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美] 克里斯汀·内夫(Kristin Neff)克里斯托弗·杰默(Christopher Germer)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661047
- 上架时间:2020-9-17
- 出版日期:2020 年9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54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心理学读物

【插图】

编辑推荐
海蓝幸福家经典译丛
静观自我关怀创始人集大成之作
爱自己,是终身自由的开始
51项练习简单易用、科学有效
一天一项小练习,一天比一天爱自己
里封
当慈爱的光芒遇上痛苦的泪水,就会泛起关怀的彩虹
内容简介
本书的理念和实践主要都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书后注释给出了详细的相关研究),同样也建立在两位创始人教授千万人如何自我关怀的教学经验之上。书中章节之间有着严谨的逻辑关系,后面讲述的技能都建立在前面技能的基础之上。每章都会提供相关主题的基本信息,然后是练习部分,让你对前面所讲的概念有一些亲身体验。本书文字优美、温暖又深入人心,适合对如何关怀自己和他人感兴趣的大众读者,也适合身处压力具有焦虑和抑郁倾向的读者,还可作为心理学爱好者及心理咨询师的参考用书。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如何阅读本书
第1章 什么是自我关怀 /1
第2章 什么不是自我关怀 /10
第3章 自我关怀的益处 /17
第4章 自我批评和自我关怀的生理机制 /25
第5章 自我关怀的阴与阳 /35
第6章 静观 /42
第7章 放下对抗 /50
第8章 回燃 /58
第9章 培养慈爱之心 /67
第10章 给自己慈爱 /73
第11章 自我关怀的动力 /82
第12章 自我关怀与我们的身体 /92
第13章 进步的阶段 /104
第14章 深刻的生活 /111
第15章 陪伴他人但不失去自我 /121
第16章 与困难情绪相处 /128
第17章 自我关怀与羞愧感 /137
前言
我们的目标并非寻找爱在何方,
而是仅仅发现你在心中筑起的高墙。1
—鲁米(Rumi)
我们都曾筑起高墙,将爱拒之门外。在生而为人的残酷现实里,我们都曾被迫用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但要得到安全与保护,我们另有他法。当我们在逆境中静观自己的挣扎,用关怀、和善与支持的方式回应自己的时候,一切就开始改变了。尽管内在自我与外在世界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依然可以学着拥抱自己与生活,给予自己茁壮成长所需的力量。在过去的十年里,大量研究表明自我关怀对幸福感大有裨益。善于自我关怀的个体能体验到更强的幸福感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2,拥有更强的动力3、更好的人际关系4和身体健康5,他们的焦虑与抑郁症状也更少6。他们也拥有更强的心理弹性,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例如离婚7、健康危机8、学业失败9,甚至战争创伤10。
学会拥抱自己和自己的不完美,能够让
你获得茁壮成长所需的心理弹性。
但是,当我们面临挫折时,当我们感到痛苦、遭受失败或感到自卑时,就难以静观当下的处境。我们更可能大喊大叫,狠狠地敲桌子。我们不但讨厌当下的处境,还会因为深陷逆境而怀疑自己。转瞬之间,我们的想法就像一列疾驰而过的过山车,从“我不喜欢这种感受”到“我不想要这种感受”“我不应该有这种感受”“我肯定是有毛病才会有这种感受”,最后变为“我很糟糕”。
这时,我们就需要自我关怀了。有时我们需要先安抚自己,因为做人真的很难。然后我们才能静观当下的状态,理解自己的生活。
在痛苦挣扎时,自我关怀来自静观之心。
当我们忍受生活中的痛苦时,自我关怀源于静观之心。静观之心邀请我们敞开心胸,以充满关爱的宽广觉知面对痛苦。自我关怀提倡“在痛苦中善待自己”。在生活的困境中,静观之心与自我关怀共同组成了一种温暖的、相互联结的临在状态。
静观自我关怀
静观自我关怀(mindful self-compassion,MSC)是第一个专门用于增强个人自我关怀能力的培训项目。像静观减压训练11(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和静观认知疗法12(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这样以静观为基础的培训项目也能增强个人的自我关怀13,但它们并不是专门为此目的服务的。对于这些方法来说,自我关怀只是静观的附带效用。静观自我关怀的方法,是专门为了向公众传授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关怀技能而设计的。静观自我关怀是一门为期8周的课程。在课程中,训练有素的教师会为一组8~25人的学员提供指导,每周上课的时长为2小时45分钟,再加上半天的冥想静修。有研究显示,这门课程能够在长期内提高学员的自我关怀与静观的能力,降低焦虑与抑郁症状14,增强整体幸福感15,甚至能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保持稳定16。
关于静观自我关怀的最初灵感可以追溯至2008年,当时我们(本书的两位作者)刚刚在一次科学家的冥想静修活动中相遇。我们其中一人(克里斯汀)是发展心理学家,也是研究自我关怀的先驱;另一人(克里斯托弗)是临床心理学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致力于将静观融入心理治疗。在静修活动后,我们两人搭乘同一辆车前往机场。途中,我们意识到可以将彼此的专长结合起来,开发一门课程来教授自我关怀。
