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书]定位经典丛书(23册)
基本信息
- 作者: 劳拉.里斯 杰克.特劳特 艾·里斯 张云 王刚 等
- 译者: 王刚 寿雯 邓德隆 火华强
- 丛书名: 定位经典丛书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2010301449
- 上架时间:2020-10-30
- 出版日期:2013 年1月
- 开本:16开
- 页码:3658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市场营销 > 营销(渠道/案例) > 营销管理

编辑推荐
---------------------------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
华章大师经典之定位系列!
最系统、最权威、最完整,官方独家授权版本!
以独到的视角与观点揭秘打造互联网品牌的成功法则!
定位思想正在以下组织或品牌中得到运用!
国际部分
IBM成功转型,重铸辉煌
西南航空后来居上,市值超美国航空业三强总和
惠普、宝洁、通用电气、苹果、汉堡王、美林、默克、雀巢、施乐、百事、宜家等《财富》500强企业,“棒!约翰”、莲花公司、泽西联合银行、Repsol石油、ECO饮用水、七喜……
国内部分
长城汽车品类聚焦打造“中国SUV领导者”,超越保时捷成为全球利润率最高的车企
真功夫成为直营店数量最多的“中式快餐领导品牌”
红云红河集团、老板吸油烟机、鲁花花生油、美的电器、创维电器、爱玛电动车、新杰克缝纫机、惠泉啤酒、燕京啤酒、家有购物集团、西贝餐饮、老乡鸡快餐连锁……
---------------------------什么是战略---------------------------
对企业家讲战略,非本书莫属。
这本书告诉企业家,在商业竞争中如何摆脱价格战,实现真正的差异化经营。
什么是战略?
迈克尔·波特论述过,战略就是创建一个价值独特的定位。特劳特则进一步明确,战略是指企业如何在顾客心智中建立差异化定位,并由此来引领企业内部的运营。
本书讲述什么是商业竞争中真正的战略,以及如何做出战略,并有效实施。
内容简介
书籍
经济管理学书籍
---------------------------视觉锤:视觉时代的定位之道---------------------------
定位大师艾.里斯的接班人劳拉.里斯传承定位理论的首部作品。
定位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定位就是在消费者心智中找到一个空位,然后植入一颗钉子。
视觉时代,抢占消费者心智的最好方法并非只用“语言的钉子”,还要运用强有力的“视觉锤”,视觉形象就像锤子,可以更快、更有力地建立定位并引起顾客共鸣。
视觉形象和语言信息的关系好比锤子与钉子:要用视觉形象这把锤子,把你的语言钉子植入消费者的心智中。
---------------------------品牌22律---------------------------
经济管理学书籍
---------------------------视觉锤:视觉时代的定位之道---------------------------
定位大师艾.里斯的接班人劳拉.里斯传承定位理论的首部作品。
定位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定位就是在消费者心智中找到一个空位,然后植入一颗钉子。
视觉时代,抢占消费者心智的最好方法并非只用“语言的钉子”,还要运用强有力的“视觉锤”,视觉形象就像锤子,可以更快、更有力地建立定位并引起顾客共鸣。
视觉形象和语言信息的关系好比锤子与钉子:要用视觉形象这把锤子,把你的语言钉子植入消费者的心智中。
---------------------------品牌22律---------------------------
. 《定位经典丛书:品牌22律》中看似简单的“定律”蕴含了大师多年的实战心得;同时,本书所列“定律”起源于当前企业创建品牌过程中的普遍误区,针针见血,发人深省。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这是22条“定律”,它们更像是两位大师关于创建世界级品牌的22条“告诫”。
《定位经典丛书:品牌22律》还对以大品牌、主导品牌、产品线延伸战略为特点的品牌建设的东亚模式专门进行了抨击,并用松下、三菱、三井、现代等典型日韩企业光鲜外表背后糟糕的盈利状况来说明这种模式的虚弱,这对长期以日韩企业为榜样和标杆的中国企业而言,颇具警示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不足10万言的书,刚一出版就相继名列《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畅销书榜,甚至在本书首次出版十年之后的2009年,仍被美国资深经理人们推选为必读的“三大品牌经典之一”。
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从《品牌22律》中体会创建品牌的真义,踏上创建世界级品牌的正道。
---------------------------董事会里的战争:企业管理层的25个营销误区---------------------------
“企业大脑”存在严重的先天缺陷:左脑和右脑严重失衡,其中占据绝对比例的企业为“管理思维”的左脑所主导,成为畸形的左脑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典型特征就是具有良好的内部运营管理和效率,但由于缺乏右脑的“营销思维”,这些企业往往在营销和战略上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误区。回顾《追求卓越》一书中所列的那些后来陷入困境的卓越企业,以及今天不断陷入困境的企业:美国三大汽车、松下、日立等以“精益”管理著称的日本企业,皆属此类。
在某种意义上,本书的发现不仅解答了一直困扰管理大师们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卓越”的企业变得平庸和虚弱?而且本书也为“卓越”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定义:迈向卓越的企业必须具有健全、平衡的企业大脑,能够良好地协调和利用“管理思维”及“营销思维”。而现实中,那些真正称得上基业长青的少数企业,如可口可乐、宝洁正是这种“左右脑”平衡的典范。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企业所面临的首要课题,正在于重构健全、平衡的企业大脑。
---------------------------22条商规---------------------------
1972年,里斯和特劳特在《广告时代》上发表《定位新纪元》系列文章,将“定位”一词带入人们的视野,1980年《定位》出版,迅速风靡欧美,成为营销领域的“工业标准”,并被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的观念”。
1993年,两位大师联手推出《22条商规》,将定位理论的精要总结为22条简单、明晰的定律,作为两位大师25年合作的落幕之作,此书甫一出版,便受到各国企业家的追捧,长期占踞畅销书榜前列。
---------------------------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彻底颠覆营销传统的公关圣经---------------------------
《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给那些迷信广告的人泼了一盆凉水,同时也打破了市场营销中最大的神话之一:创建一个新品牌需要昂贵的广告费用。作者认为,当今的市场营销首先是要进行公关,只有通过公关才能使自己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市场营销始于公关,而广告就像陈列的艺术品一样,已经失去了价值,变成了公关的延续。当然,广告也并非无用,但是其作用不再是创建新品牌。广告的作用是在公关成功地塑造品牌之后来维护品牌。
---------------------------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
21世纪,对于全球各地商业界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将如何应对互联网?全美国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艾·里斯和劳拉·里斯。作为世界上最知名的营销战略家,两位作者以独到的视角与观点,令打造互联网品牌这个当今营销界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变得陡然清晰、简单。
看过《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之后,你将知道:互联网不能身兼二职,只能作为业务,或只能作为品牌的媒介;互动性是网站最重要的要素;使用通用名称作为互联网品牌就是自寻死路;做品类中的第二品牌在互联网上没有出路。
当然,对于如何在互联网上成功地为公司、产品、服务甚至个人建立强大而盈利的品牌,《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也给出了切实的建议。
你将知道如何建立一个能长期主导品类的品牌,如何为你的网站寻得合适的命名(而非通用名称);如何将你的品牌引入全球市场;如何避免出现互联网品牌中最严重的错误,即确信自己无所不能;如何利用互联网为生活各个方面带来转变。
《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证明,诞生于传统领域的“定位”理论,同样适用于互联网行业。《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首次出版之时,正是第一轮网络泡沫破灭之时,而现在中国乃至世界正掀起新一轮网络热潮,但又有过热之嫌,本书的再次出版,可谓恰逢其时。
---------------------------品牌的起源---------------------------
《品牌的起源》重新定义了品牌以及品牌创建的哲学和方法,使品牌创建的过程成为一门科学、成为商业的一部分,而非灵光一现的艺术或者虚无缥缈的品牌宗教。艾·里斯先生和劳拉·里斯女士指出:商业发展的动力是分化;分化诞生新品类;真正的品牌是某一品类的代表;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品类一旦消失,品牌也将消亡,企业创建品牌的正道是把握分化趋势,创新品类,创建新品牌,发展品类,壮大品牌,以多品牌驾御多品类,最终形成品牌大树。在某种意义上,《品牌的起源》以营销达尔文主义的哲学宣告了品牌神创论的终结,令人对品牌的创建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是定位理论发展历程中一本极其重要的著作。
在本书中,艾·里斯以太阳和激光的例子,简单而令人震撼地提出聚焦的概念,同时又以大量的数据和实践案例说明聚焦为何对于企业和品牌而言至关重要。
他指出,只要存在竞争,就没有任何企业能够100%地赢得某个市场,所以必须聚焦。
更为重要的是,结合“企业如何实现聚焦”这一命题,本书提供了系统的操作方法和指引,同时预见性地指出实施聚焦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艾·里斯强调,聚焦必然涉及牺牲——放弃现有市场的一部分、一些版本的产品或者一些分销渠道,虽然这种战略违反多数企业管理者的思维逻辑。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出版以来,书中所列举的大量正反面例子都得到了实践的验证,例如美国三大汽车生产商中通用和克莱斯勒破产,福特则依靠聚焦,推行“一个福特”的战略,得以幸免。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提供了在任何商学院也学不到的战略思想,值得每一个追求卓越的中国企业家细细品读。
---------------------------品类战略(十周年实践版)---------------------------
《品类战略》系统地介绍了"品类战略"这一革命性的前沿营销思想,并结合国内外众多大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具体分析了品类战略在企业发展和品牌创立过程之中的核心战略地位。解析可口可乐、宝洁、丰田、格力等企业的成功之道,使你的品牌起步就是领导者。
今天与"营销"有关的图书、文章和演讲都在谈论建立"品牌"的必要性。你所能见之处,无不是"品牌、品牌、品牌"。当然,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是营销战略的终极目标。但是如何建立强大的品牌?显然不能只立足于品牌本身。只有通过思考品类才能建立强大品牌,品牌只是营销中直观可见的一个方面而已,它就像是冰山露出水面的尖角。每个强大品牌底下都有一个具有前景的品类在支撑,就像冰山尖角下面才是冰山的主体,品牌下面的主体是品类,一个品牌的强大和品类本身的强大密不可分。
自2007年进入中国以来,里斯伙伴一直致力于协助中国企业进行品类战略实践,至今刚好10年整。我们先后在汽车、家电、饮料、食品、餐饮、B2B等领域播下了品类战略的种子,尽管时间较短,但目前这些品牌和企业普遍发展势头良好,竞争力和盈利水平明显优于行业内其他企业。以长城汽车为例,在过去的8年中,它的利润增长了20倍,股票市值增长将近70倍。而老板电器则借助品类战略拉开胶着多年的对手,成为家电领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在高端市场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品牌。同样,老板电器长期保持每年40%~50%的利润增长,即使在经历了2015年的股市动荡后,股票仍然保持40%以上的增长。我们希望,假以时日,这些品牌能发展成为中国企业的新标杆。当然,我们更加期望的是,更多的中国企业能从本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开创新品类,推动企业转型。如此,中国经济的转型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经典重译版)---------------------------
国际部分 IBM成功转型,重铸辉煌 西南航空后来居上,市值超美国航空业三强总和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惠普、宝洁、汉堡王、美林、默克、雀巢、施乐、百事、宜家、雷普索尔等《财富》500强企业,"棒!约翰"、莲花公司、泽西联合银行、ECO饮用水、七喜…… 国内部分 东阿阿胶:从边缘化补血药物,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10年间市值从22亿元到400多亿元 瓜子网:将"网上二手车C2C交易模式",清晰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创办2年估值25亿美元 加多宝:将区域性药饮"凉茶",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销售额从1亿元到200多亿元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郎酒、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草晶华破壁草本、分众传媒、明月镜片、贝蒂斯橄榄油…… 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定位"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2009年,美国《广告时代》杂志评选《定位》为"史上最佳营销经典"第一名。解密营销混战的误区、陷阱与机遇,如果不阅读此书就开战,胜利将无从谈起。你死我活的竞争时代,令人警醒的实战经典。《显而易见》可能会得罪不少人,因为营销大师特劳特第一次揭露了营销界的一团糟现状。广告人被指责只会寻找创意,而非营销的真相。营销人员被指责患上了大企业狂妄症,深陷复杂的方案中无力自拔。互联网被指责制造了更多的混乱。一些超级企业被指责,因其注定要倒霉的营销规划或缺乏正确的战略。特劳特的语言幽默风趣,观点一针见血,在层层梳理了营销的种种混乱后,他给出了解困之道。
---------------------------营销革命(经典重译版)---------------------------
国际部分
IBM成功转型,重铸辉煌
西南航空后来居上,市值超美国航空业三强总和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惠普、宝洁、汉堡王、美林、默克、雀巢、施乐、百事、宜家、雷普索尔等《财富》500强企业,“棒!约翰”、莲花公司、泽西联合银行、ECO饮用水、七喜……
国内部分
东阿阿胶:从边缘化补血药物,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10年间市值从22亿元到400多亿元
瓜子网:将“网上二手车C2C交易模式”,清晰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创办2年估值25亿美元
加多宝:将区域性药饮“凉茶”,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销售额从1亿元到200多亿元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郎酒、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草晶华破壁草本、分众传媒、明月镜片、贝蒂斯橄榄油……
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定位”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大的观念”。2009年,美国《广告时代》杂志评选《定位》为“史上*佳营销经典”第*名。解密营销混战的误区、陷阱与机遇,如果不阅读此书就开战,胜利将无从谈起。你死我活的竞争时代,令人警醒的实战经典。《显而易见》可能会得罪不少人,因为营销大师特劳特第*次揭露了营销界的一团糟现状。广告人被指责只会寻找创意,而非营销的真相。营销人员被指责患上了大企业狂妄症,深陷复杂的方案中无力自拔。互联网被指责制造了更多的混乱。一些超级企业被指责,因其注定要倒霉的营销规划或缺乏正确的战略。特劳特的语言幽默风趣,观点一针见血,在层层梳理了营销的种种混乱后,他给出了解困之道。
---------------------------商战(经典重译版)---------------------------
国际部分
IBM成功转型,重铸辉煌
西南航空后来居上,市值超美国航空业三强总和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惠普、宝洁、汉堡王、美林、默克、雀巢、施乐、百事、宜家、雷普索尔等《财富》500强企业,“棒!约翰”、莲花公司、泽西联合银行、ECO饮用水、七喜……
国内部分
东阿阿胶:从边缘化补血药物,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10年间市值从22亿元到400多亿元
瓜子网:将“网上二手车C2C交易模式”,清晰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创办2年估值25亿美元
加多宝:将区域性药饮“凉茶”,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销售额从1亿元到200多亿元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郎酒、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草晶华破壁草本、分众传媒、明月镜片、贝蒂斯橄榄油……
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定位”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大的观念”。2009年,美国《广告时代》杂志评选《定位》为“史上*佳营销经典”第*名。解密营销混战的误区、陷阱与机遇,如果不阅读此书就开战,胜利将无从谈起。你死我活的竞争时代,令人警醒的实战经典。《显而易见》可能会得罪不少人,因为营销大师特劳特第*次揭露了营销界的一团糟现状。广告人被指责只会寻找创意,而非营销的真相。营销人员被指责患上了大企业狂妄症,深陷复杂的方案中无力自拔。互联网被指责制造了更多的混乱。一些超级企业被指责,因其注定要倒霉的营销规划或缺乏正确的战略。特劳特的语言幽默风趣,观点一针见血,在层层梳理了营销的种种混乱后,他给出了解困之道。
---------------------------特劳特营销十要(经典重译版)---------------------------
国际部分
IBM成功转型,重铸辉煌
西南航空后来居上,市值超美国航空业三强总和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惠普、宝洁、汉堡王、美林、默克、雀巢、施乐、百事、宜家、雷普索尔等《财富》500强企业,“棒!约翰”、莲花公司、泽西联合银行、ECO饮用水、七喜……
国内部分
东阿阿胶:从边缘化补血药物,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10年间市值从22亿元到400多亿元
瓜子网:将“网上二手车C2C交易模式”,清晰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创办2年估值25亿美元
加多宝:将区域性药饮“凉茶”,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销售额从1亿元到200多亿元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郎酒、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草晶华破壁草本、分众传媒、明月镜片、贝蒂斯橄榄油……
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定位”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大的观念”。2009年,美国《广告时代》杂志评选《定位》为“史上*佳营销经典”第*名。解密营销混战的误区、陷阱与机遇,如果不阅读此书就开战,胜利将无从谈起。你死我活的竞争时代,令人警醒的实战经典。《显而易见》可能会得罪不少人,因为营销大师特劳特第*次揭露了营销界的一团糟现状。广告人被指责只会寻找创意,而非营销的真相。营销人员被指责患上了大企业狂妄症,深陷复杂的方案中无力自拔。互联网被指责制造了更多的混乱。一些超级企业被指责,因其注定要倒霉的营销规划或缺乏正确的战略。特劳特的语言幽默风趣,观点一针见血,在层层梳理了营销的种种混乱后,他给出了解困之道。
---------------------------重新定位(经典重译版)---------------------------
国际部分
IBM成功转型,重铸辉煌
西南航空后来居上,市值超美国航空业三强总和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惠普、宝洁、汉堡王、美林、默克、雀巢、施乐、百事、宜家、雷普索尔等《财富》500强企业,“棒!约翰”、莲花公司、泽西联合银行、ECO饮用水、七喜……
国内部分
东阿阿胶:从边缘化补血药物,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10年间市值从22亿元到400多亿元
瓜子网:将“网上二手车C2C交易模式”,清晰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创办2年估值25亿美元
加多宝:将区域性药饮“凉茶”,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销售额从1亿元到200多亿元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郎酒、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草晶华破壁草本、分众传媒、明月镜片、贝蒂斯橄榄油……
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定位”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大的观念”。2009年,美国《广告时代》杂志评选《定位》为“史上*佳营销经典”第*名。解密营销混战的误区、陷阱与机遇,如果不阅读此书就开战,胜利将无从谈起。你死我活的竞争时代,令人警醒的实战经典。《显而易见》可能会得罪不少人,因为营销大师特劳特第*次揭露了营销界的一团糟现状。广告人被指责只会寻找创意,而非营销的真相。营销人员被指责患上了大企业狂妄症,深陷复杂的方案中无力自拔。互联网被指责制造了更多的混乱。一些超级企业被指责,因其注定要倒霉的营销规划或缺乏正确的战略。特劳特的语言幽默风趣,观点一针见血,在层层梳理了营销的种种混乱后,他给出了解困之道。
---------------------------显而易见:终结营销混乱(经典重译版)---------------------------
忘却历史的人,必将重蹈覆辙。
—乔治·桑塔耶拿
(1863—1952)
本书包含很多商业历史,人们总是问我,为什么要拿这些过去的事来总结教训?
我回答他们,桑塔耶拿的忠告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过去会告诉你今天该做什么(越南发生的,差不多告诉了我们伊拉克会发生什么)。
在营销领域也是这样。我告诫年轻的营销人员要研究历史,不要认为今天的世界与过去有所不同。世界没什么不同,因为人性未变。
另外,由于历史的展开是缓慢的,这项研究应该着眼于长期。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发现真理需要时间,你要仔细地跟踪,记录结果。大部分商业决策包含太多自我意识,因此真相常被隐藏,而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马克·吐温曾巧妙地写道:“你无法让人们完全说出实话,除非他们死了,而且死了很久。”
杰克·特劳特
---------------------------21世纪的定位:定位之父重新定义“定位”---------------------------
本书从全球化、互联网品牌建设、品类主导品牌、视觉锤、难忘的宣传语、公共关系而非广告、多样化品牌七个角度,详细地介绍了适用于21世纪的新七大定位理论。作者以星巴克、亚马逊、阿里巴巴、华为、小米、戴尔、柯达、英特尔、可口可乐等多家知名品牌作为案例,对上述七大新定位理论进行了阐释。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对中国品牌在21世纪的定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简单的力量:以简驭繁的管理之道(经典重译版)---------------------------
在本书中,杰克·特劳特为迷失于管理时尚,并诧异为何企业经营没有好转的读者带来现实的希望。本书以直白明晰的语言阐释思考方法,并分析和批判了荒谬的行话。本书中既包括领导艺术、组织等大的方面,又兼顾定价、营销等日常问题。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尽力提供正确的处理方法。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定会灵光一现,生活从此变得简单,企业变得更富有效率。
---------------------------新定位---------------------------
《新定位》是特劳特对定位理论的一次最有力的补充。特劳特在本书中结合25年的营销经验,首次提出“新定位的艺术”,直击企业实战中的关键问题。特劳特认为,营销战争的终极战场是消费者的大脑,你能够更好地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定位的作用方式。因此,在《定位》的基础上,本书第一部分新增了有关这方面的大量信息,并结合许多心理学家的观点,让这一部分更为科学、客观。本书利用六大案例揭示变化与危机之下的新定位。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世界中,变化已成为日益重要的因素,这也是特劳特早期的定位理论没有涉及的方面。因此,本书第二部分将着重讨论“新定位”,以及如何进行新定位。第三部分则重点讲述一些行业诀窍。
---------------------------什么是战略---------------------------
对品牌公司成长的经验总结。战略就是让你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受众而言,即是鲜明地建立品牌。
本书集结了这些书中特劳特对战略的核心心得,期望它成为中国企业开始学习打造强势中国品牌的益起点。
---------------------------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原书第2版)(珍藏版)---------------------------
在《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原书第2版)(珍藏版)》中,畅销书作家杰克·特劳特直言不讳,他批评营销人员在应该致力于挖掘并销售其产品有价值的独特品质时往往走捷径、玩弄高科技花样。为了确定某些营销人员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区分自己的产品,而其他则苦苦挣扎却大败而归,作者详细考察了成功的差异化战略——从戴尔、西南航空公司、沃尔玛这样的巨头企业到斯特赖特无酵饼公司这样的小企业,其成功故事应有尽有。《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原书第2版)(珍藏版)》概括介绍了许多你可以用来实现差异化战略的途径,同时也对借助创造性、廉价、客户导向或质量驱动等方法实现差异化的难度给出了警告,因为这些都是竞争者同样可以做到的事情。
---------------------------大品牌大问题---------------------------
《大品牌大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跟风;不知所卖何物;明晰所销售的产品;为你的产品确定一个通俗易懂的名称;真相终会水落石出;“别人的概念”;“我们很成功”等。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内容简介:占据职场竞争先机,自我营销必读之书。更努力地工作、更坚定地相信自己、更积极地思考,并不能让你取得成功。成功不是你能自发产生的结果,成功的关键是你能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人生中有七匹马,骑上一匹好马,你的人生将会精彩纷呈。
企业选择正确的企业,了解企业业务进入最佳状态的时机。
产品选定最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尽快把握该产品的商机。
创意解决一个难题,你就会赢得一项无
法超越的优势。
他人下功夫找一个值得休戚与共的老板很重要。
伙伴两个人的机会要比一个人的多,孤独者常常会因为过于自负而受伤。
配偶婚姻是一种经济合伙形式,好配偶带来的效率和忠诚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家族是职业发展的重要财富,很多人却只专注于做自己的事,而忽略家族。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2小时品牌素养(第3版)》第一次系统发布有关中国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分析报告,揭示了中国一流企业在品牌战略上面临的深重危机,提出了定位突围之道和实践方法。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详细分析了定位的原理,给出定位的三种方法,并特别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指出了三条出路,下篇以王老吉品牌战略历程为例,细致论述了一个品牌打造的完整过程,并就品牌实践中的许多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和研讨。作为兼顾理论和实践的第3版,《2小时品牌素养(第3版)》简明而完整地提供了关于品牌打造的专业知识,兼具入门工具与指导手册之效。
《定位经典丛书:品牌22律》还对以大品牌、主导品牌、产品线延伸战略为特点的品牌建设的东亚模式专门进行了抨击,并用松下、三菱、三井、现代等典型日韩企业光鲜外表背后糟糕的盈利状况来说明这种模式的虚弱,这对长期以日韩企业为榜样和标杆的中国企业而言,颇具警示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不足10万言的书,刚一出版就相继名列《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畅销书榜,甚至在本书首次出版十年之后的2009年,仍被美国资深经理人们推选为必读的“三大品牌经典之一”。
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从《品牌22律》中体会创建品牌的真义,踏上创建世界级品牌的正道。
---------------------------董事会里的战争:企业管理层的25个营销误区---------------------------
“企业大脑”存在严重的先天缺陷:左脑和右脑严重失衡,其中占据绝对比例的企业为“管理思维”的左脑所主导,成为畸形的左脑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典型特征就是具有良好的内部运营管理和效率,但由于缺乏右脑的“营销思维”,这些企业往往在营销和战略上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误区。回顾《追求卓越》一书中所列的那些后来陷入困境的卓越企业,以及今天不断陷入困境的企业:美国三大汽车、松下、日立等以“精益”管理著称的日本企业,皆属此类。
在某种意义上,本书的发现不仅解答了一直困扰管理大师们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卓越”的企业变得平庸和虚弱?而且本书也为“卓越”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定义:迈向卓越的企业必须具有健全、平衡的企业大脑,能够良好地协调和利用“管理思维”及“营销思维”。而现实中,那些真正称得上基业长青的少数企业,如可口可乐、宝洁正是这种“左右脑”平衡的典范。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企业所面临的首要课题,正在于重构健全、平衡的企业大脑。
---------------------------22条商规---------------------------
1972年,里斯和特劳特在《广告时代》上发表《定位新纪元》系列文章,将“定位”一词带入人们的视野,1980年《定位》出版,迅速风靡欧美,成为营销领域的“工业标准”,并被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的观念”。
1993年,两位大师联手推出《22条商规》,将定位理论的精要总结为22条简单、明晰的定律,作为两位大师25年合作的落幕之作,此书甫一出版,便受到各国企业家的追捧,长期占踞畅销书榜前列。
---------------------------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彻底颠覆营销传统的公关圣经---------------------------
《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给那些迷信广告的人泼了一盆凉水,同时也打破了市场营销中最大的神话之一:创建一个新品牌需要昂贵的广告费用。作者认为,当今的市场营销首先是要进行公关,只有通过公关才能使自己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市场营销始于公关,而广告就像陈列的艺术品一样,已经失去了价值,变成了公关的延续。当然,广告也并非无用,但是其作用不再是创建新品牌。广告的作用是在公关成功地塑造品牌之后来维护品牌。
---------------------------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
21世纪,对于全球各地商业界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将如何应对互联网?全美国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艾·里斯和劳拉·里斯。作为世界上最知名的营销战略家,两位作者以独到的视角与观点,令打造互联网品牌这个当今营销界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变得陡然清晰、简单。
看过《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之后,你将知道:互联网不能身兼二职,只能作为业务,或只能作为品牌的媒介;互动性是网站最重要的要素;使用通用名称作为互联网品牌就是自寻死路;做品类中的第二品牌在互联网上没有出路。
当然,对于如何在互联网上成功地为公司、产品、服务甚至个人建立强大而盈利的品牌,《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也给出了切实的建议。
你将知道如何建立一个能长期主导品类的品牌,如何为你的网站寻得合适的命名(而非通用名称);如何将你的品牌引入全球市场;如何避免出现互联网品牌中最严重的错误,即确信自己无所不能;如何利用互联网为生活各个方面带来转变。
《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证明,诞生于传统领域的“定位”理论,同样适用于互联网行业。《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首次出版之时,正是第一轮网络泡沫破灭之时,而现在中国乃至世界正掀起新一轮网络热潮,但又有过热之嫌,本书的再次出版,可谓恰逢其时。
---------------------------品牌的起源---------------------------
《品牌的起源》重新定义了品牌以及品牌创建的哲学和方法,使品牌创建的过程成为一门科学、成为商业的一部分,而非灵光一现的艺术或者虚无缥缈的品牌宗教。艾·里斯先生和劳拉·里斯女士指出:商业发展的动力是分化;分化诞生新品类;真正的品牌是某一品类的代表;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品类一旦消失,品牌也将消亡,企业创建品牌的正道是把握分化趋势,创新品类,创建新品牌,发展品类,壮大品牌,以多品牌驾御多品类,最终形成品牌大树。在某种意义上,《品牌的起源》以营销达尔文主义的哲学宣告了品牌神创论的终结,令人对品牌的创建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是定位理论发展历程中一本极其重要的著作。
在本书中,艾·里斯以太阳和激光的例子,简单而令人震撼地提出聚焦的概念,同时又以大量的数据和实践案例说明聚焦为何对于企业和品牌而言至关重要。
他指出,只要存在竞争,就没有任何企业能够100%地赢得某个市场,所以必须聚焦。
更为重要的是,结合“企业如何实现聚焦”这一命题,本书提供了系统的操作方法和指引,同时预见性地指出实施聚焦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艾·里斯强调,聚焦必然涉及牺牲——放弃现有市场的一部分、一些版本的产品或者一些分销渠道,虽然这种战略违反多数企业管理者的思维逻辑。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出版以来,书中所列举的大量正反面例子都得到了实践的验证,例如美国三大汽车生产商中通用和克莱斯勒破产,福特则依靠聚焦,推行“一个福特”的战略,得以幸免。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提供了在任何商学院也学不到的战略思想,值得每一个追求卓越的中国企业家细细品读。
---------------------------品类战略(十周年实践版)---------------------------
《品类战略》系统地介绍了"品类战略"这一革命性的前沿营销思想,并结合国内外众多大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具体分析了品类战略在企业发展和品牌创立过程之中的核心战略地位。解析可口可乐、宝洁、丰田、格力等企业的成功之道,使你的品牌起步就是领导者。
今天与"营销"有关的图书、文章和演讲都在谈论建立"品牌"的必要性。你所能见之处,无不是"品牌、品牌、品牌"。当然,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是营销战略的终极目标。但是如何建立强大的品牌?显然不能只立足于品牌本身。只有通过思考品类才能建立强大品牌,品牌只是营销中直观可见的一个方面而已,它就像是冰山露出水面的尖角。每个强大品牌底下都有一个具有前景的品类在支撑,就像冰山尖角下面才是冰山的主体,品牌下面的主体是品类,一个品牌的强大和品类本身的强大密不可分。
自2007年进入中国以来,里斯伙伴一直致力于协助中国企业进行品类战略实践,至今刚好10年整。我们先后在汽车、家电、饮料、食品、餐饮、B2B等领域播下了品类战略的种子,尽管时间较短,但目前这些品牌和企业普遍发展势头良好,竞争力和盈利水平明显优于行业内其他企业。以长城汽车为例,在过去的8年中,它的利润增长了20倍,股票市值增长将近70倍。而老板电器则借助品类战略拉开胶着多年的对手,成为家电领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在高端市场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品牌。同样,老板电器长期保持每年40%~50%的利润增长,即使在经历了2015年的股市动荡后,股票仍然保持40%以上的增长。我们希望,假以时日,这些品牌能发展成为中国企业的新标杆。当然,我们更加期望的是,更多的中国企业能从本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开创新品类,推动企业转型。如此,中国经济的转型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经典重译版)---------------------------
国际部分 IBM成功转型,重铸辉煌 西南航空后来居上,市值超美国航空业三强总和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惠普、宝洁、汉堡王、美林、默克、雀巢、施乐、百事、宜家、雷普索尔等《财富》500强企业,"棒!约翰"、莲花公司、泽西联合银行、ECO饮用水、七喜…… 国内部分 东阿阿胶:从边缘化补血药物,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10年间市值从22亿元到400多亿元 瓜子网:将"网上二手车C2C交易模式",清晰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创办2年估值25亿美元 加多宝:将区域性药饮"凉茶",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销售额从1亿元到200多亿元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郎酒、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草晶华破壁草本、分众传媒、明月镜片、贝蒂斯橄榄油…… 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定位"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2009年,美国《广告时代》杂志评选《定位》为"史上最佳营销经典"第一名。解密营销混战的误区、陷阱与机遇,如果不阅读此书就开战,胜利将无从谈起。你死我活的竞争时代,令人警醒的实战经典。《显而易见》可能会得罪不少人,因为营销大师特劳特第一次揭露了营销界的一团糟现状。广告人被指责只会寻找创意,而非营销的真相。营销人员被指责患上了大企业狂妄症,深陷复杂的方案中无力自拔。互联网被指责制造了更多的混乱。一些超级企业被指责,因其注定要倒霉的营销规划或缺乏正确的战略。特劳特的语言幽默风趣,观点一针见血,在层层梳理了营销的种种混乱后,他给出了解困之道。
---------------------------营销革命(经典重译版)---------------------------
国际部分
IBM成功转型,重铸辉煌
西南航空后来居上,市值超美国航空业三强总和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惠普、宝洁、汉堡王、美林、默克、雀巢、施乐、百事、宜家、雷普索尔等《财富》500强企业,“棒!约翰”、莲花公司、泽西联合银行、ECO饮用水、七喜……
国内部分
东阿阿胶:从边缘化补血药物,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10年间市值从22亿元到400多亿元
瓜子网:将“网上二手车C2C交易模式”,清晰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创办2年估值25亿美元
加多宝:将区域性药饮“凉茶”,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销售额从1亿元到200多亿元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郎酒、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草晶华破壁草本、分众传媒、明月镜片、贝蒂斯橄榄油……
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定位”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大的观念”。2009年,美国《广告时代》杂志评选《定位》为“史上*佳营销经典”第*名。解密营销混战的误区、陷阱与机遇,如果不阅读此书就开战,胜利将无从谈起。你死我活的竞争时代,令人警醒的实战经典。《显而易见》可能会得罪不少人,因为营销大师特劳特第*次揭露了营销界的一团糟现状。广告人被指责只会寻找创意,而非营销的真相。营销人员被指责患上了大企业狂妄症,深陷复杂的方案中无力自拔。互联网被指责制造了更多的混乱。一些超级企业被指责,因其注定要倒霉的营销规划或缺乏正确的战略。特劳特的语言幽默风趣,观点一针见血,在层层梳理了营销的种种混乱后,他给出了解困之道。
---------------------------商战(经典重译版)---------------------------
国际部分
IBM成功转型,重铸辉煌
西南航空后来居上,市值超美国航空业三强总和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惠普、宝洁、汉堡王、美林、默克、雀巢、施乐、百事、宜家、雷普索尔等《财富》500强企业,“棒!约翰”、莲花公司、泽西联合银行、ECO饮用水、七喜……
国内部分
东阿阿胶:从边缘化补血药物,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10年间市值从22亿元到400多亿元
瓜子网:将“网上二手车C2C交易模式”,清晰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创办2年估值25亿美元
加多宝:将区域性药饮“凉茶”,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销售额从1亿元到200多亿元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郎酒、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草晶华破壁草本、分众传媒、明月镜片、贝蒂斯橄榄油……
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定位”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大的观念”。2009年,美国《广告时代》杂志评选《定位》为“史上*佳营销经典”第*名。解密营销混战的误区、陷阱与机遇,如果不阅读此书就开战,胜利将无从谈起。你死我活的竞争时代,令人警醒的实战经典。《显而易见》可能会得罪不少人,因为营销大师特劳特第*次揭露了营销界的一团糟现状。广告人被指责只会寻找创意,而非营销的真相。营销人员被指责患上了大企业狂妄症,深陷复杂的方案中无力自拔。互联网被指责制造了更多的混乱。一些超级企业被指责,因其注定要倒霉的营销规划或缺乏正确的战略。特劳特的语言幽默风趣,观点一针见血,在层层梳理了营销的种种混乱后,他给出了解困之道。
---------------------------特劳特营销十要(经典重译版)---------------------------
国际部分
IBM成功转型,重铸辉煌
西南航空后来居上,市值超美国航空业三强总和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惠普、宝洁、汉堡王、美林、默克、雀巢、施乐、百事、宜家、雷普索尔等《财富》500强企业,“棒!约翰”、莲花公司、泽西联合银行、ECO饮用水、七喜……
国内部分
东阿阿胶:从边缘化补血药物,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10年间市值从22亿元到400多亿元
瓜子网:将“网上二手车C2C交易模式”,清晰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创办2年估值25亿美元
加多宝:将区域性药饮“凉茶”,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销售额从1亿元到200多亿元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郎酒、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草晶华破壁草本、分众传媒、明月镜片、贝蒂斯橄榄油……
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定位”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大的观念”。2009年,美国《广告时代》杂志评选《定位》为“史上*佳营销经典”第*名。解密营销混战的误区、陷阱与机遇,如果不阅读此书就开战,胜利将无从谈起。你死我活的竞争时代,令人警醒的实战经典。《显而易见》可能会得罪不少人,因为营销大师特劳特第*次揭露了营销界的一团糟现状。广告人被指责只会寻找创意,而非营销的真相。营销人员被指责患上了大企业狂妄症,深陷复杂的方案中无力自拔。互联网被指责制造了更多的混乱。一些超级企业被指责,因其注定要倒霉的营销规划或缺乏正确的战略。特劳特的语言幽默风趣,观点一针见血,在层层梳理了营销的种种混乱后,他给出了解困之道。
---------------------------重新定位(经典重译版)---------------------------
国际部分
IBM成功转型,重铸辉煌
西南航空后来居上,市值超美国航空业三强总和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惠普、宝洁、汉堡王、美林、默克、雀巢、施乐、百事、宜家、雷普索尔等《财富》500强企业,“棒!约翰”、莲花公司、泽西联合银行、ECO饮用水、七喜……
国内部分
东阿阿胶:从边缘化补血药物,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10年间市值从22亿元到400多亿元
瓜子网:将“网上二手车C2C交易模式”,清晰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创办2年估值25亿美元
加多宝:将区域性药饮“凉茶”,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销售额从1亿元到200多亿元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郎酒、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草晶华破壁草本、分众传媒、明月镜片、贝蒂斯橄榄油……
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定位”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大的观念”。2009年,美国《广告时代》杂志评选《定位》为“史上*佳营销经典”第*名。解密营销混战的误区、陷阱与机遇,如果不阅读此书就开战,胜利将无从谈起。你死我活的竞争时代,令人警醒的实战经典。《显而易见》可能会得罪不少人,因为营销大师特劳特第*次揭露了营销界的一团糟现状。广告人被指责只会寻找创意,而非营销的真相。营销人员被指责患上了大企业狂妄症,深陷复杂的方案中无力自拔。互联网被指责制造了更多的混乱。一些超级企业被指责,因其注定要倒霉的营销规划或缺乏正确的战略。特劳特的语言幽默风趣,观点一针见血,在层层梳理了营销的种种混乱后,他给出了解困之道。
---------------------------显而易见:终结营销混乱(经典重译版)---------------------------
忘却历史的人,必将重蹈覆辙。
—乔治·桑塔耶拿
(1863—1952)
本书包含很多商业历史,人们总是问我,为什么要拿这些过去的事来总结教训?
我回答他们,桑塔耶拿的忠告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过去会告诉你今天该做什么(越南发生的,差不多告诉了我们伊拉克会发生什么)。
在营销领域也是这样。我告诫年轻的营销人员要研究历史,不要认为今天的世界与过去有所不同。世界没什么不同,因为人性未变。
另外,由于历史的展开是缓慢的,这项研究应该着眼于长期。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发现真理需要时间,你要仔细地跟踪,记录结果。大部分商业决策包含太多自我意识,因此真相常被隐藏,而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马克·吐温曾巧妙地写道:“你无法让人们完全说出实话,除非他们死了,而且死了很久。”
杰克·特劳特
---------------------------21世纪的定位:定位之父重新定义“定位”---------------------------
本书从全球化、互联网品牌建设、品类主导品牌、视觉锤、难忘的宣传语、公共关系而非广告、多样化品牌七个角度,详细地介绍了适用于21世纪的新七大定位理论。作者以星巴克、亚马逊、阿里巴巴、华为、小米、戴尔、柯达、英特尔、可口可乐等多家知名品牌作为案例,对上述七大新定位理论进行了阐释。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对中国品牌在21世纪的定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简单的力量:以简驭繁的管理之道(经典重译版)---------------------------
在本书中,杰克·特劳特为迷失于管理时尚,并诧异为何企业经营没有好转的读者带来现实的希望。本书以直白明晰的语言阐释思考方法,并分析和批判了荒谬的行话。本书中既包括领导艺术、组织等大的方面,又兼顾定价、营销等日常问题。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尽力提供正确的处理方法。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定会灵光一现,生活从此变得简单,企业变得更富有效率。
---------------------------新定位---------------------------
《新定位》是特劳特对定位理论的一次最有力的补充。特劳特在本书中结合25年的营销经验,首次提出“新定位的艺术”,直击企业实战中的关键问题。特劳特认为,营销战争的终极战场是消费者的大脑,你能够更好地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定位的作用方式。因此,在《定位》的基础上,本书第一部分新增了有关这方面的大量信息,并结合许多心理学家的观点,让这一部分更为科学、客观。本书利用六大案例揭示变化与危机之下的新定位。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世界中,变化已成为日益重要的因素,这也是特劳特早期的定位理论没有涉及的方面。因此,本书第二部分将着重讨论“新定位”,以及如何进行新定位。第三部分则重点讲述一些行业诀窍。
---------------------------什么是战略---------------------------
对品牌公司成长的经验总结。战略就是让你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受众而言,即是鲜明地建立品牌。
本书集结了这些书中特劳特对战略的核心心得,期望它成为中国企业开始学习打造强势中国品牌的益起点。
---------------------------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原书第2版)(珍藏版)---------------------------
在《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原书第2版)(珍藏版)》中,畅销书作家杰克·特劳特直言不讳,他批评营销人员在应该致力于挖掘并销售其产品有价值的独特品质时往往走捷径、玩弄高科技花样。为了确定某些营销人员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区分自己的产品,而其他则苦苦挣扎却大败而归,作者详细考察了成功的差异化战略——从戴尔、西南航空公司、沃尔玛这样的巨头企业到斯特赖特无酵饼公司这样的小企业,其成功故事应有尽有。《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原书第2版)(珍藏版)》概括介绍了许多你可以用来实现差异化战略的途径,同时也对借助创造性、廉价、客户导向或质量驱动等方法实现差异化的难度给出了警告,因为这些都是竞争者同样可以做到的事情。
---------------------------大品牌大问题---------------------------
《大品牌大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跟风;不知所卖何物;明晰所销售的产品;为你的产品确定一个通俗易懂的名称;真相终会水落石出;“别人的概念”;“我们很成功”等。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内容简介:占据职场竞争先机,自我营销必读之书。更努力地工作、更坚定地相信自己、更积极地思考,并不能让你取得成功。成功不是你能自发产生的结果,成功的关键是你能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人生中有七匹马,骑上一匹好马,你的人生将会精彩纷呈。
企业选择正确的企业,了解企业业务进入最佳状态的时机。
产品选定最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尽快把握该产品的商机。
创意解决一个难题,你就会赢得一项无
法超越的优势。
他人下功夫找一个值得休戚与共的老板很重要。
伙伴两个人的机会要比一个人的多,孤独者常常会因为过于自负而受伤。
配偶婚姻是一种经济合伙形式,好配偶带来的效率和忠诚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家族是职业发展的重要财富,很多人却只专注于做自己的事,而忽略家族。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2小时品牌素养(第3版)》第一次系统发布有关中国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分析报告,揭示了中国一流企业在品牌战略上面临的深重危机,提出了定位突围之道和实践方法。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详细分析了定位的原理,给出定位的三种方法,并特别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指出了三条出路,下篇以王老吉品牌战略历程为例,细致论述了一个品牌打造的完整过程,并就品牌实践中的许多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和研讨。作为兼顾理论和实践的第3版,《2小时品牌素养(第3版)》简明而完整地提供了关于品牌打造的专业知识,兼具入门工具与指导手册之效。
作译者
---------------------------视觉锤:视觉时代的定位之道---------------------------
劳拉.里斯(Laura Ries),现任里斯伙伴品牌战略咨询公司全球总裁,定位理论的卓越继承者,美国公认的新一代营销战略大师,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美国广播公司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频道和栏目的特约战略顾问,并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提供品牌战略咨询服务。1994年,劳拉.里斯成为艾.里斯的合伙人,先后合著《品牌22律》《品牌的起源》《董事会里的战争》等商业经典,把定位理论带上了新的巅峰。
2011年11月,艾.里斯先生在参加“第20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时接受中央电视台2套财经频道《经济新闻联播》采访,并在采访中宣布正式退休,并选定劳拉.里斯作为接班人。
---------------------------品牌22律---------------------------
艾.里斯(Al Ries )定位理论创始人、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主席,营销史上的传奇大师,全球最顶尖的营销战略家。2008年,作为营销战略领域的唯一入选者,艾.里斯与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GE前CEO杰克.韦尔奇一起并列美国《广告时代》评选的“全球十大顶尖商业大师”。作为第一作者,与杰克.特劳特合著《定位》、《商战》、《营销革命》、《22条商规》、《人生定位》等享誉世界的营销经典,贡献了这些著作中的核心思想并撰写了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艾.里斯与女儿劳拉.里斯先后出版了《聚焦》、《品牌的起源》、《董事会里的战争》等著作,把定位理论带上新的巅峰。目前,艾.里斯专门辅导全球500强企业如微软、宝洁、GE等营销战略。
劳拉.里斯(Laura Ries)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总裁,定位之父艾.里斯的女儿及合伙人,定位理论的卓越继承者,美国公认的新一代营销战略大师,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CNBC、美国广播公司和CNN等频道和栏目的特约战略顾问,并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提供品牌战略咨询服务。
---------------------------董事会里的战争:企业管理层的25个营销误区---------------------------
.艾.里斯(Al Ries )定位理论创始人、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主席,营销史上的传奇大师,全球最顶尖的营销战略家。2008年,作为营销战略领域的唯一入选者,艾.里斯与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GE前CEO杰克.韦尔奇一起并列美国《广告时代》评选的“全球十大顶尖商业大师”。作为第一作者,与杰克.特劳特合著《定位》、《商战》、《营销革命》、《22条商规》、《人生定位》等享誉世界的营销经典,贡献了这些著作中的核心思想并撰写了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艾.里斯与女儿劳拉.里斯先后出版了《聚焦》、《品牌的起源》、《董事会里的战争》等著作,把定位理论带上新的巅峰。目前,艾.里斯专门辅导全球500强企业如微软、宝洁、GE等营销战略。
劳拉.里斯(Laura Ries)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总裁,定位之父艾.里斯的女儿及合伙人,定位理论的卓越继承者,美国公认的新一代营销战略大师,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CNBC、美国广播公司和CNN等频道和栏目的特约战略顾问,并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提供品牌战略咨询服务。
---------------------------22条商规---------------------------
艾·里斯(Al Ries )<br />
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主席、营销史上的传奇大师、全球顶尖的营销战略家,定位理论创始人之一。2008年,作为营销战略领域的唯一入选者,艾?里斯与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GE前CEO杰克?韦尔奇一起并列美国《广告时代》评选的“全球十大顶尖商业大师”。作为第一作者,与杰克?特劳特合著《定位》、《商战》、《营销革命》、《22条商规》、《人生定位》等享誉世界的营销经典,贡献了这些著作中的核心思想并撰写了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艾?里斯与女儿劳拉?里斯先后出版了《聚焦》、《品牌的起源》、《董事会里的战争》等著作,把定位理论带上新的巅峰。目前,艾?里斯专门辅导全球500强企业如微软、宝洁、GE等营销战略。<br />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br />
全球顶尖的营销战略家、定位理论创始人之一,在40多年的实战中不断开创与完善了定位理论,作品包括《定位》、《重新定位》、《人生定位》、《与众不同》、《显而易见》、《商战》、《营销革命》等畅销书。目前为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总裁,该公司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国际战略咨询公司之一,在全球28个国家设有分公司(中国区网站:www.trout.com.cn)。<br />
<br />
---------------------------广告的没落 公关的崛起:彻底颠覆营销传统的公关圣经---------------------------
艾.里斯<br />
定位理论创始人、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主席,作为第一作者,与杰克.特劳特合著《定位》、《商战》、《营销革命》、《22条商规》、《人生定位》等享誉世界的营销经典,贡献了这些著作中的核心思想并撰写了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艾.里斯与女儿劳拉.里斯先后出版了《聚焦》、《品牌的起源》、《董事会里的战争》等著作,把定位理论带上新的巅峰。<br />
劳拉.里斯<br />
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总裁,定位之父艾.里斯的女儿及合伙人,定位理论的卓越继承者,美国公认的新一代营销战略大师,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CNBC、美国广播公司和CNN等频道和栏目的特约战略顾问,并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提供品牌战略咨询服务。
---------------------------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
艾·里斯,定位理论创始人、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主席,作为第一作者,与杰克·特劳特合著《定位》、《商战》、《营销革命》、《22条商规》、《人生定位》等享誉世界的营销经典,贡献了这些著作中的核心思想并撰写了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艾·里斯与女儿劳拉·里斯先后出版了《聚焦》、《品牌的起源》、《董事会里的战争》等著作,把定位理论带上新的巅峰。
劳拉·里斯,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总裁,定位之父艾·里斯的女儿及合伙人,定位理论的卓越继承者,美国公认的新一代营销战略大师,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CNBC、美国广播公司和CNN等频道和栏目的特约战略顾问,并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提供品牌战略咨询服务。
---------------------------品牌的起源---------------------------
艾·里斯,定位理论创始人、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主席,作为第一作者,与杰克·特劳特合著《定位》、《商战》、《营销革命》、《22条商规》、《人生定位》等享誉世界的营销经典,贡献了这些著作中的核心思想并撰写了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艾·里斯与女儿劳拉·里斯先后出版了《聚焦》、《品牌的起源》、《董事会里的战争》等著作,把定位理论带上新的巅峰。
劳拉·里斯,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总裁,定位之父艾·里斯的女儿及合伙人,定位理论的卓越继承者,美国公认的新一代营销战略大师,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CNBC、美国广播公司和CNN等频道和栏目的特约战略顾问,并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提供品牌战略咨询服务。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
艾·里斯,定位理论创始人、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主席。作为第一作者,与杰克·特劳特合著《定位》、《商战》、《营销革命》、《22条商规》、《人生定位》等享誉世界的营销经典,贡献了这些著作中的核心思想并撰写了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艾·里斯与女儿劳拉·里斯先后出版了《聚焦》、《品牌的起源》、《董事会里的战争》等著作,把定位理论带上新的巅峰。
---------------------------品类战略(十周年实践版)---------------------------
张云:
全球著名品牌战略咨询公司--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战略定位专家,定位理论的新发展--品类战略思想的创建者及实践者之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里斯品牌战略方法研究和中国实践。2007年,因对里斯战略思想的深研、传播与实践,被"定位之父"里斯先生亲自核准并授权为全球第五位合伙人。
王刚:
全球著名品牌战略咨询公司--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战略总监、战略定位专家,定位理论的新发展--品类战略思想的创建者及实践者之一,专注于品牌战略方法研究与中国实践,2007年加盟里斯伙伴全球网络,成为中国公司合伙人之一。
---------------------------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经典重译版)---------------------------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 定位理论创始人,被誉为"定位之父",于1969年在美国《工业营销》杂志上发表论文"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首次提出商业中的"定位"观念,开创了定位理论,并在40多年的实战中致力于定位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1981年,出版学术专著《定位》;1996年,推出了定位理论刷新之作《新定位》;2001年,定位理论被美国营销学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2009年,再次推出了定位理论新作《重新定位》。其他作品还包括《商战》《22条商规》《与众不同》《显而易见》《营销革命》《人生定位》《简单的力量》《什么是战略》等畅销书。
艾·里斯(Al Ries)
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主席,营销史上的传奇大师、全球最顶尖的营销战略家、定位理论创始人之一。2008年,作为营销战略领域的唯一入选者,与"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一起被美国《广告时代》评为"全球十大顶尖商业大师"。目前,艾·里斯专门辅导《财富》500强企业(如微软、宝洁、通用电气等)的营销战略。
译者简介:
邓德隆,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深研定位理论二十余年,与"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先生共同工作超过15年。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倡导并实践特劳特定位理论,被誉为"中国定位第一人"。2001年7月,被杰克·特劳特先生核准并授权为中国区唯一合伙人。2017年1月,被"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先生任命为全球总裁。其著作《2小时品牌素养》持续畅销多年,另著有《中国企业如何定战略》等。
火华强,特劳特中国公司创始合伙人。专注定位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十五年。参与了特劳特中国公司大部分定位咨询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包括加多宝凉茶、东阿阿胶、瓜子二手车、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等。译有《与众不同》和《什么是战略》, 合著有《中国企业如何定战略》。
---------------------------营销革命(经典重译版)---------------------------
艾·里斯(Al Ries)
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主席,营销史上的传奇大师、全球最顶尖的营销战略家、定位理论创始人之一。2008年,作为营销战略领域的唯一入选者,与“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一起被美国《广告时代》评为“全球十大顶尖商业大师”。目前,艾·里斯专门辅导《财富》500强企业(如微软、宝洁、通用电气等)的营销战略。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
定位理论创始人,被誉为“定位之父”,于1969年在美国《工业营销》杂志上发表论文“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首次提出商业中的“定位”观念,开创了定位理论,并在40多年的实战中致力于定位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1981年,出版学术专著《定位》;1996年,推出了定位理论刷新之作《新定位》;2001年,定位理论被美国营销学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2009年,再次推出了定位理论新作《重新定位》。
---------------------------商战(经典重译版)---------------------------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
定位理论创始人,被誉为“定位之父”,于1969年在美国《工业营销》杂志上发表论文“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首次提出商业中的“定位”观念,开创了定位理论,并在40多年的实战中致力于定位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1981年,出版学术专著《定位》;1996年,推出了定位理论刷新之作《新定位》;2001年,定位理论被美国营销学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2009年,再次推出了定位理论新作《重新定位》。其他作品还包括《商战》《22条商规》《与众不同》《显而易见》《营销革命》《人生定位》《简单的力量》《什么是战略》等畅销书。
---------------------------特劳特营销十要(经典重译版)---------------------------
【作者简介】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定位理论创始人,被誉为“定位之父”,于1969年在美国《工业营销》杂志上发表论文“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首次提出商业中的“定位”观念,开创了定位理论,并在40多年的实战中致力于定位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1981年,出版学术专著《定位》;1996年,推出了定位理论刷新之作《新定位》;2001年,定位理论被美国营销学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2009年,再次推出了定位理论新作《重新定位》。其他作品还包括《商战》《22条商规》《与众不同》《显而易见》《营销革命》《人生定位》《简单的力量》《什么是战略》等畅销书。
【译者简介】
邓德隆,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深研定位理论20多年,与“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先生共同工作超过15年。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倡导并实践特劳特定位理论,被誉为“中国定位第*人”。2001年7月,被杰克·特劳特先生核准并授权为特劳特伙伴公司中国区唯*合伙人;2017年1月,被杰克·特劳特先生任命为全球总裁。其著作《2小时品牌素养》持续畅销多年,另著有《中国企业如何定战略》等。
火华强,特劳特中国公司创始合伙人。专注定位理论的研究与实践15年。参与了特劳特中国公司大部分定位咨询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包括加多宝凉茶、东阿阿胶、瓜子网、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等。译有《与众不同》和《什么是战略》, 合著有《中国企业如何定战略》。
---------------------------重新定位(经典重译版)---------------------------
【作者简介】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定位理论创始人,被誉为“定位之父”,于1969年在美国《工业营销》杂志上发表论文“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首次提出商业中的“定位”观念,开创了定位理论,并在40多年的实战中致力于定位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1981年,出版学术专著《定位》;1996年,推出了定位理论刷新之作《新定位》;2001年,定位理论被美国营销学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2009年,再次推出了定位理论新作《重新定位》。其他作品还包括《商战》《22条商规》《与众不同》《显而易见》《营销革命》《人生定位》《简单的力量》《什么是战略》等畅销书。
【译者简介】
邓德隆,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深研定位理论20多年,与“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先生共同工作超过15年。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倡导并实践特劳特定位理论,被誉为“中国定位第*人”。2001年7月,被杰克·特劳特先生核准并授权为特劳特伙伴公司中国区唯*合伙人;2017年1月,被杰克·特劳特先生任命为全球总裁。其著作《2小时品牌素养》持续畅销多年,另著有《中国企业如何定战略》等。
火华强,特劳特中国公司创始合伙人。专注定位理论的研究与实践15年。参与了特劳特中国公司大部分定位咨询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包括加多宝凉茶、东阿阿胶、瓜子网、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等。译有《与众不同》和《什么是战略》, 合著有《中国企业如何定战略》。
---------------------------什么是战略---------------------------
杰克.特劳特
全球最顶尖的营销战略家,“定位”之父。
1969年提出商业中的“定位”观念,并在实战中不断开创与完善了定位理论。目前是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www.troutandpartners.com)总裁,该公司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国际营销咨询公司之一,在全球26个国家设有分公司。他的作品有《定位》、《重新定位》、《商战》、《什么是战略》等畅销书。
译者介绍
火华强
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中国区(www.trout.com.cn)合伙人。
师从杰克.特劳特先生十年,长期致力于定位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推广,协助王老吉、东阿阿胶、香飘飘、方太厨电、立白集团等众多品牌和企业制定营销战略和品牌定位,是理论和实践兼长的定位咨询专家。
---------------------------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原书第2版)(珍藏版)---------------------------
史蒂夫·里夫金,品牌命名专家,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长期合伙人。
曾与杰克·特劳特合著三本书,1989年在新泽西州洛克谷创建Rivkin&Associates咨询公司(WWW.rivkin.net),从事营销和传播咨询。
---------------------------大品牌大问题---------------------------
杰克?特劳特
全球最*的营销战略家,“定位”之父。
1969年提出商业中的“定位”观念,并在实战中不断开创与完善了定位理论。目前是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www.troutandpartners.com)总裁,该公司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国际营销咨询公司之一,在全球26个国家设有分公司。他的作品有《定位》、《重新定位》、《商战》、《什么是战略》等畅销书。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
全球顶尖的营销战略家,定位之父。
1969年提出商业中的“定位”观念,并在实战中不断开创与完善了定位理论。目前是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www.troutandpartners.com)总裁,该公司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国际营销咨询公司之一,在全球26个国家设有分公司。他的作品有《定位》、《重新定位》、《商战》、《什么是战略》等畅销书。
阿尔·里斯 全球顶尖的营销战略家,杰克·特劳特多年合伙人,定位理论创始人之一。
2008年,作为营销战略领域的唯一入选者与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GE前CEO杰克·韦尔奇一起并列美国《广告时代》评选的“全球十大顶尖商业大师”。
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中国区(www.trout.com.cn)合伙人。
深研定位理论多年,致力于传播定位理论,译著有《定位》、《简单的力量》、《显而易见》、《重新定位》等书。实战经验丰富,服务案例:王老吉凉茶、立白集团、香飘飘奶茶、劲霸男装、大长江集团(豪爵摩托)、燕京集团、乌江涪陵榨菜、会稽山绍兴酒、九阳豆浆机、九龙斋酸梅汤、太阳纸业、东阿阿胶、雅迪电动车、方太厨电、哎呀呀、乡村基快餐等。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邓德隆<br />
特劳特(中国)战略定位咨询公司(www.trout.com.cn)总经理。<br />
战略定位专家,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先生的中国合伙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倡导并实践特劳特的定位理论,被誉为“中国定位第一人”。
劳拉.里斯(Laura Ries)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总裁,定位之父艾.里斯的女儿及合伙人,定位理论的卓越继承者,美国公认的新一代营销战略大师,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CNBC、美国广播公司和CNN等频道和栏目的特约战略顾问,并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提供品牌战略咨询服务。
---------------------------22条商规---------------------------
艾·里斯(Al Ries )<br />
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主席、营销史上的传奇大师、全球顶尖的营销战略家,定位理论创始人之一。2008年,作为营销战略领域的唯一入选者,艾?里斯与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GE前CEO杰克?韦尔奇一起并列美国《广告时代》评选的“全球十大顶尖商业大师”。作为第一作者,与杰克?特劳特合著《定位》、《商战》、《营销革命》、《22条商规》、《人生定位》等享誉世界的营销经典,贡献了这些著作中的核心思想并撰写了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艾?里斯与女儿劳拉?里斯先后出版了《聚焦》、《品牌的起源》、《董事会里的战争》等著作,把定位理论带上新的巅峰。目前,艾?里斯专门辅导全球500强企业如微软、宝洁、GE等营销战略。<br />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br />
全球顶尖的营销战略家、定位理论创始人之一,在40多年的实战中不断开创与完善了定位理论,作品包括《定位》、《重新定位》、《人生定位》、《与众不同》、《显而易见》、《商战》、《营销革命》等畅销书。目前为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总裁,该公司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国际战略咨询公司之一,在全球28个国家设有分公司(中国区网站:www.trout.com.cn)。<br />
<br />
---------------------------广告的没落 公关的崛起:彻底颠覆营销传统的公关圣经---------------------------
艾.里斯<br />
定位理论创始人、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主席,作为第一作者,与杰克.特劳特合著《定位》、《商战》、《营销革命》、《22条商规》、《人生定位》等享誉世界的营销经典,贡献了这些著作中的核心思想并撰写了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艾.里斯与女儿劳拉.里斯先后出版了《聚焦》、《品牌的起源》、《董事会里的战争》等著作,把定位理论带上新的巅峰。<br />
劳拉.里斯<br />
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总裁,定位之父艾.里斯的女儿及合伙人,定位理论的卓越继承者,美国公认的新一代营销战略大师,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CNBC、美国广播公司和CNN等频道和栏目的特约战略顾问,并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提供品牌战略咨询服务。
---------------------------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
艾·里斯,定位理论创始人、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主席,作为第一作者,与杰克·特劳特合著《定位》、《商战》、《营销革命》、《22条商规》、《人生定位》等享誉世界的营销经典,贡献了这些著作中的核心思想并撰写了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艾·里斯与女儿劳拉·里斯先后出版了《聚焦》、《品牌的起源》、《董事会里的战争》等著作,把定位理论带上新的巅峰。
劳拉·里斯,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总裁,定位之父艾·里斯的女儿及合伙人,定位理论的卓越继承者,美国公认的新一代营销战略大师,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CNBC、美国广播公司和CNN等频道和栏目的特约战略顾问,并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提供品牌战略咨询服务。
---------------------------品牌的起源---------------------------
艾·里斯,定位理论创始人、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主席,作为第一作者,与杰克·特劳特合著《定位》、《商战》、《营销革命》、《22条商规》、《人生定位》等享誉世界的营销经典,贡献了这些著作中的核心思想并撰写了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艾·里斯与女儿劳拉·里斯先后出版了《聚焦》、《品牌的起源》、《董事会里的战争》等著作,把定位理论带上新的巅峰。
劳拉·里斯,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总裁,定位之父艾·里斯的女儿及合伙人,定位理论的卓越继承者,美国公认的新一代营销战略大师,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CNBC、美国广播公司和CNN等频道和栏目的特约战略顾问,并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提供品牌战略咨询服务。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
艾·里斯,定位理论创始人、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主席。作为第一作者,与杰克·特劳特合著《定位》、《商战》、《营销革命》、《22条商规》、《人生定位》等享誉世界的营销经典,贡献了这些著作中的核心思想并撰写了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艾·里斯与女儿劳拉·里斯先后出版了《聚焦》、《品牌的起源》、《董事会里的战争》等著作,把定位理论带上新的巅峰。
---------------------------品类战略(十周年实践版)---------------------------
张云:
全球著名品牌战略咨询公司--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战略定位专家,定位理论的新发展--品类战略思想的创建者及实践者之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里斯品牌战略方法研究和中国实践。2007年,因对里斯战略思想的深研、传播与实践,被"定位之父"里斯先生亲自核准并授权为全球第五位合伙人。
王刚:
全球著名品牌战略咨询公司--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战略总监、战略定位专家,定位理论的新发展--品类战略思想的创建者及实践者之一,专注于品牌战略方法研究与中国实践,2007年加盟里斯伙伴全球网络,成为中国公司合伙人之一。
---------------------------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经典重译版)---------------------------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 定位理论创始人,被誉为"定位之父",于1969年在美国《工业营销》杂志上发表论文"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首次提出商业中的"定位"观念,开创了定位理论,并在40多年的实战中致力于定位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1981年,出版学术专著《定位》;1996年,推出了定位理论刷新之作《新定位》;2001年,定位理论被美国营销学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2009年,再次推出了定位理论新作《重新定位》。其他作品还包括《商战》《22条商规》《与众不同》《显而易见》《营销革命》《人生定位》《简单的力量》《什么是战略》等畅销书。
艾·里斯(Al Ries)
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主席,营销史上的传奇大师、全球最顶尖的营销战略家、定位理论创始人之一。2008年,作为营销战略领域的唯一入选者,与"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一起被美国《广告时代》评为"全球十大顶尖商业大师"。目前,艾·里斯专门辅导《财富》500强企业(如微软、宝洁、通用电气等)的营销战略。
译者简介:
邓德隆,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深研定位理论二十余年,与"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先生共同工作超过15年。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倡导并实践特劳特定位理论,被誉为"中国定位第一人"。2001年7月,被杰克·特劳特先生核准并授权为中国区唯一合伙人。2017年1月,被"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先生任命为全球总裁。其著作《2小时品牌素养》持续畅销多年,另著有《中国企业如何定战略》等。
火华强,特劳特中国公司创始合伙人。专注定位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十五年。参与了特劳特中国公司大部分定位咨询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包括加多宝凉茶、东阿阿胶、瓜子二手车、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等。译有《与众不同》和《什么是战略》, 合著有《中国企业如何定战略》。
---------------------------营销革命(经典重译版)---------------------------
艾·里斯(Al Ries)
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主席,营销史上的传奇大师、全球最顶尖的营销战略家、定位理论创始人之一。2008年,作为营销战略领域的唯一入选者,与“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一起被美国《广告时代》评为“全球十大顶尖商业大师”。目前,艾·里斯专门辅导《财富》500强企业(如微软、宝洁、通用电气等)的营销战略。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
定位理论创始人,被誉为“定位之父”,于1969年在美国《工业营销》杂志上发表论文“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首次提出商业中的“定位”观念,开创了定位理论,并在40多年的实战中致力于定位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1981年,出版学术专著《定位》;1996年,推出了定位理论刷新之作《新定位》;2001年,定位理论被美国营销学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2009年,再次推出了定位理论新作《重新定位》。
---------------------------商战(经典重译版)---------------------------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
定位理论创始人,被誉为“定位之父”,于1969年在美国《工业营销》杂志上发表论文“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首次提出商业中的“定位”观念,开创了定位理论,并在40多年的实战中致力于定位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1981年,出版学术专著《定位》;1996年,推出了定位理论刷新之作《新定位》;2001年,定位理论被美国营销学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2009年,再次推出了定位理论新作《重新定位》。其他作品还包括《商战》《22条商规》《与众不同》《显而易见》《营销革命》《人生定位》《简单的力量》《什么是战略》等畅销书。
---------------------------特劳特营销十要(经典重译版)---------------------------
【作者简介】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定位理论创始人,被誉为“定位之父”,于1969年在美国《工业营销》杂志上发表论文“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首次提出商业中的“定位”观念,开创了定位理论,并在40多年的实战中致力于定位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1981年,出版学术专著《定位》;1996年,推出了定位理论刷新之作《新定位》;2001年,定位理论被美国营销学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2009年,再次推出了定位理论新作《重新定位》。其他作品还包括《商战》《22条商规》《与众不同》《显而易见》《营销革命》《人生定位》《简单的力量》《什么是战略》等畅销书。
【译者简介】
邓德隆,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深研定位理论20多年,与“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先生共同工作超过15年。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倡导并实践特劳特定位理论,被誉为“中国定位第*人”。2001年7月,被杰克·特劳特先生核准并授权为特劳特伙伴公司中国区唯*合伙人;2017年1月,被杰克·特劳特先生任命为全球总裁。其著作《2小时品牌素养》持续畅销多年,另著有《中国企业如何定战略》等。
火华强,特劳特中国公司创始合伙人。专注定位理论的研究与实践15年。参与了特劳特中国公司大部分定位咨询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包括加多宝凉茶、东阿阿胶、瓜子网、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等。译有《与众不同》和《什么是战略》, 合著有《中国企业如何定战略》。
---------------------------重新定位(经典重译版)---------------------------
【作者简介】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定位理论创始人,被誉为“定位之父”,于1969年在美国《工业营销》杂志上发表论文“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首次提出商业中的“定位”观念,开创了定位理论,并在40多年的实战中致力于定位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1981年,出版学术专著《定位》;1996年,推出了定位理论刷新之作《新定位》;2001年,定位理论被美国营销学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2009年,再次推出了定位理论新作《重新定位》。其他作品还包括《商战》《22条商规》《与众不同》《显而易见》《营销革命》《人生定位》《简单的力量》《什么是战略》等畅销书。
【译者简介】
邓德隆,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深研定位理论20多年,与“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先生共同工作超过15年。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倡导并实践特劳特定位理论,被誉为“中国定位第*人”。2001年7月,被杰克·特劳特先生核准并授权为特劳特伙伴公司中国区唯*合伙人;2017年1月,被杰克·特劳特先生任命为全球总裁。其著作《2小时品牌素养》持续畅销多年,另著有《中国企业如何定战略》等。
火华强,特劳特中国公司创始合伙人。专注定位理论的研究与实践15年。参与了特劳特中国公司大部分定位咨询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包括加多宝凉茶、东阿阿胶、瓜子网、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等。译有《与众不同》和《什么是战略》, 合著有《中国企业如何定战略》。
---------------------------什么是战略---------------------------
杰克.特劳特
全球最顶尖的营销战略家,“定位”之父。
1969年提出商业中的“定位”观念,并在实战中不断开创与完善了定位理论。目前是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www.troutandpartners.com)总裁,该公司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国际营销咨询公司之一,在全球26个国家设有分公司。他的作品有《定位》、《重新定位》、《商战》、《什么是战略》等畅销书。
译者介绍
火华强
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中国区(www.trout.com.cn)合伙人。
师从杰克.特劳特先生十年,长期致力于定位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推广,协助王老吉、东阿阿胶、香飘飘、方太厨电、立白集团等众多品牌和企业制定营销战略和品牌定位,是理论和实践兼长的定位咨询专家。
---------------------------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原书第2版)(珍藏版)---------------------------
史蒂夫·里夫金,品牌命名专家,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长期合伙人。
曾与杰克·特劳特合著三本书,1989年在新泽西州洛克谷创建Rivkin&Associates咨询公司(WWW.rivkin.net),从事营销和传播咨询。
---------------------------大品牌大问题---------------------------
杰克?特劳特
全球最*的营销战略家,“定位”之父。
1969年提出商业中的“定位”观念,并在实战中不断开创与完善了定位理论。目前是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www.troutandpartners.com)总裁,该公司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国际营销咨询公司之一,在全球26个国家设有分公司。他的作品有《定位》、《重新定位》、《商战》、《什么是战略》等畅销书。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
全球顶尖的营销战略家,定位之父。
1969年提出商业中的“定位”观念,并在实战中不断开创与完善了定位理论。目前是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www.troutandpartners.com)总裁,该公司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国际营销咨询公司之一,在全球26个国家设有分公司。他的作品有《定位》、《重新定位》、《商战》、《什么是战略》等畅销书。
阿尔·里斯 全球顶尖的营销战略家,杰克·特劳特多年合伙人,定位理论创始人之一。
2008年,作为营销战略领域的唯一入选者与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GE前CEO杰克·韦尔奇一起并列美国《广告时代》评选的“全球十大顶尖商业大师”。
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中国区(www.trout.com.cn)合伙人。
深研定位理论多年,致力于传播定位理论,译著有《定位》、《简单的力量》、《显而易见》、《重新定位》等书。实战经验丰富,服务案例:王老吉凉茶、立白集团、香飘飘奶茶、劲霸男装、大长江集团(豪爵摩托)、燕京集团、乌江涪陵榨菜、会稽山绍兴酒、九阳豆浆机、九龙斋酸梅汤、太阳纸业、东阿阿胶、雅迪电动车、方太厨电、哎呀呀、乡村基快餐等。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邓德隆<br />
特劳特(中国)战略定位咨询公司(www.trout.com.cn)总经理。<br />
战略定位专家,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先生的中国合伙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倡导并实践特劳特的定位理论,被誉为“中国定位第一人”。
目录
---------------------------视觉锤:视觉时代的定位之道---------------------------
《视觉锤》
总序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锤子:惊人的力量 /1
第2章 钉子:终极目标 /13
第3章 形状:简单的就是最好的 /23
第4章 颜色:对立 /35
第5章 产品:完美的锤子 /57
第6章 包装:做得不同 /73
第7章 动态:比静态更有效 /85
第8章 创始人:天生的锤子 /93
第9章 符号:将无形视觉化 /111
第10章 名人:双刃剑 /125
第11章 动物:把动物人格化 /139
第12章 传承:让历史发挥作用 /161
第13章 你的锤子:如何找到一个视觉锤 /173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184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186
---------------------------品牌22律---------------------------
《品牌22律》
总序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扩张定律 1
The Law of Expansion
品牌的力量和它所代表的产品数量成反比
第2章 收缩定律 9
The Law of Contraction
收缩焦点,你的品牌才会更强大
第3章 公关定律 17
The Law of Publicity
品牌的诞生依靠的是公关,而非广告
第4章 广告定律 25
The Law of Advertising
品牌一旦诞生,就需要广告来维护
第5章 词汇定律 31
The Law of the Word
品牌应当力争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一个词汇
第6章 信任状定律 41
The Law of Credentials
任何品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其可信的诉求
第7章 质量定律 49
The Law of Quality
质量很重要,但品牌的创建不仅仅依靠质量
第8章 品类定律 57
The Law of the Category
一个领先品牌应该推动该品类的发展,而不是品牌
第9章 命名定律 65
The Law of the Name
从长远来看,品牌不过是一个名字
第10章 延伸定律 73
The Law of Extensions
要毁灭一个品牌,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把这个品牌名用在所有产品上
第11章 伙伴定律 83
The Law of Fellowship
为了推动某个品类的发展,应该欢迎其他品牌加入
第12章 通用定律 91
The Law of the Generic
给一个品牌起一个通用名称是招致失败的最快途径之一
第13章 公司定律 101
The Law of the Company
品牌就是品牌,公司就是公司,两者并不一样
第14章 副品牌定律 111
The Law of Subbrands
凡是打造品牌所创建的一切,副品牌策略都能将它毁于一旦
第15章 兄弟定律 119
The Law of Siblings
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推出第二品牌
第16章 外形定律 129
The Law of Shape
品牌的标识应该设计得符合眼睛的视觉感受,符合两只眼睛的视觉感受
第17章 颜色定律 135
The Law of Color
品牌应该使用一种与它的主要竞争品牌相反的颜色
第18章 国界定律 143
The Law of Borders
品牌全球化是无屏障存在的,必须清楚,品牌没有国界
第19章 连贯定律 153
The Law of Consistency
品牌不是在一夜之间创建的,成功要以几十年的时间来衡量,而非短短几年
第20章 变化定律 161
The Law of Change
品牌可以被改变,但只能是偶尔的,并且要极其谨慎
第21章 死亡定律 167
The Law of Mortality
没有一个品牌能永存,安乐死通常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第22章 独特定律 173
The Law of Singularity
一个品牌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的独特性
---------------------------董事会里的战争:企业管理层的25个营销误区---------------------------
《董事会里的战争》
总序
推荐序
前言 被划分的大脑
引言 丝绒幕帘
第1章 管理派注重事实
营销派注重认知
第2章 管理派关注产品
营销派关注品牌
第3章 管理派拥有品牌
营销派拥有品类
第4章 管理派要求更好的产品
营销派要求不同的产品
第5章 管理派主张完整的产品线
营销派主张狭窄的产品线
第6章 管理派倾向品牌扩张
营销派倾向品牌收缩
第7章 管理派力求首先进入市场
营销派力求首先进入心智
第8章 管理派期望“爆炸式”推动品牌
营销派期望缓慢建立品牌
第9章 管理派以市场中心为目标
营销派以市场终端为目标
第10章 管理派想要占据所有词汇
营销派想要独占一个字眼
第11章 管理派使用抽象的语言
营销派使用直观的视觉
第12章 管理派偏好单品牌
营销派偏好多品牌
第13章 管理派重视好点子
营销派重视可信度
第14章 管理派认同复合品牌
营销派认同单一品牌
第15章 管理派指望不断的增长
营销派指望市场的成熟
第16章 管理派倾向扼杀新品类
营销派倾向开创新品类
第17章 管理派要传播
营销派要定位
第18章 管理派希望顾客永远忠诚
营销派乐见顾客阶段性追捧
第19章 管理派钟爱优惠券和促销
营销派憎恶之
第20章 管理派试图模仿竞争对手
营销派想要站到对手的对立面
第21章 管理派不愿更改品牌名
营销派则欢迎新品牌名
第22章 管理派热衷推陈出新
营销派认为一个就好
第23章 管理派热衷多媒体
营销派则反对
第24章 管理派关注短期
营销派关注长期
第25章 管理派依靠常理
营销派依靠直觉
---------------------------22条商规---------------------------
《22条商规》
致中国读者
中文版序
序一(邓德隆)
序二(张云)
序三(王方华)
前言
定律1 领先定律 1
The Law of Leadership
成为第一胜过做得更好。在潜在顾客心智中先入为主,要比让顾客相信你的产品优于该领域的首创品牌容易得多。
定律2 品类定律 11
The Law of the Category
如果你不能第一个进入某个品类,那么就创造一个品类使自己成为第一。
定律3 心智定律 17
The Law of the Mind
市场营销是一场争夺认知而不是产品的战争,在进入市场之前应该率先进入心智。
定律4 认知定律 23
The Law of Perception
市场营销领域并不存在客观现实性,也不存在事实,更不存在最好的产品。存在的只是顾客或潜在顾客心智中的认知。只有这种认知才是事实,其他的都是幻觉。
定律5 聚焦定律 31
The Law of Focus
市场营销的要点就是要聚焦。收缩经营范围将使你强大,追逐所有目标将使你一事无成。
定律6 专有定律 41
The Law of Exclusivity
当你的竞争对手已经在潜在顾客心智中拥有一个代名词或定位时,你若再想拥有同一个代名词,将是徒劳无益的。
定律7 阶梯定律 47
The Law of the Ladder
产品都非生来平等。潜在顾客在做购买决策时总会对各品牌进行排序。对于每一个品类,顾客的心智中都会形成一个有选购顺序的阶梯,每个品牌占有一层阶梯。
定律8 二元定律 55
The Law of Duality
从总体和长远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市场往往演化成两个大品牌竞争的局面—通常一个是值得信赖的老品牌,另一个则是后起之秀。
定律9 对立定律 63
The Law of the Opposite
若想成为市场第二,那么你的战略应由第一决定。强势之中隐藏着弱势。对于任何强大的领先公司,居于第二位的公司都有机会将其攻破,变其优势为劣势。
定律10 分化定律 71
The Law of Division
每一个品类总是始于某一个单一的品类,但在一段时间之后,这个品类开始分化成几个小品类。
定律11 长效定律 79
The Law of Perspective
短期内,促销能增加公司的销售额;但从长期来看,促销只会减少公司的销售额,因为它教会顾客不要在“正常”价格时买东西。
定律12 延伸定律 87
The Law of Line Extension
多便是少。产品越多,市场越大,阵线越长,赚的钱反而越少。
定律13 牺牲定律 97
The Law of Sacrifice
好像存在一种宗教式信仰似的:更大的网可以捕捉更多的顾客。但事实证明,恰恰相反。
定律14 特性定律 107
The Law of Attributes
市场营销是认知的竞争。你要想成功,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或特性,并以此为中心展开营销。如果没有任何特性,那么你最好有低的价格。
定律15 坦诚定律 113
The Law of Candor
使自己的产品深入人心最有效的方法是首先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后再将其转变为优势。
定律16 唯一定律 119
The Law of Singularity
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的竞争者只有一个容易攻破的薄弱环节,正是这个环节,应该成为你全力攻击的焦点。
定律17 莫测定律 127
The Law of Unpredictability
应对不可预见的未来情况的方法之一,便是建立具有极大灵活性的企业组织。当你所经营品类的市场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你若想长久地生存下去,就必须做出变革,并且能够快速地进行变革。
定律18 成功定律 135
The Law of Success
成功往往会导致贸然延伸产品线。当一个品牌获得成功后,公司会认为名称好是该品牌成功的根本原因,所以它们便急切地给其他产品也都冠以同样的名称。
定律19 失败定律 143
The Law of Failure
面对错误的现实但又对其无所作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这并不利于你的事业。更佳的战略是尽早发现错误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停止损失。
定律20 炒作定律 149
The Law of Hype
炒作就是炒作。真正的革命并不是正午的吹号游行,也不会出现在晚间6点的新闻报道中。真正的革命会在午夜悄无声息地到来。
定律21 趋势定律 157
The Law of Acceleration
如果你面对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行业,具有时尚的一切特征,那么你最好能够淡化时尚。通过淡化时尚,你就能使之流行的时间延长,从而使它更像是一种趋势。
定律22 资源定律 163
The Law of Resources
市场营销是一场争夺顾客认知的游戏。你需要资金使自己的想法进入潜在顾客的心中,一旦进入,你也还需要资金使自己的想法继续留在顾客的心中。
忠告 170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172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175
---------------------------广告的没落 公关的崛起:彻底颠覆营销传统的公关圣经---------------------------
《广告的没落 公关的崛起:彻底颠覆营销传统的公关圣经》
中文版序
总 序 定位理论
推荐序 地球绕着太阳转吗
前 言
第1章 广告的没落 1
The Fall of Advertising
任何广告项目最大的问题就是可信度。一条广告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具有多少可信度。消费者认知中的广告和广告的实质是一样的——广告是一条和实际有偏差的信息,它由一个从消费者的消费中获利的公司买单。
第2章 公关的崛起 65
The Rise of PR
没有令人兴奋的产品可以谈论吗?找一个。今天的公关战略家要做的工作,就是发现一个能制造公关的概念。但也不是任意形式的公关,而是能建立品牌的公关。
第3章 广告的新角色 145
A New Role for Advertising
广告的角色不是建立品牌,那是公关的角色和职能。广告的职能是维护品牌;广告的角色是公关通过其他方式建立品牌的延续,但是不能仅仅因为方法变了就意味着公关规划的策略也应该变。广告应该继续强化公关的概念和理念。
第4章 公关和广告的区别 177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dvertising and PR
广告是风,它越想努力强行进入消费者心智,就越不可能达成目标。潜在顾客偶尔放松防守,风就会获胜,但是这种情况不会经常发生。公关是太阳,你不能强迫媒体播出你的信息,你能做的只有微笑,并确保你的公关资料尽可能对媒体有帮助。
后记 190
---------------------------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
《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
前言
定律1 二者其一定律 1
The Law of Either/Or
互联网可以是业务,也可以是载体,但无法两者兼具。
定律2 互动定律 19
The Law of Interactivity
没有它,你的网站和品牌将一无是处。
定律3 通用名称定律 29
The Law of the Common Name
通用名称是互联网品牌的死亡之吻。
定律4 独特名称定律 49
The Law of the Proper Name
你的名称在互联网上独立存在,因此你最好取个好名字。
定律5 唯一定律 71
The Law of Singularity
你要不惜代价设法避免成为品类中的第二位。
定律6 广告定律 83
The Law of Advertising
线下的广告将比线上的广告更多。
定律7 全球性定律 95
The Law of Golbalism
互联网将打破所有的障碍、所有的边界和国界。
定律8 时间定律 107
The Law of Time
立即行动,行动要快,要做第一个,要聚焦。
定律9 自负定律 117
The Law of Vanity
在所有的错误中,最大的错误就是相信自己能做任何事情。
定律10 分化定律 133
The Law of Divergence
人人都在谈融合,但发生的事实却恰恰相反。
定律11 转变定律 147
The Law of Transformation
互联网革命将会改变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168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171
---------------------------品牌的起源---------------------------
《品牌的起源》
总 序 定位理论
推荐序 品牌定位体系巅峰之作
前 言
定律1 生命的大树 1
The Great Tree of Life
定律2 预测未来 9
Predicting the Future
定律3 分立和征服 17
Divide and Conquer
定律4 渐变 vs. 分化 27
Gradual Change vs. Divergence
定律5 时钟收音机的诅咒 39
The Curse of the Clock Radio
定律6 瑞士军刀式思维 51
Swiss Army Knife Thinking
定律7 糟糕的创意从未消失 73
Bad Ideas Never Die
定律8 高科技品牌的大树 85
The Great Tree of High-Tech Brands
定律9 低科技品牌的大树 111
The Great Tree of Low-Tech Brands
定律10 缺失环节的奥秘 139
The Mystery of the Missing Links
定律11 第一者生存 149
Survival of the Firstest
定律12 第二者生存 171
Survival of the Secondest
定律13 修剪的威力 189
The Power of Pruning
定律14 创造一个品类 209
Creating a Category
定律15 确立一个敌人 235
Establishing an Enemy
定律16 推出品牌 243
Launching the Brand
定律17 总结 259
Wrapping Things Up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270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273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
作者的话
前言
柯林斯2005商业精华版序
原序
第1章 失去聚焦的美国企业 ∥1
导致公司失去聚焦的两个原因是:多元化发展和品牌延伸。
第2章 全球化的动力 ∥25
当我们在全球范围真正实现自由贸易的时候,世界上每家公司就必须走专业化道路才能生存。
第3章 分化的动力 ∥39
无论公司因为什么原因扩大产品线,都会输给通过分化而不是融合实现精准聚焦的竞争对手。
第4章 来自企业领域的积极信号 ∥53
在融合、联盟与合并的喧嚣背后,另一个故事正在发展。一些深谋远虑的商业领袖正悄悄地开始让他们的公司进入聚焦状态。
第5章 来自零售业的积极信号 ∥63
在几乎每个品类中,零售商们都在精准聚焦,以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第6章 两瓶可乐的故事 ∥83
百事公司收入达285亿美元,而可口可乐公司的收入为162亿美元。以股票市场价值来衡量,较大的百事公司市值440亿美元,而较小的可口可乐公司市值930亿美元,是前者的两倍多。可口可乐每一美元收入所创造的价值几乎是百事公司的四倍。这就是聚焦的力量。
第7章 质量定律 ∥93
商业世界的真正动力不是质量,而是对质量的感觉。
第8章 找到你的字眼 ∥107
品类中销量最大的品牌基本在顾客心智里代表这个品类。即在潜在顾客心智里,代表品类的字眼属于品类中销量最大的品牌。
第9章 缩小经营范围 ∥139
不一定要发明什么东西才能在顾客心里拥有字眼。缩小经营范围有时也可以达到同样目的。
第10章 应对转变 ∥161
应对转变的五种方法是:(1)一脚踏两船;(2)两脚踏新船。(3)留在旧船;(4)踏上新船并改名;(5)分乘两条船,名称也分开。第一种是最流行也是效果最差的。
第11章 分而治之 ∥179
对于许多尾大不掉、效率低下和管理不善的公司而言,分拆是一种合理的对策。
第12章 建立多梯级聚焦 ∥213
为了保持单一聚焦,公司应该考虑在产品系列上增加新的梯级,而不是在一个梯级上增加产品类型。
第13章 化混沌为有序 ∥245
领导者应该领先。而且它们应该朝着一个有利于行业多数企业而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先行一步。
第14章 跨越产品代沟 ∥257
为了跨越产品代沟,你必须做好四项基础工作:(1)尽早行动;(2)开发全新的产品;(3)新产品要有新品牌,(4)果断行动。
第15章 长期聚焦十五要素 ∥281
有助于企业开发行之有效的长期聚焦战略,也可以帮你判断什么样的聚焦战略才会管用。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303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305
---------------------------品类战略(十周年实践版)---------------------------
推荐序
序言 以商业创新实现中国经济转型
前言
第1章 品类时代来临 ∥1
品类时代的营销,核心以成为潜在消费者心智中品类代表为目标,通过把握商业发展趋势,发现品类机会,成为消费者心智中的品类代表,并推动品类发展,不断进化,最终主导品类,创建真正的强大品牌。
第2章 品类源自分化 ∥18
分化本身不会创建品牌,分化的趋势必须和企业的战略相结合,才能诞生新的品类和代表品类的品牌。
第3章 开创新品类 ∥29
开创新品类是手段,核心的目标是成为潜在消费者心智中品类的代表,因此品牌甚至可以在一群延伸品牌中通过聚焦,打造专家品牌,从而占据品类代表的位置。
第4章 品类化的五大要点 ∥49
聚焦一款产品有利于品类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清晰树立新品类的认知。为了确保品牌占据品类最有价值的部分,同时也使新品类在发展初期获得较快的发展,核心品项应该把握品类中最主流的市场。
第5章 为新品类定位 ∥62
新品类必须把原有的老品类准确地定义为自己的对手,并通过对立性的定位,从老品类中争取到更多的顾客,赢得更多的生意,从而实现更快速的增长。
第6章 推出新品类的六个要点 ∥68
通常的看法是品牌进入的渠道越多,销售的网络越广,能见度越高,销售量越大。这是一种误区,新品类推出的初期,应避免广铺渠道,这对于那些资金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第7章 如何主导新品类 ∥81
身为品类的代表和领导者,品牌必须具有从整个品类思考的远见,对品类的前景充满信心,承担起教育和推广品类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品类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回报。
第8章 培育企业大树 ∥91
不同的品类,“主导”的标志并不相同,但总体的原则是品牌在品类中具有支配性地位,占据稳固的、领先的市场份额,同时在消费者心智中也被公认为第一,它与第二品牌的差距明显。
第9章 品类战略实践 ∥106
在品类的不同成长阶段,面对不同的竞争态势,企业需要不断地对品牌定位进行调整,但是目的始终如一:成为品类的代表,主导所在品类。
第10章 品类预言回放 ∥163
品牌战略的首要原则在于聚焦。通常情况下,只有当企业的首个品牌在目标市场或者所在品类占据了主导性地位的前提下,才应该考虑针对新的市场和品类推出新的品牌。
第11章 从品类战略看中国品牌 ∥178
中粮唯一必需的转型就是从一家强大的产品贸易企业变为一家强大的品牌经营企业;以强大的品牌来整合产业链最优资源,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这才是中粮的正道。
附录A 美的究竟有多美:从美的看家电企业战略模式 ∥194
美的应该停止扩张,聚焦到空调上来,凭借对变频空调的发力占据空调第一的位置,这也许是美的品牌在空调领域唯一的机会。
附录B 定位思想应用 ∥204
附录C 企业家感言 ∥207
---------------------------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经典重译版)---------------------------
致中国读者
序一
序二
前言
在我们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中,定位是第一个用来应对这个难题的思想体系。
第1章 定位的本质 ∥1
如今很多人错误理解了传播在商业和政治中的角色。在我们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中,实际上达成的传播非常少。企业必须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创建一个"定位"。这个定位,不仅考虑了企业自身的强势和弱点,也考虑了竞争对手的强势和弱点。
第2章 心智遭受信息轰炸 ∥8
市场上实在是有太多公司、太多产品以及太多营销噪声了。美国的人均广告消费额每年达200美元。
第3章 进入心智 ∥20
成为第一是进入顾客心智的捷径。如果你不是第一,就必须想办法针对第一个进入心智的产品、政治家或人,给自己确立一个定位。
第4章 心智中的小阶梯 ∥33
为了应对传播过度的社会,人们学会了在心智中的阶梯上给产品排序。比如,在租车品类的心智阶梯上,大多数人把赫兹放在第一层,安飞士放在第二层,全美租车公司放在第三层。在定位之前,你必须知道自己在心智阶梯上处于什么位置。
第5章 此路不通 ∥45
任何向IBM在电脑业占据的定位发起正面挑战的公司,都不可能成功。很多公司忽视了这一条基本定位原则,结果备受挫折。
第6章 领导者的定位 ∥53
要成为领导者,你必须第一个进入潜在顾客的心智,然后遵循领导者的定位原则,以保持领导地位。
第7章 跟随者的定位 ∥69
对领导者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不适用于跟随者。跟随者必须找到一个未被其他人占据的"空位"。
第8章 重新定位竞争对手 ∥84
如果找不到"空位",你就不得不通过重新定位竞争对手来创造一个空位。比如,泰诺重新定位阿司匹林。
第9章 名字的威力 ∥97
为产品起名,是你要做出的最重要的营销决策。名字本身,在传播过度的社会中具有巨大的威力。
第10章 无名陷阱 ∥118
拥有冗长而复杂名字的公司,试图采用首字母缩写来简化名字,但这个策略极少奏效。
第11章 搭便车陷阱 ∥134
企业的第二个产品能够搭知名品牌的顺风车吗?升级版Alka-Seltzer及很多其他产品的案例,说明这行不通。
第12章 品牌延伸陷阱 ∥144
品牌延伸已成为过去10年的营销顽疾。它为何难成功?
第13章 品牌延伸何时有效 ∥165
但是,有一些品牌延伸的成功案例(比如通用电气)。这里会讨论什么时候采用公司名,什么时候采用新名字。
第14章 企业定位:孟山都 ∥182
孟山都如何通过"生命的化学真相"的定位传播方案在化工行业建立领导地位?
第15章 国家定位:比利时 ∥194
比利时航空公司所面临问题的答案,不是为航空公司定位,而是为比利时这个国家定位。
第16章 产品定位:奶球 ∥203
一个产品如何在传播预算很小的情况下,通过把自己定位为比糖果棒耐吃的替代品,得以进入心智?
第17章 服务定位:邮递电报 ∥208
一项真正的新服务,为何要针对老服务定位?
第18章 为长岛银行定位 ∥217
自己的领地遭遇来自大城市的大银行的入侵,这家银行如何实现成功反击?
第19章 为天主教会定位 ∥226
甚至机构也可以从定位思维中受益。为罗马天主教会定位,应采取怎样的合理步骤?
第20章 个人及事业定位 ∥233
你可以把定位战略运用到提升自己的事业上。关键原则是:不要试图全靠自己,而是要找一匹好马骑。
第21章 成功六步曲 ∥245
如何做定位?先问自己六个问题。
第22章 定位素养 ∥254
要定位成功,你必须具备正确的态度。你必须由外而内地思考,而不是由内而外地思考。这需要耐心、勇气和坚韧的个性。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268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271
致中国读者
(一)
孙子云:先胜而后求战。
商界如战场,而这就是战略的角色。事实上,无论承认与否,今天很多商业界的领先者都忽视战略,而重视战术。对于企业而言,这是极其危险的错误。你要在开战之前认真思考和确定战略,才能赢得战役的胜利。
关于这个课题,我们的书会有所帮助。但是首先要做好准备,接受战略思维方式上的颠覆性改变,因为真正有效的战略常常并不合逻辑。
以战场为例。很多企业经理人认为,胜负见于市场,但事实并非如此。胜负在于潜在顾客的心智,这是定位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
你如何赢得心智?在过去的40多年里,这一直是我们唯一的课题。最初我们提出了定位的方法,通过一个定位概念将品牌植入心智;之后我们提出了商战,借助战争原则来思考战略;后来我们发现,除非通过聚焦,对企业和品牌的各个部分进行取舍并集中资源,否则定位往往会沦为一个传播概念。今天我们发现,开创并主导一个品类,令你的品牌成为潜在顾客心智中某一品类的代表,是赢得心智之战的关键。
但是绝大多数公司并没有这么做,以"聚焦"为例,大部分公司都不愿意聚焦,而是想要吸引每个消费者,最终它们选择延伸产品线。每个公司都想要成长,因此逻辑思维就会建议一个品牌应该扩张到其他品类中,但这并非定位思维。它可能不合逻辑,但我们仍然建议你的品牌保持狭窄的聚焦;如果有其他的机会出现,那么推出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品牌。
几乎定位理论的每个方面和大多数公司的做法都相反,但事实上很多公司都违背了定位的原则,而恰恰是这些原则才为你在市场上创造机会。模仿竞争对手并不能让你获得胜利。你只有大胆去做不同的事才能取胜。
当然,观念的改变并非一日之功。在美国,定位理论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才被企业家广泛接受。最近几年里,我们成立了里斯伙伴中国公司,向中国企业家传播定位理论。我和女儿劳拉几乎每年都应邀到中国做定位理论新成果的演讲,我们还在中国的营销和管理杂志上开设了长期的专栏,解答企业家的疑问……这些努力正在发生作用,由此我相信,假以时日,中国企业一定可以创建出真正意义的全球主导品牌。
艾·里斯
(二)
中国正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制造廉价产品已使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环境问题以及对创新的需求都意味着重要的不是制造更廉价的产品,而是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赚更多的钱,才能在员工收入、环境保护和其他方面进行更大的投入。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更好地掌握如何在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建立品牌和认知,如何应对国内及国际上无处不在的竞争。
这也正是我的许多书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它们都是关于如何通过在众多竞争者中实现差异化来定位自己的品牌;它们都是关于如何保持简单、如何运用常识以及如何寻求显而易见又强有力的概念。总的来讲,无论你想要销售什么,它们都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营销者。
我的中国合伙人邓德隆先生正将其中的很多理论在中国加以运用,他甚至为企业家开设了"定位"培训课程。但是,中国如果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正如你们在日本、韩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所看到的那些品牌,你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有一件事很明了:继续"制造更廉价的产品"只会死路一条,因为其他国家会想办法把价格压得更低。
杰克·特劳特
---------------------------营销革命(经典重译版)---------------------------
致中国读者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战术决定战略 ∥1
传统的营销模式是“自上而下”的:首先确定要做什么(战略),之后再计划怎么做(战术)。然而,营销应采用相反的方式,先找到一个有效的战术,之后再将其构建成一项战略。
第2章 深入一线 ∥17
为了找到有效战术,你必须离开象牙塔,深入一线,前往商战真正发生的地点。一线在哪里?在你的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心智中。
第3章 观察趋势 ∥39
为了确保你的战术能适应未来,你必须了解所在品类的发展趋势。注意:真正的趋势变化非常缓慢,只有短期的流行才会迅猛发展。
第4章 聚焦 ∥57
发展有效战术的关键方法是聚焦。只有焦点明确的概念才有机会进入顾客心智。大多数采用“自上而下”方法的战略制定者,都忽略了这一原则,他们总是在寻找分散兵力的战术方法。
第5章 寻找战术 ∥83
战术是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心智切入点”。最好的战术能够针对竞争对手在潜在顾客心智中的弱点展开攻击。
第6章 寻找抵制毒品的战术 ∥101
毒品是美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在本章中,我们提出一项战术,旨在减少毒品需求。
第7章 构建战略 ∥107
战略是一致性的营销方向,能够推动战术进入顾客心智。要构建一项成功的战略,你必须找到合适的方法,将组织内所有的资源用于支持和推动核心战术。
第8章 为雅芳制定战略 ∥121
假设你是雅芳的战略总监,本章内容将为你展示,找到一项战术并将其构建为有效战略的完整过程。
第9章 做出改变 ∥129
你无法改变潜在顾客的心智。你必须通过改变产品、服务或组织,使战略发挥作用,这一过程必将困难重重。
第10章 转移战场 ∥141
当战局失利时,就得转移战场。转移战场有四种类型:转换目标群体、转换产品、转移焦点和转移渠道。
第11章 通用汽车的战场转移 ∥157
假如你是通用汽车的CEO罗杰·史密斯,你将如何通过转移战场,来抵御欧洲品牌对高端车市场的入侵?
