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
An Overview of Classic Entrepreneurship Literature
张玉利◎主编?杨 俊于晓宇窦军生◎副主编
文献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文字表达,本质上是对特定实践的学术凝练、探索,甚至是创造。
学术研究离不开文献研读,特别是研读、吃透经典文献。
研读经典文献,除了了解文献的问题、设计和发现,
更重要的是要把文献放在学术主题的脉络中去思考其学术定位,
推敲论证文献对于我们开展后续研究的重要启发性结论。
以述为主
以评为辅
“述”是要体现原作者的本意,是要描述文献的精髓,
挖掘本原,而不是翻译。
“评”是面向未来,侧重介绍经典文献引发的
后续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本书是对创业领域经典文献的述评,以“述”为主,以“评”为辅。全书汇集了20余位优秀学者撰写的60篇作品,并以时间为脉络分为10个主题:①创业研究的发展脉络;②描述与刻画创业活动;③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创业概念化;④创业过程的行为逻辑;⑤创业者禀赋与创业过程;⑥创业认知与决策;⑦新企业绩效来源与成因;⑧创业思维;⑨创业行为的独特性与理论贡献;⑩创业研究的前沿主题与新兴方法。书中清晰地展现了创业研究发展的内在逻辑,揭示了各主题下所关注问题的起源、内容、代表性观点,以及发展趋势与路径。
本书适合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研读,也可作为创新创业领域研究者与教学工作者的参考读物。
作译者
目录
第一章 创业研究的发展脉络 / 1
古典经济学的功能观 / 5
◎薛红志 / 南开大学
创业特质论的困境与出路 / 9
◎杨俊 / 南开大学
创业研究的独立性探索与学科整合 / 13
◎杨俊 / 南开大学
重新塑造创业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 18
◎赵向阳 / 北京师范大学
创业研究从行为和过程向认知与决策转型深化 / 22
◎杨俊 / 南开大学
第二章 描述与刻画创业活动 / 26
作为多维度复杂现象的创业 / 28
◎李剑力 / 河南行政学院
创业的概念内涵与管理含义 / 32
◎李剑力 / 河南行政学院
创业活动的分类与启示 / 37
◎李剑力 / 河南行政学院
侧重于复杂性的要素模型 / 42
前言
学术研究离不开文献研读,特别是研读、吃透经典文献。文献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文字表达,本质上是基于特定实践的学术凝练、探索,甚至是创造。文献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让我们了解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在于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从何知道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启发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弄懂更多的未知。研读经典文献,对于创业研究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来说就更加重要。因为新的学科领域,其中更多的是思想碰撞,成熟的、定型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少,因此准确地把握研究方向,抓住科学问题深入挖掘,显然有助于知识创造,也有助于节省资源。本书是对创业领域的一些经典文献进行的述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教师与研究人员了解创业研究领域已经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发展趋势。新手可将此书作为工具书来了解并掌握创业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拥有创业研究经验的学者可利用本书来思索和更新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启发更具有学术穿透力的研究课题。
写作的缘起
2007年,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团队申报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企业创业机理与成长模式研究”(项目编号:70732004),申请项目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经典文献的重要性,产生了系统整理并述评创业研究领域经典文献的想法。2008年9月在南开大学召开的“创业案例研讨会”上,我们通报了这一想法,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和支持,随后组织团队编写了《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研究的经典文献进行述评。该书出版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方面,我们将书用于团队研究生的指导工作,每年团队新加入的学员认真研读《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能够很快了解创业研究的大体轮廓,也能够快速融入并开展新的选题探索;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会议和学术交流中获得了同行朋友的积极认可和支持。
2015年和2017年,我们相继申报并承担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网络及不确定环境下创业者的行为认知与决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532005)与“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形成与成长路径”(项目编号:71732004)。在申报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创业研究在深化中转型,特别是在过去10年中,创业研究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涌现出了不少新兴的研究主题,研究挑战也在加大。因此,我们产生了重新编写《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的想法,力图在保留之前编写特色和体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研究主题,更加细致地展现创业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所经历的变化、转型以及主题变迁,并希望在这些变化和转型中展现创业研究发展和演化的学术逻辑。最终决定由我们来组织大家共同编写。
