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新社会---------------------------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全集新版! 德鲁克所著"工业社会三部曲"之一! 要领略德鲁克不断涌动的精神力量,必须从他的思想源头开始。融会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高度智慧。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人与商业---------------------------
本书收录了“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关于管理、经济、政治理论、历史的文章。他在书中主要讲述了经济、政治与社会进程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把握根本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思想(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特定传统(美国的或日本的)背景下能否继续行之有效的事物,在工业社会和大政府的复杂结构中有效发挥领导力的条件等。本书旨在理解人(作为管理者、政策制定者、教师、公民等)所处的特定环境,即作为有效且负责任行为之前提的“社会生态”。
---------------------------新社会---------------------------
本书能够使人们理解工业社会的本质、工业社会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理以及工业社会的基本单元——企业及其管理的全貌,提出了工业社会秩序问题:经济冲突、管理层与工会、工厂社区、管理职能问题的四个剖析,还提出了工业秩序的四个基本原理:消灭贫困、联邦制管理组织、工厂社区的自治性、作为公民的工会,认为真正能够解决就业与收入保障问题的是微观的经济主体——企业,而不是国家。
作译者
---------------------------新社会---------------------------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践》《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被翻译成三十余种文字,总销售量超过10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七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目录
---------------------------人与商业---------------------------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赵曙明)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前言
第1章 新型市场与新型企业家 / 1
第2章 “不合时宜”的克尔凯郭尔 / 43
第3章 美国政治的新形势 / 60
第4章 浪漫的一代年轻人 / 84
第5章 卡尔霍恩的多元主义 / 97
第6章 美国的机遇和挑战 / 119
第7章 总统卓有成效的秘诀 / 135
第8章 亨利·福特的成败得失 / 149
第9章 美国人独特的政治才能 / 165
第10章 力图再创奇迹的日本 / 175
译者序
---------------------------新社会---------------------------
1993年版序
1962年版序
引言工业时代的革命
第一部分 工业企业
第二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一:经济冲突
第三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二:管理层与工会
第四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三:工厂社区
第五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四:管理职能问题
第六部分 工业秩序原理之一:消灭贫困
第七部分 工业秩序原理之二:联邦制管理组织
第八部分 工业秩序原理之三:工厂社区的自治性
第九部分 工业秩序原理之四:作为公民的工会
完整版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人与商业---------------------------
本书收录的文章,除了作者都是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共同之处呢?乍一看,这些文章非常零散,缺少一致的主题。其中,关于“新型市场”的文章,将20世纪60年代的金融潮流和蠢行视为经济、社会结构性变迁的症状,该文章与关于近代西方最不“市场导向的”思想家克尔凯郭尔的文章被收入同一文集,似乎有点不伦不类。本书认为亨利·福特是“最后的平民主义者”,他一方面实现了19世纪有关农业的理想和杰斐逊式梦想;另一方面又否定了两者。将福特与关于日本“经济奇迹”内部动力以及当今“浪漫一代人”(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痛苦与迷茫并列,似乎有些牵强。
尽管本书所录文章的主题非常多元,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旨和基调,我称之为“社会生态”。
虽然在任何大学的课程、学科目录中都找不到该术语,但“社会生态”唯一的新颖之处是其名称。作为一个主题和人文领域,社会生态具有悠久的光荣传统,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的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近代著名学者托克维尔和白芝浩也是该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社会生态的基调则是亚里士多德对人的著名定义—“政治动物”。正如亚里士多德所知(虽然很多引用其观点的人并不明白),这意味着社会、经济是人的创造,对人而言是“自然的”,脱离了这些要素,就不能深入理解人;还意味着社会、经济是一个真实的环境、实实在在的整体,用一个流行的术语来讲,就是一个完备的“系统”,其中任何要素都与其他要素密切相关,为了看清,更是为了准确地理解相关状况,人、思想、制度、行为必须被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社会生态学家的研究往往无视市场、学术等领域的传统界限,让各学科的专家感到不安。例如,托克维尔属于“自由主义”还是“保守主义”?白芝浩呢?社会生态学家强调,每一项进步都会付出相应的代价,使那些善良的“自由主义者”不悦的是,社会生态学家注重“风险”或“权衡”,而不是“进步”。而且他们也知道,社会、经济构成的人文环境,同自然环境一样,往往处于动态、不均衡状态,而非均衡状态。因此社会生态学家强调,目标明确的创新是“保存”传统的方式—他们几乎从来都不用“保守”这个术语。
社会生态学家确信,现有的学科划分过于狭隘,相关方法的局限性非常大,不能有效概括相关知识、行为、事件等具有重大意义的领域;同样,自然生态学家知道,沼泽或沙漠的划分是基本事实,也是植物学、鸟类学、地质学为数不多的专用工具。因此,社会生态学家很少局限于某一学科。我认为,很难明确指出本书的哪一章是研究“管理”的,哪一章是探讨“政府”或“政治理论”的,哪一章是分析“历史”或“经济”的。目标决定使用的工具,但这些工具从未登上学界的大雅之堂。
