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精装)---------------------------
如果《思考,快与慢》让你发现自己思维的非理性
那么《超越智商》将告诉你提升理性的方法
安人心智科学总监、开智微播出品人 阳志平长文导读
诺贝尔奖获得者、《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鼎力推荐
高智商,就意味着能做出正确的、好的决策?错!
理性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2010年格文美尔教育奖 获奖作品
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基思·斯坦诺维奇
颠覆传统智商观念 引领全人类 迈入理性时代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理商:如何评估理性思维---------------------------
为什么当聪明人做蠢事时,我们这么惊讶?其实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例如,判断错误和糟糕的决定一直都出现在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身上。智力与理性思维经常(而且错误地)被人们认为是一体的,而本书解释了以上两者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功能。
本书论证了理性思维正如智力一样也是可测量的认知能力。而以往的标准智力测验,并不能很好地测量理性思维的成分。通过过去20多年的理论工作和经验研究,本书作者建立了与智力测验类似的理性思维测验原型:理性思维综合评估测验(CART)。
作者首先论述了CART的理论基础,区分了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然后解释了CART评估的理性思维的成分,包括概率和科学推理能力、避免吝啬加工的能力以及理性思维所需的知识结构等。最后,作者讨论了CART的研究数据和该测验的社会实践意义。附录提供了测验计分方法和题目示例。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精装)---------------------------
高智商,就意味着能做出正确的、好的决策?
错!
研究表示,公认的聪明人在决策的正确率方面与普通人无异,有时候也会:
数学家在毫无利好消息的情况,大量买入持续下跌的股票,最终输掉所有积蓄;
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去墨西哥找赤脚医生看病,而不选择经过科学检验的医疗方法;
作译者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精装)---------------------------
基思·斯坦诺维奇 (Keith E. Stanovich)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心理学和人类发展的荣誉退休教授,也是加拿大应用认知科学的前研究主席。
他的研究领域是推理和阅读的心理学机制。他著有200多篇科学论文和7本书。在一项对于论文引用率的调查中,斯坦诺维奇位列引用率最高的50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也是25位最高产的教育心理学家之一。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诺奖致辞中也多次引用斯坦诺维奇的研究成果。
斯坦诺维奇获奖无数。他于2012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终身成就奖,也是唯一两次获得国际阅读协会颁发的阿尔伯特 J. 哈里斯奖的学者。
斯坦诺维奇著有畅销书《对"伪心理学"说不》,该书被全球40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采用。他还著有《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机器人叛乱:在达尔文时代找到意义》《现代社会中的决策与理性》等书。
译者:
张斌,南开大学心理学博士,任教于上海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系。
目录
---------------------------理商:如何评估理性思维---------------------------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第一章 哲学、认知科学和民间对理性的定义 / 3
第二章 理性、智力和心智的功能结构 / 14
第三章 避免吝啬加工:检测、压制和心智资源 / 35
第四章 理性思维综合评估测验框架 / 57
第二部分 理性思维综合评估测验的理性思维成分
第五章 概率与统计推理 / 69
第六章 科学推理 / 87
第七章 避免吝啬加工:直接测量 / 100
第八章 避免吝啬加工:间接效应 / 124
第九章 概率计算、金融知识、期望值敏感性以及风险知识 / 156
译者序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精装)---------------------------
金融业的朋友告诉我,2015年6月的中国股市将会被载入史册,急涨急跌的大盘指数划出了一条锐利的深V线,如一把尖刀,刺入无数股市投资者的心尖儿。我不炒股,但最近总是能及时得知股票市场动向,随手一刷朋友圈微信群,就有各种“股评专家”大谈市场形势。有那么一段时间,好像所有人都在躺着赚钱。设计师、公司白领、生物学家、公务员、大学生……各行各业的朋友都不甘落后地持币入市。在大家信心满满准备拥抱财富升值时,却迎来了超越想象力的下挫。
股票市场不可能人人盈利,长期盈利的投资者只占股民中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股民都会亏损。这一观点算是常识,相信大家对此不会有异议。再者,所有股民都是抱着“我能盈利”的信念买入股票的,没有人在预见到自己定会亏损的情况下依然投资入市。为什么毫无操盘经验、缺乏金融知识的广大股民会自信地认为自己会是赚钱的“少数人”呢?是他们笨吗?不。脑筋转得不够快的人们压根儿不会想到要去炒股票。开户入市的大多是可以看懂各种趋势图、脑瓜灵活、觉得自己可以跑赢大盘的聪明人。
那么,为什么这些聪明人甘心把自己置身于极高的亏损风险中呢?