本书保留了之前的两点突出编写特色。一是注重经典文献。什么是经典文献?在这里,用张玉利教授的话来概括:“首先应该是能够给读者带来重大的启发,这种启发来自于作者的创造性和研究工作的创新,而且这种启发或影响往往是长远的,进而让读者长期记忆。其次应该是一篇好的文章,文章提炼出科学问题,研究符合科学规范,提出的理论具有普适、简洁、精确的特点。”经过大家多次讨论,我们依据三个要素挑选创业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这三个要素是:文献的被引用率、发表于顶级创业与管理期刊、研究具有开创或突破性价值。
二是强调述评而不是概要。研读经典文献,除了了解文献的问题、设计和发现,更重要的是要把文献放在学术主题的脉络中去思考其学术定位,推敲论证文献对于我们开展后续研究的重要启发性结论。我们并不是对文献进行概要性描述,因为这只是文献阅读中的技术手段,我们更注重对经典文献进行述评,以“述”为主,以“评”为辅。“述”是要体现原作者的本意,是要描述文献的精髓,挖掘本原,而不是翻译;“评”是面向未来,侧重介绍经典文献引发的后续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述中有评,评中有述。本书的述评实际上是对经典文献的研究。
在保留特色的基础上,本书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改进和突破。一是以研究历史观为导向,更加突出整体框架的逻辑性。本书站在宏观立场审视创业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主题兴衰和研究转型,以时间为脉络,展现在不同时期创业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主题,力求更加全面地反映创业研究所涉及的学术问题和学术版图。二是强调创业研究转型中的连续性和延续性。首先整体性地把握创业研究的起源和转型的关键理论,然后依据“认识创业→创业行为→创业认知→创业绩效→创业思维→独特性与理论贡献→前沿主题”的逻辑,展现创业研究所关注的重要主题,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把握主题兴起的前因后果以及不同主题之间存在的学术联系,有助于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
编写体例
在编写过程中,为了更清晰地展现创业研究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过程,本书强调,述评的重点是揭示各个主题下所关注问题的起源、内容、代表性观点,以及发展路径与趋势,目的在于为打算进行或正在进行创业研究的读者提供基本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同时为对创业实践感兴趣的人士提供基本的知识框架。每个主题的述评大致遵循以下逻辑展开:
(1)主题兴起的背景与核心问题,以及可能从哪方面提升大家对创业活动的认识。每个研究主题都会有最基本的概念模型,它所蕴含的是对创业活动中某种基本关系的认识和理解。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反映在实践和研究层面,又表达为什么样的问题?所涉及关键概念的内涵和定义是什么?挖掘这些问题的意义何在,有助于我们澄清哪些认识,以及可能给实践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论述,形成对特定主题的概括性描述,简单勾勒主题的发展路径与代表性学者。
(2)经典文献的述评。对于每篇文献,按照以下顺序展开述评:①为什么所选择文献是经典的,它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是因为开创了一个研究视角,还是因为得出了突破性的结论,或者是解决了研究设计难题);②它所关注的研究问题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问题展开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③它所得出研究结论的价值何在,在理论层面是否以及启发着什么样的后续研究努力,可能引发哪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实践层面又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启示;④自己对文章观点与设计的述评和理解。
(3)引发的后续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的评述。重点阐述后续研究对经典文献的评价与借鉴,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推进研究的深入,是否取得了一些共识性结论,又存在哪些矛盾的地方。针对矛盾之处,可能通过哪些途径予以改进,又可能启发哪些新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未来趋势展望,阐述该主题的未来前景、发展方向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经典文献的学术观点与作者的背景高度相关。泰勒能够开展大量的实验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体系,法约尔则思考企业管理整体的框架和原则。研究经典文献,需要认真了解作者本人。针对述评的每个主题,我们梳理了与主题相关的代表性学者简介,介绍其学位、工作单位、研究方向等,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及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我们针对每个主题推荐了进一步阅读的文献,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应主题的研究状况。
内容框架
我们以主题起源的时间为脉络,尝试勾勒了创业研究的发展历程,以此为依据,将全书共分为10章。
第1章主要概括并凝练创业研究的学术脉络与逻辑,是创业研究的简史。没有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坎蒂隆、奈特、萨伊、熊彼特等),创业研究就不可能在理论上开枝散叶;古典经济学关注创业者功能(创新、经济增长),直接诱发了创业特质论;经济社会转型诱发创业热潮,进一步挑战创业特质论的基本假设,创业过程和行为研究成为主流,直到近期进一步挖掘行为背后的认知和决策机理。
第2章刻画与描述创业的本质,主要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期学者们针对创业定义、本质和类型的探讨,经典的创业理论模型,以及不同理论视角对创业的不同认识。创业并非少数人天赋使然的特殊活动,是可以管理并且需要管理的活动过程——这一观点看似正确,但证明起来却并不简单。学者们很快发现自己遇到了与经济学家同样的问题:如何科学地刻画和描述创业活动?或者说,创业活动中包含着哪些关键要素与关键活动,哪些是可以控制、学习和管理的要素与活动,这些关键要素与关键活动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
