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入大脑:认知与思维升级的100个奥秘---------------------------
你在阅读这段文字时,是否想过:你的眼睛是如何聚焦于文字之上的?你在思考时,你的手又是如何无意识地做出挠胳膊这一动作的?那些吸引注意的动作、噪声等干扰信息,又是如何被你过滤掉的?这一切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秘密?我可以告诉你,这其中大有文章。
大脑是一个异常复杂的信息处理环境。举视觉处理过程为例,它的任务之一是侦查视觉范围内的每一处运动,并在大脑里形成相应的表征,其速度之快、方位之广令人惊讶。另外,有一项任务是从落在视网膜上的光信号中解读出面孔信息,理解面孔所传递的情绪,并将这一情绪概念同样表征于大脑。
在某种程度上,大脑是模块化的,这应该能让我们更容易进行理解。不过,模块之间的边界并不是那么清晰。大脑处理过程的子系统彼此重叠,功能交错,并非整齐排列,彼此分明。通常,相同的任务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它和发条装置或电脑程序这种清楚明确的机械系统不同,相同的输入不一定会得到相同的输出。无意识和有意识的行为通常高度交织,密不可分。看上去和意识完全分离的视觉体验,也会因为意识期望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由于大脑的发展历史、计算能力和生理结构的限制,大脑里的信息转换变得复杂。虽然大脑的机理和结构必定会反映出它的发展和进化,但经过漫长的演化,我们已经很难追溯其原本的模样。大脑的计算速度要尽可能快—我们所谈论的速度是亚秒级的—然而,信息传递的速度仍有其局限。所有的这些限制,大脑都得想办法应对。
这一切不禁让人疑惑:那我们将从哪里开始?
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心理功能背后大脑机制的学科。它通过一系列方式(如大脑扫描和计算机模拟)来探究心理现象所对应的大脑区域、作用机理和实现方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神经科学—对大脑生理结构的浅层研究,也不是人们一般认为的心理学—对人类内在生活的比喻式探索;它所关注的是人类意识体验和行为背后,时刻发挥着作用的基本要素和规则。
通过同时关注大脑基本的生理结构和高层次的意识现象,我们将会慢慢解开大脑的谜团,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必成为认知神经科学家,就能收获这一领域的发现和研究成果。
本书的每一节都会为你展示大脑的一个奥秘,为你展示大脑每时每刻的工作状态。它不是教科书,更像是一种自助餐。你可以挑选你感兴趣的章节,尝试其中的练习和实验,看看大脑将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从而了解大脑更多的机理和结构。
与此同时,我们想要向你展示,大脑意识层面的“我”和无意识的“我”并非相互分离—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潮起和潮落。无论是无意识地手舞足蹈,还是有意识地产生行动,我们对认知能力的使用,就好比使用双手或一支笔。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想要理解的是大脑所拥有的各项能力。比如说,人类视觉中所存在的盲点被不断掩盖的程度,什么样的声音或光一定会吸引我们的注意(以及什么不会),等等。借此,我们能设计更好的工具,创造更贴合大脑认知习惯的交互界面。我们将更了解自己,并以一种真切的方式与自己相遇。
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相当新的学科。大脑殿堂的大门才刚刚打开,这趟旅程将会充满新奇和乐趣。书中所提及的各种效应来自实际的观察,而它们背后的机制和产生原因众说纷纭。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也亲身体验过里面的练习和实验:看着自己的注意在房间里四处游走,发现自己开始模仿对面说话者的手势和姿态,还有观察车流中车辆的颜色。这些经历都格外有趣。在阅读科学文献时,我们对生活的各个面向也有了新的见解和认识,比如为什么有些网站看上去很难看,而有些则感觉十分美观。如果通过本书,我们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易于理解,我们就成功了。如果你发现了新的话题或新的应用方式,请不吝赐教。这趟旅程,我们同样期待。
书名由来
“hacker”一词在媒体中声名狼藉,它通常是指那些侵入系统或以电脑为武器搞大破坏的人。然而,对于程序员来说,“hack”意味着对某个问题快速而到位地解决,或者将某件事高效完成的聪明方式。说某人是“hacker”,多有赞扬之意,意思是有创造力、有办法。本书的目的之一便是为这个词洗白,记录它好的一面,让毫不知情的人了解到hacker以创造为特点的参与准则。看看别人如何处理问题,通常是学习一项新技术最快的方式。
