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心智:基于技术开展有效教学[图书]
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在线教育正处在全新的历史时期,本书阐述了学生在技术辅助下的认知和学习过程,并在实操层面给出了细致入微的指导,提高在线教育效能,为广大一线教师、家长带来助益!
内容简介
近年来,很多在线教育项目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很多老师的观念中,在线教育是那些因为特殊原因不能接受线下面授的学生的无奈选择,在离开了课堂后,学生似乎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与自觉性。
然而本书的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授课的实践经验与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向我们揭示了一幅完全不同的图景,在线教育需要正确的技术与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力,但在这个激励过程中,授课老师需要对人类的认知模式有一些基本了解,充分利用在线平台,才能提高在线教育效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授课教育的更好的结合。
作译者
米歇尔·D.米勒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博士,北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勒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心理学,研究兴趣包括记忆、注意力和大学生如何在低年级获得成功等。
米勒目前的工作重点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帮助教师创造更有效、更具吸引力的学习体验,并帮助学生成为更有效的学习者。
·译者简介·
汪潇潇,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清华大学终身教育处副处长兼教务处副处长,教育研究院教育博士在读。北京大学工学学士,管理学硕士。
刘威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学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在线教育、基于学习科学的课程与教学改进。
目录
序言
第1章 在线学习是否仍大有可为1
因素1:经济因素6
因素2:学生需求7
因素3:注重有效教学的可量化证据8
因素4:新技术的可行性9
因素5:好奇心和创新动力10
第2章 在线学习有效吗17
强调学生的努力是成功的基础18
让学生感受到互联18
为学生提供频繁、快速、有益的反馈19
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纳入教学准备19
课程内容的时间和同步问题22
学生需要做好使用技术的准备23
在线学习对文本的高度依赖24
需要增加对在线课程结构和要求的解释25
在线教学存在社交距离:特别是完全在线课程25
潜在技术问题可能会使课程部分或全部偏离既定轨道26
第3章 “计算化”心理学 /37
译者序
2017年末,翻译团队与本书作者米歇尔·D.米勒达成合作意向后,迅速投入翻译工作。整个过程历时近三年,在初译、整合、修订、反复校对等过程中,我们始终以“信、达、雅”的原则进行翻译工作。感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孙梦嫽、吕雨欣、聂秋桐和人大附中的郭自滢在本书初译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在近两年的修改和校对过程中,尤其要感谢我们的博士导师李曼丽教授多轮、深入、精进的审校,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求是的工作原则,帮助我们精益求精。在出版环节,还要感谢谢维和教授、杨斌教授、刘庆峰博士对本书的肯定和推荐,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本书的顺利出版,也离不开出版社编辑的全力支持,感谢赵陈碑、顾煦的扎实工作。
2020年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高等教育提出了重要挑战,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经历了由传统教学模式向在线教育模式的全体系快速转变,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回顾2020年春天的实践,我们意识到在线教育对大学、对学习者而言,再也不是从前的“最好具备”(nice to have),而是“必须具备”(must have),互联网延展了传统教育的场所,满足了更多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将深刻影响未来的教学模式。
同时,在线教育也处在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说此前关于在线、混合式、线下教学哪个效果和质量更佳还存在大量争论,那么因为疫情以及伴随着人们学习行为的深刻转变,在线学习成为学校正规教育的又一主战场时,话题就逐渐转变为,如何充分发挥在线教育的优势以改进教学。本书在这个时间出版可以说恰逢其时,一句话概括本书的内容就是,它用普罗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详尽地阐述了“如何将认知原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辅助教与学,实现有效的学习”,同时,作者还在实操层面给出了细致入微的指导(几乎可以让我们拿来就用),这正是我们当下所急需的理论与工具。希望本书能为广大一线教师、在线教学设计者、参与孩子在线学习的家长,以及与在线教育相关的其他人员带来助益!
译者
2020年6月
序言
柏拉图终端的16×16英寸的触屏网格能够让使用者和它直接且直观地交流。它能展示的不仅有文本,还有块状的、单色的图形。在我每次一小时的“柏拉图时间”,都会重复出现宠物店场景的游戏,这个游戏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分数”(fractions)。当我未准确地将库存中1/3的金鱼拖进顾客的订单时,柏拉图甚至能及时发出提醒我的声音:“谢莉,你手上还有鱼!”
