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china-pub网上书店 > 经济管理 > 财政/金融 > 投资理财 > 个人理财 > 综合 > [套装书]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典藏版)+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典藏版)+战胜华尔街(典藏版)(3册)
[套装书]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典藏版)+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典藏版)+战胜华尔街(典藏版)(3册)
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典藏版)---------------------------
每一位认真的投资者都会反复阅读彼得·林奇的经典之作
通过本书,彼得·林奇让普通投资者建立了战胜专业投资者的信心,讲述了一套简单易学的股票投资策略。书中没有深奥的理论,菜鸟级的投资者也能心领神会,专业投资者则视其为行业教科书反复研读。本书出版后不久,彼得·林奇就接到一个电话:“我是奥马哈的沃伦·巴菲特,我刚刚读完你的书,我非常喜欢。”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精彩内容包括
将股票分为6种类型逐一分析
发掘10倍股的13条准则
如何避开6种危险股
如何构建投资组合
如何判定买入、卖出时机
看懂财务报表中的关键数据
12种常见而又致命的错误观念
内容简介
书籍
经济管理学书籍
---------------------------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典藏版)---------------------------
本书的定位是“初涉投资的投资者基础知识指南”,其任务仅是“向高中生及以上年龄的人群普及投资和商业的基本规律”。作者的这一定位并不仅仅出于谦逊,而是因为他真的相信成功投资的根本在于基本的理性和常识,而非某些只有天才才能理解的深奥原理。本书开创性地从资本成长的角度重现了美国股市以及美国上市公司的成长史,这样前所未有的解读揭示了在美国崛起过程中资本、股市及那些相关的上市公司和传奇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典藏版)---------------------------
作者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娓娓道出了股票投资的诸多技巧,向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提供了简单易学的投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是作者多年的经验总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业余投资者来说尤为有益。作者首先告诉投资者的就是这样一条投资规则:不要相信投资专家的建议!作者认为投资者只要对股票认真做一些研究,其成绩不会比专家差。此外,作者认为业余投资者有很多先天的优势,如果他们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在投资时就会比专家做得还出色。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手把手教读者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又大又安全的大牛股。
*最重要的部分--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的投资自传
经济管理学书籍
---------------------------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典藏版)---------------------------
本书的定位是“初涉投资的投资者基础知识指南”,其任务仅是“向高中生及以上年龄的人群普及投资和商业的基本规律”。作者的这一定位并不仅仅出于谦逊,而是因为他真的相信成功投资的根本在于基本的理性和常识,而非某些只有天才才能理解的深奥原理。本书开创性地从资本成长的角度重现了美国股市以及美国上市公司的成长史,这样前所未有的解读揭示了在美国崛起过程中资本、股市及那些相关的上市公司和传奇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典藏版)---------------------------
作者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娓娓道出了股票投资的诸多技巧,向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提供了简单易学的投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是作者多年的经验总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业余投资者来说尤为有益。作者首先告诉投资者的就是这样一条投资规则:不要相信投资专家的建议!作者认为投资者只要对股票认真做一些研究,其成绩不会比专家差。此外,作者认为业余投资者有很多先天的优势,如果他们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在投资时就会比专家做得还出色。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手把手教读者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又大又安全的大牛股。
*最重要的部分--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的投资自传
. 从0.18亿到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到10亿美元的中期,从10亿到140亿美元的晚期,揭示了林奇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三个主要原因:
林奇比别人更加吃苦;
林奇比别人更加重视调研;
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
*最实用的部分--21个选股经典案例
涉及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这不仅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更是分行业选股的要点指南。
*最有价值的部分--25条投资黄金法则
林奇用亲身经历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
《战胜华尔街》既是一部史上无出其右的基金经理的选股回忆录,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教程和案例集锦。本书可以作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进阶读物,也可以作为其实操案例。
林奇比别人更加吃苦;
林奇比别人更加重视调研;
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
*最实用的部分--21个选股经典案例
涉及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这不仅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更是分行业选股的要点指南。
*最有价值的部分--25条投资黄金法则
林奇用亲身经历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
《战胜华尔街》既是一部史上无出其右的基金经理的选股回忆录,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教程和案例集锦。本书可以作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进阶读物,也可以作为其实操案例。
作译者
---------------------------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典藏版)---------------------------
[美]彼得·林奇(Peter Lynch) 约翰·罗瑟查尔德(John Rothchild) 著: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典藏版)---------------------------
[美] 彼得•林奇(Peter Lynch) 约翰•罗瑟查尔德(John Rothchild)著: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彼得·林奇
(Peter Lynch)
.在世人的眼中,他就是财富的化身,他的著作是所有股民的宝典,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来最赚钱的,他被誉为"全球最佳选股者"。
他就是彼得·林奇--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是乔丹之于篮球,邓肯之于现代舞蹈。他让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
1977~1990年,他一直担任富达公司旗下麦哲伦基金的经理人。在这13年间,他使麦哲伦基金的管理资产从18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年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基金持有人超过100万人,麦哲伦基金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投资绩效名列第一。由于资产规模巨大,林奇13年间买过15 000多只股票。
1990年,彼得·林奇在事业巅峰急流勇退,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三部畅销书,轰动华尔街。
退休后,彼得·林奇投身慈善事业。虽然他是亿万富翁,也让别人成为亿万富翁,但他却不是金钱的奴隶,而是主人。
约翰·罗瑟查尔德
(John Rothchild)
与彼得·林奇合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在《时代》《财富》《价值》等刊物上均发表过文章。
他就是彼得·林奇--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是乔丹之于篮球,邓肯之于现代舞蹈。他让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
1977~1990年,他一直担任富达公司旗下麦哲伦基金的经理人。在这13年间,他使麦哲伦基金的管理资产从18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年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基金持有人超过100万人,麦哲伦基金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投资绩效名列第一。由于资产规模巨大,林奇13年间买过15 000多只股票。
1990年,彼得·林奇在事业巅峰急流勇退,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三部畅销书,轰动华尔街。
退休后,彼得·林奇投身慈善事业。虽然他是亿万富翁,也让别人成为亿万富翁,但他却不是金钱的奴隶,而是主人。
约翰·罗瑟查尔德
(John Rothchild)
与彼得·林奇合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在《时代》《财富》《价值》等刊物上均发表过文章。
目录
---------------------------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典藏版)---------------------------
赞 誉 一定要读的书
推荐序 美国股市启示录(从容投资 吕俊)
序 言 补上投资这一课
引言 开始留意身边的上市公司 / 1
第1章 美国股市的前世今生 / 9
第2章 股市投资的基本原理 / 73
第3章 上市公司的生命周期 / 144
第4章 上市公司的成功秘诀 / 176
附录A 常用的选股工具 / 213
附录B 学会看财务报表 / 221
致谢 / 233
译者后记 / 235
译者简介 / 239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典藏版)---------------------------
推荐序 阅读林奇28年(杨天南)
致谢
译者序
千禧版序言
引言 爱尔兰之行的启示 /1
一些让我心烦意乱的小事 /2
10月股市暴跌的教训 /4
导论 业余投资者的优势 /6
奇妙的10倍股 /8
油炸圈饼和苹果电脑 /10
普通常识的重要性 /12
这是一家上市公司吗 /19
不要投资于你根本不了解的公司股票 /21
椰菜娃娃畅销但股票并不一定好 /22
本书结构 /23
|第一部分| 投资准备
第1章 我是如何成长为一个选股者的 /27
随机漫步理论反思和缅因州制糖公司股票的教训 /34
第2章 专业投资者的劣势 /38
华尔街专业投资者的滞后性 /41
机构投资的严格限制:4项检验全部合格 /44
机构投资潜规则:洛克菲勒牡蛎 /52
业余投资者要自己独立投资 /55
第3章 股票投资是赌博吗 /58
解放银行存款 /60
股票的反驳 /62
投资股票的风险有多大 /64
股票和梭哈扑克游戏 /67
第4章 进入股市前的自我测试 /73
我有一套房子吗 /73
我未来需要用钱吗 /76
我具备股票投资成功所必需的个人素质吗 /77
第5章 不要预测股市 /82
为历史重演做准备无济于事 /85
股市预测的鸡尾酒会理论 /87
不要问未来股市会如何 /88
本部分要点 /91
|第二部分| 挑选大牛股
第6章 寻找10倍股 /95
溃疡药背后隐藏的10倍股 /98
消费者和行业专家两种投资优势 /102
我个人的绝对优势 /104
第7章 6种类型公司股票 /109
这种产品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有多大 /111
公司越大,涨幅越小 /113
6种类型公司股票 /115
从快速增长到缓慢增长 /138
不同类型股票区别对待 /140
第8章 13条选股准则 /142
13条选股准则 /143
集所有优点于一身的最佳公司 /167
第9章 我避而不买的股票 /169
避开热门行业的热门股 /169
小心那些被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 /174
避开“多元恶化”的公司 /175
当心小声耳语的股票 /180
小心过于依赖大客户的供应商公司股票 /184
小心名字花里胡哨的公司 /185
第10章 收益,收益,还是收益 /186
著名的市盈率(P/E) /194
对市盈率的进一步讨论 /196
股市整体的市盈率 /200
未来收益如何预测 /201
第11章 下单之前沉思两分钟 /203
研究La Quinta的成功经验 /207
研究Bildner’s公司的失败教训 /212
第12章 如何获得真实的公司信息 /215
从一位经纪人处获得最多的信息 /216
给公司打电话 /219
你相信投资者关系部门说的话吗 /222
拜访上市公司总部 /224
与投资者关系部门工作人员的个人接触 /226
实地调查 /227
阅读公司年报 /231
第13章 一些重要的财务分析指标 /238
某种产品在总销售额中占的比例 /238
市盈率 /239
现金头寸 /240
负债因素 /244
股息 /248
公司派发股息吗 /250
账面价值 /251
隐蔽资产 /254
现金流量 /261
存货 /264
养老金计划 /266
增长率 /267
税后利润 /270
第14章 定期重新核查公司分析 /273
第15章 股票分析要点一览表 /279
股票分析要点 /279
本部分要点 /285
|第三部分| 长期投资
第16章 构建投资组合 /291
持有多少股票才算太多 /294
分散投资 /297
不要“拔掉鲜花浇灌野草” /299
第17章 买入和卖出的最佳时机选择 /303
1987年的市场崩溃 /305
不要过早卖出 /306
小心煽动效应 /309
何时真的应该卖出 /312
第18章 12种关于股价的最愚蠢且最危险的说法 /322
股价已经下跌这么多了,不可能再跌了 /323
你总能知道什么时候一只股票跌到底了 /325
股价已经这么高了,怎么可能再涨呢 /327
股价只有3美元,我能亏多少呢 /329
最终股价会涨回来的 /330
黎明前总是最黑暗的 /331
等到股价反弹到10美元时我才会卖出 /332
我有什么可担心的,保守型股票不会波动太大 /332
等的时间太长了,不可能上涨了 /333
看看我损失了多少钱,我竟然没买这只大牛股 /336
我错过了这只大牛股,我得抓住下一只这样的大牛股 /337
股价上涨,所以我选的股票一定是对的;股价下跌,所以我选的股票一定是错的 /337
第19章 期权、期货与卖空交易 /340
期权、期货交易 /340
卖空股票 /345
第20章 5万个专业投资者也许都是错的 /348
对投资充满信心 /348
本部分要点 /361
后记 马里兰之旅的感悟 /364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推荐序一(张志雄)
推荐序二(张荣亮)
译者序
序 言
平装本序言
引 言 想多赚钱就买股票吧/1
第1章 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8
第2章 周末焦虑症/24
第3章 基金选择之道/39
第4章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80
第5章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中期/105
第6章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晚期/127
第7章 艺术、科学与调研/161
第8章 零售业选股之道:边逛街边选股/173
第9章 房地产业选股之道:从利空消息中寻宝/186
第10章 超级剪理发记/205
第11章 沙漠之花:低迷行业中的卓越公司/211
第12章 储蓄贷款协会选股之道/226
第13章 近观储蓄贷款协会/240
第14章 业主有限合伙公司:做有收益的交易/259
第15章 周期性公司: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274
第16章 困境中的核电站:CMS能源公司/287
第17章 山姆大叔的旧货出售:联合资本公司Ⅱ期/300
第18章 我的房利美公司纪事/308
第19章 后院宝藏:共同基金之康联集团/323
第20章 餐饮股:把你的资金投入到你的嘴巴所到之处/328
第21章 6个月的定期检查/335
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360
后记/365
译者序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典藏版)---------------------------
本书出版后不久,作者彼得·林奇接到一个电话:“我是奥马哈的沃伦·巴菲特,我刚刚读完你的书,我非常喜欢。”
为什么连世界第二大富翁、当今最伟大的投资者巴菲特都会如此盛赞本书呢?
1989年,在担任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麦哲伦基金经理期间,彼得·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了本书,以鼓励他们的信心并向他们提供基本的投资知识。林奇本人也没有想到本书竟然在随后的10年间会重印30次而且销量超过了100万册。林奇在2000年对本书进行了修订,推出了千禧版。十几年来,本书已经在全球畅销数百万册,是最畅销也是最受业余投资者欢迎的投资经典名著之一。
本书告诉我们如何做好股票投资的充分准备,如何从生活和工作中开始寻找你最喜爱的上市公司股票,如何分析上市公司的业务、财务、股票等基本面情况以及如何正确认识股价的波动,你在股票投资中想要知道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怪不得连最著名的投资大师巴菲特都会说:“如果我要送给我孙子生日礼物,我就买彼得·林奇的书给他们!”
为什么全球数以百万的业余投资者会如此推崇本书,将其视为所有业余投资者必读的一本股票投资经典呢?
因为这是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专门给业余投资者写的最浅显易懂又最实用有效的一本股票投资指南。
第一,本书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富达基金公司麦哲伦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所写的一本投资名著。
林奇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1977年林奇接管麦哲伦基金,1990年急流勇退宣布退休。在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他创造了一个投资神话!在人们的眼中,他是一个选股天才,他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他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的投资报酬率,13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投资收益率高达29倍。1977年投资人如果投资1万美元买入麦哲伦基金,那么在彼得·林奇的管理下,1990年将增值到29万美元。他掌管的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彼得·林奇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之于篮球,邓肯之于现代舞蹈,他把整个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把选股变成了一门艺术。
第二,林奇写作的本书是一本最能鼓励业余投资者战胜专业投资者信心的福音书。
一般业余投资者在进入股市时面对经过多年专业教育和训练并且资金实力庞大、研究水平很高的专业投资者总是感到非常胆怯,甚至总想了解专业投资者的动向,总想听他们的建议跟风搭便车,而林奇告诉我们,其实在投资中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的优势要大得多。“在本书中我要告诉读者的第一条投资准则是,千万不要听信任何专业投资者的投资建议!在投资这一行20年的从业经验使我确信,任何一位普普通通的业余投资者只要动用3%的智力,所选股票的投资回报就能超过华尔街投资专家的平均业绩水平,即使不能超过这些专家,起码也会同样出色。”业余投资者没有专业投资者那样内部或外部的各种限制和监管,也没有投资理论和教条的束缚,更有机会在生活中早于专业投资者好几年发现最有成长性的好公司,从而有机会提前买入上涨数十倍的大牛股。林奇将他本人能够取得远远超过其他基金管理人的秘诀归结于:“我想要买入的股票恰恰是那些传统的基金经理人想要回避的股票。我将继续尽可能总像一个业余投资者那样思考选股。”
第三,林奇在本书中为业余投资者系统地讲述了一套最实用有效的股票投资策略。
林奇在本书一开始就做出保证:“在此,本书的作者,作为一位专业投资者,我郑重承诺,在本书以下部分,我将与读者共同分享本人投资成功的秘密。”最成功的基金经理林奇在本书中系统地讲述了他的选股策略,他自身的伟大成就是这套投资策略行之有效的最强有力的证明。本书出版11年后的2000年林奇在给本书的千禧版所写的序言中说:“我仍然坚信,那些帮助我在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成功的投资理念仍然适用于如今的股票投资。”
彼得·林奇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生活常识来教导我们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选股。林奇身为基金经理人坦承:如果你平时在自己工作的场所或者附近的购物中心能够保持一半的警觉,就可以从中发现表现非常出众的优秀公司,而且你的发现要远远早于华尔街的投资专家。任何一位随身携带信用卡的美国消费者,实际上在平时频繁的消费活动中已经对数十家公司进行了大量的基本面分析,如果你正好就在这个行业工作,那么你对这个行业的公司进行分析就更加如鱼得水了,你日常生活的环境正是你寻找“10倍股”的最佳地方。在富达公司工作期间,我一次又一次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又一个10倍股。林奇将股票分为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困境反转型、隐蔽资产型6大类,并逐一分析各自的不同特点,总结出10倍股的13个特点,提醒投资者应该小心避开6种危险股票,并告诉投资者如何构建投资组合,应该持有多少股票最为合理,何时应该买入股票,何时应该卖出股票,从而为业余投资者提供了一套选择大牛股、获得最高长期投资收益率的系统方法和准则。
第四,林奇写作的本书是一本最简明易懂、为业余投资者讲述投资基本知识的投资入门书籍。
. 林奇告诉我们如何从证券公司营业部、打电话给上市公司、参观访问、与公司证券部人员交流、年报等多种渠道,获得和专业投资者一样多甚至更加真实、更加完整的信息,这是正确决策的根本前提。林奇用最平实易懂的语言、精彩的比喻、只需小学水平的简单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案例为业余投资者讲述如何利用每股账面价值、市盈率、现金流量、股息、隐蔽资产、存货等各种指标进行投资分析,即使对投资一窍不通的业余投资者也能很快心领神会。林奇告诉我们:“这些投资者个人的准备工作,同知识以及研究分析工作同样重要,正是它决定了业余投资者在选股上成为一个一胜再胜的成功者还是成为一个一败再败的失败者的关键因素。最终决定投资者命运的不是股票市场,甚至也不是上市公司,而是投资者自己。”
第五,林奇在本书中最精辟、最深刻地分析了业余投资者常见的投资心理误区,能够帮助投资者避开导致亏损严重的投资陷阱。
林奇忠告业余投资者要在买好住房、存够生活必需支出之后再将闲钱用于股票长期投资;林奇将卖出赚钱的股票却死抱住亏钱股票的行为比喻为“拔掉鲜花浇灌野草”;林奇用鸡尾酒会理论形象地告诉我们在每个人都谈论股市时反而是最危险的时候,在每个人都不愿谈论股市时反而是最安全的时候;林奇告诉我们在他从事投资的几十年里他本人和那么多的专家没有一个人能够预测股市,所以千万不要预测股市;林奇纠正了我们12种关于股票价格最危险、最愚蠢的说法,告诉我们股价已经下跌这么多了还有可能再跌到零,股价已经涨得这么高了还有可能再涨几倍,每股股价即使只有3美元,如果亏到零也是亏损100%,最终股价往往不能像大家所想的那样涨回来,只是因为股价上涨并不意味着你是对的,只是因为股价下跌并不意味着你是错的;林奇还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在权证等期权期货交易上进行愚蠢的投机,他本人从来没有投机过期货和期权。这些都是金玉良言,能够帮助业余投资者避开投资陷阱,逢凶化吉。
业余投资者阅读林奇的这本投资经典名著,可以一举多得:最成功的基金经理成为你的投资导师,增强自己发挥自身优势战胜专业投资者的信心,系统掌握一套实用有效的选股准则,非常轻松地学习简单易懂的股票基本面分析知识,深刻认识和避免容易产生的投资心理误区。既然如此,何乐而不读林奇的这本好书呢?
彼得·林奇在本书最新的千禧版序言中最后写道:“对于未来10年我的投资建议是,继续寻找未来的大牛股。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业余投资者都有可能找到一只大牛股。”
还等什么,快来阅读本书,和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一起寻找我们自己的上涨10倍的大牛股吧!
我们非常荣幸能有机会翻译彼得·林奇的这本投资经典名著,在这里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编辑给了我们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并在翻译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帮助。
愿本书能够帮助各位业余投资者取得超过专业投资者的良好投资业绩。欢迎各位读者来信指正和交流。
刘建位徐晓杰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林奇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林奇1977年接管麦哲伦基金,1990年急流勇退宣布退休。在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平均复利收益率达到29%,总投资收益率高达27倍,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基金业绩的神话。在人们的眼中,林奇是一个选股天才,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林奇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之于篮球,“老虎”伍兹之于高尔夫;他将整个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把选股变成了一种艺术。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管理着140亿美元基金的专业投资者,1990年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了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讲述一套简单易懂的业余投资者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战胜专业投资者的投资成功之道。连林奇本人也没有想到这本书竟然在随后的10年间重印了30次并且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最畅销也最受业余投资者欢迎的投资经典名著
之一。
3年之后,即1993年,林奇又出版了一本《战胜华尔街》,本书又成为当年美国第一畅销书。
林奇的这本新书《战胜华尔街》究竟有什么不同凡响之处,竟会让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对它如此钟爱有加呢?这也正是我读此书时的疑问。
读过之后,我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本书之所以会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关键在于它记录了林奇本人是如何具体实践自己的投资方法的,它讲述了具体如何选股,如何管理投资组合,从而连续13年战胜市场。可以说,本书是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林奇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
本书最重要也最精彩的部分是第4~6章,这是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的投资自传。
在这一部分,林奇回顾了在1977~1990年自己管理麦哲伦基金的传奇历程的三个阶段:从0.18亿美元到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美元到10亿美元的中期以及从10亿美元到140亿美元的晚期。这部分让我明白了林奇之所以能够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3个主要原因。
(1)林奇比别人更加能够吃苦
林奇每天早晨6:05就出门;一天要看的资料有3英尺
四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很晚才回家,连周六也要待在办公室看资料,而不是在家陪妻子和女儿,甚至晚上睡觉做梦梦见的也是股票而不是妻子。
(2)林奇比别人更加重视调研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林奇对上市公司的访问量(包括上市公司到富达访问、林奇到上市公司实地访问以及参加投资研讨会)逐年上升,1980年214家,1982年330家,1983年489家,1984年411家,1985年463家,1986年高达570家。林奇发现,如果长此以往的话,即使用上所有的周末和假日,他平均每天也差不多要访问两家上市公司。林奇最强调的是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自己不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仔细的基本面分析,那么拥有再多的股票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也没用。”
1英尺=0.3048米。——译者注
(3)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
林奇强调:“在选股上,灵活性是关键,因为在股市上总是能找到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林奇从早期的重点选择小盘快速成长股,到后期重仓投资大盘蓝筹股,尤其是汽车公司这样的周期股,并进军海外市场,投资外国上市公司股票,林奇不断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基金规模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选股策略。同时,林奇从早期的频繁买卖换股,到后期的长期持有,不断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管理策略。
本书最实用的部分是第7~21章,这是林奇特意为投资者提供的21个选股经典案例,可以说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指南。
他用占全书一半多的篇幅,记录了1992年自己在《巴伦周刊》推荐的21只股票的选股过程,其中包括给上市公司打电话、思考、计算等。其中最详尽的是第18章对房利美的分析。
这一部分的重要意义在于,林奇讲述了他从麦哲伦基金经理的位置上辞职以后,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他本人具体是如何选股的。此外,林奇也用实际案例告诉我们,对于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分别应该抓住哪些要点。
在本书中,林奇之所以用这么长的篇幅来描述自己作为基金经理的选股过程和选股案例,是想告诉大家:“选股根本无法简化为一种简单的公式或者诀窍,根本不存在只要照葫芦画瓢一用就灵的选股公式或窍门。选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但是过于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非常危险的。”林奇这样总结他的选股方法:“我选股的方法是艺术、科学加调查研究,20年来始终不变。”
也许有些人会说: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按照林奇说的那样做,进行详细的阅读分析和大量的调查研究,那么选股数量简直太
少了!
林奇告诉我们,选股成功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作为一个业余选股者,根本没必要非得寻找到50~100只能赚钱的好股票,只要10年里能够找到两三只赚钱的大牛股,所付出的努力就很值得了。资金规模很小的投资人可以利用(5股原则),即把自己的投资组合限制在5只股票以内,只要你的投资组合中有一只股票上涨10倍,那么即使其他4只都没有涨,你的投资组合总体上也能上涨3倍。”
看过林奇的上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你会明白选择一只大牛股对你的投资组合有多么重要,你会知道自己能够学习到的林奇选择大牛股的方法是什么。而看过林奇这本《战胜华尔街》之后,你就会明白林奇本人在管理麦哲伦基金时是如何选择出一只又一只大牛股的,你还能看到林奇辞职后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如何选股的21个详细经典案例。可以说,林奇的这本《战胜华尔街》,既是一个世界上非常成功的基金经理的选股回忆录,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实践教程和案例集锦。
林奇在讲述自己选股心得的过程中,还总结出了21条投资法则,并在本书最后归纳为“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这些都是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凝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手把手教你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最大又最安全的大牛股。相信这些肯定能够帮助你在股市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林奇之所以用心良苦地把自己一生的投资经历和具体的选股过程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是想告诉我们,在选股上,业余投资者只要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在选股方面就完全能够比华尔街的专业投资者做得更好。
在此,我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使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翻译本书,希望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业余投资者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林奇先生的成功选股之道,让自己的选股业绩比专业投资者更加优秀。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与徐晓杰翻译了本书序言和第1~12章及书后的“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其余章节由吴炯、李国平、梁彩云完成。欢迎大家来信交流指正。
刘建位
第五,林奇在本书中最精辟、最深刻地分析了业余投资者常见的投资心理误区,能够帮助投资者避开导致亏损严重的投资陷阱。
林奇忠告业余投资者要在买好住房、存够生活必需支出之后再将闲钱用于股票长期投资;林奇将卖出赚钱的股票却死抱住亏钱股票的行为比喻为“拔掉鲜花浇灌野草”;林奇用鸡尾酒会理论形象地告诉我们在每个人都谈论股市时反而是最危险的时候,在每个人都不愿谈论股市时反而是最安全的时候;林奇告诉我们在他从事投资的几十年里他本人和那么多的专家没有一个人能够预测股市,所以千万不要预测股市;林奇纠正了我们12种关于股票价格最危险、最愚蠢的说法,告诉我们股价已经下跌这么多了还有可能再跌到零,股价已经涨得这么高了还有可能再涨几倍,每股股价即使只有3美元,如果亏到零也是亏损100%,最终股价往往不能像大家所想的那样涨回来,只是因为股价上涨并不意味着你是对的,只是因为股价下跌并不意味着你是错的;林奇还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在权证等期权期货交易上进行愚蠢的投机,他本人从来没有投机过期货和期权。这些都是金玉良言,能够帮助业余投资者避开投资陷阱,逢凶化吉。
业余投资者阅读林奇的这本投资经典名著,可以一举多得:最成功的基金经理成为你的投资导师,增强自己发挥自身优势战胜专业投资者的信心,系统掌握一套实用有效的选股准则,非常轻松地学习简单易懂的股票基本面分析知识,深刻认识和避免容易产生的投资心理误区。既然如此,何乐而不读林奇的这本好书呢?
彼得·林奇在本书最新的千禧版序言中最后写道:“对于未来10年我的投资建议是,继续寻找未来的大牛股。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业余投资者都有可能找到一只大牛股。”
还等什么,快来阅读本书,和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一起寻找我们自己的上涨10倍的大牛股吧!
我们非常荣幸能有机会翻译彼得·林奇的这本投资经典名著,在这里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编辑给了我们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并在翻译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帮助。
愿本书能够帮助各位业余投资者取得超过专业投资者的良好投资业绩。欢迎各位读者来信指正和交流。
刘建位徐晓杰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林奇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林奇1977年接管麦哲伦基金,1990年急流勇退宣布退休。在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平均复利收益率达到29%,总投资收益率高达27倍,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基金业绩的神话。在人们的眼中,林奇是一个选股天才,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林奇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之于篮球,“老虎”伍兹之于高尔夫;他将整个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把选股变成了一种艺术。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管理着140亿美元基金的专业投资者,1990年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了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讲述一套简单易懂的业余投资者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战胜专业投资者的投资成功之道。连林奇本人也没有想到这本书竟然在随后的10年间重印了30次并且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最畅销也最受业余投资者欢迎的投资经典名著
之一。
3年之后,即1993年,林奇又出版了一本《战胜华尔街》,本书又成为当年美国第一畅销书。
林奇的这本新书《战胜华尔街》究竟有什么不同凡响之处,竟会让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对它如此钟爱有加呢?这也正是我读此书时的疑问。
读过之后,我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本书之所以会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关键在于它记录了林奇本人是如何具体实践自己的投资方法的,它讲述了具体如何选股,如何管理投资组合,从而连续13年战胜市场。可以说,本书是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林奇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
本书最重要也最精彩的部分是第4~6章,这是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的投资自传。
在这一部分,林奇回顾了在1977~1990年自己管理麦哲伦基金的传奇历程的三个阶段:从0.18亿美元到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美元到10亿美元的中期以及从10亿美元到140亿美元的晚期。这部分让我明白了林奇之所以能够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3个主要原因。
(1)林奇比别人更加能够吃苦
林奇每天早晨6:05就出门;一天要看的资料有3英尺
四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很晚才回家,连周六也要待在办公室看资料,而不是在家陪妻子和女儿,甚至晚上睡觉做梦梦见的也是股票而不是妻子。
(2)林奇比别人更加重视调研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林奇对上市公司的访问量(包括上市公司到富达访问、林奇到上市公司实地访问以及参加投资研讨会)逐年上升,1980年214家,1982年330家,1983年489家,1984年411家,1985年463家,1986年高达570家。林奇发现,如果长此以往的话,即使用上所有的周末和假日,他平均每天也差不多要访问两家上市公司。林奇最强调的是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自己不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仔细的基本面分析,那么拥有再多的股票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也没用。”
1英尺=0.3048米。——译者注
(3)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
林奇强调:“在选股上,灵活性是关键,因为在股市上总是能找到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林奇从早期的重点选择小盘快速成长股,到后期重仓投资大盘蓝筹股,尤其是汽车公司这样的周期股,并进军海外市场,投资外国上市公司股票,林奇不断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基金规模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选股策略。同时,林奇从早期的频繁买卖换股,到后期的长期持有,不断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管理策略。
本书最实用的部分是第7~21章,这是林奇特意为投资者提供的21个选股经典案例,可以说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指南。
他用占全书一半多的篇幅,记录了1992年自己在《巴伦周刊》推荐的21只股票的选股过程,其中包括给上市公司打电话、思考、计算等。其中最详尽的是第18章对房利美的分析。
这一部分的重要意义在于,林奇讲述了他从麦哲伦基金经理的位置上辞职以后,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他本人具体是如何选股的。此外,林奇也用实际案例告诉我们,对于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分别应该抓住哪些要点。
在本书中,林奇之所以用这么长的篇幅来描述自己作为基金经理的选股过程和选股案例,是想告诉大家:“选股根本无法简化为一种简单的公式或者诀窍,根本不存在只要照葫芦画瓢一用就灵的选股公式或窍门。选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但是过于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非常危险的。”林奇这样总结他的选股方法:“我选股的方法是艺术、科学加调查研究,20年来始终不变。”
也许有些人会说: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按照林奇说的那样做,进行详细的阅读分析和大量的调查研究,那么选股数量简直太
少了!