就像所有被隐藏的系统一样,大脑也吸引着无数充满好奇心的hacker。感谢近些年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我们的那一点好奇得到了一些满足,让我们能为许多心理效应做出合理且有依据的解释,而不只是将这些效应简单列出。我们更能揭开它们的面纱,一窥究竟。
. 通过阅读本书,你会发现大脑有许多巧妙的处理方式,让你不禁赞叹它的聪明机智。不过,你也会看到大脑还有不少怪癖,我们能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对之加以利用。这些都是认知神经科学为我们带来的新的发现和收获。
任何想要更多了解自己大脑的人,还有想要以此为基础进行再创新的人,都不能错过本书。而且,它非常容易上手。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大脑。
如何使用本书
如果你喜欢的话,你可以将本书从头读到尾。不过,每个奥秘是相互独立的,你可以随意翻阅你最感兴趣的部分。你需要知道的是,本书正文部分设置有用灰体表示的参见项,供读者随时翻阅相关章节内容。
书中所有的练习和实验,我们都已尝试过,所以我们知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们会带来一样的效果和影响,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现象和实验。实际上,有些会出乎我们的意料,直到我们亲自试验后,才真的相信。本书总结了当前已有的知识—通常是处于争论中的不同观点的概述。对此,请保持开放的心态,因为未来总会有新的研究结果出现,而我们的理解可能也需要随之改变。
通常,每个奥秘都涉及了大量相关研究,所以我们提供了不少资源以供参考,包括网站、书籍和学术论文。不妨以此进行扩展阅读,你将会发现更多有趣的故事。
至于学术论文,它们是科学知识的基石。它们可能很难获取,也很难理解。不过,我们依然将其列于书中。如果你真想刨根究底(并了解最前沿的信息),那么它们会是你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对许多科学家来说,如果某个论点没有被发表在科学期刊上,那么就等于无凭无据。所以,每一篇学术论文都需要经过“同行评审”这一步,即为同一领域的其他科学家所评论和审查。尽管这一方式有其缺陷,而且也会犯错,但正是因为它,科学才能集众人之智,还原其最本真的面貌,并保证一定质量。
期刊论文的引用方式相当严格,在本书中,我们沿用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引用方式。举个例子:
Lettvin, J., Maturana, H., McCulloch, W., & Pitts, W. (1959). What the frog’s eye tells the frog’s brain. Proceedings of the IRE, 47 (11), 1940–1951.
出版年份(括号里的数字)之前为作者名单。出版年份之后为论文标题,紧接着是期刊名称(斜体)。接着是卷号和版本号(括号里的数字)。页码在最后。你可能会在书中经常看见“et al.”,它代表的是“及其他作者”,紧跟在主要作者后面。
许多期刊会有电子版,你可以免费查阅,但不是所有期刊都有。大部分需要整刊订阅,不过有些出版商可以让你根据论文进行支付。如果你去图书馆(一般来讲是大学图书馆)查阅期刊,请确保图书馆不仅订阅了你想要的期刊,而且覆盖了你所需要查看的年份。
如果你足够幸运,你还可以在网络上找到部分论文的重印版。通常来讲,会有这种情况的是经典论文,或者是近期论文而作者已将出版后的版本上传至网络。你在使用谷歌搜索时,不妨键入:
“论文全名”;文件类型:PDF
或者,你可以搜索作者的名字,加上“出版物”。你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无论是已出版的论文,还是未出版的研究成果。瞧,前面有一座金矿正等着你开采呢。
推荐阅读
如果你想要对某一奥秘进行一般性了解,而不是追着它刨根究底,你不妨尝试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以下为我们推荐的书单,覆盖各个奥秘,让专业性知识也能走进寻常人家:
Descartes’ Baby: How the Sci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Explains What Makes Us Human by Paul Bloom (2004).来自前沿研究人员的生动猜测。
Natural-Born Cyborgs: Minds, Technologies, and the Fu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by Andy Clark (2003).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在书中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智力究竟是我们与生俱来,还是为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的一部分?
