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The Worm at the Core: On the Role of Death in Life

【插图】

编辑推荐
3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30年不懈研究 超过500次实验揭开你一切忧愁、不安和欲望的根源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
——史蒂夫·乔布斯
内容简介
商物种独有的恐惧。
关于死亡的恐惧,对我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以
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刻且普遍的影响——无论我
们是否意识到。
3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世界各地开展了长达30
年、超过500次的实验研究,得到了很多有趣的结果
:
意识到死亡终至,法官会对妓女开出*高额的罚
金;
意识到死亡终至,孩子会对其他种族的孩子*加
排斥;
意识到死亡终至,学生会*维护自己国家现有的
制度;
……
基于这些实验,3位心理学家说明了各种有意识
和无意识的死亡念头对我们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正面影响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引导着艺术、宗教
、语言、经济、科学的发展。负面影响则是,对死亡
的恐惧会在我们身上触发一系列不幸的心理现象和防
作译者
杰夫·格林伯格(Jeff Greenberg)
汤姆·匹茨辛斯基(Tom Pyszczynski)
3位社会心理学家,分别在斯基德莫尔学院、亚利桑那大学、科罗拉多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
他们在研究和写作上的合作已经延续30多年了。他们在对死亡的恐惧这一主题上的研究不但获过奖,还受到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在这一研究中,他们将存在主义思想融入现代心理科学当中,使用最尖端的科学研究方法来探索这一长期以来被认为超越了科学研究范畴的领域。不同角度的整合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式,思考关于文化、自尊和引发人们做出他们最高贵和最卑鄙行为的那些因素。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应对恐惧
第1章
如何应对对死亡的恐惧
如何应对恐惧 审判妓女
第2章
事物的格式
对于心理安全的需求 信任与磨难 感受事物的格式
孩子是如何发现死亡的 避开死亡 欲哭无泪 团结在国旗周围 唤起与生俱来的恐惧 可怕的距离
第3章
自尊:坚毅的基础
自尊是什么 自尊是如何缓解焦虑的 死亡和自尊寻求 自尊心不足的折磨 缺乏自尊的代价 真自尊和假自尊 “食物很美味”
第二部分 不同时代的死亡
第4章
猿人:从灵长动物到人类
人类认知的黎明 死亡终至的恐惧和超自然的创造 仪式:用行动表现的美好梦想 祭品和死亡仪式 艺术与超自然
哥贝克力石阵的神秘之处 神话和宗教 跨越“令人瞠目结舌的鸿沟”
第5章
真实的永生
前言
——欧文·亚隆,《直视骄阳》
人类进化到有自我意识开始,关于死亡这个话题的思考就没有停止过。当我们的祖先最初意识到人类是一种生命体,同所有生命体一样受制于自然的力量,最终都会结束时,这种对死亡的意识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成为人类行为的根本驱动力。
古代的宗教、神话、祭祀与仪式,都是在创造一种超自然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神灵,可保佑人类永生不死。当苏格拉底喊出“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之时,人类的理性被唤起,思辨和理性的力量开始在人类面对终极话题中发挥作用。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非理性的,他说:“我在,死亡就不存在;死亡来临时,我就不在”,因而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这种逻辑思辨和理智思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近代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正是由于有了恐惧的情绪,才让人类有可能成为本真的存在,恐惧没有具体的对象,是人类有限性的表现,它使人类看到自身的终极——死亡。所以,在他看来死亡是一种人类时间的有限性,正是带着对自身时间有限的畏惧感,人类才可能成为本真的自己。至此为止,死亡以及伴随死亡的畏惧都属于宗教和哲学话题。人类在幻想死亡的不存在时,通过创造一个灵魂永生的乐园和神灵的保佑来将死亡逐出我们的世界,建造出宗教和神学的大厦,同时在运用理性和思辨的力量来正视和剖析这种与生俱来的恐惧中创造出许多伟大的哲学思想。
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这包括我们人类自身这个物质身体。科学证据越来越成为人类的信仰,过去那些灵魂不灭的宗教信念越来越被怀疑,而伴随死亡的恐惧与焦虑又一次成为潜在的驱动力,推动人类去发明另一种工具来应对它。这个时候,心理学在此作为一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应运而生。
最初十分关心死亡这种人类终极话题的心理学分支是从存在主义哲学中演变过来的存在主义心理学。与哲学更关注死亡概念和死亡意义不同,心理学更关注死亡焦虑影响下人类的行为,因而心理学的成果更有可能贴近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尽管是如此宏大的终极话题,但它背后影响到我们每一个小的行为,可能是不通过心理学研究就难以意识到的。如果说哲学的任务是告诉人们死亡的本质和伴随死亡恐惧的本质的话,那么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解答人类在面对死亡恐惧时会有怎样的行为,以及如何在面对死亡的恐惧中更好地生活。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欧文·亚隆从他的心理治疗临床经验中总结和创造了诸多精妙的方法,体现在他关于应对死亡焦虑的著作《直视骄阳》中,比如通过亲密关系寻求人生的意义,创造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波动影响”。
