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OKR完全实践---------------------------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 郑重推荐
完整、系统阐述OKR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50+范例深入、细致解读OKR实操,一看就会
100+图表OKR必备工具箱,拿来即用
---------------------------OKR: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
内在动机驱动,而非绩效考核驱动
尤其适用快速扩张和转型期组织
谷歌、英特尔、领英、推特、星佳等硅谷知名企业成功的法宝
OKR(目标与关键结果法)是一套严密的思考框架和持续的纪律要求,旨在确保员工紧密协作,把精力聚焦在能促进组织成长的、可衡量的贡献上。
如何更好地将OKR集成到企业现有的绩效评估体系中?
如何确保OKR由高管团队来领导,而不仅仅是HR、IT或财务等职能部门自己的事?
在KPI已经应用多年的背景下,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OKR?
可以使用哪些同时支持中英文语境的软件来跟踪和监控OKR?
几乎没有人会怀疑,OKR是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制胜法宝。但一直以来,关于OKR的理念和实操却众说纷纭,缺乏权威的系统性解读。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让你全方位了解什么是OKR,OKR能给你带来哪些收益,以及如何在企业里落地实施OKR。总之,一册在手,OKR实施无忧!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OKR完全实践---------------------------
本书系统阐述了OKR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力求为读者呈现OKR的全貌。对即将实践OKR的企业来说,本书可以提供全面、细致和深入的指导,让企业事半功倍,高效地掌握和运用OKR。对已经实施OKR的企业来说,可以运用本书检视OKR运行的合理性,从而将OKR调整到正确的轨道,避免行差踏错、误入歧途。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认识OKR、导入OKR、实践OKR。为了方便运用,本书附录还将书中的大量表格整理成OKR首席指挥官工具箱。
---------------------------OKR: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
OKR是联结组织战略和团队、员工目标的利器。本书是OKR应用方面的综合性指导,旨在帮助企业克服各种错综复杂的挑战,包括:
如何更好落地执行战略规划
如何更好构建高效组织
如何保持组织持续增长
如何避免颠覆式创新的冲击
如何帮助员工确定工作优先级
为帮助您更好理解和有效实施OKR,在这本详尽的操作指南中,两位权威专家将带领您一探究竟,从20世纪80年代OKR起源于英特尔说起,到Flipkart、GoNoodle和TaxSlayer这类创新型企业如何借助OKR发挥竞争优势……通过鼓励员工设置很有挑战的目标并执行,OKR 成功地帮助团队和员工重新思考并充分发挥其潜能。本书涵盖了成功实施OKR的所有步骤,以及确保OKR能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另外,本书还探讨了近期常见的OKR软件解决方案。工具无疑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推进OKR,但应仔细评估它们和您组织的适配度,对此,本书为您提供了20个自检问题以帮助您做好相关选型评估。
基于如下理由,本书应成为您的案头必备手册:
作译者
---------------------------OKR: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
保罗 R.尼文
OKRsTraining.com的合作伙伴。他著有关于战略及执行方面的5本专著,已被翻译成15种语言。
本·拉莫尔特
OKRsTraining.com的合作伙伴。他是国际知名的OKR教练,曾辅导全球多家企业实施OKR。
译者简介
况阳
2005年加入某世界500强企业,先后从事过7年研发和项目管理工作,2012年开始专注人力资源工作,分别从事过组织诊断、绩效管理、员工关系和学习发展模块等HR工作,对OKR有较深入研究和积累。
目录
---------------------------OKR完全实践---------------------------
推荐序
前言
认识OKR
第一章 为什么OKR这么火 / 2
第一节 榜样的力量 / 2
第二节 现实的困扰 / 6
第二章 OKR究竟是什么 / 10
第一节 OKR目标达成法 / 10
第二节 别再拿KPI和OKR做比较 / 13
第三节 我们要的结果,从何而来 / 21
第三章 OKR何以有效 / 27
第一节 把握OKR的特征 / 27
第二节 放大镜:聚焦汇集能量 / 31
第三节 藏宝图:导航引领路径 / 36
译者序
---------------------------OKR: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
机缘巧合,从2015年开始,因工作原因我有幸接触到OKR,从此便欲罢不能,一发而不可收拾。为何?因为深深地经历过KPI考核时代!经历过那个定了目标不达成就会被惩罚的时代。古语说:“头悬梁,锥刺股。”KPI大概描述的就是这种状态。如果我知道头上有梁、股下有锥,趋利避害的思维一定会让我想方设法地移开那梁,避开那锥。这是人之常情。也因此,大家在制定KPI时,总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所保留和隐藏。假如自己有120分的力气,就只会和上级说60分,最终经过讨价还价,再在主管面前“积极主动”地上调成80分,达成主管和自己的“双赢”。
OKR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既然考核目标会造成大家故意压低目标和不敢挑战的现象,那么OKR干脆就不考核目标完成率。同时,OKR还很好地吸收了目标管理领域的诸多先进思想。OKR强调要有一定比例的目标是员工自下而上制定的,强调要快速应对业务变化,设定目标周期,强调目标要全员公开,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如何真正从人性的角度去激发员工的自主性,让员工愿意积极主动地去贡献,而非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也就是说,OKR上升到了内在动机的层面,寄望的是内驱力驱动。
但是,正如Google前首席人才官所说的那样:人们即便对旧有的绩效管理有千般的不满,他们也同样不会自动自发地对新的绩效管理方式说好。强大的KPI文化并不会自动终结,人们仍习惯性地基于旧有的KPI思维来理解和打量一切。他们脑海里很自然地会问:
不考核了,员工凭什么愿意挑战?会不会更加惰怠?
