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设计与方法
基本信息
- 作者: 于晓宇 赵红丹 范丽先
- 丛书名: 华章精品教材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634553
- 上架时间:2019-8-26
- 出版日期:2019 年8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89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教材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系) >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 管理学研究方法
教材 > 经济管理教材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系) >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 管理学研究方法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本书主要针对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新手”、青年教师、研究生而设计,通过编著人员自身的写作及发表案例,介绍了管理类论文的写作内容、研究方法和实战经验,有助于读者掌握主流的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设计能力。本书共9章,内容涉及研究设计、理论构建、假设提出、实验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处理、社会网络分析、STATA应用等。本书与现用教材相比的特点:第一,前沿。本书所有编著人员都有较强的研究设计能力,方法介绍和操作非常前沿,并都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SSCI期刊及国内顶级期刊上发表过大量论文。第二,诀窍。书中分享了很多诀窍,这些诀窍尽管很多教授会用,但很少在书中进行说明。第三,实战。本书不是对方法的简单介绍,而是关于发表的实战。
目录
2010年,我在上海大学指导了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来自老挝的韩梦兰。刚指导她写硕士论文时,我发现她对研究方法了解甚少,我一边在办公室给她讲解研究方法,一边从“经管之家”一类的论坛上购买了SPSS/AMOS实操讲解视频,供她学习使用。尽管成本很高,但她非常用心,同时利用她在老挝等商会的关系收集了国际创业的调查数据,最终其硕士论文的部分内容在《管理科学》杂志上发表。
在韩梦兰以及随后几届研究生的硕士论文答辩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研究生对研究方法一知半解,数据来源不清,方法操作也存在一些漏洞,部分论文“贡献”了无效甚至可能有害的知识。在随后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我要求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入学之前先学习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编的《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但一些研究生由于缺乏实操经验,很难领会书中的精妙,高山仰止之后,随即束之高阁。
我反思自己在攻读硕博期间学习管理研究方法的经历,感觉打牢基础固然重要,但以目标为导向整合各类碎片化的知识,似乎也是一个办法。因此,这明确了本书的三个特点。
(1)发表导向。我们非常认同发表是研究的自然结果,而非刻意为之,但这个觉悟不应强加给研究生或研究新手,毕竟,他们中的大多数必须通过发表“安身立命”。因此,本书弱化了对原理的介绍,诠释研究方法的一般性步骤,将重点放在发表上,尤其是高质量论文发表对研究设计和方法的要求与解决方案。每一部分尽力强调如何操作才更容易获得“客户”——匿名评阅人、领域主编、期刊主编的青睐。无疑,这很直接,但对很多研究新手而言,入门更快,代入感更强。
(2)跨越隐性知识的壁垒。知行合一的障碍之一是很多事物发展的规律都是隐性知识。这些知识之所以是隐性的,一个原因是“无法说”,不能言传身教,只可意会;另一个原因是“不愿说”,因为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他人的质疑和误解。对管理研究而言,也是如此。尽管国内外已有一些关于研究方法的书籍,但这些书很少或不愿涉及隐性知识,而诸多研究新手又很难复制这些科学的、完美的、高难度的显性知识。逐渐地,完美成了完成的敌人,科学成了拖延的理由,精通研究方法成了迟迟不启动的借口。
一个简易、冲动、不完美的开始,要好过一个周密、理性、不落实的计划。因此,我们在书中分享了很多“诀窍”(know-how),尽管很多研究老手都会使用这些诀窍,但他们很少在书中或其他渠道公开说明。这也是很多研究新手的痛点。由于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使用我们自己发表的论文作为案例,因此我们提供了在发表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纠结、权衡、选择与事后的反省。这些诀窍并不是规律,但可以帮助研究新手跨越隐性知识的壁垒,减少试错的成本,最重要的是,暗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此无须等待万事俱备,而应快速启动。
(3)与时俱进。管理研究方法的更新可谓日新月异。以中介效应的检验为例,研究新手刚熟悉掌握Baron和Kenny(1986)的三步法,就开始流行用bootstrap检验中介效应了,2014年国际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AOM)会议还设专场分享了中介效应的最新检验方法。统计软件的使用也是如此,2003年以前,如果你会使用AMOS软件包,那么你在国内管理学研究领域就基本“无敌”了,无论是发表职称论文还是学位论文,加上AMOS四个字母都会显得格调很高。十多年过去了,到了2013年,如果你不会使用Matlab、Stata、Mplus等软件包,你都不好意思和学术社区的“邻居”打招呼。
本书所有写作成员都主持过至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在国内外高校普遍重视的UTD24、FT50、ABS4等期刊上发表过论文,长期奋斗在“不发表就出局”(publish or perish)的第一线,有较强的研究设计能力。他们操作娴熟,适应速度很快,既是投稿人,也是审稿人,乐此不疲。本书介绍的方法和操作能够满足大部分期刊主编、匿名审稿人对方法适用性、前沿性的“挑衅”。不仅如此,我们也会不断更新,并在随后的版本中分享经验,让读者在我们经历的痛苦中感受到幸运、幸福、快乐与成长。
管理研究方法在中国的普及
2003年冬天,我的师兄费宇鹏教授坐着火车,风尘仆仆地去了北京,买来了AMOS正版软件和一本几百页的英文使用手册。回到长春,他郑重地将AMOS软件和英文使用手册交给了即将读研的我,让我认真学习、快速掌握,为师门团队提供方法支持。我捧着英文使用手册,一时间手足无措,凝视着师兄炙热的眼睛,侧身遥望窗外的鹅毛大雪,百感交集……
当时,国内没有介绍AMOS软件的书籍,我穷尽了吉林大学图书馆和各类书店,也只能在郭志刚编著的《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一书中,找到有关“路径分析”等只言片语。我只好一边熟悉软件的操作,一边学习统计方法,一边阅读英文使用手册与示例,一边熟悉管理研究的实证范式……
