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10位权威心理专家
亲述危机干预和创伤疗愈的故事
10份危机中的智慧
让我们在创伤后得到滋养和成长
内容简介
10位专家围绕创伤疗愈和危机干预这个主题,讲述了理论知识和实操方法,并分享了亲身的心理危机、创伤干预经历、思考和感悟。专家们的讲述中既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可供学习,也有动人的创伤中成长故事可以给予读者力量。
附录中还包含方新老师讲解的“危机管理中的SAFER-R模型”学习资料以及“唤醒内在的生命力”音频+文字稿,供读者进一步学习和应用。
作译者
客户服务
友情链接
目录
前 言
致 谢
第一部分 道·创伤事件的觉悟
01 情绪和智慧的大脑
在疫情中心的无力感 曾奇峰4
灾难中的情绪与思考4
疫情期间关于创伤、防御等议题的心理学视角思考6
答读者问12
推荐书单17
02 穿越至暗时刻的光
直面生死 徐凯文22
故事一 社会与政策:映秀失独家庭与中国人的自杀率骤降现象24
故事二 文化与信念:林奕含的悲剧26
故事三 文化与体制:主动干预28
故事四 媒体与网络:某大型工厂的自杀事件29
故事五 社会机构与环境:北京监狱服刑人员31
故事六 教育、“空心”与价值观:来访者的故事33
故事七 那些温暖我的时刻36
答读者问39
前言
那是2020年1月下旬,新春佳节之际。一部分的我体会着过节的气氛,另一部分的我却越来越警觉,时刻关注着武汉疫情的发展。那里有我认识20多年、一同在专业道路上成长起来的同行朋友们;我的爷爷在20世纪50年代曾获得武汉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我的父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就职于武汉某高校,我的儿子也毕业于武汉某高校。如此种种,让我对武汉这座城市充满着特殊的情感。
30多年的从业经验、20多年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危机管理经历,让我很快就感觉到武汉的同胞们处于危机之中,于是我在大年初一就写了《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机干预建议》一文。接下来,各大高校、专业机构、行业协会纷纷行动起来,设立抗疫心理热线,邀请全国的著名专家在网上开设各种各样的公益课程,同行们从中受益匪浅。我也不断地接到一些授课邀请,同时感到形势越来越紧张。1月底,我接到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前任副院长童俊教授的邀请,于2月4日讲授“一线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心理调适”。这是一个非常难讲的题目,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把自己想象成一线医护人员,进入武汉一线医院,想象着不断涌入的病人,防护用具的匮乏,家里没人照顾的孩子和老人……我浑身发冷,感到强烈的恐惧、无助、绝望和崩溃。
我感觉到,武汉的医护人员、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心理干预工作者(包括我自己),都已在连日的工作中疲惫不堪,我们的大脑皮层已经处于满负荷状态。当人们受到威胁和刺激时,大脑的杏仁核就会被激活,大脑皮层的功能会受到抑制(参见附录A中的SAFER-R模型)。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们总是听课,大脑就会觉得累,无法接收信息。那么,这时人们能接受什么样的讲述形式,并从中获益呢?我想到的方式是请心理专家讲故事——讲自己与危机相处的故事!聆听专家讲述自己在危机中的经历,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人生智慧和大爱精神,听众会容易听得入心、理解并产生共鸣。
这就是我组织举办“致道中和”万人大讲堂项目和编著本书的缘起。
10位专家,10个与危机相处的故事
确定好主题和形式之后,下一步是确定由谁来讲。我们团队明确了三大甄选标准:第一,必须是特别有危机经验的专家,能够对同行和民众所经历的危机和创伤感同身受;第二,必须是特别会讲故事、有人格魅力的专家,能够结合专业知识和自己的体验,用生动的方式,让人在听故事中就能有所收获,也就是说,以一种危机中的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知识和智慧;第三,必须特别有爱心,愿意积极参加我们这个完全公益的项目。
我们最终选择了12位在业内赫赫有名又特别会讲故事的专家作为主讲人。当然,还有很多其他专家也符合上述标准,但是他们可能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来讲。12位主讲人中的两位——杨丽老师和仇剑崟老师因为个人原因,不便将其所讲内容加入本书,感兴趣的读者请在微信中搜索并关注“致道中和”,点击下方选栏中的“云课堂”,找到“大咖讲故事”自行观看视频。所以,本书最后收录了10位专家的精彩讲述。
曾奇峰:在疫情中心的无力感
