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基因组:人类自传(精装)---------------------------
科学的燃料是无知。科学就像一个饥饿的火炉,必须要从包围着我们的无知森林中取来木柴喂给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称作“知识”的开阔地扩展开来,但是,它扩展得越大,它的边界就越长,越多的无知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基因组被发现以前,我们不知道在每一个细胞的“心脏”里都有一个30亿个字母长的文件,我们对它的内容一无所知。现在,当我们读了这本书的一部分之后,我们就发现了很多新的神秘现象……
内容简介
---------------------------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
基因是生命的重要元素,影响着生命的过去与未来。在2000年人类基因组解码完成后,基因科学在21世纪大放异彩,无论是在生物制药还是生命科学的探索,甚至古生物研究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本书是基因领域科普的经典著作,以每条人类基因所对应的生物现象的发现历程出发,为我们展现了基因组发现的历史以及基因对生物的作用机理。这是一本连续20多年经久不衰的科普著作,曾获得第一届文津奖,是与《大设计》《时间简史》《自私的基因》等书齐名的经典科学科普著作。
---------------------------基因组:人类自传(精装)---------------------------
组成人类基因组的23对染色体的图谱绘制是新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它提出的问题与它解答了的问题同样多。这些问题将深刻地影响我们对疾病、寿命和自由意志的思考方式。这些问题将影响你的后半生。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突破会有什么后果?《基因组》在这方面提供了超群的洞察力。通过在每一对染色体上选择一个新近发现的基因并讲述其故事,马特.里德利叙述了我们这个物种及其祖先从生命出现之初到未来医学边缘的历史。他探讨了由于基因组的图谱绘制而出现的科学、哲学以及首先问题,将帮助你理解这个科学里程碑对你、对你的孩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作译者
---------------------------基因组:人类自传(精装)---------------------------
马特·里德利,先在牛津大学做动物学研究,然后又当了一名记者。他在《经济学人》杂志工作了八年,在《星期日电讯》和《每日电讯》开设了七年专栏。《毫不掩饰》(Warts and All)一书就是他的作品,写的是美国的总统政治;《红色皇后》(The Red Queen)是他口碑最好的一本书,写的是性的进化,由企鹅书局出版;同时他还写了《基因组》(Genome)。他的书曾入围六大文学奖项。他是国际生命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Life)机构的主席,妻子是纽卡斯尔大学心理学系的高级讲师。
目录
---------------------------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
译者序
前 言
导 论1
1号染色体 生命8
2号染色体 物种21
3号染色体 历史37
4号染色体 命运56
5号染色体 环境69
6号染色体 智商81
7号染色体 本能97
X和Y染色体 冲突115
8号染色体 自利130
9号染色体 疾病146
10号染色体 压力158
前言
---------------------------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
当我开始写这本书时,人类基因组仍是一个尚待开发的领域,已经大致定位了约8000个人类基因。我在书中提到了一些很有趣的基因,但是加快解读整个基因组的重任仍有赖于未来。如今,仅在一年多之后,这项庞大的任务便完成了。全世界的科学家已经解密了整个人类基因组,将其内容记录下来,并在互联网上分发给了所有想要查阅的人。现在,你可以从网络下载关于人体如何构建和运作的近乎整部指南。
革新之势一触即发。1998年初,参与由政府资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们仍预测,说他们至少还要花费7年的时间才能破译整个人类基因组,那时他们几乎只解读了其中的10%。随后,突然有一个搅局者站了出来。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是一名浮夸且急躁的科学家,目前在私营部门工作。他宣布,他正在组建一家公司,并将在2001年之前完成这项工作,且费用很低,不到2亿英镑。
文特尔以前曾发出过类似的威胁,并且他有抢先发成果的习惯。1991年,当每个人都说无法做到时,他发明了一种快速找到人类基因的方法。然后在1995年,为了使用一种新的“霰弹法”技术绘制整个细菌基因组图谱,他向政府申请拨款,但被拒绝了。官员们说,这项技术永远行不通。不过,在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文特尔的这项工作即将收官。
因而,第三次与文特尔打赌的人还真是糊涂。比赛开始。公立项目进行了重组和重点调整,投入了额外的资金,并设定了一个目标,以试图在2000年6月完成整个基因组的初稿。文特尔很快也设定了同样的截止日期。
