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传奇:现代管理咨询之父马文·鲍尔的非凡人生
基本信息
- 原书名:McKinsey’s Marvin Bower: Vision, Leadership, and the Creation of Management Consulting

【插图】

编辑推荐
★马文·鲍尔将一个仅有18人、濒临绝境的小事务所改造成一个影响了美国商业近一个世纪的传奇公司——麦肯锡,他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行业——管理咨询,并将自己关于管理咨询业和麦肯锡的愿景转变为现实。
★他创造了伟大的组织,这一伟大的组织塑造了伟大的员工,而这些伟大的员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美国的商业格局,奠定了美国的经济基础。
★本书将带你体验马文·鲍尔缔造麦肯锡的成功历程,呈现马文非凡职业生涯中的精彩片断。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追求卓越》的合著者鲍勃·沃特曼、麦肯锡前全球总裁伊恩·戴维斯、高露洁棕榄公司前首席运营官洛伊丝·朱利伯联合推荐。
内容简介
作译者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曾于1979年至1988年在麦肯锡工作,担任过运营与制造业务部门的全球领导人。离开麦肯锡之后,她创建了纽约咨询合伙人公司,并且担任了13年的执行董事。她的客户从快速发展的年轻公司、全球最大的非营利组织到《财富》100强企业,不一而足。
目录
总序二(张海濛)
推荐序
致谢
第一部分 将愿景变为现实
第1章 马文·鲍尔002
第2章 愿景017
马文·鲍尔与麦肯锡风云际会020
马文同合伙人买下麦肯锡公司027
第3章 行业与企业029
行业:管理咨询030
企业:麦肯锡公司040
第4章 关键时刻的领导力与影响力087
企业形象统一的全国性公司,1939~1945年088
招募MBA,1953年102
创立麦肯锡管理研究基金会并推出哥伦比亚系列讲座,1955年112
公司化改制,1956年116
以统一的企业形象走向全球,1959年121
不公开上市:向合伙人出售股份,1966年141
坚持世代交替,1967年147
序言
麦肯锡并不神秘,方法论铸就神奇
摆在你面前的这三本以麦肯锡命名的书—《麦肯锡方法》《麦肯锡意识》《麦肯锡工具》,绝对谈不上是名著,两位作者也不是什么大牛,它们在美国一再出版并极受欢迎,在我看来,既是因为书名中包含着世界顶级管理咨询品牌“麦肯锡”,也是因为三本书都紧扣“解决问题”这个在职场或者更大范围内的人生的关键焦点。作者提供给你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和炫耀,不是在今天的书榜上有点儿泛滥的煽情与励志,也没有打算帮助你补充什么缺失的专业知识(这些永远都补不完、学不够),而是希望你通过较为系统的学和练之后能够以某种方式“洗心革面,重新做事”,掌握这种“麦肯锡”的或者“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论。作者的写作初衷,就是想把麦肯锡的几招“看家本事”说出来,惠及普天下。
说到看家本事,25年来,我常常惊诧于学院里的一些师弟师妹或者学生小子,青葱年少,摇身一变就成了麦肯锡公司的大牌顾问,往来尽高管,谈笑超自信。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还是谁点化了这些脑袋?认真想想,我找到了一条原因:也许是因为这些优秀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本身素质够格,一旦加入了这个强势品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靠着公司积累了数十年的行业知识,并不断有成熟的合伙人或者资深经理从旁教授,说话办事靠谱起来也是应该。但是接触麦肯锡和其他领先管理咨询公司多了,我发现,除了“洗脸”(印上麦肯锡这个卓越品牌)这一过程之外,还有另外的原因同样不可小觑,甚至需要大书特书,那就是他们进去后还有重要的四洗:“洗心”“洗脑”“洗手”“洗脚”。