门萨俱乐部是世界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高智商人群社团。几年前,加拿大门萨俱乐部的一份调查表明,俱乐部成员中有44%的人相信占星术、51%的人相信生命节奏、56%的人相信有外星访客。据说门萨俱乐部成员的平均智商有148,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查德 "费曼教授的智商也不过只有120。
为什么这些聪明绝顶的人会信服毫无实证支持的观念呢?
如果询问正在孕育新生命的父母:“你希望宝宝出生后具有哪些特质呢?” “健康、聪明”是最受欢迎的答案。健康是一个很容易定义的概念,儿科医生可以用各种精确的数字指标对“健康”二字进行量化评估。那么,聪明是什么呢?符合什么样的条件的人可以被称得上是“聪明人”呢?稍懂心理学常识的人会说:“用智力测验测IQ呀,IQ高的人就是聪明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智力、智商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大众已将高智商与事业成功、生活顺利之间划上了约等号。风靡一时的“情商”概念之所以引起巨大轰动,很大程度是因为人们对智商的超高认可度,从没想到智商并不等于人类智慧的全部。然而,近些年频发的名牌高校大学生、硕士、博士生活不顺意甚至违法犯罪的新闻,让家长们心生困惑,难道聪明伶俐、入读名校不是相当于获得了人生幸福的保险券吗?
为什么这些聪明的孩子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为什么聪明人也做蠢事?也许存在多种答案。斯坦诺维奇在本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理性。如果把人比喻成一辆汽车,智商好比是汽车的行驶速度,而理性则决定了行驶的方向。速度与方向,孰重孰轻?在错误的方向上急速飞驰,最终只会距离目的地渐行渐远。然而,深入人心的智力测验全然没有对理性进行评估,高智商并不等于高理性,所以“聪明人”做蠢事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好消息是,斯坦诺维奇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理性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提升的,如何学习呢?本书就是一本绝佳的入门读物。希望读罢此书的各位读者都可以成为更为理性的聪明人,能够做出盈利更多的投资决策、制定出更利于晚年幸福的养老计划、养育出更幸福的子女……
感谢安人心智科学总监阳志平的卓越洞见,将斯坦诺维奇的理性三部曲引进国内。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邹慧颖编辑及其同事的支持,感谢你们对我“计划谬误”(详见本书第8章)的包容。本书前两章由黄子威翻译,张斌校译;卢诵典对后三章的翻译亦有贡献,一并感谢。感谢何婧、尤艺虹、张叶涵、陈琼环、阿纪对初稿的精心校对。感谢吴宝沛老师对模因相关章节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最后,感谢聪哥的陪伴,帮我消化焦虑。
翻译过程虽竭尽全力,但因时间和水平有限,难免有词不达意之处。不当之处敬祈批评指正。
张斌
2015年6月30日
前言
---------------------------理商:如何评估理性思维---------------------------
一个看起来不太聪明的人做了傻事,我们通常不会感到惊讶。但当一个看起来很精明的人做了傻事时,我们会很吃惊。我们为什么要吃惊呢?聪明人其实常常会做傻事。比如,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从投资不良金融证券的理财者,到认为房价在三年内就会翻一番的购房者,随处可见聪明人做傻事的情况。
如果聪明人做傻事并不罕见,那我们为什么要感到惊讶呢?事实上,这主要是由民间对“聪明”概念理解的混乱和不一致所致。这里有必要对聪明的概念进行解读。大家可以参阅我们在《为什么聪明人如此愚蠢》(Why Smart People Can Be So Stupid,Sternberg,2002)一书中参与撰写的相关章节。字典里对“聪明”(smart)一词的典型定义是“思维敏捷、聪明伶俐”或“具有或表现出敏捷的智力,或具有迅速反应的心智能力”。根据字典的解释,“聪明”一词含义丰富,包括智慧高超。字典同时还告诉我们,“愚蠢”(stupid)的人“学习、理解缓慢,缺乏或被认为缺乏智慧”。如果聪明的人具有智慧,愚蠢的人缺乏智慧,那么怎么会出现“聪明人做傻事”的矛盾情形呢?