这些创造性的应对方法建立在大师的临床经验和观察之上,它可能很大程度上适合解决你的问题,但也很有可能让你觉得并不一定合适。正如欧文·亚隆自己所说,在临床工作中要“为每一位来访者创造一种独特的技术”。每一个人面对一种情绪体验的时候,可能需要的解决办法并不一样,这是心理学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所以目前心理学在科学研究的进程上越来越多地强调实证的方法,通过越来越精妙的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力图找到人类心理机制的共同部分。本书便开创了这一先河,运用现代科学的实证方法探索人类几千年来苦苦追求而不得答案的终极话题。死亡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所以需要一个庞大的研究团队和研究项目。过去的30年,作者和他们的团队都在研究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如何影响人类事务的,直到今天,他们得出了丰硕的成果——我们眼前的这本书。
也许,你现在正在遭受死亡焦虑的困扰和侵袭,又或许,你意识中并没有多少关于死亡的担忧和恐惧。但本书并不是教你一招可以立即消除对于死亡的恐惧。任何一种情绪不论积极还是消极,它都不会消失,只是它是否出现在了恰当的情境中,以及我们对此的行为反应是否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就比如一条凶狠的大狗向你扑过来,如果你没有出现恐惧和害怕的消极情绪,你可能就很平淡地待在原地,无法做出及时的逃跑等应激反应,从而受到它的伤害。所以,认识死亡焦虑以及它带给我们的潜在影响,不仅是为了消除这种焦虑和恐惧,而是当它在我们内心深处悄悄地产生影响,让我们在无意识中做出糟糕的行为反应时,我们能够认识到——原来是这“生命中死亡的力量”悄悄地把我们推向了悬崖。而当你能够觉察到它的力量时,它会带你获得全新的成长。
曾旻于北京师范大学
2015年11月8日
序言
——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
1973年12月的一天,下着雨,天灰蒙蒙的,为《今日心理学》杂志供稿的哲学家山姆·金(Sam Keen)翻过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本拿比一家医院的围墙,准备采访一位临终病人。医生说,他撑不了几天了。金走进病房的时候,这位濒死的病人不乏讽刺地对他说:“我就要死了,你来的正是时候。我写的那些关于死亡的内容可以测试一下了,我也有机会让大家看看一个人是怎么走向死亡,怎么接受死亡的了。”
这位躺在病床上的就是文化人类学家欧内斯特·贝克尔(Ernest Becker),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著书立说。他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宗教、文学及流行文化多个角度入手,旨在弄清一个自古困扰着大家的问题——是什么让人们有如此的行为?
在他最新的著作《拒斥死亡》一书中,贝克尔总结说,人类的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一种无意识的努力,这种无意识的努力就是拒绝和超越死亡。贝克尔认为,这本书才是他第一本“成熟的著作”。他对山姆·金说:“我们构建性格和文化,只是为了遮掩我们意识到内心无助时的崩溃和对于必然到来的死亡的恐惧。”现在,贝克尔躺在临终的病床上,解释说,他一生的工作就只剩向死亡妥协了——此刻,它正回头看着他,咧着嘴笑呢。
1974年3月6日,欧内斯特·贝克尔与世长辞,享年49岁。和很多空想主义者一样,贝克尔也是英年早逝。两个月后,《拒斥死亡》获得了普利策奖。
回到20世纪60年代晚期,贝克尔还是一位反叛的知识分子,他备受学生欢迎,讲座也向来座无虚席。然而,当时大学的同事及校方的管理者却不怎么垂青这位跨学科的思想家,整个学术界的边边角角、公共话语、通俗文化,他无一不涉猎,对校方的学术及政治正统形成了挑战。
就这样,贝克尔成了学术界的浪子,从美国雪城大学(1960~1963年)辗转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当学校人类学系拒绝跟他续约时,学生主动提出支付其薪水。在旧金山州立大学(1967~1969年)待了一段时间之后,贝克尔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温哥华西蒙弗雷泽大学(1969~1974年)找到了学术归属感,在此期间,他完成了《意义的生与死》(The Birth and Death of Meaning)的第2版和《拒斥死亡》两本著作,《逃离罪恶》(Escape from Evil)也于其去世后出版。
几年之后,即20世纪70年代晚期,本书的三位作者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参加实验社会心理学博士生项目时见到了彼此。很快,我们便发现,大家对于理解引导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都感兴趣。研究和讨论最终让我们将注意力放在了两个基本的人类行为倾向之上:其一,我们会被迫保护自尊;其二,我们强烈需要维护相对于其他群体的优越性。
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偶然发现了贝克尔的著作,我们几位年轻的教授才明白了人类种种傲慢与偏见的基础。正如罗塞塔石碑一样,这些书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启示。贝克尔将深刻的哲学散文题材和直白的外行话相结合,解释了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如何引导人类行为的。数年来我们潜心研究、教授,却一直没有完全理解的众多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现象都因受他启发而有了进展。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拼命地想要获得自尊?为什么我们害怕、讨厌,有时甚至想要干掉和我们不一样的人?突然间,我们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
在1984年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协会的会议上,我们按捺不住青春的热情,激动地将贝克尔的观点与其他社会心理学家分享。我们向大家介绍了“恐惧应对理论”,之所以这么命名,是为了以贝克尔的说法为基础——人类拼命想要人生有意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对死亡的恐惧。当提到我们的理论广受社会学、人类学、存在哲学及精神分析的影响时,与会人员开始离场;当谈及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贝克尔等人的观点时,著名的心理学家们纷纷朝会场的出口涌去。