2000年6月26日,在白宫的比尔·克林顿总统和在唐宁街的托尼·布莱尔首相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因此,这是人类历史上值得载入史册的时刻:在地球生命的长河中,物种首次破解了自身的底层奥义。对于人类基因组而言,这无异于得到了关于人体如何构建和运作的指南。正如我试图在书中所展示的那样,深藏其中的数千个基因和数百万个其他序列构成了哲学奥秘的宝库。多数有关人类基因的研究都是出于迫切需要治愈遗传病和癌症、心脏病等更常见的疾病,这些疾病的起源是由基因促成或加强的。现在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了解癌症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那么治愈癌症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然而,相较医学,基因与遗传学的关联更大。正如我试图说明的那样,基因组包含来自遥远过去和不久之前的秘密讯息—从我们成为单细胞生物开始,从我们开始养成诸如奶牛养殖等文化习惯的时候开始。它也包含有关古代哲学难题的线索,尤其是关于我们的行为是不是注定的,以及那是如何实现的,乃至对所谓自由意志的奇异感知。
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并没有改变这种情况,但它正逐渐为我在本书中所探讨的主题增添更多鲜活的元素。如我所述,我意识到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在科学文献之中,有关我的遗传信息正在暴增。那些激动人心的辩论,我略知一二。但是,未来仍然会有许多深刻的洞见。我认为,科学是在探寻新的奥秘,而不是对旧知分门别类。我毫不怀疑,在未来几年中,我们将有惊人的发现。我们第一次意识到我们对于自身了解得太少。
我无法预见的是,遗传学上的讨论将对公共媒体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随着对转基因生物的激烈争辩,以及对克隆和基因工程日益增多的猜测,公众要求获得发表意见的权利。十分正确的一点是,不只是专家们在参与决策。不过,大多数遗传学家都忙于在实验室中钻研学术,以至于没有时间向公众解释其科学内涵。故而,就由像我这样的评论者来试图将基因的神秘故事用娱乐而非说教的方式传递给大家。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从这本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而非祸端。对于遗传学知识而言更是如此。第一次了解癌症的分子本质,诊断和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发现人类历史的秘密,重建前寒武纪遍布海洋的生物—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极大的福报。的确,遗传学也带来了新的危险和威胁(不平等的保险费、新形式的细菌战、基因工程意料之外的副作用),但其中大多数要么很容易应付,要么太过牵强。因此,我不能接受当下对科学的悲观主义思潮,也无法拥抱这样一个世界观:背向科学,且对新式无知进行无休止的攻击。
---------------------------基因组:人类自传(精装)---------------------------
媒体评论
---------------------------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
基因深藏于我们身体,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然而人们对其却知之甚少。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科学家们对基因和基因组的日趋深入的研究,我们将会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以及自身的底层代码。
—— 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从基因组到蛋白质组,作者巧妙地对生命和健康做了精心的诠释。此书不仅囊括了23条染色体上的有趣知识,还穿插了许多科学史上的逸闻轶事。要想探究隐藏在疾病背后的秘密,一窥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和本质,那么这本书不容错过。
—— 贺福初
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在科学研究道路上走得越远,便越容易深陷自然的混沌,这本小书把我们带回到生命源代码面前,我得以重视它的魅力。
—— 乔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
这是一本介绍人类遗传密码的书,作者利用他的独特视角,旁征博引,把各种相关的历史、故事都组织到书中来,使内容生动、活泼,充满激情。
—— 陈润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这是一本十分有趣、不可不读的著作。人们经常会强调要"了解自我",但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自我的传记其实早已写在每个人的染色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