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美]理查德·保罗(Richard Paul) 琳达·埃尔德(Linda Elder)(英)苏·哈德菲尔德(Sue Hadf?ield) (英)吉尔·哈森(Gill Hasson)
- 译者: 吴淼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2001101418
- 上架时间:2020-1-10
- 出版日期:2019 年12月
- 开本:32开
- 页码:442
- 版次:1-1
-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 哲学 > 哲学知识读物

编辑推荐
---------------------------学会决断(原书第2版)---------------------------
当你的意思是“不”的时候你会说“是”吗?
你会避免冲突和对抗吗?
你在挣扎着不知道该怎么做决定吗?
如果你能够自信地对所有的问题回答“不”会怎么样?在任何情况下你都要尽可能地自信。
发现一种去改变生活的方法来帮助你去大方冷静地表达你的需求;设立界限并很好地处理期望、需求和批评;并且不带焦虑地去做任何决定。
向你的恐惧发起挑战,变得自信并且引导你的生活向你想要的方向发展。
内容简介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思维决定行为,思维决定感受,思维决定需求。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潜意识的。而在人们没有意识到自身思维过程的情况下,要改变思维的质量是不可能的。本书将解析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特点与实践策略,呈现成功思考者的思维方式,并提供学习它的方法。批判性思维可能帮助人们成为更加出色、明智的思考者和解惑者,把握职业生涯和人生,把握自己的各种情绪,逐渐不被他人所左右,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学会决断(原书第2版)---------------------------
当你敢于坚守自我时,你会活得更加轻松,因为你不再忧虑,你确信自己可以把事情处理妥当。你不用再因为害怕承当说“不”的后果而勉强自己应允他人,你是更加真实的自己;你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用担心他人的看法,你更加自信与快乐。本书不仅在理论层面对于如何坚守自我给出阐释,在实际生活的具体操作上也给出了指导,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应该如何坚守自我,改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作译者
---------------------------学会决断(原书第2版)---------------------------
作者简介
苏·哈德菲尔德(Sue Hadfield)和吉尔·哈森(Gill Hasson)都从事教师行业,两人合著过《反弹力:幸福人生的源动力》(Bounce:Use the Power of Resilience to Live the Life You Want)一书。
苏·哈德菲尔德曾是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有20年的教龄。教学期间,她为学校学生、教职工和学生家长开设与自信力相关的课程和讲习班。过去的10年里,她在英国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和社区为成人教授与自信力、创意写作、学习技巧、职业和个人发展相关的课程。她坚信,人们要想过上幸福且有成就的生活,就必须持有自信、果断、勇敢的生活态度。苏还著有《正向思考力》(Brilliant Positive Thinking)(2012)和《做出一项改变》(Change One Thing)(2013)。
吉尔·哈森曾与拥有不同背景和身处不同境地的人共事。她的关键动力源于她坚信人们具有主动改变自己思维方式的能力,思考的对象包括生活、他人,也包括人们自己。吉尔在英国布莱顿(Brighton)开设与个人发展相关的成人教育课程,同时也是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学习技巧课的老师。她还开设了面向学龄前儿童、青年、社会工作者和家长的儿童与青少年发展课程。
联系作者,可登录www.makingsenseof.com。
目录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译者序
前言
绪论 1
最新的批判性思维概念 1
作为一个思考者,你的技能如何 2
良好的思维方式需要付出努力 5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8
成为自己思维的批判者 11
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11
培养对自己推理能力和识别事物能力的信心 12
第1章 成为公正的思考者 15
批判性思维的强弱 16
公正性需要什么 20
认识思维特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35
前言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思维方式决定着行为方式。思维决定行为、感受和需求。如果思维方式不现实,你将会因此身陷沮丧和挫折之中。如果思维方式过于悲观,你就会错失生活中很多快乐的事情。
认真思考生活中能够引发你强烈情感的事情,然后分析在这些事情中,是怎样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你这样强烈的情感。举个例子说,假如上大学使你感到无比兴奋,这可能是源于你对大学的美好预期。而如果你不愿意去上课,这可能是因为你认为上课很无聊,或者可能是学习内容太难。
同样地,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质量不够理想,这也很可能是你的思维方式导致的。在生活中,积极的思维方式带来积极的心理感受,相反,消极的思维方式带来消极的心理感受。
当你认为大学生活必定是充满了快乐、友谊,受到同学的尊重和喜爱时,你的生活也会充满同样的欢乐和激情。而当你认为原本设想的一切美好都没有实现、你对这耿耿于怀的时候,你会深感失望甚至沮丧(这主要取决于你对经验解释的消极程度)。
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潜意识的。这就像大部分悲观的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是悲观的一样,他们绝不会承认他们自己以消极悲观的方式来思考自我和自己的生命经验,并且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不高兴。
要想在人们没有意识到自身思维过程的情况下改变思维是不可能的。当思维在潜意识中运作时,我们无法察觉到思维的存在,从而也就不会想去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能够认识到思维方式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对其进行控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自己思维方式的受害者,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常常对我们有害无益。我们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潜意识中的思维方式成为我们生活中问题的来源:它妨碍我们对机会的觉察和把握,使我们不能专注于最有意义的事情;妨害我们的人际关系,使我们坠入痛苦的深渊。
