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3 年时间,10 万公里,60 余位探险家纵横荒野,划时代全景呈现100 万平方公里的横断山区
《户外探险》《山野》《华夏地理》《Japanese Alpine News》“星球研究所”等媒体主编联袂
推荐
附赠横断天路路线图,详尽标注村庄、营地、下撤点等实用信息,树立了线路图出版的新标准
内容简介
自2015年3月开始,大横断项目组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了60多位户外摄影师,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大横断区域的第三次地理大发现任务。
《大横断 寻找川滇藏》从摄影师的视角为读者讲述了这些探索者的发现,书中所有文图均为实采;首次披露了许多重大地理发现,如中国第二大峡谷——古米大峡谷、面积大的高原丹霞——阿色丹霞等;规划了中国一条国家步道横断天路;首次利用无人机对该区域进行了系统航拍;配置的卫星图,无论在精度还是规格上,都将刷新国内地图出版的新纪录。
在保证整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本书将尝试把记叙文、散文、诗歌、绘画、摄影、地图、备忘录、采访笔记及视频等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力图开拓一种全新的出版形式。
《大横断 寻找川滇藏》的读者群为热爱自然和旅行的各行业中坚阶层,他们年龄为25~50岁,追求事业的成功,注重生活质量,具有生态环保意识和人文情怀。
作译者
目录
飞越大横断 撰文、摄影/大横断航拍小组
序篇
横断新世界 撰文/杨浪涛
视点
老人与山 撰文/马德民
川藏线,遗憾和期待 撰文/葛剑雄
中国新净界 撰文/杜鸿
从前有座山 撰文/胥涛
景观
风从丹霞来 撰文/税晓洁摄影/税晓洁 等
背叛公路 撰文/王众志摄影/李惠民 等
猛董漫行记 撰文、摄影/张涛
揭谛揭谛,年宝玉则揭谛撰文、摄影/邓平模
众神聚会的山谷 撰文/田犎摄影/范菁
寻找流逝的茶马古道 撰文、摄影/李昆
在俄亚的天空下 撰文/税晓洁摄影/李天社
天堂遗落的色彩 撰文、摄影/涂克力
梅里雪山外转 撰文、摄影/何亦红
岷山深处 撰文/田犎摄影/范菁
前言
横断西东
撰文/ 杨浪涛
大横断是长久以来的梦想。
2006 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出“景观大道”专辑,创造了单期销售100 万的纪录。当时的作者马德民找到我,说你们可以顺势推出“大横断”专辑,景观大道是一条线,大横断是一个面,资源更丰富。
对此提议,我当然赞同。
此前,我曾参与了大香格里拉、长征、西藏的雪山冰川等专辑的考察活动,跑过横断山脉的大部分地区,深知在它的腹地,还有大量我们未知的美丽新世界。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由于工作变动,“大横断”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马德民、周行康、赵嘉聊起这事,大家一拍即合,决定把大横断项目推进下去。
通常做一本旅行类的书,大多两种方式,多数是一个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者确定一个主题及范围,然后向多位作者和摄影师征集文图。
但这次,我们决定要尝试一次创新。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开启了国内纪录片的新模式,我们希望大横断也能在出版行业开拓一片新领域:大投入、新发现、重实采,做到可延续性。因此大横断项目不仅仅是一本书,同时也是一项工程。它不仅会以纸质的形式表现深度内容,同时也会产生相关数据,持续发展,并且依托核心用户共同开发新的支线。
我在媒体行业从业20 多年,受制于时间以及成本,留下了很多遗憾。尽管也出了一些经典的报道,但大多数还是流水线生产,能够沉淀下来的并不多。这次大横断采用现场采集,能够保证内容的开创性,但时间和成本也会显著增加。
多年以前,我读过一本书,叫《狮子坑》,是一个美国作家写的。他每写一篇文章,都会亲自去实践,比如深潜,比如跳伞,比如被绑架。他深信一件事物的价值,就等于你目前和以后所要付出的代价。
我们觉得,大横断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
