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书]思维系列(11册)
基本信息
- 作者: 布鲁克·诺埃尔·摩尔 理查德·帕克 加里·西伊 苏珊娜·努切泰利 等
- 译者: 朱素梅 朱曼 廖备水 雷丽赟 冯立荣 等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2011059384
- 上架时间:2020-11-5
- 出版日期:2015 年1月
- 开本:32开
- 页码:2126
- 版次:10-1
-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心理学读物

编辑推荐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
全球最受欢迎的思维训练读本,10天改变你的思考方式
最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思维训练教科书
“十大思维谬误”教你如何正确思考与决策
高票当选美国高校必读图书
---------------------------专注力:化繁为简的惊人力量(原书第2版)---------------------------
写给“被催一族”最简明的自我管理书!
即刻将主意力专注于你最重要的目标!
活出心底真正渴望的人生!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原书第2版)---------------------------
简明、易懂、有趣的逻辑思维入门读物,全面分析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非形式谬误。
逻辑思维是处理日常生活中难题的必备能力!
掌握它,不仅思维更理性,决策更优质,还可以识破他人的谎言和诡计!
逻辑就是“绝对的真理”或者“绝对真理的绝对形式”。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黑格尔
---------------------------如何高效学习---------------------------
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
中文版新增费曼技巧
TEDx演讲者Scott Young整体性学习法分享
如何读一本书之后,如何快速掌握知识
学习的时间更少,学到的知识更多
未出版,即以获得大量推荐,及广泛热议。
褪墨网站推荐,战隼网站推荐
内容简介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是美国最为畅销的大学教材,连续10次再版,语言通俗、生动,直观地阐述了批判性思维、正确推理和合理论证的基本问题、观点、方法和技巧。《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起,就如何进行正确地思维和清晰地写作,到有效论证的规则、合理的演绎和归纳推理,再到道德、法律和美学的论证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还列举了各种以修辞手法来掩盖虚假论证的例子,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合理而正确的思维基本原则、规则、要求、技巧和训练方法。
诉诸人身/生成谬误 :通过批评其来源而反驳某立场或论证。脱口秀主持人乐于此道。
稻草人谬误:为了反驳对方立场以夸大、错误表达等方式曲解其立场,使对手陷于不利。
源自愤怒的“论证”:顾名思义,以愤怒替代理由和判断。如,政治论辩沦于对骂。
威吓手段:试图通过威吓对方来证明某观点。你不难想到例证。
仓促概括:过于相信由小样本得出的结论。
. 群体思维:任凭对某群体的忠诚来干扰对问题的判断。例如,裁判员吹哨警示我们队犯规太多。
转移注意力:所答非所问,避开问题的焦点。
一厢情愿的思维:任凭自己的喜好来判断,拒绝探讨真相。也可称之为逃避现实的谬误。
诉诸公众的“论证”:认为“大家”都相信的就一定是真的。
在此之后,因是之故:误认为先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就有因果联系。
---------------------------专注力:化繁为简的惊人力量(原书第2版)---------------------------
整个世界好像串通好了要一致阻碍你拥有专注力。<br />
每时每刻,你忙于应付外界的各种干扰。<br />
这种情况下,若你还能取得一星半点的成就,那简直是奇迹!<br />
要想改变这种手忙脚乱四处救火的情形,<br />
你必须拥有专注力!<br />
从现在开始,认清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br />
排除一切无关干扰,专注地投入其中。<br />
你的成功概率将以指数方式增长!<br />
实现你心中真正渴望的目标!<br />
拥有专注力的有效策略:<br />
时间管理策略<br />
右脑适用策略<br />
优势策略<br />
战胜拖延策略<br />
第二自我策略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原书第2版)---------------------------
逻辑思维是处理日常生活中难题的必备能力!
逻辑可以说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它最大的用途在于训练思维,使人在头脑中得到真正纯粹的思想。它在强调技巧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是可以通过具体实践来提高的。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原书第2版)》是一本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入门读物,涉及主题十分广泛,专为并未接触过哲学或逻辑思维的读者而设计,行文简易、直接,专业术语数量降至最少,符号也较简单,兼具可读性、严谨性和准确性。
逻辑思维的一些实际用途
刑事诉讼:被告是否有罪?我们如何提供不在场证据?
日常问题:哪所学校最好?孩子应该去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
科学难题:如何选择两个同等充分但却相反的科学理论?
哲学问题:身体与心灵是同一回事吗?
道德问题:安乐死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堕胎呢?
政治决策:这次大选我应该投票给谁?
经济决策:我应该听经纪人的建议投资这只新的基金吗?
健康问题:根据我以往的病例,锻炼对我有好处吗?我需要更多的健康保险吗?
20种最常见的非形式谬误
无效归纳谬误
1. 轻率概括
2. 不当类比
3. 虚假原因
4. 诉诸无知
5. 诉诸不当权威
预设谬误
6. 丐题
7. 争议前提
8. 复杂问语
9. 错误选择
10. 例外谬误
含糊语言谬误
11. 滑坡谬误
12. 歧义
13. 相关
14. 混淆断定
不相干谬误
15. 诉诸怜悯
16. 诉诸武力
17. 诉诸情感
18. 人身攻击
19. 离题
20. 稻草人
---------------------------决策的艺术---------------------------
做出明智的选择,是一项与每个人(企业家、医生、律师、教师、学生、父母、青年、老人)息息相关的基本生存技能。正是我们做出的决策影响和规定了我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遗憾的是几乎没有多少人学到决策技能的真髓,因此我们面临选择时迟疑不决甚至胆怯害怕,以致错失良机。本书为你提供了一套非常直接易行的步骤和程序,帮助大家改进自己做决策的方法,从个人、家庭、事业各个方面,帮助你实现目标。作者哈蒙德、基尼和雷法是世界知名的解决棘手决策问题的专家。他们创造了一套简便易行的技巧,用来更清晰和有效地评估你的选择,帮助你做出明智的决策。他们循序渐进的程序把先进的理念、扎实的研究与实际的经验和常识结合起来,帮助大家将目标具体化,识别有创意的选择,权衡利弊,弄清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并且评估风险。《决策的艺术》一书不在于告诉你决策的具体内容,而是要告诉你怎样来做决策。
---------------------------创造性思维:改变思维做决策---------------------------
本书对排序和优先级及其不可分割性的完整论述,对创造性思维做出了原始性、基础性的贡献。可以肯定地讲,以前从来没有人在该问题上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作为创造性思考者,我们最终都必须对各种事件进行排序。这些过程会涉及众多因素,大量的路径有待检验,因此必须根据其重要性进行排序和综合性的考量。应该选择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进行,而不是通过不停地纠错,就像以前进行某项发明创造一样。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著名的数学家亚诺什在贺信中写道:
亲爱的托马斯,再次感谢你的这本《创造性思维》,我很赞赏你在书中所表达的信息、智慧和知识!(真的,几乎目瞪口呆)……我对整本书的钦佩是全面的、巨大的……
亚诺什
---------------------------阈限思维: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普通人在认知现实的时候,虽然没有生理缺陷,但因为经验和思维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与现实相去甚远。
本书提出的“阈限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突破经验、注意力、理论、判断的限制,拆掉思维的边界,得出更接近现实的答案,适用于关注思维认知的各阶层读者。
全书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接触你的无知;第二部分,寻求理解并做出改变。书中提出了9种打破思维边界的方法,深入浅出,实用性强。
---------------------------如何高效学习---------------------------
《如何高效学习》介绍的这种学习技巧,可以让你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信息。本书通过对整体性学习策略的介绍,帮助学生自学知识且达到应用水平。不管你是想考高分,还是想真正学会一门技术,或者是增加一些谈资,整体性学习策略都可以帮你达成心愿。
---------------------------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
如果你家乡的企业因为防治雾霾而限产停产,你会支持还是反对?
如果你所在城市的地铁因为安全因素升级了安检程序,你会配合还是愤怒?
如果微信群里,家人时不时发来一些标题为“……秘密”“……必看”的养生文章,你会支持还是劝阻?
无数专家都说股市要跌、房价要涨,或者激烈地唱着反调,你相信谁?质疑谁?
所有这些问题背后,你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有确凿的证据来证实吗?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嘈杂、喧嚣,每时每刻都被泛滥的信息所包围,大到涉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小到个人生活的决策,如果你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就只能全盘接受别人兜售的观点——他们热衷于让你相信这是“事实”,但所说的话往往真假参半。
专家说得再动听,也无法替我们救急,我们有必要依靠自己的大脑,激发批判性思维,提出关键问题,让众说纷纭的争论立见分晓。
在本书中,我们特意增加一章新的内容,专门探讨认知偏见及批判性思维会遭遇的障碍。另外还吸收了丹尼尔·卡尼曼所著的《思考:快与慢》里的真知灼见,并贯穿全书,我们尤其强调“慢思考”的重要性。
当你能够坦然面对立场和你完全相左的意见,理性判断而不会党同伐异时,当你面对提问和质疑,有能力组织更多确凿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把声高当有理,或认为别人是没事找茬,有意和自己过不去时,当你能够在对话和辩论中拨开迷雾,识别出对方的逻辑谬误和感情操纵时,世界在你眼中将变得更加有趣、开阔。不草率、不盲从,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尽力理解那些价值观和我们背道而驰的分析推理方式,克服偏见对判断的影响,这样才有可能得出更为正确、理性的结论。我们需要靠自己去问为什么,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思考的艺术(原书第11版)---------------------------
思维活动是自动完成的吗?能不能通过主观努力来管理和控制它?
做白日梦是一种思维活动吗?
杰出的思想者是否也会像普通人那样经历思维阻塞、不能专心和困惑?
创造力是与生俱来、不能习得的?
富有创造力的行事方法就是忽略传统方式?
只有高智商的人才具有创造力?
服用药物可以提高创造力?
你对思维这件事了解多少?以上这些问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这本独特的书将帮你打破思考的局限、克服思考的障碍,让你学会创造性、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并有效地沟通想法、说服别人。请不要错过书中俯拾皆是的珍宝——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强调创意和积极的思维过程,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对于任何有兴趣探讨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读者,这无疑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经典之作!
---------------------------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
工作中需要学外语、学软件、学演讲……
生活中需要学烹饪、学乐器、学健身……
快速掌握一项技能,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但我们往往难以开始,或者经常半途而废。
阻碍我们学习的因素有很多:
没有时间学习
没有老师指导
对复杂的技能心存畏惧
缺乏他人或自我激励
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和材料
……
但是,有了本书,以上问题都不再是你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
TED大热演讲者、真正的“学霸”乔希·考夫曼向你传授一种在很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一门新技能的方法:既不用太痛苦,又不用花太多时间和精力。这套简单易学的方法正是基于他自己的技能学习实践总结出来的。
他指导大家如何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技能实践中:向你展示他自己如何在20小时以内(每天学习90分钟)便学会6个全新的技能——瑜伽、编程、盲打、围棋、弹琴、冲浪。
如果你只是想掌握某项技能,使其为你所用,而非成为这项技能的世界级大师,那么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快翻开发旧的学习清单,开始愉快的学习之旅吧!
快速学习技能四大步
分解步骤—— 把技能做最大程度的细分,分成若干小步骤。
充分学习—— 对每个小步骤进行充分学习,以便进行灵活的练习,并在练习中自我纠正。
克服困难—— 克服在练习中出现的生理、心理或者情绪上的障碍。
集中练习—— 至少用20小时集中学习最重要的小步骤。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思维决定行为,思维决定感受,思维决定需求。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潜意识的。而在人们没有意识到自身思维过程的情况下,要改变思维的质量是不可能的。本书将解析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特点与实践策略,呈现成功思考者的思维方式,并提供学习它的方法。批判性思维可能帮助人们成为更加出色、明智的思考者和解惑者,把握职业生涯和人生,把握自己的各种情绪,逐渐不被他人所左右,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转移注意力:所答非所问,避开问题的焦点。
一厢情愿的思维:任凭自己的喜好来判断,拒绝探讨真相。也可称之为逃避现实的谬误。
诉诸公众的“论证”:认为“大家”都相信的就一定是真的。
在此之后,因是之故:误认为先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就有因果联系。
---------------------------专注力:化繁为简的惊人力量(原书第2版)---------------------------
整个世界好像串通好了要一致阻碍你拥有专注力。<br />
每时每刻,你忙于应付外界的各种干扰。<br />
这种情况下,若你还能取得一星半点的成就,那简直是奇迹!<br />
要想改变这种手忙脚乱四处救火的情形,<br />
你必须拥有专注力!<br />
从现在开始,认清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br />
排除一切无关干扰,专注地投入其中。<br />
你的成功概率将以指数方式增长!<br />
实现你心中真正渴望的目标!<br />
拥有专注力的有效策略:<br />
时间管理策略<br />
右脑适用策略<br />
优势策略<br />
战胜拖延策略<br />
第二自我策略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原书第2版)---------------------------
逻辑思维是处理日常生活中难题的必备能力!
逻辑可以说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它最大的用途在于训练思维,使人在头脑中得到真正纯粹的思想。它在强调技巧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是可以通过具体实践来提高的。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原书第2版)》是一本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入门读物,涉及主题十分广泛,专为并未接触过哲学或逻辑思维的读者而设计,行文简易、直接,专业术语数量降至最少,符号也较简单,兼具可读性、严谨性和准确性。
逻辑思维的一些实际用途
刑事诉讼:被告是否有罪?我们如何提供不在场证据?
日常问题:哪所学校最好?孩子应该去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
科学难题:如何选择两个同等充分但却相反的科学理论?
哲学问题:身体与心灵是同一回事吗?
道德问题:安乐死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堕胎呢?
政治决策:这次大选我应该投票给谁?
经济决策:我应该听经纪人的建议投资这只新的基金吗?
健康问题:根据我以往的病例,锻炼对我有好处吗?我需要更多的健康保险吗?
20种最常见的非形式谬误
无效归纳谬误
1. 轻率概括
2. 不当类比
3. 虚假原因
4. 诉诸无知
5. 诉诸不当权威
预设谬误
6. 丐题
7. 争议前提
8. 复杂问语
9. 错误选择
10. 例外谬误
含糊语言谬误
11. 滑坡谬误
12. 歧义
13. 相关
14. 混淆断定
不相干谬误
15. 诉诸怜悯
16. 诉诸武力
17. 诉诸情感
18. 人身攻击
19. 离题
20. 稻草人
---------------------------决策的艺术---------------------------
做出明智的选择,是一项与每个人(企业家、医生、律师、教师、学生、父母、青年、老人)息息相关的基本生存技能。正是我们做出的决策影响和规定了我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遗憾的是几乎没有多少人学到决策技能的真髓,因此我们面临选择时迟疑不决甚至胆怯害怕,以致错失良机。本书为你提供了一套非常直接易行的步骤和程序,帮助大家改进自己做决策的方法,从个人、家庭、事业各个方面,帮助你实现目标。作者哈蒙德、基尼和雷法是世界知名的解决棘手决策问题的专家。他们创造了一套简便易行的技巧,用来更清晰和有效地评估你的选择,帮助你做出明智的决策。他们循序渐进的程序把先进的理念、扎实的研究与实际的经验和常识结合起来,帮助大家将目标具体化,识别有创意的选择,权衡利弊,弄清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并且评估风险。《决策的艺术》一书不在于告诉你决策的具体内容,而是要告诉你怎样来做决策。
---------------------------创造性思维:改变思维做决策---------------------------
本书对排序和优先级及其不可分割性的完整论述,对创造性思维做出了原始性、基础性的贡献。可以肯定地讲,以前从来没有人在该问题上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作为创造性思考者,我们最终都必须对各种事件进行排序。这些过程会涉及众多因素,大量的路径有待检验,因此必须根据其重要性进行排序和综合性的考量。应该选择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进行,而不是通过不停地纠错,就像以前进行某项发明创造一样。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著名的数学家亚诺什在贺信中写道:
亲爱的托马斯,再次感谢你的这本《创造性思维》,我很赞赏你在书中所表达的信息、智慧和知识!(真的,几乎目瞪口呆)……我对整本书的钦佩是全面的、巨大的……
亚诺什
---------------------------阈限思维: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普通人在认知现实的时候,虽然没有生理缺陷,但因为经验和思维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与现实相去甚远。
本书提出的“阈限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突破经验、注意力、理论、判断的限制,拆掉思维的边界,得出更接近现实的答案,适用于关注思维认知的各阶层读者。
全书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接触你的无知;第二部分,寻求理解并做出改变。书中提出了9种打破思维边界的方法,深入浅出,实用性强。
---------------------------如何高效学习---------------------------
《如何高效学习》介绍的这种学习技巧,可以让你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信息。本书通过对整体性学习策略的介绍,帮助学生自学知识且达到应用水平。不管你是想考高分,还是想真正学会一门技术,或者是增加一些谈资,整体性学习策略都可以帮你达成心愿。
---------------------------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
如果你家乡的企业因为防治雾霾而限产停产,你会支持还是反对?
如果你所在城市的地铁因为安全因素升级了安检程序,你会配合还是愤怒?
如果微信群里,家人时不时发来一些标题为“……秘密”“……必看”的养生文章,你会支持还是劝阻?
无数专家都说股市要跌、房价要涨,或者激烈地唱着反调,你相信谁?质疑谁?
所有这些问题背后,你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有确凿的证据来证实吗?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嘈杂、喧嚣,每时每刻都被泛滥的信息所包围,大到涉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小到个人生活的决策,如果你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就只能全盘接受别人兜售的观点——他们热衷于让你相信这是“事实”,但所说的话往往真假参半。
专家说得再动听,也无法替我们救急,我们有必要依靠自己的大脑,激发批判性思维,提出关键问题,让众说纷纭的争论立见分晓。
在本书中,我们特意增加一章新的内容,专门探讨认知偏见及批判性思维会遭遇的障碍。另外还吸收了丹尼尔·卡尼曼所著的《思考:快与慢》里的真知灼见,并贯穿全书,我们尤其强调“慢思考”的重要性。
当你能够坦然面对立场和你完全相左的意见,理性判断而不会党同伐异时,当你面对提问和质疑,有能力组织更多确凿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把声高当有理,或认为别人是没事找茬,有意和自己过不去时,当你能够在对话和辩论中拨开迷雾,识别出对方的逻辑谬误和感情操纵时,世界在你眼中将变得更加有趣、开阔。不草率、不盲从,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尽力理解那些价值观和我们背道而驰的分析推理方式,克服偏见对判断的影响,这样才有可能得出更为正确、理性的结论。我们需要靠自己去问为什么,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思考的艺术(原书第11版)---------------------------
思维活动是自动完成的吗?能不能通过主观努力来管理和控制它?
做白日梦是一种思维活动吗?
杰出的思想者是否也会像普通人那样经历思维阻塞、不能专心和困惑?
创造力是与生俱来、不能习得的?
富有创造力的行事方法就是忽略传统方式?
只有高智商的人才具有创造力?
服用药物可以提高创造力?
你对思维这件事了解多少?以上这些问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这本独特的书将帮你打破思考的局限、克服思考的障碍,让你学会创造性、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并有效地沟通想法、说服别人。请不要错过书中俯拾皆是的珍宝——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强调创意和积极的思维过程,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对于任何有兴趣探讨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读者,这无疑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经典之作!
---------------------------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
工作中需要学外语、学软件、学演讲……
生活中需要学烹饪、学乐器、学健身……
快速掌握一项技能,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但我们往往难以开始,或者经常半途而废。
阻碍我们学习的因素有很多:
没有时间学习
没有老师指导
对复杂的技能心存畏惧
缺乏他人或自我激励
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和材料
……
但是,有了本书,以上问题都不再是你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
TED大热演讲者、真正的“学霸”乔希·考夫曼向你传授一种在很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一门新技能的方法:既不用太痛苦,又不用花太多时间和精力。这套简单易学的方法正是基于他自己的技能学习实践总结出来的。
他指导大家如何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技能实践中:向你展示他自己如何在20小时以内(每天学习90分钟)便学会6个全新的技能——瑜伽、编程、盲打、围棋、弹琴、冲浪。
如果你只是想掌握某项技能,使其为你所用,而非成为这项技能的世界级大师,那么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快翻开发旧的学习清单,开始愉快的学习之旅吧!
快速学习技能四大步
分解步骤—— 把技能做最大程度的细分,分成若干小步骤。
充分学习—— 对每个小步骤进行充分学习,以便进行灵活的练习,并在练习中自我纠正。
克服困难—— 克服在练习中出现的生理、心理或者情绪上的障碍。
集中练习—— 至少用20小时集中学习最重要的小步骤。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思维决定行为,思维决定感受,思维决定需求。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潜意识的。而在人们没有意识到自身思维过程的情况下,要改变思维的质量是不可能的。本书将解析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特点与实践策略,呈现成功思考者的思维方式,并提供学习它的方法。批判性思维可能帮助人们成为更加出色、明智的思考者和解惑者,把握职业生涯和人生,把握自己的各种情绪,逐渐不被他人所左右,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作译者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
多年以来,摩尔和帕克一直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奇科分校从事哲学教学。他们一直讲授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课程。摩尔另外还讲授认识论和分析哲学,他曾任哲学系系主任,也曾被评为学校的杰出教授。帕克教授的课程还包括:现代哲学史和法哲学,他是学校学术评委会主席,曾任本科教育部的主任。
摩尔本科时的专业是音乐,就读于安提俄克学院,他于辛辛那提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的排球水平是业余中的顶尖高手。他和玛丽安妮与三只狗一起生活。
帕克本科就读于阿肯色大学,他于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开名爵汽车、骑摩托车、喜欢打高尔夫、打台球、爱好西班牙吉他。他和艾丽西亚每年在西班牙南部生活一段时光。
摩尔和帕克一直都是挚友。
---------------------------专注力:化繁为简的惊人力量(原书第2版)---------------------------
于尔根·沃尔夫(JurgenWolff),作家、演讲家和咨询顾问,著有包括《你的写作导师》、《做些不一样的事》以及《创造力,从现在开始!》等书,他的文章中充满各种能使你更具创造力、更富成效的方法和技巧。作者曾为美国、英国以及德国电视台编写了100多集电视剧,他所编写的电影《真正的霍华德·斯皮茨》使影星凯尔西·格拉默大放异彩,他的微电视《夜归人》成就了罗布·洛。他的剧本在纽约、伦敦、洛杉矶和柏林等地上演。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原书第2版)---------------------------
.
加里·西伊(Gary Seay),纽约城市大学哲学教授,教授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超过30年。他的文章曾在《美国哲学季刊》、《价值研究杂志》、《医学与哲学杂志》以及《剑桥健康伦理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并出版过《语言哲学概论》等多部关于逻辑、哲学的著作。
苏珊娜·努切泰利(Susana Nuccetelli),明尼苏达州立圣克劳德大学的哲学教授。她在认识论和语言哲学方面的文章曾在《分析》、《美国哲学季刊》、《元哲学》、《哲学论坛》、《探索》以及《南方哲学杂志》等刊物上发表,编写及出版了多部哲学著作。
---------------------------决策的艺术---------------------------
约翰 S. 哈蒙德(John S. Hammond)
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管理学顾问。
哈蒙德教授因帮助其客户做出艰难的决策而闻名。他将理论的严谨与行业内、学术界和咨询实务中40年来广泛的实战经验结合了起来,为美国证券交易所、美国银行、信诺集团、杜邦公司、雅诗兰黛、通用电气、IBM、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众多组织提供咨询服务。
哈蒙德教授是《战略市场规划》等书的作者,还主笔或管理着100多个哈佛大学的案例研究。他的学术文章经常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麻省理工斯隆管理评论》等知名期刊上。
拉尔夫 L. 基尼(Ralph L. Keeney)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和工程学院教授,曾任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
基尼教授以研究艰难的选择而闻名。除了从事个人咨询服务,他也为一些大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如美国运通公司、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水电公司、电力研究院、凯萨医疗机构、太平洋电气公司、希捷科技、美国能源部等组织。
基尼教授是《注重价值的思考:通往创造性决策之路》等书的作者,于1976年获得过兰彻斯特奖。他还是一家大型地质技术与环境咨询公司决策与分析团队的创始人和团队领导者。
霍华德?雷法(Howard
Raiffa)
决策分析、谈判分析以及博弈论的先驱,哈佛商学院教授。
过去40年里,雷法教授一直在哈佛大学教授决策艺术与科学。他既在哈佛商学院从事专业研究,又在工程与应用科学部、经济系、肯尼迪政府学院、法学院等部门和学院任教,负责监督近100位博士的博士论文。
雷法教授写过众多有影响力的著作,包括《博弈与决策》《谈判分析》等。雷法教授指导了维也纳的国际智库——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建立时的谈判工作,并担任该机构的首任负责人。
---------------------------创造性思维:改变思维做决策---------------------------
托马斯L.萨蒂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匹兹堡大学杰出教授,层次分析法(AHP)和网络分析法(ANP)创始人。在决策科学领域最杰出的贡献是创立了层次分析法(AHP)理论及其推广方法—网络分析法(ANP)理论。在2008年获INFORMS影响奖,2003年获国际多准则学会金奖,1984年获贝塔·伽玛·西格玛奖章,1973年获美国数学协会莱斯特福特奖,表彰其在四色理论中的出色贡献。在学术生涯初期,萨蒂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学和运筹管理,他在该领域完成了多个著作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发表。现在他的研究领域延伸到决策、计划、冲突解决和神经系统。
译者简介
石勇 苗族,教授,博士生导师,籍贯湖南,1956年8月出生于成都。1982年获得中国西南石油大学数学学士学位。1983年就读于中美两国政府合办的中国科技管理培训中心(大连理工大学)MBA。1991年获得美国堪萨斯大学管理科学和计算机系统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信息技术和量化管理学会主席,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机构(CSIRO/ICT)兼职高级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石勇已出版了22部专著,在80多种国际著名杂志与其他刊物上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现任《国际信息技术和决策》和《数据科学年鉴》的创立主编。
石勇荣获过许多奖项,包括2009年国际多目标决策学会最高奖励“康托学术奖”,2009年度“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2004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1年中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9年度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卓越研究奖,1997~2000年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卓越演讲者等。他独创的最优化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方法及其在“中国全国个人信用评分系统”的应用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李兴森 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1969年生,山东沂水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创造学会理事,浙江省创造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物流管理”负责人,宁波市拔尖与领军人才,校优势特色学科“知识创新与智慧工程”带头人,校“物流与信息管理”重点专业负责人,校“青年三江学者”,研究方向为可拓创新方法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能知识管理。
他先后在国企、上市公司及中国科学院工作,担任过程序员、系统分析员、管理咨询经理、总经理助理、总经理等。他作为骨干参加的信息化项目被评为中国十大信息化建设标杆之一,获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最佳信息化战略奖”“最佳技术战略奖”“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中国信息化进程突出贡献奖”“最佳供应链管理(SCM)应用奖”等奖项。
主持国家级项目两项,出版专著两部,参编知识管理国家标准1项(已于2009年11月实施),发表论文60余篇,可拓创新方法相关研究以封面文章发表在《科学学研究》上,并在2012年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
---------------------------阈限思维: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美]戴夫·格雷(Dave Gray) 著:
---------------------------如何高效学习---------------------------
斯科特·扬(Scott Young),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商科毕业,如今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博客之一。从高中开始斯科特几乎课下不学习,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全班第2名的成绩毕业。读大学时,大考之前一般每天学习不过两个小时。不过,4年来,他的平均成绩总在A和A+之间。毕业后他又以超凡的速度,成为麻省理工大学历史上最快毕业的人,并登上TEDx的演讲台,向全世界宣讲自己的学习经验,是不折不扣的超级学霸。
---------------------------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
尼尔·布朗
博林格林州立大学(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的杰出经济学教授。获有托雷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和得克萨斯大学的博士学位。曾经合著七本书,并在专业期刊发表一百余篇研究论文。威斯康星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等几十所大学曾经聘请布朗教授,协助培养教职员批判性思维技巧。他也任职于《韩国批判性思维期刊》的编辑委员会,还是“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的主要发言人。2002年获博林格林州立大学“杰出教学能力奖”,2001年获“终生成就奖”,以及美国教育促进与支持委员会的“全国年度杰出教授”银牌奖章、“俄亥俄州年度杰出教授”等无数地方性和全国性的荣衔。近期为美国国家安全部、俄罗斯国家秘密服务部门、IBM亚太公司、乐高公司、新加坡K2B国际公司、美国商学院联盟、美国空军研究院等众多机构及公司提供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及咨询服务。
斯图尔特·基利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为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
乔希·考夫曼(JOSH KAUFMAN)
自学专家、咨询顾问、TED演讲者。考夫曼致力于帮助各个行业的人掌握实用商业知识和技能,专精领域主要包括商业、教育和技能习得。
因为乐于将自学方法传播给广大读者,考夫曼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他的第一部著作《在家就能读MBA》成为国际畅销书,同名网站PersonalMBA.com每月有超过5万访问量,总访问量超过200万。《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是他的第二部畅销书,考夫曼与本书同名的TED演讲因生动传授其快速学习的秘密而大受欢迎。
他的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财富》《时代》《商业周刊》上。
加里·西伊(Gary Seay),纽约城市大学哲学教授,教授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超过30年。他的文章曾在《美国哲学季刊》、《价值研究杂志》、《医学与哲学杂志》以及《剑桥健康伦理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并出版过《语言哲学概论》等多部关于逻辑、哲学的著作。
苏珊娜·努切泰利(Susana Nuccetelli),明尼苏达州立圣克劳德大学的哲学教授。她在认识论和语言哲学方面的文章曾在《分析》、《美国哲学季刊》、《元哲学》、《哲学论坛》、《探索》以及《南方哲学杂志》等刊物上发表,编写及出版了多部哲学著作。
---------------------------决策的艺术---------------------------
约翰 S. 哈蒙德(John S. Hammond)
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管理学顾问。
哈蒙德教授因帮助其客户做出艰难的决策而闻名。他将理论的严谨与行业内、学术界和咨询实务中40年来广泛的实战经验结合了起来,为美国证券交易所、美国银行、信诺集团、杜邦公司、雅诗兰黛、通用电气、IBM、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众多组织提供咨询服务。
哈蒙德教授是《战略市场规划》等书的作者,还主笔或管理着100多个哈佛大学的案例研究。他的学术文章经常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麻省理工斯隆管理评论》等知名期刊上。
拉尔夫 L. 基尼(Ralph L. Keeney)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和工程学院教授,曾任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
基尼教授以研究艰难的选择而闻名。除了从事个人咨询服务,他也为一些大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如美国运通公司、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水电公司、电力研究院、凯萨医疗机构、太平洋电气公司、希捷科技、美国能源部等组织。
基尼教授是《注重价值的思考:通往创造性决策之路》等书的作者,于1976年获得过兰彻斯特奖。他还是一家大型地质技术与环境咨询公司决策与分析团队的创始人和团队领导者。
霍华德?雷法(Howard
Raiffa)
