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8057124 - 重新定义人才评价---------------------------
用更"轻化""游戏化"的人才测评方法,结合国际人才测评技术的新进展、新动向和新趋势,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在选、用、育、留等实际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张厚粲、北大方正集团总裁谢克海力荐。
---------------------------8058638 - 薪酬激励新实战:突破人效困境---------------------------
诚合益激励丛书
100个咨询案例总结/100场公开课锤炼
200余位HRD亲身实战
南京大学教授、原阿里大政委、人人车SVP
中兴、新华报业、A.O.史密斯等知名企业高管 倾情推荐
---------------------------8057122 - 绩效使能:超越OKR---------------------------
颠覆KPI的绩效管理3.0,席卷硅谷、华为、百度、小米等的工作管理法,华为OKR导入操盘手原味重现华为一手实践,系统分享OKR中国经验,国外HR专家国内清华人大HR教授推荐,不想在绩效主义中毁灭,就在绩效使能中重生
---------------------------8061316 - 人才盘点完全应用手册---------------------------
阿里巴巴、腾讯、华为都在使用的人才盘点方法。浓缩了北森多年在人才盘点领域的积淀,给HR从业者提供了一套成熟专业的方法论。杨伟国、房晟陶、张勉等5位人力资源专家重磅推荐。
---------------------------8060025 - 激发潜能:平台型组织的人力资源顶层设计---------------------------
穆胜全新作品,赵曙明、卫哲、王小川作序推荐!互联网时代的激烈竞争,95后的到来,企业“平台型组织”的转型成为必然。提供转型解决方案,规划激励和赋能体系,让组织更灵活,提升员工绩效,让新型组织模式落地。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8057124 - 重新定义人才评价---------------------------
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带来企业管理的重大变革,进而对人才的认知和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企业管理中,人才的选、用、育、留等方面都离不开人才的测评与评价问题。国际上有人才测评与评价的国际标准和规范,但尚未系统地引入国内,更谈不上系统地指导实践。
《重新定义人才评价》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人才测评理论、方法、工具及其应用,致力于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在选、用、育、留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探讨了企业未来如何采用更"轻化""游戏化"的人才测评方法和手段,并能保持良好的有效性;介绍了国际人才测评技术的新进展、新动向和新趋势,结合中国企业的实践与具体需求,创造性地解决了人才评价在选拔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重新定义人才评价》力图呈现以下内容特色:
专业性:以科学为基础,以研究为支撑。
前沿性:最新的进展和研究结论。
前瞻性:预测并引领未来的发展。
实践性:密切结合咨询实践,案例来源于企业的真实案例 。
实用性:以解决问题为准绳,以难点为出发点,以落地为目标。
朴实性:开门见山,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8058638 - 薪酬激励新实战:突破人效困境---------------------------
作译者
---------------------------8057124 - 重新定义人才评价---------------------------
闫巩固
博士,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1992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从事心理测量研究与实践30余年。承担中国南极科考队第 21~36次队(2004年至今)越冬队员的心理选拔、组队和心理支持工作。曾赴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科考队第25次队)和北极黄河站(2015)开展实地研究。
高喜乐
尚贤进邦(北京)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合伙人,研发总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获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硕士学位。在人才测评工具开发和应用方面有15余年的经验。精于测评模型构建、题目开发、数据分析、报告编写、应用研究等。多次在国际心理测量委员会大会上报告测验研究与应用成果。
张昕
尚贤进邦(北京)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合伙人,人才测评与培养领域资深专家。曾在世界"500强"公司工作10年,后从事教育培训、人力资源及管理等咨询工作18余年,长期担任跨国公司及中国大中型企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咨询顾问。
---------------------------8057122 - 绩效使能:超越OKR---------------------------
况阳
华为13年从业经验,广泛涉猎人力资源领域,在组织设计、组织诊断、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绩效管理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并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于2015~2018年间主导设计和开发的华为OKR方法论及OKR IT原型系统,已在华为广泛应用。现就职于阿里巴巴。译著有《OKR: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
目录
8057122 - 绩效使能:超越OKR - 9787111618973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79
8057124 - 重新定义人才评价 - 9787111621355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69
8058638 - 薪酬激励新实战:突破人效困境 - 9787111623861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69
8060025 - 激发潜能:平台型组织的人力资源顶层设计 - 9787111628644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69
8061316 - 人才盘点完全应用手册 - 9787111630388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79