林奇告诉我们,选股成功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作为一个业余选股者,根本没必要非得寻找到50~100只能赚钱的好股票,只要10年里能够找到两三只赚钱的大牛股,所付出的努力就很值得了。资金规模很小的投资人可以利用(5股原则),即把自己的投资组合限制在5只股票以内,只要你的投资组合中有一只股票上涨10倍,那么即使其他4只都没有涨,你的投资组合总体上也能上涨3倍。”
看过林奇的上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你会明白选择一只大牛股对你的投资组合有多么重要,你会知道自己能够学习到的林奇选择大牛股的方法是什么。而看过林奇这本《战胜华尔街》之后,你就会明白林奇本人在管理麦哲伦基金时是如何选择出一只又一只大牛股的,你还能看到林奇辞职后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如何选股的21个详细经典案例。可以说,林奇的这本《战胜华尔街》,既是一个世界上非常成功的基金经理的选股回忆录,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实践教程和案例集锦。
林奇在讲述自己选股心得的过程中,还总结出了21条投资法则,并在本书最后归纳为“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这些都是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凝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手把手教你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最大又最安全的大牛股。相信这些肯定能够帮助你在股市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林奇之所以用心良苦地把自己一生的投资经历和具体的选股过程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是想告诉我们,在选股上,业余投资者只要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在选股方面就完全能够比华尔街的专业投资者做得更好。
在此,我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使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翻译本书,希望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业余投资者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林奇先生的成功选股之道,让自己的选股业绩比专业投资者更加优秀。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与徐晓杰翻译了本书序言和第1~12章及书后的“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其余章节由吴炯、李国平、梁彩云完成。欢迎大家来信交流指正。
刘建位
前言
---------------------------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典藏版)---------------------------
补上投资这一课
一直以来,美国的初中和高中都忘记了教授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这就是“投资学”,这是美国中学教育体系令人扼腕叹息的缺憾。我们教授历史,却从未涉及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以及公司对于改变和提高我们生活水平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教授数学,却从未谈及如何利用简单的算术帮助我们了解上市公司,推测公司的经营将会成功还是失败,以及我们是否能从持有的股票中获利。
在家政学的教授中,我们会涉及如何缝纫,如何烹饪一只火鸡,甚至如何确定家庭预算,核对支票账本。然而,我们没有教授学生有关尽早开始储蓄才是致富的关键,运用这笔储蓄投资股票才是一个人在购房之外最棒的举措,并且越早开始储蓄和投资越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未来不断提升生活质量。
我们教授爱国主义,可我们提到更多的是军队和战争、政治和政府,但对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企业却提及甚少,殊不知,它们才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没有投资者的资金,就不会有新的公司成立,这意味着无法雇用新的工人。此外,老公司也无法发展,变得更有效率,支付工人更高的薪水。于是,我们所知的这个世界将会面临分崩离析,没有人将拥有工作,美利坚也将从此远离幸运。
然而,在我们自己的课堂里,我们并没有教授经济系统是如何运转的、它的好处是什么,以及你如何能借助它的优势成为一名投资者。
我们完全可以乐在其中地进行投资,因为它很有趣味。学习投资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经历,帮助我们实现富裕的财富人生。然而,大多数人人到中年(即视力开始变糟、腰围开始变粗的年纪)才开始知悉投资的奥妙所在。当然,一旦他们开始发现拥有股票的各种好处,就会叹息不已:早知今日,何不早日投资。
在我们的社会里,男人大都掌握着财政大权,女人只能袖手旁观而且无能为力。其实,对于投资来说,男女皆可。任何人的投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所以,当你听到有人说“他是个天生的投资家”时千万不要相信,因为所谓无师自通只不过是天方夜谭。
金融理财的原理实际上很简单,也很容易掌握。第一项原理就是:储蓄等于投资。把钱放进存钱罐或饼干盒里并不能算是一种投资,但只要你将钱存进银行,进而购买债券或公司股票,那你就是在投资。接受者会用这笔钱去建商店、买房子或新工厂,这样就会产生许多新的就业机会,而新的就业机会意味着为更多的工人提供更多的薪酬。如果融资者也能设法将部分赚来的钱进行储蓄和投资,那么,这一整套储蓄与投资转化的过程将周而复始地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一原理适合于任何家庭、任何公司乃至任何国家。无论是比利时还是博茨瓦纳,中国还是智利,莫桑比克还是墨西哥,通用汽车还是通用电气,你家抑或我家,那些现在就开始储蓄并为将来投资的人,一定会比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更加富裕。为什么美国会富甲天下?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储蓄率。
迄今为止,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你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拥有锦绣前程并收入丰盈。然而,人们不知道的事实是,长期而言,你未来的财富不仅取决于你目前赚多少钱,而且取决于你将多少钱用于储蓄和投资。
花样年华就是开始投资的黄金时间,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续介绍更多。越早开始投资,你所收获的财富将越大。当然,本书所介绍的理财投资知识并不仅仅适合年轻人,它适合各种年龄段的初级投资者,只要他们仍然对股票感到困惑,或仍未有机会开始掌握投资的基本原理。
与父辈相比,人们的寿命已经变得越来越长,这就意味着,人们需要支付生活成本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如果一对夫妇活到65岁,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再活到85岁,如果他们已经活到85岁,那么,他们也有很大的可能活到95岁。为了支付他们的日常开销,他们需要更多的钱,那么,最为确定的赚钱方法就是投资了。
事实上,65岁开始投资也不算太晚。如今65岁的老人,很有可能再活25年,如果投资的话,财富能够继续增长,足以支付往后25年的生活开销。
在你只有15或20岁的时候,很难想象你变成65岁时的生活状况。但是,如果你坚持储蓄和投资,那么,你的钱将以对你有利的方式为你工作50年。如果你50年一直坚持储蓄和投资的话,投资复利的效果将令人惊叹,哪怕你每次储蓄投资的金额都不多。
. 投资得越多,你将越富裕,整个国家也会更加兴旺发达,因为你的投资将帮助更多的企业取得成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典藏版)---------------------------
我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个人投资者的信心,并向他们提供基本的投资知识。谁能想到本书后来竟然会重印30次而且销量超过100万册呢?尽管最新的2000年千禧版与第1版相距已有11年之久,但我仍然坚信,那些帮助我在富达麦哲伦基金取得成功的投资理念仍然适用于如今的股票投资。
从1989年《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出版上市到如今的2000年,这11年的岁月实在让我感慨万千。1990年5月,我离开了麦哲伦基金,当时的评论人士认为我此时离开股市真是聪明之举,当时他们都认为大牛市崩溃已经危在旦夕,因此他们祝贺我选择正确的时机安然脱身。当时看起来这些悲观人士看空后市是理所当然的,那时美国的大银行都迅速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有几家银行不得不最终破产倒闭。当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伊拉克的上空时,股市开始下跌。随着战争爆发,股市经历了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大跌,但是当战争取得胜利后,银行系统转危为安,股市开始迅速反弹。
超级大反弹!从1990年10月以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2400点一路攀升到11?000点,涨幅高达4倍以上,这是20世纪股市最牛的10年。1989年只有32%的美国家庭持有股票或者共同基金,如今这一比例已经接近50%。整个股市已经创造了25万亿美元的新财富,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一幕幕股市发财致富的奇迹正在上演。如果长此以往,就会有人借鉴过去的那本畅销书《邻家的百万富翁》来写一本《邻家的亿万富翁》。
在这些新财富中投资于共同基金的有4万亿美元之巨,而在1989年投资于共同基金的资金仅有0.275万亿美元。由于我本人管理着一家基金,所以潮水般涌来的资金对我们这些基金管理人来说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这一现象肯定也同时说明许多业余投资者在选股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如果在这个行情最好的大牛市中,业余投资者自己选股的投资业绩非常出色的话,他们怎么会把资金从股票投资转移到基金投资上来呢?也许本书所阐述的投资理念可以将那些在选股上陷入迷途的投资者引上一条正确的投资成功之路。
从麦哲伦基金管理公司辞职后,我从一位机构投资者转变成一位个人投资者。在慈善事业方面,我提供奖学金资助所有信仰宗教的贫民区孩子进入波士顿天主教学校读书。此外,我还在富达基金公司兼职,担任基金托管人以及年轻的研究分析人员的顾问和培训老师。最近我的空闲时间至少增加了30倍,这使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我的家人,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或者一起去国外旅游。
对我个人的事情已经说得够多了,现在让我们回到我最感兴趣的话题——股票上来。从1982年8月的大牛市行情开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了15倍,我们目睹了美国有史以来股市最大的上涨幅度,用林奇的话来说,整个股市成了一只上涨了15倍的“15倍股”(fifteenbagger)。各种成功的公司股票上涨15倍对我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但是股市整体上涨15倍实在让我目瞪口呆。想想看:1929~1982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只不过上涨了4倍,也就是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才从248点上升到1046点!此后股价上涨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2500点到5000点上涨了1倍用了8.33年的时间,而从5000点到10?000点上涨1倍只用了3年时间。1995~1999年,我们见到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牛市行情:连续5年股票投资收益率都在20%以上,而在以前市场从未有过连续两年以上股票投资收益率超过20%的记录。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第一次掌舵麦哲伦基金时,正值股市低迷时期,当时无论哪一方都难以想象,华尔街有史以来最牛的大牛市行情会让其信奉者盈利如此之巨,同时也让其怀疑者损失如此之巨。那时在股市的低点,那些严重受挫的投资者不得不一再提醒自己熊市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这些投资者必须耐心持有股票和共同基金长达15年之久,才能等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其他指数重新回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水平。现在我们应该提醒自己牛市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在熊市和牛市这两种市场走势中投资者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在本书中我谈到,1984年AT&T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分拆也许是那个时代股市最重要的发展动力,现在则是互联网。迄今为止,可以说我已经完全错过了互联网的投资机遇,这主要是由于一直以来我都是技术恐惧者(technophobic)。我个人的经验表明,一个投资者要想获得成功并不需要赶潮流。事实上,我所知道的绝大多数伟大的投资者(首当其冲的就是沃伦·巴菲特)都是技术恐惧者。他们从来不会购买自己不了解其业务的公司股票,我也同样如此。我了解Dunkin’Donuts甜甜圈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情况,这就是这两只股票出现在我的投资组合中的原因。我了解银行、储蓄贷款协会(banks,savings-and-loans)以及与其关系紧密的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FNMA),但是我不会上网。我从不在网上冲浪或者在网上聊天,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专家的帮助(有时这种帮助来自我的妻子或孩子),我在电脑上连网页都找不到。
1997年感恩节假期里,我和一位非常喜欢上网的朋友在纽约一起喝蛋奶酒(eggnog)。当我跟他说卡罗琳非常喜欢悬疑小说家多萝西·塞耶斯(Dorothy Sayers)时,这位朋友在旁边的电脑上敲了几下键盘,马上就把塞耶斯的全部书目列了出来,并附有读者的评论以及1~5星的评级(在文学作品网站上作者也和基金管理人一样被评级)。我为卡罗琳买了4本塞耶斯的小说,精心挑选了包装的彩纸,这样就完成了我的一项圣诞礼物采购,这使我第一次认识了亚马逊网上书店(Amazon.com)。
在本书中,你将会读到我是如何在吃饭或购物时发现了一些表现最成功的大牛股的,有时这种发现要远远早于那些专业选股者。由于亚马逊书店开在网上而不是市郊购物中心,以至于我这个不会上网的人忽视了它的存在,但是亚马逊书店的经营模式并没有超出我的理解范围,网上书店的业务和干洗店一样容易理解。1997年,亚马逊书店股价相对于其发展前景而言还比较合理,并且财务状况良好,但当时我的头脑不够灵活,没能透过这种新生的网上购物方式看到新的投资机遇。如果当时我不嫌麻烦地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可能就会发现这种新型购物方式的巨大市场潜力以及亚马逊书店抓住这一机遇拓展市场的能力。哎,可惜我没这样做。仅仅1998年一年间,亚马逊的股价就上涨了10倍(用林奇的话说这是一只10倍股)。
亚马逊书店只是其中之一,至少有500只网络公司(dot.com)股票创造了神话般的惊人涨幅。现在,在高科技和网络股领域内,一家公司新上市的股票上涨10倍所用的时间比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写出一本新的恐怖小说的时间还要短,这已经不算什么稀奇的了。投资这类股票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耐心。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一家公司只有盈利不断增长才能达到10亿美元的市值规模,而如今即使一家网络公司没有任何盈利,有时甚至连收入都没有,公司也可以达到10亿美元的市值。现在“市场先生”(Mr.Market,一个虚构的股票市场整体的代表人)不会花费时间等待一家新生网络公司在现实生活中证明自身的实力后才高价买入,而在过去那个时代里,沃尔玛公司或家得宝公司用业绩证明自己的实力之后其市值才会有很大的增长。
对于现在热得发烫的网络股来说,基本面已经成为老掉牙的陈词滥调(old hat,“老掉牙”这个词本身就是老掉牙的,我用这个词表明我本人就是一个老掉牙的老古董)。只要在公司的名称中出现了仅仅一个“dot”和一个“com”,而且其后面隐藏着令人兴奋的概念,就足以使如今十分乐观的投资者为公司未来10年的增长和繁荣提前支付更高的股价。这些未来主义者的“基本面分析”随着每一次成交价格的上升而更加乐观,后来的投资者报出的买价也节节攀升。
根据玛莎拉蒂(Maserati)牌豪华汽车在硅谷的销售情况可以判断,网络公司给领导公司股票公开上市的企业家和及时高价脱手的早期股票买入者带来了巨额回报。但是,我想对那些在股票价格高涨后才买入的人敲响警钟:这些网络公司过高的股价已经反映了未来数年盈利迅速增长,而这种增长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那么投资者以如此之高的价格买入这些网络公司的股票是否值得呢?从我提出这一问题的方式,你可能已经知道我的答案是“不值得”。很多新发行的网络股在上市交易的第一天股价就上涨了2倍、3倍甚至是4倍。除非你的经纪人能够在为你申购新股时以最初的发行价分配到足够的新股份额(由于网络股甚至比美国橄榄球冠军赛“超级碗”(Super Bowl)大赛的门票还要抢手,所以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你将会错失这些新股未来整个涨幅中的大部分涨幅,可能你还会错失全部涨幅,这是因为一些网络股在最初几个交易日中的成交价格会达到很高的水平,而这一高价位也就从此一去不返。
如果你为错失像天主教大赦年这样50年一遇的网络股投资良机而捶胸顿足后悔不已,这时不妨提醒自己,只有极少投资者的盈利水平接近于这些网络股价的整个涨幅。由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根本没有机会用发行价买入股票,因此以发行价为基准来衡量股价的涨幅会误导投资者得出错误的结论,那些在发行抽签时能够幸运中签买到股票的人只是极少数。
尽管我周围有许多投资网络股迅速获利的机会,但我仍然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投资。我的选股基于古老的基本原则:一家成功的公司开拓新的市场时,其盈利增长,其股价也相应随之上涨;或者一家身陷困境的公司经营好转时,股价也会上涨。在林奇的投资组合中,一个典型的大牛股(我也会与大家分享那些让我赔钱的股票)一般要经过3~10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其英雄本色。
由于几乎没有盈利,大多数网络公司的股票不能用常用的市盈率(Price/Earning,P/E,市价比每股盈利)来估值,也就是说市盈率计算公式P/E中至关重要的每股收益“E”的数据根本不存在。在无法计算市盈率的情况下,投资者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另一个随处可见的数据——股价上!我个人认为“股价”是投资者所能追踪到的最没有价值的信息,却又是投资者最普遍追踪的信息。1989年我写作本书时只有有线电视金融新闻网(Financial News Network)电视频道的屏幕下方有一条滚动带显示股票行情,而现在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电视频道屏幕下方都有一条滚动带显示股票行情,其他频道上还会有显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等的小方框,即使那些把电视频道不停换来换去的电视迷也无法避免会一再看到股市收盘价。在流行的互联网门户网站上,你只要点击一下自己设定的自选股投资组合,就可以得到投资组合中每只股票的最新行情。你也可以通过拨打800电话、寻呼机或语音邮件获得股价信息。
对我个人而言,这种枪林弹雨似的无处不在的股价行情显示传递的反而是错误的信息。如果我喜爱的网络公司的股价是每股30美元,而你喜爱的网络公司的股价是每股10美元,那么那些只关注股价的投资者就会认为我所喜爱的那一家公司更好,这其实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投资错觉。今天或者下一周“市场先生”对一只网络公司股票的报价并不能告诉你这家网络公司未来两三年内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拥有最佳的成功机会。如果你只追随一个数据进行投资,那么就追随盈利——当然前提是我们正在讨论的这家公司有盈利。正如你将在下面所看到的,我支持这样一种投资理念:公司盈利迟早决定证券投资的成败与否。关注今天、明天或者未来一周的股价表现如何只会分散投资者的注意力。
互联网还远远谈不上第一个能够改变整个世界的创新。铁路、电话、汽车、飞机和电视都可以说对全人类或者说至少对世界1/4的富裕人口的生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些新行业孵育了许多新公司,但是其中只有极少数的公司生存下来并主导了整个行业,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网络行业上。一两家知名企业将会独霸网络行业的版图,就像过去麦当劳称霸汉堡快餐业和斯伦贝谢横扫石油服务业一样。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那些胜利公司的股东会大赚一笔,而那些落伍者、过气明星、本来应该成功却未能成功的公司股东则会大亏一笔。如果你精明过人地选择了一个大赢家网络公司,那么这就相当于你从此加入了一家每年盈利10亿美元的公司股东富翁俱乐部。
尽管一家典型的网络公司至今仍然没有任何收益,但是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从而形成一个大致的判断:公司未来需要取得多高的盈利才能证明今天的股价是合理的?让我们来分析一个假设的网络公司案例——DotCom.com公司。首先,你计算公司的股票市场价值(market capitalization,缩写为market cap,简称“市值”),即用当前的股价(假定为每股100美元)乘以流通股总数(假定为1亿股),1亿股乘以100美元等于100亿美元,这就是DotCom.com公司的总市值。
无论何时购买股票,你都会盼望着公司市值不断增长。只有当买方支付的买入价格不断提高时,公司的市值才会增加,也才会让你的股票投资升值。同样的道理,DotCom.com公司的股票要成为一只10倍股,首先其市值必须上涨10倍,即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一旦你确定了目标市值,你就得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DotCom.com公司需要盈利多少才能支撑1000亿美元的市值?为了得到一个大致的答案,你可以运用快速增长型公司的平均市盈率进行计算——在目前这个热得发烫的股市中,我们假定这类公司的市盈率是每股收益的40倍。
在此,我要插点题外话。在本书中,我会以麦当劳公司的股票为例,说明投资者以过高的价格买入优秀公司的股票也会变成高风险的投资。1972年,麦当劳的股价被哄抬到高得离谱的50倍市盈率,由于公司盈利无法“达到如此高的预期”,导致股价从每股75美元狂跌到每股25美元,市盈率变成“更符合实际情况的13倍”,此时正是买入麦当劳股票的一次绝好机会。
在本书后面我还会谈到,投资者狂热地买入罗斯·佩罗(Ross Perot)的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s,EDS)股票使其市盈率狂涨到500倍。我对此的解释是,500倍的市盈率意味着“即使EDS公司的每股收益持续保持不变,投资者也需要等上500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最初的投资”。由于有了互联网,一只股票拥有高达500倍的市盈率已经不再让人们那么震惊,更别提50倍的市盈率,或者我们假设案例中DotCom.com公司40倍的市盈率了。
不管怎样,按照40倍的市盈率,我们可以推测,DotCom.com公司必须每年盈利25亿美元,才能使公司总市值达到1000亿美元,而在1999年美国只有33家公司盈利超过25亿美元。因此,如果DotCom.com公司想做到这一点,它就必须成为类似于微软的大赢家公司俱乐部中的一员,果真如此的话,这可真的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商业神话。
我想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结束对这次关于互联网的简短讨论。在互联网热潮中,要避免以高得离谱的股价买入一家未来发展前景虚无缥缈的公司股票而亏得很惨的结局,投资者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投资策略。
第一种投资策略是“铁镐和铁锨”(picks and shovels)投资策略。过去在淘金热潮中,大多数想要成为矿主的淘金者都以失败告终,而那些向淘金者出售铁镐、铁锨、帐篷和牛仔裤的人却发了大财(李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靠李维斯牛仔裤成为大富翁)。现在你还可以应用这一策略,投资于那些从网络交易中间接受益的非网络公司(non-Internet companies)(包裹快递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或者投资于网络交换机和相关设备装置的制造企业。
第二种投资策略是投资于“可以一分钱不花就能拥有其互联网业务”(free Internet play)的公司。这是指投资者买入一家有着真实营业收入和合理股价的非网络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将网络业务渠道嵌入传统业务渠道之中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使投资者支付的股价只相当于非网络业务的价值,而与此同时不花一分钱就拥有了相关的网络业务。我不再一一列举这些公司的名称,你可以自行寻找,但是可以不花一分钱就拥有其网络业务的公司已经引起了我的注意。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目前市场上一家非网络公司整体价值为8亿美元,那么这家公司羽翼未丰的网络业务在其实力得到证实之前市值就高达10亿美元。如果这家公司网络业务的发展能够达到预期水平,那么投资回报将会非常丰厚——这家公司会将其网络业务“分拆上市”(spin off)从而使网络业务的股票单独上市进行流通交易。或者如果公司在网络业务上的冒险并不成功,但是由于网络业务只是公司日常业务的一个补充而已,因此其股价也不会怎么下跌,仍然可以保护投资者不会损失太大。
第三种投资策略是投资于因互联网发展而“附带受益”(tangential benefit)的公司,指传统的“砖瓦+水泥”(brick and mortar)的实业公司通过使用互联网而削减了成本,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经营效率,从而实现了盈利能力的大幅增长。早在上一代,超市就已经安装了扫描仪,这不仅减少了超市中的偷窃行为,还能够有效地控制存货,让超市连锁店受惠巨大。
展望未来,互联网以及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相关行业将会创造一些伟大的商业成功传奇,但对此我们往往期望过高而导致定价高得离谱。那些目前市值5亿美元的公司股票未来可能会让你大赚一笔,而那些目前市值已经高达100亿美元的公司股票却可能会跌到一文不值。当期望变成现实的时候,那些大赢家才会比现在更加显而易见。明白这一道理的投资者在能够确认一家公司肯定是一个大赢家之后再投资也不迟。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微软公司的情况,这是一家被我错过的股价上涨了100倍的超级大牛股。微软、思科及英特尔这三家所向披靡的高科技霸主几乎从公司成立一开始收益就爆发性地增长。微软公司的股票在1986年以每股15美分的价格上市,上市3年之后你仍然可以用每股不到1美元的价格购买微软股票,但从此以后微软股价上涨了80倍。(在此期间该公司进行了几次股票分割,实际原始股从未曾以15美分的价格出售过,这只是复权价格。)如果你坚持密苏里州人“眼见为实”(Missouri“show me”)的原则,直到亲眼看到微软的业绩才肯相信,那么你可以在微软的Windows 95大获成功后再去购买它的股票,即使如此你的投资仍然能够增长7倍。你不必是一名程序员就会注意到你看到的所有电脑使用的全部都是微软的软件,除了苹果电脑之外,所有的新电脑都安装了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苹果电脑公司的上诉也以失败而告终。使用视窗操作系统的电脑越多,为微软视窗系统而不是为苹果操作系统编写程序的软件开发人员也就越多。苹果公司的市场份额被微软挤得越来越小,最终只能占据一个小小的市场角落,其市场占有率仅为7%~10%。
同时,使用微软系统的电脑厂商(戴尔、惠普、康柏、IBM等)为了提高产品的销量打起了激烈的价格战。无休无止的竞争使电脑厂商的盈利下降,而微软却丝毫不受影响,因为比尔·盖茨的公司并不生产电脑硬件,它只出售使电脑运行的软件。
思科公司是另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超级大牛股,自从1990年思科股票上市以来,其股价上涨了480倍。同样由于我不会上网的原因,我也错过了这样一家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的网络公司,但是肯定有很多投资者注意到了思科。大多数公司花钱让思科公司帮它们进行电脑联网,大学也花钱让思科公司为学生宿舍安装网络系统,学生、老师以及来学校参观的家长可能都已经注意到了思科的快速发展情况,可能他们中的一些人回家后对思科进行了仔细研究,然后买入了思科的股票。
以上我讨论微软和思科是为了举出一些现代的案例来说明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只要在工作场所、购物中心、汽车展览厅、饭店,或者其他任何地方发现一家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公司时留心观察公司最新的发展情况,业余投资者就能寻找到一只未来能赚大钱的大牛股。在我阐述这个观点时,有一点需要特别予以澄清。
查尔斯·巴克利(Charles Barkley)是一位由于口无遮拦而出名的篮球明星,他曾经公开声明在他本人写的自传中他本人说的话被错误地引用了。我并非在此公开声明在我本人写的这本书中我本人说的话被错误地引用了,而是在关键的一点上我的话被大家误解了。下面是我对这些误解所做出的声明:
彼得·林奇从来没有建议过仅仅因为喜欢在某家商店买东西你就应该购买它的股票,也没有建议过仅仅因为某家厂商生产你最喜欢的产品或者因为你喜欢某家饭店的饭菜就应该购买它们的股票。喜欢一家商店、一件产品或者一家饭店是对一家公司产生兴趣并将其股票列入你的研究名单的一个很好的理由,但这并不是购买这家公司股票的充分理由!在你还没有对一家公司的收益前景、财务状况、竞争地位、发展计划等情况进行充分研究之前,千万不要贸然买入它的股票。
如果你拥有一家零售业公司的股票,分析这家公司的一个关键点是要确定该公司的扩张阶段是否即将结束——我将其比喻为棒球比赛的“最后一局”(late innings)。当Radio Shack公司或玩具反斗城公司(Toys“R”Us)只在全美10%的地方设立分店时,与它们已经在全美90%的地方设立分店时相比,其发展前景当然大不相同。你必须留意什么才是公司未来的增长之源,并且预测公司的增长速度何时可能会放慢下来。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无法动摇我的信念,我始终坚信一般业余投资者比专业基金管理人在投资上拥有更大的优势。1989年时专业投资者比业余投资者能够更快地得到更好的信息,但是如今这种差异已经不存在了。10年前业余投资者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渠道获得上市公司的信息:上市公司、《价值线》(Value Line)或者标准普尔公司的研究报告、业余投资者开户的证券公司内部分析师撰写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由公司总部寄出,业余投资者往往要比专业投资者晚好几天才能得到这些报告。
现在,一系列的分析师研究报告在网上随处可得,任何一个上网的投资者都可以随意上网浏览这些报告。有关你喜爱的公司的预警信息可以自动发到你的电子信箱中。你可以发现公司职员是否在买卖自己公司的股票,或者证券公司是否已经将某一只股票的推荐评级进行了调高或调低。你可以使用定制的筛选功能搜索具有某些特征的股票。你可以追踪各种类型的共同基金,比较它们的历史业绩,找出基金十大重仓股。你只要点击“简报小册”(briefing book)上的标题就可以链接到《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和《巴伦周刊》(Barron’s)的网站,马上就能看到几乎所有上市公司的简要快评,你还可以从这里进入Zack’s投资研究公司的网站,并可以看到跟踪某一只特定股票的所有分析师的评级情况汇总。
再一次感谢互联网的出现,它使得中小投资者买卖股票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就像1975年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一样。网上交易的快速发展迫使传统的证券公司进一步降低佣金和交易费用,从而使在20年前随着折扣经纪人(discount broker)的出现而出现的交易费用降低趋势进一步延续。
你可能很想知道,离开麦哲伦基金管理公司后我的投资习惯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就是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跟踪数千家公司,而是只跟踪大约50家公司。(我继续在各种基金会和慈善机构的投资委员会中任职,但是在所有这些机构中我们都是雇用投资组合经理人来负责选股工作。)那些总是追赶潮流的投资者(trendy investor)也许会认为林奇的投资组合中的股票应该属于新英格兰古代文物协会(New England Society of Antiquities)的成员。我的投资组合中包括一些储蓄贷款协会的股票,那是在它们一度变得不再受人青睐时我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入的。储蓄贷款协会的经营非常出色,直到现在我手中还继续持有其中一些协会的股票。(卖掉那些长期的大牛股时,你要将收益的20%向美国国家税务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IRS)纳税,这相当于遭受了一次下跌20%的熊市打击。)我手中还有几只从20世纪80年代起持股至今的高成长公司的股票,另外还有几只从70年代持股至今的股票,这些公司的业务仍然兴旺发达,其股票价位看起来也相当合理。此外,我的投资组合中还有投资业绩很差的严重套牢股票,目前其卖出价格远低于我当初的买入价格,我继续持有这些表现令人失望的股票并不是因为固执或者怀旧,而是因为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相当不错,我认为这意味着其股价上涨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那些目前卖价低于过去买价的严重套牢股票让我想到一个重要的观点:你没有必要在所选择的每一只股票上都赚钱。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一个投资组合中10只股票中有6只股票能够赚钱的话就会产生十分令人满意的投资业绩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你的损失底线不可能超过你在每一只个股上投资的总和(其股价不可能低于零),而你可能获得的收益上限却没有任何限制,可能是无穷大。将1000美元投资于一只目前卖价低于过去买价的老爷车股票,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损失1000美元,而将1000美元投资于一只高回报的股票,几年之后你也许会赚到10?000美元、15?000美元、20?000美元甚至更多。投资者只要挑选到少数几只大牛股就能够获得一生的投资成功,因为你从这几只大牛股上获得的盈利会远远超过在那些表现不尽如人意的股票上所遭受的损失。
让我来给大家看看有关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和通用电气公司的最新资料,我并没有购买这两家公司的股票,但在本书中我讨论了这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都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投资经验和教训。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股票是一只年老体衰的蓝筹股,从1960年以来股价一直在下跌,看起来这家一度非常辉煌的老牌公司跟一家刚刚起步的经营十分不稳定的新公司一样,再也不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很好的回报了。曾是美国全球影响力象征之一的伯利恒钢铁公司股票的表现让投资者非常失望,1958年它的股价为每股60美元,到了1989年跌到了每股17美元,股价的大幅下跌使得它的忠实股东和那些自以为拣到了便宜货想要借机大赚一笔的投机者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从1989年开始,它的股价又开始大跌,从每股17美元一直跌到每股只有几美元,这再次证明一只低价位股票的股价总是能够跌到更低的价位。也许有那么一天,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股价会再涨回来,但这样的假设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并非一种正确的投资态度。
在一个全美播出的电视节目中我曾向投资者推荐过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其股价曾经上涨了10倍),但是在本书中我认为通用电气公司的规模(股票市值为390亿美元,年度盈利30亿美元)使其盈利很难快速增长。事实上,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提供优质产品的通用电气公司给其股东创造的股价上涨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这是因为在公司成败转折的关键时刻,远见卓识且精明能干的杰克·韦尔奇领导这家规模非常庞大的企业进入了利润快速增长的发展快车道。韦尔奇最近刚刚宣布退休,这位管理大师在担任CEO期间激励通用电气下属的各个部门达到巅峰表现,利用经营中产生的大量自由现金收购了新的业务以及回购股票。通用电气在20世纪90年代的巨大成功表明,持续关注一家公司的发展状况对于投资来说至关重要。
提到公司回购股票,我们就需要谈一谈股票市场中另一个重要的变化:股息正在像濒危物种一样面临灭绝。在本书中,我会讨论派发股息的重要性,这种历史悠久的回报股东的方式已经像黑脚雪貂的数量一样越来越稀少了。公司不再派发股息会导致两个不利的结果:一是投资者无法通过定期派发股息的支票得到定期的收入;二是在股价下跌没有投资收益时,投资者找不到理由再继续持有该公司的股票。1999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500家上市公司的股息收益率(dividend yield)创下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纪录:只有1%左右。
的确,如今的市场利率水平已经比1989年降得更低了,因此投资者会认为债券收益率和股票股息收益率也会降低。随着股价上涨,股息收益率自然而然将会下降(如果一只价值50美元的股票支付5美元的股息,那么它的股息收益率是10%;如果该股票的价格涨到100美元,那么它的股息收益率就变成了5%)。同时,上市公司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想方设法不断提高股息了。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1999年10月7日)的一篇文章写道:“尽管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公司却越来越不愿意增加股息分红,这种情况十分反常。”在并非很久之前,一家成熟且健康的公司定期提高股息是公司经营兴旺发达的一个信号,公司削减股息或者不能提高股息则是公司经营陷入困境的一个信号。最近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都吝于派发股息,而是像通用电气公司那样用现金回购自家公司的股票。股票数量减少导致每股收益增加,这将最终使股东获得巨大的回报,尽管在出售股票之前股东并不能获得这种回报。
如果说应该由谁为派发股息日渐稀少来负责的话,那么就应该是美国政府,因为美国政府先是对公司利润征税,接着又对公司派发的股息全额征税,因为这是所谓的非劳动所得(unearned income)。公司为帮助自己的股东避开这种双重税收,抛弃了原来的派息政策,开始青睐于回购股票的策略,虽然这种策略使股东们出售股票时缴纳的资本利得税增加了,但是长期资本利得税率只有一般个人所得税率的一半,股东的总体纳税负担相应减少了。
谈到长期投资收益率,在11年的午餐与晚餐宴会演说中,我每年都会提出下面这个问题让大家举手回答:“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是长期投资者?”如今大家的回答可以说是异口同声,每个人都说自己是长期投资者,即使听众中那些只不过持有一两个小时就会抛出的短线当天交易者(day trader)也说自己是长期投资者。现在长期投资如此流行,以至于人们宁愿承认自己是一个吸毒的瘾君子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短线投机者。
股票市场交易信息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的难以获得,发展到80年代后期的容易获得,再后来则又发展为如今的无处不在以至于难以摆脱。如今的人们几乎像追踪自然界真实的天气变化情况一样紧紧地追踪金融市场的天气变化情况:上升、下降、低潮、震荡,无休无止地预测未来市场行情会如何以及应该如何应对。虽然投资者被忠告要从长远考虑,但是每一次在市场震荡时投资者耳边持续不断听到的股市评论使得他们的神经高度紧张而更加关注股市的短期波动。不受股市短期波动的影响而进行操作的投资者面临很大的心理挑战。如果投资者能够远离那些针对最近股市涨跌进行评论的陈词滥调,像查看汽车里的机油那样每六个月左右才查看一次股票价格,他们的投资过程可能就会轻松得多。
没有人能够比我更加坚定地信奉长期投资,但是正如《圣经》中所说的“你想要别人如何待你,你就该如何待人”的黄金法则(golden rule)一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尽管如此,这一代的投资者在上面所提及的所有市场行情调整的过程中始终信念坚定地坚持长期投资而从未中途放弃,他们坚信市场未来的走势看好。根据我过去管理过的麦哲伦基金的赎回情况判断,基金的客户十分聪明地追求长期投资回报而坚持长期持有这只基金,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在1990年由于萨达姆·侯赛因引发战争而造成的熊市中将手中的基金抛出变现。
由于短线当天交易者和一些专业对冲基金经理的频繁交易,现在的股票换手变得异常迅速。198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一个交易时段(trade session)的成交量达3亿股就称得上是令人兴奋不已的天量了,而如今3亿股的成交量只不过是小菜一碟,8亿股的成交量也不过是一个平均数而已。这些当天交易者有没有导致市场行情出现较大的波动呢?关于股票指数的交投非常活跃是否与此有一定关系呢?不管原因到底为何(我认为当天交易者是一个主要因素),频繁的交易的确已经造成市场的波动性越来越大。10年前,在一个交易时段中股价的涨跌幅度超过1%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而如今这种情况在一个月中就会出现好几次。
顺便说一句,指望依靠当天交易这种短线投资来赚钱谋生就像指望依靠赛车和玩21点赌牌谋生一样,机会非常渺茫。事实上,我把当天交易这种短线投资看作在家里玩的卡西诺(casino)纸牌游戏,在家里玩卡西诺纸牌游戏的缺点是要做大量的记录工作。如果你在股市上每天交易20次,那么一年下来要交易5000多次,而且所有的交易情况都必须记录下来并制成报表,然后向美国国家税务局申报纳税,因此当天交易这种短线投资只不过是一个养活了一大批会计人员的游戏。
那些想知道在任何一个交易日股票走势如何的人都会问: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盘是多少点?而我更感兴趣的问题是:上涨股票数目与下跌股票数目之比是多少?这种上涨/下跌比率(advance/decline numbers)更加真实地描绘了当天股市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只有少数股票上涨而大多数股票都在下跌的市场行情中,这一指标最为真实地反映了股市的真实情况。那些购买了“被市场低估”的小盘股或中盘股的投资者由于他们的自作聪明而受到了市场的惩罚。他们为此迷惑不解:为什么当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20%时我买的股票却下跌了呢?答案是:推动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的主要动力是一些大盘股大幅上涨,而不是小盘股和中盘股。
举例说,1998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总共上涨了28%,但是如果再仔细查看一下,你就会发现该指数中的50家市值规模最大的大盘股上涨了40%,而其余450家公司的股价却几乎一动不动。在由网络公司与为网络提供配套服务的公司为主的纳斯达克(NASDAQ)股票交易市场中,也只有12家左右的大盘股成为大赢家,而其他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体而言都是输家。1999年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这些少数大赢家股票偏离大盘单独上涨,其上涨幅度超过了其余大多数公司的下跌幅度,从而带动了整个市场指数的上涨。199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交易的股票中超过1500多只股票让股民赔了钱。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是前所未有的。顺便说一句,我们一般认为标准普尔500指数由大公司所主导,而纳斯达克市场则是中小企业的天堂,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纳斯达克市场中的巨人公司(英特尔、思科和其他一些公司)主导纳斯达克指数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大公司的影响力。
生物技术行业是一个小公司林立的典型行业。我对高科技行业的厌恶情绪使得我过去经常如此嘲笑那些典型的生物技术企业:1亿美元的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博士研究人员多达100位,显微镜多达99台,营业收入却为0。但最近该行业的迅速发展使我不得不为生物技术行业说几句好话,但我并不是要说业余投资者应该选择生物技术类企业的股票,而只是想说在新世纪里生物技术总体而言将会像20世纪的电子技术那样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许多生物技术公司都实现了营业收入,大约36家公司已经产生了盈利,同时另外50家企业也将会实现盈利。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Amgen公司已经成为生物技术板块中一只真正的蓝筹股。在众多的生物技术共同基金中总会有那么一两只值得你用一部分资金进行长期投资。
那些市场评论人士在电台和杂志上铺天盖地地散布把目前的市场情况和早期市场进行比较的言论,例如,“现在的市场情况与1962年十分相似”,或者“这使我想起了1981年的市场”,或者当他们非常悲观时会说:“我们即将再次面临1929年那样的大股灾。”最近流行的这种比较是说股市走势就像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情况,那时小盘股踯躅不前,而大盘股(特别是被极力吹捧的“漂亮50”(Nifty Fifty))却持续上涨。在之后1973~1974年的熊市中,曾经一度牛气冲天的“漂亮50”股价竟然狂跌了50%~80%!这次震动整个股市的暴跌驳斥了所谓大公司可以在熊市中抗跌的理论。
但是如果你一直持有这50家公司的股票长达25年之久(一个比较合理的情况是你被困在一个渺无人烟的荒岛上,根本没有收音机、电视机或者杂志,没有任何人告诉你应该卖掉这些股票),你的投资业绩也并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令人沮丧。经历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这50只股票才最终收回失地,重新上涨到暴跌前的价位,而且后来又上涨了一些。这50只股票组合从1974年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总体涨幅追上并超过了同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涨幅,即使你是以1972年的最高价位买入这50只股票的,你也会大赚一笔。
现在我们又一次看到50只市值规模最大的股票股价上涨得如此之高,以至于那些怀疑者认为“股价高得离谱根本不值得买入”。每个人都在猜测,如今这批最新版的“漂亮50”是否也会步其前辈的后尘像1973~1974年那样被疯狂抛售而狂跌呢?历史告诉我们,市场修正(correction,下跌10%或者更多)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熊市(bear market,下跌20%或者更多)每隔6年会出现一次。从1929~1932年股市大崩盘之后,大熊市(severe bear market,下跌30%或者更多)又发生了5次,因此跟别人打赌说这是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次熊市行情无疑是非常愚蠢之举,这也正是为什么你一定要牢记在心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绝不要用你明年的大学学费、结婚费用或者其他开支的资金来购买股票或者共同基金。这样你就不必在一个大跌的市场中被迫卖掉股票以换成现金来支付不得不支付的必要开支。如果你是一个长线投资者,那么时间最终会站在你这一边。
长期大牛市行情之中的奔牛偶尔也会有几次跌入泥坑。1989年我写作本书时,股市刚刚从1987年的大崩盘中恢复过来,这场美国股市50年来最严重的大跌发生之时,我正好在爱尔兰度假打高尔夫球。这种巧合给我的印象如此深刻,结果后来一直持续到去爱尔兰旅行了十多次之后(经常去爱尔兰是因为我们在当地买了一幢房子),我才确信自己站在爱尔兰高尔夫球场的草地上不会引发另一次股市崩溃的恐慌。游览以色列、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这些英文名字都是以I开头的国家时会让我心里十分紧张,但我分别去以色列和印度旅行过两次,去印度尼西亚旅行过一次,在我这几次旅行期间美国股市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迄今为止,像1987年那样的股市大崩盘行情还没有再次出现,但在1990年,熊市又一次来临,就是在这一年我辞去了富达麦哲伦基金管理公司经理一职。1987年的股市大崩溃让很多人惊恐(两天时间股市就大跌35%,当然会如此),但对我而言,1990年的熊市更让我惊恐,为什么?这是因为1987年时,宏观经济正在持续增长,银行有足够的偿付能力,可以说基本面总体良好,因此我并不恐慌。而在1990年,国家正值经济衰退,规模最大的那些银行处于破产边缘,美国正准备与伊拉克开战,这当然让我十分恐慌,但是战争很快胜利了,经济衰退也结束了,银行恢复了元气,股市则开始了现代历史上最好的一轮上涨行情。最近我们已经经历了四次主要股指下跌10%的情况:1996年春天、1997年夏天、1998年夏天以及1999年秋天。1998年8月,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了14.5%,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跌幅排名第二位的月份。9个月之后股价又一次止跌反弹,后来标准普尔500指数涨幅超过了50%。
我详细叙述这些情况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能够在股市由涨转跌之前及时脱身从而避免损失那就简直太棒了,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人能够准确预测出市场何时会由涨转跌。不仅如此,即使你卖出了股票避开了股市下跌,你如何能够确定你能赶在下一轮的股市上涨行情之前及时再次入市呢?让我们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情况:如果1994年7月1日你投资了100?000美元购买股票,并且5年间你一直持股,那么经过5年你的100?000美元就会升值到341?722美元,但是如果在这5年期间你只持股30天然后就卖出了,而且这30天是这5年间股价涨幅最大的30天,那么你的100?000美元只能升值到153?792美元。可见,在股市中耐心等待更长的时间会让你的投资回报增加一倍还要多。
正如一位非常成功的投资大师所言:“行情看跌的观点总是听起来似乎更加明智。”你总是能够从每天早上的报纸和晚上的新闻报道中找到很好的理由匆匆卖出你的股票。当《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成为畅销书时,莱维·巴特拉(Ravi Batra)所著的《1990年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 of 1990)一书也成了畅销书。自从1982年本轮牛市行情启动时开始,已经有无数文章宣告这次牛市行情将要终结,其中谈到的可能原因包括:日本的经济不景气、我们同中国及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赤字、1994年债券市场的崩溃、1997年新兴市场的崩溃、全球的温室效应、臭氧层遭到了破坏、通货紧缩、海湾战争、消费贷款欠债以及最近的千年虫问题。新年过后的第二天我们发现,千年虫问题成了继最新的怪物哥斯拉电影之后最为严重夸大的一个恐慌事件。
这几年那些认为市场将要转熊的人一起在高喊“股价过高”。对于一些人来说,1989年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达到2600点时股价看起来太高了,而对另一些人来说,1992年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升到3000点以上时股价更是高得有些离谱,1995年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升到4000点以上时,唱反调的人简直成了大合唱。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又一次大熊市的到来,但是即使股价猛跌40%之后,股价水平也要远远高于那些批评家让投资者清仓卖出所有股票时的股价水平。正如我在前面所提到的:“这并不是说根本不存在市场被高估的情况,而是说人们没有必要对此过于担心。”
人们常说,牛市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投资者的担心,但是这种担心永远不会消失。最近我们一起在担心各种各样“想象不到”的大灾难对股市的影响: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末日生物大决战(Armageddon,哈米吉多顿,《圣经》中描述的世界末日善恶决战的战场)、核武器攻击、两极冰山融化、彗星撞击地球等。同时我们也看到发生了一些对我们有益的“想象不到”的好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出现预算盈余;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了17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这足以弥补公众所广泛关注的大公司“瘦身”造成的工作岗位减少的数量,而且还绰绰有余。公司规模的缩小一方面让那些被辞退的员工惊慌失措和烦恼头痛,另一方面也使大量的工人得以解放,从而能够进入那些迅速发展的小公司里从事更让人激动而且生产效率更高的工作。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出数量令人震惊的就业机会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美国拥有全球最低的失业率,而欧洲却继续深受失业的困扰。尽管欧洲的大公司也已经进行瘦身,但是欧洲缺少中小企业来接纳从这些大公司分流出来的失业人员。尽管欧洲的储蓄率比美国更高,而且公民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欧洲的失业率比美国高出两倍还要多。如今欧洲另外一个令人震惊的发展情况是:1999年的就业率竟然比10年前还要低。
股票投资的基本原则非常简单并且永恒不变。股票并非彩票。与每一只股票紧密相关的都是一家上市公司,公司经营有时会更好,有时会更差。如果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比以前更差,那么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会下跌;如果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比以前更好,那么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会上涨。如果你持有一家盈利不断增长的公司的股票,那么你的股票投资回报将会十分丰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公司整体盈利已经增长了55倍,与此同时整个股市也上涨了60倍。尽管在此期间发生过4次战争、9次经济衰退、换了8位总统,并且有1位总统遭到弹劾,但这一切都未能改变股价随着公司盈利增长而不断上涨的势头。
在表1中,你将会看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上投资回报最高的100只大牛股中其中20家上市公司名单,左边一栏的数字表示每家公司投资回报的排名。这100个股市大赢家中的许多高科技企业(例如Helix、Photronics、Siliconix、Theragenics)都没有被列入表1,这是因为我只想展示那些即使是普通投资者也可以发现、研究并利用的投资机会。戴尔电脑是这100只大牛股中表现最牛的一只股票,有谁没有听说过戴尔电脑呢?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戴尔电脑的强劲销售增长以及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早期购买戴尔股票的投资者获得了令人震惊的889倍的回报:一开始投资1万美元购买戴尔股票,最终会得到890万美元的回报。投资者即使不懂电脑也可以看到戴尔、微软或者英特尔公司的发展前景(每一台新电脑上都贴有“Intel Inside”字样的标签);投资者不必成为基因工程师也可以注意到Amgen已经从一家实验室转变成为一家拥有两种最畅销药品的制药公司。
普通投资者能发现嘉信理财(Schwab)这只大牛股吗?这家公司的业务如此成功让人几乎无法忽视。家得宝呢?这家公司继续以很快的速度增长,使其连续两个10年跻身100只大牛股之列。哈雷·戴维森(Harley Davidson)呢?那些平日衣冠楚楚的律师、医生和牙医一到周末都成了骑着哈雷摩托车兜风的风流骑士(easy rider),对于这家公司来说这当然是重大利好消息。Lowe’s公司的发展则完全是家得宝的翻版,谁能预测到这两只回报丰厚的大牛股竟然会出现在同一个十分平凡的行业中呢?Paychex呢?全美各地的中小企业都用Paychex公司的软件来处理工资报表,从而解决了一个一度让人非常头痛的问题。我的妻子卡罗琳就是用Paychex的软件管理我们的家庭基金,而我却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十分重要的投资启示从而错过了这只大牛股。
表1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市20只大牛股①
股票回报排名 交易代码 公司名称 业务 1989年年底投资10 000美元到1999年年底产生的投资回报/美元
1 DELL 戴尔电脑 电脑制造商 8?900?000
6 CCU Clear Channel Comm 广播电台 8?100?000
9 BBY 百思买 零售业 995?000
10 MSFT 微软 技术类 960?000
13 SCH 嘉信理财 证券经纪 827?000
14 NBTY NBTY 维生素及食品供应商 782?000
20 WCOM MCI Worldcom 通信技术 694?000
21 AMGN Amgen 生物技术 576?000
30 PPD Prepaid Legal Services 法律服务 416?000
33 INTC 英特尔 电脑芯片制造商 372?000
34 HD 家得宝 建筑材料供应商 370?000
40 PAYX Paychex 工资报表软件服务 340?000
46 DG Dollar General 折扣零售商 270?000
49 HDI 哈雷·戴维森 摩托车制造商 251?000
52 GPS 盖璞 服装零售商 232?000
69 SPLS 史泰博 办公用品供应商 186?000
75 WBPR 西部银行/波多黎各 银行 170?000
77 MDT Medtronic 药品供应商 168?000
82 ZION Zion’s Bancorp 银行 161?000
87 LOW Lowe’s 建材供应商 152?000
①本表不包括那些被其他公司兼并的公司。
资料来源:内德·戴维斯研究(Ned Davis Research)。
这10年中投资回报最丰厚的股票中有一些来自历史悠久的零售业(与上一个10年的情况类似),盖璞、百思买、史泰博、Dollar General这些大牛股都是管理优秀的公司,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在这些公司都有过购物的亲身体验。同样名列100只大牛股中的还有两家小型银行,这再次表明任何行业都会出现大牛股,即使像银行这样一个沉闷且增长缓慢的行业也不例外。对于未来10年我的投资建议是:继续寻找未来的大牛股。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业余投资者都有可能找到一只大牛股。
彼得·林奇
约翰·罗瑟查尔德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译者序◆
林奇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林奇1977年接管麦哲伦基金,1990年急流勇退宣布退休。在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平均复利收益率达到29%,总投资收益率高达27倍,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基金业绩的神话。在人们的眼中,林奇是一个选股天才,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林奇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之于篮球,“老虎”伍兹之于高尔夫;他将整个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把选股变成了一种艺术。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管理着140亿美元基金的专业投资者,1990年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了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讲述一套简单易懂的业余投资者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战胜专业投资者的投资成功之道。连林奇本人也没有想到这本书竟然在随后的10年间重印了30次并且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最畅销也最受业余投资者欢迎的投资经典名著
之一。
3年之后,即1993年,林奇又出版了一本《战胜华尔街》,本书又成为当年美国第一畅销书。
林奇的这本新书《战胜华尔街》究竟有什么不同凡响之处,竟会让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对它如此钟爱有加呢?这也正是我读此书时的疑问。
读过之后,我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本书之所以会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关键在于它记录了林奇本人是如何具体实践自己的投资方法的,它讲述了具体如何选股,如何管理投资组合,从而连续13年战胜市场。可以说,本书是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林奇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
本书最重要也最精彩的部分是第4~6章,这是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的投资自传。
在这一部分,林奇回顾了在1977~1990年自己管理麦哲伦基金的传奇历程的三个阶段:从0.18亿美元到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美元到10亿美元的中期以及从10亿美元到140亿美元的晚期。这部分让我明白了林奇之所以能够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3个主要原因。
(1)林奇比别人更加能够吃苦
林奇每天早晨6:05就出门;一天要看的资料有3英尺
四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很晚才回家,连周六也要待在办公室看资料,而不是在家陪妻子和女儿,甚至晚上睡觉做梦梦见的也是股票而不是妻子。
(2)林奇比别人更加重视调研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林奇对上市公司的访问量(包括上市公司到富达访问、林奇到上市公司实地访问以及参加投资研讨会)逐年上升,1980年214家,1982年330家,1983年489家,1984年411家,1985年463家,1986年高达570家。林奇发现,如果长此以往的话,即使用上所有的周末和假日,他平均每天也差不多要访问两家上市公司。林奇最强调的是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自己不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仔细的基本面分析,那么拥有再多的股票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也没用。”
1英尺=0.3048米。——译者注
(3)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
林奇强调:“在选股上,灵活性是关键,因为在股市上总是能找到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林奇从早期的重点选择小盘快速成长股,到后期重仓投资大盘蓝筹股,尤其是汽车公司这样的周期股,并进军海外市场,投资外国上市公司股票,林奇不断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基金规模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选股策略。同时,林奇从早期的频繁买卖换股,到后期的长期持有,不断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管理策略。
本书最实用的部分是第7~21章,这是林奇特意为投资者提供的21个选股经典案例,可以说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指南。
他用占全书一半多的篇幅,记录了1992年自己在《巴伦周刊》推荐的21只股票的选股过程,其中包括给上市公司打电话、思考、计算等。其中最详尽的是第18章对房利美的分析。
这一部分的重要意义在于,林奇讲述了他从麦哲伦基金经理的位置上辞职以后,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他本人具体是如何选股的。此外,林奇也用实际案例告诉我们,对于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分别应该抓住哪些要点。
在本书中,林奇之所以用这么长的篇幅来描述自己作为基金经理的选股过程和选股案例,是想告诉大家:“选股根本无法简化为一种简单的公式或者诀窍,根本不存在只要照葫芦画瓢一用就灵的选股公式或窍门。选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但是过于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非常危险的。”林奇这样总结他的选股方法:“我选股的方法是艺术、科学加调查研究,20年来始终不变。”
也许有些人会说: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按照林奇说的那样做,进行详细的阅读分析和大量的调查研究,那么选股数量简直太
少了!