决策分析、谈判分析以及博弈论的先驱,哈佛商学院教授。
过去40年里,雷法教授一直在哈佛大学教授决策艺术与科学。他既在哈佛商学院从事专业研究,又在工程与应用科学部、经济系、肯尼迪政府学院、法学院等部门和学院任教,负责监督近100位博士的博士论文。
雷法教授写过众多有影响力的著作,包括《博弈与决策》《谈判分析》等。雷法教授指导了维也纳的国际智库——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建立时的谈判工作,并担任该机构的首任负责人。
---------------------------创造性思维:改变思维做决策---------------------------
托马斯L.萨蒂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匹兹堡大学杰出教授,层次分析法(AHP)和网络分析法(ANP)创始人。在决策科学领域最杰出的贡献是创立了层次分析法(AHP)理论及其推广方法—网络分析法(ANP)理论。在2008年获INFORMS影响奖,2003年获国际多准则学会金奖,1984年获贝塔·伽玛·西格玛奖章,1973年获美国数学协会莱斯特福特奖,表彰其在四色理论中的出色贡献。在学术生涯初期,萨蒂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学和运筹管理,他在该领域完成了多个著作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发表。现在他的研究领域延伸到决策、计划、冲突解决和神经系统。
译者简介
石勇 苗族,教授,博士生导师,籍贯湖南,1956年8月出生于成都。1982年获得中国西南石油大学数学学士学位。1983年就读于中美两国政府合办的中国科技管理培训中心(大连理工大学)MBA。1991年获得美国堪萨斯大学管理科学和计算机系统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信息技术和量化管理学会主席,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机构(CSIRO/ICT)兼职高级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石勇已出版了22部专著,在80多种国际著名杂志与其他刊物上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现任《国际信息技术和决策》和《数据科学年鉴》的创立主编。
石勇荣获过许多奖项,包括2009年国际多目标决策学会最高奖励“康托学术奖”,2009年度“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2004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1年中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9年度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卓越研究奖,1997~2000年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卓越演讲者等。他独创的最优化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方法及其在“中国全国个人信用评分系统”的应用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李兴森 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1969年生,山东沂水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创造学会理事,浙江省创造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物流管理”负责人,宁波市拔尖与领军人才,校优势特色学科“知识创新与智慧工程”带头人,校“物流与信息管理”重点专业负责人,校“青年三江学者”,研究方向为可拓创新方法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能知识管理。
他先后在国企、上市公司及中国科学院工作,担任过程序员、系统分析员、管理咨询经理、总经理助理、总经理等。他作为骨干参加的信息化项目被评为中国十大信息化建设标杆之一,获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最佳信息化战略奖”“最佳技术战略奖”“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中国信息化进程突出贡献奖”“最佳供应链管理(SCM)应用奖”等奖项。
主持国家级项目两项,出版专著两部,参编知识管理国家标准1项(已于2009年11月实施),发表论文60余篇,可拓创新方法相关研究以封面文章发表在《科学学研究》上,并在2012年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
---------------------------阈限思维: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美]戴夫·格雷(Dave Gray) 著:
---------------------------如何高效学习---------------------------
斯科特·扬(Scott Young),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商科毕业,如今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博客之一。从高中开始斯科特几乎课下不学习,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全班第2名的成绩毕业。读大学时,大考之前一般每天学习不过两个小时。不过,4年来,他的平均成绩总在A和A+之间。毕业后他又以超凡的速度,成为麻省理工大学历史上最快毕业的人,并登上TEDx的演讲台,向全世界宣讲自己的学习经验,是不折不扣的超级学霸。
---------------------------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
尼尔·布朗
博林格林州立大学(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的杰出经济学教授。获有托雷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和得克萨斯大学的博士学位。曾经合著七本书,并在专业期刊发表一百余篇研究论文。威斯康星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等几十所大学曾经聘请布朗教授,协助培养教职员批判性思维技巧。他也任职于《韩国批判性思维期刊》的编辑委员会,还是“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的主要发言人。2002年获博林格林州立大学“杰出教学能力奖”,2001年获“终生成就奖”,以及美国教育促进与支持委员会的“全国年度杰出教授”银牌奖章、“俄亥俄州年度杰出教授”等无数地方性和全国性的荣衔。近期为美国国家安全部、俄罗斯国家秘密服务部门、IBM亚太公司、乐高公司、新加坡K2B国际公司、美国商学院联盟、美国空军研究院等众多机构及公司提供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及咨询服务。
斯图尔特·基利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为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
乔希·考夫曼(JOSH KAUFMAN)
自学专家、咨询顾问、TED演讲者。考夫曼致力于帮助各个行业的人掌握实用商业知识和技能,专精领域主要包括商业、教育和技能习得。
因为乐于将自学方法传播给广大读者,考夫曼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他的第一部著作《在家就能读MBA》成为国际畅销书,同名网站PersonalMBA.com每月有超过5万访问量,总访问量超过200万。《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是他的第二部畅销书,考夫曼与本书同名的TED演讲因生动传授其快速学习的秘密而大受欢迎。
他的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财富》《时代》《商业周刊》上。
目录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
前 言
作者简介
第1章 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 1
1.1 信念和断言 // 5
1.1.1 客观断言和主观断言 // 5
1.1.2 事实与观点 // 7
1.1.3 道德主观主义 // 7
1.2 论题 // 9
1.3 论证 // 10
1.4 认知偏差 // 13
1.5 “真”和“知识” // 20
1.6 批判性思维所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 22
第2章 两类推理 // 25
2.1 论证:基本特征 // 25
2.1.1 “结论”作为“前提” // 26
2.1.2 未表达的前提和结论 // 27
2.2 两种论证 // 28
2.2.1 演绎论证 // 28
2.2.2 非演绎论证 // 29
2.2.3 排除合理怀疑 // 31
2.3 演绎、非演绎和未表达前提 // 31
2.4 “衡平推理”和最佳解释推理 // 34
2.5 哪些表达不是前提、结论或论证 // 35
2.5.1 图像 // 35
2.5.2 “如果……那么……”所连接的句子 // 36
2.5.3 对事实的罗列 // 36
2.5.4 A因为B // 37
2.6 道德、情感和逻辑 // 37
2.7 理解论证的技术 // 39
2.7.1 澄清论证的结构 // 39
2.7.2 透过各种装饰性的表达来识别论证 // 42
2.8 评估论证 // 43
第3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 // 45
3.1 模糊 // 47
3.2 歧义 // 50
3.2.1 语义歧义 // 51
3.2.2 组合歧义 // 51
3.2.3 语形歧义 // 53
3.3 抽象 // 56
3.4 定义术语 // 57
3.4.1 定义的目的 // 58
3.4.2 定义的种类 // 59
3.4.3 定义的注意事项 // 60
3.5 论文写作 // 61
3.5.1 练习写作 // 63
3.5.2 论文写作的误区 // 64
3.5.3 有说服力的写作 // 65
3.5.4 多元化社会中的写作 // 65
第4章 可信性 // 68
4.1 断言及其来源 // 69
4.2 评估断言的内容 // 71
4.2.1 断言与我们的个人观察相冲突吗 // 71
4.2.2 断言与我们的背景信息相冲突吗 // 75
4.3 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性 // 78
4.3.1 利益相关方 // 78
4.3.2 体貌及其他特征 // 79
4.3.3 专业性 // 81
4.4 可信性与新闻媒体 // 84
4.4.1 媒体所有权的合并 // 85
4.4.2 政府对信息的操纵 // 85
4.4.3 媒体的偏见 // 86
4.4.4 电台访谈节目 // 88
4.4.5 电视辩论节目 // 88
4.4.6 互联网 // 89
4.5 广告 // 93
第5章 通过修辞进行说服:常见的修辞技巧 // 99
5.1 修辞技巧I // 100
5.1.1 委婉语和粗直语 // 100
5.1.2 闪烁其词 // 102
5.1.3 贬抑 // 104
5.2 修辞技巧II // 106
5.2.1 刻板印象 // 107
5.2.2 暗示 // 107
5.2.3 加载问题 // 109
5.3 修辞技巧III // 109
5.3.1 嘲笑/讽刺 // 109
5.3.2 夸张 // 110
5.4 修辞技巧IV // 111
5.4.1 修辞性定义和修辞性解释 // 111
5.4.2 修辞类比和令人误解的比较 // 113
5.5 替代证明和重复 // 118
5.5.1 替代证明 // 118
5.5.2 重复 // 119
5.6 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 // 119
第6章 更多修辞技巧:心理及相关谬误 // 124
6.1 诉诸情感的谬误 // 125
6.1.1 源自愤怒的“论证” // 125
6.1.2 威吓手段 // 127
6.1.3 其他基于情感的谬误 // 129
6.2 诉诸其他心理因素的谬误 // 134
6.2.1 转移注意力/烟幕弹 // 135
6.2.2 众所周知 // 137
6.2.3 合理化 // 140
6.3 以错制错 // 141
第7章 更多谬误 // 144
7.1 诉诸人身的谬误 // 144
7.1.1 人身攻击型诉诸人身 // 145
7.1.2 自相矛盾型诉诸人身 // 146
7.1.3 因人废言型诉诸人身 // 147
7.1.4 毒化井水 // 148
7.1.5 因人纳言谬误 // 148
7.2 生成谬误 // 149
7.3 稻草人谬误 // 150
7.4 虚假的两难境地 // 151
7.4.1 完美主义谬误 // 154
7.4.2 划界谬误 // 155
7.5 滑坡论证 // 156
7.6 错置举证责任 // 158
7.7 乞题 // 162
第8章 演绎论证I:范畴逻辑 // 166
8.1 直言判断 // 167
8.1.1 文恩图 // 168
8.1.2 转换成标准形式 // 170
8.1.3 对当方阵 // 174
8.2 三种关于直言判断的运算 // 176
8.2.1 换位 // 176
8.2.2 换质 // 177
8.2.3 换质位 // 178
8.3 直言三段论 // 180
8.3.1 用文恩图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 // 183
8.3.2 含有未表达前提的直言三段论 // 186
8.3.3 实际生活中的三段论 // 187
8.3.4 用规则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 // 189
第9章 演绎论证II:真值函数逻辑 // 193
9.1 真值表和真值函数符号 // 194
9.1.1 判断变元 // 194
9.1.2 真值表 // 194
9.2 用符号表达复合判断 // 201
9.2.1 “如果”与“仅当” // 201
9.2.2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 204
9.2.3 “除非” // 205
9.2.4 “或者……或者……” // 205
9.3 真值函数论证模式(简略版) // 206
9.3.1 三种常见的有效论证模式 // 206
9.3.2 三种谬误:无效的论证形式 // 210
9.4 真值函数论证 // 212
9.4.1 真值表法 // 213
9.4.2 简化真值表法 // 217
9.5 演绎 // 219
9.5.1 第一组规则:有效论证的基本模式 // 220
9.5.2 第二组规则:真值函数的等值式 // 225
9.5.3 条件证明 // 230
第10章 关于非演绎推理的批判性思维 // 236
10.1 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统计三段论) // 238
10.2 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基于样本的归纳概括) // 239
日常生活中基于样本的归纳概括 // 242
10.3 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 // 245
10.3.1 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的运作方式 // 245
10.3.2 类比的其他用途 // 249
10.4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 251
10.5 误差幅度和置信水平的日常提示词 // 253
10.6 非演绎推理中的谬误及相关问题 // 255
10.6.1 仓促概括 // 255
10.6.2 传闻证据 // 256
10.6.3 以偏概全 // 256
10.6.4 自荐样本的谬误 // 257
10.6.5 有倾向性的问题 // 258
10.6.6 弱类比 // 259
10.6.7 模糊的概述 // 261
第11章 因果解释 // 264
11.1 两种解释 // 265
11.1.1 物理因果解释 // 265
11.1.2 行为因果解释 // 266
11.2 充分解释:一个相对的概念 // 267
11.2.1 至关重要的可检验性 // 268
11.2.2 无法检验的解释 // 268
11.2.3 循环解释 // 270
11.2.4 不必要的复杂性 // 270
11.3 形成假说 // 271
11.3.1 求异法 // 272
11.3.2 求同法 // 273
11.3.3 因果机制和背景知识 // 274
11.3.4 最佳诊断方法 // 276
11.4 普遍的因果陈述 // 278
11.5 验证因果假说 // 279
11.5.1 对照的因果实验 // 279
11.5.2 避免在人群中检验因果假说的替代方法 // 282
11.5.3 非实验的因果研究 // 282
11.5.4 非实验的果因研究 // 283
11.5.5 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 // 283
11.6 因果推理中的错误 // 283
11.6.1 体检中的混淆因果 // 285
11.6.2 忽视统计回归 // 286
11.6.3 缺乏否证,所以得证 // 287
11.6.4 诉诸传闻 // 287
11.6.5 混淆解释和辩解 // 288
11.7 法律上的因果联系 // 288
第12章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 // 292
12.1 价值判断 // 293
12.1.1 道德与非道德 // 294
12.1.2 道德推理的两个原则 // 295
12.1.3 道德原则 // 297
12.1.4 形成特定的道德价值判断 // 298
12.2 道德推理中的主要视角 // 299
12.2.1 后果论 // 300
12.2.2 义务论/道义论 // 302
12.2.3 道德相对主义 // 304
12.2.4 宗教相对主义 // 305
12.2.5 宗教绝对主义 // 306
12.2.6 德性伦理 // 306
12.3 道德慎思 // 307
12.4 法律推理 // 309
法律的证成:四个视角 // 310
12.5 美学推理 // 312
12.5.1 八个美学原则 // 312
12.5.2 用美学原则来判断美学价值 // 314
12.5.3 评价美学评论:相关性与真实性 // 315
12.5.4 为什么进行美学推理 // 317
术语表 // 321
---------------------------专注力:化繁为简的惊人力量(原书第2版)---------------------------
序<br />
导 言<br />
第一部分 找到专注的焦点<br />
第1章 如何专注于至关重要的20% / / 2<br />
第2章 如何专注于你的第一个目标 / / 13<br />
第二部分 专注策略<br />
第3章 如何专注时间模式以取得成功 / / 32<br />
第4章 如何克服专注障碍 / / 46<br />
第5章 如何专注于已经奏效的事情 / / 59<br />
第6章 如何战胜拖延 / / 70<br />
第三部分 专注工具<br />
第7章 如何利用“第二自我”策略 / / 82<br />
第8章 如何管理其他人 / / 91<br />
第9章 如何专注于语言以取得非同寻常的效果 / / 100<br />
第10章 如何建立信息专注 / / 117<br />
第11章 如何战胜堆积如山的文案工作 / / 125<br />
第12章 如何驯服“邮件怪兽” / / 137<br />
第13章 如何掌控会议和社交 / / 145<br />
第四部分 归纳总结<br />
第14章 如何应对最后期限和多项任务 / / 156<br />
第15章 如何保持新发现的注意力 / / 170<br />
第16章 目标突破经验 / / 178<br />
第17章 如何有条不紊地实现所有目标 / / 188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原书第2版)---------------------------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原书第2版)》
前言
第一部分 推理的构成
第1章 什么是逻辑思维?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它 2
推理的研究 2
逻辑和推理 4
什么是论证 7
重构论证 10
论证和非论证 16
第2章 用逻辑思考 用心说话 20
理性接受度 20
理性接受度之外 24
从思维到语言 26
间接使用和比喻语言 32
定义:解释不清楚的语言 34
第3章 信念的优点 39
信念、负信念和不做回应 39
信念的优点和缺点 42
准确性和真 43
合理性 45
一致性 48
保守性和可修改性 53
理性和非理性 55
第二部分推理和论证
第4章 论证分析的方法 58
重构论证的原则方法 58
缺少前提 62
扩展的论证 63
推理类型 64
规范和论证 65
第5章 评估演绎论证 71
有效性 71
可靠性 87
说服力 90
第6章 归纳论证分析 93
重构归纳论证 93
归纳论证的类型 97
评估归纳论证 109
第三部分非形式谬误
第7章 论证失效的主要方式 114
什么是谬误 114
非形式谬误的分类 115
归纳论证什么时候会出错 116
第8章 避免无根据的假定 131
预设谬误 131
窃取论题 132
争议前提 140
复杂问语 141
虚假选言 144
例外谬误 147
第9章 从不清晰语言到不清晰推理 149
不清晰语言与论证失败 149
语义不清晰性 151
模糊性 153
歧义性 160
含糊谓词 165
第10章 避免不相干前提 171
相干谬误 171
诉诸同情 172
诉诸暴力 174
诉诸情感 175
人身攻击 178
跑题 182
稻草人谬误 184
诉诸情感总是错误的吗 186
第四部分再论演绎推理
第11章 复合命题 190
论证:作为命题间的一种关系 190
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193
复合命题的命题公式 206
使用真值表定义联结词 211
复合命题的真值表 215
逻辑必然和逻辑偶然命题 218
第12章 核查命题逻辑论证的有效性 220
用真值表检查有效性 220
一些标准的有效形式 225
一种证明有效性的简明方法 240
什么是有效性证明 241
第13章 直言命题和直接推理 244
什么是直言命题 244
直言命题的文恩图示 250
对当方阵 255
其他直接推理 264
第14章 直言三段论 272
什么是直言三段论 272
三段论式的论证形式 279
用文恩图检验有效性 284
项的周延 294
有效性规则及三段论谬误 296
---------------------------决策的艺术---------------------------
前 言
第1章 做出明智的选择 / 001
决策是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 / 002
你可以学着做出更优秀的决策 / 003
运用PrOACT方法来做出明智选择 / 005
有效决策的八个关键 / 007
案例 是否卖掉公司的股份 / 010
现在着手做出你自己的精明选择 / 013
第2章 问题 / 016
创造性地定义问题 / 017
把问题变成机遇 / 018
定义决策问题 / 020
在过程中重新检查你的问题定义 / 024
坚持你的视角 / 025
案例 扩建旧房还是另外买房 / 027
第3章 目标 / 031
让目标引导你 / 032
警惕这些陷阱 / 034
熟练掌握辨别目标的艺术 / 035
明确你的目标的实际建议 / 041
案例 扩建旧房还是另外买房(续一) / 043
第4章 备选方案 / 046
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有限的方案中 / 047
产生更好备选方案的关键 / 049
使备选方案适合于问题 / 056
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寻找方案 / 060
案例 扩建旧房还是另外买房(续二) / 061
第5章 结果 / 066
适当准确、完整、精确地描述结果 / 067
构建一张结果表 / 068
用结果表对比备选方案 / 071
掌握描述结果的技巧 / 072
案例 扩建旧房还是另外买房(续三) / 077
第6章 取舍 / 083
找出并排除劣势方案 / 085
运用等价置换法进行取舍 / 088
等价置换法的核心 / 090
等价置换法的运用 / 091
用等价置换使复杂的决策简单化 / 093
运用等价置换的实用建议 / 098
案例 扩建旧房还是另外买房(续四) / 102
第7章 不确定因素 / 107
将好的结局和精明决策区别开来 / 108
利用风险预测来简化与不确定因素有关的决策 / 110
如何进行风险预测 / 112
使用决策树来描绘风险预测 / 121
案例 该不该庭外和解 / 123
第8章 风险承受力 / 132
理解你承担风险的意愿 / 134
将风险承受力融入你自己的决策当中 / 136
对渴求程度打分以量化风险承受能力 / 137
运用渴求分值做出艰难的决策 / 138
渴求曲线:打分的捷径 / 142
警惕这些陷阱 / 150
通过控制风险来创造新的机会 / 153
案例 该不该庭外和解(续一) / 156
第9章 相关联的决策 / 159
相关联的决策是复杂的 / 160
通过事先计划,做出精明的相关联的决策 / 162
分析相关联的决策的六个步骤 / 164
运用灵活的计划保持选项的开放性 / 169
案例 丹·摩根应该换工作吗 / 170
坚持全面看待问题 / 183
第10章 心理陷阱 / 185
过度信赖第一个想法:先入为主的陷阱 / 187
消极被动:保持现状的陷阱 / 190
保护以前的选择:沉没成本陷阱 / 191
看自己想要看的:证实性陷阱 / 195
错误的提问方式:框架陷阱 / 197
对自己太过确信:过于自信的陷阱 / 201
焦虑于印象深刻的事件:记忆陷阱 / 202
忽视相关的信息:基础比率的陷阱 / 204
歪曲概率和估计结果:谨慎陷阱 / 205
试图寻找并不存在的规律:企图猜透随机
现象的陷阱 / 207
巧合神秘化:惊奇陷阱 / 208
有备无患 / 209
第11章 做精明的决策者 / 211
开始行动 / 212
着重思考重大问题 / 215
制订进攻计划 / 215
抓住核心的东西 / 216
跳出困境 / 218
知道何时退出 / 219
明智地运用他人的帮助 / 221
确定基本的决策原则 / 221
调整决策风格 / 222
对自己的决策负责 / 223
你可以从本书中获得什么 / 227
---------------------------创造性思维:改变思维做决策---------------------------
译者序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前言
第1章 创造力概述 / / 1
创造力存在于我们每个人,你的创造力处于什么水平?正如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小亚细亚的时候,面对神谕中象征王权的戈尔迪之结,没有受到神谕的影响,反而毫不犹豫挥剑,“解开”了神结,成为亚细亚之王。
1.1 关于创造力的背景 / / 1
1.2 创造力的境界 / / 4
1.3 创造力的局限性 / / 4
1.4 培养创造力 / / 5
1.5 历史上的创造力案例 / / 7
1.6 动机和创造力 / / 9
1.7 方法和创造力的表现 / / 10
1.8 群体的创造过程 / / 17
1.9 创造力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 / 19
1.10 创造力的约束因素评估 / / 20
1.11 创造力教育 / / 22
1.12 基本问题和项目 / / 23
第2章 重新审视创造力 / / 38
创造力是如何挖掘和训练的?一个甜瓜能有多少种用途?解决这个问题有多少种方法?发挥你的创造力,让创造性思维在你的头脑中尽情卷起风暴吧。
2.1 简介 / / 38
2.2 创造过程的框架 / / 47
2.3 创造的条件 / / 49
2.4 训练你的创造力 / / 56
2.5 创造力培训 / / 60
2.6 创造力技术和练习 / / 62
2.7 创造的态度 / / 70
2.8 创造力和幽默感 / / 71
第3章 创意/创造力案例 / / 97
圆珠笔、邦迪创可贴、修正液、胰岛素、原子核裂变、虚拟现实……贝多芬、爱迪生、爱因斯坦、富兰克林、弗洛伊德、比尔·盖茨……伟大的发明离不开伟大的发明家。
3.1 简介 / / 97
3.2 发明 / / 98
3.3 创新者 / / 102
3.4 故事和创造性解决方案 / / 113
第4章 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20
如何训练我们的创造力?思考一下,一杯咖啡和一杯牛奶,容量相等。从咖啡杯舀一勺咖啡到牛奶杯,搅拌均匀,再从牛奶杯舀一勺混合液体到咖啡杯,再次搅拌均匀。两杯液体容量依然相等,但是你知道咖啡杯中的牛奶和牛奶杯中的咖啡哪个更多吗?
4.1 简介 / / 120
4.2 认识问题 / / 123
4.3 对问题的态度:一个神秘的解密者和爱管闲事的人 / / 124
4.4 阐述问题 / / 127
4.5 解决问题 / / 129
4.6 妥协:接受解决方案的局限性 / / 135
4.7 案例 / / 137
4.8 关于建模的例子 / / 143
4.9 操作性问题 / / 148
4.10 数学问题 / / 150
4.11 逻辑问题 / / 154
4.12 大师难题 / / 156
第5章 我们的遗产 / / 171
松鼠要摘杏子,即使赞迪教授做了防护栏,但一只松鼠从别的树借力到达杏树以后,别的松鼠不用费力就都能摘到杏子了,怎么做到的呢?创意是如何转化为成果?创造性思维。
5.1 简介 / / 171
5.2 创意和灵感 / / 172
5.3 创意及演变 / / 178
5.4 自然界中的依赖性和综合性 / / 184
5.5 非线性世界中的创造力 / / 185
5.6 综合 / / 188
5.7 预言和量子理论 / / 189
5.8 美、美学与秩序 / / 198
5.9 自白 / / 199
第6章 估算 / / 204
如何利用创造性思维估算?美国人每年要喝掉多少牛奶?海岸线上有多少粒沙子?美国人每年花多少时间看广告?……
6.1 简介 / / 204
6.2 案例 / / 206
第7章 决策 / / 256
创造性思维如何影响有效的决策?考虑到成本和收益,医院想要照顾临终病人,如何结合病人、医院、社区和整个社会的不同角度,选择出最佳的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如何设计一个新的更畅销的捕鼠器?
7.1 生活事实 / / 256
7.2 形态分析 / / 256
7.3 如何构建层次结构 / / 260
7.4 判断和比较 / / 265
7.5 绝对测量 / / 275
7.6 同质和聚类 / / 277
7.7 决策分析中的问题 / / 278
7.8 决策分析的优点 / / 280
7.9 网络分析法(ANP) / / 281
7.10 数学解释 / / 282
7.11 捕鼠器的例子 / / 284
附录 尤金·劳德塞创造力测试 / / 295
答案及分析 / / 298
大结局:会飞的青蛙 / / 300
最后的话 / / 302
结束语 / / 304
参考文献
---------------------------阈限思维: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赞誉
推荐序(理查德·索尔·沃尔曼)
序
引言
阈限思维是一门通过理解、塑造、重塑信念而创造改变的艺术。
第一部分 信念塑造生活 / 1
这6个原理构成了信念的定义: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它们为什么是必需的,它们如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强;为什么人们可以坚持他们的信念,即使这个信念是无法完成的,可能被淘汰,或者最终被证明是无效的。它们是关于信念的信念。
原理1 信念是模型化的 / 2
信念看起来完美地代表了这个世界,但事实上,它们是穿行于复杂、多维且未知的现实世界的不完美模型。
原理2 信念是可以创造的 / 13
信念是通过运用被挑选出来的事实理论和基于个人主观经验的判断进而分层建造的。
原理3 信念创造共享世界 / 29
信念是我们用来创造一个共享世界的心理材料,所以我们可以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改变一个共享世界需要改变其内在的信念。
原理4 信念创造盲点 / 45
信念是思考的工具,为行动提供规则。但它们也可以创造人为的约束,使你看不到有效的可能性。
原理5 信念会保护它们自己 / 51
信念是无意识地为自我封闭的逻辑辩护的,即使在它们是无效的时候,也会维护它们自己,以保护个人的身份和自我价值。
原理6 信念与身份有关 / 62
管理信念,是其他信念的基础,是最难改变的,因为它与个人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联系在了一起。你无法在不改变自己的情况下,改变你的管理信念。
第二部分
怎么做 / 73
这9个练习将帮助你减少对现实的曲解,设想可能性,并创造积极的改变。
练习1 假设你不是客观的 / 74
如果“你”是你想改变的系统的一部分,那“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练习2 清空你的杯子 / 81
不放弃旧的东西,你就不可能学习新的东西。停下来,看一看,听一听。推迟判断。发生了什么?
练习3 创建安全空间 / 92
如果你不了解潜在的需求,那么其他事情就无关紧要了。只有在自己觉得安全、被尊重和被接受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分享他们内心最深处的需求。
练习4 满足和验证 / 112
尽可能多角度看待问题。思考出不同的可能性和不同的信念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如果你无法从一件事中获得它的意义,那么你一定错过了什么。
练习5 提问,建立联系 / 127
试着去理解人们的希望、梦想和挫折。探索社会制度,建立联系,创造新的机会。
练习6 打破常规 / 134
许多信念都嵌在惯性思维中。打破常规,去创造新的可能性。
练习7 表现得像在现在的这一刻里 / 146
即使你不相信它们是真的,你也可以尝试相信。你所要做的就是表现得好像它们是真的,看看会发生什么。如果你发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就多做一些。
练习8 通过故事讲道理 / 156
如果你只是直接告诉别人一个新理念,而不是通过讲故事告诉他们,他们就会用自己已经存在的惯性思维去理解这件事。所以说,宣传一个新的或者不一样的理念的最好方式,是不告诉他们结论,而是讲述一个故事。
练习9 发展自己 / 165
如果你可以突破自我,实现改变,那你将会有更多机会达到你的目标。在改变世界前,你必须有改变自我的意愿。
又怎么了? / 181
附录 / 185
关于作者 / 191
---------------------------如何高效学习---------------------------
《如何高效学习》
中文版序
译者序
导读
前言
我的故事 1
如何使用本书 5
第一部分
整体性学习策略
什么是整体性学习 8
结构 13
模型 17
高速公路 21
熟悉的结构(成熟结构) 23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 27
获取阶段 30
理解阶段 32
拓展阶段 34
纠错阶段 38
应用阶段 40
测试阶段 42
找出薄弱环节 44
信息结构 50
随意信息 51
观点信息 53
过程信息 54
具体信息 56
抽象信息 57
如何使用五种信息类型 59
为什么你的课程枯燥乏味 61
学习的目标 63
第二部分
整体性学习技术
整体性学习技术 68
技术一览 69
获取知识 71
快速阅读 71
笔记流 77
联系观点 84
比喻 86
内在化 92
图表法 98
随意信息的处理 104
联想法 106
挂钩法 113
信息压缩技术 118
知识的延伸 123
实际应用 123
模型纠错 126
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 128
整体性学习技术的实际运用——?费曼技巧 132
整体性学习技术的回顾 138
第三部分
超越整体性学习
高效率的学生 142
高效率秘籍1 能量管理 144
高效率秘籍2 不要“学习”(Don’t study) 147
高效率秘籍3 绝不拖延 149
高效率秘籍4 批处理 151
高效率秘籍5 有组织 153
自我教育 155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156
克服挫折障碍 159
设置学习目标 160
自我教育小结 163
第四部分
整体性学习的小结
主要概念的小结 172
技术一览 174
特别感谢 179
---------------------------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
前言
01 正确提问的好处和方法 1
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总有人坚称我们一定要按他们所说的那样去做,因为他们最懂行,最知道我们该穿什么、吃什么、相信什么。可是他们的看法到底有哪些可以笃信不疑呢?你需要发展相关技能,树立正确态度,这样才能自行判断出哪些观点能为我所用,从而形成你自己的观点。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嘈杂、混乱的 1
专家说得再动听,也无法替我们救急 4
我们有必要依靠自己的大脑 6
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7
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9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12
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14
让对话进行下去 18
02 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23
虽然我们的认知能力无穷无尽,但有一系列的思维习惯却会限制和背叛我们。这些认知偏见经常会左右我们,除非我们约束住它们。
正确提问带给人的不快 24
思考过快 24
刻板印象 25
这些思维习惯会背叛我们 27
自我中心 32
一厢情愿—批判性思维最大的障碍 34
03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38
如果找不准作者、演说者的结论,你就会曲解别人的意图,这样做出的回应也就显得驴唇不对马嘴。
论题的种类 39
寻找论题 41
寻找作者或演说者的结论 43
发现之旅的几点线索:怎样才能找到结论
44
批判性思维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46
04 理由是什么 53
只有问一问别人为什么持有这样的观点,并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才能公正地判断为什么应该同意它。
开始质疑的过程 57
找到理由有提示词来帮忙 59
理由的类型 60
让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 62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63
批判性思维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63
05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71
如果每个词都只有一种潜在的含义,而且大家都认同这个含义,那么迅捷有效的交流就更有可能实现。可惜的是,大多数词语都有不止一种含义。
词语的多义性和易混淆性 73
找准关键词和短语 74
检查有没有歧义 76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77
判定歧义 77
语境与歧义 80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82
歧义、定义和字典 82
歧义与附加感情色彩的语言 85
谁想说服你,谁就要负责解释清楚 87
歧义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87
06 价值观假设与描述性假设 95
在所有的论证中,都有一些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特定想法,但通常情况下他们却不会明说出来。就好像你眼看着魔术师把手帕放进了帽子里,出来的却是一只兔子,而你压根儿就不知道魔术师暗地里到底玩的什么把戏。
到哪儿去找假设 98
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 99
从价值观到价值观假设 101
典型的价值观冲突 102
将立论者的背景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一个线索
103
将可能发生的后果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重要线索
104
找到价值观假设的其他提示 106
了解其他人价值倾向的价值所在 107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108
价值观与相对性 108
找出并评价描述性假设 109
描述性假设举例说明 110
常见的描述性假设 112
定位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 113
避免分析无意义的假设 116
假设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117
07 论证中有没有谬误 122
判断交流者的推理是不是以错误的假设为基础,是不是通过逻辑上的错误或带有欺骗性的推理来糊弄你,就要特别小心推理过程中的那些诡计花招。
用质疑的方法找出论证中的谬误 125
让我们从评价各种假设出发 126
发现其他常见的论证谬误 130
找出分散注意力的干扰项 137
愚弄人的循环论证 140
利用以下这个关键问题 141
推理错误小结 141
扩展关于谬误的知识 142
谬误与你的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 143
08 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意见 148
如果有人对出示证据这一简单要求的反应是怒火中烧或退避三舍,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尴尬难为情,因为他们意识到,没有证据,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本来不应该那样底气十足。
我们需要证据 149
找出事实断言 151
证据的来源 153
将直觉作为证据 154
个人经历作为证据 156
将典型案例作为证据 157
将当事人证言作为证据 159
将专家意见作为证据 161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165
你的学术写作与证据 166
09 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171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类比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做出了错误的假设:两样东西在一两个方面有相似之处,它们在其他重要方面也必然会有相似之处。
个人观察作为证据 171
研究报告作为证据 172
从研究的样本来概括 180
从研究的测量方法来概括 183
片面的调查和问卷 185
将类比作为证据 188
专家观点什么时候最可信 193
10 有没有替代原因 201
人类都有这种强烈的倾向,愿意相信如果两件事紧随前后发生,那么第一件事肯定导致了第二件事。比如你可能在写出一篇极出色的论文的同时戴了某一顶帽子,所以现在你一逢到写论文就坚持非要戴同一顶帽子不可。
什么时候应该去寻找替代原因 203
替代原因的说服力 203
找到替代原因 206
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206
多种视角可作为寻找替代原因的指导
208
组间差异的替代原因 209
相关性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211
混淆“在这之后”与“因为这个”之间的关系
214
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种解释 215
评价替代原因 216
替代原因和你自己的表达和交流 217
发掘潜在的原因 218
11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224
当你遇到听起来让人动心的数字或者百分比,一定要当心!你可能需要其他信息来判定这些数字到底有多让人动心!
