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英] 欧文·沃克(Owen Walker)[美]乔治·安德斯(George Anders) 布赖恩·伯勒(Bryan Burrough) 约翰·希利亚尔(John Helyar) 斯科特·韦普纳(Scott Wapner)
- 丛书名: 股权兼并收购经典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90710951
- 上架时间:2019-7-10
- 出版日期:2018 年9月
- 开本:16开
- 页码:1479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财政/金融 > 金融 > 金融 > 国际金融

编辑推荐
---------------------------门口的野蛮人IV:华尔街群狼之战---------------------------
华尔街最富有的两人
掀起的一场战争
资本、法律、舆论、政治,他们穷尽一切手段,对一家公司展开多空掠夺
在股东积极主义的外衣下,他们依旧是逐利嗜血的野蛮人
---------------------------门口的野蛮人I: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珍藏版)---------------------------
适读人群 :对金融并购、商战感兴趣的读者
《纽约时报》经典畅销书!一个时代的经典!三十年经久不衰的金融名著!一场资本市场轰轰烈烈的“权力游戏”,一曲我们时代的“冰与火之歌”。
---------------------------门口的野蛮人III:对冲基金与上市公司的战争---------------------------
适读人群 :对金融并购、商战感兴趣的读者
一部看懂野蛮人世界的精华作品!股权战争从未停息,战火已从交易所烧进了公司董事会,21世纪新一代野蛮人将谱写怎样的传奇,一本兼并收购世界的行业俯瞰。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门口的野蛮人IV:华尔街群狼之战---------------------------
因前所未有的财富与对投资业务的老练,卡尔·伊坎与比尔·阿克曼长期在华尔街翻云覆雨,他们的兼并收购战曾让无数投资者的财富灰飞烟灭。如果双雄对决,最终鹿死谁手?而这场交战对决又给市场带来了什么?
2013年1月25日,两人因一家名为康宝莱(Herbalife)的公司在电视节目中展开了一场大战。这场大战只是一个开端,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两人在资本市场上的操作成了华尔街的传奇。双方纵横阖闾,官司不断,最终以立场互换作为终局,其刺激程度犹如金融市场上的翻滚过山车。在整个过程中作者全程与角逐的各方保持紧密联系,并详细拆解两者招数,展示了双方的手段。
---------------------------门口的野蛮人I: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珍藏版)---------------------------
本书再现了华尔街历史上知名的公司争夺战——对美国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争夺战。四个竞标方参与了竞争,KKR公司最终以250亿美元取得胜利,获得了公司的控制权。书中提供了高水平公司金融操作的具体细节,全面展示了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取得和掌握公司的控制权。这是一部精彩的华尔街商战纪实巨著,是每一个公司管理者和对华尔街金融感兴趣的专业人士的必读之书。
---------------------------门口的野蛮人II:KKR与资本暴利的崛起(珍藏版)---------------------------
作为史上资本收购的主角,KKR一直被贴着“门口的野蛮人”这一标签。尽管极富争议性,但它确实创造了一种新的投资方式,这就是如今大行其道的“私募股权”,曾被称为“管理层收购”或“杠杆收购”。本书将全面展现传奇投资公司KKR的崛起与成熟。从开始的艰难起步,到巅峰时期的工业帝国,再到后来的财务危机,KKR的合伙人团结一致、顺势而变,在商业运作史上书写传奇。
作译者
---------------------------门口的野蛮人IV:华尔街群狼之战---------------------------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友情链接
---------------------------门口的野蛮人I: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珍藏版)---------------------------
[美]布赖恩·伯勒(Bryan Burrough) 约翰·希利亚尔(John Helyar) 著:
---------------------------门口的野蛮人III:对冲基金与上市公司的战争---------------------------
目录
---------------------------门口的野蛮人IV:华尔街群狼之战---------------------------
前 言 主宰资本市场的野蛮人
第1章 引子:野蛮人 / 1
2014年春天,康宝莱公司CEO迈克尔·约翰逊正焦急地等待着一份关于某个神秘人物的报告,这个人正试图发起股权战争,毁灭他的事业。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比尔·阿克曼。