---------------------------8057124 - 重新定义人才评价---------------------------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前言
第一部分 重新定义人才评价概论
第一章 如何重新定义人才评价 ┊2
第一节 人才评价是企业战略的需要 ┊4
第二节 人才评价是企业文化的价值体现 ┊5
第三节 人才评价是一把手工程 ┊6
前言
---------------------------8057124 - 重新定义人才评价---------------------------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我个人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第40年。放在历史的长河中,40年如沧海一粟。然而,对我个人来说,这是见证国家发展奇迹的40年,也是亲历心理学从社会上少有人问津的冷门到现如今趋之若鹜大热的40年,更是有幸置身心理测评与人才评价事业不断升级发展的40年。
还记得第一次运用心理测评进行人才评价的相关工作是在1986年,当时的我刚刚研究生毕业,做的第一个工作是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量与咨询中心”—中国第一家专业心理服务机构,为秦皇岛开发区第一家合资企业“秦皇岛邦迪制管有限公司”的流水生产线员工进行包括手眼协调和性格等方面的综合测试,将结果传真到澳大利亚心理公司(简称澳方),根据其反馈的评价决定员工的去留。由于澳方的评价报告十分昂贵,时任人事部长的商先生询问我们能不能根据测验数据出具同样有效的评价报告。由于测评工具和整个测评系统是澳方设计的,我们并没有各个测验的常模等技术资料,我只能答应研究一下,试一试。结果是积极的。随后五年,该公司所有新招收的员工以及新建分公司员工的心理测试和评价任用工作都由我们承担了。这件事真正让我认识到心理学及其测验研究不仅仅是大学象牙塔里讨论和发表论文的问题,选对人、用对人更是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现代企业的良性发展。
21世纪之初,“Talent War”(人才战)成为世界各大公司无法回避之战,心理测评和人才评价正式进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舞台。在这个充满动荡、不确定性、复杂且边界模糊的新时代,如何练就一双慧眼,在茫茫人海中识别出那些“对的”或者“更可能成功”的人,人才评价已经超越了只是一项高难度的专业技术工作范畴,成为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
本书的写作初衷不是书写一部学术性的专业论著,而是总结我们在人才测评工作上的经验,分享各种真实的案例与心得,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和有兴趣的读者借鉴与参考。
本书历时两年,十分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支持,尤其是本书策划编辑张竞余先生的信任和耐心,使本书的出版成为可能,没有你的理解和支持就没有这本书的出版。特别感谢我的恩师张厚粲先生多年的培养,她给予我不懈的鼓励和精神支持,不仅亲自为本书写推荐序,还认真阅读本书并提供了大量修改意见。真诚感谢我的同事和亲密战友张昕女士与高喜乐先生,正是你们的奋笔疾书和深入企业一线的实战总结,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简明易懂,案例翔实而清晰。感谢单明露女士细致的资料整理和不厌其烦的修订与编辑工作,以及梁瑜女士和韦荣健先生对本书写作提出的好建议。最后,特别感谢远在美国的王炜博士和冯刚博士在百忙之中飞跃大洋给我们详细地介绍和展示新的测评技术及其应用进展,为本书注入了诸多前瞻性的展望。非常感谢秦弋博士在深圳组织各个方面的专业人士参加研讨会,为本书的新技术展望部分出谋划策。
闫巩固 博士
2019年1月
---------------------------8058638 - 薪酬激励新实战:突破人效困境---------------------------
本书的立项和写作前后历经了三年时间,在一个追求速度的快餐文化时代,花费这样的时间、精力写一本主题并不时髦热点的专业书,似乎不是一件高性价比的事。
而让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现代读者坐下来慢慢学习这本书的理念、工具和实战案例,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我相信也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想有三个问题必须要回答:
序言
---------------------------8060025 - 激发潜能:平台型组织的人力资源顶层设计---------------------------
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答案
在互联网时代,一度颇有优越感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以下简称"HR")的自信几乎被摧毁殆尽。过去信仰的那套方法论体系,好像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的需求了。
从组织结构上,过去的金字塔组织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最大障碍。金字塔组织通过横向分工和纵向授权实现了各司其职的企业秩序,这成为工业经济时代追求规模经济的企业的优势来源。在互联网时代,太多的企业却因此到了"大企业病"晚期,变得尾大不掉,无法快速观察市场、组织资源、回应用户的诉求,被跨界者疯狂打击。HR穷极所有专业能力提供的组织设计都不能跳出这个"深坑",而基于金字塔组织结构设计出来的岗位系统和调配逻辑(招聘、淘汰、再配置),更被认为是限制员工潜能释放的桎梏,让他们变成了"人肉零件"。
在激励机制上,过去"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的薪酬结构完全无法激活个体。这种薪酬结构既让员工根本不承担任何风险,失去了前进的斗志,更完全不能覆盖优秀员工(一流创客)日益增长的欲望。HR曾经反复提及的"全面薪酬管理",越来越被视为"算不清账"的一种华丽辞藻与完美托词。功利的CEO们拒绝接受在激励上的暧昧,并坚持通过划小经营单元等方式来实现激励。面对这类强烈的需求,HR仅仅习惯于在传统薪酬结构里执着前行,用传统绩效管理的方法试图求解新问题,表现自然是乏善可陈。
在赋能(培养)机制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陈旧、过程没有参与感、输出缓慢,让急需"将军"的企业百般无奈。更严重的是,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很难定义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素质模型等工具失去用武之地。即使能解决上述问题,企业的纠结还在于,人才的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和时间,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更希望以小博大、立竿见影,但人才培养的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固本强基的长线逻辑。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投入,还是不投入?更尴尬的是,即使通过海量投入吸引、打造了顶级人才队伍,他们却可以轻易离开,让企业元气大伤。如此看来,这项投资真是不划算。HR听到了诸多抱怨,但又能做什么?