Symbolic Species: The Co-Evolution of Language and the Brain by Terrence Deacon (1997).本书集不同学科之大成,让人目不暇接。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by Daniel Dennett (1991).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哲学书。在最后,作者并未对意识给出解释,但这将是一段有趣的阅读过程。
Eye and Brain: The Psychology of Seeing by Richard Gregory (1966).本书幽默且涵盖丰富知识,是一本介绍视觉的经典之作。
The Nurture Assumption: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by Judith Rich Harris (1998).这是一本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很棒的读物,它质疑了父母对孩子人生有着最重要影响的假设。
Mind Wide Open: Your Brain and the Neuroscience of Everyday Life by Steven Johnson (2004).脑科学及技术的最新发展如何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
The Language Instinct: 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 by Steven Pinker (1995).这本书对我们天生的语言能力和大脑结构的相互印证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证。
Phantoms in the Brain: Prob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Human Mind by V. S. Ramachandran & Sandra Blakeslee (1998).本书通过脑损伤故事来告诉我们大脑运作的机理。
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 and Other Clinical Tales by Oliver Sacks (1995).不同脑损伤患者的奇闻趣事,既信息丰富,又充满人文关怀。
如果你想阅读更有深度的内容,不妨看看下面几本: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Mind, edited by Richard Gregory (1999).一本权威而有趣的大脑论文集。
Go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by Douglas Hofstadter (1979).一本关于思维、机器和数学的经典著作,内容前后呼应、互相联系。我买的那本,封皮上写着,“在城市中最好的心理健身房里,锻炼你的大脑”。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by Keith Stanovich (1997).如何以批判性思维看待心理学话题。
本书架构
本书共10章,每一章有着自己的主题:
第1章大脑内部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我们如何深入大脑内部进行观察”,而是“我们在观察到大脑内部之后,将如何谈论它们”。想要了解大脑的内部构造,方法不少(从外部监测大脑反应,或从内部对大脑进行扫描)—这些将占据本章内容的半壁江山。另一半则将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吸收提炼,进一步介绍大脑的关键区域,与你一同探索大脑的内部图景。
第2章视觉
无论是眼睛的移动,还是从原始图像中重新构建和看见运动中的物体,这些都离不开视觉系统。视觉的覆盖范围很广(你可以把它和触觉相比较),它对我们来说格外重要。这一点,你也可以从本章的长度看出来。
第3章注意
信息在进入意识层面之前,需要经过大脑的筛选,而筛选机制之一便是注意。注意有时候是主动发生的(比如你把注意放在某个事物上),但有时候也会被动产生(比如你的注意被某个事物不自觉地吸引)—在本章,我们会看看注意在认知里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局限。
第4章听觉和语言
声音通常和事件有关。当你听到声响时,通常意味着某件事刚发生了。在本章,我们将一起看看耳朵的作用,接着聊一聊语言及大脑理解字、词、句的一些方式。
第5章整合
我们极少只用某一种感官进行感知。相反,我们会尽可能使用所有能够搜集到的信息,使用视觉、触觉、听觉(语言)等。当感官信息相互协调时,我们的感觉会更为强烈。在本章,我们会来看看大脑如何整合不同的感官信息(而且该过程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就算我们本意并非如此),还有当感官信息相互冲突时,将会发生什么。
第6章行动
本章将谈到身体—大脑对身体的认知如何会被轻松迷惑,以及我们的身体如何与世界发生互动。你会发现自己对大小或距离的把握受到视觉的影响,另外,我们还会谈谈左撇子和右撇子这一话题。
第7章推理
我们生来并非完美的逻辑机器,能和周遭世界相安无事已很不错。关于这一点,你看看我们擅长解决何种问题,而且会被哪些事情欺骗,就可以略知一二。
第8章一体性
我们会整合各种感觉信息来构建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因果效应,而只能通过观察两件事大致上同时同地发生来进行判断。这和我们感知复杂物体一样,它们有着相通之处:为什么我们看见的是一个人,而不是躯干、头和四肢的组合?它们背后有着相同的原理,我们将在本章进行深入探讨。
第9章记忆
正是不断地学习和改变,成就了“人类”。本章将会聊到学习这一过程如何开始于非常短(通常是几分钟)的记忆,并向你展示大脑进行记忆和学习的几种方式。
第10章他人
世界上的其他人是我们所在环境的特殊组成部分。可以说,他们受到了大脑的特殊“照顾”。我们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甚至会模仿别人的举手投足,还会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这些内容,我们都将在本章进一步阐述。
本书排版规范
本书使用了以下排版规范:
斜体
用于表示网址、文件名、文件扩展名、文件目录或文件夹名。例如,文件系统路径显示为/Developer/Applications。
灰体
用于表示文章中的参见项。
阅读时,请特别注意下面几种图示:
小贴士、建议或一般性注释,以补充正文。
警告或注意事项,通常表示你的金钱或隐私可能受到威胁。
旁白,推测性或关系不大的评论。虽然无关紧要,但我们觉得挺有趣的。
版权归属
当你引用本书内容时,我们感谢,但不强求列出本书版权归属。其内容通常包括书名、作者、出版商和ISBN编码。例如“Mind Hacks by Tom Stafford and Matt Webb. Copyright 2005 O’Reilly Media, Inc., 0-596-00779-5”。
如果你认为你对本书内容的引用可能不当,或是想要进一步沟通使用许可,请随时联系我们:permissions@oreilly.com。
联系我们
我们已经尽我们所能审核、校对书中的信息,但是如果你找到书中的错误,欢迎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改进之后的版本。如果你发现本书中某些信息错误、不准确,或描述模糊,出现打字错误,也烦请告知我们!