不知来历和带有偏见的数据 226
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228
把一件事的结论用来证明另一件事
231
通过省略信息欺骗 233
在自己的写作中使用统计数字 234
12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240
推理说服力不够强,并不是因为说出来的不顶用,而是因为省略掉的太关键。就像马所戴的一副眼罩,眼罩让马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于正前方的道路,但同时也阻止它去关注某些特定的信息—也许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找到省略掉的信息有好处 241
不完整的论证在所难免 242
可以帮你识别省略信息的问题 244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确切的数字 247
考虑是否有负面效果 248
省略的信息还是找不到 250
13 能得出什么合理的结论 255
很少有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简简单单的“是”或斩钉截铁的“不是”来回答。
二分式思维方法: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的
结论 256
两面还是多面 258
寻找多个结论 259
条件句的衍生能力 261
备选的解决方法作为结论 262
让思维更灵活 263
小结 264
最后的话 269
译后记 271
---------------------------思考的艺术(原书第11版)---------------------------
前 言
第一部分 了解思考
第1章 培养思考能力 : 概述 / 2
什么是思考 / 4
思考的重要性 / 5
大脑与思维的运转 / 7
优秀的思考是一种习惯 / 9
本书的结构 / 10
让你的努力产生最大成效 / 11
利用情感 / 13
学会专心 / 14
应对挫折 / 14
让讨论有意义 / 15
预备思考策略 / 18
样题练习和解题思路 / 21
第2章 奠定基础 / 30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 31
什么是真相 / 33
什么是知识 / 35
知道的途径 / 37
记忆的问题 / 40
什么是意见 / 42
理解因果关系 / 44
讨论道德问题 / 51
道德判断的基础 / 53
应对困境 / 57
一个特殊的思考策略 / 57
第3章 拓宽你的视野 / 65
成为有个性的人 / 68
妨碍思考的习惯 / 71
克服坏习惯 / 82
第4章 批判性地阅读、倾听和观看 / 88
批判性评价的定义 / 89
做出重要的区分 / 91
批判性阅读的策略 / 96
评价与判断范例 / 103
批判性倾听的策略 / 105
批判性观看的策略 / 108
批判性分析与写作的关系 / 110
第二部分 要有创造性
第5章 创造的过程 / 124
有关创造力的关键事实 / 125
创造型人才的特征 / 128
应用创造力来解决问题和争议 / 131
创造过程的阶段 / 136
第6章 寻找挑战 / 143
好奇心的重要性 / 144
好奇心是怎样丧失的 / 146
重获好奇心 / 147
6个有用的技巧 / 148
第7章 表述问题或争议 / 159
区分问题与争议 / 160
表述问题 / 161
表述争议 / 162
当问题变成争议 / 163
问题和争议表述的指导原则 / 164
谨慎表述的好处 / 165
问题实例 / 168
争议实例 / 169
第8章 调查问题或争议 / 174
调查什么 / 176
用好图书馆 / 184
使用互联网 / 187
保持质疑的态度 / 189
安排访问 / 189
避免抄袭 / 191
完成你自己的研究 / 197
保持活跃的创造力 / 198
第9章 产生想法 / 204
激发你的想象力 / 206
追求独创性 / 212
不要轻易下判断 / 213
克服障碍 / 214
顿悟是怎样发生的 / 216
问题范例 / 217
争议范例 / 221
第三部分 要有批判性
第10章 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 228
为什么批判性思维必不可少 / 229
聚焦于你的想法 / 230
克服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 231
运用好奇心 / 231
不要臆断 / 232
改进你的解决方案 / 234
问题范例 / 235
改进你对争议的看法 / 236
争议范例 / 237
针对争议采取行动 / 238
第11章 改进问题的解决方案 / 243
改进的三个步骤 / 244
两个问题范例 / 250
第12章 评价你对争议的推理 / 259
影响真实性的错误 / 260
影响有效性的错误 / 265
一个特殊问题:隐藏的前提 / 268
识别复杂论证 / 270
评价论证的步骤 / 271
家长抗议电视节目的案例 / 272
智障女孩的案例 / 274
第13章 改进争议的解决方案 / 281
第一步:决定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 282
第二步:识别并克服困难 / 283
儿童是否应该宣誓效忠 / 284
是否应该废除米兰达法则 / 286
第四部分 沟通你的想法
第14章 说服别人 / 292
弄清楚人们为什么排斥新想法 / 294
了解你的受众 / 296
预测受众的反对意见 / 298
有效地展现你的想法 / 301
时机的重要性 / 305
第15章 有效地写作和演讲 / 309
有效写作的特点 / 310
按部就班的写作方法 / 312
培养可读性强的写作风格 / 316
写作范文 / 318
有效演讲的挑战 / 321
演讲的类型 / 321
组织你的演讲材料 / 322
提纲和演讲范例 / 324
练习演讲的发表 / 327
附录 范例问题的答案 / 333
注释 / 335
---------------------------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
前言
1 ┈ 第一章
作者自述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真厉害 / 要“学会”而非“学精” / 要“质量”而非“数量” / 什么是“快速技能习得” / 《黑客帝国》带给观众的错觉 / 技能习得与技能学习 / 技能学习的真正意义 / 技能习得和技能训练 / 技能习得和教育、资格认证 / 神经生理学:大脑的可塑性和肌肉的记忆
17 ┈ 第二章
快速习得技能的10个方法
快速习得技能的10个原则真的管用吗 / 沉浸法 / 重拾旧技能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33 ┈ 第三章
有效学习的10个方法
运筹帷幄 / 实践出真知 / 关于这些技能
46 ┈ 第四章
瑜伽
学习心得:别把事情搞得太复杂 / “你应该好好认识一下瑜伽……” / “气轮、灵气、昆达利尼静心”,我真受不了 / “面部放松” / “居士”的窘境 / 当学生准备好,老师就会出现 / 这一刻,我想正儿八经练瑜伽 / 到底什么是“瑜伽” / 古典瑜伽体位 / 《瑜伽经》的编纂 / 现代瑜伽的创始人 / 师父的安排 / 新式瑜伽 / 瑜伽=呼吸+运动+冥想 / 摒弃误解 / 瑜伽危险吗 / 制定最可行的目标 / 瑜伽装备 / 学习瑜伽姿势/ 拜日式动作序列 / 记住像达斯·维达一样呼吸 / 站立姿势 / 地板姿势 / 克服困难 / 方法回顾 / 接下来做什么
78 ┈ 第五章
编程
学习心得:复杂的东西拆解之后就会变得简单 / 进步的代价 / 问题检查 / 系统瘫痪 / 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 / 学习编码 / 什么是编程 / 编程语言 / 像程序员般思考 / 是什么让网络应用程序与众不同 / 网络应用编程语言的选择 / 框架选择 / 解构最终结果 / Ruby升级 / 什么是“Git” / 程序库安装(gems) / 埋头读书 / 注释和调试 / 交互式Ruby(IRB)的检验 / 应用#1:Sinatra的静态网站 / 基本应用的创建 / 警告,警告 / Sinatra走上舞台 / 应用#2:Codex–个人笔记本数据库 / 进入DataMapper / 使用DataMapper / Pow函数 / 编码、测试和修改 / 个性化需求,到处都是个性化需求 / 创建页面 / 编辑页面 / 删除页面 / 页面明细表 / 第一次启动应用程序 / 添加侧边栏支持工具 / 添加Markdown支持工具 / 增加安全性 / 添加“Flash”消息 / 代码完成 / 愤怒机器 / 方法回顾 / 接下来做什么
145┈ 第六章
触摸打字
学习心得:老习惯不一定很难改掉 / 键盘背后的生活 / QWERTY布局如何成为通用的标准 / 竞争的出现:Dvorak(德沃夏克) / 一个新的挑战者出现:Colemak / 如有疑问,测试 / Colemak看起来是什么样子 / 如何开启Colemak模式 / 改装键盘 / 我打字有多快 / 翻转开关 / 我已经看到敌人,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 重塑我的大脑 / 修改Keyzen / 精细运动技能 /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译者序
前言
绪论 1
最新的批判性思维概念 1
作为一个思考者,你的技能如何 2
良好的思维方式需要付出努力 5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8
成为自己思维的批判者 11
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11
培养对自己推理能力和识别事物能力的信心 12
第1章 成为公正的思考者 15
批判性思维的强弱 16
公正性需要什么 20
认识思维特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35
小结 38
第2章 你处于批判性思维前四个阶段的哪个
阶段 39
阶段1 鲁莽的思考者 40
阶段2 质疑的思考者 42
阶段3 初始的思考者 44
阶段4 练习中的思考者 48
一份通向进步的“游戏计划” 50
为制订练习计划而建议的策略 50
第3章 自我理解 59
监控日常思维和生活中的自我中心 60
努力做到思维公正 61
识别大脑的三个与众不同的功能 62
理解你与大脑间的特殊关系 64
将所学课程与你的生活问题建立联系 68
整合理智和情感的学习 68
第4章 思维的组成 71
推理无处不在 72
思维的成分 74
思维成分的整合 83
思维要素之间的关系 84
批判性思维指向一定目标 85
批判性思考者能够组织概念 86
批判性思考者评估获取的信息 89
批判性思考者能够区分推论与假设 93
批判性思考者能够透彻理解推论的意义 99
批判性思考者能够调整观点立场 102
批判性思考者的观点立场 103
小结 104
第5章 思维标准 105
深入理解通用思维标准 106
将思维元素和思维标准结合 115
使用思维标准的简要指南 121
第6章 培养良好思维的提问 131
思维中提问的重要性 132
质疑你的问题 133
呆板的问题反映惰性的思考 134
三种问题类型 134
成为苏格拉底式提问者 138
关注问题的类型 140
关注思维标准 141
关注思维元素 143
关注问题优先次序 146
关注思维领域 147
小结 150
第7章 掌握思维,掌握内容 151
超越表面化的记忆,深度学习 152
内容和思维的关系 153
通过思维理解内容,通过内容进行思考 154
用思维的知识在课堂上思考 156
第8章 了解优秀思维者是如何学习的 159
优化学习的18个策略 160
典型大学课堂的逻辑 162
理清你所学课程的最基本概念 166
清楚课程和学科必要的思维模式 168
生物化学的逻辑 171
另外四门学科的逻辑 175
确保课程设计对你有效 182
听说读写和思考 186
找出一篇文章的逻辑 189
弄清教科书的逻辑 189
评价作者推理的标准 189
第9章 重新评估自己思考和学习的水平 191
发展自我评估的策略 192
运用特征来评价你的表现 192
运用学生特征去评价你自己在具体学科中的表现 197
小结 201
第10章 决策和问题解决 202
决策 202
问题解决 211
小结 227
第11章 应对自身的非理性 229
管好自私的天性 231
控制你的社会中心倾向 258
小结 267
第12章 如何甄辨新闻中的媒体偏见和宣教 269
民主与新闻媒体 270
使得新闻媒介逻辑晦涩难懂的谬见 272
新闻媒体的客观性 272
对主流观点偏见的知觉 277
辨别社会中心思维 281
歪曲报道来支持特权的观点 282
找到替代的信息来源 294
成为一个自我思考者 295
小结 306
第13章 谬误:心理诡计和操纵诡计 307
人类心理的真实和自欺 308
三种类型的思考者 309
思维谬误的概念 312
错误的概括化 316
分析概括 319
44种赢取辩论的诡计 325
谬误识别:分析过去的一则演讲 346
谬误识别:分析当代的一则演讲 351
谬误识别:分析一则总统候选人的演讲 356
避免两个极端 359
小结 361
第14章 努力成为一名有道德的推理者 363
为什么人们对道德感到困惑 364
道德推理的基础 367
小结 383
第15章 策略性思维:第一部分 384
理解和使用策略性思维 384
策略性思维的成分 387
策略性思维的开始 388
第16章 策略性思维:第二部分 400
小结 415
第17章 成为一名高级的思考者:总结 416
练习批判性思维 416
阶段5 高级的思考者 417
阶段6 完善的思考者 420
完善的思考者的心理品质 422
完善的思考者的内在逻辑 424
完善的思考者 424
参考文献 426
2.1.1 “结论”作为“前提” // 26
2.1.2 未表达的前提和结论 // 27
2.2 两种论证 // 28
2.2.1 演绎论证 // 28
2.2.2 非演绎论证 // 29
2.2.3 排除合理怀疑 // 31
2.3 演绎、非演绎和未表达前提 // 31
2.4 “衡平推理”和最佳解释推理 // 34
2.5 哪些表达不是前提、结论或论证 // 35
2.5.1 图像 // 35
2.5.2 “如果……那么……”所连接的句子 // 36
2.5.3 对事实的罗列 // 36
2.5.4 A因为B // 37
2.6 道德、情感和逻辑 // 37
2.7 理解论证的技术 // 39
2.7.1 澄清论证的结构 // 39
2.7.2 透过各种装饰性的表达来识别论证 // 42
2.8 评估论证 // 43
第3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 // 45
3.1 模糊 // 47
3.2 歧义 // 50
3.2.1 语义歧义 // 51
3.2.2 组合歧义 // 51
3.2.3 语形歧义 // 53
3.3 抽象 // 56
3.4 定义术语 // 57
3.4.1 定义的目的 // 58
3.4.2 定义的种类 // 59
3.4.3 定义的注意事项 // 60
3.5 论文写作 // 61
3.5.1 练习写作 // 63
3.5.2 论文写作的误区 // 64
3.5.3 有说服力的写作 // 65
3.5.4 多元化社会中的写作 // 65
第4章 可信性 // 68
4.1 断言及其来源 // 69
4.2 评估断言的内容 // 71
4.2.1 断言与我们的个人观察相冲突吗 // 71
4.2.2 断言与我们的背景信息相冲突吗 // 75
4.3 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性 // 78
4.3.1 利益相关方 // 78
4.3.2 体貌及其他特征 // 79
4.3.3 专业性 // 81
4.4 可信性与新闻媒体 // 84
4.4.1 媒体所有权的合并 // 85
4.4.2 政府对信息的操纵 // 85
4.4.3 媒体的偏见 // 86
4.4.4 电台访谈节目 // 88
4.4.5 电视辩论节目 // 88
4.4.6 互联网 // 89
4.5 广告 // 93
第5章 通过修辞进行说服:常见的修辞技巧 // 99
5.1 修辞技巧I // 100
5.1.1 委婉语和粗直语 // 100
5.1.2 闪烁其词 // 102
5.1.3 贬抑 // 104
5.2 修辞技巧II // 106
5.2.1 刻板印象 // 107
5.2.2 暗示 // 107
5.2.3 加载问题 // 109
5.3 修辞技巧III // 109
5.3.1 嘲笑/讽刺 // 109
5.3.2 夸张 // 110
5.4 修辞技巧IV // 111
5.4.1 修辞性定义和修辞性解释 // 111
5.4.2 修辞类比和令人误解的比较 // 113
5.5 替代证明和重复 // 118
5.5.1 替代证明 // 118
5.5.2 重复 // 119
5.6 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 // 119
第6章 更多修辞技巧:心理及相关谬误 // 124
6.1 诉诸情感的谬误 // 125
6.1.1 源自愤怒的“论证” // 125
6.1.2 威吓手段 // 127
6.1.3 其他基于情感的谬误 // 129
6.2 诉诸其他心理因素的谬误 // 134
6.2.1 转移注意力/烟幕弹 // 135
6.2.2 众所周知 // 137
6.2.3 合理化 // 140
6.3 以错制错 // 141
第7章 更多谬误 // 144
7.1 诉诸人身的谬误 // 144
7.1.1 人身攻击型诉诸人身 // 145
7.1.2 自相矛盾型诉诸人身 // 146
7.1.3 因人废言型诉诸人身 // 147
7.1.4 毒化井水 // 148
7.1.5 因人纳言谬误 // 148
7.2 生成谬误 // 149
7.3 稻草人谬误 // 150
7.4 虚假的两难境地 // 151
7.4.1 完美主义谬误 // 154
7.4.2 划界谬误 // 155
7.5 滑坡论证 // 156
7.6 错置举证责任 // 158
7.7 乞题 // 162
第8章 演绎论证I:范畴逻辑 // 166
8.1 直言判断 // 167
8.1.1 文恩图 // 168
8.1.2 转换成标准形式 // 170
8.1.3 对当方阵 // 174
8.2 三种关于直言判断的运算 // 176
8.2.1 换位 // 176
8.2.2 换质 // 177
8.2.3 换质位 // 178
8.3 直言三段论 // 180
8.3.1 用文恩图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 // 183
8.3.2 含有未表达前提的直言三段论 // 186
8.3.3 实际生活中的三段论 // 187
8.3.4 用规则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 // 189
第9章 演绎论证II:真值函数逻辑 // 193
9.1 真值表和真值函数符号 // 194
9.1.1 判断变元 // 194
9.1.2 真值表 // 194
9.2 用符号表达复合判断 // 201
9.2.1 “如果”与“仅当” // 201
9.2.2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 204
9.2.3 “除非” // 205
9.2.4 “或者……或者……” // 205
9.3 真值函数论证模式(简略版) // 206
9.3.1 三种常见的有效论证模式 // 206
9.3.2 三种谬误:无效的论证形式 // 210
9.4 真值函数论证 // 212
9.4.1 真值表法 // 213
9.4.2 简化真值表法 // 217
9.5 演绎 // 219
9.5.1 第一组规则:有效论证的基本模式 // 220
9.5.2 第二组规则:真值函数的等值式 // 225
9.5.3 条件证明 // 230
第10章 关于非演绎推理的批判性思维 // 236
10.1 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统计三段论) // 238
10.2 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基于样本的归纳概括) // 239
日常生活中基于样本的归纳概括 // 242
10.3 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 // 245
10.3.1 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的运作方式 // 245
10.3.2 类比的其他用途 // 249
10.4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 251
10.5 误差幅度和置信水平的日常提示词 // 253
10.6 非演绎推理中的谬误及相关问题 // 255
10.6.1 仓促概括 // 255
10.6.2 传闻证据 // 256
10.6.3 以偏概全 // 256
10.6.4 自荐样本的谬误 // 257
10.6.5 有倾向性的问题 // 258
10.6.6 弱类比 // 259
10.6.7 模糊的概述 // 261
第11章 因果解释 // 264
11.1 两种解释 // 265
11.1.1 物理因果解释 // 265
11.1.2 行为因果解释 // 266
11.2 充分解释:一个相对的概念 // 267
11.2.1 至关重要的可检验性 // 268
11.2.2 无法检验的解释 // 268
11.2.3 循环解释 // 270
11.2.4 不必要的复杂性 // 270
11.3 形成假说 // 271
11.3.1 求异法 // 272
11.3.2 求同法 // 273
11.3.3 因果机制和背景知识 // 274
11.3.4 最佳诊断方法 // 276
11.4 普遍的因果陈述 // 278
11.5 验证因果假说 // 279
11.5.1 对照的因果实验 // 279
11.5.2 避免在人群中检验因果假说的替代方法 // 282
11.5.3 非实验的因果研究 // 282
11.5.4 非实验的果因研究 // 283
11.5.5 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 // 283
11.6 因果推理中的错误 // 283
11.6.1 体检中的混淆因果 // 285
11.6.2 忽视统计回归 // 286
11.6.3 缺乏否证,所以得证 // 287
11.6.4 诉诸传闻 // 287
11.6.5 混淆解释和辩解 // 288
11.7 法律上的因果联系 // 288
第12章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 // 292
12.1 价值判断 // 293
12.1.1 道德与非道德 // 294
12.1.2 道德推理的两个原则 // 295
12.1.3 道德原则 // 297
12.1.4 形成特定的道德价值判断 // 298
12.2 道德推理中的主要视角 // 299
12.2.1 后果论 // 300
12.2.2 义务论/道义论 // 302
12.2.3 道德相对主义 // 304
12.2.4 宗教相对主义 // 305
12.2.5 宗教绝对主义 // 306
12.2.6 德性伦理 // 306
12.3 道德慎思 // 307
12.4 法律推理 // 309
法律的证成:四个视角 // 310
12.5 美学推理 // 312
12.5.1 八个美学原则 // 312
12.5.2 用美学原则来判断美学价值 // 314
12.5.3 评价美学评论:相关性与真实性 // 315
12.5.4 为什么进行美学推理 // 317
术语表 // 321
---------------------------专注力:化繁为简的惊人力量(原书第2版)---------------------------
序<br />
导 言<br />
第一部分 找到专注的焦点<br />
第1章 如何专注于至关重要的20% / / 2<br />
第2章 如何专注于你的第一个目标 / / 13<br />
第二部分 专注策略<br />
第3章 如何专注时间模式以取得成功 / / 32<br />
第4章 如何克服专注障碍 / / 46<br />
第5章 如何专注于已经奏效的事情 / / 59<br />
第6章 如何战胜拖延 / / 70<br />
第三部分 专注工具<br />
第7章 如何利用“第二自我”策略 / / 82<br />
第8章 如何管理其他人 / / 91<br />
第9章 如何专注于语言以取得非同寻常的效果 / / 100<br />
第10章 如何建立信息专注 / / 117<br />
第11章 如何战胜堆积如山的文案工作 / / 125<br />
第12章 如何驯服“邮件怪兽” / / 137<br />
第13章 如何掌控会议和社交 / / 145<br />
第四部分 归纳总结<br />
第14章 如何应对最后期限和多项任务 / / 156<br />
第15章 如何保持新发现的注意力 / / 170<br />
第16章 目标突破经验 / / 178<br />
第17章 如何有条不紊地实现所有目标 / / 188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原书第2版)---------------------------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原书第2版)》
前言
第一部分 推理的构成
第1章 什么是逻辑思维?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它 2
推理的研究 2
逻辑和推理 4
什么是论证 7
重构论证 10
论证和非论证 16
第2章 用逻辑思考 用心说话 20
理性接受度 20
理性接受度之外 24
从思维到语言 26
间接使用和比喻语言 32
定义:解释不清楚的语言 34
第3章 信念的优点 39
信念、负信念和不做回应 39
信念的优点和缺点 42
准确性和真 43
合理性 45
一致性 48
保守性和可修改性 53
理性和非理性 55
第二部分推理和论证
第4章 论证分析的方法 58
重构论证的原则方法 58
缺少前提 62
扩展的论证 63
推理类型 64
规范和论证 65
第5章 评估演绎论证 71
有效性 71
可靠性 87
说服力 90
第6章 归纳论证分析 93
重构归纳论证 93
归纳论证的类型 97
评估归纳论证 109
第三部分非形式谬误
第7章 论证失效的主要方式 114
什么是谬误 114
非形式谬误的分类 115
归纳论证什么时候会出错 116
第8章 避免无根据的假定 131
预设谬误 131
窃取论题 132
争议前提 140
复杂问语 141
虚假选言 144
例外谬误 147
第9章 从不清晰语言到不清晰推理 149
不清晰语言与论证失败 149
语义不清晰性 151
模糊性 153
歧义性 160
含糊谓词 165
第10章 避免不相干前提 171
相干谬误 171
诉诸同情 172
诉诸暴力 174
诉诸情感 175
人身攻击 178
跑题 182
稻草人谬误 184
诉诸情感总是错误的吗 186
第四部分再论演绎推理
第11章 复合命题 190
论证:作为命题间的一种关系 190
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193
复合命题的命题公式 206
使用真值表定义联结词 211
复合命题的真值表 215
逻辑必然和逻辑偶然命题 218
第12章 核查命题逻辑论证的有效性 220
用真值表检查有效性 220
一些标准的有效形式 225
一种证明有效性的简明方法 240
什么是有效性证明 241
第13章 直言命题和直接推理 244
什么是直言命题 244
直言命题的文恩图示 250
对当方阵 255
其他直接推理 264
第14章 直言三段论 272
什么是直言三段论 272
三段论式的论证形式 279
用文恩图检验有效性 284
项的周延 294
有效性规则及三段论谬误 296
---------------------------决策的艺术---------------------------
前 言
第1章 做出明智的选择 / 001
决策是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 / 002
你可以学着做出更优秀的决策 / 003
运用PrOACT方法来做出明智选择 / 005
有效决策的八个关键 / 007
案例 是否卖掉公司的股份 / 010
现在着手做出你自己的精明选择 / 013
第2章 问题 / 016
创造性地定义问题 / 017
把问题变成机遇 / 018
定义决策问题 / 020
在过程中重新检查你的问题定义 / 024
坚持你的视角 / 025
案例 扩建旧房还是另外买房 / 027
第3章 目标 / 031
让目标引导你 / 032
警惕这些陷阱 / 034
熟练掌握辨别目标的艺术 / 035
明确你的目标的实际建议 / 041
案例 扩建旧房还是另外买房(续一) / 043
第4章 备选方案 / 046
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有限的方案中 / 047
产生更好备选方案的关键 / 049
使备选方案适合于问题 / 056
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寻找方案 / 060
案例 扩建旧房还是另外买房(续二) / 061
第5章 结果 / 066
适当准确、完整、精确地描述结果 / 067
构建一张结果表 / 068
用结果表对比备选方案 / 071
掌握描述结果的技巧 / 072
案例 扩建旧房还是另外买房(续三) / 077
第6章 取舍 / 083
找出并排除劣势方案 / 085
运用等价置换法进行取舍 / 088
等价置换法的核心 / 090
等价置换法的运用 / 091
用等价置换使复杂的决策简单化 / 093
运用等价置换的实用建议 / 098
案例 扩建旧房还是另外买房(续四) / 102
第7章 不确定因素 / 107
将好的结局和精明决策区别开来 / 108
利用风险预测来简化与不确定因素有关的决策 / 110
如何进行风险预测 / 112
使用决策树来描绘风险预测 / 121
案例 该不该庭外和解 / 123
第8章 风险承受力 / 132
理解你承担风险的意愿 / 134
将风险承受力融入你自己的决策当中 / 136
对渴求程度打分以量化风险承受能力 / 137
运用渴求分值做出艰难的决策 / 138
渴求曲线:打分的捷径 / 142
警惕这些陷阱 / 150
通过控制风险来创造新的机会 / 153
案例 该不该庭外和解(续一) / 156
第9章 相关联的决策 / 159
相关联的决策是复杂的 / 160
通过事先计划,做出精明的相关联的决策 / 162
分析相关联的决策的六个步骤 / 164
运用灵活的计划保持选项的开放性 / 169
案例 丹·摩根应该换工作吗 / 170
坚持全面看待问题 / 183
第10章 心理陷阱 / 185
过度信赖第一个想法:先入为主的陷阱 / 187
消极被动:保持现状的陷阱 / 190
保护以前的选择:沉没成本陷阱 / 191
看自己想要看的:证实性陷阱 / 195
错误的提问方式:框架陷阱 / 197
对自己太过确信:过于自信的陷阱 / 201
焦虑于印象深刻的事件:记忆陷阱 / 202
忽视相关的信息:基础比率的陷阱 / 204
歪曲概率和估计结果:谨慎陷阱 / 205
试图寻找并不存在的规律:企图猜透随机
现象的陷阱 / 207
巧合神秘化:惊奇陷阱 / 208
有备无患 / 209
第11章 做精明的决策者 / 211
开始行动 / 212
着重思考重大问题 / 215
制订进攻计划 / 215
抓住核心的东西 / 216
跳出困境 / 218
知道何时退出 / 219
明智地运用他人的帮助 / 221
确定基本的决策原则 / 221
调整决策风格 / 222
对自己的决策负责 / 223
你可以从本书中获得什么 / 227
---------------------------创造性思维:改变思维做决策---------------------------
译者序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前言
第1章 创造力概述 / / 1
创造力存在于我们每个人,你的创造力处于什么水平?正如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小亚细亚的时候,面对神谕中象征王权的戈尔迪之结,没有受到神谕的影响,反而毫不犹豫挥剑,“解开”了神结,成为亚细亚之王。
1.1 关于创造力的背景 / / 1
1.2 创造力的境界 / / 4
1.3 创造力的局限性 / / 4
1.4 培养创造力 / / 5
1.5 历史上的创造力案例 / / 7
1.6 动机和创造力 / / 9
1.7 方法和创造力的表现 / / 10
1.8 群体的创造过程 / / 17
1.9 创造力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 / 19
1.10 创造力的约束因素评估 / / 20
1.11 创造力教育 / / 22
1.12 基本问题和项目 / / 23
第2章 重新审视创造力 / / 38
创造力是如何挖掘和训练的?一个甜瓜能有多少种用途?解决这个问题有多少种方法?发挥你的创造力,让创造性思维在你的头脑中尽情卷起风暴吧。
2.1 简介 / / 38
2.2 创造过程的框架 / / 47
2.3 创造的条件 / / 49
2.4 训练你的创造力 / / 56
2.5 创造力培训 / / 60
2.6 创造力技术和练习 / / 62
2.7 创造的态度 / / 70
2.8 创造力和幽默感 / / 71
第3章 创意/创造力案例 / / 97
圆珠笔、邦迪创可贴、修正液、胰岛素、原子核裂变、虚拟现实……贝多芬、爱迪生、爱因斯坦、富兰克林、弗洛伊德、比尔·盖茨……伟大的发明离不开伟大的发明家。
3.1 简介 / / 97
3.2 发明 / / 98
3.3 创新者 / / 102
3.4 故事和创造性解决方案 / / 113
第4章 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20
如何训练我们的创造力?思考一下,一杯咖啡和一杯牛奶,容量相等。从咖啡杯舀一勺咖啡到牛奶杯,搅拌均匀,再从牛奶杯舀一勺混合液体到咖啡杯,再次搅拌均匀。两杯液体容量依然相等,但是你知道咖啡杯中的牛奶和牛奶杯中的咖啡哪个更多吗?
4.1 简介 / / 120
4.2 认识问题 / / 123
4.3 对问题的态度:一个神秘的解密者和爱管闲事的人 / / 124
4.4 阐述问题 / / 127
4.5 解决问题 / / 129
4.6 妥协:接受解决方案的局限性 / / 135
4.7 案例 / / 137
4.8 关于建模的例子 / / 143
4.9 操作性问题 / / 148
4.10 数学问题 / / 150
4.11 逻辑问题 / / 154
4.12 大师难题 / / 156
第5章 我们的遗产 / / 171
松鼠要摘杏子,即使赞迪教授做了防护栏,但一只松鼠从别的树借力到达杏树以后,别的松鼠不用费力就都能摘到杏子了,怎么做到的呢?创意是如何转化为成果?创造性思维。
5.1 简介 / / 171
5.2 创意和灵感 / / 172
5.3 创意及演变 / / 178
5.4 自然界中的依赖性和综合性 / / 184
5.5 非线性世界中的创造力 / / 185
5.6 综合 / / 188
5.7 预言和量子理论 / / 189
5.8 美、美学与秩序 / / 198
5.9 自白 / / 199
第6章 估算 / / 204
如何利用创造性思维估算?美国人每年要喝掉多少牛奶?海岸线上有多少粒沙子?美国人每年花多少时间看广告?……
6.1 简介 / / 204
6.2 案例 / / 206
第7章 决策 / / 256
创造性思维如何影响有效的决策?考虑到成本和收益,医院想要照顾临终病人,如何结合病人、医院、社区和整个社会的不同角度,选择出最佳的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如何设计一个新的更畅销的捕鼠器?
7.1 生活事实 / / 256
7.2 形态分析 / / 256
7.3 如何构建层次结构 / / 260
7.4 判断和比较 / / 265
7.5 绝对测量 / / 275
7.6 同质和聚类 / / 277
7.7 决策分析中的问题 / / 278
7.8 决策分析的优点 / / 280
7.9 网络分析法(ANP) / / 281
7.10 数学解释 / / 282
7.11 捕鼠器的例子 / / 284
附录 尤金·劳德塞创造力测试 / / 295
答案及分析 / / 298
大结局:会飞的青蛙 / / 300
最后的话 / / 302
结束语 / / 304
参考文献
---------------------------阈限思维: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赞誉
推荐序(理查德·索尔·沃尔曼)
序
引言
阈限思维是一门通过理解、塑造、重塑信念而创造改变的艺术。
第一部分 信念塑造生活 / 1
这6个原理构成了信念的定义: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它们为什么是必需的,它们如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强;为什么人们可以坚持他们的信念,即使这个信念是无法完成的,可能被淘汰,或者最终被证明是无效的。它们是关于信念的信念。
原理1 信念是模型化的 / 2
信念看起来完美地代表了这个世界,但事实上,它们是穿行于复杂、多维且未知的现实世界的不完美模型。
原理2 信念是可以创造的 / 13
信念是通过运用被挑选出来的事实理论和基于个人主观经验的判断进而分层建造的。
原理3 信念创造共享世界 / 29
信念是我们用来创造一个共享世界的心理材料,所以我们可以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改变一个共享世界需要改变其内在的信念。
原理4 信念创造盲点 / 45
信念是思考的工具,为行动提供规则。但它们也可以创造人为的约束,使你看不到有效的可能性。
原理5 信念会保护它们自己 / 51
信念是无意识地为自我封闭的逻辑辩护的,即使在它们是无效的时候,也会维护它们自己,以保护个人的身份和自我价值。
原理6 信念与身份有关 / 62
管理信念,是其他信念的基础,是最难改变的,因为它与个人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联系在了一起。你无法在不改变自己的情况下,改变你的管理信念。
第二部分
怎么做 / 73
这9个练习将帮助你减少对现实的曲解,设想可能性,并创造积极的改变。
练习1 假设你不是客观的 / 74
如果“你”是你想改变的系统的一部分,那“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练习2 清空你的杯子 / 81
不放弃旧的东西,你就不可能学习新的东西。停下来,看一看,听一听。推迟判断。发生了什么?
练习3 创建安全空间 / 92
如果你不了解潜在的需求,那么其他事情就无关紧要了。只有在自己觉得安全、被尊重和被接受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分享他们内心最深处的需求。
练习4 满足和验证 / 112
尽可能多角度看待问题。思考出不同的可能性和不同的信念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如果你无法从一件事中获得它的意义,那么你一定错过了什么。
练习5 提问,建立联系 / 127
试着去理解人们的希望、梦想和挫折。探索社会制度,建立联系,创造新的机会。
练习6 打破常规 / 134
许多信念都嵌在惯性思维中。打破常规,去创造新的可能性。
练习7 表现得像在现在的这一刻里 / 146
即使你不相信它们是真的,你也可以尝试相信。你所要做的就是表现得好像它们是真的,看看会发生什么。如果你发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就多做一些。
练习8 通过故事讲道理 / 156
如果你只是直接告诉别人一个新理念,而不是通过讲故事告诉他们,他们就会用自己已经存在的惯性思维去理解这件事。所以说,宣传一个新的或者不一样的理念的最好方式,是不告诉他们结论,而是讲述一个故事。
练习9 发展自己 / 165
如果你可以突破自我,实现改变,那你将会有更多机会达到你的目标。在改变世界前,你必须有改变自我的意愿。
又怎么了? / 181
附录 / 185
关于作者 / 191
---------------------------如何高效学习---------------------------
《如何高效学习》
中文版序
译者序
导读
前言
我的故事 1
如何使用本书 5
第一部分
整体性学习策略
什么是整体性学习 8
结构 13
模型 17
高速公路 21
熟悉的结构(成熟结构) 23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 27
获取阶段 30
理解阶段 32
拓展阶段 34
纠错阶段 38
应用阶段 40
测试阶段 42
找出薄弱环节 44
信息结构 50
随意信息 51
观点信息 53
过程信息 54
具体信息 56
抽象信息 57
如何使用五种信息类型 59
为什么你的课程枯燥乏味 61
学习的目标 63
第二部分
整体性学习技术
整体性学习技术 68
技术一览 69
获取知识 71
快速阅读 71
笔记流 77
联系观点 84
比喻 86
内在化 92
图表法 98
随意信息的处理 104
联想法 106
挂钩法 113
信息压缩技术 118
知识的延伸 123
实际应用 123
模型纠错 126
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 128
整体性学习技术的实际运用——?费曼技巧 132
整体性学习技术的回顾 138
第三部分
超越整体性学习
高效率的学生 142
高效率秘籍1 能量管理 144
高效率秘籍2 不要“学习”(Don’t study) 147
高效率秘籍3 绝不拖延 149
高效率秘籍4 批处理 151
高效率秘籍5 有组织 153
自我教育 155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156
克服挫折障碍 159
设置学习目标 160
自我教育小结 163
第四部分
整体性学习的小结
主要概念的小结 172
技术一览 174
特别感谢 179
---------------------------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
前言
01 正确提问的好处和方法 1
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总有人坚称我们一定要按他们所说的那样去做,因为他们最懂行,最知道我们该穿什么、吃什么、相信什么。可是他们的看法到底有哪些可以笃信不疑呢?你需要发展相关技能,树立正确态度,这样才能自行判断出哪些观点能为我所用,从而形成你自己的观点。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嘈杂、混乱的 1
专家说得再动听,也无法替我们救急 4
我们有必要依靠自己的大脑 6
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7
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9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12
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14
让对话进行下去 18
02 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23
虽然我们的认知能力无穷无尽,但有一系列的思维习惯却会限制和背叛我们。这些认知偏见经常会左右我们,除非我们约束住它们。
正确提问带给人的不快 24
思考过快 24
刻板印象 25
这些思维习惯会背叛我们 27
自我中心 32
一厢情愿—批判性思维最大的障碍 34
03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38
如果找不准作者、演说者的结论,你就会曲解别人的意图,这样做出的回应也就显得驴唇不对马嘴。
论题的种类 39
寻找论题 41
寻找作者或演说者的结论 43
发现之旅的几点线索:怎样才能找到结论
44
批判性思维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46
04 理由是什么 53
只有问一问别人为什么持有这样的观点,并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才能公正地判断为什么应该同意它。
开始质疑的过程 57
找到理由有提示词来帮忙 59
理由的类型 60
让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 62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63
批判性思维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63
05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71
如果每个词都只有一种潜在的含义,而且大家都认同这个含义,那么迅捷有效的交流就更有可能实现。可惜的是,大多数词语都有不止一种含义。
词语的多义性和易混淆性 73
找准关键词和短语 74
检查有没有歧义 76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77
判定歧义 77
语境与歧义 80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82
歧义、定义和字典 82
歧义与附加感情色彩的语言 85
谁想说服你,谁就要负责解释清楚 87
歧义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87
06 价值观假设与描述性假设 95
在所有的论证中,都有一些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特定想法,但通常情况下他们却不会明说出来。就好像你眼看着魔术师把手帕放进了帽子里,出来的却是一只兔子,而你压根儿就不知道魔术师暗地里到底玩的什么把戏。
到哪儿去找假设 98
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 99
从价值观到价值观假设 101
典型的价值观冲突 102
将立论者的背景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一个线索
103
将可能发生的后果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重要线索
104
找到价值观假设的其他提示 106
了解其他人价值倾向的价值所在 107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108
价值观与相对性 108
找出并评价描述性假设 109
描述性假设举例说明 110
常见的描述性假设 112
定位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 113
避免分析无意义的假设 116
假设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117
07 论证中有没有谬误 122
判断交流者的推理是不是以错误的假设为基础,是不是通过逻辑上的错误或带有欺骗性的推理来糊弄你,就要特别小心推理过程中的那些诡计花招。
用质疑的方法找出论证中的谬误 125
让我们从评价各种假设出发 126
发现其他常见的论证谬误 130
找出分散注意力的干扰项 137
愚弄人的循环论证 140
利用以下这个关键问题 141
推理错误小结 141
扩展关于谬误的知识 142
谬误与你的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 143
08 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意见 148
如果有人对出示证据这一简单要求的反应是怒火中烧或退避三舍,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尴尬难为情,因为他们意识到,没有证据,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本来不应该那样底气十足。
我们需要证据 149
找出事实断言 151
证据的来源 153
将直觉作为证据 154
个人经历作为证据 156
将典型案例作为证据 157
将当事人证言作为证据 159
将专家意见作为证据 161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165
你的学术写作与证据 166
09 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171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类比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做出了错误的假设:两样东西在一两个方面有相似之处,它们在其他重要方面也必然会有相似之处。
个人观察作为证据 171
研究报告作为证据 172
从研究的样本来概括 180
从研究的测量方法来概括 183
片面的调查和问卷 185
将类比作为证据 188
专家观点什么时候最可信 193
10 有没有替代原因 201
人类都有这种强烈的倾向,愿意相信如果两件事紧随前后发生,那么第一件事肯定导致了第二件事。比如你可能在写出一篇极出色的论文的同时戴了某一顶帽子,所以现在你一逢到写论文就坚持非要戴同一顶帽子不可。
什么时候应该去寻找替代原因 203
替代原因的说服力 203
找到替代原因 206
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206
多种视角可作为寻找替代原因的指导
208
组间差异的替代原因 209
相关性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211
混淆“在这之后”与“因为这个”之间的关系
214
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种解释 215
评价替代原因 216
替代原因和你自己的表达和交流 217
发掘潜在的原因 218
11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224
当你遇到听起来让人动心的数字或者百分比,一定要当心!你可能需要其他信息来判定这些数字到底有多让人动心!
