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虫到蝴蝶: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之路
- 定价:¥22.00
- 校园优惠价:¥19.36 (88折) (马上了解)
- 评分:




(已有0条评价)
- 促销活动:
- 此商品暂时缺货(可留下联系方式,到货将第一时间通知您)
-
如果您急需团购,可点击“团购急调”按钮将此书加入购物车,由客服人员为您协调调货!
>> 查看详细说明
信息提示
关闭
如果您急需团购,可点击“团购急调”按钮将此书加入购物车,由我们的客服人员为您协调调货!
- 团购订单标准如下:
- 单品满30册可选择团购服务。
- 提交团购订单后,服务人员会主动和您联系,并根据您的会员等级、购买数量、金额、时间、配送要求等情况和您协商,以促成最终的成交。
- 有关团体购书的任何问题请随时联系:(010)63970506
编辑推荐
蝴蝶之所以能够飞舞,在于它经历了深刻的转变。成长为一名管理者,每个人都必须从行为到思想、从外在到内心进行全面的、深刻的转变,才能够适应管理者的角色。
内容简介
书籍 经济管理学书籍
蝴蝶之所以能够飞舞,是因为它经历了由内到外的深刻转变。
已经有无数的教科书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卓越的管理者,它们讲述了许许多多应付管理的各种技巧,无疑这些书中所说的都是重要的。然而,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所应该具备的远不止这些。正如本书所述,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蜕变的过程,不仅仅是从被管理者蜕变为管理者,即使你已经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了,也要主动地蜕变——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相信你也能够看到,有多少成功的管理者再度沦为失败者!
目录
前言
第I篇 内心的矛盾
第1章 困惑
本章从一个被管理者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的案例开始,引出了一个在被管理者和管理者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即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究竟如何界定自己的角色行为。
1 道格拉斯的困惑
2 不只是道格拉斯在困惑
3 蜕变之旅
第2章 两种角色
本章剖析了“角色”的深刻含义,并且对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各自的角色行为进行对比,为分析从被管理者向成功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进行了铺垫。
1 角色
2 角色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3 被管理者与管理者
4 管理者的角色行为
5 由外到内的转变
第II篇 敏于行
第3章 处事艺术
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工作对象的变化:被管理者所从事的多是专业性强的工作,而管理者所面临的是复杂性、全盘性工作。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转变者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处事方法,就会疲于奔命却不见效果。本章将分析管理事项的特点,并提出转变者的应对办法。
1 大国小鲜
2 遵循规则
3 创造规则
4 目标、计划与变化
5 管理时间
6 善于分工
7 集权与授权
第4章 人际关系艺术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强调人的忠实、可靠、敬业,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作为一名管理者仅仅有敬业、勤勉还是远远不够的。加拿大管理学家卢森斯的研究结果表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成功管理中所占的比例达到48%。从被管理者向管理者的转变过程中,转变者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观念,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
1 一个错觉
2 人际关系的心理学
3 管理者的人际技能
4 人际关系中的陷阱
5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第5章 语言与行为艺术
语言与行为艺术是一个人内心素质的外在表达。本幸将分析管理者所应具备的语言与行为特征,同时对如何展现个人的语言魅力和行为影响力提供技巧。
1 濠梁之辩
2 说服自己
3 语言的技巧
4 行为影响力
第III篇 心灵
第6章 理性
理性是一个人智慧的核心,是管理者思考问题的基础。关于理性,哲学家们有许多有争议的定义,然而无论怎样定义,它都含有这样一个意思,即一个人的主体思维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相一致的能力。在本章,我们将要分析理性是什么,管理者的理性是什么,如何提高自己的理性能力。
1 理性思考者
2 追问原因与培育理性
3 中国人的理性风格
4 理性的错觉
第7章 情感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名著《理智与情感》揭示了人性中理智与情感的矛盾与冲突。人的内在精神无外乎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理性,它是指人的精神的客观性、规则性的一面,而另外一种就是情感(或者叫情商)。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智商高的人业绩就一定高,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对其事业成功的解释率只有不到20%,而其他的80%都要归功于一个人的意志力、成就动机强度、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个人品德等,也就是属于个人感性范畴的内容。本章将要分析管理者的情感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如何培育自己的情商。
1 七种智能
2 情绪成熟
3 情感的价值
4 应对压力
第IV篇 三省吾身
第8章 自知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我国古代的禅学讲述的就是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能力,而现代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元认知”。所谓“元”,是指根本的意思,“元认知”即对自己思考的“思考”,即省察自己。成功的管理者都是善于反省自己的人,惟有反省自己,才能够及时发现错误,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因此, 自知力是最深层次的智慧。本章将要讲述从一般管理者向成功管理者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培养自己的自知力。
1 镜子中的自己
2 潜意识中的文化传统
3 个人价值
前言
无疑这是一个变革的年代,信息化和商业化的浪潮正在席卷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不管愿意与否,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接受商业社会的洗礼,古老的中国正在承受着两千多年以来最深刻、最彻底的一次改变。
生活于这个时代的人们,也不得不随之而变。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在变化:十年前人们的言行,与今天已经区别很大,而十年之后的,又将与今天的大相径庭。
处于激流之中的小舟,必须适应那多变的水势,才不至于翻船;生存于变化环境之中的人们,命运需要他们去迅速地调整自己。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这种改变的价值,或者,有很多人能够意识到这种改变的价值,却未必能够找到改变的方法,或者未必能够鼓起改变的勇气。
我遇到过许多商界的同仁,他们一方面在快速进步,另一方面却又在深刻的转变中感到困惑与迷失,感到难以把握自己。如果没有更为深刻的思考和内心的精神底蕴作为基底,那些外在的成就往往很快就会灰飞烟灭。
所以我决定写这样一本管理心理学的书,不敢说能够解决那些困扰人们已久的心理问题,但是我想,只要能够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文字,就已经达到了本书的写作目的。希望这些文字,对处于变革中的人们,能够有所借鉴。
一个人的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最外层的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的:处事艺术、人际交往艺术、语言与行为艺术;决定这三种外在行为的又是内心的两种素质:理性与情感;而最深层次的,也就是能够对上面五个结构进行反省、监控和调整的,就是一个人的自知力。本书将从这三个层面、六个结构入手,来分析从被管理者向成功管理者转变的过程中,在每一个结构上人们是如何进行蜕变的。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与海日图书工作室的耿金才先生进行了多次讨论,得到了很多启发。此外,还要感谢在这个领域作了大量研究的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借助于他们的大量研究成果,使得本书可以流畅地叙述自己的观点,在此深表感谢。
作 者
2003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