不过,“愚蠢”一词还有第二种定义,即“做出错误的决定或疏忽大意”,这就能解释“聪明人做傻事”了。当我们分析短语“聪明但是笨”(smart but acting dumb)中的“笨”(dumb)一词时,也会发现聪明和笨其实并不冲突。“笨”的第一种定义是“智慧”的反义词,也是让我们感觉矛盾的原因。但当人们将“笨”一词用于描述决策或行动时,如“做了多么笨的事情啊”,采用的是“笨”的第二种定义,类似于“愚蠢”的第二种定义。民间对愚蠢和笨的理解通常是采用了它们的第二种定义。
“傻”(foolish)这个词也是如此。一个“傻”的人“感知和判断力差,不敏感、不明智,缺乏判断力,考虑不全面”。这就是我们想要强调的“傻”和“笨”含义的一部分,这个部分不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智力低下,而是指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出了问题。
我们通常所说的“聪明但是笨(或傻)”,其实表明了这样一个现象:聪明的人可能会持有不合理的信念,采取不明智的行动。大众心理学中的“聪明”其实包含了两个不同的特性:智商高和决策理性(拥有理性思维)。如果我们能正确理解这两个特质的不同,那么我们就不会对 “聪明但是笨(或傻)”这种现象感到惊讶了。人们之所以长期对这个现象感到惊讶,是因为人们常常将两个特质混为一谈或认为它们至少是紧密关联的。
由于心理学有测量第一个特质的工具(智力测验),但没有测量第二个特质的工具,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心理学中对智力(intelligence)的测量历史已超过一百年。虽然目前也有关于理性思维的研究,但起步很晚,且忽略了个体差异。我们的研究团队是目前进行理性思维个体差异研究时间最长的团体之一。在本书中,我们将通过介绍世界上第一个理性思维测验——理性思维综合评估测验(CART)的结构来综述这方面的研究。
心理学的初学者可能会感到困惑:智力的定义应该包含了理性(rationality)。确实,许多智力的定义在提及决策和判断时包含了理性的概念。那些强调行为适应力的智力定义其实也将理性纳入了智力的范畴。然而,还没有哪个智力测验能够测量人们的理性成分(如适应性反应、良好判断、决策制定等)。
智力测验的开发者和支持者鼓吹智力测验在心智评估方面是万能的,即使不是万能的,智力也与认知领域的其他方面高度相关。但事实上,智力测验不等同于理性思维测验。为了测量理性,我们需要专门构建一个理性思维测验。这就是我们这本书的主旨。我们已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测量理性成分的题目(Baron,2008;Kahneman,2011;Stanovich,2011),完全可以围绕理性思维这个概念从头开始构建理性思维测验。
我们结合20年来相关的理论工作和实证研究(Stanovich,1993;Stanovich & West,1997,1998c)构建了本测验。我们在对人类判断和决策的实证研究(Kahneman,2011;Manktelow,2012)以及对理性的理论探讨(Evans,2014;Stanovich,2011, 2012)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最佳的理性思维测验。因此,我们在构建测验时尽量让其与智力测验区别开来。这一点需要详细说明,因为很多人认为我们在试图改进智力测验,这是对我们工作的严重误解。我们再次声明:改进智力测验不是我们的目标!