第2章 出击:谋定而后动 / 7
一位记者曾告诉阿克曼,康宝莱公司可能存在金字塔式的骗局,换而言之,这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传销”。于是,阿克曼开始了对康宝莱的深入调查。
第3章 阿克曼:从价值投资者到股东积极主义者 / 23
阿克曼是价值投资的信徒,从哈佛毕业后就在家族的支持下创立了一家对冲基金。在10年时间里,阿克曼将这家基金从300万美元的投资规模发展到了3亿美元,却因为对一家公司进行了恶意做空而身陷官司,被迫清盘。危急时刻,他第一次联系了卡尔·伊坎,可这次合作却使二人结下了梁子。
第4章 康宝莱:助人筑梦的伟大企业,还是彻头彻尾的传销者 / 47
马克·休斯是一个出身贫寒的销售员与创业者,他一生都致力于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销售他的保健品,而他自己却死于酗酒。休斯死后留下了一个庞大的保健品销售帝国—康宝莱公司,而金字塔结构的分销商体系与表演式的表彰会则是这家公司的最大财产。迪士尼前高管迈克尔·约翰逊接手了这家公司,试图改变公司的商业模式与对外形象。
休斯离去9年后,至少从表面上看,这家公司的业绩蒸蒸日上,走上了正轨。
第5章 电话会议:空头之王艾因霍恩的诘问 / 67
正当迈克尔·约翰逊兴高采烈地庆祝自己在康宝莱CEO宝座上稳坐的第10个年头时,麻烦找上门来了,2012年的季度股东电话会议上多了一位不速之客—空头之王大卫·艾因霍恩,他的一连串诘问使公司股价当天狂跌了40%。于是,其他野蛮人在资本海洋中嗅到了康宝莱的血腥味道。
第6章 搅局者:厉兵秣马,烽烟四起 / 83
译者序
---------------------------门口的野蛮人I: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珍藏版)---------------------------
当你打开蓝色包装袋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里面装的除了奥利奥饼干,还有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故事?你是否会将这美味的饼干和华尔街联系在一起?若是没有这本《门口的野蛮人Ⅰ》,也许这些故事永远也不会被后人熟知。
在这本书里,“野蛮人”一词是由弗斯特曼提出来的,因此他在20年后的采访时特别强调这本书的书名是他想出来的。其实在西方历史中,“野蛮人”具有特定的历史含义,而弗斯特曼用的这个比喻也非常生动形象。这也许是作者将它作为标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罗马人在希腊文明的基础上创造了罗马文明,将自己称为“文明人”,而将居住在化外之地的部落称为“蛮族”或“野蛮人”,主要包括东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和勃艮第人,此外还包括匈奴人。公元410年,哥特“蛮族”包围了罗马城。此时罗马城内外战马嘶鸣、战鼓震耳,喊杀声直入云霄。经过激烈的战斗,野蛮人最终攻入了罗马城,并进行了三天三夜的洗劫。但这些蛮族只是垂涎于罗马帝国的财富,并不打算从此安顿下来,统治帝国。烧杀抢掠之后不久,他们丢下罗马城又继续过自己的游牧生活去了。公元476年,蛮族首领废黜了罗马的末代皇帝,曾经显赫一时的西罗马帝国终于灭亡,欧洲从此进入了中世纪时代。
一千多年之后,“野蛮部落”卷土重来,在美国实业界的城门外安营扎寨,渴望进去抢夺里面的财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场攻占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战争。1988年10月,约翰逊领导的管理团队首先和克拉维斯展开了交锋。随着投标过程的开展,弗斯特曼、马赫等人也加入到了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收购大战中来,但又很快退出争夺。最后董事会在两个几乎相同的投标方案中选择了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公司(KKR)。但历史总是以惊人的方式重演,“野蛮人”的本性决定了他们并不会定居下来,安安心心地经营这座城池。在盈利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他们又跨上战马,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
此书对这场收购的来龙去脉介绍得细致入微,既有对当时美国经济宏观上的把握,也有对谈判过程细节的描写。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这场收购20周年的时候又对书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采访,介绍了这20年来主要人物的情况和华尔街的变化,让读者对这场收购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需一提的是,本书中出现的一些公司依然活跃在它们自己的领域里,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KKR和纳贝斯克。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翻译不到位的地方在所难免,希望读者能够自我辨别并批评指正,我将不胜感激。本人的邮箱是zzh_uibe@hotmail.com。