林奇告诉我们,选股成功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作为一个业余选股者,根本没必要非得寻找到50~100只能赚钱的好股票,只要10年里能够找到两三只赚钱的大牛股,所付出的努力就很值得了。资金规模很小的投资人可以利用(5股原则),即把自己的投资组合限制在5只股票以内,只要你的投资组合中有一只股票上涨10倍,那么即使其他4只都没有涨,你的投资组合总体上也能上涨3倍。”
看过林奇的上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你会明白选择一只大牛股对你的投资组合有多么重要,你会知道自己能够学习到的林奇选择大牛股的方法是什么。而看过林奇这本《战胜华尔街》之后,你就会明白林奇本人在管理麦哲伦基金时是如何选择出一只又一只大牛股的,你还能看到林奇辞职后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如何选股的21个详细经典案例。可以说,林奇的这本《战胜华尔街》,既是一个世界上非常成功的基金经理的选股回忆录,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实践教程和案例集锦。
林奇在讲述自己选股心得的过程中,还总结出了21条投资法则,并在本书最后归纳为“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这些都是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凝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手把手教你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最大又最安全的大牛股。相信这些肯定能够帮助你在股市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林奇之所以用心良苦地把自己一生的投资经历和具体的选股过程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是想告诉我们,在选股上,业余投资者只要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在选股方面就完全能够比华尔街的专业投资者做得更好。
在此,我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使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翻译本书,希望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业余投资者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林奇先生的成功选股之道,让自己的选股业绩比专业投资者更加优秀。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与徐晓杰翻译了本书序言和第1~12章及书后的“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其余章节由吴炯、李国平、梁彩云完成。欢迎大家来信交流指正。
刘建位
◆ 序言 ◆
1990年5月31日,咔嗒一声,我关掉了科特龙(Quotron)证券行情报价机,走出了我在富达麦哲伦基金的办公室。到这一天为止,我已经在麦哲伦基金工作了整整13年。回首往事,13年之前的1977年5月,我刚刚掌管麦哲伦基金时,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刚刚就任美国总统,并且他承认自己心中仍然对女性充满了渴望。其实当时我心里也充满了渴望,不过和总统先生不同的是,我所渴望的是股票。最后我统计了一下,我管理麦哲伦基金期间买过的股票总数高达15 000多只,而且其中很多股票还买卖过好多次。怪不得大家都说,从来没有见过一只林奇没有喜欢过的股票,结果搞得我以股票多情种而闻名天下。
我的离职确实十分突然,但也绝非一时冲动心血来潮。1985年,道琼斯指数冲破2000点的指数大关时,我自己也冲破了43岁的年龄大关。人到中年,还要追踪关注上万家上市公司股票,已经让我感到为这份工作付出的个人代价实在太大。尽管我管理的基金投资规模已相当于厄瓜多尔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也很风光,但是我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个人生活代价。我无法享受经常与家人相伴的幸福时光,无法享受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的天伦之乐。孩子们长大时变化可真快,简直一个星期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她们都得向我自我介绍,这样我这个平日只顾忙于投资却根本不沾家的老爸才能认出来谁是谁。
当你开始把房地美(Freddie Mac)、沙利美(Sallie
Mae)、房利美(Fannie Mae)这些公司股票简称和家里孩子的名字混在一起时,当你能记得住2000只股票代码却记不住家里几个孩子的生日时,那你很可能已经变成了一个工作狂,在工作中陷得太深而难以自拔了。
到了1989年,1987年所发生的股市大崩盘早已成为往事,此时股市又再度平稳前行,我的妻子卡罗琳,还有我的宝贝女儿玛丽、安妮和贝思为我举办了一个生日晚会,庆祝我46岁生日。在生日晚会进行到一半时,我心头忽然一震,我突然想起来,我的父亲就是在他46岁时离开人世的。当你意识到自己竟然已经比父母活得还要长寿时,你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原来自己和他们一样也要离开人世;你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够活着的时间实在是非常短暂,而之后的死亡却会是无比漫长的;你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以前不懂得珍惜宝贵的生命时光,不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们去参加学校里的体育比赛,去滑雪,去看橄榄球赛;你会提醒自己,再也不要当一个工作狂了,因为没有人在临终时会说:“我真后悔没有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
我也曾经试图说服自己不要离职继续工作,我给自己找的理由是: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我那么多的照顾了,但在我心里十分清楚,事实上正好相反。在她们一两岁刚会走路的时候,会整天摇摇晃晃到处乱跑,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当父母的就得不停地收拾残局,但是跟着刚会走路的小孩屁股后面收拾东西,要比长大后辅导照顾他们轻松多了,你想想看,天天辅导小学生那些我们这些大人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的外语或数学作业有多烦,无数次开车送他们去学打网球或壁球有多累,一次又一次在成长过程中安抚他们刚刚受到挫折打击的脆弱心灵又有多难。
要想与孩子身心成长的步调保持一致,父母就必须花上很多周末的时间,去听孩子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绞尽脑汁记住那些摇滚乐队稀奇古怪的名字,陪着他们去看大人们自己根本不愿意看的影片。这些事情我都做过,但只是偶尔做过几次而已。每到周六,我不是待在家里而总是待在办公室里,不是陪伴孩子们而是陪伴着堆积得像喜马拉雅山一样高的文件资料。极少数情况下,我也会带孩子们去电影院或比萨店,但我的初衷却不是带孩子玩,而是为了股票投资来进行实地调研。正是孩子们的推荐才让我知道了比萨时光大剧院(Pizza Time Theater)和墨西哥快餐店琪琪(Chi-Chi’s)。不过我后悔的是,当初真不该买了前一家公司的股票,当初也真不该没买后一家公司的股票。
到如今1990年,玛丽15岁了,安妮17岁了,贝思也7岁了。玛丽已经到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每隔两周才能在周末回一次家。这个秋季,她一共踢了7场英式足球赛,可我只去看过1场。我平时实在是太忙,以至于我们家的圣诞贺卡足足晚了3个月才寄完。我们专门为孩子们准备了一本纪念册,结果呢,积累了一大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很有意义的事件记录,却没有时间整理粘贴到纪念册里。
即使在那些我没有加班的日子,我也很少能早些回家。我参加了一些慈善组织或是市民组织,我自愿提供义务服务,所以我经常得抽空参加某一家的会议,为此只好牺牲与家人相聚的时间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组织都把我安排到它们的投资委员会里。为一个高尚的目标来选股无疑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一种工作,但问题是,一方面麦哲伦基金的工作压力持续增加,同时社会上对我参与公益事业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当然孩子们的家庭作业也越来越难,需要的课程和课外活动也越来越多,作为家长每天需要开车接送她们所花的时间自然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我做梦梦见的都是股票,而不是我的妻子卡罗琳。我和她最浪漫的约会也不过是在开车进出门时打一个照面而已。在每年一次的例行体检时我只好向医生坦白,我唯一的运动就是吃过饭剔剔牙。我惊讶地发现,过去的一年半里,我竟然没读过一本书,过去两年里,我看过三场歌剧:《荷兰飞人》(The Flying Dutchman)、《波西米亚人》(Labo hème)和《浮士德》(Faust),却连一场足球赛也没看过。这让我得出了第1条林奇投资法则:
林奇法则
如果你看歌剧与看球赛的次数之比是3:0,你就应该意识到你的生活肯定有些地方出问题了。
到了1990年年中,我终于醒悟,这份工作再也不能干下去了,我想起了那位与我们基金同名的航海英雄费迪南德•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他也是提前退休,隐居到一个偏僻的太平洋小岛,可是我发现他后来被当地愤怒的土著人撕成了碎片,他这种退休后的悲惨遭遇让我犹豫再三。为了避免同样的悲惨遭遇,被成千上万愤怒的基金持有人撕成碎片,我专门会晤富达基金公司的老板内德•约翰逊(Ned Johnson),还有经营主管加里•伯克海德(Gary Burkhead),讨论如何让我安全平稳地离开基金管理的工作职位。
我们的讨论十分坦诚和友好。内德•约翰逊建议我继续留下来,由我担任富达旗下所有基金的团队领导者。为了减轻我原来管理120亿美元基金的巨大工作压力,他答应让我管理一个规模更小的基金,比如1亿美元。但是尽管新的小基金的规模只是我原来管理的老基金的1%,但按照我的个性,我仍然会像管理原来的大基金一样倾注同样多的精力,我仍然会每个周末都在办公室度过,因此我婉言谢绝了我老板的建议。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管理麦哲伦基金的同时,我还为几家大公司管理着一个10亿美元规模的员工养老基金,包括柯达、福特汽车和伊顿百货(Eaton),其中柯达的份额最多。我管理的这个养老基金想怎么投资就怎么投资,没有任何投资限制,因此投资业绩比麦哲伦基金还要好。比如,这个养老基金能够将其5%以上的资产投资于一只股票,而根据法规规定共同基金就不能如此。
不管我是不是离开富达基金公司,柯达、福特汽车和伊顿百货三家公司都希望我能够继续为它们管理养老基金,但我还是谢绝了它们的好意。除富达基金公司以外,我还收到了无数邀请,由我出面组建一家林奇基金,成为一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封闭式基金。那些准备参与组建基金的发起人对我说,只需在几个大城市搞一次时间短暂的路演,发售数十亿美元的基金份额绝对不成问题。
从基金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封闭式基金的吸引力在于,无论投资业绩多么糟糕,基金都永远不会失去它的客户。
那是因为封闭式基金只能交易而不得赎回,和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默克制药(Merck)、宝丽来(Polaroid)等股票一样,每一个封闭式基金卖方都有一个对应的买方,所以基金份额总数和上市公司股份总数一样是保持不
变的。
然而,对于麦哲伦基金这样的开放式基金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开放式基金持有人想退出基金,就可以向基金要求赎回,基金就必须根据基金单位净值支付相应的现金,基金份额相应减小。一旦一家开放式基金不再受到市场青睐,投资者就会纷纷赎回基金,把资金转移到这家基金的竞争对手,或者干脆退出股市投入货币市场,这家基金规模很快就会大大缩水。这就是开放式基金经理根本无法像封闭式基金经理那样夜夜安稳入睡的根本原因。
搞一个规模为20亿美元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的林奇基金,就像一家流通股本为2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一样,能够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除非我犯了一连串的重大错误赔光了所有的钱),我可以每年稳拿0.75%的管理费(相当于每年1500万美元),一年又一年,年年都可以如此。
单单就赚钱而言,这个主意太有诱惑力了。我可以雇些助手来选股,把工作时间减到最低程度,让我有足够的空闲时间打打高尔夫,多陪陪老婆孩子,有空再去看看波士顿红袜队、凯尔特人队的球赛,当然还有《波西米亚人》等歌剧。不管我的投资业绩战胜市场还是落后于市场,我都可以拿到同样丰厚的管理费收入。
但是这个安排仍有两个问题尚未解决:第一,我对战胜市场的渴望程度远远超过我对落后于市场的容忍程度;第二,我一直相信基金经理应该自己独立来选股而不依靠别人。因此,即使是管理这样一个可以保证丰厚收入的封闭式基金,我还是会重新回到和原来管理开放式基金一样的工作狂状态,即使是周六也照样会一天到晚待在基金办公室里,在成堆的年报中迷失真正的自我;依然和以前一样,只是一个钞票越赚越多但是时间却越来越少的可怜家伙。
我曾经听说,有很多百万富翁庆贺自己错过了本可以更加富有的机会。我过去一直对此非常怀疑,能够对大赚一笔的诱人机会说不,这可是很少人能够享受得起的奢侈。如果你够幸运,和我一样赚了相当多的钱,当赚的钱多到一定程度,这时候你就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是继续为了赚更多的钱而生存,辛辛苦苦一辈子只是做金钱的奴隶,还是让你赚的钱为你服务,从此成为金钱的主人,让自己享受更多的人生幸福呢?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小说里写过一个非常贪心的农夫的故事。有个魔鬼答应这个农夫,一天之内,他用脚能圈下来的土地,就全部属于他了。这个农夫拼命跑了几个小时,就圈到了好几平方公里的良田。这些土地他一辈子都种不完,足以使他和他的家庭好几代子子孙孙都过上富裕的日子了。这个可怜的家伙已经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他想停下来,他想:圈的地已经足够大了,再继续跑下去圈更多的地,对自己又有何意义呢?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他继续跑啊跑啊,总想抓住这次机会尽量多圈一些土地,直到最后再也跑不动了,精疲力竭倒地而死。
这正是我希望自己能够避免的悲惨结局。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典藏版)---------------------------
我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个人投资者的信心,并向他们提供基本的投资知识。谁能想到本书后来竟然会重印30次而且销量超过100万册呢?尽管最新的2000年千禧版与第1版相距已有11年之久,但我仍然坚信,那些帮助我在富达麦哲伦基金取得成功的投资理念仍然适用于如今的股票投资。
从1989年《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出版上市到如今的2000年,这11年的岁月实在让我感慨万千。1990年5月,我离开了麦哲伦基金,当时的评论人士认为我此时离开股市真是聪明之举,当时他们都认为大牛市崩溃已经危在旦夕,因此他们祝贺我选择正确的时机安然脱身。当时看起来这些悲观人士看空后市是理所当然的,那时美国的大银行都迅速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有几家银行不得不最终破产倒闭。当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伊拉克的上空时,股市开始下跌。随着战争爆发,股市经历了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大跌,但是当战争取得胜利后,银行系统转危为安,股市开始迅速反弹。
超级大反弹!从1990年10月以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2400点一路攀升到11?000点,涨幅高达4倍以上,这是20世纪股市最牛的10年。1989年只有32%的美国家庭持有股票或者共同基金,如今这一比例已经接近50%。整个股市已经创造了25万亿美元的新财富,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一幕幕股市发财致富的奇迹正在上演。如果长此以往,就会有人借鉴过去的那本畅销书《邻家的百万富翁》来写一本《邻家的亿万富翁》。
在这些新财富中投资于共同基金的有4万亿美元之巨,而在1989年投资于共同基金的资金仅有0.275万亿美元。由于我本人管理着一家基金,所以潮水般涌来的资金对我们这些基金管理人来说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这一现象肯定也同时说明许多业余投资者在选股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如果在这个行情最好的大牛市中,业余投资者自己选股的投资业绩非常出色的话,他们怎么会把资金从股票投资转移到基金投资上来呢?也许本书所阐述的投资理念可以将那些在选股上陷入迷途的投资者引上一条正确的投资成功之路。
从麦哲伦基金管理公司辞职后,我从一位机构投资者转变成一位个人投资者。在慈善事业方面,我提供奖学金资助所有信仰宗教的贫民区孩子进入波士顿天主教学校读书。此外,我还在富达基金公司兼职,担任基金托管人以及年轻的研究分析人员的顾问和培训老师。最近我的空闲时间至少增加了30倍,这使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我的家人,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或者一起去国外旅游。
对我个人的事情已经说得够多了,现在让我们回到我最感兴趣的话题——股票上来。从1982年8月的大牛市行情开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了15倍,我们目睹了美国有史以来股市最大的上涨幅度,用林奇的话来说,整个股市成了一只上涨了15倍的“15倍股”(fifteenbagger)。各种成功的公司股票上涨15倍对我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但是股市整体上涨15倍实在让我目瞪口呆。想想看:1929~1982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只不过上涨了4倍,也就是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才从248点上升到1046点!此后股价上涨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2500点到5000点上涨了1倍用了8.33年的时间,而从5000点到10?000点上涨1倍只用了3年时间。1995~1999年,我们见到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牛市行情:连续5年股票投资收益率都在20%以上,而在以前市场从未有过连续两年以上股票投资收益率超过20%的记录。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第一次掌舵麦哲伦基金时,正值股市低迷时期,当时无论哪一方都难以想象,华尔街有史以来最牛的大牛市行情会让其信奉者盈利如此之巨,同时也让其怀疑者损失如此之巨。那时在股市的低点,那些严重受挫的投资者不得不一再提醒自己熊市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这些投资者必须耐心持有股票和共同基金长达15年之久,才能等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其他指数重新回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水平。现在我们应该提醒自己牛市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在熊市和牛市这两种市场走势中投资者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在本书中我谈到,1984年AT&T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分拆也许是那个时代股市最重要的发展动力,现在则是互联网。迄今为止,可以说我已经完全错过了互联网的投资机遇,这主要是由于一直以来我都是技术恐惧者(technophobic)。我个人的经验表明,一个投资者要想获得成功并不需要赶潮流。事实上,我所知道的绝大多数伟大的投资者(首当其冲的就是沃伦·巴菲特)都是技术恐惧者。他们从来不会购买自己不了解其业务的公司股票,我也同样如此。我了解Dunkin’Donuts甜甜圈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情况,这就是这两只股票出现在我的投资组合中的原因。我了解银行、储蓄贷款协会(banks,savings-and-loans)以及与其关系紧密的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FNMA),但是我不会上网。我从不在网上冲浪或者在网上聊天,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专家的帮助(有时这种帮助来自我的妻子或孩子),我在电脑上连网页都找不到。
1997年感恩节假期里,我和一位非常喜欢上网的朋友在纽约一起喝蛋奶酒(eggnog)。当我跟他说卡罗琳非常喜欢悬疑小说家多萝西·塞耶斯(Dorothy Sayers)时,这位朋友在旁边的电脑上敲了几下键盘,马上就把塞耶斯的全部书目列了出来,并附有读者的评论以及1~5星的评级(在文学作品网站上作者也和基金管理人一样被评级)。我为卡罗琳买了4本塞耶斯的小说,精心挑选了包装的彩纸,这样就完成了我的一项圣诞礼物采购,这使我第一次认识了亚马逊网上书店(Amazon.com)。
在本书中,你将会读到我是如何在吃饭或购物时发现了一些表现最成功的大牛股的,有时这种发现要远远早于那些专业选股者。由于亚马逊书店开在网上而不是市郊购物中心,以至于我这个不会上网的人忽视了它的存在,但是亚马逊书店的经营模式并没有超出我的理解范围,网上书店的业务和干洗店一样容易理解。1997年,亚马逊书店股价相对于其发展前景而言还比较合理,并且财务状况良好,但当时我的头脑不够灵活,没能透过这种新生的网上购物方式看到新的投资机遇。如果当时我不嫌麻烦地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可能就会发现这种新型购物方式的巨大市场潜力以及亚马逊书店抓住这一机遇拓展市场的能力。哎,可惜我没这样做。仅仅1998年一年间,亚马逊的股价就上涨了10倍(用林奇的话说这是一只10倍股)。
亚马逊书店只是其中之一,至少有500只网络公司(dot.com)股票创造了神话般的惊人涨幅。现在,在高科技和网络股领域内,一家公司新上市的股票上涨10倍所用的时间比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写出一本新的恐怖小说的时间还要短,这已经不算什么稀奇的了。投资这类股票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耐心。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一家公司只有盈利不断增长才能达到10亿美元的市值规模,而如今即使一家网络公司没有任何盈利,有时甚至连收入都没有,公司也可以达到10亿美元的市值。现在“市场先生”(Mr.Market,一个虚构的股票市场整体的代表人)不会花费时间等待一家新生网络公司在现实生活中证明自身的实力后才高价买入,而在过去那个时代里,沃尔玛公司或家得宝公司用业绩证明自己的实力之后其市值才会有很大的增长。
对于现在热得发烫的网络股来说,基本面已经成为老掉牙的陈词滥调(old hat,“老掉牙”这个词本身就是老掉牙的,我用这个词表明我本人就是一个老掉牙的老古董)。只要在公司的名称中出现了仅仅一个“dot”和一个“com”,而且其后面隐藏着令人兴奋的概念,就足以使如今十分乐观的投资者为公司未来10年的增长和繁荣提前支付更高的股价。这些未来主义者的“基本面分析”随着每一次成交价格的上升而更加乐观,后来的投资者报出的买价也节节攀升。
根据玛莎拉蒂(Maserati)牌豪华汽车在硅谷的销售情况可以判断,网络公司给领导公司股票公开上市的企业家和及时高价脱手的早期股票买入者带来了巨额回报。但是,我想对那些在股票价格高涨后才买入的人敲响警钟:这些网络公司过高的股价已经反映了未来数年盈利迅速增长,而这种增长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那么投资者以如此之高的价格买入这些网络公司的股票是否值得呢?从我提出这一问题的方式,你可能已经知道我的答案是“不值得”。很多新发行的网络股在上市交易的第一天股价就上涨了2倍、3倍甚至是4倍。除非你的经纪人能够在为你申购新股时以最初的发行价分配到足够的新股份额(由于网络股甚至比美国橄榄球冠军赛“超级碗”(Super Bowl)大赛的门票还要抢手,所以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你将会错失这些新股未来整个涨幅中的大部分涨幅,可能你还会错失全部涨幅,这是因为一些网络股在最初几个交易日中的成交价格会达到很高的水平,而这一高价位也就从此一去不返。
如果你为错失像天主教大赦年这样50年一遇的网络股投资良机而捶胸顿足后悔不已,这时不妨提醒自己,只有极少投资者的盈利水平接近于这些网络股价的整个涨幅。由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根本没有机会用发行价买入股票,因此以发行价为基准来衡量股价的涨幅会误导投资者得出错误的结论,那些在发行抽签时能够幸运中签买到股票的人只是极少数。
尽管我周围有许多投资网络股迅速获利的机会,但我仍然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投资。我的选股基于古老的基本原则:一家成功的公司开拓新的市场时,其盈利增长,其股价也相应随之上涨;或者一家身陷困境的公司经营好转时,股价也会上涨。在林奇的投资组合中,一个典型的大牛股(我也会与大家分享那些让我赔钱的股票)一般要经过3~10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其英雄本色。
由于几乎没有盈利,大多数网络公司的股票不能用常用的市盈率(Price/Earning,P/E,市价比每股盈利)来估值,也就是说市盈率计算公式P/E中至关重要的每股收益“E”的数据根本不存在。在无法计算市盈率的情况下,投资者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另一个随处可见的数据——股价上!我个人认为“股价”是投资者所能追踪到的最没有价值的信息,却又是投资者最普遍追踪的信息。1989年我写作本书时只有有线电视金融新闻网(Financial News Network)电视频道的屏幕下方有一条滚动带显示股票行情,而现在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电视频道屏幕下方都有一条滚动带显示股票行情,其他频道上还会有显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等的小方框,即使那些把电视频道不停换来换去的电视迷也无法避免会一再看到股市收盘价。在流行的互联网门户网站上,你只要点击一下自己设定的自选股投资组合,就可以得到投资组合中每只股票的最新行情。你也可以通过拨打800电话、寻呼机或语音邮件获得股价信息。
对我个人而言,这种枪林弹雨似的无处不在的股价行情显示传递的反而是错误的信息。如果我喜爱的网络公司的股价是每股30美元,而你喜爱的网络公司的股价是每股10美元,那么那些只关注股价的投资者就会认为我所喜爱的那一家公司更好,这其实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投资错觉。今天或者下一周“市场先生”对一只网络公司股票的报价并不能告诉你这家网络公司未来两三年内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拥有最佳的成功机会。如果你只追随一个数据进行投资,那么就追随盈利——当然前提是我们正在讨论的这家公司有盈利。正如你将在下面所看到的,我支持这样一种投资理念:公司盈利迟早决定证券投资的成败与否。关注今天、明天或者未来一周的股价表现如何只会分散投资者的注意力。
互联网还远远谈不上第一个能够改变整个世界的创新。铁路、电话、汽车、飞机和电视都可以说对全人类或者说至少对世界1/4的富裕人口的生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些新行业孵育了许多新公司,但是其中只有极少数的公司生存下来并主导了整个行业,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网络行业上。一两家知名企业将会独霸网络行业的版图,就像过去麦当劳称霸汉堡快餐业和斯伦贝谢横扫石油服务业一样。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那些胜利公司的股东会大赚一笔,而那些落伍者、过气明星、本来应该成功却未能成功的公司股东则会大亏一笔。如果你精明过人地选择了一个大赢家网络公司,那么这就相当于你从此加入了一家每年盈利10亿美元的公司股东富翁俱乐部。
尽管一家典型的网络公司至今仍然没有任何收益,但是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从而形成一个大致的判断:公司未来需要取得多高的盈利才能证明今天的股价是合理的?让我们来分析一个假设的网络公司案例——DotCom.com公司。首先,你计算公司的股票市场价值(market capitalization,缩写为market cap,简称“市值”),即用当前的股价(假定为每股100美元)乘以流通股总数(假定为1亿股),1亿股乘以100美元等于100亿美元,这就是DotCom.com公司的总市值。
无论何时购买股票,你都会盼望着公司市值不断增长。只有当买方支付的买入价格不断提高时,公司的市值才会增加,也才会让你的股票投资升值。同样的道理,DotCom.com公司的股票要成为一只10倍股,首先其市值必须上涨10倍,即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一旦你确定了目标市值,你就得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DotCom.com公司需要盈利多少才能支撑1000亿美元的市值?为了得到一个大致的答案,你可以运用快速增长型公司的平均市盈率进行计算——在目前这个热得发烫的股市中,我们假定这类公司的市盈率是每股收益的40倍。
在此,我要插点题外话。在本书中,我会以麦当劳公司的股票为例,说明投资者以过高的价格买入优秀公司的股票也会变成高风险的投资。1972年,麦当劳的股价被哄抬到高得离谱的50倍市盈率,由于公司盈利无法“达到如此高的预期”,导致股价从每股75美元狂跌到每股25美元,市盈率变成“更符合实际情况的13倍”,此时正是买入麦当劳股票的一次绝好机会。
在本书后面我还会谈到,投资者狂热地买入罗斯·佩罗(Ross Perot)的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s,EDS)股票使其市盈率狂涨到500倍。我对此的解释是,500倍的市盈率意味着“即使EDS公司的每股收益持续保持不变,投资者也需要等上500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最初的投资”。由于有了互联网,一只股票拥有高达500倍的市盈率已经不再让人们那么震惊,更别提50倍的市盈率,或者我们假设案例中DotCom.com公司40倍的市盈率了。
不管怎样,按照40倍的市盈率,我们可以推测,DotCom.com公司必须每年盈利25亿美元,才能使公司总市值达到1000亿美元,而在1999年美国只有33家公司盈利超过25亿美元。因此,如果DotCom.com公司想做到这一点,它就必须成为类似于微软的大赢家公司俱乐部中的一员,果真如此的话,这可真的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商业神话。
我想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结束对这次关于互联网的简短讨论。在互联网热潮中,要避免以高得离谱的股价买入一家未来发展前景虚无缥缈的公司股票而亏得很惨的结局,投资者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投资策略。
第一种投资策略是“铁镐和铁锨”(picks and shovels)投资策略。过去在淘金热潮中,大多数想要成为矿主的淘金者都以失败告终,而那些向淘金者出售铁镐、铁锨、帐篷和牛仔裤的人却发了大财(李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靠李维斯牛仔裤成为大富翁)。现在你还可以应用这一策略,投资于那些从网络交易中间接受益的非网络公司(non-Internet companies)(包裹快递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或者投资于网络交换机和相关设备装置的制造企业。
第二种投资策略是投资于“可以一分钱不花就能拥有其互联网业务”(free Internet play)的公司。这是指投资者买入一家有着真实营业收入和合理股价的非网络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将网络业务渠道嵌入传统业务渠道之中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使投资者支付的股价只相当于非网络业务的价值,而与此同时不花一分钱就拥有了相关的网络业务。我不再一一列举这些公司的名称,你可以自行寻找,但是可以不花一分钱就拥有其网络业务的公司已经引起了我的注意。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目前市场上一家非网络公司整体价值为8亿美元,那么这家公司羽翼未丰的网络业务在其实力得到证实之前市值就高达10亿美元。如果这家公司网络业务的发展能够达到预期水平,那么投资回报将会非常丰厚——这家公司会将其网络业务“分拆上市”(spin off)从而使网络业务的股票单独上市进行流通交易。或者如果公司在网络业务上的冒险并不成功,但是由于网络业务只是公司日常业务的一个补充而已,因此其股价也不会怎么下跌,仍然可以保护投资者不会损失太大。
第三种投资策略是投资于因互联网发展而“附带受益”(tangential benefit)的公司,指传统的“砖瓦+水泥”(brick and mortar)的实业公司通过使用互联网而削减了成本,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经营效率,从而实现了盈利能力的大幅增长。早在上一代,超市就已经安装了扫描仪,这不仅减少了超市中的偷窃行为,还能够有效地控制存货,让超市连锁店受惠巨大。
展望未来,互联网以及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相关行业将会创造一些伟大的商业成功传奇,但对此我们往往期望过高而导致定价高得离谱。那些目前市值5亿美元的公司股票未来可能会让你大赚一笔,而那些目前市值已经高达100亿美元的公司股票却可能会跌到一文不值。当期望变成现实的时候,那些大赢家才会比现在更加显而易见。明白这一道理的投资者在能够确认一家公司肯定是一个大赢家之后再投资也不迟。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微软公司的情况,这是一家被我错过的股价上涨了100倍的超级大牛股。微软、思科及英特尔这三家所向披靡的高科技霸主几乎从公司成立一开始收益就爆发性地增长。微软公司的股票在1986年以每股15美分的价格上市,上市3年之后你仍然可以用每股不到1美元的价格购买微软股票,但从此以后微软股价上涨了80倍。(在此期间该公司进行了几次股票分割,实际原始股从未曾以15美分的价格出售过,这只是复权价格。)如果你坚持密苏里州人“眼见为实”(Missouri“show me”)的原则,直到亲眼看到微软的业绩才肯相信,那么你可以在微软的Windows 95大获成功后再去购买它的股票,即使如此你的投资仍然能够增长7倍。你不必是一名程序员就会注意到你看到的所有电脑使用的全部都是微软的软件,除了苹果电脑之外,所有的新电脑都安装了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苹果电脑公司的上诉也以失败而告终。使用视窗操作系统的电脑越多,为微软视窗系统而不是为苹果操作系统编写程序的软件开发人员也就越多。苹果公司的市场份额被微软挤得越来越小,最终只能占据一个小小的市场角落,其市场占有率仅为7%~10%。
同时,使用微软系统的电脑厂商(戴尔、惠普、康柏、IBM等)为了提高产品的销量打起了激烈的价格战。无休无止的竞争使电脑厂商的盈利下降,而微软却丝毫不受影响,因为比尔·盖茨的公司并不生产电脑硬件,它只出售使电脑运行的软件。
思科公司是另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超级大牛股,自从1990年思科股票上市以来,其股价上涨了480倍。同样由于我不会上网的原因,我也错过了这样一家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的网络公司,但是肯定有很多投资者注意到了思科。大多数公司花钱让思科公司帮它们进行电脑联网,大学也花钱让思科公司为学生宿舍安装网络系统,学生、老师以及来学校参观的家长可能都已经注意到了思科的快速发展情况,可能他们中的一些人回家后对思科进行了仔细研究,然后买入了思科的股票。
以上我讨论微软和思科是为了举出一些现代的案例来说明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只要在工作场所、购物中心、汽车展览厅、饭店,或者其他任何地方发现一家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公司时留心观察公司最新的发展情况,业余投资者就能寻找到一只未来能赚大钱的大牛股。在我阐述这个观点时,有一点需要特别予以澄清。
查尔斯·巴克利(Charles Barkley)是一位由于口无遮拦而出名的篮球明星,他曾经公开声明在他本人写的自传中他本人说的话被错误地引用了。我并非在此公开声明在我本人写的这本书中我本人说的话被错误地引用了,而是在关键的一点上我的话被大家误解了。下面是我对这些误解所做出的声明:
彼得·林奇从来没有建议过仅仅因为喜欢在某家商店买东西你就应该购买它的股票,也没有建议过仅仅因为某家厂商生产你最喜欢的产品或者因为你喜欢某家饭店的饭菜就应该购买它们的股票。喜欢一家商店、一件产品或者一家饭店是对一家公司产生兴趣并将其股票列入你的研究名单的一个很好的理由,但这并不是购买这家公司股票的充分理由!在你还没有对一家公司的收益前景、财务状况、竞争地位、发展计划等情况进行充分研究之前,千万不要贸然买入它的股票。
如果你拥有一家零售业公司的股票,分析这家公司的一个关键点是要确定该公司的扩张阶段是否即将结束——我将其比喻为棒球比赛的“最后一局”(late innings)。当Radio Shack公司或玩具反斗城公司(Toys“R”Us)只在全美10%的地方设立分店时,与它们已经在全美90%的地方设立分店时相比,其发展前景当然大不相同。你必须留意什么才是公司未来的增长之源,并且预测公司的增长速度何时可能会放慢下来。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无法动摇我的信念,我始终坚信一般业余投资者比专业基金管理人在投资上拥有更大的优势。1989年时专业投资者比业余投资者能够更快地得到更好的信息,但是如今这种差异已经不存在了。10年前业余投资者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渠道获得上市公司的信息:上市公司、《价值线》(Value Line)或者标准普尔公司的研究报告、业余投资者开户的证券公司内部分析师撰写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由公司总部寄出,业余投资者往往要比专业投资者晚好几天才能得到这些报告。
现在,一系列的分析师研究报告在网上随处可得,任何一个上网的投资者都可以随意上网浏览这些报告。有关你喜爱的公司的预警信息可以自动发到你的电子信箱中。你可以发现公司职员是否在买卖自己公司的股票,或者证券公司是否已经将某一只股票的推荐评级进行了调高或调低。你可以使用定制的筛选功能搜索具有某些特征的股票。你可以追踪各种类型的共同基金,比较它们的历史业绩,找出基金十大重仓股。你只要点击“简报小册”(briefing book)上的标题就可以链接到《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和《巴伦周刊》(Barron’s)的网站,马上就能看到几乎所有上市公司的简要快评,你还可以从这里进入Zack’s投资研究公司的网站,并可以看到跟踪某一只特定股票的所有分析师的评级情况汇总。
再一次感谢互联网的出现,它使得中小投资者买卖股票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就像1975年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一样。网上交易的快速发展迫使传统的证券公司进一步降低佣金和交易费用,从而使在20年前随着折扣经纪人(discount broker)的出现而出现的交易费用降低趋势进一步延续。
你可能很想知道,离开麦哲伦基金管理公司后我的投资习惯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就是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跟踪数千家公司,而是只跟踪大约50家公司。(我继续在各种基金会和慈善机构的投资委员会中任职,但是在所有这些机构中我们都是雇用投资组合经理人来负责选股工作。)那些总是追赶潮流的投资者(trendy investor)也许会认为林奇的投资组合中的股票应该属于新英格兰古代文物协会(New England Society of Antiquities)的成员。我的投资组合中包括一些储蓄贷款协会的股票,那是在它们一度变得不再受人青睐时我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入的。储蓄贷款协会的经营非常出色,直到现在我手中还继续持有其中一些协会的股票。(卖掉那些长期的大牛股时,你要将收益的20%向美国国家税务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IRS)纳税,这相当于遭受了一次下跌20%的熊市打击。)我手中还有几只从20世纪80年代起持股至今的高成长公司的股票,另外还有几只从70年代持股至今的股票,这些公司的业务仍然兴旺发达,其股票价位看起来也相当合理。此外,我的投资组合中还有投资业绩很差的严重套牢股票,目前其卖出价格远低于我当初的买入价格,我继续持有这些表现令人失望的股票并不是因为固执或者怀旧,而是因为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相当不错,我认为这意味着其股价上涨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那些目前卖价低于过去买价的严重套牢股票让我想到一个重要的观点:你没有必要在所选择的每一只股票上都赚钱。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一个投资组合中10只股票中有6只股票能够赚钱的话就会产生十分令人满意的投资业绩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你的损失底线不可能超过你在每一只个股上投资的总和(其股价不可能低于零),而你可能获得的收益上限却没有任何限制,可能是无穷大。将1000美元投资于一只目前卖价低于过去买价的老爷车股票,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损失1000美元,而将1000美元投资于一只高回报的股票,几年之后你也许会赚到10?000美元、15?000美元、20?000美元甚至更多。投资者只要挑选到少数几只大牛股就能够获得一生的投资成功,因为你从这几只大牛股上获得的盈利会远远超过在那些表现不尽如人意的股票上所遭受的损失。
让我来给大家看看有关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和通用电气公司的最新资料,我并没有购买这两家公司的股票,但在本书中我讨论了这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都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投资经验和教训。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股票是一只年老体衰的蓝筹股,从1960年以来股价一直在下跌,看起来这家一度非常辉煌的老牌公司跟一家刚刚起步的经营十分不稳定的新公司一样,再也不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很好的回报了。曾是美国全球影响力象征之一的伯利恒钢铁公司股票的表现让投资者非常失望,1958年它的股价为每股60美元,到了1989年跌到了每股17美元,股价的大幅下跌使得它的忠实股东和那些自以为拣到了便宜货想要借机大赚一笔的投机者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从1989年开始,它的股价又开始大跌,从每股17美元一直跌到每股只有几美元,这再次证明一只低价位股票的股价总是能够跌到更低的价位。也许有那么一天,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股价会再涨回来,但这样的假设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并非一种正确的投资态度。
在一个全美播出的电视节目中我曾向投资者推荐过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其股价曾经上涨了10倍),但是在本书中我认为通用电气公司的规模(股票市值为390亿美元,年度盈利30亿美元)使其盈利很难快速增长。事实上,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提供优质产品的通用电气公司给其股东创造的股价上涨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这是因为在公司成败转折的关键时刻,远见卓识且精明能干的杰克·韦尔奇领导这家规模非常庞大的企业进入了利润快速增长的发展快车道。韦尔奇最近刚刚宣布退休,这位管理大师在担任CEO期间激励通用电气下属的各个部门达到巅峰表现,利用经营中产生的大量自由现金收购了新的业务以及回购股票。通用电气在20世纪90年代的巨大成功表明,持续关注一家公司的发展状况对于投资来说至关重要。
提到公司回购股票,我们就需要谈一谈股票市场中另一个重要的变化:股息正在像濒危物种一样面临灭绝。在本书中,我会讨论派发股息的重要性,这种历史悠久的回报股东的方式已经像黑脚雪貂的数量一样越来越稀少了。公司不再派发股息会导致两个不利的结果:一是投资者无法通过定期派发股息的支票得到定期的收入;二是在股价下跌没有投资收益时,投资者找不到理由再继续持有该公司的股票。1999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500家上市公司的股息收益率(dividend yield)创下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纪录:只有1%左右。
的确,如今的市场利率水平已经比1989年降得更低了,因此投资者会认为债券收益率和股票股息收益率也会降低。随着股价上涨,股息收益率自然而然将会下降(如果一只价值50美元的股票支付5美元的股息,那么它的股息收益率是10%;如果该股票的价格涨到100美元,那么它的股息收益率就变成了5%)。同时,上市公司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想方设法不断提高股息了。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1999年10月7日)的一篇文章写道:“尽管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公司却越来越不愿意增加股息分红,这种情况十分反常。”在并非很久之前,一家成熟且健康的公司定期提高股息是公司经营兴旺发达的一个信号,公司削减股息或者不能提高股息则是公司经营陷入困境的一个信号。最近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都吝于派发股息,而是像通用电气公司那样用现金回购自家公司的股票。股票数量减少导致每股收益增加,这将最终使股东获得巨大的回报,尽管在出售股票之前股东并不能获得这种回报。
如果说应该由谁为派发股息日渐稀少来负责的话,那么就应该是美国政府,因为美国政府先是对公司利润征税,接着又对公司派发的股息全额征税,因为这是所谓的非劳动所得(unearned income)。公司为帮助自己的股东避开这种双重税收,抛弃了原来的派息政策,开始青睐于回购股票的策略,虽然这种策略使股东们出售股票时缴纳的资本利得税增加了,但是长期资本利得税率只有一般个人所得税率的一半,股东的总体纳税负担相应减少了。
谈到长期投资收益率,在11年的午餐与晚餐宴会演说中,我每年都会提出下面这个问题让大家举手回答:“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是长期投资者?”如今大家的回答可以说是异口同声,每个人都说自己是长期投资者,即使听众中那些只不过持有一两个小时就会抛出的短线当天交易者(day trader)也说自己是长期投资者。现在长期投资如此流行,以至于人们宁愿承认自己是一个吸毒的瘾君子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短线投机者。
股票市场交易信息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的难以获得,发展到80年代后期的容易获得,再后来则又发展为如今的无处不在以至于难以摆脱。如今的人们几乎像追踪自然界真实的天气变化情况一样紧紧地追踪金融市场的天气变化情况:上升、下降、低潮、震荡,无休无止地预测未来市场行情会如何以及应该如何应对。虽然投资者被忠告要从长远考虑,但是每一次在市场震荡时投资者耳边持续不断听到的股市评论使得他们的神经高度紧张而更加关注股市的短期波动。不受股市短期波动的影响而进行操作的投资者面临很大的心理挑战。如果投资者能够远离那些针对最近股市涨跌进行评论的陈词滥调,像查看汽车里的机油那样每六个月左右才查看一次股票价格,他们的投资过程可能就会轻松得多。
没有人能够比我更加坚定地信奉长期投资,但是正如《圣经》中所说的“你想要别人如何待你,你就该如何待人”的黄金法则(golden rule)一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尽管如此,这一代的投资者在上面所提及的所有市场行情调整的过程中始终信念坚定地坚持长期投资而从未中途放弃,他们坚信市场未来的走势看好。根据我过去管理过的麦哲伦基金的赎回情况判断,基金的客户十分聪明地追求长期投资回报而坚持长期持有这只基金,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在1990年由于萨达姆·侯赛因引发战争而造成的熊市中将手中的基金抛出变现。