第12章 测试战略 ∥163
针对潜在顾客、销售团队以及媒体,怎样在启动前测试你的战略?
第13章 推销战略 ∥175
如果你不是高层管理者,怎样向他们推销你的战略?
第14章 获取资源 ∥187
如何获得必要的资源(指的是“钱”)来资助你的战略?
第15章 邀请局外人 ∥193
你应该在何时邀请局外人,以协助你制定有效的营销规划?局外人负责战术还是战略?
第16章 启动战略 ∥201
战略启动方式有两种:“大爆炸”方式和“逐步推进”方式。哪些人应该使用哪一类启动方法呢?
第17章 护航战略 ∥211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面临越来越大的要求你改变战略的压力。本章就是讲如何抵抗这种压力。
第18章 感知成功 ∥221
你将会发现成功的战略通常从第一天就有成功的迹象,而失败的战略往往开始的时候也是失败的。
第19章 全力以赴 ∥225
要赢得商战,就必须全力以赴。如果想要成为大赢家,就必须竭尽全力。失败者才会停下来休息。
第20章 适时止损 ∥229
没人能预测未来。如果你的战略没有成效,就去寻找另一个战术并将其构建为不同的战略。不要让自己走向更大的失败。
第21章 玩好这场游戏 ∥235
“自下而上”的战略本质是根植于现实。如果你具备了“自下而上”战略所需的各项条件,你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盖茨(微软)、莫纳汉(达美乐比萨)或史密斯(联邦快递),当然,你的运气也必须足够好。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241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244
---------------------------商战(经典重译版)---------------------------
致中国读者
序一
序二
20周年版序
前言
四种战略形式
引 言 商业即战争 ∥1
当今商业的要旨并非服务顾客,而是在与竞争对手的对垒过程中,以智取胜、以巧取胜、以强取胜。简言之,商业即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竞争对手就是敌人,而顾客就是要抢占的阵地。
第1章 长达2500年的战争史 ∥11
商业人士可以从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役中学到很多。
第2章 兵力原则 ∥27
克劳塞维茨的第一条战争原则是兵力原则。大鱼吃小鱼,强大的军队打败弱小的军队。商战也是如此,大企业击败小企业。
第3章 防御优势原则 ∥37
克劳塞维茨的第二条战争原则是防御优势原则。没有一位军事指挥官会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出击。然而,有很多商业将领指挥团队却向防守牢固的竞争对手发起了进攻。太多商业将领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向占据制高点的竞争对手发起了进攻,就像巴拉克拉瓦战役中的卡迪根伯爵和葛底斯堡战役中的李将军一样。
第4章 竞争新时代 ∥45
商战中的很多语言源自军事术语,例如,我们发动一场营销“战役”。虽然我们的言行犹如军事将领,但我们并没有像他们那样思考问题并制定战略。现在是时候把军事战略原则应用到我们的商业竞争中,以此增加胜算了。
第5章 战地的本质 ∥51
商战并不在药店和超市走廊这样的有形区域展开,也不在底特律和达拉斯这样的城市街道上展开,而是在顾客心智中打响。顾客心智就是战场,这个地带充满玄机,高深莫测。
第6章 战略形式 ∥57
商战并非只有一种作战形式,而是有四种,采取哪种战略形式是首要抉择。而如何抉择取决于你在整个战略格局中的位置,每个产品品类或行业都会形成这种战略格局。
第7章 防御战 ∥65
只有市场领导者才能打防御战。防御战可遵循三条原则,其中最出乎意外的一条原则是“最佳的防御就是有勇气自我攻击”。
第8章 进攻战 ∥77
进攻战适用于市场排名第二或第三的企业,关键原则是“找到领导者强势中的弱点进行出击”。
第9章 侧翼战 ∥93
商战中最具创造性的战略形式是侧翼战。多年来,大多数取得辉煌成就的商业案例都是运用了侧翼战。
第10章 游击战 ∥111
在商战中,大多数企业都应该采用游击战。小企业只要不试图仿效行业的“巨人”,它们也能够非常成功。
第11章 可乐战 ∥127
在可乐战中,百事可乐针对主要对手可口可乐不断取得胜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可口可乐没有有效地运用它的战略优势。
第12章 啤酒战 ∥151
啤酒业正处在不断整合的过程中,从数百家地方性啤酒厂演变为少数几家全国性啤酒企业。在此形势下,小企业应该集中优势兵力,但它们却背道而驰。
第13章 汉堡战 ∥171
麦当劳继续主导汉堡市场,但汉堡王和温蒂运用商战的经典原则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第14章 计算机战 ∥183
没有哪家企业比蓝色巨人IBM能更好地展开商战。然而,即便是IBM,当它试图在别人的地盘上开战时,也会输得很惨。
第15章 战略和战术 ∥205
就像形式服从内容一样,战略也应该服从战术。换言之,战术获得成功,是战略的最终目标和唯一目的。战略应该自下而上制定,而不是自上而下。一位将军只有在深入、详尽地了解了战场的实际情况后,才有可能制定出真正有效的战略。
第16章 商业将领 ∥221
如今的商界呼唤更多的商业将领,主动承担起规划并指导全盘战略的责任。未来商业将领的关键特质是灵活性、决断力和魄力。
后记 ∥230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232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235
---------------------------特劳特营销十要(经典重译版)---------------------------
致中国读者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精灵驾到 1
第2章 营销的本质是什么 9
精灵的营销智慧 11
改善家居建材店 14
精灵论预算 15
执行跟进的重要性 17
分销渠道的重要性 18
一个警告 20
第二次会议 21
第3章 何为打造品牌 23
精灵的品牌智慧 25
精灵论品牌名称 26
精灵论品牌打造 28
精灵论聚焦 30
精灵论贪婪 32
拜拉姆的总结 34
随之而至的备忘录 34
第4章 如何制定产品策略 37
精灵的产品智慧 39
精灵论第一 40
精灵论第二 42
精灵论新事物 43
精灵论品牌延伸 44
拜拉姆的总结 45
拜拉姆重整计划 46
第5章 如何正确定价 49
精灵的定价智慧 51
精灵的指导原则 52
扭转美铝公司 55
实践过程 56
实践结果 57
拜拉姆的总结 57
拜拉姆发布定价原则 58
第6章 增长是否有限度 61
精灵的增长智慧 63
不要理会股价 65
专注主业 67
专注认知 68
基于现实 70
拜拉姆的总结 72
拜拉姆公布新政策 73
第7章 何为有效的市场调研 75
精灵的调研智慧 78
言行不一 79
从众消费 80
抓拍心智快照 81
关于预测未来 83
第二天 85
第8章 如何评估广告 89
精灵的广告智慧 92
坦诚与新闻性 94
简单、显而易见、保持耐心 96
拜拉姆的总结 97
第二次会议 98
第9章 如何选择合适的媒体 101
精灵的媒体智慧 103
文字与图画 105
两种语言 105
公关和促销 107
整合营销 108
拜拉姆的总结 108
第二天 109
第10章 品牌标志有多重要 111
精灵的品牌标志智慧 113
关于品牌标志的研究 116
精灵论形状 118
精灵论色彩 118
精灵论简称 119
拜拉姆回到会议中 121
第11章 常犯的错误有哪些 123
自大 125
贪婪 127
无知 128
妄想 129
失去焦点 130
乱改进 132
骄傲 133
后记 136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137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139
---------------------------重新定位(经典重译版)---------------------------
致中国读者
总序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竞争
第1章 基础原理 2
心智疲于应付 3
心智憎恨混乱 5
心智缺乏安全感 6
心智不可改变 8
心智会丧失焦点 9
第2章 竞争时代的到来 11
竞争的激增 12
竞争正在蔓延 15
“选择业” 18
必须小心 19
第3章 重新定位竞争对手 21
谨慎攻击 22
寻找弱点 23
攻击必须引起共鸣 25
攻击的关键 29
将对手归位 31
第二部分 变化
第4章 面对变化,进化是关键 36
进化至关重要 38
持续性技术 41
如何进化 44
进化的成功与失败 49
“内向思维”之弊 51
第5章 企业愈大,变革愈难 52
“大组织”情结 53
个人的日程表 57
事情何以如此糟糕 59
大企业的失败 61
觉醒的CEO 62
第6章 何时不该进化 64
增长陷阱 65
隐伏祸患的期权 68
“最新一代”的陷阱 69
谨防丧失焦点 71
“人人都在做”的陷阱 74
第三部分 危机
第7章 改变竞争格局的动力 80
长期规划的终结 81
核能源危机 83
通用汽车的危机 85
关键准则 87
第8章 价值是关键 90
沃尔玛的成功 91
PC王国的反击战 92
嘉信理财之路 93
应对价格战 94
大企业式的服务 96
“奢华铺张”过时,“物有所值”流行 97
谈谈促销 102
第四部分 重新定位的艺术
第9章 重新定位需要时间 106
顽固的大脑 107
改变态度的企图 108
“重新调整”的条件 109
重新定位越早越好 111
建立“数字化岛国” 112
重新定位与公关 114
四条成功法则 117
第10章 重新定位需要勇气 119
正确方向在哪里 121
规模带来的问题 123
如何认清事实 123
如何安排时间 125
组织内部变革 126
企业代言人 128
“就这么干” 130
第11章 重新定位需要CEO全程参与 131
曾经的现金牛 132
过去的错误决策 134
“这里由我负责” 134
沟通的艺术 135
进行培训 135
使用类比 136
稳步推进 137
组织的进化 138
第12章 重新定位是显而易见的 139
走进董事会 140
为什么会这样 141
面对现实 143
贩卖“复杂”的咨询顾问 143
寻找“显而易见” 146
结语 153
作者简介 155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157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159
---------------------------显而易见:终结营销混乱(经典重译版)---------------------------
致中国读者
总序
译者序
自序
前言
第1章 寻找“显而易见” 1
常识是你的向导 6
第2章 通往“显而易见”的障碍 11
要始终由CEO负责 12
营销的大麻烦:华尔街 15
没有时间思考 18
市场调研会掩盖显而易见 20
第3章 纷繁复杂的互联网 24
杂乱的信息 25
当心邮件 28
口碑营销的神话 30
坠入深渊 35
第4章 迷恋创意的广告人 38
将广告拍成电影 39
与品牌产生感情? 41
“情感”陷阱 44
毫无意义的口号式广告 46
创意陷阱 49
重整广告业 54
第5章 制造混乱的营销人员 57
“修修补补”的误区 58
全能产品 61
品牌分裂症 64
第6章 以“显而易见”看待营销 67
营销的重要性 68
简化营销 72
如何评估广告 75
如何评估品牌标识 78
心智厌恶改变 81
简化“品牌打造” 84
简化“品牌打造”的障碍 87
无人负责的时代 89
第7章 寻找“显而易见”的关键点 92
重新定位竞争对手 93
应对竞争 96
了解你的对手 99
使命宣言 105
领导地位:强有力的差异化 108
“借船出海” 114
应对变化 117
“显而易见”的敌人:大 120
常犯的营销错误 124
第8章 寻找“显而易见”的基本法则 127
听觉法则 128
分化法则 132
认知法则 135
独一法则 139
二元法则 143
资源法则 146
第9章 实例解析营销难题 149
通用汽车的前车之鉴:不该做的事 150
沃尔玛:是否能够变革 153
可口可乐:混乱的王国 155
报业:该何去何从 157
明星代言可能适得其反 160
啤酒行业:眼花缭乱的产品 163
星巴克:路在何方 165
用别人的钱来营销 167
难以企及的高端市场 170
大企业分裂症 173
西尔斯能否得救 175
彻底改变美国形象 177
反毒品营销 180
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品牌 183
第10章 未来无法预测 186
对未来的错误预测 187
后记 寻找“显而易见”的精髓:简单 190
参考文献 194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197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199
---------------------------21世纪的定位:定位之父重新定义“定位”---------------------------
前 言
自 序
第1章·全球化 / 2
20世纪是企业民族主义的时代,21世纪是公司业务在逐渐全球化的过程中迈向全球主义的时代。每一个成功的民族品牌都应该探索成为全球品牌的可能性。
第2章·城市化 / 22
城市化创造了许多建立新品牌的机会。城市越大,你就越有可能找到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品牌。当你将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结合在一起时,你会注意到专业化和专注于细分领域品牌的强烈趋势。
第3章·超级技术 / 29
在21世纪的“超级技术”时代中,获胜的产品和服务不一定是“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但它们肯定会有更好的定位战略。
第4章·互联网 / 52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持续取代个人电脑,还会有很多其他建立新移动互联品牌的机会。然而,要让这一战略成功,你需要一个新品牌和专门为手机使用设计的新网站。
第5章·品类 / 70
由于分化,未来将会产生更多成功的品牌。但这些品牌都不会成为主导品牌,除非它们代表一个品类。品类比品牌更重要。
第6章·品牌名 / 88
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称之为“超级技术”)已经创造了很多产品和服务的新品类。每个新品类都需要一个新的品牌名,而不是既有品牌名的延伸。
第7章·竞争对手 / 106
传统营销是“顾客导向”的,但定位理论却不是如此,定位理论是“竞争导向”的。如果你的营销计划与你的竞争对手所做的类似,你是不可能赢的。这只会造成混乱。要想赢,你需要和你的竞争对手有所不同。
第8章·二元性 / 121
你在心智中胜出了。但心智的空间并不足以容纳数千个竞争同一定位的品牌。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每个品类最终都会由两个品牌主导,一个领导品牌和一个强势的第二品牌。
第9章·视觉锤 / 137
企业通常会面临要在两个品牌名之间做选择。我们的建议是选择第二个品牌名,就是那个可以关联视觉的名字。正所谓:一图胜千言。
第10章·难忘的口号 / 151
在你启动一个定位计划时,你要问问自己,我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让我们的定位更容易被人记住?然后看看在这几个增强记忆度的技巧中,你能够用哪一个让你的定位变成心智中难忘的口号。
第11章·公关 / 167
《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广告的作用,这在20世纪是进入潜在顾客心智的最佳方法。而在21世纪,进入潜在顾客心智的最佳方法是公关,不是广告。
第12章·多品牌 / 184
品类会收缩变小,而不是变得越来越大。当你扩张品牌时,你就违背了品类的趋势。因此,在你进行品牌延伸之前,先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未来属于多品牌公司,情况会怎样?
第13章·20世纪的定位原则 / 199
我们在20世纪制定的7项重要定位原则至今仍然有效。但如果你回顾一下21世纪公司的营销计划,你会发现许多公司并没有遵循这些原则。
第14章·21世纪的定位原则 / 207
世纪之交以来,全球发生了很多变化,包括全球化、城市化、超级技术和互联网的兴起。为了应对这些以及市场上的其他变化,我们概括了7条新的定位原则。
附录 / 213
---------------------------简单的力量:以简驭繁的管理之道(经典重译版)---------------------------
致中国读者
总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基本原理 /1
第1章 简单:为什么人们对它会深感不安 /2
第2章 常识:它能让事情变得简单 /9
第3章 复杂言辞:人的心智常被它遮蔽 /15
第二部分 管理问题 /23
第4章 信息:过度的信息令人困扰 /24
第5章 顾问:种种谬说的根源 /32
第6章 竞争对手:市场如战场,对手如敌军 /40
第7章 战略:一切为了差异化 /48
第8章 顾客导向:这是基本前提,不是差异化所在 /57
第9章 年度预算:简单的分配方式,最佳的资金回报 /66
第10章 价格:让你彻底了解价格的几条准则 /71
第三部分 领导问题 /81
第11章 使命宣言:只会带来无谓的混乱 /82
第12章 领导力:如何领导队伍前行 /88
第13章 远期规划:仅仅是一厢情愿 /97
第14章 组织:越简单越好 /104
第15章 营销:将简单概念转化为战略 /112
第16章 新概念:拿来主义最简单 /121
第17章 目标:听起来不错,做起来很难成功 /130
第18章 增长:可能有害企业 /135
第四部分 人的问题 /145
第19章 激励:仅有努力,解决不了问题 /146
第20章 自我修炼:不过是皇帝的新装 /152
第21章 成功:在于骑上一匹好马 /163
第22章 批评家:坚持简单不容易 /170
第五部分 总结 /173
第23章 大道至简:简单之力常在 /174
注释 /184
---------------------------新定位---------------------------
第一部分 大脑运作的思维机制
第1章 疲于应付的大脑
第2章 有限的大脑
第3章 憎恨混乱的大脑
第4章 不牢靠的大脑
第5章 顽固的大脑
第6章 丧失焦点的大脑
第二部分 变化与危机之下的新定位
第7章 新定位就是舍“末”逐“本”
第8章 软件公司,一“名”惊人
第9章 冰激凌公司,善用原有经营优势
第10章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宣传先于营销
第11章 政治候选人,竞选方案需前后一致
第12章 电视节目,以退为进
第13章 石油公司,不同品牌间的差异化定位
第三部分 新定位的艺术
第14章 听觉语言的力量
第15章 好名字的威力
第16章 避开坏名字
第17章 明确产品品类名
第18章 不可靠的市场调查
第19章 新定位与公共关系
第20章 定位的6大陷阱
第21章 让CEO全程参与决策
精读引路 带上,出发:从图书的最后一页启程
---------------------------什么是战略---------------------------
特劳特致中国读者
总序
前言
第1章 战略就是生存之道 / 1
钓鱼进餐? / 4
外出用餐? / 4
选择的爆炸式增长 / 5
保健服务的选择 / 7
选择风暴的蔓延 / 7
分化定律 / 8
“选择”行业 / 10
选择的暴力 / 11
形势只会更糟 / 12
真正有效的东西 / 13
战略的定义 / 14
第2章 战略就是建立认知 / 17
心智容量有限 / 20
容量不足的容器 / 20
产品阶梯 / 21
新闻性 / 23
心智厌恶混乱 / 23
保持简单 / 24
复杂带来问题 / 25
复杂的产品 / 25
令人困惑的概念 / 27
心智缺乏安全感 / 27
跟风购买 / 28
可预知风险 / 29
从众心理 / 29
潮流效应 / 30
传统 / 31
心智拒绝改变 / 31
尝试改变态度 / 32
心理学观点 / 33
心智会失去焦点 / 34
品牌延伸陷阱 / 35
不同视角 / 36
专家品牌 / 37
第3章 战略就是与众不同 / 41
质量之战 / 43
顾客满意之战 / 45
成为第一 / 46
第一还是第一 / 46
产品特性 / 47
拥有一个特性 / 48
领导地位 / 49
主宰一个品类 / 50
自我鼓吹 / 51
不同形式的领导地位 / 51
市场传统 / 53
传统的心理意义 / 53
接续传统 / 54
家族传统 / 55
产品制造 / 56
神奇成分 / 56
高级制作 / 57
传统制作 / 58
创造热销 / 59
害怕自夸 / 59
创造热销的方式 / 60
借助媒体 / 61
第4章 战略就是打败对手 / 65
“优秀团队”的谬误 / 67
“更好产品”的谬误 / 68
“如果你真的聪明,为什么你不富有?”/ 69
商业是场战争 / 69
商业需要新哲学 / 70
转为竞争导向 / 71
战略和战术 / 76
什么是战术 / 77
什么是战略 / 77
战术与战略的对比 / 78
第5章 战略就是选择焦点 / 83
一个教训 / 85
另一个教训 / 86
看看零售业 / 87
增长的背后 / 89
聚焦成为专家 / 90
聚焦成功的出版商 / 90
聚焦成为品类代名词 / 91
小型专家 / 92
大型专家 / 93
失去焦点 / 94
警惕CEO个人嗜好 / 95
将焦点如实传播 / 96
第6章 战略就是追求简单 / 99
借助常识 / 101
街头观察 / 102
市场调研 / 104
根本性矛盾 / 105
切勿迷信数据 / 105
切勿迷信焦点小组访谈 / 106
焦点小组是个火药桶 / 108
切勿迷信试销 / 108
行为无法预测 / 109
获取心智快照 / 110
在心智中拥有一个字眼 / 111
复杂令人疑惑 / 113
商业语言 / 115
一个真实的故事 / 117
第7章 战略就是领导方向 / 121
亲临前线 / 124
寻求实情 / 126
成为出众的领袖 / 127
领导与数字无关 / 128
领导与认知有关 / 129
远期思维 / 131
贵在坚持 / 132
领导者的将军特质 / 133
一个完美典范 / 135
第8章 战略就是实事求是 / 139
增长的陷阱 / 141
15%的错觉 / 142
真实的数字 / 143
无法实现的目标 / 144
“大”值得吗? / 145
借“融合”之名 / 146
大组织难题 / 146
个人痕印 / 148
忙碌的CEO / 148
脱离市场 / 149
重返现实 / 150
附录A 特劳特思想应用 / 153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 155
---------------------------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原书第2版)(珍藏版)---------------------------
《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原书第2版)(珍藏版)》
特劳特致中国读者
总序
前言
第1章 选择的严酷性 / 1
钓鱼进餐 / 2
外出就餐 / 3
选择机会的激增 / 3
医疗服务的选择 / 4
家用电器的选择 / 5
选择正在扩张 / 5
分化定律 / 6
“选择业” / 7
你必须小心 / 9
形势只会更糟 / 11
第2章 品类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货品化 / 12
一厢情愿还是事实 / 13
铁的事实 / 14
第3章 独特销售主张怎么了 / 19
定义 / 20
争论依然盛行 / 21
我们需要瑞夫斯,他现在在哪儿 / 21
建立品牌的第一步 / 22
人们理解事物的方式 / 23
任何东西都能实施差异化 / 24
第4章 更新“独特销售主张” / 27
发生了什么变化 / 28
真是“新品”吗 / 29
专利保护真的有效吗 / 30
分析并消灭他们 / 31
并非不可能 / 32
改进、升级并创新 / 32
辣鸡肉和酷音乐 / 33
超越产品和利益 / 34
西奥多·莱维特的警告 / 34
第5章 质量和顾客导向极少成为差异化概念 / 36
质量之战 / 37
谁靠质量获胜了 / 38
顾客满意之战 / 39
自行车可以做到 / 40
爱这些里程 / 41
水涨船高 / 42
神话 / 42
满意不等于承诺 / 43
迈克尔·波特醒悟了 / 44
极少情况下可以做到 / 44
第6章 广告创意并非差异化 / 46
创意的陷阱 / 47
行业的争论 / 48
为“创意”辩护 / 49
比尔·伯恩巴克的幽灵 / 50
米·乔·格林的幽灵 / 51
塞尔希奥觉醒了 / 52
需要信息,而不是广告 / 53
需要差异化,而不是口号 / 54
第7章 价格极少成为差异化概念 / 56
廉价胡萝卜的案例 / 57
建立价格优势 / 58
沃尔玛的成功之路 / 58
戴尔路径 / 59
嘉信理财的路径 / 60
应对低价 / 60
谈谈促销 / 62
在俄罗斯受到重创 / 64
运动产品零售的艰辛 / 65
终极价格:免费 / 65
以高价作为差异化 / 66
第8章 很难以“产品齐全”为差异化概念 / 68
品类杀手 / 69
折扣店的加入 / 69
多大就是过大 / 70
更亲近购物者 / 71
瘦身版沃尔玛 / 72
网上的产品齐全 / 72
如果鞋子合脚,你就能在网上卖 / 73
网络挤压 / 74
数码时代的淘金潮 / 74
真正的需求 / 74
一个重要启示 / 75
第9章 实施差异化的步骤 / 77
合理性的力量 / 78
创意和合理性的比较 / 78
谈谈资源 / 83
广告费是昂贵的 / 83
富有的好处 / 84
钢铁电脑的倒闭 / 85
第10章 差异化产生在心智中 / 86
心智疲于应付 / 87
电子轰炸 / 88
心智容量有限 / 88
心智厌恶混乱 / 89
简单的力量 / 90
心智缺乏安全感 / 91
跟风购买 / 92
心智拒绝改变 / 92
心智会失去焦点 / 93
一些令人吃惊的研究发现 / 94
专业的力量 / 94
第11章 成为第一是个差异化概念 / 96
第一仍然是第一 / 97
家庭中也是如此 / 98
为什么第一总能保持第一 / 98
第二位品牌的消亡 / 99
代名词的优势 / 99
说些坏消息 / 100
更多坏消息 / 101
需要一个好概念 / 102
再说个悲惨故事 / 103
被忽视的“首创者” / 104
一个健康的第一 / 104
一个兼并的故事 / 105
做善事第一 / 106
借用的第一 / 106
第12章 拥有特性是个差异化概念 / 108
拥有一个特性 / 109
聚焦是关键 / 110
特性并非生来平等 / 111
汽车的特性 / 111
不要放过任何特性 / 112
信用卡的特性 / 113
零售业的特性 / 113
快餐行业的特性 / 114
水的特性 / 115
利用“负面”特性 / 116
纽约州的更小 / 118
马萨诸塞州的更大 / 118
马萨诸塞州的简单 / 119
“环保”是差异化吗 / 120
第13章 领导地位是个差异化概念 / 122
领导地位的心理学 / 123
占据一个品类 / 123
不要怕吹嘘 / 124
我们赞同的领导品牌 / 125
不同形式的领导地位 / 126
领导地位是个平台 / 127
领导地位的强势 / 128
棒棒糖领导者 / 129
第14章 经典是个差异化概念 / 130
经典的心理学 / 131
领导地位的替代品 / 132
延续经典 / 133
政治和法律中的经典 / 134
回归经典 / 134
DDB想回归经典 / 135
更新经典 / 136
地域经典 / 136
家族经典 / 139
经典里程碑 / 140
代表人 / 141
第15章 市场专长是个差异化概念 / 142
学到的一个教训 / 143
大牌子软弱无力 / 144
零售业也是如此 / 144
专家品牌拥有的武器 / 145
成为专家 / 146
一个出版商的梦想 / 146
成为品类代名词 / 147
现在说说负面消息 / 147
警惕CEO的嗜好 / 148
如实传播专长 / 149
专家太多 / 149
第16章 最受青睐是个差异化概念 / 151
从众行为 / 152
社会认同 / 152
英国的雨伞 / 153
智利的啤酒 / 154
受青睐战略 / 154
有争议的受青睐 / 155
受青睐要站得住脚 / 156
获得J. D. Power公司的认可 / 157
合乎道德的受青睐 / 157
运动鞋中的受青睐 / 158
效仿精神 / 159
“适合”的重要性 / 160
中国人喜欢英雄 / 160
中国人喜欢干邑 / 161
一个练习:让酒店受青睐 / 161
第17章 制造方法可以成为差异化概念 / 163
神奇成分 / 164
高科技成分 / 165
让差异化变得惹人注目 / 166
产品创新 / 166
系统创新 / 167
按正确的方式做 / 168
制作更好的比萨 / 168
做成方的 / 169
以传统方法制作 / 169
放弃过时的方法 / 170
售价高一点 / 171
马来西亚的手工制品 / 171
有助康复的环境 / 172
与众不同的棺材 / 173
与众不同的饼干 / 173
第18章 新一代产品是个差异化概念 / 175
自我淘汰 / 176
滑雪靴传奇 / 177
抗酸药争夺战 / 178
突破传统 / 179
添加其他技术 / 180
利用历史优势 / 180
最新产品不总是有效 / 181
新一代会悄然而至 / 182
新一代应当不一样 / 183
第19章 热销是个差异化概念 / 185
害怕自我吹嘘 / 186
一个恰当的案例:科比特峡谷 / 186
热销的鸡肉 / 187
制造热销的诸多途径 / 188
想尽办法制造热销 / 189
媒体可以让你热起来 / 189
媒体也可以让你冷下来 / 190
iPhone是如何热起来的 / 191
把你解决的问题公布于众 / 191
第20章 增长会破坏差异化 / 192
问题一:分心 / 193
问题二:品牌延伸 / 193
ESPN涵盖一切 / 195
破坏差异化 / 196
华尔街的反抗 / 197
更少就是更多 / 198
通过多品牌增长 / 198
西班牙的多品牌案例 / 199
韩国的灾难 / 201
第21章 差异化通常需要舍弃 / 202
更多反而更少 / 203
牛仔抽什么烟 / 203
根本问题 / 204
保时捷是什么 / 204
融合产品:新一代的“更多” / 205
不同种类的舍弃 / 207
第22章 在不同地方实施差异化 / 209
因地制宜 / 210
芬兰咖啡 / 211
通行的东西 / 211
全球先锋发现有限制 / 212
请抓住牛肉 / 212
旅行的啤酒 / 213
区别对待印度市场 / 214
全球化之路的一些规则 / 215
在所有地方用一个概念吗 / 216
第23章 保持品牌的差异化 / 217
牢记品牌的差异化 / 218
西尔斯公司的故事 / 218
保持对立 / 219
喷气式发动机行业的对立行动 / 220
保持一致 / 221
棘手的说服工作 / 221
运营上的一致性 / 221
保持关联 / 222
进化你的差异化 / 223
不要坐着不动 / 224
一个爱尔兰的传奇故事 / 224
进化并非修修补补 / 225
第24章 在热点话题的新世界中实施差异化 / 227
口碑营销并不那么新 / 228
坏消息 / 229
真正的坏消息 / 229
令人深思的访谈 / 230
热点话题不过是工具之一 / 232
一些真实调研 / 233
顶级案例 / 233
第25章 所有东西都能实施差异化 / 235
研究趋势 / 237
转移战场 / 237
美国人不喜欢失败者 / 238
重塑美国的形象 / 239
来自国务院的电话 / 240
以利益为差异化 / 240
支持政策 / 240
为民主党实施差异化 / 242
第26章 谁来负责差异化 / 244
CEO为什么会失败 / 245
错误的观点 / 247
到底错在哪里 / 247
CEO为什么必须参与其中 / 248
“我是负责人” / 249
做对的一位CEO / 249
最优秀的CEO自己做战略 / 250
芬兰的一个成功案例 / 250
一位成功女士的观点 / 251
结语 / 253
注释 / 254
译者后记 / 256
附录A 特劳特思想应用 / 259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 261
---------------------------大品牌大问题---------------------------
致中国读者
总序
前言
第 1 章 大企业的通病及其惨痛代价什么改变了 / 2
错误一:跟风 / 3
错误二:不知所卖何物 / 5
明晰所销售的产品 / 6
为你的产品确定一个通俗易懂的名称 / 7
错误三:真相终会水落石出 / 9
错误四:“别人的概念” / 9
错误五:“我们很成功” / 12
错误六:“面面俱到” / 14
错误七:“靠数据生存” / 15
错误八:“不进行自我攻击” / 19
错误九:“不负责” / 20
第 2 章 通用汽车:忘记自己当初是怎么成功的
阿尔弗雷德·斯隆时代 / 24
罗杰·史密斯时代 / 27
重回1921 / 29
董事会介入 / 30
第 3 章 施乐:从未实现的预言
致命的预言 / 38
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 39
施乐本该怎么做 / 42
施乐的大麻烦 / 47
丧失聚焦的原因 / 51
专家的优势 / 51
第 4 章 DEC:从世界第二到榜上无名
决定命运的会议 / 56
成为最新一代 / 60
品类法则 / 61
未曾与别人说的故事 / 63
必须做出取舍 / 63
第 5 章 AT&T:从垄断到混乱
哪里出错了 / 68
错误一:进入计算机围城 / 69
错误二:向有线电视领域冒进 / 70
保持聚焦 / 74
区隔不明显 / 77
第 6 章 李维斯:无视竞争,后患无穷
李维斯的第一步坏棋 / 84
竞争加剧 / 85
可口可乐战略 / 87
失去联系 / 92
李维斯的未来 / 93
第 7 章 佳洁士牙膏:看!妈妈,
没有领头的
争夺领导者之战 / 96
氟的利刃 / 97
氟的胜利 / 98
氟的问题 / 99
站在十字路口的佳洁士 / 100
分年龄阶段如何 / 101
第 8 章 汉堡王:管理层如同走马灯
很久以前 / 106
领导权之战 / 107
麦当劳突起 / 107
“按您的意思办” / 108
对比性广告 / 108
效果显著 / 110
问题初现 / 110
进入现场 / 112
除了管理层什么都没变 / 116
第 9 章 凡士通:走向死亡
初创年代 / 120
竞赛年代 / 121
“凡士通500”的失败 / 122
澄清混乱 / 123
试图改变态度 / 126
心理学家的说法 / 126
轻型卡车轮胎专家 / 128
第10章 米勒啤酒:一个距行业老大越来越远的老二
当万宝路遇见米勒 / 132
来点莱特淡啤吧 / 134
男人的低卡路里啤酒 / 135
问题来了 / 137
“高品质生活”已成明日黄花 / 138
米勒的孩子们 / 139
透明啤酒? / 140
就叫“米勒” / 141
从挑战者成了跟随者 / 142
回到品牌延伸的老问题上来 / 143
“品牌延伸”依然泛滥 / 144
第11章 玛莎百货:“由上至下”理念的失败案例
问题的起源 / 148
悠久的遗产 / 149
麻烦浮出水面 / 150
无视变化 / 150
问题多多 / 152
深入前线 / 154
前线在哪里 / 154
CEO容易脱离前线 / 155
不能预测对手 / 157
寻找概念 / 158
前途未卜? / 160
第12章 悬而未决的麻烦:未能解决问题的品牌
家乐氏:通用名称的缺陷 / 166
沃尔沃:走错了路 / 170
柯达:在变化的世界中挣扎 / 173
西尔斯:被鳄鱼包围了 / 177
绝非偶然 / 179
第13章 幕僚三千:百无一用
两个实例 / 182
迷魂阵 / 183
兜售概念 / 184
“罗宾汉式的调查” / 187
间接损失 / 190
耐用牌电池的遭遇 / 191
牧羊人和咨询顾问 / 195
第14章 董事会:形同虚设
把握方向盘时睡着了 / 198
错误的经验 / 199
任人唯亲 / 200
花股东的钱何其快哉 / 202
梦魇就快降临 / 203
专家董事会 / 204
董事会要置身事内 / 205
“大陆”名称有瑕疵 / 206
下一步该董事会了 / 207
第15章 华尔街:唯一作用就是制造麻烦
增长会变成麻烦 / 210
15%的假象 / 211
真实数字 / 212
收支的窍门 / 212
险恶的股票期权 / 214
CEO的名声 / 215
先拼命鼓励,然后把他们一脚蹬开 / 216
电信地狱 / 216
瞎子给盲人指路 / 217
把握了本质的分析师 / 218
一些防御性的建议 / 218
私营公司的快乐 / 219
第16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惠普何去何从 / 225
卡莉·菲奥莉娜的计划 / 226
避开竞争对手的强势,找到并进攻其弱势 / 230
对竞争时刻保持警醒 / 230
竞争对手一旦被触动,往往变得更强大 / 231
业务受到威胁,对手就不按常理出牌 / 231
尽快打垮小型竞争对手 / 232
如果敌强我弱,则敌来我躲 / 233
打不赢,就换地方 / 234
如果强大对手咄咄逼人,你应该先下手为强 / 235
诤言 / 235
第17章 船大难掉头
大型企业综合征 / 238
个人优先 / 241
靠兼并扩大规模有麻烦 / 241
抛锚点 / 246
CEO们为保持发展速度而挣扎 / 246
保持沟通 / 247
第18章 成也CEO,败也CEO
大势不好 / 251
不仅仅只是数字 / 251
先报忧 / 252
后报喜 / 253
行动指南? / 253
是认知能力的问题 / 254
洞悉实情 / 255
需要长远规划 / 256
坚持就是胜利 / 257
成也CEO,败也CEO / 258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
特劳特致中国读者
总序
前言
不能再指望有个为你打点一切的老大哥了。这是个全新的竞争世界,人力图成功。但是,孤军奋战必将失败,善用他人才能成功。
第1章 你错了,诺曼·文森特先生 / 1
有许多关于成功的理论,要么强调相信自己,要么强调设定目标。可是,这些理论解决不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自信心成功理论 / 2
设定目标的成功理论 / 4
第2章 嘿,老爸,给我5 000万美元
怎么样 / 8
不管你是不是聪明绝顶或者目标远大,有个富爸爸,有人肯帮你,你就能过上好日子。
我要自己做 / 10
善用生活中的不利因素 / 11
什么是成功 / 12
第3章 高风险赛马 / 14
赛场上的马匹各式各样,有些马的胜率明显要比别的马高,尽量避免高风险的赌注。
努力型赛马:100∶1 / 16
智商型赛马:75∶1 / 20
教育型赛马:60∶1 / 21
企业型赛马:50∶1 / 22
第4章 中等风险赛马 / 26
高风险赌注意味着完全依赖自己身上的某种东西,买中等风险的赛马就是认为成功要部分依靠自己,部分借助外力。
才华型赛马:25∶1 / 27
爱好型赛马:20∶1 / 35
地利型赛马:15∶1 / 38
宣传型赛马:10∶1 / 41
第5章 低风险赛马 / 46
低风险的赛马就是把成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外界帮助上。这里介绍六种最重要的低风险赌注,一种来自联姻。
产品型赛马:5∶1 / 47
创意型赛马:4∶1 / 51
他人型赛马:3∶1 / 53
伙伴型赛马:5∶2 / 56
配偶型赛马:2∶1 / 58
家族型赛马:3∶2 / 60
第6章 企业型赛马 / 63
选择加盟大企业,等于骑上一匹赔率为50∶1的赛马。你得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当然,驾驭这匹马还有更简单的方法。
做一只“早起的鸟儿” / 65
做一个政治家 / 69
做一个耀眼的人 / 76
做一名英雄 / 81
做一个救星 / 84
第7章 产品型赛马 / 88
这倒不需要你自己有多少创新本领,如何发现别人的能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发明常与领悟相伴 / 89
警惕市场调研 / 91
你获得大量的事先警告 / 93
未来与过去几多相似 / 99
简单概念好于复杂概念 / 99
学会如何说:“就这样了” / 102
如果你找不到产品,那就找出问题来 / 104
你永远不会太年轻 / 107
你永远不会太老 / 110
不要轻信媒体炒作 / 112
当偶然事件发生时 / 116
当不测事件发生时 / 117
第8章 创意型赛马 / 121
你不必对每件事都有什么奇思妙想,别人的思维也是一样好,不过要学会从杂乱的思想中辨别出真正智慧的火花。
每个人都是专家 / 122
识别一个好创意 / 124
想出一个好创意 / 132
把你的创意推销给外人 / 135
保护和培养一个创意 / 136
应对夹道攻击 / 138
贯彻实施和提供资金 / 139
第9章 他人型赛马 / 140
下工夫找一个好老板是值得肯定的。问题在于怎样找到一个值得休戚与共的老板,关于这点,我们有张清单,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
找一个老板当坐骑 / 144
瞄准最高点 / 148
找个同事当坐骑 / 151
找个朋友当坐骑 / 152
利用名人当坐骑 / 155
第10章 伙伴型赛马 / 158
面临险境时,两个人的机会要比一个人的多,因为很少有人能对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孤独者常常会因为过于自负而受伤。
音乐合作伙伴 / 159
电视合作伙伴 / 162
电影合作伙伴 / 163
商业合作伙伴 / 165
婚姻伙伴 / 166
寻找伙伴 / 168
第11章 配偶型赛马 / 170
婚姻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经济合伙形式,你的配偶可以为你的职业或者事业做出五种明显的贡献。
资金 / 173
关系 / 175
鼓励 / 176
家族 / 177
遗产 / 177
第12章 家族型赛马 / 179
家族的纽带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财富,有这么多人只专注于“做自己的事”,而忽略了家族的力量,真让人吃惊。
学会分享权力 / 184
家族纷争进行时 / 186
打造家族王国 / 189
女性骑手 / 196
发挥家族姓氏的作用 / 201
第13章 更换赛马 / 203
时间在变,形势在变。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转变,可是有三种恐惧让我们不敢接受转变。
出现新兴行业之时 / 209
当竞争态势转变时 / 211
企业形势发生变化时 / 212
当百年难遇的机会来敲门时 / 213
当你落入窠臼不可自拔之时 / 215
畏惧变化 / 216
第14章 没有第二幕 / 220
很多原本成功的企业曾将自己的本行转手而试图开拓新业务,可惜没几家企业能够成功。这里将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难以奏效。
特朗普式陷阱 / 221
卷土重来 / 223
为什么二次创业会如此困难 / 227
失败是错失良机的结果 / 232
重演第一幕 / 234
第15章 借口,还是借口 / 236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不再寻找借口而是加入比赛,这里有七种寻找合适赛马的指南,遵循这些指示,好戏即将开始。
人格魅力比智力更重要 / 238
机会绝对均等永远不会存在 / 239
放弃梦想—把握机遇 / 240
规划事业就是强化错觉 / 241
永远不会为时过早,也永远不会为时过晚 / 242
管住嘴不后悔 / 242
到新领域去寻找你的赛马 / 243
译者后记 / 245
附录A 特劳特思想应用 / 248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 250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特劳特致中国读者
总序
推荐序一 杰克·特劳特
推荐序二 李福成
第3版前言
上 篇
中国品牌竞争力分析报告
第1章 中国企业的七大品牌观念误区 / 3
第2章 品牌战略方法的三次演变 / 11
第3章 定位的本质:占有心智资源 / 20
第4章 重新改善对待品牌的心智模式 / 42
第5章 品牌定位的三种方法 / 58
第6章 定位之后的系统整合 / 67
第7章 中国企业的世界品牌战略 / 84
下 篇 品牌实践与交流
第8章 王老吉品牌的战略历程 / 105
第9章 品牌定位与企业战略的三重关系 / 163
第10章 麦肯锡品牌观的错误及教训 / 177
第11章 如何打造国家和地区品牌 / 192
后记 TCL、长虹与联想为什么不听忠告 / 208
致谢 / 220
附录A 特劳特思想应用 / 222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 224
第12章 传承:让历史发挥作用 /161
第13章 你的锤子:如何找到一个视觉锤 /173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184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186
---------------------------品牌22律---------------------------
《品牌22律》
总序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扩张定律 1
The Law of Expansion
品牌的力量和它所代表的产品数量成反比
第2章 收缩定律 9
The Law of Contraction
收缩焦点,你的品牌才会更强大
第3章 公关定律 17
The Law of Publicity
品牌的诞生依靠的是公关,而非广告
第4章 广告定律 25
The Law of Advertising
品牌一旦诞生,就需要广告来维护
第5章 词汇定律 31
The Law of the Word
品牌应当力争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一个词汇
第6章 信任状定律 41
The Law of Credentials
任何品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其可信的诉求
第7章 质量定律 49
The Law of Quality
质量很重要,但品牌的创建不仅仅依靠质量
第8章 品类定律 57
The Law of the Category
一个领先品牌应该推动该品类的发展,而不是品牌
第9章 命名定律 65
The Law of the Name
从长远来看,品牌不过是一个名字
第10章 延伸定律 73
The Law of Extensions
要毁灭一个品牌,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把这个品牌名用在所有产品上
第11章 伙伴定律 83
The Law of Fellowship
为了推动某个品类的发展,应该欢迎其他品牌加入
第12章 通用定律 91
The Law of the Generic
给一个品牌起一个通用名称是招致失败的最快途径之一
第13章 公司定律 101
The Law of the Company
品牌就是品牌,公司就是公司,两者并不一样
第14章 副品牌定律 111
The Law of Subbrands
凡是打造品牌所创建的一切,副品牌策略都能将它毁于一旦
第15章 兄弟定律 119
The Law of Siblings
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推出第二品牌
第16章 外形定律 129
The Law of Shape
品牌的标识应该设计得符合眼睛的视觉感受,符合两只眼睛的视觉感受
第17章 颜色定律 135
The Law of Color
品牌应该使用一种与它的主要竞争品牌相反的颜色
第18章 国界定律 143
The Law of Borders
品牌全球化是无屏障存在的,必须清楚,品牌没有国界
第19章 连贯定律 153
The Law of Consistency
品牌不是在一夜之间创建的,成功要以几十年的时间来衡量,而非短短几年
第20章 变化定律 161
The Law of Change
品牌可以被改变,但只能是偶尔的,并且要极其谨慎
第21章 死亡定律 167
The Law of Mortality
没有一个品牌能永存,安乐死通常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第22章 独特定律 173
The Law of Singularity
一个品牌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的独特性
---------------------------董事会里的战争:企业管理层的25个营销误区---------------------------
《董事会里的战争》
总序
推荐序
前言 被划分的大脑
引言 丝绒幕帘
第1章 管理派注重事实
营销派注重认知
第2章 管理派关注产品
营销派关注品牌
第3章 管理派拥有品牌
营销派拥有品类
第4章 管理派要求更好的产品
营销派要求不同的产品
第5章 管理派主张完整的产品线
营销派主张狭窄的产品线
第6章 管理派倾向品牌扩张
营销派倾向品牌收缩
第7章 管理派力求首先进入市场
营销派力求首先进入心智
第8章 管理派期望“爆炸式”推动品牌
营销派期望缓慢建立品牌
第9章 管理派以市场中心为目标
营销派以市场终端为目标
第10章 管理派想要占据所有词汇
营销派想要独占一个字眼
第11章 管理派使用抽象的语言
营销派使用直观的视觉
第12章 管理派偏好单品牌
营销派偏好多品牌
第13章 管理派重视好点子
营销派重视可信度
第14章 管理派认同复合品牌
营销派认同单一品牌
第15章 管理派指望不断的增长
营销派指望市场的成熟
第16章 管理派倾向扼杀新品类
营销派倾向开创新品类
第17章 管理派要传播
营销派要定位
第18章 管理派希望顾客永远忠诚
营销派乐见顾客阶段性追捧
第19章 管理派钟爱优惠券和促销
营销派憎恶之
第20章 管理派试图模仿竞争对手
营销派想要站到对手的对立面
第21章 管理派不愿更改品牌名
营销派则欢迎新品牌名
第22章 管理派热衷推陈出新
营销派认为一个就好
第23章 管理派热衷多媒体
营销派则反对
第24章 管理派关注短期
营销派关注长期
第25章 管理派依靠常理
营销派依靠直觉
---------------------------22条商规---------------------------
《22条商规》
致中国读者
中文版序
序一(邓德隆)
序二(张云)
序三(王方华)
前言
定律1 领先定律 1
The Law of Leadership
成为第一胜过做得更好。在潜在顾客心智中先入为主,要比让顾客相信你的产品优于该领域的首创品牌容易得多。
定律2 品类定律 11
The Law of the Category
如果你不能第一个进入某个品类,那么就创造一个品类使自己成为第一。
定律3 心智定律 17
The Law of the Mind
市场营销是一场争夺认知而不是产品的战争,在进入市场之前应该率先进入心智。
定律4 认知定律 23
The Law of Perception
市场营销领域并不存在客观现实性,也不存在事实,更不存在最好的产品。存在的只是顾客或潜在顾客心智中的认知。只有这种认知才是事实,其他的都是幻觉。
定律5 聚焦定律 31
The Law of Focus
市场营销的要点就是要聚焦。收缩经营范围将使你强大,追逐所有目标将使你一事无成。
定律6 专有定律 41
The Law of Exclusivity
当你的竞争对手已经在潜在顾客心智中拥有一个代名词或定位时,你若再想拥有同一个代名词,将是徒劳无益的。
定律7 阶梯定律 47
The Law of the Ladder
产品都非生来平等。潜在顾客在做购买决策时总会对各品牌进行排序。对于每一个品类,顾客的心智中都会形成一个有选购顺序的阶梯,每个品牌占有一层阶梯。
定律8 二元定律 55
The Law of Duality
从总体和长远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市场往往演化成两个大品牌竞争的局面—通常一个是值得信赖的老品牌,另一个则是后起之秀。
定律9 对立定律 63
The Law of the Opposite
若想成为市场第二,那么你的战略应由第一决定。强势之中隐藏着弱势。对于任何强大的领先公司,居于第二位的公司都有机会将其攻破,变其优势为劣势。
定律10 分化定律 71
The Law of Division
每一个品类总是始于某一个单一的品类,但在一段时间之后,这个品类开始分化成几个小品类。
定律11 长效定律 79
The Law of Perspective
短期内,促销能增加公司的销售额;但从长期来看,促销只会减少公司的销售额,因为它教会顾客不要在“正常”价格时买东西。
定律12 延伸定律 87
The Law of Line Extension
多便是少。产品越多,市场越大,阵线越长,赚的钱反而越少。
定律13 牺牲定律 97
The Law of Sacrifice
好像存在一种宗教式信仰似的:更大的网可以捕捉更多的顾客。但事实证明,恰恰相反。
定律14 特性定律 107
The Law of Attributes
市场营销是认知的竞争。你要想成功,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或特性,并以此为中心展开营销。如果没有任何特性,那么你最好有低的价格。
定律15 坦诚定律 113
The Law of Candor
使自己的产品深入人心最有效的方法是首先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后再将其转变为优势。
定律16 唯一定律 119
The Law of Singularity
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的竞争者只有一个容易攻破的薄弱环节,正是这个环节,应该成为你全力攻击的焦点。
定律17 莫测定律 127
The Law of Unpredictability
应对不可预见的未来情况的方法之一,便是建立具有极大灵活性的企业组织。当你所经营品类的市场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你若想长久地生存下去,就必须做出变革,并且能够快速地进行变革。
定律18 成功定律 135
The Law of Success
成功往往会导致贸然延伸产品线。当一个品牌获得成功后,公司会认为名称好是该品牌成功的根本原因,所以它们便急切地给其他产品也都冠以同样的名称。
定律19 失败定律 143
The Law of Failure
面对错误的现实但又对其无所作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这并不利于你的事业。更佳的战略是尽早发现错误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停止损失。
定律20 炒作定律 149
The Law of Hype
炒作就是炒作。真正的革命并不是正午的吹号游行,也不会出现在晚间6点的新闻报道中。真正的革命会在午夜悄无声息地到来。
定律21 趋势定律 157
The Law of Acceleration
如果你面对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行业,具有时尚的一切特征,那么你最好能够淡化时尚。通过淡化时尚,你就能使之流行的时间延长,从而使它更像是一种趋势。
定律22 资源定律 163
The Law of Resources
市场营销是一场争夺顾客认知的游戏。你需要资金使自己的想法进入潜在顾客的心中,一旦进入,你也还需要资金使自己的想法继续留在顾客的心中。
忠告 170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172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175
---------------------------广告的没落 公关的崛起:彻底颠覆营销传统的公关圣经---------------------------
《广告的没落 公关的崛起:彻底颠覆营销传统的公关圣经》
中文版序
总 序 定位理论
推荐序 地球绕着太阳转吗
前 言
第1章 广告的没落 1
The Fall of Advertising
任何广告项目最大的问题就是可信度。一条广告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具有多少可信度。消费者认知中的广告和广告的实质是一样的——广告是一条和实际有偏差的信息,它由一个从消费者的消费中获利的公司买单。
第2章 公关的崛起 65
The Rise of PR
没有令人兴奋的产品可以谈论吗?找一个。今天的公关战略家要做的工作,就是发现一个能制造公关的概念。但也不是任意形式的公关,而是能建立品牌的公关。
第3章 广告的新角色 145
A New Role for Advertising
广告的角色不是建立品牌,那是公关的角色和职能。广告的职能是维护品牌;广告的角色是公关通过其他方式建立品牌的延续,但是不能仅仅因为方法变了就意味着公关规划的策略也应该变。广告应该继续强化公关的概念和理念。
第4章 公关和广告的区别 177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dvertising and PR
广告是风,它越想努力强行进入消费者心智,就越不可能达成目标。潜在顾客偶尔放松防守,风就会获胜,但是这种情况不会经常发生。公关是太阳,你不能强迫媒体播出你的信息,你能做的只有微笑,并确保你的公关资料尽可能对媒体有帮助。
后记 190
---------------------------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
《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
前言
定律1 二者其一定律 1
The Law of Either/Or
互联网可以是业务,也可以是载体,但无法两者兼具。
定律2 互动定律 19
The Law of Interactivity
没有它,你的网站和品牌将一无是处。
定律3 通用名称定律 29
The Law of the Common Name
通用名称是互联网品牌的死亡之吻。
定律4 独特名称定律 49
The Law of the Proper Name
你的名称在互联网上独立存在,因此你最好取个好名字。
定律5 唯一定律 71
The Law of Singularity
你要不惜代价设法避免成为品类中的第二位。
定律6 广告定律 83
The Law of Advertising
线下的广告将比线上的广告更多。
定律7 全球性定律 95
The Law of Golbalism
互联网将打破所有的障碍、所有的边界和国界。
定律8 时间定律 107
The Law of Time
立即行动,行动要快,要做第一个,要聚焦。
定律9 自负定律 117
The Law of Vanity
在所有的错误中,最大的错误就是相信自己能做任何事情。
定律10 分化定律 133
The Law of Divergence
人人都在谈融合,但发生的事实却恰恰相反。
定律11 转变定律 147
The Law of Transformation
互联网革命将会改变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168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171
---------------------------品牌的起源---------------------------
《品牌的起源》
总 序 定位理论
推荐序 品牌定位体系巅峰之作
前 言
定律1 生命的大树 1
The Great Tree of Life
定律2 预测未来 9
Predicting the Future
定律3 分立和征服 17
Divide and Conquer
定律4 渐变 vs. 分化 27
Gradual Change vs. Divergence
定律5 时钟收音机的诅咒 39
The Curse of the Clock Radio
定律6 瑞士军刀式思维 51
Swiss Army Knife Thinking
定律7 糟糕的创意从未消失 73
Bad Ideas Never Die
定律8 高科技品牌的大树 85
The Great Tree of High-Tech Brands
定律9 低科技品牌的大树 111
The Great Tree of Low-Tech Brands
定律10 缺失环节的奥秘 139
The Mystery of the Missing Links
定律11 第一者生存 149
Survival of the Firstest
定律12 第二者生存 171
Survival of the Secondest
定律13 修剪的威力 189
The Power of Pruning
定律14 创造一个品类 209
Creating a Category
定律15 确立一个敌人 235
Establishing an Enemy
定律16 推出品牌 243
Launching the Brand
定律17 总结 259
Wrapping Things Up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270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273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
作者的话
前言
柯林斯2005商业精华版序
原序
第1章 失去聚焦的美国企业 ∥1
导致公司失去聚焦的两个原因是:多元化发展和品牌延伸。
第2章 全球化的动力 ∥25
当我们在全球范围真正实现自由贸易的时候,世界上每家公司就必须走专业化道路才能生存。
第3章 分化的动力 ∥39
无论公司因为什么原因扩大产品线,都会输给通过分化而不是融合实现精准聚焦的竞争对手。
第4章 来自企业领域的积极信号 ∥53
在融合、联盟与合并的喧嚣背后,另一个故事正在发展。一些深谋远虑的商业领袖正悄悄地开始让他们的公司进入聚焦状态。
第5章 来自零售业的积极信号 ∥63
在几乎每个品类中,零售商们都在精准聚焦,以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第6章 两瓶可乐的故事 ∥83
百事公司收入达285亿美元,而可口可乐公司的收入为162亿美元。以股票市场价值来衡量,较大的百事公司市值440亿美元,而较小的可口可乐公司市值930亿美元,是前者的两倍多。可口可乐每一美元收入所创造的价值几乎是百事公司的四倍。这就是聚焦的力量。
第7章 质量定律 ∥93
商业世界的真正动力不是质量,而是对质量的感觉。
第8章 找到你的字眼 ∥107
品类中销量最大的品牌基本在顾客心智里代表这个品类。即在潜在顾客心智里,代表品类的字眼属于品类中销量最大的品牌。
第9章 缩小经营范围 ∥139
不一定要发明什么东西才能在顾客心里拥有字眼。缩小经营范围有时也可以达到同样目的。
第10章 应对转变 ∥161
应对转变的五种方法是:(1)一脚踏两船;(2)两脚踏新船。(3)留在旧船;(4)踏上新船并改名;(5)分乘两条船,名称也分开。第一种是最流行也是效果最差的。
第11章 分而治之 ∥179
对于许多尾大不掉、效率低下和管理不善的公司而言,分拆是一种合理的对策。
第12章 建立多梯级聚焦 ∥213
为了保持单一聚焦,公司应该考虑在产品系列上增加新的梯级,而不是在一个梯级上增加产品类型。
第13章 化混沌为有序 ∥245
领导者应该领先。而且它们应该朝着一个有利于行业多数企业而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先行一步。
第14章 跨越产品代沟 ∥257
为了跨越产品代沟,你必须做好四项基础工作:(1)尽早行动;(2)开发全新的产品;(3)新产品要有新品牌,(4)果断行动。
第15章 长期聚焦十五要素 ∥281
有助于企业开发行之有效的长期聚焦战略,也可以帮你判断什么样的聚焦战略才会管用。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303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305
---------------------------品类战略(十周年实践版)---------------------------
推荐序
序言 以商业创新实现中国经济转型
前言
第1章 品类时代来临 ∥1
品类时代的营销,核心以成为潜在消费者心智中品类代表为目标,通过把握商业发展趋势,发现品类机会,成为消费者心智中的品类代表,并推动品类发展,不断进化,最终主导品类,创建真正的强大品牌。
第2章 品类源自分化 ∥18
分化本身不会创建品牌,分化的趋势必须和企业的战略相结合,才能诞生新的品类和代表品类的品牌。
第3章 开创新品类 ∥29
开创新品类是手段,核心的目标是成为潜在消费者心智中品类的代表,因此品牌甚至可以在一群延伸品牌中通过聚焦,打造专家品牌,从而占据品类代表的位置。
第4章 品类化的五大要点 ∥49
聚焦一款产品有利于品类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清晰树立新品类的认知。为了确保品牌占据品类最有价值的部分,同时也使新品类在发展初期获得较快的发展,核心品项应该把握品类中最主流的市场。
第5章 为新品类定位 ∥62
新品类必须把原有的老品类准确地定义为自己的对手,并通过对立性的定位,从老品类中争取到更多的顾客,赢得更多的生意,从而实现更快速的增长。
第6章 推出新品类的六个要点 ∥68
通常的看法是品牌进入的渠道越多,销售的网络越广,能见度越高,销售量越大。这是一种误区,新品类推出的初期,应避免广铺渠道,这对于那些资金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第7章 如何主导新品类 ∥81
身为品类的代表和领导者,品牌必须具有从整个品类思考的远见,对品类的前景充满信心,承担起教育和推广品类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品类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回报。
第8章 培育企业大树 ∥91
不同的品类,“主导”的标志并不相同,但总体的原则是品牌在品类中具有支配性地位,占据稳固的、领先的市场份额,同时在消费者心智中也被公认为第一,它与第二品牌的差距明显。
第9章 品类战略实践 ∥106
在品类的不同成长阶段,面对不同的竞争态势,企业需要不断地对品牌定位进行调整,但是目的始终如一:成为品类的代表,主导所在品类。
第10章 品类预言回放 ∥163
品牌战略的首要原则在于聚焦。通常情况下,只有当企业的首个品牌在目标市场或者所在品类占据了主导性地位的前提下,才应该考虑针对新的市场和品类推出新的品牌。
第11章 从品类战略看中国品牌 ∥178
中粮唯一必需的转型就是从一家强大的产品贸易企业变为一家强大的品牌经营企业;以强大的品牌来整合产业链最优资源,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这才是中粮的正道。
附录A 美的究竟有多美:从美的看家电企业战略模式 ∥194
美的应该停止扩张,聚焦到空调上来,凭借对变频空调的发力占据空调第一的位置,这也许是美的品牌在空调领域唯一的机会。
附录B 定位思想应用 ∥204
附录C 企业家感言 ∥207
---------------------------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经典重译版)---------------------------
致中国读者
序一
序二
前言
在我们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中,定位是第一个用来应对这个难题的思想体系。
第1章 定位的本质 ∥1
如今很多人错误理解了传播在商业和政治中的角色。在我们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中,实际上达成的传播非常少。企业必须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创建一个"定位"。这个定位,不仅考虑了企业自身的强势和弱点,也考虑了竞争对手的强势和弱点。
第2章 心智遭受信息轰炸 ∥8
市场上实在是有太多公司、太多产品以及太多营销噪声了。美国的人均广告消费额每年达200美元。
第3章 进入心智 ∥20
成为第一是进入顾客心智的捷径。如果你不是第一,就必须想办法针对第一个进入心智的产品、政治家或人,给自己确立一个定位。
第4章 心智中的小阶梯 ∥33
为了应对传播过度的社会,人们学会了在心智中的阶梯上给产品排序。比如,在租车品类的心智阶梯上,大多数人把赫兹放在第一层,安飞士放在第二层,全美租车公司放在第三层。在定位之前,你必须知道自己在心智阶梯上处于什么位置。
第5章 此路不通 ∥45
任何向IBM在电脑业占据的定位发起正面挑战的公司,都不可能成功。很多公司忽视了这一条基本定位原则,结果备受挫折。
第6章 领导者的定位 ∥53
要成为领导者,你必须第一个进入潜在顾客的心智,然后遵循领导者的定位原则,以保持领导地位。
第7章 跟随者的定位 ∥69
对领导者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不适用于跟随者。跟随者必须找到一个未被其他人占据的"空位"。
第8章 重新定位竞争对手 ∥84
如果找不到"空位",你就不得不通过重新定位竞争对手来创造一个空位。比如,泰诺重新定位阿司匹林。
第9章 名字的威力 ∥97
为产品起名,是你要做出的最重要的营销决策。名字本身,在传播过度的社会中具有巨大的威力。
第10章 无名陷阱 ∥118
拥有冗长而复杂名字的公司,试图采用首字母缩写来简化名字,但这个策略极少奏效。
第11章 搭便车陷阱 ∥134
企业的第二个产品能够搭知名品牌的顺风车吗?升级版Alka-Seltzer及很多其他产品的案例,说明这行不通。
第12章 品牌延伸陷阱 ∥144
品牌延伸已成为过去10年的营销顽疾。它为何难成功?
第13章 品牌延伸何时有效 ∥165
但是,有一些品牌延伸的成功案例(比如通用电气)。这里会讨论什么时候采用公司名,什么时候采用新名字。
第14章 企业定位:孟山都 ∥182
孟山都如何通过"生命的化学真相"的定位传播方案在化工行业建立领导地位?
第15章 国家定位:比利时 ∥194
比利时航空公司所面临问题的答案,不是为航空公司定位,而是为比利时这个国家定位。
第16章 产品定位:奶球 ∥203
一个产品如何在传播预算很小的情况下,通过把自己定位为比糖果棒耐吃的替代品,得以进入心智?
第17章 服务定位:邮递电报 ∥208
一项真正的新服务,为何要针对老服务定位?
第18章 为长岛银行定位 ∥217
自己的领地遭遇来自大城市的大银行的入侵,这家银行如何实现成功反击?
第19章 为天主教会定位 ∥226
甚至机构也可以从定位思维中受益。为罗马天主教会定位,应采取怎样的合理步骤?
第20章 个人及事业定位 ∥233
你可以把定位战略运用到提升自己的事业上。关键原则是:不要试图全靠自己,而是要找一匹好马骑。
第21章 成功六步曲 ∥245
如何做定位?先问自己六个问题。
第22章 定位素养 ∥254
要定位成功,你必须具备正确的态度。你必须由外而内地思考,而不是由内而外地思考。这需要耐心、勇气和坚韧的个性。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268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271
致中国读者
(一)
孙子云:先胜而后求战。
商界如战场,而这就是战略的角色。事实上,无论承认与否,今天很多商业界的领先者都忽视战略,而重视战术。对于企业而言,这是极其危险的错误。你要在开战之前认真思考和确定战略,才能赢得战役的胜利。
关于这个课题,我们的书会有所帮助。但是首先要做好准备,接受战略思维方式上的颠覆性改变,因为真正有效的战略常常并不合逻辑。
以战场为例。很多企业经理人认为,胜负见于市场,但事实并非如此。胜负在于潜在顾客的心智,这是定位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
你如何赢得心智?在过去的40多年里,这一直是我们唯一的课题。最初我们提出了定位的方法,通过一个定位概念将品牌植入心智;之后我们提出了商战,借助战争原则来思考战略;后来我们发现,除非通过聚焦,对企业和品牌的各个部分进行取舍并集中资源,否则定位往往会沦为一个传播概念。今天我们发现,开创并主导一个品类,令你的品牌成为潜在顾客心智中某一品类的代表,是赢得心智之战的关键。
但是绝大多数公司并没有这么做,以"聚焦"为例,大部分公司都不愿意聚焦,而是想要吸引每个消费者,最终它们选择延伸产品线。每个公司都想要成长,因此逻辑思维就会建议一个品牌应该扩张到其他品类中,但这并非定位思维。它可能不合逻辑,但我们仍然建议你的品牌保持狭窄的聚焦;如果有其他的机会出现,那么推出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品牌。
几乎定位理论的每个方面和大多数公司的做法都相反,但事实上很多公司都违背了定位的原则,而恰恰是这些原则才为你在市场上创造机会。模仿竞争对手并不能让你获得胜利。你只有大胆去做不同的事才能取胜。
当然,观念的改变并非一日之功。在美国,定位理论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才被企业家广泛接受。最近几年里,我们成立了里斯伙伴中国公司,向中国企业家传播定位理论。我和女儿劳拉几乎每年都应邀到中国做定位理论新成果的演讲,我们还在中国的营销和管理杂志上开设了长期的专栏,解答企业家的疑问……这些努力正在发生作用,由此我相信,假以时日,中国企业一定可以创建出真正意义的全球主导品牌。
艾·里斯
(二)
中国正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制造廉价产品已使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环境问题以及对创新的需求都意味着重要的不是制造更廉价的产品,而是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赚更多的钱,才能在员工收入、环境保护和其他方面进行更大的投入。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更好地掌握如何在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建立品牌和认知,如何应对国内及国际上无处不在的竞争。
这也正是我的许多书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它们都是关于如何通过在众多竞争者中实现差异化来定位自己的品牌;它们都是关于如何保持简单、如何运用常识以及如何寻求显而易见又强有力的概念。总的来讲,无论你想要销售什么,它们都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营销者。
我的中国合伙人邓德隆先生正将其中的很多理论在中国加以运用,他甚至为企业家开设了"定位"培训课程。但是,中国如果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正如你们在日本、韩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所看到的那些品牌,你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有一件事很明了:继续"制造更廉价的产品"只会死路一条,因为其他国家会想办法把价格压得更低。
杰克·特劳特
---------------------------营销革命(经典重译版)---------------------------
致中国读者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战术决定战略 ∥1
传统的营销模式是“自上而下”的:首先确定要做什么(战略),之后再计划怎么做(战术)。然而,营销应采用相反的方式,先找到一个有效的战术,之后再将其构建成一项战略。
第2章 深入一线 ∥17
为了找到有效战术,你必须离开象牙塔,深入一线,前往商战真正发生的地点。一线在哪里?在你的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心智中。
第3章 观察趋势 ∥39
为了确保你的战术能适应未来,你必须了解所在品类的发展趋势。注意:真正的趋势变化非常缓慢,只有短期的流行才会迅猛发展。
第4章 聚焦 ∥57
发展有效战术的关键方法是聚焦。只有焦点明确的概念才有机会进入顾客心智。大多数采用“自上而下”方法的战略制定者,都忽略了这一原则,他们总是在寻找分散兵力的战术方法。
第5章 寻找战术 ∥83
战术是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心智切入点”。最好的战术能够针对竞争对手在潜在顾客心智中的弱点展开攻击。
第6章 寻找抵制毒品的战术 ∥101
毒品是美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在本章中,我们提出一项战术,旨在减少毒品需求。
第7章 构建战略 ∥107
战略是一致性的营销方向,能够推动战术进入顾客心智。要构建一项成功的战略,你必须找到合适的方法,将组织内所有的资源用于支持和推动核心战术。
第8章 为雅芳制定战略 ∥121
假设你是雅芳的战略总监,本章内容将为你展示,找到一项战术并将其构建为有效战略的完整过程。
第9章 做出改变 ∥129
你无法改变潜在顾客的心智。你必须通过改变产品、服务或组织,使战略发挥作用,这一过程必将困难重重。
第10章 转移战场 ∥141
当战局失利时,就得转移战场。转移战场有四种类型:转换目标群体、转换产品、转移焦点和转移渠道。
第11章 通用汽车的战场转移 ∥157
假如你是通用汽车的CEO罗杰·史密斯,你将如何通过转移战场,来抵御欧洲品牌对高端车市场的入侵?
第12章 测试战略 ∥163
针对潜在顾客、销售团队以及媒体,怎样在启动前测试你的战略?
第13章 推销战略 ∥175
如果你不是高层管理者,怎样向他们推销你的战略?
第14章 获取资源 ∥187
如何获得必要的资源(指的是“钱”)来资助你的战略?
第15章 邀请局外人 ∥193
你应该在何时邀请局外人,以协助你制定有效的营销规划?局外人负责战术还是战略?
第16章 启动战略 ∥201
战略启动方式有两种:“大爆炸”方式和“逐步推进”方式。哪些人应该使用哪一类启动方法呢?
第17章 护航战略 ∥211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面临越来越大的要求你改变战略的压力。本章就是讲如何抵抗这种压力。
第18章 感知成功 ∥221
你将会发现成功的战略通常从第一天就有成功的迹象,而失败的战略往往开始的时候也是失败的。
第19章 全力以赴 ∥225
要赢得商战,就必须全力以赴。如果想要成为大赢家,就必须竭尽全力。失败者才会停下来休息。
第20章 适时止损 ∥229
没人能预测未来。如果你的战略没有成效,就去寻找另一个战术并将其构建为不同的战略。不要让自己走向更大的失败。
第21章 玩好这场游戏 ∥235
“自下而上”的战略本质是根植于现实。如果你具备了“自下而上”战略所需的各项条件,你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盖茨(微软)、莫纳汉(达美乐比萨)或史密斯(联邦快递),当然,你的运气也必须足够好。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241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244
---------------------------商战(经典重译版)---------------------------
致中国读者
序一
序二
20周年版序
前言
四种战略形式
引 言 商业即战争 ∥1
当今商业的要旨并非服务顾客,而是在与竞争对手的对垒过程中,以智取胜、以巧取胜、以强取胜。简言之,商业即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竞争对手就是敌人,而顾客就是要抢占的阵地。
第1章 长达2500年的战争史 ∥11
商业人士可以从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役中学到很多。
第2章 兵力原则 ∥27
克劳塞维茨的第一条战争原则是兵力原则。大鱼吃小鱼,强大的军队打败弱小的军队。商战也是如此,大企业击败小企业。
第3章 防御优势原则 ∥37
克劳塞维茨的第二条战争原则是防御优势原则。没有一位军事指挥官会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出击。然而,有很多商业将领指挥团队却向防守牢固的竞争对手发起了进攻。太多商业将领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向占据制高点的竞争对手发起了进攻,就像巴拉克拉瓦战役中的卡迪根伯爵和葛底斯堡战役中的李将军一样。
第4章 竞争新时代 ∥45
商战中的很多语言源自军事术语,例如,我们发动一场营销“战役”。虽然我们的言行犹如军事将领,但我们并没有像他们那样思考问题并制定战略。现在是时候把军事战略原则应用到我们的商业竞争中,以此增加胜算了。
第5章 战地的本质 ∥51
商战并不在药店和超市走廊这样的有形区域展开,也不在底特律和达拉斯这样的城市街道上展开,而是在顾客心智中打响。顾客心智就是战场,这个地带充满玄机,高深莫测。
第6章 战略形式 ∥57
商战并非只有一种作战形式,而是有四种,采取哪种战略形式是首要抉择。而如何抉择取决于你在整个战略格局中的位置,每个产品品类或行业都会形成这种战略格局。
第7章 防御战 ∥65
只有市场领导者才能打防御战。防御战可遵循三条原则,其中最出乎意外的一条原则是“最佳的防御就是有勇气自我攻击”。
第8章 进攻战 ∥77
进攻战适用于市场排名第二或第三的企业,关键原则是“找到领导者强势中的弱点进行出击”。
第9章 侧翼战 ∥93
商战中最具创造性的战略形式是侧翼战。多年来,大多数取得辉煌成就的商业案例都是运用了侧翼战。
第10章 游击战 ∥111
在商战中,大多数企业都应该采用游击战。小企业只要不试图仿效行业的“巨人”,它们也能够非常成功。
第11章 可乐战 ∥127
在可乐战中,百事可乐针对主要对手可口可乐不断取得胜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可口可乐没有有效地运用它的战略优势。
第12章 啤酒战 ∥151
啤酒业正处在不断整合的过程中,从数百家地方性啤酒厂演变为少数几家全国性啤酒企业。在此形势下,小企业应该集中优势兵力,但它们却背道而驰。
第13章 汉堡战 ∥171
麦当劳继续主导汉堡市场,但汉堡王和温蒂运用商战的经典原则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第14章 计算机战 ∥183
没有哪家企业比蓝色巨人IBM能更好地展开商战。然而,即便是IBM,当它试图在别人的地盘上开战时,也会输得很惨。
第15章 战略和战术 ∥205
就像形式服从内容一样,战略也应该服从战术。换言之,战术获得成功,是战略的最终目标和唯一目的。战略应该自下而上制定,而不是自上而下。一位将军只有在深入、详尽地了解了战场的实际情况后,才有可能制定出真正有效的战略。
第16章 商业将领 ∥221
如今的商界呼唤更多的商业将领,主动承担起规划并指导全盘战略的责任。未来商业将领的关键特质是灵活性、决断力和魄力。
后记 ∥230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232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235
---------------------------特劳特营销十要(经典重译版)---------------------------
致中国读者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精灵驾到 1
第2章 营销的本质是什么 9
精灵的营销智慧 11
改善家居建材店 14
精灵论预算 15
执行跟进的重要性 17
分销渠道的重要性 18
一个警告 20
第二次会议 21
第3章 何为打造品牌 23
精灵的品牌智慧 25
精灵论品牌名称 26
精灵论品牌打造 28
精灵论聚焦 30
精灵论贪婪 32
拜拉姆的总结 34
随之而至的备忘录 34
第4章 如何制定产品策略 37
精灵的产品智慧 39
精灵论第一 40
精灵论第二 42
精灵论新事物 43
精灵论品牌延伸 44
拜拉姆的总结 45
拜拉姆重整计划 46
第5章 如何正确定价 49
精灵的定价智慧 51
精灵的指导原则 52
扭转美铝公司 55
实践过程 56
实践结果 57
拜拉姆的总结 57
拜拉姆发布定价原则 58
第6章 增长是否有限度 61
精灵的增长智慧 63
不要理会股价 65
专注主业 67
专注认知 68
基于现实 70
拜拉姆的总结 72
拜拉姆公布新政策 73
第7章 何为有效的市场调研 75
精灵的调研智慧 78
言行不一 79
从众消费 80
抓拍心智快照 81
关于预测未来 83
第二天 85
第8章 如何评估广告 89
精灵的广告智慧 92
坦诚与新闻性 94
简单、显而易见、保持耐心 96
拜拉姆的总结 97
第二次会议 98
第9章 如何选择合适的媒体 101
精灵的媒体智慧 103
文字与图画 105
两种语言 105
公关和促销 107
整合营销 108
拜拉姆的总结 108
第二天 109
第10章 品牌标志有多重要 111
精灵的品牌标志智慧 113
关于品牌标志的研究 116
精灵论形状 118
精灵论色彩 118
精灵论简称 119
拜拉姆回到会议中 121
第11章 常犯的错误有哪些 123
自大 125
贪婪 127
无知 128
妄想 129
失去焦点 130
乱改进 132
骄傲 133
后记 136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137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139
---------------------------重新定位(经典重译版)---------------------------
致中国读者
总序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竞争
第1章 基础原理 2
心智疲于应付 3
心智憎恨混乱 5
心智缺乏安全感 6
心智不可改变 8
心智会丧失焦点 9
第2章 竞争时代的到来 11
竞争的激增 12
竞争正在蔓延 15
“选择业” 18
必须小心 19
第3章 重新定位竞争对手 21
谨慎攻击 22
寻找弱点 23
攻击必须引起共鸣 25
攻击的关键 29
将对手归位 31
第二部分 变化
第4章 面对变化,进化是关键 36
进化至关重要 38
持续性技术 41
如何进化 44
进化的成功与失败 49
“内向思维”之弊 51
第5章 企业愈大,变革愈难 52
“大组织”情结 53
个人的日程表 57
事情何以如此糟糕 59
大企业的失败 61
觉醒的CEO 62
第6章 何时不该进化 64
增长陷阱 65
隐伏祸患的期权 68
“最新一代”的陷阱 69
谨防丧失焦点 71
“人人都在做”的陷阱 74
第三部分 危机
第7章 改变竞争格局的动力 80
长期规划的终结 81
核能源危机 83
通用汽车的危机 85
关键准则 87
第8章 价值是关键 90
沃尔玛的成功 91
PC王国的反击战 92
嘉信理财之路 93
应对价格战 94
大企业式的服务 96
“奢华铺张”过时,“物有所值”流行 97
谈谈促销 102
第四部分 重新定位的艺术
第9章 重新定位需要时间 106
顽固的大脑 107
改变态度的企图 108
“重新调整”的条件 109
重新定位越早越好 111
建立“数字化岛国” 112
重新定位与公关 114
四条成功法则 117
第10章 重新定位需要勇气 119
正确方向在哪里 121
规模带来的问题 123
如何认清事实 123
如何安排时间 125
组织内部变革 126
企业代言人 128
“就这么干” 130
第11章 重新定位需要CEO全程参与 131
曾经的现金牛 132
过去的错误决策 134
“这里由我负责” 134
沟通的艺术 135
进行培训 135
使用类比 136
稳步推进 137
组织的进化 138
第12章 重新定位是显而易见的 139
走进董事会 140
为什么会这样 141
面对现实 143
贩卖“复杂”的咨询顾问 143
寻找“显而易见” 146
结语 153
作者简介 155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157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159
---------------------------显而易见:终结营销混乱(经典重译版)---------------------------
致中国读者
总序
译者序
自序
前言
第1章 寻找“显而易见” 1
常识是你的向导 6
第2章 通往“显而易见”的障碍 11
要始终由CEO负责 12
营销的大麻烦:华尔街 15
没有时间思考 18
市场调研会掩盖显而易见 20
第3章 纷繁复杂的互联网 24
杂乱的信息 25
当心邮件 28
口碑营销的神话 30
坠入深渊 35
第4章 迷恋创意的广告人 38
将广告拍成电影 39
与品牌产生感情? 41
“情感”陷阱 44
毫无意义的口号式广告 46
创意陷阱 49
重整广告业 54
第5章 制造混乱的营销人员 57
“修修补补”的误区 58
全能产品 61
品牌分裂症 64
第6章 以“显而易见”看待营销 67
营销的重要性 68
简化营销 72
如何评估广告 75
如何评估品牌标识 78
心智厌恶改变 81
简化“品牌打造” 84
简化“品牌打造”的障碍 87
无人负责的时代 89
第7章 寻找“显而易见”的关键点 92
重新定位竞争对手 93
应对竞争 96
了解你的对手 99
使命宣言 105
领导地位:强有力的差异化 108
“借船出海” 114
应对变化 117
“显而易见”的敌人:大 120
常犯的营销错误 124
第8章 寻找“显而易见”的基本法则 127
听觉法则 128
分化法则 132
认知法则 135
独一法则 139
二元法则 143
资源法则 146
第9章 实例解析营销难题 149
通用汽车的前车之鉴:不该做的事 150
沃尔玛:是否能够变革 153
可口可乐:混乱的王国 155
报业:该何去何从 157
明星代言可能适得其反 160
啤酒行业:眼花缭乱的产品 163
星巴克:路在何方 165
用别人的钱来营销 167
难以企及的高端市场 170
大企业分裂症 173
西尔斯能否得救 175
彻底改变美国形象 177
反毒品营销 180
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品牌 183
第10章 未来无法预测 186
对未来的错误预测 187
后记 寻找“显而易见”的精髓:简单 190
参考文献 194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197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199
---------------------------21世纪的定位:定位之父重新定义“定位”---------------------------
前 言
自 序
第1章·全球化 / 2
20世纪是企业民族主义的时代,21世纪是公司业务在逐渐全球化的过程中迈向全球主义的时代。每一个成功的民族品牌都应该探索成为全球品牌的可能性。
第2章·城市化 / 22
城市化创造了许多建立新品牌的机会。城市越大,你就越有可能找到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品牌。当你将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结合在一起时,你会注意到专业化和专注于细分领域品牌的强烈趋势。
第3章·超级技术 / 29
在21世纪的“超级技术”时代中,获胜的产品和服务不一定是“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但它们肯定会有更好的定位战略。
第4章·互联网 / 52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持续取代个人电脑,还会有很多其他建立新移动互联品牌的机会。然而,要让这一战略成功,你需要一个新品牌和专门为手机使用设计的新网站。
第5章·品类 / 70
由于分化,未来将会产生更多成功的品牌。但这些品牌都不会成为主导品牌,除非它们代表一个品类。品类比品牌更重要。
第6章·品牌名 / 88
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称之为“超级技术”)已经创造了很多产品和服务的新品类。每个新品类都需要一个新的品牌名,而不是既有品牌名的延伸。
第7章·竞争对手 / 106
传统营销是“顾客导向”的,但定位理论却不是如此,定位理论是“竞争导向”的。如果你的营销计划与你的竞争对手所做的类似,你是不可能赢的。这只会造成混乱。要想赢,你需要和你的竞争对手有所不同。
第8章·二元性 / 121
你在心智中胜出了。但心智的空间并不足以容纳数千个竞争同一定位的品牌。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每个品类最终都会由两个品牌主导,一个领导品牌和一个强势的第二品牌。
第9章·视觉锤 / 137
企业通常会面临要在两个品牌名之间做选择。我们的建议是选择第二个品牌名,就是那个可以关联视觉的名字。正所谓:一图胜千言。
第10章·难忘的口号 / 151
在你启动一个定位计划时,你要问问自己,我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让我们的定位更容易被人记住?然后看看在这几个增强记忆度的技巧中,你能够用哪一个让你的定位变成心智中难忘的口号。
第11章·公关 / 167
《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广告的作用,这在20世纪是进入潜在顾客心智的最佳方法。而在21世纪,进入潜在顾客心智的最佳方法是公关,不是广告。
第12章·多品牌 / 184
品类会收缩变小,而不是变得越来越大。当你扩张品牌时,你就违背了品类的趋势。因此,在你进行品牌延伸之前,先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未来属于多品牌公司,情况会怎样?