与其他学者不同,我们认为将人类所有的认知技能,特别是某些学术和民间概念,如理性、创造力、智慧、批判思维、开放性思维、反思、对证据的敏感性等,都贴上智力的标签是没有意义的。那些声称智力代表一切的理论家其实夸大了智力的概念,而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内容并不包括上述这些概念。例如,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和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等学者定义了诸如实践智力、身体运动智力、情绪智力等概念。我们认为这些学者对智力采用的是一个宽泛的定义,而不是有科学测量基础的严谨定义。宽泛的智力定义包括了日常用语中“智力”一词所指的更多的心理功能,如环境适应力、明智、创造力等,而无视这些心理功能能否被已有的智力测验所测量。相比之下,严谨的智力定义是指一系列能被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心智能力。宽泛的智力定义掩盖了已有智力测验未能测量的东西。为了聚焦于智力测验所漏掉的要素,我们采用了严谨的智力定义。
我们的研究并不是想改进现有的智力测验,而是想全面评估理性,探究理性的哪些子成分与智力有关,哪些子成分还没有被揭示出来。所以我们没有用智力作为理性测验的效标(无论是否有相关性),而是采用哲学和决策学文献中关于认识性理性和工具性理性的理论体系(Manktelow,2004;Over,2004),以及启发与偏差(heuristics and biases)领域的实证研究来构建我们的测验。
我们的目标一直聚焦于给理性赋予一个比“智力”更严谨的定义。如果目标实现,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该如何评估理性,以及综合的理性测验应该是什么样子。可以说,我们正在进行的是一项涉及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方面的重要研究。我们不是试图改善智力测量工具,也不是为了提高智力测验的效度而努力(无论我们的理性测验能否预测智力测验所不能预测的重要行为变化),我们也不关心诸如同时实施理性思维测验和智力测验导致测验时间过长等实际问题。
我们还需要探讨理性思维(和它的子成分)与智力的相互关系。如果谁在一个随机样本中发现,一个潜在的理性变量和一个潜在的智力变量存在完美的相关,我们会第一个站出来说:“智力测验是多么非凡的工具啊,这些年来我们竟然都不知道,它还能精确地测量理性的个体差异。”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有当人们在研究工作中不过分夸大智力测验的功用时,我们的批判才不会那么激烈。无论实证研究的结果如何,我们的工作至少为理性思维概念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测量方法。但再次声明,我们没有基于理性与智力的关系(或两者原本就不相关)来设计我们的理性测验。我们构建测验内容的原则是:如果一个理性思维成分有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支撑,我们就会将它纳入我们测验内容的备选范围。
在我们的社会中,能够被测量的东西才有价值。我们利用理性思维综合评估测验(CART)系统地测量理性思维,旨在引起人们对理性思维技能的更多关注。智力概念的实际测量要早于理性的测量,这只是历史上的一个偶然事件。如果说智力的实际测量工作起源于斯皮尔曼(Spearman)或比奈(Binet),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理性的实际测量工作起源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公理化方法(axiomatic approach ),以及冯·诺依曼(von Neumann)、摩根斯坦(Morgenstern)和萨维奇(Savage)的效用理论。用公平的视角审视我们的研究,就需要忽略智力测量比理性测量出现得更早这个历史偶然事件。
序言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精装)---------------------------
2002年,普林斯顿大学的认知科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凭借与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1996年去世)合作完成的一系列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消息一经从瑞典皇家科学院传出,人们的关注点迅速聚焦于他们在“人类判断与决策的分析”领域的工作。卡尼曼的研究发现了“背离概率基本原则的启发式思维捷径对人类决策过程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激发了一大批经济和金融学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对人类内在动机进行研究,丰富了经济学理论”。