所谓“洗心”,说的是受到麦肯锡文化的熏陶,对于专业服务和帮助企业的理解与承诺,在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积极地影响(改变)商业实践。关于这一点,《麦肯锡传奇》 一书给出了极好的诠释。从这家公司的奠基者马文·鲍尔追求完美、缔造卓越的传奇一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麦肯锡公司的精神实质,甚至更广义地,让所有从事专业服务的同人,都保持着一种谦卑和敬畏。《麦肯锡传奇》是我们的“麦肯锡学院”丛书之四,尽管不是我们所说的这两位作者的作品。
“洗心”费时费力,也并不是总能成功。有些人离开麦肯锡,是因为始终不能脱胎换骨似的被这样一种很强势的文化所命中,以其作为自己的信仰。难说好坏,不适便是。但是,离开麦肯锡的人,甚至那些成为大公司掌舵者、拯救者(这种说法显然太夸大个体英雄主义了,此处只是从俗)的麦肯锡校友,除了麦肯锡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让他们与众不同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便是他们的工作方式、运作方式、合作方式,甚至生活中的劳作方式、动作方式,都被他们曾经服务过的这家公司“定型”(Shape)过了。而这个“定型”过程,靠的是洗脑、洗手、洗脚,改变的则是意识、方法和工具。
所谓“洗脑”,即《麦肯锡意识》,讲的是怎样从思维方式上,真正成为一个团队合作的、面向对象(也许是客户)的、强调改善与结果的问题解决者。而“洗手”—《麦肯锡方法》,实际上是这三本书中最先问世并一炮打响的畅销书,强调的是一些不管在什么工作环境下,都可以更有效解决问题的技巧性很强的工作方式、小窍门,不过小窍门却能派上大用场。最后说说“洗脚”—《麦肯锡工具》,这一本想从更有研究和证据的角度,把这些方法、打法、套路上升为方法论、工具箱、武器库,是对那些更尊重逻辑、寻求道理的学习者和阅读者的深入满足。这“三洗”,骨子里高度一致,就是要你变得“训练有素、行动得法”。这三本书兜售、传播的到底是什么?通俗一些说,我们平时喜欢夸别人说话办事“靠谱”“上道”“挺是那么回事儿”,这三本书就是“靠谱”的“谱”、“上道”的“道”和“挺是那么回事儿”的“那么回事儿”。呵呵,所以,认真学习和掌握了这些,你就能成为一个总是被上述赞誉围绕的人,即使你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个咨询顾问,即使你只是个热衷于学习管理的蓝领师傅或者掌权主妇。
所以,麦肯锡或者很多其他的大公司在面试新人时,并不特别着眼于已有的知识积累(背书考试的成果),更看中的是面试者所表现出的意识、方法和工具(尽管朴拙)在本质上是否符合这样一套规范的、以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为基础的、逻辑自洽且行之有效的系统要求,或者有没有相应的素质能够修炼并掌握这样一套方法论!尽管一切都能学,都不晚,但是掌握这些本领,你确实还有一个很大的敌人:你自己,过去的你,你过去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其他的习惯。在我看来,这套方法论中,重视“渔”超过“鱼”,重视“学会学习”而不是“知识学习”,重视“严密假设、小心求证”而不是“天马行空拍脑袋”,重视“团队一体”而不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你也许不喜欢这套方法论,觉得束缚而不够舒服,觉得啰唆而不够痛快,那只能说明它们不是说给你听、写给你用的,但是许多年的实践证明,这套法子很灵。
千万不要误解,认为只有将来要从事咨询工作的人才有必要阅读和学习。在今天,许多学校开始考虑改革传统的MBA教学过程,增加更多的软技能和整合实践学习。我认为这三本书有很好的读者群体:入学导向周里的MBA学生、整合实践学习和软技能培训(包括沟通、思维、团队训练)中的MBA学生。各学院很想较为系统地做些“双基”训练,帮学生养成一些对未来MBA学习和管理生涯长期有用的思维和行动习惯,从这个意义上看,这几本书是蛮适合做训练导引和参考手册的。这三本书不需要都仔细读(必须承认,三本书中有不少重叠冗余之处,也有一些过于理论的部分会让看重“拿来用”的学习者读得很累),你可以看看风格,读两页后判断一下哪本书更适合你:是更理论些的,还是更实操些的,还是二者得兼。如果老师愿意选取书中的一些片段直接指点给学生,当然会省事,但是要小心,要尊重它的整体性。