员工会不会天马行空地想做啥就做啥,从而导致组织目标失控?
没有了KPI作考核利器,主管会不会在处理绩效投诉时没有了保障?
我把KPI周期压缩得更短,把KPI公开,也允许员工自行制定其中一部分KPI,是不是KPI就变成OKR了?
……
这个问题清单无穷无尽。
为了弄清OKR背后的机理,我从2015年起,如痴如醉地贡献了所有业余时间,深入研究了内在动机和绩效管理系列经典文献,包括:
内在动机两位泰斗Edward L. Deci和Richard M. Ryan的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Why We Do What We Do: Understanding Self-Motivation;
目标管理两位泰斗Edwin A. Locke和Gary P. Latham的New Develop-ments in Goal Setting and Task Performance,Goal Setting: A Motivational Technique That Works;
目标管理专家Dick Grote的How to Be Good at Performance Appraisals: Simple, Effective, Done Right,Forced Ranking: Making Performance Management Work;
绩效评价专家Tom Coens、Mary Jenkins的Abolishing Performance Appraisals: Why They Backfire and What to Do Instead;
前言
---------------------------OKR完全实践---------------------------
OKR,即目标与关键结果,是一种源自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方法,在企业的战略实施、组织发展、激励机制、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它深受硅谷创新型企业的青睐,其巨大的价值已在众多国际企业的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影响力遍及全球。
随着华为、小米等众多国内知名企业的运用,OKR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热点,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全国。企业学习、掌握和运用OKR的需求与日俱增。
然而,OKR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尚无成熟和普遍适用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缺乏一套完整的标准化的操作体系。在运用OKR时,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拥有健全的组织、强大的管理人才储备,具备自己研究和开发的能力,同时也不乏专业咨询机构的支持,但是,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要想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OKR操作方法,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更难免不慎落入陷阱。
促使我写这本书的缘由,是我听到的一个真实案例。一位中小企业的CEO对OKR充满热情,自掏腰包为全体中高管购买了相关的书籍,要求大家在一个月内通读三遍。之后,经过集体研究,他们开始了应用OKR的旅程。与大家期待的相反,他们很快就陷入了泥潭。新系统没有充分考虑到实施中的诸多问题,缺乏可以有效应对的具体措施,而原有的管理体系又已经废止,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合法性。那段时间,他们一筹莫展、进退两难,经过一番挣扎,最终痛下决心,草草收场,于是,一切又回到了原点。管理团队此前的努力付诸东流,更重要的是,这家企业因此丧失了组织变革的最佳契机,员工对管理层的信任也大打折扣。
这本书是为中国广大的中小企业而写的,它基于我们对中小企业的了解和把握,提炼了我们近年来为中小企业提供OKR咨询服务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本书系统阐述了OKR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力求呈现OKR的全貌。对即将实践OKR的企业来说,本书可以提供全面、细致和深入的指导,让企业事半功倍,高效地掌握和运用OKR。对已经实施了OKR的企业来说,可以运用本书进一步检视OKR运行的合理性,从而将OKR调整到正确的轨道,避免行差踏错、误入歧途。
本书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认识OKR”,包括第一至三章,系统阐述了OKR的基本知识,力求让你能轻松地理解OKR独特的理念和背后的逻辑。
“导入OKR”,包括第四至七章,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阐明了企业导入和实施OKR的方法,力求使你在运用中少走弯路。
“实践OKR”,包括第八至十四章,对OKR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做了详尽的解读,并配以简明的图表和实际的案例,力求让你看了就会用。
为了方便运用,本书附录还将书中的大量表格分类整理成OKR首席指挥官工具箱。
目前,国内对OKR的研究,多数还停留在对国外著作的翻译和解读上。囿于OKR在中国实践的时间不长,很少见到符合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且对实际操作具有指导价值的著作。本书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
本书的特色如下。
1.系统性:涵盖了从OKR的理念、基本理论、导入、推广、提升,到OKR实操的各个方面,完整、系统、深入地阐述了OKR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2.实操性:深入解读OKR实操的各个环节,给你一部看了就会用的操作手册。
序言
---------------------------OKR: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
很高兴看到本书中文版的出版。
当前,全球企业对OKR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虽然此前我们也曾与中国专业人士开展过多次交流,但2017年注定会成为标志性的一年。在这一年年初,我们首次到访中国,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同部分有志于应用OKR的中国企业做过深入交流和探讨。我们一致认为:
中国需要OKR!