简而言之,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研究了人类如何做出选择以及如何进行概率评估,并揭示了人类决策时常犯的典型谬误。心理学领域很多高引用、高影响力的论文都来自卡尼曼的课题组,他最终捧得诺贝尔奖可谓实至名归。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工作之所以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研究解决了有关人类理性的深层次问题。诚如诺贝尔颁奖词所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发现了人们在不确定情境中如何进行决策,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人类理性假设。”二人发现的思维谬误并非是在玩室内益智游戏时所犯的小错误。所谓理性,意味着为了达成人生目标所采取的最佳方式。个体若违反了经卡尼曼和特沃斯基验证的思维规则,所带来的直接实际后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错失本应取得的人生成就。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等人研究了人类的基本认知结构为何会让人容易在判断和决策上面犯错误。不过,容易犯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犯错。每个人都可以压制自己犯推理错误的倾向,做出理性行为,人们并非一定会深陷于犯错的泥潭无法自拔。更为重要的是,个人判断和决策的错误倾向其实是存在系统化差异的。我的研究团队就致力于探索能够预测个体差异的诸多因素。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发现个体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存在系统的个体差异,这意味着与理性相关的人类认知属性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即人们达成人生目标的效率有所不同。然而,十分奇怪的是,智力测验(或是它的衍生品,比如美国的学术能力评估测验)并没有评估这些重要的思维认知属性。之所以说这种现象奇怪,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多数非心理学专业人士认为,智力测验评估的是一个人“善于思考”(good thinking)的程度。科学家和外行普遍认为,所谓“善于思考”包括明智的判断和决策,而明智的判断有助于个人实现目标。事实上,“善于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认知属性,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对“善于思考”的研究甚至得到了诺贝尔奖的认可,但在广为流传的智力测验中却没有找到评估“善于思考”的影子。
第二个原因,当人们(包括专家和外行)谈及“智力”二字时,普遍认为智力的概念内涵包括理性。例如,很多智力概念都包含“适应性决策”(adaptive decision making)。适应性决策是理性的精华所在,但是,现行的智力测量工具与理性决策测量却没有丝毫联系。上述两个原因导致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比如,“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如果考虑到人们测量评估智力的方式,这种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如果“聪明”意味着智力测验分数高,“蠢事”指糟糕的决策,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显而易见:智力测验没有评估适应性决策能力。如果你因“智商高却做蠢事”现象而感到惊讶,就说明你骨子里默认所有优秀的心理属性都伴随着高智商一起出现。比如说,理性思维一定与高智商共存。不过,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不断对这个假设提出质疑。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发现,理性思维技能与智力测验成绩之间只有小到中等强度的相关性。这种低相关性不足为奇,因为智力测验压根儿没有对理性思维技能进行评估。
在本书中,我将重点讨论智力测验中是否应该同时测量理性。判断和决策技巧,即理性思维能力,其重要性至少与智力测验所评估的那些认知属性不相上下。与智力相似,理性思维技能也关系到现实生活中目标的达成。但是,整个社会对理性的重视程度极为不足,既没有开设相关的教学课程,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我们一直在使用智力测验的衍生品作为教育机构的选材工具,从学前班到研究生入学考试都是如此。不仅如此,公司和军队也相当重视智商类评估工具。人们在智力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提高智力、赞扬高智商、为低智商而担忧等),但是,如果忽视了另一类能够带来同等社会后果的心理技能,在智力方面投入再多的精力也无济于事。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所研究的思维技能,可转化为直接影响人类幸福和主观满意度的行为,他们与智力测验所评估的认知技能同样重要。作为一种认知功能评估工具,智力测验极为不完整。鉴于智力测验的影响力,它为心理学家和外行界定了何为重要的认知特征,毋庸置疑,现行智力测验所评估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它也将很多重要能力划出了其测量范围。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寻找那些在非认知领域被智力测验落下的重要能力,比如情绪智力或是社会智力,那样对智力测验未免太过苛责。单单在认知领域中看,智力测验缺失了对判断和决策技能的评估部分,而这些正是理性思维和行为的认知基础。
这本书深入讨论了行为科学领域中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桩历史性事件带来的科学和社会性后果,即获得诺贝尔奖认可的认知特征,却被行为科学领域最广为人知的心理评估工具——智力测验完全忽视了。
媒体评论
---------------------------理商:如何评估理性思维---------------------------
《理商》一书的出版是理性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进展。它代表了科学文献中对认知错误的最佳分析,并对于在智力概念之外独立测量理性的必要性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有力佐证。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