不知来历和带有偏见的数据 226
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228
把一件事的结论用来证明另一件事
231
通过省略信息欺骗 233
在自己的写作中使用统计数字 234
12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240
推理说服力不够强,并不是因为说出来的不顶用,而是因为省略掉的太关键。就像马所戴的一副眼罩,眼罩让马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于正前方的道路,但同时也阻止它去关注某些特定的信息—也许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找到省略掉的信息有好处 241
不完整的论证在所难免 242
可以帮你识别省略信息的问题 244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确切的数字 247
考虑是否有负面效果 248
省略的信息还是找不到 250
13 能得出什么合理的结论 255
很少有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简简单单的“是”或斩钉截铁的“不是”来回答。
二分式思维方法: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的
结论 256
两面还是多面 258
寻找多个结论 259
条件句的衍生能力 261
备选的解决方法作为结论 262
让思维更灵活 263
小结 264
最后的话 269
译后记 271
---------------------------思考的艺术(原书第11版)---------------------------
前 言
第一部分 了解思考
第1章 培养思考能力 : 概述 / 2
什么是思考 / 4
思考的重要性 / 5
大脑与思维的运转 / 7
优秀的思考是一种习惯 / 9
本书的结构 / 10
让你的努力产生最大成效 / 11
利用情感 / 13
学会专心 / 14
应对挫折 / 14
让讨论有意义 / 15
预备思考策略 / 18
样题练习和解题思路 / 21
第2章 奠定基础 / 30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 31
什么是真相 / 33
什么是知识 / 35
知道的途径 / 37
记忆的问题 / 40
什么是意见 / 42
理解因果关系 / 44
讨论道德问题 / 51
道德判断的基础 / 53
应对困境 / 57
一个特殊的思考策略 / 57
第3章 拓宽你的视野 / 65
成为有个性的人 / 68
妨碍思考的习惯 / 71
克服坏习惯 / 82
第4章 批判性地阅读、倾听和观看 / 88
批判性评价的定义 / 89
做出重要的区分 / 91
批判性阅读的策略 / 96
评价与判断范例 / 103
批判性倾听的策略 / 105
批判性观看的策略 / 108
批判性分析与写作的关系 / 110
第二部分 要有创造性
第5章 创造的过程 / 124
有关创造力的关键事实 / 125
创造型人才的特征 / 128
应用创造力来解决问题和争议 / 131
创造过程的阶段 / 136
第6章 寻找挑战 / 143
好奇心的重要性 / 144
好奇心是怎样丧失的 / 146
重获好奇心 / 147
6个有用的技巧 / 148
第7章 表述问题或争议 / 159
区分问题与争议 / 160
表述问题 / 161
表述争议 / 162
当问题变成争议 / 163
问题和争议表述的指导原则 / 164
谨慎表述的好处 / 165
问题实例 / 168
争议实例 / 169
第8章 调查问题或争议 / 174
调查什么 / 176
用好图书馆 / 184
使用互联网 / 187
保持质疑的态度 / 189
安排访问 / 189
避免抄袭 / 191
完成你自己的研究 / 197
保持活跃的创造力 / 198
第9章 产生想法 / 204
激发你的想象力 / 206
追求独创性 / 212
不要轻易下判断 / 213
克服障碍 / 214
顿悟是怎样发生的 / 216
问题范例 / 217
争议范例 / 221
第三部分 要有批判性
第10章 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 228
为什么批判性思维必不可少 / 229
聚焦于你的想法 / 230
克服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 231
运用好奇心 / 231
不要臆断 / 232
改进你的解决方案 / 234
问题范例 / 235
改进你对争议的看法 / 236
争议范例 / 237
针对争议采取行动 / 238
第11章 改进问题的解决方案 / 243
改进的三个步骤 / 244
两个问题范例 / 250
第12章 评价你对争议的推理 / 259
影响真实性的错误 / 260
影响有效性的错误 / 265
一个特殊问题:隐藏的前提 / 268
识别复杂论证 / 270
评价论证的步骤 / 271
家长抗议电视节目的案例 / 272
智障女孩的案例 / 274
第13章 改进争议的解决方案 / 281
第一步:决定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 282
第二步:识别并克服困难 / 283
儿童是否应该宣誓效忠 / 284
是否应该废除米兰达法则 / 286
第四部分 沟通你的想法
第14章 说服别人 / 292
弄清楚人们为什么排斥新想法 / 294
了解你的受众 / 296
预测受众的反对意见 / 298
有效地展现你的想法 / 301
时机的重要性 / 305
第15章 有效地写作和演讲 / 309
有效写作的特点 / 310
按部就班的写作方法 / 312
培养可读性强的写作风格 / 316
写作范文 / 318
有效演讲的挑战 / 321
演讲的类型 / 321
组织你的演讲材料 / 322
提纲和演讲范例 / 324
练习演讲的发表 / 327
附录 范例问题的答案 / 333
注释 / 335
---------------------------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
前言
1 ┈ 第一章
作者自述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真厉害 / 要“学会”而非“学精” / 要“质量”而非“数量” / 什么是“快速技能习得” / 《黑客帝国》带给观众的错觉 / 技能习得与技能学习 / 技能学习的真正意义 / 技能习得和技能训练 / 技能习得和教育、资格认证 / 神经生理学:大脑的可塑性和肌肉的记忆
17 ┈ 第二章
快速习得技能的10个方法
快速习得技能的10个原则真的管用吗 / 沉浸法 / 重拾旧技能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33 ┈ 第三章
有效学习的10个方法
运筹帷幄 / 实践出真知 / 关于这些技能
46 ┈ 第四章
瑜伽
学习心得:别把事情搞得太复杂 / “你应该好好认识一下瑜伽……” / “气轮、灵气、昆达利尼静心”,我真受不了 / “面部放松” / “居士”的窘境 / 当学生准备好,老师就会出现 / 这一刻,我想正儿八经练瑜伽 / 到底什么是“瑜伽” / 古典瑜伽体位 / 《瑜伽经》的编纂 / 现代瑜伽的创始人 / 师父的安排 / 新式瑜伽 / 瑜伽=呼吸+运动+冥想 / 摒弃误解 / 瑜伽危险吗 / 制定最可行的目标 / 瑜伽装备 / 学习瑜伽姿势/ 拜日式动作序列 / 记住像达斯·维达一样呼吸 / 站立姿势 / 地板姿势 / 克服困难 / 方法回顾 / 接下来做什么
78 ┈ 第五章
编程
学习心得:复杂的东西拆解之后就会变得简单 / 进步的代价 / 问题检查 / 系统瘫痪 / 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 / 学习编码 / 什么是编程 / 编程语言 / 像程序员般思考 / 是什么让网络应用程序与众不同 / 网络应用编程语言的选择 / 框架选择 / 解构最终结果 / Ruby升级 / 什么是“Git” / 程序库安装(gems) / 埋头读书 / 注释和调试 / 交互式Ruby(IRB)的检验 / 应用#1:Sinatra的静态网站 / 基本应用的创建 / 警告,警告 / Sinatra走上舞台 / 应用#2:Codex–个人笔记本数据库 / 进入DataMapper / 使用DataMapper / Pow函数 / 编码、测试和修改 / 个性化需求,到处都是个性化需求 / 创建页面 / 编辑页面 / 删除页面 / 页面明细表 / 第一次启动应用程序 / 添加侧边栏支持工具 / 添加Markdown支持工具 / 增加安全性 / 添加“Flash”消息 / 代码完成 / 愤怒机器 / 方法回顾 / 接下来做什么
145┈ 第六章
触摸打字
学习心得:老习惯不一定很难改掉 / 键盘背后的生活 / QWERTY布局如何成为通用的标准 / 竞争的出现:Dvorak(德沃夏克) / 一个新的挑战者出现:Colemak / 如有疑问,测试 / Colemak看起来是什么样子 / 如何开启Colemak模式 / 改装键盘 / 我打字有多快 / 翻转开关 / 我已经看到敌人,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 重塑我的大脑 / 修改Keyzen / 精细运动技能 /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译者序
前言
绪论 1
最新的批判性思维概念 1
作为一个思考者,你的技能如何 2
良好的思维方式需要付出努力 5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8
成为自己思维的批判者 11
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11
培养对自己推理能力和识别事物能力的信心 12
第1章 成为公正的思考者 15
批判性思维的强弱 16
公正性需要什么 20
认识思维特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35
小结 38
第2章 你处于批判性思维前四个阶段的哪个
阶段 39
阶段1 鲁莽的思考者 40
阶段2 质疑的思考者 42
阶段3 初始的思考者 44
阶段4 练习中的思考者 48
一份通向进步的“游戏计划” 50
为制订练习计划而建议的策略 50
第3章 自我理解 59
监控日常思维和生活中的自我中心 60
努力做到思维公正 61
识别大脑的三个与众不同的功能 62
理解你与大脑间的特殊关系 64
将所学课程与你的生活问题建立联系 68
整合理智和情感的学习 68
第4章 思维的组成 71
推理无处不在 72
思维的成分 74
思维成分的整合 83
思维要素之间的关系 84
批判性思维指向一定目标 85
批判性思考者能够组织概念 86
批判性思考者评估获取的信息 89
批判性思考者能够区分推论与假设 93
批判性思考者能够透彻理解推论的意义 99
批判性思考者能够调整观点立场 102
批判性思考者的观点立场 103
小结 104
第5章 思维标准 105
深入理解通用思维标准 106
将思维元素和思维标准结合 115
使用思维标准的简要指南 121
第6章 培养良好思维的提问 131
思维中提问的重要性 132
质疑你的问题 133
呆板的问题反映惰性的思考 134
三种问题类型 134
成为苏格拉底式提问者 138
关注问题的类型 140
关注思维标准 141
关注思维元素 143
关注问题优先次序 146
关注思维领域 147
小结 150
第7章 掌握思维,掌握内容 151
超越表面化的记忆,深度学习 152
内容和思维的关系 153
通过思维理解内容,通过内容进行思考 154
用思维的知识在课堂上思考 156
第8章 了解优秀思维者是如何学习的 159
优化学习的18个策略 160
典型大学课堂的逻辑 162
理清你所学课程的最基本概念 166
清楚课程和学科必要的思维模式 168
生物化学的逻辑 171
另外四门学科的逻辑 175
确保课程设计对你有效 182
听说读写和思考 186
找出一篇文章的逻辑 189
弄清教科书的逻辑 189
评价作者推理的标准 189
第9章 重新评估自己思考和学习的水平 191
发展自我评估的策略 192
运用特征来评价你的表现 192
运用学生特征去评价你自己在具体学科中的表现 197
小结 201
第10章 决策和问题解决 202
决策 202
问题解决 211
小结 227
第11章 应对自身的非理性 229
管好自私的天性 231
控制你的社会中心倾向 258
小结 267
第12章 如何甄辨新闻中的媒体偏见和宣教 269
民主与新闻媒体 270
使得新闻媒介逻辑晦涩难懂的谬见 272
新闻媒体的客观性 272
对主流观点偏见的知觉 277
辨别社会中心思维 281
歪曲报道来支持特权的观点 282
找到替代的信息来源 294
成为一个自我思考者 295
小结 306
第13章 谬误:心理诡计和操纵诡计 307
人类心理的真实和自欺 308
三种类型的思考者 309
思维谬误的概念 312
错误的概括化 316
分析概括 319
44种赢取辩论的诡计 325
谬误识别:分析过去的一则演讲 346
谬误识别:分析当代的一则演讲 351
谬误识别:分析一则总统候选人的演讲 356
避免两个极端 359
小结 361
第14章 努力成为一名有道德的推理者 363
为什么人们对道德感到困惑 364
道德推理的基础 367
小结 383
第15章 策略性思维:第一部分 384
理解和使用策略性思维 384
策略性思维的成分 387
策略性思维的开始 388
第16章 策略性思维:第二部分 400
小结 415
第17章 成为一名高级的思考者:总结 416
练习批判性思维 416
阶段5 高级的思考者 417
阶段6 完善的思考者 420
完善的思考者的心理品质 422
完善的思考者的内在逻辑 424
完善的思考者 424
参考文献 426
译者序
---------------------------创造性思维:改变思维做决策---------------------------
2013年1月,译者应邀访问我们的老朋友,中国管理学界众人皆知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创始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匹兹堡大学教授托马斯L. 萨蒂。好客的萨蒂和夫人Rozann执意要我俩住在他们的私人住宅里。在两天的相处中,除了正常的学术活动外,我们与萨蒂夫妇对学术、生活和人生价值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其中交谈最多的不是他的层次分析法,而是2001年出版,以后三次再版的《创造性思维:改变思维做决策》(Creative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 Making)一书。他说他的层次分析法由于中国学者的应用而备受国际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他希望他的这本书也能被中国学术界接受。望着他诚挚的眼神,译者欣然建议由我们共同将它翻译成中文,以飨中国学者、学生和想用创造性思维改变自己和社会的人。通过三年多的努力,今天这本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说到这本书,石勇的感触尤为深切:
2004年11月,那是我回到中国科学院工作的第一年,我趁萨蒂教授夫妇访问中国的时机,请他来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执教的数据挖掘研究生课堂上做报告。他告诉我,他有本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新书,他不想讲层次分析法,愿意把《创造性思维:改变思维做决策》一书的精髓分享给我的学生们。接下来,萨蒂教授精彩的报告打动了许多同学,大家反响非常好,对萨蒂聪明的才智、飞跃的思想和活泼的事例感叹不已,并且深受教诲。
从我在美国攻读博士开始,我与萨蒂教授已有26年的交情了。我第一次见到萨蒂教授和他漂亮的夫人Rozann是在1990年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在萨蒂教授做层次分析法大会报告期间,几位学者发出了措辞强烈的提问,60多岁的萨蒂教授面对问题,激动高昂地反驳,像一个勇猛的战士。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我一方面为他炽热的科学精神所打动,另一方面被国际学术界自由争论的学术气氛所熏陶。与萨蒂相识,终生难忘。在以后的岁月里,萨蒂教授不仅是我人生的楷模,更是我学术生涯的坚定支持者。最让我难忘的是,2001年我决定创办《国际信息技术和决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ecision Making)期刊的时候,萨蒂教授是我首批应邀的期刊顾问委员会成员,后来他几篇有关层次分析法(AHP)和网络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的文章都在该期刊发表,其中一篇论文被该期刊的读者选为以萨蒂教授好友、著名的诺贝尔奖和图灵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命名的ITDM优秀论文奖。2014年,萨蒂教授又成为我新办的国际期刊《数据科学年鉴》(Annals of Data Science)的顾问委员,88岁的他仍然活跃在国际学术界,真是难能可贵。
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本书原著中的全部思想很难用中文完整表达。我们在翻译中不断与萨蒂教授本人沟通,尽力用中文表达他的原始思想。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感谢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的刘玮同志认真负责地对全书所做的校对工作,没有她的努力,本书的翻译会推迟。此外,感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管理学院陈剑平博士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陈艳、邵超煜、施灏、王海灵、顾嘉慧、高晓霞、刘娜、张郑秋阳、李凤、钟方睿、程叶晶、张舒、方洁夏虹等同学对本书有关章节的初译工作,以及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杨敏副教授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顾嘉慧、杨力、倪梦晶、陈红、施晓榄等同学的初校和排版工作。同时,北京交通大学张磊教授在美国做萨蒂教授访问学者期间,对本书中的一些故事进行了校对,我们对此深表谢意。如果本书中还存在一些翻译的错误,将由我们负责。
最后,我们感谢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号91546201,71331005,71110107026,71271191)对我们科研项目及本书翻译工作的支持。
时下,我国政府正在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创新活动,我们相信本书读者一定会从萨蒂教授的思想中找到自己创新的真谛,启发自己创新的萌芽,在创业创新的时代潮流中发挥自身的才能。
石勇李兴森
2015年5月15日于中国科学院·北京中关村
---------------------------如何高效学习---------------------------
. 说一个人“学得少”,是说这个人学习时间花得少;“会得多”是指学习的效果好;综合起来就是花最少的学习时间,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这是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一个学习者的终极梦想。
整体性学习是加拿大大学生斯科特·扬总结的一套学习理论,它没有学习心理学中各种流派传承的影子,但是这并不妨碍理论的高效性,它来自作者及一批追随者的亲身学习实践。斯科特·扬算是一个学习达人,他在大学的专业是商业学,业余时间又自学了编程,参加各种演讲,开设自己的博客,写了几本颇有影响的电子书。这还没完,最近,他又完成了一项学习壮举,10天拿下线性代数,12个月内自学完成4年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33门课程,网友纷纷惊呼,斯科特·扬到底有什么学习诀窍?斯科特·扬并不保守,他的学习方法就是整体性学习理论,早已经写在这本书中了。
整体性学习到底要怎样学习?简单地说,整体性学习就是看待知识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任何一门知识都不会单独存在,它总是与方方面面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这个观点并不新鲜,很多学习方法都是这么说的。不过,整体性学习在这方面走得更远,它让你在学习导数时,想到的不是公式,而是汽车的速度表和里程表;在学习公司管理时,想到的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要想走得更远,你就需要从学科内部跳出来,站在外面看学科。有人问爱因斯坦:“相对论到底是什么?”爱因斯坦回答:“你坐在美女身边一小时,感觉就像一分钟,而夏天你在火炉旁坐上一分钟,感觉就像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数学家华罗庚讲统筹方法时,没有说一堆数学符号,而是用了一个“怎样泡茶最省时间”的例子,工人一听就明白了。
大家觉得如何?站在外面看,知识是不是变得容易理解和学习了!其实我们每个人早就掌握了站在外面看知识的本领,这就是比喻。过去,我们轻视比喻,仅仅把它当作文学中的修辞手段,是文学家用来增强表达效果的点缀和修饰。1980年,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与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吹响了隐喻(比喻)的号角,掀起了一场“隐喻革命”或“隐喻狂热”。比喻从此走向了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舞台中央,比喻不再局限于文学领域,它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更是我们的认知工具。莱考夫把隐喻定义为“以一种事物认知另一种事物”,而这恰恰就是学习的本质!
比喻作为帮助人们理解的工具,由来已久。
耶稣解释“天国”:天国就像酵母,妇人拿了它放入玉米粉,直到全部发酵完毕……天国就像寻求珍珠的商人……天国就像抛入大海中的网……
佛要说六相,就先在大众前把华巾次第绾叠,一共打了六个死结。佛告诉阿难:这个华巾本来只有一条,因为我绾了六次,就说他是六个结。六结虽然不同,回顾它的本因,却是一条华巾所造。现在你的六根也是这样的,没有打结之前,一相都不可得,哪里会有六处呢?等到从真起妄产生根结后,六相开始分明,并且次序严谨。
比喻就像金·凯瑞拥有了上帝的力量,将月亮(陌生)拉得靠近自己(熟悉),使学习者能更清楚地观察陌生的知识。科学家哈定曾说:“如果科学家一生注意细微的观察,训练自己注意寻求类比,使自己具备有关的知识,那么这个‘感觉工具’就将成为神通广大的仙杖。”开普勒说:“我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康德曾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苏联学者瓦赫罗夫说:“类比像闪电一样,可以照亮学生所学学科的黑暗角落。”
斯科特·扬不仅是比喻和类比的高手,而且善于吸收其他各种学习方法的可取之处,他创造性地将信息分为五种类型,针对不同的信息类型,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整体性学习理论更是站在学习之外看待学习,在第三部分,作者以“超越整体性学习”为题,介绍了每一位学习者都不可忽视的几个关键之处,即“能量管理”、“时间控制”、“习惯养成”、“批处理”和“自我教育”,让读者耳目一新,真正做到站在学习之外审视学习。读完这本书,学习者应该由学习战术家转变为学习战略家。
本书得以出版,离不开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慧眼。感谢赵艳君编辑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精心策划和反复审校,为本书顺利出版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感谢我的妻子和女儿,没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我大概早就半途而废,难以实现医者到译者的转变。最后,由于译者水平有限,翻译经验欠缺,虽经多次修改,仍然存在很多疏漏甚至误译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crowncheng@163.com)。
程冕
整体性学习是加拿大大学生斯科特·扬总结的一套学习理论,它没有学习心理学中各种流派传承的影子,但是这并不妨碍理论的高效性,它来自作者及一批追随者的亲身学习实践。斯科特·扬算是一个学习达人,他在大学的专业是商业学,业余时间又自学了编程,参加各种演讲,开设自己的博客,写了几本颇有影响的电子书。这还没完,最近,他又完成了一项学习壮举,10天拿下线性代数,12个月内自学完成4年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33门课程,网友纷纷惊呼,斯科特·扬到底有什么学习诀窍?斯科特·扬并不保守,他的学习方法就是整体性学习理论,早已经写在这本书中了。
整体性学习到底要怎样学习?简单地说,整体性学习就是看待知识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任何一门知识都不会单独存在,它总是与方方面面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这个观点并不新鲜,很多学习方法都是这么说的。不过,整体性学习在这方面走得更远,它让你在学习导数时,想到的不是公式,而是汽车的速度表和里程表;在学习公司管理时,想到的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要想走得更远,你就需要从学科内部跳出来,站在外面看学科。有人问爱因斯坦:“相对论到底是什么?”爱因斯坦回答:“你坐在美女身边一小时,感觉就像一分钟,而夏天你在火炉旁坐上一分钟,感觉就像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数学家华罗庚讲统筹方法时,没有说一堆数学符号,而是用了一个“怎样泡茶最省时间”的例子,工人一听就明白了。
大家觉得如何?站在外面看,知识是不是变得容易理解和学习了!其实我们每个人早就掌握了站在外面看知识的本领,这就是比喻。过去,我们轻视比喻,仅仅把它当作文学中的修辞手段,是文学家用来增强表达效果的点缀和修饰。1980年,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与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吹响了隐喻(比喻)的号角,掀起了一场“隐喻革命”或“隐喻狂热”。比喻从此走向了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舞台中央,比喻不再局限于文学领域,它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更是我们的认知工具。莱考夫把隐喻定义为“以一种事物认知另一种事物”,而这恰恰就是学习的本质!
比喻作为帮助人们理解的工具,由来已久。
耶稣解释“天国”:天国就像酵母,妇人拿了它放入玉米粉,直到全部发酵完毕……天国就像寻求珍珠的商人……天国就像抛入大海中的网……
佛要说六相,就先在大众前把华巾次第绾叠,一共打了六个死结。佛告诉阿难:这个华巾本来只有一条,因为我绾了六次,就说他是六个结。六结虽然不同,回顾它的本因,却是一条华巾所造。现在你的六根也是这样的,没有打结之前,一相都不可得,哪里会有六处呢?等到从真起妄产生根结后,六相开始分明,并且次序严谨。
比喻就像金·凯瑞拥有了上帝的力量,将月亮(陌生)拉得靠近自己(熟悉),使学习者能更清楚地观察陌生的知识。科学家哈定曾说:“如果科学家一生注意细微的观察,训练自己注意寻求类比,使自己具备有关的知识,那么这个‘感觉工具’就将成为神通广大的仙杖。”开普勒说:“我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康德曾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苏联学者瓦赫罗夫说:“类比像闪电一样,可以照亮学生所学学科的黑暗角落。”
斯科特·扬不仅是比喻和类比的高手,而且善于吸收其他各种学习方法的可取之处,他创造性地将信息分为五种类型,针对不同的信息类型,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整体性学习理论更是站在学习之外看待学习,在第三部分,作者以“超越整体性学习”为题,介绍了每一位学习者都不可忽视的几个关键之处,即“能量管理”、“时间控制”、“习惯养成”、“批处理”和“自我教育”,让读者耳目一新,真正做到站在学习之外审视学习。读完这本书,学习者应该由学习战术家转变为学习战略家。
本书得以出版,离不开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慧眼。感谢赵艳君编辑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精心策划和反复审校,为本书顺利出版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感谢我的妻子和女儿,没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我大概早就半途而废,难以实现医者到译者的转变。最后,由于译者水平有限,翻译经验欠缺,虽经多次修改,仍然存在很多疏漏甚至误译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crowncheng@163.com)。
程冕
前言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
相较前些版本,第10版总体及章节发生了诸多变化。
总体变化为:
许多章节中都补充了论证图解的实例。
章节变化为:
面貌一新的第1章,更直接、清晰地介绍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这章也写入了重要的新内容:认知偏差、事实与观点、为什么要进行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所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第2章,两类推理中有了新的内容:道德、情感和逻辑;并非前提的表达;衡平推理和最佳解释推理。
第4章,进行了更准确、更合逻辑的调整。
第5章,通过修辞进行说服,把修辞技巧划分了几大类。
第9章,加入了全新的内容:关于演绎论证的简明介绍。
重新撰写的第10章,关于非演绎推理的批判性思维,包含了模糊概述、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自荐样本的谬误、全体证据原则等全新的内容。另外,这章也改进了关于类比推理、基于样本的科学概括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概括等内容的讨论,并添加了有关评价非演绎推理的解说。
第11章,因果解释中改进了关于体检中各种条件的可能性的讨论。
无论经过多少人的努力,出版的书籍中难免会有错误。如果你发现了本书的任何错误,都该由作者摩尔或帕克来承担责任。错误与麦格劳–希尔公司那些帮助我们的优秀工作人员没有关系。这些优秀的工作人员包括高级编辑马克·乔治福先生(Mark Geogiev),他一直以自己的洞见、智慧和耐心在各个方面关照着我们;策划编辑:苏珊·梅塞尔(Susan Messer),她的小说《大河与欢乐》(Grand River and Joy)比本书更能打动人心,正是听取苏珊的建议,本版才清晰地说明了每章的学习目的;策划执行主任:莉莎·平托(Lisa Pintor);编务统筹:艾米·弗拉昂斯(Amy Flauaus);制作经理:莱斯利·莱克纳尔利(Leslie Racanelli);制作编辑:露丝·坂田·斯科利(Ruth Sakata Corley);封面编辑:芭芭拉·哈查(Barbara Hacha);还有查找图片的布赖恩·佩克(Brain Pecko)。
很幸运有下列人士作为第10版及此前各版的审查者,他们为本版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Keith Abney, 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 San Luis Obispo
. James Anderson,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Sheldon Bachus
Pat Baldwin, Pitt Community College
Tim Black,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
Charles Blatz, University of Toledo
Christian Blum, Bryant & Stratton, Buffalo
Leah Blum
K. D. Borcoman, Coastline College/CSUDH
Keith Brown,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East Bay
Melissa Brown
Lee Carter, Glendale Community College
David Connelly
Anne D’Arcy,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Chico
Michelle Darnelle, Fayetteville State University
Ray Darr,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Edwardsville
Sandra Dwyer,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Aaron Edl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Ellery Eell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Ben Eggleston, University of Kansas
Geoffrey B. Frasz, Community College of Southern Nevada
Josh Fulcher
Rory Goggins
Geoffrey Gorham, University of Wisconsin-Eau Claire
Joseph Graves, North Carolina A&T University
Dabney Gray, Stillman College
Patricia Hammer, Delta College
Anthony Hanson, De Anza College
Judith M. Hill, Saginaw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Steven Hoeltzel, James Madison University
J.F. Humphrey, North Carolina A&T University
Amro Jayousi
Gary John, Richland College
Sunghyun Jung
Allyn Kahn, Champlain College
David Keyt
William Krieger,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Pomona
Michael LaBossiere, Florida A&M University
Marion Ledwig, University of Nevada-Las Vegas
Terrance MacMullon, Ea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Eric Parkinson, Syracuse University
Steven Patterson, Marygrove College
Jamie L. Phillips, Clarion University
Scott Rappold, Our Lady of Holy Cross
Victor Reppert, Glendale Community College
Matt Roberts, Patrick Henry College
Greg Sadler, Fayetteville State University
Matt Schulte, Montgomery College
Richard Scott, Glendale Community College
Laurel Severino, Santa Fe Community College
Mehul Shah, Bergen Community College
Steven Silveria
Robert Skipper, St. Mary’s University
Taggart Smith, Purdue University-Calumet
Richard Sneed, University of Central Oklahoma
Chris Soutter
Anne St. Germain
James Stump, Bethel College
Lou Suarez
Susan Vineberg, Wayne State University
Dennis Weiss, York College of Pennsylvania
Amy Goodman Wilson, Webster University
Christine Wolf
Marie G. Zaccaria, Georgia Perimeter College
Melinda Zerkle
多年以来,奇科分校的同事安妮·莫里西(Anne Morrissey)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可以利用的资料,奇科分校和比特学院的同事柯蒂斯·佩尔多(Curtis Peldo)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良好的例证,比特学院的另一位同事丹·巴尼特(Dan Barnett)也一直在多方面给我们提供帮助。
我们感谢奇科分校的同事们,他们总能给我们提供建议、观念以及建设性的批评。他们是:Marcel Daguerre, Randy Larsen, Becky White, Wai-hung Wong, Zanja Yudell, and Greg Tropea, whose recent death leaves us saddened beyond our ability to express. Greg was a dear friend whose deep wisdom and quiet insight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our thinking over the course of many years. We are also grateful to Bangs Tapscott, Linda Kaye Bomstad, Geoff Bartells, and Jeffrey Ridenour for contributions both archival and recent.
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两个人,艾丽西亚·阿尔瓦雷茨·帕克(Alicia Alvarez de Parker)和玛丽安妮·摩尔(Marianne Moore),她们一直以自己的耐心、鼓励和优雅陪伴着我们。
---------------------------专注力:化繁为简的惊人力量(原书第2版)---------------------------
专注的建立将怎样改变你的人生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沮丧经历,你知道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其实可以比现在更成功,但无论你如何努力,你好像就是没法实现这个目标。有时你是否会因为时光不断流逝,你却无法充分释放潜力而生自己的气?你明白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但你却不清楚如何才能过上那样的生活。
如果这些话听起来耳熟,那么你来对地方了。本书不是关于“什么”,而是关于“怎样”。你可能已经知道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些什么(如果你还不知道,本书的第一部分会帮你理清思路,明确你的目标)。或许你脑中的大问题是,“怎样从这里到达那里?”
这一改变需要专注,不过实际情况却好像整个世界都串通好了要一直阻碍你拥有那种专注。你如果注意力分散、无法集中精力,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清醒的每一刻,你忙于应付来自外界的各种干扰,这会儿你的注意力被铺天盖地的广告占据,下一秒你的注意力可能就被父母或同事的期望所占据;也许你经常会有这样的梦魇,你所设定的那些目标,那些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无法实现的目标像鬼魂一样反反复复纠缠着你。不仅如此,大家还希望你能做到24/7(一天工作24小时,每周工作7天),于是你连一丁点儿可以用来进行反思的时间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能集中精力做到专注,那简直是奇迹。
好了,现在准备好给自己和别人一个惊喜吧!
