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2017年度中国好书
获奖图书作者 重磅新书
3大穿透式学习思维 16个实用指南型工具
告诉你如何快速、高效学习,迅速成长为职场精英
内容简介
作译者
方军,资深互联网人,现任快知实验室合伙人、火币大学顾问合伙人,曾任创业邦执行总裁、现代传播集团CTO。拥有丰富的产业战略规划、技术产品研发、运营与投资经验,在新浪科技、腾讯科技、巴比特、链得得、36氪、火星财经等开设区块链专栏。2018年联合发起“通证经济实践联盟”,发布《通证经济的模型与实践: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商业落地白皮书》等。著有讨论互联网平台的《平台时代》、讨论互联网+知识的《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等书,《付费》获评CCTV“2017中国好书”。
目录
思维篇001
思维1 如何开启学习之旅002
“学习之旅”圆环:召唤、磨难、返回005
实用工具01:我是在假装学习吗017
微型学习:一次次学习小循环023
实用工具02:用知识与实干对撞—点、线、面027
案例讨论 安迪·格鲁夫的学习方法:没有假装学习,只有真实对撞031
思维2 如何把所学转化成能力038
面对已知:从入门教程到培训课程,再到操作标准040
实用工具03:将所学变成入门教程041
实用工具04:将所学变成培训课程044
实用工具05:将所学变成操作标准046
从知识创造的螺旋看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学习049
面对未知:运用形象化的比喻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054
实用工具06:用形象化比喻展现思维模式057
学习的终极目标:实践智慧062
案例讨论 环球航行第一人麦哲伦:不要高估认知063
思维3 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068
个人知识体系:把珍珠串成线071
前言
我们现在所讲的知识,是在行动中可以证实的知识,是对行动结果有效的信息。
—彼得·德鲁克
数字化加速变革经济、社会与生活,外部世界巨变,知识快速更新,我们都感觉到需要持续提升技能,我们认为自己应终身学习。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渴求知识、热衷学习。学习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学?如何学以致用?
我们熟悉的在学校里学习知识的方式似乎不再那么有效。首先,重大的变化之一是目标变了。我们不再仅以掌握知识为目的,还以拥有技能为目的,更重要的是,以实干出成果为目的。
知识的样貌也在发生变化。过去,我们期待的知识是稳定的,已经经过长久发展、检验与梳理。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是新涌现的知识,很难找到我们通常期待的已经掌握所有知识的老师,我们也很少有系统的课本与课程。
学习和实践的时间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学习和实践的互动是以一生或至少数十年为周期的: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以备在未来的人生中运用。即便离开学校开始工作,很多人看待学习的方式也没有变化,即学习是为了将来某个时刻用。但现在,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周期内往返于知识和实干之间,我们在实干中觉得需要就去学,学了就立刻用,如此循环。
学习的方法变了,知识的样貌变了,知识运用的场景也变了,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学习这件事。作为为实干而学习的成年学习者, 我们更需要一些新的学习方法。在这本书中,我想做的是探讨知识、学习、实干的关系,分享我们学到的、用过的且被证明有效的一些学习方法,我们可称它们是注重知行合一的“穿透式学习”。在开始讨论具体方法前,让我们先看看我对于学习的两个主要认知:第一,学习的目标是拥有有效的个人知识体系;第二,我们可借助“学习之旅”圆环游走于知识世界与实干世界。
学习的目标是拥有有效的个人知识体系
虽然很多人已经离开学校并在实干中学到很多,但主导人们关于学习的意象依然是学校—中学、大学、研究生院。我们将要讨论的学习和你熟知的学校学习有很大不同。简单说,我们成年学习者的关注重心不再只是知识世界,我们身处知识世界与实干世界之间,应更重视两者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最终成就我们自己。
我们身处知识世界与实干世界之间
现在,我们思考学习的立足点是实干世界,学习的行动是进入知识世界,获得知识与技能,再重回实干世界。立足点不同,我们想要的学习成果会有很大的差异:仅关注知识世界,我们想要的学习成果是所获得的知识;把个人也考虑进来,我们想要的学习成果是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将实干世界纳入关注范围,我们更在意如何做,做了有什么成果,然后带着明确需求去学习、去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
过去,当人们讨论学习时,想的都是如何学习知识。明确地把实干世界描绘进学习图景后,在上图中,人们学习的关注点至少应向右边移动一下,重点去关注个人所掌握的、能运用的知识与技能。一般来说,人们把个人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模式加起来的整体称为一个人的“个人知识体系”。现在人们经常说起个人知识体系,这里我也把拥有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视为学习的一个主要目标。
于是就有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问题:构成我们个人知识体系的是什么?也可以这样问:我们要学的是什么知识?
