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本书介绍了一套简单易学、实用有效的企业内部经验萃取与案例开发的操作方法,能够有效帮助企业揭开组织经验萃取与案例开发的神秘面纱,快速了解和掌握如何在企业内部萃取个人或团队经验,如何编写一个符合标准的内部案例,以及如何让案例在企业得到推广和应用。
本书主要介绍案例的基础知识、为什么要开发案例,以及如何在案例开发过程中进行经验萃取,帮助读者掌握案例开发的步骤、流程以及核心重点—经验萃取的方法。本书还介绍了如何撰写案例,即经验萃取之后,如何落笔写成一个结构完整、符合标准的好案例;阐述了案例在企业中的应用,以及各大优秀企业在案例应用推广方面有什么好方法值得借鉴。本书运用了大量优秀企业的内部案例供读者赏析,汇集了金融、能源、汽车等几大行业优秀企业内部的多个案例,希望读者能从中学习和了解其他企业的案例开发情况。
目录
推荐序二(杨智伟)
推荐序三(梁 冰)
前言
第一部分 经验萃取篇
第1章 值得重视的企业内部经验 / 2
什么是经验 / 2
经验的价值 / 4
经验形成的两条途径 / 6
经验的分类 / 7
第2章 经验萃取 / 10
经验需要被萃取 / 10
经验萃取的价值 / 12
第3章 定位清晰是企业内部经验萃取的前提 / 22
从哪里入手萃取经验 / 22
什么样的经验才更有萃取价值 / 26
第4章 经验萃取的理论思考 / 29
以终为始,才能梳理清晰萃取思路 / 29
经验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重要性 / 32
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 / 33
前言
过去,我们把不识字的人称为“文盲”,而现在,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之快,使“文盲”的界定标准也随之改变了: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地学习的话,昨天我们还抱着大学文凭吃饭,今天可能我们就已经沦为“新时代的文盲”了!
未来拼的是企业的知识力
著名未来学家、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阿尔文 "托夫勒(Alvin Toffler,1928.10.8—2016.6.27)在他的第三本著作《权力的转移》一书中分析得出:“人类历史上权力的来源已经从暴力、财富转移到知识,知识将颠覆全球的权力格局。”后来,又在他的第四本著作《财富的革命》中指出:“美国和无数其他国家正在向高智商的‘知识经济’过渡,知识在财富创造过程中即将越来越重要,知识的运用影响着我们获取和分配财富。”
他的预言大部分都已成真或者正在成真,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价值的工作都是需要知识的工作,我们看到的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是紧跟知识的大潮,不断累积知识、整合知识和勇于创新的企业。
知识资源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并且将越来越重要,而我们的企业是否具备了这样的资源呢?如何管理哲学知识资源呢?我想,这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每一个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谈到知识,不可避免地要谈到知识的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是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文字记录和传播的知识,能够以语言、视觉、模型以及其他表述方式加以组织,并能够与他人展开交流。显性知识容易被人们学习。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而且难以格式化的知识,包括主观的理解、直觉和预感。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不可编码,很难用文字的形式记录,难以转移,很多时候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小场景:
一次聚会,某位女士的到来引起了我们的赞叹:“哇!她好优雅!”我们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依据的是什么知识呢?
是的,我们感觉一位女士的优雅,用的是隐性知识。如果我们在人群中找出我们感觉优雅的100位女士,然后逐一分析,到底是她们的什么方面(着装、举止)让我们感觉她们很优雅。我们可以由此得出一个优雅女性的大致标准,譬如:妆容精致、着装合体且庄重、服饰少而精、举止端庄有礼、声音温柔而动听……而这些就是显性知识。
知识管理从被漠视到被重视
著名咨询顾问公司Delphi Group的调查显示,企业中一部分知识(42%)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另外52%是来自不同种类(电子的和纸制的)的显性知识总和。仅在几年前,在大部分企业中,无论是哪种知识的管理都还处于被漠视的状态,尤其是隐性知识,大部分是属于无人开发的状态。
直到近几年,华为的崛起使大家开始关注到:华为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对打造华为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大家终于认识到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各大企业不约而同地掀起了经验萃取、知识管理的热潮。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个大议题,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工具来支撑,目前在国际上,大家一致认为研究最深的是日本的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管理SECI模型
野中郁次郎在《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他说道:“在企业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之间是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见下图)
SECI模型指出:组织知识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四种模式组成,即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 (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
序言
(一)
时间:2017年8月8日,星期二,17:28。
事件:接到好友电话,他请我帮忙为此书写推荐序,并且要求周末完成。
感觉:感叹!培训圈怎么都是这样的队友—不单和自己较真,还拉着朋友一起!
结果:深蓝底衬、正黄色黑体,《企业经验萃取与案例开发》的书名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字字闪亮,与蓝色主体下端1/4部分的正黄色上下呼应,浑然一体。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喜欢。
(二)
时间:2017年8月9日,星期三,06:19。
事件:用一整夜仔细阅读了此书。
感觉:喜悦、冲动占领我的心。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字里行间透露着日常工作思想和实践验证的智慧。不是简单文字的堆砌,也不是天下文章的拼凑,而是多年教育培训工作实战经验萃取与案例开发的结晶,更是在知行合一理念引领下的具象实践升华为抽象智慧。
结果:我灵感顿涌,提笔开始为此书写推荐序,首先写上标题—“狠狠地幸福了一把”,这是我的读后感受,也是我对作者的“点赞”!
(三)
不管你在什么样的行业、企业中,员工沉淀下来的智慧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如果把其中最具有智慧性的东西提炼出来,用案例的方式将知识和场景相结合,就能沉淀成一种组织的智慧。案例开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组织生产力的智慧萃取过程,同时是方式方法的传递过程。因此,把案例的开发、使用、推广一系列的活动贯穿于我们的人才培养中去,用这种产品提升培训效果,用组织的智慧来促进组织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企业遇到的种种挑战。
对案例中心的开发者而言,要成为一个案例高手,定要贴近一线,化身为项目的经办者,了解价值的创造过程以及如何避免损失与陷阱,用案例的方法积累下来。
近年来,中国银行致力于企业内部的情境案例开发,区别于商学院的教学案例,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为核心,依托典型业务项目运营管理过程为主线,将银行经营管理内部控制的“环境”“制度”“流程”和“人”有机地串联起来,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真实地反映决策层、执行层和经办层到底是如何决策的;挖掘出组织内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价值点,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这点与此书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理论依据不谋而合,作者倡导企业内部经验萃取者要依托于情境线索,重现“人”在情境内的实践经验,并挖掘细节,提炼易于复制的方法论。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本书中加入的大量企业案例也能帮助读者更清晰直观地理解这套理论方法,并引以借鉴。
书中的第三部分“平安大学的应用实践篇”是本书的理论实践篇,这令我想起2016年12月初,《中国银行案例教学指引》课题研究小组到深圳调研,走访了标杆企业华为大学、华润大学、招商银行培训学院和平安大学。
我了解到平安的董事长丁当开设了一门课程“执善心,筑大念”,其中讲道:“想要吸引高管出来站台,必须研究高管的痛点,让知鸟帮助高管解决实际问题。
“高管的需求(痛点)有四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