克里斯汀:我是在1997年,也就是读研究生的最后一年里接触到了自我关怀的理念。当时,我的生活几乎是一团乱麻。我刚刚结束了一段混乱不堪的婚姻,在学业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原想借助佛教的冥想来帮我应对压力。让我大为惊讶的是,引导冥想的女教师谈到了培养自我关怀的能力有多么重要。尽管我知道佛教徒一直在谈论对他人慈悲为怀的重要性,我却从未想过关怀自己也同样重要。我下意识的反应是:“什么?你是说我可以用善意来对待自己?这难道不是自私吗?”但我当时太渴望得到内心的平静了,所以我想试一试。很快我就意识到了自我关怀多么有用。当我遇到困难时,我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支持自己的好朋友。当我学会如何善待自己、减少自我评判时,我的生活发生了转变。
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我在一名自尊领域的领军研究者手下接受了两年博士后训练,逐渐了解到了一些自尊运动的负面影响。尽管自我感觉良好有积极意义17,但研究表明,那种觉得自己“特殊而超过常人”的认知会导致自恋、不断与他人比较、自我防御性愤怒、偏见等诸多负面影响。自尊的另一项局限性在于,它往往是有条件的—在成功的时候,我们能感到自尊,但在失败的时候它会消失殆尽,而那正是我们最需要自尊的时候!我发现自我关怀是自尊最好的替代品,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自我价值感,而这种自我价值感不需要我们完美无缺或比他人更强。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担任助理教授后,我决定对自我关怀开展研究。当时还没有人对这个主题进行学术研究,所以我尝试为自我关怀下定义,并编制了一份测量自我关怀的量表。在我抛砖引玉后,现在对自我关怀的研究已呈井喷之势。
我之所以知道自我关怀的确有用,是因为我在个人生活中感受过它的益处。我儿子罗恩在2007年被诊断患有自闭症,这是我最难熬的一段经历。如果没有坚持自我关怀的践行,我不知道自己如何才能渡过难关。记得在得知诊断结果时,我正在前往冥想静修的路上。我对丈夫说,我想取消这次静修,这样我们才能消化这个消息,但他说:“不,你还是去静修吧,去做做你那个自我关怀,然后再回来帮我。”我在静修的时候,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对自己的关怀之中。我允许自己去体验所有的感受,不带丝毫评判,即便是我认为自己“不该有”的感受—失望的感受,甚至非理性的羞愧,我也任由它们来去。我怎么能对自己最爱的人有这种感觉呢?但我知道自己应该敞开心扉,接纳这些感受。我接纳了哀伤、悲痛和恐惧。很快我就感到了一种沉稳的力量,能够抱持这所有的一切—我意识到自我关怀不仅能助我渡过难关,还能帮我无条件地给予罗恩所有的爱,成为最好的母亲。这就是自我关怀的力量!
由于严重的感官问题,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常常会勃然大怒。作为父母,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保护孩子的安全,等待他平静下来。当罗恩在食品店毫无缘由地大喊大叫、乱踢乱打时,陌生人会向我投来鄙夷的目光,因为他们认为我没有管教好自己的孩子。此时,我会用上自我关怀。我会安抚自己,为自己提供当下急需的情感支持,因为我感到了困惑、羞愧、压力重重、绝望无助。自我关怀让我免于沉溺在愤怒与自怨自艾的情绪里,让我得以对罗恩保持耐心与爱意,尽管当时我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压力与绝望。我并非没有失控的时候,我失控过很多次。但是,只要有了自我关怀,我就能更快地从失控中复原,重拾对罗恩的支持与爱。
克里斯托弗:我也是主要通过个人经历学到自我关怀的。我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开始练习冥想了,我在80年代早期成了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加入了一个研究静观与心理治疗的学习小组。对静观和心理治疗这两方面的热爱,让我最终出版了一本书《静观与心理治疗》(Mindfulness and Psychotherapy)。18随着静观逐渐流行,我经常受邀去做一些公开演讲。但是,问题在于,我对当众演讲感到非常焦虑。尽管成年后我一直定期练习冥想,并且试遍了书中所有管理焦虑的办法,但每当公开演讲之前,我的心都怦怦直跳,手也汗流不止,而且我无法清晰地思考。我曾协助哈佛医学院举办了一次研讨会,而这次会议安排我当众发言,就在这时,转折点出现了。(我当时仍在努力抓住每一次练习当众演讲的机会。)我原本是医学院里一名不起眼的临床讲师,而现在却要对着所有尊敬的同事发表演讲,暴露我那些令人羞愧的秘密。
就在那时,一位经验丰富的冥想教师建议我将冥想的专注点放在慈爱(loving-kindness)上,重复一些类似“愿我平安”“愿我幸福”“愿我健康”“愿我生活如意”的话。我尝试了一下。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尽管我多年来一直在练习冥想,沉淀与思考我的内心生活,但我从来没有用温和、安抚的语气对自己讲过话。我立刻就感觉好些了,我的思维也开始清晰起来了。自此以后,我便将慈爱作为我主要的冥想练习方向。
媒体评论
——海蓝博士
海蓝幸福家创始人
《不完美,才美》作者
情绪管理与关系梳理专家
静观自我关怀全球首位中国师资培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