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窦军生 施杰
- 丛书名: 浙商传奇:书写创新创业史诗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659969
- 上架时间:2020-7-21
- 出版日期:2020 年7月
- 开本:32开
- 页码:244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管理 > 企业管理 > 创业(风险/融资/意识)

内容简介
目录
总序 记录一段重要历史
前言 在视界之外看待企业家的价值
序言 徐文荣:我的“三农”赤子心
上篇 以终为始:大地之子的“三农”情怀
第一章 横店式跨越:穷山村变“幸福城” / 4
“横店幸福指数”的启示 / 5
“新三农”内涵诠释:稳定、美丽、幸福 / 8
乡村振兴范本 / 15
第二章 “三农”问题:洞见根本 / 24
情怀缘起 / 25
农民走出土地 / 28
农民就地变市民 / 33
第三章 横店内核:共创、共有、共富、共享 / 37
“四共”宗旨成形 / 38
共创是前提 / 39
共有是基础 / 40
共富是目标 / 41
共享是归宿 / 42
“四共委”承载新时期“四共”精神 / 43
前言
(一)
在大历史背景下研究和观察中国企业家阶层,相比个体成就而言,我们更关注案例带来的时代价值与范式意义。这不难理解,拉长历史的时间,我们会发现,历史与生命相同,最美妙的是它发生演变的过程,不仅仅关乎当下,更关乎未来。因此,总结历史的规律比讲述历史更显重要。
中国企业史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原因在于它多数时期都处于变革、转型、震荡之中。100多年来的中国,受外力冲击,整个生产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企业在这种外部环境中也在不断地蜕变重生。
追溯中国近代企业史,最早可以延伸到100多年前,如晚清时期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其最大的贡献并不是兴建了南通那片地方,也不是他用22年的时间缔造了一个“大生帝国”,而是张謇作为中国企业家阶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照体系。总结而言,他“得寸进寸”的发展理念,渐进式地前行,给同时代其他地区的企业家及后世的企业家留下了最好的一种范式表达。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企业史更是这样。1949年之后陆续诞生的企业家阶层,大多数是通过自己努力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延续着过往的路径自然成功的,他们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极强的学习能力等在制度红利下不断开拓创新。这带给我们这些商学案例研究者最大的收获是有了更多可供研究的范例。可以说,我们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中国企业实践的腾飞,也是中国本土企业经营实践崛起的红利享受者,这让我们更加感觉到这项工作赋予我们的使命。
我们带着使命感走进横店,走近徐文荣,努力去探究:徐文荣是一位什么样的企业家?他带给中国企业家阶层的思考是什么,又为什么是徐文荣?横店的“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模式为中国当下的乡村振兴开创了什么样的路径?对于中国数亿农民而言,这又意味着什么?
在横店调研的数十日里,我们看到了一位普通的85岁老人,他身上有着岁月的沧桑,但就是这位老人,穷极一生为当地农民谋幸福。在他身后,留下的不只是一个发达的城镇,更是能够让这个地区和后代子孙生生不息的前行力量。他说自己这一生造厂、造城、造景,创造了许多事物,但实际都是在做同一件事,就是让横店百姓共同富裕,让大家过上更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一生都在反复地讲这句话,反复地做这件事,反复地证明中国农民的伟大力量。
走进横店,近观徐文荣,是一场美妙的旅程,就像《乡村书》里的云:“云卷云舒—坐看云起。云起云涌—高唱如云,‘大风起兮云飞扬’。”让我们穿透空间的云,穿透徐文荣岁月的云,去看他奋斗一生的事业。
(二)
徐文荣生于1935年,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反右运动”“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他一手创办横店集团,发展横店,带领横店人艰苦奋斗40年,使横店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1975年的75元增长到2017年的6.5万元,开始向“大康社会”迈进。