研究人的各种社会维度(社会、经济、制度)的学者往往假定,运用理性能够完全理解其研究的主题。的确,他们的目标旨在发现能够用科学证明的“规律”。然而,人类的许多行为往往被视为非理性的,即由外部因素决定,如他们所谓的“规律”。区别于上述学者,社会生态学家假定自己的研究主题过于复杂而永远不能被完全理解,这一点与自然生态学家同行对自然环境的假设相同。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社会生态学家才会要求(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同行一样)个人做出负责任的行为,并对自身行为有意或无意导致的后果承担个人责任。
我的前一本著作《技术与管理》(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Society)(出版于1970年),聚焦于过去常常所说的“物质文明”:工商企业及其结构、管理、工具;技术及其历史等。本书则侧重于经济与社会进程,包括尽快把握根本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思想(经济的、社会的)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特定传统(美国的或日本的)背景下能否继续行之有效的事物、在工业社会和大政府的复杂结构中有效发挥领导力的条件等。但本书最终的主旨与前一本著作相同,都旨在理解人(作为管理者、政策制定者、教师、公民等)所处的特定环境,即作为有效且负责任行为之前提的“社会生态”。
我非常确定,绝非每位读者都认可本书的观点;我衷心地希望读者对每篇文章的观点提出异议。在很久以前我就已经知道,实际上,最严重的错误并不是由于提供了错误的答案,而是提出了错误的问题。我真心希望读者,包括企业高管、政府行政人员、父母及子女、政策制定者、普通公民、教师、学生等,都能够认可本书提出的问题。即使那些严重质疑作者的观点、结论,甚至带有偏见的读者,我仍旧希望他们因阅读本书而心情愉悦。
彼得·德鲁克
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市
1971年春
序言
---------------------------新社会---------------------------
1962年版序(节选)
本书有两个主题。第一,20世纪的工业社会是一个新的、特殊的社会,它是全球性的,而不是"西方的"或"资本主义的"。现在,我们对它知之甚少,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第二,这个新社会有它自己特殊的社会性组织,即工业企业。工业企业里有它的管理层、工厂社区及其连体孪生兄弟-工会。
在本书里没有现成的问题解决答案。它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人们理解工业社会。
相对于10年或12年前,本书显然对今天的读者更有吸引力。在那时,一个大的解决方案包治一切问题的想法很盛行。我们曾经有过的痛苦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承诺能包治所有问题的简单"药方",事实上并不能解决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所有问题,即如我们宣布"罪恶的朗姆酒"是非法的一样,这个简单的措施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但是,即使是这样,人们仍希望有一个更大的、更耀眼的、有着更大的经济影响力的、包治百病的万灵丹出现,这种心理促使人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接受了"禁酒令",而这种心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仍十分盛行,只是"标签"不一样了。
现在的"标签"是"共产主义"与"自由企业","劳工运动"与"全球政府"。甚至一些有识之士还相信,依靠新的"绝对武器",即原子弹,至少能维持世界和平,甚至是世界的民主与繁荣。
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爆发,也就是本书首次出版后的数月)之所以对美国民众来说是如此令人震惊的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打破了人们的这种幻想及其他类似的幻想。从这里开始,人们开始从迷信中觉醒,从对过去大的、简单的、包治一切的解决方案的迷信中觉醒。
今天,我们要努力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政府,对于我们面临的所有现实问题,都不要只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这一代人正将步入政府及政治组织的领导岗位,正将成为科学、技术、文化与商业界的领导者。
我们应认识到我们需要面对许多现实的问题,我们需要切实地做许多看似琐碎的事。这里有风险、困难和妥协。这里既有问题,也有机会。我们(这里的"我们"至少包括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发达国家)正变得也许与我们的父辈以及更久远的父辈完全不同。
但是,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天然地倾向于复杂化,甚至是"幼稚的"复杂化(例如"现代文学评论"中的一些例子,及现在流行的个性心理学中过于细致、过于复杂的方法),一如我们的先辈天然地倾向于简单化,甚至是"幼稚的"简单化一样。
这两种倾向,其危险程度其实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至少现在可以直面这样的现实:这个世界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有些事情不是只靠良好的意愿就能解决的。而这正是本书的核心假设,这个假设明显是非"乌托邦"的、反"乌托邦"的。
这次再版,不太可能带来第1版那样的冲击效应。但是正是因为它不再是"冲击性"的,它对新读者来说可能会具有更大的意义,而这次再版正是针对这些新读者的。它也许会让他们觉得:"我不敢说我同意还是不同意,但是至少我懂它在说什么。"这正是本人所希望的。
彼得·德鲁克
媒体评论
---------------------------人与商业---------------------------
探讨人与商业,洞悉即将发生的未来
我的前一本著作《技术与管理》,聚焦于“物质文明”,本书则侧重商业与社会,包括尽快把握根本性的商业变革、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特定传统下行之有效的事物能否继续发展、在结构复杂的组织中如何有效发挥领导力等。本书最终的主旨与前一本相同,都旨在理解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即 “社会生态”。
——彼得·德鲁克
---------------------------新社会---------------------------
对新社会“预测”成真的速度远远超出批评者的想象
本书的根本目的不是描述一个理想的社会,而是寻求一个适合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
本书的基本方法、基本分析及基本概念框架在今天仍然适用。尤其是它关于基本的组织、管理的职能及限制、个人独立性需求及发达社会中主要机构的社区、将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的讨论及本书中首次提出的其他基本观点,在今天的情况下,仍然是适用的。顺便提及的是,本书是本人的著作中对日本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第一本书。
——彼得·德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