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多所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入学考试指定参考阅读书籍
经典畅销教材,十余年修订不断创新与卓越的匠心之作
内容简介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国际商务导论
第1章 国际商务的语境:全球化与国际商务 2
引导案例 钓鱼岛“购岛事件”与抵制“日货” 2
学习目标 3
1.1 认识全球化 3
1.2 个体企业层次的国际商务活动 8
1.3 世界经济层次的国际商务活动 11
本章小结 27
关键术语 27
本章参考文献 27
第2章 国际商务的学习:国际商务学科概论 29
引导案例 MIB第一届毕业生的困惑 29
学习目标 30
2.1 国际商务的学科属性 30
2.2 国际商务的学科构成 38
本章小结 46
关键术语 47
本章参考文献 47
前言
本书第3版相较于之前的版本进行了重大修订。全书总共15章中的8章内容进行了全新编写或重要增补,其他7章也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调整和改写。除了校正错漏、更新数据、重新表述,此次修订旨在更清晰地展现国际商务作为一个独立整合学科的内涵,并以其学科特征为线索组织各部分内容的知识。本次主要修订的内容如下。
第1章“国际商务的语境:全球化与国际商务”在“1.2.2国际商务活动的范围与特点”部分,我们界定了国际商务活动的概念。国际商务活动应被视为包括跨境交易(货物、服务的进出口和股权、资产的跨国并购等)、海外运营、相关支持与服务活动的集合。进而,我们进一步界定了国际商务概念中“国际”的内涵。从而指出,“国际”商务之所以区别于“国内”商务而存在,是由于制度与文化的国别差异。无论是跨境交易还是海外运营,或者相关支持服务,要么涉及特定的国际商业惯例与规则,要么涉及东道国当地的规则(对外经济规则+本地商业规则),乃至(跨国并购及其他情形下的)第三国及母国的监管规则。这意味着,“国际”商务相对于“国内”商务的特征意味着,从事国际商务活动至少需要遵守国际商业惯例和东道国的对外经济规则,并在东道国做到当地合规、努力进行文化适应。
第2章“国际商务的学习:国际商务学科概论”重新编写了有关国际商务学科属性和课程体系设计的内容。我们以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现和科学范式作为依据,将国际商务视为整合学科,指出整合学科通过“乘法”进行知识体系的搭建,有其独特的优势与价值,奠定了其学术正统性,但仍面临发展的挑战。挑战来自多个方面,似是而非的认识就是其一。对此,我们指出,国际商务作为一个整合学科,并不属于企业管理学;相反,企业管理学是国际商务的成分学科。而且,国际商务并非属于社会科学,其根本价值在于实践价值,且不是附属于、派生于学术价值。相反,国际商务学科的学术价值依赖于其实践价值。国际商务的学科内涵是要将“一揽子”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本质是“人文社科知识的工程学”。国际商务是关于商务企业运营同其运营所在的国际或外国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与回答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问题,以国际商务主体或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或研究主题的研究与学习未必是国际商务研究与学习。在有关课程体系设计的问题上,我们特别界定了实践同学术、理论、实务、操作及分析几个概念内涵的关系,作为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指导。
第4章“国际贸易与投资制度环境”介绍了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的演进,根据国际商务企业认识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需要,我们梳理了国际贸易法与国际投资法的主要相关内容。相较于之前的版本,本章几乎进行了重新编写。不同于市面上其他教材介绍经济学的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以及相关国际组织,我们基于国际商务活动受到国际经济规则约束这一认识,首次将国际贸易与投资法的知识明确为法律作为国际商务成分学科的基本内容之一。当然,本教材并未否认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价值。这些内容是作为认识世界经济层次国际商务活动的理论指导写在第1章的。
第5章“国际税务与金融制度环境”将国际税务制度环境补充为主要内容之一,特别介绍了避税港的形成、分布、类型及产业特色。在国际金融制度环境部分,将国际金融市场分为涉外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两部分内容来组织。在离岸金融市场部分也补充了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分布、类型及产业特色等内容。将这些内容纳入国际商务教材也属首次。
第9章“全球生产”对引言部分的筹源术语进行了全新改写,以及在“9.2全球生产的模式选择”中多处术语和表述都做了重新调整。
第10章“全球营销”的内容进行了全新的编写,在“10.2.2 全球营销的核心问题”部分,明确界定了全球营销的特殊内涵,用以组织本章的内容。为了避免读者可能的误解,我们以注释的形式对相关文献中的模糊概念进行了简单回顾。本章主题“全球营销”中的“全球”概念,如同“国际商务”中的“国际”概念,统指超越单一国界的含义,并非意在区分国际经营的程度,同部分《全球营销》教材中的内涵有所不同。
第11章“国际工程承包”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将内容主要分为行业惯例与规则和国际工程承包管理两大部分,并充实了东道国环境对于工程企业造成的具体影响。