由于短线当天交易者和一些专业对冲基金经理的频繁交易,现在的股票换手变得异常迅速。198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一个交易时段(trade session)的成交量达3亿股就称得上是令人兴奋不已的天量了,而如今3亿股的成交量只不过是小菜一碟,8亿股的成交量也不过是一个平均数而已。这些当天交易者有没有导致市场行情出现较大的波动呢?关于股票指数的交投非常活跃是否与此有一定关系呢?不管原因到底为何(我认为当天交易者是一个主要因素),频繁的交易的确已经造成市场的波动性越来越大。10年前,在一个交易时段中股价的涨跌幅度超过1%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而如今这种情况在一个月中就会出现好几次。
顺便说一句,指望依靠当天交易这种短线投资来赚钱谋生就像指望依靠赛车和玩21点赌牌谋生一样,机会非常渺茫。事实上,我把当天交易这种短线投资看作在家里玩的卡西诺(casino)纸牌游戏,在家里玩卡西诺纸牌游戏的缺点是要做大量的记录工作。如果你在股市上每天交易20次,那么一年下来要交易5000多次,而且所有的交易情况都必须记录下来并制成报表,然后向美国国家税务局申报纳税,因此当天交易这种短线投资只不过是一个养活了一大批会计人员的游戏。
那些想知道在任何一个交易日股票走势如何的人都会问: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盘是多少点?而我更感兴趣的问题是:上涨股票数目与下跌股票数目之比是多少?这种上涨/下跌比率(advance/decline numbers)更加真实地描绘了当天股市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只有少数股票上涨而大多数股票都在下跌的市场行情中,这一指标最为真实地反映了股市的真实情况。那些购买了“被市场低估”的小盘股或中盘股的投资者由于他们的自作聪明而受到了市场的惩罚。他们为此迷惑不解:为什么当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20%时我买的股票却下跌了呢?答案是:推动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的主要动力是一些大盘股大幅上涨,而不是小盘股和中盘股。
举例说,1998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总共上涨了28%,但是如果再仔细查看一下,你就会发现该指数中的50家市值规模最大的大盘股上涨了40%,而其余450家公司的股价却几乎一动不动。在由网络公司与为网络提供配套服务的公司为主的纳斯达克(NASDAQ)股票交易市场中,也只有12家左右的大盘股成为大赢家,而其他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体而言都是输家。1999年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这些少数大赢家股票偏离大盘单独上涨,其上涨幅度超过了其余大多数公司的下跌幅度,从而带动了整个市场指数的上涨。199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交易的股票中超过1500多只股票让股民赔了钱。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是前所未有的。顺便说一句,我们一般认为标准普尔500指数由大公司所主导,而纳斯达克市场则是中小企业的天堂,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纳斯达克市场中的巨人公司(英特尔、思科和其他一些公司)主导纳斯达克指数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大公司的影响力。
生物技术行业是一个小公司林立的典型行业。我对高科技行业的厌恶情绪使得我过去经常如此嘲笑那些典型的生物技术企业:1亿美元的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博士研究人员多达100位,显微镜多达99台,营业收入却为0。但最近该行业的迅速发展使我不得不为生物技术行业说几句好话,但我并不是要说业余投资者应该选择生物技术类企业的股票,而只是想说在新世纪里生物技术总体而言将会像20世纪的电子技术那样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许多生物技术公司都实现了营业收入,大约36家公司已经产生了盈利,同时另外50家企业也将会实现盈利。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Amgen公司已经成为生物技术板块中一只真正的蓝筹股。在众多的生物技术共同基金中总会有那么一两只值得你用一部分资金进行长期投资。
那些市场评论人士在电台和杂志上铺天盖地地散布把目前的市场情况和早期市场进行比较的言论,例如,“现在的市场情况与1962年十分相似”,或者“这使我想起了1981年的市场”,或者当他们非常悲观时会说:“我们即将再次面临1929年那样的大股灾。”最近流行的这种比较是说股市走势就像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情况,那时小盘股踯躅不前,而大盘股(特别是被极力吹捧的“漂亮50”(Nifty Fifty))却持续上涨。在之后1973~1974年的熊市中,曾经一度牛气冲天的“漂亮50”股价竟然狂跌了50%~80%!这次震动整个股市的暴跌驳斥了所谓大公司可以在熊市中抗跌的理论。
但是如果你一直持有这50家公司的股票长达25年之久(一个比较合理的情况是你被困在一个渺无人烟的荒岛上,根本没有收音机、电视机或者杂志,没有任何人告诉你应该卖掉这些股票),你的投资业绩也并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令人沮丧。经历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这50只股票才最终收回失地,重新上涨到暴跌前的价位,而且后来又上涨了一些。这50只股票组合从1974年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总体涨幅追上并超过了同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涨幅,即使你是以1972年的最高价位买入这50只股票的,你也会大赚一笔。
现在我们又一次看到50只市值规模最大的股票股价上涨得如此之高,以至于那些怀疑者认为“股价高得离谱根本不值得买入”。每个人都在猜测,如今这批最新版的“漂亮50”是否也会步其前辈的后尘像1973~1974年那样被疯狂抛售而狂跌呢?历史告诉我们,市场修正(correction,下跌10%或者更多)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熊市(bear market,下跌20%或者更多)每隔6年会出现一次。从1929~1932年股市大崩盘之后,大熊市(severe bear market,下跌30%或者更多)又发生了5次,因此跟别人打赌说这是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次熊市行情无疑是非常愚蠢之举,这也正是为什么你一定要牢记在心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绝不要用你明年的大学学费、结婚费用或者其他开支的资金来购买股票或者共同基金。这样你就不必在一个大跌的市场中被迫卖掉股票以换成现金来支付不得不支付的必要开支。如果你是一个长线投资者,那么时间最终会站在你这一边。
长期大牛市行情之中的奔牛偶尔也会有几次跌入泥坑。1989年我写作本书时,股市刚刚从1987年的大崩盘中恢复过来,这场美国股市50年来最严重的大跌发生之时,我正好在爱尔兰度假打高尔夫球。这种巧合给我的印象如此深刻,结果后来一直持续到去爱尔兰旅行了十多次之后(经常去爱尔兰是因为我们在当地买了一幢房子),我才确信自己站在爱尔兰高尔夫球场的草地上不会引发另一次股市崩溃的恐慌。游览以色列、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这些英文名字都是以I开头的国家时会让我心里十分紧张,但我分别去以色列和印度旅行过两次,去印度尼西亚旅行过一次,在我这几次旅行期间美国股市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迄今为止,像1987年那样的股市大崩盘行情还没有再次出现,但在1990年,熊市又一次来临,就是在这一年我辞去了富达麦哲伦基金管理公司经理一职。1987年的股市大崩溃让很多人惊恐(两天时间股市就大跌35%,当然会如此),但对我而言,1990年的熊市更让我惊恐,为什么?这是因为1987年时,宏观经济正在持续增长,银行有足够的偿付能力,可以说基本面总体良好,因此我并不恐慌。而在1990年,国家正值经济衰退,规模最大的那些银行处于破产边缘,美国正准备与伊拉克开战,这当然让我十分恐慌,但是战争很快胜利了,经济衰退也结束了,银行恢复了元气,股市则开始了现代历史上最好的一轮上涨行情。最近我们已经经历了四次主要股指下跌10%的情况:1996年春天、1997年夏天、1998年夏天以及1999年秋天。1998年8月,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了14.5%,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跌幅排名第二位的月份。9个月之后股价又一次止跌反弹,后来标准普尔500指数涨幅超过了50%。
我详细叙述这些情况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能够在股市由涨转跌之前及时脱身从而避免损失那就简直太棒了,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人能够准确预测出市场何时会由涨转跌。不仅如此,即使你卖出了股票避开了股市下跌,你如何能够确定你能赶在下一轮的股市上涨行情之前及时再次入市呢?让我们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情况:如果1994年7月1日你投资了100?000美元购买股票,并且5年间你一直持股,那么经过5年你的100?000美元就会升值到341?722美元,但是如果在这5年期间你只持股30天然后就卖出了,而且这30天是这5年间股价涨幅最大的30天,那么你的100?000美元只能升值到153?792美元。可见,在股市中耐心等待更长的时间会让你的投资回报增加一倍还要多。
正如一位非常成功的投资大师所言:“行情看跌的观点总是听起来似乎更加明智。”你总是能够从每天早上的报纸和晚上的新闻报道中找到很好的理由匆匆卖出你的股票。当《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成为畅销书时,莱维·巴特拉(Ravi Batra)所著的《1990年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 of 1990)一书也成了畅销书。自从1982年本轮牛市行情启动时开始,已经有无数文章宣告这次牛市行情将要终结,其中谈到的可能原因包括:日本的经济不景气、我们同中国及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赤字、1994年债券市场的崩溃、1997年新兴市场的崩溃、全球的温室效应、臭氧层遭到了破坏、通货紧缩、海湾战争、消费贷款欠债以及最近的千年虫问题。新年过后的第二天我们发现,千年虫问题成了继最新的怪物哥斯拉电影之后最为严重夸大的一个恐慌事件。
这几年那些认为市场将要转熊的人一起在高喊“股价过高”。对于一些人来说,1989年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达到2600点时股价看起来太高了,而对另一些人来说,1992年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升到3000点以上时股价更是高得有些离谱,1995年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升到4000点以上时,唱反调的人简直成了大合唱。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又一次大熊市的到来,但是即使股价猛跌40%之后,股价水平也要远远高于那些批评家让投资者清仓卖出所有股票时的股价水平。正如我在前面所提到的:“这并不是说根本不存在市场被高估的情况,而是说人们没有必要对此过于担心。”
人们常说,牛市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投资者的担心,但是这种担心永远不会消失。最近我们一起在担心各种各样“想象不到”的大灾难对股市的影响: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末日生物大决战(Armageddon,哈米吉多顿,《圣经》中描述的世界末日善恶决战的战场)、核武器攻击、两极冰山融化、彗星撞击地球等。同时我们也看到发生了一些对我们有益的“想象不到”的好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出现预算盈余;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了17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这足以弥补公众所广泛关注的大公司“瘦身”造成的工作岗位减少的数量,而且还绰绰有余。公司规模的缩小一方面让那些被辞退的员工惊慌失措和烦恼头痛,另一方面也使大量的工人得以解放,从而能够进入那些迅速发展的小公司里从事更让人激动而且生产效率更高的工作。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出数量令人震惊的就业机会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美国拥有全球最低的失业率,而欧洲却继续深受失业的困扰。尽管欧洲的大公司也已经进行瘦身,但是欧洲缺少中小企业来接纳从这些大公司分流出来的失业人员。尽管欧洲的储蓄率比美国更高,而且公民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欧洲的失业率比美国高出两倍还要多。如今欧洲另外一个令人震惊的发展情况是:1999年的就业率竟然比10年前还要低。
股票投资的基本原则非常简单并且永恒不变。股票并非彩票。与每一只股票紧密相关的都是一家上市公司,公司经营有时会更好,有时会更差。如果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比以前更差,那么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会下跌;如果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比以前更好,那么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会上涨。如果你持有一家盈利不断增长的公司的股票,那么你的股票投资回报将会十分丰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公司整体盈利已经增长了55倍,与此同时整个股市也上涨了60倍。尽管在此期间发生过4次战争、9次经济衰退、换了8位总统,并且有1位总统遭到弹劾,但这一切都未能改变股价随着公司盈利增长而不断上涨的势头。
在表1中,你将会看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上投资回报最高的100只大牛股中其中20家上市公司名单,左边一栏的数字表示每家公司投资回报的排名。这100个股市大赢家中的许多高科技企业(例如Helix、Photronics、Siliconix、Theragenics)都没有被列入表1,这是因为我只想展示那些即使是普通投资者也可以发现、研究并利用的投资机会。戴尔电脑是这100只大牛股中表现最牛的一只股票,有谁没有听说过戴尔电脑呢?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戴尔电脑的强劲销售增长以及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早期购买戴尔股票的投资者获得了令人震惊的889倍的回报:一开始投资1万美元购买戴尔股票,最终会得到890万美元的回报。投资者即使不懂电脑也可以看到戴尔、微软或者英特尔公司的发展前景(每一台新电脑上都贴有“Intel Inside”字样的标签);投资者不必成为基因工程师也可以注意到Amgen已经从一家实验室转变成为一家拥有两种最畅销药品的制药公司。
普通投资者能发现嘉信理财(Schwab)这只大牛股吗?这家公司的业务如此成功让人几乎无法忽视。家得宝呢?这家公司继续以很快的速度增长,使其连续两个10年跻身100只大牛股之列。哈雷·戴维森(Harley Davidson)呢?那些平日衣冠楚楚的律师、医生和牙医一到周末都成了骑着哈雷摩托车兜风的风流骑士(easy rider),对于这家公司来说这当然是重大利好消息。Lowe’s公司的发展则完全是家得宝的翻版,谁能预测到这两只回报丰厚的大牛股竟然会出现在同一个十分平凡的行业中呢?Paychex呢?全美各地的中小企业都用Paychex公司的软件来处理工资报表,从而解决了一个一度让人非常头痛的问题。我的妻子卡罗琳就是用Paychex的软件管理我们的家庭基金,而我却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十分重要的投资启示从而错过了这只大牛股。
表1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市20只大牛股①
股票回报排名 交易代码 公司名称 业务 1989年年底投资10 000美元到1999年年底产生的投资回报/美元
1 DELL 戴尔电脑 电脑制造商 8?900?000
6 CCU Clear Channel Comm 广播电台 8?100?000
9 BBY 百思买 零售业 995?000
10 MSFT 微软 技术类 960?000
13 SCH 嘉信理财 证券经纪 827?000
14 NBTY NBTY 维生素及食品供应商 782?000
20 WCOM MCI Worldcom 通信技术 694?000
21 AMGN Amgen 生物技术 576?000
30 PPD Prepaid Legal Services 法律服务 416?000
33 INTC 英特尔 电脑芯片制造商 372?000
34 HD 家得宝 建筑材料供应商 370?000
40 PAYX Paychex 工资报表软件服务 340?000
46 DG Dollar General 折扣零售商 270?000
49 HDI 哈雷·戴维森 摩托车制造商 251?000
52 GPS 盖璞 服装零售商 232?000
69 SPLS 史泰博 办公用品供应商 186?000
75 WBPR 西部银行/波多黎各 银行 170?000
77 MDT Medtronic 药品供应商 168?000
82 ZION Zion’s Bancorp 银行 161?000
87 LOW Lowe’s 建材供应商 152?000
①本表不包括那些被其他公司兼并的公司。
资料来源:内德·戴维斯研究(Ned Davis Research)。
这10年中投资回报最丰厚的股票中有一些来自历史悠久的零售业(与上一个10年的情况类似),盖璞、百思买、史泰博、Dollar General这些大牛股都是管理优秀的公司,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在这些公司都有过购物的亲身体验。同样名列100只大牛股中的还有两家小型银行,这再次表明任何行业都会出现大牛股,即使像银行这样一个沉闷且增长缓慢的行业也不例外。对于未来10年我的投资建议是:继续寻找未来的大牛股。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业余投资者都有可能找到一只大牛股。
彼得·林奇
约翰·罗瑟查尔德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译者序◆
林奇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林奇1977年接管麦哲伦基金,1990年急流勇退宣布退休。在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平均复利收益率达到29%,总投资收益率高达27倍,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基金业绩的神话。在人们的眼中,林奇是一个选股天才,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林奇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之于篮球,“老虎”伍兹之于高尔夫;他将整个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把选股变成了一种艺术。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管理着140亿美元基金的专业投资者,1990年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了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讲述一套简单易懂的业余投资者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战胜专业投资者的投资成功之道。连林奇本人也没有想到这本书竟然在随后的10年间重印了30次并且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最畅销也最受业余投资者欢迎的投资经典名著
之一。
3年之后,即1993年,林奇又出版了一本《战胜华尔街》,本书又成为当年美国第一畅销书。
林奇的这本新书《战胜华尔街》究竟有什么不同凡响之处,竟会让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对它如此钟爱有加呢?这也正是我读此书时的疑问。
读过之后,我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本书之所以会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关键在于它记录了林奇本人是如何具体实践自己的投资方法的,它讲述了具体如何选股,如何管理投资组合,从而连续13年战胜市场。可以说,本书是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林奇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
本书最重要也最精彩的部分是第4~6章,这是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的投资自传。
在这一部分,林奇回顾了在1977~1990年自己管理麦哲伦基金的传奇历程的三个阶段:从0.18亿美元到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美元到10亿美元的中期以及从10亿美元到140亿美元的晚期。这部分让我明白了林奇之所以能够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3个主要原因。
(1)林奇比别人更加能够吃苦
林奇每天早晨6:05就出门;一天要看的资料有3英尺
四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很晚才回家,连周六也要待在办公室看资料,而不是在家陪妻子和女儿,甚至晚上睡觉做梦梦见的也是股票而不是妻子。
(2)林奇比别人更加重视调研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林奇对上市公司的访问量(包括上市公司到富达访问、林奇到上市公司实地访问以及参加投资研讨会)逐年上升,1980年214家,1982年330家,1983年489家,1984年411家,1985年463家,1986年高达570家。林奇发现,如果长此以往的话,即使用上所有的周末和假日,他平均每天也差不多要访问两家上市公司。林奇最强调的是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自己不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仔细的基本面分析,那么拥有再多的股票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也没用。”
1英尺=0.3048米。——译者注
(3)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
林奇强调:“在选股上,灵活性是关键,因为在股市上总是能找到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林奇从早期的重点选择小盘快速成长股,到后期重仓投资大盘蓝筹股,尤其是汽车公司这样的周期股,并进军海外市场,投资外国上市公司股票,林奇不断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基金规模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选股策略。同时,林奇从早期的频繁买卖换股,到后期的长期持有,不断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管理策略。
本书最实用的部分是第7~21章,这是林奇特意为投资者提供的21个选股经典案例,可以说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指南。
他用占全书一半多的篇幅,记录了1992年自己在《巴伦周刊》推荐的21只股票的选股过程,其中包括给上市公司打电话、思考、计算等。其中最详尽的是第18章对房利美的分析。
这一部分的重要意义在于,林奇讲述了他从麦哲伦基金经理的位置上辞职以后,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他本人具体是如何选股的。此外,林奇也用实际案例告诉我们,对于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分别应该抓住哪些要点。
在本书中,林奇之所以用这么长的篇幅来描述自己作为基金经理的选股过程和选股案例,是想告诉大家:“选股根本无法简化为一种简单的公式或者诀窍,根本不存在只要照葫芦画瓢一用就灵的选股公式或窍门。选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但是过于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非常危险的。”林奇这样总结他的选股方法:“我选股的方法是艺术、科学加调查研究,20年来始终不变。”
也许有些人会说: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按照林奇说的那样做,进行详细的阅读分析和大量的调查研究,那么选股数量简直太
少了!
林奇告诉我们,选股成功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作为一个业余选股者,根本没必要非得寻找到50~100只能赚钱的好股票,只要10年里能够找到两三只赚钱的大牛股,所付出的努力就很值得了。资金规模很小的投资人可以利用(5股原则),即把自己的投资组合限制在5只股票以内,只要你的投资组合中有一只股票上涨10倍,那么即使其他4只都没有涨,你的投资组合总体上也能上涨3倍。”
看过林奇的上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你会明白选择一只大牛股对你的投资组合有多么重要,你会知道自己能够学习到的林奇选择大牛股的方法是什么。而看过林奇这本《战胜华尔街》之后,你就会明白林奇本人在管理麦哲伦基金时是如何选择出一只又一只大牛股的,你还能看到林奇辞职后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如何选股的21个详细经典案例。可以说,林奇的这本《战胜华尔街》,既是一个世界上非常成功的基金经理的选股回忆录,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实践教程和案例集锦。
林奇在讲述自己选股心得的过程中,还总结出了21条投资法则,并在本书最后归纳为“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这些都是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凝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手把手教你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最大又最安全的大牛股。相信这些肯定能够帮助你在股市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林奇之所以用心良苦地把自己一生的投资经历和具体的选股过程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是想告诉我们,在选股上,业余投资者只要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在选股方面就完全能够比华尔街的专业投资者做得更好。
在此,我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使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翻译本书,希望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业余投资者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林奇先生的成功选股之道,让自己的选股业绩比专业投资者更加优秀。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与徐晓杰翻译了本书序言和第1~12章及书后的“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其余章节由吴炯、李国平、梁彩云完成。欢迎大家来信交流指正。
刘建位
◆ 序言 ◆
1990年5月31日,咔嗒一声,我关掉了科特龙(Quotron)证券行情报价机,走出了我在富达麦哲伦基金的办公室。到这一天为止,我已经在麦哲伦基金工作了整整13年。回首往事,13年之前的1977年5月,我刚刚掌管麦哲伦基金时,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刚刚就任美国总统,并且他承认自己心中仍然对女性充满了渴望。其实当时我心里也充满了渴望,不过和总统先生不同的是,我所渴望的是股票。最后我统计了一下,我管理麦哲伦基金期间买过的股票总数高达15 000多只,而且其中很多股票还买卖过好多次。怪不得大家都说,从来没有见过一只林奇没有喜欢过的股票,结果搞得我以股票多情种而闻名天下。
我的离职确实十分突然,但也绝非一时冲动心血来潮。1985年,道琼斯指数冲破2000点的指数大关时,我自己也冲破了43岁的年龄大关。人到中年,还要追踪关注上万家上市公司股票,已经让我感到为这份工作付出的个人代价实在太大。尽管我管理的基金投资规模已相当于厄瓜多尔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也很风光,但是我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个人生活代价。我无法享受经常与家人相伴的幸福时光,无法享受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的天伦之乐。孩子们长大时变化可真快,简直一个星期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她们都得向我自我介绍,这样我这个平日只顾忙于投资却根本不沾家的老爸才能认出来谁是谁。
当你开始把房地美(Freddie Mac)、沙利美(Sallie
Mae)、房利美(Fannie Mae)这些公司股票简称和家里孩子的名字混在一起时,当你能记得住2000只股票代码却记不住家里几个孩子的生日时,那你很可能已经变成了一个工作狂,在工作中陷得太深而难以自拔了。
到了1989年,1987年所发生的股市大崩盘早已成为往事,此时股市又再度平稳前行,我的妻子卡罗琳,还有我的宝贝女儿玛丽、安妮和贝思为我举办了一个生日晚会,庆祝我46岁生日。在生日晚会进行到一半时,我心头忽然一震,我突然想起来,我的父亲就是在他46岁时离开人世的。当你意识到自己竟然已经比父母活得还要长寿时,你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原来自己和他们一样也要离开人世;你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够活着的时间实在是非常短暂,而之后的死亡却会是无比漫长的;你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以前不懂得珍惜宝贵的生命时光,不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们去参加学校里的体育比赛,去滑雪,去看橄榄球赛;你会提醒自己,再也不要当一个工作狂了,因为没有人在临终时会说:“我真后悔没有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
我也曾经试图说服自己不要离职继续工作,我给自己找的理由是: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我那么多的照顾了,但在我心里十分清楚,事实上正好相反。在她们一两岁刚会走路的时候,会整天摇摇晃晃到处乱跑,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当父母的就得不停地收拾残局,但是跟着刚会走路的小孩屁股后面收拾东西,要比长大后辅导照顾他们轻松多了,你想想看,天天辅导小学生那些我们这些大人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的外语或数学作业有多烦,无数次开车送他们去学打网球或壁球有多累,一次又一次在成长过程中安抚他们刚刚受到挫折打击的脆弱心灵又有多难。
要想与孩子身心成长的步调保持一致,父母就必须花上很多周末的时间,去听孩子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绞尽脑汁记住那些摇滚乐队稀奇古怪的名字,陪着他们去看大人们自己根本不愿意看的影片。这些事情我都做过,但只是偶尔做过几次而已。每到周六,我不是待在家里而总是待在办公室里,不是陪伴孩子们而是陪伴着堆积得像喜马拉雅山一样高的文件资料。极少数情况下,我也会带孩子们去电影院或比萨店,但我的初衷却不是带孩子玩,而是为了股票投资来进行实地调研。正是孩子们的推荐才让我知道了比萨时光大剧院(Pizza Time Theater)和墨西哥快餐店琪琪(Chi-Chi’s)。不过我后悔的是,当初真不该买了前一家公司的股票,当初也真不该没买后一家公司的股票。
到如今1990年,玛丽15岁了,安妮17岁了,贝思也7岁了。玛丽已经到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每隔两周才能在周末回一次家。这个秋季,她一共踢了7场英式足球赛,可我只去看过1场。我平时实在是太忙,以至于我们家的圣诞贺卡足足晚了3个月才寄完。我们专门为孩子们准备了一本纪念册,结果呢,积累了一大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很有意义的事件记录,却没有时间整理粘贴到纪念册里。
即使在那些我没有加班的日子,我也很少能早些回家。我参加了一些慈善组织或是市民组织,我自愿提供义务服务,所以我经常得抽空参加某一家的会议,为此只好牺牲与家人相聚的时间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组织都把我安排到它们的投资委员会里。为一个高尚的目标来选股无疑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一种工作,但问题是,一方面麦哲伦基金的工作压力持续增加,同时社会上对我参与公益事业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当然孩子们的家庭作业也越来越难,需要的课程和课外活动也越来越多,作为家长每天需要开车接送她们所花的时间自然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我做梦梦见的都是股票,而不是我的妻子卡罗琳。我和她最浪漫的约会也不过是在开车进出门时打一个照面而已。在每年一次的例行体检时我只好向医生坦白,我唯一的运动就是吃过饭剔剔牙。我惊讶地发现,过去的一年半里,我竟然没读过一本书,过去两年里,我看过三场歌剧:《荷兰飞人》(The Flying Dutchman)、《波西米亚人》(Labo hème)和《浮士德》(Faust),却连一场足球赛也没看过。这让我得出了第1条林奇投资法则:
林奇法则
如果你看歌剧与看球赛的次数之比是3:0,你就应该意识到你的生活肯定有些地方出问题了。
到了1990年年中,我终于醒悟,这份工作再也不能干下去了,我想起了那位与我们基金同名的航海英雄费迪南德•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他也是提前退休,隐居到一个偏僻的太平洋小岛,可是我发现他后来被当地愤怒的土著人撕成了碎片,他这种退休后的悲惨遭遇让我犹豫再三。为了避免同样的悲惨遭遇,被成千上万愤怒的基金持有人撕成碎片,我专门会晤富达基金公司的老板内德•约翰逊(Ned Johnson),还有经营主管加里•伯克海德(Gary Burkhead),讨论如何让我安全平稳地离开基金管理的工作职位。
我们的讨论十分坦诚和友好。内德•约翰逊建议我继续留下来,由我担任富达旗下所有基金的团队领导者。为了减轻我原来管理120亿美元基金的巨大工作压力,他答应让我管理一个规模更小的基金,比如1亿美元。但是尽管新的小基金的规模只是我原来管理的老基金的1%,但按照我的个性,我仍然会像管理原来的大基金一样倾注同样多的精力,我仍然会每个周末都在办公室度过,因此我婉言谢绝了我老板的建议。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管理麦哲伦基金的同时,我还为几家大公司管理着一个10亿美元规模的员工养老基金,包括柯达、福特汽车和伊顿百货(Eaton),其中柯达的份额最多。我管理的这个养老基金想怎么投资就怎么投资,没有任何投资限制,因此投资业绩比麦哲伦基金还要好。比如,这个养老基金能够将其5%以上的资产投资于一只股票,而根据法规规定共同基金就不能如此。
不管我是不是离开富达基金公司,柯达、福特汽车和伊顿百货三家公司都希望我能够继续为它们管理养老基金,但我还是谢绝了它们的好意。除富达基金公司以外,我还收到了无数邀请,由我出面组建一家林奇基金,成为一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封闭式基金。那些准备参与组建基金的发起人对我说,只需在几个大城市搞一次时间短暂的路演,发售数十亿美元的基金份额绝对不成问题。
从基金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封闭式基金的吸引力在于,无论投资业绩多么糟糕,基金都永远不会失去它的客户。
那是因为封闭式基金只能交易而不得赎回,和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默克制药(Merck)、宝丽来(Polaroid)等股票一样,每一个封闭式基金卖方都有一个对应的买方,所以基金份额总数和上市公司股份总数一样是保持不
变的。
然而,对于麦哲伦基金这样的开放式基金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开放式基金持有人想退出基金,就可以向基金要求赎回,基金就必须根据基金单位净值支付相应的现金,基金份额相应减小。一旦一家开放式基金不再受到市场青睐,投资者就会纷纷赎回基金,把资金转移到这家基金的竞争对手,或者干脆退出股市投入货币市场,这家基金规模很快就会大大缩水。这就是开放式基金经理根本无法像封闭式基金经理那样夜夜安稳入睡的根本原因。
搞一个规模为20亿美元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的林奇基金,就像一家流通股本为2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一样,能够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除非我犯了一连串的重大错误赔光了所有的钱),我可以每年稳拿0.75%的管理费(相当于每年1500万美元),一年又一年,年年都可以如此。
单单就赚钱而言,这个主意太有诱惑力了。我可以雇些助手来选股,把工作时间减到最低程度,让我有足够的空闲时间打打高尔夫,多陪陪老婆孩子,有空再去看看波士顿红袜队、凯尔特人队的球赛,当然还有《波西米亚人》等歌剧。不管我的投资业绩战胜市场还是落后于市场,我都可以拿到同样丰厚的管理费收入。
但是这个安排仍有两个问题尚未解决:第一,我对战胜市场的渴望程度远远超过我对落后于市场的容忍程度;第二,我一直相信基金经理应该自己独立来选股而不依靠别人。因此,即使是管理这样一个可以保证丰厚收入的封闭式基金,我还是会重新回到和原来管理开放式基金一样的工作狂状态,即使是周六也照样会一天到晚待在基金办公室里,在成堆的年报中迷失真正的自我;依然和以前一样,只是一个钞票越赚越多但是时间却越来越少的可怜家伙。
我曾经听说,有很多百万富翁庆贺自己错过了本可以更加富有的机会。我过去一直对此非常怀疑,能够对大赚一笔的诱人机会说不,这可是很少人能够享受得起的奢侈。如果你够幸运,和我一样赚了相当多的钱,当赚的钱多到一定程度,这时候你就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是继续为了赚更多的钱而生存,辛辛苦苦一辈子只是做金钱的奴隶,还是让你赚的钱为你服务,从此成为金钱的主人,让自己享受更多的人生幸福呢?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小说里写过一个非常贪心的农夫的故事。有个魔鬼答应这个农夫,一天之内,他用脚能圈下来的土地,就全部属于他了。这个农夫拼命跑了几个小时,就圈到了好几平方公里的良田。这些土地他一辈子都种不完,足以使他和他的家庭好几代子子孙孙都过上富裕的日子了。这个可怜的家伙已经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他想停下来,他想:圈的地已经足够大了,再继续跑下去圈更多的地,对自己又有何意义呢?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他继续跑啊跑啊,总想抓住这次机会尽量多圈一些土地,直到最后再也跑不动了,精疲力竭倒地而死。
这正是我希望自己能够避免的悲惨结局。
序言
---------------------------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典藏版)---------------------------
补上投资这一课
一直以来,美国的初中和高中都忘记了教授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这就是“投资学”,这是美国中学教育体系令人扼腕叹息的缺憾。我们教授历史,却从未涉及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以及公司对于改变和提高我们生活水平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教授数学,却从未谈及如何利用简单的算术帮助我们了解上市公司,推测公司的经营将会成功还是失败,以及我们是否能从持有的股票中获利。
在家政学的教授中,我们会涉及如何缝纫,如何烹饪一只火鸡,甚至如何确定家庭预算,核对支票账本。然而,我们没有教授学生有关尽早开始储蓄才是致富的关键,运用这笔储蓄投资股票才是一个人在购房之外最棒的举措,并且越早开始储蓄和投资越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未来不断提升生活质量。
我们教授爱国主义,可我们提到更多的是军队和战争、政治和政府,但对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企业却提及甚少,殊不知,它们才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没有投资者的资金,就不会有新的公司成立,这意味着无法雇用新的工人。此外,老公司也无法发展,变得更有效率,支付工人更高的薪水。于是,我们所知的这个世界将会面临分崩离析,没有人将拥有工作,美利坚也将从此远离幸运。
然而,在我们自己的课堂里,我们并没有教授经济系统是如何运转的、它的好处是什么,以及你如何能借助它的优势成为一名投资者。
我们完全可以乐在其中地进行投资,因为它很有趣味。学习投资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经历,帮助我们实现富裕的财富人生。然而,大多数人人到中年(即视力开始变糟、腰围开始变粗的年纪)才开始知悉投资的奥妙所在。当然,一旦他们开始发现拥有股票的各种好处,就会叹息不已:早知今日,何不早日投资。
在我们的社会里,男人大都掌握着财政大权,女人只能袖手旁观而且无能为力。其实,对于投资来说,男女皆可。任何人的投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所以,当你听到有人说“他是个天生的投资家”时千万不要相信,因为所谓无师自通只不过是天方夜谭。
金融理财的原理实际上很简单,也很容易掌握。第一项原理就是:储蓄等于投资。把钱放进存钱罐或饼干盒里并不能算是一种投资,但只要你将钱存进银行,进而购买债券或公司股票,那你就是在投资。接受者会用这笔钱去建商店、买房子或新工厂,这样就会产生许多新的就业机会,而新的就业机会意味着为更多的工人提供更多的薪酬。如果融资者也能设法将部分赚来的钱进行储蓄和投资,那么,这一整套储蓄与投资转化的过程将周而复始地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一原理适合于任何家庭、任何公司乃至任何国家。无论是比利时还是博茨瓦纳,中国还是智利,莫桑比克还是墨西哥,通用汽车还是通用电气,你家抑或我家,那些现在就开始储蓄并为将来投资的人,一定会比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更加富裕。为什么美国会富甲天下?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储蓄率。
迄今为止,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你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拥有锦绣前程并收入丰盈。然而,人们不知道的事实是,长期而言,你未来的财富不仅取决于你目前赚多少钱,而且取决于你将多少钱用于储蓄和投资。
花样年华就是开始投资的黄金时间,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续介绍更多。越早开始投资,你所收获的财富将越大。当然,本书所介绍的理财投资知识并不仅仅适合年轻人,它适合各种年龄段的初级投资者,只要他们仍然对股票感到困惑,或仍未有机会开始掌握投资的基本原理。
与父辈相比,人们的寿命已经变得越来越长,这就意味着,人们需要支付生活成本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如果一对夫妇活到65岁,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再活到85岁,如果他们已经活到85岁,那么,他们也有很大的可能活到95岁。为了支付他们的日常开销,他们需要更多的钱,那么,最为确定的赚钱方法就是投资了。
事实上,65岁开始投资也不算太晚。如今65岁的老人,很有可能再活25年,如果投资的话,财富能够继续增长,足以支付往后25年的生活开销。
在你只有15或20岁的时候,很难想象你变成65岁时的生活状况。但是,如果你坚持储蓄和投资,那么,你的钱将以对你有利的方式为你工作50年。如果你50年一直坚持储蓄和投资的话,投资复利的效果将令人惊叹,哪怕你每次储蓄投资的金额都不多。
. 投资得越多,你将越富裕,整个国家也会更加兴旺发达,因为你的投资将帮助更多的企业取得成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推荐序
美国股市启示录
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吕俊
毋庸置疑,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的彼得·林奇,无疑是最合适介绍美国股市投资基础知识的人选之一。然而,这位伟大的投资家并没有像其他一些成功的投资人一样最后将自己的投资理论动辄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因此,尽管《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一书凝聚了彼得·林奇的投资智慧,但其首肯的英文版定位却只是“初涉投资的投资者基础知识指南”,其任务仅是“向高中生及以上年龄的人群普及投资和商业的基本规律”。
我相信,彼得·林奇对《彼得·林奇教你理财》的这一定位,并不是仅仅出于谦逊,而是因为他真的相信成功投资的根本在于基本的理性和常识,而非某些只有天才才能理解的深奥原理。《彼得·林奇教你理财》所反映的是他一以贯之的“战胜华尔街”的认知。作为一名真正的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将金融工具和投资理论化繁为简和深入浅出进行诠释的能力也的确在《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如果你是一位投资的初学者,《彼得·林奇教你理财》毫无疑问是引领你走上正确道路的最佳“指南”之一。
当然,作为一名职业投资者,我必须指出,应该考虑到中美资本市场客观存在的差异。如2009年当A股上证指数反弹到近3 400点时,国内有相当数量的股票基金的净值已回到股指此前5 000点时的水平。国内公募基金这种远远超越中小股票投资者的长期业绩表现很难在《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中找到解释。因而,国内的投资者生搬硬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中提出的一些投资原则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从这一意义上而言,这是一本更适合美国投资者的“指南”。而我更愿意将《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定位于一部以投资语言写就的美国股市和美国资本的发展史,而以此为出发点来品味该书给予我们的启示。
显而易见,在彼得·林奇看来,历史和常识并不矛盾,历史首先就是常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同时还是构筑理性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在他的眼中,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资本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的成长史,但这一角度以往却无人涉及,因此彼得·林奇在《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一书中开创性地从资本成长的角度重现了美国股市以及美国上市公司的成长史,这样前所未有的解读揭示了在美国崛起过程中资本、股市及那些相关的上市公司和传奇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这些内容构成了全书的主体部分,也成为该书区别于彼得·林奇其他著作最鲜明的特色。