虽有各种尝试和努力,但进度仍然较慢。直到突然有一天我在网上发现有两位青年教授似乎使用过AMOS软件,于是就发邮件问询,因为担心人微言轻而被忽略、拒绝,所以我在邮件中不仅打着导师蔡莉教授的旗号,还写明“为了节省您的时间,您只需用对错告诉我以下对AMOS软件操作的理解是否正确即可”。两位青年教授都很快回复了邮件,实诚地写下“对”或“错”,尽管简单,但仍为我打开了AMOS软件的大门。
因此机缘,之后我时而关注两位给予我帮助的学者。两位学者在各自研究领域披荆斩棘,异常耀眼,都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和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等:一位是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教授,另一位是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垣教授。两位学者除了都在长春读过书,还都给学生时代的我回过邮件。2018年4月,我受邀参加薛澜教授在清华大学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并做报告,认真地为15年前的往事向薛澜教授致谢,也感慨(西方)管理研究方法在中国的普及之迅捷。
普及迅捷,不代表发展。时至今日,国内管理研究仍在研究方法上对国外学者和规范亦步亦趋,时而东施效颦。国外有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等期刊鼓励研究方法的发展,但国内很少刊登研究方法领域的进展。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在研究方法上投入时间和精力,杜运周教授和贾良定教授等引入及推广的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马庆国教授团队开创的神经管理学等,都为管理研究带来了多样的选择和创新的希望。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同人加入发展研究方法的社区,不仅为研究新手带来高质量发表之曙光,也为探索中国本土管理学理论提供更适合的方法支持。
理论与方法
理论与方法之争,是很多新手开启科研之路的困惑,也是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纠结之处。是先有理论后选择方法,还是先掌握方法后据此构建适合方法检验的理论?我想,这其中的关键是新手或研究生的悟性。对理论有悟性者,当从理论入手;对方法有悟性者,当从方法入手。
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本质上都是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手段,是“致良知”的途径。
合作与致谢
2012年,我怂恿同事范丽先博士为研究生开设“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课程,她拥有统计学硕士学位,也对教学饱含激情。在我的鼓励下,范博士开始独立承担这门课程,在课堂上讲授SPSS、AMOS等软件包的操作,一直到2015年。其间,我会在学期最后一堂课上分享工商管理研究,主要是有关发表的经验和教训。
前言
第1章管理研究概述… 1
1.1管理研究及研究方法… 1
1.1.1研究及研究方法的定义… 1
1.1.2管理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2
1.1.3管理研究的动态性和时间范围… 2
1.2管理研究中思考问题的方式… 3
1.2.1推理方式:归纳法与演绎法… 3
1.2.2研究的基石… 5
1.3管理研究设计及研究的基本过程… 7
1.3.1研究设计… 7
1.3.2管理研究的基本过程… 8
1.4管理研究计划书… 12
1.4.1研究计划书的目的… 12
1.4.2研究计划书中的模块… 12
1.5研究中的伦理与道德… 14
1.5.1什么是研究伦理与道德… 14
1.5.2CABLES模型在研究道德中的应用… 17
小结… 18
参考文献… 18
媒体评论
—— 蔡莉,吉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这是一本管理研究方法的实际操作指南,书中的大量“诀窍”并非论文发表的规律,但都是作者在发表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纠结、权衡、选择与事后的反省等,很适合研究新手、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等。
—— 谢富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非常有助于管理研究新人有效掌握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操作技能,为管理研究者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个十分实用的参考框架。
—— 苏勇,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由研究一线的学者团队编写,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铸成管理研究方法的学习体系,以结果为导向,重视实操,为勇敢地迈出成果发表的第一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路江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本书集合了诸多优秀青年学者的思想结晶,结合作者自身论文的实例,展示了从研究设计到发表的整个过程,是管理学界不可多得的实操型方法工具书。书中的诸多“小诀窍”设计十分用心,这些一手经验教训的传承难能可贵。
—— 李纪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的内容设计对读者来说很友好,实操性强,是管理学研究人员的案头必读工具书。
—— 邓子梁,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文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文字表达,优秀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好论文发表的基础。于晓宇教授组织科研一线的青年学者倾力铸就本书,重在讨论科研工作中的研究设计,直面好论文发表背后的关键性问题,颇具启发性。
—— 杨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主任
如何用科学方法求解问题导向的管理学问题?于晓宇教授领衔青年学者给出了诚挚的解读。
—— 程名望,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既可以作为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教科书,也可以作为研究者的工具书,对于学术研究的初学者了解研究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掌握统计软件的具体操作提供了重要帮助。
—— 姜铠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费舍尔商学院终身副教授
本书结合方法原理与实践操作,系统介绍了经典的定量研究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应用的全过程,非常适合管理学研究者学习、顺利开启研究之旅。
—— 杜运周,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