第13章·20世纪的定位原则 / 199
我们在20世纪制定的7项重要定位原则至今仍然有效。但如果你回顾一下21世纪公司的营销计划,你会发现许多公司并没有遵循这些原则。
第14章·21世纪的定位原则 / 207
世纪之交以来,全球发生了很多变化,包括全球化、城市化、超级技术和互联网的兴起。为了应对这些以及市场上的其他变化,我们概括了7条新的定位原则。
附录 / 213
---------------------------简单的力量:以简驭繁的管理之道(经典重译版)---------------------------
致中国读者
总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基本原理 /1
第1章 简单:为什么人们对它会深感不安 /2
第2章 常识:它能让事情变得简单 /9
第3章 复杂言辞:人的心智常被它遮蔽 /15
第二部分 管理问题 /23
第4章 信息:过度的信息令人困扰 /24
第5章 顾问:种种谬说的根源 /32
第6章 竞争对手:市场如战场,对手如敌军 /40
第7章 战略:一切为了差异化 /48
第8章 顾客导向:这是基本前提,不是差异化所在 /57
第9章 年度预算:简单的分配方式,最佳的资金回报 /66
第10章 价格:让你彻底了解价格的几条准则 /71
第三部分 领导问题 /81
第11章 使命宣言:只会带来无谓的混乱 /82
第12章 领导力:如何领导队伍前行 /88
第13章 远期规划:仅仅是一厢情愿 /97
第14章 组织:越简单越好 /104
第15章 营销:将简单概念转化为战略 /112
第16章 新概念:拿来主义最简单 /121
第17章 目标:听起来不错,做起来很难成功 /130
第18章 增长:可能有害企业 /135
第四部分 人的问题 /145
第19章 激励:仅有努力,解决不了问题 /146
第20章 自我修炼:不过是皇帝的新装 /152
第21章 成功:在于骑上一匹好马 /163
第22章 批评家:坚持简单不容易 /170
第五部分 总结 /173
第23章 大道至简:简单之力常在 /174
注释 /184
---------------------------新定位---------------------------
第一部分 大脑运作的思维机制
第1章 疲于应付的大脑
第2章 有限的大脑
第3章 憎恨混乱的大脑
第4章 不牢靠的大脑
第5章 顽固的大脑
第6章 丧失焦点的大脑
第二部分 变化与危机之下的新定位
第7章 新定位就是舍“末”逐“本”
第8章 软件公司,一“名”惊人
第9章 冰激凌公司,善用原有经营优势
第10章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宣传先于营销
第11章 政治候选人,竞选方案需前后一致
第12章 电视节目,以退为进
第13章 石油公司,不同品牌间的差异化定位
第三部分 新定位的艺术
第14章 听觉语言的力量
第15章 好名字的威力
第16章 避开坏名字
第17章 明确产品品类名
第18章 不可靠的市场调查
第19章 新定位与公共关系
第20章 定位的6大陷阱
第21章 让CEO全程参与决策
精读引路 带上,出发:从图书的最后一页启程
---------------------------什么是战略---------------------------
特劳特致中国读者
总序
前言
第1章 战略就是生存之道 / 1
钓鱼进餐? / 4
外出用餐? / 4
选择的爆炸式增长 / 5
保健服务的选择 / 7
选择风暴的蔓延 / 7
分化定律 / 8
“选择”行业 / 10
选择的暴力 / 11
形势只会更糟 / 12
真正有效的东西 / 13
战略的定义 / 14
第2章 战略就是建立认知 / 17
心智容量有限 / 20
容量不足的容器 / 20
产品阶梯 / 21
新闻性 / 23
心智厌恶混乱 / 23
保持简单 / 24
复杂带来问题 / 25
复杂的产品 / 25
令人困惑的概念 / 27
心智缺乏安全感 / 27
跟风购买 / 28
可预知风险 / 29
从众心理 / 29
潮流效应 / 30
传统 / 31
心智拒绝改变 / 31
尝试改变态度 / 32
心理学观点 / 33
心智会失去焦点 / 34
品牌延伸陷阱 / 35
不同视角 / 36
专家品牌 / 37
第3章 战略就是与众不同 / 41
质量之战 / 43
顾客满意之战 / 45
成为第一 / 46
第一还是第一 / 46
产品特性 / 47
拥有一个特性 / 48
领导地位 / 49
主宰一个品类 / 50
自我鼓吹 / 51
不同形式的领导地位 / 51
市场传统 / 53
传统的心理意义 / 53
接续传统 / 54
家族传统 / 55
产品制造 / 56
神奇成分 / 56
高级制作 / 57
传统制作 / 58
创造热销 / 59
害怕自夸 / 59
创造热销的方式 / 60
借助媒体 / 61
第4章 战略就是打败对手 / 65
“优秀团队”的谬误 / 67
“更好产品”的谬误 / 68
“如果你真的聪明,为什么你不富有?”/ 69
商业是场战争 / 69
商业需要新哲学 / 70
转为竞争导向 / 71
战略和战术 / 76
什么是战术 / 77
什么是战略 / 77
战术与战略的对比 / 78
第5章 战略就是选择焦点 / 83
一个教训 / 85
另一个教训 / 86
看看零售业 / 87
增长的背后 / 89
聚焦成为专家 / 90
聚焦成功的出版商 / 90
聚焦成为品类代名词 / 91
小型专家 / 92
大型专家 / 93
失去焦点 / 94
警惕CEO个人嗜好 / 95
将焦点如实传播 / 96
第6章 战略就是追求简单 / 99
借助常识 / 101
街头观察 / 102
市场调研 / 104
根本性矛盾 / 105
切勿迷信数据 / 105
切勿迷信焦点小组访谈 / 106
焦点小组是个火药桶 / 108
切勿迷信试销 / 108
行为无法预测 / 109
获取心智快照 / 110
在心智中拥有一个字眼 / 111
复杂令人疑惑 / 113
商业语言 / 115
一个真实的故事 / 117
第7章 战略就是领导方向 / 121
亲临前线 / 124
寻求实情 / 126
成为出众的领袖 / 127
领导与数字无关 / 128
领导与认知有关 / 129
远期思维 / 131
贵在坚持 / 132
领导者的将军特质 / 133
一个完美典范 / 135
第8章 战略就是实事求是 / 139
增长的陷阱 / 141
15%的错觉 / 142
真实的数字 / 143
无法实现的目标 / 144
“大”值得吗? / 145
借“融合”之名 / 146
大组织难题 / 146
个人痕印 / 148
忙碌的CEO / 148
脱离市场 / 149
重返现实 / 150
附录A 特劳特思想应用 / 153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 155
---------------------------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原书第2版)(珍藏版)---------------------------
《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原书第2版)(珍藏版)》
特劳特致中国读者
总序
前言
第1章 选择的严酷性 / 1
钓鱼进餐 / 2
外出就餐 / 3
选择机会的激增 / 3
医疗服务的选择 / 4
家用电器的选择 / 5
选择正在扩张 / 5
分化定律 / 6
“选择业” / 7
你必须小心 / 9
形势只会更糟 / 11
第2章 品类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货品化 / 12
一厢情愿还是事实 / 13
铁的事实 / 14
第3章 独特销售主张怎么了 / 19
定义 / 20
争论依然盛行 / 21
我们需要瑞夫斯,他现在在哪儿 / 21
建立品牌的第一步 / 22
人们理解事物的方式 / 23
任何东西都能实施差异化 / 24
第4章 更新“独特销售主张” / 27
发生了什么变化 / 28
真是“新品”吗 / 29
专利保护真的有效吗 / 30
分析并消灭他们 / 31
并非不可能 / 32
改进、升级并创新 / 32
辣鸡肉和酷音乐 / 33
超越产品和利益 / 34
西奥多·莱维特的警告 / 34
第5章 质量和顾客导向极少成为差异化概念 / 36
质量之战 / 37
谁靠质量获胜了 / 38
顾客满意之战 / 39
自行车可以做到 / 40
爱这些里程 / 41
水涨船高 / 42
神话 / 42
满意不等于承诺 / 43
迈克尔·波特醒悟了 / 44
极少情况下可以做到 / 44
第6章 广告创意并非差异化 / 46
创意的陷阱 / 47
行业的争论 / 48
为“创意”辩护 / 49
比尔·伯恩巴克的幽灵 / 50
米·乔·格林的幽灵 / 51
塞尔希奥觉醒了 / 52
需要信息,而不是广告 / 53
需要差异化,而不是口号 / 54
第7章 价格极少成为差异化概念 / 56
廉价胡萝卜的案例 / 57
建立价格优势 / 58
沃尔玛的成功之路 / 58
戴尔路径 / 59
嘉信理财的路径 / 60
应对低价 / 60
谈谈促销 / 62
在俄罗斯受到重创 / 64
运动产品零售的艰辛 / 65
终极价格:免费 / 65
以高价作为差异化 / 66
第8章 很难以“产品齐全”为差异化概念 / 68
品类杀手 / 69
折扣店的加入 / 69
多大就是过大 / 70
更亲近购物者 / 71
瘦身版沃尔玛 / 72
网上的产品齐全 / 72
如果鞋子合脚,你就能在网上卖 / 73
网络挤压 / 74
数码时代的淘金潮 / 74
真正的需求 / 74
一个重要启示 / 75
第9章 实施差异化的步骤 / 77
合理性的力量 / 78
创意和合理性的比较 / 78
谈谈资源 / 83
广告费是昂贵的 / 83
富有的好处 / 84
钢铁电脑的倒闭 / 85
第10章 差异化产生在心智中 / 86
心智疲于应付 / 87
电子轰炸 / 88
心智容量有限 / 88
心智厌恶混乱 / 89
简单的力量 / 90
心智缺乏安全感 / 91
跟风购买 / 92
心智拒绝改变 / 92
心智会失去焦点 / 93
一些令人吃惊的研究发现 / 94
专业的力量 / 94
第11章 成为第一是个差异化概念 / 96
第一仍然是第一 / 97
家庭中也是如此 / 98
为什么第一总能保持第一 / 98
第二位品牌的消亡 / 99
代名词的优势 / 99
说些坏消息 / 100
更多坏消息 / 101
需要一个好概念 / 102
再说个悲惨故事 / 103
被忽视的“首创者” / 104
一个健康的第一 / 104
一个兼并的故事 / 105
做善事第一 / 106
借用的第一 / 106
第12章 拥有特性是个差异化概念 / 108
拥有一个特性 / 109
聚焦是关键 / 110
特性并非生来平等 / 111
汽车的特性 / 111
不要放过任何特性 / 112
信用卡的特性 / 113
零售业的特性 / 113
快餐行业的特性 / 114
水的特性 / 115
利用“负面”特性 / 116
纽约州的更小 / 118
马萨诸塞州的更大 / 118
马萨诸塞州的简单 / 119
“环保”是差异化吗 / 120
第13章 领导地位是个差异化概念 / 122
领导地位的心理学 / 123
占据一个品类 / 123
不要怕吹嘘 / 124
我们赞同的领导品牌 / 125
不同形式的领导地位 / 126
领导地位是个平台 / 127
领导地位的强势 / 128
棒棒糖领导者 / 129
第14章 经典是个差异化概念 / 130
经典的心理学 / 131
领导地位的替代品 / 132
延续经典 / 133
政治和法律中的经典 / 134
回归经典 / 134
DDB想回归经典 / 135
更新经典 / 136
地域经典 / 136
家族经典 / 139
经典里程碑 / 140
代表人 / 141
第15章 市场专长是个差异化概念 / 142
学到的一个教训 / 143
大牌子软弱无力 / 144
零售业也是如此 / 144
专家品牌拥有的武器 / 145
成为专家 / 146
一个出版商的梦想 / 146
成为品类代名词 / 147
现在说说负面消息 / 147
警惕CEO的嗜好 / 148
如实传播专长 / 149
专家太多 / 149
第16章 最受青睐是个差异化概念 / 151
从众行为 / 152
社会认同 / 152
英国的雨伞 / 153
智利的啤酒 / 154
受青睐战略 / 154
有争议的受青睐 / 155
受青睐要站得住脚 / 156
获得J. D. Power公司的认可 / 157
合乎道德的受青睐 / 157
运动鞋中的受青睐 / 158
效仿精神 / 159
“适合”的重要性 / 160
中国人喜欢英雄 / 160
中国人喜欢干邑 / 161
一个练习:让酒店受青睐 / 161
第17章 制造方法可以成为差异化概念 / 163
神奇成分 / 164
高科技成分 / 165
让差异化变得惹人注目 / 166
产品创新 / 166
系统创新 / 167
按正确的方式做 / 168
制作更好的比萨 / 168
做成方的 / 169
以传统方法制作 / 169
放弃过时的方法 / 170
售价高一点 / 171
马来西亚的手工制品 / 171
有助康复的环境 / 172
与众不同的棺材 / 173
与众不同的饼干 / 173
第18章 新一代产品是个差异化概念 / 175
自我淘汰 / 176
滑雪靴传奇 / 177
抗酸药争夺战 / 178
突破传统 / 179
添加其他技术 / 180
利用历史优势 / 180
最新产品不总是有效 / 181
新一代会悄然而至 / 182
新一代应当不一样 / 183
第19章 热销是个差异化概念 / 185
害怕自我吹嘘 / 186
一个恰当的案例:科比特峡谷 / 186
热销的鸡肉 / 187
制造热销的诸多途径 / 188
想尽办法制造热销 / 189
媒体可以让你热起来 / 189
媒体也可以让你冷下来 / 190
iPhone是如何热起来的 / 191
把你解决的问题公布于众 / 191
第20章 增长会破坏差异化 / 192
问题一:分心 / 193
问题二:品牌延伸 / 193
ESPN涵盖一切 / 195
破坏差异化 / 196
华尔街的反抗 / 197
更少就是更多 / 198
通过多品牌增长 / 198
西班牙的多品牌案例 / 199
韩国的灾难 / 201
第21章 差异化通常需要舍弃 / 202
更多反而更少 / 203
牛仔抽什么烟 / 203
根本问题 / 204
保时捷是什么 / 204
融合产品:新一代的“更多” / 205
不同种类的舍弃 / 207
第22章 在不同地方实施差异化 / 209
因地制宜 / 210
芬兰咖啡 / 211
通行的东西 / 211
全球先锋发现有限制 / 212
请抓住牛肉 / 212
旅行的啤酒 / 213
区别对待印度市场 / 214
全球化之路的一些规则 / 215
在所有地方用一个概念吗 / 216
第23章 保持品牌的差异化 / 217
牢记品牌的差异化 / 218
西尔斯公司的故事 / 218
保持对立 / 219
喷气式发动机行业的对立行动 / 220
保持一致 / 221
棘手的说服工作 / 221
运营上的一致性 / 221
保持关联 / 222
进化你的差异化 / 223
不要坐着不动 / 224
一个爱尔兰的传奇故事 / 224
进化并非修修补补 / 225
第24章 在热点话题的新世界中实施差异化 / 227
口碑营销并不那么新 / 228
坏消息 / 229
真正的坏消息 / 229
令人深思的访谈 / 230
热点话题不过是工具之一 / 232
一些真实调研 / 233
顶级案例 / 233
第25章 所有东西都能实施差异化 / 235
研究趋势 / 237
转移战场 / 237
美国人不喜欢失败者 / 238
重塑美国的形象 / 239
来自国务院的电话 / 240
以利益为差异化 / 240
支持政策 / 240
为民主党实施差异化 / 242
第26章 谁来负责差异化 / 244
CEO为什么会失败 / 245
错误的观点 / 247
到底错在哪里 / 247
CEO为什么必须参与其中 / 248
“我是负责人” / 249
做对的一位CEO / 249
最优秀的CEO自己做战略 / 250
芬兰的一个成功案例 / 250
一位成功女士的观点 / 251
结语 / 253
注释 / 254
译者后记 / 256
附录A 特劳特思想应用 / 259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 261
---------------------------大品牌大问题---------------------------
致中国读者
总序
前言
第 1 章 大企业的通病及其惨痛代价什么改变了 / 2
错误一:跟风 / 3
错误二:不知所卖何物 / 5
明晰所销售的产品 / 6
为你的产品确定一个通俗易懂的名称 / 7
错误三:真相终会水落石出 / 9
错误四:“别人的概念” / 9
错误五:“我们很成功” / 12
错误六:“面面俱到” / 14
错误七:“靠数据生存” / 15
错误八:“不进行自我攻击” / 19
错误九:“不负责” / 20
第 2 章 通用汽车:忘记自己当初是怎么成功的
阿尔弗雷德·斯隆时代 / 24
罗杰·史密斯时代 / 27
重回1921 / 29
董事会介入 / 30
第 3 章 施乐:从未实现的预言
致命的预言 / 38
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 39
施乐本该怎么做 / 42
施乐的大麻烦 / 47
丧失聚焦的原因 / 51
专家的优势 / 51
第 4 章 DEC:从世界第二到榜上无名
决定命运的会议 / 56
成为最新一代 / 60
品类法则 / 61
未曾与别人说的故事 / 63
必须做出取舍 / 63
第 5 章 AT&T:从垄断到混乱
哪里出错了 / 68
错误一:进入计算机围城 / 69
错误二:向有线电视领域冒进 / 70
保持聚焦 / 74
区隔不明显 / 77
第 6 章 李维斯:无视竞争,后患无穷
李维斯的第一步坏棋 / 84
竞争加剧 / 85
可口可乐战略 / 87
失去联系 / 92
李维斯的未来 / 93
第 7 章 佳洁士牙膏:看!妈妈,
没有领头的
争夺领导者之战 / 96
氟的利刃 / 97
氟的胜利 / 98
氟的问题 / 99
站在十字路口的佳洁士 / 100
分年龄阶段如何 / 101
第 8 章 汉堡王:管理层如同走马灯
很久以前 / 106
领导权之战 / 107
麦当劳突起 / 107
“按您的意思办” / 108
对比性广告 / 108
效果显著 / 110
问题初现 / 110
进入现场 / 112
除了管理层什么都没变 / 116
第 9 章 凡士通:走向死亡
初创年代 / 120
竞赛年代 / 121
“凡士通500”的失败 / 122
澄清混乱 / 123
试图改变态度 / 126
心理学家的说法 / 126
轻型卡车轮胎专家 / 128
第10章 米勒啤酒:一个距行业老大越来越远的老二
当万宝路遇见米勒 / 132
来点莱特淡啤吧 / 134
男人的低卡路里啤酒 / 135
问题来了 / 137
“高品质生活”已成明日黄花 / 138
米勒的孩子们 / 139
透明啤酒? / 140
就叫“米勒” / 141
从挑战者成了跟随者 / 142
回到品牌延伸的老问题上来 / 143
“品牌延伸”依然泛滥 / 144
第11章 玛莎百货:“由上至下”理念的失败案例
问题的起源 / 148
悠久的遗产 / 149
麻烦浮出水面 / 150
无视变化 / 150
问题多多 / 152
深入前线 / 154
前线在哪里 / 154
CEO容易脱离前线 / 155
不能预测对手 / 157
寻找概念 / 158
前途未卜? / 160
第12章 悬而未决的麻烦:未能解决问题的品牌
家乐氏:通用名称的缺陷 / 166
沃尔沃:走错了路 / 170
柯达:在变化的世界中挣扎 / 173
西尔斯:被鳄鱼包围了 / 177
绝非偶然 / 179
第13章 幕僚三千:百无一用
两个实例 / 182
迷魂阵 / 183
兜售概念 / 184
“罗宾汉式的调查” / 187
间接损失 / 190
耐用牌电池的遭遇 / 191
牧羊人和咨询顾问 / 195
第14章 董事会:形同虚设
把握方向盘时睡着了 / 198
错误的经验 / 199
任人唯亲 / 200
花股东的钱何其快哉 / 202
梦魇就快降临 / 203
专家董事会 / 204
董事会要置身事内 / 205
“大陆”名称有瑕疵 / 206
下一步该董事会了 / 207
第15章 华尔街:唯一作用就是制造麻烦
增长会变成麻烦 / 210
15%的假象 / 211
真实数字 / 212
收支的窍门 / 212
险恶的股票期权 / 214
CEO的名声 / 215
先拼命鼓励,然后把他们一脚蹬开 / 216
电信地狱 / 216
瞎子给盲人指路 / 217
把握了本质的分析师 / 218
一些防御性的建议 / 218
私营公司的快乐 / 219
第16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惠普何去何从 / 225
卡莉·菲奥莉娜的计划 / 226
避开竞争对手的强势,找到并进攻其弱势 / 230
对竞争时刻保持警醒 / 230
竞争对手一旦被触动,往往变得更强大 / 231
业务受到威胁,对手就不按常理出牌 / 231
尽快打垮小型竞争对手 / 232
如果敌强我弱,则敌来我躲 / 233
打不赢,就换地方 / 234
如果强大对手咄咄逼人,你应该先下手为强 / 235
诤言 / 235
第17章 船大难掉头
大型企业综合征 / 238
个人优先 / 241
靠兼并扩大规模有麻烦 / 241
抛锚点 / 246
CEO们为保持发展速度而挣扎 / 246
保持沟通 / 247
第18章 成也CEO,败也CEO
大势不好 / 251
不仅仅只是数字 / 251
先报忧 / 252
后报喜 / 253
行动指南? / 253
是认知能力的问题 / 254
洞悉实情 / 255
需要长远规划 / 256
坚持就是胜利 / 257
成也CEO,败也CEO / 258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
特劳特致中国读者
总序
前言
不能再指望有个为你打点一切的老大哥了。这是个全新的竞争世界,人力图成功。但是,孤军奋战必将失败,善用他人才能成功。
第1章 你错了,诺曼·文森特先生 / 1
有许多关于成功的理论,要么强调相信自己,要么强调设定目标。可是,这些理论解决不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自信心成功理论 / 2
设定目标的成功理论 / 4
第2章 嘿,老爸,给我5 000万美元
怎么样 / 8
不管你是不是聪明绝顶或者目标远大,有个富爸爸,有人肯帮你,你就能过上好日子。
我要自己做 / 10
善用生活中的不利因素 / 11
什么是成功 / 12
第3章 高风险赛马 / 14
赛场上的马匹各式各样,有些马的胜率明显要比别的马高,尽量避免高风险的赌注。
努力型赛马:100∶1 / 16
智商型赛马:75∶1 / 20
教育型赛马:60∶1 / 21
企业型赛马:50∶1 / 22
第4章 中等风险赛马 / 26
高风险赌注意味着完全依赖自己身上的某种东西,买中等风险的赛马就是认为成功要部分依靠自己,部分借助外力。
才华型赛马:25∶1 / 27
爱好型赛马:20∶1 / 35
地利型赛马:15∶1 / 38
宣传型赛马:10∶1 / 41
第5章 低风险赛马 / 46
低风险的赛马就是把成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外界帮助上。这里介绍六种最重要的低风险赌注,一种来自联姻。
产品型赛马:5∶1 / 47
创意型赛马:4∶1 / 51
他人型赛马:3∶1 / 53
伙伴型赛马:5∶2 / 56
配偶型赛马:2∶1 / 58
家族型赛马:3∶2 / 60
第6章 企业型赛马 / 63
选择加盟大企业,等于骑上一匹赔率为50∶1的赛马。你得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当然,驾驭这匹马还有更简单的方法。
做一只“早起的鸟儿” / 65
做一个政治家 / 69
做一个耀眼的人 / 76
做一名英雄 / 81
做一个救星 / 84
第7章 产品型赛马 / 88
这倒不需要你自己有多少创新本领,如何发现别人的能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发明常与领悟相伴 / 89
警惕市场调研 / 91
你获得大量的事先警告 / 93
未来与过去几多相似 / 99
简单概念好于复杂概念 / 99
学会如何说:“就这样了” / 102
如果你找不到产品,那就找出问题来 / 104
你永远不会太年轻 / 107
你永远不会太老 / 110
不要轻信媒体炒作 / 112
当偶然事件发生时 / 116
当不测事件发生时 / 117
第8章 创意型赛马 / 121
你不必对每件事都有什么奇思妙想,别人的思维也是一样好,不过要学会从杂乱的思想中辨别出真正智慧的火花。
每个人都是专家 / 122
识别一个好创意 / 124
想出一个好创意 / 132
把你的创意推销给外人 / 135
保护和培养一个创意 / 136
应对夹道攻击 / 138
贯彻实施和提供资金 / 139
第9章 他人型赛马 / 140
下工夫找一个好老板是值得肯定的。问题在于怎样找到一个值得休戚与共的老板,关于这点,我们有张清单,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
找一个老板当坐骑 / 144
瞄准最高点 / 148
找个同事当坐骑 / 151
找个朋友当坐骑 / 152
利用名人当坐骑 / 155
第10章 伙伴型赛马 / 158
面临险境时,两个人的机会要比一个人的多,因为很少有人能对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孤独者常常会因为过于自负而受伤。
音乐合作伙伴 / 159
电视合作伙伴 / 162
电影合作伙伴 / 163
商业合作伙伴 / 165
婚姻伙伴 / 166
寻找伙伴 / 168
第11章 配偶型赛马 / 170
婚姻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经济合伙形式,你的配偶可以为你的职业或者事业做出五种明显的贡献。
资金 / 173
关系 / 175
鼓励 / 176
家族 / 177
遗产 / 177
第12章 家族型赛马 / 179
家族的纽带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财富,有这么多人只专注于“做自己的事”,而忽略了家族的力量,真让人吃惊。
学会分享权力 / 184
家族纷争进行时 / 186
打造家族王国 / 189
女性骑手 / 196
发挥家族姓氏的作用 / 201
第13章 更换赛马 / 203
时间在变,形势在变。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转变,可是有三种恐惧让我们不敢接受转变。
出现新兴行业之时 / 209
当竞争态势转变时 / 211
企业形势发生变化时 / 212
当百年难遇的机会来敲门时 / 213
当你落入窠臼不可自拔之时 / 215
畏惧变化 / 216
第14章 没有第二幕 / 220
很多原本成功的企业曾将自己的本行转手而试图开拓新业务,可惜没几家企业能够成功。这里将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难以奏效。
特朗普式陷阱 / 221
卷土重来 / 223
为什么二次创业会如此困难 / 227
失败是错失良机的结果 / 232
重演第一幕 / 234
第15章 借口,还是借口 / 236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不再寻找借口而是加入比赛,这里有七种寻找合适赛马的指南,遵循这些指示,好戏即将开始。
人格魅力比智力更重要 / 238
机会绝对均等永远不会存在 / 239
放弃梦想—把握机遇 / 240
规划事业就是强化错觉 / 241
永远不会为时过早,也永远不会为时过晚 / 242
管住嘴不后悔 / 242
到新领域去寻找你的赛马 / 243
译者后记 / 245
附录A 特劳特思想应用 / 248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 250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特劳特致中国读者
总序
推荐序一 杰克·特劳特
推荐序二 李福成
第3版前言
上 篇
中国品牌竞争力分析报告
第1章 中国企业的七大品牌观念误区 / 3
第2章 品牌战略方法的三次演变 / 11
第3章 定位的本质:占有心智资源 / 20
第4章 重新改善对待品牌的心智模式 / 42
第5章 品牌定位的三种方法 / 58
第6章 定位之后的系统整合 / 67
第7章 中国企业的世界品牌战略 / 84
下 篇 品牌实践与交流
第8章 王老吉品牌的战略历程 / 105
第9章 品牌定位与企业战略的三重关系 / 163
第10章 麦肯锡品牌观的错误及教训 / 177
第11章 如何打造国家和地区品牌 / 192
后记 TCL、长虹与联想为什么不听忠告 / 208
致谢 / 220
附录A 特劳特思想应用 / 222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 224
译者序
---------------------------商战(经典重译版)---------------------------
定位理论
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刊登“定位时代来临”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0年。自1981年《定位》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0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当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0多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上“水土不服”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的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是仁者见仁的问题,很难有实质性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则高下立现。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盈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的六大电子企业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盈利水平。
. 定位理论正是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与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通用电气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的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能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新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0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的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两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品牌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2012年2月于上海陆家嘴
20周年版序
回顾过去,《商战》初版之时,大竞争时代还未到来。当时,“全球经济”这一术语尚未诞生。如今我们司空见惯的各种科技,当时还只是某些硅谷工程师眼中的智慧火花,而全球贸易也只是少数跨国公司所从事的商业活动。
如今一切都变了。相比今日的市场竞争环境,我们当初描绘的商业就像是一个轻松的茶话会。如今,商战正在全球各地爆发和升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每家企业都在争夺其他企业的生意。
所有这一切意味着,《商战》所述的战略原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应对竞争,学会如何避开竞争对手的强势和利用它们的弱点。企业高层必须明白,不要让你为自己的企业流血牺牲,而是让其他人为他的企业流血牺牲。
不论你经营的是大型企业、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商战》将为企业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恰当的战略模式。
本书的内容是在商学院中绝对学不到的。
---------------------------重新定位(经典重译版)---------------------------
1969年,特劳特先生开创了“定位”概念:如何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实现差异化,从而建立认知优势。40年后的今天,特劳特先生给我们带来了“重新定位”概念:如何调整潜在顾客心智中的认知。
其实,重新定位概念最早出现在特劳特先生《定位》一书中,是关于如何为竞争对手贴上负面标签,进而为自己建立起正面的定位。当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已经找不到空白市场,要想让自己进入消费者的心智,必须动摇已有的观念和认知,将竞争对手从已有的位置上挤掉。
为何在30年后重新提出“重新定位”?为何重新定位的时代已经到来?
重新定位是应对如今3C时代—“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和“危机”(crisis)—的战略营销之道。
进入21世纪,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竞争的爆炸式增长更是不言而喻的。从大宗物品到高科技产品,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中国消费者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经历了由“无可选择”到“无从选择”的过程。选择的激增已远远超过消费者心智的承载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企业不仅需要重新定位理论在这个没有空白的市场上立足,更需要重新定位理论来指导自己不断演变,迎接竞争对手不断发起的挑战。
全球化的今天,每项新技术都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辐射全球的每个角落。随之而来的变化会摧毁一个企业,也同样带来机遇。
施乐错过了激光打印术,惠普却因此建立起一项巨大的业务。
柯达对数码技术的迟疑造就了之后很多的数码摄影技术公司。
对仓储式卖场的应对不力,让西尔斯公司辉煌不再,却产生了今天的沃尔玛、麦德龙和家乐福等零售巨头。
电子商务的出现威胁到传统实体零售业。在中国,我们看到淘宝、当当和京东等一批网上商城的兴起。
……
由科技驱动的变化迫使企业不断演变,从名字到产品,从销售渠道到目标顾客,从技术开发到广告公关,而这些演变都要靠调整顾客心智中的认知才能最终完成。
《重新定位》是面对世界大环境的,但对中国同样意义重大。特劳特先生曾不止一次提到“中国处在十字路口上”,并提醒我们中国需要创新和品牌。虽然此次中国可谓顺利化解金融危机,但是这次危机让中国意识到作为世界工厂的严重掣肘和品牌的重要作用。然而,中国却缺少品牌,尤其是世界品牌,在2009年8月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世界最有价值品牌100强名单中,中国品牌无一上榜。没有品牌,就意味着处在商业食物链的底端,利益饱受冲击。中国的下一步是创建自己的品牌。令人庆幸的是,近些年来,中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定位的重要性,并将其付诸实践。但也有很多企业依然在品牌延伸、降价促销的歧途上行进着。
《重新定位》是特劳特先生40年商业经验的结晶,是对定位理论的完善和创新。作为打造品牌的重要理论,此书的出版正逢中国企业急需品牌的时候,对中国企业而言可谓及时雨。而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正好可以让“重新定位”实现其意义,因为无论是“定位”还是“重新定位”,都需要践行才能体现价值。
邓德隆
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
---------------------------显而易见:终结营销混乱(经典重译版)---------------------------
竞争的全球化、日新月异的科技、越来越挑剔的顾客,让企业的管理者面临空前巨大的压力。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如何更好地营销、打造品牌?在这本书里,特劳特先生将为你拨开迷雾,揭开关于企业战略、营销、广告以及品牌打造的重重陷阱,让一切回归简单本质。
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是造成营销混乱的罪魁祸首,用“显而易见”的常识思考商业世界的真相,则是终结营销混乱的解决方案。
为何企业应该寻找“显而易见”呢?一切要从“定位”(positioning)说起。1969年,特劳特先生第一个提出了定位观念。他发现,商业竞争的真正战场是在顾客的心智中,要赢得心智之战的胜利就必须要定位。可以说,定位是一项把顾客心智的运作规律应用在企业战略和营销中的独特技术。40年来,特劳特先生深入各行各业,用定位帮助成百上千的企业解决了战略、营销和品牌打造的课题。定位理论已走出美国,在全球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实践,发展成一门成熟的学科。作为定位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者,我认为定位是商业史上最重大的发现,特劳特先生完全有资格获得商业上的“诺贝尔奖”。
显而易见正是定位的本质。显而易见,意味着顾客的心智能理解你、认同你,进而选择你的产品和服务。显而易见,也意味着你的员工和合作伙伴能理解、认同你的战略和营销方案,进而执行到位。当你从普通顾客的角度,用显而易见的常识来思考时,就很容易发现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解决之道。比如,通用汽车的问题是如此显而易见:雪佛兰、别克、凯迪拉克等品牌在疯狂扩展产品线后,消费者已经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他们又有什么理由来选择它们呢?通用汽车市场份额的节节败退,是意料之中的。通用旗下的品牌若不重新定位,给顾客提供显而易见的购买理由,那么美国政府的援救不过是一剂短期兴奋剂。对于通用汽车的问题,特劳特先生多年前就已提出,包括在本书中再次提及以示警惕。又比如,在书的末尾,特劳特披露了一段未曾公开过的咨询经历:他曾为IBM提出新的战略方向—“集成电脑服务”,这是IBM显而易见的出路,因为它符合顾客对IBM的既有认知:IBM生产各种电脑产品,它应该最有能力把所有的东西整合在一起。就是这样显而易见的方向,让IBM这头大象可以跳舞。
显而易见,必定是简单直白的。一个简单的定位概念,因为让顾客显而易见,会释放出巨大的威力。奔驰的“尊贵”、宝马的“驾驶”,成就了两大豪华车品牌;奥巴马的“变革”,令其当选美国总统。在中国,“怕上火,喝王老吉”这样一个简单直、接的定位诉求,推动王老吉凉茶的销售额从1亿多元到超过100亿元。
本书是特劳特先生40年商业经验的总结,它将赋予你智慧,引导你走上正确的道路。
邓德隆
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与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通用电气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的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能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新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0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的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两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品牌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2012年2月于上海陆家嘴
20周年版序
回顾过去,《商战》初版之时,大竞争时代还未到来。当时,“全球经济”这一术语尚未诞生。如今我们司空见惯的各种科技,当时还只是某些硅谷工程师眼中的智慧火花,而全球贸易也只是少数跨国公司所从事的商业活动。
如今一切都变了。相比今日的市场竞争环境,我们当初描绘的商业就像是一个轻松的茶话会。如今,商战正在全球各地爆发和升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每家企业都在争夺其他企业的生意。
所有这一切意味着,《商战》所述的战略原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应对竞争,学会如何避开竞争对手的强势和利用它们的弱点。企业高层必须明白,不要让你为自己的企业流血牺牲,而是让其他人为他的企业流血牺牲。
不论你经营的是大型企业、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商战》将为企业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恰当的战略模式。
本书的内容是在商学院中绝对学不到的。
---------------------------重新定位(经典重译版)---------------------------
1969年,特劳特先生开创了“定位”概念:如何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实现差异化,从而建立认知优势。40年后的今天,特劳特先生给我们带来了“重新定位”概念:如何调整潜在顾客心智中的认知。
其实,重新定位概念最早出现在特劳特先生《定位》一书中,是关于如何为竞争对手贴上负面标签,进而为自己建立起正面的定位。当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已经找不到空白市场,要想让自己进入消费者的心智,必须动摇已有的观念和认知,将竞争对手从已有的位置上挤掉。
为何在30年后重新提出“重新定位”?为何重新定位的时代已经到来?
重新定位是应对如今3C时代—“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和“危机”(crisis)—的战略营销之道。
进入21世纪,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竞争的爆炸式增长更是不言而喻的。从大宗物品到高科技产品,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中国消费者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经历了由“无可选择”到“无从选择”的过程。选择的激增已远远超过消费者心智的承载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企业不仅需要重新定位理论在这个没有空白的市场上立足,更需要重新定位理论来指导自己不断演变,迎接竞争对手不断发起的挑战。
全球化的今天,每项新技术都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辐射全球的每个角落。随之而来的变化会摧毁一个企业,也同样带来机遇。
施乐错过了激光打印术,惠普却因此建立起一项巨大的业务。
柯达对数码技术的迟疑造就了之后很多的数码摄影技术公司。
对仓储式卖场的应对不力,让西尔斯公司辉煌不再,却产生了今天的沃尔玛、麦德龙和家乐福等零售巨头。
电子商务的出现威胁到传统实体零售业。在中国,我们看到淘宝、当当和京东等一批网上商城的兴起。
……
由科技驱动的变化迫使企业不断演变,从名字到产品,从销售渠道到目标顾客,从技术开发到广告公关,而这些演变都要靠调整顾客心智中的认知才能最终完成。
《重新定位》是面对世界大环境的,但对中国同样意义重大。特劳特先生曾不止一次提到“中国处在十字路口上”,并提醒我们中国需要创新和品牌。虽然此次中国可谓顺利化解金融危机,但是这次危机让中国意识到作为世界工厂的严重掣肘和品牌的重要作用。然而,中国却缺少品牌,尤其是世界品牌,在2009年8月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世界最有价值品牌100强名单中,中国品牌无一上榜。没有品牌,就意味着处在商业食物链的底端,利益饱受冲击。中国的下一步是创建自己的品牌。令人庆幸的是,近些年来,中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定位的重要性,并将其付诸实践。但也有很多企业依然在品牌延伸、降价促销的歧途上行进着。
《重新定位》是特劳特先生40年商业经验的结晶,是对定位理论的完善和创新。作为打造品牌的重要理论,此书的出版正逢中国企业急需品牌的时候,对中国企业而言可谓及时雨。而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正好可以让“重新定位”实现其意义,因为无论是“定位”还是“重新定位”,都需要践行才能体现价值。
邓德隆
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
---------------------------显而易见:终结营销混乱(经典重译版)---------------------------
竞争的全球化、日新月异的科技、越来越挑剔的顾客,让企业的管理者面临空前巨大的压力。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如何更好地营销、打造品牌?在这本书里,特劳特先生将为你拨开迷雾,揭开关于企业战略、营销、广告以及品牌打造的重重陷阱,让一切回归简单本质。
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是造成营销混乱的罪魁祸首,用“显而易见”的常识思考商业世界的真相,则是终结营销混乱的解决方案。
为何企业应该寻找“显而易见”呢?一切要从“定位”(positioning)说起。1969年,特劳特先生第一个提出了定位观念。他发现,商业竞争的真正战场是在顾客的心智中,要赢得心智之战的胜利就必须要定位。可以说,定位是一项把顾客心智的运作规律应用在企业战略和营销中的独特技术。40年来,特劳特先生深入各行各业,用定位帮助成百上千的企业解决了战略、营销和品牌打造的课题。定位理论已走出美国,在全球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实践,发展成一门成熟的学科。作为定位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者,我认为定位是商业史上最重大的发现,特劳特先生完全有资格获得商业上的“诺贝尔奖”。
显而易见正是定位的本质。显而易见,意味着顾客的心智能理解你、认同你,进而选择你的产品和服务。显而易见,也意味着你的员工和合作伙伴能理解、认同你的战略和营销方案,进而执行到位。当你从普通顾客的角度,用显而易见的常识来思考时,就很容易发现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解决之道。比如,通用汽车的问题是如此显而易见:雪佛兰、别克、凯迪拉克等品牌在疯狂扩展产品线后,消费者已经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他们又有什么理由来选择它们呢?通用汽车市场份额的节节败退,是意料之中的。通用旗下的品牌若不重新定位,给顾客提供显而易见的购买理由,那么美国政府的援救不过是一剂短期兴奋剂。对于通用汽车的问题,特劳特先生多年前就已提出,包括在本书中再次提及以示警惕。又比如,在书的末尾,特劳特披露了一段未曾公开过的咨询经历:他曾为IBM提出新的战略方向—“集成电脑服务”,这是IBM显而易见的出路,因为它符合顾客对IBM的既有认知:IBM生产各种电脑产品,它应该最有能力把所有的东西整合在一起。就是这样显而易见的方向,让IBM这头大象可以跳舞。
显而易见,必定是简单直白的。一个简单的定位概念,因为让顾客显而易见,会释放出巨大的威力。奔驰的“尊贵”、宝马的“驾驶”,成就了两大豪华车品牌;奥巴马的“变革”,令其当选美国总统。在中国,“怕上火,喝王老吉”这样一个简单直、接的定位诉求,推动王老吉凉茶的销售额从1亿多元到超过100亿元。
本书是特劳特先生40年商业经验的总结,它将赋予你智慧,引导你走上正确的道路。
邓德隆
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
前言
---------------------------视觉锤:视觉时代的定位之道---------------------------
40年前,《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发表了我和杰克特劳特共同撰写的系列文章“定位时代的到来”(The Positioning Era Cometh)。
9年后,麦格劳–希尔公司出版了我们的《定位》(Positioning)一书,随后“定位”成为营销界影响最大的概念之一。(2001年,麦格劳–希尔公司推出了该书的20周年版。)
迄今为止,《定位》一书在全球已经售出了100多万册,这还不包括在中国售出的40万册。
对任何概念来说,40年保持不变都太久了,尤其是在快速变革的营销界。从现在来看,这个概念显得有些老。
它过时了吗?
很多公司仍然在为它们的品牌撰写“定位”报告,很多营销战略都称是为了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建立“定位”。
就在2009年,《定位》一书被《广告时代》的读者选为“读到过的最好的营销类图书”。(同年,哈佛商学院出版了《有史以来100本最好的商业图书》一书,《定位》名列其中。)
其他作者还在围绕这个主题写书。近期出版的有《给品牌定位》(Positioning the Brand)、《竞争定位》(Competitive Positioning)和《为专业定位》(Positioning for Professionals)。
尽管在过去40年中,营销界发生了很多革命性的变革,但定位看起来似乎依然很重要。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营销、公关的崛起,还有谷歌、Facebook、推特、Groupon、LinkedIn以及很多其他数字技术都在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消费者。
这些发展都很重要,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它们仍然是战术层面的。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品牌,仅有最新的战术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战略,这就是“定位”能持续获得关注的原因。
定位理论有一个弱点。定位战略无一不是用语言表达的。在执行定位战略时,你寻找心智中的语言空缺,用你的品牌名填补这个空缺。例如,雷克萨斯填补了“日本豪华车”这个空缺。一旦雷克萨斯品牌牢牢地定位在人们心智中,它几乎可以不受竞争的影响。
尽管“语言”定位战略获得了成功,但可能会让一部分读者感到惊讶,进入心智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文字,而是依靠视觉。
1973年,心理学教授莱昂内尔斯坦丁做了一项调查研究。他请研究对象在5天之内看了10 000张图片。每张图片展示5秒钟。之后,在向研究对象展示成组的图片时(一张是他们见过的,一张是此前没有见过的),他们能记住之前看到过的70%的图片。
这一统计结果非常显著。试试展示10 000条广告口号,每条5秒钟,一个人在5天之后还能记住多少?
. 在一个传播信息过度的社会里,消费者很少会记住定位口号。无论语言组织得多么巧妙,或你的定位概念在焦点小组测试中得到的反馈多好,如果消费者没有记住你的信息,一切都没有价值。
什么语言信息可以停留在消费者的心智中?
是什么让某些概念可以存在人的记忆中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
是情感。
想想你的过去。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事?
是那些让你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的事情。那些事情是带有情感的。
你结婚的那一天。你女儿结婚的那一天。你发生车祸的那一天。你升职的那一天。你买了第一套房子的那一天。这些事情你都可以在脑子里画面重现。
视觉具备情感力量,这是书面文字或声音所没有的。观察一下在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他们会放声大笑,有时还会落泪哭泣。
再观察一下读小说的人,可能电影还是从这部小说改编而来,但你几乎不会看到任何外现的情感迹象。
这就是在屏幕上的视觉与书本上的文字的差异。一个是能引发情感的,另一个则不能。
是情感使得记忆长时间存在于心智中,但为什么视觉是带情感的,而文字不带?
那是因为每个人的大脑实际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左半脑和右半脑。
你的左半脑处理连续的信息,它用语言思考,是线性、系统性地工作的。
你的右半脑处理平行的信息,它用意象思考,它“看”整体全局。
每个消费者都有两个半脑,一个负责语言,一个负责视觉。
定位规划的目的是要把一个字眼或一个语言概念植入消费者的心智中,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文字,而是依靠具有情感诉求的视觉。
但也不是任何视觉都可行。毕竟,广告和其他形式的传播都充斥着各种视觉图像。
品牌需要的是能够强化其语言定位概念的视觉。
视觉会引起右半脑的注意,右半脑会向左半脑传递一个信息,令左半脑去读或听与这个视觉相关的语言文字。
“定位”,是一个语言概念,是钉子,将定位这个钉子钉入消费者心智的工具就是视觉锤。
这是劳拉提出的概念,我非常期待它成为与“定位”一样著名的理论。
艾里斯
---------------------------品牌22律---------------------------
什么是打造品牌?从商业的角度看,在市场上打造品牌就像在大牧场上搞品牌建设。
一个打造品牌的策划应当能把你的奶牛从同一范围内的其他奶牛中区别出来,即使在同一范围内所有的牛看起来都极为相似。
成功的品牌打造策划是以独特的概念为基础的,它的目的是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创造一个市场中其他产品所没有的认知。
一个成功的品牌能够引起所有人的兴趣吗?不能。同一个独特的概念无法使一个品牌得到全世界的认同。
然而,拓宽基础、扩大吸引力、延伸产品线等都是市场营销中的流行趋势。试图提高公司市场份额的努力通常也会破坏品牌的力量。
这是销售和打造品牌之间的差别。你能卖出一只售价100美元的劳力士(Rolex)手表吗?当然,可能你可以卖出几百万只,同时也提升了劳力士手表的销量。但在长期会对劳力士品牌有什么影响?廉价的劳力士手表最终会扼杀劳力士奢华的品牌。
同一条原则几乎适用于营销的每个方面。短期来讲,传统的营销战略(扩张和产品线延伸)会提升销量,但在长期的运行中它们最终会削弱品牌的力量并使销量下滑。
传统的营销本该基于品牌打造,事实上却是以销售为基础的。营销不是销售。营销是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建立一个品牌。如果你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你就会有一个强大的营销策划。如果你不能建立一个品牌,那么所有的广告、奇特的包装、促销方案、网页设计和公关都无法帮助你达成目标。
营销是打造品牌。这两个概念的关联非常紧密,几乎无法单独视之。此外,一家公司所做的每个努力都是为了品牌的打造,所以不能把营销作为一个单独区隔出来的职能。
营销就是公司在商业中所能做的事情,营销是一家公司的根本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在公司工作的人都应该关心营销,尤其是要熟谙品牌打造的定律。
如果整个公司是营销部门,那么整个公司就是一个品牌部门。
看起来似乎不太合乎逻辑,但我们认为当营销概念本身变得陈旧时,它将被一个叫作“品牌化”的概念所取代。
加速这种趋势的是销售的下滑。作为一种职业和一项职能,销售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缓缓下沉。如今,大多数产品和服务是被买走的,而不是被卖出去的。而打造品牌(即“品牌化”)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过程。打造品牌向顾客“预售”了产品或服务。品牌化完全是一种更高效的销售商品的方法。
有句古语说:“除非卖出某物,否则他一事无成。”现在它正被这样一句口号所代替:“除非为某物打造品牌,否则他一事无成。”
在超市或者药店中,各种品牌被排列在货架上。当顾客在不同品牌之间挑选时,大量的购买发生了。然而销售在哪里呢?
销售包含在品牌中。在这个多媒体的时代,作为一件商品必要的保证,口头上的推销已经由它的品牌名所代表,而不再是销售员的个人推荐。
多年来盛行在超市中的现象,如今正流行在营销界。除了化妆品专柜之外,大多数百货商店已经不再雇用店员来销售产品。店员在一段时期内可以帮助提升销量。
越来越多的汽车经销商采用单一价格,拒绝还价的“土星”销售策略。绝大多数书店、药房、床上用品商店都采用自助零售方式,甚至鞋店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零售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巨型的沃尔玛超级中心。产品高高地堆积起来,有序地陈列着,并且有合理的定价,但总是“卖不动”。
全世界的商业正在发生一种革命性的转变:从销售到购买的转变。这种转变由品牌启发,并且被品牌放大、加速。
营销的本质就是在顾客的心智中打造一个品牌。但是,你会问,什么是品牌?
一些经理人认为品牌就是与他们的公司或产品名称相分离的特征和质量。
一位分析师就一家公司成功的营销项目说:“他们把他们的名字融入了一个品牌当中。”
他们把他们的名字融入了一个品牌当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就字面来说,一家公司与其产品名称和品牌名称没有什么区别。
很显然,营销人员对公司名称、部门名称、品牌名称和模型名称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更不用说副品牌、超级大品牌、侧翼品牌和其他各种品牌了。
然而,当你探究潜在顾客的心智时,所有这些差异都将消失。想象一下,一个消费者对他的一位朋友说:“你认为这种新的侧翼品牌怎么样?”
“没什么,我宁愿选择延伸品牌或者副品牌。”
人们不会这样谈论,也不会那样考虑。借引格特鲁德·斯泰恩(Gertrude Stein)的话来释义:“一个品牌说到底就是一个品牌”。
一个品牌的名称仅仅是心智中的一个词语,虽然它是一个特殊的词语。一个品牌的名称是一个名词,一个专有名词,就像所有专有名词都用大写字母拼写一样。
任何一个专有名词都是一个品牌,不论它属于个人、公司或者组织。巴特哥尼亚(Patagonia)是一条服装产品线的一个品牌名称,但它也是阿根廷和智利的旅游业为激发人们对这个质朴而美丽的地区的旅游兴趣所使用的一个品牌。
费城(Philadelphia)是一个领先奶油乳酪业的品牌名称,但同时也是“兄弟之爱”城市的品牌名称。
品牌并不局限于250万个在美国政府已注册的商标,也不仅仅局限于在世界其他国家注册的数以百万计的名字和标识。
任何专有名词都是一个品牌。你也是一个品牌,而且,如果你想在一生中能够真正成功,你应该将你自己视为一个品牌,并遵循此书中所列出的品牌打造定律。
一个品牌的力量在于它影响购买行为的能力,但包装上的品牌名称和心智中的品牌名称并不等同。
在“7-11”连锁店挑选了一块面包和一夸脱牛奶的顾客,通常完成了对两种品牌产品的选购。然而,在购买者心智中,可能只有很少甚至没有品牌偏好,它仅仅是一夸脱牛奶和一块面包。
然而,同样的顾客在购买半打瓶装的啤酒和一盒香烟时,他很有可能会去寻找一个特定的啤酒品牌和一个特定的香烟品牌。
传统的观念认为,啤酒、香烟与面包、牛奶是有区别的。啤酒和香烟是品牌的购买,而面包和牛奶是常规产品的购买。
这也许在字面上是没错的,但它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只要遵循品牌打造的定律,你可以在任何品类中都建立起品牌,包括面包和牛奶。一些公司已经这样做了,例如,牛奶品类中的Lactaid品牌、豆奶品类中的Silk品牌和面包品类中的Earth Grains品牌。
如果有一种日用品品类,它就是H2O,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在美国,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从水龙头中获取干净的水,那么,从商店里购买水就没有必要了,但现实中还是有许多人在商店购买水。
依云(Evian)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品牌,最近一次我们买了1.5升的水,支付了1.69美元。同一天,同样以每升来对比,依云的售价比百威啤酒高20%,比波登(Borden抯)牛奶高40%。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本书所要做的就是帮助你在业务中运用品牌思维或者掌握“品牌打造”的过程。换句话说,把你的水变成依云,或者把你自己变成下一个比尔·盖茨。目标是远大的,你可能从未达到过比你期望的更高的目标。
---------------------------董事会里的战争:企业管理层的25个营销误区---------------------------
被划分的大脑
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每个半球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
左半脑处理连续的信息,以线性和系统方法用语言进行思维。
右半脑处理平行的信息,用图像进行思维,负责抓取重点。
思维习惯通常被其中一个半球主导,这与人类的一个特征是一致的。
有人惯用左手,也有人惯用右手。类似地,有人用左脑思考,也有人用右脑思考(这两种情况并不互相影响,用左脑思考的人可以惯用右手也可以惯用左手,反之亦然)。
你属于哪一种?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CEO,那么你很有可能是左脑思维者。在做出决定之前,你需要得到事实、图表、市场数据和消费者调查的支持。否则,盈亏结算和股票市值也不会成为商业中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了。
如果你从事营销方面的工作,你很有可能是右脑思维者。你的决定常常是凭借“本能的直觉”,很少或几乎不依靠任何支持性的证据,否则也不会有像营销这样富有创造性的学科了。
语言思维vs.视觉思维
两者的另一个显著差别是左脑思维者偏好语言思维,而右脑思维者偏好视觉思维。
当一位管理派人士做演讲时,他通常站在讲台后,照着题词板或文稿朗读。
当一位营销派人士做演讲时,他通常站在屏幕前,展示很多图片或影像。
左脑思维倾向的管理层即使在演讲时使用幻灯片演示,那些视觉上的元素也不是图像,只是一些文字。
因为他们是语言思维导向的,所以左脑思维者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而右脑思维者通常是很好的写手。
为什么?因为相比于语言思维,在纸上书写文字更像是视觉挑战。例如,在信件和电子邮件中,右脑思维者通常会在每一行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分析性思维vs.全局性思维
那些研究风险管理科学与艺术的左脑思想家们聘用博士建立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在复杂的抵押贷款文件档案中分析每一个出错的可能。
现在看起来似乎是他们遗漏了可能出错的价值约7 000亿美元的东西。
全局性的右脑思维者会在全局中看到重点。为什么要把钱借给无力偿还的人?
计算机是绝对的“左脑思维”机器—可以对几百万条信息进行分析和追踪,却在抓取重点时彻底迷失。
华尔街上那些金融机构依靠计算机来决定投资风险,这正是左脑思维者典型的愚行。正如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言:“不要做公式化的傻子。”
一台计算机只会往后看,它只能对已经存在的数据进行分析。人类的大脑,尤其是习惯于右脑思维的,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设想。
确定vs.不确定
逻辑和分析性思维使人们对预知未来的能力充满信心。毕竟,如果你已经对一个情况的众多细节都进行了研究,你就应该能预见接下来会发生的事。
这就是左脑思维的领导者通常对他们的预知能力抱有绝对信心的原因。
如果董事会的办公桌上有很多战略方案,当CEO带着他对未来的看法参与会议时,讨论就无法进行。“我们就执行第一个方案好了,因为它会在可见的未来给我们带来最好的结果”,讨论就此结束。
我们带着挫败感离开会议。面对一个对未来有着非凡预知能力、知晓适合公司战略的CEO,我们无从与之争论。
你知道吗,包括你正在阅读或即将阅读的书籍在内,所有的印刷媒体都将在2017年之前废弃。至少微软的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在2007的时候是这样预言的。
“不出10年,我们今天定义为媒体的任何形式,无论是印刷媒体、电视或互联网,都将通过IP(网络协议)和数字信号传输,”鲍尔默先生如是说,“所有的内容都将通过数字信号传输,任何你阅读的内容也将由屏幕来承载。”
正如我们记得的,广播的普及使报纸和杂志过时,电视也让广播过时了,那么互联网会让所有这些都过时的。等着瞧吧。
“确定”是左脑思维者的记号,而右脑思维者从不如此确定(这个世界太大、太复杂,太让人困惑,任何人都无法真正领会)。
如果你会对不同战略的结果持有不确定性,那么你很有可能会想尝试一个全新的概念。
再问一次,你属于哪一类型?
也许你会认为你可以支配你的左右脑同等灵活地思考,但研究表明这不太现实。
两手同能vs.两脑同能
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几乎不可能。许多人被认为是可以平衡地使用左右手(比如棒球比赛中左右手都能打的击手),但其实他们是左撇子,经过了长期训练才能灵活地使用右手,反之亦然。
平衡使用左右半脑也几乎不可能实现,你可以学习如何练习使用你不常用的那半边大脑,但要做到左右同时平等地工作基本是不可能的,先天就决定了你在生活中是左脑思维者还是右脑思维者。
这也不是什么坏事。
这样的思维差异造就了各行各业:艺术家和银行家、会计师和音乐家、教师和房地产经纪、作家和工程师、建筑师和律师。
每个职业都吸引着用左脑或右脑思考的人。管理和经营一个企业或许需要逻辑和分析性思维的人,但是企业同样需要一个直觉敏锐、能全局思考的人来推行营销。
再问一次,你属于哪一类型
当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时,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是左脑思维者。为什么?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很自信。他们认为自己总是对的,错的总是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
“我是对的,你错了。”是人类大脑最普遍的态度,这也没什么害处。但是人类是如何发展起如此强烈的信念的?人们认为这一定是逻辑和分析性思维的结果。
这也不全对。你同样可以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右脑思维者。直觉性的思考也像逻辑思考一样对自己抱有确定的态度—甚至更加确定,因为他们不需要用事实来支持自己的结论。
即使你不能平衡使用大脑,但你仍然在使用左右两个半脑,只是更偏好其中一个。这就像人们用双手干活,但习惯于用左手或右手。
然而,当左右大脑严重失衡时,就会像患有自闭症(左脑失衡)或读写障碍症(右脑失衡)等大脑失调症状一样。
一些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患有此类症状,神经学专家认为这是可以通过加强刺激其中一个半脑得到完全治愈的。大脑平衡中心(Brain Balance Centers)是这个方法领域的开拓者。
管理者vs.企业家
左右半脑的概念也有助于解释企业家和管理者这两者的不同。
绝大多数企业家都是右脑思维的,他们通常都是盯着“重点”的“梦想家”,时常就短期的境况感到困扰(这是直觉和整体思维方式的一个典型)。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家通常都不善于长期管理。也许一个企业需要由一个右脑思考者来促使其取得发展,也需要一个左脑思考者在它确实开始发展之后对其进行长期的管理。
史蒂芬·斯特恩(Stefan Stern,英国《金融时报》商业专栏作家)在《金融时报》专栏中这样写道:“没有企业家,就没有了业务。但是如果一直让企业家来管理,也同样不会有太多的业务。”
董事会里的战争
在多年的咨询生涯中,我们也参与了多场这样的战争,战争中留下的疤痕可以为此作证。
在失败的战争中,似乎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管理派总是赞成那些苍白的“常理”式的想法和概念,这也是他们左脑思考的一个映射。
我们赞成的观点和概念也许不太合乎逻辑,但是直觉告诉我们,这些想法都会奏效,这同样是我们右脑思考的一个映射。
最终由谁决定?牌局早已设定。任何一个营销决策都必须得到管理派的认同。
在本书中,我们发掘了管理思维和营销思维之间差异所在的25个方面—也是左脑思维者和右脑思维者之间的差异。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管理派都是左脑思维者,也并非所有的营销派都是右脑思维者。
有一个CEO很显然是一个右脑思维者,他就是苹果公司的前任CEO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商业界最伟大的领袖之一。乔布斯先生不屑于做营销调查,且非常相信直觉。这正是右脑思维者的两个特征。
董事会里的多样化
很多董事会战争在具有同一目的但思维方式迥异的两方之间发生,只要双方能彼此理解,差异也不见得是坏事。
最近我们为印度的一个客户完成了一项咨询服务。他们的产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们也聘用我们为其第二个项目提供咨询。
后来,他们的首席执行官告诉我们,之前他认为我们的想法很“愚蠢”,但是出于对我们的信任,他还是接受了我们的意见。
这是注定要发生的。如果你是逻辑思维的左脑思考者,你对右脑思维者提出的营销概念不会有太大的热情,它们对你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希望管理派人士能花一些时间更好地去了解营销规则,尤其是“常理”与“营销感觉”之间的差异。
我们同样希望营销派人士也能花时间去更好地了解提案总是遭到管理派反对的原因,尤其是在提案时,他们需要用更加具有逻辑性、符合表述和分析思维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也正是本书的初衷所在。
---------------------------22条商规---------------------------
数以亿计的钱被浪费在根本不可能奏效的各种营销计划上,无论这些计划听起来是多么的完美,也无论它们有着多么充足的资金支持。
很多人认为,只要有好的计划,好的执行,再加上足够的资金支持,营销就必然能取得成功。但事实远非如此。只要看看IBM、通用汽车和西尔斯这些企业的例子,你就会明白这是为什么了。
西尔斯的营销措施可以说一直都很出色;负责通用汽车公司营销的经理们可能是这个行业中最优秀,也最聪明的精英。当然,像通用汽车和IBM这样最大最好的公司通常可以吸引那些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公司的市场营销计划本身就建立在存在巨大漏洞的假设之上。
当被问及美国民众对大公司的看法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说:“我们畏惧这些公司的强大实力。”而今天,我们又为这些公司的虚弱无能而担心。
大部分公司都遇到了麻烦,特别是那些大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在过去十多年中,该公司因抹杀了旗下各品牌的独特性而损失惨重(它不仅让子品牌之间品牌外观相似,而且连价位也趋同)。为此,其市场占有率下降了10个百分点,相当于一年损失了1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尽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通用汽车公司遇到的并非竞争问题;尽管它的产品质量肯定不能算最好,但它遇到的也不是质量问题。很明显,是营销环节出现了问题。
今天,企业一旦在营销上犯了错,它在竞争中的劣势就很快表现在经营业绩上。要重新抢回生意,只能寄希望于对手也犯错。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在一开始就犯错呢?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确保你的营销计划符合营销定律。(尽管我们是在“市场营销”这个框架中来定义我们的各种观点和概念的,但其实无论你在企业里担任何职,也无论你的企业营销什么产品和服务,这些定律都同样行之有效。)
市场营销定律到底是什么呢?又是谁把他们从西奈山的石碑上带了下来?本书所讲述的就是市场营销的基本法则。
但是,是谁在讲述这些定律呢?两个来自康涅狄格州的家伙又是怎样发现这些曾被千百万人忽略的定律的呢?市场营销这一行当中有大批的实战家和理论家,为什么他们都会忽视这些我们认为显而易见的东西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我们所知,几乎没有人愿意承认世界上存在市场营销定律,当然,更不会有人相信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定律。
既然世间存在自然定律,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有市场营销定律呢?你可以制造一架外观非常豪华美观的飞机,但只有这架飞机的构造符合物理学原理,尤其是重力原理,它才能够在天空中遨游。你可以在沙滩上建造一个建筑奇观,但仅仅是一级飓风就可以使你的创造荡然无存。市场营销也是如此,如果你不懂得市场营销永恒不变的定律,那么无论你的计划有多出色,最终都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也许不愿意承认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是人类的天性。所以,大多数的市场营销人员都相信,只要你精力充沛、有足够的创造力,或者是十分果敢,特别是你愿意花大把的钱,那么就没有你办不到的事。
不过,一旦你意识到可能存在市场营销定律,那么你就不难发现这些定律。事实上,它们显而易见。
25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市场营销中有哪些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哪些又是无效的。我们发现,成功的市场营销计划总是与市场中的一些基本法则相符。
在我们的著作、文章、演讲和录像中,我们已经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市场营销的法则。我们提出了市场营销本质的战略模式,包括有关人类心智的模式。我们曾经以“定位”这一概念推广上述模式,我们还提出了营销战战略模式。在市场营销竞争中,我们将各种公司和品牌的营销战略模式分为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和游击战。
经过多年对市场营销法则和问题的研究,我们将自己的发现浓缩为能够决定市场竞争胜败的若干基本定律。
我们称这些法则为“市场营销永恒不变的定律”,共有22条。违背它们,你将自食其果。
---------------------------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彻底颠覆营销传统的公关圣经---------------------------
30年前,艾·里斯作为第一作者,为美国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写了一系列题为“定位时代的到来”的文章。这组文章引发了整个行业震动,几乎一夜之间,“定位”成了当时广告界和营销界的口头禅。
今天,如果让我们为同一杂志写同样的文章,我们的标题则会变成“公关时代的到来”。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营销都在经历着一个巨大的转变:从广告主导的阶段向公关主导的阶段转变。
今天,你无法通过广告推出一个新品牌,因为广告没有可信度。广告是王婆卖瓜,是公司急着销售产品时的自说自话。
今天,你只能通过公关推出新品牌。公关让你通过第三方之口,尤其是媒体之口,把你的故事告诉别人。
公关具有可信度,广告则没有。公关可以创建积极的认知,如果随后的广告活动得到正确的指引,这些认知就可以被进一步利用。
当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时,我们通常建议任何一个营销项目都要从公关开始,并且只有在达成公关目标后才能转向广告。
对那些迷信“广告一响,黄金万两”的人来说,这是个革命性的转变;对其他人来说,这是营销思想的一个重要进化。
公关的延续
无论在时间上还是主题上,都应当是公关第一、广告第二。广告实际上是公关的一种延续,并且只有在公关项目实施完成以后才能开始。更重要的是,广告推广的主题应该围绕并重复公关已经在目标客户心智中建立的认知。
广告何时启动也要慎重对待。只有在你成为一个强大的品牌并且有足够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广告活动才可以开始。
广告人有时把公关部门看做一个二等机构,他们认为只有在发生危机时或者最新的广告活动推出时公关才有作用。这就是目前整个行业的现状。
但实际上,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说,公关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无法退居广告之后。在很多方面,两者的角色已经翻转了。公关应该是司机,引领并指导着营销大巴的走向。这正是本书的主题:广告的没落和公关的崛起。
广告已死,公关长存
但是到处都是广告,广告怎么会死?放眼望去,遍地广告。这就像绘画,尽管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流行,但它还是死了。
对绘画来说,它的“死亡”不是绘画技法的死亡,而是绘画表达现实这一功能的死亡。
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Louis- Jacques-Mande-Daguerre)发明银版照相术之后的时代可以被叫做“绘画的没落和照相的崛起”。同样,广告作为工具已经失去了建立品牌的功能,和今天的绘画一样,广告将作为艺术继续存在。
这并不代表广告不再具备价值。艺术的价值存在于欣赏者的眼睛里。它只是意味着当一个工具成为艺术之后,就失去了工具本身的功能,因此也失去了被客观评价的可能。
一根蜡烛的价值
如何衡量一根蜡烛的价值?你不能从发光角度来看,因为蜡烛已经失去了作为房间照明工具的功能。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之后的时代应该叫做“蜡烛的没落和灯泡的崛起”。
但是,每天晚上,整个美国有几百万根蜡烛被点燃。如果餐桌上缺少一根蜡烛,这顿晚餐就不是一次完整的、浪漫的晚餐。这样的蜡烛每根可以卖到20美元或30美元,比一个灯泡贵得多。和灯泡不同,这根蜡烛的价值和它能否照明无关。如同壁炉和帆船,蜡烛此时已经失去了它的功能,变成了艺术。
各种形式的艺术都有它狂热的捍卫者,他们会为每件艺术作品的价值大小争来争去,因为缺乏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它的价值。
一则广告的价值
广告同样如此。广告的捍卫者会以提升品牌资产、创建品牌价值、同顾客建立情感纽带或激发激励销售队伍等为理由来热情地保卫他们的作品。
在某种程度上,所有这些理由都是对的。但是由于广告是艺术,它无法被客观衡量。
广告失去了它的传播功能,广告的价值存在于CEO、COO或营销经理的眼里。会议室里悬挂的百万美元的名画在你眼里值多少钱?你用在画上的逻辑同样可以用在你公司的广告上。
我们的观点是:广告不值它的代价……除了一个例外。这是个大的例外。当广告服务于一个功能性的目的时,那它就有一个实在的价值。但那个功能性的目的是什么?
广告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品牌,而是一旦通过其他方式(主要是公关或第三方的认证)建立品牌后用来保卫这个品牌。
不要低估这个保卫功能的重要性。大多数公司花了太多钱试图用广告建立品牌(实际上它们应该把这些钱用在公关上),并且在它们建立品牌后花太少钱用广告保卫它们的品牌。
创建品牌和保卫品牌是营销规划的两个主要功能。公关创建品牌,广告保卫品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广告人花了太多的钱和时间在创建品牌的阶段,以至于他们常常已经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进行品牌维护工作。
创意的价值
创意,长久以来一直是广告界热衷谈论的时髦话题,情况又如何呢?根据通常的定义,创意是对新的和与众不同的东西的挖掘,强调的是要“新颖”。
但是“新的和与众不同的”不是维护品牌的方法。维护品牌,你需要“重复”品牌的核心价值,你得播放和顾客“共鸣”的广告,你得让顾客想到“对,那就是这个品牌代表的东西”。
事实上,创意是品牌进入消费者心智后最不需要的东西。
需要“创意”的是公关,需要“新的和与众不同的”是公关,需要“新颖”的是公关。建立品牌的最好方法是创建一个新品类,而创建一个新品类需要一个“大创意”,需要一个与传统思维截然不同的革命性的“创意”。
传统方法
大多数产品和服务按照以下四个阶段进行营销:
1. 公司开发一个新产品或服务。
2. 公司提炼出新产品或服务的一个显著的利益点。
3. 公司聘请广告公司用一个“火箭式”的广告活动推出新产品或服务。
4. 随着时间流逝,广告最终把新产品或服务打造成一个强有力的品牌。
这个过程的四个步骤在商业历史记录中享有标志性的地位:开发(development),研究(research),广告(advertising)和品牌建立(branding)。在理论上,这个四个步骤没有错误的地方,除了它那个不幸的缩写—DRAB(枯燥的意思)。
在实践上,这四个不同阶段当中有一个软弱无力的联系。营销的关键步骤是让品牌名称(和它代表的东西)进入顾客的心智,如果你不能在夺取顾客心智的战争中获胜,你就不能建立一个品牌。这个软弱无力的联系就是广告。
广告已经失去了把一个新品牌放入顾客心智的力量。广告对顾客而言没有可信度,顾客对广告信息的怀疑正在增加,并且无论何时,只要有可能,顾客都倾向于拒绝接受它的信息。
公关的方法
当然,有一些产品和服务已经进入了潜在顾客的心智并且成了大品牌。它们是如何做到的?
借助公关。
很多营销案例的成功都是公关的成功,而非广告的成功。来看几个例子:星巴克(Starbucks)、美体小铺(The Body Shop)、亚马逊(Amazon.com)、雅虎(Yahoo)、eBay、Palm、谷歌(Google)、Linux、PlayStation、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保妥适(Botox)、红牛(Red Bull)、微软(Microsoft)、英特尔(Intel)和黑莓(BlackBerry)。
对大多数主要品牌的历史进行更仔细的观察可以发现,这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有惊人数量的知名品牌根本没做广告就建立起来了。
安妮塔·罗迪克(Anita Roddick)没用广告就把美体小铺建成了一个全球品牌。她周游全球为她的自然化妆品寻找原料,她的寻找过程就为这个品牌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公关宣传。
一直以来,星巴克都没有在广告上花费很多钱。在它成立最初的10年里,星巴克在美国的广告投入不超过1 000万美元,这个数字对一个今天年销售额达到13亿美元的公司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沃尔玛(Wal-Mart)成了全球最大的零售商,销售额已经超过2 000亿美元,但广告很少。山姆俱乐部(Sam抯 Club)是沃尔玛的姐妹店,也几乎不做广告,但平均单店销售额达到5 600万美元。
在药品行业,万艾可(Viagra)、百忧解(Prozac)和万络(Vioxx)几乎不做广告就成了全球品牌。
在玩具行业,豆宝宝(Beanie Babies)、搔痒娃娃(Tickle Me Elmo)和宠物小精灵(Pokemon)几乎不做广告就成了非常成功的品牌。
在高科技行业,甲骨文(Oracle)、思科(Cisco)和思爱普(SAP)几乎不做广告就成了价值几十亿美元的公司。
我们也开始看到证明公关在推出品牌时的效果优于广告的研究。最近一项对91个新推出品牌的研究表明,非常成功的品牌比不成功的品牌更倾向于使用与公关相关的活动。这个研究是由Schneider & Associates和波士顿大学传播研究中心以及哈佛商学院营销学副教授苏姗·福尼尔(Susan Fournier)合作进行的,人们相信这是首例此种类型的研究。
该研究指出:“我们发现,虽然公关的作用还没有被充分挖掘,但是一旦被启动,它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虽然公关已经帮助很多品牌获得了成功,但还是有大量的公司认为营销不关公关什么事。
营销意味着广告
对很多公司的管理者来说,营销等同于广告而不是公关,这个是事实。旧的规则是“大量营销需要大量传播,这需要大量的广告”。当有人提到一个营销规划时,管理者通常第一个想到的是“我们会在哪里做广告?我们的广告预算有多少?”
如果你走进一家书店,比如巴诺书店(Barnes & Noble),你会在“营销和广告”专区找到广告书籍。实际上,这个专区放满了广告类的图书。毕竟,营销部门的主要功能被认为是广告宣传。
不要指望在任何书店里发现一个“营销和公关”的专区。如果你能找到的话,公关类图书也是被埋没在“营销和广告”专区的广告图书之中的。
公司的观念和书店的观念是相似的。大多数公司的重点在广告上,如果公关被考虑到的话,它也被认为是二等部门。
营销意味着广告。每个人都知道广告意味着什么。
广告意味着大量的钱
当一个公司考虑推出新品牌时,尤其如此。一个“做广告或不做广告”的决定常常以推出品牌的广告成本为参考。当在美国市场为一个新的消费品品牌做一个全国性的一般强度的广告活动都需要5 000万美元时,这些决定就不会被轻易做出。
“它是个好想法,”很多客户告诉我们,“但是我们承受不起推出品牌的费用。”他们被在媒体上看到的下列故事洗脑了:
百事可乐花了1亿美元推出“百事一号”(Pepsi One)。
安达信咨询公司(Anderson Consulting)花了1.5亿美元推出它的新名字“Accenture”。
贝尔亚特兰大(Bell Atlantic)花了1.4亿美元推出它的新名字“Verizon”。
贝尔南方电信公司(Bell South Mobility)花了1亿美元推出它的新名字“Cingular”。
在我们这个过度传播的社会中,推出一个新品牌的成本被认为和畸齿矫正属于一个品类,它是个非常昂贵的建议,但有望通过品牌延伸来解决。这就是美国到处是延伸品牌而急需新品牌的原因。
比如说,超市的新商品中10个有9个是品牌线延伸产品而不是新品牌产品。药店、百货商店和所有类型零售店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把新品牌的推出等同于广告是个严重的营销误区。广告缺乏新品牌开始起步所需的一个关键要素。
广告缺乏可信度
人们为何要关注一个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品牌呢?这种信息的可信度在哪里?
如果有人打电话给你说,“你不认识我,你不知道我的产品,你不知道我的公司,但是我想和你约个时间向你推销某样东西”,你会马上挂断电话。
但是,如果有人打电话给你说,“你是萨克斯第五大道精品百货商店(Saks Fifth Avenue)的顾客,萨克斯(Saks)将举行一个鸡尾酒会推出一系列新的服装”,你可能会被吸引参加。萨克斯第五大道精品百货商店在你的心智中有可信度,它是一个你知道的名字。
公关提供一种信任资质,这种资质为广告创造可信度。一个新产品在你的心智中有一定信任度之前,你不会注意它的广告。
如果你想成功地建立一个品牌,必须恰当地管理公关和广告。通常的规则是,在主要的公关可能性没有充分利用之前不要做广告。
公关第一,广告第二
广告无法建立品牌,而公关能够建立品牌。广告只能维护已经通过公关建立的品牌。
事实是,广告不能点燃火焰,它只能在点着火以后煽风。要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得到一些东西,你需要只有第三方认证才能提供的有效性。任何新营销活动的第一步应该是公关。
战争和营销有许多相似之处。那些在今天的战场上仍然使用过去武器的军事将领,和应该用公关却在用广告来打今天营销战的营销将领没有什么不同。
昨天它是地面装甲部队,今天它是空中飞行部队。昨天它是广告,今天它是公关。公关在大多数新产品上市时担当了主要角色。
客户正在向谁咨询战略问题呢?越来越多的情况是,他们不愿去问为他们服务的广告公司,因为他们知道会得到什么样的建议。所以,他们宁愿不要这个帮助而是自己做,或者邀请像我们这样的顾问和他们一起解决包括公关在内的营销战略问题。
有一天,客户会寻求公关公司帮助他们为品牌制定战略方向,而广告将被迫接受公关的领导。
有一天,你可以期待公关行业的爆炸性增长,同时你也会期待在公司的内部和外部发现对公关新的尊敬。
有一天,你可以期待听到广告行业痛苦的呻吟,并且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对广告公司老板来说,甚至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失去他们作为企业的营销合伙人的传统角色。
营销已经步入了公关时代。
---------------------------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
25岁的纳瓦尔·拉维肯特(Naval Ravikant)萌发了一个想法:建立一个致力于“评价”或评论消费者可能购买的任何东西的网站。
他说,网站上有大量的在线购物向导可以显示定量数据、价格对比以及产品特征等,但很少有能够让顾客相信的来自购买者的建议。
拉维肯特把他的想法告诉了27岁的尼拉夫·托利亚(Nirav Tolia)—雅虎公司的一位营销经理。这两位未来的企业家决定创立一家新的互联网公司,名字就叫“电子评价网”(Epinion.com)。
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拉维肯特放弃处于创业阶段的At Home互联网公司的工作和400万美元的股票期权。托利亚放弃了雅虎公司的1 000万美元的股票期权。
据《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报道,这两位互联网先锋在12周内招募了4位其他合伙人,并筹集了80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后来,电子评价网又筹集到了由高盛(Goldman Sachs)牵头的第二笔资金,达2 500万美元。
电子评价网将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吗?谁知道呢?但是,任何成功的互联网品牌的启动都需要具备四个重要特性。
互动性(定律2)
普通消费者在电子评价网上注册后,可以为大量的产品和服务提交评价意见。“不要生气,把意见写在电子评价网上。”互联网上最成功的品牌不会是既有品牌的复制,它们将是聚焦于“互动性”的全新品牌。
此外,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品牌并非必须基于某个原创的概念。许多年来,消费者评论已经成为亚马逊的一个重要部分。电子评价网的创办者所做的只是聚焦于亚马逊的某个方面,并围绕它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站。
独特名称(定律4)
仅仅因为你已经在美国商务部的商标部门注册了一个单词,并不会让它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名称。
名称有两种:独特的名称和通用的名称。独特的名称是一个特定的人、地点或者事物的名称;通用的名称是一个包含了许多人、地点或者事物的名称。
将一个通用的名称大写并标注了,并不会使这个名称成为顾客心智中的一个独特名称。不论读到或听到一个名称,你都会把那个名称转换成符合心智思维方式的“声音”,声音是不能大写的。
“电子评价”(Epinions)是一个真正的品牌名称,虽然该单词是两个普通单词—“电子”(electronic)和“评价”(opinions)的组合。(dotcom是一个通用词,它表明了“电子评价”是互联网站上的一个品牌名称。)
“评价网”(Opinions.com)会奏效吗?不会。评价是一个通用词,有许多网站具备评价功能。但是,“电子评价”(Epinions)只有一个,它是一个真正的品牌名称。
唯一性(定律5)
电子评价网已经演示了打造互联网品牌最重要的一条定律: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你需要率先进入一个新品类。当你是第一个时,你就能率先抢占业务,并且阻止竞争(第二名在网上处境不妙)。
此外,“率先”还能产生大量的公关。“电子评价网”在《纽约时报》上已经成为一篇4页文章的主题。
如果电子评价网决定以大型广告活动启动网站,那真是讽刺。
的确,世界已淹没在广告中,铺天盖地的广告最终反映的是千百万家制造商的意见,而来自消费者的意见却很少能公开发表。(嗨,达美航空公司,什么时候你才会简化你的费用结构?)
媒体处于中间,它们向社会描绘了第三方所证实的观点。与广告相比,媒体的背书对消费者的影响力更大。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你用公关建立品牌,用广告维护品牌。
时间性(定律8)
“包括黑夜骑士在内,”雨果(Victor Hugo)写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代表一个时代的新创意的到来。”无论这个创意看起来可能有多么革命,如果把它归结为一个独立个人的主张,就是谬误。如果仔细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许多伟大的革命性进展(汽车、飞机、个人电脑),事实上都是被许多不同企业家同时发掘的。
最后的赢家并不总是那些具有最佳创意的人,而常常是最先执行的人。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你确实需要一个创意,但同时也需要有时间的紧迫感。
互联网就像是拓荒前的美国西部淘金热,又如俄克拉荷马州的土地抢夺战。如果错过了互联网,你将会错过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
1994年,两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创建了雅虎,一个互联网搜索引擎。仅仅5年后,该公司的股票市值就达到1 140亿美元。
互联网是10年难得一遇的将会改变日常生活许多方面的革命性奇迹,它把许多相距遥远的人链接到了网上。
为了在本书中论述互联网的意义,以下是我们选择的在过去50年中最重要的技术发展:
20世纪50年代,电视;
20世纪60年代,大型主机计算机;
20世纪70年代,电子芯片;
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
要记住最重要的是,这每一个发展都几乎使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飞跃性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电视把美国变成了“在家”社会。电视把收音机从娱乐媒体变成一种音乐和新闻的媒体;电视把政治从事件导向的竞争转变成个性化导向的竞争;电视改变了我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我们获取新闻的方法以及我们的运动偏好(在电视到来前,棒球是美国的第一运动;之后,足球取而代之。为什么呢?同样通过电视,足球比赛的场面更好)。
电视也影响了世界政治。它用画面带领我们进入了诸如波黑、科索沃和索马里的战争,它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在越南战争的失败和在海湾战争中的胜利。
与20世纪50年代电视对家庭所产生的影响一样,在60年代,大型计算机对企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计算机改变了企业的各个方面,不仅体现在数据记录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制造、分销和营销方面。
大型计算机的最大作用可能和一个企业的最佳规模有关。当一个公司变得越来越大时,它内部也变得缺乏效率。仅仅为了了解组织中其他人在做什么,就需要涉及太多管理阶层,动用太多沟通渠道,花费太多时间。
大型计算机提升了企业最合适规模的限度。它确确实实地使具有超级效率的巨型企业成为可能,并直接引导企业全球化业务(通用电气公司在大型计算机业务中可能已经失败,但是大型计算机使得通用电气公司成为如今的全球化企业)。
电子芯片在20世纪70年代是“看不见”的技术革命。现在,事实上每种使用电力的产品、用具或设备,包括汽车、电话、照相机、录像机、电炉、洗衣机、烘干机和电动牙刷等,都有一个极小的电子芯片在控制它的运作,几乎找不到一种有用但并没有从电子化革命中获益的设备。
“普及化”是电子化行业在20世纪70年代的集体呐喊,而且事实证明它是对的。电子芯片已经延伸到了各行各业,每一种应用都是可能的。(它甚至可以被安置在人体内作为一个起搏器,以及放入其他的“智能”设备中。你甚至可以给你的狗安装一个内置芯片,让它迷途知返。)
个人电脑在20世纪80年代拉近了家庭和办公室的距离,并为两者带来了革命。它使得生产打字机和从事文字处理的公司退出市场,而且差一点使秘书这种职业消失。
20世纪最重要的产品可能是1981年8月推出的IBM个人电脑。它直接导致了微软和英特尔这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的崛起。在从电子数据表到图形,再到个人财务软件等一系列有用的软件产品成为潮流后,一个巨大的产业诞生了。
《时代周刊》把个人电脑选为1982年“年度明星”,足见个人电脑的影响之大。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个人电脑、电子芯片、大型计算机和电视而出现的互联网也将写下自己的历史。50年里发生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在这五项变革中,互联网将会成为最重要的变革,它将比其他四项变革在更多的方面改变我们的生活。
而且,变化才刚刚开始。要记住的一点是,即使你没有网站,你不在互联网上做生意,甚至你的产品或服务永远不会在网上出售或做广告,互联网仍将改变你的业务。
互联网也已经改变了作者的生活。在过去几年,我们已在网上做了广泛的调研,包括本书的材料。我们在poodles.com上购买书籍、光盘、机票、电脑、家具、艺术品、办公用品,甚至一条狗。几乎我们最近所有的战略咨询项目也都与互联网相关。
快速成长的万维网自身就预示着一场未来的革命。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互联网上有900多万个网址,其中80%为网络公司的网站,而且该数字以每周增加5万的速度增长。
因此,系紧你的安全带,准备好与生活一同起飞。这是互联网的时代,而且未来属于那些能在网上出色地建立起品牌的人们。
最后,我们将此书献给广大读者。
---------------------------品牌的起源---------------------------
自艾·里斯的第一本书《定位》出版以来已经有23年了。
凑巧的是,也是在达尔文搭乘猎犬号英国海军舰艇完成他的考察旅行23年之后,他的巨著出版了。
时间磨砺了创意和概念,使其显得更加精练和纯化。尽管我们关于打造品牌的话题已经著述数十万字,但我们相信仍然没有把握这个主题的本质。我们相信一定有一条重要的定律在发挥作用,只是还未被界定、定义或解释。
我们相信这条定律非常根本,唯一能贴切类比的就包含在达尔文在生物学界的定义之作《物种起源》中。
这条定律就是“分化”。分化是世界上被知之最少却最强大的力量。
自然界中发生的事情也同样发生在产品和服务中。最终每个品类都会分化,并成为两个或更多的品类,为打造品牌提供了无穷的机会。
进化和分化的交互作用为我们理解宇宙和品牌世界提供了一个模式。
进化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观念,但是仅靠进化理论并不能说明地球上为什么有数百万种不同、独特的物种。如果没有分化的作用,进化本身创造的世界只会充斥着上百万体积大如恐龙的单细胞原核生物。
在品牌世界里也是如此。品牌通过进化变得更强大、更有主导力,然而是分化创造了新品类和新品牌得以诞生的条件。
把打造品牌和生物学相类比看起来可能有些牵强,但我们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类比能如此简单清晰地解释打造品牌的过程了。
正如赫胥黎在读了《物种起源》后所说的:“没想到这个观点,真是愚蠢之至!”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
我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营销工作和研究营销实践,这本如何让企业聚焦的书,就是我的一项成果。
本书要研究的是营销工作的真正目的,就是不但要销售产品或服务,还要发现未来。
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发现未来,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未来,而是企业所关心的未来。聚焦指明未来的方向并加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聚焦就是未来。
聚焦就是营销的目的。
彼得·德鲁克说:“任何企业都有两个也只有两个基本功能,那就是营销和创新。”
彼得·德鲁克还说:“营销是一项既突出又特别的企业功能,企业销售产品或服务,这使得它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类组织,如教会、军队、学校和国家。任何以销售产品或服务为己任的组织就是企业。任何不从事或偶尔从事营销工作的组织就不是企业,因而也不应该像企业一样经营。”
现在是营销得到应有重视的时候了。尽管早在l954年,彼得·德鲁克就在首次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写下了以上内容,但美国企业的管理层弄懂他的理念还是用了很长时间。
但是,企业重心的转变非常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是企业的重心。管理艺术表现为弗雷德里克·泰勒的工时与动作研究。那些在更短时间内以更快速度生产产品的企业,就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企业的重心逐步转向融资。管理艺术表现为“资产组合”的概念。那些在买卖公司并构建高收益资产组合方面卓有成效的企业,就能够获得成功。
现在是什么情况?生产和融资的管理理念似乎都已寿终正寝。今天企业的重心是营销。
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MCI的伯特·罗伯茨,佩罗系统公司的罗斯·佩罗,沃尔玛超市的山姆·沃尔顿,康尼格拉食品公司的迈克·哈珀,麦当劳的弗雷德·特纳,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的迈克尔·艾斯纳,宝洁公司的约翰·斯梅尔,可口可乐公司的郭思达,还有通用汽车公司的罗杰·史密斯。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你可能认为,他们都是过去十年最著名的CEO。不仅如此,事实上,从1985~1994.年,他们每年都被《广告时代》杂志评为“年度营销专家”。(迈克尔·艾斯纳1995年再次获评。)
《广告时代》了解当代企业现状。CEO同时也是首席营销主管。惠普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戴维·帕卡德曾经说过,“营销太重要了,不能只靠营销部门。”
微软大概是过去十年最成功的企业。IBM的郭士纳(Lou Gerstner)也不得不这样评价比尔·盖茨和他的公司,“微软是我们最大的软件竞争对手,它并不是一家技术非常先进的公司,但它是我在20年营销生涯中见过的最好的一家销售公司。”
你可能会想,搞营销的怎么会写管理?问得好。
还有一个更好的问题:管理人员究竟是什么人?
答:就是能看懂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营销人员。
---------------------------品类战略(十周年实践版)---------------------------
1963年,艾·里斯先生离开了工作多年的通用电气公司,在纽约成立了里斯伙伴公司,致力于寻找和定义“营销和品牌创建中的关键力量与法则”。在多年的实践中,里斯先生逐渐形成了新的营销哲学:“用一种最简单、清晰的方式表达复杂的产品,同时所有营销活动都基于顾客的心智认知展开”。这是定位思想的雏形,当时使用“Rock”(如岩石般坚硬、无可置疑的出击点)这个词来概括,但里斯先生还不是非常满意。1968年年底,杰克·特劳特先生加入里斯伙伴,出任客户经理。1969年2月3日晚上,特劳特先生发了一封备忘录给里斯先生和其他伙伴:“诸位,我想到了用‘定位’这个词来概括你们的想法……”
“定位”(positioning)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正式被用来概括里斯伙伴的营销哲学。这就是营销史上著名的“定位”理论的起源。在随后30多年的时间里,定位理论席卷全球,引发了营销界的一场思想与实践的革命,最终成为营销和品牌领域中新的行业
标准。2001年,美国营销协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定位”理论击败瑞夫斯的USP理论、奥格威的“品牌形象”理论、科特勒的“营销管理”理论,最终当选。
定位理论最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首次指出:营销的终极战场并非工厂,也非遍布大街小巷的商店,而是潜在顾客的心智,企业的营销和战略要获得成功,必须首先考虑并结合潜在顾客的心智特征。关于顾客心智的研究与挖掘,成为现代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里斯先生毕生营销思想的基石。
企业究竟如何立足于潜在顾客心智展开营销和品牌战略的规划,在过去的40年里,其方法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和发展。
1972年,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定位时代来临》系列文章中,提出了“领导者定位”“比附定位”“为竞争对手重新定位”三种定位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大量满足需求的企业和品牌纷纷陷入困境。早年从军的经历使艾·里斯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受到启发,逐渐形成了“营销战”思想。1979年6月,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回顾定位理论的发展,他们指出:“70年代营销战略方法的名字是定位,80年代营销战略方法的名字是营销战”。
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最终IBM、西尔斯百货、西屋电器、通用电气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1989年10月,在美国第30届年度餐饮行业大会上,里斯再次提出新的观点:“今天市场生存的三个基本法则是聚焦、聚焦、再聚焦。”1994年,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联合接受采访时指出:“下一个10年,美国企业应该关注聚焦。”
尽管在过去30年里提出的每一种营销战略方法都在企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艾·里斯并未满足,他说:“我们相信,必有一条正在发挥效力的重要原则还未被界定、定义和解释。”进入新世纪之后,艾·里斯和他的新搭档(也是他的女儿)劳拉·里斯从生物学的定义之作《物种起源》中得到启发,发现自然界的分化和进化的交互作用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的模型。
2003年,艾·里斯应邀出席美国硅谷大会,做“如何创建高科技品牌”的主题演讲,听众包括比尔·盖茨和英特尔前董事长安迪·格鲁夫在内的全美IT和互联网企业的商业领袖。在这个主题演讲中,艾·里斯指出:打造品牌最重要的商业力量是分化,企业要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开创一个新品类。
2004年,艾·里斯和劳拉·里斯联手推出了过去几十年来“最重要的一本书”——《品牌的起源》。《品牌的起源》揭示了商业界竞争规律与自然界竞争规律的共通之处,指出“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从此宣告人们对营销的认识从品牌时代进入品类时代。
2007年8月,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成立,并在中国正式发布了《品类战略:中国企业如何创品牌》的报告。报告首次结合中国企业实情,系统介绍了由定位之父、里斯伙伴全球主席艾·里斯先生创建的代表定位理论体系发展巅峰的战略方法——品类战略。报告发布之后,引起了中国企业界、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
报告在很多企业内部被广泛影印、传阅和学习,包括家电企业中的格力、创维、美的、海尔等,汽车企业中的吉利、长城、奇瑞、海马、通用汽车(中国)等,食品饮料企业中的可口可乐(中国)、百事可乐(中国)、青岛啤酒、娃哈哈集团、威龙、汇源、蒙牛等,日化企业中的宝洁(中国)等,餐饮企业中的真功夫等,食用油企业中的鲁花等,服装企业中的AB集团等,制药企业中的哈药集团、仁和药业、神威药业等,还有中国大飞机公司、中石化集团、中信集团、中国一拖集团、喜临门集团等。
整个中国烟草都掀起了品类战略的学习风潮。2008年6月5日,中国烟草系统专门在武汉召开了中式卷烟品类构建与创新研讨大会,国家烟草专卖局时任副局长李克明提出“中国烟草的品类竞争已经成为品牌竞争的新形势”,号召“在卷烟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各品牌都应该通过创建新品类,成为品类代表”。
中国商务部、上海市政府、天津滨海新区等政府机构专门索要报告……
与此同时,由于对品类战略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国内企业在实践中也纷纷陷入误区:由于混淆品类的进化和分化,维维豆奶丧失了上百亿的“植物奶”的机会;由于忽视品类立足于心智而非企业和行业,众多白酒和卷烟企业把品类创新聚焦于“香型”,实际上,消费者对“香型”并无多少认知,消费者心智中的品类在于价格;由于忽视品类化的原则,“原叶”等原本有机会改变瓶装茶饮料市场格局的品牌,最终虚弱地存活;由于选择了错误的品牌发展战略模式,养生堂虽然在品类创新方面屡有突破,但未能获得最好的收益;汇源则陷入盲目扩张品类的误区……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品类战略的方法进行了更为系统和细致的整理,尤其结合中国企业在理解和实践中的普遍误区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解释与矫正,希望以此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品类战略的实践。我们相信,未来属于中国,未来也属于新品类,依托“中国”这一品类的成长,中国企业通过品类创新必将创建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
---------------------------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经典重译版)---------------------------
"我们的问题是缺乏沟通。"
经常听到这类陈词滥调吧?"缺乏沟通"是对所有问题的唯一最常见、最普遍的解释。
无论是商业问题、政府问题,还是劳资问题、婚姻问题等。
这背后的假设是,假如人们肯花时间交流想法、解释缘由,那么世界上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人们似乎坚信,只要大家能坐下来谈谈,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如今,沟通本身已成问题。美国已成为全世界信息传播最为过度的社会。年复一年,我们传播的信息越来越多,接收的却越来越少。
传播新方式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即"定位"(positioning)。书中大部分案例源于广告,也即所有传播方式中最难的一种。
"广告"这种传播方式,从受众的角度看,并不受尊重。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既不想要,也不喜欢广告。某些时候,人们甚至厌恶广告。
很多知识分子认为,广告不过是为了商业利益而出卖灵魂,并不值得认真研究。
不论广告的名声如何,或许正因为如此,广告领域才是传播理论极佳的试验地。如果在广告上传播理论都行之有效,那么也极有可能在政治、宗教或任何其他面向大众传播的活动中奏效。
因此,本书中的很多例子,也同样来自政治、战争、商业,甚至追求异性的技巧等领域,或者,来自任何需要影响他人心智的人类活动。无论你是想推销一辆汽车、一瓶可乐、一台电脑、一位候选人,还是求职中的你自己。
"定位"这一观念改变了广告的实质。它如此简单,以至于人们很难理解其威力之强大。
宝洁公司及每一位成功的政治家都在运用定位。
"定位"的定义
定位始于产品。定位的对象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许是你自己。
但定位并非要改变产品,而是要调整潜在顾客的心智。也就是说,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对产品进行定位。
因此,称其为"产品定位"是不正确的,好像"定位"就是改变产品本身。
实际上,定位确实会涉及产品改变,但是就名字、价格和包装所做出的改变,其实不能算是对产品的改变。
那些实际上是为了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确保一个有价值的位置而做的表面改变。
在我们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中,如何让信息被接收?定位就是第一个用来应对这个难题的思想体系。
定位的起源
如果用一个标志性的词语来描述过去10年里广告发展的历程,那非"定位"莫属。
定位在那个时代成为广告及营销人员口中的流行语,不仅在美国,也在世界其他地方。
大部分人认为"定位"始于1972年,那时我们为美国专业期刊《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写了一系列名为"定位时代"的文章。
从那以后,我们已在全世界16个国家的广告界进行了500多场关于定位的演讲。我们也散发了超过12万册的"橘黄色小册子",里面重印了我们发表在《广告时代》上的系列文章。
定位改变了广告界的游戏规则。
"我们是美国销量第三的咖啡",山咖(Sanka)咖啡的电台广告这样说。
第三?以前那些美好的广告词呢?"第一""最好"和"最佳"去哪里了?
曾经美好的广告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以前有效的广告词也已经过时了。如今,你只能看到比较级词语,而非最高级词语。
"安飞士(Avis)在租车行业只是第二,那为什么还选我们?因为我们工作更努力。"
"霍尼韦尔(Honeywell),另一家电脑公司。"
"七喜:非可乐。"
套用麦迪逊大道的说法,以上这些都是定位广告语。广告撰写人把时间和调研费用花在寻找心智中的定位或空位上。
然而,定位所引起的关注已远超出广告界的范围,这自有道理。
任何人都能够运用定位战略在人生竞赛中领先一步,或者说:如果你不懂、不会运用定位,无疑会让你的竞争对手抢占先机。
---------------------------营销革命(经典重译版)---------------------------
我们最初所写的两本书是关于传播原则与战略原则的“教科书”。
第一本书《定位》(Positioning: The Battle for Your Mind),是一本关于传播原则的书。根据定位理论,人们心智中存在一些空隙或位置,而一家企业或一个品牌就是要占据其中某个位置。如果这个位置是空着的,企业会更容易占据,但如果这个位置已经被竞争对手占据,那就非常困难了。如果是后一种情况,企业必须“重新定位”竞争对手才能进入人们的心智。
第二本书《商战》(Marketing Warfare),是一本关于战略原则的书。在书中,我们对战略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企业的战略并非仅仅针对顾客,满足他们的需求。
如今战略的真正实质是要针对竞争对手,以智取胜、以巧取胜、以强取胜。简言之,商业就是战争,在这场商战中,竞争对手就是敌人,顾客就是你要抢占的阵地。
与真正的战争一样,商战并非只有一种形式,更确切地说有四种: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和游击战。明确所采用的战略形式是你要做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决策。
《营销革命》
与前两本书不同,第三本书《营销革命》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专门帮助商业人士快速学习战略的自助书籍。
最近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如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能通过层层晋升最终成为企业CEO的人,更多来自销售和市场营销部门,而非其他职能部门。
我们如今生活在“竞争年代”,几乎在所有品类中,商业竞争都已经越来越像战争。
环境的改变使得传统的“自上而下”战略模式也随之过时。当你已经无法预测未来的竞争动向时,长期的战略规划又有什么价值呢?
如果资源分配也受制于长期规划,那又如何能灵活应对竞争变化呢?
战略和战术
《营销革命》不会忽略定位和商战的原则。相反,本书对这两个理论进行了整合,但其方式可能与你想象的有所不同。
企业的战术,如《定位》中所述,通常以传播为主,包括广告、公关和销售演示等。
企业的战略,如《商战》中所述,通常以营销为主,并且会形成相应文件,记述战略制定过程的最终结果。
如今,战略规划满天飞,管理层也都着迷于此。没有哪家像样的《财富》500强公司,还缺少专门负责长期战略规划的副总裁。
我们反对长期战略规划、公司使命、商业计划、年度预算和各种目标。
我们认为,如今大多数管理者没有正确理解战略和战术之间的重要关系,使得他们总是沉溺于战略规划之中。
传统理论认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先制定战略,之后再把战略交给中层管理者,由他们选择相应的战术来执行战略。
对此我们反对,我们的观点与之恰好相反。
---------------------------商战(经典重译版)---------------------------
为什么要重新出版一本有20年历史的书呢?尤其是老版本还在刊印中(查看亚马逊发现,《商战》在该网站上的销售排名是第9706位)。
《商战》历经20年仍在刊印,大多数商业类书籍都做不到这一点,单此一项就足以使本书再版。其次,在我们为许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它们忽略了自己原本应该采用的战略。
《商战》是一本有关战略的书,这不同于我们所写过的许多其他书,它们大部分涉及战术做法建议。经常有企业遭遇失败时会说:“你们在书中说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根本不奏效。”例如,我们经常建议企业推出第二品牌,很多企业试着这样去做了,但鲜有成功。当我们听说此类情况后,通常要这些企业回到战略上去审视:“你们只是一家小企业,应该打游击战,而不是像行业领导者那样推出第二品牌。”
此外,大企业经常错过推出第二品牌的机会。它们固守单一品牌,这本应是打侧翼战和游击战的企业采取的最佳战略。还有,基于“行业老大做什么都对”的错误假设,那些位于行业第二的企业试图模仿行业领导者。其实,处于行业第二的企业真正应该做的是制定与行业领导者截然相反的战略。许多企业管理者都忽略了,制定任何战略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们该采取何种战略形式?”
本书推崇的英雄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他撰写的《战争论》出版于1832年,经久不衰,并且至今仍然被世界各地的军事学院或研究院学习和研究。
如果《商战》能同样经久不衰,我们将荣幸之至。
---------------------------特劳特营销十要(经典重译版)---------------------------
中国正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制造廉价产品已使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环境问题以及对创新的需求都意味着重要的不是制造更廉价的产品,而是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赚更多的钱,才能在员工收入、环境保护和其他方面进行更大的投入。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更好地掌握如何在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建立品牌和认知,如何应对国内及国际上无处不在的竞争。
这也正是我的许多书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它们都是关于如何通过在众多竞争者中实现差异化来定位自己的品牌;它们都是关于如何保持简单、如何运用常识以及如何寻求显而易见又强有力的概念。总的来讲,无论你想要销售什么,它们都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营销者。
我的中国合伙人邓德隆先生正将其中的很多理论在中国加以运用,他甚至为企业家开设了“定位”培训课程。但是,中国如果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正如你们在日本、韩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所看到的那些品牌,你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有一件事很明了:继续“制造更廉价的产品”只会死路一条,因为其他国家会想办法把价格压得更低。
杰克·特劳特
---------------------------重新定位(经典重译版)---------------------------
本书的写作,并不容易,原因在于,我已就同一主题出版过许多本著作。假如让你重述一个始于1969年的话题,能否避免重复?
回答是:不能。所以,一些热心读者可能会发现,书中有部分内容在我的其他15本书里已经提及。若确实如此,也请大家多包涵。但是,本书同样也收录了许多新素材,它们能够更好地反映商业世界的最新动态。
多年前,我与前合伙人共同写作了《定位》(Positioning: The Battle for Your Mind)。最近,这本书被评选为“有史以来100本最佳商业图书”之一。书中提出的“定位”(positioning)一词,已日益成为重要的商业术语。然而,与“定位”一同提出的概念—“重新定位”(repositioning),并未获得太多关注。现在,正是“重新定位”在商业世界大显身手的时候。其中原因,可归纳为“3C”,即三个以字母“C”打头的英文单词: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危机(crisis)。
有趣的是,在1980年出版的《定位》一书中,“重新定位”仅在第8章中出现,当时是指为竞争对手贴上负面标签的方法。
如何运用“重新定位”应对竞争,我将在后续章节中详述。“重新定位”作为一项竞争战略,在当今商界的运用已经多过以往(虽然与我预期的数量仍有差距)。对于最新的一些案例,我个人比较欣赏丹尼(Denny)餐厅。通过为国际连锁薄饼屋(IHOP)等竞争对手贴上“甜食早餐”(candy breakfast)的负面标签,丹尼餐厅表明自己才是“真正的早餐”(real breakfast)。
在政界,给竞争对手“重新定位”是最不遗余力的。以政治为业的人们已将其升华为一种科学。共和党人送给约翰·克里“墙头草”的标签,你是否记得?这种说法虽有失公允,却相当有效。后来,民主党在2006年中期选举扳回一城:他们给共和党贴上了“无能”的标签。有所不同的是,共和党执政期间应对卡特里娜飓风和金融危机的举措,印证了“无能”的说法不仅公允,而且有效。
重新定位,应对变化
提出“重新定位”概念的初衷,是为了应对竞争。后来,重新定位主要用以应对席卷众多领域、让人目不暇接的技术变革。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曾写过一本颇具分量的书,名为《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抯 Dilemma)。他在书中提出了“颠覆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ies)这一概念,并阐述了“颠覆性技术”如何使得众多管理卓越的公司失去行业领先地位。
无论是通信、电脑、医疗设备、胶卷等复杂品类,还是零售、教科书、贺卡、课堂培训等简单品类,都将因为变化而遭受损失。在稍后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无巧不成书。克里斯坦森书中引述的案例涉及多家科技企业,其中有不少恰好是我的客户。我的工作就是通过重新定位来协助它们应对技术带来的变化。诀窍在于,找到一种方法调整顾客认知,以化解这些变化带来的巨大威胁。
克里斯坦森在书中提到了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的消亡。数字设备公司在其辉煌时期,曾凭借小型计算机业务位居全球第二大计算机企业之席。在一次与公司创始人肯·奥尔森和他弟弟斯坦·奥尔森的会议上,我们提出一项重新定位战略,帮助其应对台式电脑时代的到来(IBM的个人电脑正是台式电脑的代表),因为这项技术已对小型计算机构成威胁。但是,肯·奥尔森最终选择等待和观望,打算先看IBM怎么做,然后再“迎头赶上”(这无异于德国军官在诺曼底战役中坐视盟军大举登陆,却按兵不动)。
在施乐公司,我曾向其CEO提出重新定位战略,协助施乐应对激光打印技术的威胁,因为该技术已对传统的文档复印业务造成破坏。可惜,这位CEO未能看到改变既定战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反倒是惠普,因为采用激光打印技术而开创了一项庞大的业务)。
在西尔斯百货,我曾经提出重新定位战略,帮助其对抗大型连锁卖场的竞争。因为这些新对手的崛起,西尔斯在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上备受挤压。然而,历史再度重演。西尔斯的管理层并未对其战略实行调整,未采取能让企业继续生存的措施。西尔斯的近况表明,管理层当时的做法大有问题。
毫无疑问,《创新者的窘境》指出了问题所在,但克里斯坦森未能提出应对“变化”这一挑战的竞争战略。对于重新定位,他并不理解。
重新定位,应对危机
危机(crisis)是离我们最近的那个C。首先,我们遭遇了一场宏观经济危机。突然之间,整个经济环境的急剧恶化只能用“异常可怕”来形容,全世界的企业都必须调整战略规划。此时,重新定位再次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如何调整顾客认知,以传递“物有所值”这一存在于每个人心智中的概念。你能看到的是很多企业采取价格促销的做法。韩国现代汽车的促销活动主题,就是“假如你失去工作,我们会将车购回”。其他企业呢,要么是低价销售,要么是买一赠一,再不然就是深度折扣。
对于食品品牌在竞争中彰显“物有所值”的做法,你或许有所留意。德尔蒙(Del Monte)宣传其罐装食品比冷冻食品更有价值。Oscar Mayer熟食店的宣传口号,则是“味道鲜美不打折”。其中含义,不言自明。
在微观经济层面,我们同样遭遇危机。像美国国际集团(AIG)或通用汽车(GM)这样的公司,为了延续企业生命,不得不进行清晰的重新定位。但是,这在商业中总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试图改变心智,向来都不容易,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竞争、变化、危机这三重挑战横在眼前,你就会明白“重新定位”作为战略之道的时代终于来临。那么,就请继续阅读吧。
杰克·特劳特
---------------------------显而易见:终结营销混乱(经典重译版)---------------------------
商业已进入竞争白热化的时代,然而本应在此时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营销职能,却陷入混乱之中。
直到《与众不同》再版时,通过偶然接触的一些研究,我才意识到情况已经变得有多糟糕。这些研究详尽地表明,当产品品类在分化定律的作用下不断扩张时,一些糟糕的事情也会随之发生。尽管如今企业极为关注品牌打造,但越来越多的品类正陷入同质化之中。换言之,这些品类中能够很好地实现差异化的品牌越来越少。在人们心智中,这些品牌只是在那里存在着,仅此而已。你可以把它们称为占位者,像占住空房子的人一样。它们只是在那里,但并没有一个有意义的概念,让它们独一无二。
差异化当然是存在的,它的存在基于产品或服务所实际拥有的价值,包括现实或感知价值、理性或感性价值。此外,这些产品或服务要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一个真正的位置,而不只是让消费者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产品和服务在何种程度上拥有这些价值,并在消费者生活中有意义,决定了它们是否成功地区隔自己,但越来越少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展现出差异化。
为了证明这点,来自纽约的Brand Keys公司,一家从事忠诚度和参与度研究的咨询机构,通过其“顾客忠诚参与指数”,对75个品类中的1847种产品或服务进行了分析。通过综合采用心理探询、因子回归、因果路径分析等方法,该公司能够根据产品的差异化水平,预测消费者对产品积极或消极的行为反应。
研究发现,平均而言仅有21%的被调查产品或服务拥有对消费者有价值的差异点,这比2003年的一次基准调查下降了近10%。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产品是靠价格而不是价值卖出。这当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所以,难怪首席营销官的任期比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教练的任期还要短。最近的报道说,首席营销官很少有超过两年的任期。正如《商业周刊》一篇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评论的:“这是一份衰变的工作。”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首席营销官频频被解聘,美国品牌陷入混乱、困惑和货品化时,美国咨询业告诉人们如何化解混乱的书,却一本接一本地问世。赛斯·高汀(Seth Godin),一位受欢迎的“大师”,提倡企业需要做到“引人注目”,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与众不同。但是,他所提出的“紫牛”在大多数公司里都很难培育出来。W.钱·金(W. Chan Kim)和勒妮·莫博涅(Renee Mauborgue)则主张通过驶入“蓝海”来避免正面交锋(这很像多年前我所写过的:“成为第一胜过更好”),但是在当今市场上已很难找到“蓝海”。那么,在充满竞争的海洋里,我们该怎么办?