OKR在中国恰逢其时!
OKR对快速扩张型组织以及转型期组织帮助尤其巨大。而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中国公司都处于这种增长模式,这些企业尤其需要一个像OKR这样的批判性思维框架,以确保员工始终集中精力在可衡量的进步上。不少中国企业(规模100~100 000+不等)已经在其业务部门或职能部门试用OKR一年多了。尽管试点规模还比较小,但已初见成效,在组织内部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虽然目前我们在中国开展OKR辅导的经验还比较有限,但我们认为,中国企业所面临的OKR挑战同全球其他企业相比并无二致,例如:
如何更好地将OKR集成到企业现有的绩效评估体系中?
如何确保OKR由高管团队来领导,而不仅仅是HR、IT或财务等职能部门自己的事?
在KPI已经应用多年的背景下,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OKR?
可以使用哪些同时支持中英文语境的软件来跟踪和监控OKR?
在中国,我们会见了几个已经提供或正准备提供OKR功能的软件供应商。许多读者,甚至包括软件供应商自己,都在积极寻求购买OKR技术解决方案。虽然已有数十家SaaS软件公司提供了OKR解决方案,但由于它们大多部署在公有云上,很多大型企业出于安全性考虑,仍希望寻求更安全的解决方案(比如私有云部署)。随着OKR在中国的不断应用,企业对OKR软件的各类需求(包括安全性需求及本地化等)也会与日俱增。
我们认为,一旦当前几家备受尊敬的中国公司成功推行OKR,势必导致应用OKR的中国企业呈现爆炸式增长,就好比2013年Google风投发布其80分钟OKR视频一样。而现实也确实在朝这方面推进。尽管在本书中文版发行时,OKR还不太可能成为中国企业通行的目标管理框架,但我们仍乐观地预测,很多组织将会在2018年规划周期中这么做。
最后,再次祝贺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希望本书能成为OKR在中国推行的好帮手。在OKR推行过程中,如果中国企业需要帮助,我们很乐意再次回访。
保罗R.尼文
媒体评论
---------------------------OKR完全实践---------------------------
《OKR完全实践》没有在理论部分多费笔墨,但方方面面都体现了OKR的独特理念,让读者能够深刻地领会OKR的精神内涵。在实践方面,作者下足了功夫,充分考虑到了实际运用的各个环节。本书架构完整、内容翔实、逻辑严谨、敦本务实,一定能够帮助企业全面掌握和高效运用OKR,体验到先进的管理方法所带来的进步。
——李锡元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学习和运用新的管理方法时,企业家们总是被知名企业的光环所吸引,但一味效仿,组织内部常常会产生排斥的抗体,导致混乱、停滞,甚至倒退。与一些用著名大企业的案例诠释国外理论的作品不同,李靖老师的这本书完全基于中国中小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了非常适用的方法,它必将有力地推动OKR在中国的落地。
——李林刚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培训部副主任
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需要思路和方法的创新升级,OKR是思路契合、方法对症的有益实践。
——熊雪涛和君咨询资深合伙人
书中的很多描述与我们日常工作的场景非常相像,为我们推行OKR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这将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读这本书就像老师在手把手地教方法,让我们对成功实施OKR更加自信。
——信海光著名财经专栏作家
---------------------------OKR: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
推荐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