第12章“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也进行了全新的编写,将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内涵界定为人力资源管理内涵的丰富以及国别环境差异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两方面内容,并以此组织本章的内容。同样,本章主题“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不做区分。
第13章“国际财务管理与国际会计”的整体内容进行了清晰化、条理化的梳理。
通过使用本教材,读者能够了解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的现实概貌,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认识国际商务的学科属性和学习方法;掌握分析国际商务环境的系统知识;理解国际商务战略思维的概念框架;了解制造类、贸易类、承包类企业国际经营所需的基本知识;从人力、财力、信息和风险管理多方面了解国际商务的支持活动。掌握以上知识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作为基础知识准备,进而拥有认识商务活动、理解商务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整体的设计和各章内容的编写都体现了编写团队对目标读者的定位。我们认为,本教材可以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企业管理等经济学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高年级用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和经济学与工商管理类研究生低年级用书、MBA的企业国际化课程用书、理工科专业学生选修用书和高层管理培训项目的教材,也适合作为政府部门和业界人士的案头参考。
本书第3版共15章15个主题。本教材的使用有两种基本模式。第一种,《国际商务》定位为譬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高年级的知识整合性课程,或作为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低年级的介绍性课程,全面讲授,但有所侧重。因为学生都或多或少学习过,至少自学过部分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将国际商务的学科基本结构和主要知识内容进行总结或介绍,意在展现全貌。第二种,《国际商务》定位为国际商务体系内同其他独立课程的相互补充,配合其他课程有取舍地讲授。学生以前重点修过的内容或以后将专门学习的内容,教师可提纲挈领简要讲授,甚至跳过不讲;今后不再讲授或教师认为重要的内容详细讲。课程设计要有将所有课程构成一个体系的理念。在一般情况下,每周3~4课时,每学期16周,1个或2个学期的设计都是合理的。选修或培训类课程可根据课程设计的主要方向、学生的专业特征和授课教师的意图灵活进行设计。无论哪种使用方式,教师都几乎不可能讲授所有的内容。特别是第4章和第5章涉及了庞大的知识体系,需要教师从中自行选取重点教学内容。如果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内容选取,可考虑跳过第7章和第14章。
前期阅读过本书的教师普遍认为,本教材在专业上可信赖、体系完整,教学内容充分、选择余地大,教辅PPT结构清晰,便于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使用,便于迅速驾驭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不过,限于编写者的水平和见识,错漏难免。欢迎所有读者慷慨批评指正,敬请赐教于zjx@hzbook.com,以便我们尽快在下一版中及时修订。
编者
2018年8月
媒体评论
兼具全球视野,深度剖析学科特征串联知识体系的内容
国际商务不应仅仅停留在过去的框架内,将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课程相结合,也不应局限为企业管理功能向海外业务的延伸,更为长远考虑的选项应是interdisciplinary,它是要从各相关学科中吸取国际化经营所需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教学体系,这是有机的融合,是“冶众说于一炉”的熔铸,它能发挥“1+1>2”的整体效应。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前专家顾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前副校长王林生教授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这本《国际商务》初步纳入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金融学、工商管理等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把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精髓,以全球视角深度了解现代商务活动,迅速掌握国际商务知识体系,具备必要的知识和商务技能尤其是软技能……我个人认为,这部教材把握了时代的脉搏,能够完成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历史使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前副校长林桂军教授
通读本书初稿之后,我认为本书有以下五个特点与优点:第一,在国际规范下体现中国本土特色。第二,以独立学科的面貌展现国际商务。第三,在核心内容安排上恰当处理了国际商务与跨国公司的关系。第四,将全球知识管理提升至战略层面。第五,从决策角度研究进出口业务。
相信采用本书的教师、学生能够从中发现国际商务的博大精深,也能够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山东财经大学校长赵忠秀教授
系列图书推荐
同类热销商品
干法
- ¥39.00
- ¥26.90
- 13+1体系:打造持续健康的..
- 财务报表分析与股票估值第..
- 传神文案:文案写对,营销才..
- 知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