一些概念来去匆匆。现在已经没人再谈起“卓越”“六西格玛”“长尾”或“博弈论”了。另一些概念,如“绿色营销”,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而成了风靡一时的理论。
一本本书的问世,使得作者纷纷出来对他们的概念进行巡回演讲,如“至爱品牌”“品牌超越”“情感品牌”“口碑营销”或者“品牌困境”。无数的文章都在写新一代消费者有“新的思维模式”或者“渴求”,从而导向了“娱乐模式”“制造松散连接”“进入内在”或“回报”等建议。这听起来像是我们把营销变成了某种新的宗教形式。
最后,除了以上这些,所有基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调研不仅没有使事情更清晰,反倒使其更复杂了。你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观察总结出,营销已变成了一门由数据挖掘、数据切片、利基细分等构成的复杂学科。如我所说,营销已是一团混乱。
本书试图来终结这些困惑,回归到在解决营销问题时,我们所应当寻找的东西。本书没有晦涩的术语,没有数据,而且并不复杂。我的许多观察来自为福布斯网站写的双月专栏,其他一些来自我多年来为这一主题写的文章,还有一些则是新的观点。寻找“显而易见”一直是我的工作核心。为什么我要一再重复呢?除非人们真正领悟了,否则我不会停下来。
你会留意到一些企业如可口可乐、通用汽车和大众汽车在本书中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我并非刻薄,但这些企业广受关注且历史悠久,它们吃尽了苦头,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教训。你一定不想重蹈覆辙。
有兴趣吗?那就开始阅读,边走边学吧。
---------------------------21世纪的定位:定位之父重新定义“定位”---------------------------
艾·里斯
50年前,我在纽约经营一家名为“Ries Cappiello Colwell”的小型广告公司。
那时,美国的广告业被三个人的思想主宰:罗瑟·瑞夫斯(Rosser Reeves)、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和比尔·伯恩巴克(Bill Bernbach)。
罗瑟·瑞夫斯是“独特的销售主张”(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的先驱,他将这个概念称为U.S.P。
他写道,每一个广告都必须向消费者提出一个主张:购买该产品可以获得某个特定的利益。
他在一本名为《广告的现实》(Reality in Advertising)的书中概述了他的想法。
大卫·奥格威是“品牌形象论”(the image of the brand)的先驱。
他写道,每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
他在他的《奥格威谈广告》(Ogilvy on Advertising)一书中概述了他的想法。
比尔·伯恩巴克是“创意”(creativity)概念的先驱。他写道,通过适当地练习,创意可以让一个广告的效力放大10倍。
50年前,广告的手法分为3种:①产品;②产品的广告形象;③产品广告的创意。一切都基于产品本身。
50年前,我们的小广告公司不得不与数百家比我们更大、更有名的机构竞争。
我注意到,大多数广告都被顾客和潜在顾客忽视了,只有少数广告带来了销量的提升。那些奏效的广告和不奏效的广告之间有什么区别?
在研究了那些奏效的广告后,我发现它们都包含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而且这一概念能立刻被潜在的顾客接受。我把这个概念叫作“Rock”,本意为岩石,这里指毋庸置疑的、客观的、可信度高的出击点,即定位理论的雏形。
在与客户合作的过程中,我建议这些客户的每一个广告都要有一个“Rock”,以便给潜在的顾客留下持久的印象。
永耐驰(UniRoyal)就是这些客户中的一个典型例子,这家公司与固特异(Goodyear)和古德里奇(Goodrich)等其他更大、更知名的橡胶公司竞争。这些公司都有数百种产品。
为了证明永耐驰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我们使用其作为橡胶公司所拥有的专利数量作为永耐驰的“Rock”。
以“专利”为口号,我们创造了许多广告,其中包括一些宣传永耐驰的超强塑料的广告。
在塑料产品的广告中,我们雇了一位赛车手,让他驾驶一辆塑料车身的汽车穿过一堵砖墙。
“Rock”这一概念帮助我们创造了许多有效的广告。
但如果要建立一家大型广告公司,我们就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将我们自己的想法与罗瑟·瑞夫斯、大卫·奥格威和比尔·伯恩巴克的想法区别开来。
这三个人的想法都是建立在产品和广告的基础上的,我们如何才能跟他们不一样呢?
若我们专注于广告的受众,即潜在顾客的心智,可以与他们不一样吗?在我们看来,这可以成为一个通过强调“心智”从而与其他强调“产品”的概念产生区别的案例。
所有的专家都专注于他们宣传的产品,而我们关注的则是潜在顾客的心智。
当然,广告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层面。市场营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在各个市场上获胜:超市、药店、服装店……
有时,显而易见的事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我们发现,胜利不是存在于市场的终端的,而是存在于潜在顾客的心智中的。这一观察结果让我们对广告有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想法。
与其以产品为基础来创造一个广告创意,为什么不把这个创意建立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上呢?“Rock”就是那个你可以尝试植入潜在顾客心智的想法。
但心智中并没有“岩石”,所以我们把这个词(Rock)改成了“定位”(Position)。
在心智中你能找到什么?你会发现品类和品牌。在某些品类中,消费者会有自己青睐的品牌;在其他品类中,他们还没有自己喜欢的品牌。
我们把心智中的品类看作一种“定位”,一些位置已经被一些品牌名占据,而另一些位置还是“空缺”的。
哪家橡胶公司拥有最多的专利?这是潜在顾客心智中的一个“空缺”的位置,我们可以用广告在这个位置填上永耐驰的名字。
不过,填补一个已经被另一个品牌占据的位置,就会困难得多。定位的一个重要规则是在心智中寻找一个空缺的位置,然后成为第一个占据这个空缺位置的品牌。
“定位”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的公司出名的理论。但是,我们当时还是一家小公司,承担不起高昂的广告费来打造品牌,因此我们唯一的机会就是公关。
1972年,在一份小型的行业杂志上发表文章后,我们受到了美国领先营销出版刊物—《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的邀请,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共3篇,系列标题为“定位时代来临”。我们把《广告时代》上刊发的系列文章重印成小册子,并把它们送给了那些邀请我们演讲的人。
在接下来的20年里,我们发行了15万册这本小册子。这赋予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专注于单一理论的力量。这样的专注一坚持就是几十年,而不是几年。
在《广告时代》的文章发表8个月后,美国最大的商业报纸《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在头版刊登了一篇关于定位的文章。
这篇文章并没有得到一致的正面反馈。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一位广告专家说:“这是一个用了新名称的旧概念。”
9年后的1981年,我和我的搭档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写了一本书,书名是《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Positioning: The Battle for Your Mind)。自那以后,这本书在全球22个国家售出了300多万册,其中在中国售出了40万册。
2001年,麦格劳-希尔公司出版了我们这本书的20周年纪念版。
2008年,领先的商业杂志《财富》(Fortune)将《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这本书评为“最佳商业经典”。
2009年,在《广告时代》针对全美营销经理人的一次评选活动中,《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获得了最高票,读者认为这是他们读过的最好的营销书,排名第二的书是《奥格威谈广告》。
排名第三的书,则是我的女儿,劳拉·里斯与我合著的《品牌22律》(The 22 Immutable Laws of Branding)。
世界上的许多成功品牌都是通过“率先占据心智中的一个空缺位置”建立起来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麦当劳,美国第一家汉堡连锁店。今天,麦当劳是世界领先的连锁餐厅品牌。
为什么“率先进入心智”这一定位如此强大?因为如果你的品牌是第一,那么它也是品类中的领导者。
在大多数消费者的心智中都有一种强烈的固有认知,他们认为更好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上胜出。
“率先”会让你的品牌至少在短期内成为领先品牌。
当竞争品牌进入市场时,消费者会认为,它们不可能做得更好,因为它们不是领导者。
这就是为什么领导地位是你能拥有的最强大的定位。
然而今天许多品牌都未能把握住这一基本定位战略的优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许多管理层不认同这个理念。
“率先”进入市场就是许多管理层所说的“先发优势”,而且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先发优势”根本不是一种优势。
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劣势,因为它给了潜在竞争对手一个可以攻击的目标。然而,他们混淆了一个概念,他们所说的“先发优势”是“率先”进入市场,而不是“率先”进入心智。
“率先”进入市场,如果你不把你的品牌植入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先发优势”就不一定是一种优势。
然而,我们的许多客户并不想率先进入一个行业。在最初的几年里,我们要花几个小时说服客户创建一个他们可以率先进入的新品类。
举个例子,我们的广告公司与DEC公司合作,该公司是“微型电脑”的先驱,该产品是大型电脑的微型版本。
这是一个通过率先进入新品类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
在其鼎盛时期,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员工人数超过12万人,营业收入达到140亿美元。
当时,个人电脑被认为是“家用”电脑,这一市场由苹果公司主导。
我们了解到DEC公司已经研发出了拥有更强大功能的电脑—16位个人电脑,并计划将它作为“办公用”电脑推上市场,而不是“家用”电脑(家用电脑是8位)。我们还听说IBM计划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推出一款16位电脑。因此,我们强烈建议客户“率先”推出办公用个人电脑。
我至今仍然可以回忆起这样的场景: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肯·奥尔森(Ken Olsen)在DEC公司的会议室里走来走去,他举起双手,仿佛董事们正拿着手枪对着他。他说:“我不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IBM抢占了先机,我就推出更多的规格打败IBM。”
IBM确实抢占了先机。1981年8月,IBM推出了“5150”,第一台16位办公用个人电脑。
11个月后,DEC公司推出了不是一款,而是三款商用个人电脑。这三款电脑都没有在市场上取得很大成功。
这是DEC公司缓慢衰落的开始。1998年,该公司被康柏电脑公司收购。2002年,康柏电脑公司被惠普收购。
DEC公司的衰落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一个战略上的大失误足以毁掉一家公司。
此外,IBM个人电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到1984年,它占有个人电脑市场63%的份额。不过,那也是它的巅峰时期。在随后的几年里,IBM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
在23年的时间里,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亏损了150亿美元,并于2005年以17.5亿美元的价格被联想公司收购。
IBM犯了一个典型的定位错误,我们称之为“产品线延伸”。它试图将其电脑主品牌转移到另一个品类—个人电脑上。
这是行不通的,但许多著名的公司都没有吸取教训。
柯达试图将其胶片摄影品牌的产品线转移到数码摄影领域,最终走向破产。每一家主流的汽车制造商也都在犯同样的错误,将传统燃油汽车品牌的产品线延伸到电动汽车领域,这是行不通的。
特斯拉是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上唯一的新品牌,在电动汽车领域以75%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
电动汽车占据了汽车行业最主要的投资方向,创建一个新品类的方法并没有那么昂贵。
一种方法是抓住价格。
每一个品类都有两个潜在的新品类:一个高端,一个低端。
在汽车领域,梅赛德斯-奔驰已经成为高端市场的主导品牌,而现代成为低端市场的主导品牌。
在美国的食品零售品类中,全食超市(Whole Foods)已经成为高端市场的主导品牌,而沃尔玛(Walmart)则是低端市场的主导品牌。
许多品牌都违反了这一基本原则。它们提供的价格涵盖各个阶段的产品。以汽车为例,雪佛兰在美国出售的汽车,价格从12?685美元到51?670美元不等。
这也是雪佛兰失去美国汽车市场领先地位的原因之一:一个品牌不能占据一个以上的位置。
以下是最重要的定位原则。
(1)营销不是在市场上胜出,而是在顾客的心智中获胜。
(2)在顾客的心智中寻找一个空缺的位置,并率先推出一个新品牌来占据这个空缺的位置,而不是通过延伸既有品牌的产品线。
(3)也可以创建一个由一个新品牌来主导的新品类,例如,能量饮料中的红牛、智能手机里的iPhone、电动汽车中的特斯拉。
(4)永远不要把既有品牌延伸到一个新的品类中。这是许多品牌都曾犯过的错误,包括IBM在内。你需要一个新的品牌。
自我们第一次提出定位理论的概念以来,已经过去50年了。
在过去的50年里,市场营销发生了许多变化,世界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定位理论?
阅读接下来的内容并找出答案。
---------------------------简单的力量:以简驭繁的管理之道(经典重译版)---------------------------
几年前,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还是苹果公司的总裁,他在演讲中提到过一个富有洞察力的观点:“我们在工业时代所学习到的一切,都趋向于制造更多的复杂。我想越来越多的人正意识到,我们必须力求简单而不是复杂。简单是终极之道。”
不幸的是,斯卡利自己并没有对此足够重视,他把个人声誉押在了一个过于复杂的产品上。这个产品叫牛顿(Newton),被称为“个人数字助理”,它一点都不简单。最终产品失败,斯卡利被解雇。
但斯卡利先生确实说中了。迅猛发展的科技、快速的传播、复杂的全球经济,以及越来越快发展的商业,已经形成一个足以遮蔽人们心智的环境。
难怪众多公司纷纷向各类咨询机构寻求帮助,以求厘清思路。许多管理者重返校园,或加入自助群体,希望得到如何成功的启发。要赚他们钱的人,可真不少。
其实,商业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人们将它复杂化了。面对复杂的方法就是简化,正如斯卡利先生所说,未来属于能简化思考的人。
为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回溯了人们认为还相对简单的时代。但我们很快发现,那些著名的思想家,其实数十年来一直在倡导简单的重要性(本书将多处引用他们的原话)。也就是说,复杂化的问题似乎一直存在,它是我们人类存在的一部分。
笔者深深感到,是时候对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商业做一次回归简单的审视了。这些基本的商业行为被无休止地谈论、著述与商讨,令人痛苦,但往往只是弄得一团糟。
本书谈及的内容,既包含了像领导力和组织这样的大课题,也包含了定价和营销这样的日常问题。每一方面的论述,都会尽力把握好正确行事的简单本质。
笔者保证,阅读本书,你一定会在某处获得启发,从而让生活变得简单,让企业变得高效。
杰克·特劳特
---------------------------新定位---------------------------
世界上许多人认为定位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原因是,不同于“卓越”“质量”或“再造”等概念在商业世界中的迅速兴起,“定位”是悄然兴起的。
“定位”这一概念的出现要追溯到1969年,当时我在美国《工业营销》(Industrial Marketing)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Positioning is a game people play in today’s me-too market place)的文章。
人们并未因此而震动,只有很少人注意到这篇文章。
在此之后,我又写了更多关于“定位”的文章,做了许多相关演讲。1981年,我和艾·里斯(Al Ries)合著了《定位》一书。
由于“定位”这一概念是慢慢渗入商界的,所以它看起来仍然像一个新鲜的新概念。这也是为什么1994年“?定位?”一词在美国出版物上被提及了16 917次。
作为定位概念的发明者,我可以确信地说,这个概念需要更新。
对心智的新认识
我们一直强调“定位”的含义是要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个概念,而不是对产品做些什么。商战的最终战场是心智,所以你越了解心智运作规律,你越能更好地了解定位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正因如此,我们一直在研究心智以及它是如何接收、储存或拒绝信息的。本书第一部分将详细阐述这些新认识,我们甚至还引入了一些心理学家的观点。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中,“变化”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这也是我在早期的定位工作中未涉及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遇到两类公司,各自面临不同的问题。
第一类公司在顾客心智中已经失去了焦点。它们进行品牌延伸和多元化,自己造成了这种后果。雪佛兰汽车就是一个例子,它曾经一度是美国人的家庭汽车,拥有实实在在的性价比。但如今,雪佛兰有大车,也有小车;有便宜的,也有贵的;有跑车,有轿车,还有卡车。雪佛兰再也不是“美国的心跳”了。福特汽车成了美国汽车行业的第一品牌。雪佛兰汽车需要重新回归到其根本定位上。
第二类公司的问题与“变化”相关,我注意到这是因为公司背后的市场发生了变化。为了生存下去,公司不得不寻找一个新的概念或定位以带动它们向前发展。莲花发展公司(Lotu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它的电子制表软件业务在高科技巨头微软公司的冲击下走到尽头(我将在本书第8章中用更长的篇幅进行阐述)。
“重新定位”是解决这几类营销问题的答案,因此本书将用大量的篇幅讲述“重新定位”以及如何实施“重新定位”战略,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本书的第二部分会详细阐述一些案例。
很多行业诀窍
我最后要说的是:熟能生巧。即便没有达到“?巧?”的状态,你也会比之前好多了。
自定位理论诞生25年以来,我和我的合伙人一起做了数百个定位项目—从棺材到计算机,几乎囊括了所有产品。
定位的工作让我走遍了世界各地。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一些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没有提及的行业诀窍。本书的第三部分将会详细阐述这些诀窍,例如声音的力量、对名字的最新理解、市场调研的问题,以及定位广告要简单直白不要矫揉造作等。仅这一部分就让本书物超所值。
那么请各位往下读吧。《新定位》囊括了我对“定位”的最新思考。如果这一次你依然无法领会,那就只能靠你自己了。
杰克·特劳特
---------------------------什么是战略---------------------------
我早年任职于通用电气公司,之后接触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千百家企业,因此有幸了解商业成功的关键。我把这些观点仔细归类后收录到《定位》、《22条商规》等十本书中,并对全球数以千计的商业人士做了无数的讲授。
我不止一次地体会到,成功并非源自合适的人员、正确的态度、恰当的工具、适当的模型和合理的组织机构。这些因素都有助于企业走向成功,但都不能成为第一要素,还必须要加上正确方向的引导。
我认为,成功就是要找到正确的战略。
这是因为,战略是一致性的经营方向。战略决定产品规划,战略指导企业如何进行内外的沟通,战略引导组织工作的重心。
对战略的实质越了解,找对正确战略的能力就越强,同时更能避免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容易遇到的大麻烦。为此,我给出的战略的定义是:战略就是让你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受众而言,即是鲜明地建立品牌。
我一直在为企业讲授商业的本质,现在我把过去所写的书中有关战略的课题汇集,精写成这本书,提出商业成功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本书是我在商界漫漫旅途中获得的战略心得,全部凝结其中。
杰克·特劳特
---------------------------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原书第2版)(珍藏版)---------------------------
数十年来,我和我的合伙人一直在宣扬做到与众不同的重要性。
ナ在《定位》中,做到与众不同意味着在你的预期顾客的心智中实施差异化。
ナ在《商战》(Marketing Warfare)中,做到与众不同意味着利用一个差异化概念开展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或游击战。
ナ在《简单的力量》(The Power of Simpl-icity)中,做到与众不同意味着差异化就是战略的全部。
做到与众不同是30年来我们几乎所有努力的核心。
你可能会认为人们已经理解我们的观点。每个人都忙于在他们的规划中建立“差异化”,每个人都有他的差异化概念,对吗?
错!
我们看到的是两种类型的组织。一种组织仍然没有领会到与众不同的重要性,它们仍在依靠“更高质量”、“更好价值”或老套的“优质产品”作战。它们觉得自己比竞争对手更强,而且认为事实会让它们胜出。
这种组织的身边围满了谈论质量、授权、以客户为导向和各种形式领导力的权威专家。不幸的是,它们所有竞争对手的身边也围满了谈论“你能做得更好”的同一类权威专家。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
另一种组织已经领会到与众不同的必要性。然而,在受到多次鼓动后,它们承认自己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实施差异化。它们的借口是:我们的产品或销售队伍同我们的竞争对手相比没有太大差别。
它们往往被鼓吹激励的人所吸引,这些人承诺巅峰绩效、得胜的心态以及有成效的习惯。不幸的是,同一拨人也在激励它们的竞争对手。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
它们没有从学院派著名人物那里得到太多帮助。比如,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他确实提到过需要一个独一无二的定位,但他从未在如何做到独一无二上提供更多帮助。相反,他谈论的是战略的连续性、深化战略定位以及取舍的权衡。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
它们的广告公司也好不了多少。这些广告公司谈论建立联系、讨人喜爱、突破和酷,它们谈论的全是艺术化而不是科学。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
本书就是要改变这一切,它概括了实施差异化的许多方法,同时让你避开那些听上去像差异化但实际不是差异化的诱惑。
有了这些知识,你在这个没有怜悯和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将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一语双关地讲,这本书会让你的业务大为不同,而且还能带来差异化的成果。
杰克·特劳特
---------------------------大品牌大问题---------------------------
近几年,企业主管比以往更急切地寻求成功模型,而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与人合著的畅销书《追求卓越》(1982年出版)对该潮流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书中所述,卓越,并不等同于持久;但很多成功的模型从初创之际就开始具备了卓越的性质。
该书以麦肯锡公司对75家备受推崇的公司的研究报告为基础,包括大量的针对性访谈和一份25年的文献回顾。要达到“卓越”的标准,每个顶尖公司都必须在实现快速增长和经济健康发展的两项长跑中获得双赢。但这本极受欢迎的著作面世不久,许多表现卓越的企业就相继陷入了困境,例如数字设备(Digital Equipment, DEC)、IBM、数据通用(Data General)、凯马特(Kmart)和柯达(Kodak)。回想起来,也许该书改名为《寻求战略》更为恰当。
书中得出的经验依旧是像老婆婆如何制作苹果派一样老掉牙:要贴近消费者,坚持企业的价值观,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价值观引导行动,恪守本业。而我最喜欢其中的“敏于行”。下面这段话是数字设备(DEC)公司的高级主管说的,过去常被引用:“每当我们遇到重大难题,我们就邀十位高级管理人员齐聚一室,商讨一周,他们就拿出了解决方案并加以执行。”可事实证明,拿出的解决方案根本不好使。“闭门造车”带来的失败教训已经数不胜数。
汤姆·彼得斯后来的著作也没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指南,《财富》杂志的文章评论道:“与汤姆·彼得斯谈得越多,你就会发现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中,汤姆·彼得斯花了太多时间来谈论灵光乍现的故事,而那都是些无法复制的案例。”
新近风靡的畅销书是由詹姆斯·柯林斯(James Collins)和杰里·波拉斯(Jerry Porras)合著的《基业长青》(Harper Collins出版社,1994年版)。在书中,他们满腔热忱地描述了“伟大而又勇敢的目标”将波音(Boeing)、沃尔玛(Wal-Mart)、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IBM等公司变成今天这样的巨人。
《基业长青》作者推崇并鼓励企业去效仿的成功公司均创建于1912(花旗集团)~1945年(沃尔玛)之间。在当时,这些公司没有遭遇如今这般惨烈的全球竞争。这些巨人的成功虽有可借鉴之处,但我们必须清楚它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处在竞争不激烈的时代。因此,对于现今的企业而言,这些成功模型并不适用。
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
即从失败中学习,不仅更为容易,而且对市场营销是否行之有效的方式提供了更透彻的分析。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超级大企业的经营起伏展示了它们的通病。从盛极一时到步履维艰的企业在现实中为数不少。
熟悉我的读者会在本书中发现不少眼熟的案例。虽然我以前就写过这些公司,但这一次我用的是显微镜,细察使它们陷入困境的关键原因,并提出或许能够挽救的建议。
在案例中,我首次以自己的个人经验进行评判。这不是一本百科全书,但通过客观的分析,能让读者明了:一个资金充足、业绩非凡的企业逐渐陷入大麻烦之中是多么地轻而易举。
而且,大麻烦解决起来可并非轻而易举。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
再也不会有什么大哥来照顾你了。
曾经,我们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给某家大企业。企业也会培训你、栽培你,把你扶上通往顶峰的阶梯。在这个阶梯上你能爬多高,取决于你在工作上有多努力。生活就这么简单明了,人生尽在掌握之中。
只要不犯大错误,你就可以成功地工作到光荣退休。用不着过多地担心自己的事业,企业会打点你的一切。机会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谁工作最卖力,谁就能往上升。勤勉、耐心和忠诚是至高无上的职场美德。
可惜,这一切都已是明日黄花。
今天的世界,激烈竞争无所不在、企业重组和兼并已是司空见惯,再也不能依赖企业的照顾了,企业甚至连它自己能存在多久都不清楚。你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新的时代已经来临,竞争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商业界。现在,企业的竞争范围是在全世界,任何错误都将导致惨痛的代价。
不仅如此,唯利是图者、绿票讹诈者粉墨登场,开始“重组”企业化的美国。
各家企业开始尽可能地缩减人事规模。“精”与“简”成为当下最时髦的字眼。面对企业接管或并购带来的不测风云,没有人能保证自己可以高枕无忧。
企业重组的狂潮或许可以稍加说明员工抑郁症的症结所在。在最近的调查中,受访高管中有51%的人表示,自己的企业在过去的一两年里已经更换了高级管理层,重新安排了工作,就连那扇声名狼藉的旋转门(美国联邦政府)每四年也要旋转一次。
问题的底线在于:不能再指望企业来照料自己了。当年的老大哥正在为自己生存下去而忙得焦头烂额。今日世界,要想取得成功,你必须把自己看做一个产品,而不仅是一个员工。你的事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听任那些友善的人力资源主管的摆布。
终身受聘于某家企业已经不再现实。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在离开学校的头10年里,平均的跳槽次数达3次之多。事实上,人们看不起一辈子只为一家企业工作的人,称他们只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作为市场营销战略的专业研究人员,我们已经对这个跌宕起伏的时代做过观察、研究和描绘。对公司化美国的了解越深入,我们就越发意识到:传统上成功的关键因素今天已经不再适用。
更努力地工作、更坚定地相信自己、更积极地思维,单凭这些,都不能让你攀上成功的阶梯。实际上,成功根本不是某种你能自发产生的结果。成功的关键是你能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
本书的主题就是如何借助外力取得成功。实际上,你必须走出去,去推销自己。
不过,首先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一本规划手册。这里没有各种表格,没有心理方面的练习,也没有对未来热门行业的预测。
本书旨在让你别再一味地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我们认为,你必须面向外部世界敞开你的胸怀,你必须从自身因素之外去寻找成功的道路。书中描绘了许多人物、场景、事件和创意,就是为了让你找到成功所在。
失败者是那些只关注自己、认为成功的全部要素都在自己身上的人。其实,成功就在他们的身边,他们需要的只是敞开胸怀、擦亮眼睛。
胜利者通过善用他人而获取自己的成功。想要成功,你必须知道该看哪里、该找什么。
祝君好运。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根本没想到,这篇七年前充满了火药味的小小讲稿竟然还有机会再版。本来成书前该讲稿就以小册子的形式在企业界翻印并广泛流传,相当多的企业已经达到中高层管理者人手一册的程度,我也因此不断受邀参加了许许多多的座谈会。本以为该报告的使命已完成,后来之所以答应出版社成书,主要出于给自己做个纪念的考虑。谁知,成书一再加印之后,居然还要再版,这真让我惶恐之余也担心是否在“炒现饭”。因之,首先要向自己交代的是,为什么还要再版。
细细重读一遍后,令人欣慰的是本书并未过时,虽然其中所用的例证都是七年前的旧例子,但其中的原理不但成立,而且比七年前更加适用和贴切。同时,读者也可以从这些旧例证中,看出作者用定位原理所做的“预测”是否准确。一些今天读者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在七年前这样讲,不仅火药味十足,而且风险巨大。记得本报告的第一场演讲过后,有一位好心的朋友建议我对许多结论不要说得那么死。我在心里感激这位朋友的善意,在他看来,这样做不但得罪了许多企业,而且结论过于偏激,至少是风险极大。记得我当时用了彼得·德鲁克的话来回答他:我没有预测未来,我只是看见了业已发生的未来。联想手机最近终于低价卖出,似乎为本报告的“预言”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企业界就此接受了其中的教训。正如彼得·圣吉所说:“当一个新观念不受尊重,处处碰壁时,并非最大的挑战,因为反对意见能激发出正反双方的热情甚至信仰;但是经过这样一阵激荡,当这个新观念被广受尊敬与认同的时候,恰恰才是最大的挑战,因为此时无论是推动者与反对者都容易误认为‘战斗’已结束,从此将这个新观念束之高阁。”圣吉接着说:“真正的学习并非掌握知识,而是为学习者带来心灵转换及行为的改变。”
如果从行为的改变标准来看,中国企业对于如何打造品牌还刚刚起步。一方面,我们从观念的接受到行为的改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滞延;另一方面,还有更多的“新人”对于什么是品牌,如何打造品牌,缺乏最基本的素养。因此,本书仍不失为一本基本且通俗的“入门”读物。本书之所以用“2小时品牌素养”作为书名,意即在此。
相信本书至少有一个效用,即赋予读者新的眼光,甚至让读者变得和作者一样乐于审视和“预测”。比如说眼下热门的例子,虽然平安保险准备通过增发来筹集数目巨大的资本,用以充实其十分看好的平安银行,但无论怎样努力与投入,平安银行都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品牌,近来其高层管理者走马灯一样轮换,就已经开始了不好的预兆。我也当面对俞尧昌先生说过,不论更换格兰仕空调多少任的总经理,也不可能让格兰仕空调成功……诸如此类的例子实在太多,再举下去即使不算哗众取宠,也是毫无意义。领悟了本书精神的读者,同样可以精准地做出许多看似冒险的“预测”出来。可见,定位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传播仍刚刚起步而已,但中国要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少不了定位这项核心的管理技术。
当初,作为一个小小演讲,其中有许多地方即使很重要也难以充分展开。好在我的老板特劳特先生在中国的书已出了十几本之多。本书的其中一个贡献,就是将定位理论中国化了,能让中国的读者领悟其核心精神—通过占有心智资源而创建强大的品牌,从而激发起学习“定位”这个新学科的兴趣。或许这才是本书再版的理由。
定位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实践。本书第1版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一个系统的案例,详尽地实证如何为一个品牌创建定位的全过程,并最终缔造出一个强大的品牌。趁再版之机,我把本书分成理论与实践上下两篇,上篇仍保持第1版的原貌,下篇着重讲定位与品牌实践。新增内容介绍了我们多年以来实践案例王老吉的整个品牌战略历程,并选编了我们在中国就品牌实践许多关键问题进行研讨的论文。关于王老吉案例的文章都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过,当时版面受限有些地方未充分展开,这次总算进行了完善。如果这些原则能协助王老吉在与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竞争中胜出的话,应该对其他企业也有可借鉴的价值。
最后,借用我最喜爱的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中的几句序语作结:呜呼,岁月已逝,新见不多,敝帚自珍,读者明鉴,是再版序。
什么语言信息可以停留在消费者的心智中?
是什么让某些概念可以存在人的记忆中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
是情感。
想想你的过去。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事?
是那些让你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的事情。那些事情是带有情感的。
你结婚的那一天。你女儿结婚的那一天。你发生车祸的那一天。你升职的那一天。你买了第一套房子的那一天。这些事情你都可以在脑子里画面重现。
视觉具备情感力量,这是书面文字或声音所没有的。观察一下在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他们会放声大笑,有时还会落泪哭泣。
再观察一下读小说的人,可能电影还是从这部小说改编而来,但你几乎不会看到任何外现的情感迹象。
这就是在屏幕上的视觉与书本上的文字的差异。一个是能引发情感的,另一个则不能。
是情感使得记忆长时间存在于心智中,但为什么视觉是带情感的,而文字不带?
那是因为每个人的大脑实际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左半脑和右半脑。
你的左半脑处理连续的信息,它用语言思考,是线性、系统性地工作的。
你的右半脑处理平行的信息,它用意象思考,它“看”整体全局。
每个消费者都有两个半脑,一个负责语言,一个负责视觉。
定位规划的目的是要把一个字眼或一个语言概念植入消费者的心智中,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文字,而是依靠具有情感诉求的视觉。
但也不是任何视觉都可行。毕竟,广告和其他形式的传播都充斥着各种视觉图像。
品牌需要的是能够强化其语言定位概念的视觉。
视觉会引起右半脑的注意,右半脑会向左半脑传递一个信息,令左半脑去读或听与这个视觉相关的语言文字。
“定位”,是一个语言概念,是钉子,将定位这个钉子钉入消费者心智的工具就是视觉锤。
这是劳拉提出的概念,我非常期待它成为与“定位”一样著名的理论。
艾里斯
---------------------------品牌22律---------------------------
什么是打造品牌?从商业的角度看,在市场上打造品牌就像在大牧场上搞品牌建设。
一个打造品牌的策划应当能把你的奶牛从同一范围内的其他奶牛中区别出来,即使在同一范围内所有的牛看起来都极为相似。
成功的品牌打造策划是以独特的概念为基础的,它的目的是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创造一个市场中其他产品所没有的认知。
一个成功的品牌能够引起所有人的兴趣吗?不能。同一个独特的概念无法使一个品牌得到全世界的认同。
然而,拓宽基础、扩大吸引力、延伸产品线等都是市场营销中的流行趋势。试图提高公司市场份额的努力通常也会破坏品牌的力量。
这是销售和打造品牌之间的差别。你能卖出一只售价100美元的劳力士(Rolex)手表吗?当然,可能你可以卖出几百万只,同时也提升了劳力士手表的销量。但在长期会对劳力士品牌有什么影响?廉价的劳力士手表最终会扼杀劳力士奢华的品牌。
同一条原则几乎适用于营销的每个方面。短期来讲,传统的营销战略(扩张和产品线延伸)会提升销量,但在长期的运行中它们最终会削弱品牌的力量并使销量下滑。
传统的营销本该基于品牌打造,事实上却是以销售为基础的。营销不是销售。营销是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建立一个品牌。如果你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你就会有一个强大的营销策划。如果你不能建立一个品牌,那么所有的广告、奇特的包装、促销方案、网页设计和公关都无法帮助你达成目标。
营销是打造品牌。这两个概念的关联非常紧密,几乎无法单独视之。此外,一家公司所做的每个努力都是为了品牌的打造,所以不能把营销作为一个单独区隔出来的职能。
营销就是公司在商业中所能做的事情,营销是一家公司的根本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在公司工作的人都应该关心营销,尤其是要熟谙品牌打造的定律。
如果整个公司是营销部门,那么整个公司就是一个品牌部门。
看起来似乎不太合乎逻辑,但我们认为当营销概念本身变得陈旧时,它将被一个叫作“品牌化”的概念所取代。
加速这种趋势的是销售的下滑。作为一种职业和一项职能,销售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缓缓下沉。如今,大多数产品和服务是被买走的,而不是被卖出去的。而打造品牌(即“品牌化”)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过程。打造品牌向顾客“预售”了产品或服务。品牌化完全是一种更高效的销售商品的方法。
有句古语说:“除非卖出某物,否则他一事无成。”现在它正被这样一句口号所代替:“除非为某物打造品牌,否则他一事无成。”
在超市或者药店中,各种品牌被排列在货架上。当顾客在不同品牌之间挑选时,大量的购买发生了。然而销售在哪里呢?
销售包含在品牌中。在这个多媒体的时代,作为一件商品必要的保证,口头上的推销已经由它的品牌名所代表,而不再是销售员的个人推荐。
多年来盛行在超市中的现象,如今正流行在营销界。除了化妆品专柜之外,大多数百货商店已经不再雇用店员来销售产品。店员在一段时期内可以帮助提升销量。
越来越多的汽车经销商采用单一价格,拒绝还价的“土星”销售策略。绝大多数书店、药房、床上用品商店都采用自助零售方式,甚至鞋店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零售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巨型的沃尔玛超级中心。产品高高地堆积起来,有序地陈列着,并且有合理的定价,但总是“卖不动”。
全世界的商业正在发生一种革命性的转变:从销售到购买的转变。这种转变由品牌启发,并且被品牌放大、加速。
营销的本质就是在顾客的心智中打造一个品牌。但是,你会问,什么是品牌?
一些经理人认为品牌就是与他们的公司或产品名称相分离的特征和质量。
一位分析师就一家公司成功的营销项目说:“他们把他们的名字融入了一个品牌当中。”
他们把他们的名字融入了一个品牌当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就字面来说,一家公司与其产品名称和品牌名称没有什么区别。
很显然,营销人员对公司名称、部门名称、品牌名称和模型名称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更不用说副品牌、超级大品牌、侧翼品牌和其他各种品牌了。
然而,当你探究潜在顾客的心智时,所有这些差异都将消失。想象一下,一个消费者对他的一位朋友说:“你认为这种新的侧翼品牌怎么样?”
“没什么,我宁愿选择延伸品牌或者副品牌。”
人们不会这样谈论,也不会那样考虑。借引格特鲁德·斯泰恩(Gertrude Stein)的话来释义:“一个品牌说到底就是一个品牌”。
一个品牌的名称仅仅是心智中的一个词语,虽然它是一个特殊的词语。一个品牌的名称是一个名词,一个专有名词,就像所有专有名词都用大写字母拼写一样。
任何一个专有名词都是一个品牌,不论它属于个人、公司或者组织。巴特哥尼亚(Patagonia)是一条服装产品线的一个品牌名称,但它也是阿根廷和智利的旅游业为激发人们对这个质朴而美丽的地区的旅游兴趣所使用的一个品牌。
费城(Philadelphia)是一个领先奶油乳酪业的品牌名称,但同时也是“兄弟之爱”城市的品牌名称。
品牌并不局限于250万个在美国政府已注册的商标,也不仅仅局限于在世界其他国家注册的数以百万计的名字和标识。
任何专有名词都是一个品牌。你也是一个品牌,而且,如果你想在一生中能够真正成功,你应该将你自己视为一个品牌,并遵循此书中所列出的品牌打造定律。
一个品牌的力量在于它影响购买行为的能力,但包装上的品牌名称和心智中的品牌名称并不等同。
在“7-11”连锁店挑选了一块面包和一夸脱牛奶的顾客,通常完成了对两种品牌产品的选购。然而,在购买者心智中,可能只有很少甚至没有品牌偏好,它仅仅是一夸脱牛奶和一块面包。
然而,同样的顾客在购买半打瓶装的啤酒和一盒香烟时,他很有可能会去寻找一个特定的啤酒品牌和一个特定的香烟品牌。
传统的观念认为,啤酒、香烟与面包、牛奶是有区别的。啤酒和香烟是品牌的购买,而面包和牛奶是常规产品的购买。
这也许在字面上是没错的,但它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只要遵循品牌打造的定律,你可以在任何品类中都建立起品牌,包括面包和牛奶。一些公司已经这样做了,例如,牛奶品类中的Lactaid品牌、豆奶品类中的Silk品牌和面包品类中的Earth Grains品牌。
如果有一种日用品品类,它就是H2O,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在美国,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从水龙头中获取干净的水,那么,从商店里购买水就没有必要了,但现实中还是有许多人在商店购买水。
依云(Evian)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品牌,最近一次我们买了1.5升的水,支付了1.69美元。同一天,同样以每升来对比,依云的售价比百威啤酒高20%,比波登(Borden抯)牛奶高40%。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本书所要做的就是帮助你在业务中运用品牌思维或者掌握“品牌打造”的过程。换句话说,把你的水变成依云,或者把你自己变成下一个比尔·盖茨。目标是远大的,你可能从未达到过比你期望的更高的目标。
---------------------------董事会里的战争:企业管理层的25个营销误区---------------------------
被划分的大脑
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每个半球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
左半脑处理连续的信息,以线性和系统方法用语言进行思维。
右半脑处理平行的信息,用图像进行思维,负责抓取重点。
思维习惯通常被其中一个半球主导,这与人类的一个特征是一致的。
有人惯用左手,也有人惯用右手。类似地,有人用左脑思考,也有人用右脑思考(这两种情况并不互相影响,用左脑思考的人可以惯用右手也可以惯用左手,反之亦然)。
你属于哪一种?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CEO,那么你很有可能是左脑思维者。在做出决定之前,你需要得到事实、图表、市场数据和消费者调查的支持。否则,盈亏结算和股票市值也不会成为商业中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了。
如果你从事营销方面的工作,你很有可能是右脑思维者。你的决定常常是凭借“本能的直觉”,很少或几乎不依靠任何支持性的证据,否则也不会有像营销这样富有创造性的学科了。
语言思维vs.视觉思维
两者的另一个显著差别是左脑思维者偏好语言思维,而右脑思维者偏好视觉思维。
当一位管理派人士做演讲时,他通常站在讲台后,照着题词板或文稿朗读。
当一位营销派人士做演讲时,他通常站在屏幕前,展示很多图片或影像。
左脑思维倾向的管理层即使在演讲时使用幻灯片演示,那些视觉上的元素也不是图像,只是一些文字。
因为他们是语言思维导向的,所以左脑思维者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而右脑思维者通常是很好的写手。
为什么?因为相比于语言思维,在纸上书写文字更像是视觉挑战。例如,在信件和电子邮件中,右脑思维者通常会在每一行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分析性思维vs.全局性思维
那些研究风险管理科学与艺术的左脑思想家们聘用博士建立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在复杂的抵押贷款文件档案中分析每一个出错的可能。
现在看起来似乎是他们遗漏了可能出错的价值约7 000亿美元的东西。
全局性的右脑思维者会在全局中看到重点。为什么要把钱借给无力偿还的人?
计算机是绝对的“左脑思维”机器—可以对几百万条信息进行分析和追踪,却在抓取重点时彻底迷失。
华尔街上那些金融机构依靠计算机来决定投资风险,这正是左脑思维者典型的愚行。正如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言:“不要做公式化的傻子。”
一台计算机只会往后看,它只能对已经存在的数据进行分析。人类的大脑,尤其是习惯于右脑思维的,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设想。
确定vs.不确定
逻辑和分析性思维使人们对预知未来的能力充满信心。毕竟,如果你已经对一个情况的众多细节都进行了研究,你就应该能预见接下来会发生的事。
这就是左脑思维的领导者通常对他们的预知能力抱有绝对信心的原因。
如果董事会的办公桌上有很多战略方案,当CEO带着他对未来的看法参与会议时,讨论就无法进行。“我们就执行第一个方案好了,因为它会在可见的未来给我们带来最好的结果”,讨论就此结束。
我们带着挫败感离开会议。面对一个对未来有着非凡预知能力、知晓适合公司战略的CEO,我们无从与之争论。
你知道吗,包括你正在阅读或即将阅读的书籍在内,所有的印刷媒体都将在2017年之前废弃。至少微软的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在2007的时候是这样预言的。
“不出10年,我们今天定义为媒体的任何形式,无论是印刷媒体、电视或互联网,都将通过IP(网络协议)和数字信号传输,”鲍尔默先生如是说,“所有的内容都将通过数字信号传输,任何你阅读的内容也将由屏幕来承载。”
正如我们记得的,广播的普及使报纸和杂志过时,电视也让广播过时了,那么互联网会让所有这些都过时的。等着瞧吧。
“确定”是左脑思维者的记号,而右脑思维者从不如此确定(这个世界太大、太复杂,太让人困惑,任何人都无法真正领会)。
如果你会对不同战略的结果持有不确定性,那么你很有可能会想尝试一个全新的概念。
再问一次,你属于哪一类型?
也许你会认为你可以支配你的左右脑同等灵活地思考,但研究表明这不太现实。
两手同能vs.两脑同能
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几乎不可能。许多人被认为是可以平衡地使用左右手(比如棒球比赛中左右手都能打的击手),但其实他们是左撇子,经过了长期训练才能灵活地使用右手,反之亦然。
平衡使用左右半脑也几乎不可能实现,你可以学习如何练习使用你不常用的那半边大脑,但要做到左右同时平等地工作基本是不可能的,先天就决定了你在生活中是左脑思维者还是右脑思维者。
这也不是什么坏事。
这样的思维差异造就了各行各业:艺术家和银行家、会计师和音乐家、教师和房地产经纪、作家和工程师、建筑师和律师。
每个职业都吸引着用左脑或右脑思考的人。管理和经营一个企业或许需要逻辑和分析性思维的人,但是企业同样需要一个直觉敏锐、能全局思考的人来推行营销。
再问一次,你属于哪一类型
当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时,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是左脑思维者。为什么?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很自信。他们认为自己总是对的,错的总是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
“我是对的,你错了。”是人类大脑最普遍的态度,这也没什么害处。但是人类是如何发展起如此强烈的信念的?人们认为这一定是逻辑和分析性思维的结果。
这也不全对。你同样可以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右脑思维者。直觉性的思考也像逻辑思考一样对自己抱有确定的态度—甚至更加确定,因为他们不需要用事实来支持自己的结论。
即使你不能平衡使用大脑,但你仍然在使用左右两个半脑,只是更偏好其中一个。这就像人们用双手干活,但习惯于用左手或右手。
然而,当左右大脑严重失衡时,就会像患有自闭症(左脑失衡)或读写障碍症(右脑失衡)等大脑失调症状一样。
一些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患有此类症状,神经学专家认为这是可以通过加强刺激其中一个半脑得到完全治愈的。大脑平衡中心(Brain Balance Centers)是这个方法领域的开拓者。
管理者vs.企业家
左右半脑的概念也有助于解释企业家和管理者这两者的不同。
绝大多数企业家都是右脑思维的,他们通常都是盯着“重点”的“梦想家”,时常就短期的境况感到困扰(这是直觉和整体思维方式的一个典型)。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家通常都不善于长期管理。也许一个企业需要由一个右脑思考者来促使其取得发展,也需要一个左脑思考者在它确实开始发展之后对其进行长期的管理。
史蒂芬·斯特恩(Stefan Stern,英国《金融时报》商业专栏作家)在《金融时报》专栏中这样写道:“没有企业家,就没有了业务。但是如果一直让企业家来管理,也同样不会有太多的业务。”
董事会里的战争
在多年的咨询生涯中,我们也参与了多场这样的战争,战争中留下的疤痕可以为此作证。
在失败的战争中,似乎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管理派总是赞成那些苍白的“常理”式的想法和概念,这也是他们左脑思考的一个映射。
我们赞成的观点和概念也许不太合乎逻辑,但是直觉告诉我们,这些想法都会奏效,这同样是我们右脑思考的一个映射。
最终由谁决定?牌局早已设定。任何一个营销决策都必须得到管理派的认同。
在本书中,我们发掘了管理思维和营销思维之间差异所在的25个方面—也是左脑思维者和右脑思维者之间的差异。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管理派都是左脑思维者,也并非所有的营销派都是右脑思维者。
有一个CEO很显然是一个右脑思维者,他就是苹果公司的前任CEO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商业界最伟大的领袖之一。乔布斯先生不屑于做营销调查,且非常相信直觉。这正是右脑思维者的两个特征。
董事会里的多样化
很多董事会战争在具有同一目的但思维方式迥异的两方之间发生,只要双方能彼此理解,差异也不见得是坏事。
最近我们为印度的一个客户完成了一项咨询服务。他们的产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们也聘用我们为其第二个项目提供咨询。
后来,他们的首席执行官告诉我们,之前他认为我们的想法很“愚蠢”,但是出于对我们的信任,他还是接受了我们的意见。
这是注定要发生的。如果你是逻辑思维的左脑思考者,你对右脑思维者提出的营销概念不会有太大的热情,它们对你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希望管理派人士能花一些时间更好地去了解营销规则,尤其是“常理”与“营销感觉”之间的差异。
我们同样希望营销派人士也能花时间去更好地了解提案总是遭到管理派反对的原因,尤其是在提案时,他们需要用更加具有逻辑性、符合表述和分析思维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也正是本书的初衷所在。
---------------------------22条商规---------------------------
数以亿计的钱被浪费在根本不可能奏效的各种营销计划上,无论这些计划听起来是多么的完美,也无论它们有着多么充足的资金支持。
很多人认为,只要有好的计划,好的执行,再加上足够的资金支持,营销就必然能取得成功。但事实远非如此。只要看看IBM、通用汽车和西尔斯这些企业的例子,你就会明白这是为什么了。
西尔斯的营销措施可以说一直都很出色;负责通用汽车公司营销的经理们可能是这个行业中最优秀,也最聪明的精英。当然,像通用汽车和IBM这样最大最好的公司通常可以吸引那些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公司的市场营销计划本身就建立在存在巨大漏洞的假设之上。
当被问及美国民众对大公司的看法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说:“我们畏惧这些公司的强大实力。”而今天,我们又为这些公司的虚弱无能而担心。
大部分公司都遇到了麻烦,特别是那些大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在过去十多年中,该公司因抹杀了旗下各品牌的独特性而损失惨重(它不仅让子品牌之间品牌外观相似,而且连价位也趋同)。为此,其市场占有率下降了10个百分点,相当于一年损失了1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尽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通用汽车公司遇到的并非竞争问题;尽管它的产品质量肯定不能算最好,但它遇到的也不是质量问题。很明显,是营销环节出现了问题。
今天,企业一旦在营销上犯了错,它在竞争中的劣势就很快表现在经营业绩上。要重新抢回生意,只能寄希望于对手也犯错。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在一开始就犯错呢?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确保你的营销计划符合营销定律。(尽管我们是在“市场营销”这个框架中来定义我们的各种观点和概念的,但其实无论你在企业里担任何职,也无论你的企业营销什么产品和服务,这些定律都同样行之有效。)
市场营销定律到底是什么呢?又是谁把他们从西奈山的石碑上带了下来?本书所讲述的就是市场营销的基本法则。
但是,是谁在讲述这些定律呢?两个来自康涅狄格州的家伙又是怎样发现这些曾被千百万人忽略的定律的呢?市场营销这一行当中有大批的实战家和理论家,为什么他们都会忽视这些我们认为显而易见的东西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我们所知,几乎没有人愿意承认世界上存在市场营销定律,当然,更不会有人相信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定律。
既然世间存在自然定律,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有市场营销定律呢?你可以制造一架外观非常豪华美观的飞机,但只有这架飞机的构造符合物理学原理,尤其是重力原理,它才能够在天空中遨游。你可以在沙滩上建造一个建筑奇观,但仅仅是一级飓风就可以使你的创造荡然无存。市场营销也是如此,如果你不懂得市场营销永恒不变的定律,那么无论你的计划有多出色,最终都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也许不愿意承认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是人类的天性。所以,大多数的市场营销人员都相信,只要你精力充沛、有足够的创造力,或者是十分果敢,特别是你愿意花大把的钱,那么就没有你办不到的事。
不过,一旦你意识到可能存在市场营销定律,那么你就不难发现这些定律。事实上,它们显而易见。
25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市场营销中有哪些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哪些又是无效的。我们发现,成功的市场营销计划总是与市场中的一些基本法则相符。
在我们的著作、文章、演讲和录像中,我们已经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市场营销的法则。我们提出了市场营销本质的战略模式,包括有关人类心智的模式。我们曾经以“定位”这一概念推广上述模式,我们还提出了营销战战略模式。在市场营销竞争中,我们将各种公司和品牌的营销战略模式分为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和游击战。
经过多年对市场营销法则和问题的研究,我们将自己的发现浓缩为能够决定市场竞争胜败的若干基本定律。
我们称这些法则为“市场营销永恒不变的定律”,共有22条。违背它们,你将自食其果。
---------------------------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彻底颠覆营销传统的公关圣经---------------------------
30年前,艾·里斯作为第一作者,为美国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写了一系列题为“定位时代的到来”的文章。这组文章引发了整个行业震动,几乎一夜之间,“定位”成了当时广告界和营销界的口头禅。
今天,如果让我们为同一杂志写同样的文章,我们的标题则会变成“公关时代的到来”。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营销都在经历着一个巨大的转变:从广告主导的阶段向公关主导的阶段转变。
今天,你无法通过广告推出一个新品牌,因为广告没有可信度。广告是王婆卖瓜,是公司急着销售产品时的自说自话。
今天,你只能通过公关推出新品牌。公关让你通过第三方之口,尤其是媒体之口,把你的故事告诉别人。
公关具有可信度,广告则没有。公关可以创建积极的认知,如果随后的广告活动得到正确的指引,这些认知就可以被进一步利用。
当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时,我们通常建议任何一个营销项目都要从公关开始,并且只有在达成公关目标后才能转向广告。
对那些迷信“广告一响,黄金万两”的人来说,这是个革命性的转变;对其他人来说,这是营销思想的一个重要进化。
公关的延续
无论在时间上还是主题上,都应当是公关第一、广告第二。广告实际上是公关的一种延续,并且只有在公关项目实施完成以后才能开始。更重要的是,广告推广的主题应该围绕并重复公关已经在目标客户心智中建立的认知。
广告何时启动也要慎重对待。只有在你成为一个强大的品牌并且有足够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广告活动才可以开始。
广告人有时把公关部门看做一个二等机构,他们认为只有在发生危机时或者最新的广告活动推出时公关才有作用。这就是目前整个行业的现状。
但实际上,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说,公关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无法退居广告之后。在很多方面,两者的角色已经翻转了。公关应该是司机,引领并指导着营销大巴的走向。这正是本书的主题:广告的没落和公关的崛起。
广告已死,公关长存
但是到处都是广告,广告怎么会死?放眼望去,遍地广告。这就像绘画,尽管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流行,但它还是死了。
对绘画来说,它的“死亡”不是绘画技法的死亡,而是绘画表达现实这一功能的死亡。
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Louis- Jacques-Mande-Daguerre)发明银版照相术之后的时代可以被叫做“绘画的没落和照相的崛起”。同样,广告作为工具已经失去了建立品牌的功能,和今天的绘画一样,广告将作为艺术继续存在。
这并不代表广告不再具备价值。艺术的价值存在于欣赏者的眼睛里。它只是意味着当一个工具成为艺术之后,就失去了工具本身的功能,因此也失去了被客观评价的可能。
一根蜡烛的价值
如何衡量一根蜡烛的价值?你不能从发光角度来看,因为蜡烛已经失去了作为房间照明工具的功能。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之后的时代应该叫做“蜡烛的没落和灯泡的崛起”。
但是,每天晚上,整个美国有几百万根蜡烛被点燃。如果餐桌上缺少一根蜡烛,这顿晚餐就不是一次完整的、浪漫的晚餐。这样的蜡烛每根可以卖到20美元或30美元,比一个灯泡贵得多。和灯泡不同,这根蜡烛的价值和它能否照明无关。如同壁炉和帆船,蜡烛此时已经失去了它的功能,变成了艺术。
各种形式的艺术都有它狂热的捍卫者,他们会为每件艺术作品的价值大小争来争去,因为缺乏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它的价值。
一则广告的价值
广告同样如此。广告的捍卫者会以提升品牌资产、创建品牌价值、同顾客建立情感纽带或激发激励销售队伍等为理由来热情地保卫他们的作品。
在某种程度上,所有这些理由都是对的。但是由于广告是艺术,它无法被客观衡量。
广告失去了它的传播功能,广告的价值存在于CEO、COO或营销经理的眼里。会议室里悬挂的百万美元的名画在你眼里值多少钱?你用在画上的逻辑同样可以用在你公司的广告上。
我们的观点是:广告不值它的代价……除了一个例外。这是个大的例外。当广告服务于一个功能性的目的时,那它就有一个实在的价值。但那个功能性的目的是什么?
广告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品牌,而是一旦通过其他方式(主要是公关或第三方的认证)建立品牌后用来保卫这个品牌。
不要低估这个保卫功能的重要性。大多数公司花了太多钱试图用广告建立品牌(实际上它们应该把这些钱用在公关上),并且在它们建立品牌后花太少钱用广告保卫它们的品牌。
创建品牌和保卫品牌是营销规划的两个主要功能。公关创建品牌,广告保卫品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广告人花了太多的钱和时间在创建品牌的阶段,以至于他们常常已经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进行品牌维护工作。
创意的价值
创意,长久以来一直是广告界热衷谈论的时髦话题,情况又如何呢?根据通常的定义,创意是对新的和与众不同的东西的挖掘,强调的是要“新颖”。
但是“新的和与众不同的”不是维护品牌的方法。维护品牌,你需要“重复”品牌的核心价值,你得播放和顾客“共鸣”的广告,你得让顾客想到“对,那就是这个品牌代表的东西”。
事实上,创意是品牌进入消费者心智后最不需要的东西。
需要“创意”的是公关,需要“新的和与众不同的”是公关,需要“新颖”的是公关。建立品牌的最好方法是创建一个新品类,而创建一个新品类需要一个“大创意”,需要一个与传统思维截然不同的革命性的“创意”。
传统方法
大多数产品和服务按照以下四个阶段进行营销:
1. 公司开发一个新产品或服务。
2. 公司提炼出新产品或服务的一个显著的利益点。
3. 公司聘请广告公司用一个“火箭式”的广告活动推出新产品或服务。
4. 随着时间流逝,广告最终把新产品或服务打造成一个强有力的品牌。
这个过程的四个步骤在商业历史记录中享有标志性的地位:开发(development),研究(research),广告(advertising)和品牌建立(branding)。在理论上,这个四个步骤没有错误的地方,除了它那个不幸的缩写—DRAB(枯燥的意思)。
在实践上,这四个不同阶段当中有一个软弱无力的联系。营销的关键步骤是让品牌名称(和它代表的东西)进入顾客的心智,如果你不能在夺取顾客心智的战争中获胜,你就不能建立一个品牌。这个软弱无力的联系就是广告。
广告已经失去了把一个新品牌放入顾客心智的力量。广告对顾客而言没有可信度,顾客对广告信息的怀疑正在增加,并且无论何时,只要有可能,顾客都倾向于拒绝接受它的信息。
公关的方法
当然,有一些产品和服务已经进入了潜在顾客的心智并且成了大品牌。它们是如何做到的?
借助公关。
很多营销案例的成功都是公关的成功,而非广告的成功。来看几个例子:星巴克(Starbucks)、美体小铺(The Body Shop)、亚马逊(Amazon.com)、雅虎(Yahoo)、eBay、Palm、谷歌(Google)、Linux、PlayStation、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保妥适(Botox)、红牛(Red Bull)、微软(Microsoft)、英特尔(Intel)和黑莓(BlackBerry)。
对大多数主要品牌的历史进行更仔细的观察可以发现,这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有惊人数量的知名品牌根本没做广告就建立起来了。
安妮塔·罗迪克(Anita Roddick)没用广告就把美体小铺建成了一个全球品牌。她周游全球为她的自然化妆品寻找原料,她的寻找过程就为这个品牌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公关宣传。
一直以来,星巴克都没有在广告上花费很多钱。在它成立最初的10年里,星巴克在美国的广告投入不超过1 000万美元,这个数字对一个今天年销售额达到13亿美元的公司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沃尔玛(Wal-Mart)成了全球最大的零售商,销售额已经超过2 000亿美元,但广告很少。山姆俱乐部(Sam抯 Club)是沃尔玛的姐妹店,也几乎不做广告,但平均单店销售额达到5 600万美元。
在药品行业,万艾可(Viagra)、百忧解(Prozac)和万络(Vioxx)几乎不做广告就成了全球品牌。
在玩具行业,豆宝宝(Beanie Babies)、搔痒娃娃(Tickle Me Elmo)和宠物小精灵(Pokemon)几乎不做广告就成了非常成功的品牌。
在高科技行业,甲骨文(Oracle)、思科(Cisco)和思爱普(SAP)几乎不做广告就成了价值几十亿美元的公司。
我们也开始看到证明公关在推出品牌时的效果优于广告的研究。最近一项对91个新推出品牌的研究表明,非常成功的品牌比不成功的品牌更倾向于使用与公关相关的活动。这个研究是由Schneider & Associates和波士顿大学传播研究中心以及哈佛商学院营销学副教授苏姗·福尼尔(Susan Fournier)合作进行的,人们相信这是首例此种类型的研究。
该研究指出:“我们发现,虽然公关的作用还没有被充分挖掘,但是一旦被启动,它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虽然公关已经帮助很多品牌获得了成功,但还是有大量的公司认为营销不关公关什么事。
营销意味着广告
对很多公司的管理者来说,营销等同于广告而不是公关,这个是事实。旧的规则是“大量营销需要大量传播,这需要大量的广告”。当有人提到一个营销规划时,管理者通常第一个想到的是“我们会在哪里做广告?我们的广告预算有多少?”
如果你走进一家书店,比如巴诺书店(Barnes & Noble),你会在“营销和广告”专区找到广告书籍。实际上,这个专区放满了广告类的图书。毕竟,营销部门的主要功能被认为是广告宣传。
不要指望在任何书店里发现一个“营销和公关”的专区。如果你能找到的话,公关类图书也是被埋没在“营销和广告”专区的广告图书之中的。
公司的观念和书店的观念是相似的。大多数公司的重点在广告上,如果公关被考虑到的话,它也被认为是二等部门。
营销意味着广告。每个人都知道广告意味着什么。
广告意味着大量的钱
当一个公司考虑推出新品牌时,尤其如此。一个“做广告或不做广告”的决定常常以推出品牌的广告成本为参考。当在美国市场为一个新的消费品品牌做一个全国性的一般强度的广告活动都需要5 000万美元时,这些决定就不会被轻易做出。
“它是个好想法,”很多客户告诉我们,“但是我们承受不起推出品牌的费用。”他们被在媒体上看到的下列故事洗脑了:
百事可乐花了1亿美元推出“百事一号”(Pepsi One)。
安达信咨询公司(Anderson Consulting)花了1.5亿美元推出它的新名字“Accenture”。
贝尔亚特兰大(Bell Atlantic)花了1.4亿美元推出它的新名字“Verizon”。
贝尔南方电信公司(Bell South Mobility)花了1亿美元推出它的新名字“Cingular”。
在我们这个过度传播的社会中,推出一个新品牌的成本被认为和畸齿矫正属于一个品类,它是个非常昂贵的建议,但有望通过品牌延伸来解决。这就是美国到处是延伸品牌而急需新品牌的原因。
比如说,超市的新商品中10个有9个是品牌线延伸产品而不是新品牌产品。药店、百货商店和所有类型零售店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把新品牌的推出等同于广告是个严重的营销误区。广告缺乏新品牌开始起步所需的一个关键要素。
广告缺乏可信度
人们为何要关注一个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品牌呢?这种信息的可信度在哪里?
如果有人打电话给你说,“你不认识我,你不知道我的产品,你不知道我的公司,但是我想和你约个时间向你推销某样东西”,你会马上挂断电话。
但是,如果有人打电话给你说,“你是萨克斯第五大道精品百货商店(Saks Fifth Avenue)的顾客,萨克斯(Saks)将举行一个鸡尾酒会推出一系列新的服装”,你可能会被吸引参加。萨克斯第五大道精品百货商店在你的心智中有可信度,它是一个你知道的名字。
公关提供一种信任资质,这种资质为广告创造可信度。一个新产品在你的心智中有一定信任度之前,你不会注意它的广告。
如果你想成功地建立一个品牌,必须恰当地管理公关和广告。通常的规则是,在主要的公关可能性没有充分利用之前不要做广告。
公关第一,广告第二
广告无法建立品牌,而公关能够建立品牌。广告只能维护已经通过公关建立的品牌。
事实是,广告不能点燃火焰,它只能在点着火以后煽风。要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得到一些东西,你需要只有第三方认证才能提供的有效性。任何新营销活动的第一步应该是公关。
战争和营销有许多相似之处。那些在今天的战场上仍然使用过去武器的军事将领,和应该用公关却在用广告来打今天营销战的营销将领没有什么不同。
昨天它是地面装甲部队,今天它是空中飞行部队。昨天它是广告,今天它是公关。公关在大多数新产品上市时担当了主要角色。
客户正在向谁咨询战略问题呢?越来越多的情况是,他们不愿去问为他们服务的广告公司,因为他们知道会得到什么样的建议。所以,他们宁愿不要这个帮助而是自己做,或者邀请像我们这样的顾问和他们一起解决包括公关在内的营销战略问题。
有一天,客户会寻求公关公司帮助他们为品牌制定战略方向,而广告将被迫接受公关的领导。
有一天,你可以期待公关行业的爆炸性增长,同时你也会期待在公司的内部和外部发现对公关新的尊敬。
有一天,你可以期待听到广告行业痛苦的呻吟,并且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对广告公司老板来说,甚至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失去他们作为企业的营销合伙人的传统角色。
营销已经步入了公关时代。
---------------------------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
25岁的纳瓦尔·拉维肯特(Naval Ravikant)萌发了一个想法:建立一个致力于“评价”或评论消费者可能购买的任何东西的网站。
他说,网站上有大量的在线购物向导可以显示定量数据、价格对比以及产品特征等,但很少有能够让顾客相信的来自购买者的建议。
拉维肯特把他的想法告诉了27岁的尼拉夫·托利亚(Nirav Tolia)—雅虎公司的一位营销经理。这两位未来的企业家决定创立一家新的互联网公司,名字就叫“电子评价网”(Epinion.com)。
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拉维肯特放弃处于创业阶段的At Home互联网公司的工作和400万美元的股票期权。托利亚放弃了雅虎公司的1 000万美元的股票期权。
据《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报道,这两位互联网先锋在12周内招募了4位其他合伙人,并筹集了80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后来,电子评价网又筹集到了由高盛(Goldman Sachs)牵头的第二笔资金,达2 500万美元。
电子评价网将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吗?谁知道呢?但是,任何成功的互联网品牌的启动都需要具备四个重要特性。
互动性(定律2)
普通消费者在电子评价网上注册后,可以为大量的产品和服务提交评价意见。“不要生气,把意见写在电子评价网上。”互联网上最成功的品牌不会是既有品牌的复制,它们将是聚焦于“互动性”的全新品牌。
此外,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品牌并非必须基于某个原创的概念。许多年来,消费者评论已经成为亚马逊的一个重要部分。电子评价网的创办者所做的只是聚焦于亚马逊的某个方面,并围绕它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站。
独特名称(定律4)
仅仅因为你已经在美国商务部的商标部门注册了一个单词,并不会让它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名称。
名称有两种:独特的名称和通用的名称。独特的名称是一个特定的人、地点或者事物的名称;通用的名称是一个包含了许多人、地点或者事物的名称。
将一个通用的名称大写并标注了,并不会使这个名称成为顾客心智中的一个独特名称。不论读到或听到一个名称,你都会把那个名称转换成符合心智思维方式的“声音”,声音是不能大写的。
“电子评价”(Epinions)是一个真正的品牌名称,虽然该单词是两个普通单词—“电子”(electronic)和“评价”(opinions)的组合。(dotcom是一个通用词,它表明了“电子评价”是互联网站上的一个品牌名称。)
“评价网”(Opinions.com)会奏效吗?不会。评价是一个通用词,有许多网站具备评价功能。但是,“电子评价”(Epinions)只有一个,它是一个真正的品牌名称。
唯一性(定律5)
电子评价网已经演示了打造互联网品牌最重要的一条定律: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你需要率先进入一个新品类。当你是第一个时,你就能率先抢占业务,并且阻止竞争(第二名在网上处境不妙)。
此外,“率先”还能产生大量的公关。“电子评价网”在《纽约时报》上已经成为一篇4页文章的主题。
如果电子评价网决定以大型广告活动启动网站,那真是讽刺。
的确,世界已淹没在广告中,铺天盖地的广告最终反映的是千百万家制造商的意见,而来自消费者的意见却很少能公开发表。(嗨,达美航空公司,什么时候你才会简化你的费用结构?)
媒体处于中间,它们向社会描绘了第三方所证实的观点。与广告相比,媒体的背书对消费者的影响力更大。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你用公关建立品牌,用广告维护品牌。
时间性(定律8)
“包括黑夜骑士在内,”雨果(Victor Hugo)写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代表一个时代的新创意的到来。”无论这个创意看起来可能有多么革命,如果把它归结为一个独立个人的主张,就是谬误。如果仔细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许多伟大的革命性进展(汽车、飞机、个人电脑),事实上都是被许多不同企业家同时发掘的。
最后的赢家并不总是那些具有最佳创意的人,而常常是最先执行的人。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你确实需要一个创意,但同时也需要有时间的紧迫感。
互联网就像是拓荒前的美国西部淘金热,又如俄克拉荷马州的土地抢夺战。如果错过了互联网,你将会错过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
1994年,两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创建了雅虎,一个互联网搜索引擎。仅仅5年后,该公司的股票市值就达到1 140亿美元。
互联网是10年难得一遇的将会改变日常生活许多方面的革命性奇迹,它把许多相距遥远的人链接到了网上。
为了在本书中论述互联网的意义,以下是我们选择的在过去50年中最重要的技术发展:
20世纪50年代,电视;
20世纪60年代,大型主机计算机;
20世纪70年代,电子芯片;
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
要记住最重要的是,这每一个发展都几乎使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飞跃性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电视把美国变成了“在家”社会。电视把收音机从娱乐媒体变成一种音乐和新闻的媒体;电视把政治从事件导向的竞争转变成个性化导向的竞争;电视改变了我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我们获取新闻的方法以及我们的运动偏好(在电视到来前,棒球是美国的第一运动;之后,足球取而代之。为什么呢?同样通过电视,足球比赛的场面更好)。
电视也影响了世界政治。它用画面带领我们进入了诸如波黑、科索沃和索马里的战争,它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在越南战争的失败和在海湾战争中的胜利。
与20世纪50年代电视对家庭所产生的影响一样,在60年代,大型计算机对企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计算机改变了企业的各个方面,不仅体现在数据记录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制造、分销和营销方面。
大型计算机的最大作用可能和一个企业的最佳规模有关。当一个公司变得越来越大时,它内部也变得缺乏效率。仅仅为了了解组织中其他人在做什么,就需要涉及太多管理阶层,动用太多沟通渠道,花费太多时间。
大型计算机提升了企业最合适规模的限度。它确确实实地使具有超级效率的巨型企业成为可能,并直接引导企业全球化业务(通用电气公司在大型计算机业务中可能已经失败,但是大型计算机使得通用电气公司成为如今的全球化企业)。
电子芯片在20世纪70年代是“看不见”的技术革命。现在,事实上每种使用电力的产品、用具或设备,包括汽车、电话、照相机、录像机、电炉、洗衣机、烘干机和电动牙刷等,都有一个极小的电子芯片在控制它的运作,几乎找不到一种有用但并没有从电子化革命中获益的设备。
“普及化”是电子化行业在20世纪70年代的集体呐喊,而且事实证明它是对的。电子芯片已经延伸到了各行各业,每一种应用都是可能的。(它甚至可以被安置在人体内作为一个起搏器,以及放入其他的“智能”设备中。你甚至可以给你的狗安装一个内置芯片,让它迷途知返。)
个人电脑在20世纪80年代拉近了家庭和办公室的距离,并为两者带来了革命。它使得生产打字机和从事文字处理的公司退出市场,而且差一点使秘书这种职业消失。
20世纪最重要的产品可能是1981年8月推出的IBM个人电脑。它直接导致了微软和英特尔这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的崛起。在从电子数据表到图形,再到个人财务软件等一系列有用的软件产品成为潮流后,一个巨大的产业诞生了。
《时代周刊》把个人电脑选为1982年“年度明星”,足见个人电脑的影响之大。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个人电脑、电子芯片、大型计算机和电视而出现的互联网也将写下自己的历史。50年里发生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在这五项变革中,互联网将会成为最重要的变革,它将比其他四项变革在更多的方面改变我们的生活。
而且,变化才刚刚开始。要记住的一点是,即使你没有网站,你不在互联网上做生意,甚至你的产品或服务永远不会在网上出售或做广告,互联网仍将改变你的业务。
互联网也已经改变了作者的生活。在过去几年,我们已在网上做了广泛的调研,包括本书的材料。我们在poodles.com上购买书籍、光盘、机票、电脑、家具、艺术品、办公用品,甚至一条狗。几乎我们最近所有的战略咨询项目也都与互联网相关。
快速成长的万维网自身就预示着一场未来的革命。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互联网上有900多万个网址,其中80%为网络公司的网站,而且该数字以每周增加5万的速度增长。
因此,系紧你的安全带,准备好与生活一同起飞。这是互联网的时代,而且未来属于那些能在网上出色地建立起品牌的人们。
最后,我们将此书献给广大读者。
---------------------------品牌的起源---------------------------
自艾·里斯的第一本书《定位》出版以来已经有23年了。
凑巧的是,也是在达尔文搭乘猎犬号英国海军舰艇完成他的考察旅行23年之后,他的巨著出版了。
时间磨砺了创意和概念,使其显得更加精练和纯化。尽管我们关于打造品牌的话题已经著述数十万字,但我们相信仍然没有把握这个主题的本质。我们相信一定有一条重要的定律在发挥作用,只是还未被界定、定义或解释。
我们相信这条定律非常根本,唯一能贴切类比的就包含在达尔文在生物学界的定义之作《物种起源》中。
这条定律就是“分化”。分化是世界上被知之最少却最强大的力量。
自然界中发生的事情也同样发生在产品和服务中。最终每个品类都会分化,并成为两个或更多的品类,为打造品牌提供了无穷的机会。
进化和分化的交互作用为我们理解宇宙和品牌世界提供了一个模式。
进化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观念,但是仅靠进化理论并不能说明地球上为什么有数百万种不同、独特的物种。如果没有分化的作用,进化本身创造的世界只会充斥着上百万体积大如恐龙的单细胞原核生物。
在品牌世界里也是如此。品牌通过进化变得更强大、更有主导力,然而是分化创造了新品类和新品牌得以诞生的条件。
把打造品牌和生物学相类比看起来可能有些牵强,但我们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类比能如此简单清晰地解释打造品牌的过程了。
正如赫胥黎在读了《物种起源》后所说的:“没想到这个观点,真是愚蠢之至!”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
我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营销工作和研究营销实践,这本如何让企业聚焦的书,就是我的一项成果。
本书要研究的是营销工作的真正目的,就是不但要销售产品或服务,还要发现未来。
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发现未来,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未来,而是企业所关心的未来。聚焦指明未来的方向并加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聚焦就是未来。
聚焦就是营销的目的。
彼得·德鲁克说:“任何企业都有两个也只有两个基本功能,那就是营销和创新。”
彼得·德鲁克还说:“营销是一项既突出又特别的企业功能,企业销售产品或服务,这使得它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类组织,如教会、军队、学校和国家。任何以销售产品或服务为己任的组织就是企业。任何不从事或偶尔从事营销工作的组织就不是企业,因而也不应该像企业一样经营。”
现在是营销得到应有重视的时候了。尽管早在l954年,彼得·德鲁克就在首次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写下了以上内容,但美国企业的管理层弄懂他的理念还是用了很长时间。
但是,企业重心的转变非常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是企业的重心。管理艺术表现为弗雷德里克·泰勒的工时与动作研究。那些在更短时间内以更快速度生产产品的企业,就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企业的重心逐步转向融资。管理艺术表现为“资产组合”的概念。那些在买卖公司并构建高收益资产组合方面卓有成效的企业,就能够获得成功。
现在是什么情况?生产和融资的管理理念似乎都已寿终正寝。今天企业的重心是营销。
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MCI的伯特·罗伯茨,佩罗系统公司的罗斯·佩罗,沃尔玛超市的山姆·沃尔顿,康尼格拉食品公司的迈克·哈珀,麦当劳的弗雷德·特纳,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的迈克尔·艾斯纳,宝洁公司的约翰·斯梅尔,可口可乐公司的郭思达,还有通用汽车公司的罗杰·史密斯。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你可能认为,他们都是过去十年最著名的CEO。不仅如此,事实上,从1985~1994.年,他们每年都被《广告时代》杂志评为“年度营销专家”。(迈克尔·艾斯纳1995年再次获评。)
《广告时代》了解当代企业现状。CEO同时也是首席营销主管。惠普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戴维·帕卡德曾经说过,“营销太重要了,不能只靠营销部门。”
微软大概是过去十年最成功的企业。IBM的郭士纳(Lou Gerstner)也不得不这样评价比尔·盖茨和他的公司,“微软是我们最大的软件竞争对手,它并不是一家技术非常先进的公司,但它是我在20年营销生涯中见过的最好的一家销售公司。”
你可能会想,搞营销的怎么会写管理?问得好。
还有一个更好的问题:管理人员究竟是什么人?
答:就是能看懂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营销人员。
---------------------------品类战略(十周年实践版)---------------------------
1963年,艾·里斯先生离开了工作多年的通用电气公司,在纽约成立了里斯伙伴公司,致力于寻找和定义“营销和品牌创建中的关键力量与法则”。在多年的实践中,里斯先生逐渐形成了新的营销哲学:“用一种最简单、清晰的方式表达复杂的产品,同时所有营销活动都基于顾客的心智认知展开”。这是定位思想的雏形,当时使用“Rock”(如岩石般坚硬、无可置疑的出击点)这个词来概括,但里斯先生还不是非常满意。1968年年底,杰克·特劳特先生加入里斯伙伴,出任客户经理。1969年2月3日晚上,特劳特先生发了一封备忘录给里斯先生和其他伙伴:“诸位,我想到了用‘定位’这个词来概括你们的想法……”
“定位”(positioning)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正式被用来概括里斯伙伴的营销哲学。这就是营销史上著名的“定位”理论的起源。在随后30多年的时间里,定位理论席卷全球,引发了营销界的一场思想与实践的革命,最终成为营销和品牌领域中新的行业
标准。2001年,美国营销协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定位”理论击败瑞夫斯的USP理论、奥格威的“品牌形象”理论、科特勒的“营销管理”理论,最终当选。
定位理论最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首次指出:营销的终极战场并非工厂,也非遍布大街小巷的商店,而是潜在顾客的心智,企业的营销和战略要获得成功,必须首先考虑并结合潜在顾客的心智特征。关于顾客心智的研究与挖掘,成为现代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里斯先生毕生营销思想的基石。
企业究竟如何立足于潜在顾客心智展开营销和品牌战略的规划,在过去的40年里,其方法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和发展。
1972年,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定位时代来临》系列文章中,提出了“领导者定位”“比附定位”“为竞争对手重新定位”三种定位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大量满足需求的企业和品牌纷纷陷入困境。早年从军的经历使艾·里斯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受到启发,逐渐形成了“营销战”思想。1979年6月,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回顾定位理论的发展,他们指出:“70年代营销战略方法的名字是定位,80年代营销战略方法的名字是营销战”。
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最终IBM、西尔斯百货、西屋电器、通用电气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1989年10月,在美国第30届年度餐饮行业大会上,里斯再次提出新的观点:“今天市场生存的三个基本法则是聚焦、聚焦、再聚焦。”1994年,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联合接受采访时指出:“下一个10年,美国企业应该关注聚焦。”
尽管在过去30年里提出的每一种营销战略方法都在企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艾·里斯并未满足,他说:“我们相信,必有一条正在发挥效力的重要原则还未被界定、定义和解释。”进入新世纪之后,艾·里斯和他的新搭档(也是他的女儿)劳拉·里斯从生物学的定义之作《物种起源》中得到启发,发现自然界的分化和进化的交互作用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的模型。
2003年,艾·里斯应邀出席美国硅谷大会,做“如何创建高科技品牌”的主题演讲,听众包括比尔·盖茨和英特尔前董事长安迪·格鲁夫在内的全美IT和互联网企业的商业领袖。在这个主题演讲中,艾·里斯指出:打造品牌最重要的商业力量是分化,企业要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开创一个新品类。
2004年,艾·里斯和劳拉·里斯联手推出了过去几十年来“最重要的一本书”——《品牌的起源》。《品牌的起源》揭示了商业界竞争规律与自然界竞争规律的共通之处,指出“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从此宣告人们对营销的认识从品牌时代进入品类时代。
2007年8月,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成立,并在中国正式发布了《品类战略:中国企业如何创品牌》的报告。报告首次结合中国企业实情,系统介绍了由定位之父、里斯伙伴全球主席艾·里斯先生创建的代表定位理论体系发展巅峰的战略方法——品类战略。报告发布之后,引起了中国企业界、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
报告在很多企业内部被广泛影印、传阅和学习,包括家电企业中的格力、创维、美的、海尔等,汽车企业中的吉利、长城、奇瑞、海马、通用汽车(中国)等,食品饮料企业中的可口可乐(中国)、百事可乐(中国)、青岛啤酒、娃哈哈集团、威龙、汇源、蒙牛等,日化企业中的宝洁(中国)等,餐饮企业中的真功夫等,食用油企业中的鲁花等,服装企业中的AB集团等,制药企业中的哈药集团、仁和药业、神威药业等,还有中国大飞机公司、中石化集团、中信集团、中国一拖集团、喜临门集团等。
整个中国烟草都掀起了品类战略的学习风潮。2008年6月5日,中国烟草系统专门在武汉召开了中式卷烟品类构建与创新研讨大会,国家烟草专卖局时任副局长李克明提出“中国烟草的品类竞争已经成为品牌竞争的新形势”,号召“在卷烟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各品牌都应该通过创建新品类,成为品类代表”。
中国商务部、上海市政府、天津滨海新区等政府机构专门索要报告……
与此同时,由于对品类战略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国内企业在实践中也纷纷陷入误区:由于混淆品类的进化和分化,维维豆奶丧失了上百亿的“植物奶”的机会;由于忽视品类立足于心智而非企业和行业,众多白酒和卷烟企业把品类创新聚焦于“香型”,实际上,消费者对“香型”并无多少认知,消费者心智中的品类在于价格;由于忽视品类化的原则,“原叶”等原本有机会改变瓶装茶饮料市场格局的品牌,最终虚弱地存活;由于选择了错误的品牌发展战略模式,养生堂虽然在品类创新方面屡有突破,但未能获得最好的收益;汇源则陷入盲目扩张品类的误区……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品类战略的方法进行了更为系统和细致的整理,尤其结合中国企业在理解和实践中的普遍误区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解释与矫正,希望以此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品类战略的实践。我们相信,未来属于中国,未来也属于新品类,依托“中国”这一品类的成长,中国企业通过品类创新必将创建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
---------------------------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经典重译版)---------------------------
"我们的问题是缺乏沟通。"
经常听到这类陈词滥调吧?"缺乏沟通"是对所有问题的唯一最常见、最普遍的解释。
无论是商业问题、政府问题,还是劳资问题、婚姻问题等。
这背后的假设是,假如人们肯花时间交流想法、解释缘由,那么世界上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人们似乎坚信,只要大家能坐下来谈谈,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如今,沟通本身已成问题。美国已成为全世界信息传播最为过度的社会。年复一年,我们传播的信息越来越多,接收的却越来越少。
传播新方式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即"定位"(positioning)。书中大部分案例源于广告,也即所有传播方式中最难的一种。
"广告"这种传播方式,从受众的角度看,并不受尊重。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既不想要,也不喜欢广告。某些时候,人们甚至厌恶广告。
很多知识分子认为,广告不过是为了商业利益而出卖灵魂,并不值得认真研究。
不论广告的名声如何,或许正因为如此,广告领域才是传播理论极佳的试验地。如果在广告上传播理论都行之有效,那么也极有可能在政治、宗教或任何其他面向大众传播的活动中奏效。
因此,本书中的很多例子,也同样来自政治、战争、商业,甚至追求异性的技巧等领域,或者,来自任何需要影响他人心智的人类活动。无论你是想推销一辆汽车、一瓶可乐、一台电脑、一位候选人,还是求职中的你自己。
"定位"这一观念改变了广告的实质。它如此简单,以至于人们很难理解其威力之强大。
宝洁公司及每一位成功的政治家都在运用定位。
"定位"的定义
定位始于产品。定位的对象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许是你自己。
但定位并非要改变产品,而是要调整潜在顾客的心智。也就是说,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对产品进行定位。
因此,称其为"产品定位"是不正确的,好像"定位"就是改变产品本身。
实际上,定位确实会涉及产品改变,但是就名字、价格和包装所做出的改变,其实不能算是对产品的改变。
那些实际上是为了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确保一个有价值的位置而做的表面改变。
在我们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中,如何让信息被接收?定位就是第一个用来应对这个难题的思想体系。
定位的起源
如果用一个标志性的词语来描述过去10年里广告发展的历程,那非"定位"莫属。
定位在那个时代成为广告及营销人员口中的流行语,不仅在美国,也在世界其他地方。
大部分人认为"定位"始于1972年,那时我们为美国专业期刊《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写了一系列名为"定位时代"的文章。
从那以后,我们已在全世界16个国家的广告界进行了500多场关于定位的演讲。我们也散发了超过12万册的"橘黄色小册子",里面重印了我们发表在《广告时代》上的系列文章。
定位改变了广告界的游戏规则。
"我们是美国销量第三的咖啡",山咖(Sanka)咖啡的电台广告这样说。
第三?以前那些美好的广告词呢?"第一""最好"和"最佳"去哪里了?
曾经美好的广告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以前有效的广告词也已经过时了。如今,你只能看到比较级词语,而非最高级词语。
"安飞士(Avis)在租车行业只是第二,那为什么还选我们?因为我们工作更努力。"
"霍尼韦尔(Honeywell),另一家电脑公司。"
"七喜:非可乐。"
套用麦迪逊大道的说法,以上这些都是定位广告语。广告撰写人把时间和调研费用花在寻找心智中的定位或空位上。
然而,定位所引起的关注已远超出广告界的范围,这自有道理。
任何人都能够运用定位战略在人生竞赛中领先一步,或者说:如果你不懂、不会运用定位,无疑会让你的竞争对手抢占先机。
---------------------------营销革命(经典重译版)---------------------------
我们最初所写的两本书是关于传播原则与战略原则的“教科书”。
第一本书《定位》(Positioning: The Battle for Your Mind),是一本关于传播原则的书。根据定位理论,人们心智中存在一些空隙或位置,而一家企业或一个品牌就是要占据其中某个位置。如果这个位置是空着的,企业会更容易占据,但如果这个位置已经被竞争对手占据,那就非常困难了。如果是后一种情况,企业必须“重新定位”竞争对手才能进入人们的心智。
第二本书《商战》(Marketing Warfare),是一本关于战略原则的书。在书中,我们对战略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企业的战略并非仅仅针对顾客,满足他们的需求。
如今战略的真正实质是要针对竞争对手,以智取胜、以巧取胜、以强取胜。简言之,商业就是战争,在这场商战中,竞争对手就是敌人,顾客就是你要抢占的阵地。
与真正的战争一样,商战并非只有一种形式,更确切地说有四种: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和游击战。明确所采用的战略形式是你要做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决策。
《营销革命》
与前两本书不同,第三本书《营销革命》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专门帮助商业人士快速学习战略的自助书籍。
最近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如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能通过层层晋升最终成为企业CEO的人,更多来自销售和市场营销部门,而非其他职能部门。
我们如今生活在“竞争年代”,几乎在所有品类中,商业竞争都已经越来越像战争。
环境的改变使得传统的“自上而下”战略模式也随之过时。当你已经无法预测未来的竞争动向时,长期的战略规划又有什么价值呢?
如果资源分配也受制于长期规划,那又如何能灵活应对竞争变化呢?
战略和战术
《营销革命》不会忽略定位和商战的原则。相反,本书对这两个理论进行了整合,但其方式可能与你想象的有所不同。
企业的战术,如《定位》中所述,通常以传播为主,包括广告、公关和销售演示等。
企业的战略,如《商战》中所述,通常以营销为主,并且会形成相应文件,记述战略制定过程的最终结果。
如今,战略规划满天飞,管理层也都着迷于此。没有哪家像样的《财富》500强公司,还缺少专门负责长期战略规划的副总裁。
我们反对长期战略规划、公司使命、商业计划、年度预算和各种目标。
我们认为,如今大多数管理者没有正确理解战略和战术之间的重要关系,使得他们总是沉溺于战略规划之中。
传统理论认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先制定战略,之后再把战略交给中层管理者,由他们选择相应的战术来执行战略。
对此我们反对,我们的观点与之恰好相反。
---------------------------商战(经典重译版)---------------------------
为什么要重新出版一本有20年历史的书呢?尤其是老版本还在刊印中(查看亚马逊发现,《商战》在该网站上的销售排名是第9706位)。
《商战》历经20年仍在刊印,大多数商业类书籍都做不到这一点,单此一项就足以使本书再版。其次,在我们为许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它们忽略了自己原本应该采用的战略。
《商战》是一本有关战略的书,这不同于我们所写过的许多其他书,它们大部分涉及战术做法建议。经常有企业遭遇失败时会说:“你们在书中说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根本不奏效。”例如,我们经常建议企业推出第二品牌,很多企业试着这样去做了,但鲜有成功。当我们听说此类情况后,通常要这些企业回到战略上去审视:“你们只是一家小企业,应该打游击战,而不是像行业领导者那样推出第二品牌。”
此外,大企业经常错过推出第二品牌的机会。它们固守单一品牌,这本应是打侧翼战和游击战的企业采取的最佳战略。还有,基于“行业老大做什么都对”的错误假设,那些位于行业第二的企业试图模仿行业领导者。其实,处于行业第二的企业真正应该做的是制定与行业领导者截然相反的战略。许多企业管理者都忽略了,制定任何战略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们该采取何种战略形式?”
本书推崇的英雄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他撰写的《战争论》出版于1832年,经久不衰,并且至今仍然被世界各地的军事学院或研究院学习和研究。
如果《商战》能同样经久不衰,我们将荣幸之至。
---------------------------特劳特营销十要(经典重译版)---------------------------
中国正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制造廉价产品已使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环境问题以及对创新的需求都意味着重要的不是制造更廉价的产品,而是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赚更多的钱,才能在员工收入、环境保护和其他方面进行更大的投入。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更好地掌握如何在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建立品牌和认知,如何应对国内及国际上无处不在的竞争。
这也正是我的许多书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它们都是关于如何通过在众多竞争者中实现差异化来定位自己的品牌;它们都是关于如何保持简单、如何运用常识以及如何寻求显而易见又强有力的概念。总的来讲,无论你想要销售什么,它们都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营销者。
我的中国合伙人邓德隆先生正将其中的很多理论在中国加以运用,他甚至为企业家开设了“定位”培训课程。但是,中国如果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正如你们在日本、韩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所看到的那些品牌,你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有一件事很明了:继续“制造更廉价的产品”只会死路一条,因为其他国家会想办法把价格压得更低。
杰克·特劳特
---------------------------重新定位(经典重译版)---------------------------
本书的写作,并不容易,原因在于,我已就同一主题出版过许多本著作。假如让你重述一个始于1969年的话题,能否避免重复?
回答是:不能。所以,一些热心读者可能会发现,书中有部分内容在我的其他15本书里已经提及。若确实如此,也请大家多包涵。但是,本书同样也收录了许多新素材,它们能够更好地反映商业世界的最新动态。
多年前,我与前合伙人共同写作了《定位》(Positioning: The Battle for Your Mind)。最近,这本书被评选为“有史以来100本最佳商业图书”之一。书中提出的“定位”(positioning)一词,已日益成为重要的商业术语。然而,与“定位”一同提出的概念—“重新定位”(repositioning),并未获得太多关注。现在,正是“重新定位”在商业世界大显身手的时候。其中原因,可归纳为“3C”,即三个以字母“C”打头的英文单词: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危机(crisis)。
有趣的是,在1980年出版的《定位》一书中,“重新定位”仅在第8章中出现,当时是指为竞争对手贴上负面标签的方法。
如何运用“重新定位”应对竞争,我将在后续章节中详述。“重新定位”作为一项竞争战略,在当今商界的运用已经多过以往(虽然与我预期的数量仍有差距)。对于最新的一些案例,我个人比较欣赏丹尼(Denny)餐厅。通过为国际连锁薄饼屋(IHOP)等竞争对手贴上“甜食早餐”(candy breakfast)的负面标签,丹尼餐厅表明自己才是“真正的早餐”(real breakfast)。
在政界,给竞争对手“重新定位”是最不遗余力的。以政治为业的人们已将其升华为一种科学。共和党人送给约翰·克里“墙头草”的标签,你是否记得?这种说法虽有失公允,却相当有效。后来,民主党在2006年中期选举扳回一城:他们给共和党贴上了“无能”的标签。有所不同的是,共和党执政期间应对卡特里娜飓风和金融危机的举措,印证了“无能”的说法不仅公允,而且有效。
重新定位,应对变化
提出“重新定位”概念的初衷,是为了应对竞争。后来,重新定位主要用以应对席卷众多领域、让人目不暇接的技术变革。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曾写过一本颇具分量的书,名为《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抯 Dilemma)。他在书中提出了“颠覆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ies)这一概念,并阐述了“颠覆性技术”如何使得众多管理卓越的公司失去行业领先地位。
无论是通信、电脑、医疗设备、胶卷等复杂品类,还是零售、教科书、贺卡、课堂培训等简单品类,都将因为变化而遭受损失。在稍后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无巧不成书。克里斯坦森书中引述的案例涉及多家科技企业,其中有不少恰好是我的客户。我的工作就是通过重新定位来协助它们应对技术带来的变化。诀窍在于,找到一种方法调整顾客认知,以化解这些变化带来的巨大威胁。
克里斯坦森在书中提到了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的消亡。数字设备公司在其辉煌时期,曾凭借小型计算机业务位居全球第二大计算机企业之席。在一次与公司创始人肯·奥尔森和他弟弟斯坦·奥尔森的会议上,我们提出一项重新定位战略,帮助其应对台式电脑时代的到来(IBM的个人电脑正是台式电脑的代表),因为这项技术已对小型计算机构成威胁。但是,肯·奥尔森最终选择等待和观望,打算先看IBM怎么做,然后再“迎头赶上”(这无异于德国军官在诺曼底战役中坐视盟军大举登陆,却按兵不动)。
在施乐公司,我曾向其CEO提出重新定位战略,协助施乐应对激光打印技术的威胁,因为该技术已对传统的文档复印业务造成破坏。可惜,这位CEO未能看到改变既定战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反倒是惠普,因为采用激光打印技术而开创了一项庞大的业务)。
在西尔斯百货,我曾经提出重新定位战略,帮助其对抗大型连锁卖场的竞争。因为这些新对手的崛起,西尔斯在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上备受挤压。然而,历史再度重演。西尔斯的管理层并未对其战略实行调整,未采取能让企业继续生存的措施。西尔斯的近况表明,管理层当时的做法大有问题。
毫无疑问,《创新者的窘境》指出了问题所在,但克里斯坦森未能提出应对“变化”这一挑战的竞争战略。对于重新定位,他并不理解。
重新定位,应对危机
危机(crisis)是离我们最近的那个C。首先,我们遭遇了一场宏观经济危机。突然之间,整个经济环境的急剧恶化只能用“异常可怕”来形容,全世界的企业都必须调整战略规划。此时,重新定位再次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如何调整顾客认知,以传递“物有所值”这一存在于每个人心智中的概念。你能看到的是很多企业采取价格促销的做法。韩国现代汽车的促销活动主题,就是“假如你失去工作,我们会将车购回”。其他企业呢,要么是低价销售,要么是买一赠一,再不然就是深度折扣。
对于食品品牌在竞争中彰显“物有所值”的做法,你或许有所留意。德尔蒙(Del Monte)宣传其罐装食品比冷冻食品更有价值。Oscar Mayer熟食店的宣传口号,则是“味道鲜美不打折”。其中含义,不言自明。
在微观经济层面,我们同样遭遇危机。像美国国际集团(AIG)或通用汽车(GM)这样的公司,为了延续企业生命,不得不进行清晰的重新定位。但是,这在商业中总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试图改变心智,向来都不容易,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竞争、变化、危机这三重挑战横在眼前,你就会明白“重新定位”作为战略之道的时代终于来临。那么,就请继续阅读吧。
杰克·特劳特
---------------------------显而易见:终结营销混乱(经典重译版)---------------------------
商业已进入竞争白热化的时代,然而本应在此时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营销职能,却陷入混乱之中。
直到《与众不同》再版时,通过偶然接触的一些研究,我才意识到情况已经变得有多糟糕。这些研究详尽地表明,当产品品类在分化定律的作用下不断扩张时,一些糟糕的事情也会随之发生。尽管如今企业极为关注品牌打造,但越来越多的品类正陷入同质化之中。换言之,这些品类中能够很好地实现差异化的品牌越来越少。在人们心智中,这些品牌只是在那里存在着,仅此而已。你可以把它们称为占位者,像占住空房子的人一样。它们只是在那里,但并没有一个有意义的概念,让它们独一无二。
差异化当然是存在的,它的存在基于产品或服务所实际拥有的价值,包括现实或感知价值、理性或感性价值。此外,这些产品或服务要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一个真正的位置,而不只是让消费者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产品和服务在何种程度上拥有这些价值,并在消费者生活中有意义,决定了它们是否成功地区隔自己,但越来越少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展现出差异化。
为了证明这点,来自纽约的Brand Keys公司,一家从事忠诚度和参与度研究的咨询机构,通过其“顾客忠诚参与指数”,对75个品类中的1847种产品或服务进行了分析。通过综合采用心理探询、因子回归、因果路径分析等方法,该公司能够根据产品的差异化水平,预测消费者对产品积极或消极的行为反应。
研究发现,平均而言仅有21%的被调查产品或服务拥有对消费者有价值的差异点,这比2003年的一次基准调查下降了近10%。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产品是靠价格而不是价值卖出。这当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所以,难怪首席营销官的任期比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教练的任期还要短。最近的报道说,首席营销官很少有超过两年的任期。正如《商业周刊》一篇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评论的:“这是一份衰变的工作。”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首席营销官频频被解聘,美国品牌陷入混乱、困惑和货品化时,美国咨询业告诉人们如何化解混乱的书,却一本接一本地问世。赛斯·高汀(Seth Godin),一位受欢迎的“大师”,提倡企业需要做到“引人注目”,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与众不同。但是,他所提出的“紫牛”在大多数公司里都很难培育出来。W.钱·金(W. Chan Kim)和勒妮·莫博涅(Renee Mauborgue)则主张通过驶入“蓝海”来避免正面交锋(这很像多年前我所写过的:“成为第一胜过更好”),但是在当今市场上已很难找到“蓝海”。那么,在充满竞争的海洋里,我们该怎么办?