感谢我的好运气和资金极其充裕的学区,使我成为我们这代人中少数以学生视角体验过尖端教育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的人。如今,40年过去了,你很难找到一所在形式上不使用任何教育技术的教育机构。在高等教育中,技术的影响尤为显著。如《高等教育纪事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或《改变:高等教育杂志》(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几乎每一期都包含关于利用技术开展教学的新文章。还有很多学术期刊及国际组织专注于这个主题,例如EDUCAUSE协会、斯隆联盟(Sloan Consortium),以及《在线学习与教学杂志》(Journal of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
支持在线学习的网络中心,以及专业的学习管理系统如Moodle、Canvas和Blackboard,都已经成为大学基础设施中越来越常见的组成部分。虽然传统纸质教科书仍占据着主要学习资料(材料)需求的榜首,但是基于计算机的辅助设备已经在各个学科领域成倍增长,提供的东西包括从适应个体学习者需求的自我测验系统到斯金纳箱中的动画模拟老鼠实验。
关注在线学习活动和学习环境设计,这一呼吁与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正好吻合。认知心理学是一门专注于记忆、语言和推理等心理过程的分支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一直存在,后来进入了更广泛的学术范畴和大众视野。
一方面,对认知心理学的关注可能会为设计新的教学技术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框架和新的视角;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陷阱,这是由于在认知和大脑科学领域,解释和应用研究相对困难(特别是对非专业人士来说)。这些缺陷并不源于个人意愿或认知水平,它们是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和传播研究成果时产生的具有负面作用的副产品。认知科学和脑科学已经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即使对身处本领域的我们而言,要想始终保持在前沿也是非常困难的。
记忆研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对人们如何记住信息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三箱理论”(three box theory,即专注于不同的感官、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组件)。然而,在当前一些关于教学的文章中,你仍然会发现人们会引用这个概念。过去的20年中,涌现了大量关于记忆的新理论和实证研究,使我们难以识别和有效地应用最重要的概念。同样,神经科学在认知领域的作用经历了一个显著的变化时期。例如,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还是一项新技术,现已在心理学研究中获得了广泛应用。随着此类研究越来越多地开展,关于功能性成像研究的解释和意义的激烈争论仍在继续,这使得研究结果更难应用到教学当中。
除了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成长的痛苦之外,术语和非直观的研究设计也阻碍了研究结果的应用。所有的学科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的影响,在认知心理学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例如,“短期记忆”似乎是一个简单明了的术语,大多数人用它来指代在过去的几个小时或几天里所记得的东西。但研究者通常用它来表示非常近的信息,通常就几秒钟。认知的研究也依赖于一系列的教学技术,包括记录细微的时间差异(例如1/1000秒),这与现实世界的情况没有什么相似之处,或者坦白地说,这种研究是精心设计的。这种方法在科学上是站得住脚的,因为它需要精确控制教学条件,只不过很难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大众媒体或主流媒体并不怎么有助于解密这一领域的重大进展,因为人们倾向于放大最具争议性的发现—“男性只用一半的大脑来听”“政治倾向是与生俱来的”“iPad正在干预儿童的大脑”—然而,我们更需要关注人类认知领域更广阔、更重要的发展。
有意义、有价值的认知研究成果的应用面临巨大挑战,但机会也是巨大的,尤其是考虑到将技术应用于教学这个领域。对基于认知的教学方法的兴趣日益增长,对认知的科学理解的快速发展,以及教学技术的快速传播促使我写作本书。
本书解释了人类认知影响大学教学技术有效应用的原理。除此之外,我还希望能传达一些令人兴奋的关于当代教学技术的内容:它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使我们的教学与思维运作方式相一致。以下是用技术帮助我们优化教学方法的一些途径:
技术支持频繁的低利害测验(low-stakes testing),这一活动能有力地促进对资料的记忆。
技术鼓励在课程整个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安排学习间隔(spacing),可以防止填鸭式教学。
技术通过利用学习者现有知识(existing knowledge)的优势,改进资料的呈现方式。
技术通过多种感知模式(multiple sensory modalities)促进资料的呈现,如果操作正确,能够帮助理解和记忆。
技术为捕获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attention)(这是记忆的先决条件)提供新方法。
技术支持频繁的、多样化的练习/实践(practice)(这是发展专业技能的必要先决条件)。
技术为学生的社交(socially)活动提供新途径,并在情感(emotionally)上激发他们的热情。
技术可以基于游戏化(gaming)工具促进实践和参与、提升动机。
我相信,比起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教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优势。但需要澄清,我不相信教学技术仅仅靠它自己就能够改进学习。它也没有让我们逃避关于我们如何学习的一些明显不可改变的事实,尤其是学习需要集中注意力、努力练习和具备充分动机的事实。更确切地说,技术允许我们为教师提供广泛的工具,用来吸引注意力、勉励勤奋和鼓励参与,这些是学习的基础。
媒体评论
——谢维和
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清华大学原副校长
在技术深度影响高等教育的今天,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是每一位教育管理者和实践者都关注的问题。本书基于认知科学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新的教学脚手架,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优质工具书。
——杨斌
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
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为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技术更新和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在线心智》带我们回归至学习情境的主体——“个人”,细致地解读了学生在技术辅助下的认知和学习过程,本书所提出的观点对于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庆峰
科大讯飞董事长
如果你从事教育工作,我建议你把这本书列为必读书目的首选。这是一本为在线教学提供了一副有效路线图景的好书。不同于大量同类的在线教育图书,本书强调了在线教学工具是可以切实提高学生能力,而不仅仅是那些无法进入传统面对面的课堂学生的教学补充。
——詹姆斯·朗,《高等教育纪事》
本书作者是认知学习科学领域的专家和著名教育家,她的著作成功的弥合了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间的鸿沟。本书成功将认知科学的原理和发现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建议,对于希望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在线教育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很精彩的书。
——肖恩·康,达特茅斯学院
本书对教师、教学设计师和普通读者都能有所启迪。本书语言流畅,并凝聚了作者作为讲师与认知科学家而言,多年积累的宝贵知识与经验。
——理查德·梅耶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