除此之外,欢迎你就本书的实用性为我们提供宝贵意见。我们将认真听取你的意见,并会尽力将你的合理建议纳入未来的版本。你可以写信给我们,地址如下。
美国:
O’Reilly Media,Inc.
1005 Gravenstein Highway North
Sebastopol,CA 95472
中国: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2号成铭大厦C座807室(100035)
奥莱利技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如果你想为本书提出技术问题或发表评论,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bookquestions@oreilly.com
下面是本书的网站,它将列出示例、信息勘误表和版本改进计划:
http://www.oreilly.com/catalog/mindhks
想要了解本书和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O’Reilly官网:
http://www.oreilly.com
---------------------------思维黑客:让大脑重装升级的75个超频用脑法---------------------------
你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使用大脑的武功秘籍。你也可以称它为思维之术。武术教你如何不依赖武器单打独斗,思维之术将教你如何不借助电脑就能思考,不借助计算器就能计算,不读不写就能记忆。当然,一些武术课程会教你使用双节棍或投掷飞刀,而这本书也会涵盖一些小窍门,教你使用笔记本和Perl脚本等工具,从而更有效地思考。
本书可以说是汤姆·斯塔福德和马特·韦伯编写的Mind Hacks的续集,旨在为读者提供实用的窍门,而不深究大脑工作的原理,虽然后者更加系统化,更有趣味性。(但并不说明这本书介绍的窍门不有趣!)这时候我们又可以拿武术做类比了。Mind Hacks(也由O扲eilly出版)主要介绍关于大脑的一些美好有趣的现象,类似于观赏性的武术,而不是搏击类的。本书则介绍很多实用的思考技巧,更像用于自我防御的武术。当然,这本书还将介绍一些值得炫耀的绝技,比如用手指数到一百万【窍门#40】,这就相当于武术中的铁砂掌碎砖块了。
我一直在探寻进行思考的更好方法,除了因为想要变得更聪明,还因为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提出的“门泰特”(mentat)概念对我启发很大。在赫伯特的科幻小说《沙丘》中,计算机将在几千年后失去合法性,被人类发展出的新职业替代。门泰特实质上就是人类“计算机”,经过多年的训练,他们的记忆力、计算、逻辑和决策能力都达到超人类的水平,他们也就成为精通思维之术的大师。
2004年,我创建了Mentat Wiki网站(http://www.ludism.org/mentat),作为思维之术的信息库,任何人都可以贡献内容。如我所愿,网站吸引了一大批对记忆和心算等方法感兴趣的人,渐渐发展壮大。我在Mentat Wiki上也学到很多,书中的很多窍门也来自这个网站。
我希望读者能从本书中学到至少一个受益终身的窍门。你可能不相信,但是我保证,我每天都在使用书里的几个窍门,也知道有很多人这样做。我们已经学会了弗兰克·赫伯特小说中的超能力了吗?没有,但我们确实比以前进步了。
我也梦想着思维之术的课程未来会在各大公立学校普及,就像在古代的课堂上教授记忆之术(ars memorativa)一样。即使不能,在私人培训机构推广这些知识也挺好的,比如“速成八大记忆术”这个广告一定很吸引人吧。
书名由来
“黑客”(hacker)在媒体报道中常常带有贬义色彩,指以电脑为武器,侵入系统并造成混乱的一群人。不过,对于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黑客技术”(hack)表示对问题快速灵活的解决方式,或者完成一项任务的聪明做法。而“黑客”常表示对人的称赞,说明这个人很有创造力,专业技术高超。本系列图书就是想为这个词正名,记录一些“黑客”的好方法,将“黑客”的创造性精神传递下去。想要学习一项新科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观察别人如何操作系统,解决问题。
本书介绍的这些窍门,既像最新的健脑药,又像语言一样古老。从广义上看,每次你学习新的东西,就像在“侵入”你的大脑。而这本书旨在教你如何有意识地、安全高效地“侵入”大脑。
如何使用本书
你可以从头到尾按顺序阅读此书,不过每个窍门其实是相互独立的,所以你可以随意浏览,跳到任何感兴趣的章节。你需要知道的是,本书正文部分设置有用灰体表示的参见项,供读者随时翻阅相关信息。