我可以理解彼得·林奇在《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中所展示出的深刻的历史感。原因应该是,任何一个从事十年以上专业资产管理工作的人,都会对时间之于投资回报无可替代的意义形成深刻的体会。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对历史的兴趣和感受必然是与日俱增的,因为他已经深知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人,不仅仅需要了解当下的股市,更需要了解股市的历史,了解上市公司的历史,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乃至资本成长的历史,原因在于你所探寻的有关投资的真知灼见就蕴含于这些历史中。
我们必须承认,当历史进入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开始滞后于欧美。就市场经济而言,即使考虑到已经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我们仍然无法否认美国在过去的两百年间已经发展为世界上最庞大和最成功的市场经济体系,其证券市场更是已经成为全球资本交易的核心市场。考虑到市场经济诸多规律的普适性,了解美国股市的发展史和美国资本的成长史无疑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彼得·林奇眼中已经成为历史的美国工业时代的种种状况,在当下的中国却还是方兴未艾。如“美国品牌的兴起”“工业时代的暴发户”以及“垄断和反垄断”这些内容,国内的读者都可以在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中轻而易举地找到极其相似的命题。这决定了彼得·林奇对美国股市及美国上市公司发展史的解读,对于当下中国的投资者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能够产生直接的帮助。
既然被誉为“历史上最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更擅长的还是对美国股市的主角——美国上市公司的分析。与他的其他著作不同,彼得·林奇在《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中主要是从历史的维度详细描述了上市公司从诞生到终结的生命历程,中间以苹果电脑等美国知名上市公司成长的案例为线索。国内的读者以此框架来分析A股上市公司,想必应该是得心应手。此外,对于经常为“买入还是卖出”所困扰的很多投资者而言,这种历史维度的分析显然更具有对投资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我看来,《彼得·林奇教你理财》生动的语言使这本“初涉投资的投资者基础知识指南”趣味盎然,称其是“最具可读性”的投资经典应该是实至名归。只是多年来,彼得·林奇的这本著作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有内地中译本面世,成为投资经典译作的一大缺憾。此次宋三江先生、罗志芳女士能够将其翻译成中译本和广大读者见面,无疑使彼得·林奇经典著作引入中国内地的工作功德圆满。毫无疑问,更多的中国投资者将通过该书从美国股市和上市公司的发展史中获得极有价值的启示。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典藏版)---------------------------
推荐序
阅读林奇28年
——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再版序
能为这本伟大的投资经典再版做序,是我莫大的荣幸。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投资启蒙书,也是第一本将国外投资大师介绍到中国的书。
我第一次读到林奇的这本书是在1990年,距今已有28年之久,但即便今天翻阅,依然爱不释手,其中许多文字放在今天的市场上仍然实用。岁月沉淀,披沙沥金,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每每读起,仍有触发灵感的启迪,源自内心的感叹,这就是所谓经典的力量。
虽然我在1995年初次读到巴菲特,并由此改变投资命运,但实际上,我知道林奇比知道巴菲特还要早5年。
林奇的这本书初版于1989年在美国面世,于1990年被翻译为中文,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当时书名译为《在华尔街的崛起》(One Up On Wall Street),定价4.90元。当年我还是学生,父亲买了这本书,如今这本书上的下划线、重点符都是父亲读书时留下的印记。这本粉红色封皮的书如今仍然伫立在家中的书架上,考虑到期间辗转搬家近10次,甚至漂洋过海行程万里,历经近30年的时空变迁依然能保存下来,堪称奇迹。
书里的很多内容我当时读来并不太明白。印象最深的是,林奇买的第一只股票叫飞虎航空,两年时间从7美元涨到32.75美元,这是林奇抓住的第一只5倍股,解决了他读研究生的部分学费。他自豪地写道:“可以说,我是靠飞虎公司的‘奖学金’读完了沃顿商学院的课程。”当年我父亲也绝对没有想到他儿子在仅仅时隔8年之后,有了几乎与林奇相同的经历。
在1996年、1997年A股大牛市中,我取得了“满仓10倍”的成绩,可以说我是用“长虹奖学金”去美国读了MBA(详见《一个投资家的20年》)。这里的“满仓”就是集中投资的体现,来源于巴菲特投资思想的启发;这里的“10倍”,就是林奇常说的10倍股(tenbagger)。长虹是我投资生涯中的第一只10倍股。
林奇被称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1977年他接手管理富达公司旗下的麦哲伦基金,1990年急流勇退。这13年间,复利回报率高达29%。麦哲伦基金的规模也从2000万美元增长到140亿美元。
这本《在华尔街的崛起》如今被翻译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重印数十次,发行数百万册,成为全球财经畅销书,是最受欢迎的投资名著之一。这本书中提到的入市之前的自我测试、不要预测股市、上市公司拜访、寻找10倍股、6种类型公司股票、13条选择准则、避而不买的股票、如何获得公司的真实信息、一些重要的财务分析指标等内容,都成为后来者反复学习、斟酌推敲的重要学习资料。
今天为中国投资者广为熟知的“10倍股”“漂亮50”等这些名词最早就是由林奇的著作引入中国的。可以说,林奇为中国的投资者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林奇这本书的原版书副标题是“一个人怎样利用已有的知识在股票市场上赚钱”。作为一个专业的投资者,林奇在书中告诫读者,“在本书中,我要告诉读者的第一条投资准则是:千万不要听信任何专业投资者的投资建议!”他认为业余投资者具有很多内在优势,可以干得不比专业投资者差。
投资者可以分为业余投资者、专业投资者,也可以分为成功投资者、失败投资者。对于“高手在民间”的说法,我认为值得商榷,但对于“业余投资者也可以成为一个成功投资者”的观点,我是认同的,因为我自己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现实的例证。在我的记忆中,中国第一批证券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于1997年,而深交所、上交所成立于1990年年底。也就是说,中国最早的一批证券从业人员都是业余出身。
从兴趣出发、从业余学起,可以说林奇的这本书正是这条道路上的好帮手。他在书中写了如何寻找10倍股、13条选股标准等实用内容,还提到了公司股票的6种类型: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性、困境反转型、隐蔽资产型。
如果你打算预测大势,林奇除了告诉你“不要预测股市”“为历史重演做准备无济于事”“不要问未来股市会如何”之外,实际上还提供了一个有趣且实用的判断大势的小方法,也就是后来尽人皆知的“鸡尾酒会理论”。
用心观察生活,从中发现投资的线索,也是林奇书中多次提到的投资方法。无论是衣服还是袜子,无论是玩具还是食品,总之,最佳的投资对象很可能就出现在你的旅途中、在陪家人浏览的商店里。必须承认,这种“热爱生活”的投资法对我影响至深,直至今日,我挑选投资对象的标准之一就是“在生活中可以遇见该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当年我抓住投资生涯中的第一只10倍股——长虹,也是受到了林奇这个观点的启示。
业余投资者有成功的可能,但前提是超人的付出。林奇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基金经理,据他自己估计一年的行程是10万英里(约16万公里),拜访五六百名公司高管,每月2000次通话,阅读大量公司报告,持有的股票达到1400只。他是如此辛劳,以至于1990年46岁退休时已是白发苍苍。
多年来,每当市场严峻的时刻,林奇的文字就会被再次广泛传播。“每当股市大跌,我对未来忧虑之时,就会回顾一下这40次大跌,来安抚自己那颗恐惧的心。我告诉自己,股市大跌其实是好事,让我们又有了一次好机会,以低价买入那些优秀公司的股票。”
积极乐观、热爱生活、谦虚好学、努力向上,在这本书中林奇道出了他成功的秘密。我打算买100本送给我的朋友们,因为正是秉承着这些启示,在我阅读林奇28年之后,我的名字有机会与心目中的英雄的名字出现在同一本书上。“书中自有黄金屋”,相信今天的读者将来一定会续写出更多更精彩的阅读故事。
杨天南
北京金石致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
2018年2月28日
千禧版序言
我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个人投资者的信心,并向他们提供基本的投资知识。谁能想到本书后来竟然会重印30次而且销量超过100万册呢?尽管最新的2000年千禧版与第1版相距已有11年之久,但我仍然坚信,那些帮助我在富达麦哲伦基金取得成功的投资理念仍然适用于如今的股票投资。
从1989年《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出版上市到如今的2000年,这11年的岁月实在让我感慨万千。1990年5月,我离开了麦哲伦基金,当时的评论人士认为我此时离开股市真是聪明之举,当时他们都认为大牛市崩溃已经危在旦夕,因此他们祝贺我选择正确的时机安然脱身。当时看起来这些悲观人士看空后市是理所当然的,那时美国的大银行都迅速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有几家银行不得不最终破产倒闭。当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伊拉克的上空时,股市开始下跌。随着战争爆发,股市经历了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大跌,但是当战争取得胜利后,银行系统转危为安,股市开始迅速反弹。
超级大反弹!从1990年10月以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2400点一路攀升到11?000点,涨幅高达4倍以上,这是20世纪股市最牛的10年。1989年只有32%的美国家庭持有股票或者共同基金,如今这一比例已经接近50%。整个股市已经创造了25万亿美元的新财富,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一幕幕股市发财致富的奇迹正在上演。如果长此以往,就会有人借鉴过去的那本畅销书《邻家的百万富翁》来写一本《邻家的亿万富翁》。
在这些新财富中投资于共同基金的有4万亿美元之巨,而在1989年投资于共同基金的资金仅有0.275万亿美元。由于我本人管理着一家基金,所以潮水般涌来的资金对我们这些基金管理人来说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这一现象肯定也同时说明许多业余投资者在选股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如果在这个行情最好的大牛市中,业余投资者自己选股的投资业绩非常出色的话,他们怎么会把资金从股票投资转移到基金投资上来呢?也许本书所阐述的投资理念可以将那些在选股上陷入迷途的投资者引上一条正确的投资成功之路。
从麦哲伦基金管理公司辞职后,我从一位机构投资者转变成一位个人投资者。在慈善事业方面,我提供奖学金资助所有信仰宗教的贫民区孩子进入波士顿天主教学校读书。此外,我还在富达基金公司兼职,担任基金托管人以及年轻的研究分析人员的顾问和培训老师。最近我的空闲时间至少增加了30倍,这使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我的家人,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或者一起去国外旅游。
对我个人的事情已经说得够多了,现在让我们回到我最感兴趣的话题——股票上来。从1982年8月的大牛市行情开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了15倍,我们目睹了美国有史以来股市最大的上涨幅度,用林奇的话来说,整个股市成了一只上涨了15倍的“15倍股”(fifteenbagger)。各种成功的公司股票上涨15倍对我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但是股市整体上涨15倍实在让我目瞪口呆。想想看:1929~1982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只不过上涨了4倍,也就是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才从248点上升到1046点!此后股价上涨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2500点到5000点上涨了1倍用了8.33年的时间,而从5000点到10?000点上涨1倍只用了3年时间。1995~1999年,我们见到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牛市行情:连续5年股票投资收益率都在20%以上,而在以前市场从未有过连续两年以上股票投资收益率超过20%的记录。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第一次掌舵麦哲伦基金时,正值股市低迷时期,当时无论哪一方都难以想象,华尔街有史以来最牛的大牛市行情会让其信奉者盈利如此之巨,同时也让其怀疑者损失如此之巨。那时在股市的低点,那些严重受挫的投资者不得不一再提醒自己熊市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这些投资者必须耐心持有股票和共同基金长达15年之久,才能等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其他指数重新回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水平。现在我们应该提醒自己牛市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在熊市和牛市这两种市场走势中投资者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在本书中我谈到,1984年AT&T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分拆也许是那个时代股市最重要的发展动力,现在则是互联网。迄今为止,可以说我已经完全错过了互联网的投资机遇,这主要是由于一直以来我都是技术恐惧者(technophobic)。我个人的经验表明,一个投资者要想获得成功并不需要赶潮流。事实上,我所知道的绝大多数伟大的投资者(首当其冲的就是沃伦·巴菲特)都是技术恐惧者。他们从来不会购买自己不了解其业务的公司股票,我也同样如此。我了解Dunkin’Donuts甜甜圈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情况,这就是这两只股票出现在我的投资组合中的原因。我了解银行、储蓄贷款协会(banks,savings-and-loans)以及与其关系紧密的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FNMA),但是我不会上网。我从不在网上冲浪或者在网上聊天,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专家的帮助(有时这种帮助来自我的妻子或孩子),我在电脑上连网页都找不到。
1997年感恩节假期里,我和一位非常喜欢上网的朋友在纽约一起喝蛋奶酒(eggnog)。当我跟他说卡罗琳非常喜欢悬疑小说家多萝西·塞耶斯(Dorothy Sayers)时,这位朋友在旁边的电脑上敲了几下键盘,马上就把塞耶斯的全部书目列了出来,并附有读者的评论以及1~5星的评级(在文学作品网站上作者也和基金管理人一样被评级)。我为卡罗琳买了4本塞耶斯的小说,精心挑选了包装的彩纸,这样就完成了我的一项圣诞礼物采购,这使我第一次认识了亚马逊网上书店(Amazon.com)。
在本书中,你将会读到我是如何在吃饭或购物时发现了一些表现最成功的大牛股的,有时这种发现要远远早于那些专业选股者。由于亚马逊书店开在网上而不是市郊购物中心,以至于我这个不会上网的人忽视了它的存在,但是亚马逊书店的经营模式并没有超出我的理解范围,网上书店的业务和干洗店一样容易理解。1997年,亚马逊书店股价相对于其发展前景而言还比较合理,并且财务状况良好,但当时我的头脑不够灵活,没能透过这种新生的网上购物方式看到新的投资机遇。如果当时我不嫌麻烦地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可能就会发现这种新型购物方式的巨大市场潜力以及亚马逊书店抓住这一机遇拓展市场的能力。哎,可惜我没这样做。仅仅1998年一年间,亚马逊的股价就上涨了10倍(用林奇的话说这是一只10倍股)。
亚马逊书店只是其中之一,至少有500只网络公司(dot.com)股票创造了神话般的惊人涨幅。现在,在高科技和网络股领域内,一家公司新上市的股票上涨10倍所用的时间比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写出一本新的恐怖小说的时间还要短,这已经不算什么稀奇的了。投资这类股票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耐心。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一家公司只有盈利不断增长才能达到10亿美元的市值规模,而如今即使一家网络公司没有任何盈利,有时甚至连收入都没有,公司也可以达到10亿美元的市值。现在“市场先生”(Mr.Market,一个虚构的股票市场整体的代表人)不会花费时间等待一家新生网络公司在现实生活中证明自身的实力后才高价买入,而在过去那个时代里,沃尔玛公司或家得宝公司用业绩证明自己的实力之后其市值才会有很大的增长。
对于现在热得发烫的网络股来说,基本面已经成为老掉牙的陈词滥调(old hat,“老掉牙”这个词本身就是老掉牙的,我用这个词表明我本人就是一个老掉牙的老古董)。只要在公司的名称中出现了仅仅一个“dot”和一个“com”,而且其后面隐藏着令人兴奋的概念,就足以使如今十分乐观的投资者为公司未来10年的增长和繁荣提前支付更高的股价。这些未来主义者的“基本面分析”随着每一次成交价格的上升而更加乐观,后来的投资者报出的买价也节节攀升。
根据玛莎拉蒂(Maserati)牌豪华汽车在硅谷的销售情况可以判断,网络公司给领导公司股票公开上市的企业家和及时高价脱手的早期股票买入者带来了巨额回报。但是,我想对那些在股票价格高涨后才买入的人敲响警钟:这些网络公司过高的股价已经反映了未来数年盈利迅速增长,而这种增长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那么投资者以如此之高的价格买入这些网络公司的股票是否值得呢?从我提出这一问题的方式,你可能已经知道我的答案是“不值得”。很多新发行的网络股在上市交易的第一天股价就上涨了2倍、3倍甚至是4倍。除非你的经纪人能够在为你申购新股时以最初的发行价分配到足够的新股份额(由于网络股甚至比美国橄榄球冠军赛“超级碗”(Super Bowl)大赛的门票还要抢手,所以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你将会错失这些新股未来整个涨幅中的大部分涨幅,可能你还会错失全部涨幅,这是因为一些网络股在最初几个交易日中的成交价格会达到很高的水平,而这一高价位也就从此一去不返。
如果你为错失像天主教大赦年这样50年一遇的网络股投资良机而捶胸顿足后悔不已,这时不妨提醒自己,只有极少投资者的盈利水平接近于这些网络股价的整个涨幅。由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根本没有机会用发行价买入股票,因此以发行价为基准来衡量股价的涨幅会误导投资者得出错误的结论,那些在发行抽签时能够幸运中签买到股票的人只是极少数。
尽管我周围有许多投资网络股迅速获利的机会,但我仍然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投资。我的选股基于古老的基本原则:一家成功的公司开拓新的市场时,其盈利增长,其股价也相应随之上涨;或者一家身陷困境的公司经营好转时,股价也会上涨。在林奇的投资组合中,一个典型的大牛股(我也会与大家分享那些让我赔钱的股票)一般要经过3~10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其英雄本色。
由于几乎没有盈利,大多数网络公司的股票不能用常用的市盈率(Price/Earning,P/E,市价比每股盈利)来估值,也就是说市盈率计算公式P/E中至关重要的每股收益“E”的数据根本不存在。在无法计算市盈率的情况下,投资者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另一个随处可见的数据——股价上!我个人认为“股价”是投资者所能追踪到的最没有价值的信息,却又是投资者最普遍追踪的信息。1989年我写作本书时只有有线电视金融新闻网(Financial News Network)电视频道的屏幕下方有一条滚动带显示股票行情,而现在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电视频道屏幕下方都有一条滚动带显示股票行情,其他频道上还会有显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等的小方框,即使那些把电视频道不停换来换去的电视迷也无法避免会一再看到股市收盘价。在流行的互联网门户网站上,你只要点击一下自己设定的自选股投资组合,就可以得到投资组合中每只股票的最新行情。你也可以通过拨打800电话、寻呼机或语音邮件获得股价信息。
对我个人而言,这种枪林弹雨似的无处不在的股价行情显示传递的反而是错误的信息。如果我喜爱的网络公司的股价是每股30美元,而你喜爱的网络公司的股价是每股10美元,那么那些只关注股价的投资者就会认为我所喜爱的那一家公司更好,这其实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投资错觉。今天或者下一周“市场先生”对一只网络公司股票的报价并不能告诉你这家网络公司未来两三年内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拥有最佳的成功机会。如果你只追随一个数据进行投资,那么就追随盈利——当然前提是我们正在讨论的这家公司有盈利。正如你将在下面所看到的,我支持这样一种投资理念:公司盈利迟早决定证券投资的成败与否。关注今天、明天或者未来一周的股价表现如何只会分散投资者的注意力。
互联网还远远谈不上第一个能够改变整个世界的创新。铁路、电话、汽车、飞机和电视都可以说对全人类或者说至少对世界1/4的富裕人口的生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些新行业孵育了许多新公司,但是其中只有极少数的公司生存下来并主导了整个行业,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网络行业上。一两家知名企业将会独霸网络行业的版图,就像过去麦当劳称霸汉堡快餐业和斯伦贝谢横扫石油服务业一样。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那些胜利公司的股东会大赚一笔,而那些落伍者、过气明星、本来应该成功却未能成功的公司股东则会大亏一笔。如果你精明过人地选择了一个大赢家网络公司,那么这就相当于你从此加入了一家每年盈利10亿美元的公司股东富翁俱乐部。
尽管一家典型的网络公司至今仍然没有任何收益,但是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从而形成一个大致的判断:公司未来需要取得多高的盈利才能证明今天的股价是合理的?让我们来分析一个假设的网络公司案例——DotCom.com公司。首先,你计算公司的股票市场价值(market capitalization,缩写为market cap,简称“市值”),即用当前的股价(假定为每股100美元)乘以流通股总数(假定为1亿股),1亿股乘以100美元等于100亿美元,这就是DotCom.com公司的总市值。
无论何时购买股票,你都会盼望着公司市值不断增长。只有当买方支付的买入价格不断提高时,公司的市值才会增加,也才会让你的股票投资升值。同样的道理,DotCom.com公司的股票要成为一只10倍股,首先其市值必须上涨10倍,即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一旦你确定了目标市值,你就得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DotCom.com公司需要盈利多少才能支撑1000亿美元的市值?为了得到一个大致的答案,你可以运用快速增长型公司的平均市盈率进行计算——在目前这个热得发烫的股市中,我们假定这类公司的市盈率是每股收益的40倍。
在此,我要插点题外话。在本书中,我会以麦当劳公司的股票为例,说明投资者以过高的价格买入优秀公司的股票也会变成高风险的投资。1972年,麦当劳的股价被哄抬到高得离谱的50倍市盈率,由于公司盈利无法“达到如此高的预期”,导致股价从每股75美元狂跌到每股25美元,市盈率变成“更符合实际情况的13倍”,此时正是买入麦当劳股票的一次绝好机会。
在本书后面我还会谈到,投资者狂热地买入罗斯·佩罗(Ross Perot)的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s,EDS)股票使其市盈率狂涨到500倍。我对此的解释是,500倍的市盈率意味着“即使EDS公司的每股收益持续保持不变,投资者也需要等上500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最初的投资”。由于有了互联网,一只股票拥有高达500倍的市盈率已经不再让人们那么震惊,更别提50倍的市盈率,或者我们假设案例中DotCom.com公司40倍的市盈率了。
不管怎样,按照40倍的市盈率,我们可以推测,DotCom.com公司必须每年盈利25亿美元,才能使公司总市值达到1000亿美元,而在1999年美国只有33家公司盈利超过25亿美元。因此,如果DotCom.com公司想做到这一点,它就必须成为类似于微软的大赢家公司俱乐部中的一员,果真如此的话,这可真的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商业神话。
我想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结束对这次关于互联网的简短讨论。在互联网热潮中,要避免以高得离谱的股价买入一家未来发展前景虚无缥缈的公司股票而亏得很惨的结局,投资者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投资策略。
第一种投资策略是“铁镐和铁锨”(picks and shovels)投资策略。过去在淘金热潮中,大多数想要成为矿主的淘金者都以失败告终,而那些向淘金者出售铁镐、铁锨、帐篷和牛仔裤的人却发了大财(李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靠李维斯牛仔裤成为大富翁)。现在你还可以应用这一策略,投资于那些从网络交易中间接受益的非网络公司(non-Internet companies)(包裹快递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或者投资于网络交换机和相关设备装置的制造企业。
第二种投资策略是投资于“可以一分钱不花就能拥有其互联网业务”(free Internet play)的公司。这是指投资者买入一家有着真实营业收入和合理股价的非网络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将网络业务渠道嵌入传统业务渠道之中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使投资者支付的股价只相当于非网络业务的价值,而与此同时不花一分钱就拥有了相关的网络业务。我不再一一列举这些公司的名称,你可以自行寻找,但是可以不花一分钱就拥有其网络业务的公司已经引起了我的注意。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目前市场上一家非网络公司整体价值为8亿美元,那么这家公司羽翼未丰的网络业务在其实力得到证实之前市值就高达10亿美元。如果这家公司网络业务的发展能够达到预期水平,那么投资回报将会非常丰厚——这家公司会将其网络业务“分拆上市”(spin off)从而使网络业务的股票单独上市进行流通交易。或者如果公司在网络业务上的冒险并不成功,但是由于网络业务只是公司日常业务的一个补充而已,因此其股价也不会怎么下跌,仍然可以保护投资者不会损失太大。
第三种投资策略是投资于因互联网发展而“附带受益”(tangential benefit)的公司,指传统的“砖瓦+水泥”(brick and mortar)的实业公司通过使用互联网而削减了成本,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经营效率,从而实现了盈利能力的大幅增长。早在上一代,超市就已经安装了扫描仪,这不仅减少了超市中的偷窃行为,还能够有效地控制存货,让超市连锁店受惠巨大。
展望未来,互联网以及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相关行业将会创造一些伟大的商业成功传奇,但对此我们往往期望过高而导致定价高得离谱。那些目前市值5亿美元的公司股票未来可能会让你大赚一笔,而那些目前市值已经高达100亿美元的公司股票却可能会跌到一文不值。当期望变成现实的时候,那些大赢家才会比现在更加显而易见。明白这一道理的投资者在能够确认一家公司肯定是一个大赢家之后再投资也不迟。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微软公司的情况,这是一家被我错过的股价上涨了100倍的超级大牛股。微软、思科及英特尔这三家所向披靡的高科技霸主几乎从公司成立一开始收益就爆发性地增长。微软公司的股票在1986年以每股15美分的价格上市,上市3年之后你仍然可以用每股不到1美元的价格购买微软股票,但从此以后微软股价上涨了80倍。(在此期间该公司进行了几次股票分割,实际原始股从未曾以15美分的价格出售过,这只是复权价格。)如果你坚持密苏里州人“眼见为实”(Missouri“show me”)的原则,直到亲眼看到微软的业绩才肯相信,那么你可以在微软的Windows 95大获成功后再去购买它的股票,即使如此你的投资仍然能够增长7倍。你不必是一名程序员就会注意到你看到的所有电脑使用的全部都是微软的软件,除了苹果电脑之外,所有的新电脑都安装了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苹果电脑公司的上诉也以失败而告终。使用视窗操作系统的电脑越多,为微软视窗系统而不是为苹果操作系统编写程序的软件开发人员也就越多。苹果公司的市场份额被微软挤得越来越小,最终只能占据一个小小的市场角落,其市场占有率仅为7%~10%。
同时,使用微软系统的电脑厂商(戴尔、惠普、康柏、IBM等)为了提高产品的销量打起了激烈的价格战。无休无止的竞争使电脑厂商的盈利下降,而微软却丝毫不受影响,因为比尔·盖茨的公司并不生产电脑硬件,它只出售使电脑运行的软件。
思科公司是另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超级大牛股,自从1990年思科股票上市以来,其股价上涨了480倍。同样由于我不会上网的原因,我也错过了这样一家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的网络公司,但是肯定有很多投资者注意到了思科。大多数公司花钱让思科公司帮它们进行电脑联网,大学也花钱让思科公司为学生宿舍安装网络系统,学生、老师以及来学校参观的家长可能都已经注意到了思科的快速发展情况,可能他们中的一些人回家后对思科进行了仔细研究,然后买入了思科的股票。
以上我讨论微软和思科是为了举出一些现代的案例来说明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只要在工作场所、购物中心、汽车展览厅、饭店,或者其他任何地方发现一家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公司时留心观察公司最新的发展情况,业余投资者就能寻找到一只未来能赚大钱的大牛股。在我阐述这个观点时,有一点需要特别予以澄清。
查尔斯·巴克利(Charles Barkley)是一位由于口无遮拦而出名的篮球明星,他曾经公开声明在他本人写的自传中他本人说的话被错误地引用了。我并非在此公开声明在我本人写的这本书中我本人说的话被错误地引用了,而是在关键的一点上我的话被大家误解了。下面是我对这些误解所做出的声明:
彼得·林奇从来没有建议过仅仅因为喜欢在某家商店买东西你就应该购买它的股票,也没有建议过仅仅因为某家厂商生产你最喜欢的产品或者因为你喜欢某家饭店的饭菜就应该购买它们的股票。喜欢一家商店、一件产品或者一家饭店是对一家公司产生兴趣并将其股票列入你的研究名单的一个很好的理由,但这并不是购买这家公司股票的充分理由!在你还没有对一家公司的收益前景、财务状况、竞争地位、发展计划等情况进行充分研究之前,千万不要贸然买入它的股票。
如果你拥有一家零售业公司的股票,分析这家公司的一个关键点是要确定该公司的扩张阶段是否即将结束——我将其比喻为棒球比赛的“最后一局”(late innings)。当Radio Shack公司或玩具反斗城公司(Toys“R”Us)只在全美10%的地方设立分店时,与它们已经在全美90%的地方设立分店时相比,其发展前景当然大不相同。你必须留意什么才是公司未来的增长之源,并且预测公司的增长速度何时可能会放慢下来。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无法动摇我的信念,我始终坚信一般业余投资者比专业基金管理人在投资上拥有更大的优势。1989年时专业投资者比业余投资者能够更快地得到更好的信息,但是如今这种差异已经不存在了。10年前业余投资者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渠道获得上市公司的信息:上市公司、《价值线》(Value Line)或者标准普尔公司的研究报告、业余投资者开户的证券公司内部分析师撰写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由公司总部寄出,业余投资者往往要比专业投资者晚好几天才能得到这些报告。
现在,一系列的分析师研究报告在网上随处可得,任何一个上网的投资者都可以随意上网浏览这些报告。有关你喜爱的公司的预警信息可以自动发到你的电子信箱中。你可以发现公司职员是否在买卖自己公司的股票,或者证券公司是否已经将某一只股票的推荐评级进行了调高或调低。你可以使用定制的筛选功能搜索具有某些特征的股票。你可以追踪各种类型的共同基金,比较它们的历史业绩,找出基金十大重仓股。你只要点击“简报小册”(briefing book)上的标题就可以链接到《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和《巴伦周刊》(Barron’s)的网站,马上就能看到几乎所有上市公司的简要快评,你还可以从这里进入Zack’s投资研究公司的网站,并可以看到跟踪某一只特定股票的所有分析师的评级情况汇总。
再一次感谢互联网的出现,它使得中小投资者买卖股票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就像1975年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一样。网上交易的快速发展迫使传统的证券公司进一步降低佣金和交易费用,从而使在20年前随着折扣经纪人(discount broker)的出现而出现的交易费用降低趋势进一步延续。
你可能很想知道,离开麦哲伦基金管理公司后我的投资习惯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就是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跟踪数千家公司,而是只跟踪大约50家公司。(我继续在各种基金会和慈善机构的投资委员会中任职,但是在所有这些机构中我们都是雇用投资组合经理人来负责选股工作。)那些总是追赶潮流的投资者(trendy investor)也许会认为林奇的投资组合中的股票应该属于新英格兰古代文物协会(New England Society of Antiquities)的成员。我的投资组合中包括一些储蓄贷款协会的股票,那是在它们一度变得不再受人青睐时我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入的。储蓄贷款协会的经营非常出色,直到现在我手中还继续持有其中一些协会的股票。(卖掉那些长期的大牛股时,你要将收益的20%向美国国家税务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IRS)纳税,这相当于遭受了一次下跌20%的熊市打击。)我手中还有几只从20世纪80年代起持股至今的高成长公司的股票,另外还有几只从70年代持股至今的股票,这些公司的业务仍然兴旺发达,其股票价位看起来也相当合理。此外,我的投资组合中还有投资业绩很差的严重套牢股票,目前其卖出价格远低于我当初的买入价格,我继续持有这些表现令人失望的股票并不是因为固执或者怀旧,而是因为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相当不错,我认为这意味着其股价上涨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那些目前卖价低于过去买价的严重套牢股票让我想到一个重要的观点:你没有必要在所选择的每一只股票上都赚钱。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一个投资组合中10只股票中有6只股票能够赚钱的话就会产生十分令人满意的投资业绩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你的损失底线不可能超过你在每一只个股上投资的总和(其股价不可能低于零),而你可能获得的收益上限却没有任何限制,可能是无穷大。将1000美元投资于一只目前卖价低于过去买价的老爷车股票,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损失1000美元,而将1000美元投资于一只高回报的股票,几年之后你也许会赚到10?000美元、15?000美元、20?000美元甚至更多。投资者只要挑选到少数几只大牛股就能够获得一生的投资成功,因为你从这几只大牛股上获得的盈利会远远超过在那些表现不尽如人意的股票上所遭受的损失。
让我来给大家看看有关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和通用电气公司的最新资料,我并没有购买这两家公司的股票,但在本书中我讨论了这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都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投资经验和教训。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股票是一只年老体衰的蓝筹股,从1960年以来股价一直在下跌,看起来这家一度非常辉煌的老牌公司跟一家刚刚起步的经营十分不稳定的新公司一样,再也不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很好的回报了。曾是美国全球影响力象征之一的伯利恒钢铁公司股票的表现让投资者非常失望,1958年它的股价为每股60美元,到了1989年跌到了每股17美元,股价的大幅下跌使得它的忠实股东和那些自以为拣到了便宜货想要借机大赚一笔的投机者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从1989年开始,它的股价又开始大跌,从每股17美元一直跌到每股只有几美元,这再次证明一只低价位股票的股价总是能够跌到更低的价位。也许有那么一天,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股价会再涨回来,但这样的假设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并非一种正确的投资态度。
在一个全美播出的电视节目中我曾向投资者推荐过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其股价曾经上涨了10倍),但是在本书中我认为通用电气公司的规模(股票市值为390亿美元,年度盈利30亿美元)使其盈利很难快速增长。事实上,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提供优质产品的通用电气公司给其股东创造的股价上涨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这是因为在公司成败转折的关键时刻,远见卓识且精明能干的杰克·韦尔奇领导这家规模非常庞大的企业进入了利润快速增长的发展快车道。韦尔奇最近刚刚宣布退休,这位管理大师在担任CEO期间激励通用电气下属的各个部门达到巅峰表现,利用经营中产生的大量自由现金收购了新的业务以及回购股票。通用电气在20世纪90年代的巨大成功表明,持续关注一家公司的发展状况对于投资来说至关重要。
提到公司回购股票,我们就需要谈一谈股票市场中另一个重要的变化:股息正在像濒危物种一样面临灭绝。在本书中,我会讨论派发股息的重要性,这种历史悠久的回报股东的方式已经像黑脚雪貂的数量一样越来越稀少了。公司不再派发股息会导致两个不利的结果:一是投资者无法通过定期派发股息的支票得到定期的收入;二是在股价下跌没有投资收益时,投资者找不到理由再继续持有该公司的股票。1999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500家上市公司的股息收益率(dividend yield)创下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纪录:只有1%左右。
的确,如今的市场利率水平已经比1989年降得更低了,因此投资者会认为债券收益率和股票股息收益率也会降低。随着股价上涨,股息收益率自然而然将会下降(如果一只价值50美元的股票支付5美元的股息,那么它的股息收益率是10%;如果该股票的价格涨到100美元,那么它的股息收益率就变成了5%)。同时,上市公司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想方设法不断提高股息了。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1999年10月7日)的一篇文章写道:“尽管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公司却越来越不愿意增加股息分红,这种情况十分反常。”在并非很久之前,一家成熟且健康的公司定期提高股息是公司经营兴旺发达的一个信号,公司削减股息或者不能提高股息则是公司经营陷入困境的一个信号。最近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都吝于派发股息,而是像通用电气公司那样用现金回购自家公司的股票。股票数量减少导致每股收益增加,这将最终使股东获得巨大的回报,尽管在出售股票之前股东并不能获得这种回报。
如果说应该由谁为派发股息日渐稀少来负责的话,那么就应该是美国政府,因为美国政府先是对公司利润征税,接着又对公司派发的股息全额征税,因为这是所谓的非劳动所得(unearned income)。公司为帮助自己的股东避开这种双重税收,抛弃了原来的派息政策,开始青睐于回购股票的策略,虽然这种策略使股东们出售股票时缴纳的资本利得税增加了,但是长期资本利得税率只有一般个人所得税率的一半,股东的总体纳税负担相应减少了。
谈到长期投资收益率,在11年的午餐与晚餐宴会演说中,我每年都会提出下面这个问题让大家举手回答:“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是长期投资者?”如今大家的回答可以说是异口同声,每个人都说自己是长期投资者,即使听众中那些只不过持有一两个小时就会抛出的短线当天交易者(day trader)也说自己是长期投资者。现在长期投资如此流行,以至于人们宁愿承认自己是一个吸毒的瘾君子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短线投机者。
股票市场交易信息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的难以获得,发展到80年代后期的容易获得,再后来则又发展为如今的无处不在以至于难以摆脱。如今的人们几乎像追踪自然界真实的天气变化情况一样紧紧地追踪金融市场的天气变化情况:上升、下降、低潮、震荡,无休无止地预测未来市场行情会如何以及应该如何应对。虽然投资者被忠告要从长远考虑,但是每一次在市场震荡时投资者耳边持续不断听到的股市评论使得他们的神经高度紧张而更加关注股市的短期波动。不受股市短期波动的影响而进行操作的投资者面临很大的心理挑战。如果投资者能够远离那些针对最近股市涨跌进行评论的陈词滥调,像查看汽车里的机油那样每六个月左右才查看一次股票价格,他们的投资过程可能就会轻松得多。
没有人能够比我更加坚定地信奉长期投资,但是正如《圣经》中所说的“你想要别人如何待你,你就该如何待人”的黄金法则(golden rule)一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尽管如此,这一代的投资者在上面所提及的所有市场行情调整的过程中始终信念坚定地坚持长期投资而从未中途放弃,他们坚信市场未来的走势看好。根据我过去管理过的麦哲伦基金的赎回情况判断,基金的客户十分聪明地追求长期投资回报而坚持长期持有这只基金,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在1990年由于萨达姆·侯赛因引发战争而造成的熊市中将手中的基金抛出变现。
由于短线当天交易者和一些专业对冲基金经理的频繁交易,现在的股票换手变得异常迅速。198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一个交易时段(trade session)的成交量达3亿股就称得上是令人兴奋不已的天量了,而如今3亿股的成交量只不过是小菜一碟,8亿股的成交量也不过是一个平均数而已。这些当天交易者有没有导致市场行情出现较大的波动呢?关于股票指数的交投非常活跃是否与此有一定关系呢?不管原因到底为何(我认为当天交易者是一个主要因素),频繁的交易的确已经造成市场的波动性越来越大。10年前,在一个交易时段中股价的涨跌幅度超过1%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而如今这种情况在一个月中就会出现好几次。
顺便说一句,指望依靠当天交易这种短线投资来赚钱谋生就像指望依靠赛车和玩21点赌牌谋生一样,机会非常渺茫。事实上,我把当天交易这种短线投资看作在家里玩的卡西诺(casino)纸牌游戏,在家里玩卡西诺纸牌游戏的缺点是要做大量的记录工作。如果你在股市上每天交易20次,那么一年下来要交易5000多次,而且所有的交易情况都必须记录下来并制成报表,然后向美国国家税务局申报纳税,因此当天交易这种短线投资只不过是一个养活了一大批会计人员的游戏。
那些想知道在任何一个交易日股票走势如何的人都会问: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盘是多少点?而我更感兴趣的问题是:上涨股票数目与下跌股票数目之比是多少?这种上涨/下跌比率(advance/decline numbers)更加真实地描绘了当天股市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只有少数股票上涨而大多数股票都在下跌的市场行情中,这一指标最为真实地反映了股市的真实情况。那些购买了“被市场低估”的小盘股或中盘股的投资者由于他们的自作聪明而受到了市场的惩罚。他们为此迷惑不解:为什么当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20%时我买的股票却下跌了呢?答案是:推动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的主要动力是一些大盘股大幅上涨,而不是小盘股和中盘股。
举例说,1998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总共上涨了28%,但是如果再仔细查看一下,你就会发现该指数中的50家市值规模最大的大盘股上涨了40%,而其余450家公司的股价却几乎一动不动。在由网络公司与为网络提供配套服务的公司为主的纳斯达克(NASDAQ)股票交易市场中,也只有12家左右的大盘股成为大赢家,而其他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体而言都是输家。1999年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这些少数大赢家股票偏离大盘单独上涨,其上涨幅度超过了其余大多数公司的下跌幅度,从而带动了整个市场指数的上涨。199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交易的股票中超过1500多只股票让股民赔了钱。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是前所未有的。顺便说一句,我们一般认为标准普尔500指数由大公司所主导,而纳斯达克市场则是中小企业的天堂,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纳斯达克市场中的巨人公司(英特尔、思科和其他一些公司)主导纳斯达克指数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大公司的影响力。
生物技术行业是一个小公司林立的典型行业。我对高科技行业的厌恶情绪使得我过去经常如此嘲笑那些典型的生物技术企业:1亿美元的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博士研究人员多达100位,显微镜多达99台,营业收入却为0。但最近该行业的迅速发展使我不得不为生物技术行业说几句好话,但我并不是要说业余投资者应该选择生物技术类企业的股票,而只是想说在新世纪里生物技术总体而言将会像20世纪的电子技术那样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许多生物技术公司都实现了营业收入,大约36家公司已经产生了盈利,同时另外50家企业也将会实现盈利。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Amgen公司已经成为生物技术板块中一只真正的蓝筹股。在众多的生物技术共同基金中总会有那么一两只值得你用一部分资金进行长期投资。
那些市场评论人士在电台和杂志上铺天盖地地散布把目前的市场情况和早期市场进行比较的言论,例如,“现在的市场情况与1962年十分相似”,或者“这使我想起了1981年的市场”,或者当他们非常悲观时会说:“我们即将再次面临1929年那样的大股灾。”最近流行的这种比较是说股市走势就像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情况,那时小盘股踯躅不前,而大盘股(特别是被极力吹捧的“漂亮50”(Nifty Fifty))却持续上涨。在之后1973~1974年的熊市中,曾经一度牛气冲天的“漂亮50”股价竟然狂跌了50%~80%!这次震动整个股市的暴跌驳斥了所谓大公司可以在熊市中抗跌的理论。
但是如果你一直持有这50家公司的股票长达25年之久(一个比较合理的情况是你被困在一个渺无人烟的荒岛上,根本没有收音机、电视机或者杂志,没有任何人告诉你应该卖掉这些股票),你的投资业绩也并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令人沮丧。经历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这50只股票才最终收回失地,重新上涨到暴跌前的价位,而且后来又上涨了一些。这50只股票组合从1974年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总体涨幅追上并超过了同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涨幅,即使你是以1972年的最高价位买入这50只股票的,你也会大赚一笔。