一些概念来去匆匆。现在已经没人再谈起“卓越”“六西格玛”“长尾”或“博弈论”了。另一些概念,如“绿色营销”,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而成了风靡一时的理论。
一本本书的问世,使得作者纷纷出来对他们的概念进行巡回演讲,如“至爱品牌”“品牌超越”“情感品牌”“口碑营销”或者“品牌困境”。无数的文章都在写新一代消费者有“新的思维模式”或者“渴求”,从而导向了“娱乐模式”“制造松散连接”“进入内在”或“回报”等建议。这听起来像是我们把营销变成了某种新的宗教形式。
最后,除了以上这些,所有基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调研不仅没有使事情更清晰,反倒使其更复杂了。你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观察总结出,营销已变成了一门由数据挖掘、数据切片、利基细分等构成的复杂学科。如我所说,营销已是一团混乱。
本书试图来终结这些困惑,回归到在解决营销问题时,我们所应当寻找的东西。本书没有晦涩的术语,没有数据,而且并不复杂。我的许多观察来自为福布斯网站写的双月专栏,其他一些来自我多年来为这一主题写的文章,还有一些则是新的观点。寻找“显而易见”一直是我的工作核心。为什么我要一再重复呢?除非人们真正领悟了,否则我不会停下来。
你会留意到一些企业如可口可乐、通用汽车和大众汽车在本书中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我并非刻薄,但这些企业广受关注且历史悠久,它们吃尽了苦头,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教训。你一定不想重蹈覆辙。
有兴趣吗?那就开始阅读,边走边学吧。
---------------------------21世纪的定位:定位之父重新定义“定位”---------------------------
艾·里斯
50年前,我在纽约经营一家名为“Ries Cappiello Colwell”的小型广告公司。
那时,美国的广告业被三个人的思想主宰:罗瑟·瑞夫斯(Rosser Reeves)、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和比尔·伯恩巴克(Bill Bernbach)。
罗瑟·瑞夫斯是“独特的销售主张”(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的先驱,他将这个概念称为U.S.P。
他写道,每一个广告都必须向消费者提出一个主张:购买该产品可以获得某个特定的利益。
他在一本名为《广告的现实》(Reality in Advertising)的书中概述了他的想法。
大卫·奥格威是“品牌形象论”(the image of the brand)的先驱。
他写道,每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
他在他的《奥格威谈广告》(Ogilvy on Advertising)一书中概述了他的想法。
比尔·伯恩巴克是“创意”(creativity)概念的先驱。他写道,通过适当地练习,创意可以让一个广告的效力放大10倍。
50年前,广告的手法分为3种:①产品;②产品的广告形象;③产品广告的创意。一切都基于产品本身。
50年前,我们的小广告公司不得不与数百家比我们更大、更有名的机构竞争。
我注意到,大多数广告都被顾客和潜在顾客忽视了,只有少数广告带来了销量的提升。那些奏效的广告和不奏效的广告之间有什么区别?
在研究了那些奏效的广告后,我发现它们都包含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而且这一概念能立刻被潜在的顾客接受。我把这个概念叫作“Rock”,本意为岩石,这里指毋庸置疑的、客观的、可信度高的出击点,即定位理论的雏形。
在与客户合作的过程中,我建议这些客户的每一个广告都要有一个“Rock”,以便给潜在的顾客留下持久的印象。
永耐驰(UniRoyal)就是这些客户中的一个典型例子,这家公司与固特异(Goodyear)和古德里奇(Goodrich)等其他更大、更知名的橡胶公司竞争。这些公司都有数百种产品。
为了证明永耐驰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我们使用其作为橡胶公司所拥有的专利数量作为永耐驰的“Rock”。
以“专利”为口号,我们创造了许多广告,其中包括一些宣传永耐驰的超强塑料的广告。
在塑料产品的广告中,我们雇了一位赛车手,让他驾驶一辆塑料车身的汽车穿过一堵砖墙。
“Rock”这一概念帮助我们创造了许多有效的广告。
但如果要建立一家大型广告公司,我们就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将我们自己的想法与罗瑟·瑞夫斯、大卫·奥格威和比尔·伯恩巴克的想法区别开来。
这三个人的想法都是建立在产品和广告的基础上的,我们如何才能跟他们不一样呢?
若我们专注于广告的受众,即潜在顾客的心智,可以与他们不一样吗?在我们看来,这可以成为一个通过强调“心智”从而与其他强调“产品”的概念产生区别的案例。
所有的专家都专注于他们宣传的产品,而我们关注的则是潜在顾客的心智。
当然,广告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层面。市场营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在各个市场上获胜:超市、药店、服装店……
有时,显而易见的事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我们发现,胜利不是存在于市场的终端的,而是存在于潜在顾客的心智中的。这一观察结果让我们对广告有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想法。
与其以产品为基础来创造一个广告创意,为什么不把这个创意建立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上呢?“Rock”就是那个你可以尝试植入潜在顾客心智的想法。
但心智中并没有“岩石”,所以我们把这个词(Rock)改成了“定位”(Position)。
在心智中你能找到什么?你会发现品类和品牌。在某些品类中,消费者会有自己青睐的品牌;在其他品类中,他们还没有自己喜欢的品牌。
我们把心智中的品类看作一种“定位”,一些位置已经被一些品牌名占据,而另一些位置还是“空缺”的。
哪家橡胶公司拥有最多的专利?这是潜在顾客心智中的一个“空缺”的位置,我们可以用广告在这个位置填上永耐驰的名字。
不过,填补一个已经被另一个品牌占据的位置,就会困难得多。定位的一个重要规则是在心智中寻找一个空缺的位置,然后成为第一个占据这个空缺位置的品牌。
“定位”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的公司出名的理论。但是,我们当时还是一家小公司,承担不起高昂的广告费来打造品牌,因此我们唯一的机会就是公关。
1972年,在一份小型的行业杂志上发表文章后,我们受到了美国领先营销出版刊物—《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的邀请,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共3篇,系列标题为“定位时代来临”。我们把《广告时代》上刊发的系列文章重印成小册子,并把它们送给了那些邀请我们演讲的人。
在接下来的20年里,我们发行了15万册这本小册子。这赋予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专注于单一理论的力量。这样的专注一坚持就是几十年,而不是几年。
在《广告时代》的文章发表8个月后,美国最大的商业报纸《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在头版刊登了一篇关于定位的文章。
这篇文章并没有得到一致的正面反馈。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一位广告专家说:“这是一个用了新名称的旧概念。”
9年后的1981年,我和我的搭档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写了一本书,书名是《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Positioning: The Battle for Your Mind)。自那以后,这本书在全球22个国家售出了300多万册,其中在中国售出了40万册。
2001年,麦格劳-希尔公司出版了我们这本书的20周年纪念版。
2008年,领先的商业杂志《财富》(Fortune)将《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这本书评为“最佳商业经典”。
2009年,在《广告时代》针对全美营销经理人的一次评选活动中,《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获得了最高票,读者认为这是他们读过的最好的营销书,排名第二的书是《奥格威谈广告》。
排名第三的书,则是我的女儿,劳拉·里斯与我合著的《品牌22律》(The 22 Immutable Laws of Branding)。
世界上的许多成功品牌都是通过“率先占据心智中的一个空缺位置”建立起来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麦当劳,美国第一家汉堡连锁店。今天,麦当劳是世界领先的连锁餐厅品牌。
为什么“率先进入心智”这一定位如此强大?因为如果你的品牌是第一,那么它也是品类中的领导者。
在大多数消费者的心智中都有一种强烈的固有认知,他们认为更好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上胜出。
“率先”会让你的品牌至少在短期内成为领先品牌。
当竞争品牌进入市场时,消费者会认为,它们不可能做得更好,因为它们不是领导者。
这就是为什么领导地位是你能拥有的最强大的定位。
然而今天许多品牌都未能把握住这一基本定位战略的优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许多管理层不认同这个理念。
“率先”进入市场就是许多管理层所说的“先发优势”,而且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先发优势”根本不是一种优势。
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劣势,因为它给了潜在竞争对手一个可以攻击的目标。然而,他们混淆了一个概念,他们所说的“先发优势”是“率先”进入市场,而不是“率先”进入心智。
“率先”进入市场,如果你不把你的品牌植入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先发优势”就不一定是一种优势。
然而,我们的许多客户并不想率先进入一个行业。在最初的几年里,我们要花几个小时说服客户创建一个他们可以率先进入的新品类。
举个例子,我们的广告公司与DEC公司合作,该公司是“微型电脑”的先驱,该产品是大型电脑的微型版本。
这是一个通过率先进入新品类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
在其鼎盛时期,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员工人数超过12万人,营业收入达到140亿美元。
当时,个人电脑被认为是“家用”电脑,这一市场由苹果公司主导。
我们了解到DEC公司已经研发出了拥有更强大功能的电脑—16位个人电脑,并计划将它作为“办公用”电脑推上市场,而不是“家用”电脑(家用电脑是8位)。我们还听说IBM计划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推出一款16位电脑。因此,我们强烈建议客户“率先”推出办公用个人电脑。
我至今仍然可以回忆起这样的场景: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肯·奥尔森(Ken Olsen)在DEC公司的会议室里走来走去,他举起双手,仿佛董事们正拿着手枪对着他。他说:“我不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IBM抢占了先机,我就推出更多的规格打败IBM。”
IBM确实抢占了先机。1981年8月,IBM推出了“5150”,第一台16位办公用个人电脑。
11个月后,DEC公司推出了不是一款,而是三款商用个人电脑。这三款电脑都没有在市场上取得很大成功。
这是DEC公司缓慢衰落的开始。1998年,该公司被康柏电脑公司收购。2002年,康柏电脑公司被惠普收购。
DEC公司的衰落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一个战略上的大失误足以毁掉一家公司。
此外,IBM个人电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到1984年,它占有个人电脑市场63%的份额。不过,那也是它的巅峰时期。在随后的几年里,IBM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
在23年的时间里,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亏损了150亿美元,并于2005年以17.5亿美元的价格被联想公司收购。
IBM犯了一个典型的定位错误,我们称之为“产品线延伸”。它试图将其电脑主品牌转移到另一个品类—个人电脑上。
这是行不通的,但许多著名的公司都没有吸取教训。
柯达试图将其胶片摄影品牌的产品线转移到数码摄影领域,最终走向破产。每一家主流的汽车制造商也都在犯同样的错误,将传统燃油汽车品牌的产品线延伸到电动汽车领域,这是行不通的。
特斯拉是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上唯一的新品牌,在电动汽车领域以75%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
电动汽车占据了汽车行业最主要的投资方向,创建一个新品类的方法并没有那么昂贵。
一种方法是抓住价格。
每一个品类都有两个潜在的新品类:一个高端,一个低端。
在汽车领域,梅赛德斯-奔驰已经成为高端市场的主导品牌,而现代成为低端市场的主导品牌。
在美国的食品零售品类中,全食超市(Whole Foods)已经成为高端市场的主导品牌,而沃尔玛(Walmart)则是低端市场的主导品牌。
许多品牌都违反了这一基本原则。它们提供的价格涵盖各个阶段的产品。以汽车为例,雪佛兰在美国出售的汽车,价格从12?685美元到51?670美元不等。
这也是雪佛兰失去美国汽车市场领先地位的原因之一:一个品牌不能占据一个以上的位置。
以下是最重要的定位原则。
(1)营销不是在市场上胜出,而是在顾客的心智中获胜。
(2)在顾客的心智中寻找一个空缺的位置,并率先推出一个新品牌来占据这个空缺的位置,而不是通过延伸既有品牌的产品线。
(3)也可以创建一个由一个新品牌来主导的新品类,例如,能量饮料中的红牛、智能手机里的iPhone、电动汽车中的特斯拉。
(4)永远不要把既有品牌延伸到一个新的品类中。这是许多品牌都曾犯过的错误,包括IBM在内。你需要一个新的品牌。
自我们第一次提出定位理论的概念以来,已经过去50年了。
在过去的50年里,市场营销发生了许多变化,世界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定位理论?
阅读接下来的内容并找出答案。
---------------------------简单的力量:以简驭繁的管理之道(经典重译版)---------------------------
几年前,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还是苹果公司的总裁,他在演讲中提到过一个富有洞察力的观点:“我们在工业时代所学习到的一切,都趋向于制造更多的复杂。我想越来越多的人正意识到,我们必须力求简单而不是复杂。简单是终极之道。”
不幸的是,斯卡利自己并没有对此足够重视,他把个人声誉押在了一个过于复杂的产品上。这个产品叫牛顿(Newton),被称为“个人数字助理”,它一点都不简单。最终产品失败,斯卡利被解雇。
但斯卡利先生确实说中了。迅猛发展的科技、快速的传播、复杂的全球经济,以及越来越快发展的商业,已经形成一个足以遮蔽人们心智的环境。
难怪众多公司纷纷向各类咨询机构寻求帮助,以求厘清思路。许多管理者重返校园,或加入自助群体,希望得到如何成功的启发。要赚他们钱的人,可真不少。
其实,商业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人们将它复杂化了。面对复杂的方法就是简化,正如斯卡利先生所说,未来属于能简化思考的人。
为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回溯了人们认为还相对简单的时代。但我们很快发现,那些著名的思想家,其实数十年来一直在倡导简单的重要性(本书将多处引用他们的原话)。也就是说,复杂化的问题似乎一直存在,它是我们人类存在的一部分。
笔者深深感到,是时候对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商业做一次回归简单的审视了。这些基本的商业行为被无休止地谈论、著述与商讨,令人痛苦,但往往只是弄得一团糟。
本书谈及的内容,既包含了像领导力和组织这样的大课题,也包含了定价和营销这样的日常问题。每一方面的论述,都会尽力把握好正确行事的简单本质。
笔者保证,阅读本书,你一定会在某处获得启发,从而让生活变得简单,让企业变得高效。
杰克·特劳特
---------------------------新定位---------------------------
世界上许多人认为定位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原因是,不同于“卓越”“质量”或“再造”等概念在商业世界中的迅速兴起,“定位”是悄然兴起的。
“定位”这一概念的出现要追溯到1969年,当时我在美国《工业营销》(Industrial Marketing)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Positioning is a game people play in today’s me-too market place)的文章。
人们并未因此而震动,只有很少人注意到这篇文章。
在此之后,我又写了更多关于“定位”的文章,做了许多相关演讲。1981年,我和艾·里斯(Al Ries)合著了《定位》一书。
由于“定位”这一概念是慢慢渗入商界的,所以它看起来仍然像一个新鲜的新概念。这也是为什么1994年“?定位?”一词在美国出版物上被提及了16 917次。
作为定位概念的发明者,我可以确信地说,这个概念需要更新。
对心智的新认识
我们一直强调“定位”的含义是要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个概念,而不是对产品做些什么。商战的最终战场是心智,所以你越了解心智运作规律,你越能更好地了解定位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正因如此,我们一直在研究心智以及它是如何接收、储存或拒绝信息的。本书第一部分将详细阐述这些新认识,我们甚至还引入了一些心理学家的观点。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中,“变化”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这也是我在早期的定位工作中未涉及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遇到两类公司,各自面临不同的问题。
第一类公司在顾客心智中已经失去了焦点。它们进行品牌延伸和多元化,自己造成了这种后果。雪佛兰汽车就是一个例子,它曾经一度是美国人的家庭汽车,拥有实实在在的性价比。但如今,雪佛兰有大车,也有小车;有便宜的,也有贵的;有跑车,有轿车,还有卡车。雪佛兰再也不是“美国的心跳”了。福特汽车成了美国汽车行业的第一品牌。雪佛兰汽车需要重新回归到其根本定位上。
第二类公司的问题与“变化”相关,我注意到这是因为公司背后的市场发生了变化。为了生存下去,公司不得不寻找一个新的概念或定位以带动它们向前发展。莲花发展公司(Lotu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它的电子制表软件业务在高科技巨头微软公司的冲击下走到尽头(我将在本书第8章中用更长的篇幅进行阐述)。
“重新定位”是解决这几类营销问题的答案,因此本书将用大量的篇幅讲述“重新定位”以及如何实施“重新定位”战略,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本书的第二部分会详细阐述一些案例。
很多行业诀窍
我最后要说的是:熟能生巧。即便没有达到“?巧?”的状态,你也会比之前好多了。
自定位理论诞生25年以来,我和我的合伙人一起做了数百个定位项目—从棺材到计算机,几乎囊括了所有产品。
定位的工作让我走遍了世界各地。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一些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没有提及的行业诀窍。本书的第三部分将会详细阐述这些诀窍,例如声音的力量、对名字的最新理解、市场调研的问题,以及定位广告要简单直白不要矫揉造作等。仅这一部分就让本书物超所值。
那么请各位往下读吧。《新定位》囊括了我对“定位”的最新思考。如果这一次你依然无法领会,那就只能靠你自己了。
杰克·特劳特
---------------------------什么是战略---------------------------
我早年任职于通用电气公司,之后接触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千百家企业,因此有幸了解商业成功的关键。我把这些观点仔细归类后收录到《定位》、《22条商规》等十本书中,并对全球数以千计的商业人士做了无数的讲授。
我不止一次地体会到,成功并非源自合适的人员、正确的态度、恰当的工具、适当的模型和合理的组织机构。这些因素都有助于企业走向成功,但都不能成为第一要素,还必须要加上正确方向的引导。
我认为,成功就是要找到正确的战略。
这是因为,战略是一致性的经营方向。战略决定产品规划,战略指导企业如何进行内外的沟通,战略引导组织工作的重心。
对战略的实质越了解,找对正确战略的能力就越强,同时更能避免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容易遇到的大麻烦。为此,我给出的战略的定义是:战略就是让你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受众而言,即是鲜明地建立品牌。
我一直在为企业讲授商业的本质,现在我把过去所写的书中有关战略的课题汇集,精写成这本书,提出商业成功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本书是我在商界漫漫旅途中获得的战略心得,全部凝结其中。
杰克·特劳特
---------------------------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原书第2版)(珍藏版)---------------------------
数十年来,我和我的合伙人一直在宣扬做到与众不同的重要性。
ナ在《定位》中,做到与众不同意味着在你的预期顾客的心智中实施差异化。
ナ在《商战》(Marketing Warfare)中,做到与众不同意味着利用一个差异化概念开展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或游击战。
ナ在《简单的力量》(The Power of Simpl-icity)中,做到与众不同意味着差异化就是战略的全部。
做到与众不同是30年来我们几乎所有努力的核心。
你可能会认为人们已经理解我们的观点。每个人都忙于在他们的规划中建立“差异化”,每个人都有他的差异化概念,对吗?
错!
我们看到的是两种类型的组织。一种组织仍然没有领会到与众不同的重要性,它们仍在依靠“更高质量”、“更好价值”或老套的“优质产品”作战。它们觉得自己比竞争对手更强,而且认为事实会让它们胜出。
这种组织的身边围满了谈论质量、授权、以客户为导向和各种形式领导力的权威专家。不幸的是,它们所有竞争对手的身边也围满了谈论“你能做得更好”的同一类权威专家。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
另一种组织已经领会到与众不同的必要性。然而,在受到多次鼓动后,它们承认自己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实施差异化。它们的借口是:我们的产品或销售队伍同我们的竞争对手相比没有太大差别。
它们往往被鼓吹激励的人所吸引,这些人承诺巅峰绩效、得胜的心态以及有成效的习惯。不幸的是,同一拨人也在激励它们的竞争对手。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
它们没有从学院派著名人物那里得到太多帮助。比如,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他确实提到过需要一个独一无二的定位,但他从未在如何做到独一无二上提供更多帮助。相反,他谈论的是战略的连续性、深化战略定位以及取舍的权衡。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
它们的广告公司也好不了多少。这些广告公司谈论建立联系、讨人喜爱、突破和酷,它们谈论的全是艺术化而不是科学。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
本书就是要改变这一切,它概括了实施差异化的许多方法,同时让你避开那些听上去像差异化但实际不是差异化的诱惑。
有了这些知识,你在这个没有怜悯和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将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一语双关地讲,这本书会让你的业务大为不同,而且还能带来差异化的成果。
杰克·特劳特
---------------------------大品牌大问题---------------------------
近几年,企业主管比以往更急切地寻求成功模型,而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与人合著的畅销书《追求卓越》(1982年出版)对该潮流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书中所述,卓越,并不等同于持久;但很多成功的模型从初创之际就开始具备了卓越的性质。
该书以麦肯锡公司对75家备受推崇的公司的研究报告为基础,包括大量的针对性访谈和一份25年的文献回顾。要达到“卓越”的标准,每个顶尖公司都必须在实现快速增长和经济健康发展的两项长跑中获得双赢。但这本极受欢迎的著作面世不久,许多表现卓越的企业就相继陷入了困境,例如数字设备(Digital Equipment, DEC)、IBM、数据通用(Data General)、凯马特(Kmart)和柯达(Kodak)。回想起来,也许该书改名为《寻求战略》更为恰当。
书中得出的经验依旧是像老婆婆如何制作苹果派一样老掉牙:要贴近消费者,坚持企业的价值观,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价值观引导行动,恪守本业。而我最喜欢其中的“敏于行”。下面这段话是数字设备(DEC)公司的高级主管说的,过去常被引用:“每当我们遇到重大难题,我们就邀十位高级管理人员齐聚一室,商讨一周,他们就拿出了解决方案并加以执行。”可事实证明,拿出的解决方案根本不好使。“闭门造车”带来的失败教训已经数不胜数。
汤姆·彼得斯后来的著作也没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指南,《财富》杂志的文章评论道:“与汤姆·彼得斯谈得越多,你就会发现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中,汤姆·彼得斯花了太多时间来谈论灵光乍现的故事,而那都是些无法复制的案例。”
新近风靡的畅销书是由詹姆斯·柯林斯(James Collins)和杰里·波拉斯(Jerry Porras)合著的《基业长青》(Harper Collins出版社,1994年版)。在书中,他们满腔热忱地描述了“伟大而又勇敢的目标”将波音(Boeing)、沃尔玛(Wal-Mart)、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IBM等公司变成今天这样的巨人。
《基业长青》作者推崇并鼓励企业去效仿的成功公司均创建于1912(花旗集团)~1945年(沃尔玛)之间。在当时,这些公司没有遭遇如今这般惨烈的全球竞争。这些巨人的成功虽有可借鉴之处,但我们必须清楚它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处在竞争不激烈的时代。因此,对于现今的企业而言,这些成功模型并不适用。
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
即从失败中学习,不仅更为容易,而且对市场营销是否行之有效的方式提供了更透彻的分析。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超级大企业的经营起伏展示了它们的通病。从盛极一时到步履维艰的企业在现实中为数不少。
熟悉我的读者会在本书中发现不少眼熟的案例。虽然我以前就写过这些公司,但这一次我用的是显微镜,细察使它们陷入困境的关键原因,并提出或许能够挽救的建议。
在案例中,我首次以自己的个人经验进行评判。这不是一本百科全书,但通过客观的分析,能让读者明了:一个资金充足、业绩非凡的企业逐渐陷入大麻烦之中是多么地轻而易举。
而且,大麻烦解决起来可并非轻而易举。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
再也不会有什么大哥来照顾你了。
曾经,我们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给某家大企业。企业也会培训你、栽培你,把你扶上通往顶峰的阶梯。在这个阶梯上你能爬多高,取决于你在工作上有多努力。生活就这么简单明了,人生尽在掌握之中。
只要不犯大错误,你就可以成功地工作到光荣退休。用不着过多地担心自己的事业,企业会打点你的一切。机会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谁工作最卖力,谁就能往上升。勤勉、耐心和忠诚是至高无上的职场美德。
可惜,这一切都已是明日黄花。
今天的世界,激烈竞争无所不在、企业重组和兼并已是司空见惯,再也不能依赖企业的照顾了,企业甚至连它自己能存在多久都不清楚。你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新的时代已经来临,竞争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商业界。现在,企业的竞争范围是在全世界,任何错误都将导致惨痛的代价。
不仅如此,唯利是图者、绿票讹诈者粉墨登场,开始“重组”企业化的美国。
各家企业开始尽可能地缩减人事规模。“精”与“简”成为当下最时髦的字眼。面对企业接管或并购带来的不测风云,没有人能保证自己可以高枕无忧。
企业重组的狂潮或许可以稍加说明员工抑郁症的症结所在。在最近的调查中,受访高管中有51%的人表示,自己的企业在过去的一两年里已经更换了高级管理层,重新安排了工作,就连那扇声名狼藉的旋转门(美国联邦政府)每四年也要旋转一次。
问题的底线在于:不能再指望企业来照料自己了。当年的老大哥正在为自己生存下去而忙得焦头烂额。今日世界,要想取得成功,你必须把自己看做一个产品,而不仅是一个员工。你的事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听任那些友善的人力资源主管的摆布。
终身受聘于某家企业已经不再现实。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在离开学校的头10年里,平均的跳槽次数达3次之多。事实上,人们看不起一辈子只为一家企业工作的人,称他们只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作为市场营销战略的专业研究人员,我们已经对这个跌宕起伏的时代做过观察、研究和描绘。对公司化美国的了解越深入,我们就越发意识到:传统上成功的关键因素今天已经不再适用。
更努力地工作、更坚定地相信自己、更积极地思维,单凭这些,都不能让你攀上成功的阶梯。实际上,成功根本不是某种你能自发产生的结果。成功的关键是你能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
本书的主题就是如何借助外力取得成功。实际上,你必须走出去,去推销自己。
不过,首先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一本规划手册。这里没有各种表格,没有心理方面的练习,也没有对未来热门行业的预测。
本书旨在让你别再一味地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我们认为,你必须面向外部世界敞开你的胸怀,你必须从自身因素之外去寻找成功的道路。书中描绘了许多人物、场景、事件和创意,就是为了让你找到成功所在。
失败者是那些只关注自己、认为成功的全部要素都在自己身上的人。其实,成功就在他们的身边,他们需要的只是敞开胸怀、擦亮眼睛。
胜利者通过善用他人而获取自己的成功。想要成功,你必须知道该看哪里、该找什么。
祝君好运。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根本没想到,这篇七年前充满了火药味的小小讲稿竟然还有机会再版。本来成书前该讲稿就以小册子的形式在企业界翻印并广泛流传,相当多的企业已经达到中高层管理者人手一册的程度,我也因此不断受邀参加了许许多多的座谈会。本以为该报告的使命已完成,后来之所以答应出版社成书,主要出于给自己做个纪念的考虑。谁知,成书一再加印之后,居然还要再版,这真让我惶恐之余也担心是否在“炒现饭”。因之,首先要向自己交代的是,为什么还要再版。
细细重读一遍后,令人欣慰的是本书并未过时,虽然其中所用的例证都是七年前的旧例子,但其中的原理不但成立,而且比七年前更加适用和贴切。同时,读者也可以从这些旧例证中,看出作者用定位原理所做的“预测”是否准确。一些今天读者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在七年前这样讲,不仅火药味十足,而且风险巨大。记得本报告的第一场演讲过后,有一位好心的朋友建议我对许多结论不要说得那么死。我在心里感激这位朋友的善意,在他看来,这样做不但得罪了许多企业,而且结论过于偏激,至少是风险极大。记得我当时用了彼得·德鲁克的话来回答他:我没有预测未来,我只是看见了业已发生的未来。联想手机最近终于低价卖出,似乎为本报告的“预言”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企业界就此接受了其中的教训。正如彼得·圣吉所说:“当一个新观念不受尊重,处处碰壁时,并非最大的挑战,因为反对意见能激发出正反双方的热情甚至信仰;但是经过这样一阵激荡,当这个新观念被广受尊敬与认同的时候,恰恰才是最大的挑战,因为此时无论是推动者与反对者都容易误认为‘战斗’已结束,从此将这个新观念束之高阁。”圣吉接着说:“真正的学习并非掌握知识,而是为学习者带来心灵转换及行为的改变。”
如果从行为的改变标准来看,中国企业对于如何打造品牌还刚刚起步。一方面,我们从观念的接受到行为的改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滞延;另一方面,还有更多的“新人”对于什么是品牌,如何打造品牌,缺乏最基本的素养。因此,本书仍不失为一本基本且通俗的“入门”读物。本书之所以用“2小时品牌素养”作为书名,意即在此。
相信本书至少有一个效用,即赋予读者新的眼光,甚至让读者变得和作者一样乐于审视和“预测”。比如说眼下热门的例子,虽然平安保险准备通过增发来筹集数目巨大的资本,用以充实其十分看好的平安银行,但无论怎样努力与投入,平安银行都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品牌,近来其高层管理者走马灯一样轮换,就已经开始了不好的预兆。我也当面对俞尧昌先生说过,不论更换格兰仕空调多少任的总经理,也不可能让格兰仕空调成功……诸如此类的例子实在太多,再举下去即使不算哗众取宠,也是毫无意义。领悟了本书精神的读者,同样可以精准地做出许多看似冒险的“预测”出来。可见,定位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传播仍刚刚起步而已,但中国要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少不了定位这项核心的管理技术。
当初,作为一个小小演讲,其中有许多地方即使很重要也难以充分展开。好在我的老板特劳特先生在中国的书已出了十几本之多。本书的其中一个贡献,就是将定位理论中国化了,能让中国的读者领悟其核心精神—通过占有心智资源而创建强大的品牌,从而激发起学习“定位”这个新学科的兴趣。或许这才是本书再版的理由。
定位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实践。本书第1版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一个系统的案例,详尽地实证如何为一个品牌创建定位的全过程,并最终缔造出一个强大的品牌。趁再版之机,我把本书分成理论与实践上下两篇,上篇仍保持第1版的原貌,下篇着重讲定位与品牌实践。新增内容介绍了我们多年以来实践案例王老吉的整个品牌战略历程,并选编了我们在中国就品牌实践许多关键问题进行研讨的论文。关于王老吉案例的文章都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过,当时版面受限有些地方未充分展开,这次总算进行了完善。如果这些原则能协助王老吉在与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竞争中胜出的话,应该对其他企业也有可借鉴的价值。
最后,借用我最喜爱的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中的几句序语作结:呜呼,岁月已逝,新见不多,敝帚自珍,读者明鉴,是再版序。
序言
---------------------------视觉锤:视觉时代的定位之道---------------------------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刊登“定位时代来临”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0年。自1981年《定位》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0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其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0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是仁者见仁的问题,很难有实质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赢利能力,则高下立现。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赢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 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 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 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 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 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六大电子公司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赢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和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GE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力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新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成为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0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独立,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2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赢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推荐序
发现视觉的战略价值
或许,很多企业管理派人士会对本书的主题感到意外:定位理论的卓越继承人、新一代的定位大师劳拉里斯居然以“视觉”为主题,推出自己的第一本专著。而在很多企业家眼里,视觉通常被归入战术范畴,长期不被重视。
2009年10月,我陪同艾里斯先生和劳拉乘车穿过陆家嘴,劳拉指着窗外密密麻麻的餐饮招牌说,她想不明白为何中国连锁品牌的店招都倾向于用文字而非图案?中国古老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同时中国历史上有非常杰出的美术成就,中国文化是典型的更习惯于以图形思考的右脑文化。按理来说,中国的消费者应该更容易受视觉而非文字的影响。“中国品牌要取得成功,不仅需要‘语言的钉子’(定位),更需要‘视觉的锤子’。”劳拉做出有力的挥手动作强调说。可见那时,她关于视觉锤的思想已经形成。
本书的主旨,正是在于揭示视觉的战略价值所在。时间回溯到40年前,里斯先生和他的伙伴们所开创的定位理论在人类营销史上首次指出,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在于潜在顾客的心智,而非工厂或者市场。同时指出,找到一个差异化的“定位”(就是本书所说的“语言钉子”)是进入心智的捷径。
随着营销实践以及对心智研究的不断深入,劳拉发现,消费者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两个部分,右脑负责处理视觉信息,左脑负责处理文字信息,两者相互影响。而视觉往往先于文字被大脑接受,并最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劳拉所指出的那样,将“语言钉子”钉入潜在顾客心智的最佳方法,就是借助一个“视觉锤子”。
全球以及中国市场的案例也屡屡证明了视觉锤的力量。
近年来在中国白酒市场异军突起的白酒品牌洋河“蓝色经典”就是其中之一。面对大多数白酒品牌都采用红色作为主色调,“蓝色经典”采用与之相反的蓝色,并采用了类似于洋酒的瓶子造型,使品牌从众多的白酒品牌之中脱颖而出。从普遍的认知上看,蓝色并非白酒品牌的最佳选择,因为蓝色给人现代和高科技的感觉,并不符合中国白酒强调历史、喜庆的调性,但最重要的是蓝色具有足够的差异化,市场上有红色、黑色、黄色作为主色调的白酒品牌,唯独没有蓝色。这种策略恰恰吻合了劳拉在本书中所指出的视觉锤原则:如果你不是品类中的第一,你应该设计成完全不属于本品类的瓶子。
由此产生的效果是,当消费者看到一瓶其他颜色的白酒时,无法确定是哪个品牌,但如果看到一瓶蓝色包装的白酒,几乎立即就可以确定是“蓝色经典”。实际上,蓝色经典至今未能找到一个有差异化的“语言钉子”,但借助初期的品类聚焦以及视觉锤,其已成为最近10年来成长最快的白酒品牌,成功进入中国三大白酒品牌之列。
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王老吉商标争夺战中,关于“红罐”知识产权的争夺更是“视觉锤”战略价值的明证。广药与加多宝集团最初的争夺焦点在于“王老吉”商标,继而转移到“语言钉子”—“怕上火,喝某某”知识产权的争夺,最后集中到了“红罐”包装的知识产权上。最终,双方都不肯放弃“红罐”包装。为何一个简单的“红罐”如此重要?因为作为一种重复购买性极强的产品,消费者已经对红罐形成了稳固的消费习惯,换言之,其已经成为消费者心智中代表“正宗凉茶”(王老吉)的符号。无论是王老吉还是加多宝,都需要“红罐”这一视觉锤来证明自己的正宗。更进一步讲,消费者接受加多宝“改名”或者广药“未改名”说法的前提都为是否是“红罐”。从这个意义上讲,广药推出绿罐的王老吉其他产品,既是对其品类战略的稀释,也是对其独特视觉锤的严重冲击。
IBM推出的笔记本品牌ThinkPad其每一款产品都采用黑色。黑色不仅具有差异化,同时给人安全、可靠的感觉,传达了品牌“商务”的定位,因此该品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美国市场上,ThinkPad几乎等同于商务笔记本电脑,黑色也成为品牌的视觉锤,消费者甚至为它取了个外号“小黑”。联想从IBM手中收购PC(个人电脑)业务之后,多次讨论推出更多颜色的ThinkPad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这种做法实际是在摧毁品牌的视觉锤以及战略,所幸,其推出的其他颜色的产品并未取得成功,对品牌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不严重。
随着定位理论在国内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关注到心智以及在潜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个位置对于品牌的重要性。企业家们同时发现,除了找到“语言钉子”(定位概念)外,将“钉子”植入潜在顾客心智在媒体爆炸的今天变成了最大的挑战,因为传统的手段—广告不仅成本高昂,而且风险极大。此外,众多的中小品牌并没有多少预算用于大众媒体的广告传播,B2B行业更是如此。《视觉锤》一书的诞生为企业家们提供了解决方案,在众多的传播媒介和途径中,产品和服务本身无疑最有成效,嵌于产品和服务中的“视觉锤”正是在顾客接触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将品牌的定位植入潜在顾客的心智中的。
40年前,“语言钉子”在营销中的强大作用被发现,40年后的今天,敲打“钉子”进入潜在顾客心智的“视觉锤子”横空出世,从而宣告定位理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借助“语言钉子”和“视觉锤子”这对黄金组合,创造出更多强大的世界级品牌。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品牌22律---------------------------
总序
定位理论
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刊登“定位时代的到来”(The Positioning Era Cometh)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1年。自1981年《定位》(Positioning)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2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其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2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仁者见仁,很难有实质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则高下立判。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盈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 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 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 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 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 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六大电子公司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盈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Market Warfare)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和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GE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的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力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21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The Origin of Brands)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成为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1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独立,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2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多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推荐序
创建世界级品牌的大师忠告
显而易见,这不是一本关于品牌打造的商学院教科书。本书所列的22条定律全部源于实践,两位大师不仅创建了影响全球的营销理论,且长期为全球500强企业提供品牌战略咨询,帮助诸多默默无闻的企业创建强大的世界级品牌。书中看似简单的定律蕴含了大师多年的实战心得;同时,该书所列的定律起源于当前企业创建品牌过程中的普遍误区,针针见血,发人深省。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这是22条定律,它更像是两位大师关于创建世界级品牌的22条告诫,难怪本书繁体版(台湾)干脆将书名译为《品牌22诫》。
尤其需要我们注意和反思的是,作为有着数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中国在创建品牌的历史上一直暗淡失色。中国诞生过很多伟大的发明和伟大的产品,但至今未能诞生出一个真正处于主导地位的世界级品牌。翻开这本书,我们或许可以找到其中的某些原因。因为这本书中所倡导的原则,与一直以来中国企业所普遍采用的打造品牌的方法截然相反,而书中所列的误区在中国企业和品牌身上也比比皆是。
扩张定律所提出的产品线扩张的问题在烟草、白酒、啤酒、饮料等领域十分普遍;家电企业则忽视了延伸定律,海尔、长虹、TCL、格兰仕等以同一品牌进入各种领域,品牌认知模糊,最终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
因为不懂得伙伴定律,张裕错误地发起控诉,希望独占“解百纳”这一通用名,结果反而因为竞争对手的退出,而使张裕失去了做大“解百纳”品类的机会;在几十年前的美国,可口可乐为了独占“可乐”品类,也提起过类似的诉讼,幸运的是,可口可乐并未赢得诉讼,而正是有了百事可乐这样的对手,可乐才得以不断发展成为全球最流行的饮料。
因为不了解公司定律,中粮集团一直热衷于推广“公司品牌”,先是投入巨资宣传“大中粮,无边界”,继而希望树立中粮“产业链,好产品”的形象。事实上,在市场竞争中真正作用于顾客的是品牌,而非企业,中粮集团的这种战略注定难以有效增强品牌的竞争力。
因为不了解命名定律,品牌名在创建品牌过程中的作用普遍没有得到国内企业的重视,诞生了如“东信”“首信”“上广电”等类似企业名缩写的品牌,起步就扼杀了品牌的发展前景。实际上,日本著名的电子消费品牌索尼在全球的成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修改了原来的名字“东通工”(东京通信工业)。而另一个日本品牌“京瓷”则没有那么幸运,虽然这个品牌具有全球领先的CDMA手机技术,但由于“京瓷”对于手机是一个糟糕的名字,使之一直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京瓷”CDMA手机最终不得不黯然退出了中国市场。
因为不懂得颜色定律,最近,联想宣布改变ThinkPad品牌坚持了17年之久的黑色,推出更年轻的红色,目的是为了使品牌更加年轻,此举是联想推出低端ThinkPad之后的又一个糟糕的战略,将进一步破坏品牌的独特性。
两位大师还对以大品牌、主导品牌、产品线延伸战略为特点的品牌建设的东亚模式专门进行了抨击,并从松下、三菱、三井、现代等典型日韩企业光鲜外表背后糟糕的盈利状况来说明这种模式的虚弱,这对长期以日韩企业为榜样和标杆的中国企业而言,颇具警示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不足10万言的书,刚一出版就相继名列《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畅销书榜,甚至在本书首次出版10年之后的2009年,仍被美国资深经理人推选为必读的“三大品牌经典之一”。
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从《品牌22律》中体会创建品牌的真义,踏上创建世界级品牌的正道。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啊
---------------------------董事会里的战争:企业管理层的25个营销误区---------------------------
总序
定位理论
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刊登“定位时代的到来”(The Positioning Era Cometh)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1年。自1981年《定位》(Positioning)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2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其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2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仁者见仁,很难有实质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则高下立判。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盈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 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 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 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 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 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六大电子公司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盈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Market Warfare)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和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GE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力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21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The Origin of Brands)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成为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1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独立,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2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多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推荐序
重构企业大脑
1982年,时任麦肯锡公司咨询顾问的汤姆·彼得斯与沃特曼出版了《追求卓越》(In Search for Excellence)一书,这本书中列举当时堪称“卓越”的40几家企业,并从这些企业身上总结出了“采取行动”“接近顾客”“以人为本”等卓越企业的八大特质。此书甫一出版,就在全美乃至全球企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举奠定了汤姆·彼得斯“管理大师”的地位。
然而仅仅10年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书中列为“卓越”的公司纷纷开始出现了问题:王安公司破产,达美航空处于破产边缘,国家半导体公司一蹶不振,IBM经过重大的变革和重组才得以从巨额亏损的泥潭中走出,书中最为推崇的DEC公司(时为美国第二大电脑公司)也最终被康柏收购。这一结果大大出乎汤姆·彼得斯所料,以至于他甚至不再相信有所谓的“卓越”企业存在。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卓越”的企业变得平庸和虚弱,他一直未能找到答案。
巧合的是,就在汤姆·彼得斯还在忙于酝酿和写作《追求卓越》一书的某一天,定位理论的创始人艾·里斯先生正在DEC的CEO肯·奥尔森的办公室里与之就未来的战略进行着激烈的讨论。在整整一天的争论之后,肯·奥尔森最终没有接受里斯先生提出的“把战略聚焦到未来更有前景的个人电脑上,抢在IBM之前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的建议。奥尔森认为,DEC可以推出比IBM更好的个人电脑,胜利最终属于DEC。后来的结局证明,正是这一天的决定使得DEC丧失了成为全球第一大PC企业的机会。更为巧合的是,里斯先生同样为IBM等其他“卓越”企业的高层提供了战略咨询。与汤姆·彼得斯等人看法截然不同的是,里斯先生认为这些企业虽然从“管理”的角度堪称卓越,但从营销的角度却存在严重的战略问题:王安原本代表打字机品类,随着PC的兴起,打字机逐渐被替代,王安公司也推出了PC,但由于仍然使用王安品牌,注定无法获得成功;IBM代表主机服务,推出PC之后,仍然使用同一品牌,存在严重的战略骑墙;而达美航空则长期缺乏差异性的定位;摩托罗拉的多元发展必然稀释品牌竞争力,必须分拆业务;柯达除非在数码相机领域启用新品牌,否则消亡不可避免……
为何在管理大师眼中的“卓越”企业,在营销大师看来却问题重重?事实上,在里斯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咨询生涯中,他和他的伙伴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这些“卓越”的大企业提供战略咨询,观念的碰撞使他无可避免地经历了无数次企业董事会里的战争,战争大多以管理派CEO们获胜而企业最终选择了糟糕的战略而告终。对此,深感遗憾之余,也引发了里斯先生深深的思考,半个多世纪之后,里斯先生和劳拉女士终于给出了答案。
《董事会里的战争》一书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于全球企业界的惊人现实: “企业大脑”存在严重的先天缺陷—左脑和右脑严重失衡,其中占据绝对比例的企业为“管理思维”的左脑所主导,成为畸形的左脑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典型特征就是具有良好的内部运营管理和效率,但由于缺乏右脑的“营销思维”,这些企业往往在营销和战略上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误区。回顾《追求卓越》一书中所列出的那些后来陷入困境的卓越企业,以及今天不断陷入困境的企业: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松下、日立等以“精益”管理著称的日本企业,皆属此类。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界的情形有过之而无不及。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普遍习惯于发自企业内部的提高内部效率、降低成本的竞争方式,却弱于立足企业外部、营销导向的思考。除书中提及的联想以外,海尔、海信、格兰仕等企业所遭遇的发展瓶颈,甚至整个家电行业的集体疲软都与此有关。
在某种意义上,本书的发现不仅解答了前面所提的那个一直困扰管理大师们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卓越”的企业变得平庸和虚弱?而且本书也为“卓越”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定义:迈向卓越的企业必需具有健全、平衡的企业大脑,能够良好地协调和利用“管理思维”及“营销思维”。在现实中,那些真正称得上基业长青的少数企业,如可口可乐、宝洁正是这种“左右脑”平衡的典范。从国内的情况来看,那些实现了两种思维相对平衡的企业也成长良好,如格力、蒙牛、娃哈哈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企业所面临的首要课题,正在于重构健全、平衡的企业大脑。
然而,作为全球营销领域顶尖的大师和营销派思维的代表,里斯先生与全球大企业的“管理派”CEO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争”经验证明“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要完全相互理解,几乎不可能”。所以,如何重构健全、平衡的企业大脑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任重而道远,这或许正是企业跨越平庸,迈向卓越必需的门槛。
该书逐一列举了管理派与营销派两种思维方式对25个关于营销、品牌与战略关键问题截然相反的观点。几乎每一条观点背后,都有与企业和品牌有关的兴衰故事,由此也足见企业面临的巨大决策风险,可谓一念之间,谬以千里。期望中国的企业家们能从《董事会里的战争》一书中体会定位大师的良苦用心和微言大义。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22条商规---------------------------
中文版序
我的中国合伙人告诉我,他们将重新修订出版《22条商规》,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1993年当这本书首次出版的时候,我和杰克在扉页上特别注明了本书的宗旨:“致力于消除市场营销过程中的神秘和误区。”
20年过去了,商业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动摇了传统媒体昔日的地位;全球化的竞争驱动企业把它们的战略重点从本地或全国转向全球;数据库进入了营销领域,为企业了解潜在顾客的需求和偏好等详尽的信息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方法。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去读一本老书呢?
有且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市场营销中的神秘和误区今天仍然普遍存在,对年轻的中国企业而言,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而这本书里所提到的营销定律并不随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而改变。战术或许一直在变,但是好的战略从未改变,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都奏效的战略在21世纪的今天也同样奏效。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言,“道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年纪越大,我越体会到东方古老哲学的绝妙。相形之下,当今商业杂志上充斥的各种管理术语的作用显得何其微小。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也”。但在商业界很少有人会这样看问题,他们觉得起作用的战略逻辑是“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毕竟对手们都不是傻子,他们肯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即便对手们做错了,我们也是错了并赢着的一方—因为我们错得更完美”。
中国品牌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的得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海尔的成功战略跟老子提出的思维有不谋而合之处,而它的失败又跟忽略老子有关。
海尔起初在美国市场上做得非常成功,它聚焦于大学宿舍使用的迷你冰箱,这是一个被惠而浦、伊莱克斯等聚焦高端电器的企业所忽略的市场。事实上,它们的冰箱越来越大,豪华程度也日新月异。海尔反其道而行之,成为美国迷你冰箱的大赢家,这就是海尔的成功故事。但很快海尔就遭遇了滑铁卢:它在南加州卡姆登(Camden)兴建了一个工厂,生产成本约为2 000美元的大型高价冰箱。这款冰箱卖得很差,直接导致这个工厂一直亏钱。
海尔本不应该跟惠而浦这些美国市场上的强大品牌做正面对抗,它要做的是在最初成功的战略上继续聚焦:迷你冰箱。海尔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显然不这么想。他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先难后易是制胜之道。在我看来,这是一条通往失败的道路。一开始人们希望找到一个较为容易的切入点进入市场,比如迷你冰箱,继而希望尽可能利用第一步的成功。很多人都认为营销的本质在于“比对手做得更好”,事实上这种方式很难成功。成功的秘诀在于反其道而行之,到竞争对手的对立面去开拓新的市场,这正是本书所提到的定律之一—对立定律。
15年过去了,本书中提到的一些企业或许已经不存在了,这并不重要。分享案例并非阅读本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借此领悟“永恒不变的商业定律”。
同时,时间证明一切,你可以看到,在过去的15年里,那些在20世纪90年代使用了好战略的企业至今仍在不断前进。而那些执行了糟糕战略的企业,至今也没有好转,例如,我们在书中一再提到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它们旗下拥有雪佛兰、凯迪拉克、福特、克莱斯勒、吉普这些响当当的品牌,但是由于长期的产品线扩张、品牌延伸、追求短期利益,这三大汽车公司如今走在破产的边缘。
事实也证明,在商业领域以外的竞争领域,这些定律仍然产生作用,2008年11月4日,巴拉克奥巴马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任黑人总统。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从奥巴马的选举当中学到一些东西,因为他看起来充满劣势,并非一个天生的“优质产品”:之前一直默默无闻,比任何对手都年轻,是个黑人,而且有一个大多数美国人都觉得“怪”的名字。但是他遵循了基本的营销法则。
奥巴马的策略是什么呢?就一个词“变革”,每一次演说,每一次新闻发布会,每一次和支持者的会面,奥巴马都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而讲台上必然有这样一块最醒目的标识:我们得以信赖的变革。每一次演说,奥巴马的助手们都会向观众分发宣传单,上面有同样的信息:我们得以信赖的变革(聚焦定律)。
希拉里占有什么词呢?她先尝试了“经验”,后来改为“为变革倒数计时”,显然是一个模仿者,更糟糕的是当批评家批评她抄袭的做法后,她又改成了“美国的出路”(专有定律)。另一个对手麦凯恩则根本没有提出什么概念。
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遗憾的是,同时我也发现,中国企业正走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热衷于模仿、多元化、品牌延伸、产品线扩张……我认为,不改变这种局面,中国企业不仅无法诞生真正的世界级品牌,而且将逐渐丧失自己的竞争力。
当然,我无法期望在中国的一两场演讲就能改变中国企业的观念,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22条商规》的重新出版就可以看作最重要的努力之一。老子认为“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也相信,透过《22条商规》,中国的企业家可以更好地把握营销和商业的本质规律,创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
艾·里斯
序一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我们终于明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现代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的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这一次生产力革命,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社会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其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一部分转向了休闲,更多地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工作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同样地,知识社会的趋势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扩展。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剩下的都是知识工作者。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知识社会的来临,催生了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彼得·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的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让社会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
在彼得·德鲁克开创管理学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整个社会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能被中国传统社会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高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创造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或者说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器官)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对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甚至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是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却因为有了管理,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我们现在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已经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员工所持有。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专家。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将空前激烈。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甚至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剧变!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自从有了人类历史以来,上百万年中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样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选择的暴力
全球的经济学家们使尽浑身解数,建议政府如何刺激人们消费,而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刺激下更显得无所适从。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类别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型号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在竞争中胜出并赢得顾客,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赢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位置的品牌,终将从现实中消失,而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尽管迄今为止购并的成功率并不高,带给被购并对象的创伤很深,给当地社区的冲击也很大,但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并购浪潮还将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样轻松。
选择太多与心智有限,给组织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那样,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愈来愈糟糕,愈来愈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是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明出来,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选择“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所说:“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这套方法花了泰勒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艾·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转向了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定位经典丛书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到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几近70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酝酿了40年。从定位经典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定位经典丛书之《人生定位》),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从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组织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了,这些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品牌所代表的心智资源。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联想最大的资源并非柳传志先生曾认为的“杨元庆们”,而是联想这个品牌本身,因为它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电脑”的定位,联想成了顾客心智中电脑的代名词。百度最大的资源也不是“李彦宏们”,而是百度这个品牌本身,因为它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搜索”的定位,百度就是搜索的代名词,百度因此拥有搜索这一心智资源。可口可乐的“杨元庆们”、“李彦宏们”是谁,没有多少人知道,但不妨碍可口可乐几十年来都是全球第一饮料品牌。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其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这才是巴菲特最看重的内在价值以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赢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定位(心智资源)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赢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定位(心智资源)而不顾赢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发品牌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西南航空通过定位为“单一舱级”,成为美国最赢利的航空公司,单其一家的市值就超出其他三家资产规模大得多却定位不当的航空公司的总和。宝马通过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
定位提升运营绩效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定位经典丛书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王老吉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七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而且仍在高速成长之中……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管理非常类似。所以,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定位。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时,则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将企业巨大的资产浪费,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定位经典丛书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的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都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大面积地发生……
结语:伟大的观念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踏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其意义非同一般。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以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著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时,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这正是中国的挑战。大潮奔涌,短短的几十年里,迫使我们要转千弯,翻千浪,去走完西方用了150年才走完的路—怎么办?我们必须同时利用好这三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来推动历史前进,为中国继而为人类开创出一个伟大的时代奠基石。
邓德隆
特劳特(中国)战略定位咨询公司总经理
2011年7月于上海陆家嘴
序二
定位理论: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刊登“定位时代来临”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至今已40年。自1981年《定位》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至今已30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当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至今已20年有余。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三星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看,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是仁者见仁的问题,很难有实质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赢利能力,则高下立现。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赢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 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 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 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 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 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六大电子公司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0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赢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和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GE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的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力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新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里斯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0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独立,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为1.7%;而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2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赢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中的格力、汽车中的长城、烟草中的中华、白酒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营销战略咨询公司总经理
2012年2月于上海陆家嘴
序三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对于市场营销学界的专家和从事市场营销的人员来说,“定位”一词现在一点也不陌生,但是在1972年,美国当代营销大师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美国《广告时代》杂志上发表《定位新纪元》(The Positioning Era)之前,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字眼。“定位”的产生和流行离不开以上两位大师创新的思维和准确的描述。此后,他们再度联手合作的一本营销学名著《定位》,再次兴起市场营销学界的一股“定位”潮流。
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所有的企业都面临如何准确定位的问题。如何在新的机遇下,找到适合的公司定位、找到产品的营销定位、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有效运用市场营销网络,是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企业根据所处的环境,塑造其产品的特殊形象,寻找在市场上的特定位置。“定位”主要取决于消费者或用户如何认识该产品,取决于他们对产品的评价,所以,“定位”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效应。
几年前,不少中国企业在发展战略上选择了大而全的多元化模式,多种产品同时并存,消耗企业大量的资源,这样的模式可持续吗?有没有更加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思路和理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基于上述问题,一直试图寻找国内外文选和案例,以供我国企业高管和市场营销人员阅读与借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由当代“定位”大师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等美国营销专家合著的系列读物使我们兴奋不已,《22条商规》《聚焦》《品牌22律》《互联网商规11条》,这四本美国管理类畅销书,以简洁的语言、精辟的思想、创新的理论成为企业战略和市场营销领域中不可多得的一套权威著作,在美国一出版即受到众人瞩目,我们相信,它们在中国也同样会光芒闪烁。
普利司通/火石轮胎销售公司董事长苏尼尔·库马(Sunil Kumar)说:“现实世界的市场营销人员发现,花费大量的精力也很难学会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的要素—聚焦,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就是教会我们懂得如何‘聚焦’的最成功的老师。”在阅读这套系列读物的过程中,我们为作者丰富、真实、不同行业的聚焦定位的案例所深深地触动。这套系列读物,在通俗之中不乏透彻的理论,在说理之中不乏精彩的案例,让读者不仅从美国公司定位的胜利与失败之中寻求经验和教训,更是从中小型公司通过有效定位并取得成功中找到希望。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战背景、对于案例的信手拈来,以及他们对定位理论的新发展、新变化的介绍,都使我们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在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的定义中,“定位首创于产品。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家机构,甚至是个人……都可以加以定位。然而,定位并不是指产品本身,而是指产品在潜在消费者心智中的认知,即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定位,就是要替你的商品或品牌找到一个适合的‘字眼’或‘概念’嵌入消费者的心中,而不会迷失在传播的丛林中”,“世界上大部分的著名品牌在某种意义上都代表了一种简单”。在这套系列读物中处处折射出作者睿智的思想。
《22条商规》是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联手的又一部名著,为了消除市场营销过程的神秘和误区,他们总结了数年来对市场基本原理和问题的研究,把成果浓缩归纳成影响与决定市场营销成败的22条定律。他们以深入浅出、精练的语言告诉读者,只有当你理解并掌握市场法则时,才能设计出一个卓越的市场营销计划。“经理们常常会以为,只要市场营销计划设计得好,组织得好,再加上资金支持,就一定会有效”,但是“如果市场营销计划失策,那么无论你多么精明,也不论预算有多大,都毫无例外地是在浪费金钱”。“你如何才能避免第一个犯错误呢?最容易的办法是要让你的市场营销计划符合市场营销法则。”在这本书中,你既可以在剖析众多美国公司的错误中穿上你的防弹衣,同时,也可以从成功的经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风向标。22条易于领悟和掌握的市场营销原则贯穿了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的“简单”思想。两位大师联袂合著的《22条商规》本身就深刻地体现了市场营销的法则。
艾·里斯在《聚焦》中再次强调了“聚焦”经营的理念。这本书致力于确立市场营销过程的真正目标,即市场营销不仅提供产品和服务,而且是在开创未来;不仅开创公司的总体未来,而且开创公司业务的具体前景。而聚焦经营恰恰能预见公司的愿景,并通过具体的步骤实现企业的愿景。企业通过让自身更加集中化的种种方法,可以变得更加强大。作为里斯商业智慧再添美妙一笔的该书,观点新鲜有趣又发人深省。书中引用中国的一句谚语“脚踩两只船注定是要落空的”,形象地反映了艾·里斯一向提倡的:要成功就必须集中经营,必须将精力放在最有可能成功的业务上。该书还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论点,即“在生产和理财轮番成为公司的战略进程重点之后,现今公司的重点应该转移到市场营销上。既懂财务又懂市场营销的总裁才是当今最有竞争力的管理者。”如何通过集中经营来开创公司未来?作为市场营销大师的艾·里斯在公司管理上的独特见解,会使读过本书的公司高管拍案叫绝。
《品牌22律》是艾·里斯和他的女儿劳拉·里斯合作的成果。该书延伸了《聚焦》一书的思想,探讨怎样把一种产品和服务打造成一个世界级品牌。此书甫一出版即成为品牌圣经。作为权威的品牌专业教材,《品牌22律》一反传统教材篇幅冗长的弊病,沿用《22条商规》的简约风格,浓缩复杂的理论和原理,用22条适合快速阅读的小标题予以支持,以美国大公司品牌战略案例予以佐证,让读者在繁忙工作之余轻松阅读。该书进一步提出市场营销过程本身也应集中化的观念,帮助企业在今天狂躁而拥挤的市场中找到穿越混乱的捷径,这就是走一条打造品牌的路。什么是打造品牌的有效法则?让我们到《品牌22律》一书中去发掘。
《互联网商规11条》是艾·里斯和女儿劳拉·里斯再度联袂的佳作。互联网是十年难得一遇的革命性奇迹,较之50年来个人电脑、电子芯片、大型计算机和电视的四大变革,互联网正在更多方面改变人们的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最成功的品牌将是一种“交互性”的品牌、全新的品牌、独特的品牌和抓住时机的品牌。该书正是基于这一契机,用11条简练的法则指导每一家公司在网络时代应用网络来建立他们的品牌。“集中”经营的思想同样体现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充分反映了艾·里斯所提倡的适应环境变化的灵活性,而且也印证了理论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你的公司面临这样的变化时,如何在网络上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这是一本不可不看的新网络时代公司品牌建设的权威书籍。
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等作者的这套系列读物给人们带来了观念上的冲击、行为上的借鉴,我们真诚希望这套系列读物的出版能引起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反思,以全新的视角思考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结合我国国情,创造性地吸引和运用艾·里斯、杰克·特劳特等的商业智慧和营销思想。事实上,尽管这套系列读物的案例主要来自美国公司,但其中的很多见解,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愿大家都成功。
王方华
2012年5月22日于交大中院啊
---------------------------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彻底颠覆营销传统的公关圣经---------------------------
中文版序
过去半个世纪,在我们为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客户提供战略咨询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营销世界中最大的神话就是“用广告来创建品牌”。
事实上,当你和企业的管理层讨论市场营销时,他们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们要在广告上花多少钱?
广告和营销的关系如此紧密,以致于提到一个广告,人们就能想到另一个。在美国,最大、最权威的营销类出版物的名字就是《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
我们之所以写这本书,目的就在于打破广告和营销之间的这种联系。
广告确实很重要,但它不是创建品牌的方法。2008年,全世界最成功的两个品牌“北京奥运会”和“奥巴马”都不是通过广告创建的。
广告真正的作用是在公关建立品牌之后用来维护品牌。这个区别非常重要。
很多企业错失了建立强大的全球品牌的良机,因为它们总是在等待市场发展成熟之后再作行动。
何以至此?因为大多数企业都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它们认为,一个新品牌的创建必须依靠一个大型的广告活动;而在市场发展成熟之前, 没有必要把金钱耗费在广告活动上。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近几十年来,大部分成功的全球品牌都是由那些当时无力支付巨额广告费用的新兴企业创建的,包括星巴克、红牛、谷歌和很多其他品牌。
大企业很少成功创建新品牌。为什么?因为当时没有这些品牌所代表的品类市场,也就是说,“市场成熟”之前,用大量的广告投资来推出这些品牌就会成为浪费。
在星巴克之前,美国没有成熟的高端咖啡连锁市场。
在红牛之前,美国没有成熟的功能饮料市场。
在谷歌之前,美国没有成熟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市场。
……
把新品牌的创建和大规模的广告活动相联系,是普遍存在于当今大部分企业中的严重误区。
事实恰恰相反。一个新的品牌实际上应该运用公关活动来创建。
广告无法给予新品牌可信度。此外,一个新品牌的发展注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初期大量的广告投放只会导致大量的金钱浪费。
品牌所蕴含的理念越新,品牌的发展就会越缓慢;品牌所蕴含的理念越新,广告的可信度就会越低。这两个因素决定了用公关来创建新品牌,不仅花费比广告低,而且可信度比广告高。
中国企业尤其应该对这个理念加以重视。长期来看,相比于试图去抢占现有品类中的全球领先品牌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通过开发新品类创建新品牌更易获得成功。
未来属于新品类和新品牌。创建一个新品牌的最佳方法是公关,而不是广告。
广告并非无用,但作用不在创建品牌;公关并非全能,但威力在于推动新品牌进入消费者心智。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对“道”所做的论述,对我们理解公关和广告对于品牌建设的作用同样适用。
艾·里斯
总序
定位理论
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刊登“定位时代的到来”(The Positioning Era Cometh)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1年。自1981年《定位》(Positioning)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2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其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2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仁者见仁,很难有实质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则高下立判。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盈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 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 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 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 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 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六大电子公司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盈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Market Warfare)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和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GE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力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21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The Origin of Brands)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成为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1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独立,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2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多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推荐序
地球绕着太阳转吗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挑战“地心说”,指出“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时候,恐怕不会想到400多年后在营销领域也会产生如他当年所面对的争议。但争议确实发生了。
20世纪60年代 ,本书作者之一艾·里斯和他当时的伙伴杰克·特劳特合作提出了定位理论,指出在竞争激烈、形象趋同的环境下,创建成功品牌的关键在于进入消费者心智,在心智中占据独特的位置,在认知中创造类别的差异。定位理论颠覆了传统的品牌打造观念,推动营销领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定位之父”艾·里斯携手他的新伙伴(也是他的女儿)劳拉·里斯联合推出了《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将定位思想的颠覆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再度向传统营销观念全面开火,直指“广告缺乏可信度,无法创建品牌”,强调“公关创建品牌,广告维护品牌”……
本书于美国出版以来,长期高居各大商业畅销书排行榜榜首,随即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全球发行,所到之处无不引发关于公关与广告二者孰优孰劣的激烈争论。一时之间,公关业者奉此为“圣经”,到处宣扬;广告业者视此为“异端”,大肆批判。论战从美国开始,逐渐蔓延到欧洲、日本直至中国,成为2002年度全球营销领域的最大热点之一。
为何薄薄一本书,却引发全球营销领域的轩然大波?答案一如当日:每个人都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时候,两位作者却宣称地球绕着太阳转。
作为营销世界中最大的“神话”,广告星球长期以来统治着品牌打造领域的话语权,看看下面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工具或方法:
品牌印记:麦肯光明广告公司;
360度品牌管家:奥美广告公司;
蜂窝模型:电通广告公司;
品牌信任系统:李奥·贝纳广告公司;
品牌资产标量:扬·罗必凯广告公司;
全方位品牌传播:智威汤逊广告公司;
品牌轮盘:达彼思广告公司;
……
借助这些“术语”,广告成功地把自己包装成为“品牌专家”(智威汤逊广告公司甚至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宣称自己为“神庙”),而公关则长期失语,只能在广告的星光照耀下夹缝求生,彻底沦为“二等公民”。
很多企业因此认为品牌建立的过程就是广告的游戏,用最好的、 最多的广告,品牌就必然取得胜利。它们用火箭式的广告活动(“Big Bang”式)推出品牌,相信赢了广告战就赢了营销战。美国最大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曾进行过专项研究,发现在美国市场主要产品上市第一年的平均成本大概为6 830万美元,其中广告费用平均就有4 000万美元,占整体预算的60%。
遗憾的是,正如里斯先生和劳拉女士在本书中指出的,“广告无法给予新品牌可信度”。此外,“一个新品牌的发展注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初期大量的广告投放只会导致大量的金钱浪费”。(和《广告时代》的研究对照,尼尔森公司的一项研究成果或许更值得我们深思:过去10年中,美国消费类新产品的失败率是95%,欧洲是90%;过去10年中,美国推出的数十万个新产品中,只有少于200个新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 500万美元,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的寥寥无几。)
出问题了。是的,的确有很多品牌是用4 000万美元或者更多的广告预算推出的,比如本书中提到的Pets.com或者一些其他品牌。但是再认真看看那些真正成功的品牌,你会发现另外一种模式。星巴克、红牛、谷歌、亚马逊、万艾可、Linux以及很多其他成功的品牌,并不是通过大把的广告预算建立起来的。
21世纪最成功的电子产品品牌是苹果公司的iPod,这是一个经典的通过公关启动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品牌。当然,苹果公司现在也投放大量的广告狂轰滥炸,但是这只在品牌成功启动之后才发生。耳朵上带着白色数据线热舞的年轻人的彩色轮廓,iPod的广告没有告诉你产品是什么、什么功能或者价格多少,这些你已经知道了。iPod广告要做的就是持续维护品牌,不断强化“iPod是地球上最酷的产品”这个凭借公关建立的认知。
索尼公司旗下最赚钱的品牌PS同样如此。PS创建初期没做任何的广告,但是通过大量的媒体公关,索尼公司在新产品PS上市的第一周就出售了数千台。
本书中提到的那些希望凭借巨额广告费用创建成功品牌的企业,在幻想破灭后所遭受的打击或许离中国读者过于遥远,那我们来看一下身边的例子。
2007年4月,联合利华(中国)公司高调推出了新的洗发水品牌“清扬”,总裁薄睿凯宣称要用三年的时间“彻底颠覆国内去屑产品市场”“在总量高达百亿的去头屑洗发水市场中占据领袖地位”。清扬上市第一年的广告预算是3亿元。
2008年10月,巨人投资公司宣布与五粮液集团合作推出保健酒品牌“黄金酒”,老板史玉柱宣称“就算做其他酒也会成为中国销量第一,但黄金酒实现的速度可以快10倍”“黄金酒将于3个月内赚回10亿元” 。黄金酒上市前三个月的广告预算同样是3亿元。
不幸的故事总是相似的。正如大家看到的,薄睿凯先生和史玉柱先生都失望了。(我们建议两位下次推出新品牌之前好好阅读本书。)
营销是时候摒弃广告中心论看看真实的世界了。《孙子兵法》对 “道”的解释是:“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营销的世界同样如此。
品牌之“道”在于进入消费者心智、取得消费者心智认知的认可。消费者从哪里建立对新品牌的认知?不是广告,是口碑或者公关。广告并非没有作用,但不是创建新品牌、建立新品牌认知,广告的作用是不断强化已经以其他手段进入消费者心智中的东西。
《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的分析和结论无疑是颠覆性的,但恰恰是这种颠覆性,为中国企业创建成功品牌创造了更多可能,这也是里斯伙伴(中国)公司重新翻译出版、向中国企业隆重推介本书的初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希望本书的再版,能帮助中国企业重新审视长期以来固有的营销思维定式,勇于实施营销创新,真正探索出适合中国市场的品牌成功之道!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品牌的起源---------------------------
推荐序
品牌定位体系巅峰之作
确如已故管理学宗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伟大的人物无不天生具有使命感。自1950年艾·里斯先生进入通用电气(GE)开始其营销生涯起,“寻找和探索关于营销与建立品牌的基本法则”就成为他心中的使命。尽管其时炙手可热的企业和营销人大多认为营销是无规律可循的创意,但艾·里斯先生坚持认为,在营销领域同样存在类似于重力法则的规律,“无论飞机变成什么样,总要遵循重力法则”,这是他形象的比喻。
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里斯先生和他的伙伴们一直为这个使命而努力探索,并且成果卓著:1972年和1980年,里斯先生作为第一作者先后发表了《定位时代的来临》系列文章和出版了《定位》一书,首次提出“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并非数以万计的工厂,也并非遍布大街小巷的商店,而是消费者的心智”,一举奠定了其在营销史上的大师地位,成为享誉全球的定位之父;1985年,早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其从军事巨著《战争论》中得到启发,出版了《商战》,提出“企业和品牌应当依据心智地位和兵力的差异,分别采用防御、进攻、侧翼、游击四种战略模式”,此四种模式成为全球著名商学院的必修经典;1996年,针对以华尔街为首的资本市场单纯追求成长率,驱使企业纷纷陷入多元扩张的泥潭的现象,里斯先生出版了《聚焦》,从企业及品牌战略角度阐释企业和品牌如何通过聚焦重获竞争力,对通用电气、英特尔、IBM等众多美国大企业重新崛起提供了帮助。然而,里斯先生认为,先前的著作虽然已经触及营销和品牌的核心,但仍未找到“重力法则”。
直到2004年,里斯先生和自己的女儿、拍档、定位理论的卓越继承人劳拉·里斯合著的《品牌的起源》一书在美国出版,他才真正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这一法则。在经历了定位、商战、营销革命、聚焦等一系列经典思想之后,里斯的营销理论到达了巅峰,这距离他进入营销领域足足用了半个世纪。在本书中,里斯先生开门见山地指出“这是我最重要的一本著作”,他指出,营销和创建品牌的法则隐喻于生物学的奠基之作《物种起源》一书中,物种起源为品牌的建立提供了最好的模型。
这无疑是一本营销和品牌领域划时代的著作,尽管和所有革命性的思想一样,或许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其价值才能被发现。在本书出版之前,关于品牌创建的主流观点是品牌形象论,核心观点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信誉、广告方式的无形总称;伟大的品牌源自一个伟大的形象创意;产品可能被淘汰,但品牌可以永生。这些观念长期误导了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无数企业;虽然人们不断提出对品牌形象论的质疑和抨击,但始终未能提供令人信服的系统理论。
《品牌的起源》重新定义了品牌以及品牌创建的哲学和方法,使品牌创建的过程成为一门科学,成为商业的一部分,而非灵光一现的艺术或者虚无缥缈的品牌宗教。艾·里斯先生和劳拉·里斯女士指出:商业发展的动力是分化;分化诞生新品类;真正的品牌是某一品类的代表;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品类一旦消失,品牌也将消亡;企业创建品牌的正道是把握分化趋势,创新品类,创建新品牌,发展品类,壮大品牌,以多品牌驾驭多品类,最终形成品牌大树。从某种意义上,《品牌的起源》以“营销达尔文主义”的哲学宣告了“品牌神创论”的终结,令人对品牌的创建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
我们必须看到的现实是,迄今为止,中国尚未诞生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品类主导地位、真正意义的全球品牌。究其根源,除中国市场化时间尚短外,缺乏先进有效的观念和方法无疑是最大之瓶颈。值得欣慰的是,本书中文版自2005年首次出版以来,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关注,美的、创维、红云红河、长城汽车、真功夫、鲁花、HYT、北药集团、青岛啤酒等诸多企业将本书作为营销高层必读书目;曾成功投资网易、娃哈哈等企业的著名投资公司今日资本更是将本书作为推荐给投资对象的首要营销经典读物。真心期望《品牌的起源》的出版成为中国企业成功创建全球品牌的开始。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定位理论
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刊登“定位时代的到来”(The Positioning Era Cometh)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1年。自1981年《定位》(Positioning)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2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其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2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仁者见仁,很难有实质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则高下立判。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盈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 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 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 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 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 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六大电子公司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盈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所以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Market Warfare)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和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GE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力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21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The Origin of Brands)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成为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1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独立,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2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多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
作者的话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是我在女儿兼合作伙伴劳拉(Laura Ries)的帮助下完成的第一本书。
在我们的合作开始十年以后,劳拉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营销策略专家。《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和《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等媒体大量引用她的观点。
2002年10月,《商务2.0》杂志(Business 2.0)提名劳拉为该年度的“管理大师”。同获提名的还有拉里·博西迪(Larry Bossidy)、诺尔·迪奇(Noel Tichy)和C.K. 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等知名作者。
她也成了我在写作方面的好搭档。自从《聚焦》首次出版以来,劳拉和我还写了另外四本书,包括《品牌22律》《互联网商规11条》《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和最近出版的《品牌的起源》。
但《聚焦》仍然是我们最重要的著作。很多读者告诉我们,在所有“里斯”书籍中,他们最喜欢的还是《聚焦》,因为这本书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我们所有的营销理念。
在我们自己(主要服务于《财富》500强企业)的咨询业务中,《聚焦》也是最有用的一本书。我们采纳自己的建议并建立了聚焦。在我们的信笺、名片和网站上都写着:“里斯伙伴公司(Ries & Ries),聚焦顾问。”
我也希望看到,自从《聚焦》于1996年出版以来,美国企业的聚焦程度总体上有所提高,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企业总是能找到借口,去寻找新目标,开展新业务,进入新市场和开拓新领域。
我们的忠实读者应该非常熟悉多元化发展(diversification)、品牌延伸(line extension)、协同效应(synergy)和融合效应(convergence)这四位“启示录骑士”。它们还在继续祸害美国企业。
第一位“骑士”是多元化发展。郭思达(Roberto Goizueta)是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已故的前董事长,因为没有像百事可乐(PepsiCo)收购必胜客(Pizza Hut)、塔可钟(Taco Bell)和肯德基(Kentucky Fried Chicken, KFC)那样为公司开拓其他业务,他曾经受到批评。
郭思达回应说:“在美国有一种观念,认为两摊烂生意胜过一摊好生意,因为它分散了风险。这太愚蠢了。”我们也有同感。
请看第6章“两瓶可乐的故事”,我们建议百事可乐分拆餐厅连锁业务。《聚焦》出版一年以后,他们的确这样做了。
第二位“骑士”是品牌延伸。很多公司根据“利用品牌价值”的习惯做法,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如何将品牌用于其他品类。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
例如,IBM将大型计算机品牌用于个人电脑(IBM PC)。根据报道,IBM在经营个人电脑业务的23年里亏损达150亿美元。最后他们终于认输,将个人电脑业务以15亿美元低价卖给了联想电脑公司(Lenovo)。既然IBM都无法搞定品牌延伸,你凭什么觉得自己行呢?
IBM本来应该怎么做?当然应该给个人电脑业务另取一个名称。请看第12章“建立多梯级聚焦”。
可能你也应该看看第13章“化混沌为有序”,我们建议IBM聚焦于“开放式”操作系统,几年前,他们的确这样做了。据媒体报道,IBM每年投入10亿美元开发并推广Linux战略。祝福他们。
第三位“骑士”是协同效应。如果多元化发展和品牌延伸不能为公司的扩张策略辩护,那么“协同效应”一定会成为借口。1加1等于3。(可惜1加1经常等于1.5。)
以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前CEO卡莉·菲奥莉娜(Carly Fiorina)主持的惠普与康柏(Compaq)的合并案为例。据《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报道,“菲奥莉娜女士顶住批评,固执地为康柏合并案辩护,并坚称‘协同效应’最终会让电脑业务发展成为惠普公司最大的一项业务。”
协同效应再次失败。如果你什么都想做,你就会失去聚焦。与康柏合并以后,庞大的新惠普什么都想做,从企业数据库和服务器到咨询和外包服务。当然,还有打印机和个人电脑。
比较一下与康柏合并以前和以后的惠普公司:合并前7年,惠普的收入和税后利润分别为2 963亿美元和187亿美元,销售利润率为6.3%。
合并以后呢?它们的利润率下跌到2.4%。难怪卡莉·菲奥莉娜被炒了鱿鱼。
最后一位“骑士”是融合效应,它最具影响力,惹来的麻烦可能也最多。请看第3章“分化的动力”。(现在我们说“发散”,以示与“融合”的区别。)
消费电子行业最流行融合效应。几乎每家大的消费电子公司都公开主张这一理念。
索尼公司(Sony)最近在广告上说:“融合:声音、视频和信息科技的理想搭配。”如果你像索尼那样什么都生产,融合效应似乎可以令人欣慰。
不幸的是,索尼什么都生产,就是不生产利润。在过去10年,索尼的税后利润仅占收入的0.9%。
在消费电子领域,任天堂(Nintendo)是一家聚焦的公司。该公司只生产视频游戏和视频游戏机。
比较一下聚焦的任天堂和不聚焦的索尼。任天堂收入仅为索尼收入的1/13,但它在过去10年却比索尼更赚钱。任天堂的平均销售利润率达13.9%。
事实上,任天堂在过去10年的利润超过日本前六大消费电子公司的总和,尽管后者的收入加起来达到任天堂的70倍。
这就是聚焦的力量。
艾·里斯
2005年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
柯林斯2005商业精华版序
劳拉·里斯
里斯伙伴营销战略咨询公司全球总裁
1994年,我第一次和父亲一起工作,那可是一段令人激动的经历。
当时互联网刚刚起步,我们赶紧去申请“域名”。很幸运,我们注册到了“www.ries.com”的域名。(幸亏我们不姓史密斯或琼斯。)
互联网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我父亲当时正在写《聚焦》,他要我负责研究工作。那个时候做研究经常需要多次往返图书馆,费时费力,我在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时候就不愿意干这类事儿。互联网改变了一切。
现在,只要点几下鼠标,就可以收集大量信息。我在为1996年出版的《聚焦》第1版提供大量数据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
《聚焦》与艾·里斯以前写的四本书都不一样。这本书更丰富、更详细,也包括了更多的资料、数据和案例,再次感谢互联网。
从那以后,我们继续以这种方式合作写书(包括《品牌22律》、《互联网商规11条》、《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和《品牌的起源》)。在我们看来,一两个案例不足以支持一种营销概念或原则。要证明原则的有效性,就必须仔细研究数据。
换句话说,你不但要关心定位与策略,还必须关心盈利情况。一种想法或概念听起来可能不错,甚至可能得到媒体支持,但它能赚钱吗?
毕竟,利润才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成败的分水岭。如果赚不到钱,说什么都没用。
但也不能只看利润。除了分析许多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还要考虑时间和竞争这两个因素。
先看时间。短期有效的策略,长远来看不一定有效。一家缺乏聚焦的企业要解决问题,有时要花几十年。
再看竞争。在非竞争环境下有效的策略,在受到聚焦企业的竞争时不一定有效。
航空业就是受到这两种因素影响的好例子。曾几何时,这个行业是多么雄心勃勃。1975年的美国前十大航空公司是:联合航空(United)、东方航空(Eastern)、达美航空(Delta)、美国航空(American)、环球航空(TWA)、阿勒格尼航空(Allegheny)、西北航空(Northwest)、布拉尼夫航空(Braniff)、西部航空(Western)和泛美航空(Pan American)。过去十年,美国定期航线的总收入为1 021亿美元,税后利润为16亿美元,销售利润率1.6%。
现在,东方、环球、布拉尼夫和泛美已经消失。阿勒格尼现在是美国合众国航空(USA Airways),西部航空被达美航空收购。由于普遍缺乏聚焦和受到聚焦企业的竞争,航空业陷入了困境。
以美国航空为例。公司过去十年总计收入1 800亿美元,却亏损近10亿美元。
美国航空曾因多项创新营销而得到广泛赞誉,包括首先推出“常旅客计划”。
财务上一塌糊涂的不仅仅是美国航空。过去10年,美国前五大航空公司(美国航空、联合航空、达美航空、西北航空和大陆航空)总收入达6 570亿美元,却亏损6.46亿美元。
航空业的问题也是许多美国企业的问题。公司管理层做出短期正确但长期错误的决定,结果使公司在核心业务上失去聚焦。
回顾历史。每当航空公司面临选择时,经常是两种都选。第一个必须选择的是:客运还是货运?
“我们两种都做”,这是几乎完全一致的回答。“客舱下面有多余空间,这很容易。”于是美国所有大型航空公司都同时经营客运与货运业务。
但是,没有多少货运业务。美国航空公司去年货运收入只有5.58亿美元,仅占总收入的3%。相比之下,联邦快递公司(Federal Express)去年货运收入达247亿美元,利润达8.38亿美元。而美国航空公司去年却亏损10亿美元。
然而,两种都选的思维方式非常普遍。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UPS)曾经想出过一种昏招,在货机里装上座椅,周末飞客运包机航线。
航空业面临的第二个选择是飞行目的地:商务航线还是度假航线?
“我们两种都做”,这是几乎完全一致的回答。“为什么要限制自己只飞一种目的地?休斯敦还是夏威夷?我们都可以。”
接下来的选择是经营范围:国内航线还是国际航线?
“我们两种都做”,这是几乎完全一致的回答。于是美国所有大型航空公司都经营国内和国际航线。
再下一个选择是舱位等级:头等舱、商务舱还是经济舱?
“我们三种都有”,这是几乎完全一致的回答。于是美国所有大型航空公司都提供多种舱位等级。
回顾过去,不难发现这种什么都做的策略是错误的。但在短时间内,这些营销措施多半提升了收入和利润。只有经过很长时间,或是在受到精准聚焦企业的竞争时,这种什么都做的策略才会失败。
竞争非常激烈。在航空业,竞争来自单一经营的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只有商务航线,没有度假航线。只有经济舱,没有头等舱和商务舱。只有国内航线,没有国际航线。
西南航空也没有餐叉。飞机上不供餐,不托运宠物。不允许提前预订座位,也不允许不同航班交换行李。
因为单一经营,西南航空可以只用波音737s一种机型。而其他如达美航空就有六种机型,还不包括康航(ComAir)和大西洋东南航空(Atlantic Southeast Airlines)等达美子公司的飞机。
精准聚焦可以显著改善经营。对西南航空而言,航班计划和飞机维护都简单多了。如果你的机械师只维护一种机型,他们就能做得更好。(在西南航空31年的运营中,从未出现过乘客死亡事故。)
精准聚焦可以明显提升利润。过去十年,西南航空总收入443亿美元,税后利润达36亿美元,也就是说,销售利润率达到惊人的8.1%。(美国航空业即使在最好的年份也从未达到这种盈利水平。)
西南航空目前的股票市值为124亿美元,是美国航空、联合航空、达美航空、西北航空和大陆航空等公司合计总市值的三倍多。
那么,美国这些全面经营的航空公司如何应对西南航空的威胁呢?他们明白了成功之道就是“精准聚焦”吗?
完全没有。他们采取习惯做法应付来自西南航空[以及捷蓝航空(JetBlue)和穿越航空(AirTran)]的威胁。在面临选择时,两种都选。
我们应该提供全面服务还是廉价服务?
习惯做法是“我们两种都提供”。于是达美航空推出了歌航(Song),而联合航空推出了泰德航空(Ted)。
而对于联合航空在其跨洋航线上推出特级服务的想法,你还能说什么?于是,联合航空除了有头等舱、商务舱和经济舱,现在还有特级头等舱、特级商务舱和特级经济舱票价。
顺致联合航空:这种做法行不通。
在几乎任何行业和公司都可以找到“什么都做”的思维方式。自从《聚焦》首次出版以来,这个问题仍然存在。由于公司力求实现短期财务目标,现在这个问题可能更严重了。
因此,我们相信《聚焦》仍将继续适用于目前竞争环境下的企业家。
原序
太阳的能量很强大,它没日没夜地将亿万千瓦的能量撒向地球。但只要戴上帽子并涂上防晒霜,你就可以享受几个小时的日光浴,没有任何不良后果。
激光的能量很微弱,它是将几瓦能量集中起来的相干光束。但激光却可以在钻石上钻孔或杀死癌细胞。
如果让公司聚焦,也会产生同样效果。你会创造出一种像激光那样强大的、主导市场的能力。这就是聚焦的意义。
如果公司失去聚焦,就会失去能力。它会变成在过多产品和市场上浪费能量的太阳。
美国企业是什么情况?是通过聚焦培养出激光一样的能量,还是想亮过太阳?
