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Crossing the Chasm
- 原出版社: Collins Business
- 作者: (美)杰弗里·摩尔(Geoffrey A. Moore)
- 丛书名: 硅谷策略大师杰弗里.摩尔创新管理系列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246350
- 上架时间:2019-11-25
- 出版日期:2009 年1月
- 开本:16
- 页码:280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管理 > 企业管理 > 综合


编辑推荐
过去20年中,最有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之一.
颠覆性产品营销圣经...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高科技市场是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市场之一,而对于任何参与到当中的人来说,本书都是一本必读书。
“鸿沟理论”指的就是高科技产品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遭遇的最大障碍:高科技企业的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能否顺利跨越鸿沟并进入主流市场,成功赢得实用主义者的支持,就决定了一项高科技产品的成败。实际上每项新技术都会经历鸿沟。关键在予采取适当的策略令高科技企业成功地“跨越鸿沟”,摩尔在这本书中就告诉了人们一些欠经考验的制胜秘诀。
对于深谙经营之道的公司来说,这本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蓝图;对于其他普通的公司来说,这本书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手册;对于所有的商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作译者
目录
作者手记
修订版前言
推荐序
致谢
第一部分 发现鸿沟
绪论 如果比尔·盖茨能够成为亿万富翁
第1章 高科技营销的幻象
1.1 技术采用生命周期
1.2 高科技营销模型
1.3 推荐名单一
1.4 幻象与醒悟:钟形曲线中的裂缝
1.5 发现鸿沟
1.6 鸿沟中的牺牲者
1. 7 一家高科技企业的故事
第2章 高科技营销的启示
2.1 基本原则
2.2 早期市场
2.3 早期市场中的动力学
2.4 主流市场
译者序
本书的这一独特理念就是所谓的“鸿沟理论”,这一理论的具体含义指的就是高科技产品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遭遇的最大障碍:高科技企业的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能否顺利跨越鸿沟并进入主流市场,成功赢得实用主义者的支持,就决定了一项高科技产品的成败。在硅谷这样一个科技重镇中,我们总会不停地发现这一现象,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出现,获得风险资本家的资金支持,大量的媒体开始关注,但最终这些新技术却销声匿迹了,原因就是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不幸跌入了鸿沟。实际上每项新技术都会经历鸿沟,关键在于采取适当的策略令高科技企业成功地“跨越鸿沟”,作者在这本书里就告诉了人们一些久经考验的制胜秘诀。..
首先,作者指出如今广泛流行的高科技营销模型存在的一个根本性错误—忽略了位于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的那条鸿沟的存在,但是通过对有远见者和实用主义者这两个群体各自特点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个更适合的营销模型,即承认这条鸿沟的存在,并在这段危险的鸿沟期内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帮助高科技企业成功地跨越鸿沟并在主流市场中赢得广泛的认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科技企业就需要采取一项最根本的战略性原则,那就是瞄准主流市场中的一个高度具体的目标市场细分,发动一场类似于D-Day的入侵战争,成功占领主流市场中的前沿阵地,然后再逐步将自己的力量延伸到这个主流市场中一些更广阔的领域内。为了成功地发起这场入侵战争,高科技企业需要采取以下四个战略步骤:瞄准目标,在偌大的主流市场中确定合适的目标市场细分;集中军力,围绕着将要用来征服实用主义者的整体产品以及帮助我们开发这项产品的所有合作者和同盟企业组建起一支强大的入侵队伍;制定战略,根据市场状况创造一个合理的竞争性格局,并对其产品进行正确的定位;发起入侵,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并制定正确的定价方式推动销售渠道为企业提供服务。另外,本书的最后部分还介绍了高科技企业在成功跨越鸿沟之后应当注意的几点,为了将这条鸿沟远远地抛在身后,高科技企业需要将注意力从有远见者那里转移到实用主义者的价值观上面,具体地说,企业需要在融资、组织管理和产品研发这三个领域做出必要的改变。
虽然作者坦承这本书中介绍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保证高科技企业在市场开发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但这些方法确实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选择。总之,作者确实改变并确立了整个高科技行业的营销体系而且讨诸实践,他不仅是高科技营销理论的大师,也是IT界当之无愧的英雄。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难免出现纰漏,还望广大读者批评和指正。
赵娅
2008年6月...