曾奇峰老师身处武汉,我知道他是一个善良、悲天悯人、有慈悲之心又特别睿智的人,所以对他特别挂心。我总有一种“痛他之所痛”的感觉,不过我也不确定他到底有多痛,是否能有状态分享个人经历和情感。我邀请他的时候,其实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说明了公益大讲堂的缘起,请他分享自己的真情实感,想讲什么都可以。他脱口而出:“那我就想讲我的无力感。”我心里一震,脱口而出:“太好了!”无力感是危机中人们最普遍的情绪之一,由曾奇峰老师这样的大咖来分享自己是如何与无力感相处的,会对危机中的人特别有帮助。曾老师学医出身,他的很多大学同学都在一线奋战,其中就包括抗疫烈士江学庆医生,曾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的情感尤为复杂和强烈。他平时讲课语言犀利幽默,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层层递进,能把晦涩难懂的精神分析理论讲得深入浅出。这一次,他的讲述风格完全不同于平时的授课风格,但极为真诚,就是“那时那刻”的他。听他讲课时我掉了眼泪,心疼!本书中经过整理的文稿,不能完全表现出那种情感的流动,但相信你仍能被这一份真情实感打动。
徐凯文:直面生死
徐凯文是我的师弟,我记得大概是1998年,我陪同钱铭怡老师到苏州市广济医院拜访李鸣院长时,第一次见到了徐凯文和钟杰,他们那时候还是学生,后来双双考到北大,成为钱老师的弟子,我们成了同门。凯文老师讲课特别好,他的课引人入胜,理论和案例实操部分结合得很完美,我很喜欢听他讲课。
记得有一年我们在北大承办中德班认知行为疗法培训项目,邀请凯文老师讲解“空心病”这个概念。中德班德方主席马佳丽让我做点评,我是这样说的:听完课我就理解了,为什么凯文老师发展出“空心病”的概念?因为他的心太实了!他博学多才,讲课时不仅讲授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富含情感,使听者能在多个层面有所收获。他很擅长讲故事,有些人讲故事听起来热闹,之后故事似乎就成了云烟,而他讲的故事总能唤起听众的思考。
凯文老师的讲座本来是大讲堂所有讲座中的倒数第二场,但是因为他临时有事,改为了最后一场。他做讲座的那天,我临时被某部委借调处理公干,而且是夜以继日地工作,无法在晚间主持,所以特别遗憾,这一场讲座成了唯一一场我没有亲自主持的讲座,我邀请了本书的副主编、我们的同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高隽副教授担任了主持人。
童俊:凤凰涅槃
我很早就邀请了童俊老师。我一直特别尊敬和欣赏她,她是一位特别优秀的女性,“优秀”这个词的程度还不足以形容她。她专业能力强,英文、文学修养、科研、临床、教学和管理样样出众。她是一位极富灵性和智慧的女性,也很有自己的个性。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童俊老师奋战在武汉一线。我们一直保持密切联系,每次通话时,她总表现出特别亢奋的状态,语速很快,思维快速运转。我特别心疼她,因为我知道她处于“战斗状态”,她长时间保持这样的状态,这对身体很不利。直到2020年5月,有一次她对我说她累得睡不醒,我才觉得好了,她终于从“战斗状态”中解脱出来了。她那么长时间地保持“战斗状态”,是什么在支撑她?我觉得她一定有坚定的信念、强大的心身,她是一朵坚强而灿烂的生命之花。
在大讲堂中介绍童俊老师时,我浑身不停地哆嗦。我好像共情了童俊老师那时的生存状态,那种孤独和坚持,看着战友倒下的绝望和无能为力,以及疲惫等各种各样的复杂感受。当然我也很感动,因为想到全国那么多同行都在给她爱和支持。童俊老师那一章的题目叫“凤凰涅槃”,其中的文字能带给你凤凰涅槃的力量。
方新:灿烂的拐点
接下来是我自己,我觉得我那一章阐述得很一般,就像流水账,主要是向普通读者和专家们汇报一下自己多年来在危机干预及创伤方面的工作和些许收获。我提出了一个“灿烂的拐点”的概念,我一直倡导的理念就是“危机中的智慧,创伤后的成长”。很多学员都很喜欢“灿烂的拐点”这个概念。
媒体评论
曾奇峰
每个人都生活在小环境和大环境当中,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塑造,有时候我们不仅仅需要适应环境,或许真的可以积极主动地去推动和改变环境。不管曾经历怎样的黑暗,都相信光,相信人。
徐凯文
回想当时,我们心里没有什么凤凰浴火重生这么积极的想法,就是被火烧得无望、绝望和恐惧,但仍然拼命战斗。我们现在经历过来,才有了一种浴火重生的感觉。
童俊
不当的行为也有其功能,也是人类的生存智慧。灾难之中,要相信我们都能活下去,都会活下去,要对生活保持好奇,对生活保持信心,春日终将到来!
方新
对于临床心理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了解、遵循伦理守则。伦理守则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要成为行动指南,指导我们提升专业能力和胜任力。
樊富珉
在紧急情况发生的时候,你做的任何事情,只要保护或者促进了大家的心理健康或心理社会安宁,减少大家的焦虑和恐慌,就是在提供灾难心理社会支持!
马弘
我们在一次性咨询里的目标不是整体提升一个人的人格,产生整体上的、大幅度的改善,而是让这个处于危机状态或者被不良情绪笼罩的求助者先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帮助求助者将心理的失衡状态先恢复到平衡状态。
杨凤池
我们既要去体验通过共情产生的情绪,又要凭借理性从情境中抽身,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第三只眼”或“离见能见”。
张海音
压力、应激、创伤是把“双刃剑”,如果我们应对得好,会促进神经生物学改变,大脑会变得更加坚强,会形成更好的应对风格去解决问题。我们会用很多成熟的防御机制来处理自己的问题并得到滋养、补偿和代偿。这些就是成长。
赵旭东
在心理治疗中要有一种意识——给生命和生活留一点空白。最大的空白,或者说生命中最大的空白的来源,就是天人合一的“空”。
刘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