这样的结果让我们茫然,但是,我们依然不屈不挠,给美国心理学协会的王牌期刊《美国心理学家》写了一篇论文。几个月后,我们收到了反馈:“我一点儿也不怀疑,这篇论文任何心理学家都不会感兴趣,在世的、已故的都是如此。”就这么一句评价,很简洁。但是,我们不停地和编辑联系,反复请他解释为什么我们的观点没有价值。我们的质询还没结束,可是编辑已经离职了,最终,第二位更具同情心(或者说遭到更多围困)的编辑倒是给了我们一定的方向。“也许你们的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他说,“可即便如此,你们也得找证据加以论证,否则,没人会重视。”这时我们才渐渐明白,在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生期间的训练就是最好的准备。
过去的25年,我们都在研究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如何影响人类事务的。一开始,我们在自己的学生中间做了实验。后来,在我们理论的吸引下,世界各地的同行纷纷加入其中。如今,其他学科的心理学科学家及学者也在广泛研究恐惧应对理论,并有了一系列的发现,这远远超出了贝克尔的预期。
现在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威廉·詹姆斯一个世纪之前就提出的说法确凿无疑,即死亡的确是人类内心最深的恐惧。意识到我们人类终将死亡对于我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刻且普遍的影响——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事实都是如此。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对于死亡的恐惧引导着艺术、宗教、语言、经济、科学的发展。它让埃及的金字塔高高耸立,让曼哈顿区的世贸双塔遭到了破坏。它促成了全球的大小冲突。从更为个人的层面来说,认识到死亡终至,使得我们钟爱昂贵的轿车,将自己晒成不健康的肤色,刷爆信用卡,像疯子一样飙车,渴望和假想敌大打出手,渴望出名,哪怕转瞬即逝,即便要在《生存挑战》电视系列节目中喝牦牛的尿液也在所不惜。死亡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有了不适感,对性有了矛盾感。如果不改变应对策略,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也会招来我们自身的灭亡。
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在本书中,我们将向读者介绍,这种恐惧是如何引发人类种种行为的,我们中的多数人都远远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实际上,这种驱动力之大,甚至在努力回答“人类为何做出这样的行为”这一问题时,不把对于死亡的意识作为核心要素都远远不足。
在本书中,我们将介绍恐惧应对理论以及和人类学、考古学等其他领域相关发现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在阐明观点的时候,我们列举了历史例证,也囊括了当今例证。在描述研究本身时,我们尽可能地避免学术术语,并将冗长的技术细节尽可能简要概括。为了让一些关键实验的叙述更为生动,我们从个体被试的角度去描述,当然,我们对他们的名字已经做了处理。
在第一部分,我们介绍了恐惧应对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应对恐惧的两大支柱:文化世界观和自尊。在第二部分,我们深入探讨古代历史,旨在回答“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发现死亡这一问题的”“他们是如何应对的”等问题。在第三部分,我们从个人努力和人际努力两个层面讲述死亡终至这一暗示的影响。最后一章是该书作者对于理解现代世界、应对死亡这一现实意义的几点想法。
我们将继续贝克尔的知识之旅,旨在揭示认识到我们终将死亡对于人类最高尚、最讨厌的追求的各种潜在影响,并指出这些见解将如何促进个人成长及社会进步。
媒体评论
—— 丹尼尔·吉尔伯特,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撞上幸福》作者
本书运用现代科学的实证方法探索人类几千年来苦苦追求而不得答案的终极话题。死亡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所以需要一个庞大的研究团队和研究项目。过去的30年,作者和他们的团队都在研究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如何影响人类事务的,直到今天,他们得出了丰硕的成果——我们眼前的这本书。
—— 曾旻,心理学科普作者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你有时候会思考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知道的避免这些想法的最好办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你没有理由不去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
—— 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创始人
很多人很纳闷,作为一个企业家,为什么不务正业去登山,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想说的是正因为登山使我能面对死亡,这是我登山最大的收获。实际上,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从生命到死亡,如果没有死亡不可能有生命。如何面对死亡,我们的态度截然不同。正因为登山,进山之后,甚至都不知道明天一早,还能不能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经历使你必须考虑原来回避的问题——如何面对死亡。
—— 王石,著名企业家
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 欧文·亚隆,心理治疗大师
同类热销商品
终结拖延症
- ¥35.00
- ¥23.80
-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
- 幸福的陷阱
- 依赖症,再见!
- 十分钟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