我们不会去探讨知识的种种定义和分析,因为从各种有关知识论的著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我们这本书的关注点是实干,采用的大体是柏拉图的定义,即知识是“经过验证的真实信念”,或采用德鲁克的界定,即知识是“对行动结果有效的信息”。
过去,当需要把知识再明确地细分时,人们经常把要学的知识再分为知识与技能,知识是老师可以教的,技能是需要自己再练习的。教学设计专家朱莉·德克森在《认知设计:提升学习体验的艺术》中虽也主要采用知识与技能二分法,但她又进一步细分,发现知识与技能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东西,她认为学习要消除的是学习者的六个差距:知识、技能、动机、习惯、环境、沟通。
我认为,将我们所学到的各种知识统称为“个人场景知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个词是在场景知识(knowledge of the circumstances)前加上个人组成的。在《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一文中,哈耶克讨论了与有通用原则的科学知识对应的一种常被忽视的知识,即特定时间、地点、场景的知识,他称之为场景知识。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赞扬哈耶克是专注不言自明的、特定场景知识的先驱。当我们从实干出发去看待学习时,我们学习正是为了获得这样的知识。
哈耶克在讨论时特别谈到了这类知识与学习的关系:“今天,谁要是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全部知识的概括,简直就是异端邪说。但是稍加思索就会知道,当然还存在许多非常重要但未被组织起来的知识,即有关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我们只要想一下,我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在完成了理论上的培训后都必须学那么多的东西,学习各种工作占了我们工作生涯多么大的一部分,在各行各业中,对人们的了解、对当地环境的了解、对特殊情况的了解是多么宝贵的财富。”
我们学到的知识经常是个人化的,因而我认为,或许可以进一步引申,将我们所学到的各种知识称为“个人场景知识”。哈耶克在《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中指出,他所讨论的这一类知识永远不会以集中或整体知识的形式存在,而只是以分散、不完整且常常矛盾的知识形式存在。但是,当我们说到场景知识时,我们还是很容易认为它跟科学知识一样,是通用的。现在,加上“个人”二字,我们进一步明确,它是跟我们个人相关的,在我们每个人手中,因而必然不是以集中或整体知识的形式存在的。
总的来说,当你我作为成年学习者在这里说起知识时,我们说的是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特别是对当下的自己有用的知识。我们在知识世界和实干世界的经历将让我们掌握许多种个人场景知识,数量众多的、大大小小的个人场景知识组合起来,最终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个人知识体系。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清晰、全面、透彻的适合现代人的个人学习指南,读完这本书,你不会再假装学习,而是踏上走向真知的学习之旅。
陈春花管理学专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院长
这本书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变了,知识的样貌变了,知识运用的场景也变了,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学习。真正掌握知识、学习与实干的内在关系,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阳志平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
人们常常谈论书本上的知识,却较少谈论个人知识;人们常常谈论学习的好处,却较少谈论如何从学习到行动。本书以学习之旅与个人知识作为主线,提供了3个思维工具、6种方法与16个实用工具,值得向每位关心终身学习话题的读者推荐。
冯新碳9资本创始人
学会学习必须打通知与行之间的鸿沟,方军这本《穿透式学习》提供了一套具体的方法和工具,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将知识付诸实践,很有实操价值。
刘晓琦行动派创始人
方军老师所分享的穿透式学习法,像是一张搭建城堡的知识地图,不仅可以帮助你开启思维学习之路,还能链接知识世界与实干世界,将二维的知识升级为多维的能力。希望每位阅读此书的朋友学以致用,运用这把超级学习的秘钥打开你的无限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