我们如何界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呢?决定一名大学生是否优秀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从事学术研究时思维质量高,研究质量就会相应地提高;阅读的时候思维方式活跃,读书就会卓有成效;写作的时候思维质量高,写出的文字自然经读耐读。总的来讲,如果一名学生研究做得不错,阅读和写作也优秀,那么这名学生就是优秀的。当然,导师也会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导师做得好,有的导师做得差一些,但是即使最好的导师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思考、阅读和写作。如果一名学生缺少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的必要思维技能,他就不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就不会在大学中获得成功。
本书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果思维方式是一个人幸福、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为何不去发现和学习那些幸福、成功人士的思维技巧呢?你或许不能精通所有的思维技巧,但是学到任何一种思维技巧,你都会获益匪浅。
本书将会呈现那些成功思考者所使用的思维方式,并且提供学习和练习这些思维方式的方法。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和学习,你将会成为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批判性思考者。但最终决定你的思维方式能否改善的关键还是你自身提高的意愿。下面是成功思考者的一些特征:
优秀的思考者总是在思考他们的思维过程。优秀的思考者认为思维并不是自动的。他们不认为优秀的思维方式是天生的,他们关注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断地对其进行反省和调整。
优秀的思考者都有明确的目标。优秀的思考者从不盲目,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所在。他们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拥有明确的目标并知道这些目标之间的优先顺序。他们不断地检查和调整自己的行动使其服从于目标。
优秀的思考者使用一些思维“工具”来提升他们思维的质量。优秀的思考者知道如何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维方式、如何检查思维方式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他们知道如何专注于与目的相关的问题上。优秀的思考者知道如何全方位深度地看待问题,使思维方式更加具有逻辑性。
优秀的思考者能够将他们的思维与感受、需求相分离。优秀的思考者清楚想法自身不能转化为现实。他们知道人们会不理性地感到愤怒、害怕或者缺乏安全感,但他们不会允许无端的情感左右他们的决策。他们能洞察自己的心思,这使得他们可以审查自身思维运作的过程,从而可以仔细地控制思维过程(见第1章)。
序言
---------------------------学会决断(原书第2版)---------------------------
写《学会决断》(第1版)的出发点,是想为那些无法加入到我们课程中的学生写一本关于决断力养成的实践读本。第1版的市场表现证明了人们对于这个话题的广泛兴趣。自2010年9月首版面世,《学会决断》已经被翻译成15种语言。有趣的是,不管这些国家——印度、德国、中国、挪威和俄罗斯等,具有怎样的文化和宗教差异,有一个共同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些国家的人们都渴望过上有成就感的生活,不愿囿于恐惧和担忧。
我们发现,人们常常对“决断力”(Assertiveness)一词的含义感到困惑。“具有决断能力”不仅指一个人能够坚守住自己的立场,还意味着能考虑他人的感受并鼓励他人坚守自我。一个能够决断的人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心胸宽广、体贴周到的人。对自我的坚守绝不会影响一个人的品格;相反,对自我的坚守使一个人离他最想成为的那种人更近了一步。
当你敢于坚守自我,做出决断时,你会活得更加轻松,因为你不再忧虑,你确信自己可以顺势而为,把事情处理妥当。你不用再因为害怕承担说“不”的后果而勉强自己应允他人,你是更加真实的自己。当你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担心他人的看法时,你会更加自信与快乐。自信、冷静、果敢的人也会是一个善良、体贴的人。
自第1版成功面世,我们收到了很多热心读者的来信。读者常常在信中根据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棘手案例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我们认真采纳了这些建议,并将它们与个人价值的重要性联系起来,一并编入新版内容中;也就是说,当你对与你的自身价值相关的问题做出反应和决定时,你更容易变得果敢与自信。为此,我们还在第2版中增加了新的章节——“如何在会议中做出决断”。
很多读者提出了自己遭遇的具体困境,并想要寻求具体解决方案。对此,我们也在第2版中做出了回应,并新添了另外两个章节。“如何帮助他人提升决断力”主要讲如何帮助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做出决断。该章阐释了如何帮助他人,使其诚实、开放、直接地面对自己的感受、所欲和不欲。
另一个新添章节——“如何‘对付’难缠的人”,教你如何应对那些无法用之前任何常规决断力案例解释的人。例如,不遗余力否定你价值的人、不停索取帮助使你抓狂的人、频繁惹你愤怒的人。
无论何时,面临潜在的或遭遇实际的困境,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才是我最想要的结果呢?如果你的答案是“我想让他们意识到……”“我想让他们理解……”“我想让他们改变……”,那么你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关于决断力的启蒙第一课就是,不要企图改变他人,或者期待他人按照你的意愿说话和行事。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曾经,我想改变世界,但我最终发现一个人有把握改变的只有他自己。”
——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
想要了解更多自信力课程内容,请通过www.makingsenseof.com联系我们。
第1版序言
多少重大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始于一个人做出坚守自我的决定!