通常而言,我们在描述成功时都会极度谨慎。一个企业也好,一个地区也好,它的成功取决于众多因素,而且某一个方面的成功可能会盖住其他方面的缺陷,因此,在总结时我们会极为小心地描述某一因素的作用。但是,在横店当地人眼里,徐文荣是“牵金牛的人”;在经济学家眼里,徐文荣是“能人企业家”。在总结横店成功范式的过程中,我们深感徐文荣对横店做出的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徐文荣,就没有今天的横店。
徐文荣一心为横店、为农民,有记者总结过,他用大半生做了三件事:建厂、造城、造景。
第一件事,建厂。1975年,徐文荣开办横店第一家正式工厂—横店丝厂。此前,他在担任横店大队支部书记时就已经小有尝试,办过小五金厂、粮食加工厂等。1975年之后,41岁的徐文荣正式开始创业办厂,据他回忆,他总共办过700多家工厂。
早期的办厂经历为今天的横店集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横店集团在电气电子、医药健康、影视文化、新型综合服务领域拥有四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拥有6家上市公司:磁性材料领域的横店东磁、医药制造领域的普洛药业、节能电子制造领域的得邦照明、电机电气领域的英洛华、影视领域的横店影视、金融衍生品服务平台南华期货。横店的“多元化发展、专业化经营”在中国本土企业实践中堪称奇迹。
第二件事,造城。徐文荣打造了横店城镇,开创了一条横店内生式的城镇化道路。横店原是一个只有39个行政村、2.4万人口,面积仅为39.7平方公里的穷乡僻壤,如今,横店有122个行政村、20多万人口,镇域面积有121平方公里,而且横店人民早已实现了小康生活。2019年,横店集团实现营收850.7亿元,带动横店上缴的税收占东阳市税收总额的近一半。这个城造得成绩斐然,不单是经济上的变化,还解决了“三农”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无差别阶段。
如今的横店,完全不像一座小镇,发达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化大都市。横店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经济条件好,在厂里做工有工资,在家里种田有收入,在景区务工也能赚钱,甚至还有的去当群众演员,收入更高。徐文荣这样形容横店,“已经圆满完成了建设小康社会,正迈步进入‘大康社会’”。
第三件事,造景。横店有工业,工业能“输血”,能发展影视旅游等第三产业。虽然资金是最大的难题,但有了工业这块“压舱石”,横店得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真正实现工业反哺的目的。
横店地少人多,过去是典型的农耕社会特征,这样的自然条件,能发展什么产业?徐文荣说,要做文化产业,发展影视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横店是不沿海、不沿边的山区,但徐文荣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劣势变成优势,大批的影视剧组、外来人员来到横店都是选择就地消费,徐文荣将这一切发挥到极致。影视城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圆明新园更是一个创举,历时5年,投资300亿元,以四荒地为主,内含自然山体,总占地7000余亩,复建了北京圆明园84%的建筑景观,这是徐文荣最大的一个文化梦想,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文化工程。之所以一定要建,是因为徐文荣不止一次地说,圆明新园传承的是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把横店建设成为“世界影视文化名城、国际旅游休闲之都”,并实现“世界最美乡村在中国,中国最美乡村在横店”的目标。
序言
在拜访徐文荣先生之前,我们深入接触过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企业家,他们大多出生在1925年至1945年之间,经历过满目疮痍的战争时期、沧桑巨变的建国时期、春回大地的改革开放时期……最初的乡镇企业家也好,国企掌门人也罢,他们的魄力、格局,他们的思想、睿智,还有家国情怀、使命感、企业家精神、人格魅力,都是很难超越的。在一生所践行的事业中,他们各有不同。徐文荣先生最不同之处,便是将一生奉献给了农民,奉献给了中国的“三农”。