大部分的窍门只需用大脑进行思考,最多借助纸和笔。几乎每一节内容都附有关于其他图书或网页的附加材料。
有些窍门包括小型电脑程序的源代码—一般是Perl代码,它们可以充当思维工具。不过别担心,你不需要有任何编程基础。下面的“如何运行程序”一节会教你如何操作,在相关的窍门内容中也有详尽的解释。
本书架构
本书按话题分成8章:
第1章记忆力
这一章探讨如何提高记忆信息的能力,不管是记住元素周期表,还是电话号码、地图、空间位置,或者是记得不要把钥匙和手机忘在家里。
第2章信息处理
有人指出,我们不是生活在信息经济的时代,而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只需连接宽带,我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就能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但我们的注意力却相对稀缺。这章教我们如何通过将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大化,从而使注意力的负担最小化。
第3章创造力
创造力思维意味着不断有新灵感涌现,从制造安全的宇宙飞船,到为孩子的生日写一首诗。这一章提供的一些有用的技巧能帮助你克服创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第4章数学
这一章探讨心算的简单技巧,包括四则运算(加、减、乘、除),如何检验计算结果,如何用手指数出大数字以及如何算出任意一天对应的是星期几等实用技巧。
第5章决策
每个人都要面临利用有限数据做出决策的问题。这一章的窍门将帮助你区分高优先级事件和低优先级事件,并根据优先级采取行动。
第6章沟通
当你心里有一些很棒的想法时,如何使它们被他人理解呢?这一章将教你用简明的、创造性的或者隐晦的方法达成沟通。
第7章清晰的思维
情绪波动会干扰你的思维,影响思维深度,使思维过程充满谬误和自我矛盾。这一章会教你调节情绪,锻炼清晰的思维,从而高效解决问题,做出良好决策。
第8章大脑健康
这一章的窍门教你保持大脑强健灵活,不管你的年龄有多大。
本书排版规范
下面是本书遵循的排版规范:
斜体
用于文件名、文件扩展名、文件目录或文件夹的名字。例如,文件系统路径用斜体表示,如/Developer/Applications。
等宽字体(constant width)
用于表示代码、等式、对数、文件内容,以及控制台输出、变量名和计算机指令等其他代码摘录。
等宽加粗(constant width bold)
用于表示用户的输入内容,或强调一部分代码,尤其是旧代码中加入的新代码。
等宽斜体(constant width italic)
用在示例代码和表格中,表示可以被你自己的输入内容替换的示意的值。
灰体
用于表示文章中的参见项。
当看到以下图示时,你要特别注意:
这表示内容可能是小贴士、建议或者普通的注释,包含当前主题的相关补充信息。
这是一个警告或提醒,表示你的钱财和隐私权可能受到威胁。
而每个窍门标题旁边的“温度计”标识,则表示本节窍门的难度。
初级中级高级
如何运行程序
本书介绍的少数需要运行程序的窍门都是在命令行上执行的(即Mac OS X的终端和Windows用户的DOS命令窗口)。用命令行运行程序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
1. 将程序输入一个常见的文本编辑器:Windows系统的“记事簿”、Mac OS X系统的TextEdit或Unix/Linux的vi或Emacs,又或是其他类似的编辑器。直接把文件保存并命名为“scriptname.pl”(“scriptname”代表文件名,“pl”代表Perl,是本书最主要的编程语言)。
另外,你可以在网址http://www.oreilly.com/catalog/mindperfhks上下载所有窍门对应的代码。在这个网站上你可以找到一个压缩包,已把每节对应的脚本用文本文档的方式储存起来。
2. 打开你的电脑或远程服务器的命令行。在Mac OS X系统中,打开终端(Applications→Utilities→Terminal)。在Windows系统中,点击“开始”按钮,选择“运行”,输入command,然后敲击键盘上的Enter/Return键。在Unix 系统中,我们就假设你应该知道如何打开命令行了。
3. 重新找回你刚保存过的脚本。脚本的保存位置根据系统不同有所变化,但是通常会包含类似这样的操作:cd~/Desktop(这是指Mac系统的桌面)。
4. 运行脚本。可以运行一个程序语言解释器(比如Perl),然后输入脚本(比如scriptname.pl),像这样:
$ perl scriptname.pl
通常你还需要加入其他参数,比如你的搜索内容、你想要的结果数量,等等。你只需把这些内容加在脚本名后面;如果内容多于一个单词或者包含特殊字符,就用引号把它们括起来:
