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原书第7版)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导言
第1章 世界之旅/2
1.1 危机/3
1.2 美国/4
1.3 欧元区/6
1.4 中国/9
1.5 展望未来/10
关键术语/11
习题/11
补充阅读/13
附录 怎样找数据/13
第2章 本书概览/15
2.1 总产出/16
2.2 失业率/21
2.3 通货膨胀率/24
2.4 产出、失业与通货膨胀率:奥肯定律与菲利普斯曲线/26
2.5 短期、中期和长期/28
2.6 本书概览/29
前言
■密切关注当今世界的宏观经济事件。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激动人心,在于其关注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从2008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淹没在危机当中,到美国的货币政策,再到欧洲地区的问题以及中国的发展。这些甚至更多的事件,都将在本书中得以呈现,并非在脚注中,而是在正文或更加详细的专栏中。通过专栏,你将学会如何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发生的事件。我希望,这些专栏不仅能传递出宏观经济学的灵魂,而且能使读者巩固从模型中所得的认知,并使其更加具体且易于掌握。
■提供宏观经济学的整合观点。本书建立在一个基本模型之上。该模型集中阐述了三个市场的均衡状态:产品市场、金融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基于所述问题的不同,我对模型的相关部分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述,其他部分则被简化或作为背景,但基本模型始终相同。这样,读者就可以将宏观经济学作为整体进行理解,而不仅仅是模型的集合;读者不仅可以理解过去的宏观事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也会有一定的认知。
本版变化
始于2008年的危机仍然在徘徊,这迫使宏观经济学家再次思考宏观经济学的很多问题。很显然他们已懂得了金融体系的作用,对于宏观经济如何回到均衡状态也有很多乐观看法。八年之后,我相信主要的教训已经被吸取,这一版本主要反映危机引发的深度思考。所有章节基本上都重新改写了,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第5章,修改了IS-LM模型的表述,传统的货币政策的方法是假定中央银行选择货币供给量,而让利率进行调整。事实上,现在的中央银行是选择利率,而让货币供给量进行调整。用IS-LM模型来讨论短期情形时,一改过去LM曲线向上倾斜的状态,而将它看成是水平的。这将简化模型并更接近现实。
■全新的第6章,这一章聚焦经济体当中的金融体系。这一章扩展了IS-LM模型,允许有两个利率水平,一个是由货币政策设定的利率,另一个是由大众或厂商的借入成本决定的利率。这两个利率之间的关系由国家金融体系决定。
■全新的第9章,传统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比较麻烦,而且对产出水平回到潜在的水平持有乐观的观点。这个模型已经被IS-LM-PC模型所取代,这里的PC代表的是菲利普斯曲线,新的模型对于货币政策的作用、产出水平以及通货膨胀的动态变化有一个简化且精确的描述。
■货币政策有一个零利率下限的约束条件,财政政策有一个高水平公债的约束条件,这两个约束条件贯穿本书始终。
■许多聚焦专栏是新的或者扩展过的。它们是:第2章中的“失业与快乐”;第4章中的“运行中的流动性陷阱”;第6章中的“银行挤兑”;第8章中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自然失业率的变化”;第9章中的“跨越时间与国度的奥肯定律”和“大萧条时期的通货紧缩”;第10章中的“解读购买力平价”;第13章中的“长期视角:科技、教育和不平等”;第14章中的“收益率曲线、零利率下限和加息”;第18章中的“欧元区外围国家经常账户赤字的消失:好消息还是坏消息”;第21章中的“欧元区财政规则:一段简史”;第22章中的“货币创造与恶性通货膨胀”和“你应该担心美国的公共债务吗”。
■图和表都已经用最近的数据进行了更新。总的来说,我把这一版看成危机后最早的、真实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我希望它能给人们带来指引,不仅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还告诉人们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本书结构
本书有两个核心部分:核心内容以及三个主要的扩展内容。导言之后就是核心内容,扩展内容的最后一部分是政策的作用回顾,最后是结束语。每一部分开篇的内容介绍是便于我们理解各章的安排与全书章节的总体结构。
■第1章和第2章介绍了基本事实以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第1章首先聚焦在危机上,然后展开了世界之旅:从美国到欧洲,再到中国。有些教师可能更倾向于将该章放到后面讲,比如在第2章介绍过基本概念,学生弄清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概念之后,再概述全书。
■第2章讲述了国民收入账户的基本知识,我在本书书后的附录A中也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这既减轻了初学者的阅读负担,又能在附录中更加详细地介绍该内容。
■第3~13章构成了本书的核心(core)内容。
第3~6章集中讨论短期(short run)问题,这四章描述了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均衡特征,并推导出用以研究产出水平短期波动的基本模型——IS-LM模型。第6章是新的一章,这一章扩展了基本的IS-LM模型,主要是把金融体系的作用考虑进来,以此来刻画危机初期阶段会发生什么。
第7~9章集中讨论中期(medium run)问题。第7章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状态,并介绍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第8章推导并讨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第9章开发了IS-LM-PC模型(PC是菲利普斯曲线),这个模型考虑了产品市场、金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并说明该模型如何被用于理解短期和中期的经济活动变化,以及通货膨胀的变动。
第10~13章集中讨论长期(long run)问题。第10章描述事实,说明不同国家长期的产出变化。第11章和第12章开发了一个经济增长模型,描述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如何决定经济增长。第13章集中讨论技术进步对失业与不平等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在长期中产生,在短期与中期中也产生。
■第14~20章包括两个主要的扩展(extensions)内容。
媒体评论
奥斯坦·古尔斯比(芝加哥大学)
Mi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学7e
奥利维尔·布兰查德(MIT)
Macroeconomics
发展经济学11e
迈克尔·托达罗(纽约大学)
Economic Development
经济计量学精要4e
达莫达尔·古扎拉蒂(西点军事学院)
Essentials of Econometrics
管理经济学12e
克里斯托弗·托马斯(南佛罗里达大学)
Managerial Economics
行为经济学
大卫·贾斯特(康奈尔大学)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Economics
计量经济学3e
詹姆斯 H. 斯托克 (哈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