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国内外企业家、经理人
打通分工与组织的关系,帮助企业完成思考,学会构建中国人自己的商业理论 包政 30年研究经验首次集中分享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企业的性质 / 1
1产业社会中的企业 / 3
2家庭社会的共同体 / 5
3产业社会的功能 / 8
4企业共同体的缺失 / 10
5产业社会的动荡 / 13
6产业社会的制度选择 / 15
7制度选择上的偏颇 / 18
8分工一体化 / 21
9回归天道 / 24
思考题 / 28
第2章 企业的宗旨 / 29
1企业的存在价值 / 31
2“三喜欢”原则 / 35
3企业的顾客原则 / 38
4顾客原则的未来 / 41
5企业的员工原则 / 44
6合作者原则 / 48
7资本所有者关系 / 54
前言
人们习惯于把企业当作一个组织,把社会各类机构当作一个组织。
巴纳德就是这样,把组织当作企业的一个抽象形态,于是就有了组织理论,一种与斯密不一样的理论,即分工理论。于是,分工与组织就分为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后来有了组织行为学,学者纷至沓来,前呼后拥,彻底把组织研究领域独立了出来。
尽管德鲁克是集大成者,也没有把两者统一起来,说分工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有效工具,组织也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有效工具,意思是,分工是分工,组织是组织,两者是不同的工具。德鲁克还认为,管理是组织的一个器官,或者说,管理是组织的一个职能。这似乎与分工没有什么关系。
法约尔似乎感觉到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应该包括分工。因此,他的14项管理原则中的第一项就是分工原则。
西蒙好像也感觉到了什么,认为产业社会的再生产循环不是计划经济,也不是市场经济,而是组织经济。言下之意,计划与市场只是实现组织经济的手段。用中国学者的话说,就是计划或市场的调节手段。
我认为,企业的抽象形态应该是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管理支撑的是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或者说,管理是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的一项职能。管理职能的作用是,使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分工之后的一体化就是组织,或者说,在分工基础上实现一体化就是组织。因此,管理是企业分工与组织体系的一项职能。
如何在分工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整体,不只是组织的命题,更是分工一体化的命题,而不是管理的命题。
我想强调的是,不能用管理的手段来实现分工之后的一体化。管理只能在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使这个体系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对一个企业而言,分工一体化至少涉及六个命题。这就构成了本书的六章。这六章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这六章可以帮助企业完成思考,构建自己的事业理论。
本书的主要观点,来自我本人多年的思考、研究和辅导企业的积淀。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打通分工与组织的关系。分工与组织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诚如古人所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把分工与组织联系起来思考有可能颠覆我们以往的思维,打开理论联系实际的通路,重构企业的知识体系。
千百年来,中国人只有生意经,没有商业理论。中国人的商业理论应该从这里开始。
包政
2018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