本书将带你一步一步地经历这个过程:从决定你真正想要的,找出过去失败的原因,弄清你时间利用中的干扰性因素(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干扰),从而学会如何克服这些阻碍绝大多数人取得成功的因素。最后,本书将教会你怎样综合这些信息形成一个规划,日后在你为自己设立新的目标时,你可以重复运用这个规划帮你实现目标。本书中所揭示的方法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你的习惯,并引导你到达成功,你将会越来越轻松地做到专注。
书中的很多技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技巧是在以往老旧的方法已经不再有效的基础上诞生的,尤其是对于右脑型人群而言。传统时间管理技巧是在工业时代发展初期出现的,这一时期的技巧主要是帮助人们在进行重复性劳作时能够更加有效率。在现今这种信息无处不在的条件下,运用这些过时的技巧只会造成在多项任务中手忙脚乱、四下救火的情形,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
如果你曾经尝试过使用那些传统的时间管理方法,结果发现这些方法非常耗时,对工作的局限性非常大,并且根本没什么效果,那很有可能你就是一位右脑型人才。如果你喜欢多样性且直觉很准,你喜欢迎接新的挑战但又讨厌陷入旧路,那么本书完全就是为你专门定制的。
如今,人们需要的是创造力、灵活的变通能力以及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本书将告诉你如何认清最重要的事情以及让你的精力集中,并投入到引导你取得成功的任务中去。我知道这些技巧会奏效,因为它们已经在我本人以及其他成百上千参加了我所举办的“创建你的未来”讲座的人们身上都有效。我敢说,你一定会喜欢使用这些突破性技巧,比如利用“第二自我”策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何任务,或者利用平均残差绝对值(mean average difference ,MAD)策略快速解决进展缓慢或者让人感觉进退两难的项目。你将要体验的,正是这样一条捷径。
也许你以前曾经听说过80/20法则,但你很可能并不知道怎样把这一法则运用到你的工作和个人生活中。通过专注于生活中会给你带来最大价值的20%,你的成功概率将以指数方式增长,你将在第1章中学到这些内容。
在第2章中,你将把前面所学到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令人振奋的巨大目标,但在此之前,你一定要找到那个会让绝大多数目标无疾而终的陷阱并避开它。
第3章中,你将了解时间模式如何奏效,你的时间模式如何阻碍你取得原本可以实现的成功。你还会了解怎样将更有效的时间模式投入使用。
你是否曾经注意到明白下一步要做什么非常简单,而真正去做这件事却又无比困难?第4章揭示了阻止绝大多数人实现目标的那些潜在的障碍。正是这一拦路虎使人们无法坚持去健身房健身,摧毁了人们学习新语言或新技能的决心。你将会发现一个右脑适用策略,在困难每次出现时你都可以依靠这一策略克服困难。
如果你一直都专注于自己的弱点而不是强项,那么你已经在无意中阻碍了自己的进步。在第5章中,你会发现将注意力集中在优点上是所有伟大成功者之间公开的秘密,并且通过这一章,你将会找到做到这一点的方法。
拖延是专注最大的敌人。如果你想要战胜拖延这个敌人,答案就在第6章。
如果你曾经在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时因为心情不好而拖拖沓沓,第7章所描述的开创性第二自我策略将释放你的生产力。一旦开始使用这一策略,你便能立刻改变自己的工作效率。
自我专注非常重要,当然你还需要依靠他人和你进行合作。第8章将告诉你如何设置界限,怎样对他人说不,以及怎样对他人进行管理,从而可以让其在实现自我目标的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第9章深入说明了一些运用语言的具体技巧,揭示了为什么很多对话最后无疾而终以及如何将这些失败的对话转变成有说服力的沟通。你将了解如何识别他人的语言模式以及使用这种语言模式与他人建立融洽良好的沟通氛围。另外,还有一些方法包括重新架构、调整与引导、利用比喻和故事。
接下来几章几乎包括了创造力和生产力最强有力的敌人:超负荷信息量(第10章),文山文海(第11章),邮件怪兽(第12章),没完没了或不相干的会议(第13章)以及截止日期和处理多项任务的需要(第14章)。对于以上提到的每一项,你都能找到对应的解决措施。
事业的发展给你带来的不仅有压力,也有回报,第15章将告诉你怎样冷静、放松并灵活地使自己保持专注。
在第16章,你将看到其他人是怎样把这一切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行动计划,从而实现他们所梦想的目标的。
.第17章,你将找到这样一个引导你通过同样的方式取得成功的计划。第17章重述了所有章节的要点,并引导你通过这一方法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当你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设立新的目标时,你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复使用这一计划。
你将开始一段伟大的冒险,这是一段最终实现你所等待的并且该得到的成功的冒险。让我们开始出发吧!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原书第2版)---------------------------
这是一本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入门书籍,但涉及的主题十分广泛,包括某些哲学和归纳问题、非形式谬误以及命题和传统三段论逻辑。本书旨在以本科初学者可接受的方式讨论上述话题,是为并未接触过哲学以及对分析性思维十分陌生的学生设计的,行文简易、直接,专业术语数量降至最少,符号也较简单。正文中的专栏对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旨在帮助学生重视本书提出的重要区别和基本观念。尽管本书以大学生可以理解而且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述14章的内容,但在阐述逻辑原理方面又十分严谨。因此,这种写作方式绝不损坏准确性。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可以指导我们分析、解释和评估论证。它旨在帮助学生区分好的推理和坏的推理。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专门讲解论证的识别与构成。第1章介绍分析论证的方法,重点是论证的识别以及推论的形式和非形式方法的区分。第2章详细考察了建构论证的语言,研究了逻辑力量、语言价值、修辞力量、语句类型、语言使用以及定义。第3章考察了陈述的认知层面,陈述是推论的主要构成部分。该章解释了在如果说话者真诚且称职,那么他们所说即是所信的预设下,信念认知层面的优点和缺点都会影响陈述这一观点。第二部分专门分析演绎和归纳论证,主要区分了学生应该能识别的分属两类论证的不同子类。这一部分还讨论了宽容性和忠实性原则,拓展论证、省略三段论以及四类规范性论证。第三部分为学生展示思考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层次混淆会如何导致有缺陷的推理,指导他们识别20种最常见的非形式谬误。第四部分由第11~14章构成,详细研究了命题逻辑确定有效性的基本程序,以及传统三段论逻辑中简化的有效性证明方法。学生在这一部分所学到的将远远超出第5章的内容。
依据培生出版社推荐的匿名评审以及使用本书的哲学家们的建议,我们在《逻辑思维简易入门》(第2版)中做了很多修改,包括:
为了更好地介绍论证这一核心主题,我们重写了第1章。本书中非论证的内容现在包括解释、条件句、虚构话语。
第2章在讨论了语言的比喻意义和间接使用问题之后,比较简明地介绍了定义理论。除此之外,还研究了语句类型、结合语言的使用,讨论了言语行为理论并对其进行了详细且及时的研究。
第3章较明晰地讨论了矛盾与一致性问题。
第1版第4章中的“评价性推理”细化为伦理、法律、美学、审慎规范和论证。
本书在说明非形式谬误的过程中列举了许多新的、不同难易程度的实例,及时更新了第1版中的例子。
本书扩充了每章习题,并增加了新题型,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训练。因此,教师在做课堂讨论或布置课后作业时都拥有更丰富的选择空间。
我们简化了本教材的内容编排,因此,它可以更好、更经济地帮助教师达到如下目标:教导学生如何培养批判性推理技能。遵循评审反馈的意见,如果还要讲解逻辑学的内容,那么在15周内根本没有时间使用第1版所设计的“哲学角”部分,因此,第2版去除了这部分内容。新版引用的哲学理论极少,即使用到,也是结合非形式逻辑的内容一并讨论。
第2版仍然保留了前一版的许多特色。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有益于教学的工具,既包括更多的习题,又包括学习上的问题以及关键词。书后附有重要术语的详细列表。
感谢培生教育集团的编辑Nancy Roberts和本书的项目经理Kate Fernandes,特别感谢培生的主编Dickson Mugslewhite,他在推出这一版的关键点上提出了有见地的指导性意见。同样感谢培生集团选择的评审哲学家们的批评。那些关于第1版的批评尽管很尖刻,但总是一针见血,正是它们造就了这本优秀书籍的面世。
---------------------------决策的艺术---------------------------
倘若你陷入了困境,进退两难,需要做出一个重要决策时,你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本书正好可以帮助你。
你知道成功取决于做出明智的决策,所以,你想知道如何成为更优秀的决策者。
那么,本书也可以帮助你。
人们在现实中如何决策,与他们本应该如何决策,两者之间是有差距的。包括我们三位作者在内的研究者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一差距普遍存在。我们写作本书,正是为了填补这一差距。我们提炼决策研究的精华,结合经验和常识,并简明地呈现给大家,期望能帮你在各项选择中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实现目标,节约宝贵的时间和金钱,避免盲目、焦虑和懊悔。简单地讲,我们希望更好的决策给你带来更高的生活品质。
获得卓越的决策技能,是令人非常向往的。你的一生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做选择。你最终成为怎样的人、从事什么职业、有多么成功、有多么幸福,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你所做的决定。然而,教育界、学术界、企业界几乎都没有将决策当作一种单独的技能来教。考虑到这项技能的重要性,本应在高中、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开设关于决策的常规课程,也应当有很多著作讨论这一课题。但遗憾的是,都没有,连这类课程和书籍都十分罕见。
精明的选择为优秀的决策提供路线图
在本书中,我们介绍了做出精明选择的一个清晰流程和一套简便方法。我们向你展示在评估你的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达成精明选择需要采取的措施。我们的方法实质上是逐个击破,也就是说,首先,将你的决策分解为若干关键要素;其次,识别出那些与你的决策最相关的因素;再次,运用一些艰难的、系统性的思考;最后,进行决策。我们的方法主动而为,鼓励你寻找决策的机会,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机会的出现。
本书集中了我们从百余年的有关决策的教学和著作中学到的东西,结合了我们亲自参与的上千次涉及个人、家庭、公司、非营利性机构和政府重要决策的咨询实践的经验。你可以对任何值得认真考虑的决策问题采用我们的方法,此方法将助你做出明智的个人决策,从买什么房子、买哪只共同基金,到是否要做某个可做可不做的手术,等等。它也能够帮助你在工作上做出明智的决策,从招聘怎样的人,到制定何种商业战略,以及事先计划哪条旅行线路等。
精明的选择清晰且易于理解
许多人无法从现有的决策研究中受益,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对如何进行决策的洞察,往往用过于学术化、技术性的语言来表达。在本书中,我们抛开那些术语,使你能迅速掌握那些洞察的精华。针对那些复杂而重要的决策,我们提供了一套环环相扣的程序,帮助你做出艰难的取舍,澄清不确定性,评估风险,并按照正确的步骤做出一系列相关联的决策。
把我们的方法运用到一些决策问题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对这一流程和这些方法越来越有信心。你将不再对决策局面诚惶诚恐,决策过程变得省时省力,挫折感大为减少,结果也变得更加有利。我们深信,本书将帮助你提高自己的决策技能,改善你的生活状态。
写书时最难的事情是让文字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所幸我们得到了大力帮助。我们感谢哈佛商学院出版社的编辑尼基·萨宾的指导,感谢苏珊·布朗热和尼克·卡尔出色的编辑工作,感谢南希·奥思不辞辛劳的文字处理和建议,以及众多人士对我们的手稿提出的宝贵意见。
约翰S.哈蒙德
拉尔夫L.基尼
霍华德·雷法
---------------------------创造性思维:改变思维做决策---------------------------
本书的基本前提是创造力可以被有效地教授和学习,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惊喜。
另外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是智力(或者缺乏智力)并不会限制创造力,这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这是本书的第二个基本前提。事实上,创造力只需要一个人花一点点精力去思考并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想法就足矣。一个人可能不是特别聪明,却可能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天才。例如,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天才,但在算术方面毫无建树。
本书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基本前提是高智商并不等同于高水平的创造力。
在此,我们使用了“智力”和“创造力”两个词,而并没有定义它们。一般来说,智力指的是学习和理解的心理能力,创造力指的是一种展现想象力、独创性以及问题解决技能的能力。讲授创造力的目的便是激发想象力,鼓励独创性。
要学会创新,就必须不断努力。我们赞同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告诫:“我的美国同胞们,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是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所以,“我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不要问本书能为你变得更有创造力做些什么,而是要问你能做些什么,从而通过锻炼想象力和独创性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本书的观点源自我生活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的孩童时期,当时我是通过父亲告诉我的儿童读物和故事来了解创造性的艺术家、科学家及其他有趣的人的生活的。我曾经对这个大千世界怀着无限不可抑制的敬畏和热情,我喜欢令人惊奇的事物。我的早期生活是超现实主义的,总是会有一些惊喜。我在受教育时很守纪律,特别是在贵格会学校上学的时候。在早期生活中,我了解到如果想要完成事情,最好是马上开始。
第二个阶段是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当时出于对创造性现象的兴趣,我把一篇关于创造性主题的文章纳入了我写的一本书中。因为它是这个领域的第一篇文章,所以被翻译成了日语和俄语。我发现其他人对研究创造的过程也非常感兴趣。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包含了我对创造性的所有贡献。我已经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很多年的研究,包括数学领域的四色问题、运筹学领域以及管理学方向。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执政期间,我在华盛顿的国务院下属的军备控制和裁军署工作,曾去日内瓦与苏联协商武器控制协议。
后来,但仍然是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即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期间,我创建了关于决策的理论—层次分析法(AHP),以及其对反馈的泛化版本—网络分析法(ANP)。之后,我进一步把它向脑和神经领域延伸,于是得到了神经网络分析法(NNP)。前两个理论让我获得了国际多目标决策学会的金奖,我们会在本书的第7章对该理论进行阐述。对这些理论的提升和延伸将会对我自身的知识和创造力提出极大挑战。我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创造力以及如何运用创造力的知识。
第四个阶段是课程教学和写作时期。基于我对一般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教学,学校要我开设一门教授创造力的课程。根据我对学生关于课程评估的了解,我发现他们非常喜欢这门课并且邀请了同学和朋友来学习。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有非常庞大的一群人。一个慈善家,也就是已经去世的阿瑟·布罗修斯,一听到我讲述创造力,就捐赠了一大笔钱并以他的名义奖励每学期中最具创造力的学生。我有幸成为该评奖协会的主席并评估谁的贡献可以获得这个奖项。所有这一切,包括讲授课程,都需要我不断扩充材料,至今已经演变成这样一本书。作为一个多年的习惯,我已经收集、编辑和创作了很多段子,并发表在19个不同版本的笑话集中。我已经从这些段子中摘取了一部分,并放在本书第2章的末尾,希望读者能够喜欢。
本书不仅具有挑战性,还有一定的休闲性质。本书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坦然地面对创造力的话题,并对自己的创造力更有信心。我希望激励读者们尝试本书中所提供的有关创造力的练习,也欢迎读者提出质疑,最重要的是希望读者去探索那些起初看似陌生的领域。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力,本书作为一个起点,希望可以激发大家的潜能。
特别感谢几位对本书的出版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他们是:我的挚友Larry Boone,他同时也是我的另一本书《拥抱未来》的共同作者,本书在第4章中还借鉴了其中的相关内容,我的夫人Rozann Saaty,我的女儿Linda Kolker,Kirti博士,Ozden Bayazit博士,Emily Tipping,我的一个极具创造力和艺术性的学生Susana Nahmias,以及我之前的秘书Sarah Lombardo。
---------------------------阈限思维: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引言什么是阈限思维一旦你看到了你的空间边界,它们就不再是你的空间边界了。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否曾经有过一个瞬间,彻底地改变了你的生活?在我29岁的时候,我拼命地想要戒烟,但我不太相信我能做到。我感到自己陷入了一个陷阱:我不想吸烟了,却戒不掉。我尝试过很多次,但次次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有一天,我得了支气管炎。可是因为烟瘾太大,即使是生病咳嗽期间,我依旧在吸烟,一天也没停过。当我披着浴巾坐着边咳边抽烟的时候,我脑海里闪现了一个喘着气的老人的画面。那个老人就是我。一想到这里,我简直喘不上气。从那以后,无论我是否生病,这幅画面都会在我眼前浮现。
于是那天,我做了一个决定——戒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令我惊喜的是,我坚持了下来,并且20年来没再碰过烟。这件事还带来了一个更深层的自我改变。我意识到如果我可以做到我以前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例如戒烟,那么我肯定也能做到更多事情。戒烟的成功带给了我自信和勇气,这些自信和勇气帮助我改变生活,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分了手,辞了职,换了行业,搬到这个国家的另一边,开始了我的新事业。我的整个观念都在改变,而新的观念又反过来改变了我的生活。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时刻吗——看着一件事,你突然得出了新想法和新思路?新的大门被打开,看世界的方式在变化,审视自己的角度也在更新,你在成长。
你可以培养出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据此突破固有的思维。通过新的思维方式,你将有能力用相似的思维转换方法去影响他人,给予他们改变生活的力量。这种思维训练也可以让你增加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打开更多隐秘的大门。
我把这种体验称作“阈限思考”。
“阈限”这个词来自拉丁文,本意是临界点。
临界点意味着在边界或边缘。就像是处于一个事物的边界处,或处于两个事物之间,不属于其中任何一方。
很多边界是虚化的。比如用什么来确定人们“在”或“不在”一个队伍中呢?用什么来对公司部门进行分类呢?用什么来对雇员和客户进行区分呢?边界构造了更令人舒适的生活;但同时,边界也可以被移动、被颠覆、被重塑、被重组。
改变经常会发生在下列状态的边界处:已知和未知之间,熟悉和陌生之间,新思维和旧思维之间,过去和未来之间。
很多事物也处于阈限状态。比如说一架马车,你可以说它是队伍中的一员,也可以说它不是。
同理,一个公司的咨询师,他可以是这个公司的一员,也可以不是。一个临床医师,他或许是最能对患者家庭有感触和共鸣的人,却不能说他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一个老师,可以说他是这门课的一部分,却不能说他属于这门课本身。
他们都处于阈限状态,因为他们都在不断增长和改变,不断变化或超越边界。
每天你都会遇到阈限状态,比如说半睡半醒的状态。其实多数时候你不知道它们叫作“阈限状态”,但它们是非常有价值和创造力的资源。你有没有曾经在半夜或洗澡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它们的出现正是因为你当时思想放松,脑洞大开。
其实阈限思维意味着你的身边充斥着临界点,也就意味着充满机会。大多数时候你看不到它们,那是因为你在关注别的事情。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能给你带来惊人的潜力去成长或改变。采用阈限思维能帮助你发现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想象力。在其他人依旧茫然时,阈限思维能帮你敏锐地抓住机会创造改变。
想要拥有阈限思维,你不需要任何预算、官方的认证或授权,只要你是一个渴望改变的人就够了。
学习阈限思维,和学习其他的手艺一样,须充分了解和它有关的“材料”。
如果你是一个木匠,那么你必须熟悉你的工具,以及这些工具背后的原理。这条原则适用于所有人,无论你是医生、技术工人、律师,还是一个花匠。
无论你做什么,对“材料”越熟悉,你都越有机会进行创新。在阈限思维中,最重要的、最需要了解的“材料”就是“信念”。
阈限思维是一门通过理解、塑造和重塑信念而创造改变的艺术。
练习找一个在生活中你认为你无法解决的问题,尝试发现“你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式”和“你如何看待自己”之间的联系。想象如果你换个角度看自己,会不会有所改变?想象如果你成为那个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你应该是什么样的?你会有什么表现?
---------------------------如何高效学习---------------------------
是什么让一个人更聪明
是天资聪颖,还是后天知识的积累?或者仅仅是大学的教育起作用,还是也包括人生的各种经验、技能和直觉在内?
智力其实很难定义。尽管IQ测试和各种各样的检查都试图量化它,但还是很难判断究竟是什么使人更聪明。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以下这个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定义,而非那种泛泛之谈:
所谓的聪明是指能学得更快、记得更多更牢,而且信息的组织非常适合完成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定义。首先学习的目的可能因人而异:你可能仅仅是希望考试得到好成绩;约翰想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名编程专家;苏珊希望尽可能多地记住闲暇时读书的内容;还有人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
怎样算作聪明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怎么看
本书并不是为了给智力下武断的定义,而是为了教会你学习的策略。这个学习策略就是整体性学习,我会介绍很多办法,教会你在实践中应用整体性学习方法。
也许某些方法并不适合你的学习方式或是学习目的。没关系,我只是提供方法供你参考,它们都是依据整体性学习理论而设计的,你可以灵活运用它们,组合成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不断地实践、练习,最终成为你学习中的超级武器。
本书有两个主要目标。第一是整体性学习策略为你提供一个如何学得更好的模型。如果没有容易理解的学习理论,怎么可能取得进步?通过对照整体性学习策略,你会找出学习上的缺陷,改正学习方法。
第二个目标是提供一系列学习技术。我会解释这些学习技术怎么做,它们在整体性学习中起什么作用。每介绍一种学习技术,都会有相应的练习供大家反复实践,直至熟练掌握。
衷心希望大家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都能有所收获,预祝大家阅读愉快,有所获益。
斯科特·扬
---------------------------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
前言
“我知道做个慎思明辨的人挺好的,会问很多恰到好处的问题也挺不错,可我就是不知道该问哪些问题,不知道怎么个问法。”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切实有效地提出一些批判性问题,希望我们能提供较为详尽的指导,鉴于此,我们专门撰写了这本书,以满足大家的需求,目前这已是本书第11次修订了。只有公众都能独立思考和判断,民主制度实行起来才会最有成效;也只有经过批判性问题的层层考验后形成的决定和信念,才让我们觉得更加理直气壮。任何东西想要进入我们的头脑,首先就得接受我们信奉的一些特定标准的检验,我们为此备感自豪。
从开始写作时起,本书就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之中,我们不断汲取来自我们的学生以及使用本书的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我们为本书的大获成功以及来自很多国家的广大读者的积极反馈而感到无比振奋,另一方面我们又觉得任重而道远,觉得还需要付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努力来教导公众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新的意见和建议一多,对哪些需要牢牢把握,哪些可以不予考虑,以及诸如此类的取舍也就越来越难做。每天都有人想尽一切办法要说服我们,跟我们死缠烂打,其中很多人都喜欢钻牛角尖走极端,而他们的论说诉诸情感的成分多,诉诸理智的成分少。记不清在多少次的公开讨论中,我们遭遇到普遍的极度无视证据、语言草率、错把声高当有理的情况。满足于似是而非,或者说对真相漠不关心的态度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我们一心追求的是,希望修订本既能保持这本书的主要特色,同时又能适当调整内容以适应我们新的思考重点和读者不断演化的新需求。比如说,我们首先想保留本书简明扼要、清楚易懂以及篇幅短小的特色。经验告诉我们,这本小书出色地完成了它的既定目标—传授批判性思考和提问的技能。40多年向学生传授批判性思维技能的经验也让我们确信,尽管学生们能力有差异、术业有专攻,只要我们用简单易懂的方法向他们传授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他们很快就能成功地将其应用于各种实践。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他们的信心逐步增强,在重大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方面,他们做出理性抉择的能力也与日俱增,哪怕面对从前极少经历过的重大问题,他们也一样可以应对自如。
正因如此,本书才能实现其一贯秉持的,而其他书籍却无法实现的一系列目标。它将使学生掌握一整套提问的技能,并且这些技能还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这些技能的训练都是在轻松、自然的讨论中展开的。(我们的读者对象是普通大众,而不是什么专业人士。)
本书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延伸到形形色色的生活实践之中。与批判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种种习惯和态度,可以被灵活运用到消费、医疗、法律及一般伦理和个人的抉择当中。当外科医生说需要动手术时,为本书所倡导的关键问题(critical questions)寻找答案就有可能变成生死攸关的事情。此外,坚持用这些批判性思维提问也可以巩固我们不断增长的知识,帮助我们更快地发现世界运行的规律,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怎样做才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谁会觉得本书特别有用呢?鉴于我们的教学经验里涵盖了各种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我们很难想象出这本书对哪一门专业或课程派不上用场。事实上,本书前10版曾被广泛应用于法律、英语、制药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以及各种门类的社科课程,同时还被普遍应用于无数的中学教学课堂里。
本书特别适合在以下几个领域中应用。普通教育学课程的老师在第一堂课时就可以布置学生阅读这本书,这样当学生刨根问底地想知道他们能从这门课当中学到什么的时候,本书就能一股脑儿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当教师在英语课上训练学生写作说明文时,也可使用本书,不仅在构思文章前可用它来参考怎样客观评价各种不同的议论,而且同时还能用它来提醒学生在写作中应当设法避免的一系列问题。对于那些专门用来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和思考技能的课程,本书自然可以成为课堂上的重中之重。
新版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我们特意增加一章新的内容,专门用来探讨各种认知偏见以及缜密的批判性思维会遭遇的其他障碍。
其次,我们吸收了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著的《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里的真知灼见,并将它们贯穿到全书当中。我们尤其强调“慢思考”的重要性。
再次,在第11版中,我们继续在练习的前几篇文章里采取设问的方式来自问自答,即对所读的文章边思考、判断,边加以解答,这好比一个人正努力思考如何评价这篇文章,而读者则在这个人的脑海里旁观整个思考的过程。
我们认为,与其直接让读者看答案,不如让他们切身“感受”一下接受、拒绝、修正和组织这个答案的点滴过程,这样他们可以获得更现实的画面,了解用来获取答案的批判性思维的实际应用过程。我们在这里借著名教育家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的一个知名比喻,他曾严厉批评一些教师和培训师,批评他们只向学生展示知识园地里采摘的缤纷花朵,而不给学生看使那束美丽的花环得以呈现的种植、除草、施肥和修剪的整个过程。
第四,我们同时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社会属性(或称互动属性)及其现实特征,即一个人提出批判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可能会极大影响到他探询行为的价值。例如,很多读者在与人交往时刚要跃跃欲试地秀一秀自己批判性提问的能力,就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乐于见到别人对他们的信念展开批判性地盘问。有些互动方法能在批判性的思考者与演说者/作者之间激发出更多令人满意的对话,而另一些方法则难以奏效。我们建议,读者一定要注意提问和倾听的策略,以使对话得以顺利进行,而不是迫使对方关闭对话的渠道。比如说,有人一听完问题就会来这么一句:“你怎么单单就盯上我了呢?”而这样的做法常常会让批判性追问的进程就此戛然而止,没了下文。
最后,我们添加了许多新的例子和练习文章,更频繁地触及当前的热点问题,体现批判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
虽然本书主要是从我们的课堂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但它的目标在于指导绝大多数人培养更佳的阅读和倾听习惯。对于它旨在培养的种种技能,任何一个不盲从、盲信的读者都需要将之拿来用作理性判断的基础。本书所反复强调的批判性问题可以提高我们的论证能力,不管我们受过的正规教育有多少。你在书里的收获,相信会大大出乎你的意料。
尼尔·布朗
斯图尔特·基利
---------------------------思考的艺术(原书第11版)---------------------------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觉得学生通过学习某些学科(尤其是数学和自然科学)就学会了思考,因此没必要正式地教给他们批判性思维的技能。然而最近风向变了:中学和大学普遍承认了思维技能的重要性,以及正式教授这些技能的必要性。现在,几乎每个教育协会都在呼吁要更加重视批判性思维。教育家、政治家、社会学家以及各个领域的学者都明白,言语和影像的诉求在不断地轰炸我们,意图说服我们去相信、去行动、去购买或者去参与。我们都需要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和策略,这样才能理解和分析那些诉求。
本书既可以给正式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作为教材,也可以给各个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学科作为教学补充材料。
这个版本有哪些新内容
《思考的艺术》第11版主要增加了与时俱进的新鲜内容,比如很多贴近时下社会背景的新应用练习,其主题包括:
1.应用练习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新近发生的一些争议事件,比如:
斯诺登揭露美国政府监控
自己嫁给自己的女人
处罚使用枪支的行为
扩大联合国的权力
财富再分配
“就地防卫”法
最低工资
2.第2章增加了一个新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调查技能,它所基于的原则是:如果你不理解争议的双方(或各方),你就不理解这个争议。
3.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修订,确保所有内容的时效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哪些内容没有改变
就像本书之前的各个版本一样,如下4个前提仍是这一版内容和布局的基础:
1.一本讨论思考的书应该强调“要做什么”,而不是“要避免做什么”。思考不是象牙塔中的事业,而是实际问题。思考是积极、动态的,而不是消极、静态的。有效的思考者不会坐在那里批评别人的努力,他们会解决问题,做出决策,表明立场。教思考时专注于谬误,这不会比教音乐时一味强调避免错误的音符更成功。
2.一本讨论思考的书应该让读者掌握思考的原则和技巧。过去50年里出版的大量相关文献已经证实,思考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与批判性思维过程相互交织:我们首先产生想法(多少都带有一定的创造性),然后对想法进行判断。让读者知道已经形成的问题和争议是不够的,还必须让他们学会构造自己的问题和争议。
3.一本讨论思考的书应该教会读者怎样评价自己的想法以及别人的想法。人类非常善于自欺,因此对于读者来说,看到自身的盲点、偏见和错误,要比给别人挑毛病困难得多。然而对他们的有效思考而言,最大的障碍恰恰是他们自身的弱点和错误。
4.一本讨论思考的书应该教会学生怎样说服别人。有很多巧妙的想法从未付诸实践,就因为原创者以为别人自然会认识到其想法的绝妙之处。读者需要学习怎样预测和克服自己的想法可能遭到的反对。
为了支持这些前提,本书将促进能力的发展和策略的掌握。
章节的安排尽可能符合解决问题和分析争议的真实顺序。例如,第7章是表述问题或争议,然后第8章是调查问题或争议,接着第9章是产生想法,而第11章是改进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要有创造性”直接回答了最令读者困惑、阻碍他们思考的一些问题,比如:“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我怎样才能更有想象力、更有独创性?”“在遭遇思考障碍时,在我茫然困惑时,或者在我的思考变得僵化时,我应该怎么做?”“顿悟是怎样发生的?我怎样才能激发顿悟?”
第1章有一节的标题是“让讨论有意义”,专门为课堂讨论提供了指导原则。
第8章详细阐述了怎样快速、高效、巧妙地调查争议,介绍了11种信息来源(“调查什么”),以及怎样使用互联网和怎样避免抄袭。
第6章是独立的一章,激励读者把思考技能应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用来解决碰到的问题和争议。权威们一致认为,要想取得成效,思考教学必须同时注重技能和态度。
第14章和第15章帮助学生有效、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在一本探讨思考的书中大篇幅地讨论写作和演讲似乎不太合适,但是只要你打算传播或实施自己的想法,那么不管你使用什么媒介,表达的质量都有可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希望帮助你更深刻地认识思想与表达之间的互补关系,以及力求把这两方面都做得出色的重要性。
在每章的末尾先是简短的“热身练习”,然后才是较长的“应用练习”。尽管“热身练习”可能看起来不太严肃,但是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游戏心态是“创造性思考的本质特征”(参见第5章中“创造型人才的特征”)。以我的经验来看,“热身练习”有助于营造更放松的气氛,能让你变得更有想象力甚至更大胆,不再感到局促和难堪。尤其是对腼腆或紧张的人来说,在这样的气氛中获得的自信往往能延续到“更严肃的应用练习”中。
每一章都有较长的“应用练习”,鼓励大家实际应用学到的原则和方法。
更多功能
本书已被成功地用于作文、公开演讲、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等课程,以及商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众多学科。如果教师觉得本书的目录不太符合课程或学生的需求,可以考虑在授课顺序上做如下调整:
用于作文课
第15章“有效地写作和演讲”的前半部分
第1章“培养思考能力:概述”
第14章“说服别人”
第2章“奠定基础”
第3章到第13章
用于演讲课
第15章“有效地写作和演讲”的后半部分
第1章“培养思考能力:概述”
第14章“说服别人”
第2章“奠定基础”
第3章到第13章
其他可选方案
这个顺序适合于已经精通写作或演讲的学生。
第1章到第4章
第14章
第5章到第13章
文森特·赖安·拉吉罗
---------------------------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
生命如此短暂,掌握技艺却要如此长久。
-杰弗里·乔叟,《众鸟之会》(Parlement Of Foules),1374
"想学的东西太多,可就是没时间。"这是现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你到底想学习什么?怎么学?你的清单里都写了些什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你无法开始呢?原因很有可能有两个:第一,时间太少;第二,技能太复杂。
生命中那些让你感到有价值的事,往往需要你掌握某种程度的技巧,而掌握技巧又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然而,时间,我们似乎没有;努力,我们似乎不愿付出。
于是,我们常常对自己说:"等哪天有时间再做吧!"
我们宁愿把大部分时间消磨在电视和电脑上,也不愿意为梦想付诸行动,因为看电视、玩电脑简直太容易做到了。久而久之,我们的梦想,仅仅只是梦想。
很多技能在学会之前是体会不到它的乐趣的。技能学习往往会经历一个充满挫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没有丝毫进展,你会非常痛苦。既然那么痛苦,又为何要学呢?
尽快解决掉恼人的挫折,不那么痛苦地掌握一门新技能,早点儿尝到学习的甜头,这样不是更好吗?别再浪费时间犹豫彷徨了,赶紧投入到学习中,体会它带给你的乐趣吧!
那么,究竟有没有办法让我们既不用太痛苦,又不用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就把新技能学到手呢?
依我的经验来看,这是完全可能的!
这本书正是基于我自己的技能实践创作出来的。我会告诉大家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快速掌握一门技能。实践证明:学习大约20小时后,你不再一无所知,那些恼人的挫折会被你一一解决,最终,技能在你手中变得得心应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快速学习技能的方法,这些方法简单易学。不管你打算学语言、写小说、画素描、做生意,还是开飞机,只需20小时就能学会基本技巧,到时候你一定会惊叹于你的精彩表现。
不管你想学什么,这本书都能指导你毫不费力地在短时间内学好技能。只需要稍微用点儿心,你就能学得很快,而且学得很轻松。
本书首先介绍快速习得技能的方法,教大家如何快速掌握一门技能。这些方法并不复杂,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学会。接下来,我会指导大家如何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技能实践中,我会向你演示我是如何在20小时内,或不到20小时(每天90分钟)学会6个全新的技能的:
●瑜伽;
●编程;
●触摸打字;
●围棋;
●尤克里里;
●冲浪。
希望本书可以鼓励你重拾勇气,再次翻开多年前发旧的清单,找到你想学习的东西,下定决心为之付诸行动。
乔希·考夫曼
科林斯堡,科罗拉多州
美国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思维方式决定着行为方式。思维决定行为、感受和需求。如果思维方式不现实,你将会因此身陷沮丧和挫折之中。如果思维方式过于悲观,你就会错失生活中很多快乐的事情。
认真思考生活中能够引发你强烈情感的事情,然后分析在这些事情中,是怎样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你这样强烈的情感。举个例子说,假如上大学使你感到无比兴奋,这可能是源于你对大学的美好预期。而如果你不愿意去上课,这可能是因为你认为上课很无聊,或者可能是学习内容太难。
同样地,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质量不够理想,这也很可能是你的思维方式导致的。在生活中,积极的思维方式带来积极的心理感受,相反,消极的思维方式带来消极的心理感受。
当你认为大学生活必定是充满了快乐、友谊,受到同学的尊重和喜爱时,你的生活也会充满同样的欢乐和激情。而当你认为原本设想的一切美好都没有实现、你对这耿耿于怀的时候,你会深感失望甚至沮丧(这主要取决于你对经验解释的消极程度)。
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潜意识的。这就像大部分悲观的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是悲观的一样,他们绝不会承认他们自己以消极悲观的方式来思考自我和自己的生命经验,并且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不高兴。
要想在人们没有意识到自身思维过程的情况下改变思维是不可能的。当思维在潜意识中运作时,我们无法察觉到思维的存在,从而也就不会想去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能够认识到思维方式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对其进行控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自己思维方式的受害者,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常常对我们有害无益。我们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潜意识中的思维方式成为我们生活中问题的来源:它妨碍我们对机会的觉察和把握,使我们不能专注于最有意义的事情;妨害我们的人际关系,使我们坠入痛苦的深渊。
我们如何界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呢?决定一名大学生是否优秀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从事学术研究时思维质量高,研究质量就会相应地提高;阅读的时候思维方式活跃,读书就会卓有成效;写作的时候思维质量高,写出的文字自然经读耐读。总的来讲,如果一名学生研究做得不错,阅读和写作也优秀,那么这名学生就是优秀的。当然,导师也会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导师做得好,有的导师做得差一些,但是即使最好的导师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思考、阅读和写作。如果一名学生缺少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的必要思维技能,他就不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就不会在大学中获得成功。
本书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果思维方式是一个人幸福、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为何不去发现和学习那些幸福、成功人士的思维技巧呢?你或许不能精通所有的思维技巧,但是学到任何一种思维技巧,你都会获益匪浅。
本书将会呈现那些成功思考者所使用的思维方式,并且提供学习和练习这些思维方式的方法。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和学习,你将会成为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批判性思考者。但最终决定你的思维方式能否改善的关键还是你自身提高的意愿。下面是成功思考者的一些特征:
优秀的思考者总是在思考他们的思维过程。优秀的思考者认为思维并不是自动的。他们不认为优秀的思维方式是天生的,他们关注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断地对其进行反省和调整。
优秀的思考者都有明确的目标。优秀的思考者从不盲目,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所在。他们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拥有明确的目标并知道这些目标之间的优先顺序。他们不断地检查和调整自己的行动使其服从于目标。
优秀的思考者使用一些思维“工具”来提升他们思维的质量。优秀的思考者知道如何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维方式、如何检查思维方式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他们知道如何专注于与目的相关的问题上。优秀的思考者知道如何全方位深度地看待问题,使思维方式更加具有逻辑性。
优秀的思考者能够将他们的思维与感受、需求相分离。优秀的思考者清楚想法自身不能转化为现实。他们知道人们会不理性地感到愤怒、害怕或者缺乏安全感,但他们不会允许无端的情感左右他们的决策。他们能洞察自己的心思,这使得他们可以审查自身思维运作的过程,从而可以仔细地控制思维过程(见第1章)。
优秀的思考者常常分解、剖析事情。优秀的思考者常常“分析”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不相信心智可以自动对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学习和分析思维方式这个方法,这需要我们了解(思维组成部分的)相关知识和进行(精确控制这些思维组成部分的)练习(见第2章)。
优秀的思考者经常评估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出他们思维方式的优缺点。优秀的思考者不相信心智会对自己自动地进行评估。他们认识到心智对自己的评估方法有天生的缺陷。人们必须有意识地学习评估思维方式的方法,这也需要(关于思维普遍标准的)知识和(执行这些标准的)练习。
本书作为一个整体,将会向我们展示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正确思考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生活中和职业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如果你能认真学习这些方法和技巧,并练习使用它们,你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最终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新版的特点
新!对于原版中一些过于前端的章节,我们很多老师在授课时都没能把它纳入自己的课程中,因此我们将这些章节删除了。本书所有内容都可以在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内授完。
新!新版中修正了书中的很多图表,并且添加了一些新的图表,这些图表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书中的观点。
修订!新版第15章、第16章提供了一些练习策略,有助于我们提高生活质量、设计自己批判性思维方式的练习计划。
修订!第14章强调了我们发展批判性思维的主要障碍—自我中心和社会中心。让同学更真实地了解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思考者所需要做的种种努力。
修订!本书使用的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是全面、综合、详尽的。此外,我们还以简明、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介绍批判性思维的原则。本书阐明的批判性思维的概念适用于所有与人类思维和生活有关的领域。
修订!书中的概念都建立在公正思维的基础上,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公正的思维方式、拒绝诡辩的思维方式。
修订!第1章不仅强调了思维技能的发展,更强调发展思维特质。这能够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正直性、公平公正等其他思维品质。
修订!本书选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不是专业术语,以使同学能够很好地理解书中的观点。
致谢
感谢以下学者阅读我们的草稿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们是:Dr. Rochelle R. Brunson, Alvin Community College; Jan C. Graham, Maryland Community College;以及Bob Schoenberg,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Boston.
献辞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因普遍存在的偏见、自欺和不道德的思维方式而遭受苦痛折磨和不公的人。
感谢
特别感谢Gerald Nosich—一名有奉献精神的思想家、学者典范、我的终生挚友。
Sheldon Bachus
Pat Baldwin, Pitt Community College
Tim Black,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
Charles Blatz, University of Toledo
Christian Blum, Bryant & Stratton, Buffalo
Leah Blum
K. D. Borcoman, Coastline College/CSUDH
Keith Brown,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East Bay
Melissa Brown
Lee Carter, Glendale Community College
David Connelly
Anne D’Arcy,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Chico
Michelle Darnelle, Fayetteville State University
Ray Darr,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Edwardsville
Sandra Dwyer,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Aaron Edl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Ellery Eell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Ben Eggleston, University of Kansas
Geoffrey B. Frasz, Community College of Southern Nevada
Josh Fulcher
Rory Goggins
Geoffrey Gorham, University of Wisconsin-Eau Claire
Joseph Graves, North Carolina A&T University
Dabney Gray, Stillman College
Patricia Hammer, Delta College
Anthony Hanson, De Anza College
Judith M. Hill, Saginaw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Steven Hoeltzel, James Madison University
J.F. Humphrey, North Carolina A&T University
Amro Jayousi
Gary John, Richland College
Sunghyun Jung
Allyn Kahn, Champlain College
David Keyt
William Krieger,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Pomona
Michael LaBossiere, Florida A&M University
Marion Ledwig, University of Nevada-Las Vegas
Terrance MacMullon, Ea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Eric Parkinson, Syracuse University
Steven Patterson, Marygrove College
Jamie L. Phillips, Clarion University
Scott Rappold, Our Lady of Holy Cross
Victor Reppert, Glendale Community College
Matt Roberts, Patrick Henry College
Greg Sadler, Fayetteville State University
Matt Schulte, Montgomery College
Richard Scott, Glendale Community College
Laurel Severino, Santa Fe Community College
Mehul Shah, Bergen Community College
Steven Silveria
Robert Skipper, St. Mary’s University
Taggart Smith, Purdue University-Calumet
Richard Sneed, University of Central Oklahoma
Chris Soutter
Anne St. Germain
James Stump, Bethel College
Lou Suarez
Susan Vineberg, Wayne State University
Dennis Weiss, York College of Pennsylvania
Amy Goodman Wilson, Webster University
Christine Wolf
Marie G. Zaccaria, Georgia Perimeter College
Melinda Zerkle
多年以来,奇科分校的同事安妮·莫里西(Anne Morrissey)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可以利用的资料,奇科分校和比特学院的同事柯蒂斯·佩尔多(Curtis Peldo)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良好的例证,比特学院的另一位同事丹·巴尼特(Dan Barnett)也一直在多方面给我们提供帮助。
我们感谢奇科分校的同事们,他们总能给我们提供建议、观念以及建设性的批评。他们是:Marcel Daguerre, Randy Larsen, Becky White, Wai-hung Wong, Zanja Yudell, and Greg Tropea, whose recent death leaves us saddened beyond our ability to express. Greg was a dear friend whose deep wisdom and quiet insight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our thinking over the course of many years. We are also grateful to Bangs Tapscott, Linda Kaye Bomstad, Geoff Bartells, and Jeffrey Ridenour for contributions both archival and recent.
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两个人,艾丽西亚·阿尔瓦雷茨·帕克(Alicia Alvarez de Parker)和玛丽安妮·摩尔(Marianne Moore),她们一直以自己的耐心、鼓励和优雅陪伴着我们。
---------------------------专注力:化繁为简的惊人力量(原书第2版)---------------------------
专注的建立将怎样改变你的人生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沮丧经历,你知道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其实可以比现在更成功,但无论你如何努力,你好像就是没法实现这个目标。有时你是否会因为时光不断流逝,你却无法充分释放潜力而生自己的气?你明白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但你却不清楚如何才能过上那样的生活。
如果这些话听起来耳熟,那么你来对地方了。本书不是关于“什么”,而是关于“怎样”。你可能已经知道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些什么(如果你还不知道,本书的第一部分会帮你理清思路,明确你的目标)。或许你脑中的大问题是,“怎样从这里到达那里?”
这一改变需要专注,不过实际情况却好像整个世界都串通好了要一直阻碍你拥有那种专注。你如果注意力分散、无法集中精力,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清醒的每一刻,你忙于应付来自外界的各种干扰,这会儿你的注意力被铺天盖地的广告占据,下一秒你的注意力可能就被父母或同事的期望所占据;也许你经常会有这样的梦魇,你所设定的那些目标,那些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无法实现的目标像鬼魂一样反反复复纠缠着你。不仅如此,大家还希望你能做到24/7(一天工作24小时,每周工作7天),于是你连一丁点儿可以用来进行反思的时间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能集中精力做到专注,那简直是奇迹。
好了,现在准备好给自己和别人一个惊喜吧!
