如果你的需求是了解某个关键流程的具体实操方法案例,建议直接进入相应章节。
其他情况,建议从第一章开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