既然是工程,那就需要一张工程图。通过大量的调研,我们首先确定了大横断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20 个区域。这些区域大部分以雪山为中心,其余以湖泊和河流作为核心。网格化大横断之后,我们地毯式列出所有具有价值的点位,然后根据确定的重点,分批邀请作者和摄影师去实地采集,最终形成独立的篇章。
大横断范围的划分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横断山”概念最早出现在京师大学堂《中国地理讲义》中,文中提及“迤南为岷山、为雪岭、为云岭,皆成自北而南之山脉,是谓横断山脉”。由于书中未曾论及确切范围,因此后人对于这段话的理解各不相同,依次有三脉说、四脉说、五脉说、六脉说和七脉说(三山夹二江、四山夹三江,依此类推)。20 世纪80 年代初,地理学家李炳元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貌状况,认为“七脉说”更接近于人们对横断山脉的基本认识。其特征是一系列南北平行分布的山脉,起伏极大,岭谷高差达2500 米以上,自东而西为岷山、邛崃山、大雪山、云岭- 沙鲁里山、宁静山、他念他翁山、伯舒拉岭-高黎贡山,并据此划定横断山脉的面积为36.4 万平方公里。
李炳元的划分主要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可以称之为“狭义的横断山”。如果从旅行的角度以及历史沿革出发,还可以把喜马拉雅东段、岗日嘎布山脉、念青唐古拉东段、三江源东部以及大小凉山划分到这个范围,我们称之为“广义的横断山”,或者“大横断”。它包括四川西部、云南北部、西藏东部、青海南部以及甘肃、贵州的一小部分。这片区域的共同特征是地形极其复杂,局部地区分布着大量的未登峰,文化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它们也被金敦•沃德(Kingdon Ward)、华特•古格里(Walter Gregory)、中村保(Tamotsu Nakamura)等横断山脉探索先驱称之为“喜马拉雅以东”“中国的阿尔卑斯”。
在这片将近100 万平方公里的深幽峡谷和高山草原里,分布着中国位置最靠东的海拔7000 米级别高峰贡嘎山,有最后的人类未涉之地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有冰川纵横的岗日嘎布山脉,有花岗岩塔峰遍布的邛崃山脉,还有那些隐藏在雪峰间的海子、千万种色彩斑斓的花朵、当地原住民崇拜的神山圣湖……它是探索者的“香格里拉”,也是我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媒体评论
横断山脉研究会(日本)会长 中村保
横断山脉是中国别致风光富集的区域。透过文字和图片,大横断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你能从中读到多种民族文化的传承,也能看到如天堂遗落的色彩,更能感受到镜头后的深沉热爱。
《户外探险》杂志执行主编 王鹏
这是一部中国户外人双脚踏查写就的横断山脉历史。发现、探索、思考、解读、呈现,本书将带领读者了解大横断的前世与今生。
《山野》杂志执行主编 谢漪珊
大横断摄影师的血液里涌动着人类探索的气息。透过镜头,带领读者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这是他们充满激情并骄傲工作的理由。
《华夏地理》主编 买天让
三年探索才有此书。这些情怀不灭之人,这些勇敢探路之人,这些“偏跟山过不去”的人,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横断山。
星球研究所创始人 耿华军
这里是全球未登峰的资源富集地,超过300 座海拔6000 米以上雪峰遗世独立。地理大发现之后,勇气和想象力支撑着人类不断开拓探险的疆界,但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怀有敬畏之心。
探路者联合创始人 王静
横断天路,是中国首条与世界接轨的国家步道,也是大十字步道构想的开篇之作。当大十字梦想*终照进现实,中国必将成为世界瞩目的
徒步天堂。
班夫中国创始人 钱海英
同类热销商品
世界地图(1:25 000 000)
- ¥14.00
- ¥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