本书将带你一步一步地经历这个过程:从决定你真正想要的,找出过去失败的原因,弄清你时间利用中的干扰性因素(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干扰),从而学会如何克服这些阻碍绝大多数人取得成功的因素。最后,本书将教会你怎样综合这些信息形成一个规划,日后在你为自己设立新的目标时,你可以重复运用这个规划帮你实现目标。本书中所揭示的方法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你的习惯,并引导你到达成功,你将会越来越轻松地做到专注。
书中的很多技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技巧是在以往老旧的方法已经不再有效的基础上诞生的,尤其是对于右脑型人群而言。传统时间管理技巧是在工业时代发展初期出现的,这一时期的技巧主要是帮助人们在进行重复性劳作时能够更加有效率。在现今这种信息无处不在的条件下,运用这些过时的技巧只会造成在多项任务中手忙脚乱、四下救火的情形,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
如果你曾经尝试过使用那些传统的时间管理方法,结果发现这些方法非常耗时,对工作的局限性非常大,并且根本没什么效果,那很有可能你就是一位右脑型人才。如果你喜欢多样性且直觉很准,你喜欢迎接新的挑战但又讨厌陷入旧路,那么本书完全就是为你专门定制的。
如今,人们需要的是创造力、灵活的变通能力以及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本书将告诉你如何认清最重要的事情以及让你的精力集中,并投入到引导你取得成功的任务中去。我知道这些技巧会奏效,因为它们已经在我本人以及其他成百上千参加了我所举办的“创建你的未来”讲座的人们身上都有效。我敢说,你一定会喜欢使用这些突破性技巧,比如利用“第二自我”策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何任务,或者利用平均残差绝对值(mean average difference ,MAD)策略快速解决进展缓慢或者让人感觉进退两难的项目。你将要体验的,正是这样一条捷径。
也许你以前曾经听说过80/20法则,但你很可能并不知道怎样把这一法则运用到你的工作和个人生活中。通过专注于生活中会给你带来最大价值的20%,你的成功概率将以指数方式增长,你将在第1章中学到这些内容。
在第2章中,你将把前面所学到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令人振奋的巨大目标,但在此之前,你一定要找到那个会让绝大多数目标无疾而终的陷阱并避开它。
第3章中,你将了解时间模式如何奏效,你的时间模式如何阻碍你取得原本可以实现的成功。你还会了解怎样将更有效的时间模式投入使用。
你是否曾经注意到明白下一步要做什么非常简单,而真正去做这件事却又无比困难?第4章揭示了阻止绝大多数人实现目标的那些潜在的障碍。正是这一拦路虎使人们无法坚持去健身房健身,摧毁了人们学习新语言或新技能的决心。你将会发现一个右脑适用策略,在困难每次出现时你都可以依靠这一策略克服困难。
如果你一直都专注于自己的弱点而不是强项,那么你已经在无意中阻碍了自己的进步。在第5章中,你会发现将注意力集中在优点上是所有伟大成功者之间公开的秘密,并且通过这一章,你将会找到做到这一点的方法。
拖延是专注最大的敌人。如果你想要战胜拖延这个敌人,答案就在第6章。
如果你曾经在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时因为心情不好而拖拖沓沓,第7章所描述的开创性第二自我策略将释放你的生产力。一旦开始使用这一策略,你便能立刻改变自己的工作效率。
自我专注非常重要,当然你还需要依靠他人和你进行合作。第8章将告诉你如何设置界限,怎样对他人说不,以及怎样对他人进行管理,从而可以让其在实现自我目标的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第9章深入说明了一些运用语言的具体技巧,揭示了为什么很多对话最后无疾而终以及如何将这些失败的对话转变成有说服力的沟通。你将了解如何识别他人的语言模式以及使用这种语言模式与他人建立融洽良好的沟通氛围。另外,还有一些方法包括重新架构、调整与引导、利用比喻和故事。
接下来几章几乎包括了创造力和生产力最强有力的敌人:超负荷信息量(第10章),文山文海(第11章),邮件怪兽(第12章),没完没了或不相干的会议(第13章)以及截止日期和处理多项任务的需要(第14章)。对于以上提到的每一项,你都能找到对应的解决措施。
事业的发展给你带来的不仅有压力,也有回报,第15章将告诉你怎样冷静、放松并灵活地使自己保持专注。
在第16章,你将看到其他人是怎样把这一切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行动计划,从而实现他们所梦想的目标的。
.第17章,你将找到这样一个引导你通过同样的方式取得成功的计划。第17章重述了所有章节的要点,并引导你通过这一方法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当你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设立新的目标时,你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复使用这一计划。
你将开始一段伟大的冒险,这是一段最终实现你所等待的并且该得到的成功的冒险。让我们开始出发吧!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原书第2版)---------------------------
这是一本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入门书籍,但涉及的主题十分广泛,包括某些哲学和归纳问题、非形式谬误以及命题和传统三段论逻辑。本书旨在以本科初学者可接受的方式讨论上述话题,是为并未接触过哲学以及对分析性思维十分陌生的学生设计的,行文简易、直接,专业术语数量降至最少,符号也较简单。正文中的专栏对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旨在帮助学生重视本书提出的重要区别和基本观念。尽管本书以大学生可以理解而且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述14章的内容,但在阐述逻辑原理方面又十分严谨。因此,这种写作方式绝不损坏准确性。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可以指导我们分析、解释和评估论证。它旨在帮助学生区分好的推理和坏的推理。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专门讲解论证的识别与构成。第1章介绍分析论证的方法,重点是论证的识别以及推论的形式和非形式方法的区分。第2章详细考察了建构论证的语言,研究了逻辑力量、语言价值、修辞力量、语句类型、语言使用以及定义。第3章考察了陈述的认知层面,陈述是推论的主要构成部分。该章解释了在如果说话者真诚且称职,那么他们所说即是所信的预设下,信念认知层面的优点和缺点都会影响陈述这一观点。第二部分专门分析演绎和归纳论证,主要区分了学生应该能识别的分属两类论证的不同子类。这一部分还讨论了宽容性和忠实性原则,拓展论证、省略三段论以及四类规范性论证。第三部分为学生展示思考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层次混淆会如何导致有缺陷的推理,指导他们识别20种最常见的非形式谬误。第四部分由第11~14章构成,详细研究了命题逻辑确定有效性的基本程序,以及传统三段论逻辑中简化的有效性证明方法。学生在这一部分所学到的将远远超出第5章的内容。
依据培生出版社推荐的匿名评审以及使用本书的哲学家们的建议,我们在《逻辑思维简易入门》(第2版)中做了很多修改,包括:
为了更好地介绍论证这一核心主题,我们重写了第1章。本书中非论证的内容现在包括解释、条件句、虚构话语。
第2章在讨论了语言的比喻意义和间接使用问题之后,比较简明地介绍了定义理论。除此之外,还研究了语句类型、结合语言的使用,讨论了言语行为理论并对其进行了详细且及时的研究。
第3章较明晰地讨论了矛盾与一致性问题。
第1版第4章中的“评价性推理”细化为伦理、法律、美学、审慎规范和论证。
本书在说明非形式谬误的过程中列举了许多新的、不同难易程度的实例,及时更新了第1版中的例子。
本书扩充了每章习题,并增加了新题型,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训练。因此,教师在做课堂讨论或布置课后作业时都拥有更丰富的选择空间。
我们简化了本教材的内容编排,因此,它可以更好、更经济地帮助教师达到如下目标:教导学生如何培养批判性推理技能。遵循评审反馈的意见,如果还要讲解逻辑学的内容,那么在15周内根本没有时间使用第1版所设计的“哲学角”部分,因此,第2版去除了这部分内容。新版引用的哲学理论极少,即使用到,也是结合非形式逻辑的内容一并讨论。
第2版仍然保留了前一版的许多特色。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有益于教学的工具,既包括更多的习题,又包括学习上的问题以及关键词。书后附有重要术语的详细列表。
感谢培生教育集团的编辑Nancy Roberts和本书的项目经理Kate Fernandes,特别感谢培生的主编Dickson Mugslewhite,他在推出这一版的关键点上提出了有见地的指导性意见。同样感谢培生集团选择的评审哲学家们的批评。那些关于第1版的批评尽管很尖刻,但总是一针见血,正是它们造就了这本优秀书籍的面世。
---------------------------决策的艺术---------------------------
倘若你陷入了困境,进退两难,需要做出一个重要决策时,你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本书正好可以帮助你。
你知道成功取决于做出明智的决策,所以,你想知道如何成为更优秀的决策者。
那么,本书也可以帮助你。
人们在现实中如何决策,与他们本应该如何决策,两者之间是有差距的。包括我们三位作者在内的研究者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一差距普遍存在。我们写作本书,正是为了填补这一差距。我们提炼决策研究的精华,结合经验和常识,并简明地呈现给大家,期望能帮你在各项选择中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实现目标,节约宝贵的时间和金钱,避免盲目、焦虑和懊悔。简单地讲,我们希望更好的决策给你带来更高的生活品质。
获得卓越的决策技能,是令人非常向往的。你的一生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做选择。你最终成为怎样的人、从事什么职业、有多么成功、有多么幸福,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你所做的决定。然而,教育界、学术界、企业界几乎都没有将决策当作一种单独的技能来教。考虑到这项技能的重要性,本应在高中、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开设关于决策的常规课程,也应当有很多著作讨论这一课题。但遗憾的是,都没有,连这类课程和书籍都十分罕见。
精明的选择为优秀的决策提供路线图
在本书中,我们介绍了做出精明选择的一个清晰流程和一套简便方法。我们向你展示在评估你的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达成精明选择需要采取的措施。我们的方法实质上是逐个击破,也就是说,首先,将你的决策分解为若干关键要素;其次,识别出那些与你的决策最相关的因素;再次,运用一些艰难的、系统性的思考;最后,进行决策。我们的方法主动而为,鼓励你寻找决策的机会,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机会的出现。
本书集中了我们从百余年的有关决策的教学和著作中学到的东西,结合了我们亲自参与的上千次涉及个人、家庭、公司、非营利性机构和政府重要决策的咨询实践的经验。你可以对任何值得认真考虑的决策问题采用我们的方法,此方法将助你做出明智的个人决策,从买什么房子、买哪只共同基金,到是否要做某个可做可不做的手术,等等。它也能够帮助你在工作上做出明智的决策,从招聘怎样的人,到制定何种商业战略,以及事先计划哪条旅行线路等。
精明的选择清晰且易于理解
许多人无法从现有的决策研究中受益,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对如何进行决策的洞察,往往用过于学术化、技术性的语言来表达。在本书中,我们抛开那些术语,使你能迅速掌握那些洞察的精华。针对那些复杂而重要的决策,我们提供了一套环环相扣的程序,帮助你做出艰难的取舍,澄清不确定性,评估风险,并按照正确的步骤做出一系列相关联的决策。
把我们的方法运用到一些决策问题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对这一流程和这些方法越来越有信心。你将不再对决策局面诚惶诚恐,决策过程变得省时省力,挫折感大为减少,结果也变得更加有利。我们深信,本书将帮助你提高自己的决策技能,改善你的生活状态。
写书时最难的事情是让文字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所幸我们得到了大力帮助。我们感谢哈佛商学院出版社的编辑尼基·萨宾的指导,感谢苏珊·布朗热和尼克·卡尔出色的编辑工作,感谢南希·奥思不辞辛劳的文字处理和建议,以及众多人士对我们的手稿提出的宝贵意见。
约翰S.哈蒙德
拉尔夫L.基尼
霍华德·雷法
---------------------------创造性思维:改变思维做决策---------------------------
本书的基本前提是创造力可以被有效地教授和学习,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惊喜。
另外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是智力(或者缺乏智力)并不会限制创造力,这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这是本书的第二个基本前提。事实上,创造力只需要一个人花一点点精力去思考并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想法就足矣。一个人可能不是特别聪明,却可能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天才。例如,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天才,但在算术方面毫无建树。
本书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基本前提是高智商并不等同于高水平的创造力。
在此,我们使用了“智力”和“创造力”两个词,而并没有定义它们。一般来说,智力指的是学习和理解的心理能力,创造力指的是一种展现想象力、独创性以及问题解决技能的能力。讲授创造力的目的便是激发想象力,鼓励独创性。
要学会创新,就必须不断努力。我们赞同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告诫:“我的美国同胞们,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是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所以,“我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不要问本书能为你变得更有创造力做些什么,而是要问你能做些什么,从而通过锻炼想象力和独创性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本书的观点源自我生活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的孩童时期,当时我是通过父亲告诉我的儿童读物和故事来了解创造性的艺术家、科学家及其他有趣的人的生活的。我曾经对这个大千世界怀着无限不可抑制的敬畏和热情,我喜欢令人惊奇的事物。我的早期生活是超现实主义的,总是会有一些惊喜。我在受教育时很守纪律,特别是在贵格会学校上学的时候。在早期生活中,我了解到如果想要完成事情,最好是马上开始。
第二个阶段是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当时出于对创造性现象的兴趣,我把一篇关于创造性主题的文章纳入了我写的一本书中。因为它是这个领域的第一篇文章,所以被翻译成了日语和俄语。我发现其他人对研究创造的过程也非常感兴趣。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包含了我对创造性的所有贡献。我已经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很多年的研究,包括数学领域的四色问题、运筹学领域以及管理学方向。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执政期间,我在华盛顿的国务院下属的军备控制和裁军署工作,曾去日内瓦与苏联协商武器控制协议。
后来,但仍然是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即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期间,我创建了关于决策的理论—层次分析法(AHP),以及其对反馈的泛化版本—网络分析法(ANP)。之后,我进一步把它向脑和神经领域延伸,于是得到了神经网络分析法(NNP)。前两个理论让我获得了国际多目标决策学会的金奖,我们会在本书的第7章对该理论进行阐述。对这些理论的提升和延伸将会对我自身的知识和创造力提出极大挑战。我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创造力以及如何运用创造力的知识。
第四个阶段是课程教学和写作时期。基于我对一般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教学,学校要我开设一门教授创造力的课程。根据我对学生关于课程评估的了解,我发现他们非常喜欢这门课并且邀请了同学和朋友来学习。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有非常庞大的一群人。一个慈善家,也就是已经去世的阿瑟·布罗修斯,一听到我讲述创造力,就捐赠了一大笔钱并以他的名义奖励每学期中最具创造力的学生。我有幸成为该评奖协会的主席并评估谁的贡献可以获得这个奖项。所有这一切,包括讲授课程,都需要我不断扩充材料,至今已经演变成这样一本书。作为一个多年的习惯,我已经收集、编辑和创作了很多段子,并发表在19个不同版本的笑话集中。我已经从这些段子中摘取了一部分,并放在本书第2章的末尾,希望读者能够喜欢。
本书不仅具有挑战性,还有一定的休闲性质。本书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坦然地面对创造力的话题,并对自己的创造力更有信心。我希望激励读者们尝试本书中所提供的有关创造力的练习,也欢迎读者提出质疑,最重要的是希望读者去探索那些起初看似陌生的领域。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力,本书作为一个起点,希望可以激发大家的潜能。
特别感谢几位对本书的出版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他们是:我的挚友Larry Boone,他同时也是我的另一本书《拥抱未来》的共同作者,本书在第4章中还借鉴了其中的相关内容,我的夫人Rozann Saaty,我的女儿Linda Kolker,Kirti博士,Ozden Bayazit博士,Emily Tipping,我的一个极具创造力和艺术性的学生Susana Nahmias,以及我之前的秘书Sarah Lombardo。
---------------------------阈限思维: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引言什么是阈限思维一旦你看到了你的空间边界,它们就不再是你的空间边界了。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否曾经有过一个瞬间,彻底地改变了你的生活?在我29岁的时候,我拼命地想要戒烟,但我不太相信我能做到。我感到自己陷入了一个陷阱:我不想吸烟了,却戒不掉。我尝试过很多次,但次次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有一天,我得了支气管炎。可是因为烟瘾太大,即使是生病咳嗽期间,我依旧在吸烟,一天也没停过。当我披着浴巾坐着边咳边抽烟的时候,我脑海里闪现了一个喘着气的老人的画面。那个老人就是我。一想到这里,我简直喘不上气。从那以后,无论我是否生病,这幅画面都会在我眼前浮现。
于是那天,我做了一个决定——戒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令我惊喜的是,我坚持了下来,并且20年来没再碰过烟。这件事还带来了一个更深层的自我改变。我意识到如果我可以做到我以前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例如戒烟,那么我肯定也能做到更多事情。戒烟的成功带给了我自信和勇气,这些自信和勇气帮助我改变生活,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分了手,辞了职,换了行业,搬到这个国家的另一边,开始了我的新事业。我的整个观念都在改变,而新的观念又反过来改变了我的生活。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时刻吗——看着一件事,你突然得出了新想法和新思路?新的大门被打开,看世界的方式在变化,审视自己的角度也在更新,你在成长。
你可以培养出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据此突破固有的思维。通过新的思维方式,你将有能力用相似的思维转换方法去影响他人,给予他们改变生活的力量。这种思维训练也可以让你增加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打开更多隐秘的大门。
我把这种体验称作“阈限思考”。
“阈限”这个词来自拉丁文,本意是临界点。
临界点意味着在边界或边缘。就像是处于一个事物的边界处,或处于两个事物之间,不属于其中任何一方。
很多边界是虚化的。比如用什么来确定人们“在”或“不在”一个队伍中呢?用什么来对公司部门进行分类呢?用什么来对雇员和客户进行区分呢?边界构造了更令人舒适的生活;但同时,边界也可以被移动、被颠覆、被重塑、被重组。
改变经常会发生在下列状态的边界处:已知和未知之间,熟悉和陌生之间,新思维和旧思维之间,过去和未来之间。
很多事物也处于阈限状态。比如说一架马车,你可以说它是队伍中的一员,也可以说它不是。
同理,一个公司的咨询师,他可以是这个公司的一员,也可以不是。一个临床医师,他或许是最能对患者家庭有感触和共鸣的人,却不能说他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一个老师,可以说他是这门课的一部分,却不能说他属于这门课本身。
他们都处于阈限状态,因为他们都在不断增长和改变,不断变化或超越边界。
每天你都会遇到阈限状态,比如说半睡半醒的状态。其实多数时候你不知道它们叫作“阈限状态”,但它们是非常有价值和创造力的资源。你有没有曾经在半夜或洗澡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它们的出现正是因为你当时思想放松,脑洞大开。
其实阈限思维意味着你的身边充斥着临界点,也就意味着充满机会。大多数时候你看不到它们,那是因为你在关注别的事情。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能给你带来惊人的潜力去成长或改变。采用阈限思维能帮助你发现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想象力。在其他人依旧茫然时,阈限思维能帮你敏锐地抓住机会创造改变。
想要拥有阈限思维,你不需要任何预算、官方的认证或授权,只要你是一个渴望改变的人就够了。
学习阈限思维,和学习其他的手艺一样,须充分了解和它有关的“材料”。
如果你是一个木匠,那么你必须熟悉你的工具,以及这些工具背后的原理。这条原则适用于所有人,无论你是医生、技术工人、律师,还是一个花匠。
无论你做什么,对“材料”越熟悉,你都越有机会进行创新。在阈限思维中,最重要的、最需要了解的“材料”就是“信念”。
阈限思维是一门通过理解、塑造和重塑信念而创造改变的艺术。
练习找一个在生活中你认为你无法解决的问题,尝试发现“你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式”和“你如何看待自己”之间的联系。想象如果你换个角度看自己,会不会有所改变?想象如果你成为那个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你应该是什么样的?你会有什么表现?
---------------------------如何高效学习---------------------------
是什么让一个人更聪明
是天资聪颖,还是后天知识的积累?或者仅仅是大学的教育起作用,还是也包括人生的各种经验、技能和直觉在内?
智力其实很难定义。尽管IQ测试和各种各样的检查都试图量化它,但还是很难判断究竟是什么使人更聪明。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以下这个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定义,而非那种泛泛之谈:
所谓的聪明是指能学得更快、记得更多更牢,而且信息的组织非常适合完成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定义。首先学习的目的可能因人而异:你可能仅仅是希望考试得到好成绩;约翰想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名编程专家;苏珊希望尽可能多地记住闲暇时读书的内容;还有人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
怎样算作聪明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怎么看
本书并不是为了给智力下武断的定义,而是为了教会你学习的策略。这个学习策略就是整体性学习,我会介绍很多办法,教会你在实践中应用整体性学习方法。
也许某些方法并不适合你的学习方式或是学习目的。没关系,我只是提供方法供你参考,它们都是依据整体性学习理论而设计的,你可以灵活运用它们,组合成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不断地实践、练习,最终成为你学习中的超级武器。
本书有两个主要目标。第一是整体性学习策略为你提供一个如何学得更好的模型。如果没有容易理解的学习理论,怎么可能取得进步?通过对照整体性学习策略,你会找出学习上的缺陷,改正学习方法。
第二个目标是提供一系列学习技术。我会解释这些学习技术怎么做,它们在整体性学习中起什么作用。每介绍一种学习技术,都会有相应的练习供大家反复实践,直至熟练掌握。
衷心希望大家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都能有所收获,预祝大家阅读愉快,有所获益。
斯科特·扬
---------------------------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
前言
“我知道做个慎思明辨的人挺好的,会问很多恰到好处的问题也挺不错,可我就是不知道该问哪些问题,不知道怎么个问法。”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切实有效地提出一些批判性问题,希望我们能提供较为详尽的指导,鉴于此,我们专门撰写了这本书,以满足大家的需求,目前这已是本书第11次修订了。只有公众都能独立思考和判断,民主制度实行起来才会最有成效;也只有经过批判性问题的层层考验后形成的决定和信念,才让我们觉得更加理直气壮。任何东西想要进入我们的头脑,首先就得接受我们信奉的一些特定标准的检验,我们为此备感自豪。
从开始写作时起,本书就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之中,我们不断汲取来自我们的学生以及使用本书的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我们为本书的大获成功以及来自很多国家的广大读者的积极反馈而感到无比振奋,另一方面我们又觉得任重而道远,觉得还需要付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努力来教导公众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新的意见和建议一多,对哪些需要牢牢把握,哪些可以不予考虑,以及诸如此类的取舍也就越来越难做。每天都有人想尽一切办法要说服我们,跟我们死缠烂打,其中很多人都喜欢钻牛角尖走极端,而他们的论说诉诸情感的成分多,诉诸理智的成分少。记不清在多少次的公开讨论中,我们遭遇到普遍的极度无视证据、语言草率、错把声高当有理的情况。满足于似是而非,或者说对真相漠不关心的态度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我们一心追求的是,希望修订本既能保持这本书的主要特色,同时又能适当调整内容以适应我们新的思考重点和读者不断演化的新需求。比如说,我们首先想保留本书简明扼要、清楚易懂以及篇幅短小的特色。经验告诉我们,这本小书出色地完成了它的既定目标—传授批判性思考和提问的技能。40多年向学生传授批判性思维技能的经验也让我们确信,尽管学生们能力有差异、术业有专攻,只要我们用简单易懂的方法向他们传授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他们很快就能成功地将其应用于各种实践。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他们的信心逐步增强,在重大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方面,他们做出理性抉择的能力也与日俱增,哪怕面对从前极少经历过的重大问题,他们也一样可以应对自如。
正因如此,本书才能实现其一贯秉持的,而其他书籍却无法实现的一系列目标。它将使学生掌握一整套提问的技能,并且这些技能还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这些技能的训练都是在轻松、自然的讨论中展开的。(我们的读者对象是普通大众,而不是什么专业人士。)
本书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延伸到形形色色的生活实践之中。与批判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种种习惯和态度,可以被灵活运用到消费、医疗、法律及一般伦理和个人的抉择当中。当外科医生说需要动手术时,为本书所倡导的关键问题(critical questions)寻找答案就有可能变成生死攸关的事情。此外,坚持用这些批判性思维提问也可以巩固我们不断增长的知识,帮助我们更快地发现世界运行的规律,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怎样做才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谁会觉得本书特别有用呢?鉴于我们的教学经验里涵盖了各种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我们很难想象出这本书对哪一门专业或课程派不上用场。事实上,本书前10版曾被广泛应用于法律、英语、制药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以及各种门类的社科课程,同时还被普遍应用于无数的中学教学课堂里。
本书特别适合在以下几个领域中应用。普通教育学课程的老师在第一堂课时就可以布置学生阅读这本书,这样当学生刨根问底地想知道他们能从这门课当中学到什么的时候,本书就能一股脑儿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当教师在英语课上训练学生写作说明文时,也可使用本书,不仅在构思文章前可用它来参考怎样客观评价各种不同的议论,而且同时还能用它来提醒学生在写作中应当设法避免的一系列问题。对于那些专门用来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和思考技能的课程,本书自然可以成为课堂上的重中之重。
新版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我们特意增加一章新的内容,专门用来探讨各种认知偏见以及缜密的批判性思维会遭遇的其他障碍。
其次,我们吸收了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著的《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里的真知灼见,并将它们贯穿到全书当中。我们尤其强调“慢思考”的重要性。
再次,在第11版中,我们继续在练习的前几篇文章里采取设问的方式来自问自答,即对所读的文章边思考、判断,边加以解答,这好比一个人正努力思考如何评价这篇文章,而读者则在这个人的脑海里旁观整个思考的过程。
我们认为,与其直接让读者看答案,不如让他们切身“感受”一下接受、拒绝、修正和组织这个答案的点滴过程,这样他们可以获得更现实的画面,了解用来获取答案的批判性思维的实际应用过程。我们在这里借著名教育家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的一个知名比喻,他曾严厉批评一些教师和培训师,批评他们只向学生展示知识园地里采摘的缤纷花朵,而不给学生看使那束美丽的花环得以呈现的种植、除草、施肥和修剪的整个过程。
第四,我们同时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社会属性(或称互动属性)及其现实特征,即一个人提出批判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可能会极大影响到他探询行为的价值。例如,很多读者在与人交往时刚要跃跃欲试地秀一秀自己批判性提问的能力,就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乐于见到别人对他们的信念展开批判性地盘问。有些互动方法能在批判性的思考者与演说者/作者之间激发出更多令人满意的对话,而另一些方法则难以奏效。我们建议,读者一定要注意提问和倾听的策略,以使对话得以顺利进行,而不是迫使对方关闭对话的渠道。比如说,有人一听完问题就会来这么一句:“你怎么单单就盯上我了呢?”而这样的做法常常会让批判性追问的进程就此戛然而止,没了下文。
最后,我们添加了许多新的例子和练习文章,更频繁地触及当前的热点问题,体现批判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
虽然本书主要是从我们的课堂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但它的目标在于指导绝大多数人培养更佳的阅读和倾听习惯。对于它旨在培养的种种技能,任何一个不盲从、盲信的读者都需要将之拿来用作理性判断的基础。本书所反复强调的批判性问题可以提高我们的论证能力,不管我们受过的正规教育有多少。你在书里的收获,相信会大大出乎你的意料。
尼尔·布朗
斯图尔特·基利
---------------------------思考的艺术(原书第11版)---------------------------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觉得学生通过学习某些学科(尤其是数学和自然科学)就学会了思考,因此没必要正式地教给他们批判性思维的技能。然而最近风向变了:中学和大学普遍承认了思维技能的重要性,以及正式教授这些技能的必要性。现在,几乎每个教育协会都在呼吁要更加重视批判性思维。教育家、政治家、社会学家以及各个领域的学者都明白,言语和影像的诉求在不断地轰炸我们,意图说服我们去相信、去行动、去购买或者去参与。我们都需要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和策略,这样才能理解和分析那些诉求。
本书既可以给正式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作为教材,也可以给各个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学科作为教学补充材料。
这个版本有哪些新内容
《思考的艺术》第11版主要增加了与时俱进的新鲜内容,比如很多贴近时下社会背景的新应用练习,其主题包括:
1.应用练习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新近发生的一些争议事件,比如:
斯诺登揭露美国政府监控
自己嫁给自己的女人
处罚使用枪支的行为
扩大联合国的权力
财富再分配
“就地防卫”法
最低工资
2.第2章增加了一个新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调查技能,它所基于的原则是:如果你不理解争议的双方(或各方),你就不理解这个争议。
3.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修订,确保所有内容的时效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哪些内容没有改变
就像本书之前的各个版本一样,如下4个前提仍是这一版内容和布局的基础:
1.一本讨论思考的书应该强调“要做什么”,而不是“要避免做什么”。思考不是象牙塔中的事业,而是实际问题。思考是积极、动态的,而不是消极、静态的。有效的思考者不会坐在那里批评别人的努力,他们会解决问题,做出决策,表明立场。教思考时专注于谬误,这不会比教音乐时一味强调避免错误的音符更成功。
2.一本讨论思考的书应该让读者掌握思考的原则和技巧。过去50年里出版的大量相关文献已经证实,思考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与批判性思维过程相互交织:我们首先产生想法(多少都带有一定的创造性),然后对想法进行判断。让读者知道已经形成的问题和争议是不够的,还必须让他们学会构造自己的问题和争议。
3.一本讨论思考的书应该教会读者怎样评价自己的想法以及别人的想法。人类非常善于自欺,因此对于读者来说,看到自身的盲点、偏见和错误,要比给别人挑毛病困难得多。然而对他们的有效思考而言,最大的障碍恰恰是他们自身的弱点和错误。
4.一本讨论思考的书应该教会学生怎样说服别人。有很多巧妙的想法从未付诸实践,就因为原创者以为别人自然会认识到其想法的绝妙之处。读者需要学习怎样预测和克服自己的想法可能遭到的反对。
为了支持这些前提,本书将促进能力的发展和策略的掌握。
章节的安排尽可能符合解决问题和分析争议的真实顺序。例如,第7章是表述问题或争议,然后第8章是调查问题或争议,接着第9章是产生想法,而第11章是改进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要有创造性”直接回答了最令读者困惑、阻碍他们思考的一些问题,比如:“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我怎样才能更有想象力、更有独创性?”“在遭遇思考障碍时,在我茫然困惑时,或者在我的思考变得僵化时,我应该怎么做?”“顿悟是怎样发生的?我怎样才能激发顿悟?”
第1章有一节的标题是“让讨论有意义”,专门为课堂讨论提供了指导原则。
第8章详细阐述了怎样快速、高效、巧妙地调查争议,介绍了11种信息来源(“调查什么”),以及怎样使用互联网和怎样避免抄袭。
第6章是独立的一章,激励读者把思考技能应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用来解决碰到的问题和争议。权威们一致认为,要想取得成效,思考教学必须同时注重技能和态度。
第14章和第15章帮助学生有效、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在一本探讨思考的书中大篇幅地讨论写作和演讲似乎不太合适,但是只要你打算传播或实施自己的想法,那么不管你使用什么媒介,表达的质量都有可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希望帮助你更深刻地认识思想与表达之间的互补关系,以及力求把这两方面都做得出色的重要性。
在每章的末尾先是简短的“热身练习”,然后才是较长的“应用练习”。尽管“热身练习”可能看起来不太严肃,但是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游戏心态是“创造性思考的本质特征”(参见第5章中“创造型人才的特征”)。以我的经验来看,“热身练习”有助于营造更放松的气氛,能让你变得更有想象力甚至更大胆,不再感到局促和难堪。尤其是对腼腆或紧张的人来说,在这样的气氛中获得的自信往往能延续到“更严肃的应用练习”中。
每一章都有较长的“应用练习”,鼓励大家实际应用学到的原则和方法。
更多功能
本书已被成功地用于作文、公开演讲、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等课程,以及商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众多学科。如果教师觉得本书的目录不太符合课程或学生的需求,可以考虑在授课顺序上做如下调整:
用于作文课
第15章“有效地写作和演讲”的前半部分
第1章“培养思考能力:概述”
第14章“说服别人”
第2章“奠定基础”
第3章到第13章
用于演讲课
第15章“有效地写作和演讲”的后半部分
第1章“培养思考能力:概述”
第14章“说服别人”
第2章“奠定基础”
第3章到第13章
其他可选方案
这个顺序适合于已经精通写作或演讲的学生。
第1章到第4章
第14章
第5章到第13章
文森特·赖安·拉吉罗
---------------------------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
生命如此短暂,掌握技艺却要如此长久。
-杰弗里·乔叟,《众鸟之会》(Parlement Of Foules),1374
"想学的东西太多,可就是没时间。"这是现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你到底想学习什么?怎么学?你的清单里都写了些什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你无法开始呢?原因很有可能有两个:第一,时间太少;第二,技能太复杂。
生命中那些让你感到有价值的事,往往需要你掌握某种程度的技巧,而掌握技巧又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然而,时间,我们似乎没有;努力,我们似乎不愿付出。
于是,我们常常对自己说:"等哪天有时间再做吧!"
我们宁愿把大部分时间消磨在电视和电脑上,也不愿意为梦想付诸行动,因为看电视、玩电脑简直太容易做到了。久而久之,我们的梦想,仅仅只是梦想。
很多技能在学会之前是体会不到它的乐趣的。技能学习往往会经历一个充满挫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没有丝毫进展,你会非常痛苦。既然那么痛苦,又为何要学呢?
尽快解决掉恼人的挫折,不那么痛苦地掌握一门新技能,早点儿尝到学习的甜头,这样不是更好吗?别再浪费时间犹豫彷徨了,赶紧投入到学习中,体会它带给你的乐趣吧!
那么,究竟有没有办法让我们既不用太痛苦,又不用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就把新技能学到手呢?
依我的经验来看,这是完全可能的!
这本书正是基于我自己的技能实践创作出来的。我会告诉大家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快速掌握一门技能。实践证明:学习大约20小时后,你不再一无所知,那些恼人的挫折会被你一一解决,最终,技能在你手中变得得心应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快速学习技能的方法,这些方法简单易学。不管你打算学语言、写小说、画素描、做生意,还是开飞机,只需20小时就能学会基本技巧,到时候你一定会惊叹于你的精彩表现。
不管你想学什么,这本书都能指导你毫不费力地在短时间内学好技能。只需要稍微用点儿心,你就能学得很快,而且学得很轻松。
本书首先介绍快速习得技能的方法,教大家如何快速掌握一门技能。这些方法并不复杂,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学会。接下来,我会指导大家如何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技能实践中,我会向你演示我是如何在20小时内,或不到20小时(每天90分钟)学会6个全新的技能的:
●瑜伽;
●编程;
●触摸打字;
●围棋;
●尤克里里;
●冲浪。
希望本书可以鼓励你重拾勇气,再次翻开多年前发旧的清单,找到你想学习的东西,下定决心为之付诸行动。
乔希·考夫曼
科林斯堡,科罗拉多州
美国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思维方式决定着行为方式。思维决定行为、感受和需求。如果思维方式不现实,你将会因此身陷沮丧和挫折之中。如果思维方式过于悲观,你就会错失生活中很多快乐的事情。
认真思考生活中能够引发你强烈情感的事情,然后分析在这些事情中,是怎样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你这样强烈的情感。举个例子说,假如上大学使你感到无比兴奋,这可能是源于你对大学的美好预期。而如果你不愿意去上课,这可能是因为你认为上课很无聊,或者可能是学习内容太难。
同样地,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质量不够理想,这也很可能是你的思维方式导致的。在生活中,积极的思维方式带来积极的心理感受,相反,消极的思维方式带来消极的心理感受。
当你认为大学生活必定是充满了快乐、友谊,受到同学的尊重和喜爱时,你的生活也会充满同样的欢乐和激情。而当你认为原本设想的一切美好都没有实现、你对这耿耿于怀的时候,你会深感失望甚至沮丧(这主要取决于你对经验解释的消极程度)。
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潜意识的。这就像大部分悲观的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是悲观的一样,他们绝不会承认他们自己以消极悲观的方式来思考自我和自己的生命经验,并且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不高兴。
要想在人们没有意识到自身思维过程的情况下改变思维是不可能的。当思维在潜意识中运作时,我们无法察觉到思维的存在,从而也就不会想去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能够认识到思维方式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对其进行控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自己思维方式的受害者,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常常对我们有害无益。我们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潜意识中的思维方式成为我们生活中问题的来源:它妨碍我们对机会的觉察和把握,使我们不能专注于最有意义的事情;妨害我们的人际关系,使我们坠入痛苦的深渊。
我们如何界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呢?决定一名大学生是否优秀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从事学术研究时思维质量高,研究质量就会相应地提高;阅读的时候思维方式活跃,读书就会卓有成效;写作的时候思维质量高,写出的文字自然经读耐读。总的来讲,如果一名学生研究做得不错,阅读和写作也优秀,那么这名学生就是优秀的。当然,导师也会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导师做得好,有的导师做得差一些,但是即使最好的导师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思考、阅读和写作。如果一名学生缺少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的必要思维技能,他就不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就不会在大学中获得成功。
本书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果思维方式是一个人幸福、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为何不去发现和学习那些幸福、成功人士的思维技巧呢?你或许不能精通所有的思维技巧,但是学到任何一种思维技巧,你都会获益匪浅。
本书将会呈现那些成功思考者所使用的思维方式,并且提供学习和练习这些思维方式的方法。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和学习,你将会成为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批判性思考者。但最终决定你的思维方式能否改善的关键还是你自身提高的意愿。下面是成功思考者的一些特征:
优秀的思考者总是在思考他们的思维过程。优秀的思考者认为思维并不是自动的。他们不认为优秀的思维方式是天生的,他们关注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断地对其进行反省和调整。
优秀的思考者都有明确的目标。优秀的思考者从不盲目,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所在。他们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拥有明确的目标并知道这些目标之间的优先顺序。他们不断地检查和调整自己的行动使其服从于目标。
优秀的思考者使用一些思维“工具”来提升他们思维的质量。优秀的思考者知道如何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维方式、如何检查思维方式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他们知道如何专注于与目的相关的问题上。优秀的思考者知道如何全方位深度地看待问题,使思维方式更加具有逻辑性。
优秀的思考者能够将他们的思维与感受、需求相分离。优秀的思考者清楚想法自身不能转化为现实。他们知道人们会不理性地感到愤怒、害怕或者缺乏安全感,但他们不会允许无端的情感左右他们的决策。他们能洞察自己的心思,这使得他们可以审查自身思维运作的过程,从而可以仔细地控制思维过程(见第1章)。
优秀的思考者常常分解、剖析事情。优秀的思考者常常“分析”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不相信心智可以自动对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学习和分析思维方式这个方法,这需要我们了解(思维组成部分的)相关知识和进行(精确控制这些思维组成部分的)练习(见第2章)。
优秀的思考者经常评估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出他们思维方式的优缺点。优秀的思考者不相信心智会对自己自动地进行评估。他们认识到心智对自己的评估方法有天生的缺陷。人们必须有意识地学习评估思维方式的方法,这也需要(关于思维普遍标准的)知识和(执行这些标准的)练习。
本书作为一个整体,将会向我们展示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正确思考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生活中和职业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如果你能认真学习这些方法和技巧,并练习使用它们,你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最终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新版的特点
新!对于原版中一些过于前端的章节,我们很多老师在授课时都没能把它纳入自己的课程中,因此我们将这些章节删除了。本书所有内容都可以在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内授完。
新!新版中修正了书中的很多图表,并且添加了一些新的图表,这些图表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书中的观点。
修订!新版第15章、第16章提供了一些练习策略,有助于我们提高生活质量、设计自己批判性思维方式的练习计划。
修订!第14章强调了我们发展批判性思维的主要障碍—自我中心和社会中心。让同学更真实地了解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思考者所需要做的种种努力。
修订!本书使用的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是全面、综合、详尽的。此外,我们还以简明、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介绍批判性思维的原则。本书阐明的批判性思维的概念适用于所有与人类思维和生活有关的领域。
修订!书中的概念都建立在公正思维的基础上,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公正的思维方式、拒绝诡辩的思维方式。
修订!第1章不仅强调了思维技能的发展,更强调发展思维特质。这能够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正直性、公平公正等其他思维品质。
修订!本书选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不是专业术语,以使同学能够很好地理解书中的观点。
致谢
感谢以下学者阅读我们的草稿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们是:Dr. Rochelle R. Brunson, Alvin Community College; Jan C. Graham, Maryland Community College;以及Bob Schoenberg,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Boston.