第3章聚焦于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创业概念化尝试,集中评述从不同理论视角概括创业现象的经典文献,这些文献构成了创业研究不同学术流派的重要基础,从制度理论、认知理论、资源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战略结构学派等不同理论视角解构并剖析创业活动,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脉络。
第4章聚焦于创业过程的行为逻辑,即创业过程如何展开,有什么规律。本章集中评述以PSED(创业动态跟踪调查项目)数据为基础的经典研究文献,刻画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开展多样性行为的基本逻辑。这些文献的基本特征是以行为为分析层次,是创业研究的重要理论探索。
序言
学术研究离不开文献研读,特别是研读、吃透经典文献。文献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文字表达,本质上是基于特定实践的学术凝练、探索,甚至是创造。文献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让我们了解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在于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从何知道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启发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弄懂更多的未知。研读经典文献,对于创业研究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来说就更加重要。因为新的学科领域,其中更多的是思想碰撞,成熟的、定型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少,因此准确地把握研究方向,抓住科学问题深入挖掘,显然有助于知识创造,也有助于节省资源。本书是对创业领域的一些经典文献进行的述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教师与研究人员了解创业研究领域已经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发展趋势。新手可将此书作为工具书来了解并掌握创业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拥有创业研究经验的学者可利用本书来思索和更新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启发更具有学术穿透力的研究课题。
写作的缘起
2007年,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团队申报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企业创业机理与成长模式研究”(项目编号:70732004),申请项目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经典文献的重要性,产生了系统整理并述评创业研究领域经典文献的想法。2008年9月在南开大学召开的“创业案例研讨会”上,我们通报了这一想法,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和支持,随后组织团队编写了《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研究的经典文献进行述评。该书出版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方面,我们将书用于团队研究生的指导工作,每年团队新加入的学员认真研读《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能够很快了解创业研究的大体轮廓,也能够快速融入并开展新的选题探索;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会议和学术交流中获得了同行朋友的积极认可和支持。
2015年和2017年,我们相继申报并承担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网络及不确定环境下创业者的行为认知与决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532005)与“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形成与成长路径”(项目编号:71732004)。在申报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创业研究在深化中转型,特别是在过去10年中,创业研究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涌现出了不少新兴的研究主题,研究挑战也在加大。因此,我们产生了重新编写《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的想法,力图在保留之前编写特色和体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研究主题,更加细致地展现创业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所经历的变化、转型以及主题变迁,并希望在这些变化和转型中展现创业研究发展和演化的学术逻辑。最终决定由我们来组织大家共同编写。
本书保留了之前的两点突出编写特色。一是注重经典文献。什么是经典文献?在这里,用张玉利教授的话来概括:“首先应该是能够给读者带来重大的启发,这种启发来自于作者的创造性和研究工作的创新,而且这种启发或影响往往是长远的,进而让读者长期记忆。其次应该是一篇好的文章,文章提炼出科学问题,研究符合科学规范,提出的理论具有普适、简洁、精确的特点。”经过大家多次讨论,我们依据三个要素挑选创业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这三个要素是:文献的被引用率、发表于顶级创业与管理期刊、研究具有开创或突破性价值。
二是强调述评而不是概要。研读经典文献,除了了解文献的问题、设计和发现,更重要的是要把文献放在学术主题的脉络中去思考其学术定位,推敲论证文献对于我们开展后续研究的重要启发性结论。我们并不是对文献进行概要性描述,因为这只是文献阅读中的技术手段,我们更注重对经典文献进行述评,以“述”为主,以“评”为辅。“述”是要体现原作者的本意,是要描述文献的精髓,挖掘本原,而不是翻译;“评”是面向未来,侧重介绍经典文献引发的后续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述中有评,评中有述。本书的述评实际上是对经典文献的研究。