最后谨此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编辑颜诚若女士、刘斌先生和程琨女士。
---------------------------门口的野蛮人II:KKR与资本暴利的崛起(珍藏版)---------------------------
《门口的野蛮人Ⅱ:KKR与资本暴利的崛起》的作者乔治·安德斯(George Anders)通过数百次访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特别展现了商业运作中的人性、销售手段、赢得人心、利诱与博弈以及不可预知的种种机缘。春天的一个午后,我和他在旧金山温暖的阳光里,谈起了他文字中体现出来的优雅的历史感和与当事各方保持的距离,还有商业运作的故事背后那些更为本质的东西。
敬畏机缘
前言
---------------------------门口的野蛮人IV:华尔街群狼之战---------------------------
主宰资本市场的野蛮人
自从洛克菲勒家族与范德比尔特家族这样的独立投资者出现以来,没有任何一群人能像当下的这群金融家那样,对华尔街施加如此大的影响力,他们就是股东积极主义者。
这群超级投资者包括卡尔·伊坎(Carl C. Icahn)、威廉·阿克曼(William A. Ackman)、丹尼尔·勒布(Daniel S. Loeb)、富豪投资家尼尔森·佩尔兹(Nelson Peltz)和其他一些人,他们不仅要兼并某些公司,还要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手中所掌握的金钱来改变资本的运营方式。无论大公司还是小企业都摆脱不了这些投资者的掌控。
近年来,像苹果公司、百事可乐公司、雅虎公司、杜邦公司、彭尼百货、梅西百货这样的大企业都被锁定在上述超级投资者的运营计划当中。
如果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市场的标志事件是金融大鳄、套利者和垃圾债券王者的崛起、主宰和最终衰落,那么,在这样一个“股东积极主义者”的时代,我们几乎每周都能看到一位如上所述的金融家声称他持有某家公司的股票,并雄心勃勃地准备将其价格推向新高。
股东积极主义并不只是在简单扩散,而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
2012年,股东积极主义者所参与的项目共有71个,其所带来的投资共计120亿美元,这些投资都处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之下且均有备案;到了2015年,相关项目的数量已经飙升至83个,投资总额近310亿美元。随着金额的迅速增长,相应目标的规模也不断膨胀,如果将其平均到每一家上市公司中,那么相应目标的市值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2012年的23亿美元增加至2015年的近60亿美元。
作为一名金融报道者,我对这个独特而充满颠覆性的世界异常痴迷。
2013年1月25日,在电视台直播伊坎和阿克曼两位先生激烈的唇枪舌战之际,整个华尔街的交易竟突然停滞了。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境:在两个亿万富翁当面互相攻击、互相侮辱之时,全世界的投资者都在观看,华尔街的交易也停止了。同时,从瑞士达沃斯到美国达拉斯的首席执行官也在密切地关注着这场辩论,他们想看看这两个人在干什么。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刻,这场辩论完全是双方即兴而发、荒诞而事先毫无计划。如果有预谋的话,我应该第一时间知道,因为当时我正在主持这两人对话的电视直播节目。
股东积极主义崛起的迅猛,和这些新一代“世界主宰者”的权力都让人瞠目结舌。
10年前,股市大鳄掌控的对冲基金所管理的资本不到120亿美元;今天,他们所掌控的资本已经超过1200亿美元,有10家以上的基金公司所管理的平均资产超过100亿美元。
上述情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些分析人士将之归因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股市的行情反弹,这是造成股东积极主义者盛行的“催化剂”。
序言
---------------------------门口的野蛮人I: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珍藏版)---------------------------
1989年当我们完成这本《门口的野蛮人Ⅰ》时,收购大战才刚结束不久。转眼之间,书中之事已成为历史。有些书愈久弥香,我们觉得《门口的野蛮人Ⅰ》正是这样的一本书。许多著名的商学院至今还将本书用于商业道德和投资银行等课程的案例教学。1993年HBO将本书拍成电影;2002年,也就是收购大战结束之后的第14个年头,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争夺战又被制作成纪录片在历史频道上播出。
在动笔之初,我们万万没有想到此书能够如此受欢迎。其实当时主要想看看我们能否写一本书,因为之前从来都没有写过。出版商们也并不看好此书。我们接触了六家出版商,只有Harper & Row(也就是现在的HarperCollins出版社)一家出版社表现出一点点的兴趣。报纸已经好几个星期连篇累牍地报道了这场收购,谁还有耐心想再多了解一些呢?