献辞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因普遍存在的偏见、自欺和不道德的思维方式而遭受苦痛折磨和不公的人。
感谢
特别感谢Gerald Nosich—一名有奉献精神的思想家、学者典范、我的终生挚友。
序言
---------------------------专注力:化繁为简的惊人力量(原书第2版)---------------------------
如果这世上有人需要专注且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毋庸置疑,这人一定是杰克鲍尔(Jack Bauer)。他的生活就像铆足劲的时钟发条,他的每年每天每小时都要争分夺秒地用来拯救世界。截至此时,在写作方面他已经成功了8次,但事实却一年比一年更艰难,至少他是这样告诉我的。
作为一名电视撰稿人和制片人,我不必去拯救世界(世界的万幸),但和其他人一样,为实现自己的长期目标,每天我都要花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一些必要的工作。正如于尔根沃尔夫所说,实现目标的要诀是专注。
就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而言,当第一剧集处于拍摄过程中时,第二集就应该处于编辑阶段,当第三剧集处于评审中,第四集故事应该已经编成,第五集故事情节应该正在修改,第六集应该进行构思和选角……好了,你该明白这个过程是怎样的了。 每天每刻决定从何处以及如何配置自己的精力无疑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本书将帮助你找到这条路径,更重要的是,会帮助你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前。
本书包含了解决时间管理问题的众多见解和最新方法。其中有些观点我个人非常喜欢,比如将80/20法则运用于你的生活(而不是在公司中);如何认知你可能尚未发觉的有害行为模式;如何运用你已有的力量,从而帮助你取得更大范围的成功。我还可以再说出一些,但当你翻阅本书时,你可能很快就会说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简而言之,本书确实名副其实,我的办公室里就有一本。下次我再见到杰克鲍尔,我想我会送他一本,希望他能有时间读一下这本书。
鲍勃科克伦(Bob Cochran)美剧《反恐24小时》节目监制及主创人之一
---------------------------阈限思维: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推荐序
《阈限思维》是戴夫的新书。我说“新”,是因为他是如此多产,如此有活力,在思考和尝试理解上又是如此热情。读到这里,你一定要去看看他对“阈限”的定义。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他能想起用“阈限思维”来做标题,这让我既羡慕又嫉妒。
虽然,正文里肯定一开始就会介绍这个词,但在这里,我要引用他对这个词的定义,并以此作为序言的开头。
. 什么是阈限思维?“阈限”这个词有边界、途径和入口的意思。它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可它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很多时候,在思维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我们处于这种含糊和模棱两可的状态中、一个折中的空间里。阈限思维也是心理学中敏捷性的表现,它能使你成功地实现思维转换;能让你拥有解读他人信念和需求的能力;还会让你形成不断评估、验证和改变思路的好习惯,让你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我们都认识事物的外观、事物的名称,它们仿佛是门把手,让我们更方便、更全面地学习和理解人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的奇特的“小教堂”,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把鼻子戳出去,刺激还没进来的人。邀请他们进入我们的领地,参观我们奇特的演出以及了解我们的个人定义。这些定义是关于如何加入我们,和我们一起拥有一个更有趣、更多产、理解更全面的生活的。
这是一本必读书,因为它就像戴夫本人,对自己的信念充满了力量。他的整套理论系统是关于如何有意义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如何提出问题、探索可能性的。他用对话的形式将所有这些表达出来,并粘上了万能胶,从而形成了一个故事。
戴夫做得很棒,看起来他似乎做得很轻松。他的产出速度是我的10倍。戴夫真是强大得可怕,这点也反映在他的体型上,每次我们会面时,我都在仰视他。当我们坐下时,我以为我们几乎没什么两样了,我们住同一条街,是邻居,当然也是同乡,生活在同一座城、同一个国家。用最明确的词去表达,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会告诉你物体之间的空间,教你去看你以往熟视无睹,从未真正理解的东西,教你穿越困境,摆脱糟糕的环境。
在我短得不能再短的灵魂伙伴名单上,有他。谢谢你听我闲扯,千万别错过他的这本书。
理查德·索尔·沃尔曼
2015年8月10日
于美国纽约波特
序
这本书怎么来的
如果人类想要生存并向更高层次迈进,那么一种新的思考方式非常重要。
——爱因斯坦
多年前,还是高中生的我读了一本很有启发性的书,叫《快速视觉化:快速将想法视觉化的新方法》,作者是科特·汉克斯。这也是我第一次发现有人用把想法画出来的方式代替思考——后来,这也成了我生活和工作的中心主题。这本书教会我,绘画并不只是展示现有想法的方法,同时也是考察、调查、思考和探索的手段。
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放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重新翻开,我很高兴地发现这本书还如我20年前第一次翻开时那般清楚、新鲜、引人入胜。?
心血来潮之下,我在谷歌上搜索作者,找到了他的网站,并给他发送了消息。消息很短:
你好,科特:
只想告诉你,你的书对我非常有启发,谢谢!
戴夫
令人惊喜的是,他回复了我,并由此开启了我们的对话,随后交流升华成友谊,并最终引出了此刻你捧在手上的这本书。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科特绝不仅仅是一名视觉思考者和设计师。我当时并不知道应该叫他什么,但现在我把他称为“阈限思考者”。他既像设计师又像建筑师;从某种角度看,他还像心理学家。他的艺术帮助人们打破、检视、探索、分析、重构他们的信念。通常情况下,这个过程会带来深刻的改变。他如此厉害的原因之一在于他如医生对待病人一般地充满关怀。他是如此热心肠,也是一位很好的倾听者,从不评判他人。
我从科特那里学到的是,信念常常是阻碍改变的主要因素,不仅仅是对个人,对团队、家庭、组织、国家,甚至对整个世界亦是如此。我花了好几年时间汲取科特的思想,花了更长时间学习如何把它应用到领导和管理咨询的工作上。我一直在从他身上学习新东西。
我早期对设计的兴趣源于科特多年前的作品,多年后,他又一次启发我,为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复兴”。
作为咨询师,我开始在大型项目上尝试科特的想法,并且发现它们获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我在组织和转型领域浸泡得越久,越会一次次回到科特提出的基本前提:
我们大都在无意识时形成了信念,之后又被信念所囚禁。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聚焦,变得更高效,但悲哀的是,它们也会令我们无视其他可能性,令我们受制于迷惑、恐惧和怀疑。
出于友谊,以及发展这门名为“阈限思维”学科的兴趣,科特和我决定互相偷师、自由借鉴。
不过,我还是想感谢他在这本书中提出的诸多想法。科特用他的心、思想和信念工作了很多年。
这本书献给科特·汉克斯,我的朋友和导师。
引言
什么是阈限思维
一旦你看到了你的空间边界,它们就不再是你的空间边界了。
——马歇尔·麦克卢汉
是否曾经有过一个瞬间,彻底地改变了你的生活?在我29岁的时候,我拼命地想要戒烟,但我不太相信我能做到。我感到自己陷入了一个陷阱:我不想吸烟了,却戒不掉。我尝试过很多次,但次次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有一天,我得了支气管炎。可是因为烟瘾太大,即使是生病咳嗽期间,我依旧在吸烟,一天也没停过。当我披着浴巾坐着边咳边抽烟的时候,我脑海里闪现了一个喘着气的老人的画面。那个老人就是我。一想到这里,我简直喘不上气。从那以后,无论我是否生病,这幅画面都会在我眼前浮现。
于是那天,我做了一个决定——戒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令我惊喜的是,我坚持了下来,并且20年来没再碰过烟。这件事还带来了一个更深层的自我改变。我意识到如果我可以做到我以前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例如戒烟,那么我肯定也能做到更多事情。戒烟的成功带给了我自信和勇气,这些自信和勇气帮助我改变生活,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分了手,辞了职,换了行业,搬到这个国家的另一边,开始了我的新事业。我的整个观念都在改变,而新的观念又反过来改变了我的生活。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时刻吗——看着一件事,你突然得出了新想法和新思路?
新的大门被打开,看世界的方式在变化,审视自己的角度也在更新,你在成长。
你可以培养出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据此突破固有的思维。通过新的思维方式,你将有能力用相似的思维转换方法去影响他人,给予他们改变生活的力量。这种思维训练也可以让你增加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打开更多隐秘的大门。
我把这种体验称作“阈限思考”。
“阈限”这个词来自拉丁文,本意是临界点。
临界点意味着在边界或边缘。就像是处于一个事物的边界处,或处于两个事物之间,不属于其中任何一方。
很多边界是虚化的。比如用什么来确定人们“在”或“不在”一个队伍中呢?用什么来对公司部门进行分类呢?用什么来对雇员和客户进行区分呢?边界构造了更令人舒适的生活;但同时,边界也可以被移动、被颠覆、被重塑、被重组。
改变经常会发生在下列状态的边界处:已知和未知之间,熟悉和陌生之间,新思维和旧思维之间,过去和未来之间。
很多事物也处于阈限状态。比如说一架马车,你可以说它是队伍中的一员,也可以说它不是。
同理,一个公司的咨询师,他可以是这个公司的一员,也可以不是。一个临床医师,他或许是最能对患者家庭有感触和共鸣的人,却不能说他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一个老师,可以说他是这门课的一部分,却不能说他属于这门课本身。
他们都处于阈限状态,因为他们都在不断增长和改变,不断变化或超越边界。
每天你都会遇到阈限状态,比如说半睡半醒的状态。其实多数时候你不知道它们叫作“阈限状态”,但它们是非常有价值和创造力的资源。你有没有曾经在半夜或洗澡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它们的出现正是因为你当时思想放松,脑洞大开。
其实阈限思维意味着你的身边充斥着临界点,也就意味着充满机会。大多数时候你看不到它们,那是因为你在关注别的事情。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能给你带来惊人的潜力去成长或改变。采用阈限思维能帮助你发现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想象力。在其他人依旧茫然时,阈限思维能帮你敏锐地抓住机会创造改变。
想要拥有阈限思维,你不需要任何预算、官方的认证或授权,只要你是一个渴望改变的人就够了。
学习阈限思维,和学习其他的手艺一样,须充分了解和它有关的“材料”。
如果你是一个木匠,那么你必须熟悉你的工具,以及这些工具背后的原理。这条原则适用于所有人,无论你是医生、技术工人、律师,还是一个花匠。
无论你做什么,对“材料”越熟悉,你都越有机会进行创新。在阈限思维中,最重要的、最需要了解的“材料”就是“信念”。
阈限思维是一门通过理解、塑造和重塑信念而创造改变的艺术。
练习
找一个在生活中你认为你无法解决的问题,尝试发现“你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式”和“你如何看待自己”之间的联系。想象如果你换个角度看自己,会不会有所改变?想象如果你成为那个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你应该是什么样的?你会有什么表现?
---------------------------如何高效学习---------------------------
本书是从我写的一篇随笔开始的,随笔的内容是我对偶然观察到的一个学习现象的细致阐述,那就是学得好的同学总在试图找寻知识间的关联,而学得慢的同学却往往只会死记硬背。
当我第一次发布这篇随笔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回复中有一半的同学认同这一观点——?你当然要找到知识间的关联,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观点。而另外一半的回复则表示困惑,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居然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们这种学习方法。
这件事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也非常困惑。为何对一部分同学显而易见的事,对另一部分同学而言却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半数的学生都不知道还有这样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们改进呢?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研究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是对我自己学习经历和他人学习案例研究的总结概述,主旨还是相同的:我认为学会把知识联系起来会让你记得更多,学得更好。当然,在如何建立联系上,你一定会有非常个性化的方法。
在我完成这本书的几年之后,它将要和中国的读者见面了。这件事让我觉得新奇,因为我完全不了解中国的教育体系,我的理解是中国教育比西方教育更强调死记硬背。如果我的理解是对的,那么我的整体性学习法会对中国学生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希望你能因为这本书而不再死记硬背,读完它不是结束,而是你应用新方法指导学习的开始。可能你会觉得这本书里不是每个方法都那么有效,这是很正常的,学习本来就必须因材施教,因“课程”施教。但是如果你肯实践,我担保至少会有一种技巧能帮你学得更快,学得更好。
我们都认识事物的外观、事物的名称,它们仿佛是门把手,让我们更方便、更全面地学习和理解人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的奇特的“小教堂”,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把鼻子戳出去,刺激还没进来的人。邀请他们进入我们的领地,参观我们奇特的演出以及了解我们的个人定义。这些定义是关于如何加入我们,和我们一起拥有一个更有趣、更多产、理解更全面的生活的。
这是一本必读书,因为它就像戴夫本人,对自己的信念充满了力量。他的整套理论系统是关于如何有意义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如何提出问题、探索可能性的。他用对话的形式将所有这些表达出来,并粘上了万能胶,从而形成了一个故事。
戴夫做得很棒,看起来他似乎做得很轻松。他的产出速度是我的10倍。戴夫真是强大得可怕,这点也反映在他的体型上,每次我们会面时,我都在仰视他。当我们坐下时,我以为我们几乎没什么两样了,我们住同一条街,是邻居,当然也是同乡,生活在同一座城、同一个国家。用最明确的词去表达,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会告诉你物体之间的空间,教你去看你以往熟视无睹,从未真正理解的东西,教你穿越困境,摆脱糟糕的环境。
在我短得不能再短的灵魂伙伴名单上,有他。谢谢你听我闲扯,千万别错过他的这本书。
理查德·索尔·沃尔曼
2015年8月10日
于美国纽约波特
序
这本书怎么来的
如果人类想要生存并向更高层次迈进,那么一种新的思考方式非常重要。
——爱因斯坦
多年前,还是高中生的我读了一本很有启发性的书,叫《快速视觉化:快速将想法视觉化的新方法》,作者是科特·汉克斯。这也是我第一次发现有人用把想法画出来的方式代替思考——后来,这也成了我生活和工作的中心主题。这本书教会我,绘画并不只是展示现有想法的方法,同时也是考察、调查、思考和探索的手段。
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放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重新翻开,我很高兴地发现这本书还如我20年前第一次翻开时那般清楚、新鲜、引人入胜。?
心血来潮之下,我在谷歌上搜索作者,找到了他的网站,并给他发送了消息。消息很短:
你好,科特:
只想告诉你,你的书对我非常有启发,谢谢!
戴夫
令人惊喜的是,他回复了我,并由此开启了我们的对话,随后交流升华成友谊,并最终引出了此刻你捧在手上的这本书。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科特绝不仅仅是一名视觉思考者和设计师。我当时并不知道应该叫他什么,但现在我把他称为“阈限思考者”。他既像设计师又像建筑师;从某种角度看,他还像心理学家。他的艺术帮助人们打破、检视、探索、分析、重构他们的信念。通常情况下,这个过程会带来深刻的改变。他如此厉害的原因之一在于他如医生对待病人一般地充满关怀。他是如此热心肠,也是一位很好的倾听者,从不评判他人。
我从科特那里学到的是,信念常常是阻碍改变的主要因素,不仅仅是对个人,对团队、家庭、组织、国家,甚至对整个世界亦是如此。我花了好几年时间汲取科特的思想,花了更长时间学习如何把它应用到领导和管理咨询的工作上。我一直在从他身上学习新东西。
我早期对设计的兴趣源于科特多年前的作品,多年后,他又一次启发我,为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复兴”。
作为咨询师,我开始在大型项目上尝试科特的想法,并且发现它们获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我在组织和转型领域浸泡得越久,越会一次次回到科特提出的基本前提:
我们大都在无意识时形成了信念,之后又被信念所囚禁。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聚焦,变得更高效,但悲哀的是,它们也会令我们无视其他可能性,令我们受制于迷惑、恐惧和怀疑。
出于友谊,以及发展这门名为“阈限思维”学科的兴趣,科特和我决定互相偷师、自由借鉴。
不过,我还是想感谢他在这本书中提出的诸多想法。科特用他的心、思想和信念工作了很多年。
这本书献给科特·汉克斯,我的朋友和导师。
引言
什么是阈限思维
一旦你看到了你的空间边界,它们就不再是你的空间边界了。
——马歇尔·麦克卢汉
是否曾经有过一个瞬间,彻底地改变了你的生活?在我29岁的时候,我拼命地想要戒烟,但我不太相信我能做到。我感到自己陷入了一个陷阱:我不想吸烟了,却戒不掉。我尝试过很多次,但次次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有一天,我得了支气管炎。可是因为烟瘾太大,即使是生病咳嗽期间,我依旧在吸烟,一天也没停过。当我披着浴巾坐着边咳边抽烟的时候,我脑海里闪现了一个喘着气的老人的画面。那个老人就是我。一想到这里,我简直喘不上气。从那以后,无论我是否生病,这幅画面都会在我眼前浮现。
于是那天,我做了一个决定——戒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令我惊喜的是,我坚持了下来,并且20年来没再碰过烟。这件事还带来了一个更深层的自我改变。我意识到如果我可以做到我以前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例如戒烟,那么我肯定也能做到更多事情。戒烟的成功带给了我自信和勇气,这些自信和勇气帮助我改变生活,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分了手,辞了职,换了行业,搬到这个国家的另一边,开始了我的新事业。我的整个观念都在改变,而新的观念又反过来改变了我的生活。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时刻吗——看着一件事,你突然得出了新想法和新思路?
新的大门被打开,看世界的方式在变化,审视自己的角度也在更新,你在成长。
你可以培养出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据此突破固有的思维。通过新的思维方式,你将有能力用相似的思维转换方法去影响他人,给予他们改变生活的力量。这种思维训练也可以让你增加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打开更多隐秘的大门。
我把这种体验称作“阈限思考”。
“阈限”这个词来自拉丁文,本意是临界点。
临界点意味着在边界或边缘。就像是处于一个事物的边界处,或处于两个事物之间,不属于其中任何一方。
很多边界是虚化的。比如用什么来确定人们“在”或“不在”一个队伍中呢?用什么来对公司部门进行分类呢?用什么来对雇员和客户进行区分呢?边界构造了更令人舒适的生活;但同时,边界也可以被移动、被颠覆、被重塑、被重组。
改变经常会发生在下列状态的边界处:已知和未知之间,熟悉和陌生之间,新思维和旧思维之间,过去和未来之间。
很多事物也处于阈限状态。比如说一架马车,你可以说它是队伍中的一员,也可以说它不是。
同理,一个公司的咨询师,他可以是这个公司的一员,也可以不是。一个临床医师,他或许是最能对患者家庭有感触和共鸣的人,却不能说他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一个老师,可以说他是这门课的一部分,却不能说他属于这门课本身。
他们都处于阈限状态,因为他们都在不断增长和改变,不断变化或超越边界。
每天你都会遇到阈限状态,比如说半睡半醒的状态。其实多数时候你不知道它们叫作“阈限状态”,但它们是非常有价值和创造力的资源。你有没有曾经在半夜或洗澡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它们的出现正是因为你当时思想放松,脑洞大开。
其实阈限思维意味着你的身边充斥着临界点,也就意味着充满机会。大多数时候你看不到它们,那是因为你在关注别的事情。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能给你带来惊人的潜力去成长或改变。采用阈限思维能帮助你发现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想象力。在其他人依旧茫然时,阈限思维能帮你敏锐地抓住机会创造改变。
想要拥有阈限思维,你不需要任何预算、官方的认证或授权,只要你是一个渴望改变的人就够了。
学习阈限思维,和学习其他的手艺一样,须充分了解和它有关的“材料”。
如果你是一个木匠,那么你必须熟悉你的工具,以及这些工具背后的原理。这条原则适用于所有人,无论你是医生、技术工人、律师,还是一个花匠。
无论你做什么,对“材料”越熟悉,你都越有机会进行创新。在阈限思维中,最重要的、最需要了解的“材料”就是“信念”。
阈限思维是一门通过理解、塑造和重塑信念而创造改变的艺术。
练习
找一个在生活中你认为你无法解决的问题,尝试发现“你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式”和“你如何看待自己”之间的联系。想象如果你换个角度看自己,会不会有所改变?想象如果你成为那个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你应该是什么样的?你会有什么表现?
---------------------------如何高效学习---------------------------
本书是从我写的一篇随笔开始的,随笔的内容是我对偶然观察到的一个学习现象的细致阐述,那就是学得好的同学总在试图找寻知识间的关联,而学得慢的同学却往往只会死记硬背。
当我第一次发布这篇随笔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回复中有一半的同学认同这一观点——?你当然要找到知识间的关联,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观点。而另外一半的回复则表示困惑,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居然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们这种学习方法。
这件事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也非常困惑。为何对一部分同学显而易见的事,对另一部分同学而言却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半数的学生都不知道还有这样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们改进呢?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研究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是对我自己学习经历和他人学习案例研究的总结概述,主旨还是相同的:我认为学会把知识联系起来会让你记得更多,学得更好。当然,在如何建立联系上,你一定会有非常个性化的方法。
在我完成这本书的几年之后,它将要和中国的读者见面了。这件事让我觉得新奇,因为我完全不了解中国的教育体系,我的理解是中国教育比西方教育更强调死记硬背。如果我的理解是对的,那么我的整体性学习法会对中国学生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希望你能因为这本书而不再死记硬背,读完它不是结束,而是你应用新方法指导学习的开始。可能你会觉得这本书里不是每个方法都那么有效,这是很正常的,学习本来就必须因材施教,因“课程”施教。但是如果你肯实践,我担保至少会有一种技巧能帮你学得更快,学得更好。
媒体评论
---------------------------专注力:化繁为简的惊人力量(原书第2版)---------------------------
<p>拥有专注力将改变你的人生。<br />
人们认为专注就是要对自己所专注的东西说YES,但恰恰相反,专注意味着要对上百个好点子说NO,因为我们要仔细挑选。这就是我的秘诀——专注和简单。简单比复杂更难:你必须费尽心思,让你的思想更单纯,让你的产品更简单。但是这么做最后很有价值,因为一旦实现了目标,你就可以撼动大山。<br />
——乔布斯 苹果公司前总裁<br />
<br />
每个人都应当注意感受自己内心最向往的方式,然后竭尽全力地选择这个方式。<br />
——美国犹太教谚语<br />
<br />
我没有手机,没有黑莓。我的格言是,我不想被联系——我希望与世隔绝。<br />
——比尔·格罗斯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br />
<br />
商场中最不为人知的秘密就是,真正伟大的领导者几乎都是非常懒的人,但他们却依然有能力应付突发的密集工作。这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巧合,而是因为懒惰意味着有时间可以进行思考:思考可以带来好的想法,而好的想法比缺乏思考的埋头苦干在如今的商业社会更具优势。<br />
——汤姆·霍奇金森 《懒人杂志》(The Idler Magazine)共同创刊人</p>
.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原书第2版)---------------------------
推理的研究
逻辑思维或者非形式逻辑思维,是致力于推理研究的哲学分支。虽然在这一点上它与其他哲学和科学学科相同,但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例如,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也研究推理,但它们主要关注处于推理底层的心理和生理过程。相反,逻辑思维侧重于此类过程的结果,即推理过程中信念以及构成信念的要件之间的某种逻辑关系。它也关注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当说话者真诚且称职时,这些陈述就表达信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推论或论证
就逻辑思维而言,推理(reasoning)由逻辑关系构成。最突出的一种关系是:一个或多个信念被用来支持另一个信念。这种关系被称为推论(inference)或论证(argument),当推理或论证主体使用一个或更多信念支持另一信念时才会获得。推论可以是强的、弱的或者不成立的。一个强推论就如:
例1—1所有鲸鱼都是哺乳动物,并且莫比·迪克是鲸鱼,因此,莫比·迪克是哺乳动物。
例1—1是一个强推论,这是因为:如果作为依据的信念(“所有鲸鱼都是哺乳动物”,并且“莫比·迪克是鲸鱼”)是真实的,那么它们要支持的信念(“莫比·迪克是哺乳动物”)也一定是真实的。但是请看例1.2:
例1—2没有来自佛罗里达的橘子是小的,因此,没有来自美国的橘子是小的。
在例1—2中,信念之间的推论是弱逻辑关系,因为被提供的这个原因(“没有来自佛罗里达的橘子是小的”)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它要支持的信念(“没有来自美国的橘子是小的”)是虚假的。不过,例1.2还不是最糟的情况。在一些尝试性的推论中,用来支持另一个信念的某个信念或多个信念可能并不能达到目的。如:
例1—3没有橘子是苹果,因此,所有榆木都是树。
在例1—3中,因为“因此”出现在两个信念之间,所以很明显“橘子不是苹果”被用作“所有榆木都是树”的一个原因。但它实际上却不是。虽然这两个信念恰好都是真的,但它们之间的推论关系不成立。再来看一个不成立的推论,这次涉及虚假的信念:
例1—4所有律师都是瘦的,因此,现任教皇是中国人。
因为在例1—4中,两个信念之间毫无关系,因此它们都不能支持对方。和例1—3一样,推论不成立。
推论的成立和不成立是逻辑思维的主题。现在让我们更具体地看看逻辑思维是如何展开这个主题的。逻辑和推理逻辑思维的维度
推论是推理过程中信念或思想之间最根本的逻辑关系。逻辑思维研究这种逻辑关系以及其他逻辑关系,并着眼于:
(1)描述推理的模式。
(2)评估决定推理好坏的特征。
(3)制定能最大限度地解释好推理所具有的特征的规则。
上述每一项任务都可以看作逻辑思维的一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描述逻辑关系,其首要任务就是辨认推论的共同形式。第二个维度区分这些关系中好的和坏的特征。第三个维度制定充分推理的规则。规则能够帮助我们充分重视好推理(极度轻视坏推理)所具有的特征。三个维度及主要任务的构成如图1.1所示。
了解这些维度对推理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第三维度尤其关系到我们推理的可靠性,因此很有实用性或现金价值。它的实际价值就在于其制定的用来切实改进推理的规定。但这个维度要依靠另外两个维度,因为对充分推理有帮助的规则要求对推理确立的普通逻辑关系有精准的描述(如推论),并且还要求有足够的标准来确定逻辑关系成立或不成立的特征。
形式逻辑
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就是通常所知的非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与形式逻辑(哲学的另一个分支)都研究推论以及其他逻辑关系。但是在研究范围和方法上有所不同。形式逻辑又称为符号逻辑。为了从作为公理的公式中推导出定理(像数学证明方法那样),它发展出了自己的形式语言。
任何形式逻辑系统都包括基本的符号表达式、形式语言的初始词汇及其运算规则。这些规则规定如何形成合适的公式,以及如何确定哪些公式是其他公式的逻辑后承。因此,在形式逻辑中,推论是公式之间的关系,即当一个公式可以从另一个或多个公式推出时,该关系成立。形式逻辑使用的符号记法可能很复杂,并且其公式也不必被转换成自然语言——特定群体共同使用的语言,如英语、阿拉伯语或者日语。就形式逻辑而言,推论就是公式之间的关系。这既不是信念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陈述之间的关系。此外,它也不等同于人们在日常推理中实际所做的推论。
……
---------------------------创造性思维:改变思维做决策---------------------------
这是一本相当烧脑又妙趣横生的书。它能给认真读它的人以实实在在的回报,而不是以廉价的"干货"制造"有用"的幻觉。创造性思维不是灵机一动的耍酷和逞能,而是凭持续的刻意练习方能获得的专门技能,这本书以引人入胜的界面带领读者踏上创造性思维的精进之阶。
--吴伯凡
不要怕犯错,不要怕失败,不要满足于提出一个点子,不要自己去限制自己的可能,我觉得每一个中国的大学生,都应该多读一读和创造力有关的图书,太多行业已经进入了"不创新就停滞不前"红海阶段,早点了解创造力的培养,早点提升你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秋叶秋叶PPT,知识IP大本营创始人
人类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方法论和显而易见的路径越来越不靠谱,怎么办?
靠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来帮助?靠改变人类基因以跨越式的方式使人变得超级聪明?还是靠人类通过敏捷学习迅速提升思考力和创造力?
本书不仅提出了很多创造性思考、决策、解决挑战性问题的方法论,还传递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人类在提升自身创造力方面,探索无止境!
--陈玮滴滴出行高级副总裁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的时代被赋予了越来越浓郁的科幻色彩。然而进入新世界是随着人工智能缓慢但有力的苏醒,人们纷纷断言未来只有创造性的工作者才能生存。许久以来"创造力"都被当成一种天赋来膜拜,Saaty却告诉我们并非如此:每个人都有机会经过适当训练成为活力四射的创造者。
-- 王海军 (耶律胤)亚朵创始人&CEO
率先提出人文酒店概念,创立亚朵,是中国中端酒店、第四空间生活方式的创新开拓者
---------------------------阈限思维: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阈限思维》是一本关于如何健康思考,如何始终在线以及如何成为世界上的积极力量的书。但更简单以及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自己的书。
——丹尼尔H.平克 《驱动力》与《全新销售》作者
戴夫·格雷把一个想法的简单细节(如何跨越信念的边界思考)写入了一个有力的“病毒”。戴夫的时机太好了。随着世界再度陷入信念分裂的局面,我希望并祈祷他的“病毒”广泛传播。
——丹·罗姆 《餐巾纸的背面》一书作者
《阈限思维》是戴夫·格雷的另一本引人注目、令人心动的书。在这个充满变化、不确定性和机遇的时代,这本书将思维洞察力予以可视化,相信不同背景的读者都将从这本精彩的书中受益良多。
——乔纳森 H.金 爱立信云战略负责人,华盛顿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如何高效学习---------------------------
斯科特的整体性学习法,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是在理论与应用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斯科特因此而获得的成绩就是一份成功的实践报告。
——伍新春教授 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 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主任
以前,我们听到的多是“苦读书”,这本书讲的是”巧读书“。无论它讲的是否都正确,是否适合所有人,其清晰的逻辑和流畅的思路使这本书也很值得一读。成年人会产生许多共鸣,青少年能得到不少启迪。
——李晓明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作为一个 Geek,当斯科特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去挑战 MIT 计算机课程的时候,他把这当作是一个实验,当他完成课程世人惊叹他天才的时候,其实这只是他的一个生活理念:Get More From Life !
——吴江 国内最大创新社区极客公园主编
1977年底到1978年初,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少年班时,我在校长办公室担任秘书,有机会直接参与了少年班的创建过程。35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少年班研究。我曾经用“自觉、自学”这四个字来表述少年大学生超常发展的原因。也就是说,少年班学生都具有超强的自学能力。无独有偶,《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所介绍的“整体性学习策略”正与少年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吻合。显然,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内在规律的反映。我想,本书介绍的学习方法,如果你去尝试,一定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
——司有和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资深研究者
本书介绍的整体性学习法很具有操作性,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建议同学们尽早掌握这种学习方法,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孙鹤娟 吉林省总督学 前东北师大附中校长=
学习是需要方法的,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高效的处理信息、有机的整合知识、充分的运用所学,已经成为学习的关键。本书从一位“学习大师”的亲身体验出发,总结出“整体性学习”的策略及方法,同时,配合作者实际运用的各类学习工具,切实帮助读者逐步练就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方法决定一切,你一定可以从中有所受益。
——汤震宇 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培训第一人
中国大学生读书特点是上课随便听,考前疯狂记,半年忘光光。这是一种碎片化知识点学习,我同意这本书的整体性学习方法,掌握系统思考的模式你可以花费更少时间学到更多,但是你得先花点时间掌握整体性学习思维。
——秋叶 PPT学习达人
---------------------------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
@哈佛大学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这本《学会提问》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很出色地完成了传授批判性提问的技能这一目标,既简洁又全面,实践指导性强,会对同学们提供很大的帮助。想要去国外留学深造的同学,应该学习批判性思维,学会用批判性眼光去看待、评价问题,理性思考,扩展你的思维和眼界,丰富你的内心世界!
@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书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读过的*本批判性思维的书,也是我迄今读过的众多批判性思维的书中*好的一本。它通过10个批判性问题来组织全书,把逻辑分析、认知评价和价值评价熔于一炉,提纲挈领,条理分明,简明扼要,精心选择例证,分析透彻深入。我至今记得,当年的阅读带给我的震撼:原来我们的思维中隐藏着如此多的谬误和陷阱!它也使我明白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去批判性思维。我后来逐渐认识到,批判性思维还是通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只有不同凡“想”,才会不同凡响!向各位读者强烈推荐此书:学习批判性思维,从此书开始!
@樊登(“樊登读书”创始人):提问比告知更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告知在很多情况下意味着指责。优秀的提问者可以激发他人的动力,让他人意识到盲点,甚至帮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前提是,你得“学会提问”!@哈佛大学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这本《学会提问》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很出色地完成了传授批判性提问的技能这一目标,既简洁又全面,实践指导性强,会对同学们提供很大的帮助。想要去国外留学深造的同学,应该学习批判性思维,学会用批判性眼光去看待、评价问题,理性思考,扩展你的思维和眼界,丰富你的内心世界!
@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书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读过的*本批判性思维的书,也是我迄今读过的众多批判性思维的书中*好的一本。它通过10个批判性问题来组织全书,把逻辑分析、认知评价和价值评价熔于一炉,提纲挈领,条理分明,简明扼要,精心选择例证,分析透彻深入。我至今记得,当年的阅读带给我的震撼:原来我们的思维中隐藏着如此多的谬误和陷阱!它也使我明白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去批判性思维。我后来逐渐认识到,批判性思维还是通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只有不同凡“想”,才会不同凡响!向各位读者强烈推荐此书:学习批判性思维,从此书开始!
@樊登(“樊登读书”创始人):提问比告知更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告知在很多情况下意味着指责。优秀的提问者可以激发他人的动力,让他人意识到盲点,甚至帮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前提是,你得“学会提问”!
@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前院长):经济的竞争*终是创新的竞争,创新的竞争*终是人才的竞争。创新源于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考的艺术(原书第11版)---------------------------
@哈佛大学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这本《学会提问》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很出色地完成了传授批判性提问的技能这一目标,既简洁又全面,实践指导性强,会对同学们提供很大的帮助。想要去国外留学深造的同学,应该学习批判性思维,学会用批判性眼光去看待、评价问题,理性思考,扩展你的思维和眼界,丰富你的内心世界!
@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书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读过的第一本批判性思维的书,也是我迄今读过的众多批判性思维的书中最好的一本。它通过10个批判性问题来组织全书,把逻辑分析、认知评价和价值评价熔于一炉,提纲挈领,条理分明,简明扼要,精心选择例证,分析透彻深入。我至今记得,当年的阅读带给我的震撼:原来我们的思维中隐藏着如此多的谬误和陷阱!它也使我明白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去批判性思维。我后来逐渐认识到,批判性思维还是通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只有不同凡“想”,才会不同凡响!向各位读者强烈推荐此书:学习批判性思维,从此书开始!