本书作者的研究项目的规模和野心是惊人的。这项工作通过对一系列认知任务的研究,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对智力和理性思维测量的区别的理解。它还为理性思维的测试奠定了基础,涵盖了智力测试所遗漏的基本要素。本书是教育学家、心理测量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的必备读物。
——乔纳森?埃万斯(Jonathan Evans),普利茅斯大学认知心理学荣誉教授
本书深刻地挑战了智力测量的百年堡垒,以当代认知科学的双过程模型为基础,用理性的测量重新定义了什么是聪明。
——大卫?珀金斯 (David N. Perkins),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
自从斯坦诺维奇等人在1993年开创了现代理性心理学研究的先河,对理性的评估就自然被提上日程。时隔20余年,我们发现,他与同事们已经初步完成这项工作。在本书中,斯坦诺维奇详细介绍了自己提出的理性思维综合评估(CART)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理性思维测验的简易版与完整版。了解理商、提高理商,会进一步促进个人认知能力与社会福祉的提高。
——阳志平,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心智工具箱公众号作者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精装)---------------------------
书摘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精装)---------------------------
1996年,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Dennett)撰写了一本关于人类心智与其他动物心智异同的书。他将这本书命名为《心灵种种》,认为人类大脑中存在多种心智控制系统。基于这本书的理念,场景B中的女主角存在算法心智问题,而场景C中的女士则有反省心智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场景C这一类案例,需要对个体的目标、欲望和信念进行分析。如果仅从算法层面进行分析,很难完美地解释场景c这类问题。因为算法层面提供了大脑如何加工特定任务(在本例中是如何跳下悬崖)的解释,而没有解释为什么要执行这个任务。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系统计算(系统试图加工什么?原因何在?)的目标,那么,就要把关注点转向反省心智层面了。简而言之,反省心智关注于系统目标、与目标相关的信念以及基于当前系统目标和信念的*优化的行动。只有在反省心智分析层面,理性才会参与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算法心智的效率可以被量化评估,但理性的效率却无法被评估。关于信息处理效率与理性相对立的担忧也体现在智力测验的现状中。这些测试是信息处理效率的测评工具,而非理性。心理测量学领域的一种经典概念区分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清晰的解释。长期以来,心理测量学家区分了典型表现情境与*优化(有时被称为“*大化”)表现情境。典型表现情境中几乎没有限制和约束,没有要求绩效*大化的指令,对任务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由被试自行决定,任务目标具有开放性。这类情境关注的是在较少约束条件时,一个人通常会做出怎样的行为。典型表现测量评估的是反省心智,评估的是目标优先级和知识管理。与之相对比,*优化表现情境是指任务解释是由外部因素确定的。个体在完成任务时,得到了要让表现*优化的指示,并且被告知了达到*优化目标的具体做法。因此,*优化表现测量是对目标达成的效率进行评估,这种方法能够获取算法心智的加工效率。所有的智力测验或认知能力测验都是*优化表现评估,而对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测量则通常是在典型表现情境下的评估。算法心智与反省心智的区别还体现为个体在认知能力和思维倾向方面的差异,已有充分证据表明这两者之间存在本质性区别。如前所述,认知能力测量实则是对算法心智效率的评估。思维倾向的称谓在心理学中尚存争议,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比较常用的是“思维倾向”和“认知风格”两种说法。许多思维倾向方面的研究将关注点置于信念、信念结构,以及信念形成与改变的态度。另外,个体的目标和目标层级结构也属于思维倾向的研究范畴。心理学工作者已对积极开放的思维、认知需求(乐于思考的认知倾向)、对行为后果的深思熟虑、迷信思想和教条主义等思维倾向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有关这些思维倾向的文献数量繁多,在此我无意赘述。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经由思维倾向评估所得出的认知倾向,反映了人们在以下几方面的认知属性:为了做出决策而收集信息的认知倾向、为了得出结论而寻求多元观点的倾向、面对问题时思维广度的认知倾向、根据证据矫正已有观点的倾向、采取行动前考虑后果的思维倾向、做决策前权衡情境的倾向、寻求细微差别以避免**论的倾向。简而言之,思维倾向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对反省心智操作的测量而得出,具体包括:目标管理、认识价值观、自我管理认识论等。以上这些心理特质是支撑理性思维和行动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