作为《华尔街日报》的记者,我们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也力求做到报社提出的出色、准确的标准。要是没有报社编辑诺曼·普尔斯丁和保罗·斯泰格给予我们鼓励和八个月的无薪休假,《门口的野蛮人Ⅰ》根本不可能成书。
那年10月,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收购大战爆发时,布赖恩是《华尔街日报》负责华尔街并购新闻的记者;约翰当时被派驻到亚特兰大负责报道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我们一起记录了那漫长的收购大战六个月中的每一个转折。直到这场杠杆收购尘埃落定,我们决定一起写书之后,我们俩才见到了对方。约翰举着那本印着约翰逊头像的《时代》周刊,以便布赖恩能够在亚特兰大机场认出他来。
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本书所有的调查和写作工作都是在1989年1~8月这短短的八个月里完成的。这段时间大家都忙得晕头转向。我们认为所有的采访都必须亲力亲为。布赖恩住在布鲁克林区的帕克坡,房间里也没有空调。每天他要挤地铁到曼哈顿去做六个采访。晚上做完采访回来,他穿着一条沙滩裤和T恤在夏天的热浪中整理采访内容,撰写采访笔记。约翰为了搜集约翰逊早年发迹的故事,经常来往于亚特兰大、北卡罗来纳州和纽约之间。我们通常不在一起工作,但对约翰逊本人马拉松式的采访,却是三个人一起在亚特兰大和曼哈顿吃着比萨就着饮料展开的。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担心雷诺兹-纳贝斯克收购大战有一天会被更大、更疯狂的收购所超越。在企业狙击手、杠杆收购从业者和垃圾债券金融家的操纵下,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界已经走火入魔了。这些野蛮人的下一次出手也许会使这场史诗般的大收购成为不起眼的小插曲(这也是出版社催促我们完成此书的原因)。我们随时准备面对这一天的到来,但这一天至今还没有出现。
现在看来,这场争夺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收购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但同时为这个时代画上了一个句号。KKR 250亿美元的纪录在之后10年里一直没被打破。多方面的因素使得之后几年杠杆收购的规模大不起来。杠杆收购背后巨大的资金引擎——垃圾债券出现了故障,几乎停止了运行。米尔肯被投入监狱,德崇证券公司也破产了。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中融资过度的公司遭受重创,也使杠杆收购背上了恶名。克拉维斯也停止搜寻大的猎物,把精力放在了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经营和债务问题上。所罗门兄弟银行的董事会主席古弗兰因陷入交易丑闻在1991年被扫地出门,总裁施特劳斯也宣布辞职,并和科恩一样,在加入一家对冲基金之后变得默默无闻。其他人纷纷去了私募基金,希尔去了黑石集团,沃特斯去了一家名为Compass Partners的欧洲私募股权基金。
戈德斯通是本书中唯一交上好运的“野蛮人”。这位约翰逊曾经的法律顾问之后成了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首席执行官,但他的工作大多是收拾烂摊子。1999年他将纳贝斯克卖给了菲利普·莫里斯,剥离了雷诺兹烟草公司的海外业务,使这家公司重新回到起点。KKR不久退出了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它并没有从这场收购中赚到多少钱。
尽管20世纪80年代的华尔街杀手们已走向衰落,但他们将我们带入了更加疯狂的90年代。美国的首席执行官们一开始还对聚集在城门外的野蛮人感到心惊肉跳,但最后纷纷效仿他们。通过雷诺兹-纳贝斯克的收购,他们意识到这里面蕴藏着惊人的财富,并迫不及待地开始行动。
“首席执行官们通过杠杆收购明白了两个道理,”20世纪90年代依然活跃于大规模收购中的贝迪说,“第一,积累巨额财富不是靠工资和奖金,而是靠持有股权;第二,杠杆收购不是获得公司股权的唯一方法,股票期权也是选择。”