$ perl scriptname.pl '"much ado about nothing" script' 10
最后脚本的运行结果会直接回传到命令行窗口,像这样:
$ perl scriptname.pl '"much ado about nothing" script' 10
1. "Amazon.com: Books: Much Ado About Nothing: Screenplay ..." [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s/tg/detail/-/0393311112?v=glance]
2. "Much Ado About Nothing Script" [http://www.signal42.com/much_ado_about_nothing_script.asp]
...
省略符号(…)表示,我们在这里把一部分输出的内容删去以更加简洁。
为了防止输出结果滚动速度太快让你来不及阅读,你可以用一个“more”程序,对输出结果进行重定向处理:
$ perl scriptname.pl| more
在键盘上敲击“向上”和Enter键可以一行行滚动,按空格键可以一页一页翻动。
有时候你可能想把输出结果导入一个可以安全存放的文件,或是一个电子程序表格中,或放在你的个人网页上展示。很简单,只要输入:
$ perl scriptname.pl > output_filename.txt
如果你想从文件中摘取内容放进脚本,那操作与上一步相反:
$ perl scriptname.pl 不要担心你记不住它们。每一个关于程序的窍门中都有“运行程序”部分,它会教你怎么做。
你想尝试一下编程吗?O’Reilly的畅销书,由Randal L. Schwartz、Tom Phoenix和brian d. foy合著的《Perl语言入门》(Learning Perl)就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
引用代码示例的注意事项
这本书的目的是让你利用这些方法完成任务。一般来说,你可以在编写程序或文件时使用这本书,不用征询我们的意见。但是如果你要摘取代码的一大部分,则需要经过我们的同意。例如,你编写一个程序,只用到本书代码中的几个组块,这种情况无须征求我们的同意。但是,售卖或分发含有O扲eilly图书中示例的光盘就需要征求我们的同意。在回答问题时正确引用本书的叙述和例子无须征求同意,但把本书示例代码的大量信息写入你的产品文件中则需要征求同意。
如果你在引用时写明信息来源和版权归属,我们将非常感谢。这通常需要写上书名、作者、出版商和ISBN码,例如“Mind Performance Hacks by Ron Hale-Evans. Copyright 2006 O’Reilly Media, Inc., ISBN 0-596-10153-8”。
如果你在引用代码时需要征求同意,随时可以联系我们:permissions@oreilly.com。
Safari在线电子书
如果你在最喜欢的科技类书目中看到Safarihttp://safari.oreilly.com。
联系我们
我们已经尽我们所能审核、校对书中的信息,但是如果你找到书中的错误,欢迎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改进之后的版本。如果你发现本书中某些信息错误、不准确,或描述模糊,出现打字错误,也烦请告知我们!
除此之外,欢迎你就本书的实用性为我们提供宝贵意见。我们将认真听取你的意见,并会尽力将你的合理建议纳入未来的版本。你可以写信给我们,地址如下:
美国:
O’Reilly Media,Inc.
1005 Gravenstein Highway North
Sebastopol,CA 95472
中国: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2号成铭大厦C座807室(100035)
奥莱利技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如果你想为本书提出技术问题或发表评论,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bookquestions@oreilly.com
下面是本书的网站,它将列出示例、信息勘误表和版本改进计划:
http://www.oreilly.com/catalog/mindperfhks
想要了解本书和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O’Reilly官网:
http://www.oreil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