纵观历史,无数人勇于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底线。他们不会因为对冲突的恐惧而保持缄默,他们随时准备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1955年12月1日,42岁的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决定坐在一辆亚拉巴马公交车的“白人专座”上,并且拒绝司机让她为一名白人男子让座的要求。她的行为引发了史上著名的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这场运动的结果,是美国南部各州公交车上“黑白隔离”的终结。
媒体评论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学校教育不会教你的批判性思维方法
打开心智,提早具备未来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是一套优秀的培养理性、逻辑思维的结构化、系统化方法。自1962年《哈佛教育评论》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罗伯特·恩尼斯提出以来,这种思维就广为流传,至今风靡美国50多年,成为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最重视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世界500强企业招聘时最看重的能力!
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人们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这样的人更善于思考总结,更懂得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对工作有深入而独立的思考,还能够对一个问题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决方案,这些素质无疑都和许多企业的人才筛选标准无缝对接。
中国教育目前尚未普及批判性思维方法的培养,跨学科知识的思维广度、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所缺乏的。本书是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大师之作,非常适合作为思维训练课程的辅助读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独立的思维能力。
---------------------------学会决断(原书第2版)---------------------------
当你的意思是“不”的时候你会说“是”吗?
你会避免冲突和对抗吗?
你在挣扎着不知道该怎么做决定吗?
如果你能够自信地对所有的问题回答“不”会怎么样?在任何情况下你都要尽可能地自信。
书摘
---------------------------学会决断(原书第2版)---------------------------
决断的意义以及其他可能性
“喊大声点儿,再拿一根粗棍棒不就行了?”当我问一个朋友如何做出决断时,他如是同答。然而,要“做出决断”并不意味着就要叫得大声、时刻准备发起进攻,为所欲为,这叫作侵略;保持沉默,应和他人也不是应有的处事之道,这叫作被动;操纵他人,不准备为自己的需求承担责任同样不应当被提倡。这叫作被动性侵略。
“决断”另辟蹊径: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目的,用自信并且直接的方法让他人了解你的所欲和不欲。被动的或者具有侵略性的人都习惯性传达出一个信息——唯我独尊。而决断力强的人考虑的是使每一方都受到公平的待遇。
“决断”是用自信并且直接的方法让他人了解你的所欲和不欲。
决断常常被视为介于被动和侵略之间的一种中间态度,但是想要真正做到坚守自我,发挥自身的决断力,我们还需要对这些不同的行为和表达方式之间的界限做出细致的划分。
坚守自我:自信、直接地与他人交流。
侵略:傲慢、偏执地一意孤行。
被动:将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委任于他人。
被动性侵略:使用含混、强势的交流和行为方式。
下面,让我们分别、详尽地分析以上每一种行为和表达方式。
坚守自我
坚守自我是指一个人能够诚实、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求,具有让他人了解自己想法的能力;换言之,能够冷静地说出自己的需求、期待和底线。
你主动选择是否要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信念告诉他人,也可以坦然面对他人的批评,不落泪,不愤怒。你不会因为害怕引发冲突而缄默自己,愿意为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承担后果。
当你自信、果断、勇敢时,你不认为自己需要证明什么,也不会允许自己被不公平对待。你自行划分界线,并为能够保护自己免受侵略、攻击和敌意的侵扰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