美国企业似乎输给了太阳。
过去几十年,大量新产品和新服务对市场造成冲击。科技的迅速发展加上低成本的生产工艺,使得消费者可以选择的产品数量和种类大幅增加。
电脑、复印机、彩电、摄像机和录像机、手机、传真设备等,数不胜数。
公司的应对策略是品牌延伸。生产电气设备的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进入了电视机、喷气发动机、电脑、塑料和金融服务等许多与其电气核心业务无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从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到真力时(Zenith),世界上几乎每家公司都概莫能外。
现在,品牌延伸已经过时。公司品牌不可能无限延伸,这本来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你会到达收益递减点,你会失去效率与竞争力,最要命的是,你会无力管理一堆互不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你会变成一颗红巨星,一种过气的庞然大物,比太阳大几百倍,但表面温度只有太阳的一半。已经变成红巨星的公司有通用汽车、IBM和西尔斯公司。
恒星无法聚焦,但公司可以,这就是本书要传递的信息。现在是通过精准聚焦开发公司影响力的时代。
幸好有些CEO已经收到了这一信息。最近,媒体报道了许多公司聚焦或重新聚焦的案例。
甚至连强大的通用电气也不再扩张,而是正在收缩。过去10年,公司卖掉了几百种业务,雇员减少了一半。通用电气卖掉的业务主要有电脑、电视和小家电。
从数学上看,10%、15%或20%的增长率显然无法长期保持。去年通用汽车收入为1 550亿美元。如果公司以20%的速度增长,21年之后,通用汽车就会变成年收入达7.1万亿美元的红巨星,超过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反对过度扩张才刚刚开始。有些公司不再扩张,而是回到原点,去学习激光课程,学习如何聚焦。
你也应该这样做,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公司的未来。
---------------------------品类战略(十周年实践版)---------------------------
张云王刚
以商业创新实现中国经济转型
1954年,德鲁克先生写成管理学经典名著《管理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这本著作奠定了德鲁克先生现代管理学奠基人的地位。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德鲁克先生指出“管理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为了创造顾客,企业的基本职能就是营销和创新。
今天,创新已经成为全球企业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战略。然而,企业对创新的认识依然存在巨大的偏差和误区,其中之一就是把创新片面地等同于技术创新。
回顾历史,中国并不欠缺重大科技发明和创新,真正欠缺的是把发明转化为商业效益的能力。“四大发明”没有帮助中国建立起任何商业上的竞争优势,也没有发展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诞生出世界级企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造就了一度全球最大的企业——通用电气;西门子发明了电动机,造就了欧洲最大的企业——西门子公司。
不仅仅是“四大发明”,丝绸、陶瓷、白酒、中药、茶叶等这些中国“原创”的产品同样没有为中国创造出世界级的企业和品牌。尤其可悲的是,茶叶原创于中国,但中国市场上最知名的茶叶品牌是来自英国的立顿,立顿单一品牌全球的销售额一度接近中国茶业产值的总和。这才是最值得中国政府和企业家重视与反思的问题。
美国经济的强大,其根基在于拥有可口可乐、万宝路、宝洁、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沃尔玛等强大的品牌以及这些品牌所造就的企业。实际上,这些企业在科技方面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曾经世界上最风靡的品牌可口可乐起源于治疗头痛的药水,由一个普通的药剂师配制而成。其他如麦当劳、星巴克、沃尔玛等多属此类。美国企业发展的历史证明商业创新的本质就是将营销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最终实现品类创新。
从这个意义上讲,品类战略实现了德鲁克先生所说的企业两大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的完美统一。实际上,营销和创新根本无法分开,创新一旦脱离了“营销”这一企业唯一的利润中心,将无法为企业和国家创造任何价值。正因为如此,定位之父艾·里斯先生指出,企业实际只有一个职能,那就是开创并主导一个品类。
品类战略需要企业家精神
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经营能否摆脱今天普遍依靠生产同质化产品、低价竞争的模式,而无论对于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而言,最具成效的方法是实施品类战略,开创新品类。
当然,开创一个全新的品类并成为第一,需要企业家的直觉和勇气。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今天的中国明显缺乏鼓励商业创新的文化。例如,国内风险投资公司在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和前景的时候,最重要的依据是去看国外有无类似的成功模式,这种做法显然对中国企业家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当我们建议国内企业开创一个新品类的时候,企业家首先的反应就是去找国外是否有成功的范例,最常见的问题是:“既然新品类的市场前景那么巨大,为什么国外企业没有去做?”“既然美国市场化程度那么高,美国企业那么聪明,为何美国没有出现这种模式?”同样是开创一个新品类,对于美国企业而言,全世界没有相同的做法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和依据。但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则成为一个致命的缺陷。这或许才是中国企业创建强大品牌的瓶颈所在。
中国企业的未来属于新品类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曾经在一次论坛上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他认为,如果要创业,就要想清楚是做小草还是大树。“我自己就是不管不顾,坚决要当大树。”他说,世界就是靠大树在向前拉动。作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企业家之一,联想的成就以及柳传志先生的责任感无疑令人尊重,但从企业的实践来看,我们认为联想的做法并不值得中国企业效仿。尤其是联想推出iPhone的“山寨版”乐Phone手机的移动互联战略,委实令人感到遗憾。
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尚且如此,那么那些以联想为榜样的中小企业当如何做?如果中国企业都如乐Phone一样坚持做国外品牌的“山寨版”,缺乏品类创新的勇气,那么将永远没有机会在全球建立起真正处于主导地位的品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也将无从谈起。
放眼今天的国内企业界,真正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并非那些处于媒体聚光灯下体量庞大的企业,如海尔、联想,而是那些致力于品类创新和主导品类的企业,如家电领域的格力、汽车领域的长城、饮料领域的王老吉、餐饮领域的真功夫等。尤其值得强调的例子是格力,十几年来,格力一直专注于空调领域,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型空调企业发展成为中国盈利最高、发展最健康的家电企业。遗憾的是格力战略和模式一直被当作另类,未被中国企业普遍关注。当然,今天格力也面临当主导一个品类之后如何发展第二品类的困境,而这恰恰是品类战略关注的重点。
自2007年进入中国以来,里斯伙伴一直致力于协助中国企业进行品类战略实践,至今刚好10年整。我们先后在汽车、家电、饮料、食品、餐饮、B2B等领域播下了品类战略的种子,尽管时间较短,但目前这些品牌和企业普遍发展势头良好,竞争力和盈利水平明显优于行业内其他企业。以长城汽车为例,在过去的8年中,它的利润增长了20倍,股票市值增长将近70倍。而老板电器则借助品类战略拉开胶着多年的对手,成为家电领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在高端市场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品牌。同样,老板电器长期保持每年40%~50%的利润增长,即使在经历了2015年的股市动荡后,股票仍然保持40%以上的增长。我们希望,假以时日,这些品牌能发展成为中国企业的新标杆。当然,我们更加期望的是,更多的中国企业能从本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开创新品类,推动企业转型。如此,中国经济的转型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经典重译版)---------------------------
序一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人类工作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在泰勒之前,人类的精密制造只能依赖于能工巧匠(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养,且人数不多),泰勒通过将复杂的工艺解构为简单的零部件后再组装的方式,使得即便苏格拉底或者鲁班再世恐怕也未必能造出来的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现在连普通的农民工都可以大批量制造出来。"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爆炸式提高,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他们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主要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大幅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推进。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据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为了因应知识社会的来临,彼得·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学科的系统建立与广泛传播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使社会能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这是人类工作史上第二次"更聪明地工作"。
在现代社会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知识分子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多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还创造出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要衡量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正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是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但是因为有了管理,乃至于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逐渐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知识员工所持有。从财富总量上看,再大的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巨富)与知识员工持有的财富比较起来,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更重要的是,就财富的性质而言,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顶级专才。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不但在同一知识或特长领域中竞争将空前激烈,赢家通吃,而且在不同知识领域中也充满着相互争辉、相互替代的竞争。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型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型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的跨界打劫。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巨变! 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竞争重心的转移
在科学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多快好省地制造产品,因此竞争的重心在工厂,工厂同时也是经济链中的权力中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定价多少都由工厂说了算,销售商与顾客的意愿无足轻重。福特的名言是这一时代权力掌握者的最好写照-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汽车,只要它是黑色的。在组织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相应地,竞争的重心由工厂转移到了市场,竞争重心的转移必然导致经济权力的同步转移,离顾客更近的渠道商就成了经济链中的权力掌握者。马云巨大的影响力(权力)并不在于他是中国首富,而在于他掌控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渠道。现在,仅把货品铺上渠道已经远远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了。新时代的赢家在于能在顾客心智中赢得一席之地,即竞争的重心已由市场转移至心智,经济权力也就由渠道转移至顾客,谁能获取顾客心智的力量,谁就能摆脱渠道商的控制而握有经济链中的主导权力,连渠道本身的型态也必将被顾客心智力量迅速重构。在心智时代,顾客选择的力量掌握了任何一家企业、任何渠道的绝对的生杀大权。
选择的暴力
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品类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车型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甚至整个汽车品类都将面临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高铁、短途飞机等新一代跨界替代的竞争压力。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对抗选择的暴力在竞争中胜出,赢得顾客的选择而获取成长的动力,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不堪。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劳特先生强调"二元法则"还将演进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律则。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占据一个独一无二位置的品牌,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终将被选择的暴力迅速摧毁,从现实中消失。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而不是人们通常误以为的是资本在背后推动着购并,资本只是或被迫或顺应顾客心智力量的结果。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购并浪潮只会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竞争重心转移到心智将给组织社会带来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之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时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的。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选择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登录任何一家购物网站,这种缺乏独特定位的平庸品牌恐怕更要在90%以上。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吊诡的是,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等改进效率的手段不但没能缓解这一问题,反而加剧了这种动荡。原因也很简单,大量技术的运用只是提升了组织内部供应的效率,而组织的挑战主要不在内部,而是外部的失序与拥挤。加强内部供应的"军备竞赛"只使得供应能力彼此升高而已。虽然组织内部的效率并不是没有提高的空间,但组织的挑战主要是供应严重过剩导致的外部拥挤,如果不能精准定位,内部供应能力提高再多也很难转化为外部成果。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化"选择暴力"为"选择动力"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现,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采用"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组织外部)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所说的:"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对于这套方法,泰勒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艾·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 "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 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递进为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正因为竞争是在心智中展开的,我们不可能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实体塞入顾客心智,我们只能将代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符号-品牌植入顾客心智,所以定位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品牌,这也意味着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而是品牌。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已70多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蕴酿了40多年。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由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这些组织内部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组织外部的心智资源(占据一个定位)。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企业经营中最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要将所有资源集中起来抢占一个定位,使品牌成为顾客心智中定位的代名词,企业因此才能获得来自顾客心智中的选择力量。所以,这个代名词才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大油田、大资源,借用德鲁克的用语,即开启了"心智力量战略"(mind power strategy)。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可口可乐的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一反"不碰高科技股"的原则而购买苹果的股票,巴菲特回答说,在我的孙子辈及其朋友的心智中,iPhone的品牌已经是智能手机的代名词,我看重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心智份额(大意,非原语)。对于巴菲特这样的长期投资者而言,企业强大的心智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内在价值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盈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盈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最大的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心智资源(定位)而不顾盈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活老品牌的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重新定位》),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宝马通过重新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新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东阿阿胶通过从"补血圣药"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从逐渐萎缩的"贫血"市场转向了广阔壮大的"滋补养生"大市场,10年间,其净利润从1亿元升至近20亿元。
定位引领运营效率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加多宝(2012年之前打造的品牌为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加多宝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出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7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瓜子网通过将二手车C2C交易模式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从而减化了大量的运营活动,通过舍弃不符合直卖定位的各种模式实现了资源的聚焦和企业的内外一致、上下同欲,创办仅两年就成为二手车交易的领导者,估值达25亿美元,实现了高效的成长。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做管理非常类似。由于对定位功能客观存在缺乏"觉悟",即缺乏自觉意识,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成功定位,挥刀自戕的现象屡屡发生、层出不穷。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会浪费企业巨大的资产,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有一些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时有发生……
伟大的愿景: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展望未来,其意义非同一般。我们毕竟错过了前面两次生产力爆炸的最佳时机,两次与巨大历史机遇擦肩而过(万幸的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赶上了这两次生产力浪潮的尾声),而第三次生产力浪潮中国却是与世界同步。种种迹象显示:很可能,中国正走在第三次生产力浪潮的前头。继续保持并发展这一良好势头,中国就大有希望-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认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着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历史充满了偶然,历史的前进更往往是在悲剧中前行。李泽厚先生曾提出一个深刻的历史哲学: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尽管历史与伦理二者都具价值,吊诡的是,二者总是矛盾背反、冲突不断,一方的前进总要以另一方的倒退为代价,特别是在历史的转型期更是如此。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惨重的伦理道德沦陷的巨大代价,才使人类发现了泰勒生产方式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价值而对其全面采用。我们是否还会重演历史,只有付出巨大的代价与牺牲之后才能真正重视、了解定位的强大功用,从而全面引发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大爆发呢?德鲁克先生的实践证明,只要知识阶层肩负起对社会的担当、责任,我们完全可以避免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在取得这一辉煌的管理成就之后,现在再次需要知识分子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将目光与努力从组织内部转向组织外部,在顾客心智中确立定位,从而引领组织内部所有资源实现高效配置。
毫不夸张地说,在信息时代,随着科技与全球化的演进,几乎一切人类组织都需要进行彻底的再造与不断的重新定位,且时时刻刻都需要审视组织的内部资源或成本投向是否指向了企业外部定位的建立、强化与扩大,否则组织必将遭受选择暴力的袭击而迅速衰败。历史毕竟是人创造的,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哟!-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创造人类新历史的伟大愿景。噫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壮哉伟哉,心向往之……
邓德隆
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
写于2011年7月
改于2017年8月
序二
定位理论
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刊登"定位时代来临"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0年。自1981年《定位》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0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当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0多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上"水土不服"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的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是仁者见仁的问题,很难有实质性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则高下立现。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盈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的六大电子企业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盈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是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与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通用电气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的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能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新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0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的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两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品牌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2012年2月于上海陆家嘴
序一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人类工作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在泰勒之前,人类的精密制造只能依赖于能工巧匠(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养,且人数不多),泰勒通过将复杂的工艺解构为简单的零部件后再组装的方式,使得即便苏格拉底或者鲁班再世恐怕也未必能造出来的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现在连普通的农民工都可以大批量制造出来。"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爆炸式提高,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他们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主要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大幅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推进。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据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为了因应知识社会的来临,彼得·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学科的系统建立与广泛传播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使社会能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这是人类工作史上第二次"更聪明地工作"。
在现代社会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知识分子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多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还创造出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要衡量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正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是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但是因为有了管理,乃至于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逐渐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知识员工所持有。从财富总量上看,再大的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巨富)与知识员工持有的财富比较起来,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更重要的是,就财富的性质而言,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顶级专才。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不但在同一知识或特长领域中竞争将空前激烈,赢家通吃,而且在不同知识领域中也充满着相互争辉、相互替代的竞争。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型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型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的跨界打劫。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巨变! 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竞争重心的转移
在科学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多快好省地制造产品,因此竞争的重心在工厂,工厂同时也是经济链中的权力中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定价多少都由工厂说了算,销售商与顾客的意愿无足轻重。福特的名言是这一时代权力掌握者的最好写照-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汽车,只要它是黑色的。在组织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相应地,竞争的重心由工厂转移到了市场,竞争重心的转移必然导致经济权力的同步转移,离顾客更近的渠道商就成了经济链中的权力掌握者。马云巨大的影响力(权力)并不在于他是中国首富,而在于他掌控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渠道。现在,仅把货品铺上渠道已经远远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了。新时代的赢家在于能在顾客心智中赢得一席之地,即竞争的重心已由市场转移至心智,经济权力也就由渠道转移至顾客,谁能获取顾客心智的力量,谁就能摆脱渠道商的控制而握有经济链中的主导权力,连渠道本身的型态也必将被顾客心智力量迅速重构。在心智时代,顾客选择的力量掌握了任何一家企业、任何渠道的绝对的生杀大权。
选择的暴力
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品类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车型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甚至整个汽车品类都将面临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高铁、短途飞机等新一代跨界替代的竞争压力。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对抗选择的暴力在竞争中胜出,赢得顾客的选择而获取成长的动力,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不堪。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劳特先生强调"二元法则"还将演进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律则。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占据一个独一无二位置的品牌,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终将被选择的暴力迅速摧毁,从现实中消失。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而不是人们通常误以为的是资本在背后推动着购并,资本只是或被迫或顺应顾客心智力量的结果。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购并浪潮只会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竞争重心转移到心智将给组织社会带来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之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时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的。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选择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登录任何一家购物网站,这种缺乏独特定位的平庸品牌恐怕更要在90%以上。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吊诡的是,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等改进效率的手段不但没能缓解这一问题,反而加剧了这种动荡。原因也很简单,大量技术的运用只是提升了组织内部供应的效率,而组织的挑战主要不在内部,而是外部的失序与拥挤。加强内部供应的"军备竞赛"只使得供应能力彼此升高而已。虽然组织内部的效率并不是没有提高的空间,但组织的挑战主要是供应严重过剩导致的外部拥挤,如果不能精准定位,内部供应能力提高再多也很难转化为外部成果。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化"选择暴力"为"选择动力"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现,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采用"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组织外部)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所说的:"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对于这套方法,泰勒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艾·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 "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 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递进为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正因为竞争是在心智中展开的,我们不可能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实体塞入顾客心智,我们只能将代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符号-品牌植入顾客心智,所以定位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品牌,这也意味着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而是品牌。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已70多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蕴酿了40多年。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由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这些组织内部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组织外部的心智资源(占据一个定位)。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企业经营中最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要将所有资源集中起来抢占一个定位,使品牌成为顾客心智中定位的代名词,企业因此才能获得来自顾客心智中的选择力量。所以,这个代名词才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大油田、大资源,借用德鲁克的用语,即开启了"心智力量战略"(mind power strategy)。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可口可乐的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一反"不碰高科技股"的原则而购买苹果的股票,巴菲特回答说,在我的孙子辈及其朋友的心智中,iPhone的品牌已经是智能手机的代名词,我看重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心智份额(大意,非原语)。对于巴菲特这样的长期投资者而言,企业强大的心智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内在价值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盈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盈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最大的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心智资源(定位)而不顾盈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活老品牌的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重新定位》),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宝马通过重新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新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东阿阿胶通过从"补血圣药"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从逐渐萎缩的"贫血"市场转向了广阔壮大的"滋补养生"大市场,10年间,其净利润从1亿元升至近20亿元。
定位引领运营效率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加多宝(2012年之前打造的品牌为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加多宝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出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7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瓜子网通过将二手车C2C交易模式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从而减化了大量的运营活动,通过舍弃不符合直卖定位的各种模式实现了资源的聚焦和企业的内外一致、上下同欲,创办仅两年就成为二手车交易的领导者,估值达25亿美元,实现了高效的成长。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做管理非常类似。由于对定位功能客观存在缺乏"觉悟",即缺乏自觉意识,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成功定位,挥刀自戕的现象屡屡发生、层出不穷。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会浪费企业巨大的资产,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有一些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时有发生……
伟大的愿景: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展望未来,其意义非同一般。我们毕竟错过了前面两次生产力爆炸的最佳时机,两次与巨大历史机遇擦肩而过(万幸的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赶上了这两次生产力浪潮的尾声),而第三次生产力浪潮中国却是与世界同步。种种迹象显示:很可能,中国正走在第三次生产力浪潮的前头。继续保持并发展这一良好势头,中国就大有希望-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认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着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历史充满了偶然,历史的前进更往往是在悲剧中前行。李泽厚先生曾提出一个深刻的历史哲学: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尽管历史与伦理二者都具价值,吊诡的是,二者总是矛盾背反、冲突不断,一方的前进总要以另一方的倒退为代价,特别是在历史的转型期更是如此。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惨重的伦理道德沦陷的巨大代价,才使人类发现了泰勒生产方式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价值而对其全面采用。我们是否还会重演历史,只有付出巨大的代价与牺牲之后才能真正重视、了解定位的强大功用,从而全面引发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大爆发呢?德鲁克先生的实践证明,只要知识阶层肩负起对社会的担当、责任,我们完全可以避免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在取得这一辉煌的管理成就之后,现在再次需要知识分子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将目光与努力从组织内部转向组织外部,在顾客心智中确立定位,从而引领组织内部所有资源实现高效配置。
毫不夸张地说,在信息时代,随着科技与全球化的演进,几乎一切人类组织都需要进行彻底的再造与不断的重新定位,且时时刻刻都需要审视组织的内部资源或成本投向是否指向了企业外部定位的建立、强化与扩大,否则组织必将遭受选择暴力的袭击而迅速衰败。历史毕竟是人创造的,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哟!-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创造人类新历史的伟大愿景。噫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壮哉伟哉,心向往之……
邓德隆
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
写于2011年7月
改于2017年8月
序二
定位理论
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刊登"定位时代来临"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0年。自1981年《定位》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0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当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0多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上"水土不服"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的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是仁者见仁的问题,很难有实质性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则高下立现。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盈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的六大电子企业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盈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是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与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通用电气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的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能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新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0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的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两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品牌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2012年2月于上海陆家嘴
序二
定位理论
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刊登"定位时代来临"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0年。自1981年《定位》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0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当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0多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上"水土不服"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的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是仁者见仁的问题,很难有实质性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则高下立现。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盈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的六大电子企业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盈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是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与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通用电气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的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能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新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0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的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两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品牌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2012年2月于上海陆家嘴
---------------------------营销革命(经典重译版)---------------------------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人类工作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在泰勒之前,人类的精密制造只能依赖于能工巧匠(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养,且人数不多),泰勒通过将复杂的工艺解构为简单的零部件后再组装的方式,使得即便苏格拉底或者鲁班再世恐怕也未必能造出来的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现在连普通的农民工都可以大批量制造出来。“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爆炸式提高,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他们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主要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大幅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推进。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据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为了因应知识社会的来临,彼得·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学科的系统建立与广泛传播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使社会能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这是人类工作史上第二次“更聪明地工作”。
在现代社会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知识分子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多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还创造出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要衡量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正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是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但是因为有了管理,乃至于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逐渐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知识员工所持有。从财富总量上看,再大的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巨富)与知识员工持有的财富比较起来,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更重要的是,就财富的性质而言,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顶级专才。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不但在同一知识或特长领域中竞争将空前激烈,赢家通吃,而且在不同知识领域中也充满着相互争辉、相互替代的竞争。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型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型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的跨界打劫。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巨变! 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竞争重心的转移
在科学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多快好省地制造产品,因此竞争的重心在工厂,工厂同时也是经济链中的权力中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定价多少都由工厂说了算,销售商与顾客的意愿无足轻重。福特的名言是这一时代权力掌握者的最好写照—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汽车,只要它是黑色的。在组织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相应地,竞争的重心由工厂转移到了市场,竞争重心的转移必然导致经济权力的同步转移,离顾客更近的渠道商就成了经济链中的权力掌握者。马云巨大的影响力(权力)并不在于他是中国首富,而在于他掌控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渠道。现在,仅把货品铺上渠道已经远远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了。新时代的赢家在于能在顾客心智中赢得一席之地,即竞争的重心已由市场转移至心智,经济权力也就由渠道转移至顾客,谁能获取顾客心智的力量,谁就能摆脱渠道商的控制而握有经济链中的主导权力,连渠道本身的型态也必将被顾客心智力量迅速重构。在心智时代,顾客选择的力量掌握了任何一家企业、任何渠道的绝对的生杀大权。
选择的暴力
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品类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车型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甚至整个汽车品类都将面临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高铁、短途飞机等新一代跨界替代的竞争压力。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对抗选择的暴力在竞争中胜出,赢得顾客的选择而获取成长的动力,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不堪。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劳特先生强调“二元法则”还将演进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律则。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占据一个独一无二位置的品牌,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终将被选择的暴力迅速摧毁,从现实中消失。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而不是人们通常误以为的是资本在背后推动着购并,资本只是或被迫或顺应顾客心智力量的结果。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购并浪潮只会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竞争重心转移到心智将给组织的社会带来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之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时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的。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选择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登录任何一家购物网站,这种缺乏独特定位的平庸品牌恐怕更要在90%以上。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吊诡的是,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等改进效率的手段不但没能缓解这一问题,反而加剧了这种动荡。原因也很简单,大量技术的运用只是提升了组织内部供应的效率,而组织的挑战主要不在内部,而是外部的失序与拥挤。加强内部供应的“军备竞赛”只使得供应能力彼此升高而已。虽然组织内部的效率并不是没有提高的空间,但组织的挑战主要是供应严重过剩导致的外部拥挤,如果不能精准定位,内部供应能力提高再多也很难转化为外部成果。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化“选择暴力”为“选择动力”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现,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采用“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组织外部)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所说的:“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对于这套方法泰勒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艾·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 “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 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递进为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正因为竞争是在心智中展开的,我们不可能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实体塞入顾客心智,我们只能将代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符号—品牌植入顾客心智,所以定位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品牌,这也意味着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而是品牌。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已70多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蕴酿了40多年。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由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这些组织内部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组织外部的心智资源(占据一个定位)。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企业经营中最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要将所有资源集中起来抢占一个定位,使品牌成为顾客心智中定位的代名词,企业因此才能获得来自顾客心智中的选择力量。所以,这个代名词才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大油田、大资源,借用德鲁克的用语,即开启了“心智力量战略”(mind power strategy)。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可口可乐的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一反“不碰高科技股”的原则而购买苹果的股票,巴菲特回答说,在我的孙子辈及其朋友的心智中,iPhone的品牌已经是智能手机的代名词,我看重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心智份额(大意,非原语)。对于巴菲特这样的长期投资者而言,企业强大的心智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内在价值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盈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盈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最大的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心智资源(定位)而不顾盈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活老品牌的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重新定位》),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宝马通过重新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新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东阿阿胶通过从“补血圣药”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从逐渐萎缩的“贫血”市场转向了广阔壮大的“滋补养生”大市场,10年间,其净利润从1亿元升至近20亿元。
定位引领运营效率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加多宝(2012年之前打造的品牌为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加多宝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出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7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瓜子网通过将二手车C2C交易模式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从而减化了大量的运营活动,通过舍弃不符合直卖定位的各种模式实现了资源的聚焦和企业的内外一致、上下同欲,创办仅两年就成为二手车交易的领导者,估值达25亿美元,实现了高效的成长。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做管理非常类似。由于对定位功能客观存在缺乏“觉悟”,即缺乏自觉意识,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成功定位,挥刀自戕的现象屡屡发生、层出不穷。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会浪费企业巨大的资产,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有一些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时有发生……
伟大的愿景: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展望未来,其意义非同一般。我们毕竟错过了前面两次生产力爆炸的最佳时机,两次与巨大历史机遇擦肩而过(万幸的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赶上了这两次生产力浪潮的尾声),而第三次生产力浪潮中国却是与世界同步。种种迹象显示:很可能,中国正走在第三次生产力浪潮的前头。继续保持并发展这一良好势头,中国就大有希望—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认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着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历史充满了偶然,历史的前进更往往是在悲剧中前行。李泽厚先生曾提出一个深刻的历史哲学: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尽管历史与伦理二者都具价值,吊诡的是,二者总是矛盾背反、冲突不断,一方的前进总要以另一方的倒退为代价,特别是在历史的转型期更是如此。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惨重的伦理道德沦陷的巨大代价,才使人类发现了泰勒生产方式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价值而对其全面采用。我们是否还会重演历史,只有付出巨大的代价与牺牲之后才能真正重视、了解定位的强大功用,从而全面引发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大爆发呢?德鲁克先生的实践证明,只要知识阶层肩负起对社会的担当、责任,我们完全可以避免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在取得这一辉煌的管理成就之后,现在再次需要知识分子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将目光与努力从组织内部转向组织外部,在顾客心智中确立定位,从而引领组织内部所有资源实现高效配置。
毫不夸张地说,在信息时代,随着科技与全球化的演进,几乎一切人类组织都需要进行彻底的再造与不断的重新定位,且时时刻刻都需要审视组织的内部资源或成本投向是否指向了企业外部定位的建立、强化与扩大,否则组织必将遭受选择暴力的袭击而迅速衰败。历史毕竟是人创造的,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哟!—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创造人类新历史的伟大愿景。噫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壮哉伟哉,心向往之……
邓德隆
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
写于2011年7月
改于2017年8月
序二
定位理论
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刊登“定位时代来临”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0年。自1981年《定位》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0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当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0多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上“水土不服”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的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是仁者见仁的问题,很难有实质性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则高下立现。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盈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的六大电子企业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盈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是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与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通用电气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的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能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新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0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的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两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品牌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2012年2月于上海陆家嘴
---------------------------商战(经典重译版)---------------------------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人类工作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在泰勒之前,人类的精密制造只能依赖于能工巧匠(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养,且人数不多),泰勒通过将复杂的工艺解构为简单的零部件后再组装的方式,使得即便苏格拉底或者鲁班再世恐怕也未必能造出来的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现在连普通的农民工都可以大批量制造出来。“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爆炸式提高,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他们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主要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大幅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推进。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据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为了因应知识社会的来临,彼得·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学科的系统建立与广泛传播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使社会能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这是人类工作史上第二次“更聪明地工作”。
在现代社会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知识分子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多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还创造出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要衡量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正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是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但是因为有了管理,乃至于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逐渐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知识员工所持有。从财富总量上看,再大的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巨富)与知识员工持有的财富比较起来,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更重要的是,就财富的性质而言,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顶级专才。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不但在同一知识或特长领域中竞争将空前激烈,赢家通吃,而且在不同知识领域中也充满着相互争辉、相互替代的竞争。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型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型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的跨界打劫。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巨变! 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竞争重心的转移
在科学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多快好省地制造产品,因此竞争的重心在工厂,工厂同时也是经济链中的权力中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定价多少都由工厂说了算,销售商与顾客的意愿无足轻重。福特的名言是这一时代权力掌握者的最好写照—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汽车,只要它是黑色的。在组织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相应地,竞争的重心由工厂转移到了市场,竞争重心的转移必然导致经济权力的同步转移,离顾客更近的渠道商就成了经济链中的权力掌握者。马云巨大的影响力(权力)并不在于他是中国首富,而在于他掌控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渠道。现在,仅把货品铺上渠道已经远远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了。新时代的赢家在于能在顾客心智中赢得一席之地,即竞争的重心已由市场转移至心智,经济权力也就由渠道转移至顾客,谁能获取顾客心智的力量,谁就能摆脱渠道商的控制而握有经济链中的主导权力,连渠道本身的型态也必将被顾客心智力量迅速重构。在心智时代,顾客选择的力量掌握了任何一家企业、任何渠道的绝对的生杀大权。
选择的暴力
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品类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车型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甚至整个汽车品类都将面临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高铁、短途飞机等新一代跨界替代的竞争压力。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对抗选择的暴力在竞争中胜出,赢得顾客的选择而获取成长的动力,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不堪。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劳特先生强调“二元法则”还将演进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律则。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占据一个独一无二位置的品牌,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终将被选择的暴力迅速摧毁,从现实中消失。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而不是人们通常误以为的是资本在背后推动着购并,资本只是或被迫或顺应顾客心智力量的结果。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购并浪潮只会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竞争重心转移到心智将给组织社会带来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之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时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的。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选择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登录任何一家购物网站,这种缺乏独特定位的平庸品牌恐怕更要在90%以上。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吊诡的是,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等改进效率的手段不但没能缓解这一问题,反而加剧了这种动荡。原因也很简单,大量技术的运用只是提升了组织内部供应的效率,而组织的挑战主要不在内部,而是外部的失序与拥挤。加强内部供应的“军备竞赛”只使得供应能力彼此升高而已。虽然组织内部的效率并不是没有提高的空间,但组织的挑战主要是供应严重过剩导致的外部拥挤,如果不能精准定位,内部供应能力提高再多也很难转化为外部成果。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化“选择暴力”为“选择动力”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现,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采用“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组织外部)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所说的:“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对于这套方法,泰勒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艾·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 “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 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递进为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正因为竞争是在心智中展开的,我们不可能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实体塞入顾客心智,我们只能将代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符号—品牌植入顾客心智,所以定位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品牌,这也意味着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而是品牌。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已70多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蕴酿了40多年。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由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这些组织内部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组织外部的心智资源(占据一个定位)。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企业经营中最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要将所有资源集中起来抢占一个定位,使品牌成为顾客心智中定位的代名词,企业因此才能获得来自顾客心智中的选择力量。所以,这个代名词才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大油田、大资源,借用德鲁克的用语,即开启了“心智力量战略”(mind power strategy)。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可口可乐的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一反“不碰高科技股”的原则而购买苹果的股票,巴菲特回答说,在我的孙子辈及其朋友的心智中,iPhone的品牌已经是智能手机的代名词,我看重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心智份额(大意,非原语)。对于巴菲特这样的长期投资者而言,企业强大的心智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内在价值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盈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盈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最大的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心智资源(定位)而不顾盈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活老品牌的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重新定位》),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宝马通过重新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新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东阿阿胶通过从“补血圣药”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从逐渐萎缩的“贫血”市场转向了广阔壮大的“滋补养生”大市场,10年间,其净利润从1亿元升至近20亿元。
定位引领运营效率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加多宝(2012年之前打造的品牌为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加多宝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出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7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瓜子网通过将二手车C2C交易模式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从而减化了大量的运营活动,通过舍弃不符合直卖定位的各种模式实现了资源的聚焦和企业的内外一致、上下同欲,创办仅两年就成为二手车交易的领导者,估值达25亿美元,实现了高效的成长。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做管理非常类似。由于对定位功能客观存在缺乏“觉悟”,即缺乏自觉意识,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成功定位,挥刀自戕的现象屡屡发生、层出不穷。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会浪费企业巨大的资产,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有一些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时有发生……
伟大的愿景: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展望未来,其意义非同一般。我们毕竟错过了前面两次生产力爆炸的最佳时机,两次与巨大历史机遇擦肩而过(万幸的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赶上了这两次生产力浪潮的尾声),而第三次生产力浪潮中国却是与世界同步。种种迹象显示:很可能,中国正走在第三次生产力浪潮的前头。继续保持并发展这一良好势头,中国就大有希望—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认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着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历史充满了偶然,历史的前进更往往是在悲剧中前行。李泽厚先生曾提出一个深刻的历史哲学: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尽管历史与伦理二者都具价值,吊诡的是,二者总是矛盾背反、冲突不断,一方的前进总要以另一方的倒退为代价,特别是在历史的转型期更是如此。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惨重的伦理道德沦陷的巨大代价,才使人类发现了泰勒生产方式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价值而对其全面采用。我们是否还会重演历史,只有付出巨大的代价与牺牲之后才能真正重视、了解定位的强大功用,从而全面引发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大爆发呢?德鲁克先生的实践证明,只要知识阶层肩负起对社会的担当、责任,我们完全可以避免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在取得这一辉煌的管理成就之后,现在再次需要知识分子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将目光与努力从组织内部转向组织外部,在顾客心智中确立定位,从而引领组织内部所有资源实现高效配置。
毫不夸张地说,在信息时代,随着科技与全球化的演进,几乎一切人类组织都需要进行彻底的再造与不断的重新定位,且时时刻刻都需要审视组织的内部资源或成本投向是否指向了企业外部定位的建立、强化与扩大,否则组织必将遭受选择暴力的袭击而迅速衰败。历史毕竟是人创造的,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哟!—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创造人类新历史的伟大愿景。噫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壮哉伟哉,心向往之……
邓德隆
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
写于2011年7月
改于2017年8月
---------------------------特劳特营销十要(经典重译版)---------------------------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人类工作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在泰勒之前,人类的精密制造只能依赖于能工巧匠(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养,且人数不多),泰勒通过将复杂的工艺解构为简单的零部件后再组装的方式,使得即便苏格拉底或者鲁班再世恐怕也未必能造出来的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现在连普通的农民工都可以大批量制造出来。“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爆炸式提高,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他们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主要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大幅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推进。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据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为了因应知识社会的来临,彼得·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学科的系统建立与广泛传播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使社会能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这是人类工作史上第二次“更聪明地工作”。
在现代社会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知识分子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多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还创造出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要衡量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正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是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但是因为有了管理,乃至于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逐渐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知识员工所持有。从财富总量上看,再大的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巨富)与知识员工持有的财富比较起来,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更重要的是,就财富的性质而言,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顶级专才。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不但在同一知识或特长领域中竞争将空前激烈,赢家通吃,而且在不同知识领域中也充满着相互争辉、相互替代的竞争。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型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型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的跨界打劫。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巨变!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竞争重心的转移
在科学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多快好省地制造产品,因此竞争的重心在工厂,工厂同时也是经济链中的权力中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定价多少都由工厂说了算,销售商与顾客的意愿无足轻重。福特的名言是这一时代权力掌握者的最好写照—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汽车,只要它是黑色的。在组织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相应地,竞争的重心由工厂转移到了市场,竞争重心的转移必然导致经济权力的同步转移,离顾客更近的渠道商就成了经济链中的权力掌握者。马云巨大的影响力(权力)并不在于他是中国首富,而在于他掌控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渠道。现在,仅把货品铺上渠道已经远远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了。新时代的赢家在于能在顾客心智中赢得一席之地,即竞争的重心已由市场转移至心智,经济权力也就由渠道转移至顾客,谁能获取顾客心智的力量,谁就能摆脱渠道商的控制而握有经济链中的主导权力,连渠道本身的型态也必将被顾客心智力量迅速重构。在心智时代,顾客选择的力量掌握了任何一家企业、任何渠道的绝对的生杀大权。
选择的暴力
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品类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车型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甚至整个汽车品类都将面临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高铁、短途飞机等新一代跨界替代的竞争压力。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对抗选择的暴力在竞争中胜出,赢得顾客的选择而获取成长的动力,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不堪。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劳特先生强调“二元法则”还将演进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律则。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占据一个独一无二位置的品牌,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终将被选择的暴力迅速摧毁,从现实中消失。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而不是人们通常误以为的是资本在背后推动着购并,资本只是或被迫或顺应顾客心智力量的结果。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购并浪潮只会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竞争重心转移到心智将给组织的社会带来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之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时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的。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选择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登录任何一家购物网站,这种缺乏独特定位的平庸品牌恐怕更要在90%以上。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吊诡的是,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等改进效率的手段不但没能缓解这一问题,反而加剧了这种动荡。原因也很简单,大量技术的运用只是提升了组织内部供应的效率,而组织的挑战主要不在内部,而是外部的失序与拥挤。加强内部供应的“军备竞赛”只使得供应能力彼此升高而已。虽然组织内部的效率并不是没有提高的空间,但组织的挑战主要是供应严重过剩导致的外部拥挤,如果不能精准定位,内部供应能力提高再多也很难转化为外部成果。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化“选择暴力”为“选择动力”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现,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采用“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组织外部)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所说的:“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对于这套方法泰勒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艾·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 “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 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递进为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正因为竞争是在心智中展开的,我们不可能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实体塞入顾客心智,我们只能将代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符号—品牌植入顾客心智,所以定位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品牌,这也意味着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而是品牌。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已70多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蕴酿了40多年。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由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这些组织内部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组织外部的心智资源(占据一个定位)。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企业经营中最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要将所有资源集中起来抢占一个定位,使品牌成为顾客心智中定位的代名词,企业因此才能获得来自顾客心智中的选择力量。所以,这个代名词才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大油田、大资源,借用德鲁克的用语,即开启了“心智力量战略”(mind power strategy)。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可口可乐的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一反“不碰高科技股”的原则而购买苹果的股票,巴菲特回答说,在我的孙子辈及其朋友的心智中,iPhone的品牌已经是智能手机的代名词,我看重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心智份额(大意,非原语)。对于巴菲特这样的长期投资者而言,企业强大的心智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内在价值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盈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盈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最大的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心智资源(定位)而不顾盈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活老品牌的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重新定位》),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宝马通过重新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新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东阿阿胶通过从“补血圣药”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从逐渐萎缩的“贫血”市场转向了广阔壮大的“滋补养生”大市场,10年间其净利润从1亿元升至近20亿元。
定位引领运营效率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加多宝(2012年之前打造的品牌为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加多宝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出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7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瓜子网通过将二手车C2C交易模式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从而减化了大量的运营活动,通过舍弃不符合直卖定位的各种模式实现了资源的聚焦和企业的内外一致、上下同欲,创办仅两年就成为二手车交易的领导者,估值达25亿美元,实现了高效的成长。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做管理非常类似。由于对定位功能客观存在缺乏“觉悟”,即缺乏自觉意识,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成功定位,挥刀自戕的现象屡屡发生、层出不穷。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会浪费企业巨大的资产,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有一些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时有发生……
伟大的愿景: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展望未来,其意义非同一般。我们毕竟错过了前面两次生产力爆炸的最佳时机,两次与巨大历史机遇擦肩而过(万幸的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赶上了这两次生产力浪潮的尾声),而第三次生产力浪潮中国却是与世界同步。种种迹象显示:很可能,中国正走在第三次生产力浪潮的前头。继续保持并发展这一良好势头,中国就大有希望—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认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着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历史充满了偶然,历史的前进更往往是在悲剧中前行。李泽厚先生曾提出一个深刻的历史哲学: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尽管历史与伦理二者都具价值,吊诡的是,二者总是矛盾背反、冲突不断,一方的前进总要以另一方的倒退为代价,特别是在历史的转型期更是如此。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惨重的伦理道德沦陷的巨大代价,才使人类发现了泰勒生产方式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价值而对其全面采用。我们是否还会重演历史,只有付出巨大的代价与牺牲之后才能真正重视、了解定位的强大功用,从而全面引发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大爆发呢?德鲁克先生的实践证明,只要知识阶层肩负起对社会的担当、责任,我们完全可以避免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在取得这一辉煌的管理成就之后,现在再次需要知识分子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将目光与努力从组织内部转向组织外部,在顾客心智中确立定位,从而引领组织内部所有资源实现高效配置。
毫不夸张地说,在信息时代,随着科技与全球化的演进,几乎一切人类组织都需要进行彻底的再造与不断的重新定位,且时时刻刻都需要审视组织的内部资源或成本投向是否指向了企业外部定位的建立、强化与扩大,否则组织必将遭受选择暴力的袭击而迅速衰败。历史毕竟是人创造的,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哟!—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创造人类新历史的伟大愿景。噫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壮哉伟哉,心向往之……
邓德隆
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
写于2011年7月
改于2017年8月
---------------------------重新定位(经典重译版)---------------------------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人类工作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在泰勒之前,人类的精密制造只能依赖于能工巧匠(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养,且人数不多),泰勒通过将复杂的工艺解构为简单的零部件后再组装的方式,使得即便苏格拉底或者鲁班再世恐怕也未必能造出来的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现在连普通的农民工都可以大批量制造出来。“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爆炸式提高,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他们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主要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大幅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推进。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据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为了因应知识社会的来临,彼得·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学科的系统建立与广泛传播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使社会能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这是人类工作史上第二次“更聪明地工作”。
在现代社会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知识分子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多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还创造出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要衡量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正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是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但是因为有了管理,乃至于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逐渐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知识员工所持有。从财富总量上看,再大的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巨富)与知识员工持有的财富比较起来,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更重要的是,就财富的性质而言,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顶级专才。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不但在同一知识或特长领域中竞争将空前激烈,赢家通吃,而且在不同知识领域中也充满着相互争辉、相互替代的竞争。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型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型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的跨界打劫。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巨变! 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竞争重心的转移
在科学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多快好省地制造产品,因此竞争的重心在工厂,工厂同时也是经济链中的权力中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定价多少都由工厂说了算,销售商与顾客的意愿无足轻重。福特的名言是这一时代权力掌握者的最好写照—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汽车,只要它是黑色的。在组织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相应地,竞争的重心由工厂转移到了市场,竞争重心的转移必然导致经济权力的同步转移,离顾客更近的渠道商就成了经济链中的权力掌握者。马云巨大的影响力(权力)并不在于他是中国首富,而在于他掌控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渠道。现在,仅把货品铺上渠道已经远远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了。新时代的赢家在于能在顾客心智中赢得一席之地,即竞争的重心已由市场转移至心智,经济权力也就由渠道转移至顾客,谁能获取顾客心智的力量,谁就能摆脱渠道商的控制而握有经济链中的主导权力,连渠道本身的型态也必将被顾客心智力量迅速重构。在心智时代,顾客选择的力量掌握了任何一家企业、任何渠道的绝对的生杀大权。
选择的暴力
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品类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车型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甚至整个汽车品类都将面临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高铁、短途飞机等新一代跨界替代的竞争压力。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对抗选择的暴力在竞争中胜出,赢得顾客的选择而获取成长的动力,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不堪。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劳特先生强调“二元法则”还将演进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律则。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占据一个独一无二位置的品牌,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终将被选择的暴力迅速摧毁,从现实中消失。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而不是人们通常误以为的是资本在背后推动着购并,资本只是或被迫或顺应顾客心智力量的结果。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购并浪潮只会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竞争重心转移到心智将给组织社会带来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之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时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的。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选择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登录任何一家购物网站,这种缺乏独特定位的平庸品牌恐怕更要在90%以上。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吊诡的是,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等改进效率的手段不但没能缓解这一问题,反而加剧了这种动荡。原因也很简单,大量技术的运用只是提升了组织内部供应的效率,而组织的挑战主要不在内部,而是外部的失序与拥挤。加强内部供应的“军备竞赛”只使得供应能力彼此升高而已。虽然组织内部的效率并不是没有提高的空间,但组织的挑战主要是供应严重过剩导致的外部拥挤,如果不能精准定位,内部供应能力提高再多也很难转化为外部成果。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化“选择暴力”为“选择动力”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现,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采用“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组织外部)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所说的:“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对于这套方法,泰勒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艾·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 “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 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递进为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正因为竞争是在心智中展开的,我们不可能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实体塞入顾客心智,我们只能将代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符号—品牌植入顾客心智,所以定位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品牌,这也意味着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而是品牌。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已70多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蕴酿了40多年。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由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这些组织内部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组织外部的心智资源(占据一个定位)。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企业经营中最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要将所有资源集中起来抢占一个定位,使品牌成为顾客心智中定位的代名词,企业因此才能获得来自顾客心智中的选择力量。所以,这个代名词才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大油田、大资源,借用德鲁克的用语,即开启了“心智力量战略”(mind power strategy)。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可口可乐的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一反“不碰高科技股”的原则而购买苹果的股票,巴菲特回答说,在我的孙子辈及其朋友的心智中,iPhone的品牌已经是智能手机的代名词,我看重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心智份额(大意,非原语)。对于巴菲特这样的长期投资者而言,企业强大的心智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内在价值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盈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盈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最大的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心智资源(定位)而不顾盈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活老品牌的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重新定位》),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宝马通过重新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新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东阿阿胶通过从“补血圣药”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从逐渐萎缩的“贫血”市场转向了广阔壮大的“滋补养生”大市场,10年间,其净利润从1亿元升至近20亿元。
定位引领运营效率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加多宝(2012年之前打造的品牌为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加多宝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出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7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瓜子网通过将二手车C2C交易模式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从而减化了大量的运营活动,通过舍弃不符合直卖定位的各种模式实现了资源的聚焦和企业的内外一致、上下同欲,创办仅两年就成为二手车交易的领导者,估值达25亿美元,实现了高效的成长。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做管理非常类似。由于对定位功能客观存在缺乏“觉悟”,即缺乏自觉意识,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成功定位,挥刀自戕的现象屡屡发生、层出不穷。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会浪费企业巨大的资产,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有一些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时有发生……
伟大的愿景: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展望未来,其意义非同一般。我们毕竟错过了前面两次生产力爆炸的最佳时机,两次与巨大历史机遇擦肩而过(万幸的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赶上了这两次生产力浪潮的尾声),而第三次生产力浪潮中国却是与世界同步。种种迹象显示:很可能,中国正走在第三次生产力浪潮的前头。继续保持并发展这一良好势头,中国就大有希望—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认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着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历史充满了偶然,历史的前进更往往是在悲剧中前行。李泽厚先生曾提出一个深刻的历史哲学: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尽管历史与伦理二者都具价值,吊诡的是,二者总是矛盾背反、冲突不断,一方的前进总要以另一方的倒退为代价,特别是在历史的转型期更是如此。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惨重的伦理道德沦陷的巨大代价,才使人类发现了泰勒生产方式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价值而对其全面采用。我们是否还会重演历史,只有付出巨大的代价与牺牲之后才能真正重视、了解定位的强大功用,从而全面引发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大爆发呢?德鲁克先生的实践证明,只要知识阶层肩负起对社会的担当、责任,我们完全可以避免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在取得这一辉煌的管理成就之后,现在再次需要知识分子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将目光与努力从组织内部转向组织外部,在顾客心智中确立定位,从而引领组织内部所有资源实现高效配置。
毫不夸张地说,在信息时代,随着科技与全球化的演进,几乎一切人类组织都需要进行彻底的再造与不断的重新定位,且时时刻刻都需要审视组织的内部资源或成本投向是否指向了企业外部定位的建立、强化与扩大,否则组织必将遭受选择暴力的袭击而迅速衰败。历史毕竟是人创造的,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创造人类新历史的伟大愿景。噫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壮哉伟哉,心向往之……
邓德隆
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
写于2011年7月
改于2017年8月
---------------------------什么是战略---------------------------
定位:第三次生产率革命
马克思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说。
由此我们终于明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正是因为美国全面运用了泰勒的“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的体力工作者生产率大幅提升,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其他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他还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社会由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对峙的阶级为主导。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转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率的提升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所谓“中国经济奇迹”,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率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去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
体力工作者的生产率大幅提升后,使得人们工作的时间也大幅缩短,这部分“多出来”的时间,转向了休闲与教育。教育时间的延长,又催生了一场更大的社会革命——知识工作者以及知识社会的来临。
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一增长的趋势一直维持到现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白领社会。
在彼得·德鲁克开创管理学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整个社会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被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知识人口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秀才要靠自己找工作,比如做私塾先生、风水及算命先生。就整体社会而言,读书人更是只占社会总人口的很小一部分。白领社会却不同,知识工作者已成为社会的主体,体力工作者相反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这一趋势正在全世界展开。
如果没有管理学,社会不可能容纳这么大的知识群体。通过管理,我们不但为各种组织创造出了大量的知识工作的需求,还知道了借用组织来提升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不像体力工作者的生产率,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知识工作者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工具”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因此,德鲁克说:“运用知识使已有的知识获得最大的生产率,这就是我说的管理。这也意味着,知识社会必然是一个组织社会。”管理学的巨大成就,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几乎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血腥、最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也发生在这一时期。
反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甚至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社会发展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这伟大成就并不是电脑、互联网等新科技的贡献,而是软科技软工具——管理学的成就。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所引发的,但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却平稳得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的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世界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正如泰勒的成就造就了一个知识社会,德鲁克的成就造就了一个物质空前发达、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社会,以至于在任何一个功能领域,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巨变!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中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正如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所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类别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入意料的增长。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厂商提供的车型中挑选。今天,你要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中挑选。’’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赢得顾客的选择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顾客的心智非常有限,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有名的“二元法则”。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位置的品牌,终将从现实中消失。品牌的消失,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的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的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
选择太多与心智有限,给组织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组织本身,而在组织之外的社会功能。当组织的功能因未纳入顾客选择从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是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马克思所重视的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缺乏定位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你可以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多么的令人担忧——这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应运而生,新的生产工具——定位,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明出来。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的“四步工作法”时说:“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这套方法花了泰勒整整20年的时间去实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阿尔·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恰恰也是四步工作法:
首先,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相反,德鲁克问的是“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因选择过多,心智有限,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转向了竞争导向。)
其次,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再次,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最后,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经典丛书之《与众不同》。重要的提醒是:泰勒的工作研究是以个体为单位的,德鲁克的管理学是以组织为单位的,而特劳特的定位是以品牌为单位的。)
这引发了社会生产率的第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率。第二次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的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率。第三次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率。
第一次生产率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管理革命,如果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几近70年。定位自发明至今已逾40年矣!从这套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还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来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经典丛书之《个人定位》)。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组织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了,这些资源的地位都要让位于品牌所代表的心智资源。联想最大的资源并非柳传志先生曾认为的“杨元庆们”,而是联想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电脑的定位,联想成了顾客心智中电脑的代名词。百度最大的资源也不是“李彦宏们”,而是百度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搜索”,从而拥有的心智资源。
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赢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定位(心智资源)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盈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实际上,历史上新的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定位(心智资源)而不顾盈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不仅是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随着第三次生产率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都将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更聪明地工作”——定位的调整,生产率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而从连续巨亏中走出困境,重获辉煌。西南航空通过定位为“单一舱级”,成为美国最盈利的航空公司,其一家公司的市值,超出其他三家资产规模大得多却定位不当的航空公司的总和。宝马通过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可乐”的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仅适用于企业组织,甚至适用于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美国民主党也在采纳了特劳特先生将共和党重新定位为“不称职”而在上次中期选举中大获全胜,又因不坚持即违背定位原则而在此次中期选举中败北(详见特劳特经典丛书之《重新定位》)。在中国,一包小小的乌江榨菜因从原来的“乌江三榨”重新定位为“正宗涪陵榨菜”,而造就了股市上“疯狂的榨菜”。王老吉将凉茶重新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其生产率也获得爆炸性提升。
反之,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则不但新投入顾客不接受,反而将企业巨大的资产浪费甚至使企业走向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经典丛书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值得注意的是,过剩经济时代,并不就意味着德鲁克过时了。恰恰相反,即使在美国与西欧发达国家,组织的生产率仍有待大幅提升,更遑论发展中国家。对于中国来说,不但德鲁克远未过时,还有几亿农民的生产率没有转化为工人的生产率,即使泰勒的知识仍大有可为。这正是中国的挑战,大潮奔涌,短短的几十年里,迫使我们要转千弯,翻千浪——否则怎么办?我们必须要同时利用好这三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来为中国继而为人类开创出一个伟大的时代奠定基石。
邓德隆
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2010年12月3日于上海
---------------------------大品牌大问题---------------------------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我们终于明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现代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这一次生产力革命,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社会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其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一部分转向了休闲,更多地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同样地,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展开。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剩下的都是知识工作者。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知识社会的来临,催生了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彼得·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的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让社会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
在彼得·德鲁克开创管理学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整个社会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被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高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创造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或者说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器官)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对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甚至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的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却因为有了管理,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的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已经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员工所持有。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专家。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将空前激烈。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甚至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剧变!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中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选择的暴力
全球的经济学家们使尽浑身解数,建议政府如何刺激人们消费,而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刺激下更显得无所适从。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类别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型号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在竞争中胜出并赢得顾客,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位置的品牌,终将从现实中消失,而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尽管迄今为止购并的成功率并不高,带给被购并对象的创伤很深,给当地社区的冲击也很大,但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并购浪潮还将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
选择太多与心智有限,给组织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从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那样,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愈来愈糟糕,愈来愈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明出来,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选择“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说:“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这套方法花了泰勒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阿尔·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转向了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几近70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蕴酿了40年。从特劳特商战经典系列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从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组织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了,这些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品牌所代表的心智资源。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联想最大的资源并非柳传志先生曾认为的“杨元庆们”,而是联想这个品牌本身,因为它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电脑的定位,联想成了顾客心智中电脑的代名词。百度最大的资源也不是“李彦宏们”,而是百度这个品牌本身,因为它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搜索”的定位,百度就是搜索的代名词,百度因此拥有搜索这一心智资源。可口可乐的“杨元庆们”“李彦宏们”是谁,没有多少人知道,但不妨碍可口可乐几十年来都是全球第一饮料品牌。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其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这才是巴菲特最看重的内在价值以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赢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定位(心智资源)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赢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定位(心智资源)而不顾赢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发品牌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西南航空通过定位为“单一舱级”,成为美国最赢利的航空公司,单其一家的市值就超出其他三家资产规模大得多却定位不当的航空公司的总和。宝马通过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
定位提升运营绩效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王老吉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七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而且仍在高速成长之中……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管理非常类似。所以,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定位。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则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将企业巨大的资产浪费,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商战经典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都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大面积地发生……
结语:伟大的观念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踏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其意义非同一般。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以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著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这正是中国的挑战。大潮奔涌,短短的几十年里,迫使我们要转千弯,翻千浪,去走完西方走了150年才走完的路—怎么办?我们必须同时利用好这三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来推动历史前进,为中国继而为人类开创出一个伟大的时代奠基石。
邓德隆
特劳特中国区总经理
2011年7月于上海陆家嘴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我们终于明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现代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这一次生产力革命,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社会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其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一部分转向了休闲,更多地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同样地,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展开。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剩下的都是知识工作者。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知识社会的来临,催生了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彼得·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的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让社会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
在彼得·德鲁克开创管理学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整个社会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被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高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创造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或者说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器官)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对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甚至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的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却因为有了管理,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的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已经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员工所持有。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专家。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将空前激烈。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甚至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剧变!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中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选择的暴力
全球的经济学家们使尽浑身解数,建议政府如何刺激人们消费,而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刺激下更显得无所适从。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类别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型号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在竞争中胜出并赢得顾客,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位置的品牌,终将从现实中消失,而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尽管迄今为止购并的成功率并不高,带给被购并对象的创伤很深,给当地社区的冲击也很大,但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并购浪潮还将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
选择太多与心智有限,给组织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从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那样,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愈来愈糟糕,愈来愈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是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明出来,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选择“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说:“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这套方法花了泰勒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阿尔·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转向了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几近70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酝酿了40年。从特劳特商战经典系列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从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组织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了,这些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品牌所代表的心智资源。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联想最大的资源并非柳传志先生曾认为的“杨元庆们”,而是联想这个品牌本身,因为它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电脑的定位,联想成了顾客心智中电脑的代名词。百度最大的资源也不是“李彦宏们”,而是百度这个品牌本身,因为它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搜索”的定位,百度就是搜索的代名词,百度因此拥有搜索这一心智资源。可口可乐的“杨元庆们”“李彦宏们”是谁,没有多少人知道,但不妨碍可口可乐几十年来都是全球第一饮料品牌。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其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这才是巴菲特最看重的内在价值以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赢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定位(心智资源)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赢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定位(心智资源)而不顾赢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发品牌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西南航空通过定位为“单一舱级”,成为美国最赢利的航空公司,单其一家的市值就超出其他三家资产规模大得多却定位不当的航空公司的总和。宝马通过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
定位提升运营绩效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王老吉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七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而且仍在高速成长之中……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管理非常类似。所以,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定位。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则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将企业巨大的资产浪费,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商战经典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都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大面积地发生……
结语:伟大的观念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踏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其意义非同一般。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以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著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这正是中国的挑战。大潮奔涌,短短的几十年里,迫使我们要转千弯,翻千浪,去走完西方走了150年才走完的路—怎么办?我们必须同时利用好这三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来推动历史前进,为中国继而为人类开创出一个伟大的时代奠基石。
邓德隆
特劳特中国区总经理
2011年7月于上海陆家嘴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总序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我们终于明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现代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这一次生产力革命,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社会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其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一部分转向了休闲,更多地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同样地,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展开。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剩下的都是知识工作者。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知识社会的来临,催生了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彼得·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的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让社会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
在彼得·德鲁克开创管理学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整个社会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被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高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创造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或者说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器官)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对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甚至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的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却因为有了管理,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的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已经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员工所持有。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专家。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将空前激烈。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甚至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剧变!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中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选择的暴力
全球的经济学家们使尽浑身解数,建议政府如何刺激人们消费,而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刺激下更显得无所适从。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类别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型号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在竞争中胜出并赢得顾客,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位置的品牌,终将从现实中消失,而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尽管迄今为止购并的成功率并不高,带给被购并对象的创伤很深,给当地社区的冲击也很大,但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并购浪潮还将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
选择太多与心智有限,给组织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从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那样,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愈来愈糟糕,愈来愈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是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明出来,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选择“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说:“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这套方法花了泰勒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阿尔·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转向了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几近70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酝酿了40年。从特劳特商战经典系列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从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组织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了,这些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品牌所代表的心智资源。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联想最大的资源并非柳传志先生曾认为的“杨元庆们”,而是联想这个品牌本身,因为它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电脑的定位,联想成了顾客心智中电脑的代名词。百度最大的资源也不是“李彦宏们”,而是百度这个品牌本身,因为它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搜索”的定位,百度就是搜索的代名词,百度因此拥有搜索这一心智资源。可口可乐的“杨元庆们”“李彦宏们”是谁,没有多少人知道,但不妨碍可口可乐几十年来都是全球第一饮料品牌。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其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这才是巴菲特最看重的内在价值以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赢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定位(心智资源)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赢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定位(心智资源)而不顾赢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发品牌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西南航空通过定位为“单一舱级”,成为美国最赢利的航空公司,单其一家的市值就超出其他三家资产规模大得多却定位不当的航空公司的总和。宝马通过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
定位提升运营绩效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王老吉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七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而且仍在高速成长之中……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管理非常类似。所以,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定位。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则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将企业巨大的资产浪费,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商战经典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都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大面积地发生……
结语:伟大的观念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踏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其意义非同一般。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以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著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这正是中国的挑战。大潮奔涌,短短的几十年里,迫使我们要转千弯,翻千浪,去走完西方走了150年才走完的路—怎么办?我们必须同时利用好这三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来推动历史前进,为中国继而为人类开创出一个伟大的时代奠基石。
邓德隆
特劳特中国区总经理
2011年7月于上海陆家嘴
推荐序一
品牌:创造顾客之道
世界第一品牌为什么长期属于可口可乐?所有企业家,都应该反复提问并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事实上,可口可乐销售的只不过是很容易仿制的糖水,如果不是因为在大众心智的可乐阶梯上占据了首位,并因此代表了美国价值,它怎么可能创造出如此高的市值?”《美国投资研究》终于发现,能解释这一切的是定位理论:商业不是产品之战,而是顾客心智之战。随之,摩根士丹利将此原理应用于投资行业,信奉“最好技术的产品不一定胜出”的心智原则,借助“简明,但有时和直觉相反的指引,我们取得了实际的成功”。
彼得·德鲁克自1954年开始,终其一生都在说: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创造顾客。我则花了40多年时间,来告诉全球的企业人士如何创造顾客:关键在于通过精准定位获得顾客心智的认同。定位观念虽然甚为单纯,但人们很难了解其功效之强大。在日益发达的商业和竞争中,产品差异总是很容易被模仿和跟进,而心智认知很难改变。一旦你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优势地位,不仅生意会源源而来,而且这也是企业唯一可靠的长期竞争优势。当然,如果你不懂或不会使用这一原则,无疑将把机会拱手让给竞争者。
那么企业用什么进入顾客心智并占得优势地位呢?那就是品牌。企业家须牢记,顾客心智中不存在企业,只有品牌。企业无法将整个组织装进人们头脑,只能将代表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符号装入顾客头脑,这些符号就是品牌。每一个企业,无论你实际的产品经营做得多么好,如果你不能在顾客心智中建立起品牌,你所有的投入就只是成本,而无法转化为绩效。因此也可以说,品牌是企业将成本转化为绩效的转换器。
过去30年来,中国在制造产品方面向世人展示了惊人的学习力,但能否在打造品牌方面表现同样出色?日本与韩国基本上是失败者;欧盟除了德国好一点之外,其余也乏善可陈;美国虽然仍是全球领先者,但与其真正的潜力比起来,其成就仍然微不足道。这使我把目光与期望投向了中国。从我的合伙人邓德隆先生所著的《2小时品牌素养》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我似乎看出了一些迹象。这本书可谓中国版的《定位》,它详解了许多企业在中国市场成败的原因,并着重介绍了中国品牌王老吉的成功。事实上,王老吉数年前还默默无闻,它如何能在中国制造业中脱颖而出,并在本土市场超越了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看看这本书你就会知道……
杰克·特劳特
推荐序二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基石,是企业基业长青的保证。企业在发展中的首要任务是打造品牌,特劳特是世界级大师,特劳特的定位理论指导了世界许多企业取得竞争的胜利。
邓德隆先生作为特劳特(中国)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对特劳特商战战略思想、定位本质把握得如此准确,提出竞争的本质是心智资源之争,特别是他对中国企业发展中的品牌定位,具有独到的见解。邓德隆先生对品牌与品类的区分、差异化的品牌战略、系统整合、明确的广告定位、品牌主张、品牌与企业文化,以及给王老吉品牌定位的成功策划,都使我们深受启发。
一年前,我有幸结识了邓德隆先生和他的团队,又成功地进行了九龙斋酸梅汤的战略合作,其独特的品牌推广定位和推广模式的确定,有力地证实了邓德隆先生的品牌差异化定位理念的先进性。
回想起燕京啤酒集团的发展历程,用20多年的时间把一个小型啤酒企业培育成为连续三年进入世界啤酒行业产销量前十强的企业集团,燕京的品牌价值突破206亿元。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没有品牌的竞争是无力的竞争,没有品牌的市场是脆弱的市场,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危险的企业。拥有消费者的心智资源,就培育起了消费者心中的名牌。
本书的再版说明邓德隆先生的观点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同和认可,对于年轻一代的企业家队伍成长,将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李福成
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
董事长兼总经理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和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GE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力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新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成为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0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独立,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2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赢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推荐序
发现视觉的战略价值
或许,很多企业管理派人士会对本书的主题感到意外:定位理论的卓越继承人、新一代的定位大师劳拉里斯居然以“视觉”为主题,推出自己的第一本专著。而在很多企业家眼里,视觉通常被归入战术范畴,长期不被重视。
2009年10月,我陪同艾里斯先生和劳拉乘车穿过陆家嘴,劳拉指着窗外密密麻麻的餐饮招牌说,她想不明白为何中国连锁品牌的店招都倾向于用文字而非图案?中国古老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同时中国历史上有非常杰出的美术成就,中国文化是典型的更习惯于以图形思考的右脑文化。按理来说,中国的消费者应该更容易受视觉而非文字的影响。“中国品牌要取得成功,不仅需要‘语言的钉子’(定位),更需要‘视觉的锤子’。”劳拉做出有力的挥手动作强调说。可见那时,她关于视觉锤的思想已经形成。
本书的主旨,正是在于揭示视觉的战略价值所在。时间回溯到40年前,里斯先生和他的伙伴们所开创的定位理论在人类营销史上首次指出,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在于潜在顾客的心智,而非工厂或者市场。同时指出,找到一个差异化的“定位”(就是本书所说的“语言钉子”)是进入心智的捷径。
随着营销实践以及对心智研究的不断深入,劳拉发现,消费者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两个部分,右脑负责处理视觉信息,左脑负责处理文字信息,两者相互影响。而视觉往往先于文字被大脑接受,并最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劳拉所指出的那样,将“语言钉子”钉入潜在顾客心智的最佳方法,就是借助一个“视觉锤子”。
全球以及中国市场的案例也屡屡证明了视觉锤的力量。
近年来在中国白酒市场异军突起的白酒品牌洋河“蓝色经典”就是其中之一。面对大多数白酒品牌都采用红色作为主色调,“蓝色经典”采用与之相反的蓝色,并采用了类似于洋酒的瓶子造型,使品牌从众多的白酒品牌之中脱颖而出。从普遍的认知上看,蓝色并非白酒品牌的最佳选择,因为蓝色给人现代和高科技的感觉,并不符合中国白酒强调历史、喜庆的调性,但最重要的是蓝色具有足够的差异化,市场上有红色、黑色、黄色作为主色调的白酒品牌,唯独没有蓝色。这种策略恰恰吻合了劳拉在本书中所指出的视觉锤原则:如果你不是品类中的第一,你应该设计成完全不属于本品类的瓶子。
由此产生的效果是,当消费者看到一瓶其他颜色的白酒时,无法确定是哪个品牌,但如果看到一瓶蓝色包装的白酒,几乎立即就可以确定是“蓝色经典”。实际上,蓝色经典至今未能找到一个有差异化的“语言钉子”,但借助初期的品类聚焦以及视觉锤,其已成为最近10年来成长最快的白酒品牌,成功进入中国三大白酒品牌之列。
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王老吉商标争夺战中,关于“红罐”知识产权的争夺更是“视觉锤”战略价值的明证。广药与加多宝集团最初的争夺焦点在于“王老吉”商标,继而转移到“语言钉子”—“怕上火,喝某某”知识产权的争夺,最后集中到了“红罐”包装的知识产权上。最终,双方都不肯放弃“红罐”包装。为何一个简单的“红罐”如此重要?因为作为一种重复购买性极强的产品,消费者已经对红罐形成了稳固的消费习惯,换言之,其已经成为消费者心智中代表“正宗凉茶”(王老吉)的符号。无论是王老吉还是加多宝,都需要“红罐”这一视觉锤来证明自己的正宗。更进一步讲,消费者接受加多宝“改名”或者广药“未改名”说法的前提都为是否是“红罐”。从这个意义上讲,广药推出绿罐的王老吉其他产品,既是对其品类战略的稀释,也是对其独特视觉锤的严重冲击。
IBM推出的笔记本品牌ThinkPad其每一款产品都采用黑色。黑色不仅具有差异化,同时给人安全、可靠的感觉,传达了品牌“商务”的定位,因此该品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美国市场上,ThinkPad几乎等同于商务笔记本电脑,黑色也成为品牌的视觉锤,消费者甚至为它取了个外号“小黑”。联想从IBM手中收购PC(个人电脑)业务之后,多次讨论推出更多颜色的ThinkPad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这种做法实际是在摧毁品牌的视觉锤以及战略,所幸,其推出的其他颜色的产品并未取得成功,对品牌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不严重。
随着定位理论在国内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关注到心智以及在潜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个位置对于品牌的重要性。企业家们同时发现,除了找到“语言钉子”(定位概念)外,将“钉子”植入潜在顾客心智在媒体爆炸的今天变成了最大的挑战,因为传统的手段—广告不仅成本高昂,而且风险极大。此外,众多的中小品牌并没有多少预算用于大众媒体的广告传播,B2B行业更是如此。《视觉锤》一书的诞生为企业家们提供了解决方案,在众多的传播媒介和途径中,产品和服务本身无疑最有成效,嵌于产品和服务中的“视觉锤”正是在顾客接触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将品牌的定位植入潜在顾客的心智中的。
40年前,“语言钉子”在营销中的强大作用被发现,40年后的今天,敲打“钉子”进入潜在顾客心智的“视觉锤子”横空出世,从而宣告定位理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借助“语言钉子”和“视觉锤子”这对黄金组合,创造出更多强大的世界级品牌。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品牌22律---------------------------
总序
定位理论
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刊登“定位时代的到来”(The Positioning Era Cometh)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1年。自1981年《定位》(Positioning)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2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其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2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仁者见仁,很难有实质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则高下立判。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盈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 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 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 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 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 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六大电子公司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盈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Market Warfare)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和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GE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的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力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21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The Origin of Brands)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成为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1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独立,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2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多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推荐序
创建世界级品牌的大师忠告
显而易见,这不是一本关于品牌打造的商学院教科书。本书所列的22条定律全部源于实践,两位大师不仅创建了影响全球的营销理论,且长期为全球500强企业提供品牌战略咨询,帮助诸多默默无闻的企业创建强大的世界级品牌。书中看似简单的定律蕴含了大师多年的实战心得;同时,该书所列的定律起源于当前企业创建品牌过程中的普遍误区,针针见血,发人深省。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这是22条定律,它更像是两位大师关于创建世界级品牌的22条告诫,难怪本书繁体版(台湾)干脆将书名译为《品牌22诫》。
尤其需要我们注意和反思的是,作为有着数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中国在创建品牌的历史上一直暗淡失色。中国诞生过很多伟大的发明和伟大的产品,但至今未能诞生出一个真正处于主导地位的世界级品牌。翻开这本书,我们或许可以找到其中的某些原因。因为这本书中所倡导的原则,与一直以来中国企业所普遍采用的打造品牌的方法截然相反,而书中所列的误区在中国企业和品牌身上也比比皆是。
扩张定律所提出的产品线扩张的问题在烟草、白酒、啤酒、饮料等领域十分普遍;家电企业则忽视了延伸定律,海尔、长虹、TCL、格兰仕等以同一品牌进入各种领域,品牌认知模糊,最终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
因为不懂得伙伴定律,张裕错误地发起控诉,希望独占“解百纳”这一通用名,结果反而因为竞争对手的退出,而使张裕失去了做大“解百纳”品类的机会;在几十年前的美国,可口可乐为了独占“可乐”品类,也提起过类似的诉讼,幸运的是,可口可乐并未赢得诉讼,而正是有了百事可乐这样的对手,可乐才得以不断发展成为全球最流行的饮料。
因为不了解公司定律,中粮集团一直热衷于推广“公司品牌”,先是投入巨资宣传“大中粮,无边界”,继而希望树立中粮“产业链,好产品”的形象。事实上,在市场竞争中真正作用于顾客的是品牌,而非企业,中粮集团的这种战略注定难以有效增强品牌的竞争力。
因为不了解命名定律,品牌名在创建品牌过程中的作用普遍没有得到国内企业的重视,诞生了如“东信”“首信”“上广电”等类似企业名缩写的品牌,起步就扼杀了品牌的发展前景。实际上,日本著名的电子消费品牌索尼在全球的成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修改了原来的名字“东通工”(东京通信工业)。而另一个日本品牌“京瓷”则没有那么幸运,虽然这个品牌具有全球领先的CDMA手机技术,但由于“京瓷”对于手机是一个糟糕的名字,使之一直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京瓷”CDMA手机最终不得不黯然退出了中国市场。
因为不懂得颜色定律,最近,联想宣布改变ThinkPad品牌坚持了17年之久的黑色,推出更年轻的红色,目的是为了使品牌更加年轻,此举是联想推出低端ThinkPad之后的又一个糟糕的战略,将进一步破坏品牌的独特性。
两位大师还对以大品牌、主导品牌、产品线延伸战略为特点的品牌建设的东亚模式专门进行了抨击,并从松下、三菱、三井、现代等典型日韩企业光鲜外表背后糟糕的盈利状况来说明这种模式的虚弱,这对长期以日韩企业为榜样和标杆的中国企业而言,颇具警示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不足10万言的书,刚一出版就相继名列《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畅销书榜,甚至在本书首次出版10年之后的2009年,仍被美国资深经理人推选为必读的“三大品牌经典之一”。
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从《品牌22律》中体会创建品牌的真义,踏上创建世界级品牌的正道。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啊
---------------------------董事会里的战争:企业管理层的25个营销误区---------------------------
总序
定位理论
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刊登“定位时代的到来”(The Positioning Era Cometh)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1年。自1981年《定位》(Positioning)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2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其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2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仁者见仁,很难有实质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则高下立判。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盈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 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 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 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 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 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六大电子公司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盈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Market Warfare)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和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GE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力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21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The Origin of Brands)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成为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1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独立,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2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多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推荐序
重构企业大脑
1982年,时任麦肯锡公司咨询顾问的汤姆·彼得斯与沃特曼出版了《追求卓越》(In Search for Excellence)一书,这本书中列举当时堪称“卓越”的40几家企业,并从这些企业身上总结出了“采取行动”“接近顾客”“以人为本”等卓越企业的八大特质。此书甫一出版,就在全美乃至全球企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举奠定了汤姆·彼得斯“管理大师”的地位。
然而仅仅10年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书中列为“卓越”的公司纷纷开始出现了问题:王安公司破产,达美航空处于破产边缘,国家半导体公司一蹶不振,IBM经过重大的变革和重组才得以从巨额亏损的泥潭中走出,书中最为推崇的DEC公司(时为美国第二大电脑公司)也最终被康柏收购。这一结果大大出乎汤姆·彼得斯所料,以至于他甚至不再相信有所谓的“卓越”企业存在。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卓越”的企业变得平庸和虚弱,他一直未能找到答案。
巧合的是,就在汤姆·彼得斯还在忙于酝酿和写作《追求卓越》一书的某一天,定位理论的创始人艾·里斯先生正在DEC的CEO肯·奥尔森的办公室里与之就未来的战略进行着激烈的讨论。在整整一天的争论之后,肯·奥尔森最终没有接受里斯先生提出的“把战略聚焦到未来更有前景的个人电脑上,抢在IBM之前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的建议。奥尔森认为,DEC可以推出比IBM更好的个人电脑,胜利最终属于DEC。后来的结局证明,正是这一天的决定使得DEC丧失了成为全球第一大PC企业的机会。更为巧合的是,里斯先生同样为IBM等其他“卓越”企业的高层提供了战略咨询。与汤姆·彼得斯等人看法截然不同的是,里斯先生认为这些企业虽然从“管理”的角度堪称卓越,但从营销的角度却存在严重的战略问题:王安原本代表打字机品类,随着PC的兴起,打字机逐渐被替代,王安公司也推出了PC,但由于仍然使用王安品牌,注定无法获得成功;IBM代表主机服务,推出PC之后,仍然使用同一品牌,存在严重的战略骑墙;而达美航空则长期缺乏差异性的定位;摩托罗拉的多元发展必然稀释品牌竞争力,必须分拆业务;柯达除非在数码相机领域启用新品牌,否则消亡不可避免……
为何在管理大师眼中的“卓越”企业,在营销大师看来却问题重重?事实上,在里斯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咨询生涯中,他和他的伙伴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这些“卓越”的大企业提供战略咨询,观念的碰撞使他无可避免地经历了无数次企业董事会里的战争,战争大多以管理派CEO们获胜而企业最终选择了糟糕的战略而告终。对此,深感遗憾之余,也引发了里斯先生深深的思考,半个多世纪之后,里斯先生和劳拉女士终于给出了答案。
《董事会里的战争》一书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于全球企业界的惊人现实: “企业大脑”存在严重的先天缺陷—左脑和右脑严重失衡,其中占据绝对比例的企业为“管理思维”的左脑所主导,成为畸形的左脑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典型特征就是具有良好的内部运营管理和效率,但由于缺乏右脑的“营销思维”,这些企业往往在营销和战略上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误区。回顾《追求卓越》一书中所列出的那些后来陷入困境的卓越企业,以及今天不断陷入困境的企业: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松下、日立等以“精益”管理著称的日本企业,皆属此类。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界的情形有过之而无不及。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普遍习惯于发自企业内部的提高内部效率、降低成本的竞争方式,却弱于立足企业外部、营销导向的思考。除书中提及的联想以外,海尔、海信、格兰仕等企业所遭遇的发展瓶颈,甚至整个家电行业的集体疲软都与此有关。
在某种意义上,本书的发现不仅解答了前面所提的那个一直困扰管理大师们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卓越”的企业变得平庸和虚弱?而且本书也为“卓越”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定义:迈向卓越的企业必需具有健全、平衡的企业大脑,能够良好地协调和利用“管理思维”及“营销思维”。在现实中,那些真正称得上基业长青的少数企业,如可口可乐、宝洁正是这种“左右脑”平衡的典范。从国内的情况来看,那些实现了两种思维相对平衡的企业也成长良好,如格力、蒙牛、娃哈哈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企业所面临的首要课题,正在于重构健全、平衡的企业大脑。
然而,作为全球营销领域顶尖的大师和营销派思维的代表,里斯先生与全球大企业的“管理派”CEO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争”经验证明“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要完全相互理解,几乎不可能”。所以,如何重构健全、平衡的企业大脑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任重而道远,这或许正是企业跨越平庸,迈向卓越必需的门槛。
该书逐一列举了管理派与营销派两种思维方式对25个关于营销、品牌与战略关键问题截然相反的观点。几乎每一条观点背后,都有与企业和品牌有关的兴衰故事,由此也足见企业面临的巨大决策风险,可谓一念之间,谬以千里。期望中国的企业家们能从《董事会里的战争》一书中体会定位大师的良苦用心和微言大义。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22条商规---------------------------
中文版序
我的中国合伙人告诉我,他们将重新修订出版《22条商规》,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1993年当这本书首次出版的时候,我和杰克在扉页上特别注明了本书的宗旨:“致力于消除市场营销过程中的神秘和误区。”
20年过去了,商业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动摇了传统媒体昔日的地位;全球化的竞争驱动企业把它们的战略重点从本地或全国转向全球;数据库进入了营销领域,为企业了解潜在顾客的需求和偏好等详尽的信息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方法。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去读一本老书呢?
有且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市场营销中的神秘和误区今天仍然普遍存在,对年轻的中国企业而言,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而这本书里所提到的营销定律并不随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而改变。战术或许一直在变,但是好的战略从未改变,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都奏效的战略在21世纪的今天也同样奏效。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言,“道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年纪越大,我越体会到东方古老哲学的绝妙。相形之下,当今商业杂志上充斥的各种管理术语的作用显得何其微小。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也”。但在商业界很少有人会这样看问题,他们觉得起作用的战略逻辑是“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毕竟对手们都不是傻子,他们肯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即便对手们做错了,我们也是错了并赢着的一方—因为我们错得更完美”。
中国品牌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的得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海尔的成功战略跟老子提出的思维有不谋而合之处,而它的失败又跟忽略老子有关。
海尔起初在美国市场上做得非常成功,它聚焦于大学宿舍使用的迷你冰箱,这是一个被惠而浦、伊莱克斯等聚焦高端电器的企业所忽略的市场。事实上,它们的冰箱越来越大,豪华程度也日新月异。海尔反其道而行之,成为美国迷你冰箱的大赢家,这就是海尔的成功故事。但很快海尔就遭遇了滑铁卢:它在南加州卡姆登(Camden)兴建了一个工厂,生产成本约为2 000美元的大型高价冰箱。这款冰箱卖得很差,直接导致这个工厂一直亏钱。
海尔本不应该跟惠而浦这些美国市场上的强大品牌做正面对抗,它要做的是在最初成功的战略上继续聚焦:迷你冰箱。海尔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显然不这么想。他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先难后易是制胜之道。在我看来,这是一条通往失败的道路。一开始人们希望找到一个较为容易的切入点进入市场,比如迷你冰箱,继而希望尽可能利用第一步的成功。很多人都认为营销的本质在于“比对手做得更好”,事实上这种方式很难成功。成功的秘诀在于反其道而行之,到竞争对手的对立面去开拓新的市场,这正是本书所提到的定律之一—对立定律。
15年过去了,本书中提到的一些企业或许已经不存在了,这并不重要。分享案例并非阅读本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借此领悟“永恒不变的商业定律”。
同时,时间证明一切,你可以看到,在过去的15年里,那些在20世纪90年代使用了好战略的企业至今仍在不断前进。而那些执行了糟糕战略的企业,至今也没有好转,例如,我们在书中一再提到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它们旗下拥有雪佛兰、凯迪拉克、福特、克莱斯勒、吉普这些响当当的品牌,但是由于长期的产品线扩张、品牌延伸、追求短期利益,这三大汽车公司如今走在破产的边缘。
事实也证明,在商业领域以外的竞争领域,这些定律仍然产生作用,2008年11月4日,巴拉克奥巴马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任黑人总统。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从奥巴马的选举当中学到一些东西,因为他看起来充满劣势,并非一个天生的“优质产品”:之前一直默默无闻,比任何对手都年轻,是个黑人,而且有一个大多数美国人都觉得“怪”的名字。但是他遵循了基本的营销法则。
奥巴马的策略是什么呢?就一个词“变革”,每一次演说,每一次新闻发布会,每一次和支持者的会面,奥巴马都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而讲台上必然有这样一块最醒目的标识:我们得以信赖的变革。每一次演说,奥巴马的助手们都会向观众分发宣传单,上面有同样的信息:我们得以信赖的变革(聚焦定律)。
希拉里占有什么词呢?她先尝试了“经验”,后来改为“为变革倒数计时”,显然是一个模仿者,更糟糕的是当批评家批评她抄袭的做法后,她又改成了“美国的出路”(专有定律)。另一个对手麦凯恩则根本没有提出什么概念。
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遗憾的是,同时我也发现,中国企业正走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热衷于模仿、多元化、品牌延伸、产品线扩张……我认为,不改变这种局面,中国企业不仅无法诞生真正的世界级品牌,而且将逐渐丧失自己的竞争力。
当然,我无法期望在中国的一两场演讲就能改变中国企业的观念,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22条商规》的重新出版就可以看作最重要的努力之一。老子认为“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也相信,透过《22条商规》,中国的企业家可以更好地把握营销和商业的本质规律,创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
艾·里斯
序一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我们终于明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现代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的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这一次生产力革命,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社会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其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一部分转向了休闲,更多地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工作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同样地,知识社会的趋势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扩展。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剩下的都是知识工作者。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知识社会的来临,催生了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彼得·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的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让社会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
在彼得·德鲁克开创管理学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整个社会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能被中国传统社会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高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创造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或者说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器官)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对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甚至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是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却因为有了管理,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我们现在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已经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员工所持有。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专家。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将空前激烈。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甚至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剧变!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自从有了人类历史以来,上百万年中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样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选择的暴力
全球的经济学家们使尽浑身解数,建议政府如何刺激人们消费,而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刺激下更显得无所适从。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类别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型号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在竞争中胜出并赢得顾客,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赢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位置的品牌,终将从现实中消失,而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尽管迄今为止购并的成功率并不高,带给被购并对象的创伤很深,给当地社区的冲击也很大,但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并购浪潮还将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样轻松。
选择太多与心智有限,给组织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那样,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愈来愈糟糕,愈来愈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是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明出来,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选择“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所说:“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这套方法花了泰勒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艾·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转向了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定位经典丛书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到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几近70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酝酿了40年。从定位经典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定位经典丛书之《人生定位》),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从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组织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了,这些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品牌所代表的心智资源。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联想最大的资源并非柳传志先生曾认为的“杨元庆们”,而是联想这个品牌本身,因为它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电脑”的定位,联想成了顾客心智中电脑的代名词。百度最大的资源也不是“李彦宏们”,而是百度这个品牌本身,因为它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搜索”的定位,百度就是搜索的代名词,百度因此拥有搜索这一心智资源。可口可乐的“杨元庆们”、“李彦宏们”是谁,没有多少人知道,但不妨碍可口可乐几十年来都是全球第一饮料品牌。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其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这才是巴菲特最看重的内在价值以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赢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定位(心智资源)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赢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定位(心智资源)而不顾赢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发品牌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西南航空通过定位为“单一舱级”,成为美国最赢利的航空公司,单其一家的市值就超出其他三家资产规模大得多却定位不当的航空公司的总和。宝马通过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
定位提升运营绩效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定位经典丛书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王老吉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七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而且仍在高速成长之中……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管理非常类似。所以,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定位。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时,则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将企业巨大的资产浪费,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定位经典丛书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的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都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大面积地发生……
结语:伟大的观念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踏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其意义非同一般。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以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著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时,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这正是中国的挑战。大潮奔涌,短短的几十年里,迫使我们要转千弯,翻千浪,去走完西方用了150年才走完的路—怎么办?我们必须同时利用好这三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来推动历史前进,为中国继而为人类开创出一个伟大的时代奠基石。
邓德隆
特劳特(中国)战略定位咨询公司总经理
2011年7月于上海陆家嘴
序二
定位理论: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刊登“定位时代来临”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至今已40年。自1981年《定位》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至今已30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当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至今已20年有余。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三星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看,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是仁者见仁的问题,很难有实质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赢利能力,则高下立现。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赢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 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 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 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 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 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六大电子公司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0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赢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和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GE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的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力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新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里斯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0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独立,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为1.7%;而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2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赢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中的格力、汽车中的长城、烟草中的中华、白酒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营销战略咨询公司总经理
2012年2月于上海陆家嘴
序三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对于市场营销学界的专家和从事市场营销的人员来说,“定位”一词现在一点也不陌生,但是在1972年,美国当代营销大师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美国《广告时代》杂志上发表《定位新纪元》(The Positioning Era)之前,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字眼。“定位”的产生和流行离不开以上两位大师创新的思维和准确的描述。此后,他们再度联手合作的一本营销学名著《定位》,再次兴起市场营销学界的一股“定位”潮流。
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所有的企业都面临如何准确定位的问题。如何在新的机遇下,找到适合的公司定位、找到产品的营销定位、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有效运用市场营销网络,是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企业根据所处的环境,塑造其产品的特殊形象,寻找在市场上的特定位置。“定位”主要取决于消费者或用户如何认识该产品,取决于他们对产品的评价,所以,“定位”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效应。
几年前,不少中国企业在发展战略上选择了大而全的多元化模式,多种产品同时并存,消耗企业大量的资源,这样的模式可持续吗?有没有更加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思路和理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基于上述问题,一直试图寻找国内外文选和案例,以供我国企业高管和市场营销人员阅读与借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由当代“定位”大师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等美国营销专家合著的系列读物使我们兴奋不已,《22条商规》《聚焦》《品牌22律》《互联网商规11条》,这四本美国管理类畅销书,以简洁的语言、精辟的思想、创新的理论成为企业战略和市场营销领域中不可多得的一套权威著作,在美国一出版即受到众人瞩目,我们相信,它们在中国也同样会光芒闪烁。
普利司通/火石轮胎销售公司董事长苏尼尔·库马(Sunil Kumar)说:“现实世界的市场营销人员发现,花费大量的精力也很难学会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的要素—聚焦,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就是教会我们懂得如何‘聚焦’的最成功的老师。”在阅读这套系列读物的过程中,我们为作者丰富、真实、不同行业的聚焦定位的案例所深深地触动。这套系列读物,在通俗之中不乏透彻的理论,在说理之中不乏精彩的案例,让读者不仅从美国公司定位的胜利与失败之中寻求经验和教训,更是从中小型公司通过有效定位并取得成功中找到希望。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战背景、对于案例的信手拈来,以及他们对定位理论的新发展、新变化的介绍,都使我们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在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的定义中,“定位首创于产品。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家机构,甚至是个人……都可以加以定位。然而,定位并不是指产品本身,而是指产品在潜在消费者心智中的认知,即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定位,就是要替你的商品或品牌找到一个适合的‘字眼’或‘概念’嵌入消费者的心中,而不会迷失在传播的丛林中”,“世界上大部分的著名品牌在某种意义上都代表了一种简单”。在这套系列读物中处处折射出作者睿智的思想。
《22条商规》是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联手的又一部名著,为了消除市场营销过程的神秘和误区,他们总结了数年来对市场基本原理和问题的研究,把成果浓缩归纳成影响与决定市场营销成败的22条定律。他们以深入浅出、精练的语言告诉读者,只有当你理解并掌握市场法则时,才能设计出一个卓越的市场营销计划。“经理们常常会以为,只要市场营销计划设计得好,组织得好,再加上资金支持,就一定会有效”,但是“如果市场营销计划失策,那么无论你多么精明,也不论预算有多大,都毫无例外地是在浪费金钱”。“你如何才能避免第一个犯错误呢?最容易的办法是要让你的市场营销计划符合市场营销法则。”在这本书中,你既可以在剖析众多美国公司的错误中穿上你的防弹衣,同时,也可以从成功的经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风向标。22条易于领悟和掌握的市场营销原则贯穿了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的“简单”思想。两位大师联袂合著的《22条商规》本身就深刻地体现了市场营销的法则。
艾·里斯在《聚焦》中再次强调了“聚焦”经营的理念。这本书致力于确立市场营销过程的真正目标,即市场营销不仅提供产品和服务,而且是在开创未来;不仅开创公司的总体未来,而且开创公司业务的具体前景。而聚焦经营恰恰能预见公司的愿景,并通过具体的步骤实现企业的愿景。企业通过让自身更加集中化的种种方法,可以变得更加强大。作为里斯商业智慧再添美妙一笔的该书,观点新鲜有趣又发人深省。书中引用中国的一句谚语“脚踩两只船注定是要落空的”,形象地反映了艾·里斯一向提倡的:要成功就必须集中经营,必须将精力放在最有可能成功的业务上。该书还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论点,即“在生产和理财轮番成为公司的战略进程重点之后,现今公司的重点应该转移到市场营销上。既懂财务又懂市场营销的总裁才是当今最有竞争力的管理者。”如何通过集中经营来开创公司未来?作为市场营销大师的艾·里斯在公司管理上的独特见解,会使读过本书的公司高管拍案叫绝。
《品牌22律》是艾·里斯和他的女儿劳拉·里斯合作的成果。该书延伸了《聚焦》一书的思想,探讨怎样把一种产品和服务打造成一个世界级品牌。此书甫一出版即成为品牌圣经。作为权威的品牌专业教材,《品牌22律》一反传统教材篇幅冗长的弊病,沿用《22条商规》的简约风格,浓缩复杂的理论和原理,用22条适合快速阅读的小标题予以支持,以美国大公司品牌战略案例予以佐证,让读者在繁忙工作之余轻松阅读。该书进一步提出市场营销过程本身也应集中化的观念,帮助企业在今天狂躁而拥挤的市场中找到穿越混乱的捷径,这就是走一条打造品牌的路。什么是打造品牌的有效法则?让我们到《品牌22律》一书中去发掘。
《互联网商规11条》是艾·里斯和女儿劳拉·里斯再度联袂的佳作。互联网是十年难得一遇的革命性奇迹,较之50年来个人电脑、电子芯片、大型计算机和电视的四大变革,互联网正在更多方面改变人们的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最成功的品牌将是一种“交互性”的品牌、全新的品牌、独特的品牌和抓住时机的品牌。该书正是基于这一契机,用11条简练的法则指导每一家公司在网络时代应用网络来建立他们的品牌。“集中”经营的思想同样体现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充分反映了艾·里斯所提倡的适应环境变化的灵活性,而且也印证了理论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你的公司面临这样的变化时,如何在网络上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这是一本不可不看的新网络时代公司品牌建设的权威书籍。
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等作者的这套系列读物给人们带来了观念上的冲击、行为上的借鉴,我们真诚希望这套系列读物的出版能引起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反思,以全新的视角思考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结合我国国情,创造性地吸引和运用艾·里斯、杰克·特劳特等的商业智慧和营销思想。事实上,尽管这套系列读物的案例主要来自美国公司,但其中的很多见解,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愿大家都成功。
王方华
2012年5月22日于交大中院啊
---------------------------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彻底颠覆营销传统的公关圣经---------------------------
中文版序
过去半个世纪,在我们为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客户提供战略咨询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营销世界中最大的神话就是“用广告来创建品牌”。
事实上,当你和企业的管理层讨论市场营销时,他们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们要在广告上花多少钱?
广告和营销的关系如此紧密,以致于提到一个广告,人们就能想到另一个。在美国,最大、最权威的营销类出版物的名字就是《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
我们之所以写这本书,目的就在于打破广告和营销之间的这种联系。
广告确实很重要,但它不是创建品牌的方法。2008年,全世界最成功的两个品牌“北京奥运会”和“奥巴马”都不是通过广告创建的。
广告真正的作用是在公关建立品牌之后用来维护品牌。这个区别非常重要。
很多企业错失了建立强大的全球品牌的良机,因为它们总是在等待市场发展成熟之后再作行动。
何以至此?因为大多数企业都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它们认为,一个新品牌的创建必须依靠一个大型的广告活动;而在市场发展成熟之前, 没有必要把金钱耗费在广告活动上。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近几十年来,大部分成功的全球品牌都是由那些当时无力支付巨额广告费用的新兴企业创建的,包括星巴克、红牛、谷歌和很多其他品牌。
大企业很少成功创建新品牌。为什么?因为当时没有这些品牌所代表的品类市场,也就是说,“市场成熟”之前,用大量的广告投资来推出这些品牌就会成为浪费。
在星巴克之前,美国没有成熟的高端咖啡连锁市场。
在红牛之前,美国没有成熟的功能饮料市场。
在谷歌之前,美国没有成熟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市场。
……
把新品牌的创建和大规模的广告活动相联系,是普遍存在于当今大部分企业中的严重误区。
事实恰恰相反。一个新的品牌实际上应该运用公关活动来创建。
广告无法给予新品牌可信度。此外,一个新品牌的发展注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初期大量的广告投放只会导致大量的金钱浪费。
品牌所蕴含的理念越新,品牌的发展就会越缓慢;品牌所蕴含的理念越新,广告的可信度就会越低。这两个因素决定了用公关来创建新品牌,不仅花费比广告低,而且可信度比广告高。
中国企业尤其应该对这个理念加以重视。长期来看,相比于试图去抢占现有品类中的全球领先品牌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通过开发新品类创建新品牌更易获得成功。
未来属于新品类和新品牌。创建一个新品牌的最佳方法是公关,而不是广告。
广告并非无用,但作用不在创建品牌;公关并非全能,但威力在于推动新品牌进入消费者心智。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对“道”所做的论述,对我们理解公关和广告对于品牌建设的作用同样适用。
艾·里斯
总序
定位理论
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刊登“定位时代的到来”(The Positioning Era Cometh)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1年。自1981年《定位》(Positioning)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2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其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2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仁者见仁,很难有实质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则高下立判。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盈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 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 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 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 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 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六大电子公司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盈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Market Warfare)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和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GE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力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21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The Origin of Brands)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成为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1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独立,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2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多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推荐序
地球绕着太阳转吗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挑战“地心说”,指出“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时候,恐怕不会想到400多年后在营销领域也会产生如他当年所面对的争议。但争议确实发生了。
20世纪60年代 ,本书作者之一艾·里斯和他当时的伙伴杰克·特劳特合作提出了定位理论,指出在竞争激烈、形象趋同的环境下,创建成功品牌的关键在于进入消费者心智,在心智中占据独特的位置,在认知中创造类别的差异。定位理论颠覆了传统的品牌打造观念,推动营销领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定位之父”艾·里斯携手他的新伙伴(也是他的女儿)劳拉·里斯联合推出了《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将定位思想的颠覆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再度向传统营销观念全面开火,直指“广告缺乏可信度,无法创建品牌”,强调“公关创建品牌,广告维护品牌”……
本书于美国出版以来,长期高居各大商业畅销书排行榜榜首,随即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全球发行,所到之处无不引发关于公关与广告二者孰优孰劣的激烈争论。一时之间,公关业者奉此为“圣经”,到处宣扬;广告业者视此为“异端”,大肆批判。论战从美国开始,逐渐蔓延到欧洲、日本直至中国,成为2002年度全球营销领域的最大热点之一。
为何薄薄一本书,却引发全球营销领域的轩然大波?答案一如当日:每个人都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时候,两位作者却宣称地球绕着太阳转。
作为营销世界中最大的“神话”,广告星球长期以来统治着品牌打造领域的话语权,看看下面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工具或方法:
品牌印记:麦肯光明广告公司;
360度品牌管家:奥美广告公司;
蜂窝模型:电通广告公司;
品牌信任系统:李奥·贝纳广告公司;
品牌资产标量:扬·罗必凯广告公司;
全方位品牌传播:智威汤逊广告公司;
品牌轮盘:达彼思广告公司;
……
借助这些“术语”,广告成功地把自己包装成为“品牌专家”(智威汤逊广告公司甚至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宣称自己为“神庙”),而公关则长期失语,只能在广告的星光照耀下夹缝求生,彻底沦为“二等公民”。
很多企业因此认为品牌建立的过程就是广告的游戏,用最好的、 最多的广告,品牌就必然取得胜利。它们用火箭式的广告活动(“Big Bang”式)推出品牌,相信赢了广告战就赢了营销战。美国最大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曾进行过专项研究,发现在美国市场主要产品上市第一年的平均成本大概为6 830万美元,其中广告费用平均就有4 000万美元,占整体预算的60%。
遗憾的是,正如里斯先生和劳拉女士在本书中指出的,“广告无法给予新品牌可信度”。此外,“一个新品牌的发展注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初期大量的广告投放只会导致大量的金钱浪费”。(和《广告时代》的研究对照,尼尔森公司的一项研究成果或许更值得我们深思:过去10年中,美国消费类新产品的失败率是95%,欧洲是90%;过去10年中,美国推出的数十万个新产品中,只有少于200个新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 500万美元,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的寥寥无几。)
出问题了。是的,的确有很多品牌是用4 000万美元或者更多的广告预算推出的,比如本书中提到的Pets.com或者一些其他品牌。但是再认真看看那些真正成功的品牌,你会发现另外一种模式。星巴克、红牛、谷歌、亚马逊、万艾可、Linux以及很多其他成功的品牌,并不是通过大把的广告预算建立起来的。
21世纪最成功的电子产品品牌是苹果公司的iPod,这是一个经典的通过公关启动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品牌。当然,苹果公司现在也投放大量的广告狂轰滥炸,但是这只在品牌成功启动之后才发生。耳朵上带着白色数据线热舞的年轻人的彩色轮廓,iPod的广告没有告诉你产品是什么、什么功能或者价格多少,这些你已经知道了。iPod广告要做的就是持续维护品牌,不断强化“iPod是地球上最酷的产品”这个凭借公关建立的认知。
索尼公司旗下最赚钱的品牌PS同样如此。PS创建初期没做任何的广告,但是通过大量的媒体公关,索尼公司在新产品PS上市的第一周就出售了数千台。
本书中提到的那些希望凭借巨额广告费用创建成功品牌的企业,在幻想破灭后所遭受的打击或许离中国读者过于遥远,那我们来看一下身边的例子。
2007年4月,联合利华(中国)公司高调推出了新的洗发水品牌“清扬”,总裁薄睿凯宣称要用三年的时间“彻底颠覆国内去屑产品市场”“在总量高达百亿的去头屑洗发水市场中占据领袖地位”。清扬上市第一年的广告预算是3亿元。
2008年10月,巨人投资公司宣布与五粮液集团合作推出保健酒品牌“黄金酒”,老板史玉柱宣称“就算做其他酒也会成为中国销量第一,但黄金酒实现的速度可以快10倍”“黄金酒将于3个月内赚回10亿元” 。黄金酒上市前三个月的广告预算同样是3亿元。
不幸的故事总是相似的。正如大家看到的,薄睿凯先生和史玉柱先生都失望了。(我们建议两位下次推出新品牌之前好好阅读本书。)
营销是时候摒弃广告中心论看看真实的世界了。《孙子兵法》对 “道”的解释是:“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营销的世界同样如此。
品牌之“道”在于进入消费者心智、取得消费者心智认知的认可。消费者从哪里建立对新品牌的认知?不是广告,是口碑或者公关。广告并非没有作用,但不是创建新品牌、建立新品牌认知,广告的作用是不断强化已经以其他手段进入消费者心智中的东西。
《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的分析和结论无疑是颠覆性的,但恰恰是这种颠覆性,为中国企业创建成功品牌创造了更多可能,这也是里斯伙伴(中国)公司重新翻译出版、向中国企业隆重推介本书的初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希望本书的再版,能帮助中国企业重新审视长期以来固有的营销思维定式,勇于实施营销创新,真正探索出适合中国市场的品牌成功之道!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品牌的起源---------------------------
推荐序
品牌定位体系巅峰之作
确如已故管理学宗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伟大的人物无不天生具有使命感。自1950年艾·里斯先生进入通用电气(GE)开始其营销生涯起,“寻找和探索关于营销与建立品牌的基本法则”就成为他心中的使命。尽管其时炙手可热的企业和营销人大多认为营销是无规律可循的创意,但艾·里斯先生坚持认为,在营销领域同样存在类似于重力法则的规律,“无论飞机变成什么样,总要遵循重力法则”,这是他形象的比喻。
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里斯先生和他的伙伴们一直为这个使命而努力探索,并且成果卓著:1972年和1980年,里斯先生作为第一作者先后发表了《定位时代的来临》系列文章和出版了《定位》一书,首次提出“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并非数以万计的工厂,也并非遍布大街小巷的商店,而是消费者的心智”,一举奠定了其在营销史上的大师地位,成为享誉全球的定位之父;1985年,早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其从军事巨著《战争论》中得到启发,出版了《商战》,提出“企业和品牌应当依据心智地位和兵力的差异,分别采用防御、进攻、侧翼、游击四种战略模式”,此四种模式成为全球著名商学院的必修经典;1996年,针对以华尔街为首的资本市场单纯追求成长率,驱使企业纷纷陷入多元扩张的泥潭的现象,里斯先生出版了《聚焦》,从企业及品牌战略角度阐释企业和品牌如何通过聚焦重获竞争力,对通用电气、英特尔、IBM等众多美国大企业重新崛起提供了帮助。然而,里斯先生认为,先前的著作虽然已经触及营销和品牌的核心,但仍未找到“重力法则”。
直到2004年,里斯先生和自己的女儿、拍档、定位理论的卓越继承人劳拉·里斯合著的《品牌的起源》一书在美国出版,他才真正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这一法则。在经历了定位、商战、营销革命、聚焦等一系列经典思想之后,里斯的营销理论到达了巅峰,这距离他进入营销领域足足用了半个世纪。在本书中,里斯先生开门见山地指出“这是我最重要的一本著作”,他指出,营销和创建品牌的法则隐喻于生物学的奠基之作《物种起源》一书中,物种起源为品牌的建立提供了最好的模型。
这无疑是一本营销和品牌领域划时代的著作,尽管和所有革命性的思想一样,或许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其价值才能被发现。在本书出版之前,关于品牌创建的主流观点是品牌形象论,核心观点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信誉、广告方式的无形总称;伟大的品牌源自一个伟大的形象创意;产品可能被淘汰,但品牌可以永生。这些观念长期误导了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无数企业;虽然人们不断提出对品牌形象论的质疑和抨击,但始终未能提供令人信服的系统理论。
《品牌的起源》重新定义了品牌以及品牌创建的哲学和方法,使品牌创建的过程成为一门科学,成为商业的一部分,而非灵光一现的艺术或者虚无缥缈的品牌宗教。艾·里斯先生和劳拉·里斯女士指出:商业发展的动力是分化;分化诞生新品类;真正的品牌是某一品类的代表;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品类一旦消失,品牌也将消亡;企业创建品牌的正道是把握分化趋势,创新品类,创建新品牌,发展品类,壮大品牌,以多品牌驾驭多品类,最终形成品牌大树。从某种意义上,《品牌的起源》以“营销达尔文主义”的哲学宣告了“品牌神创论”的终结,令人对品牌的创建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
我们必须看到的现实是,迄今为止,中国尚未诞生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品类主导地位、真正意义的全球品牌。究其根源,除中国市场化时间尚短外,缺乏先进有效的观念和方法无疑是最大之瓶颈。值得欣慰的是,本书中文版自2005年首次出版以来,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关注,美的、创维、红云红河、长城汽车、真功夫、鲁花、HYT、北药集团、青岛啤酒等诸多企业将本书作为营销高层必读书目;曾成功投资网易、娃哈哈等企业的著名投资公司今日资本更是将本书作为推荐给投资对象的首要营销经典读物。真心期望《品牌的起源》的出版成为中国企业成功创建全球品牌的开始。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定位理论
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刊登“定位时代的到来”(The Positioning Era Cometh)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1年。自1981年《定位》(Positioning)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2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其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2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仁者见仁,很难有实质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则高下立判。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盈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 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 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 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 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 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六大电子公司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盈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所以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Market Warfare)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和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GE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力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21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The Origin of Brands)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成为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1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独立,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2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多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
作者的话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是我在女儿兼合作伙伴劳拉(Laura Ries)的帮助下完成的第一本书。
在我们的合作开始十年以后,劳拉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营销策略专家。《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和《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等媒体大量引用她的观点。
2002年10月,《商务2.0》杂志(Business 2.0)提名劳拉为该年度的“管理大师”。同获提名的还有拉里·博西迪(Larry Bossidy)、诺尔·迪奇(Noel Tichy)和C.K. 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等知名作者。
她也成了我在写作方面的好搭档。自从《聚焦》首次出版以来,劳拉和我还写了另外四本书,包括《品牌22律》《互联网商规11条》《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和最近出版的《品牌的起源》。
但《聚焦》仍然是我们最重要的著作。很多读者告诉我们,在所有“里斯”书籍中,他们最喜欢的还是《聚焦》,因为这本书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我们所有的营销理念。
在我们自己(主要服务于《财富》500强企业)的咨询业务中,《聚焦》也是最有用的一本书。我们采纳自己的建议并建立了聚焦。在我们的信笺、名片和网站上都写着:“里斯伙伴公司(Ries & Ries),聚焦顾问。”
我也希望看到,自从《聚焦》于1996年出版以来,美国企业的聚焦程度总体上有所提高,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企业总是能找到借口,去寻找新目标,开展新业务,进入新市场和开拓新领域。
我们的忠实读者应该非常熟悉多元化发展(diversification)、品牌延伸(line extension)、协同效应(synergy)和融合效应(convergence)这四位“启示录骑士”。它们还在继续祸害美国企业。
第一位“骑士”是多元化发展。郭思达(Roberto Goizueta)是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已故的前董事长,因为没有像百事可乐(PepsiCo)收购必胜客(Pizza Hut)、塔可钟(Taco Bell)和肯德基(Kentucky Fried Chicken, KFC)那样为公司开拓其他业务,他曾经受到批评。
郭思达回应说:“在美国有一种观念,认为两摊烂生意胜过一摊好生意,因为它分散了风险。这太愚蠢了。”我们也有同感。
请看第6章“两瓶可乐的故事”,我们建议百事可乐分拆餐厅连锁业务。《聚焦》出版一年以后,他们的确这样做了。
第二位“骑士”是品牌延伸。很多公司根据“利用品牌价值”的习惯做法,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如何将品牌用于其他品类。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
例如,IBM将大型计算机品牌用于个人电脑(IBM PC)。根据报道,IBM在经营个人电脑业务的23年里亏损达150亿美元。最后他们终于认输,将个人电脑业务以15亿美元低价卖给了联想电脑公司(Lenovo)。既然IBM都无法搞定品牌延伸,你凭什么觉得自己行呢?