2019年的5月和8月,我们往返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与位于浙江省东阳市中南部的横店镇,听取徐老先生为我们回忆他这一生的“三农”赤子路。本文根据徐老先生的口述整理而成,原汁原味地呈现,以飨读者。
“为什么富的人家那么富,我们穷人却这么穷”
小时候,我家里很穷,吃不饱,后来举家从东阳北乡迁到了东阳南乡。我们初级小学学制四年,每年读两册,一共八册。从第一册到第七册,我在学校都是第一名。读到第八册的时候,我弟弟意外去世了。因为这件事,我大病了一场,初小第八册就没再读。高小第一册我也没去读。
后来,一个同学劝我说,凭你的学习基础,你只要努力读书,绝对跟得上。于是,我身体好一点了就接着认认真真地读高小第二册,后来我考了第六名,读第三册时我考了第三名。读到第四册的时候,我又生病了,而且因为家里穷,要在家里帮忙,就没再读了。
生活很穷苦,这让我对农民要富起来有很强的信念。我家旁边住了一家富人,他们是做生意的,卖火腿,很有钱。我妈妈和他们家夫人关系很好,就带我去她家玩。她家的火腿在太阳暴晒下,油一滴一滴落下来,我妈妈就让我回家拿碗去接油,接起来拿回家炒菜用。
那时我就想,为什么富的人家那么富,我们穷人却这么穷。这个问题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子里。
我家没土地,只能靠做小生意为生,柴米油盐全要花钱买。横店有个大米市场,我们就从那里买米。那时候人工舂米,三分之一是带壳的,吃饭的时候,一般要丢掉带壳的,但我们不舍得,就剥了壳吃。这已经是最好的饭了。那时候隔天才能吃一顿大米饭,其他都是稀饭。
到了我十五六岁的时候,父母让我去学木匠手艺,我很听话,就跟表哥从横店一路走到东阳拜师学艺。路很长,脚走得很痛。路上看到一条河,水是倒流的,我很好奇,便问表哥水为什么是倒流的,他说钱塘江的大潮,潮水就是倒流的。后来,我们坐上了去师傅家的船。我看到船家在河里淘米、洗菜,甚至连马桶也倒在河里,水很脏,但我已经感觉很满意了。
当学徒的时候,早上喝稀饭,中午吃米糕,我特别满足。但跟着师傅学做木匠有个规矩,当师傅吃完放下筷子,徒弟也要停下来,绝对不能再吃了,所以我经常吃不饱。
“我很勤奋,非常勤奋,什么工作都干过”
16岁下半年,每天“一稀两干”,吃得很不错了。我真不想回来。结果半个月以后,听说打仗了,家里就让我回横店。后来,横店解放了。我想参军,就冒充18岁,报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当时和我一起的还有一个朋友,他个子高,我个子矮,他被选上了。后来我去问解放军,我为什么没被选上。他笑笑,叫一个士兵拿了把枪过来,让我背着,结果枪拖到了地上。他说,你的枪背起来都拖到地上了,怎么去打仗呢?所以我就没去。
后来村里办夜校,需要人手教本村人识字、算术、打算盘。实际上我识字也不多,但我爸爸教过我算术,我算术很好,所以我可以教别人算术。但我还是有些不甘心,就从报纸上学字,自己努力学会了再去教大家。18岁上半年,我学会了1500个字。那时候爸爸说,家里这么穷,还是要找份工作。
有人推荐我去当教师,我说我当得了教师吗?他说我夜校的教师都当过了,应该行的。我有些没信心。当时,我们区委书记是山东人,刚从东阳到横店,看到我这个人很灵光,叫我跟着他当通信员,我高兴极了。后来横店成立了供销合作社,供销社主任点名要我到供销社。最终我不想离开横店,就到供销社了。
我很勤奋,非常勤奋,在供销社干了三年,什么工作都干过。先是在杂货门市部,后来调到肥料部卖肥料。我晚上要到各个村去宣传、推销、订购,路很难走,而且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再后来,我又被调到金宅供销社,但有时候还要回横店这边帮忙,晚了就不能回去了。
有一次,我到横店帮忙,太晚了没有回去。第二天,金宅供销社被盗了。钱被盗了,我的衣服也被盗了,他们却说是我“监守自盗”。我哭了,不想干了,说要回家种田去。我们主任很好,劝我说总会查清楚的。我听了他的话,又干了不到两个月,这案子查清楚了。原来是那天晚上代替我在金宅供销社值班的小伙伴偷的,他承认了。
我经济没问题,思想也很好,积极性很高。后来由于我的工作出色,商改、统计工作都做得好,慢慢就被提拔起来了。那时候供销社经理是国家干部,营业员不是国家干部。那时刚宣布我任经理,就接到县委的通知把我调到东阳“肃反”办。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我很努力。
因为工作完成得好,态度积极,我24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组织部门让我去东阳县安文人民公社党委办公室担任副主任主持工作。那时候当个副主任是很了不起的了。但我说我不懂农业,农村工作没干过多少。有人就说,这是组织要重用你、提拔你,你是培养对象,就得服从组织分配,去了好好干就是了。
“从当党支部书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