在HR的定位上,老派HR流连于事务性工作,主张用居委会大妈一样的姿态与员工亲密接触,为组织做心灵按摩。但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大量的IT工具(如移动端的App)可以接管事务性工作,薪酬计算、发放等工作甚至都可以完全外包给第三方机构;另一方面,员工千人千面的需求根本不是"居委会大妈们"能够满足的,甚至,这些与员工之间建立的私人关系还会阻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戴维·尤里奇提出的HR四角色模型中,HR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否则,他们的交付与老板的预期和企业的需求始终不在一个层面上。自然,这又会导致HR团队组织方式的变化,但经典的三支柱团队结构束缚了HR的想象力。
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商业世界底层逻辑更迭,HR即使口中高喊变革口号,但行动上仍然是故步自封。所以,用过去的冷兵器走上现代战争的战场,后果可想而知。
HR需要的不是小修小补,而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系统升级。过去成功的经验也许并不是今天成功的筹码,反而是思维的屏障。
本书试图打破这些屏障,从组织的角度去思考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如何推动企业的进化。在互联网时代,金字塔组织带来的"大企业病"限制了企业的灵活性,已经威胁到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生存。在这样的形势下,转型平台型组织成为企业进化之路上的必然选择。HR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推动这种组织变革,并在变革后的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需要抛弃人力资源管理只是固本强基的陈词滥调,需要更具生意思维,变得更加积极,而我们的工作方式应该能够提升人力资源效能(投入产出比),并最终推动经营。
毫不夸张地说,这种改变对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颠覆式"的。因此,本书给出了在组织设计、激励机制、赋能(培养)机制等方面的升级理念与操作方法。事实上,互联网时代的环境倒逼企业改变,也倒逼HR改变。这种趋势显而易见,我们不难从老板们越来越多的不满中发现。可以肯定的是,如果HR还是仅仅基于岗位系统开展工作,力图维护秩序,将自己定位于后台职能,那么他们必然失去存在感。
本书是我在互联网时代组织转型领域的又一个系统研究成果,是上一本《释放潜能:平台型组织的进化路线图》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延展。至今,我依然坚信每个企业都有难以估量的"潜能"。往小了说,这种潜能是员工被压抑的能力和意愿;往大了说,这种潜能是员工可以盘活的一切资源。我也依然坚信平台型组织才是解锁这种困局的"钥匙"。但我在上一本书里介绍的平台型组织模式更多的是修改了"范式",本书里具体到人力资源领域的若干设计可能更接近"落地"。所以,本书的主题是"激发潜能","激发"与"释放"不同,后者是设计出范式后静待结果,而前者是更加主动的作为。
本书的读者应该包括两类人群:
一是HR。在若干次推动企业组织变革的过程中,我深感HR角色的重要性。借由本书,希望能通过推动HR的认知迭代,进而助力企业的转型征程。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主要采用了HR的视角,所以,书中出现的"我们"大都表示我和读者们共同代入HR的角色。
二是企业家和高管。尽管我多次言辞激烈地批评HR,但我依然认为,在组织转型不力的结果中,HR仅仅应该负50%的责任,大量企业家和高管不懂人力资源管理的逻辑和操作规则造成了那另外的50%。我也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老板和高管与HR沟通的桥梁,让双方统一语言体系,达成共识,携手前行。
媒体评论
---------------------------8057124 - 重新定义人才评价---------------------------
《重新定义人才评价》的作者之一是我的博士研究生,也是我30多年的同事。我很欣赏他"要把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变成生产力"的信条。正是对这种信条的坚守,30多年来,他一直深入企事业第一线,和团队一起致力于心理测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张厚粲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国际心理科学联盟(IUPsyS)前副主席
《重新定义人才评价》基于作者在人才管理领域30余年的研究成果和宝贵实践,既有睿智的理念,又有实用、落地、易懂、极具创意的人才评价方法、工具及鲜活案例,是一本实操性强、深具洞察力的工具书,希望对人才管理及人才评价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本书结合理论和实践深刻剖析了当前人才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难点,直击要害,具有战略高度及指导意义。
--谢克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
北大方正集团总裁兼CEO
---------------------------8058638 - 薪酬激励新实战:突破人效困境---------------------------
沐阳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人力资源部副主任
对HR来说,薪酬激励是最具含金量的模块。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困惑和难题,绕来绕去常常绕不开“薪酬”这个核心关键点。看这本书的过程,是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豁然开朗的过程。相信这本书会和诚合益诚恳、沉稳、用心奋斗的团队精神一样,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