现在我们又一次看到50只市值规模最大的股票股价上涨得如此之高,以至于那些怀疑者认为“股价高得离谱根本不值得买入”。每个人都在猜测,如今这批最新版的“漂亮50”是否也会步其前辈的后尘像1973~1974年那样被疯狂抛售而狂跌呢?历史告诉我们,市场修正(correction,下跌10%或者更多)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熊市(bear market,下跌20%或者更多)每隔6年会出现一次。从1929~1932年股市大崩盘之后,大熊市(severe bear market,下跌30%或者更多)又发生了5次,因此跟别人打赌说这是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次熊市行情无疑是非常愚蠢之举,这也正是为什么你一定要牢记在心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绝不要用你明年的大学学费、结婚费用或者其他开支的资金来购买股票或者共同基金。这样你就不必在一个大跌的市场中被迫卖掉股票以换成现金来支付不得不支付的必要开支。如果你是一个长线投资者,那么时间最终会站在你这一边。
长期大牛市行情之中的奔牛偶尔也会有几次跌入泥坑。1989年我写作本书时,股市刚刚从1987年的大崩盘中恢复过来,这场美国股市50年来最严重的大跌发生之时,我正好在爱尔兰度假打高尔夫球。这种巧合给我的印象如此深刻,结果后来一直持续到去爱尔兰旅行了十多次之后(经常去爱尔兰是因为我们在当地买了一幢房子),我才确信自己站在爱尔兰高尔夫球场的草地上不会引发另一次股市崩溃的恐慌。游览以色列、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这些英文名字都是以I开头的国家时会让我心里十分紧张,但我分别去以色列和印度旅行过两次,去印度尼西亚旅行过一次,在我这几次旅行期间美国股市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迄今为止,像1987年那样的股市大崩盘行情还没有再次出现,但在1990年,熊市又一次来临,就是在这一年我辞去了富达麦哲伦基金管理公司经理一职。1987年的股市大崩溃让很多人惊恐(两天时间股市就大跌35%,当然会如此),但对我而言,1990年的熊市更让我惊恐,为什么?这是因为1987年时,宏观经济正在持续增长,银行有足够的偿付能力,可以说基本面总体良好,因此我并不恐慌。而在1990年,国家正值经济衰退,规模最大的那些银行处于破产边缘,美国正准备与伊拉克开战,这当然让我十分恐慌,但是战争很快胜利了,经济衰退也结束了,银行恢复了元气,股市则开始了现代历史上最好的一轮上涨行情。最近我们已经经历了四次主要股指下跌10%的情况:1996年春天、1997年夏天、1998年夏天以及1999年秋天。1998年8月,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了14.5%,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跌幅排名第二位的月份。9个月之后股价又一次止跌反弹,后来标准普尔500指数涨幅超过了50%。
我详细叙述这些情况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能够在股市由涨转跌之前及时脱身从而避免损失那就简直太棒了,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人能够准确预测出市场何时会由涨转跌。不仅如此,即使你卖出了股票避开了股市下跌,你如何能够确定你能赶在下一轮的股市上涨行情之前及时再次入市呢?让我们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情况:如果1994年7月1日你投资了100?000美元购买股票,并且5年间你一直持股,那么经过5年你的100?000美元就会升值到341?722美元,但是如果在这5年期间你只持股30天然后就卖出了,而且这30天是这5年间股价涨幅最大的30天,那么你的100?000美元只能升值到153?792美元。可见,在股市中耐心等待更长的时间会让你的投资回报增加一倍还要多。
正如一位非常成功的投资大师所言:“行情看跌的观点总是听起来似乎更加明智。”你总是能够从每天早上的报纸和晚上的新闻报道中找到很好的理由匆匆卖出你的股票。当《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成为畅销书时,莱维·巴特拉(Ravi Batra)所著的《1990年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 of 1990)一书也成了畅销书。自从1982年本轮牛市行情启动时开始,已经有无数文章宣告这次牛市行情将要终结,其中谈到的可能原因包括:日本的经济不景气、我们同中国及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赤字、1994年债券市场的崩溃、1997年新兴市场的崩溃、全球的温室效应、臭氧层遭到了破坏、通货紧缩、海湾战争、消费贷款欠债以及最近的千年虫问题。新年过后的第二天我们发现,千年虫问题成了继最新的怪物哥斯拉电影之后最为严重夸大的一个恐慌事件。
这几年那些认为市场将要转熊的人一起在高喊“股价过高”。对于一些人来说,1989年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达到2600点时股价看起来太高了,而对另一些人来说,1992年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升到3000点以上时股价更是高得有些离谱,1995年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升到4000点以上时,唱反调的人简直成了大合唱。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又一次大熊市的到来,但是即使股价猛跌40%之后,股价水平也要远远高于那些批评家让投资者清仓卖出所有股票时的股价水平。正如我在前面所提到的:“这并不是说根本不存在市场被高估的情况,而是说人们没有必要对此过于担心。”
人们常说,牛市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投资者的担心,但是这种担心永远不会消失。最近我们一起在担心各种各样“想象不到”的大灾难对股市的影响: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末日生物大决战(Armageddon,哈米吉多顿,《圣经》中描述的世界末日善恶决战的战场)、核武器攻击、两极冰山融化、彗星撞击地球等。同时我们也看到发生了一些对我们有益的“想象不到”的好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出现预算盈余;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了17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这足以弥补公众所广泛关注的大公司“瘦身”造成的工作岗位减少的数量,而且还绰绰有余。公司规模的缩小一方面让那些被辞退的员工惊慌失措和烦恼头痛,另一方面也使大量的工人得以解放,从而能够进入那些迅速发展的小公司里从事更让人激动而且生产效率更高的工作。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出数量令人震惊的就业机会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美国拥有全球最低的失业率,而欧洲却继续深受失业的困扰。尽管欧洲的大公司也已经进行瘦身,但是欧洲缺少中小企业来接纳从这些大公司分流出来的失业人员。尽管欧洲的储蓄率比美国更高,而且公民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欧洲的失业率比美国高出两倍还要多。如今欧洲另外一个令人震惊的发展情况是:1999年的就业率竟然比10年前还要低。
股票投资的基本原则非常简单并且永恒不变。股票并非彩票。与每一只股票紧密相关的都是一家上市公司,公司经营有时会更好,有时会更差。如果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比以前更差,那么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会下跌;如果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比以前更好,那么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会上涨。如果你持有一家盈利不断增长的公司的股票,那么你的股票投资回报将会十分丰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公司整体盈利已经增长了55倍,与此同时整个股市也上涨了60倍。尽管在此期间发生过4次战争、9次经济衰退、换了8位总统,并且有1位总统遭到弹劾,但这一切都未能改变股价随着公司盈利增长而不断上涨的势头。
在表1中,你将会看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上投资回报最高的100只大牛股中其中20家上市公司名单,左边一栏的数字表示每家公司投资回报的排名。这100个股市大赢家中的许多高科技企业(例如Helix、Photronics、Siliconix、Theragenics)都没有被列入表1,这是因为我只想展示那些即使是普通投资者也可以发现、研究并利用的投资机会。戴尔电脑是这100只大牛股中表现最牛的一只股票,有谁没有听说过戴尔电脑呢?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戴尔电脑的强劲销售增长以及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早期购买戴尔股票的投资者获得了令人震惊的889倍的回报:一开始投资1万美元购买戴尔股票,最终会得到890万美元的回报。投资者即使不懂电脑也可以看到戴尔、微软或者英特尔公司的发展前景(每一台新电脑上都贴有“Intel Inside”字样的标签);投资者不必成为基因工程师也可以注意到Amgen已经从一家实验室转变成为一家拥有两种最畅销药品的制药公司。
普通投资者能发现嘉信理财(Schwab)这只大牛股吗?这家公司的业务如此成功让人几乎无法忽视。家得宝呢?这家公司继续以很快的速度增长,使其连续两个10年跻身100只大牛股之列。哈雷·戴维森(Harley Davidson)呢?那些平日衣冠楚楚的律师、医生和牙医一到周末都成了骑着哈雷摩托车兜风的风流骑士(easy rider),对于这家公司来说这当然是重大利好消息。Lowe’s公司的发展则完全是家得宝的翻版,谁能预测到这两只回报丰厚的大牛股竟然会出现在同一个十分平凡的行业中呢?Paychex呢?全美各地的中小企业都用Paychex公司的软件来处理工资报表,从而解决了一个一度让人非常头痛的问题。我的妻子卡罗琳就是用Paychex的软件管理我们的家庭基金,而我却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十分重要的投资启示从而错过了这只大牛股。
表1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市20只大牛股①
股票回报排名 交易代码 公司名称 业务 1989年年底投资10 000美元到1999年年底产生的投资回报/美元
1 DELL 戴尔电脑 电脑制造商 8?900?000
6 CCU Clear Channel Comm 广播电台 8?100?000
9 BBY 百思买 零售业 995?000
10 MSFT 微软 技术类 960?000
13 SCH 嘉信理财 证券经纪 827?000
14 NBTY NBTY 维生素及食品供应商 782?000
20 WCOM MCI Worldcom 通信技术 694?000
21 AMGN Amgen 生物技术 576?000
30 PPD Prepaid Legal Services 法律服务 416?000
33 INTC 英特尔 电脑芯片制造商 372?000
34 HD 家得宝 建筑材料供应商 370?000
40 PAYX Paychex 工资报表软件服务 340?000
46 DG Dollar General 折扣零售商 270?000
49 HDI 哈雷·戴维森 摩托车制造商 251?000
52 GPS 盖璞 服装零售商 232?000
69 SPLS 史泰博 办公用品供应商 186?000
75 WBPR 西部银行/波多黎各 银行 170?000
77 MDT Medtronic 药品供应商 168?000
82 ZION Zion’s Bancorp 银行 161?000
87 LOW Lowe’s 建材供应商 152?000
①本表不包括那些被其他公司兼并的公司。
资料来源:内德·戴维斯研究(Ned Davis Research)。
这10年中投资回报最丰厚的股票中有一些来自历史悠久的零售业(与上一个10年的情况类似),盖璞、百思买、史泰博、Dollar General这些大牛股都是管理优秀的公司,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在这些公司都有过购物的亲身体验。同样名列100只大牛股中的还有两家小型银行,这再次表明任何行业都会出现大牛股,即使像银行这样一个沉闷且增长缓慢的行业也不例外。对于未来10年我的投资建议是:继续寻找未来的大牛股。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业余投资者都有可能找到一只大牛股。
彼得·林奇
约翰·罗瑟查尔德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1990年5月31日,咔嗒一声,我关掉了科特龙(Quotron)证券行情报价机,走出了我在富达麦哲伦基金的办公室。到这一天为止,我已经在麦哲伦基金工作了整整13年。回首往事,13年之前的1977年5月,我刚刚掌管麦哲伦基金时,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刚刚就任美国总统,并且他承认自己心中仍然对女性充满了渴望。其实当时我心里也充满了渴望,不过和总统先生不同的是,我所渴望的是股票。最后我统计了一下,我管理麦哲伦基金期间买过的股票总数高达15 000多只,而且其中很多股票还买卖过好多次。怪不得大家都说,从来没有见过一只林奇没有喜欢过的股票,结果搞得我以股票多情种而闻名天下。
我的离职确实十分突然,但也绝非一时冲动心血来潮。1985年,道琼斯指数冲破2000点的指数大关时,我自己也冲破了43岁的年龄大关。人到中年,还要追踪关注上万家上市公司股票,已经让我感到为这份工作付出的个人代价实在太大。尽管我管理的基金投资规模已相当于厄瓜多尔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也很风光,但是我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个人生活代价。我无法享受经常与家人相伴的幸福时光,无法享受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的天伦之乐。孩子们长大时变化可真快,简直一个星期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她们都得向我自我介绍,这样我这个平日只顾忙于投资却根本不沾家的老爸才能认出来谁是谁。
当你开始把房地美(Freddie Mac)、沙利美(Sallie Mae)、房利美(Fannie Mae)这些公司股票简称和家里孩子的名字混在一起时,当你能记得住2000只股票代码却记不住家里几个孩子的生日时,那你很可能已经变成了一个工作狂,在工作中陷得太深而难以自拔了。
到了1989年,1987年所发生的股市大崩盘早已成为往事,此时股市又再度平稳前行,我的妻子卡罗琳,还有我的宝贝女儿玛丽、安妮和贝思为我举办了一个生日晚会,庆祝我46岁生日。在生日晚会进行到一半时,我心头忽然一震,我突然想起来,我的父亲就是在他46岁时离开人世的。当你意识到自己竟然已经比父母活得还要长寿时,你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原来自己和他们一样也要离开人世;你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够活着的时间实在是非常短暂,而之后的死亡却会是无比漫长的;你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以前不懂得珍惜宝贵的生命时光,不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们去参加学校里的体育比赛,去滑雪,去看橄榄球赛;你会提醒自己,再也不要当一个工作狂了,因为没有人在临终时会说:“我真后悔没有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
我也曾经试图说服自己不要离职继续工作,我给自己找的理由是: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我那么多的照顾了,但在我心里十分清楚,事实上正好相反。在她们一两岁刚会走路的时候,会整天摇摇晃晃到处乱跑,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当父母的就得不停地收拾残局,但是跟着刚会走路的小孩屁股后面收拾东西,要比长大后辅导照顾他们轻松多了,你想想看,天天辅导小学生那些我们这些大人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的外语或数学作业有多烦,无数次开车送他们去学打网球或壁球有多累,一次又一次在成长过程中安抚他们刚刚受到挫折打击的脆弱心灵又有多难。
美国较大的一家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译者注
一家主要从事学生贷款的金融公司。——译者注
Fannie Mae,全称Federal Mortgage Assurance Association,联邦国民住房抵押贷款协会,全球百强公司之一,主要业务为多元化金融,林奇较为推崇的一只股票。——译者注
要想与孩子身心成长的步调保持一致,父母就必须花上很多周末的时间,去听孩子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绞尽脑汁记住那些摇滚乐队稀奇古怪的名字,陪着他们去看大人们自己根本不愿意看的影片。这些事情我都做过,但只是偶尔做过几次而已。每到周六,我不是待在家里而总是待在办公室里,不是陪伴孩子们而是陪伴着堆积得像喜马拉雅山一样高的文件资料。极少数情况下,我也会带孩子们去电影院或比萨店,但我的初衷却不是带孩子玩,而是为了股票投资来进行实地调研。正是孩子们的推荐才让我知道了比萨时光大剧院(Pizza Time Theater)和墨西哥快餐店琪琪(Chi-Chi’s)。不过我后悔的是,当初真不该买了前一家公司的股票,当初也真不该没买后一家公司的股票。
到如今1990年,玛丽15岁了,安妮17岁了,贝思也7岁了。玛丽已经到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每隔两周才能在周末回一次家。这个秋季,她一共踢了7场英式足球赛,可我只去看过1场。我平时实在是太忙,以至于我们家的圣诞贺卡足足晚了3个月才寄完。我们专门为孩子们准备了一本纪念册,结果呢,积累了一大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很有意义的事件记录,却没有时间整理粘贴到纪念册里。
即使在那些我没有加班的日子,我也很少能早些回家。我参加了一些慈善组织或是市民组织,我自愿提供义务服务,所以我经常得抽空参加某一家的会议,为此只好牺牲与家人相聚的时间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组织都把我安排到它们的投资委员会里。为一个高尚的目标来选股无疑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一种工作,但问题是,一方面麦哲伦基金的工作压力持续增加,同时社会上对我参与公益事业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当然孩子们的家庭作业也越来越难,需要的课程和课外活动也越来越多,作为家长每天需要开车接送她们所花的时间自然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我做梦梦见的都是股票,而不是我的妻子卡罗琳。我和她最浪漫的约会也不过是在开车进出门时打一个照面而已。在每年一次的例行体检时我只好向医生坦白,我唯一的运动就是吃过饭剔剔牙。我惊讶地发现,过去的一年半里,我竟然没读过一本书,过去两年里,我看过三场歌剧:《荷兰飞人》(The Flying Dutchman)、《波西米亚人》(Labo hème)和《浮士德》(Faust),却连一场足球赛也没看过。这让我得出了第1条林奇投资法则:
林奇法则
如果你看歌剧与看球赛的次数之比是3:0,你就应该意识到你的生活肯定有些地方出问题了。
到了1990年年中,我终于醒悟,这份工作再也不能干下去了,我想起了那位与我们基金同名的航海英雄费迪南德·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他也是提前退休,隐居到一个偏僻的太平洋小岛,可是我发现他后来被当地愤怒的土著人撕成了碎片,他这种退休后的悲惨遭遇让我犹豫再三。为了避免同样的悲惨遭遇,被成千上万愤怒的基金持有人撕成碎片,我专门会晤富达基金公司的老板内德·约翰逊(Ned Johnson),还有经营主管加里·伯克海德(Gary Burkhead),讨论如何让我安全平稳地离开基金管理的工作职位。
我们的讨论十分坦诚和友好。内德·约翰逊建议我继续留下来,由我担任富达旗下所有基金的团队领导者。为了减轻我原来管理120亿美元基金的巨大工作压力,他答应让我管理一个规模更小的基金,比如1亿美元。但是尽管新的小基金的规模只是我原来管理的老基金的1%,但按照我的个性,我仍然会像管理原来的大基金一样倾注同样多的精力,我仍然会每个周末都在办公室度过,因此我婉言谢绝了我老板的建议。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管理麦哲伦基金的同时,我还为几家大公司管理着一个10亿美元规模的员工养老基金,包括柯达、福特汽车和伊顿百货(Eaton),其中柯达的份额最多。我管理的这个养老基金想怎么投资就怎么投资,没有任何投资限制,因此投资业绩比麦哲伦基金还要好。比如,这个养老基金能够将其5%以上的资产投资于一只股票,而根据法规规定共同基金就不能如此。
不管我是不是离开富达基金公司,柯达、福特汽车和伊顿百货三家公司都希望我能够继续为它们管理养老基金,但我还是谢绝了它们的好意。除富达基金公司以外,我还收到了无数邀请,由我出面组建一家林奇基金,成为一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封闭式基金。那些准备参与组建基金的发起人对我说,只需在几个大城市搞一次时间短暂的路演,发售数十亿美元的基金份额绝对不成问题。
从基金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封闭式基金的吸引力在于,无论投资业绩多么糟糕,基金都永远不会失去它的客户。
那是因为封闭式基金只能交易而不得赎回,和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默克制药(Merck)、宝丽来(Polaroid)等股票一样,每一个封闭式基金卖方都有一个对应的买方,所以基金份额总数和上市公司股份总数一样是保持不
变的。
然而,对于麦哲伦基金这样的开放式基金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开放式基金持有人想退出基金,就可以向基金要求赎回,基金就必须根据基金单位净值支付相应的现金,基金份额相应减小。一旦一家开放式基金不再受到市场青睐,投资者就会纷纷赎回基金,把资金转移到这家基金的竞争对手,或者干脆退出股市投入货币市场,这家基金规模很快就会大大缩水。这就是开放式基金经理根本无法像封闭式基金经理那样夜夜安稳入睡的根本原因。
搞一个规模为20亿美元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的林奇基金,就像一家流通股本为2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一样,能够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除非我犯了一连串的重大错误赔光了所有的钱),我可以每年稳拿0.75%的管理费(相当于每年1500万美元),一年又一年,年年都可以如此。
单单就赚钱而言,这个主意太有诱惑力了。我可以雇些助手来选股,把工作时间减到最低程度,让我有足够的空闲时间打打高尔夫,多陪陪老婆孩子,有空再去看看波士顿红袜队、凯尔特人队的球赛,当然还有《波西米亚人》等歌剧。不管我的投资业绩战胜市场还是落后于市场,我都可以拿到同样丰厚的管理费收入。
但是这个安排仍有两个问题尚未解决:第一,我对战胜市场的渴望程度远远超过我对落后于市场的容忍程度;第二,我一直相信基金经理应该自己独立来选股而不依靠别人。因此,即使是管理这样一个可以保证丰厚收入的封闭式基金,我还是会重新回到和原来管理开放式基金一样的工作狂状态,即使是周六也照样会一天到晚待在基金办公室里,在成堆的年报中迷失真正的自我;依然和以前一样,只是一个钞票越赚越多但是时间却越来越少的可怜家伙。
我曾经听说,有很多百万富翁庆贺自己错过了本可以更加富有的机会。我过去一直对此非常怀疑,能够对大赚一笔的诱人机会说不,这可是很少人能够享受得起的奢侈。如果你够幸运,和我一样赚了相当多的钱,当赚的钱多到一定程度,这时候你就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是继续为了赚更多的钱而生存,辛辛苦苦一辈子只是做金钱的奴隶,还是让你赚的钱为你服务,从此成为金钱的主人,让自己享受更多的人生幸福呢?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小说里写过一个非常贪心的农夫的故事。有个魔鬼答应这个农夫,一天之内,他用脚能圈下来的土地,就全部属于他了。这个农夫拼命跑了几个小时,就圈到了好几平方公里的良田。这些土地他一辈子都种不完,足以使他和他的家庭好几代子子孙孙都过上富裕的日子了。这个可怜的家伙已经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他想停下来,他想:圈的地已经足够大了,再继续跑下去圈更多的地,对自己又有何意义呢?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他继续跑啊跑啊,总想抓住这次机会尽量多圈一些土地,直到最后再也跑不动了,精疲力竭倒地而死。
这正是我希望自己能够避免的悲惨结局。
平装本序言
本书精装本出版之后,反响很大,各大报刊发表了大量评论,各大电台晚间电话热线节目中也有很多人打电话发表评论。这次平装本出版,正好给了我一个对这些评论进行回应的机会。
我发现,在精装本中我极力强调的几个重要问题,那些评论者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反倒是那些我根本无意论述的问题,却引起了评论者的浓厚兴趣。因此,我很高兴为这次平装本出版专门写一个新的序言,重点澄清大家对本书的三个误解。
我要澄清的第一个误解是,有些评论者说我写这本书,如同是美国职业棒球超级明星贝比·鲁斯(Babe Ruth)在对一大批业余棒球选手高谈阔论,让人误认为业余投资者完全可以和职业投资者一比高低。把我比作职业棒球超级明星贝比·鲁斯,虽然是抬举我,却是错误的。首先,我其实经常是要么被三振出局,要么滚地球被封杀出局,我倒是很像小说《斯瓦特魔鬼》(Sultan of Swat)中的那个业余棒球选手。其次,我一直认为,业余棒球选手,或者说散户、普通投资者、一般投资大众,根本不应该去模仿那些专业
人士。
我在本书中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尽管都是打棒球,但职业棒球选手和业余棒球选手根本不会在同样级别的赛场上比赛。尽管都是在股市中投资,但管理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的基金经理人和普通业余投资者也根本不是在同样的投资赛场进行对抗。专业机构投资者得遵守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限制性规定,在投资中束手束脚,而业余投资者却自由得很,几乎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作为业余投资者,不像专业投资者那样必须分散投资于许多只股票,完全可以集中投资于少数股票,而且可以利用比专业投资者多得多的业余时间来调查研究上市公司。如果一时找不到有吸引力的好股票,业余投资者完全可以空仓,抱着现金等待机会,而专业投资者却没有这样的自由。业余投资者也根本不需要与其他人比较业绩高低,而专业机构投资者每个季度都得公布投资业绩,不得不经常面对与同行比较的巨大压力,又有哪个业余投资者需要这样做呢?
根据美国投资俱乐部协会(NAIC)提供的证据表明,由于业余投资者没有那些束缚专业投资者的限制,故而业余投资者完全可以做得比专业投资者好得多。美国投资俱乐部协会的会员包括全美各地1万多家投资俱乐部,这些投资俱乐部的成员都是普普通通的业余投资者。美国投资俱乐部协会的数据表明,1992年有69.4%的业余投资者战胜了市场,投资业绩高于同期标准普尔指数。一半以上的投资俱乐部在过去5年中有4年战胜了市场。这表明,业余投资者通过充分利用自身相对于专业投资者的优势,在选股方面做得越来越好。
如果你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选股相当成功,往往是因为你充分利用了自身的独特优势。业余投资者之所以选股相当成功,原因在于自己独立进行了研究分析,买入了那些被专业机构投资者忽略的好公司的股票。各地互助储蓄银行(mutual savings bank)和储蓄贷款协会的股票涨幅很高,这强有力地表明,业余投资者投资于身边十分熟悉的公司股票往往会有很好的投资回报。
我要澄清的第二个误解是,许多评论认为,林奇鼓吹每个人都应该自己进行投资,用计算器分析数据,阅读财务报表,实地调研上市公司,然后去买股票。事实上,我认为,数以百万的美国人根本不适合买卖股票,比如,那些对公司调研毫无兴趣的人、看到资产负债表就头晕的人、翻翻公司年报只会看图片的人。最糟糕的投资莫过于投资于那些你根本一无所知的公司
股票。
不幸的是,美国十分流行的业余消遣之一就是盲目投资于自己一无所知的公司股票。还是拿体育运动来打个比方吧,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并不擅长打棒球或冰球,他肯定会扔掉球棒或冰鞋,换换玩别的试试,也许打打高尔夫,也许去集邮,也许养花种草,肯定不会自找罪受继续玩自己并不擅长的。但是即使一个人发现自己选股很不在行,却还是不会放弃,他会继续待在股市中,亏钱也不放弃。
那些不擅长选股的人喜欢给自己找个借口说,不过是玩玩股票,就像打打球一样消遣消遣而已。这些抱着“玩玩股票”态度的人,根本不愿意费事做任何研究,只追求涨涨跌跌中一时的快感。这周买这只股票,下周再换另一只股票,或者再弄弄期货和期权——就是玩玩,追求的只是一种刺激和
快感。
把玩玩股票作为业余爱好,简直会有难以置信的破坏性后果。这些玩玩股票的人在别的方面可是十分认真的,比如说他们为了计划好一次旅行,会花上好几周的时间,研究旅行指南,比较不同航线,以求既玩得好,又花钱少。但是他们却会想都不想,一念之间,就把整整10 000美元投到一家自己一点也不了解的公司股票上。这些人在度假安排上如此认真仔细,在股票投资上却如此盲目疏忽,他们选股的过程实在是太粗心、太草率了,简直是拿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不当回事。
我特别想要说一下的就是这些股市玩家,他们一直跟着感觉走,一直在玩玩而已,却一直在一输再输。这些人只是因为感觉IBM股价回调得过头了,就以每股100美元的高价买入,期待反弹赚上一把。或者他们只是听别人说某家生物技术公司或者赌博公司的股票是热门股,就会想也不想地去跟进买入。
如果说他们玩玩股票扣除损失还剩下几个钱的话,也会由于他们凭着感觉玩外汇期货,或者只是由于感觉下个月股市会涨就去玩股票指数期权,把所有的钱都输个精光。最后,他们会更加相信,股市就是一个大赌场,其实是他们玩玩的态度和只凭感觉的选股把投资变成了赌博,很多这样的盲目投资就把股市变成了赌场。
我要澄清的第三个误解是,有些评论说,林奇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投资者自己独立投资而不要买股票投资基金。我本身就是管理股票投资基金的,正是基金给了我那么多成就和收入,我有什么理由要诋毁生我养我的基金呢?事实上,对那些不想自己费心费力做研究选股的人来说,股票投资基金是最理想的投资渠道。过去那些投资股票基金的人都获得了相当好的回报,未来投资回报肯定仍然会相当好。根本没有任何规定说你不能同时投资股票和基金,也根本没有什么规定说你不能同时投资好几家基金。即使是投资一只业绩暂时落后于大盘的基金,从长期来看,你也可能会取得良好的回报,因为短期投资业绩很难预测,所以你一定要有耐心。除非你确信,不管短期是涨是跌,你都会耐心地长期持有好几年,否则你就不要投资股票基金。
我非常高兴地发现,数据表明,在股市大跌时,比如1987年股市崩盘,个人投资者已经学会理性和更加成熟,不再恐慌抛售股票和基金,而是坚定持有甚至继续买入。1989年道琼斯指数大跌200点,1990年曾大跌500点,股市大跌期间引发一片恐慌,但在这两次股市大幅调整行情中,事后统计结果表明,投资大众买入多于卖出。这样看来,投资大众已经开始逐步接受我所宣传的投资理念,股市回调不过是像冬天的暴风雪一样平常罢了,根本不是什么世界末日,因此不必恐慌性地抛售股票逃离股市。
不过,很明显大家并没有逐步接受我极力宣传的另一个投资理念,即长期而言,股票的投资收益率要比买债券或者银行存款高得多。最近我沮丧地发现,在富达基金新开的养老金账户中,只有很少比例的资金投资于纯股票投资基金,而大部分是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或者股票收入型基金。历史数据表明,从长期来看,把所有的资金全部投资于股票的收益要远远高得多,而养老金相对于其他资金是最适合于长期投资股票的,因为这笔钱通常可以一直投资10~30年,享受长期增值。
推荐序
美国股市启示录
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吕俊
毋庸置疑,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的彼得·林奇,无疑是最合适介绍美国股市投资基础知识的人选之一。然而,这位伟大的投资家并没有像其他一些成功的投资人一样最后将自己的投资理论动辄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因此,尽管《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一书凝聚了彼得·林奇的投资智慧,但其首肯的英文版定位却只是“初涉投资的投资者基础知识指南”,其任务仅是“向高中生及以上年龄的人群普及投资和商业的基本规律”。
我相信,彼得·林奇对《彼得·林奇教你理财》的这一定位,并不是仅仅出于谦逊,而是因为他真的相信成功投资的根本在于基本的理性和常识,而非某些只有天才才能理解的深奥原理。《彼得·林奇教你理财》所反映的是他一以贯之的“战胜华尔街”的认知。作为一名真正的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将金融工具和投资理论化繁为简和深入浅出进行诠释的能力也的确在《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如果你是一位投资的初学者,《彼得·林奇教你理财》毫无疑问是引领你走上正确道路的最佳“指南”之一。
当然,作为一名职业投资者,我必须指出,应该考虑到中美资本市场客观存在的差异。如2009年当A股上证指数反弹到近3 400点时,国内有相当数量的股票基金的净值已回到股指此前5 000点时的水平。国内公募基金这种远远超越中小股票投资者的长期业绩表现很难在《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中找到解释。因而,国内的投资者生搬硬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中提出的一些投资原则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从这一意义上而言,这是一本更适合美国投资者的“指南”。而我更愿意将《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定位于一部以投资语言写就的美国股市和美国资本的发展史,而以此为出发点来品味该书给予我们的启示。
显而易见,在彼得·林奇看来,历史和常识并不矛盾,历史首先就是常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同时还是构筑理性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在他的眼中,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资本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的成长史,但这一角度以往却无人涉及,因此彼得·林奇在《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一书中开创性地从资本成长的角度重现了美国股市以及美国上市公司的成长史,这样前所未有的解读揭示了在美国崛起过程中资本、股市及那些相关的上市公司和传奇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这些内容构成了全书的主体部分,也成为该书区别于彼得·林奇其他著作最鲜明的特色。
我可以理解彼得·林奇在《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中所展示出的深刻的历史感。原因应该是,任何一个从事十年以上专业资产管理工作的人,都会对时间之于投资回报无可替代的意义形成深刻的体会。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对历史的兴趣和感受必然是与日俱增的,因为他已经深知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人,不仅仅需要了解当下的股市,更需要了解股市的历史,了解上市公司的历史,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乃至资本成长的历史,原因在于你所探寻的有关投资的真知灼见就蕴含于这些历史中。
我们必须承认,当历史进入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开始滞后于欧美。就市场经济而言,即使考虑到已经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我们仍然无法否认美国在过去的两百年间已经发展为世界上最庞大和最成功的市场经济体系,其证券市场更是已经成为全球资本交易的核心市场。考虑到市场经济诸多规律的普适性,了解美国股市的发展史和美国资本的成长史无疑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彼得·林奇眼中已经成为历史的美国工业时代的种种状况,在当下的中国却还是方兴未艾。如“美国品牌的兴起”“工业时代的暴发户”以及“垄断和反垄断”这些内容,国内的读者都可以在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中轻而易举地找到极其相似的命题。这决定了彼得·林奇对美国股市及美国上市公司发展史的解读,对于当下中国的投资者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能够产生直接的帮助。
既然被誉为“历史上最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更擅长的还是对美国股市的主角——美国上市公司的分析。与他的其他著作不同,彼得·林奇在《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中主要是从历史的维度详细描述了上市公司从诞生到终结的生命历程,中间以苹果电脑等美国知名上市公司成长的案例为线索。国内的读者以此框架来分析A股上市公司,想必应该是得心应手。此外,对于经常为“买入还是卖出”所困扰的很多投资者而言,这种历史维度的分析显然更具有对投资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我看来,《彼得·林奇教你理财》生动的语言使这本“初涉投资的投资者基础知识指南”趣味盎然,称其是“最具可读性”的投资经典应该是实至名归。只是多年来,彼得·林奇的这本著作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有内地中译本面世,成为投资经典译作的一大缺憾。此次宋三江先生、罗志芳女士能够将其翻译成中译本和广大读者见面,无疑使彼得·林奇经典著作引入中国内地的工作功德圆满。毫无疑问,更多的中国投资者将通过该书从美国股市和上市公司的发展史中获得极有价值的启示。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典藏版)---------------------------
推荐序
阅读林奇28年
——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再版序
能为这本伟大的投资经典再版做序,是我莫大的荣幸。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投资启蒙书,也是第一本将国外投资大师介绍到中国的书。
我第一次读到林奇的这本书是在1990年,距今已有28年之久,但即便今天翻阅,依然爱不释手,其中许多文字放在今天的市场上仍然实用。岁月沉淀,披沙沥金,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每每读起,仍有触发灵感的启迪,源自内心的感叹,这就是所谓经典的力量。
虽然我在1995年初次读到巴菲特,并由此改变投资命运,但实际上,我知道林奇比知道巴菲特还要早5年。
林奇的这本书初版于1989年在美国面世,于1990年被翻译为中文,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当时书名译为《在华尔街的崛起》(One Up On Wall Street),定价4.90元。当年我还是学生,父亲买了这本书,如今这本书上的下划线、重点符都是父亲读书时留下的印记。这本粉红色封皮的书如今仍然伫立在家中的书架上,考虑到期间辗转搬家近10次,甚至漂洋过海行程万里,历经近30年的时空变迁依然能保存下来,堪称奇迹。
书里的很多内容我当时读来并不太明白。印象最深的是,林奇买的第一只股票叫飞虎航空,两年时间从7美元涨到32.75美元,这是林奇抓住的第一只5倍股,解决了他读研究生的部分学费。他自豪地写道:“可以说,我是靠飞虎公司的‘奖学金’读完了沃顿商学院的课程。”当年我父亲也绝对没有想到他儿子在仅仅时隔8年之后,有了几乎与林奇相同的经历。
在1996年、1997年A股大牛市中,我取得了“满仓10倍”的成绩,可以说我是用“长虹奖学金”去美国读了MBA(详见《一个投资家的20年》)。这里的“满仓”就是集中投资的体现,来源于巴菲特投资思想的启发;这里的“10倍”,就是林奇常说的10倍股(tenbagger)。长虹是我投资生涯中的第一只10倍股。
林奇被称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1977年他接手管理富达公司旗下的麦哲伦基金,1990年急流勇退。这13年间,复利回报率高达29%。麦哲伦基金的规模也从2000万美元增长到140亿美元。
这本《在华尔街的崛起》如今被翻译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重印数十次,发行数百万册,成为全球财经畅销书,是最受欢迎的投资名著之一。这本书中提到的入市之前的自我测试、不要预测股市、上市公司拜访、寻找10倍股、6种类型公司股票、13条选择准则、避而不买的股票、如何获得公司的真实信息、一些重要的财务分析指标等内容,都成为后来者反复学习、斟酌推敲的重要学习资料。
今天为中国投资者广为熟知的“10倍股”“漂亮50”等这些名词最早就是由林奇的著作引入中国的。可以说,林奇为中国的投资者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林奇这本书的原版书副标题是“一个人怎样利用已有的知识在股票市场上赚钱”。作为一个专业的投资者,林奇在书中告诫读者,“在本书中,我要告诉读者的第一条投资准则是:千万不要听信任何专业投资者的投资建议!”他认为业余投资者具有很多内在优势,可以干得不比专业投资者差。
投资者可以分为业余投资者、专业投资者,也可以分为成功投资者、失败投资者。对于“高手在民间”的说法,我认为值得商榷,但对于“业余投资者也可以成为一个成功投资者”的观点,我是认同的,因为我自己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现实的例证。在我的记忆中,中国第一批证券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于1997年,而深交所、上交所成立于1990年年底。也就是说,中国最早的一批证券从业人员都是业余出身。
从兴趣出发、从业余学起,可以说林奇的这本书正是这条道路上的好帮手。他在书中写了如何寻找10倍股、13条选股标准等实用内容,还提到了公司股票的6种类型: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性、困境反转型、隐蔽资产型。
如果你打算预测大势,林奇除了告诉你“不要预测股市”“为历史重演做准备无济于事”“不要问未来股市会如何”之外,实际上还提供了一个有趣且实用的判断大势的小方法,也就是后来尽人皆知的“鸡尾酒会理论”。
用心观察生活,从中发现投资的线索,也是林奇书中多次提到的投资方法。无论是衣服还是袜子,无论是玩具还是食品,总之,最佳的投资对象很可能就出现在你的旅途中、在陪家人浏览的商店里。必须承认,这种“热爱生活”的投资法对我影响至深,直至今日,我挑选投资对象的标准之一就是“在生活中可以遇见该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当年我抓住投资生涯中的第一只10倍股——长虹,也是受到了林奇这个观点的启示。
业余投资者有成功的可能,但前提是超人的付出。林奇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基金经理,据他自己估计一年的行程是10万英里(约16万公里),拜访五六百名公司高管,每月2000次通话,阅读大量公司报告,持有的股票达到1400只。他是如此辛劳,以至于1990年46岁退休时已是白发苍苍。
多年来,每当市场严峻的时刻,林奇的文字就会被再次广泛传播。“每当股市大跌,我对未来忧虑之时,就会回顾一下这40次大跌,来安抚自己那颗恐惧的心。我告诉自己,股市大跌其实是好事,让我们又有了一次好机会,以低价买入那些优秀公司的股票。”
积极乐观、热爱生活、谦虚好学、努力向上,在这本书中林奇道出了他成功的秘密。我打算买100本送给我的朋友们,因为正是秉承着这些启示,在我阅读林奇28年之后,我的名字有机会与心目中的英雄的名字出现在同一本书上。“书中自有黄金屋”,相信今天的读者将来一定会续写出更多更精彩的阅读故事。
杨天南
北京金石致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
2018年2月28日
千禧版序言
我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个人投资者的信心,并向他们提供基本的投资知识。谁能想到本书后来竟然会重印30次而且销量超过100万册呢?尽管最新的2000年千禧版与第1版相距已有11年之久,但我仍然坚信,那些帮助我在富达麦哲伦基金取得成功的投资理念仍然适用于如今的股票投资。
从1989年《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出版上市到如今的2000年,这11年的岁月实在让我感慨万千。1990年5月,我离开了麦哲伦基金,当时的评论人士认为我此时离开股市真是聪明之举,当时他们都认为大牛市崩溃已经危在旦夕,因此他们祝贺我选择正确的时机安然脱身。当时看起来这些悲观人士看空后市是理所当然的,那时美国的大银行都迅速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有几家银行不得不最终破产倒闭。当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伊拉克的上空时,股市开始下跌。随着战争爆发,股市经历了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大跌,但是当战争取得胜利后,银行系统转危为安,股市开始迅速反弹。
超级大反弹!从1990年10月以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2400点一路攀升到11?000点,涨幅高达4倍以上,这是20世纪股市最牛的10年。1989年只有32%的美国家庭持有股票或者共同基金,如今这一比例已经接近50%。整个股市已经创造了25万亿美元的新财富,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一幕幕股市发财致富的奇迹正在上演。如果长此以往,就会有人借鉴过去的那本畅销书《邻家的百万富翁》来写一本《邻家的亿万富翁》。
在这些新财富中投资于共同基金的有4万亿美元之巨,而在1989年投资于共同基金的资金仅有0.275万亿美元。由于我本人管理着一家基金,所以潮水般涌来的资金对我们这些基金管理人来说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这一现象肯定也同时说明许多业余投资者在选股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如果在这个行情最好的大牛市中,业余投资者自己选股的投资业绩非常出色的话,他们怎么会把资金从股票投资转移到基金投资上来呢?也许本书所阐述的投资理念可以将那些在选股上陷入迷途的投资者引上一条正确的投资成功之路。
从麦哲伦基金管理公司辞职后,我从一位机构投资者转变成一位个人投资者。在慈善事业方面,我提供奖学金资助所有信仰宗教的贫民区孩子进入波士顿天主教学校读书。此外,我还在富达基金公司兼职,担任基金托管人以及年轻的研究分析人员的顾问和培训老师。最近我的空闲时间至少增加了30倍,这使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我的家人,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或者一起去国外旅游。
对我个人的事情已经说得够多了,现在让我们回到我最感兴趣的话题——股票上来。从1982年8月的大牛市行情开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了15倍,我们目睹了美国有史以来股市最大的上涨幅度,用林奇的话来说,整个股市成了一只上涨了15倍的“15倍股”(fifteenbagger)。各种成功的公司股票上涨15倍对我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但是股市整体上涨15倍实在让我目瞪口呆。想想看:1929~1982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只不过上涨了4倍,也就是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才从248点上升到1046点!此后股价上涨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2500点到5000点上涨了1倍用了8.33年的时间,而从5000点到10?000点上涨1倍只用了3年时间。1995~1999年,我们见到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牛市行情:连续5年股票投资收益率都在20%以上,而在以前市场从未有过连续两年以上股票投资收益率超过20%的记录。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第一次掌舵麦哲伦基金时,正值股市低迷时期,当时无论哪一方都难以想象,华尔街有史以来最牛的大牛市行情会让其信奉者盈利如此之巨,同时也让其怀疑者损失如此之巨。那时在股市的低点,那些严重受挫的投资者不得不一再提醒自己熊市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这些投资者必须耐心持有股票和共同基金长达15年之久,才能等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其他指数重新回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水平。现在我们应该提醒自己牛市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在熊市和牛市这两种市场走势中投资者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在本书中我谈到,1984年AT&T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分拆也许是那个时代股市最重要的发展动力,现在则是互联网。迄今为止,可以说我已经完全错过了互联网的投资机遇,这主要是由于一直以来我都是技术恐惧者(technophobic)。我个人的经验表明,一个投资者要想获得成功并不需要赶潮流。事实上,我所知道的绝大多数伟大的投资者(首当其冲的就是沃伦·巴菲特)都是技术恐惧者。他们从来不会购买自己不了解其业务的公司股票,我也同样如此。我了解Dunkin’Donuts甜甜圈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情况,这就是这两只股票出现在我的投资组合中的原因。我了解银行、储蓄贷款协会(banks,savings-and-loans)以及与其关系紧密的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FNMA),但是我不会上网。我从不在网上冲浪或者在网上聊天,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专家的帮助(有时这种帮助来自我的妻子或孩子),我在电脑上连网页都找不到。