在保留特色的基础上,本书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改进和突破。一是以研究历史观为导向,更加突出整体框架的逻辑性。本书站在宏观立场审视创业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主题兴衰和研究转型,以时间为脉络,展现在不同时期创业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主题,力求更加全面地反映创业研究所涉及的学术问题和学术版图。二是强调创业研究转型中的连续性和延续性。首先整体性地把握创业研究的起源和转型的关键理论,然后依据“认识创业→创业行为→创业认知→创业绩效→创业思维→独特性与理论贡献→前沿主题”的逻辑,展现创业研究所关注的重要主题,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把握主题兴起的前因后果以及不同主题之间存在的学术联系,有助于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
编写体例
在编写过程中,为了更清晰地展现创业研究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过程,本书强调,述评的重点是揭示各个主题下所关注问题的起源、内容、代表性观点,以及发展路径与趋势,目的在于为打算进行或正在进行创业研究的读者提供基本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同时为对创业实践感兴趣的人士提供基本的知识框架。每个主题的述评大致遵循以下逻辑展开:
(1)主题兴起的背景与核心问题,以及可能从哪方面提升大家对创业活动的认识。每个研究主题都会有最基本的概念模型,它所蕴含的是对创业活动中某种基本关系的认识和理解。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反映在实践和研究层面,又表达为什么样的问题?所涉及关键概念的内涵和定义是什么?挖掘这些问题的意义何在,有助于我们澄清哪些认识,以及可能给实践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论述,形成对特定主题的概括性描述,简单勾勒主题的发展路径与代表性学者。
(2)经典文献的述评。对于每篇文献,按照以下顺序展开述评:①为什么所选择文献是经典的,它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是因为开创了一个研究视角,还是因为得出了突破性的结论,或者是解决了研究设计难题);②它所关注的研究问题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问题展开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③它所得出研究结论的价值何在,在理论层面是否以及启发着什么样的后续研究努力,可能引发哪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实践层面又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启示;④自己对文章观点与设计的述评和理解。
(3)引发的后续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的评述。重点阐述后续研究对经典文献的评价与借鉴,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推进研究的深入,是否取得了一些共识性结论,又存在哪些矛盾的地方。针对矛盾之处,可能通过哪些途径予以改进,又可能启发哪些新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未来趋势展望,阐述该主题的未来前景、发展方向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经典文献的学术观点与作者的背景高度相关。泰勒能够开展大量的实验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体系,法约尔则思考企业管理整体的框架和原则。研究经典文献,需要认真了解作者本人。针对述评的每个主题,我们梳理了与主题相关的代表性学者简介,介绍其学位、工作单位、研究方向等,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及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我们针对每个主题推荐了进一步阅读的文献,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应主题的研究状况。
内容框架
我们以主题起源的时间为脉络,尝试勾勒了创业研究的发展历程,以此为依据,将全书共分为10章。
第1章主要概括并凝练创业研究的学术脉络与逻辑,是创业研究的简史。没有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坎蒂隆、奈特、萨伊、熊彼特等),创业研究就不可能在理论上开枝散叶;古典经济学关注创业者功能(创新、经济增长),直接诱发了创业特质论;经济社会转型诱发创业热潮,进一步挑战创业特质论的基本假设,创业过程和行为研究成为主流,直到近期进一步挖掘行为背后的认知和决策机理。
第2章刻画与描述创业的本质,主要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期学者们针对创业定义、本质和类型的探讨,经典的创业理论模型,以及不同理论视角对创业的不同认识。创业并非少数人天赋使然的特殊活动,是可以管理并且需要管理的活动过程——这一观点看似正确,但证明起来却并不简单。学者们很快发现自己遇到了与经济学家同样的问题:如何科学地刻画和描述创业活动?或者说,创业活动中包含着哪些关键要素与关键活动,哪些是可以控制、学习和管理的要素与活动,这些关键要素与关键活动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
第3章聚焦于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创业概念化尝试,集中评述从不同理论视角概括创业现象的经典文献,这些文献构成了创业研究不同学术流派的重要基础,从制度理论、认知理论、资源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战略结构学派等不同理论视角解构并剖析创业活动,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脉络。
第4章聚焦于创业过程的行为逻辑,即创业过程如何展开,有什么规律。本章集中评述以PSED(创业动态跟踪调查项目)数据为基础的经典研究文献,刻画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开展多样性行为的基本逻辑。这些文献的基本特征是以行为为分析层次,是创业研究的重要理论探索。
媒体评论
本书主要揭示的是各个主题的背景起源、核心问题、代表性观点、发展路径与趋势,体现了如下特色:
● 注重经典文献。本书依据文献的被引用率、所发表的顶级创业与管理期刊、研究具有开创或突破性价值这三个要素,挑选创业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
● 强调述评而不是概要。本书并不是对文献进行概要性描述,而是注重对经典文献的述评。述中有评,评中有述。本书的述评实际上是对经典文献的研究。
● 以研究历史观为导向,突出整体框架的逻辑性。本书站在宏观立场,以时间为脉络,力求更加全面地反映创业研究所涉及的学术问题和学术版图。
● 强调创业研究转型中的连续性和延续性。本书依据“认识创业→创业行为→创业认知→创业绩效→创业思维→独特性与理论贡献→前沿主题”的逻辑,展现创业研究所关注的重要主题,有助于拓宽读者的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