前言
本书第1版中的例子提到的很多公司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通读那本书的索引会令你体会到中世纪的悲伤,“往昔的皑皑白雪现在都到哪里去了?”早年雄心勃勃的阿图斯(Aldus)、阿波罗(Apollo)、安信达、Ask、布洛斯、商地、Byte Shop等这些公司,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往日的王安软件(Wang)、Weitek处理器和Zilog单片机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就像一首歌曾唱到的:“噢,那些随风而逝的悲伤的灵魂,再一次回来吧!”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也不应该感到绝望。在高科技行业中,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一个好消息就是:尽管我们的公司退出市场的频率非常惊人,但是那些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还在,所以说,即使我们的支票上注明的公司名称会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变化(好,就像我们的系统交互操作过程一样从不间断,那些营销大师们是怎么说的呢?……哦,这是另外一回事了),但是整个高科技行业仍然会继续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
本书第1版是在1990年著成的,出版于1991年。虽然最初预计的销量只有5000册,但自出版之后7年的时间里,这本书的总销量已经超过17.5万册。在高科技营销中,我们称之为“有利失误”。我认为这本书的引人之处就在于它将一个曾为无数的高科技企业带来极大痛苦的市场开发问题,用一个非常形象的词汇来描述。对于那些曾经深受其害的人们来说,当看到这个问题被明确地写出来之后,他们会感到一种深深的宽慰,虽然这些人当初所受的伤害并不是由我造成的。而且,与经典的高尔夫球指导书籍一样,这本书介绍的解决之道为有问题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因为他们只需要做出一些微小的调整或改变就能够使结果更加完美—这次我们一定能够成功!因此总有很多读者兴高采烈地告诉我,这本书已经被他们的企业尊奉为《圣经》。有关本书对现在的高科技企业家所受精神折磨的缓解作用就先谈到这里。
在这本书的修订过程中,我必须小心翼翼,尽量不改变第1版内容的逻辑框架。这可比你所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因为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我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好吧,我确实变老了),并且我有一个老毛病,就是容易多管闲事,这一点我的很多客户和同事都可以作证。但问题是:在你干预一些事情的时候你会陷得越来越深,直到上帝都知道你在想什么,但这却并不是你的初衷。幸运的是我还有很多机会,我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写在将来的书中,并且对于这本书我的态度也是非常严肃和尊重的,所以我会努力避开一些不相关的内容。
尽管如此,我还是在修订版中做了一些明显的改动。比如,我删去了第1版中有关利用“主题性市场空白”作为跨越鸿沟的合法途径的那一部分内容。但事实却表明这一途径是新兴的高速发展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市场战略,所以我在本书的后续篇《龙卷风暴》中重点讨论了这个问题。我还将第1版中的方案处理程序进行了修改,将过去几年中我在咨询公司鸿沟集团(The Chasm Group)中担任咨询工作时得到的一些经验和思想上的改进引入到现在的这本修订版中。另外,我还从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提出了创造竞争的途径,并且对于书中有关分配的那一部分内容,我还尽可能多地引入了因特网的新兴影响。..
与第1版相比,这本修订版最多的变化—几乎占据全部内容的1/3—其实仅仅是将原来那些取自20世纪80年代的例子进行更新,全部用90年代的例子来代替。而且令人惊奇的是,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更新是非常有用的。只有少数的一些例子有些牵强,我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给予谅解。我们的世界已经改变。高科技行业正在有意识地努力跨越横亘于它们面前的那条鸿沟,而这个行业的一些竞争者也同样读过这本书,他们如今也正在紧锣密鼓地采取各种手段阻止高科技行业的跨越。虽然主导这一切的根本力量并未发生改变,但竞争双方采取的策略却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
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正在渐渐地发现一个新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过去十年中我们几乎闻所未闻:一家公司凭借另一家公司的力量,两者一起成功地跨越了鸿沟,直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VisiCalc软件公司就带着莲花软件公司(Lotus)一同完成了这一壮举,成功跨越了电子表格类软件业的鸿沟。20世纪90年代,微软公司也凭借网景公司(Netscape)的力量与其一起跨越了浏览器行业的鸿沟。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非常关键的启示,那就是我们应当持续观察一项技术的演变过程,而不是某一家公司产品线的发展—毕竟我们关心的是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所以说,人们决定是否采用的技术类别是电子表格软件,而不是具体的VisiCalc、Lotus或者Excel软件;同样,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人们是否决定使用浏览器,而不是人们会选择使用Navigator还是Explorer。过去,人们通常将具体的产品等同于一般的技术类别,这是因为那时的各种技术仍处于它们发展过程的最初阶段。但如今我们手中拥有几十年来累积的各种技术发明,而且现在的新技术也不再像以前的发明一样令人觉得前所未闻。这样一来,市场就能够非常迅速地吸收这种并不算非常新奇的技术,因此一些新兴公司很快就能够进入市场的前端,但这些公司要等到已有的公司退出市场之后才能够完全取代它们的位置。
最后我要告诉你的是,技术的变革并不是独立发生的,而是由相关技术变革的影响所促进的。20世纪90年代早期,正是图形用户接口和客户/服务器拓扑结构这两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创造出了一级分组数据协议。在20世纪末的时候,我们的基础通信设施完全转变为因特网。这些重要的技术转变引发了很多大规模的变化,而一些局部的技术转变又引发了很多小规模的变化,这些变化相互影响,偶尔会协调地结合在一起,但更多的时候它们会带来一些不协调的因素,结果往往令顾客和投资者们勃然大怒。
在这种未经勘探的海域上航行的时候,你必然需要一座灯塔为你在汹涌的波涛中指明方向。这就是一般的模型所起到的作用,鸿沟模型尤其如此。这些模型就像星群一样,它们本身并不会发生变化,但它们的价值却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鸿沟模型代表了一种市场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形成的基础就是注重实用性的消费者在观察其他人的行为时而产生的一种采用新技术的倾向。这个基础令这些消费者形成一个群体,而这个群体最初的反应就是犹豫和观望,就像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初次参加中学的舞会一样。这就是所谓的鸿沟效应。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观望的倾向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这种模式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样一来,营销人员就可以预见到这种模式的出现,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而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这样一个预见和应对的过程中为营销人员提供必要的帮助。
然而,参照北极星来确定你自己的方位并不能帮助你在危机四伏的海上顺利航行。就像一句法国谚语所说的:“上帝垂怜水手,但水手仍然要自己划船。”划船这项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而且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四处都潜藏着埋伏,所以如果这本书的读者还同时担当着高科技市场开发的任务,那我必须要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怀着这种敬意,现在我要请出里吉斯·麦肯纳,本书第1版中为本书写推荐序的人。...