IBM本来应该怎么做?当然应该给个人电脑业务另取一个名称。请看第12章“建立多梯级聚焦”。
可能你也应该看看第13章“化混沌为有序”,我们建议IBM聚焦于“开放式”操作系统,几年前,他们的确这样做了。据媒体报道,IBM每年投入10亿美元开发并推广Linux战略。祝福他们。
第三位“骑士”是协同效应。如果多元化发展和品牌延伸不能为公司的扩张策略辩护,那么“协同效应”一定会成为借口。1加1等于3。(可惜1加1经常等于1.5。)
以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前CEO卡莉·菲奥莉娜(Carly Fiorina)主持的惠普与康柏(Compaq)的合并案为例。据《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报道,“菲奥莉娜女士顶住批评,固执地为康柏合并案辩护,并坚称‘协同效应’最终会让电脑业务发展成为惠普公司最大的一项业务。”
协同效应再次失败。如果你什么都想做,你就会失去聚焦。与康柏合并以后,庞大的新惠普什么都想做,从企业数据库和服务器到咨询和外包服务。当然,还有打印机和个人电脑。
比较一下与康柏合并以前和以后的惠普公司:合并前7年,惠普的收入和税后利润分别为2 963亿美元和187亿美元,销售利润率为6.3%。
合并以后呢?它们的利润率下跌到2.4%。难怪卡莉·菲奥莉娜被炒了鱿鱼。
最后一位“骑士”是融合效应,它最具影响力,惹来的麻烦可能也最多。请看第3章“分化的动力”。(现在我们说“发散”,以示与“融合”的区别。)
消费电子行业最流行融合效应。几乎每家大的消费电子公司都公开主张这一理念。
索尼公司(Sony)最近在广告上说:“融合:声音、视频和信息科技的理想搭配。”如果你像索尼那样什么都生产,融合效应似乎可以令人欣慰。
不幸的是,索尼什么都生产,就是不生产利润。在过去10年,索尼的税后利润仅占收入的0.9%。
在消费电子领域,任天堂(Nintendo)是一家聚焦的公司。该公司只生产视频游戏和视频游戏机。
比较一下聚焦的任天堂和不聚焦的索尼。任天堂收入仅为索尼收入的1/13,但它在过去10年却比索尼更赚钱。任天堂的平均销售利润率达13.9%。
事实上,任天堂在过去10年的利润超过日本前六大消费电子公司的总和,尽管后者的收入加起来达到任天堂的70倍。
这就是聚焦的力量。
艾·里斯
2005年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
柯林斯2005商业精华版序
劳拉·里斯
里斯伙伴营销战略咨询公司全球总裁
1994年,我第一次和父亲一起工作,那可是一段令人激动的经历。
当时互联网刚刚起步,我们赶紧去申请“域名”。很幸运,我们注册到了“www.ries.com”的域名。(幸亏我们不姓史密斯或琼斯。)
互联网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我父亲当时正在写《聚焦》,他要我负责研究工作。那个时候做研究经常需要多次往返图书馆,费时费力,我在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时候就不愿意干这类事儿。互联网改变了一切。
现在,只要点几下鼠标,就可以收集大量信息。我在为1996年出版的《聚焦》第1版提供大量数据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
《聚焦》与艾·里斯以前写的四本书都不一样。这本书更丰富、更详细,也包括了更多的资料、数据和案例,再次感谢互联网。
从那以后,我们继续以这种方式合作写书(包括《品牌22律》、《互联网商规11条》、《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和《品牌的起源》)。在我们看来,一两个案例不足以支持一种营销概念或原则。要证明原则的有效性,就必须仔细研究数据。
换句话说,你不但要关心定位与策略,还必须关心盈利情况。一种想法或概念听起来可能不错,甚至可能得到媒体支持,但它能赚钱吗?
毕竟,利润才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成败的分水岭。如果赚不到钱,说什么都没用。
但也不能只看利润。除了分析许多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还要考虑时间和竞争这两个因素。
先看时间。短期有效的策略,长远来看不一定有效。一家缺乏聚焦的企业要解决问题,有时要花几十年。
再看竞争。在非竞争环境下有效的策略,在受到聚焦企业的竞争时不一定有效。
航空业就是受到这两种因素影响的好例子。曾几何时,这个行业是多么雄心勃勃。1975年的美国前十大航空公司是:联合航空(United)、东方航空(Eastern)、达美航空(Delta)、美国航空(American)、环球航空(TWA)、阿勒格尼航空(Allegheny)、西北航空(Northwest)、布拉尼夫航空(Braniff)、西部航空(Western)和泛美航空(Pan American)。过去十年,美国定期航线的总收入为1 021亿美元,税后利润为16亿美元,销售利润率1.6%。
现在,东方、环球、布拉尼夫和泛美已经消失。阿勒格尼现在是美国合众国航空(USA Airways),西部航空被达美航空收购。由于普遍缺乏聚焦和受到聚焦企业的竞争,航空业陷入了困境。
以美国航空为例。公司过去十年总计收入1 800亿美元,却亏损近10亿美元。
美国航空曾因多项创新营销而得到广泛赞誉,包括首先推出“常旅客计划”。
财务上一塌糊涂的不仅仅是美国航空。过去10年,美国前五大航空公司(美国航空、联合航空、达美航空、西北航空和大陆航空)总收入达6 570亿美元,却亏损6.46亿美元。
航空业的问题也是许多美国企业的问题。公司管理层做出短期正确但长期错误的决定,结果使公司在核心业务上失去聚焦。
回顾历史。每当航空公司面临选择时,经常是两种都选。第一个必须选择的是:客运还是货运?
“我们两种都做”,这是几乎完全一致的回答。“客舱下面有多余空间,这很容易。”于是美国所有大型航空公司都同时经营客运与货运业务。
但是,没有多少货运业务。美国航空公司去年货运收入只有5.58亿美元,仅占总收入的3%。相比之下,联邦快递公司(Federal Express)去年货运收入达247亿美元,利润达8.38亿美元。而美国航空公司去年却亏损10亿美元。
然而,两种都选的思维方式非常普遍。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UPS)曾经想出过一种昏招,在货机里装上座椅,周末飞客运包机航线。
航空业面临的第二个选择是飞行目的地:商务航线还是度假航线?
“我们两种都做”,这是几乎完全一致的回答。“为什么要限制自己只飞一种目的地?休斯敦还是夏威夷?我们都可以。”
接下来的选择是经营范围:国内航线还是国际航线?
“我们两种都做”,这是几乎完全一致的回答。于是美国所有大型航空公司都经营国内和国际航线。
再下一个选择是舱位等级:头等舱、商务舱还是经济舱?
“我们三种都有”,这是几乎完全一致的回答。于是美国所有大型航空公司都提供多种舱位等级。
回顾过去,不难发现这种什么都做的策略是错误的。但在短时间内,这些营销措施多半提升了收入和利润。只有经过很长时间,或是在受到精准聚焦企业的竞争时,这种什么都做的策略才会失败。
竞争非常激烈。在航空业,竞争来自单一经营的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只有商务航线,没有度假航线。只有经济舱,没有头等舱和商务舱。只有国内航线,没有国际航线。
西南航空也没有餐叉。飞机上不供餐,不托运宠物。不允许提前预订座位,也不允许不同航班交换行李。
因为单一经营,西南航空可以只用波音737s一种机型。而其他如达美航空就有六种机型,还不包括康航(ComAir)和大西洋东南航空(Atlantic Southeast Airlines)等达美子公司的飞机。
精准聚焦可以显著改善经营。对西南航空而言,航班计划和飞机维护都简单多了。如果你的机械师只维护一种机型,他们就能做得更好。(在西南航空31年的运营中,从未出现过乘客死亡事故。)
精准聚焦可以明显提升利润。过去十年,西南航空总收入443亿美元,税后利润达36亿美元,也就是说,销售利润率达到惊人的8.1%。(美国航空业即使在最好的年份也从未达到这种盈利水平。)
西南航空目前的股票市值为124亿美元,是美国航空、联合航空、达美航空、西北航空和大陆航空等公司合计总市值的三倍多。
那么,美国这些全面经营的航空公司如何应对西南航空的威胁呢?他们明白了成功之道就是“精准聚焦”吗?
完全没有。他们采取习惯做法应付来自西南航空[以及捷蓝航空(JetBlue)和穿越航空(AirTran)]的威胁。在面临选择时,两种都选。
我们应该提供全面服务还是廉价服务?
习惯做法是“我们两种都提供”。于是达美航空推出了歌航(Song),而联合航空推出了泰德航空(Ted)。
而对于联合航空在其跨洋航线上推出特级服务的想法,你还能说什么?于是,联合航空除了有头等舱、商务舱和经济舱,现在还有特级头等舱、特级商务舱和特级经济舱票价。
顺致联合航空:这种做法行不通。
在几乎任何行业和公司都可以找到“什么都做”的思维方式。自从《聚焦》首次出版以来,这个问题仍然存在。由于公司力求实现短期财务目标,现在这个问题可能更严重了。
因此,我们相信《聚焦》仍将继续适用于目前竞争环境下的企业家。
原序
太阳的能量很强大,它没日没夜地将亿万千瓦的能量撒向地球。但只要戴上帽子并涂上防晒霜,你就可以享受几个小时的日光浴,没有任何不良后果。
激光的能量很微弱,它是将几瓦能量集中起来的相干光束。但激光却可以在钻石上钻孔或杀死癌细胞。
如果让公司聚焦,也会产生同样效果。你会创造出一种像激光那样强大的、主导市场的能力。这就是聚焦的意义。
如果公司失去聚焦,就会失去能力。它会变成在过多产品和市场上浪费能量的太阳。
美国企业是什么情况?是通过聚焦培养出激光一样的能量,还是想亮过太阳?
美国企业似乎输给了太阳。
过去几十年,大量新产品和新服务对市场造成冲击。科技的迅速发展加上低成本的生产工艺,使得消费者可以选择的产品数量和种类大幅增加。
电脑、复印机、彩电、摄像机和录像机、手机、传真设备等,数不胜数。
公司的应对策略是品牌延伸。生产电气设备的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进入了电视机、喷气发动机、电脑、塑料和金融服务等许多与其电气核心业务无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从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到真力时(Zenith),世界上几乎每家公司都概莫能外。
现在,品牌延伸已经过时。公司品牌不可能无限延伸,这本来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你会到达收益递减点,你会失去效率与竞争力,最要命的是,你会无力管理一堆互不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你会变成一颗红巨星,一种过气的庞然大物,比太阳大几百倍,但表面温度只有太阳的一半。已经变成红巨星的公司有通用汽车、IBM和西尔斯公司。
恒星无法聚焦,但公司可以,这就是本书要传递的信息。现在是通过精准聚焦开发公司影响力的时代。
幸好有些CEO已经收到了这一信息。最近,媒体报道了许多公司聚焦或重新聚焦的案例。
甚至连强大的通用电气也不再扩张,而是正在收缩。过去10年,公司卖掉了几百种业务,雇员减少了一半。通用电气卖掉的业务主要有电脑、电视和小家电。
从数学上看,10%、15%或20%的增长率显然无法长期保持。去年通用汽车收入为1 550亿美元。如果公司以20%的速度增长,21年之后,通用汽车就会变成年收入达7.1万亿美元的红巨星,超过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反对过度扩张才刚刚开始。有些公司不再扩张,而是回到原点,去学习激光课程,学习如何聚焦。
你也应该这样做,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公司的未来。
---------------------------品类战略(十周年实践版)---------------------------
张云王刚
以商业创新实现中国经济转型
1954年,德鲁克先生写成管理学经典名著《管理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这本著作奠定了德鲁克先生现代管理学奠基人的地位。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德鲁克先生指出“管理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为了创造顾客,企业的基本职能就是营销和创新。
今天,创新已经成为全球企业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战略。然而,企业对创新的认识依然存在巨大的偏差和误区,其中之一就是把创新片面地等同于技术创新。
回顾历史,中国并不欠缺重大科技发明和创新,真正欠缺的是把发明转化为商业效益的能力。“四大发明”没有帮助中国建立起任何商业上的竞争优势,也没有发展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诞生出世界级企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造就了一度全球最大的企业——通用电气;西门子发明了电动机,造就了欧洲最大的企业——西门子公司。
不仅仅是“四大发明”,丝绸、陶瓷、白酒、中药、茶叶等这些中国“原创”的产品同样没有为中国创造出世界级的企业和品牌。尤其可悲的是,茶叶原创于中国,但中国市场上最知名的茶叶品牌是来自英国的立顿,立顿单一品牌全球的销售额一度接近中国茶业产值的总和。这才是最值得中国政府和企业家重视与反思的问题。
美国经济的强大,其根基在于拥有可口可乐、万宝路、宝洁、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沃尔玛等强大的品牌以及这些品牌所造就的企业。实际上,这些企业在科技方面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曾经世界上最风靡的品牌可口可乐起源于治疗头痛的药水,由一个普通的药剂师配制而成。其他如麦当劳、星巴克、沃尔玛等多属此类。美国企业发展的历史证明商业创新的本质就是将营销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最终实现品类创新。
从这个意义上讲,品类战略实现了德鲁克先生所说的企业两大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的完美统一。实际上,营销和创新根本无法分开,创新一旦脱离了“营销”这一企业唯一的利润中心,将无法为企业和国家创造任何价值。正因为如此,定位之父艾·里斯先生指出,企业实际只有一个职能,那就是开创并主导一个品类。
品类战略需要企业家精神
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经营能否摆脱今天普遍依靠生产同质化产品、低价竞争的模式,而无论对于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而言,最具成效的方法是实施品类战略,开创新品类。
当然,开创一个全新的品类并成为第一,需要企业家的直觉和勇气。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今天的中国明显缺乏鼓励商业创新的文化。例如,国内风险投资公司在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和前景的时候,最重要的依据是去看国外有无类似的成功模式,这种做法显然对中国企业家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当我们建议国内企业开创一个新品类的时候,企业家首先的反应就是去找国外是否有成功的范例,最常见的问题是:“既然新品类的市场前景那么巨大,为什么国外企业没有去做?”“既然美国市场化程度那么高,美国企业那么聪明,为何美国没有出现这种模式?”同样是开创一个新品类,对于美国企业而言,全世界没有相同的做法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和依据。但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则成为一个致命的缺陷。这或许才是中国企业创建强大品牌的瓶颈所在。
中国企业的未来属于新品类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曾经在一次论坛上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他认为,如果要创业,就要想清楚是做小草还是大树。“我自己就是不管不顾,坚决要当大树。”他说,世界就是靠大树在向前拉动。作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企业家之一,联想的成就以及柳传志先生的责任感无疑令人尊重,但从企业的实践来看,我们认为联想的做法并不值得中国企业效仿。尤其是联想推出iPhone的“山寨版”乐Phone手机的移动互联战略,委实令人感到遗憾。
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尚且如此,那么那些以联想为榜样的中小企业当如何做?如果中国企业都如乐Phone一样坚持做国外品牌的“山寨版”,缺乏品类创新的勇气,那么将永远没有机会在全球建立起真正处于主导地位的品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也将无从谈起。
放眼今天的国内企业界,真正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并非那些处于媒体聚光灯下体量庞大的企业,如海尔、联想,而是那些致力于品类创新和主导品类的企业,如家电领域的格力、汽车领域的长城、饮料领域的王老吉、餐饮领域的真功夫等。尤其值得强调的例子是格力,十几年来,格力一直专注于空调领域,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型空调企业发展成为中国盈利最高、发展最健康的家电企业。遗憾的是格力战略和模式一直被当作另类,未被中国企业普遍关注。当然,今天格力也面临当主导一个品类之后如何发展第二品类的困境,而这恰恰是品类战略关注的重点。
自2007年进入中国以来,里斯伙伴一直致力于协助中国企业进行品类战略实践,至今刚好10年整。我们先后在汽车、家电、饮料、食品、餐饮、B2B等领域播下了品类战略的种子,尽管时间较短,但目前这些品牌和企业普遍发展势头良好,竞争力和盈利水平明显优于行业内其他企业。以长城汽车为例,在过去的8年中,它的利润增长了20倍,股票市值增长将近70倍。而老板电器则借助品类战略拉开胶着多年的对手,成为家电领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在高端市场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品牌。同样,老板电器长期保持每年40%~50%的利润增长,即使在经历了2015年的股市动荡后,股票仍然保持40%以上的增长。我们希望,假以时日,这些品牌能发展成为中国企业的新标杆。当然,我们更加期望的是,更多的中国企业能从本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开创新品类,推动企业转型。如此,中国经济的转型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经典重译版)---------------------------
序一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人类工作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在泰勒之前,人类的精密制造只能依赖于能工巧匠(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养,且人数不多),泰勒通过将复杂的工艺解构为简单的零部件后再组装的方式,使得即便苏格拉底或者鲁班再世恐怕也未必能造出来的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现在连普通的农民工都可以大批量制造出来。"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爆炸式提高,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他们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主要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大幅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推进。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据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为了因应知识社会的来临,彼得·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学科的系统建立与广泛传播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使社会能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这是人类工作史上第二次"更聪明地工作"。
在现代社会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知识分子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多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还创造出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要衡量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正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是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但是因为有了管理,乃至于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逐渐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知识员工所持有。从财富总量上看,再大的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巨富)与知识员工持有的财富比较起来,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更重要的是,就财富的性质而言,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顶级专才。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不但在同一知识或特长领域中竞争将空前激烈,赢家通吃,而且在不同知识领域中也充满着相互争辉、相互替代的竞争。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型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型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的跨界打劫。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巨变! 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竞争重心的转移
在科学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多快好省地制造产品,因此竞争的重心在工厂,工厂同时也是经济链中的权力中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定价多少都由工厂说了算,销售商与顾客的意愿无足轻重。福特的名言是这一时代权力掌握者的最好写照-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汽车,只要它是黑色的。在组织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相应地,竞争的重心由工厂转移到了市场,竞争重心的转移必然导致经济权力的同步转移,离顾客更近的渠道商就成了经济链中的权力掌握者。马云巨大的影响力(权力)并不在于他是中国首富,而在于他掌控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渠道。现在,仅把货品铺上渠道已经远远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了。新时代的赢家在于能在顾客心智中赢得一席之地,即竞争的重心已由市场转移至心智,经济权力也就由渠道转移至顾客,谁能获取顾客心智的力量,谁就能摆脱渠道商的控制而握有经济链中的主导权力,连渠道本身的型态也必将被顾客心智力量迅速重构。在心智时代,顾客选择的力量掌握了任何一家企业、任何渠道的绝对的生杀大权。
选择的暴力
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品类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车型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甚至整个汽车品类都将面临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高铁、短途飞机等新一代跨界替代的竞争压力。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对抗选择的暴力在竞争中胜出,赢得顾客的选择而获取成长的动力,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不堪。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劳特先生强调"二元法则"还将演进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律则。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占据一个独一无二位置的品牌,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终将被选择的暴力迅速摧毁,从现实中消失。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而不是人们通常误以为的是资本在背后推动着购并,资本只是或被迫或顺应顾客心智力量的结果。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购并浪潮只会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竞争重心转移到心智将给组织社会带来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之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时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的。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选择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登录任何一家购物网站,这种缺乏独特定位的平庸品牌恐怕更要在90%以上。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吊诡的是,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等改进效率的手段不但没能缓解这一问题,反而加剧了这种动荡。原因也很简单,大量技术的运用只是提升了组织内部供应的效率,而组织的挑战主要不在内部,而是外部的失序与拥挤。加强内部供应的"军备竞赛"只使得供应能力彼此升高而已。虽然组织内部的效率并不是没有提高的空间,但组织的挑战主要是供应严重过剩导致的外部拥挤,如果不能精准定位,内部供应能力提高再多也很难转化为外部成果。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化"选择暴力"为"选择动力"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现,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采用"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组织外部)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所说的:"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对于这套方法,泰勒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艾·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 "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 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递进为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正因为竞争是在心智中展开的,我们不可能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实体塞入顾客心智,我们只能将代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符号-品牌植入顾客心智,所以定位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品牌,这也意味着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而是品牌。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已70多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蕴酿了40多年。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由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这些组织内部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组织外部的心智资源(占据一个定位)。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企业经营中最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要将所有资源集中起来抢占一个定位,使品牌成为顾客心智中定位的代名词,企业因此才能获得来自顾客心智中的选择力量。所以,这个代名词才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大油田、大资源,借用德鲁克的用语,即开启了"心智力量战略"(mind power strategy)。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可口可乐的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一反"不碰高科技股"的原则而购买苹果的股票,巴菲特回答说,在我的孙子辈及其朋友的心智中,iPhone的品牌已经是智能手机的代名词,我看重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心智份额(大意,非原语)。对于巴菲特这样的长期投资者而言,企业强大的心智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内在价值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盈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盈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最大的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心智资源(定位)而不顾盈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活老品牌的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重新定位》),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宝马通过重新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新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东阿阿胶通过从"补血圣药"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从逐渐萎缩的"贫血"市场转向了广阔壮大的"滋补养生"大市场,10年间,其净利润从1亿元升至近20亿元。
定位引领运营效率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加多宝(2012年之前打造的品牌为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加多宝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出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7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瓜子网通过将二手车C2C交易模式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从而减化了大量的运营活动,通过舍弃不符合直卖定位的各种模式实现了资源的聚焦和企业的内外一致、上下同欲,创办仅两年就成为二手车交易的领导者,估值达25亿美元,实现了高效的成长。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做管理非常类似。由于对定位功能客观存在缺乏"觉悟",即缺乏自觉意识,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成功定位,挥刀自戕的现象屡屡发生、层出不穷。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会浪费企业巨大的资产,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有一些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时有发生……
伟大的愿景: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展望未来,其意义非同一般。我们毕竟错过了前面两次生产力爆炸的最佳时机,两次与巨大历史机遇擦肩而过(万幸的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赶上了这两次生产力浪潮的尾声),而第三次生产力浪潮中国却是与世界同步。种种迹象显示:很可能,中国正走在第三次生产力浪潮的前头。继续保持并发展这一良好势头,中国就大有希望-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认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着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历史充满了偶然,历史的前进更往往是在悲剧中前行。李泽厚先生曾提出一个深刻的历史哲学: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尽管历史与伦理二者都具价值,吊诡的是,二者总是矛盾背反、冲突不断,一方的前进总要以另一方的倒退为代价,特别是在历史的转型期更是如此。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惨重的伦理道德沦陷的巨大代价,才使人类发现了泰勒生产方式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价值而对其全面采用。我们是否还会重演历史,只有付出巨大的代价与牺牲之后才能真正重视、了解定位的强大功用,从而全面引发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大爆发呢?德鲁克先生的实践证明,只要知识阶层肩负起对社会的担当、责任,我们完全可以避免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在取得这一辉煌的管理成就之后,现在再次需要知识分子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将目光与努力从组织内部转向组织外部,在顾客心智中确立定位,从而引领组织内部所有资源实现高效配置。
毫不夸张地说,在信息时代,随着科技与全球化的演进,几乎一切人类组织都需要进行彻底的再造与不断的重新定位,且时时刻刻都需要审视组织的内部资源或成本投向是否指向了企业外部定位的建立、强化与扩大,否则组织必将遭受选择暴力的袭击而迅速衰败。历史毕竟是人创造的,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哟!-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创造人类新历史的伟大愿景。噫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壮哉伟哉,心向往之……
邓德隆
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
写于2011年7月
改于2017年8月
序二
定位理论
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刊登"定位时代来临"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0年。自1981年《定位》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0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当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0多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上"水土不服"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的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是仁者见仁的问题,很难有实质性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则高下立现。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盈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的六大电子企业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盈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是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与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通用电气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的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能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新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0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的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两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品牌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2012年2月于上海陆家嘴
序一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人类工作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在泰勒之前,人类的精密制造只能依赖于能工巧匠(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养,且人数不多),泰勒通过将复杂的工艺解构为简单的零部件后再组装的方式,使得即便苏格拉底或者鲁班再世恐怕也未必能造出来的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现在连普通的农民工都可以大批量制造出来。"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爆炸式提高,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他们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主要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大幅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推进。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据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为了因应知识社会的来临,彼得·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学科的系统建立与广泛传播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使社会能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这是人类工作史上第二次"更聪明地工作"。
在现代社会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知识分子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多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还创造出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要衡量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正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是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但是因为有了管理,乃至于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逐渐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知识员工所持有。从财富总量上看,再大的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巨富)与知识员工持有的财富比较起来,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更重要的是,就财富的性质而言,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顶级专才。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不但在同一知识或特长领域中竞争将空前激烈,赢家通吃,而且在不同知识领域中也充满着相互争辉、相互替代的竞争。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型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型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的跨界打劫。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巨变! 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竞争重心的转移
在科学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多快好省地制造产品,因此竞争的重心在工厂,工厂同时也是经济链中的权力中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定价多少都由工厂说了算,销售商与顾客的意愿无足轻重。福特的名言是这一时代权力掌握者的最好写照-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汽车,只要它是黑色的。在组织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相应地,竞争的重心由工厂转移到了市场,竞争重心的转移必然导致经济权力的同步转移,离顾客更近的渠道商就成了经济链中的权力掌握者。马云巨大的影响力(权力)并不在于他是中国首富,而在于他掌控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渠道。现在,仅把货品铺上渠道已经远远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了。新时代的赢家在于能在顾客心智中赢得一席之地,即竞争的重心已由市场转移至心智,经济权力也就由渠道转移至顾客,谁能获取顾客心智的力量,谁就能摆脱渠道商的控制而握有经济链中的主导权力,连渠道本身的型态也必将被顾客心智力量迅速重构。在心智时代,顾客选择的力量掌握了任何一家企业、任何渠道的绝对的生杀大权。
选择的暴力
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品类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车型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甚至整个汽车品类都将面临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高铁、短途飞机等新一代跨界替代的竞争压力。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对抗选择的暴力在竞争中胜出,赢得顾客的选择而获取成长的动力,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不堪。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劳特先生强调"二元法则"还将演进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律则。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占据一个独一无二位置的品牌,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终将被选择的暴力迅速摧毁,从现实中消失。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而不是人们通常误以为的是资本在背后推动着购并,资本只是或被迫或顺应顾客心智力量的结果。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购并浪潮只会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竞争重心转移到心智将给组织社会带来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之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时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的。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选择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登录任何一家购物网站,这种缺乏独特定位的平庸品牌恐怕更要在90%以上。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吊诡的是,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等改进效率的手段不但没能缓解这一问题,反而加剧了这种动荡。原因也很简单,大量技术的运用只是提升了组织内部供应的效率,而组织的挑战主要不在内部,而是外部的失序与拥挤。加强内部供应的"军备竞赛"只使得供应能力彼此升高而已。虽然组织内部的效率并不是没有提高的空间,但组织的挑战主要是供应严重过剩导致的外部拥挤,如果不能精准定位,内部供应能力提高再多也很难转化为外部成果。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化"选择暴力"为"选择动力"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现,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采用"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组织外部)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所说的:"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对于这套方法,泰勒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艾·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 "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 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递进为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正因为竞争是在心智中展开的,我们不可能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实体塞入顾客心智,我们只能将代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符号-品牌植入顾客心智,所以定位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品牌,这也意味着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而是品牌。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已70多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蕴酿了40多年。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由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这些组织内部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组织外部的心智资源(占据一个定位)。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企业经营中最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要将所有资源集中起来抢占一个定位,使品牌成为顾客心智中定位的代名词,企业因此才能获得来自顾客心智中的选择力量。所以,这个代名词才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大油田、大资源,借用德鲁克的用语,即开启了"心智力量战略"(mind power strategy)。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可口可乐的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一反"不碰高科技股"的原则而购买苹果的股票,巴菲特回答说,在我的孙子辈及其朋友的心智中,iPhone的品牌已经是智能手机的代名词,我看重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心智份额(大意,非原语)。对于巴菲特这样的长期投资者而言,企业强大的心智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内在价值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盈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盈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最大的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心智资源(定位)而不顾盈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活老品牌的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重新定位》),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宝马通过重新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新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东阿阿胶通过从"补血圣药"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从逐渐萎缩的"贫血"市场转向了广阔壮大的"滋补养生"大市场,10年间,其净利润从1亿元升至近20亿元。
定位引领运营效率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加多宝(2012年之前打造的品牌为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加多宝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出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7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瓜子网通过将二手车C2C交易模式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从而减化了大量的运营活动,通过舍弃不符合直卖定位的各种模式实现了资源的聚焦和企业的内外一致、上下同欲,创办仅两年就成为二手车交易的领导者,估值达25亿美元,实现了高效的成长。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做管理非常类似。由于对定位功能客观存在缺乏"觉悟",即缺乏自觉意识,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成功定位,挥刀自戕的现象屡屡发生、层出不穷。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会浪费企业巨大的资产,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有一些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时有发生……
伟大的愿景: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展望未来,其意义非同一般。我们毕竟错过了前面两次生产力爆炸的最佳时机,两次与巨大历史机遇擦肩而过(万幸的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赶上了这两次生产力浪潮的尾声),而第三次生产力浪潮中国却是与世界同步。种种迹象显示:很可能,中国正走在第三次生产力浪潮的前头。继续保持并发展这一良好势头,中国就大有希望-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认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着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历史充满了偶然,历史的前进更往往是在悲剧中前行。李泽厚先生曾提出一个深刻的历史哲学: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尽管历史与伦理二者都具价值,吊诡的是,二者总是矛盾背反、冲突不断,一方的前进总要以另一方的倒退为代价,特别是在历史的转型期更是如此。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惨重的伦理道德沦陷的巨大代价,才使人类发现了泰勒生产方式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价值而对其全面采用。我们是否还会重演历史,只有付出巨大的代价与牺牲之后才能真正重视、了解定位的强大功用,从而全面引发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大爆发呢?德鲁克先生的实践证明,只要知识阶层肩负起对社会的担当、责任,我们完全可以避免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在取得这一辉煌的管理成就之后,现在再次需要知识分子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将目光与努力从组织内部转向组织外部,在顾客心智中确立定位,从而引领组织内部所有资源实现高效配置。
毫不夸张地说,在信息时代,随着科技与全球化的演进,几乎一切人类组织都需要进行彻底的再造与不断的重新定位,且时时刻刻都需要审视组织的内部资源或成本投向是否指向了企业外部定位的建立、强化与扩大,否则组织必将遭受选择暴力的袭击而迅速衰败。历史毕竟是人创造的,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哟!-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创造人类新历史的伟大愿景。噫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壮哉伟哉,心向往之……
邓德隆
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
写于2011年7月
改于2017年8月
序二
定位理论
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刊登"定位时代来临"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0年。自1981年《定位》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0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当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0多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上"水土不服"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的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是仁者见仁的问题,很难有实质性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则高下立现。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盈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的六大电子企业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盈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是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与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通用电气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的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能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新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0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的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两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品牌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2012年2月于上海陆家嘴
序二
定位理论
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刊登"定位时代来临"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0年。自1981年《定位》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0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当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0多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上"水土不服"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的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是仁者见仁的问题,很难有实质性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则高下立现。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盈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的六大电子企业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盈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是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与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通用电气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的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能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新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0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的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两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品牌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2012年2月于上海陆家嘴
---------------------------营销革命(经典重译版)---------------------------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人类工作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在泰勒之前,人类的精密制造只能依赖于能工巧匠(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养,且人数不多),泰勒通过将复杂的工艺解构为简单的零部件后再组装的方式,使得即便苏格拉底或者鲁班再世恐怕也未必能造出来的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现在连普通的农民工都可以大批量制造出来。“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爆炸式提高,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他们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主要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大幅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推进。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据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为了因应知识社会的来临,彼得·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学科的系统建立与广泛传播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使社会能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这是人类工作史上第二次“更聪明地工作”。
在现代社会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知识分子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多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还创造出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要衡量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正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是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但是因为有了管理,乃至于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逐渐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知识员工所持有。从财富总量上看,再大的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巨富)与知识员工持有的财富比较起来,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更重要的是,就财富的性质而言,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顶级专才。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不但在同一知识或特长领域中竞争将空前激烈,赢家通吃,而且在不同知识领域中也充满着相互争辉、相互替代的竞争。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型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型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的跨界打劫。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巨变! 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竞争重心的转移
在科学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多快好省地制造产品,因此竞争的重心在工厂,工厂同时也是经济链中的权力中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定价多少都由工厂说了算,销售商与顾客的意愿无足轻重。福特的名言是这一时代权力掌握者的最好写照—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汽车,只要它是黑色的。在组织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相应地,竞争的重心由工厂转移到了市场,竞争重心的转移必然导致经济权力的同步转移,离顾客更近的渠道商就成了经济链中的权力掌握者。马云巨大的影响力(权力)并不在于他是中国首富,而在于他掌控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渠道。现在,仅把货品铺上渠道已经远远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了。新时代的赢家在于能在顾客心智中赢得一席之地,即竞争的重心已由市场转移至心智,经济权力也就由渠道转移至顾客,谁能获取顾客心智的力量,谁就能摆脱渠道商的控制而握有经济链中的主导权力,连渠道本身的型态也必将被顾客心智力量迅速重构。在心智时代,顾客选择的力量掌握了任何一家企业、任何渠道的绝对的生杀大权。
选择的暴力
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品类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车型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甚至整个汽车品类都将面临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高铁、短途飞机等新一代跨界替代的竞争压力。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对抗选择的暴力在竞争中胜出,赢得顾客的选择而获取成长的动力,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不堪。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劳特先生强调“二元法则”还将演进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律则。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占据一个独一无二位置的品牌,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终将被选择的暴力迅速摧毁,从现实中消失。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而不是人们通常误以为的是资本在背后推动着购并,资本只是或被迫或顺应顾客心智力量的结果。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购并浪潮只会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竞争重心转移到心智将给组织的社会带来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之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时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的。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选择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登录任何一家购物网站,这种缺乏独特定位的平庸品牌恐怕更要在90%以上。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吊诡的是,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等改进效率的手段不但没能缓解这一问题,反而加剧了这种动荡。原因也很简单,大量技术的运用只是提升了组织内部供应的效率,而组织的挑战主要不在内部,而是外部的失序与拥挤。加强内部供应的“军备竞赛”只使得供应能力彼此升高而已。虽然组织内部的效率并不是没有提高的空间,但组织的挑战主要是供应严重过剩导致的外部拥挤,如果不能精准定位,内部供应能力提高再多也很难转化为外部成果。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化“选择暴力”为“选择动力”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现,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采用“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组织外部)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所说的:“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对于这套方法泰勒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艾·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 “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 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递进为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正因为竞争是在心智中展开的,我们不可能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实体塞入顾客心智,我们只能将代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符号—品牌植入顾客心智,所以定位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品牌,这也意味着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而是品牌。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已70多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蕴酿了40多年。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由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这些组织内部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组织外部的心智资源(占据一个定位)。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企业经营中最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要将所有资源集中起来抢占一个定位,使品牌成为顾客心智中定位的代名词,企业因此才能获得来自顾客心智中的选择力量。所以,这个代名词才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大油田、大资源,借用德鲁克的用语,即开启了“心智力量战略”(mind power strategy)。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可口可乐的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一反“不碰高科技股”的原则而购买苹果的股票,巴菲特回答说,在我的孙子辈及其朋友的心智中,iPhone的品牌已经是智能手机的代名词,我看重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心智份额(大意,非原语)。对于巴菲特这样的长期投资者而言,企业强大的心智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内在价值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盈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盈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最大的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心智资源(定位)而不顾盈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活老品牌的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重新定位》),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宝马通过重新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新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东阿阿胶通过从“补血圣药”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从逐渐萎缩的“贫血”市场转向了广阔壮大的“滋补养生”大市场,10年间,其净利润从1亿元升至近20亿元。
定位引领运营效率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加多宝(2012年之前打造的品牌为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加多宝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出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7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瓜子网通过将二手车C2C交易模式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从而减化了大量的运营活动,通过舍弃不符合直卖定位的各种模式实现了资源的聚焦和企业的内外一致、上下同欲,创办仅两年就成为二手车交易的领导者,估值达25亿美元,实现了高效的成长。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做管理非常类似。由于对定位功能客观存在缺乏“觉悟”,即缺乏自觉意识,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成功定位,挥刀自戕的现象屡屡发生、层出不穷。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会浪费企业巨大的资产,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有一些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时有发生……
伟大的愿景: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展望未来,其意义非同一般。我们毕竟错过了前面两次生产力爆炸的最佳时机,两次与巨大历史机遇擦肩而过(万幸的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赶上了这两次生产力浪潮的尾声),而第三次生产力浪潮中国却是与世界同步。种种迹象显示:很可能,中国正走在第三次生产力浪潮的前头。继续保持并发展这一良好势头,中国就大有希望—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认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着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历史充满了偶然,历史的前进更往往是在悲剧中前行。李泽厚先生曾提出一个深刻的历史哲学: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尽管历史与伦理二者都具价值,吊诡的是,二者总是矛盾背反、冲突不断,一方的前进总要以另一方的倒退为代价,特别是在历史的转型期更是如此。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惨重的伦理道德沦陷的巨大代价,才使人类发现了泰勒生产方式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价值而对其全面采用。我们是否还会重演历史,只有付出巨大的代价与牺牲之后才能真正重视、了解定位的强大功用,从而全面引发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大爆发呢?德鲁克先生的实践证明,只要知识阶层肩负起对社会的担当、责任,我们完全可以避免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在取得这一辉煌的管理成就之后,现在再次需要知识分子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将目光与努力从组织内部转向组织外部,在顾客心智中确立定位,从而引领组织内部所有资源实现高效配置。
毫不夸张地说,在信息时代,随着科技与全球化的演进,几乎一切人类组织都需要进行彻底的再造与不断的重新定位,且时时刻刻都需要审视组织的内部资源或成本投向是否指向了企业外部定位的建立、强化与扩大,否则组织必将遭受选择暴力的袭击而迅速衰败。历史毕竟是人创造的,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哟!—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创造人类新历史的伟大愿景。噫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壮哉伟哉,心向往之……
邓德隆
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
写于2011年7月
改于2017年8月
序二
定位理论
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刊登“定位时代来临”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0年。自1981年《定位》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0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当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0多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上“水土不服”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的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是仁者见仁的问题,很难有实质性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则高下立现。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盈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的六大电子企业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盈利水平。
定位理论正是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与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通用电气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的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能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新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对美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之源,乃至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40年的实践同时证明,在不同文化、体制下,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A模式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公司受“聚焦”思想的影响,果断砍掉橡胶、造纸、彩电(当时诺基亚为欧洲第二大彩电品牌)等大部分业务,聚焦于手机品类,仅仅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超越百年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一大企业。(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未及时吸收定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握分化趋势,在智能手机品类推出新品牌,如今陷入新的困境。)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关键正是在发挥日本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的同时学习了A模式的经验。以丰田为例,丰田长期聚焦于汽车领域,不断创新品类,并启用独立新品牌,先后创建了日本中级车代表丰田、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年轻人的汽车品牌赛恩,最近又将混合动力汽车品牌普锐斯,这些基于新品类的独立品牌推动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同属电子行业的两家日本企业任天堂和索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索尼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其业务分散,属于典型的J模式企业。任天堂则是典型的A模式企业:依靠聚焦于游戏机领域,开创了家庭游戏机品类。尽管任天堂的营业额只有索尼的十几分之一,但其利润率一直远超过索尼。以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为例,索尼销售收入704亿美元,利润率1.7%;任天堂销售收入43亿美元,利润率是22%。当年任天堂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索尼,一度接近索尼市值的两倍,至今仍保持市值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J模式发展,最后陷入行业性低迷,以海尔最具代表性。海尔以冰箱起家,在“满足顾客需求”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根据海尔公布的营业数据估算,海尔的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难怪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感叹“海尔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家电企业中典型的A模式企业—格力,通过聚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实现了5%~6%的利润率,与全球A模式企业的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毫无例外都属于A模式,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力、汽车企业中的长城、烟草品牌中的中华、白酒品牌中的茅台和洋河、啤酒品牌中的雪花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A模式背后的理论—定位理论的学习,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20年来著作的传播以及早期实践企业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由此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定位理论也必将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如此,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成为可能。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2012年2月于上海陆家嘴
---------------------------商战(经典重译版)---------------------------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人类工作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在泰勒之前,人类的精密制造只能依赖于能工巧匠(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养,且人数不多),泰勒通过将复杂的工艺解构为简单的零部件后再组装的方式,使得即便苏格拉底或者鲁班再世恐怕也未必能造出来的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现在连普通的农民工都可以大批量制造出来。“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爆炸式提高,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他们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主要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大幅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推进。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据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为了因应知识社会的来临,彼得·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学科的系统建立与广泛传播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使社会能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这是人类工作史上第二次“更聪明地工作”。
在现代社会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知识分子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多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还创造出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要衡量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正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是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但是因为有了管理,乃至于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逐渐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知识员工所持有。从财富总量上看,再大的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巨富)与知识员工持有的财富比较起来,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更重要的是,就财富的性质而言,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顶级专才。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不但在同一知识或特长领域中竞争将空前激烈,赢家通吃,而且在不同知识领域中也充满着相互争辉、相互替代的竞争。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型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型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的跨界打劫。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巨变! 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竞争重心的转移
在科学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多快好省地制造产品,因此竞争的重心在工厂,工厂同时也是经济链中的权力中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定价多少都由工厂说了算,销售商与顾客的意愿无足轻重。福特的名言是这一时代权力掌握者的最好写照—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汽车,只要它是黑色的。在组织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相应地,竞争的重心由工厂转移到了市场,竞争重心的转移必然导致经济权力的同步转移,离顾客更近的渠道商就成了经济链中的权力掌握者。马云巨大的影响力(权力)并不在于他是中国首富,而在于他掌控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渠道。现在,仅把货品铺上渠道已经远远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了。新时代的赢家在于能在顾客心智中赢得一席之地,即竞争的重心已由市场转移至心智,经济权力也就由渠道转移至顾客,谁能获取顾客心智的力量,谁就能摆脱渠道商的控制而握有经济链中的主导权力,连渠道本身的型态也必将被顾客心智力量迅速重构。在心智时代,顾客选择的力量掌握了任何一家企业、任何渠道的绝对的生杀大权。
选择的暴力
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品类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车型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甚至整个汽车品类都将面临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高铁、短途飞机等新一代跨界替代的竞争压力。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对抗选择的暴力在竞争中胜出,赢得顾客的选择而获取成长的动力,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不堪。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劳特先生强调“二元法则”还将演进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律则。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占据一个独一无二位置的品牌,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终将被选择的暴力迅速摧毁,从现实中消失。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而不是人们通常误以为的是资本在背后推动着购并,资本只是或被迫或顺应顾客心智力量的结果。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购并浪潮只会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竞争重心转移到心智将给组织社会带来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之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时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的。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选择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登录任何一家购物网站,这种缺乏独特定位的平庸品牌恐怕更要在90%以上。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吊诡的是,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等改进效率的手段不但没能缓解这一问题,反而加剧了这种动荡。原因也很简单,大量技术的运用只是提升了组织内部供应的效率,而组织的挑战主要不在内部,而是外部的失序与拥挤。加强内部供应的“军备竞赛”只使得供应能力彼此升高而已。虽然组织内部的效率并不是没有提高的空间,但组织的挑战主要是供应严重过剩导致的外部拥挤,如果不能精准定位,内部供应能力提高再多也很难转化为外部成果。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化“选择暴力”为“选择动力”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现,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采用“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组织外部)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所说的:“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对于这套方法,泰勒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艾·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 “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 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递进为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正因为竞争是在心智中展开的,我们不可能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实体塞入顾客心智,我们只能将代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符号—品牌植入顾客心智,所以定位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品牌,这也意味着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而是品牌。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已70多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蕴酿了40多年。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由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这些组织内部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组织外部的心智资源(占据一个定位)。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企业经营中最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要将所有资源集中起来抢占一个定位,使品牌成为顾客心智中定位的代名词,企业因此才能获得来自顾客心智中的选择力量。所以,这个代名词才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大油田、大资源,借用德鲁克的用语,即开启了“心智力量战略”(mind power strategy)。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可口可乐的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一反“不碰高科技股”的原则而购买苹果的股票,巴菲特回答说,在我的孙子辈及其朋友的心智中,iPhone的品牌已经是智能手机的代名词,我看重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心智份额(大意,非原语)。对于巴菲特这样的长期投资者而言,企业强大的心智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内在价值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盈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盈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最大的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心智资源(定位)而不顾盈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活老品牌的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重新定位》),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宝马通过重新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新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东阿阿胶通过从“补血圣药”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从逐渐萎缩的“贫血”市场转向了广阔壮大的“滋补养生”大市场,10年间,其净利润从1亿元升至近20亿元。
定位引领运营效率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加多宝(2012年之前打造的品牌为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加多宝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出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7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瓜子网通过将二手车C2C交易模式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从而减化了大量的运营活动,通过舍弃不符合直卖定位的各种模式实现了资源的聚焦和企业的内外一致、上下同欲,创办仅两年就成为二手车交易的领导者,估值达25亿美元,实现了高效的成长。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做管理非常类似。由于对定位功能客观存在缺乏“觉悟”,即缺乏自觉意识,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成功定位,挥刀自戕的现象屡屡发生、层出不穷。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会浪费企业巨大的资产,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有一些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时有发生……
伟大的愿景: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展望未来,其意义非同一般。我们毕竟错过了前面两次生产力爆炸的最佳时机,两次与巨大历史机遇擦肩而过(万幸的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赶上了这两次生产力浪潮的尾声),而第三次生产力浪潮中国却是与世界同步。种种迹象显示:很可能,中国正走在第三次生产力浪潮的前头。继续保持并发展这一良好势头,中国就大有希望—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认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着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历史充满了偶然,历史的前进更往往是在悲剧中前行。李泽厚先生曾提出一个深刻的历史哲学: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尽管历史与伦理二者都具价值,吊诡的是,二者总是矛盾背反、冲突不断,一方的前进总要以另一方的倒退为代价,特别是在历史的转型期更是如此。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惨重的伦理道德沦陷的巨大代价,才使人类发现了泰勒生产方式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价值而对其全面采用。我们是否还会重演历史,只有付出巨大的代价与牺牲之后才能真正重视、了解定位的强大功用,从而全面引发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大爆发呢?德鲁克先生的实践证明,只要知识阶层肩负起对社会的担当、责任,我们完全可以避免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在取得这一辉煌的管理成就之后,现在再次需要知识分子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将目光与努力从组织内部转向组织外部,在顾客心智中确立定位,从而引领组织内部所有资源实现高效配置。
毫不夸张地说,在信息时代,随着科技与全球化的演进,几乎一切人类组织都需要进行彻底的再造与不断的重新定位,且时时刻刻都需要审视组织的内部资源或成本投向是否指向了企业外部定位的建立、强化与扩大,否则组织必将遭受选择暴力的袭击而迅速衰败。历史毕竟是人创造的,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哟!—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创造人类新历史的伟大愿景。噫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壮哉伟哉,心向往之……
邓德隆
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
写于2011年7月
改于2017年8月
---------------------------特劳特营销十要(经典重译版)---------------------------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人类工作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在泰勒之前,人类的精密制造只能依赖于能工巧匠(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养,且人数不多),泰勒通过将复杂的工艺解构为简单的零部件后再组装的方式,使得即便苏格拉底或者鲁班再世恐怕也未必能造出来的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现在连普通的农民工都可以大批量制造出来。“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爆炸式提高,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他们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主要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大幅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推进。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据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为了因应知识社会的来临,彼得·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学科的系统建立与广泛传播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使社会能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这是人类工作史上第二次“更聪明地工作”。
在现代社会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知识分子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多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还创造出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要衡量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正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是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但是因为有了管理,乃至于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逐渐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知识员工所持有。从财富总量上看,再大的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巨富)与知识员工持有的财富比较起来,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更重要的是,就财富的性质而言,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顶级专才。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不但在同一知识或特长领域中竞争将空前激烈,赢家通吃,而且在不同知识领域中也充满着相互争辉、相互替代的竞争。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型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型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的跨界打劫。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巨变!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竞争重心的转移
在科学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多快好省地制造产品,因此竞争的重心在工厂,工厂同时也是经济链中的权力中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定价多少都由工厂说了算,销售商与顾客的意愿无足轻重。福特的名言是这一时代权力掌握者的最好写照—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汽车,只要它是黑色的。在组织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相应地,竞争的重心由工厂转移到了市场,竞争重心的转移必然导致经济权力的同步转移,离顾客更近的渠道商就成了经济链中的权力掌握者。马云巨大的影响力(权力)并不在于他是中国首富,而在于他掌控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渠道。现在,仅把货品铺上渠道已经远远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了。新时代的赢家在于能在顾客心智中赢得一席之地,即竞争的重心已由市场转移至心智,经济权力也就由渠道转移至顾客,谁能获取顾客心智的力量,谁就能摆脱渠道商的控制而握有经济链中的主导权力,连渠道本身的型态也必将被顾客心智力量迅速重构。在心智时代,顾客选择的力量掌握了任何一家企业、任何渠道的绝对的生杀大权。
选择的暴力
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品类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车型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甚至整个汽车品类都将面临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高铁、短途飞机等新一代跨界替代的竞争压力。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对抗选择的暴力在竞争中胜出,赢得顾客的选择而获取成长的动力,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不堪。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劳特先生强调“二元法则”还将演进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律则。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占据一个独一无二位置的品牌,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终将被选择的暴力迅速摧毁,从现实中消失。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而不是人们通常误以为的是资本在背后推动着购并,资本只是或被迫或顺应顾客心智力量的结果。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购并浪潮只会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竞争重心转移到心智将给组织的社会带来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之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时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的。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选择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登录任何一家购物网站,这种缺乏独特定位的平庸品牌恐怕更要在90%以上。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吊诡的是,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等改进效率的手段不但没能缓解这一问题,反而加剧了这种动荡。原因也很简单,大量技术的运用只是提升了组织内部供应的效率,而组织的挑战主要不在内部,而是外部的失序与拥挤。加强内部供应的“军备竞赛”只使得供应能力彼此升高而已。虽然组织内部的效率并不是没有提高的空间,但组织的挑战主要是供应严重过剩导致的外部拥挤,如果不能精准定位,内部供应能力提高再多也很难转化为外部成果。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化“选择暴力”为“选择动力”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现,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采用“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组织外部)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所说的:“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对于这套方法泰勒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艾·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 “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 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递进为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正因为竞争是在心智中展开的,我们不可能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实体塞入顾客心智,我们只能将代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符号—品牌植入顾客心智,所以定位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品牌,这也意味着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而是品牌。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已70多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蕴酿了40多年。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由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这些组织内部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组织外部的心智资源(占据一个定位)。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企业经营中最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要将所有资源集中起来抢占一个定位,使品牌成为顾客心智中定位的代名词,企业因此才能获得来自顾客心智中的选择力量。所以,这个代名词才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大油田、大资源,借用德鲁克的用语,即开启了“心智力量战略”(mind power strategy)。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可口可乐的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一反“不碰高科技股”的原则而购买苹果的股票,巴菲特回答说,在我的孙子辈及其朋友的心智中,iPhone的品牌已经是智能手机的代名词,我看重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心智份额(大意,非原语)。对于巴菲特这样的长期投资者而言,企业强大的心智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内在价值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盈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盈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最大的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心智资源(定位)而不顾盈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活老品牌的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重新定位》),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宝马通过重新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新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东阿阿胶通过从“补血圣药”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从逐渐萎缩的“贫血”市场转向了广阔壮大的“滋补养生”大市场,10年间其净利润从1亿元升至近20亿元。
定位引领运营效率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加多宝(2012年之前打造的品牌为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加多宝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出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7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瓜子网通过将二手车C2C交易模式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从而减化了大量的运营活动,通过舍弃不符合直卖定位的各种模式实现了资源的聚焦和企业的内外一致、上下同欲,创办仅两年就成为二手车交易的领导者,估值达25亿美元,实现了高效的成长。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做管理非常类似。由于对定位功能客观存在缺乏“觉悟”,即缺乏自觉意识,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成功定位,挥刀自戕的现象屡屡发生、层出不穷。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会浪费企业巨大的资产,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有一些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时有发生……
伟大的愿景: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展望未来,其意义非同一般。我们毕竟错过了前面两次生产力爆炸的最佳时机,两次与巨大历史机遇擦肩而过(万幸的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赶上了这两次生产力浪潮的尾声),而第三次生产力浪潮中国却是与世界同步。种种迹象显示:很可能,中国正走在第三次生产力浪潮的前头。继续保持并发展这一良好势头,中国就大有希望—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认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着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历史充满了偶然,历史的前进更往往是在悲剧中前行。李泽厚先生曾提出一个深刻的历史哲学: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尽管历史与伦理二者都具价值,吊诡的是,二者总是矛盾背反、冲突不断,一方的前进总要以另一方的倒退为代价,特别是在历史的转型期更是如此。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惨重的伦理道德沦陷的巨大代价,才使人类发现了泰勒生产方式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价值而对其全面采用。我们是否还会重演历史,只有付出巨大的代价与牺牲之后才能真正重视、了解定位的强大功用,从而全面引发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大爆发呢?德鲁克先生的实践证明,只要知识阶层肩负起对社会的担当、责任,我们完全可以避免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在取得这一辉煌的管理成就之后,现在再次需要知识分子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将目光与努力从组织内部转向组织外部,在顾客心智中确立定位,从而引领组织内部所有资源实现高效配置。
毫不夸张地说,在信息时代,随着科技与全球化的演进,几乎一切人类组织都需要进行彻底的再造与不断的重新定位,且时时刻刻都需要审视组织的内部资源或成本投向是否指向了企业外部定位的建立、强化与扩大,否则组织必将遭受选择暴力的袭击而迅速衰败。历史毕竟是人创造的,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哟!—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创造人类新历史的伟大愿景。噫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壮哉伟哉,心向往之……
邓德隆
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
写于2011年7月
改于2017年8月
---------------------------重新定位(经典重译版)---------------------------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人类工作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在泰勒之前,人类的精密制造只能依赖于能工巧匠(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养,且人数不多),泰勒通过将复杂的工艺解构为简单的零部件后再组装的方式,使得即便苏格拉底或者鲁班再世恐怕也未必能造出来的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现在连普通的农民工都可以大批量制造出来。“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爆炸式提高,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他们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主要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大幅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推进。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据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为了因应知识社会的来临,彼得·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学科的系统建立与广泛传播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使社会能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这是人类工作史上第二次“更聪明地工作”。
在现代社会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知识分子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多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还创造出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要衡量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正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是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但是因为有了管理,乃至于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逐渐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知识员工所持有。从财富总量上看,再大的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巨富)与知识员工持有的财富比较起来,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更重要的是,就财富的性质而言,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顶级专才。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不但在同一知识或特长领域中竞争将空前激烈,赢家通吃,而且在不同知识领域中也充满着相互争辉、相互替代的竞争。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型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型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的跨界打劫。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巨变! 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竞争重心的转移
在科学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多快好省地制造产品,因此竞争的重心在工厂,工厂同时也是经济链中的权力中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定价多少都由工厂说了算,销售商与顾客的意愿无足轻重。福特的名言是这一时代权力掌握者的最好写照—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汽车,只要它是黑色的。在组织管理时代,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相应地,竞争的重心由工厂转移到了市场,竞争重心的转移必然导致经济权力的同步转移,离顾客更近的渠道商就成了经济链中的权力掌握者。马云巨大的影响力(权力)并不在于他是中国首富,而在于他掌控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渠道。现在,仅把货品铺上渠道已经远远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了。新时代的赢家在于能在顾客心智中赢得一席之地,即竞争的重心已由市场转移至心智,经济权力也就由渠道转移至顾客,谁能获取顾客心智的力量,谁就能摆脱渠道商的控制而握有经济链中的主导权力,连渠道本身的型态也必将被顾客心智力量迅速重构。在心智时代,顾客选择的力量掌握了任何一家企业、任何渠道的绝对的生杀大权。
选择的暴力
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品类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车型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甚至整个汽车品类都将面临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高铁、短途飞机等新一代跨界替代的竞争压力。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对抗选择的暴力在竞争中胜出,赢得顾客的选择而获取成长的动力,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不堪。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劳特先生强调“二元法则”还将演进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律则。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占据一个独一无二位置的品牌,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终将被选择的暴力迅速摧毁,从现实中消失。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而不是人们通常误以为的是资本在背后推动着购并,资本只是或被迫或顺应顾客心智力量的结果。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购并浪潮只会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竞争重心转移到心智将给组织社会带来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之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时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的。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选择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登录任何一家购物网站,这种缺乏独特定位的平庸品牌恐怕更要在90%以上。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吊诡的是,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等改进效率的手段不但没能缓解这一问题,反而加剧了这种动荡。原因也很简单,大量技术的运用只是提升了组织内部供应的效率,而组织的挑战主要不在内部,而是外部的失序与拥挤。加强内部供应的“军备竞赛”只使得供应能力彼此升高而已。虽然组织内部的效率并不是没有提高的空间,但组织的挑战主要是供应严重过剩导致的外部拥挤,如果不能精准定位,内部供应能力提高再多也很难转化为外部成果。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化“选择暴力”为“选择动力”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现,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采用“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组织外部)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所说的:“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对于这套方法,泰勒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艾·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 “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 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递进为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正因为竞争是在心智中展开的,我们不可能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实体塞入顾客心智,我们只能将代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符号—品牌植入顾客心智,所以定位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品牌,这也意味着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而是品牌。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已70多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蕴酿了40多年。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由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这些组织内部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组织外部的心智资源(占据一个定位)。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企业经营中最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要将所有资源集中起来抢占一个定位,使品牌成为顾客心智中定位的代名词,企业因此才能获得来自顾客心智中的选择力量。所以,这个代名词才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大油田、大资源,借用德鲁克的用语,即开启了“心智力量战略”(mind power strategy)。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可口可乐的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一反“不碰高科技股”的原则而购买苹果的股票,巴菲特回答说,在我的孙子辈及其朋友的心智中,iPhone的品牌已经是智能手机的代名词,我看重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心智份额(大意,非原语)。对于巴菲特这样的长期投资者而言,企业强大的心智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内在价值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盈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盈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占有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最大的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心智资源(定位)而不顾盈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活老品牌的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重新定位》),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宝马通过重新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新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东阿阿胶通过从“补血圣药”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从逐渐萎缩的“贫血”市场转向了广阔壮大的“滋补养生”大市场,10年间,其净利润从1亿元升至近20亿元。
定位引领运营效率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加多宝(2012年之前打造的品牌为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加多宝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出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7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瓜子网通过将二手车C2C交易模式定位为“二手车直卖网”,从而减化了大量的运营活动,通过舍弃不符合直卖定位的各种模式实现了资源的聚焦和企业的内外一致、上下同欲,创办仅两年就成为二手车交易的领导者,估值达25亿美元,实现了高效的成长。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做管理非常类似。由于对定位功能客观存在缺乏“觉悟”,即缺乏自觉意识,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成功定位,挥刀自戕的现象屡屡发生、层出不穷。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会浪费企业巨大的资产,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有一些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时有发生……
伟大的愿景: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展望未来,其意义非同一般。我们毕竟错过了前面两次生产力爆炸的最佳时机,两次与巨大历史机遇擦肩而过(万幸的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赶上了这两次生产力浪潮的尾声),而第三次生产力浪潮中国却是与世界同步。种种迹象显示:很可能,中国正走在第三次生产力浪潮的前头。继续保持并发展这一良好势头,中国就大有希望—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认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着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历史充满了偶然,历史的前进更往往是在悲剧中前行。李泽厚先生曾提出一个深刻的历史哲学: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尽管历史与伦理二者都具价值,吊诡的是,二者总是矛盾背反、冲突不断,一方的前进总要以另一方的倒退为代价,特别是在历史的转型期更是如此。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惨重的伦理道德沦陷的巨大代价,才使人类发现了泰勒生产方式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价值而对其全面采用。我们是否还会重演历史,只有付出巨大的代价与牺牲之后才能真正重视、了解定位的强大功用,从而全面引发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大爆发呢?德鲁克先生的实践证明,只要知识阶层肩负起对社会的担当、责任,我们完全可以避免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在取得这一辉煌的管理成就之后,现在再次需要知识分子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将目光与努力从组织内部转向组织外部,在顾客心智中确立定位,从而引领组织内部所有资源实现高效配置。
毫不夸张地说,在信息时代,随着科技与全球化的演进,几乎一切人类组织都需要进行彻底的再造与不断的重新定位,且时时刻刻都需要审视组织的内部资源或成本投向是否指向了企业外部定位的建立、强化与扩大,否则组织必将遭受选择暴力的袭击而迅速衰败。历史毕竟是人创造的,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到第二次文艺复兴—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创造人类新历史的伟大愿景。噫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壮哉伟哉,心向往之……
邓德隆
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
写于2011年7月
改于2017年8月
---------------------------什么是战略---------------------------
定位:第三次生产率革命
马克思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说。
由此我们终于明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正是因为美国全面运用了泰勒的“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的体力工作者生产率大幅提升,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其他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他还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社会由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对峙的阶级为主导。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转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率的提升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所谓“中国经济奇迹”,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率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去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
体力工作者的生产率大幅提升后,使得人们工作的时间也大幅缩短,这部分“多出来”的时间,转向了休闲与教育。教育时间的延长,又催生了一场更大的社会革命——知识工作者以及知识社会的来临。
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一增长的趋势一直维持到现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白领社会。
在彼得·德鲁克开创管理学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整个社会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被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知识人口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秀才要靠自己找工作,比如做私塾先生、风水及算命先生。就整体社会而言,读书人更是只占社会总人口的很小一部分。白领社会却不同,知识工作者已成为社会的主体,体力工作者相反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这一趋势正在全世界展开。
如果没有管理学,社会不可能容纳这么大的知识群体。通过管理,我们不但为各种组织创造出了大量的知识工作的需求,还知道了借用组织来提升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不像体力工作者的生产率,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知识工作者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工具”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因此,德鲁克说:“运用知识使已有的知识获得最大的生产率,这就是我说的管理。这也意味着,知识社会必然是一个组织社会。”管理学的巨大成就,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几乎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血腥、最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也发生在这一时期。
反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甚至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社会发展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这伟大成就并不是电脑、互联网等新科技的贡献,而是软科技软工具——管理学的成就。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所引发的,但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却平稳得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的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世界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正如泰勒的成就造就了一个知识社会,德鲁克的成就造就了一个物质空前发达、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社会,以至于在任何一个功能领域,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巨变!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中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正如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所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类别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入意料的增长。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厂商提供的车型中挑选。今天,你要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中挑选。’’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赢得顾客的选择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顾客的心智非常有限,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有名的“二元法则”。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位置的品牌,终将从现实中消失。品牌的消失,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的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的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
选择太多与心智有限,给组织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组织本身,而在组织之外的社会功能。当组织的功能因未纳入顾客选择从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是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马克思所重视的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缺乏定位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你可以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多么的令人担忧——这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应运而生,新的生产工具——定位,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明出来。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的“四步工作法”时说:“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这套方法花了泰勒整整20年的时间去实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阿尔·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恰恰也是四步工作法:
首先,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相反,德鲁克问的是“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因选择过多,心智有限,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转向了竞争导向。)
其次,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再次,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最后,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经典丛书之《与众不同》。重要的提醒是:泰勒的工作研究是以个体为单位的,德鲁克的管理学是以组织为单位的,而特劳特的定位是以品牌为单位的。)
这引发了社会生产率的第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率。第二次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的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率。第三次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率。
第一次生产率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管理革命,如果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几近70年。定位自发明至今已逾40年矣!从这套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还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来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经典丛书之《个人定位》)。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组织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了,这些资源的地位都要让位于品牌所代表的心智资源。联想最大的资源并非柳传志先生曾认为的“杨元庆们”,而是联想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电脑的定位,联想成了顾客心智中电脑的代名词。百度最大的资源也不是“李彦宏们”,而是百度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搜索”,从而拥有的心智资源。
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赢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定位(心智资源)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盈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实际上,历史上新的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定位(心智资源)而不顾盈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不仅是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随着第三次生产率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都将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更聪明地工作”——定位的调整,生产率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而从连续巨亏中走出困境,重获辉煌。西南航空通过定位为“单一舱级”,成为美国最盈利的航空公司,其一家公司的市值,超出其他三家资产规模大得多却定位不当的航空公司的总和。宝马通过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可乐”的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仅适用于企业组织,甚至适用于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美国民主党也在采纳了特劳特先生将共和党重新定位为“不称职”而在上次中期选举中大获全胜,又因不坚持即违背定位原则而在此次中期选举中败北(详见特劳特经典丛书之《重新定位》)。在中国,一包小小的乌江榨菜因从原来的“乌江三榨”重新定位为“正宗涪陵榨菜”,而造就了股市上“疯狂的榨菜”。王老吉将凉茶重新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其生产率也获得爆炸性提升。
反之,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则不但新投入顾客不接受,反而将企业巨大的资产浪费甚至使企业走向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经典丛书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值得注意的是,过剩经济时代,并不就意味着德鲁克过时了。恰恰相反,即使在美国与西欧发达国家,组织的生产率仍有待大幅提升,更遑论发展中国家。对于中国来说,不但德鲁克远未过时,还有几亿农民的生产率没有转化为工人的生产率,即使泰勒的知识仍大有可为。这正是中国的挑战,大潮奔涌,短短的几十年里,迫使我们要转千弯,翻千浪——否则怎么办?我们必须要同时利用好这三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来为中国继而为人类开创出一个伟大的时代奠定基石。
邓德隆
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2010年12月3日于上海
---------------------------大品牌大问题---------------------------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我们终于明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现代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这一次生产力革命,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社会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其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一部分转向了休闲,更多地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同样地,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展开。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剩下的都是知识工作者。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知识社会的来临,催生了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彼得·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的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让社会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
在彼得·德鲁克开创管理学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整个社会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被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高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创造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或者说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器官)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对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甚至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的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却因为有了管理,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的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已经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员工所持有。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专家。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将空前激烈。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甚至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剧变!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中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选择的暴力
全球的经济学家们使尽浑身解数,建议政府如何刺激人们消费,而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刺激下更显得无所适从。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类别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型号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在竞争中胜出并赢得顾客,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位置的品牌,终将从现实中消失,而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尽管迄今为止购并的成功率并不高,带给被购并对象的创伤很深,给当地社区的冲击也很大,但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并购浪潮还将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
选择太多与心智有限,给组织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从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那样,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愈来愈糟糕,愈来愈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明出来,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选择“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说:“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这套方法花了泰勒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阿尔·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转向了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几近70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蕴酿了40年。从特劳特商战经典系列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从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组织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了,这些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品牌所代表的心智资源。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联想最大的资源并非柳传志先生曾认为的“杨元庆们”,而是联想这个品牌本身,因为它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电脑的定位,联想成了顾客心智中电脑的代名词。百度最大的资源也不是“李彦宏们”,而是百度这个品牌本身,因为它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搜索”的定位,百度就是搜索的代名词,百度因此拥有搜索这一心智资源。可口可乐的“杨元庆们”“李彦宏们”是谁,没有多少人知道,但不妨碍可口可乐几十年来都是全球第一饮料品牌。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其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这才是巴菲特最看重的内在价值以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赢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定位(心智资源)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赢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定位(心智资源)而不顾赢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发品牌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西南航空通过定位为“单一舱级”,成为美国最赢利的航空公司,单其一家的市值就超出其他三家资产规模大得多却定位不当的航空公司的总和。宝马通过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
定位提升运营绩效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王老吉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七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而且仍在高速成长之中……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管理非常类似。所以,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定位。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则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将企业巨大的资产浪费,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商战经典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都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大面积地发生……
结语:伟大的观念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踏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其意义非同一般。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以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著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这正是中国的挑战。大潮奔涌,短短的几十年里,迫使我们要转千弯,翻千浪,去走完西方走了150年才走完的路—怎么办?我们必须同时利用好这三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来推动历史前进,为中国继而为人类开创出一个伟大的时代奠基石。
邓德隆
特劳特中国区总经理
2011年7月于上海陆家嘴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我们终于明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现代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这一次生产力革命,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社会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其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一部分转向了休闲,更多地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同样地,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展开。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剩下的都是知识工作者。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知识社会的来临,催生了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彼得·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的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让社会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
在彼得·德鲁克开创管理学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整个社会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被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高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创造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或者说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器官)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对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甚至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的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却因为有了管理,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的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已经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员工所持有。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专家。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将空前激烈。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甚至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剧变!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中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选择的暴力
全球的经济学家们使尽浑身解数,建议政府如何刺激人们消费,而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刺激下更显得无所适从。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类别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型号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在竞争中胜出并赢得顾客,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位置的品牌,终将从现实中消失,而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尽管迄今为止购并的成功率并不高,带给被购并对象的创伤很深,给当地社区的冲击也很大,但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并购浪潮还将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
选择太多与心智有限,给组织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从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那样,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愈来愈糟糕,愈来愈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是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明出来,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选择“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说:“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这套方法花了泰勒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阿尔·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转向了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几近70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酝酿了40年。从特劳特商战经典系列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从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组织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了,这些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品牌所代表的心智资源。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联想最大的资源并非柳传志先生曾认为的“杨元庆们”,而是联想这个品牌本身,因为它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电脑的定位,联想成了顾客心智中电脑的代名词。百度最大的资源也不是“李彦宏们”,而是百度这个品牌本身,因为它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搜索”的定位,百度就是搜索的代名词,百度因此拥有搜索这一心智资源。可口可乐的“杨元庆们”“李彦宏们”是谁,没有多少人知道,但不妨碍可口可乐几十年来都是全球第一饮料品牌。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其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这才是巴菲特最看重的内在价值以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赢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定位(心智资源)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赢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定位(心智资源)而不顾赢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发品牌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西南航空通过定位为“单一舱级”,成为美国最赢利的航空公司,单其一家的市值就超出其他三家资产规模大得多却定位不当的航空公司的总和。宝马通过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
定位提升运营绩效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王老吉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七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而且仍在高速成长之中……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管理非常类似。所以,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定位。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则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将企业巨大的资产浪费,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商战经典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都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大面积地发生……
结语:伟大的观念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踏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其意义非同一般。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以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著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这正是中国的挑战。大潮奔涌,短短的几十年里,迫使我们要转千弯,翻千浪,去走完西方走了150年才走完的路—怎么办?我们必须同时利用好这三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来推动历史前进,为中国继而为人类开创出一个伟大的时代奠基石。
邓德隆
特劳特中国区总经理
2011年7月于上海陆家嘴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总序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我们终于明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现代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这一次生产力革命,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社会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其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一部分转向了休闲,更多地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同样地,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展开。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剩下的都是知识工作者。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知识社会的来临,催生了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彼得·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的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让社会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
在彼得·德鲁克开创管理学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整个社会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被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高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创造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或者说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器官)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对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甚至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的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却因为有了管理,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的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已经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员工所持有。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专家。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将空前激烈。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甚至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剧变!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中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选择的暴力
全球的经济学家们使尽浑身解数,建议政府如何刺激人们消费,而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刺激下更显得无所适从。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类别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型号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在竞争中胜出并赢得顾客,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位置的品牌,终将从现实中消失,而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尽管迄今为止购并的成功率并不高,带给被购并对象的创伤很深,给当地社区的冲击也很大,但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并购浪潮还将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
选择太多与心智有限,给组织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从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那样,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愈来愈糟糕,愈来愈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是多么地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明出来,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选择“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说:“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这套方法花了泰勒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阿尔·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转向了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几近70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酝酿了40年。从特劳特商战经典系列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从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组织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了,这些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品牌所代表的心智资源。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联想最大的资源并非柳传志先生曾认为的“杨元庆们”,而是联想这个品牌本身,因为它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电脑的定位,联想成了顾客心智中电脑的代名词。百度最大的资源也不是“李彦宏们”,而是百度这个品牌本身,因为它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搜索”的定位,百度就是搜索的代名词,百度因此拥有搜索这一心智资源。可口可乐的“杨元庆们”“李彦宏们”是谁,没有多少人知道,但不妨碍可口可乐几十年来都是全球第一饮料品牌。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其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这才是巴菲特最看重的内在价值以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赢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定位(心智资源)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赢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定位(心智资源)而不顾赢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他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地工作”。
定位激发品牌生产力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西南航空通过定位为“单一舱级”,成为美国最赢利的航空公司,单其一家的市值就超出其他三家资产规模大得多却定位不当的航空公司的总和。宝马通过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祖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可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
定位提升运营绩效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2小时品牌素养》之“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同时也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王老吉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七年内,从1亿元突破到了160亿元,而且仍在高速成长之中……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管理非常类似。所以,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定位。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则不但造成顾客不接受新投入,反而将企业巨大的资产浪费,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特劳特商战经典之《大品牌大问题》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都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大面积地发生……
结语:伟大的观念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踏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其意义非同一般。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以为恰恰相反。注重现实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著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这正是中国的挑战。大潮奔涌,短短的几十年里,迫使我们要转千弯,翻千浪,去走完西方走了150年才走完的路—怎么办?我们必须同时利用好这三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来推动历史前进,为中国继而为人类开创出一个伟大的时代奠基石。
邓德隆
特劳特中国区总经理
2011年7月于上海陆家嘴
推荐序一
品牌:创造顾客之道
世界第一品牌为什么长期属于可口可乐?所有企业家,都应该反复提问并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事实上,可口可乐销售的只不过是很容易仿制的糖水,如果不是因为在大众心智的可乐阶梯上占据了首位,并因此代表了美国价值,它怎么可能创造出如此高的市值?”《美国投资研究》终于发现,能解释这一切的是定位理论:商业不是产品之战,而是顾客心智之战。随之,摩根士丹利将此原理应用于投资行业,信奉“最好技术的产品不一定胜出”的心智原则,借助“简明,但有时和直觉相反的指引,我们取得了实际的成功”。
彼得·德鲁克自1954年开始,终其一生都在说: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创造顾客。我则花了40多年时间,来告诉全球的企业人士如何创造顾客:关键在于通过精准定位获得顾客心智的认同。定位观念虽然甚为单纯,但人们很难了解其功效之强大。在日益发达的商业和竞争中,产品差异总是很容易被模仿和跟进,而心智认知很难改变。一旦你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优势地位,不仅生意会源源而来,而且这也是企业唯一可靠的长期竞争优势。当然,如果你不懂或不会使用这一原则,无疑将把机会拱手让给竞争者。
那么企业用什么进入顾客心智并占得优势地位呢?那就是品牌。企业家须牢记,顾客心智中不存在企业,只有品牌。企业无法将整个组织装进人们头脑,只能将代表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符号装入顾客头脑,这些符号就是品牌。每一个企业,无论你实际的产品经营做得多么好,如果你不能在顾客心智中建立起品牌,你所有的投入就只是成本,而无法转化为绩效。因此也可以说,品牌是企业将成本转化为绩效的转换器。
过去30年来,中国在制造产品方面向世人展示了惊人的学习力,但能否在打造品牌方面表现同样出色?日本与韩国基本上是失败者;欧盟除了德国好一点之外,其余也乏善可陈;美国虽然仍是全球领先者,但与其真正的潜力比起来,其成就仍然微不足道。这使我把目光与期望投向了中国。从我的合伙人邓德隆先生所著的《2小时品牌素养》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我似乎看出了一些迹象。这本书可谓中国版的《定位》,它详解了许多企业在中国市场成败的原因,并着重介绍了中国品牌王老吉的成功。事实上,王老吉数年前还默默无闻,它如何能在中国制造业中脱颖而出,并在本土市场超越了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看看这本书你就会知道……
杰克·特劳特
推荐序二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基石,是企业基业长青的保证。企业在发展中的首要任务是打造品牌,特劳特是世界级大师,特劳特的定位理论指导了世界许多企业取得竞争的胜利。
邓德隆先生作为特劳特(中国)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对特劳特商战战略思想、定位本质把握得如此准确,提出竞争的本质是心智资源之争,特别是他对中国企业发展中的品牌定位,具有独到的见解。邓德隆先生对品牌与品类的区分、差异化的品牌战略、系统整合、明确的广告定位、品牌主张、品牌与企业文化,以及给王老吉品牌定位的成功策划,都使我们深受启发。
一年前,我有幸结识了邓德隆先生和他的团队,又成功地进行了九龙斋酸梅汤的战略合作,其独特的品牌推广定位和推广模式的确定,有力地证实了邓德隆先生的品牌差异化定位理念的先进性。
回想起燕京啤酒集团的发展历程,用20多年的时间把一个小型啤酒企业培育成为连续三年进入世界啤酒行业产销量前十强的企业集团,燕京的品牌价值突破206亿元。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没有品牌的竞争是无力的竞争,没有品牌的市场是脆弱的市场,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危险的企业。拥有消费者的心智资源,就培育起了消费者心中的名牌。
本书的再版说明邓德隆先生的观点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同和认可,对于年轻一代的企业家队伍成长,将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李福成
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
董事长兼总经理
媒体评论
---------------------------视觉锤:视觉时代的定位之道---------------------------
“定位”,是一个语言概念,是钉子,将定位这个钉子钉入消费者心智的工具就是视觉锤。
——艾.里斯
随着定位理论在国内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关注到心智以及在潜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个位置对于品牌的重要性。企业家们同时发现,除了找到“语言钉子”(定位概念)外,将“钉子”植入潜在顾客心智在媒体爆炸的今天变成了最大的挑战。《视觉锤》一书的诞生为企业家们提供了解决方案,在众多的传播媒介和途径中,产品和服务本身无疑最有成效,嵌于产品和服务中的“视觉锤”正是在顾客接触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将品牌的定位植入潜在顾客的心智中的。
——张云 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彻底颠覆营销传统的公关圣经---------------------------
公关的延续
无论在时间上还是主题上,都应当是公关第一、广告第二。广告实际上是公关的一种延续,并且只有在公关项目实施完成以后才能开始。更重要的是,广告推广的主题应该围绕并重复公关已经在目标客户心智中建立的认知。
广告何时启动也要慎重对待。只有在你成为一个强大的品牌并且有足够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广告活动才可以开始。
广告人有时把公关部门看做一个二等机构,他们认为只有在发生危机时或者最新的广告活动推出时公关才有作用。这就是目前整个行业的现状。
但实际上,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说,公关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无法退居广告之后。在很多方面,两者的角色已经翻转了。公关应该是司机,引领并指导着营销大巴的走向。这正是本书的主题:广告的没落和公关的崛起。
. 广告已死,公关长存
但是到处都是广告,广告怎么会死?放眼望去,遍地广告。这就像绘画,尽管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流行,但它还是死了。
对绘画来说,它的“死亡”不是绘画技法的死亡,而是绘画表达现实这一功能的死亡。
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Louis—Jacques—Mande—Daguerre)发明银版照相术之后的时代可以被叫做“绘画的没落和照相的崛起”。同样,广告作为工具已经失去了建立品牌的功能,和今天的绘画一样,广告将作为艺术继续存在。
这并不代表广告不再具备价值。艺术的价值存在于欣赏者的眼睛里。它只是意味着当一个工具成为艺术之后,就失去了工具本身的功能,因此也失去了被客观评价的可能。一根蜡烛的价值
如何衡量一根蜡烛的价值?你不能从发光角度来看,因为蜡烛已经失去了作为房间照明工具的功能。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之后的时代应该叫做“蜡烛的没落和灯泡的崛起”。
但是,每天晚上,整个美国有几百万根蜡烛被点燃。如果餐桌上缺少一根蜡烛,这顿晚餐就不是一次完整的、浪漫的晚餐。这样的蜡烛每根可以卖到20美元或30美元,比一个灯泡贵得多。和灯泡不同,这根蜡烛的价值和它能否照明无关。如同壁炉和帆船,蜡烛此时已经失去了它的功能,变成了艺术。
各种形式的艺术都有它狂热的捍卫者,他们会为每件艺术作品的价值大小争来争去,因为缺乏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它的价值。一则广告的价值
广告同样如此。广告的捍卫者会以提升品牌资产、创建品牌价值、同顾客建立情感纽带或激发激励销售队伍等为理由来热情地保卫他们的作品。
在某种程度上,所有这些理由都是对的。但是由于广告是艺术,它无法被客观衡量。
……
---------------------------品类战略(十周年实践版)---------------------------
艾·里斯里斯伙伴(全球)主席
大约10年前,张云先生给我发了一封邮件,谈了对我们的几本书和几篇文章的看法。此后数年里,我们通过书信等方式讨论不同的案例,在此过程中,我意识到他以及他的伙伴对于营销定律有着惊人的理解力。营销并非一门容易掌握的学科,它需要长年的研究以及对抗传统思维的意愿。张云先生和他的伙伴对于当今全球市场上营销事件的深度见解,非常令我吃惊。这正是我和劳拉选择他们的原因,从2007年以来,里斯伙伴中国公司开始为一些中国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获得的成果也令人欣慰。
这本书体现了两位作者张云和王刚对于如何规划和推进营销战略的深度理解与思考,同时也反映出他们颠覆传统营销思维的意愿。
今天,与“营销”有关的图书、文章和演讲都在谈论建立“品牌”的必要性。你所见之处,无不是“品
牌、品牌、品牌”。当然,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是营销战略的终极目标。但是如何建立强大的品牌?显然,这不是通过思考品牌实现的。品类,只有通过思考品类才能建立强大的品牌。品牌只是营销中直观可见的一个方面而已,它就像是冰山露出水面的尖角,每个强大的品牌底下都有一个具有前景的品类在支撑,就像冰山尖角下面才是冰山的主体,品牌下面的主体是品类,一个品牌的强大和品类本身的强大密不可分。
可口可乐是全球最具价值的品牌,但谁能想到可口可乐品牌的价值一直在缩水呢?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可乐这座冰山在融化。举例来说,在过去6年中,美国市场上人均可乐的消耗每年减少3%。可口可乐品牌的价值取决于可乐品类。
要建立一个新品牌,你首先要从品类角度去思考,然后再来考虑品牌。正因为如此,苹果公司成为如今全球最具价值的技术公司,它主导了三个品类:大容量MP3音乐播放器品类(iPod)、触屏智能手机品类(iPhone)和平板电脑品类(iPad)。
苹果公司对于这三个新品类的研发使得该公司成为技术领域的领先者。苹果公司从亏损到盈利的局面扭转,反差之巨大令人难以置信。10年前,苹果公司的销售额为54亿美元,亏损2500万美元。2010年,苹果公司的销售额达到652亿美元,税后净利润为140亿美元。
就是这样,几乎每个“品牌”的成功首先都是“品类”的成功。要想在今天的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公司必须首先思考品类,其次才是品牌。
在这本书中,张云和王刚系统地向中国企业介绍了这一革命性的新思想,并结合全球以及中国市场的例子阐述了企业如何以“品类”为核心推进营销战略的方法和步骤。我坚信,它将为中国企业在营销上的成功带来重要的启示和巨大的帮助。
2011年7月3日于亚特兰大
---------------------------营销革命(经典重译版)---------------------------
(一)
孙子云:先胜而后求战。
商界如战场,而这就是战略的角色。事实上,无论承认与否,今天很多商业界的领先者都忽视战略,而重视战术。对于企业而言,这是极其危险的错误。你要在开战之前认真思考和确定战略,才能赢得战役的胜利。
关于这个课题,我们的书会有所帮助。但是首先要做好准备,接受战略思维方式上的颠覆性改变,因为真正有效的战略常常并不合逻辑。
以战场为例。很多企业经理人认为,胜负见于市场,但事实并非如此。胜负在于潜在顾客的心智,这是定位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
你如何赢得心智?在过去的40多年里,这一直是我们唯一的课题。最初我们提出了定位的方法,通过一个定位概念将品牌植入心智;之后我们提出了商战,借助战争原则来思考战略;后来我们发现,除非通过聚焦,对企业和品牌的各个部分进行取舍并集中资源,否则定位往往会沦为一个传播概念。今天我们发现,开创并主导一个品类,令你的品牌成为潜在顾客心智中某一品类的代表,是赢得心智之战的关键。
但是绝大多数公司并没有这么做,以“聚焦”为例,大部分公司都不愿意聚焦,而是想要吸引每个消费者,最终它们选择延伸产品线。每个公司都想要成长,因此逻辑思维就会建议一个品牌应该扩张到其他品类中,但这并非定位思维。它可能不合逻辑,但我们仍然建议你的品牌保持狭窄的聚焦;如果有其他的机会出现,那么推出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品牌。
几乎定位理论的每个方面和大多数公司的做法都相反,但事实上很多公司都违背了定位的原则,而恰恰是这些原则才为你在市场上创造机会。模仿竞争对手并不能让你获得胜利。你只有大胆去做不同的事才能取胜。
当然,观念的改变并非一日之功。在美国,定位理论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才被企业家广泛接受。最近几年里,我们成立了里斯伙伴中国公司,向中国企业家传播定位理论。我和女儿劳拉几乎每年都应邀到中国做定位理论新成果的演讲,我们还在中国的营销和管理杂志上开设了长期的专栏,解答企业家的疑问……这些努力正在发生作用,由此我相信,假以时日,中国企业一定可以创建出真正意义的全球主导品牌。
艾·里斯
(二)
中国正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制造廉价产品已使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环境问题以及对创新的需求都意味着重要的不是制造更廉价的产品,而是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赚更多的钱,才能在员工收入、环境保护和其他方面进行更大的投入。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更好地掌握如何在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建立品牌和认知,如何应对国内及国际上无处不在的竞争。
这也正是我的许多书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它们都是关于如何通过在众多竞争者中实现差异化来定位自己的品牌;它们都是关于如何保持简单、如何运用常识以及如何寻求显而易见又强有力的概念。总的来讲,无论你想要销售什么,它们都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营销者。
我的中国合伙人邓德隆先生正将其中的很多理论在中国加以运用,他甚至为企业家开设了“定位”培训课程。但是,中国如果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正如你们在日本、韩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所看到的那些品牌,你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有一件事很明了:继续“制造更廉价的产品”只会死路一条,因为其他国家会想办法把价格压得更低。
杰克·特劳特
---------------------------商战(经典重译版)---------------------------
(一)
孙子云:先胜而后求战。
商界如战场,而这就是战略的角色。事实上,无论承认与否,今天很多商业界的领先者都忽视战略,而重视战术。对于企业而言,这是极其危险的错误。你要在开战之前认真思考和确定战略,才能赢得战役的胜利。
关于这个课题,我们的书会有所帮助。但是首先要做好准备,接受战略思维方式上的颠覆性改变,因为真正有效的战略常常并不合逻辑。
以战场为例。很多企业经理人认为,胜负见于市场,但事实并非如此。胜负在于潜在顾客的心智,这是定位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
你如何赢得心智?在过去的40多年里,这一直是我们唯一的课题。最初我们提出了定位的方法,通过一个定位概念将品牌植入心智;之后我们提出了商战,借助战争原则来思考战略;后来我们发现,除非通过聚焦,对企业和品牌的各个部分进行取舍并集中资源,否则定位往往会沦为一个传播概念。今天我们发现,开创并主导一个品类,令你的品牌成为潜在顾客心智中某一品类的代表,是赢得心智之战的关键。
但是绝大多数公司并没有这么做,以“聚焦”为例,大部分公司都不愿意聚焦,而是想要吸引每个消费者,最终它们选择延伸产品线。每个公司都想要成长,因此逻辑思维就会建议一个品牌应该扩张到其他品类中,但这并非定位思维。它可能不合逻辑,但我们仍然建议你的品牌保持狭窄的聚焦;如果有其他的机会出现,那么推出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品牌。
几乎定位理论的每个方面和大多数公司的做法都相反,但事实上很多公司都违背了定位的原则,而恰恰是这些原则才为你在市场上创造机会。模仿竞争对手并不能让你获得胜利。你只有大胆去做不同的事才能取胜。
当然,观念的改变并非一日之功。在美国,定位理论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才被企业家广泛接受。最近几年里,我们成立了里斯伙伴中国公司,向中国企业家传播定位理论。我和女儿劳拉几乎每年都应邀到中国做定位理论新成果的演讲,我们还在中国的营销和管理杂志上开设了长期的专栏,解答企业家的疑问……这些努力正在发生作用,由此我相信,假以时日,中国企业一定可以创建出真正意义的全球主导品牌。
艾·里斯
(二)
中国正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制造廉价产品已使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环境问题以及对创新的需求都意味着重要的不是制造更廉价的产品,而是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赚更多的钱,才能在员工收入、环境保护和其他方面进行更大的投入。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更好地掌握如何在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建立品牌和认知,如何应对国内及国际上无处不在的竞争。
这也正是我的许多书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它们都是关于如何通过在众多竞争者中实现差异化来定位自己的品牌;它们都是关于如何保持简单、如何运用常识以及如何寻求显而易见又强有力的概念。总的来讲,无论你想要销售什么,它们都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营销者。
我的中国合伙人邓德隆先生正将其中的很多理论在中国加以运用,他甚至为企业家开设了“定位”培训课程。但是,中国如果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正如你们在日本、韩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所看到的那些品牌,你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有一件事很明了:继续“制造更廉价的产品”只会死路一条,因为其他国家会想办法把价格压得更低。
杰克·特劳特
---------------------------21世纪的定位:定位之父重新定义“定位”---------------------------
开启定位新时代
21世纪赢得商战的不二法则
互联网时代企业是否还需要定位?
超级技术带来哪些创建强大品牌的绝佳机会?
为何实力雄厚的技术领先者常常无法成为领先品牌?
大企业如何成功拓展新领域?