1997年感恩节假期里,我和一位非常喜欢上网的朋友在纽约一起喝蛋奶酒(eggnog)。当我跟他说卡罗琳非常喜欢悬疑小说家多萝西·塞耶斯(Dorothy Sayers)时,这位朋友在旁边的电脑上敲了几下键盘,马上就把塞耶斯的全部书目列了出来,并附有读者的评论以及1~5星的评级(在文学作品网站上作者也和基金管理人一样被评级)。我为卡罗琳买了4本塞耶斯的小说,精心挑选了包装的彩纸,这样就完成了我的一项圣诞礼物采购,这使我第一次认识了亚马逊网上书店(Amazon.com)。
在本书中,你将会读到我是如何在吃饭或购物时发现了一些表现最成功的大牛股的,有时这种发现要远远早于那些专业选股者。由于亚马逊书店开在网上而不是市郊购物中心,以至于我这个不会上网的人忽视了它的存在,但是亚马逊书店的经营模式并没有超出我的理解范围,网上书店的业务和干洗店一样容易理解。1997年,亚马逊书店股价相对于其发展前景而言还比较合理,并且财务状况良好,但当时我的头脑不够灵活,没能透过这种新生的网上购物方式看到新的投资机遇。如果当时我不嫌麻烦地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可能就会发现这种新型购物方式的巨大市场潜力以及亚马逊书店抓住这一机遇拓展市场的能力。哎,可惜我没这样做。仅仅1998年一年间,亚马逊的股价就上涨了10倍(用林奇的话说这是一只10倍股)。
亚马逊书店只是其中之一,至少有500只网络公司(dot.com)股票创造了神话般的惊人涨幅。现在,在高科技和网络股领域内,一家公司新上市的股票上涨10倍所用的时间比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写出一本新的恐怖小说的时间还要短,这已经不算什么稀奇的了。投资这类股票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耐心。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一家公司只有盈利不断增长才能达到10亿美元的市值规模,而如今即使一家网络公司没有任何盈利,有时甚至连收入都没有,公司也可以达到10亿美元的市值。现在“市场先生”(Mr.Market,一个虚构的股票市场整体的代表人)不会花费时间等待一家新生网络公司在现实生活中证明自身的实力后才高价买入,而在过去那个时代里,沃尔玛公司或家得宝公司用业绩证明自己的实力之后其市值才会有很大的增长。
对于现在热得发烫的网络股来说,基本面已经成为老掉牙的陈词滥调(old hat,“老掉牙”这个词本身就是老掉牙的,我用这个词表明我本人就是一个老掉牙的老古董)。只要在公司的名称中出现了仅仅一个“dot”和一个“com”,而且其后面隐藏着令人兴奋的概念,就足以使如今十分乐观的投资者为公司未来10年的增长和繁荣提前支付更高的股价。这些未来主义者的“基本面分析”随着每一次成交价格的上升而更加乐观,后来的投资者报出的买价也节节攀升。
根据玛莎拉蒂(Maserati)牌豪华汽车在硅谷的销售情况可以判断,网络公司给领导公司股票公开上市的企业家和及时高价脱手的早期股票买入者带来了巨额回报。但是,我想对那些在股票价格高涨后才买入的人敲响警钟:这些网络公司过高的股价已经反映了未来数年盈利迅速增长,而这种增长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那么投资者以如此之高的价格买入这些网络公司的股票是否值得呢?从我提出这一问题的方式,你可能已经知道我的答案是“不值得”。很多新发行的网络股在上市交易的第一天股价就上涨了2倍、3倍甚至是4倍。除非你的经纪人能够在为你申购新股时以最初的发行价分配到足够的新股份额(由于网络股甚至比美国橄榄球冠军赛“超级碗”(Super Bowl)大赛的门票还要抢手,所以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你将会错失这些新股未来整个涨幅中的大部分涨幅,可能你还会错失全部涨幅,这是因为一些网络股在最初几个交易日中的成交价格会达到很高的水平,而这一高价位也就从此一去不返。
如果你为错失像天主教大赦年这样50年一遇的网络股投资良机而捶胸顿足后悔不已,这时不妨提醒自己,只有极少投资者的盈利水平接近于这些网络股价的整个涨幅。由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根本没有机会用发行价买入股票,因此以发行价为基准来衡量股价的涨幅会误导投资者得出错误的结论,那些在发行抽签时能够幸运中签买到股票的人只是极少数。
尽管我周围有许多投资网络股迅速获利的机会,但我仍然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投资。我的选股基于古老的基本原则:一家成功的公司开拓新的市场时,其盈利增长,其股价也相应随之上涨;或者一家身陷困境的公司经营好转时,股价也会上涨。在林奇的投资组合中,一个典型的大牛股(我也会与大家分享那些让我赔钱的股票)一般要经过3~10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其英雄本色。
由于几乎没有盈利,大多数网络公司的股票不能用常用的市盈率(Price/Earning,P/E,市价比每股盈利)来估值,也就是说市盈率计算公式P/E中至关重要的每股收益“E”的数据根本不存在。在无法计算市盈率的情况下,投资者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另一个随处可见的数据——股价上!我个人认为“股价”是投资者所能追踪到的最没有价值的信息,却又是投资者最普遍追踪的信息。1989年我写作本书时只有有线电视金融新闻网(Financial News Network)电视频道的屏幕下方有一条滚动带显示股票行情,而现在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电视频道屏幕下方都有一条滚动带显示股票行情,其他频道上还会有显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等的小方框,即使那些把电视频道不停换来换去的电视迷也无法避免会一再看到股市收盘价。在流行的互联网门户网站上,你只要点击一下自己设定的自选股投资组合,就可以得到投资组合中每只股票的最新行情。你也可以通过拨打800电话、寻呼机或语音邮件获得股价信息。
对我个人而言,这种枪林弹雨似的无处不在的股价行情显示传递的反而是错误的信息。如果我喜爱的网络公司的股价是每股30美元,而你喜爱的网络公司的股价是每股10美元,那么那些只关注股价的投资者就会认为我所喜爱的那一家公司更好,这其实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投资错觉。今天或者下一周“市场先生”对一只网络公司股票的报价并不能告诉你这家网络公司未来两三年内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拥有最佳的成功机会。如果你只追随一个数据进行投资,那么就追随盈利——当然前提是我们正在讨论的这家公司有盈利。正如你将在下面所看到的,我支持这样一种投资理念:公司盈利迟早决定证券投资的成败与否。关注今天、明天或者未来一周的股价表现如何只会分散投资者的注意力。
互联网还远远谈不上第一个能够改变整个世界的创新。铁路、电话、汽车、飞机和电视都可以说对全人类或者说至少对世界1/4的富裕人口的生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些新行业孵育了许多新公司,但是其中只有极少数的公司生存下来并主导了整个行业,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网络行业上。一两家知名企业将会独霸网络行业的版图,就像过去麦当劳称霸汉堡快餐业和斯伦贝谢横扫石油服务业一样。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那些胜利公司的股东会大赚一笔,而那些落伍者、过气明星、本来应该成功却未能成功的公司股东则会大亏一笔。如果你精明过人地选择了一个大赢家网络公司,那么这就相当于你从此加入了一家每年盈利10亿美元的公司股东富翁俱乐部。
尽管一家典型的网络公司至今仍然没有任何收益,但是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从而形成一个大致的判断:公司未来需要取得多高的盈利才能证明今天的股价是合理的?让我们来分析一个假设的网络公司案例——DotCom.com公司。首先,你计算公司的股票市场价值(market capitalization,缩写为market cap,简称“市值”),即用当前的股价(假定为每股100美元)乘以流通股总数(假定为1亿股),1亿股乘以100美元等于100亿美元,这就是DotCom.com公司的总市值。
无论何时购买股票,你都会盼望着公司市值不断增长。只有当买方支付的买入价格不断提高时,公司的市值才会增加,也才会让你的股票投资升值。同样的道理,DotCom.com公司的股票要成为一只10倍股,首先其市值必须上涨10倍,即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一旦你确定了目标市值,你就得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DotCom.com公司需要盈利多少才能支撑1000亿美元的市值?为了得到一个大致的答案,你可以运用快速增长型公司的平均市盈率进行计算——在目前这个热得发烫的股市中,我们假定这类公司的市盈率是每股收益的40倍。
在此,我要插点题外话。在本书中,我会以麦当劳公司的股票为例,说明投资者以过高的价格买入优秀公司的股票也会变成高风险的投资。1972年,麦当劳的股价被哄抬到高得离谱的50倍市盈率,由于公司盈利无法“达到如此高的预期”,导致股价从每股75美元狂跌到每股25美元,市盈率变成“更符合实际情况的13倍”,此时正是买入麦当劳股票的一次绝好机会。
在本书后面我还会谈到,投资者狂热地买入罗斯·佩罗(Ross Perot)的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s,EDS)股票使其市盈率狂涨到500倍。我对此的解释是,500倍的市盈率意味着“即使EDS公司的每股收益持续保持不变,投资者也需要等上500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最初的投资”。由于有了互联网,一只股票拥有高达500倍的市盈率已经不再让人们那么震惊,更别提50倍的市盈率,或者我们假设案例中DotCom.com公司40倍的市盈率了。
不管怎样,按照40倍的市盈率,我们可以推测,DotCom.com公司必须每年盈利25亿美元,才能使公司总市值达到1000亿美元,而在1999年美国只有33家公司盈利超过25亿美元。因此,如果DotCom.com公司想做到这一点,它就必须成为类似于微软的大赢家公司俱乐部中的一员,果真如此的话,这可真的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商业神话。
我想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结束对这次关于互联网的简短讨论。在互联网热潮中,要避免以高得离谱的股价买入一家未来发展前景虚无缥缈的公司股票而亏得很惨的结局,投资者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投资策略。
第一种投资策略是“铁镐和铁锨”(picks and shovels)投资策略。过去在淘金热潮中,大多数想要成为矿主的淘金者都以失败告终,而那些向淘金者出售铁镐、铁锨、帐篷和牛仔裤的人却发了大财(李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靠李维斯牛仔裤成为大富翁)。现在你还可以应用这一策略,投资于那些从网络交易中间接受益的非网络公司(non-Internet companies)(包裹快递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或者投资于网络交换机和相关设备装置的制造企业。
第二种投资策略是投资于“可以一分钱不花就能拥有其互联网业务”(free Internet play)的公司。这是指投资者买入一家有着真实营业收入和合理股价的非网络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将网络业务渠道嵌入传统业务渠道之中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使投资者支付的股价只相当于非网络业务的价值,而与此同时不花一分钱就拥有了相关的网络业务。我不再一一列举这些公司的名称,你可以自行寻找,但是可以不花一分钱就拥有其网络业务的公司已经引起了我的注意。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目前市场上一家非网络公司整体价值为8亿美元,那么这家公司羽翼未丰的网络业务在其实力得到证实之前市值就高达10亿美元。如果这家公司网络业务的发展能够达到预期水平,那么投资回报将会非常丰厚——这家公司会将其网络业务“分拆上市”(spin off)从而使网络业务的股票单独上市进行流通交易。或者如果公司在网络业务上的冒险并不成功,但是由于网络业务只是公司日常业务的一个补充而已,因此其股价也不会怎么下跌,仍然可以保护投资者不会损失太大。
第三种投资策略是投资于因互联网发展而“附带受益”(tangential benefit)的公司,指传统的“砖瓦+水泥”(brick and mortar)的实业公司通过使用互联网而削减了成本,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经营效率,从而实现了盈利能力的大幅增长。早在上一代,超市就已经安装了扫描仪,这不仅减少了超市中的偷窃行为,还能够有效地控制存货,让超市连锁店受惠巨大。
展望未来,互联网以及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相关行业将会创造一些伟大的商业成功传奇,但对此我们往往期望过高而导致定价高得离谱。那些目前市值5亿美元的公司股票未来可能会让你大赚一笔,而那些目前市值已经高达100亿美元的公司股票却可能会跌到一文不值。当期望变成现实的时候,那些大赢家才会比现在更加显而易见。明白这一道理的投资者在能够确认一家公司肯定是一个大赢家之后再投资也不迟。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微软公司的情况,这是一家被我错过的股价上涨了100倍的超级大牛股。微软、思科及英特尔这三家所向披靡的高科技霸主几乎从公司成立一开始收益就爆发性地增长。微软公司的股票在1986年以每股15美分的价格上市,上市3年之后你仍然可以用每股不到1美元的价格购买微软股票,但从此以后微软股价上涨了80倍。(在此期间该公司进行了几次股票分割,实际原始股从未曾以15美分的价格出售过,这只是复权价格。)如果你坚持密苏里州人“眼见为实”(Missouri“show me”)的原则,直到亲眼看到微软的业绩才肯相信,那么你可以在微软的Windows 95大获成功后再去购买它的股票,即使如此你的投资仍然能够增长7倍。你不必是一名程序员就会注意到你看到的所有电脑使用的全部都是微软的软件,除了苹果电脑之外,所有的新电脑都安装了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苹果电脑公司的上诉也以失败而告终。使用视窗操作系统的电脑越多,为微软视窗系统而不是为苹果操作系统编写程序的软件开发人员也就越多。苹果公司的市场份额被微软挤得越来越小,最终只能占据一个小小的市场角落,其市场占有率仅为7%~10%。
同时,使用微软系统的电脑厂商(戴尔、惠普、康柏、IBM等)为了提高产品的销量打起了激烈的价格战。无休无止的竞争使电脑厂商的盈利下降,而微软却丝毫不受影响,因为比尔·盖茨的公司并不生产电脑硬件,它只出售使电脑运行的软件。
思科公司是另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超级大牛股,自从1990年思科股票上市以来,其股价上涨了480倍。同样由于我不会上网的原因,我也错过了这样一家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的网络公司,但是肯定有很多投资者注意到了思科。大多数公司花钱让思科公司帮它们进行电脑联网,大学也花钱让思科公司为学生宿舍安装网络系统,学生、老师以及来学校参观的家长可能都已经注意到了思科的快速发展情况,可能他们中的一些人回家后对思科进行了仔细研究,然后买入了思科的股票。
以上我讨论微软和思科是为了举出一些现代的案例来说明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只要在工作场所、购物中心、汽车展览厅、饭店,或者其他任何地方发现一家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公司时留心观察公司最新的发展情况,业余投资者就能寻找到一只未来能赚大钱的大牛股。在我阐述这个观点时,有一点需要特别予以澄清。
查尔斯·巴克利(Charles Barkley)是一位由于口无遮拦而出名的篮球明星,他曾经公开声明在他本人写的自传中他本人说的话被错误地引用了。我并非在此公开声明在我本人写的这本书中我本人说的话被错误地引用了,而是在关键的一点上我的话被大家误解了。下面是我对这些误解所做出的声明:
彼得·林奇从来没有建议过仅仅因为喜欢在某家商店买东西你就应该购买它的股票,也没有建议过仅仅因为某家厂商生产你最喜欢的产品或者因为你喜欢某家饭店的饭菜就应该购买它们的股票。喜欢一家商店、一件产品或者一家饭店是对一家公司产生兴趣并将其股票列入你的研究名单的一个很好的理由,但这并不是购买这家公司股票的充分理由!在你还没有对一家公司的收益前景、财务状况、竞争地位、发展计划等情况进行充分研究之前,千万不要贸然买入它的股票。
如果你拥有一家零售业公司的股票,分析这家公司的一个关键点是要确定该公司的扩张阶段是否即将结束——我将其比喻为棒球比赛的“最后一局”(late innings)。当Radio Shack公司或玩具反斗城公司(Toys“R”Us)只在全美10%的地方设立分店时,与它们已经在全美90%的地方设立分店时相比,其发展前景当然大不相同。你必须留意什么才是公司未来的增长之源,并且预测公司的增长速度何时可能会放慢下来。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无法动摇我的信念,我始终坚信一般业余投资者比专业基金管理人在投资上拥有更大的优势。1989年时专业投资者比业余投资者能够更快地得到更好的信息,但是如今这种差异已经不存在了。10年前业余投资者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渠道获得上市公司的信息:上市公司、《价值线》(Value Line)或者标准普尔公司的研究报告、业余投资者开户的证券公司内部分析师撰写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由公司总部寄出,业余投资者往往要比专业投资者晚好几天才能得到这些报告。
现在,一系列的分析师研究报告在网上随处可得,任何一个上网的投资者都可以随意上网浏览这些报告。有关你喜爱的公司的预警信息可以自动发到你的电子信箱中。你可以发现公司职员是否在买卖自己公司的股票,或者证券公司是否已经将某一只股票的推荐评级进行了调高或调低。你可以使用定制的筛选功能搜索具有某些特征的股票。你可以追踪各种类型的共同基金,比较它们的历史业绩,找出基金十大重仓股。你只要点击“简报小册”(briefing book)上的标题就可以链接到《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和《巴伦周刊》(Barron’s)的网站,马上就能看到几乎所有上市公司的简要快评,你还可以从这里进入Zack’s投资研究公司的网站,并可以看到跟踪某一只特定股票的所有分析师的评级情况汇总。
再一次感谢互联网的出现,它使得中小投资者买卖股票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就像1975年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一样。网上交易的快速发展迫使传统的证券公司进一步降低佣金和交易费用,从而使在20年前随着折扣经纪人(discount broker)的出现而出现的交易费用降低趋势进一步延续。
你可能很想知道,离开麦哲伦基金管理公司后我的投资习惯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就是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跟踪数千家公司,而是只跟踪大约50家公司。(我继续在各种基金会和慈善机构的投资委员会中任职,但是在所有这些机构中我们都是雇用投资组合经理人来负责选股工作。)那些总是追赶潮流的投资者(trendy investor)也许会认为林奇的投资组合中的股票应该属于新英格兰古代文物协会(New England Society of Antiquities)的成员。我的投资组合中包括一些储蓄贷款协会的股票,那是在它们一度变得不再受人青睐时我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入的。储蓄贷款协会的经营非常出色,直到现在我手中还继续持有其中一些协会的股票。(卖掉那些长期的大牛股时,你要将收益的20%向美国国家税务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IRS)纳税,这相当于遭受了一次下跌20%的熊市打击。)我手中还有几只从20世纪80年代起持股至今的高成长公司的股票,另外还有几只从70年代持股至今的股票,这些公司的业务仍然兴旺发达,其股票价位看起来也相当合理。此外,我的投资组合中还有投资业绩很差的严重套牢股票,目前其卖出价格远低于我当初的买入价格,我继续持有这些表现令人失望的股票并不是因为固执或者怀旧,而是因为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相当不错,我认为这意味着其股价上涨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那些目前卖价低于过去买价的严重套牢股票让我想到一个重要的观点:你没有必要在所选择的每一只股票上都赚钱。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一个投资组合中10只股票中有6只股票能够赚钱的话就会产生十分令人满意的投资业绩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你的损失底线不可能超过你在每一只个股上投资的总和(其股价不可能低于零),而你可能获得的收益上限却没有任何限制,可能是无穷大。将1000美元投资于一只目前卖价低于过去买价的老爷车股票,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损失1000美元,而将1000美元投资于一只高回报的股票,几年之后你也许会赚到10?000美元、15?000美元、20?000美元甚至更多。投资者只要挑选到少数几只大牛股就能够获得一生的投资成功,因为你从这几只大牛股上获得的盈利会远远超过在那些表现不尽如人意的股票上所遭受的损失。
让我来给大家看看有关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和通用电气公司的最新资料,我并没有购买这两家公司的股票,但在本书中我讨论了这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都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投资经验和教训。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股票是一只年老体衰的蓝筹股,从1960年以来股价一直在下跌,看起来这家一度非常辉煌的老牌公司跟一家刚刚起步的经营十分不稳定的新公司一样,再也不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很好的回报了。曾是美国全球影响力象征之一的伯利恒钢铁公司股票的表现让投资者非常失望,1958年它的股价为每股60美元,到了1989年跌到了每股17美元,股价的大幅下跌使得它的忠实股东和那些自以为拣到了便宜货想要借机大赚一笔的投机者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从1989年开始,它的股价又开始大跌,从每股17美元一直跌到每股只有几美元,这再次证明一只低价位股票的股价总是能够跌到更低的价位。也许有那么一天,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股价会再涨回来,但这样的假设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并非一种正确的投资态度。
在一个全美播出的电视节目中我曾向投资者推荐过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其股价曾经上涨了10倍),但是在本书中我认为通用电气公司的规模(股票市值为390亿美元,年度盈利30亿美元)使其盈利很难快速增长。事实上,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提供优质产品的通用电气公司给其股东创造的股价上涨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这是因为在公司成败转折的关键时刻,远见卓识且精明能干的杰克·韦尔奇领导这家规模非常庞大的企业进入了利润快速增长的发展快车道。韦尔奇最近刚刚宣布退休,这位管理大师在担任CEO期间激励通用电气下属的各个部门达到巅峰表现,利用经营中产生的大量自由现金收购了新的业务以及回购股票。通用电气在20世纪90年代的巨大成功表明,持续关注一家公司的发展状况对于投资来说至关重要。
提到公司回购股票,我们就需要谈一谈股票市场中另一个重要的变化:股息正在像濒危物种一样面临灭绝。在本书中,我会讨论派发股息的重要性,这种历史悠久的回报股东的方式已经像黑脚雪貂的数量一样越来越稀少了。公司不再派发股息会导致两个不利的结果:一是投资者无法通过定期派发股息的支票得到定期的收入;二是在股价下跌没有投资收益时,投资者找不到理由再继续持有该公司的股票。1999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500家上市公司的股息收益率(dividend yield)创下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纪录:只有1%左右。
的确,如今的市场利率水平已经比1989年降得更低了,因此投资者会认为债券收益率和股票股息收益率也会降低。随着股价上涨,股息收益率自然而然将会下降(如果一只价值50美元的股票支付5美元的股息,那么它的股息收益率是10%;如果该股票的价格涨到100美元,那么它的股息收益率就变成了5%)。同时,上市公司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想方设法不断提高股息了。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1999年10月7日)的一篇文章写道:“尽管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公司却越来越不愿意增加股息分红,这种情况十分反常。”在并非很久之前,一家成熟且健康的公司定期提高股息是公司经营兴旺发达的一个信号,公司削减股息或者不能提高股息则是公司经营陷入困境的一个信号。最近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都吝于派发股息,而是像通用电气公司那样用现金回购自家公司的股票。股票数量减少导致每股收益增加,这将最终使股东获得巨大的回报,尽管在出售股票之前股东并不能获得这种回报。
如果说应该由谁为派发股息日渐稀少来负责的话,那么就应该是美国政府,因为美国政府先是对公司利润征税,接着又对公司派发的股息全额征税,因为这是所谓的非劳动所得(unearned income)。公司为帮助自己的股东避开这种双重税收,抛弃了原来的派息政策,开始青睐于回购股票的策略,虽然这种策略使股东们出售股票时缴纳的资本利得税增加了,但是长期资本利得税率只有一般个人所得税率的一半,股东的总体纳税负担相应减少了。
谈到长期投资收益率,在11年的午餐与晚餐宴会演说中,我每年都会提出下面这个问题让大家举手回答:“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是长期投资者?”如今大家的回答可以说是异口同声,每个人都说自己是长期投资者,即使听众中那些只不过持有一两个小时就会抛出的短线当天交易者(day trader)也说自己是长期投资者。现在长期投资如此流行,以至于人们宁愿承认自己是一个吸毒的瘾君子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短线投机者。
股票市场交易信息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的难以获得,发展到80年代后期的容易获得,再后来则又发展为如今的无处不在以至于难以摆脱。如今的人们几乎像追踪自然界真实的天气变化情况一样紧紧地追踪金融市场的天气变化情况:上升、下降、低潮、震荡,无休无止地预测未来市场行情会如何以及应该如何应对。虽然投资者被忠告要从长远考虑,但是每一次在市场震荡时投资者耳边持续不断听到的股市评论使得他们的神经高度紧张而更加关注股市的短期波动。不受股市短期波动的影响而进行操作的投资者面临很大的心理挑战。如果投资者能够远离那些针对最近股市涨跌进行评论的陈词滥调,像查看汽车里的机油那样每六个月左右才查看一次股票价格,他们的投资过程可能就会轻松得多。
没有人能够比我更加坚定地信奉长期投资,但是正如《圣经》中所说的“你想要别人如何待你,你就该如何待人”的黄金法则(golden rule)一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尽管如此,这一代的投资者在上面所提及的所有市场行情调整的过程中始终信念坚定地坚持长期投资而从未中途放弃,他们坚信市场未来的走势看好。根据我过去管理过的麦哲伦基金的赎回情况判断,基金的客户十分聪明地追求长期投资回报而坚持长期持有这只基金,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在1990年由于萨达姆·侯赛因引发战争而造成的熊市中将手中的基金抛出变现。
由于短线当天交易者和一些专业对冲基金经理的频繁交易,现在的股票换手变得异常迅速。198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一个交易时段(trade session)的成交量达3亿股就称得上是令人兴奋不已的天量了,而如今3亿股的成交量只不过是小菜一碟,8亿股的成交量也不过是一个平均数而已。这些当天交易者有没有导致市场行情出现较大的波动呢?关于股票指数的交投非常活跃是否与此有一定关系呢?不管原因到底为何(我认为当天交易者是一个主要因素),频繁的交易的确已经造成市场的波动性越来越大。10年前,在一个交易时段中股价的涨跌幅度超过1%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而如今这种情况在一个月中就会出现好几次。
顺便说一句,指望依靠当天交易这种短线投资来赚钱谋生就像指望依靠赛车和玩21点赌牌谋生一样,机会非常渺茫。事实上,我把当天交易这种短线投资看作在家里玩的卡西诺(casino)纸牌游戏,在家里玩卡西诺纸牌游戏的缺点是要做大量的记录工作。如果你在股市上每天交易20次,那么一年下来要交易5000多次,而且所有的交易情况都必须记录下来并制成报表,然后向美国国家税务局申报纳税,因此当天交易这种短线投资只不过是一个养活了一大批会计人员的游戏。
那些想知道在任何一个交易日股票走势如何的人都会问: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盘是多少点?而我更感兴趣的问题是:上涨股票数目与下跌股票数目之比是多少?这种上涨/下跌比率(advance/decline numbers)更加真实地描绘了当天股市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只有少数股票上涨而大多数股票都在下跌的市场行情中,这一指标最为真实地反映了股市的真实情况。那些购买了“被市场低估”的小盘股或中盘股的投资者由于他们的自作聪明而受到了市场的惩罚。他们为此迷惑不解:为什么当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20%时我买的股票却下跌了呢?答案是:推动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的主要动力是一些大盘股大幅上涨,而不是小盘股和中盘股。
举例说,1998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总共上涨了28%,但是如果再仔细查看一下,你就会发现该指数中的50家市值规模最大的大盘股上涨了40%,而其余450家公司的股价却几乎一动不动。在由网络公司与为网络提供配套服务的公司为主的纳斯达克(NASDAQ)股票交易市场中,也只有12家左右的大盘股成为大赢家,而其他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体而言都是输家。1999年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这些少数大赢家股票偏离大盘单独上涨,其上涨幅度超过了其余大多数公司的下跌幅度,从而带动了整个市场指数的上涨。199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交易的股票中超过1500多只股票让股民赔了钱。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是前所未有的。顺便说一句,我们一般认为标准普尔500指数由大公司所主导,而纳斯达克市场则是中小企业的天堂,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纳斯达克市场中的巨人公司(英特尔、思科和其他一些公司)主导纳斯达克指数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大公司的影响力。
生物技术行业是一个小公司林立的典型行业。我对高科技行业的厌恶情绪使得我过去经常如此嘲笑那些典型的生物技术企业:1亿美元的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博士研究人员多达100位,显微镜多达99台,营业收入却为0。但最近该行业的迅速发展使我不得不为生物技术行业说几句好话,但我并不是要说业余投资者应该选择生物技术类企业的股票,而只是想说在新世纪里生物技术总体而言将会像20世纪的电子技术那样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许多生物技术公司都实现了营业收入,大约36家公司已经产生了盈利,同时另外50家企业也将会实现盈利。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Amgen公司已经成为生物技术板块中一只真正的蓝筹股。在众多的生物技术共同基金中总会有那么一两只值得你用一部分资金进行长期投资。
那些市场评论人士在电台和杂志上铺天盖地地散布把目前的市场情况和早期市场进行比较的言论,例如,“现在的市场情况与1962年十分相似”,或者“这使我想起了1981年的市场”,或者当他们非常悲观时会说:“我们即将再次面临1929年那样的大股灾。”最近流行的这种比较是说股市走势就像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情况,那时小盘股踯躅不前,而大盘股(特别是被极力吹捧的“漂亮50”(Nifty Fifty))却持续上涨。在之后1973~1974年的熊市中,曾经一度牛气冲天的“漂亮50”股价竟然狂跌了50%~80%!这次震动整个股市的暴跌驳斥了所谓大公司可以在熊市中抗跌的理论。
但是如果你一直持有这50家公司的股票长达25年之久(一个比较合理的情况是你被困在一个渺无人烟的荒岛上,根本没有收音机、电视机或者杂志,没有任何人告诉你应该卖掉这些股票),你的投资业绩也并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令人沮丧。经历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这50只股票才最终收回失地,重新上涨到暴跌前的价位,而且后来又上涨了一些。这50只股票组合从1974年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总体涨幅追上并超过了同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涨幅,即使你是以1972年的最高价位买入这50只股票的,你也会大赚一笔。
现在我们又一次看到50只市值规模最大的股票股价上涨得如此之高,以至于那些怀疑者认为“股价高得离谱根本不值得买入”。每个人都在猜测,如今这批最新版的“漂亮50”是否也会步其前辈的后尘像1973~1974年那样被疯狂抛售而狂跌呢?历史告诉我们,市场修正(correction,下跌10%或者更多)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熊市(bear market,下跌20%或者更多)每隔6年会出现一次。从1929~1932年股市大崩盘之后,大熊市(severe bear market,下跌30%或者更多)又发生了5次,因此跟别人打赌说这是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次熊市行情无疑是非常愚蠢之举,这也正是为什么你一定要牢记在心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绝不要用你明年的大学学费、结婚费用或者其他开支的资金来购买股票或者共同基金。这样你就不必在一个大跌的市场中被迫卖掉股票以换成现金来支付不得不支付的必要开支。如果你是一个长线投资者,那么时间最终会站在你这一边。
长期大牛市行情之中的奔牛偶尔也会有几次跌入泥坑。1989年我写作本书时,股市刚刚从1987年的大崩盘中恢复过来,这场美国股市50年来最严重的大跌发生之时,我正好在爱尔兰度假打高尔夫球。这种巧合给我的印象如此深刻,结果后来一直持续到去爱尔兰旅行了十多次之后(经常去爱尔兰是因为我们在当地买了一幢房子),我才确信自己站在爱尔兰高尔夫球场的草地上不会引发另一次股市崩溃的恐慌。游览以色列、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这些英文名字都是以I开头的国家时会让我心里十分紧张,但我分别去以色列和印度旅行过两次,去印度尼西亚旅行过一次,在我这几次旅行期间美国股市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迄今为止,像1987年那样的股市大崩盘行情还没有再次出现,但在1990年,熊市又一次来临,就是在这一年我辞去了富达麦哲伦基金管理公司经理一职。1987年的股市大崩溃让很多人惊恐(两天时间股市就大跌35%,当然会如此),但对我而言,1990年的熊市更让我惊恐,为什么?这是因为1987年时,宏观经济正在持续增长,银行有足够的偿付能力,可以说基本面总体良好,因此我并不恐慌。而在1990年,国家正值经济衰退,规模最大的那些银行处于破产边缘,美国正准备与伊拉克开战,这当然让我十分恐慌,但是战争很快胜利了,经济衰退也结束了,银行恢复了元气,股市则开始了现代历史上最好的一轮上涨行情。最近我们已经经历了四次主要股指下跌10%的情况:1996年春天、1997年夏天、1998年夏天以及1999年秋天。1998年8月,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了14.5%,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跌幅排名第二位的月份。9个月之后股价又一次止跌反弹,后来标准普尔500指数涨幅超过了50%。
我详细叙述这些情况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能够在股市由涨转跌之前及时脱身从而避免损失那就简直太棒了,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人能够准确预测出市场何时会由涨转跌。不仅如此,即使你卖出了股票避开了股市下跌,你如何能够确定你能赶在下一轮的股市上涨行情之前及时再次入市呢?让我们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情况:如果1994年7月1日你投资了100?000美元购买股票,并且5年间你一直持股,那么经过5年你的100?000美元就会升值到341?722美元,但是如果在这5年期间你只持股30天然后就卖出了,而且这30天是这5年间股价涨幅最大的30天,那么你的100?000美元只能升值到153?792美元。可见,在股市中耐心等待更长的时间会让你的投资回报增加一倍还要多。
正如一位非常成功的投资大师所言:“行情看跌的观点总是听起来似乎更加明智。”你总是能够从每天早上的报纸和晚上的新闻报道中找到很好的理由匆匆卖出你的股票。当《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成为畅销书时,莱维·巴特拉(Ravi Batra)所著的《1990年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 of 1990)一书也成了畅销书。自从1982年本轮牛市行情启动时开始,已经有无数文章宣告这次牛市行情将要终结,其中谈到的可能原因包括:日本的经济不景气、我们同中国及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赤字、1994年债券市场的崩溃、1997年新兴市场的崩溃、全球的温室效应、臭氧层遭到了破坏、通货紧缩、海湾战争、消费贷款欠债以及最近的千年虫问题。新年过后的第二天我们发现,千年虫问题成了继最新的怪物哥斯拉电影之后最为严重夸大的一个恐慌事件。
这几年那些认为市场将要转熊的人一起在高喊“股价过高”。对于一些人来说,1989年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达到2600点时股价看起来太高了,而对另一些人来说,1992年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升到3000点以上时股价更是高得有些离谱,1995年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升到4000点以上时,唱反调的人简直成了大合唱。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又一次大熊市的到来,但是即使股价猛跌40%之后,股价水平也要远远高于那些批评家让投资者清仓卖出所有股票时的股价水平。正如我在前面所提到的:“这并不是说根本不存在市场被高估的情况,而是说人们没有必要对此过于担心。”
人们常说,牛市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投资者的担心,但是这种担心永远不会消失。最近我们一起在担心各种各样“想象不到”的大灾难对股市的影响: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末日生物大决战(Armageddon,哈米吉多顿,《圣经》中描述的世界末日善恶决战的战场)、核武器攻击、两极冰山融化、彗星撞击地球等。同时我们也看到发生了一些对我们有益的“想象不到”的好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出现预算盈余;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了17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这足以弥补公众所广泛关注的大公司“瘦身”造成的工作岗位减少的数量,而且还绰绰有余。公司规模的缩小一方面让那些被辞退的员工惊慌失措和烦恼头痛,另一方面也使大量的工人得以解放,从而能够进入那些迅速发展的小公司里从事更让人激动而且生产效率更高的工作。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出数量令人震惊的就业机会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美国拥有全球最低的失业率,而欧洲却继续深受失业的困扰。尽管欧洲的大公司也已经进行瘦身,但是欧洲缺少中小企业来接纳从这些大公司分流出来的失业人员。尽管欧洲的储蓄率比美国更高,而且公民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欧洲的失业率比美国高出两倍还要多。如今欧洲另外一个令人震惊的发展情况是:1999年的就业率竟然比10年前还要低。
股票投资的基本原则非常简单并且永恒不变。股票并非彩票。与每一只股票紧密相关的都是一家上市公司,公司经营有时会更好,有时会更差。如果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比以前更差,那么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会下跌;如果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比以前更好,那么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会上涨。如果你持有一家盈利不断增长的公司的股票,那么你的股票投资回报将会十分丰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公司整体盈利已经增长了55倍,与此同时整个股市也上涨了60倍。尽管在此期间发生过4次战争、9次经济衰退、换了8位总统,并且有1位总统遭到弹劾,但这一切都未能改变股价随着公司盈利增长而不断上涨的势头。
在表1中,你将会看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上投资回报最高的100只大牛股中其中20家上市公司名单,左边一栏的数字表示每家公司投资回报的排名。这100个股市大赢家中的许多高科技企业(例如Helix、Photronics、Siliconix、Theragenics)都没有被列入表1,这是因为我只想展示那些即使是普通投资者也可以发现、研究并利用的投资机会。戴尔电脑是这100只大牛股中表现最牛的一只股票,有谁没有听说过戴尔电脑呢?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戴尔电脑的强劲销售增长以及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早期购买戴尔股票的投资者获得了令人震惊的889倍的回报:一开始投资1万美元购买戴尔股票,最终会得到890万美元的回报。投资者即使不懂电脑也可以看到戴尔、微软或者英特尔公司的发展前景(每一台新电脑上都贴有“Intel Inside”字样的标签);投资者不必成为基因工程师也可以注意到Amgen已经从一家实验室转变成为一家拥有两种最畅销药品的制药公司。
普通投资者能发现嘉信理财(Schwab)这只大牛股吗?这家公司的业务如此成功让人几乎无法忽视。家得宝呢?这家公司继续以很快的速度增长,使其连续两个10年跻身100只大牛股之列。哈雷·戴维森(Harley Davidson)呢?那些平日衣冠楚楚的律师、医生和牙医一到周末都成了骑着哈雷摩托车兜风的风流骑士(easy rider),对于这家公司来说这当然是重大利好消息。Lowe’s公司的发展则完全是家得宝的翻版,谁能预测到这两只回报丰厚的大牛股竟然会出现在同一个十分平凡的行业中呢?Paychex呢?全美各地的中小企业都用Paychex公司的软件来处理工资报表,从而解决了一个一度让人非常头痛的问题。我的妻子卡罗琳就是用Paychex的软件管理我们的家庭基金,而我却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十分重要的投资启示从而错过了这只大牛股。
表1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市20只大牛股①
股票回报排名 交易代码 公司名称 业务 1989年年底投资10 000美元到1999年年底产生的投资回报/美元
1 DELL 戴尔电脑 电脑制造商 8?900?000
6 CCU Clear Channel Comm 广播电台 8?100?000
9 BBY 百思买 零售业 995?000
10 MSFT 微软 技术类 960?000
13 SCH 嘉信理财 证券经纪 827?000
14 NBTY NBTY 维生素及食品供应商 782?000
20 WCOM MCI Worldcom 通信技术 694?000
21 AMGN Amgen 生物技术 576?000
30 PPD Prepaid Legal Services 法律服务 416?000
33 INTC 英特尔 电脑芯片制造商 372?000
34 HD 家得宝 建筑材料供应商 370?000
40 PAYX Paychex 工资报表软件服务 340?000
46 DG Dollar General 折扣零售商 270?000
49 HDI 哈雷·戴维森 摩托车制造商 251?000
52 GPS 盖璞 服装零售商 232?000
69 SPLS 史泰博 办公用品供应商 186?000
75 WBPR 西部银行/波多黎各 银行 170?000
77 MDT Medtronic 药品供应商 168?000
82 ZION Zion’s Bancorp 银行 161?000
87 LOW Lowe’s 建材供应商 152?000
①本表不包括那些被其他公司兼并的公司。
资料来源:内德·戴维斯研究(Ned Davis Research)。
这10年中投资回报最丰厚的股票中有一些来自历史悠久的零售业(与上一个10年的情况类似),盖璞、百思买、史泰博、Dollar General这些大牛股都是管理优秀的公司,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在这些公司都有过购物的亲身体验。同样名列100只大牛股中的还有两家小型银行,这再次表明任何行业都会出现大牛股,即使像银行这样一个沉闷且增长缓慢的行业也不例外。对于未来10年我的投资建议是:继续寻找未来的大牛股。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业余投资者都有可能找到一只大牛股。
彼得·林奇
约翰·罗瑟查尔德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1990年5月31日,咔嗒一声,我关掉了科特龙(Quotron)证券行情报价机,走出了我在富达麦哲伦基金的办公室。到这一天为止,我已经在麦哲伦基金工作了整整13年。回首往事,13年之前的1977年5月,我刚刚掌管麦哲伦基金时,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刚刚就任美国总统,并且他承认自己心中仍然对女性充满了渴望。其实当时我心里也充满了渴望,不过和总统先生不同的是,我所渴望的是股票。最后我统计了一下,我管理麦哲伦基金期间买过的股票总数高达15 000多只,而且其中很多股票还买卖过好多次。怪不得大家都说,从来没有见过一只林奇没有喜欢过的股票,结果搞得我以股票多情种而闻名天下。
我的离职确实十分突然,但也绝非一时冲动心血来潮。1985年,道琼斯指数冲破2000点的指数大关时,我自己也冲破了43岁的年龄大关。人到中年,还要追踪关注上万家上市公司股票,已经让我感到为这份工作付出的个人代价实在太大。尽管我管理的基金投资规模已相当于厄瓜多尔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也很风光,但是我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个人生活代价。我无法享受经常与家人相伴的幸福时光,无法享受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的天伦之乐。孩子们长大时变化可真快,简直一个星期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她们都得向我自我介绍,这样我这个平日只顾忙于投资却根本不沾家的老爸才能认出来谁是谁。