@樊登(“樊登读书”创始人):提问比告知更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告知在很多情况下意味着指责。优秀的提问者可以激发他人的动力,让他人意识到盲点,甚至帮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前提是,你得“学会提问”!
@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前院长):经济的竞争最终是创新的竞争,创新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创新源于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书腰:
专家说得再动听,也不能帮我们救急
拥有批判性思维才是应对混沌世界的正确姿势
中国学校里学不到的批判性思维方法,打开心智,提早具备未来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小米、腾讯等创新型企业最看重的能力——批判性思维!
史上最有内涵的思维训练书
美国超过300所高校采用!
---------------------------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
学习一门新知识或新技能的最快时间是多久?
答案:20小时!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学校教育不会教你的批判性思维方法
打开心智,提早具备未来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是一套优秀的培养理性、逻辑思维的结构化、系统化方法。自1962年《哈佛教育评论》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罗伯特·恩尼斯提出以来,这种思维就广为流传,至今风靡美国50多年,成为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最重视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世界500强企业招聘时最看重的能力!
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人们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这样的人更善于思考总结,更懂得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对工作有深入而独立的思考,还能够对一个问题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决方案,这些素质无疑都和许多企业的人才筛选标准无缝对接。
中国教育目前尚未普及批判性思维方法的培养,跨学科知识的思维广度、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所缺乏的。本书是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大师之作,非常适合作为思维训练课程的辅助读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独立的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原书第2版)---------------------------
推理的研究
逻辑思维或者非形式逻辑思维,是致力于推理研究的哲学分支。虽然在这一点上它与其他哲学和科学学科相同,但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例如,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也研究推理,但它们主要关注处于推理底层的心理和生理过程。相反,逻辑思维侧重于此类过程的结果,即推理过程中信念以及构成信念的要件之间的某种逻辑关系。它也关注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当说话者真诚且称职时,这些陈述就表达信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推论或论证
就逻辑思维而言,推理(reasoning)由逻辑关系构成。最突出的一种关系是:一个或多个信念被用来支持另一个信念。这种关系被称为推论(inference)或论证(argument),当推理或论证主体使用一个或更多信念支持另一信念时才会获得。推论可以是强的、弱的或者不成立的。一个强推论就如:
例1—1所有鲸鱼都是哺乳动物,并且莫比·迪克是鲸鱼,因此,莫比·迪克是哺乳动物。
例1—1是一个强推论,这是因为:如果作为依据的信念(“所有鲸鱼都是哺乳动物”,并且“莫比·迪克是鲸鱼”)是真实的,那么它们要支持的信念(“莫比·迪克是哺乳动物”)也一定是真实的。但是请看例1.2:
例1—2没有来自佛罗里达的橘子是小的,因此,没有来自美国的橘子是小的。
在例1—2中,信念之间的推论是弱逻辑关系,因为被提供的这个原因(“没有来自佛罗里达的橘子是小的”)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它要支持的信念(“没有来自美国的橘子是小的”)是虚假的。不过,例1.2还不是最糟的情况。在一些尝试性的推论中,用来支持另一个信念的某个信念或多个信念可能并不能达到目的。如:
例1—3没有橘子是苹果,因此,所有榆木都是树。
在例1—3中,因为“因此”出现在两个信念之间,所以很明显“橘子不是苹果”被用作“所有榆木都是树”的一个原因。但它实际上却不是。虽然这两个信念恰好都是真的,但它们之间的推论关系不成立。再来看一个不成立的推论,这次涉及虚假的信念:
例1—4所有律师都是瘦的,因此,现任教皇是中国人。
因为在例1—4中,两个信念之间毫无关系,因此它们都不能支持对方。和例1—3一样,推论不成立。
推论的成立和不成立是逻辑思维的主题。现在让我们更具体地看看逻辑思维是如何展开这个主题的。逻辑和推理逻辑思维的维度
推论是推理过程中信念或思想之间最根本的逻辑关系。逻辑思维研究这种逻辑关系以及其他逻辑关系,并着眼于:
(1)描述推理的模式。
(2)评估决定推理好坏的特征。
(3)制定能最大限度地解释好推理所具有的特征的规则。
上述每一项任务都可以看作逻辑思维的一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描述逻辑关系,其首要任务就是辨认推论的共同形式。第二个维度区分这些关系中好的和坏的特征。第三个维度制定充分推理的规则。规则能够帮助我们充分重视好推理(极度轻视坏推理)所具有的特征。三个维度及主要任务的构成如图1.1所示。
了解这些维度对推理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第三维度尤其关系到我们推理的可靠性,因此很有实用性或现金价值。它的实际价值就在于其制定的用来切实改进推理的规定。但这个维度要依靠另外两个维度,因为对充分推理有帮助的规则要求对推理确立的普通逻辑关系有精准的描述(如推论),并且还要求有足够的标准来确定逻辑关系成立或不成立的特征。
形式逻辑
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就是通常所知的非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与形式逻辑(哲学的另一个分支)都研究推论以及其他逻辑关系。但是在研究范围和方法上有所不同。形式逻辑又称为符号逻辑。为了从作为公理的公式中推导出定理(像数学证明方法那样),它发展出了自己的形式语言。
任何形式逻辑系统都包括基本的符号表达式、形式语言的初始词汇及其运算规则。这些规则规定如何形成合适的公式,以及如何确定哪些公式是其他公式的逻辑后承。因此,在形式逻辑中,推论是公式之间的关系,即当一个公式可以从另一个或多个公式推出时,该关系成立。形式逻辑使用的符号记法可能很复杂,并且其公式也不必被转换成自然语言——特定群体共同使用的语言,如英语、阿拉伯语或者日语。就形式逻辑而言,推论就是公式之间的关系。这既不是信念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陈述之间的关系。此外,它也不等同于人们在日常推理中实际所做的推论。
……
---------------------------创造性思维:改变思维做决策---------------------------
这是一本相当烧脑又妙趣横生的书。它能给认真读它的人以实实在在的回报,而不是以廉价的"干货"制造"有用"的幻觉。创造性思维不是灵机一动的耍酷和逞能,而是凭持续的刻意练习方能获得的专门技能,这本书以引人入胜的界面带领读者踏上创造性思维的精进之阶。
--吴伯凡
不要怕犯错,不要怕失败,不要满足于提出一个点子,不要自己去限制自己的可能,我觉得每一个中国的大学生,都应该多读一读和创造力有关的图书,太多行业已经进入了"不创新就停滞不前"红海阶段,早点了解创造力的培养,早点提升你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秋叶秋叶PPT,知识IP大本营创始人
人类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方法论和显而易见的路径越来越不靠谱,怎么办?
靠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来帮助?靠改变人类基因以跨越式的方式使人变得超级聪明?还是靠人类通过敏捷学习迅速提升思考力和创造力?
本书不仅提出了很多创造性思考、决策、解决挑战性问题的方法论,还传递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人类在提升自身创造力方面,探索无止境!
--陈玮滴滴出行高级副总裁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的时代被赋予了越来越浓郁的科幻色彩。然而进入新世界是随着人工智能缓慢但有力的苏醒,人们纷纷断言未来只有创造性的工作者才能生存。许久以来"创造力"都被当成一种天赋来膜拜,Saaty却告诉我们并非如此:每个人都有机会经过适当训练成为活力四射的创造者。
-- 王海军 (耶律胤)亚朵创始人&CEO
率先提出人文酒店概念,创立亚朵,是中国中端酒店、第四空间生活方式的创新开拓者
---------------------------阈限思维: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阈限思维》是一本关于如何健康思考,如何始终在线以及如何成为世界上的积极力量的书。但更简单以及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自己的书。
——丹尼尔H.平克 《驱动力》与《全新销售》作者
戴夫·格雷把一个想法的简单细节(如何跨越信念的边界思考)写入了一个有力的“病毒”。戴夫的时机太好了。随着世界再度陷入信念分裂的局面,我希望并祈祷他的“病毒”广泛传播。
——丹·罗姆 《餐巾纸的背面》一书作者
《阈限思维》是戴夫·格雷的另一本引人注目、令人心动的书。在这个充满变化、不确定性和机遇的时代,这本书将思维洞察力予以可视化,相信不同背景的读者都将从这本精彩的书中受益良多。
——乔纳森 H.金 爱立信云战略负责人,华盛顿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如何高效学习---------------------------
斯科特的整体性学习法,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是在理论与应用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斯科特因此而获得的成绩就是一份成功的实践报告。
——伍新春教授 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 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主任
以前,我们听到的多是“苦读书”,这本书讲的是”巧读书“。无论它讲的是否都正确,是否适合所有人,其清晰的逻辑和流畅的思路使这本书也很值得一读。成年人会产生许多共鸣,青少年能得到不少启迪。
——李晓明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作为一个 Geek,当斯科特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去挑战 MIT 计算机课程的时候,他把这当作是一个实验,当他完成课程世人惊叹他天才的时候,其实这只是他的一个生活理念:Get More From Life !
——吴江 国内最大创新社区极客公园主编
1977年底到1978年初,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少年班时,我在校长办公室担任秘书,有机会直接参与了少年班的创建过程。35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少年班研究。我曾经用“自觉、自学”这四个字来表述少年大学生超常发展的原因。也就是说,少年班学生都具有超强的自学能力。无独有偶,《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所介绍的“整体性学习策略”正与少年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吻合。显然,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内在规律的反映。我想,本书介绍的学习方法,如果你去尝试,一定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
——司有和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资深研究者
本书介绍的整体性学习法很具有操作性,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建议同学们尽早掌握这种学习方法,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孙鹤娟 吉林省总督学 前东北师大附中校长=
学习是需要方法的,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高效的处理信息、有机的整合知识、充分的运用所学,已经成为学习的关键。本书从一位“学习大师”的亲身体验出发,总结出“整体性学习”的策略及方法,同时,配合作者实际运用的各类学习工具,切实帮助读者逐步练就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方法决定一切,你一定可以从中有所受益。
——汤震宇 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培训第一人
中国大学生读书特点是上课随便听,考前疯狂记,半年忘光光。这是一种碎片化知识点学习,我同意这本书的整体性学习方法,掌握系统思考的模式你可以花费更少时间学到更多,但是你得先花点时间掌握整体性学习思维。
——秋叶 PPT学习达人
---------------------------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
@哈佛大学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这本《学会提问》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很出色地完成了传授批判性提问的技能这一目标,既简洁又全面,实践指导性强,会对同学们提供很大的帮助。想要去国外留学深造的同学,应该学习批判性思维,学会用批判性眼光去看待、评价问题,理性思考,扩展你的思维和眼界,丰富你的内心世界!
@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书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读过的*本批判性思维的书,也是我迄今读过的众多批判性思维的书中*好的一本。它通过10个批判性问题来组织全书,把逻辑分析、认知评价和价值评价熔于一炉,提纲挈领,条理分明,简明扼要,精心选择例证,分析透彻深入。我至今记得,当年的阅读带给我的震撼:原来我们的思维中隐藏着如此多的谬误和陷阱!它也使我明白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去批判性思维。我后来逐渐认识到,批判性思维还是通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只有不同凡“想”,才会不同凡响!向各位读者强烈推荐此书:学习批判性思维,从此书开始!
@樊登(“樊登读书”创始人):提问比告知更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告知在很多情况下意味着指责。优秀的提问者可以激发他人的动力,让他人意识到盲点,甚至帮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前提是,你得“学会提问”!@哈佛大学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这本《学会提问》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很出色地完成了传授批判性提问的技能这一目标,既简洁又全面,实践指导性强,会对同学们提供很大的帮助。想要去国外留学深造的同学,应该学习批判性思维,学会用批判性眼光去看待、评价问题,理性思考,扩展你的思维和眼界,丰富你的内心世界!
@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书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读过的*本批判性思维的书,也是我迄今读过的众多批判性思维的书中*好的一本。它通过10个批判性问题来组织全书,把逻辑分析、认知评价和价值评价熔于一炉,提纲挈领,条理分明,简明扼要,精心选择例证,分析透彻深入。我至今记得,当年的阅读带给我的震撼:原来我们的思维中隐藏着如此多的谬误和陷阱!它也使我明白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去批判性思维。我后来逐渐认识到,批判性思维还是通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只有不同凡“想”,才会不同凡响!向各位读者强烈推荐此书:学习批判性思维,从此书开始!
@樊登(“樊登读书”创始人):提问比告知更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告知在很多情况下意味着指责。优秀的提问者可以激发他人的动力,让他人意识到盲点,甚至帮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前提是,你得“学会提问”!
@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前院长):经济的竞争*终是创新的竞争,创新的竞争*终是人才的竞争。创新源于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考的艺术(原书第11版)---------------------------
@哈佛大学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这本《学会提问》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很出色地完成了传授批判性提问的技能这一目标,既简洁又全面,实践指导性强,会对同学们提供很大的帮助。想要去国外留学深造的同学,应该学习批判性思维,学会用批判性眼光去看待、评价问题,理性思考,扩展你的思维和眼界,丰富你的内心世界!
@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书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读过的第一本批判性思维的书,也是我迄今读过的众多批判性思维的书中最好的一本。它通过10个批判性问题来组织全书,把逻辑分析、认知评价和价值评价熔于一炉,提纲挈领,条理分明,简明扼要,精心选择例证,分析透彻深入。我至今记得,当年的阅读带给我的震撼:原来我们的思维中隐藏着如此多的谬误和陷阱!它也使我明白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去批判性思维。我后来逐渐认识到,批判性思维还是通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只有不同凡“想”,才会不同凡响!向各位读者强烈推荐此书:学习批判性思维,从此书开始!
@樊登(“樊登读书”创始人):提问比告知更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告知在很多情况下意味着指责。优秀的提问者可以激发他人的动力,让他人意识到盲点,甚至帮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前提是,你得“学会提问”!
@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前院长):经济的竞争最终是创新的竞争,创新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创新源于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书腰:
专家说得再动听,也不能帮我们救急
拥有批判性思维才是应对混沌世界的正确姿势
中国学校里学不到的批判性思维方法,打开心智,提早具备未来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小米、腾讯等创新型企业最看重的能力——批判性思维!
史上最有内涵的思维训练书
美国超过300所高校采用!
---------------------------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
学习一门新知识或新技能的最快时间是多久?
答案:20小时!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学校教育不会教你的批判性思维方法
打开心智,提早具备未来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是一套优秀的培养理性、逻辑思维的结构化、系统化方法。自1962年《哈佛教育评论》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罗伯特·恩尼斯提出以来,这种思维就广为流传,至今风靡美国50多年,成为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最重视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世界500强企业招聘时最看重的能力!
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人们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这样的人更善于思考总结,更懂得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对工作有深入而独立的思考,还能够对一个问题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决方案,这些素质无疑都和许多企业的人才筛选标准无缝对接。
中国教育目前尚未普及批判性思维方法的培养,跨学科知识的思维广度、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所缺乏的。本书是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大师之作,非常适合作为思维训练课程的辅助读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独立的思维能力。
书摘
---------------------------专注力:化繁为简的惊人力量(原书第2版)---------------------------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沮丧经历,你知道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其实可以比现在更成功,但无论你如何努力,你好像就是没法实现这个目标。有时你是否会因为时光不断流逝,你却无法充分释放潜力而生自己的气?你明白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但你却不清楚如何才能过上那样的生活。
如果这些话听起来耳熟,那么你来对地方了。本书不是关于“什么”,而是关于“怎样”。你可能已经知道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些什么(如果你还不知道,本书的第一部分会帮你理清思路,明确你的目标)。或许你脑中的大问题是,“怎样从这里到达那里?”
这一改变需要专注,不过实际情况却好像整个世界都串通好了要一直阻碍你拥有那种专注。你如果注意力分散、无法集中精力,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清醒的每一刻,你忙于应付来自外界的各种干扰,这会儿你的注意力被铺天盖地的广告占据,下一秒你的注意力可能就被父母或同事的期望所占据;也许你经常会有这样的梦魇,你所设定的那些目标,那些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无法实现的目标像鬼魂一样反反复复纠缠着你。不仅如此,大家还希望你能做到24/7(一天工作24小时,每周工作7天),于是你连一丁点儿可以用来进行反思的时间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能集中精力做到专注,那简直是奇迹。
好了,现在准备好给自己和别人一个惊喜吧!
本书将带你一步一步地经历这个过程:从决定你真正想要的,找出过去失败的原因,弄清你时间利用中的干扰性因素(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干扰),从而学会如何克服这些阻碍绝大多数人取得成功的因素。最后,本书将教会你怎样综合这些信息形成一个规划,日后在你为自己设立新的目标时,你可以重复运用这个规划帮你实现目标。本书中所揭示的方法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你的习惯,并引导你到达成功,你将会越来越轻松地做到专注。
书中的很多技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技巧是在以往老旧的方法已经不再有效的基础上诞生的,尤其是对于右脑型人群而言。传统时间管理技巧是在工业时代发展初期出现的,这一时期的技巧主要是帮助人们在进行重复性劳作时能够更加有效率。在现今这种信息无处不在的条件下,运用这些过时的技巧只会造成在多项任务中手忙脚乱、四下救火的情形,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
如果你曾经尝试过使用那些传统的时间管理方法,结果发现这些方法非常耗时,对工作的局限性非常大,并且根本没什么效果,那很有可能你就是一位右脑型人才。如果你喜欢多样性且直觉很准,你喜欢迎接新的挑战但又讨厌陷入旧路,那么本书完全就是为你专门定制的。
如今,人们需要的是创造力、灵活的变通能力以及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本书将告诉你如何认清最重要的事情以及让你的精力集中,并投入到引导你取得成功的任务中去。我知道这些技巧会奏效,因为它们已经在我本人以及其他成百上千参加了我所举办的“创建你的未来”讲座的人们身上都有效。我敢说,你一定会喜欢使用这些突破性技巧,比如利用“第二自我”策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何任务,或者利用平均残差绝对值(mean average difference ,MAD)策略快速解决进展缓慢或者让人感觉进退两难的项目。你将要体验的,正是这样一条捷径。
也许你以前曾经听说过80/20法则,但你很可能并不知道怎样把这一法则运用到你的工作和个人生活中。通过专注于生活中会给你带来最大价值的20%,你的成功概率将以指数方式增长,你将在第1章中学到这些内容。
在第2章中,你将把前面所学到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令人振奋的巨大目标,但在此之前,你一定要找到那个会让绝大多数目标无疾而终的陷阱并避开它。
第3章中,你将了解时间模式如何奏效,你的时间模式如何阻碍你取得原本可以实现的成功。你还会了解怎样将更有效的时间模式投入使用。
你是否曾经注意到明白下一步要做什么非常简单,而真正去做这件事却又无比困难?第4章揭示了阻止绝大多数人实现目标的那些潜在的障碍。正是这一拦路虎使人们无法坚持去健身房健身,摧毁了人们学习新语言或新技能的决心。你将会发现一个右脑适用策略,在困难每次出现时你都可以依靠这一策略克服困难。
如果你一直都专注于自己的弱点而不是强项,那么你已经在无意中阻碍了自己的进步。在第5章中,你会发现将注意力集中在优点上是所有伟大成功者之间公开的秘密,并且通过这一章,你将会找到做到这一点的方法。
拖延是专注最大的敌人。如果你想要战胜拖延这个敌人,答案就在第6章。
. 如果你曾经在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时因为心情不好而拖拖沓沓,第7章所描述的开创性第二自我策略将释放你的生产力。一旦开始使用这一策略,你便能立刻改变自己的工作效率。
自我专注非常重要,当然你还需要依靠他人和你进行合作。第8章将告诉你如何设置界限,怎样对他人说不,以及怎样对他人进行管理,从而可以让其在实现自我目标的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第9章深入说明了一些运用语言的具体技巧,揭示了为什么很多对话最后无疾而终以及如何将这些失败的对话转变成有说服力的沟通。你将了解如何识别他人的语言模式以及使用这种语言模式与他人建立融洽良好的沟通氛围。另外,还有一些方法包括重新架构、调整与引导、利用比喻和故事。
接下来几章几乎包括了创造力和生产力最强有力的敌人:超负荷信息量(第10章),文山文海(第11章),邮件怪兽(第12章),没完没了或不相干的会议(第13章)以及截止日期和处理多项任务的需要(第14章)。对于以上提到的每一项,你都能找到对应的解决措施。
事业的发展给你带来的不仅有压力,也有回报,第15章将告诉你怎样冷静、放松并灵活地使自己保持专注。
在第16章,你将看到其他人是怎样把这一切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行动计划,从而实现他们所梦想的目标的。
第17章,你将找到这样一个引导你通过同样的方式取得成功的计划。第17章重述了所有章节的要点,并引导你通过这一方法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当你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设立新的目标时,你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复使用这一计划。
你将开始一段伟大的冒险,这是一段最终实现你所等待的并且该得到的成功的冒险。让我们开始出发吧!
……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原书第2版)---------------------------
这是一本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入门书籍,但涉及的主题十分广泛,包括某些哲学和归纳问题、非形式谬误以及命题和传统三段论逻辑。本书旨在以本科初学者可接受的方式讨论上述话题,是为并未接触过哲学以及对分析性思维十分陌生的学生设计的,行文简易、直接,专业术语数量降至最少,符号也较简单。正文中的专栏对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旨在帮助学生重视本书提出的重要区别和基本观念。尽管本书以大学生可以理解而且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述14章的内容,但在阐述逻辑原理方面又十分严谨。因此,这种写作方式绝不损坏准确性。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可以指导我们分析、解释和评估论证。它旨在帮助学生区分好的推理和坏的推理。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专门讲解论证的识别与构成。第1章介绍分析论证的方法,重点是论证的识别以及推论的形式和非形式方法的区分。第2章详细考察了建构论证的语言,研究了逻辑力量、语言价值、修辞力量、语句类型、语言使用以及定义。第3章考察了陈述的认知层面,陈述是推论的主要构成部分。该章解释了在如果说话者真诚且称职,那么他们所说即是所信的预设下,信念认知层面的优点和缺点都会影响陈述这一观点。第二部分专门分析演绎和归纳论证,主要区分了学生应该能识别的分属两类论证的不同子类。这一部分还讨论了宽容性和忠实性原则,拓展论证、省略三段论以及四类规范性论证。第三部分为学生展示思考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层次混淆会如何导致有缺陷的推理,指导他们识别20种最常见的非形式谬误。第四部分由第11~14章构成,详细研究了命题逻辑确定有效性的基本程序,以及传统三段论逻辑中简化的有效性证明方法。学生在这一部分所学到的将远远超出第5章的内容。
依据培生出版社推荐的匿名评审以及使用本书的哲学家们的建议,我们在《逻辑思维简易入门》(第2版)中做了很多修改,包括:
为了更好地介绍论证这一核心主题,我们重写了第1章。本书中非论证的内容现在包括解释、条件句、虚构话语。
第2章在讨论了语言的比喻意义和间接使用问题之后,比较简明地介绍了定义理论。除此之外,还研究了语句类型、结合语言的使用,讨论了言语行为理论并对其进行了详细且及时的研究。
第3章较明晰地讨论了矛盾与一致性问题。
第1版第4章中的“评价性推理”细化为伦理、法律、美学、审慎规范和论证。
本书在说明非形式谬误的过程中列举了许多新的、不同难易程度的实例,及时更新了第1版中的例子。
本书扩充了每章习题,并增加了新题型,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训练。因此,教师在做课堂讨论或布置课后作业时都拥有更丰富的选择空间。
我们简化了本教材的内容编排,因此,它可以更好、更经济地帮助教师达到如下目标:教导学生如何培养批判性推理技能。遵循评审反馈的意见,如果还要讲解逻辑学的内容,那么在15周内根本没有时间使用第1版所设计的“哲学角”部分,因此,第2版去除了这部分内容。新版引用的哲学理论极少,即使用到,也是结合非形式逻辑的内容一并讨论。
第2版仍然保留了前一版的许多特色。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有益于教学的工具,既包括更多的习题,又包括学习上的问题以及关键词。书后附有重要术语的详细列表。
---------------------------决策的艺术---------------------------
“今日事,今日毕”是决策中的一条原则,但和大多数原则一样,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打破原则。推迟某项决策,可以给你争取多一点的时间,使你对决策问题有更好的了解,以便收集信息和进行复杂的分析,并以此驱除不确定性、降低风险。有时,你可以利用多出的时间,创造出比现有方案更好的新方案。
不过,推迟决策也要付出一些代价。一些备选方案可能会在这期间消失,例如,你上次去二手车市场看中的几辆车,过几天再去,可能已经被人买走了。还有一些备选方案可能会渐渐失去效能,例如推迟新产品的发布,可能会让竞争对手捷足先登。
有时候,先设计一个不太彻底的方案,做出部分承诺,是在暂时无法做出全部承诺时用来延缓时间的权宜之计。例如,假设某个家庭不确定今后是否一直要在缅因州度过酷暑时节,便可以先在那儿租一套房子,这样,他们就获得了以之前确定的价格来购买这座房子的选择权。租房这个备选方案,就是一个延缓时间的方案,这让他们有机会在获得房子所有权之前,先决定是否真的要在这个地区买房子。
---------------------------阈限思维: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阈限思维: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每个盲人都紧紧握住事实的一小部分,没有人掌握全部情况。每个盲人对于大象的构思都局限于他自己的体验。
但是他们没有想过沟通吗?如果他们稍微对比一下彼此的体验,他们就能精诚合作发现大象的全部。可能这种方式得来的结论不是完美的,但至少比现在好很多。
这些盲人的问题出在哪儿?
问题出在他们不能把他们的体验从事实中分离出来。每个盲人都体验到了不一样的部分,一个觉得像一把扇子,一个觉得像一条绳子,一个觉得像一根柱子,还有的觉得像一面墙。想象一下当你看着一面墙的时候,有个人跑来和你说这是一根柱子。你肯定会觉得这个人疯了。
我们能理解这个寓言,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些人是盲人,他们当中没有人能看见大象的完整模样。但是这个寓言不是为了告诉我们盲人看不见,它的中心思想是,从某些角度来讲,我们都是盲人。
……
---------------------------如何高效学习---------------------------
通过整体性学习,聪明人能够很快地整合新知识。尤其重要的是,这样学到的知识很牢靠。他们是真正地“获得”了知识,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远,而不仅限于书本所说。
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上面的观点。
很久以前,有个学生物理课学得很好,一次考试,所有问题都答对了,只有一道题,老师给了很低的分数,这道题目是“怎样用一个气压计测量建筑物的高度?”
学生回答:“去建筑物的顶上,将气压计扔下来并开始计时,直到听到砰的一声,再通过重力加速度公式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出题者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利用所学的气压知识计算建筑物的高度,因为从学生的答案中看不出来他懂得气压知识。所以老师没有给他高分。学生找到老师,对低分表示异议。老师说,只要他能再想出不同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给他高分。
学生稍稍思考就回答,可以用气压计敲开建筑物主人的门,当主人打开门时,问他:“请问,建筑物的高度是多少?”
老师沉默了一会,问:“你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说还有很多,比如:用一根长线绑着气压计,通过线的长度测量高度;或者将线当作钟摆,通过钟摆的运动来计算建筑物的高度,等等。
老师最终决定给予学生满分。故事中的学生就是年轻的尼尔斯·玻尔(NielsBohr),后来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因为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而闻名于世。
玻尔不仅知道怎样得到答案,而且对问题的观察更为全面,不局限于所学的某个知识,他可以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整体性学习就是按照上面的过程来理解、学习所有的知识。
如何使用本书
不要指望一次读完本书就能成为学习超人,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学习行动指南,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时翻阅。第一次阅读,可以大致了解整体性学习的概念,而书上介绍的学习技术则需要反复练习,方可达到熟能生巧、为我所用。指望看一遍书就能熟练运用这些学习技术,就如同从未拿过弓的人一次就想射中靶心。
……
自我专注非常重要,当然你还需要依靠他人和你进行合作。第8章将告诉你如何设置界限,怎样对他人说不,以及怎样对他人进行管理,从而可以让其在实现自我目标的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第9章深入说明了一些运用语言的具体技巧,揭示了为什么很多对话最后无疾而终以及如何将这些失败的对话转变成有说服力的沟通。你将了解如何识别他人的语言模式以及使用这种语言模式与他人建立融洽良好的沟通氛围。另外,还有一些方法包括重新架构、调整与引导、利用比喻和故事。
接下来几章几乎包括了创造力和生产力最强有力的敌人:超负荷信息量(第10章),文山文海(第11章),邮件怪兽(第12章),没完没了或不相干的会议(第13章)以及截止日期和处理多项任务的需要(第14章)。对于以上提到的每一项,你都能找到对应的解决措施。
事业的发展给你带来的不仅有压力,也有回报,第15章将告诉你怎样冷静、放松并灵活地使自己保持专注。
在第16章,你将看到其他人是怎样把这一切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行动计划,从而实现他们所梦想的目标的。
第17章,你将找到这样一个引导你通过同样的方式取得成功的计划。第17章重述了所有章节的要点,并引导你通过这一方法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当你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设立新的目标时,你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复使用这一计划。
你将开始一段伟大的冒险,这是一段最终实现你所等待的并且该得到的成功的冒险。让我们开始出发吧!
……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原书第2版)---------------------------
这是一本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入门书籍,但涉及的主题十分广泛,包括某些哲学和归纳问题、非形式谬误以及命题和传统三段论逻辑。本书旨在以本科初学者可接受的方式讨论上述话题,是为并未接触过哲学以及对分析性思维十分陌生的学生设计的,行文简易、直接,专业术语数量降至最少,符号也较简单。正文中的专栏对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旨在帮助学生重视本书提出的重要区别和基本观念。尽管本书以大学生可以理解而且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述14章的内容,但在阐述逻辑原理方面又十分严谨。因此,这种写作方式绝不损坏准确性。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可以指导我们分析、解释和评估论证。它旨在帮助学生区分好的推理和坏的推理。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专门讲解论证的识别与构成。第1章介绍分析论证的方法,重点是论证的识别以及推论的形式和非形式方法的区分。第2章详细考察了建构论证的语言,研究了逻辑力量、语言价值、修辞力量、语句类型、语言使用以及定义。第3章考察了陈述的认知层面,陈述是推论的主要构成部分。该章解释了在如果说话者真诚且称职,那么他们所说即是所信的预设下,信念认知层面的优点和缺点都会影响陈述这一观点。第二部分专门分析演绎和归纳论证,主要区分了学生应该能识别的分属两类论证的不同子类。这一部分还讨论了宽容性和忠实性原则,拓展论证、省略三段论以及四类规范性论证。第三部分为学生展示思考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层次混淆会如何导致有缺陷的推理,指导他们识别20种最常见的非形式谬误。第四部分由第11~14章构成,详细研究了命题逻辑确定有效性的基本程序,以及传统三段论逻辑中简化的有效性证明方法。学生在这一部分所学到的将远远超出第5章的内容。
依据培生出版社推荐的匿名评审以及使用本书的哲学家们的建议,我们在《逻辑思维简易入门》(第2版)中做了很多修改,包括:
为了更好地介绍论证这一核心主题,我们重写了第1章。本书中非论证的内容现在包括解释、条件句、虚构话语。
第2章在讨论了语言的比喻意义和间接使用问题之后,比较简明地介绍了定义理论。除此之外,还研究了语句类型、结合语言的使用,讨论了言语行为理论并对其进行了详细且及时的研究。
第3章较明晰地讨论了矛盾与一致性问题。
第1版第4章中的“评价性推理”细化为伦理、法律、美学、审慎规范和论证。
本书在说明非形式谬误的过程中列举了许多新的、不同难易程度的实例,及时更新了第1版中的例子。
本书扩充了每章习题,并增加了新题型,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训练。因此,教师在做课堂讨论或布置课后作业时都拥有更丰富的选择空间。
我们简化了本教材的内容编排,因此,它可以更好、更经济地帮助教师达到如下目标:教导学生如何培养批判性推理技能。遵循评审反馈的意见,如果还要讲解逻辑学的内容,那么在15周内根本没有时间使用第1版所设计的“哲学角”部分,因此,第2版去除了这部分内容。新版引用的哲学理论极少,即使用到,也是结合非形式逻辑的内容一并讨论。
第2版仍然保留了前一版的许多特色。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有益于教学的工具,既包括更多的习题,又包括学习上的问题以及关键词。书后附有重要术语的详细列表。
---------------------------决策的艺术---------------------------
“今日事,今日毕”是决策中的一条原则,但和大多数原则一样,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打破原则。推迟某项决策,可以给你争取多一点的时间,使你对决策问题有更好的了解,以便收集信息和进行复杂的分析,并以此驱除不确定性、降低风险。有时,你可以利用多出的时间,创造出比现有方案更好的新方案。
不过,推迟决策也要付出一些代价。一些备选方案可能会在这期间消失,例如,你上次去二手车市场看中的几辆车,过几天再去,可能已经被人买走了。还有一些备选方案可能会渐渐失去效能,例如推迟新产品的发布,可能会让竞争对手捷足先登。
有时候,先设计一个不太彻底的方案,做出部分承诺,是在暂时无法做出全部承诺时用来延缓时间的权宜之计。例如,假设某个家庭不确定今后是否一直要在缅因州度过酷暑时节,便可以先在那儿租一套房子,这样,他们就获得了以之前确定的价格来购买这座房子的选择权。租房这个备选方案,就是一个延缓时间的方案,这让他们有机会在获得房子所有权之前,先决定是否真的要在这个地区买房子。
---------------------------阈限思维: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阈限思维: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每个盲人都紧紧握住事实的一小部分,没有人掌握全部情况。每个盲人对于大象的构思都局限于他自己的体验。
但是他们没有想过沟通吗?如果他们稍微对比一下彼此的体验,他们就能精诚合作发现大象的全部。可能这种方式得来的结论不是完美的,但至少比现在好很多。
这些盲人的问题出在哪儿?
问题出在他们不能把他们的体验从事实中分离出来。每个盲人都体验到了不一样的部分,一个觉得像一把扇子,一个觉得像一条绳子,一个觉得像一根柱子,还有的觉得像一面墙。想象一下当你看着一面墙的时候,有个人跑来和你说这是一根柱子。你肯定会觉得这个人疯了。
我们能理解这个寓言,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些人是盲人,他们当中没有人能看见大象的完整模样。但是这个寓言不是为了告诉我们盲人看不见,它的中心思想是,从某些角度来讲,我们都是盲人。
……
---------------------------如何高效学习---------------------------
通过整体性学习,聪明人能够很快地整合新知识。尤其重要的是,这样学到的知识很牢靠。他们是真正地“获得”了知识,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远,而不仅限于书本所说。
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上面的观点。
很久以前,有个学生物理课学得很好,一次考试,所有问题都答对了,只有一道题,老师给了很低的分数,这道题目是“怎样用一个气压计测量建筑物的高度?”
学生回答:“去建筑物的顶上,将气压计扔下来并开始计时,直到听到砰的一声,再通过重力加速度公式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出题者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利用所学的气压知识计算建筑物的高度,因为从学生的答案中看不出来他懂得气压知识。所以老师没有给他高分。学生找到老师,对低分表示异议。老师说,只要他能再想出不同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给他高分。
学生稍稍思考就回答,可以用气压计敲开建筑物主人的门,当主人打开门时,问他:“请问,建筑物的高度是多少?”
老师沉默了一会,问:“你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说还有很多,比如:用一根长线绑着气压计,通过线的长度测量高度;或者将线当作钟摆,通过钟摆的运动来计算建筑物的高度,等等。
老师最终决定给予学生满分。故事中的学生就是年轻的尼尔斯·玻尔(NielsBohr),后来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因为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而闻名于世。
玻尔不仅知道怎样得到答案,而且对问题的观察更为全面,不局限于所学的某个知识,他可以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整体性学习就是按照上面的过程来理解、学习所有的知识。
如何使用本书
不要指望一次读完本书就能成为学习超人,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学习行动指南,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时翻阅。第一次阅读,可以大致了解整体性学习的概念,而书上介绍的学习技术则需要反复练习,方可达到熟能生巧、为我所用。指望看一遍书就能熟练运用这些学习技术,就如同从未拿过弓的人一次就想射中靶心。
……
同类热销商品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
- ¥45.00
- ¥27.00
-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 ¥35.00
- ¥23.80
-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ACT,就这么简单!接纳承诺疗法简明实操手册
- ¥55.00
- ¥33.00
- ACT,就这么简单!接纳承诺..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 ¥39.00
- ¥23.40
-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
恰到好处的安慰
- ¥59.00
- ¥38.35
- 恰到好处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