20世纪90年代的首席执行官们通过股票期权获得的收益足以让约翰逊汗颜,贪婪在中产阶级中如同在华尔街一样盛行。就连一度稳健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沾染了这种心态,忘了自己作为审计师的身份,想从中大捞一把。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曾经试图挽救丑闻缠身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但它最终还是倒闭了。他抱怨道:“他们和那帮投资银行家别无二致。”在2002年年初他进驻事务所的时候,华尔街那些大佬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沃尔克回忆道:“这些审计师觉得,‘活都是我们干的,我们哪一点比他们差?’大家都认为,‘钱多得是,不拿白不拿’。”
这种“野蛮人的胜利”也是本书迄今为止依然有借鉴意义的原因之一。泰科和世通等臭名昭著的首席执行官其实就是当今的“约翰逊”。他们身上都有约翰逊的影子:以自我为中心的非公司人;侵吞公司财产的首席执行官。只不过他们在操作尺度上更进了一步,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的牛市和科技股泡沫中,他们的回报更加丰厚。即使像博通两位创始人之类的无名小卒在科网如火如荼的时候,通过变卖公司股票,也都各自拿到了8亿美元。与之相比,约翰逊轰动一时的5300万美元的退休金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即使《门口的野蛮人Ⅰ》在金钱数量上已经被超越,但在戏剧性方面,依然无出其右。这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技巧,而是因为在这些商业大亨争夺一家大公司和华尔街统治地位的六周中,整个世界沸腾了。那个时代的精髓在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争夺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加克制的情绪和相互冲突的自负心,事件发展的峰回路转和人物性格的匪夷所思。很多作家在商业史诗写作上做出过不朽的贡献:戴维·麦克林蒂克的《大曝光: 好莱坞与华尔街的真实故事》是我们创作的榜样,但在搜集原始资料方面他们没有我们那么幸运。我们亲身采访的银行家中,有的能够大口大口地吃下狗粮,有的在投标的最后一刻拿着标书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穿过曼哈顿中城区。我们还认识一个首席执行官,他的宠物狗享受乘坐公司专机的待遇,而他的生活哲学是:“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对他们永远满怀感激。你无论如何也虚构不出这样的事情。
推荐序
媒体评论
---------------------------门口的野蛮人IV:华尔街群狼之战---------------------------
本书是一本讲述华尔街巨头间战争的史诗巨著,恐怕没有人能像斯科特一样讲述这样的故事了,因为他对奉行股东积极主义的投资巨头了解颇深,无人能出其右。如果你想了解是什么驱使亿万富翁们奔向资本战场,这就是一本必读书。
Jim Cramer
CNBC电视台Mad Money节目主持人
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股东积极主义者的看法,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源于斯科特,在他主持的节目中,他每周都会与这些投资界的巨鳄面对面,而他始终诚实地展现这些人的真实一面。
Kevin O''Leary
ABC电视台Shark Tank长年的股权投资人嘉宾 O''Shares ETF主席
这已经不是关乎金钱了,而是关乎自尊,本书充分审视了两个亿万富豪的心理过程,就是设法压倒对方。
Andrew Ross Sorkin
畅销书《大而不倒》作者
本书的叙事就像动作片中的激战,而作者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刻画整场战斗中的细节、戏剧性冲突,还有史诗级的战役。斯科特的创作把我们代入了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Michael Ovitz
Creative Artists Agency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