请阅读本书,
开启属于21世纪的定位世界,
帮你找准战略定位,成就品类之王。
---------------------------简单的力量:以简驭繁的管理之道(经典重译版)---------------------------
定位思想正在以下组织或品牌中得到运用
国际部分
IBM成功转型,重铸辉煌
西南航空后来居上,市值超美国航空业三强总和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惠普、宝洁、通用电气、苹果、汉堡王、美林、默克、雀巢、施乐、百事、宜家、雷普索尔等《财富》500强企业、“棒!约翰”、莲花公司、泽西联合银行、ECO饮用水、七喜……
国内部分
东阿阿胶:将边缘化补血药物,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10年间市值从22亿元增至400多亿元
车好多集团:将瓜子“网上二手车C2C交易模式”,清晰定义为“二手车直卖网”,启动多品牌战略,推出“毛豆新车网”新车电商业务,集团创办3年估值超90亿美元
加多宝:将区域性药饮“凉茶”,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销售额从1亿元增至200多亿元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郎酒、香飘飘、快狗打车、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
草晶华破壁草本、分众传媒、明月镜片、贝蒂斯橄榄油……
---------------------------新定位---------------------------
定位思想正在以下组织或品牌中得到运用
国际部分
IBM成功转型,重铸辉煌
西南航空后来居上,市值超美国航空业三强总和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惠普、宝洁、通用电气、苹果、汉堡王、美林、默克、雀巢、施乐、百事、宜家、雷普索尔等《财富》500强企业、“棒!约翰”、莲花公司、泽西联合银行、ECO饮用水、七喜……
国内部分
东阿阿胶:将边缘化补血药物,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10年间市值从22亿元增至400多亿元
车好多集团:将瓜子“网上二手车C2C交易模式”,清晰定义为“二手车直卖网”,启动多品牌战略,推出“毛豆新车网”新车电商业务,集团创办3年估值超90亿美元
加多宝:将区域性药饮“凉茶”,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销售额从1亿元增至200多亿元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郎酒、香飘飘、快狗打车、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
草晶华破壁草本、分众传媒、明月镜片、贝蒂斯橄榄油……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
在花钱这个问题上,两人的想法一样。马斯特普尔用崇拜的语气说:“约翰逊是唯一一个接受无限制预算并超出预算的人。”
标准品牌公司与规模大得多的纳贝斯克合并时,约翰逊坐上一把手的交椅,他把公共关系的工作交给马斯特普尔(秉性相近的人全面接手董事会,在公司合并的3年内,公司高级职位的24名职员中有21人来自标准品牌公司)。
接下来的合并是一次巨大的轰动。纳贝斯克被规模大它很多的雷诺兹公司收购。约翰逊做到公司的高层后,猜猜他聘请谁担任他的公关主管?当然是迈克·马斯特普尔。
通过驾驭他人进入成功者的圈子可能比较容易,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最难以驾驭的方法。
丹·奎尔当然是依靠乔治·布什走向辉煌的。
但是作为坐骑的人,不同于动物的赛马,他内心有自己的利益,他不会盲目地载着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他们会去他们想去的地方。
所以,再次总统大选的时候,布什总统完全可以认为年轻的奎尔是他再次竞选的阻碍(就像尼克松差点被艾森豪威尔推翻一样)。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奎尔将会顷刻间失去坐骑,被媒体评价为一个政治输家。这将会是他政治前途的致命打击。
公司化的美国和世界大体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你在哪方面成为阻碍,被你当成坐骑的那个人就会觉得你是可以牺牲的。
……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但领导者切忌过早地推出第二品牌。第一,这种行为会在早期封杀其他品牌的发展机会。毕竟领导者在资源和经验上有着更多的优势,而且第二品牌会得到领先品牌的适度避让与支持,这都使得第二品牌相比其他真正的竞争对手易于成长。第二,由于是自己推出的品牌,第二品牌并不能正常地发挥出相互促进和有效做大品类的竞争作用。例如喜之郎,它在果冻业推出了水晶之恋、CICI等品牌,但彼此间没有通过竞争迫使自己做到最好并因而最佳地创造顾客,更做不到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那样针锋相对、不遗余力地斗争从而为品类带来更多关注,最终果冻品类始终不能有效地做得更大。第三,代表品牌本身保持高速发展以赢得品类关注,是最佳的吸纳竞争方式,多品牌出击会分散兵力,危及发展速度。
代言品类这并非意味着代表性品牌可以放任竞争。.在王老吉取得不断成.功的过程中,许多凉茶品牌加强了发力,其中不乏强调“下火”功效的,将凉茶当成了清热良药。而本来,王老吉正是通过将凉茶从“药饮”重新定位为“饮料”而成功的,强调药效的做法恰恰是把凉茶从饮料又拉回药房。
……
但是到处都是广告,广告怎么会死?放眼望去,遍地广告。这就像绘画,尽管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流行,但它还是死了。
对绘画来说,它的“死亡”不是绘画技法的死亡,而是绘画表达现实这一功能的死亡。
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Louis—Jacques—Mande—Daguerre)发明银版照相术之后的时代可以被叫做“绘画的没落和照相的崛起”。同样,广告作为工具已经失去了建立品牌的功能,和今天的绘画一样,广告将作为艺术继续存在。
这并不代表广告不再具备价值。艺术的价值存在于欣赏者的眼睛里。它只是意味着当一个工具成为艺术之后,就失去了工具本身的功能,因此也失去了被客观评价的可能。一根蜡烛的价值
如何衡量一根蜡烛的价值?你不能从发光角度来看,因为蜡烛已经失去了作为房间照明工具的功能。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之后的时代应该叫做“蜡烛的没落和灯泡的崛起”。
但是,每天晚上,整个美国有几百万根蜡烛被点燃。如果餐桌上缺少一根蜡烛,这顿晚餐就不是一次完整的、浪漫的晚餐。这样的蜡烛每根可以卖到20美元或30美元,比一个灯泡贵得多。和灯泡不同,这根蜡烛的价值和它能否照明无关。如同壁炉和帆船,蜡烛此时已经失去了它的功能,变成了艺术。
各种形式的艺术都有它狂热的捍卫者,他们会为每件艺术作品的价值大小争来争去,因为缺乏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它的价值。一则广告的价值
广告同样如此。广告的捍卫者会以提升品牌资产、创建品牌价值、同顾客建立情感纽带或激发激励销售队伍等为理由来热情地保卫他们的作品。
在某种程度上,所有这些理由都是对的。但是由于广告是艺术,它无法被客观衡量。
……
---------------------------品类战略(十周年实践版)---------------------------
艾·里斯里斯伙伴(全球)主席
大约10年前,张云先生给我发了一封邮件,谈了对我们的几本书和几篇文章的看法。此后数年里,我们通过书信等方式讨论不同的案例,在此过程中,我意识到他以及他的伙伴对于营销定律有着惊人的理解力。营销并非一门容易掌握的学科,它需要长年的研究以及对抗传统思维的意愿。张云先生和他的伙伴对于当今全球市场上营销事件的深度见解,非常令我吃惊。这正是我和劳拉选择他们的原因,从2007年以来,里斯伙伴中国公司开始为一些中国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获得的成果也令人欣慰。
这本书体现了两位作者张云和王刚对于如何规划和推进营销战略的深度理解与思考,同时也反映出他们颠覆传统营销思维的意愿。
今天,与“营销”有关的图书、文章和演讲都在谈论建立“品牌”的必要性。你所见之处,无不是“品
牌、品牌、品牌”。当然,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是营销战略的终极目标。但是如何建立强大的品牌?显然,这不是通过思考品牌实现的。品类,只有通过思考品类才能建立强大的品牌。品牌只是营销中直观可见的一个方面而已,它就像是冰山露出水面的尖角,每个强大的品牌底下都有一个具有前景的品类在支撑,就像冰山尖角下面才是冰山的主体,品牌下面的主体是品类,一个品牌的强大和品类本身的强大密不可分。
可口可乐是全球最具价值的品牌,但谁能想到可口可乐品牌的价值一直在缩水呢?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可乐这座冰山在融化。举例来说,在过去6年中,美国市场上人均可乐的消耗每年减少3%。可口可乐品牌的价值取决于可乐品类。
要建立一个新品牌,你首先要从品类角度去思考,然后再来考虑品牌。正因为如此,苹果公司成为如今全球最具价值的技术公司,它主导了三个品类:大容量MP3音乐播放器品类(iPod)、触屏智能手机品类(iPhone)和平板电脑品类(iPad)。
苹果公司对于这三个新品类的研发使得该公司成为技术领域的领先者。苹果公司从亏损到盈利的局面扭转,反差之巨大令人难以置信。10年前,苹果公司的销售额为54亿美元,亏损2500万美元。2010年,苹果公司的销售额达到652亿美元,税后净利润为140亿美元。
就是这样,几乎每个“品牌”的成功首先都是“品类”的成功。要想在今天的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公司必须首先思考品类,其次才是品牌。
在这本书中,张云和王刚系统地向中国企业介绍了这一革命性的新思想,并结合全球以及中国市场的例子阐述了企业如何以“品类”为核心推进营销战略的方法和步骤。我坚信,它将为中国企业在营销上的成功带来重要的启示和巨大的帮助。
2011年7月3日于亚特兰大
---------------------------营销革命(经典重译版)---------------------------
(一)
孙子云:先胜而后求战。
商界如战场,而这就是战略的角色。事实上,无论承认与否,今天很多商业界的领先者都忽视战略,而重视战术。对于企业而言,这是极其危险的错误。你要在开战之前认真思考和确定战略,才能赢得战役的胜利。
关于这个课题,我们的书会有所帮助。但是首先要做好准备,接受战略思维方式上的颠覆性改变,因为真正有效的战略常常并不合逻辑。
以战场为例。很多企业经理人认为,胜负见于市场,但事实并非如此。胜负在于潜在顾客的心智,这是定位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
你如何赢得心智?在过去的40多年里,这一直是我们唯一的课题。最初我们提出了定位的方法,通过一个定位概念将品牌植入心智;之后我们提出了商战,借助战争原则来思考战略;后来我们发现,除非通过聚焦,对企业和品牌的各个部分进行取舍并集中资源,否则定位往往会沦为一个传播概念。今天我们发现,开创并主导一个品类,令你的品牌成为潜在顾客心智中某一品类的代表,是赢得心智之战的关键。
但是绝大多数公司并没有这么做,以“聚焦”为例,大部分公司都不愿意聚焦,而是想要吸引每个消费者,最终它们选择延伸产品线。每个公司都想要成长,因此逻辑思维就会建议一个品牌应该扩张到其他品类中,但这并非定位思维。它可能不合逻辑,但我们仍然建议你的品牌保持狭窄的聚焦;如果有其他的机会出现,那么推出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品牌。
几乎定位理论的每个方面和大多数公司的做法都相反,但事实上很多公司都违背了定位的原则,而恰恰是这些原则才为你在市场上创造机会。模仿竞争对手并不能让你获得胜利。你只有大胆去做不同的事才能取胜。
当然,观念的改变并非一日之功。在美国,定位理论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才被企业家广泛接受。最近几年里,我们成立了里斯伙伴中国公司,向中国企业家传播定位理论。我和女儿劳拉几乎每年都应邀到中国做定位理论新成果的演讲,我们还在中国的营销和管理杂志上开设了长期的专栏,解答企业家的疑问……这些努力正在发生作用,由此我相信,假以时日,中国企业一定可以创建出真正意义的全球主导品牌。
艾·里斯
(二)
中国正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制造廉价产品已使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环境问题以及对创新的需求都意味着重要的不是制造更廉价的产品,而是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赚更多的钱,才能在员工收入、环境保护和其他方面进行更大的投入。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更好地掌握如何在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建立品牌和认知,如何应对国内及国际上无处不在的竞争。
这也正是我的许多书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它们都是关于如何通过在众多竞争者中实现差异化来定位自己的品牌;它们都是关于如何保持简单、如何运用常识以及如何寻求显而易见又强有力的概念。总的来讲,无论你想要销售什么,它们都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营销者。
我的中国合伙人邓德隆先生正将其中的很多理论在中国加以运用,他甚至为企业家开设了“定位”培训课程。但是,中国如果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正如你们在日本、韩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所看到的那些品牌,你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有一件事很明了:继续“制造更廉价的产品”只会死路一条,因为其他国家会想办法把价格压得更低。
杰克·特劳特
---------------------------商战(经典重译版)---------------------------
(一)
孙子云:先胜而后求战。
商界如战场,而这就是战略的角色。事实上,无论承认与否,今天很多商业界的领先者都忽视战略,而重视战术。对于企业而言,这是极其危险的错误。你要在开战之前认真思考和确定战略,才能赢得战役的胜利。
关于这个课题,我们的书会有所帮助。但是首先要做好准备,接受战略思维方式上的颠覆性改变,因为真正有效的战略常常并不合逻辑。
以战场为例。很多企业经理人认为,胜负见于市场,但事实并非如此。胜负在于潜在顾客的心智,这是定位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
你如何赢得心智?在过去的40多年里,这一直是我们唯一的课题。最初我们提出了定位的方法,通过一个定位概念将品牌植入心智;之后我们提出了商战,借助战争原则来思考战略;后来我们发现,除非通过聚焦,对企业和品牌的各个部分进行取舍并集中资源,否则定位往往会沦为一个传播概念。今天我们发现,开创并主导一个品类,令你的品牌成为潜在顾客心智中某一品类的代表,是赢得心智之战的关键。
但是绝大多数公司并没有这么做,以“聚焦”为例,大部分公司都不愿意聚焦,而是想要吸引每个消费者,最终它们选择延伸产品线。每个公司都想要成长,因此逻辑思维就会建议一个品牌应该扩张到其他品类中,但这并非定位思维。它可能不合逻辑,但我们仍然建议你的品牌保持狭窄的聚焦;如果有其他的机会出现,那么推出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品牌。
几乎定位理论的每个方面和大多数公司的做法都相反,但事实上很多公司都违背了定位的原则,而恰恰是这些原则才为你在市场上创造机会。模仿竞争对手并不能让你获得胜利。你只有大胆去做不同的事才能取胜。
当然,观念的改变并非一日之功。在美国,定位理论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才被企业家广泛接受。最近几年里,我们成立了里斯伙伴中国公司,向中国企业家传播定位理论。我和女儿劳拉几乎每年都应邀到中国做定位理论新成果的演讲,我们还在中国的营销和管理杂志上开设了长期的专栏,解答企业家的疑问……这些努力正在发生作用,由此我相信,假以时日,中国企业一定可以创建出真正意义的全球主导品牌。
艾·里斯
(二)
中国正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制造廉价产品已使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环境问题以及对创新的需求都意味着重要的不是制造更廉价的产品,而是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赚更多的钱,才能在员工收入、环境保护和其他方面进行更大的投入。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更好地掌握如何在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建立品牌和认知,如何应对国内及国际上无处不在的竞争。
这也正是我的许多书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它们都是关于如何通过在众多竞争者中实现差异化来定位自己的品牌;它们都是关于如何保持简单、如何运用常识以及如何寻求显而易见又强有力的概念。总的来讲,无论你想要销售什么,它们都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营销者。
我的中国合伙人邓德隆先生正将其中的很多理论在中国加以运用,他甚至为企业家开设了“定位”培训课程。但是,中国如果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正如你们在日本、韩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所看到的那些品牌,你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有一件事很明了:继续“制造更廉价的产品”只会死路一条,因为其他国家会想办法把价格压得更低。
杰克·特劳特
---------------------------21世纪的定位:定位之父重新定义“定位”---------------------------
开启定位新时代
21世纪赢得商战的不二法则
互联网时代企业是否还需要定位?
超级技术带来哪些创建强大品牌的绝佳机会?
为何实力雄厚的技术领先者常常无法成为领先品牌?
大企业如何成功拓展新领域?
请阅读本书,
开启属于21世纪的定位世界,
帮你找准战略定位,成就品类之王。
---------------------------简单的力量:以简驭繁的管理之道(经典重译版)---------------------------
定位思想正在以下组织或品牌中得到运用
国际部分
IBM成功转型,重铸辉煌
西南航空后来居上,市值超美国航空业三强总和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惠普、宝洁、通用电气、苹果、汉堡王、美林、默克、雀巢、施乐、百事、宜家、雷普索尔等《财富》500强企业、“棒!约翰”、莲花公司、泽西联合银行、ECO饮用水、七喜……
国内部分
东阿阿胶:将边缘化补血药物,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10年间市值从22亿元增至400多亿元
车好多集团:将瓜子“网上二手车C2C交易模式”,清晰定义为“二手车直卖网”,启动多品牌战略,推出“毛豆新车网”新车电商业务,集团创办3年估值超90亿美元
加多宝:将区域性药饮“凉茶”,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销售额从1亿元增至200多亿元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郎酒、香飘飘、快狗打车、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
草晶华破壁草本、分众传媒、明月镜片、贝蒂斯橄榄油……
---------------------------新定位---------------------------
定位思想正在以下组织或品牌中得到运用
国际部分
IBM成功转型,重铸辉煌
西南航空后来居上,市值超美国航空业三强总和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惠普、宝洁、通用电气、苹果、汉堡王、美林、默克、雀巢、施乐、百事、宜家、雷普索尔等《财富》500强企业、“棒!约翰”、莲花公司、泽西联合银行、ECO饮用水、七喜……
国内部分
东阿阿胶:将边缘化补血药物,重新定位为“滋补国宝”,10年间市值从22亿元增至400多亿元
车好多集团:将瓜子“网上二手车C2C交易模式”,清晰定义为“二手车直卖网”,启动多品牌战略,推出“毛豆新车网”新车电商业务,集团创办3年估值超90亿美元
加多宝:将区域性药饮“凉茶”,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销售额从1亿元增至200多亿元
其他实践定位的企业:郎酒、香飘飘、快狗打车、劲霸男装、诺贝尔瓷砖、老乡鸡快餐、安吉尔净饮水、
草晶华破壁草本、分众传媒、明月镜片、贝蒂斯橄榄油……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
在花钱这个问题上,两人的想法一样。马斯特普尔用崇拜的语气说:“约翰逊是唯一一个接受无限制预算并超出预算的人。”
标准品牌公司与规模大得多的纳贝斯克合并时,约翰逊坐上一把手的交椅,他把公共关系的工作交给马斯特普尔(秉性相近的人全面接手董事会,在公司合并的3年内,公司高级职位的24名职员中有21人来自标准品牌公司)。
接下来的合并是一次巨大的轰动。纳贝斯克被规模大它很多的雷诺兹公司收购。约翰逊做到公司的高层后,猜猜他聘请谁担任他的公关主管?当然是迈克·马斯特普尔。
通过驾驭他人进入成功者的圈子可能比较容易,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最难以驾驭的方法。
丹·奎尔当然是依靠乔治·布什走向辉煌的。
但是作为坐骑的人,不同于动物的赛马,他内心有自己的利益,他不会盲目地载着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他们会去他们想去的地方。
所以,再次总统大选的时候,布什总统完全可以认为年轻的奎尔是他再次竞选的阻碍(就像尼克松差点被艾森豪威尔推翻一样)。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奎尔将会顷刻间失去坐骑,被媒体评价为一个政治输家。这将会是他政治前途的致命打击。
公司化的美国和世界大体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你在哪方面成为阻碍,被你当成坐骑的那个人就会觉得你是可以牺牲的。
……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但领导者切忌过早地推出第二品牌。第一,这种行为会在早期封杀其他品牌的发展机会。毕竟领导者在资源和经验上有着更多的优势,而且第二品牌会得到领先品牌的适度避让与支持,这都使得第二品牌相比其他真正的竞争对手易于成长。第二,由于是自己推出的品牌,第二品牌并不能正常地发挥出相互促进和有效做大品类的竞争作用。例如喜之郎,它在果冻业推出了水晶之恋、CICI等品牌,但彼此间没有通过竞争迫使自己做到最好并因而最佳地创造顾客,更做不到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那样针锋相对、不遗余力地斗争从而为品类带来更多关注,最终果冻品类始终不能有效地做得更大。第三,代表品牌本身保持高速发展以赢得品类关注,是最佳的吸纳竞争方式,多品牌出击会分散兵力,危及发展速度。
代言品类这并非意味着代表性品牌可以放任竞争。.在王老吉取得不断成.功的过程中,许多凉茶品牌加强了发力,其中不乏强调“下火”功效的,将凉茶当成了清热良药。而本来,王老吉正是通过将凉茶从“药饮”重新定位为“饮料”而成功的,强调药效的做法恰恰是把凉茶从饮料又拉回药房。
……
书摘
---------------------------视觉锤:视觉时代的定位之道---------------------------
插图:
锤子:惊人的力量
在今天的商业界,文字为王。推特消息、状态更新、短消息、幻灯片、电子邮件,甚至是老派的信件,都要采取文字的形式。想法、项目和营销战略,都是由文字来描述的。
在执行一个营销规划的时候,毫无疑问业务经理都只关注文字。文字是他们使用最频繁也最熟悉的工具。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在营销中,视觉元素所扮演的角色比文字更重要。
1982年,南希布林克尔为了纪念她两年前因乳腺癌病逝的姐姐苏珊科曼,发起成立了一项乳腺癌防治基金。
当时,布林克尔说,她仅有的资产是200美元现金和一份潜在捐赠人的名单。从那时起,苏珊科曼乳腺癌防治基金已经筹集了将近20亿美元的基金。如今,它是全球最大的非营利乳腺癌抗争资金来源机构。
最近,美国哈里斯名义调查所对慈善品牌进行了调研,科曼乳腺癌防治基金被列为消费者“最愿意捐助”的慈善品牌,排名优先于美国防癌协会、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善念机构和救世军等组织机构。
一个非营利机构,它的名字冗长又奇怪,是什么成就了它在这个领域中非凡的成功?
它的粉红丝带,在与乳腺癌抗争中已经成为一个知名的标志。
美国防癌协会成立于1913年,但是大多数人依然不清楚这一协会用的是什么视觉标志。这正是设计一个商标与设计一个视觉锤之间的实际差异所在。几乎每个品牌都有一个商标,但很少有品牌具备视觉锤。
为了给癌症研究基金会筹集资金,兰斯阿姆斯特朗做了和苏珊科曼基金的粉红丝带类似的东西。2004年5月,他推出了“坚强生活”黄色硅胶腕带以筹集资金。
---------------------------董事会里的战争:企业管理层的25个营销误区---------------------------
.
前言
被划分的大脑
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每个半球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
左半脑处理连续的信息,以线性和系统方法用语言进行思维。
右半脑处理平行的信息,用图像进行思维,负责抓取重点。
思维习惯通常被其中一个半球主导,这与人类的一个特征是一致的。
有人惯用左手,也有人惯用右手。类似地,有人用左脑思考,也有人用右脑思考(这两种情况并不互相影响,用左脑思考的人可以惯用右手也可以惯用左手,反之亦然)。
你属于哪一种?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CEO,那么你很有可能是左脑思维者。在做出决定之前,你需要得到事实、图表、市场数据和消费者调查的支持。否则,盈亏结算和股票市值也不会成为商业中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了。
如果你从事营销方面的工作,你很有可能是右脑思维者。你的决定常常是凭借“本能的直觉”,很少或几乎不依靠任何支持性的证据,否则也不会有像营销这样富有创造性的学科了。
语言思维vs.视觉思维
两者的另一个显著差别是左脑思维者偏好语言思维,而右脑思维者偏好视觉思维。
当一位管理派人士做演讲时,他通常站在讲台后,照着题词板或文稿朗读。
当一位营销派人士做演讲时,他通常站在屏幕前,展示很多图片或影像。
左脑思维倾向的管理层即使在演讲时使用幻灯片演示,那些视觉上的元素也不是图像,只是一些文字。
因为他们是语言思维导向的,所以左脑思维者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而右脑思维者通常是很好的写手。
为什么?因为相比于语言思维,在纸上书写文字更像是视觉挑战。例如,在信件和电子邮件中,右脑思维者通常会在每一行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分析性思维vs.全局性思维
那些研究风险管理科学与艺术的左脑思想家们聘用博士建立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在复杂的抵押贷款文件档案中分析每一个出错的可能。
现在看起来似乎是他们遗漏了可能出错的价值约7 000亿美元的东西。
全局性的右脑思维者会在全局中看到重点。为什么要把钱借给无力偿还的人?
计算机是绝对的“左脑思维”机器—可以对几百万条信息进行分析和追踪,却在抓取重点时彻底迷失。
华尔街上那些金融机构依靠计算机来决定投资风险,这正是左脑思维者典型的愚行。正如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言:“不要做公式化的傻子。”
一台计算机只会往后看,它只能对已经存在的数据进行分析。人类的大脑,尤其是习惯于右脑思维的,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设想。
确定vs.不确定
逻辑和分析性思维使人们对预知未来的能力充满信心。毕竟,如果你已经对一个情况的众多细节都进行了研究,你就应该能预见接下来会发生的事。
这就是左脑思维的领导者通常对他们的预知能力抱有绝对信心的原因。
如果董事会的办公桌上有很多战略方案,当CEO带着他对未来的看法参与会议时,讨论就无法进行。“我们就执行第一个方案好了,因为它会在可见的未来给我们带来最好的结果”,讨论就此结束。
我们带着挫败感离开会议。面对一个对未来有着非凡预知能力、知晓适合公司战略的CEO,我们无从与之争论。
你知道吗,包括你正在阅读或即将阅读的书籍在内,所有的印刷媒体都将在2017年之前废弃。至少微软的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在2007的时候是这样预言的。
“不出10年,我们今天定义为媒体的任何形式,无论是印刷媒体、电视或互联网,都将通过IP(网络协议)和数字信号传输,”鲍尔默先生如是说,“所有的内容都将通过数字信号传输,任何你阅读的内容也将由屏幕来承载。”
正如我们记得的,广播的普及使报纸和杂志过时,电视也让广播过时了,那么互联网会让所有这些都过时的。等着瞧吧。
“确定”是左脑思维者的记号,而右脑思维者从不如此确定(这个世界太大、太复杂,太让人困惑,任何人都无法真正领会)。
如果你会对不同战略的结果持有不确定性,那么你很有可能会想尝试一个全新的概念。
再问一次,你属于哪一类型?
也许你会认为你可以支配你的左右脑同等灵活地思考,但研究表明这不太现实。
两手同能vs.两脑同能
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几乎不可能。许多人被认为是可以平衡地使用左右手(比如棒球比赛中左右手都能打的击手),但其实他们是左撇子,经过了长期训练才能灵活地使用右手,反之亦然。
平衡使用左右半脑也几乎不可能实现,你可以学习如何练习使用你不常用的那半边大脑,但要做到左右同时平等地工作基本是不可能的,先天就决定了你在生活中是左脑思维者还是右脑思维者。
这也不是什么坏事。
这样的思维差异造就了各行各业:艺术家和银行家、会计师和音乐家、教师和房地产经纪、作家和工程师、建筑师和律师。
每个职业都吸引着用左脑或右脑思考的人。管理和经营一个企业或许需要逻辑和分析性思维的人,但是企业同样需要一个直觉敏锐、能全局思考的人来推行营销。
再问一次,你属于哪一类型
当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时,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是左脑思维者。为什么?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很自信。他们认为自己总是对的,错的总是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
“我是对的,你错了。”是人类大脑最普遍的态度,这也没什么害处。但是人类是如何发展起如此强烈的信念的?人们认为这一定是逻辑和分析性思维的结果。
这也不全对。你同样可以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右脑思维者。直觉性的思考也像逻辑思考一样对自己抱有确定的态度—甚至更加确定,因为他们不需要用事实来支持自己的结论。
即使你不能平衡使用大脑,但你仍然在使用左右两个半脑,只是更偏好其中一个。这就像人们用双手干活,但习惯于用左手或右手。
然而,当左右大脑严重失衡时,就会像患有自闭症(左脑失衡)或读写障碍症(右脑失衡)等大脑失调症状一样。
一些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患有此类症状,神经学专家认为这是可以通过加强刺激其中一个半脑得到完全治愈的。大脑平衡中心(Brain
Balance Centers)是这个方法领域的开拓者。
管理者vs.企业家
左右半脑的概念也有助于解释企业家和管理者这两者的不同。
绝大多数企业家都是右脑思维的,他们通常都是盯着“重点”的“梦想家”,时常就短期的境况感到困扰(这是直觉和整体思维方式的一个典型)。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家通常都不善于长期管理。也许一个企业需要由一个右脑思考者来促使其取得发展,也需要一个左脑思考者在它确实开始发展之后对其进行长期的管理。
史蒂芬·斯特恩(Stefan
Stern,英国《金融时报》商业专栏作家)在《金融时报》专栏中这样写道:“没有企业家,就没有了业务。但是如果一直让企业家来管理,也同样不会有太多的业务。”
董事会里的战争
在多年的咨询生涯中,我们也参与了多场这样的战争,战争中留下的疤痕可以为此作证。
在失败的战争中,似乎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管理派总是赞成那些苍白的“常理”式的想法和概念,这也是他们左脑思考的一个映射。
我们赞成的观点和概念也许不太合乎逻辑,但是直觉告诉我们,这些想法都会奏效,这同样是我们右脑思考的一个映射。
最终由谁决定?牌局早已设定。任何一个营销决策都必须得到管理派的认同。
在本书中,我们发掘了管理思维和营销思维之间差异所在的25个方面—也是左脑思维者和右脑思维者之间的差异。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管理派都是左脑思维者,也并非所有的营销派都是右脑思维者。
有一个CEO很显然是一个右脑思维者,他就是苹果公司的前任CEO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商业界最伟大的领袖之一。乔布斯先生不屑于做营销调查,且非常相信直觉。这正是右脑思维者的两个特征。
董事会里的多样化
很多董事会战争在具有同一目的但思维方式迥异的两方之间发生,只要双方能彼此理解,差异也不见得是坏事。
最近我们为印度的一个客户完成了一项咨询服务。他们的产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们也聘用我们为其第二个项目提供咨询。
后来,他们的首席执行官告诉我们,之前他认为我们的想法很“愚蠢”,但是出于对我们的信任,他还是接受了我们的意见。
这是注定要发生的。如果你是逻辑思维的左脑思考者,你对右脑思维者提出的营销概念不会有太大的热情,它们对你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希望管理派人士能花一些时间更好地去了解营销规则,尤其是“常理”与“营销感觉”之间的差异。
我们同样希望营销派人士也能花时间去更好地了解提案总是遭到管理派反对的原因,尤其是在提案时,他们需要用更加具有逻辑性、符合表述和分析思维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也正是本书的初衷所在。
---------------------------22条商规---------------------------
《定位经典丛书:22条商规》:
很多人认为,市场营销的基本任务在于要让你的潜在顾客相信你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你只占有很小的市场份额,并且不得不与更大、更有钱的对手竞争,那么你的营销战略可能在一开始就是错的,你违背了市场营销的第一条定律。
市场营销的关键点是:创造一个你能成为“第一”的新领域。这就是领先定律:成为第一胜过做得更好。在潜在顾客心智中先人为主,要比让顾客相信你的产品优于该领域的首创品牌容易得多。
问问自己下面这两个问题,你就会知道市场领先定律是多么正确:
(1)第一个单独飞越大西洋的人是谁?是查尔斯·林德博格。
(2)第二个单独飞越大西洋的人又是谁?不容易回答了吧。
第二个单独飞越大西洋的人是伯特·辛克勒。伯特是比查尔斯更出色的飞行员,他飞得更快,耗油也更少。然而,谁又听说过伯特·辛克勒这个名字呢?(他离开家以后,就连辛克勒夫人也再没有他的音讯了。)
尽管林德博格的做法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但是大多数企业还是走了伯特·辛克勒的道路。它们总是要等到市场成熟了以后再带着更好的产品进入市场,通常还以自己现成的企业名称命名该产品。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中延伸原有品牌名称的仿效产品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利润丰厚的大品牌(定律12:延伸定律)。
在任何品类中,领先品牌必然是那些首先进入潜在顾客心智中的品牌。比如,在租车市场是赫兹,在计算机领域是IBM,而在可乐领域是可口可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喜力是第一个在美国站稳脚跟的进口啤酒品牌。40年以后,第一位的进口啤酒又是哪个品牌?是口感最好的啤酒,还是喜力啤酒?现在共有425个品牌的进口啤酒在美国销售,可以肯定,其中必有一种啤酒的口感要优于喜力,但这又有什么用呢?今天,喜力啤酒仍以30%的市场份额稳居进口啤酒销售第一的宝座。
米勒淡啤(Miller Lite)是美国国内第一个淡啤品牌。那么,当今美国销售第一的淡啤是哪个品牌呢?是口感最好的,还是先人为主的那个品牌?
有些第一无法成功
并不是所有第一都能稳操胜券。时机非常重要:你的“第一”也许来得太迟。例如,《今日美国》(USA Today)是美国第一份全国性的报纸,但它不大可能会取得成功。该报创刊至今,没有一年赢利,亏损达8亿美元。在当今这个电视时代,创办一份全国性报纸或许为时已晚。
有些“创造第一”的想法也许根本就是错误的,因此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冻爪(Frosty Paws,第一种狗食冰淇淋)就是此类不成功的例子。虽然小狗喜欢吃这种冰淇淋,但是,是它们的主人在为它们购买食物——他们认为小狗根本不需要有自己的冰淇淋,舔舔盘子它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领先定律适用于任何产品、任何品牌、任何品类。例如,假设你过去并不知道在美国的第一所大学的名称,但只要用“最著名”替代“第一”,你就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了。那么,在美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学是哪一所呢?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说是哈佛大学,没错,它也是美国建立的第一所大学。(那么,在美国建立的第二所大学又是哪一所呢?是威廉和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它的名气仅比伯特·辛克勒稍响一点。)
世上没有哪两种产品会比双胞胎更为相似。不过,即使是双胞胎也总是抱怨说双胞胎中人们最先认识的那个通常会得到更多的宠爱,就算人们也认识另外一个。
人们总是倾向于保有已经得到的东西。即使你遇到了一个比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略好一点的人,也不值得以支付律师费、分割房产以及决定子女归属等为代价离婚。
市场领先法则同样也适用于期刊业。这也就是为什么《时代》(Time)会领先于《新闻周刊》(Newsweek),《人物》(People)领先于《我们》(Us),而《花花公子》(Playboy)领先于《阁楼》(Penthouse)。以《电视指南》(TVGuide)为例,早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当时实力强大的柯蒂斯出版公司(Curtis)试图创办一份预告电视节目的杂志……
……
---------------------------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彻底颠覆营销传统的公关圣经---------------------------
公关的延续
无论在时间上还是主题上,都应当是公关第一、广告第二。广告实际上是公关的一种延续,并且只有在公关项目实施完成以后才能开始。更重要的是,广告推广的主题应该围绕并重复公关已经在目标客户心智中建立的认知。
广告何时启动也要慎重对待。只有在你成为一个强大的品牌并且有足够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广告活动才可以开始。
广告人有时把公关部门看做一个二等机构,他们认为只有在发生危机时或者最新的广告活动推出时公关才有作用。这就是目前整个行业的现状。
但实际上,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说,公关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无法退居广告之后。在很多方面,两者的角色已经翻转了。公关应该是司机,引领并指导着营销大巴的走向。这正是本书的主题:广告的没落和公关的崛起。
广告已死,公关长存
但是到处都是广告,广告怎么会死?放眼望去,遍地广告。这就像绘画,尽管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流行,但它还是死了。
对绘画来说,它的“死亡”不是绘画技法的死亡,而是绘画表达现实这一功能的死亡。
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Louis—Jacques—Mande—Daguerre)发明银版照相术之后的时代可以被叫做“绘画的没落和照相的崛起”。同样,广告作为工具已经失去了建立品牌的功能,和今天的绘画一样,广告将作为艺术继续存在。
这并不代表广告不再具备价值。艺术的价值存在于欣赏者的眼睛里。它只是意味着当一个工具成为艺术之后,就失去了工具本身的功能,因此也失去了被客观评价的可能。一根蜡烛的价值
如何衡量一根蜡烛的价值?你不能从发光角度来看,因为蜡烛已经失去了作为房间照明工具的功能。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之后的时代应该叫做“蜡烛的没落和灯泡的崛起”。
但是,每天晚上,整个美国有几百万根蜡烛被点燃。如果餐桌上缺少一根蜡烛,这顿晚餐就不是一次完整的、浪漫的晚餐。这样的蜡烛每根可以卖到20美元或30美元,比一个灯泡贵得多。和灯泡不同,这根蜡烛的价值和它能否照明无关。如同壁炉和帆船,蜡烛此时已经失去了它的功能,变成了艺术。
各种形式的艺术都有它狂热的捍卫者,他们会为每件艺术作品的价值大小争来争去,因为缺乏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它的价值。一则广告的价值
广告同样如此。广告的捍卫者会以提升品牌资产、创建品牌价值、同顾客建立情感纽带或激发激励销售队伍等为理由来热情地保卫他们的作品。
在某种程度上,所有这些理由都是对的。但是由于广告是艺术,它无法被客观衡量。
……
---------------------------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
25岁的纳瓦尔·拉维肯特(Naval
Ravikant)萌发了一个想法:建立一个致力于“评价”或评论消费者可能购买的任何东西的网站。
他说,网站上有大量的在线购物向导可以显示定量数据、价格对比以及产品特征等,但很少有能够让顾客相信的来自购买者的建议。
拉维肯特把他的想法告诉了27岁的尼拉夫·托利亚(Nirav
Tolia)—雅虎公司的一位营销经理。这两位未来的企业家决定创立一家新的互联网公司,名字就叫“电子评价网”(Epinion.com)。
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拉维肯特放弃处于创业阶段的At Home互联网公司的工作和400万美元的股票期权。托利亚放弃了雅虎公司的1
000万美元的股票期权。
据《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报道,这两位互联网先锋在12周内招募了4位其他合伙人,并筹集了80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后来,电子评价网又筹集到了由高盛(Goldman
Sachs)牵头的第二笔资金,达2 500万美元。
电子评价网将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吗?谁知道呢?但是,任何成功的互联网品牌的启动都需要具备四个重要特性。
互动性(定律2)
普通消费者在电子评价网上注册后,可以为大量的产品和服务提交评价意见。“不要生气,把意见写在电子评价网上。”互联网上最成功的品牌不会是既有品牌的复制,它们将是聚焦于“互动性”的全新品牌。
此外,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品牌并非必须基于某个原创的概念。许多年来,消费者评论已经成为亚马逊的一个重要部分。电子评价网的创办者所做的只是聚焦于亚马逊的某个方面,并围绕它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站。
独特名称(定律4)
仅仅因为你已经在美国商务部的商标部门注册了一个单词,并不会让它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名称。
名称有两种:独特的名称和通用的名称。独特的名称是一个特定的人、地点或者事物的名称;通用的名称是一个包含了许多人、地点或者事物的名称。
将一个通用的名称大写并标注了,并不会使这个名称成为顾客心智中的一个独特名称。不论读到或听到一个名称,你都会把那个名称转换成符合心智思维方式的“声音”,声音是不能大写的。
“电子评价”(Epinions)是一个真正的品牌名称,虽然该单词是两个普通单词—“电子”(electronic)和“评价”(opinions)的组合。(dotcom是一个通用词,它表明了“电子评价”是互联网站上的一个品牌名称。)
“评价网”(Opinions.com)会奏效吗?不会。评价是一个通用词,有许多网站具备评价功能。但是,“电子评价”(Epinions)只有一个,它是一个真正的品牌名称。
唯一性(定律5)
电子评价网已经演示了打造互联网品牌最重要的一条定律: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你需要率先进入一个新品类。当你是第一个时,你就能率先抢占业务,并且阻止竞争(第二名在网上处境不妙)。
此外,“率先”还能产生大量的公关。“电子评价网”在《纽约时报》上已经成为一篇4页文章的主题。
如果电子评价网决定以大型广告活动启动网站,那真是讽刺。
的确,世界已淹没在广告中,铺天盖地的广告最终反映的是千百万家制造商的意见,而来自消费者的意见却很少能公开发表。(嗨,达美航空公司,什么时候你才会简化你的费用结构?)
媒体处于中间,它们向社会描绘了第三方所证实的观点。与广告相比,媒体的背书对消费者的影响力更大。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你用公关建立品牌,用广告维护品牌。
时间性(定律8)
“包括黑夜骑士在内,”雨果(Victor
Hugo)写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代表一个时代的新创意的到来。”无论这个创意看起来可能有多么革命,如果把它归结为一个独立个人的主张,就是谬误。如果仔细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许多伟大的革命性进展(汽车、飞机、个人电脑),事实上都是被许多不同企业家同时发掘的。
最后的赢家并不总是那些具有最佳创意的人,而常常是最先执行的人。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你确实需要一个创意,但同时也需要有时间的紧迫感。
互联网就像是拓荒前的美国西部淘金热,又如俄克拉荷马州的土地抢夺战。如果错过了互联网,你将会错过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
1994年,两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创建了雅虎,一个互联网搜索引擎。仅仅5年后,该公司的股票市值就达到1 140亿美元。
互联网是10年难得一遇的将会改变日常生活许多方面的革命性奇迹,它把许多相距遥远的人链接到了网上。
为了在本书中论述互联网的意义,以下是我们选择的在过去50年中最重要的技术发展:
20世纪50年代,电视;
20世纪60年代,大型主机计算机;
20世纪70年代,电子芯片;
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
要记住最重要的是,这每一个发展都几乎使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飞跃性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电视把美国变成了“在家”社会。电视把收音机从娱乐媒体变成一种音乐和新闻的媒体;电视把政治从事件导向的竞争转变成个性化导向的竞争;电视改变了我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我们获取新闻的方法以及我们的运动偏好(在电视到来前,棒球是美国的第一运动;之后,足球取而代之。为什么呢?同样通过电视,足球比赛的场面更好)。
电视也影响了世界政治。它用画面带领我们进入了诸如波黑、科索沃和索马里的战争,它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在越南战争的失败和在海湾战争中的胜利。
与20世纪50年代电视对家庭所产生的影响一样,在60年代,大型计算机对企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计算机改变了企业的各个方面,不仅体现在数据记录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制造、分销和营销方面。
大型计算机的最大作用可能和一个企业的最佳规模有关。当一个公司变得越来越大时,它内部也变得缺乏效率。仅仅为了了解组织中其他人在做什么,就需要涉及太多管理阶层,动用太多沟通渠道,花费太多时间。
大型计算机提升了企业最合适规模的限度。它确确实实地使具有超级效率的巨型企业成为可能,并直接引导企业全球化业务(通用电气公司在大型计算机业务中可能已经失败,但是大型计算机使得通用电气公司成为如今的全球化企业)。
电子芯片在20世纪70年代是“看不见”的技术革命。现在,事实上每种使用电力的产品、用具或设备,包括汽车、电话、照相机、录像机、电炉、洗衣机、烘干机和电动牙刷等,都有一个极小的电子芯片在控制它的运作,几乎找不到一种有用但并没有从电子化革命中获益的设备。
“普及化”是电子化行业在20世纪70年代的集体呐喊,而且事实证明它是对的。电子芯片已经延伸到了各行各业,每一种应用都是可能的。(它甚至可以被安置在人体内作为一个起搏器,以及放入其他的“智能”设备中。你甚至可以给你的狗安装一个内置芯片,让它迷途知返。)
个人电脑在20世纪80年代拉近了家庭和办公室的距离,并为两者带来了革命。它使得生产打字机和从事文字处理的公司退出市场,而且差一点使秘书这种职业消失。
20世纪最重要的产品可能是1981年8月推出的IBM个人电脑。它直接导致了微软和英特尔这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的崛起。在从电子数据表到图形,再到个人财务软件等一系列有用的软件产品成为潮流后,一个巨大的产业诞生了。
《时代周刊》把个人电脑选为1982年“年度明星”,足见个人电脑的影响之大。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个人电脑、电子芯片、大型计算机和电视而出现的互联网也将写下自己的历史。50年里发生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在这五项变革中,互联网将会成为最重要的变革,它将比其他四项变革在更多的方面改变我们的生活。
而且,变化才刚刚开始。要记住的一点是,即使你没有网站,你不在互联网上做生意,甚至你的产品或服务永远不会在网上出售或做广告,互联网仍将改变你的业务。
互联网也已经改变了作者的生活。在过去几年,我们已在网上做了广泛的调研,包括本书的材料。我们在poodles.com上购买书籍、光盘、机票、电脑、家具、艺术品、办公用品,甚至一条狗。几乎我们最近所有的战略咨询项目也都与互联网相关。
快速成长的万维网自身就预示着一场未来的革命。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互联网上有900多万个网址,其中80%为网络公司的网站,而且该数字以每周增加5万的速度增长。
因此,系紧你的安全带,准备好与生活一同起飞。这是互联网的时代,而且未来属于那些能在网上出色地建立起品牌的人们。
最后,我们将此书献给广大读者。
---------------------------品牌的起源---------------------------
自艾?里斯的第一本书《定位》出版以来已经有23年了。
凑巧的是,也是在达尔文搭乘猎犬号英国海军舰艇完成他的考察旅行23年之后,他的巨著出版了。
时间磨砺了创意和概念,使其显得更加精练和纯化。尽管我们关于打造品牌的话题已经著述数十万字,但我们相信仍然没有把握这个主题的本质。我们相信一定有一条重要的定律在发挥作用,只是还未被界定、定义或解释。
我们相信这条定律非常根本,唯一能贴切类比的就包含在达尔文在生物学界的定义之作《物种起源》中。
这条定律就是“分化”。分化是世界上被知之最少却最强大的力量。
自然界中发生的事情也同样发生在产品和服务中。最终每个品类都会分化,并成为两个或更多的品类,为打造品牌提供了无穷的机会。
进化和分化的交互作用为我们理解宇宙和品牌世界提供了一个模式。
进化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观念,但是仅靠进化理论并不能说明地球上为什么有数百万种不同、独特的物种。如果没有分化的作用,进化本身创造的世界只会充斥着上百万体积大如恐龙的单细胞原核生物。
在品牌世界里也是如此。品牌通过进化变得更强大、更有主导力,然而是分化创造了新品类和新品牌得以诞生的条件。
把打造品牌和生物学相类比看起来可能有些牵强,但我们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类比能如此简单清晰地解释打造品牌的过程了。
正如赫胥黎在读了《物种起源》后所说的:“没想到这个观点,真是愚蠢之至!”
……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
第3章 分化的动力
就像在培养皿里不断分裂的变形虫一样,商品种类也在不断分化。
一个品类刚出现的时候只有单一品种,通常由一家公司主导。例如,IBM公司曾以大型计算机主导电脑品类。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品类会进一步分化为两个或更多品类: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超级计算机、容错计算机、个人电脑、工作站、膝上型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和文件服务器,今后还会出现更多电脑品类。
啤酒曾经就是啤酒。后来品类分化了。如今,我们有国产啤酒也有进口啤酒,有普通啤酒也有清爽啤酒,有生啤也有干啤,有贵的也有便宜的,有红啤酒也有冰啤酒,甚至还有不含酒精的啤酒。今后还会出现更多啤酒品类。
福特曾以T型车主导汽车品类,它是基本交通工具的代表。后来品类分化了。如今,我们有豪华车、中档车和低价车,有大型车、中型车和紧凑型车,有进口车也有国产车,有跑车、运动型多功能车、休闲车和厢式旅行车。今后还会出现更多汽车品类。
拜尔曾以阿司匹林主导止痛药品类。后来品类分化了。现在,我们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萘普生钠。今后还会出现更多止痛药品类。
每一个细分品类都是一个单独品种,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每一个细分品类都有一个主导品牌,但往往不是原来品类的领先者。拜尔主导阿司匹林市场;泰诺主导乙酰氨基酚市场;艾德维尔主导布洛芬市场;而阿乐维则主导萘普生钠市场。
分化是客观存在的,是经营的动力。所有商品种类都会分化,如电脑、通信、消费电子产品和有线电视。
那么,为什么众多企业管理人员的看法完全相反?他们为什么认为品类是在融合而不是在分化?为什么这种看法让他们的公司迅速失去聚焦?
什么观念如此牢固地控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并让他们看见了没有发生的事情?
这个观念就是“融合效应”,一个最新和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流行时尚。
管理潮流变迁史
最近每十年就会出现一种管理潮流,历史已经证明这些时尚都是误导。20世纪60年代流行综合企业化,认为职业经理人什么都可以管。德事隆集团(Textron)、AM国际、ITT公司、LTV公司、利顿实业(Litton)和其他很多综合企业曾经一度辉煌,然后逐渐消失。
《华尔街日报》写道:“跨业经营理论相信,在多个不同行业经营的企业不太容易受到单一行业衰退的影响,而且有可能受益于集中管理。但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综合企业的股票与其他企业的股票同样大跌,这一理论受到质疑。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大部分并购交易都是在分拆和变卖综合企业资产。”
……
---------------------------什么是战略---------------------------
1《什么是战略》相关信息
中国正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制造廉价产品已使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环境问题、收入不平等以及对创新的需求都意味着重要的不是制造更廉价的产品,而是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
目录(1)
目录(2)
目录(3)
特劳特致中国读者
总序定位:第三次生产率革命(...
总序定位:第三次生产率革命(...
总序定位:第三次生产率革命(...
前言
2《什么是战略》第一部分
战略是大竞争时代的商业生存之道,也就是在我所指的“选择暴力”中如何生存。最初,选择不是问题。当我们的祖先考虑“今天吃什么”时,答案不太复杂,他在附近能追捕、猎杀并拖回洞穴的任何动物就是他的食物。但如今,人们生活在商业社会,而商业步入了大竞争时代。
第1章战略就是生存之道(1)
第1章战略就是生存之道(2)
第1章战略就是生存之道(3)
第1章战略就是生存之道(4)
第2章战略就是建立认知(1)
第2章战略就是建立认知(2)
第2章战略就是建立认知(3)
第2章战略就是建立认知(4)
第2章战略就是建立认知(5)
第2章战略就是建立认知(6)
第2章战略就是建立认知(7)
第2章战略就是建立认知(8)
---------------------------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原书第2版)(珍藏版)---------------------------
第1章选择的严酷性
万物开始之初,选择并不是问题。当我们的祖先考虑“这餐吃什么”的时候,答案并不复杂,他们能在附近追逐、猎杀并拖回洞穴的动物就是这餐的食物。
今天,当你步入规模大的超市的时候,你能看到的是大量不同种类的、切成不同大小的以及由其他人捕杀、屠宰、处理和包装好的肉。
你面临的问题不再是要捕获猎物,而是要设法想清楚,在货架上摆放的成百上千种的不同包装的肉中,你要选择哪种,是红肉、白肉,还是人造肉?
然而,那不过是个开始。现在你必须决定你要动物身上的哪个部位的肉,是腰肉、排骨、肋骨、腿肉,还是臀肉?
此外,如果你的家人中有不吃肉的,那你该给他们买点什么?
钓鱼进餐
对于祖先而言,捕鱼就是削尖长矛,然后期望好运降临这么简单的事。
到了今天,这就意味着踱入一家巴思普洛(Bass Pro)、比恩(L.L.Bean)、卡贝拉店(Cabela’S) 或者奥维斯店(Orvis),被那些多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鱼竿、卷线器、鱼饵、服装和小船等物品弄得眼花缭乱。
在位于美国密苏里州斯普林菲尔德的占地27 800多平方米的巴思普洛旗舰店里,店员会给你理发,然后用剪下的头发为你做成鱼饵。
从削尖的长矛开始到现在,事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大品牌大问题---------------------------
保持聚焦
通常,一个成功的企业通过高度聚焦于某一单独的产品、服务或细分市场起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开始为多个市场提供大量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又分许多级别和不同价位。至此,焦点逐渐分散,企业开始偏离最初的方向。它不知道何去何从,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当初的企业使命变成一句空话。
起初,一切都进展顺利。最初的发家产品或服务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企业充满激情,愿景远大。股票就像火箭一飞冲天。
然而,成功也随之带来了其他东西:向不同方向扩张的机会。会议室里无不充斥着雄心勃勃和激情澎湃的气息,到处是“我们能做任何事”的豪言。好了,现在市场证明情况并非如此,让我们回顾一下,把聚焦原则引入
AT&T。
首先,聚焦通信领域
AT&T是一家通信公司,以前是,将来也会是。任何远离通信这一老本行的行动都将失败。这一点,AT&T已在进军计算机领域(跟施乐一样)的惨败中深刻认识到。进入无线领域还说得过去,毕竟还属于通信领域。但进入有线电视行业就有问题了——根据有线电视目前这种单向形式,它属于电视领域,而非通信领域。AT&T企图通过引进“内部”这一通信名词来改变这一认知。他们想把AT&T有线服务(电视)改变为AT&T宽带服务(这是什么玩意),这一认知可不容易改变。
由于形式多样,“通信”成了一个宽泛的概念。在这里,AT&T需要稍加聚焦。
其次,聚焦企业客户
当AT&T把本地用户业务输给小贝尔公司们时,是时候该清点一下,在失去本地业务的情况下,AT&T还能聚焦在什么方向。他们仍然控制着大量的长途电话业务,依旧拥有非常棒的全国网络、卫星、光纤电缆以及4万名专业网络专家——这一切足以保证AT&T继续运营。在企业服务市场上,AT&T的地位令人艳羡,因为其所提供的一切都是那些大公司所需要的。
我的建议是:尽最大努力保护AT&T的消费者长途电话业务,同时聚焦企业客户,并以此为长期目标。这意味着AT&T需要连接私人数据网络和因特网,并提高安全性。但最重要的是,这一决定将断绝日后,AT&T企图回到本地业务,即消费者业务的念头。忘了它吧,本地消费者业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挽回的难度极大,小贝尔公司们会跟你拼命的。
面面俱到,这不该是AT&T的战略。它的战略应该是聚焦力量,成为全球企业通信领域的领导者。
一个有趣的类推
类似的问题,IBM也曾经历过。随着大型企业用户对小型电脑的需求激增,IBM的大型主机业务遭受重创。但郭士纳(LouGerstner)没有选择分裂,而是另辟蹊径,寻求一种可以充分利用IBM的规模优势及技术深度的方法。
他开始谈到以“集成电脑”(integrated
computing)作为IBM的独特优势。
毕竟,说到组合计算机部件,有谁比IBM更有资格呢?只有IBM——这一当年的硬件之王,才有能力制造绝大多数的部件。而其主要竞争对手,则只擅长制造某种特定部件。
如今,这一决定的结果是,IBM最受推崇的产品不是产品本身,而是让其他竞争对手们望尘莫及的服务部门。IBM的全球服务部门成为了它的救世主。当这位蓝色巨人其他部门的销量几乎停止增长时,服务部门的年销量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惊人速度增长。
这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AT&T能否成为集成通信的巨型玩家?在数码科技的支持下,把复杂的全球通信网络进行集成已不再是天方夜谭。如此一来,相信AT&T的大型企业客户们定能从中获益。这只是个猜想,但它很可能变成一个巨大的商机。毕竟,在通信领域上,说到集成,有谁能比AT&T做得更好呢?
在竞争世界,区隔至关重要 企图为全球企业通信领域提供服务的,不只AT&T一家。比如世通
(WorldCom),一直以来就对AT&T的业务虎视眈眈。长途电话领域新贵Quest
公司也对AT&T威胁不小。而其他专业竞争对手也专注于这样或那样的业务,各有所长。当前AT&T面临的迫切问题是:消费者为什么选择AT&T,而非其他竞争对手?这个问题AT&T从未给过满意的答复。
有趣的是,几年前我曾尝试去回答这一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期,AT&T
出了一系列重大服务事故,这促使了我到AT&T的访问。大批的负面报道涌向
AT&T,这使AT&T~寸其公司声誉忧心忡忡。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看他们关于此事的研究报告。跟踪监测和认知研究他们都做了。跟踪监测显示,在此次事故的影响下,其业务和企业声誉暂时有所下降,但还不至于有深远影响。但再看看他们的特性研究报告,跟其主要竞争对手MCI世界通信公司和普林斯特公司相比,问题显然已十分严重。
P74-77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
在花钱这个问题上,两人的想法一样。马斯特普尔用崇拜的语气说:“约翰逊是唯一一个接受无限制预算并超出预算的人。”
标准品牌公司与规模大得多的纳贝斯克合并时,约翰逊坐上一把手的交椅,他把公共关系的工作交给马斯特普尔(秉性相近的人全面接手董事会,在公司合并的3年内,公司高级职位的24名职员中有21人来自标准品牌公司)。
接下来的合并是一次巨大的轰动。纳贝斯克被规模大它很多的雷诺兹公司收购。约翰逊做到公司的高层后,猜猜他聘请谁担任他的公关主管?当然是迈克·马斯特普尔。
通过驾驭他人进入成功者的圈子可能比较容易,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最难以驾驭的方法。
丹·奎尔当然是依靠乔治·布什走向辉煌的。
但是作为坐骑的人,不同于动物的赛马,他内心有自己的利益,他不会盲目地载着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他们会去他们想去的地方。
所以,再次总统大选的时候,布什总统完全可以认为年轻的奎尔是他再次竞选的阻碍(就像尼克松差点被艾森豪威尔推翻一样)。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奎尔将会顷刻间失去坐骑,被媒体评价为一个政治输家。这将会是他政治前途的致命打击。
公司化的美国和世界大体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你在哪方面成为阻碍,被你当成坐骑的那个人就会觉得你是可以牺牲的。
……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根本没想到,这篇七年前充满了火药味的小小讲稿竟然还有机会再版。本来成书前该讲稿就以小册子的形式在企业界翻印并广泛流传,相当多的企业已经达到中高层管理者人手一册的程度,我也因此不断受邀参加了许许多多的座谈会。本以为该报告的使命已完成,后来之所以答应出版社成书,主要出于给自己做个纪念的考虑。谁知,成书一再加印之后,居然还要再版,这真让我惶恐之余也担心是否在“炒现饭”。因之,首先要向自己交代的是,为什么还要再版。
细细重读一遍后,令人欣慰的是本书并未过时,虽然其中所用的例证都是七年前的旧例子,但其中的原理不但成立,而且比七年前更加适用和贴切。同时,读者也可以从这些旧例证中,看出作者用定位原理所做的“预测”是否准确。一些今天读者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在七年前这样讲,不仅火药味十足,而且风险巨大。记得本报告的第一场演讲过后,有一位好心的朋友建议我对许多结论不要说得那么死。我在心里感激这位朋友的善意,在他看来,这样做不但得罪了许多企业,而且结论过于偏激,至少是风险极大。记得我当时用了彼得·德鲁克的话来回答他:我没有预测未来,我只是看见了业已发生的未来。联想手机最近终于低价卖出,似乎为本报告的“预言”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企业界就此接受了其中的教训。正如彼得·圣吉所说:“当一个新观念不受尊重,处处碰壁时,并非最大的挑战,因为反对意见能激发出正反双方的热情甚至信仰;但是经过这样一阵激荡,当这个新观念被广受尊敬与认同的时候,恰恰才是最大的挑战,因为此时无论是推动者与反对者都容易误认为‘战斗’已结束,从此将这个新观念束之高阁。”圣吉接着说:“真正的学习并非掌握知识,而是为学习者带来心灵转换及行为的改变。”
如果从行为的改变标准来看,中国企业对于如何打造品牌还刚刚起步。一方面,我们从观念的接受到行为的改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滞延;另一方面,还有更多的“新人”对于什么是品牌,如何打造品牌,缺乏最基本的素养。因此,本书仍不失为一本基本且通俗的“入门”读物。本书之所以用“2小时品牌素养”作为书名,意即在此。
相信本书至少有一个效用,即赋予读者新的眼光,甚至让读者变得和作者一样乐于审视和“预测”。比如说眼下热门的例子,虽然平安保险准备通过增发来筹集数目巨大的资本,用以充实其十分看好的平安银行,但无论怎样努力与投入,平安银行都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品牌,近来其高层管理者走马灯一样轮换,就已经开始了不好的预兆。我也当面对俞尧昌先生说过,不论更换格兰仕空调多少任的总经理,也不可能让格兰仕空调成功……诸如此类的例子实在太多,再举下去即使不算哗众取宠,也是毫无意义。领悟了本书精神的读者,同样可以精准地做出许多看似冒险的“预测”出来。可见,定位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传播仍刚刚起步而已,但中国要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少不了定位这项核心的管理技术。
当初,作为一个小小演讲,其中有许多地方即使很重要也难以充分展开。好在我的老板特劳特先生在中国的书已出了十几本之多。本书的其中一个贡献,就是将定位理论中国化了,能让中国的读者领悟其核心精神—通过占有心智资源而创建强大的品牌,从而激发起学习“定位”这个新学科的兴趣。或许这才是本书再版的理由。
定位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实践。本书第1版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一个系统的案例,详尽地实证如何为一个品牌创建定位的全过程,并最终缔造出一个强大的品牌。趁再版之机,我把本书分成理论与实践上下两篇,上篇仍保持第1版的原貌,下篇着重讲定位与品牌实践。新增内容介绍了我们多年以来实践案例王老吉的整个品牌战略历程,并选编了我们在中国就品牌实践许多关键问题进行研讨的论文。关于王老吉案例的文章都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过,当时版面受限有些地方未充分展开,这次总算进行了完善。如果这些原则能协助王老吉在与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竞争中胜出的话,应该对其他企业也有可借鉴的价值。
最后,借用我最喜爱的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中的几句序语作结:呜呼,岁月已逝,新见不多,敝帚自珍,读者明鉴,是再版序。
……
前言
被划分的大脑
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每个半球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
左半脑处理连续的信息,以线性和系统方法用语言进行思维。
右半脑处理平行的信息,用图像进行思维,负责抓取重点。
思维习惯通常被其中一个半球主导,这与人类的一个特征是一致的。
有人惯用左手,也有人惯用右手。类似地,有人用左脑思考,也有人用右脑思考(这两种情况并不互相影响,用左脑思考的人可以惯用右手也可以惯用左手,反之亦然)。
你属于哪一种?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CEO,那么你很有可能是左脑思维者。在做出决定之前,你需要得到事实、图表、市场数据和消费者调查的支持。否则,盈亏结算和股票市值也不会成为商业中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了。
如果你从事营销方面的工作,你很有可能是右脑思维者。你的决定常常是凭借“本能的直觉”,很少或几乎不依靠任何支持性的证据,否则也不会有像营销这样富有创造性的学科了。
语言思维vs.视觉思维
两者的另一个显著差别是左脑思维者偏好语言思维,而右脑思维者偏好视觉思维。
当一位管理派人士做演讲时,他通常站在讲台后,照着题词板或文稿朗读。
当一位营销派人士做演讲时,他通常站在屏幕前,展示很多图片或影像。
左脑思维倾向的管理层即使在演讲时使用幻灯片演示,那些视觉上的元素也不是图像,只是一些文字。
因为他们是语言思维导向的,所以左脑思维者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而右脑思维者通常是很好的写手。
为什么?因为相比于语言思维,在纸上书写文字更像是视觉挑战。例如,在信件和电子邮件中,右脑思维者通常会在每一行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分析性思维vs.全局性思维
那些研究风险管理科学与艺术的左脑思想家们聘用博士建立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在复杂的抵押贷款文件档案中分析每一个出错的可能。
现在看起来似乎是他们遗漏了可能出错的价值约7 000亿美元的东西。
全局性的右脑思维者会在全局中看到重点。为什么要把钱借给无力偿还的人?
计算机是绝对的“左脑思维”机器—可以对几百万条信息进行分析和追踪,却在抓取重点时彻底迷失。
华尔街上那些金融机构依靠计算机来决定投资风险,这正是左脑思维者典型的愚行。正如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言:“不要做公式化的傻子。”
一台计算机只会往后看,它只能对已经存在的数据进行分析。人类的大脑,尤其是习惯于右脑思维的,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设想。
确定vs.不确定
逻辑和分析性思维使人们对预知未来的能力充满信心。毕竟,如果你已经对一个情况的众多细节都进行了研究,你就应该能预见接下来会发生的事。
这就是左脑思维的领导者通常对他们的预知能力抱有绝对信心的原因。
如果董事会的办公桌上有很多战略方案,当CEO带着他对未来的看法参与会议时,讨论就无法进行。“我们就执行第一个方案好了,因为它会在可见的未来给我们带来最好的结果”,讨论就此结束。
我们带着挫败感离开会议。面对一个对未来有着非凡预知能力、知晓适合公司战略的CEO,我们无从与之争论。
你知道吗,包括你正在阅读或即将阅读的书籍在内,所有的印刷媒体都将在2017年之前废弃。至少微软的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在2007的时候是这样预言的。
“不出10年,我们今天定义为媒体的任何形式,无论是印刷媒体、电视或互联网,都将通过IP(网络协议)和数字信号传输,”鲍尔默先生如是说,“所有的内容都将通过数字信号传输,任何你阅读的内容也将由屏幕来承载。”
正如我们记得的,广播的普及使报纸和杂志过时,电视也让广播过时了,那么互联网会让所有这些都过时的。等着瞧吧。
“确定”是左脑思维者的记号,而右脑思维者从不如此确定(这个世界太大、太复杂,太让人困惑,任何人都无法真正领会)。
如果你会对不同战略的结果持有不确定性,那么你很有可能会想尝试一个全新的概念。
再问一次,你属于哪一类型?
也许你会认为你可以支配你的左右脑同等灵活地思考,但研究表明这不太现实。
两手同能vs.两脑同能
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几乎不可能。许多人被认为是可以平衡地使用左右手(比如棒球比赛中左右手都能打的击手),但其实他们是左撇子,经过了长期训练才能灵活地使用右手,反之亦然。
平衡使用左右半脑也几乎不可能实现,你可以学习如何练习使用你不常用的那半边大脑,但要做到左右同时平等地工作基本是不可能的,先天就决定了你在生活中是左脑思维者还是右脑思维者。
这也不是什么坏事。
这样的思维差异造就了各行各业:艺术家和银行家、会计师和音乐家、教师和房地产经纪、作家和工程师、建筑师和律师。
每个职业都吸引着用左脑或右脑思考的人。管理和经营一个企业或许需要逻辑和分析性思维的人,但是企业同样需要一个直觉敏锐、能全局思考的人来推行营销。
再问一次,你属于哪一类型
当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时,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是左脑思维者。为什么?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很自信。他们认为自己总是对的,错的总是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
“我是对的,你错了。”是人类大脑最普遍的态度,这也没什么害处。但是人类是如何发展起如此强烈的信念的?人们认为这一定是逻辑和分析性思维的结果。
这也不全对。你同样可以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右脑思维者。直觉性的思考也像逻辑思考一样对自己抱有确定的态度—甚至更加确定,因为他们不需要用事实来支持自己的结论。
即使你不能平衡使用大脑,但你仍然在使用左右两个半脑,只是更偏好其中一个。这就像人们用双手干活,但习惯于用左手或右手。
然而,当左右大脑严重失衡时,就会像患有自闭症(左脑失衡)或读写障碍症(右脑失衡)等大脑失调症状一样。
一些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患有此类症状,神经学专家认为这是可以通过加强刺激其中一个半脑得到完全治愈的。大脑平衡中心(Brain
Balance Centers)是这个方法领域的开拓者。
管理者vs.企业家
左右半脑的概念也有助于解释企业家和管理者这两者的不同。
绝大多数企业家都是右脑思维的,他们通常都是盯着“重点”的“梦想家”,时常就短期的境况感到困扰(这是直觉和整体思维方式的一个典型)。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家通常都不善于长期管理。也许一个企业需要由一个右脑思考者来促使其取得发展,也需要一个左脑思考者在它确实开始发展之后对其进行长期的管理。
史蒂芬·斯特恩(Stefan
Stern,英国《金融时报》商业专栏作家)在《金融时报》专栏中这样写道:“没有企业家,就没有了业务。但是如果一直让企业家来管理,也同样不会有太多的业务。”
董事会里的战争
在多年的咨询生涯中,我们也参与了多场这样的战争,战争中留下的疤痕可以为此作证。
在失败的战争中,似乎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管理派总是赞成那些苍白的“常理”式的想法和概念,这也是他们左脑思考的一个映射。
我们赞成的观点和概念也许不太合乎逻辑,但是直觉告诉我们,这些想法都会奏效,这同样是我们右脑思考的一个映射。
最终由谁决定?牌局早已设定。任何一个营销决策都必须得到管理派的认同。
在本书中,我们发掘了管理思维和营销思维之间差异所在的25个方面—也是左脑思维者和右脑思维者之间的差异。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管理派都是左脑思维者,也并非所有的营销派都是右脑思维者。
有一个CEO很显然是一个右脑思维者,他就是苹果公司的前任CEO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商业界最伟大的领袖之一。乔布斯先生不屑于做营销调查,且非常相信直觉。这正是右脑思维者的两个特征。
董事会里的多样化
很多董事会战争在具有同一目的但思维方式迥异的两方之间发生,只要双方能彼此理解,差异也不见得是坏事。
最近我们为印度的一个客户完成了一项咨询服务。他们的产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们也聘用我们为其第二个项目提供咨询。
后来,他们的首席执行官告诉我们,之前他认为我们的想法很“愚蠢”,但是出于对我们的信任,他还是接受了我们的意见。
这是注定要发生的。如果你是逻辑思维的左脑思考者,你对右脑思维者提出的营销概念不会有太大的热情,它们对你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希望管理派人士能花一些时间更好地去了解营销规则,尤其是“常理”与“营销感觉”之间的差异。
我们同样希望营销派人士也能花时间去更好地了解提案总是遭到管理派反对的原因,尤其是在提案时,他们需要用更加具有逻辑性、符合表述和分析思维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也正是本书的初衷所在。
---------------------------22条商规---------------------------
《定位经典丛书:22条商规》:
很多人认为,市场营销的基本任务在于要让你的潜在顾客相信你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你只占有很小的市场份额,并且不得不与更大、更有钱的对手竞争,那么你的营销战略可能在一开始就是错的,你违背了市场营销的第一条定律。
市场营销的关键点是:创造一个你能成为“第一”的新领域。这就是领先定律:成为第一胜过做得更好。在潜在顾客心智中先人为主,要比让顾客相信你的产品优于该领域的首创品牌容易得多。
问问自己下面这两个问题,你就会知道市场领先定律是多么正确:
(1)第一个单独飞越大西洋的人是谁?是查尔斯·林德博格。
(2)第二个单独飞越大西洋的人又是谁?不容易回答了吧。
第二个单独飞越大西洋的人是伯特·辛克勒。伯特是比查尔斯更出色的飞行员,他飞得更快,耗油也更少。然而,谁又听说过伯特·辛克勒这个名字呢?(他离开家以后,就连辛克勒夫人也再没有他的音讯了。)
尽管林德博格的做法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但是大多数企业还是走了伯特·辛克勒的道路。它们总是要等到市场成熟了以后再带着更好的产品进入市场,通常还以自己现成的企业名称命名该产品。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中延伸原有品牌名称的仿效产品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利润丰厚的大品牌(定律12:延伸定律)。
在任何品类中,领先品牌必然是那些首先进入潜在顾客心智中的品牌。比如,在租车市场是赫兹,在计算机领域是IBM,而在可乐领域是可口可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喜力是第一个在美国站稳脚跟的进口啤酒品牌。40年以后,第一位的进口啤酒又是哪个品牌?是口感最好的啤酒,还是喜力啤酒?现在共有425个品牌的进口啤酒在美国销售,可以肯定,其中必有一种啤酒的口感要优于喜力,但这又有什么用呢?今天,喜力啤酒仍以30%的市场份额稳居进口啤酒销售第一的宝座。
米勒淡啤(Miller Lite)是美国国内第一个淡啤品牌。那么,当今美国销售第一的淡啤是哪个品牌呢?是口感最好的,还是先人为主的那个品牌?
有些第一无法成功
并不是所有第一都能稳操胜券。时机非常重要:你的“第一”也许来得太迟。例如,《今日美国》(USA Today)是美国第一份全国性的报纸,但它不大可能会取得成功。该报创刊至今,没有一年赢利,亏损达8亿美元。在当今这个电视时代,创办一份全国性报纸或许为时已晚。
有些“创造第一”的想法也许根本就是错误的,因此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冻爪(Frosty Paws,第一种狗食冰淇淋)就是此类不成功的例子。虽然小狗喜欢吃这种冰淇淋,但是,是它们的主人在为它们购买食物——他们认为小狗根本不需要有自己的冰淇淋,舔舔盘子它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领先定律适用于任何产品、任何品牌、任何品类。例如,假设你过去并不知道在美国的第一所大学的名称,但只要用“最著名”替代“第一”,你就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了。那么,在美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学是哪一所呢?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说是哈佛大学,没错,它也是美国建立的第一所大学。(那么,在美国建立的第二所大学又是哪一所呢?是威廉和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它的名气仅比伯特·辛克勒稍响一点。)
世上没有哪两种产品会比双胞胎更为相似。不过,即使是双胞胎也总是抱怨说双胞胎中人们最先认识的那个通常会得到更多的宠爱,就算人们也认识另外一个。
人们总是倾向于保有已经得到的东西。即使你遇到了一个比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略好一点的人,也不值得以支付律师费、分割房产以及决定子女归属等为代价离婚。
市场领先法则同样也适用于期刊业。这也就是为什么《时代》(Time)会领先于《新闻周刊》(Newsweek),《人物》(People)领先于《我们》(Us),而《花花公子》(Playboy)领先于《阁楼》(Penthouse)。以《电视指南》(TVGuide)为例,早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当时实力强大的柯蒂斯出版公司(Curtis)试图创办一份预告电视节目的杂志……
……
---------------------------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彻底颠覆营销传统的公关圣经---------------------------
公关的延续
无论在时间上还是主题上,都应当是公关第一、广告第二。广告实际上是公关的一种延续,并且只有在公关项目实施完成以后才能开始。更重要的是,广告推广的主题应该围绕并重复公关已经在目标客户心智中建立的认知。
广告何时启动也要慎重对待。只有在你成为一个强大的品牌并且有足够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广告活动才可以开始。
广告人有时把公关部门看做一个二等机构,他们认为只有在发生危机时或者最新的广告活动推出时公关才有作用。这就是目前整个行业的现状。
但实际上,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说,公关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无法退居广告之后。在很多方面,两者的角色已经翻转了。公关应该是司机,引领并指导着营销大巴的走向。这正是本书的主题:广告的没落和公关的崛起。
广告已死,公关长存
但是到处都是广告,广告怎么会死?放眼望去,遍地广告。这就像绘画,尽管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流行,但它还是死了。
对绘画来说,它的“死亡”不是绘画技法的死亡,而是绘画表达现实这一功能的死亡。
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Louis—Jacques—Mande—Daguerre)发明银版照相术之后的时代可以被叫做“绘画的没落和照相的崛起”。同样,广告作为工具已经失去了建立品牌的功能,和今天的绘画一样,广告将作为艺术继续存在。
这并不代表广告不再具备价值。艺术的价值存在于欣赏者的眼睛里。它只是意味着当一个工具成为艺术之后,就失去了工具本身的功能,因此也失去了被客观评价的可能。一根蜡烛的价值
如何衡量一根蜡烛的价值?你不能从发光角度来看,因为蜡烛已经失去了作为房间照明工具的功能。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之后的时代应该叫做“蜡烛的没落和灯泡的崛起”。
但是,每天晚上,整个美国有几百万根蜡烛被点燃。如果餐桌上缺少一根蜡烛,这顿晚餐就不是一次完整的、浪漫的晚餐。这样的蜡烛每根可以卖到20美元或30美元,比一个灯泡贵得多。和灯泡不同,这根蜡烛的价值和它能否照明无关。如同壁炉和帆船,蜡烛此时已经失去了它的功能,变成了艺术。
各种形式的艺术都有它狂热的捍卫者,他们会为每件艺术作品的价值大小争来争去,因为缺乏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它的价值。一则广告的价值
广告同样如此。广告的捍卫者会以提升品牌资产、创建品牌价值、同顾客建立情感纽带或激发激励销售队伍等为理由来热情地保卫他们的作品。
在某种程度上,所有这些理由都是对的。但是由于广告是艺术,它无法被客观衡量。
……
---------------------------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
25岁的纳瓦尔·拉维肯特(Naval
Ravikant)萌发了一个想法:建立一个致力于“评价”或评论消费者可能购买的任何东西的网站。
他说,网站上有大量的在线购物向导可以显示定量数据、价格对比以及产品特征等,但很少有能够让顾客相信的来自购买者的建议。
拉维肯特把他的想法告诉了27岁的尼拉夫·托利亚(Nirav
Tolia)—雅虎公司的一位营销经理。这两位未来的企业家决定创立一家新的互联网公司,名字就叫“电子评价网”(Epinion.com)。
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拉维肯特放弃处于创业阶段的At Home互联网公司的工作和400万美元的股票期权。托利亚放弃了雅虎公司的1
000万美元的股票期权。
据《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报道,这两位互联网先锋在12周内招募了4位其他合伙人,并筹集了80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后来,电子评价网又筹集到了由高盛(Goldman
Sachs)牵头的第二笔资金,达2 500万美元。
电子评价网将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吗?谁知道呢?但是,任何成功的互联网品牌的启动都需要具备四个重要特性。
互动性(定律2)
普通消费者在电子评价网上注册后,可以为大量的产品和服务提交评价意见。“不要生气,把意见写在电子评价网上。”互联网上最成功的品牌不会是既有品牌的复制,它们将是聚焦于“互动性”的全新品牌。
此外,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品牌并非必须基于某个原创的概念。许多年来,消费者评论已经成为亚马逊的一个重要部分。电子评价网的创办者所做的只是聚焦于亚马逊的某个方面,并围绕它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站。
独特名称(定律4)
仅仅因为你已经在美国商务部的商标部门注册了一个单词,并不会让它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名称。
名称有两种:独特的名称和通用的名称。独特的名称是一个特定的人、地点或者事物的名称;通用的名称是一个包含了许多人、地点或者事物的名称。
将一个通用的名称大写并标注了,并不会使这个名称成为顾客心智中的一个独特名称。不论读到或听到一个名称,你都会把那个名称转换成符合心智思维方式的“声音”,声音是不能大写的。
“电子评价”(Epinions)是一个真正的品牌名称,虽然该单词是两个普通单词—“电子”(electronic)和“评价”(opinions)的组合。(dotcom是一个通用词,它表明了“电子评价”是互联网站上的一个品牌名称。)
“评价网”(Opinions.com)会奏效吗?不会。评价是一个通用词,有许多网站具备评价功能。但是,“电子评价”(Epinions)只有一个,它是一个真正的品牌名称。
唯一性(定律5)
电子评价网已经演示了打造互联网品牌最重要的一条定律: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你需要率先进入一个新品类。当你是第一个时,你就能率先抢占业务,并且阻止竞争(第二名在网上处境不妙)。
此外,“率先”还能产生大量的公关。“电子评价网”在《纽约时报》上已经成为一篇4页文章的主题。
如果电子评价网决定以大型广告活动启动网站,那真是讽刺。
的确,世界已淹没在广告中,铺天盖地的广告最终反映的是千百万家制造商的意见,而来自消费者的意见却很少能公开发表。(嗨,达美航空公司,什么时候你才会简化你的费用结构?)
媒体处于中间,它们向社会描绘了第三方所证实的观点。与广告相比,媒体的背书对消费者的影响力更大。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你用公关建立品牌,用广告维护品牌。
时间性(定律8)
“包括黑夜骑士在内,”雨果(Victor
Hugo)写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代表一个时代的新创意的到来。”无论这个创意看起来可能有多么革命,如果把它归结为一个独立个人的主张,就是谬误。如果仔细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许多伟大的革命性进展(汽车、飞机、个人电脑),事实上都是被许多不同企业家同时发掘的。
最后的赢家并不总是那些具有最佳创意的人,而常常是最先执行的人。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你确实需要一个创意,但同时也需要有时间的紧迫感。
互联网就像是拓荒前的美国西部淘金热,又如俄克拉荷马州的土地抢夺战。如果错过了互联网,你将会错过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
1994年,两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创建了雅虎,一个互联网搜索引擎。仅仅5年后,该公司的股票市值就达到1 140亿美元。
互联网是10年难得一遇的将会改变日常生活许多方面的革命性奇迹,它把许多相距遥远的人链接到了网上。
为了在本书中论述互联网的意义,以下是我们选择的在过去50年中最重要的技术发展:
20世纪50年代,电视;
20世纪60年代,大型主机计算机;
20世纪70年代,电子芯片;
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
要记住最重要的是,这每一个发展都几乎使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飞跃性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电视把美国变成了“在家”社会。电视把收音机从娱乐媒体变成一种音乐和新闻的媒体;电视把政治从事件导向的竞争转变成个性化导向的竞争;电视改变了我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我们获取新闻的方法以及我们的运动偏好(在电视到来前,棒球是美国的第一运动;之后,足球取而代之。为什么呢?同样通过电视,足球比赛的场面更好)。
电视也影响了世界政治。它用画面带领我们进入了诸如波黑、科索沃和索马里的战争,它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在越南战争的失败和在海湾战争中的胜利。
与20世纪50年代电视对家庭所产生的影响一样,在60年代,大型计算机对企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计算机改变了企业的各个方面,不仅体现在数据记录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制造、分销和营销方面。
大型计算机的最大作用可能和一个企业的最佳规模有关。当一个公司变得越来越大时,它内部也变得缺乏效率。仅仅为了了解组织中其他人在做什么,就需要涉及太多管理阶层,动用太多沟通渠道,花费太多时间。
大型计算机提升了企业最合适规模的限度。它确确实实地使具有超级效率的巨型企业成为可能,并直接引导企业全球化业务(通用电气公司在大型计算机业务中可能已经失败,但是大型计算机使得通用电气公司成为如今的全球化企业)。
电子芯片在20世纪70年代是“看不见”的技术革命。现在,事实上每种使用电力的产品、用具或设备,包括汽车、电话、照相机、录像机、电炉、洗衣机、烘干机和电动牙刷等,都有一个极小的电子芯片在控制它的运作,几乎找不到一种有用但并没有从电子化革命中获益的设备。
“普及化”是电子化行业在20世纪70年代的集体呐喊,而且事实证明它是对的。电子芯片已经延伸到了各行各业,每一种应用都是可能的。(它甚至可以被安置在人体内作为一个起搏器,以及放入其他的“智能”设备中。你甚至可以给你的狗安装一个内置芯片,让它迷途知返。)
个人电脑在20世纪80年代拉近了家庭和办公室的距离,并为两者带来了革命。它使得生产打字机和从事文字处理的公司退出市场,而且差一点使秘书这种职业消失。
20世纪最重要的产品可能是1981年8月推出的IBM个人电脑。它直接导致了微软和英特尔这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的崛起。在从电子数据表到图形,再到个人财务软件等一系列有用的软件产品成为潮流后,一个巨大的产业诞生了。
《时代周刊》把个人电脑选为1982年“年度明星”,足见个人电脑的影响之大。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个人电脑、电子芯片、大型计算机和电视而出现的互联网也将写下自己的历史。50年里发生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在这五项变革中,互联网将会成为最重要的变革,它将比其他四项变革在更多的方面改变我们的生活。
而且,变化才刚刚开始。要记住的一点是,即使你没有网站,你不在互联网上做生意,甚至你的产品或服务永远不会在网上出售或做广告,互联网仍将改变你的业务。
互联网也已经改变了作者的生活。在过去几年,我们已在网上做了广泛的调研,包括本书的材料。我们在poodles.com上购买书籍、光盘、机票、电脑、家具、艺术品、办公用品,甚至一条狗。几乎我们最近所有的战略咨询项目也都与互联网相关。
快速成长的万维网自身就预示着一场未来的革命。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互联网上有900多万个网址,其中80%为网络公司的网站,而且该数字以每周增加5万的速度增长。
因此,系紧你的安全带,准备好与生活一同起飞。这是互联网的时代,而且未来属于那些能在网上出色地建立起品牌的人们。
最后,我们将此书献给广大读者。
---------------------------品牌的起源---------------------------
自艾?里斯的第一本书《定位》出版以来已经有23年了。
凑巧的是,也是在达尔文搭乘猎犬号英国海军舰艇完成他的考察旅行23年之后,他的巨著出版了。
时间磨砺了创意和概念,使其显得更加精练和纯化。尽管我们关于打造品牌的话题已经著述数十万字,但我们相信仍然没有把握这个主题的本质。我们相信一定有一条重要的定律在发挥作用,只是还未被界定、定义或解释。
我们相信这条定律非常根本,唯一能贴切类比的就包含在达尔文在生物学界的定义之作《物种起源》中。
这条定律就是“分化”。分化是世界上被知之最少却最强大的力量。
自然界中发生的事情也同样发生在产品和服务中。最终每个品类都会分化,并成为两个或更多的品类,为打造品牌提供了无穷的机会。
进化和分化的交互作用为我们理解宇宙和品牌世界提供了一个模式。
进化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观念,但是仅靠进化理论并不能说明地球上为什么有数百万种不同、独特的物种。如果没有分化的作用,进化本身创造的世界只会充斥着上百万体积大如恐龙的单细胞原核生物。
在品牌世界里也是如此。品牌通过进化变得更强大、更有主导力,然而是分化创造了新品类和新品牌得以诞生的条件。
把打造品牌和生物学相类比看起来可能有些牵强,但我们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类比能如此简单清晰地解释打造品牌的过程了。
正如赫胥黎在读了《物种起源》后所说的:“没想到这个观点,真是愚蠢之至!”
……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
第3章 分化的动力
就像在培养皿里不断分裂的变形虫一样,商品种类也在不断分化。
一个品类刚出现的时候只有单一品种,通常由一家公司主导。例如,IBM公司曾以大型计算机主导电脑品类。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品类会进一步分化为两个或更多品类: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超级计算机、容错计算机、个人电脑、工作站、膝上型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和文件服务器,今后还会出现更多电脑品类。
啤酒曾经就是啤酒。后来品类分化了。如今,我们有国产啤酒也有进口啤酒,有普通啤酒也有清爽啤酒,有生啤也有干啤,有贵的也有便宜的,有红啤酒也有冰啤酒,甚至还有不含酒精的啤酒。今后还会出现更多啤酒品类。
福特曾以T型车主导汽车品类,它是基本交通工具的代表。后来品类分化了。如今,我们有豪华车、中档车和低价车,有大型车、中型车和紧凑型车,有进口车也有国产车,有跑车、运动型多功能车、休闲车和厢式旅行车。今后还会出现更多汽车品类。
拜尔曾以阿司匹林主导止痛药品类。后来品类分化了。现在,我们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萘普生钠。今后还会出现更多止痛药品类。
每一个细分品类都是一个单独品种,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每一个细分品类都有一个主导品牌,但往往不是原来品类的领先者。拜尔主导阿司匹林市场;泰诺主导乙酰氨基酚市场;艾德维尔主导布洛芬市场;而阿乐维则主导萘普生钠市场。
分化是客观存在的,是经营的动力。所有商品种类都会分化,如电脑、通信、消费电子产品和有线电视。
那么,为什么众多企业管理人员的看法完全相反?他们为什么认为品类是在融合而不是在分化?为什么这种看法让他们的公司迅速失去聚焦?
什么观念如此牢固地控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并让他们看见了没有发生的事情?
这个观念就是“融合效应”,一个最新和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流行时尚。
管理潮流变迁史
最近每十年就会出现一种管理潮流,历史已经证明这些时尚都是误导。20世纪60年代流行综合企业化,认为职业经理人什么都可以管。德事隆集团(Textron)、AM国际、ITT公司、LTV公司、利顿实业(Litton)和其他很多综合企业曾经一度辉煌,然后逐渐消失。
《华尔街日报》写道:“跨业经营理论相信,在多个不同行业经营的企业不太容易受到单一行业衰退的影响,而且有可能受益于集中管理。但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综合企业的股票与其他企业的股票同样大跌,这一理论受到质疑。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大部分并购交易都是在分拆和变卖综合企业资产。”
……
---------------------------什么是战略---------------------------
1《什么是战略》相关信息
中国正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制造廉价产品已使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环境问题、收入不平等以及对创新的需求都意味着重要的不是制造更廉价的产品,而是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
目录(1)
目录(2)
目录(3)
特劳特致中国读者
总序定位:第三次生产率革命(...
总序定位:第三次生产率革命(...
总序定位:第三次生产率革命(...
前言
2《什么是战略》第一部分
战略是大竞争时代的商业生存之道,也就是在我所指的“选择暴力”中如何生存。最初,选择不是问题。当我们的祖先考虑“今天吃什么”时,答案不太复杂,他在附近能追捕、猎杀并拖回洞穴的任何动物就是他的食物。但如今,人们生活在商业社会,而商业步入了大竞争时代。
第1章战略就是生存之道(1)
第1章战略就是生存之道(2)
第1章战略就是生存之道(3)
第1章战略就是生存之道(4)
第2章战略就是建立认知(1)
第2章战略就是建立认知(2)
第2章战略就是建立认知(3)
第2章战略就是建立认知(4)
第2章战略就是建立认知(5)
第2章战略就是建立认知(6)
第2章战略就是建立认知(7)
第2章战略就是建立认知(8)
---------------------------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原书第2版)(珍藏版)---------------------------
第1章选择的严酷性
万物开始之初,选择并不是问题。当我们的祖先考虑“这餐吃什么”的时候,答案并不复杂,他们能在附近追逐、猎杀并拖回洞穴的动物就是这餐的食物。
今天,当你步入规模大的超市的时候,你能看到的是大量不同种类的、切成不同大小的以及由其他人捕杀、屠宰、处理和包装好的肉。
你面临的问题不再是要捕获猎物,而是要设法想清楚,在货架上摆放的成百上千种的不同包装的肉中,你要选择哪种,是红肉、白肉,还是人造肉?
然而,那不过是个开始。现在你必须决定你要动物身上的哪个部位的肉,是腰肉、排骨、肋骨、腿肉,还是臀肉?
此外,如果你的家人中有不吃肉的,那你该给他们买点什么?
钓鱼进餐
对于祖先而言,捕鱼就是削尖长矛,然后期望好运降临这么简单的事。
到了今天,这就意味着踱入一家巴思普洛(Bass Pro)、比恩(L.L.Bean)、卡贝拉店(Cabela’S) 或者奥维斯店(Orvis),被那些多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鱼竿、卷线器、鱼饵、服装和小船等物品弄得眼花缭乱。
在位于美国密苏里州斯普林菲尔德的占地27 800多平方米的巴思普洛旗舰店里,店员会给你理发,然后用剪下的头发为你做成鱼饵。
从削尖的长矛开始到现在,事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大品牌大问题---------------------------
保持聚焦
通常,一个成功的企业通过高度聚焦于某一单独的产品、服务或细分市场起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开始为多个市场提供大量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又分许多级别和不同价位。至此,焦点逐渐分散,企业开始偏离最初的方向。它不知道何去何从,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当初的企业使命变成一句空话。
起初,一切都进展顺利。最初的发家产品或服务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企业充满激情,愿景远大。股票就像火箭一飞冲天。
然而,成功也随之带来了其他东西:向不同方向扩张的机会。会议室里无不充斥着雄心勃勃和激情澎湃的气息,到处是“我们能做任何事”的豪言。好了,现在市场证明情况并非如此,让我们回顾一下,把聚焦原则引入
AT&T。
首先,聚焦通信领域
AT&T是一家通信公司,以前是,将来也会是。任何远离通信这一老本行的行动都将失败。这一点,AT&T已在进军计算机领域(跟施乐一样)的惨败中深刻认识到。进入无线领域还说得过去,毕竟还属于通信领域。但进入有线电视行业就有问题了——根据有线电视目前这种单向形式,它属于电视领域,而非通信领域。AT&T企图通过引进“内部”这一通信名词来改变这一认知。他们想把AT&T有线服务(电视)改变为AT&T宽带服务(这是什么玩意),这一认知可不容易改变。
由于形式多样,“通信”成了一个宽泛的概念。在这里,AT&T需要稍加聚焦。
其次,聚焦企业客户
当AT&T把本地用户业务输给小贝尔公司们时,是时候该清点一下,在失去本地业务的情况下,AT&T还能聚焦在什么方向。他们仍然控制着大量的长途电话业务,依旧拥有非常棒的全国网络、卫星、光纤电缆以及4万名专业网络专家——这一切足以保证AT&T继续运营。在企业服务市场上,AT&T的地位令人艳羡,因为其所提供的一切都是那些大公司所需要的。
我的建议是:尽最大努力保护AT&T的消费者长途电话业务,同时聚焦企业客户,并以此为长期目标。这意味着AT&T需要连接私人数据网络和因特网,并提高安全性。但最重要的是,这一决定将断绝日后,AT&T企图回到本地业务,即消费者业务的念头。忘了它吧,本地消费者业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挽回的难度极大,小贝尔公司们会跟你拼命的。
面面俱到,这不该是AT&T的战略。它的战略应该是聚焦力量,成为全球企业通信领域的领导者。
一个有趣的类推
类似的问题,IBM也曾经历过。随着大型企业用户对小型电脑的需求激增,IBM的大型主机业务遭受重创。但郭士纳(LouGerstner)没有选择分裂,而是另辟蹊径,寻求一种可以充分利用IBM的规模优势及技术深度的方法。
他开始谈到以“集成电脑”(integrated
computing)作为IBM的独特优势。
毕竟,说到组合计算机部件,有谁比IBM更有资格呢?只有IBM——这一当年的硬件之王,才有能力制造绝大多数的部件。而其主要竞争对手,则只擅长制造某种特定部件。
如今,这一决定的结果是,IBM最受推崇的产品不是产品本身,而是让其他竞争对手们望尘莫及的服务部门。IBM的全球服务部门成为了它的救世主。当这位蓝色巨人其他部门的销量几乎停止增长时,服务部门的年销量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惊人速度增长。
这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AT&T能否成为集成通信的巨型玩家?在数码科技的支持下,把复杂的全球通信网络进行集成已不再是天方夜谭。如此一来,相信AT&T的大型企业客户们定能从中获益。这只是个猜想,但它很可能变成一个巨大的商机。毕竟,在通信领域上,说到集成,有谁能比AT&T做得更好呢?
在竞争世界,区隔至关重要 企图为全球企业通信领域提供服务的,不只AT&T一家。比如世通
(WorldCom),一直以来就对AT&T的业务虎视眈眈。长途电话领域新贵Quest
公司也对AT&T威胁不小。而其他专业竞争对手也专注于这样或那样的业务,各有所长。当前AT&T面临的迫切问题是:消费者为什么选择AT&T,而非其他竞争对手?这个问题AT&T从未给过满意的答复。
有趣的是,几年前我曾尝试去回答这一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期,AT&T
出了一系列重大服务事故,这促使了我到AT&T的访问。大批的负面报道涌向
AT&T,这使AT&T~寸其公司声誉忧心忡忡。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看他们关于此事的研究报告。跟踪监测和认知研究他们都做了。跟踪监测显示,在此次事故的影响下,其业务和企业声誉暂时有所下降,但还不至于有深远影响。但再看看他们的特性研究报告,跟其主要竞争对手MCI世界通信公司和普林斯特公司相比,问题显然已十分严重。
P74-77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
在花钱这个问题上,两人的想法一样。马斯特普尔用崇拜的语气说:“约翰逊是唯一一个接受无限制预算并超出预算的人。”
标准品牌公司与规模大得多的纳贝斯克合并时,约翰逊坐上一把手的交椅,他把公共关系的工作交给马斯特普尔(秉性相近的人全面接手董事会,在公司合并的3年内,公司高级职位的24名职员中有21人来自标准品牌公司)。
接下来的合并是一次巨大的轰动。纳贝斯克被规模大它很多的雷诺兹公司收购。约翰逊做到公司的高层后,猜猜他聘请谁担任他的公关主管?当然是迈克·马斯特普尔。
通过驾驭他人进入成功者的圈子可能比较容易,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最难以驾驭的方法。
丹·奎尔当然是依靠乔治·布什走向辉煌的。
但是作为坐骑的人,不同于动物的赛马,他内心有自己的利益,他不会盲目地载着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他们会去他们想去的地方。
所以,再次总统大选的时候,布什总统完全可以认为年轻的奎尔是他再次竞选的阻碍(就像尼克松差点被艾森豪威尔推翻一样)。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奎尔将会顷刻间失去坐骑,被媒体评价为一个政治输家。这将会是他政治前途的致命打击。
公司化的美国和世界大体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你在哪方面成为阻碍,被你当成坐骑的那个人就会觉得你是可以牺牲的。
……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根本没想到,这篇七年前充满了火药味的小小讲稿竟然还有机会再版。本来成书前该讲稿就以小册子的形式在企业界翻印并广泛流传,相当多的企业已经达到中高层管理者人手一册的程度,我也因此不断受邀参加了许许多多的座谈会。本以为该报告的使命已完成,后来之所以答应出版社成书,主要出于给自己做个纪念的考虑。谁知,成书一再加印之后,居然还要再版,这真让我惶恐之余也担心是否在“炒现饭”。因之,首先要向自己交代的是,为什么还要再版。
细细重读一遍后,令人欣慰的是本书并未过时,虽然其中所用的例证都是七年前的旧例子,但其中的原理不但成立,而且比七年前更加适用和贴切。同时,读者也可以从这些旧例证中,看出作者用定位原理所做的“预测”是否准确。一些今天读者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在七年前这样讲,不仅火药味十足,而且风险巨大。记得本报告的第一场演讲过后,有一位好心的朋友建议我对许多结论不要说得那么死。我在心里感激这位朋友的善意,在他看来,这样做不但得罪了许多企业,而且结论过于偏激,至少是风险极大。记得我当时用了彼得·德鲁克的话来回答他:我没有预测未来,我只是看见了业已发生的未来。联想手机最近终于低价卖出,似乎为本报告的“预言”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企业界就此接受了其中的教训。正如彼得·圣吉所说:“当一个新观念不受尊重,处处碰壁时,并非最大的挑战,因为反对意见能激发出正反双方的热情甚至信仰;但是经过这样一阵激荡,当这个新观念被广受尊敬与认同的时候,恰恰才是最大的挑战,因为此时无论是推动者与反对者都容易误认为‘战斗’已结束,从此将这个新观念束之高阁。”圣吉接着说:“真正的学习并非掌握知识,而是为学习者带来心灵转换及行为的改变。”
如果从行为的改变标准来看,中国企业对于如何打造品牌还刚刚起步。一方面,我们从观念的接受到行为的改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滞延;另一方面,还有更多的“新人”对于什么是品牌,如何打造品牌,缺乏最基本的素养。因此,本书仍不失为一本基本且通俗的“入门”读物。本书之所以用“2小时品牌素养”作为书名,意即在此。
相信本书至少有一个效用,即赋予读者新的眼光,甚至让读者变得和作者一样乐于审视和“预测”。比如说眼下热门的例子,虽然平安保险准备通过增发来筹集数目巨大的资本,用以充实其十分看好的平安银行,但无论怎样努力与投入,平安银行都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品牌,近来其高层管理者走马灯一样轮换,就已经开始了不好的预兆。我也当面对俞尧昌先生说过,不论更换格兰仕空调多少任的总经理,也不可能让格兰仕空调成功……诸如此类的例子实在太多,再举下去即使不算哗众取宠,也是毫无意义。领悟了本书精神的读者,同样可以精准地做出许多看似冒险的“预测”出来。可见,定位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传播仍刚刚起步而已,但中国要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少不了定位这项核心的管理技术。
当初,作为一个小小演讲,其中有许多地方即使很重要也难以充分展开。好在我的老板特劳特先生在中国的书已出了十几本之多。本书的其中一个贡献,就是将定位理论中国化了,能让中国的读者领悟其核心精神—通过占有心智资源而创建强大的品牌,从而激发起学习“定位”这个新学科的兴趣。或许这才是本书再版的理由。
定位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实践。本书第1版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一个系统的案例,详尽地实证如何为一个品牌创建定位的全过程,并最终缔造出一个强大的品牌。趁再版之机,我把本书分成理论与实践上下两篇,上篇仍保持第1版的原貌,下篇着重讲定位与品牌实践。新增内容介绍了我们多年以来实践案例王老吉的整个品牌战略历程,并选编了我们在中国就品牌实践许多关键问题进行研讨的论文。关于王老吉案例的文章都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过,当时版面受限有些地方未充分展开,这次总算进行了完善。如果这些原则能协助王老吉在与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竞争中胜出的话,应该对其他企业也有可借鉴的价值。
最后,借用我最喜爱的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中的几句序语作结:呜呼,岁月已逝,新见不多,敝帚自珍,读者明鉴,是再版序。
……
系列图书推荐
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经典重译版)
- ¥79.00
- ¥55.30
- 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
视觉锤(珍藏版)
- ¥69.00
- ¥41.40
- 视觉锤(珍藏版)
[套装书]特劳特定位经典丛书(21册)
- ¥925.00
- ¥610.50
- [套装书]特劳特定位经典丛..
简单的力量:以简驭繁的管理之道(经典重译版)
- ¥59.00
- ¥35.40
- 简单的力量:以简驭繁的管..
新定位
- ¥59.00
- ¥35.40
- 新定位
同类热销商品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精装)
- ¥69.00
- ¥46.92
-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
领导梯队:全面打造领导力驱动型公司(原书第2版)(珍藏版)
- ¥49.00
- ¥33.32
- 领导梯队:全面打造领导力..
笑傲股市(原书第4版.典藏版)
- ¥99.00
- ¥67.32
- 笑傲股市(原书第4版.典藏..
跨越鸿沟:颠覆性产品营销圣经[图书]
- ¥59.00
- ¥59.00
- 跨越鸿沟:颠覆性产品营销..
学会如何学习
- ¥49.00
- ¥29.40
- 学会如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