媒体评论
—威廉姆·劳森
罗盛软件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
最近10年来,本书对高科技营销各个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相关书籍。如今已经有无数企业和大学分别在自己的运营和教学过程中引入了鸿沟思想,如果你还不是这些企业或大学中的一员,你可能就要担心自己的未来了。
—汤姆·肯德拉
IBM软件集团世界数据管理销售部门副总裁..
《跨越鸿沟》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好书的名字—它已经被人们视为一种极其有效的管理过程。在风险资本领域,鸿沟管理已经成为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层广泛采用的一种衡量新兴高科技企业的工具,而且这种工具是非常有效的!
—乔斯·舍恩道夫
著名投资机构Accel合伙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书摘
绪论 如果比尔·盖茨能够成为亿万富翁
音乐剧《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中的一首歌曲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如果特洛伊·唐纳休(Troy Donahue)能成为电影明星,那我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每一年,美国各地都有无数的高科技企业成立。在这些企业创始之际,人们仿佛总能听到上面那句歌词的另一个版本:“如果比尔·盖茨能够成为亿万富翁……”确实,高科技行业具有的一大优势就是,尽管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已经无数次地体验了失望的痛苦滋
味,但他们仍然不能抵御这个行业所特有的一个巨大的诱惑,那就是存在能够令人迅速致富的合法途径。
但是,不妨让我们把眼光放得稍微长远一点。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两个同样名叫麦克·布朗(Mike Brown)的人(其中一个来自于美国奥勒冈州的波特兰市,另外一个来自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列涅萨市)能够在10年之间各自成立一家公司,但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这两家公司(中心点软件公司和创新软件公司),并且各自推出了一款软件产品(Pc Tools Deluxe软件乘lSmartware软件),但一样也没有受到用户的欢迎,然而他们却依旧能够获得足够的收入以应付七位数的开支,那么我们也应该能够做到。”
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况且,《圣经》都警告过我们:虽然很多人都被点名,但很少有人被选中。每年都有无数的公司试图加入这个优胜劣汰的王国,但大部分却只能以失败告终,因此造成的资金损失高达几百万美元,更不用提那些全美国最出类拔萃的技术人才所付出的大量工作时间和心血了。看,他们气愤得咬牙切齿,悔恨得痛哭流涕!
失败的企业家哭诉:“为什么会是我?”他的投资合伙人也难逃厄运,因为失败而捶胸顿足:“为什么不是我?”“为什么不是我们?”“看看我们的产品。难道它比不上那些成功的公司生产的东西吗?我觉得我们的产品不比他们的差,甚至比他们的还要好啊!为什么你就断言甲骨文公司(Oracle)的软件要优于Sybase的软件,为什么微软的Word程序要比WordPerfect更好,为什么思科的routers程序比Bay Networks的程序要好,又或者为什么奔腾处理器比Power PC的处理器更受欢迎呢?”确实,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现象呢?事实上,单纯从产品性能方面进行比较的话,不怎么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往往拥有更加出色的性能。
这一家充满怨恨的企业决不会就这样默默地退出市场,连一个报仇雪恨的机会都不给自己。所以,企业上上下下的人都忙于在内部找到一个可怜的替罪羊,他们会盯上谁呢?一般情况下,整个企业的人都会一致地、并且万无一失地将矛头对准营销部门的副总经理。没错,这就是营销部门的错!甲骨文公司的销售业绩远远胜过了ybase,微软的销售业绩胜过了WordPerfect,思科的销售业绩胜过了Bay,英特尔的销售业绩胜过了摩托罗拉。现在我们的销售业绩也落后于别人了。这样看来,营销部门的副总经理当然就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解雇他绝对是应该的!动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