熟悉咨询行业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正如咨询顾问讲事儿时的习惯一样,这几本书逻辑性强,但有点儿“干”。很多读者第一遍读,难免会感觉有点儿“云里雾里”,迷失在概念丛林中,但只要你耐着性子看,过了那道坎儿,就是跟你过去自由自在干活儿相比要开始“事事儿”起来的那道坎儿,这套说法和做法往往就会深得你心了。当然,这也反映出你的个人价值观与麦肯锡文化的契合度,因为每个做法的背后,是“崇尚理性、讲究服务、持续提高”的文化。不舒服,请坚持再试;吐之前,别轻易放弃。总之,你得有点儿执着,才能享受这顿盛宴。
最不该读这些书的人,大概就是麦肯锡公司的顾问了。他们大都会觉得这些书有些小儿科,写书的人有点儿拿麦肯锡做招牌,以及这些东西还算不上绝学,等等。嗯,大体上同意。好在这些书确实不是给在麦肯锡工作以及想去麦肯锡工作的人写的,他们该追求的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而这些书的大部分目标读者,都是先要手上拿起这么一把趁手的“家伙”披荆斩棘,壮壮声势的。相比之下,市面上那些所谓的战略、整合、重组之类的《武穆遗书》般的兵法奇著,年轻的管理学习者最好还是敬而远之。咱们需要把军体拳和太极剑先练熟—明天就贯通任督二脉纯属做梦,咱们必须得从入门的一招一式练起。套用一句2008年后流行起来的新俗话,叫作回归基本(Back to Basic)。说得多好,不是初级,而是基本—最简单的三板斧,往往在关键时刻救命,这才是最高级的功夫!
也许有一天,作为这几本书受益者的你,历练多年,无论言谈与逻辑的缜密,还是选择与决策的严谨,居然会被人讥笑:“大哥(或美女),咱别这么麦肯锡好不好!”呵呵,也许正说明你作为一个麦肯锡的门外汉,经过了这难得的“麦肯锡学院”的修炼,掌握了麦式基本功几许。别骄傲,还不够。除了锻炼方法,还要淬炼心法。书的作者在前两本书(即《麦肯锡方法》《麦肯锡工具》)里特别爱举一位“麦肯锡校友”、曾任安然公司CEO的斯基林做正面案例—安然的崛起和坠落他都有重要干系。这绝不意味着这几本书错了,而是需要你洞察其局限。剑法高超者,却因着害人与救人的分别,成就了“恶”与“侠”。华山派出了岳不群,并非功夫本身的错,而是要参透“功夫只是功夫,功夫仍是功夫”的辩证玄机。
我之所以想给这么几本书做推荐,并不是冲着麦肯锡的名头。相反地,倒是书中处处流露出的“麦肯锡并不神秘,方法论铸就传奇”的平易色彩打动了我。因为麦肯锡三个字而买下这些书的你,一定要明白方法论才值得你花那些银子。看完后,千万别迷信麦肯锡:路子对了,你也行。
杨斌博士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总序二
麦肯锡商学院重装上阵、致敬经典
十年前,“麦肯锡学院”丛书陆续面世。十年来,《麦肯锡方法》《麦肯锡意识》《麦肯锡工具》和《麦肯锡传奇》这四本书加印三十余次,读者甚众。
埃隆·马斯克大谈“第一性原理”的时候,众人四处求索,这是什么神奇法门?蓦然回首,《麦肯锡方法》《麦肯锡意识》其实就是第一性原理的解题方法。
媒体评论
彼得·德鲁克管理大师
很多人说德鲁克是管理之父,但我相信历史将得出结论,这一崇高荣誉应当由他和马文·鲍尔共同分享。
鲍勃·沃特曼《追求卓越》的合著者
马文·鲍尔已经成为一个传奇。他的声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麦肯锡公司内部,而是传遍了整个专业服务领域乃至整个商界。这本书对马文做了细致深入的介绍,同时也展示了坚持不懈所具有的能量。
伊恩·戴维斯麦肯锡前全球总裁
这本书的风格正是马文所希望的——简单质朴、实事求是,但又高瞻远瞩。这是一本关于马文这位现代管理咨询之父的好作品。
洛伊丝·朱利伯高露洁棕榄公司前首席运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