当你开始把房地美(Freddie Mac)、沙利美(Sallie Mae)、房利美(Fannie Mae)这些公司股票简称和家里孩子的名字混在一起时,当你能记得住2000只股票代码却记不住家里几个孩子的生日时,那你很可能已经变成了一个工作狂,在工作中陷得太深而难以自拔了。
到了1989年,1987年所发生的股市大崩盘早已成为往事,此时股市又再度平稳前行,我的妻子卡罗琳,还有我的宝贝女儿玛丽、安妮和贝思为我举办了一个生日晚会,庆祝我46岁生日。在生日晚会进行到一半时,我心头忽然一震,我突然想起来,我的父亲就是在他46岁时离开人世的。当你意识到自己竟然已经比父母活得还要长寿时,你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原来自己和他们一样也要离开人世;你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够活着的时间实在是非常短暂,而之后的死亡却会是无比漫长的;你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以前不懂得珍惜宝贵的生命时光,不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们去参加学校里的体育比赛,去滑雪,去看橄榄球赛;你会提醒自己,再也不要当一个工作狂了,因为没有人在临终时会说:“我真后悔没有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
我也曾经试图说服自己不要离职继续工作,我给自己找的理由是: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我那么多的照顾了,但在我心里十分清楚,事实上正好相反。在她们一两岁刚会走路的时候,会整天摇摇晃晃到处乱跑,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当父母的就得不停地收拾残局,但是跟着刚会走路的小孩屁股后面收拾东西,要比长大后辅导照顾他们轻松多了,你想想看,天天辅导小学生那些我们这些大人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的外语或数学作业有多烦,无数次开车送他们去学打网球或壁球有多累,一次又一次在成长过程中安抚他们刚刚受到挫折打击的脆弱心灵又有多难。
美国较大的一家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译者注
一家主要从事学生贷款的金融公司。——译者注
Fannie Mae,全称Federal Mortgage Assurance Association,联邦国民住房抵押贷款协会,全球百强公司之一,主要业务为多元化金融,林奇较为推崇的一只股票。——译者注
要想与孩子身心成长的步调保持一致,父母就必须花上很多周末的时间,去听孩子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绞尽脑汁记住那些摇滚乐队稀奇古怪的名字,陪着他们去看大人们自己根本不愿意看的影片。这些事情我都做过,但只是偶尔做过几次而已。每到周六,我不是待在家里而总是待在办公室里,不是陪伴孩子们而是陪伴着堆积得像喜马拉雅山一样高的文件资料。极少数情况下,我也会带孩子们去电影院或比萨店,但我的初衷却不是带孩子玩,而是为了股票投资来进行实地调研。正是孩子们的推荐才让我知道了比萨时光大剧院(Pizza Time Theater)和墨西哥快餐店琪琪(Chi-Chi’s)。不过我后悔的是,当初真不该买了前一家公司的股票,当初也真不该没买后一家公司的股票。
到如今1990年,玛丽15岁了,安妮17岁了,贝思也7岁了。玛丽已经到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每隔两周才能在周末回一次家。这个秋季,她一共踢了7场英式足球赛,可我只去看过1场。我平时实在是太忙,以至于我们家的圣诞贺卡足足晚了3个月才寄完。我们专门为孩子们准备了一本纪念册,结果呢,积累了一大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很有意义的事件记录,却没有时间整理粘贴到纪念册里。
即使在那些我没有加班的日子,我也很少能早些回家。我参加了一些慈善组织或是市民组织,我自愿提供义务服务,所以我经常得抽空参加某一家的会议,为此只好牺牲与家人相聚的时间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组织都把我安排到它们的投资委员会里。为一个高尚的目标来选股无疑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一种工作,但问题是,一方面麦哲伦基金的工作压力持续增加,同时社会上对我参与公益事业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当然孩子们的家庭作业也越来越难,需要的课程和课外活动也越来越多,作为家长每天需要开车接送她们所花的时间自然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我做梦梦见的都是股票,而不是我的妻子卡罗琳。我和她最浪漫的约会也不过是在开车进出门时打一个照面而已。在每年一次的例行体检时我只好向医生坦白,我唯一的运动就是吃过饭剔剔牙。我惊讶地发现,过去的一年半里,我竟然没读过一本书,过去两年里,我看过三场歌剧:《荷兰飞人》(The Flying Dutchman)、《波西米亚人》(Labo hème)和《浮士德》(Faust),却连一场足球赛也没看过。这让我得出了第1条林奇投资法则:
林奇法则
如果你看歌剧与看球赛的次数之比是3:0,你就应该意识到你的生活肯定有些地方出问题了。
到了1990年年中,我终于醒悟,这份工作再也不能干下去了,我想起了那位与我们基金同名的航海英雄费迪南德·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他也是提前退休,隐居到一个偏僻的太平洋小岛,可是我发现他后来被当地愤怒的土著人撕成了碎片,他这种退休后的悲惨遭遇让我犹豫再三。为了避免同样的悲惨遭遇,被成千上万愤怒的基金持有人撕成碎片,我专门会晤富达基金公司的老板内德·约翰逊(Ned Johnson),还有经营主管加里·伯克海德(Gary Burkhead),讨论如何让我安全平稳地离开基金管理的工作职位。
我们的讨论十分坦诚和友好。内德·约翰逊建议我继续留下来,由我担任富达旗下所有基金的团队领导者。为了减轻我原来管理120亿美元基金的巨大工作压力,他答应让我管理一个规模更小的基金,比如1亿美元。但是尽管新的小基金的规模只是我原来管理的老基金的1%,但按照我的个性,我仍然会像管理原来的大基金一样倾注同样多的精力,我仍然会每个周末都在办公室度过,因此我婉言谢绝了我老板的建议。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管理麦哲伦基金的同时,我还为几家大公司管理着一个10亿美元规模的员工养老基金,包括柯达、福特汽车和伊顿百货(Eaton),其中柯达的份额最多。我管理的这个养老基金想怎么投资就怎么投资,没有任何投资限制,因此投资业绩比麦哲伦基金还要好。比如,这个养老基金能够将其5%以上的资产投资于一只股票,而根据法规规定共同基金就不能如此。
不管我是不是离开富达基金公司,柯达、福特汽车和伊顿百货三家公司都希望我能够继续为它们管理养老基金,但我还是谢绝了它们的好意。除富达基金公司以外,我还收到了无数邀请,由我出面组建一家林奇基金,成为一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封闭式基金。那些准备参与组建基金的发起人对我说,只需在几个大城市搞一次时间短暂的路演,发售数十亿美元的基金份额绝对不成问题。
从基金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封闭式基金的吸引力在于,无论投资业绩多么糟糕,基金都永远不会失去它的客户。
那是因为封闭式基金只能交易而不得赎回,和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默克制药(Merck)、宝丽来(Polaroid)等股票一样,每一个封闭式基金卖方都有一个对应的买方,所以基金份额总数和上市公司股份总数一样是保持不
变的。
然而,对于麦哲伦基金这样的开放式基金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开放式基金持有人想退出基金,就可以向基金要求赎回,基金就必须根据基金单位净值支付相应的现金,基金份额相应减小。一旦一家开放式基金不再受到市场青睐,投资者就会纷纷赎回基金,把资金转移到这家基金的竞争对手,或者干脆退出股市投入货币市场,这家基金规模很快就会大大缩水。这就是开放式基金经理根本无法像封闭式基金经理那样夜夜安稳入睡的根本原因。
搞一个规模为20亿美元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的林奇基金,就像一家流通股本为2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一样,能够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除非我犯了一连串的重大错误赔光了所有的钱),我可以每年稳拿0.75%的管理费(相当于每年1500万美元),一年又一年,年年都可以如此。
单单就赚钱而言,这个主意太有诱惑力了。我可以雇些助手来选股,把工作时间减到最低程度,让我有足够的空闲时间打打高尔夫,多陪陪老婆孩子,有空再去看看波士顿红袜队、凯尔特人队的球赛,当然还有《波西米亚人》等歌剧。不管我的投资业绩战胜市场还是落后于市场,我都可以拿到同样丰厚的管理费收入。
但是这个安排仍有两个问题尚未解决:第一,我对战胜市场的渴望程度远远超过我对落后于市场的容忍程度;第二,我一直相信基金经理应该自己独立来选股而不依靠别人。因此,即使是管理这样一个可以保证丰厚收入的封闭式基金,我还是会重新回到和原来管理开放式基金一样的工作狂状态,即使是周六也照样会一天到晚待在基金办公室里,在成堆的年报中迷失真正的自我;依然和以前一样,只是一个钞票越赚越多但是时间却越来越少的可怜家伙。
我曾经听说,有很多百万富翁庆贺自己错过了本可以更加富有的机会。我过去一直对此非常怀疑,能够对大赚一笔的诱人机会说不,这可是很少人能够享受得起的奢侈。如果你够幸运,和我一样赚了相当多的钱,当赚的钱多到一定程度,这时候你就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是继续为了赚更多的钱而生存,辛辛苦苦一辈子只是做金钱的奴隶,还是让你赚的钱为你服务,从此成为金钱的主人,让自己享受更多的人生幸福呢?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小说里写过一个非常贪心的农夫的故事。有个魔鬼答应这个农夫,一天之内,他用脚能圈下来的土地,就全部属于他了。这个农夫拼命跑了几个小时,就圈到了好几平方公里的良田。这些土地他一辈子都种不完,足以使他和他的家庭好几代子子孙孙都过上富裕的日子了。这个可怜的家伙已经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他想停下来,他想:圈的地已经足够大了,再继续跑下去圈更多的地,对自己又有何意义呢?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他继续跑啊跑啊,总想抓住这次机会尽量多圈一些土地,直到最后再也跑不动了,精疲力竭倒地而死。
这正是我希望自己能够避免的悲惨结局。
平装本序言
本书精装本出版之后,反响很大,各大报刊发表了大量评论,各大电台晚间电话热线节目中也有很多人打电话发表评论。这次平装本出版,正好给了我一个对这些评论进行回应的机会。
我发现,在精装本中我极力强调的几个重要问题,那些评论者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反倒是那些我根本无意论述的问题,却引起了评论者的浓厚兴趣。因此,我很高兴为这次平装本出版专门写一个新的序言,重点澄清大家对本书的三个误解。
我要澄清的第一个误解是,有些评论者说我写这本书,如同是美国职业棒球超级明星贝比·鲁斯(Babe Ruth)在对一大批业余棒球选手高谈阔论,让人误认为业余投资者完全可以和职业投资者一比高低。把我比作职业棒球超级明星贝比·鲁斯,虽然是抬举我,却是错误的。首先,我其实经常是要么被三振出局,要么滚地球被封杀出局,我倒是很像小说《斯瓦特魔鬼》(Sultan of Swat)中的那个业余棒球选手。其次,我一直认为,业余棒球选手,或者说散户、普通投资者、一般投资大众,根本不应该去模仿那些专业
人士。
我在本书中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尽管都是打棒球,但职业棒球选手和业余棒球选手根本不会在同样级别的赛场上比赛。尽管都是在股市中投资,但管理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的基金经理人和普通业余投资者也根本不是在同样的投资赛场进行对抗。专业机构投资者得遵守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限制性规定,在投资中束手束脚,而业余投资者却自由得很,几乎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作为业余投资者,不像专业投资者那样必须分散投资于许多只股票,完全可以集中投资于少数股票,而且可以利用比专业投资者多得多的业余时间来调查研究上市公司。如果一时找不到有吸引力的好股票,业余投资者完全可以空仓,抱着现金等待机会,而专业投资者却没有这样的自由。业余投资者也根本不需要与其他人比较业绩高低,而专业机构投资者每个季度都得公布投资业绩,不得不经常面对与同行比较的巨大压力,又有哪个业余投资者需要这样做呢?
根据美国投资俱乐部协会(NAIC)提供的证据表明,由于业余投资者没有那些束缚专业投资者的限制,故而业余投资者完全可以做得比专业投资者好得多。美国投资俱乐部协会的会员包括全美各地1万多家投资俱乐部,这些投资俱乐部的成员都是普普通通的业余投资者。美国投资俱乐部协会的数据表明,1992年有69.4%的业余投资者战胜了市场,投资业绩高于同期标准普尔指数。一半以上的投资俱乐部在过去5年中有4年战胜了市场。这表明,业余投资者通过充分利用自身相对于专业投资者的优势,在选股方面做得越来越好。
如果你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选股相当成功,往往是因为你充分利用了自身的独特优势。业余投资者之所以选股相当成功,原因在于自己独立进行了研究分析,买入了那些被专业机构投资者忽略的好公司的股票。各地互助储蓄银行(mutual savings bank)和储蓄贷款协会的股票涨幅很高,这强有力地表明,业余投资者投资于身边十分熟悉的公司股票往往会有很好的投资回报。
我要澄清的第二个误解是,许多评论认为,林奇鼓吹每个人都应该自己进行投资,用计算器分析数据,阅读财务报表,实地调研上市公司,然后去买股票。事实上,我认为,数以百万的美国人根本不适合买卖股票,比如,那些对公司调研毫无兴趣的人、看到资产负债表就头晕的人、翻翻公司年报只会看图片的人。最糟糕的投资莫过于投资于那些你根本一无所知的公司
股票。
不幸的是,美国十分流行的业余消遣之一就是盲目投资于自己一无所知的公司股票。还是拿体育运动来打个比方吧,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并不擅长打棒球或冰球,他肯定会扔掉球棒或冰鞋,换换玩别的试试,也许打打高尔夫,也许去集邮,也许养花种草,肯定不会自找罪受继续玩自己并不擅长的。但是即使一个人发现自己选股很不在行,却还是不会放弃,他会继续待在股市中,亏钱也不放弃。
那些不擅长选股的人喜欢给自己找个借口说,不过是玩玩股票,就像打打球一样消遣消遣而已。这些抱着“玩玩股票”态度的人,根本不愿意费事做任何研究,只追求涨涨跌跌中一时的快感。这周买这只股票,下周再换另一只股票,或者再弄弄期货和期权——就是玩玩,追求的只是一种刺激和
快感。
把玩玩股票作为业余爱好,简直会有难以置信的破坏性后果。这些玩玩股票的人在别的方面可是十分认真的,比如说他们为了计划好一次旅行,会花上好几周的时间,研究旅行指南,比较不同航线,以求既玩得好,又花钱少。但是他们却会想都不想,一念之间,就把整整10 000美元投到一家自己一点也不了解的公司股票上。这些人在度假安排上如此认真仔细,在股票投资上却如此盲目疏忽,他们选股的过程实在是太粗心、太草率了,简直是拿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不当回事。
我特别想要说一下的就是这些股市玩家,他们一直跟着感觉走,一直在玩玩而已,却一直在一输再输。这些人只是因为感觉IBM股价回调得过头了,就以每股100美元的高价买入,期待反弹赚上一把。或者他们只是听别人说某家生物技术公司或者赌博公司的股票是热门股,就会想也不想地去跟进买入。
如果说他们玩玩股票扣除损失还剩下几个钱的话,也会由于他们凭着感觉玩外汇期货,或者只是由于感觉下个月股市会涨就去玩股票指数期权,把所有的钱都输个精光。最后,他们会更加相信,股市就是一个大赌场,其实是他们玩玩的态度和只凭感觉的选股把投资变成了赌博,很多这样的盲目投资就把股市变成了赌场。
我要澄清的第三个误解是,有些评论说,林奇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投资者自己独立投资而不要买股票投资基金。我本身就是管理股票投资基金的,正是基金给了我那么多成就和收入,我有什么理由要诋毁生我养我的基金呢?事实上,对那些不想自己费心费力做研究选股的人来说,股票投资基金是最理想的投资渠道。过去那些投资股票基金的人都获得了相当好的回报,未来投资回报肯定仍然会相当好。根本没有任何规定说你不能同时投资股票和基金,也根本没有什么规定说你不能同时投资好几家基金。即使是投资一只业绩暂时落后于大盘的基金,从长期来看,你也可能会取得良好的回报,因为短期投资业绩很难预测,所以你一定要有耐心。除非你确信,不管短期是涨是跌,你都会耐心地长期持有好几年,否则你就不要投资股票基金。
我非常高兴地发现,数据表明,在股市大跌时,比如1987年股市崩盘,个人投资者已经学会理性和更加成熟,不再恐慌抛售股票和基金,而是坚定持有甚至继续买入。1989年道琼斯指数大跌200点,1990年曾大跌500点,股市大跌期间引发一片恐慌,但在这两次股市大幅调整行情中,事后统计结果表明,投资大众买入多于卖出。这样看来,投资大众已经开始逐步接受我所宣传的投资理念,股市回调不过是像冬天的暴风雪一样平常罢了,根本不是什么世界末日,因此不必恐慌性地抛售股票逃离股市。
不过,很明显大家并没有逐步接受我极力宣传的另一个投资理念,即长期而言,股票的投资收益率要比买债券或者银行存款高得多。最近我沮丧地发现,在富达基金新开的养老金账户中,只有很少比例的资金投资于纯股票投资基金,而大部分是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或者股票收入型基金。历史数据表明,从长期来看,把所有的资金全部投资于股票的收益要远远高得多,而养老金相对于其他资金是最适合于长期投资股票的,因为这笔钱通常可以一直投资10~30年,享受长期增值。
媒体评论
---------------------------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典藏版)---------------------------
一定要读的书
人类的投资史就是一部人类为个人幸福而奋斗、追求眼前欲望和未来尊严的历史。《彼得·林奇教你理财》洞察出投资思想史与资本社会的良性循环,从对英美股票市场300年历史的一次宏大审视开始,用渊博的学识和清醒的思索,勾勒出一幅恢弘的投资与增长的历史画卷。淡墨轻描处指点我们投资与理财的技巧,浑厚深沉处提醒我们萧条和危机只是人类社会螺旋上升的组成部分,投资致富是如此重要,而我们自己的智慧、思考和实践将决定我们的未来和方向。
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但斌
通过投资理财专家宋三江、罗志芳富于智慧的再创作,我们有幸领略到彼得·林奇大师投资致富的经典学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研读此书,定能改变你的人生。
中国建设银行投资托管服务部副总经理李春信
彼得·林奇在共同基金历史上声名卓著,他是能够与沃伦·巴菲特相提并论的20世纪世界级的股票投资大师,他的投资专著注定能够成为经典。与早期我国台湾出版的中文译本《学以致富》相比,本书更为通畅、更为精彩地演绎了大师的经典之作。
信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执行官王俊锋
翻译名著往往意味着跨语言的再创造,有幸拜读宋三江、罗志芳伉俪联袂翻译的这本投资理财名著,甚感耳目一新。本书可谓信、达、雅兼备,完美地再现了彼得·林奇深入浅出、生动幽默的文风。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长生
据我所知,彼得·林奇撰写的《战胜华尔街》和《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非常畅销、好评如潮。再读林奇的这本专著,感觉文风更加平易近人,颇有大道至简之气,相信能够引起更多中国读者的兴趣,给人更多的教益。
《证券时报》基金部主任史月萍
大浪淘沙始见金,岁月流逝传经典。尽管国外资本市场风云变幻,但是,彼得·林奇当年成功投资股票的思想光辉却日见光芒,本书化投资之道为生活常识,不仅生动地解读了美国股市的百年历史,而且揭示了上市公司经营成败决定股价涨跌变幻的本质。由此看来,对方兴未艾的中国股市和苦心摸索的中国股民来说,这本书不仅值得一读,而且值得珍藏。
现代国际金融理财标准有限公司董事长、
麦吉尔大学金融学兼职教授刘峰
. 早在2008年,投资专家宋三江先生来我的课堂上学习性格色彩学时,就极具悟性地迅速将这一实用心理学学说引入投资领域,在其著作《基金理财之道》中,运用性格色彩学原理指导读者进行基金组合投资。《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则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了宋先生的语言天赋,以及他天性所赋予的激情与创造力。
“FPA性格色彩”创始人、福克思培训与演讲顾问有限公司创办人乐嘉
股海无边,回头是岸。对于成千上万的股民来说,撇开众说纷纭的股评资讯,回过头来看看林奇大师的畅销名著,听听娓娓道来的教诲,必将受益匪浅。
申银万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杜平
本书以历史的眼光,介绍了美国股票市场的前世今生,解读了美国上市公司的成功案例。语言轻松易懂,细细读来对选择股票有了许多新的领悟。
汤森路透投资与咨询业务中国区主管周良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典藏版)---------------------------
每一位认真的投资者都会反复阅读彼得·林奇的经典之作
通过本书,彼得·林奇让普通投资者建立了战胜专业投资者的信心,讲述了一套简单易学的股票投资策略。书中没有深奥的理论,菜鸟级的投资者也能心领神会,专业投资者则视其为行业教科书反复研读。本书出版后不久,彼得·林奇就接到一个电话:“我是奥马哈的沃伦·巴菲特,我刚刚读完你的书,我非常喜欢。”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精彩内容包括
将股票分为6种类型逐一分析
发掘10倍股的13条准则
如何避开6种危险股
如何构建投资组合
如何判定买入、卖出时机
看懂财务报表中的关键数据
12种常见而又致命的错误观念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 关 键 词 ◆
彼得·林奇、股票投资、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巴菲特、查理·芒格
◆ 营销支持/重点销售地区 ◆
北上广、江浙、三大网店、文轩网、博库网、天猫网
◆ 其 他 说 明◆
◆ 编辑推荐 ◆
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
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
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
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作的投资实战指南
他每月走访40~50家公司,一年500~600家公司。
一年行程10万英里,相当于每个工作日400英里。
他持有1400种证券,每天卖出100种股票,买进100种股票。
管理的基金13年间从18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
彼得·林奇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对篮球的贡献。
他把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把选股变成了一门艺术。
《战胜华尔街》的精彩内容包括
最重要的部分--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的投资自传
最实用的部分--21个选股经典案例
最有价值的部分--25条投资黄金法则
◆ 内容简介 ◆
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手把手教读者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又大又安全的大牛股。
*最重要的部分--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的投资自传
从0.18亿到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到10亿美元的中期,从10亿到140亿美元的晚期,揭示了林奇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三个主要原因:
林奇比别人更加吃苦;
林奇比别人更加重视调研;
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
*最实用的部分--21个选股经典案例
涉及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这不仅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更是分行业选股的要点指南。
*最有价值的部分--25条投资黄金法则
林奇用亲身经历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
《战胜华尔街》既是一部史上无出其右的基金经理的选股回忆录,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教程和案例集锦。本书可以作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进阶读物,也可以作为其实操案例。
◆ 作者简介 ◆
彼得·林奇
(Peter Lynch)
在世人的眼中,他就是财富的化身,他的著作是所有股民的宝典,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来最赚钱的,他被誉为"全球最佳选股者"。
他就是彼得·林奇--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是乔丹之于篮球,邓肯之于现代舞蹈。他让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
1977~1990年,他一直担任富达公司旗下麦哲伦基金的经理人。在这13年间,他使麦哲伦基金的管理资产从18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年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基金持有人超过100万人,麦哲伦基金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投资绩效名列第一。由于资产规模巨大,林奇13年间买过15 000多只股票。
1990年,彼得·林奇在事业巅峰急流勇退,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三部畅销书,轰动华尔街。
退休后,彼得·林奇投身慈善事业。虽然他是亿万富翁,也让别人成为亿万富翁,但他却不是金钱的奴隶,而是主人。
约翰·罗瑟查尔德
(John Rothchild)
与彼得·林奇合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在《时代》《财富》《价值》等刊物上均发表过文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 (美)彼得·林奇(Peter Lynch),(美)约翰·罗瑟查尔德(John Rothchild)著;刘建位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2
(华章经典·金融投资)
书名原文:Beating the Street
ISBN 978-7-111-59022-4
I. 战…II. ①彼…②约…③刘…III. 股票投资-经验-美国IV. F837.1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16498号
本书版权登记号:图字01-2011-6626
◆ 目录 ◆
推荐序一(张志雄)
推荐序二(张荣亮)
译者序
序言
平装本序言
引言想多赚钱就买股票吧/1
第1章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8
第2章周末焦虑症/24
第3章基金选择之道/39
第4章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80
第5章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中期/105
第6章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晚期/127
第7章艺术、科学与调研/161
第8章零售业选股之道:边逛街边选股/173
第9章房地产业选股之道:从利空消息中寻宝/186
第10章超级剪理发记/205
第11章沙漠之花:低迷行业中的卓越公司/211
第12章储蓄贷款协会选股之道/226
第13章近观储蓄贷款协会/240
第14章业主有限合伙公司:做有收益的交易/259
第15章周期性公司: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274
第16章困境中的核电站:CMS能源公司/287
第17章山姆大叔的旧货出售:联合资本公司Ⅱ期/300
第18章我的房利美公司纪事/308
第19章后院宝藏:共同基金之康联集团/323
第20章餐饮股:把你的资金投入到你的嘴巴所到之处/328
第21章6个月的定期检查/335
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360
后记/365
◆译者序◆
林奇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林奇1977年接管麦哲伦基金,1990年急流勇退宣布退休。在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平均复利收益率达到29%,总投资收益率高达27倍,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基金业绩的神话。在人们的眼中,林奇是一个选股天才,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林奇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之于篮球,"老虎"伍兹之于高尔夫;他将整个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把选股变成了一种艺术。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管理着140亿美元基金的专业投资者,1990年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了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讲述一套简单易懂的业余投资者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战胜专业投资者的投资成功之道。连林奇本人也没有想到这本书竟然在随后的10年间重印了30次并且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最畅销也最受业余投资者欢迎的投资经典名著
之一。
3年之后,即1993年,林奇又出版了一本《战胜华尔街》,本书又成为当年美国第一畅销书。
林奇的这本新书《战胜华尔街》究竟有什么不同凡响之处,竟会让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对它如此钟爱有加呢?这也正是我读此书时的疑问。
读过之后,我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本书之所以会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关键在于它记录了林奇本人是如何具体实践自己的投资方法的,它讲述了具体如何选股,如何管理投资组合,从而连续13年战胜市场。可以说,本书是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林奇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
本书最重要也最精彩的部分是第4~6章,这是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的投资自传。
在这一部分,林奇回顾了在1977~1990年自己管理麦哲伦基金的传奇历程的三个阶段:从0.18亿美元到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美元到10亿美元的中期以及从10亿美元到140亿美元的晚期。这部分让我明白了林奇之所以能够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3个主要原因。
(1)林奇比别人更加能够吃苦
林奇每天早晨6:05就出门;一天要看的资料有3英尺
四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很晚才回家,连周六也要待在办公室看资料,而不是在家陪妻子和女儿,甚至晚上睡觉做梦梦见的也是股票而不是妻子。
(2)林奇比别人更加重视调研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林奇对上市公司的访问量(包括上市公司到富达访问、林奇到上市公司实地访问以及参加投资研讨会)逐年上升,1980年214家,1982年330家,1983年489家,1984年411家,1985年463家,1986年高达570家。林奇发现,如果长此以往的话,即使用上所有的周末和假日,他平均每天也差不多要访问两家上市公司。林奇最强调的是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自己不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仔细的基本面分析,那么拥有再多的股票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也没用。"
1英尺=0.3048米。--译者注
(3)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
林奇强调:"在选股上,灵活性是关键,因为在股市上总是能找到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林奇从早期的重点选择小盘快速成长股,到后期重仓投资大盘蓝筹股,尤其是汽车公司这样的周期股,并进军海外市场,投资外国上市公司股票,林奇不断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基金规模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选股策略。同时,林奇从早期的频繁买卖换股,到后期的长期持有,不断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管理策略。
本书最实用的部分是第7~21章,这是林奇特意为投资者提供的21个选股经典案例,可以说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指南。
他用占全书一半多的篇幅,记录了1992年自己在《巴伦周刊》推荐的21只股票的选股过程,其中包括给上市公司打电话、思考、计算等。其中最详尽的是第18章对房利美的分析。
这一部分的重要意义在于,林奇讲述了他从麦哲伦基金经理的位置上辞职以后,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他本人具体是如何选股的。此外,林奇也用实际案例告诉我们,对于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分别应该抓住哪些要点。
在本书中,林奇之所以用这么长的篇幅来描述自己作为基金经理的选股过程和选股案例,是想告诉大家:"选股根本无法简化为一种简单的公式或者诀窍,根本不存在只要照葫芦画瓢一用就灵的选股公式或窍门。选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但是过于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非常危险的。"林奇这样总结他的选股方法:"我选股的方法是艺术、科学加调查研究,20年来始终不变。"
也许有些人会说: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按照林奇说的那样做,进行详细的阅读分析和大量的调查研究,那么选股数量简直太
少了!
林奇告诉我们,选股成功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作为一个业余选股者,根本没必要非得寻找到50~100只能赚钱的好股票,只要10年里能够找到两三只赚钱的大牛股,所付出的努力就很值得了。资金规模很小的投资人可以利用(5股原则),即把自己的投资组合限制在5只股票以内,只要你的投资组合中有一只股票上涨10倍,那么即使其他4只都没有涨,你的投资组合总体上也能上涨3倍。"
看过林奇的上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你会明白选择一只大牛股对你的投资组合有多么重要,你会知道自己能够学习到的林奇选择大牛股的方法是什么。而看过林奇这本《战胜华尔街》之后,你就会明白林奇本人在管理麦哲伦基金时是如何选择出一只又一只大牛股的,你还能看到林奇辞职后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如何选股的21个详细经典案例。可以说,林奇的这本《战胜华尔街》,既是一个世界上非常成功的基金经理的选股回忆录,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实践教程和案例集锦。
林奇在讲述自己选股心得的过程中,还总结出了21条投资法则,并在本书最后归纳为"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这些都是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凝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手把手教你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最大又最安全的大牛股。相信这些肯定能够帮助你在股市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林奇之所以用心良苦地把自己一生的投资经历和具体的选股过程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是想告诉我们,在选股上,业余投资者只要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在选股方面就完全能够比华尔街的专业投资者做得更好。
在此,我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使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翻译本书,希望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业余投资者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林奇先生的成功选股之道,让自己的选股业绩比专业投资者更加优秀。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与徐晓杰翻译了本书序言和第1~12章及书后的"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其余章节由吴炯、李国平、梁彩云完成。欢迎大家来信交流指正。
刘建位
◆ 序言 ◆
1990年5月31日,咔嗒一声,我关掉了科特龙(Quotron)证券行情报价机,走出了我在富达麦哲伦基金的办公室。到这一天为止,我已经在麦哲伦基金工作了整整13年。回首往事,13年之前的1977年5月,我刚刚掌管麦哲伦基金时,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刚刚就任美国总统,并且他承认自己心中仍然对女性充满了渴望。其实当时我心里也充满了渴望,不过和总统先生不同的是,我所渴望的是股票。最后我统计了一下,我管理麦哲伦基金期间买过的股票总数高达15 000多只,而且其中很多股票还买卖过好多次。怪不得大家都说,从来没有见过一只林奇没有喜欢过的股票,结果搞得我以股票多情种而闻名天下。
我的离职确实十分突然,但也绝非一时冲动心血来潮。1985年,道琼斯指数冲破2000点的指数大关时,我自己也冲破了43岁的年龄大关。人到中年,还要追踪关注上万家上市公司股票,已经让我感到为这份工作付出的个人代价实在太大。尽管我管理的基金投资规模已相当于厄瓜多尔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也很风光,但是我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个人生活代价。我无法享受经常与家人相伴的幸福时光,无法享受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的天伦之乐。孩子们长大时变化可真快,简直一个星期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她们都得向我自我介绍,这样我这个平日只顾忙于投资却根本不沾家的老爸才能认出来谁是谁。
当你开始把房地美(Freddie Mac)、沙利美(Sallie Mae)、房利美(Fannie Mae)这些公司股票简称和家里孩子的名字混在一起时,当你能记得住2000只股票代码却记不住家里几个孩子的生日时,那你很可能已经变成了一个工作狂,在工作中陷得太深而难以自拔了。
到了1989年,1987年所发生的股市大崩盘早已成为往事,此时股市又再度平稳前行,我的妻子卡罗琳,还有我的宝贝女儿玛丽、安妮和贝思为我举办了一个生日晚会,庆祝我46岁生日。在生日晚会进行到一半时,我心头忽然一震,我突然想起来,我的父亲就是在他46岁时离开人世的。当你意识到自己竟然已经比父母活得还要长寿时,你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原来自己和他们一样也要离开人世;你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够活着的时间实在是非常短暂,而之后的死亡却会是无比漫长的;你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以前不懂得珍惜宝贵的生命时光,不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们去参加学校里的体育比赛,去滑雪,去看橄榄球赛;你会提醒自己,再也不要当一个工作狂了,因为没有人在临终时会说:"我真后悔没有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
我也曾经试图说服自己不要离职继续工作,我给自己找的理由是: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我那么多的照顾了,但在我心里十分清楚,事实上正好相反。在她们一两岁刚会走路的时候,会整天摇摇晃晃到处乱跑,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当父母的就得不停地收拾残局,但是跟着刚会走路的小孩屁股后面收拾东西,要比长大后辅导照顾他们轻松多了,你想想看,天天辅导小学生那些我们这些大人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的外语或数学作业有多烦,无数次开车送他们去学打网球或壁球有多累,一次又一次在成长过程中安抚他们刚刚受到挫折打击的脆弱心灵又有多难。
要想与孩子身心成长的步调保持一致,父母就必须花上很多周末的时间,去听孩子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绞尽脑汁记住那些摇滚乐队稀奇古怪的名字,陪着他们去看大人们自己根本不愿意看的影片。这些事情我都做过,但只是偶尔做过几次而已。每到周六,我不是待在家里而总是待在办公室里,不是陪伴孩子们而是陪伴着堆积得像喜马拉雅山一样高的文件资料。极少数情况下,我也会带孩子们去电影院或比萨店,但我的初衷却不是带孩子玩,而是为了股票投资来进行实地调研。正是孩子们的推荐才让我知道了比萨时光大剧院(Pizza Time Theater)和墨西哥快餐店琪琪(Chi-Chi's)。不过我后悔的是,当初真不该买了前一家公司的股票,当初也真不该没买后一家公司的股票。
到如今1990年,玛丽15岁了,安妮17岁了,贝思也7岁了。玛丽已经到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每隔两周才能在周末回一次家。这个秋季,她一共踢了7场英式足球赛,可我只去看过1场。我平时实在是太忙,以至于我们家的圣诞贺卡足足晚了3个月才寄完。我们专门为孩子们准备了一本纪念册,结果呢,积累了一大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很有意义的事件记录,却没有时间整理粘贴到纪念册里。
即使在那些我没有加班的日子,我也很少能早些回家。我参加了一些慈善组织或是市民组织,我自愿提供义务服务,所以我经常得抽空参加某一家的会议,为此只好牺牲与家人相聚的时间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组织都把我安排到它们的投资委员会里。为一个高尚的目标来选股无疑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一种工作,但问题是,一方面麦哲伦基金的工作压力持续增加,同时社会上对我参与公益事业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当然孩子们的家庭作业也越来越难,需要的课程和课外活动也越来越多,作为家长每天需要开车接送她们所花的时间自然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我做梦梦见的都是股票,而不是我的妻子卡罗琳。我和她最浪漫的约会也不过是在开车进出门时打一个照面而已。在每年一次的例行体检时我只好向医生坦白,我唯一的运动就是吃过饭剔剔牙。我惊讶地发现,过去的一年半里,我竟然没读过一本书,过去两年里,我看过三场歌剧:《荷兰飞人》(The Flying Dutchman)、《波西米亚人》(Labo hème)和《浮士德》(Faust),却连一场足球赛也没看过。这让我得出了第1条林奇投资法则:
林奇法则
如果你看歌剧与看球赛的次数之比是3:0,你就应该意识到你的生活肯定有些地方出问题了。
到了1990年年中,我终于醒悟,这份工作再也不能干下去了,我想起了那位与我们基金同名的航海英雄费迪南德·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他也是提前退休,隐居到一个偏僻的太平洋小岛,可是我发现他后来被当地愤怒的土著人撕成了碎片,他这种退休后的悲惨遭遇让我犹豫再三。为了避免同样的悲惨遭遇,被成千上万愤怒的基金持有人撕成碎片,我专门会晤富达基金公司的老板内德·约翰逊(Ned Johnson),还有经营主管加里·伯克海德(Gary Burkhead),讨论如何让我安全平稳地离开基金管理的工作职位。
我们的讨论十分坦诚和友好。内德·约翰逊建议我继续留下来,由我担任富达旗下所有基金的团队领导者。为了减轻我原来管理120亿美元基金的巨大工作压力,他答应让我管理一个规模更小的基金,比如1亿美元。但是尽管新的小基金的规模只是我原来管理的老基金的1%,但按照我的个性,我仍然会像管理原来的大基金一样倾注同样多的精力,我仍然会每个周末都在办公室度过,因此我婉言谢绝了我老板的建议。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管理麦哲伦基金的同时,我还为几家大公司管理着一个10亿美元规模的员工养老基金,包括柯达、福特汽车和伊顿百货(Eaton),其中柯达的份额最多。我管理的这个养老基金想怎么投资就怎么投资,没有任何投资限制,因此投资业绩比麦哲伦基金还要好。比如,这个养老基金能够将其5%以上的资产投资于一只股票,而根据法规规定共同基金就不能如此。
不管我是不是离开富达基金公司,柯达、福特汽车和伊顿百货三家公司都希望我能够继续为它们管理养老基金,但我还是谢绝了它们的好意。除富达基金公司以外,我还收到了无数邀请,由我出面组建一家林奇基金,成为一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封闭式基金。那些准备参与组建基金的发起人对我说,只需在几个大城市搞一次时间短暂的路演,发售数十亿美元的基金份额绝对不成问题。
从基金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封闭式基金的吸引力在于,无论投资业绩多么糟糕,基金都永远不会失去它的客户。
那是因为封闭式基金只能交易而不得赎回,和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默克制药(Merck)、宝丽来(Polaroid)等股票一样,每一个封闭式基金卖方都有一个对应的买方,所以基金份额总数和上市公司股份总数一样是保持不
变的。
然而,对于麦哲伦基金这样的开放式基金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开放式基金持有人想退出基金,就可以向基金要求赎回,基金就必须根据基金单位净值支付相应的现金,基金份额相应减小。一旦一家开放式基金不再受到市场青睐,投资者就会纷纷赎回基金,把资金转移到这家基金的竞争对手,或者干脆退出股市投入货币市场,这家基金规模很快就会大大缩水。这就是开放式基金经理根本无法像封闭式基金经理那样夜夜安稳入睡的根本原因。
搞一个规模为20亿美元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的林奇基金,就像一家流通股本为2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一样,能够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除非我犯了一连串的重大错误赔光了所有的钱),我可以每年稳拿0.75%的管理费(相当于每年1500万美元),一年又一年,年年都可以如此。
单单就赚钱而言,这个主意太有诱惑力了。我可以雇些助手来选股,把工作时间减到最低程度,让我有足够的空闲时间打打高尔夫,多陪陪老婆孩子,有空再去看看波士顿红袜队、凯尔特人队的球赛,当然还有《波西米亚人》等歌剧。不管我的投资业绩战胜市场还是落后于市场,我都可以拿到同样丰厚的管理费收入。
但是这个安排仍有两个问题尚未解决:第一,我对战胜市场的渴望程度远远超过我对落后于市场的容忍程度;第二,我一直相信基金经理应该自己独立来选股而不依靠别人。因此,即使是管理这样一个可以保证丰厚收入的封闭式基金,我还是会重新回到和原来管理开放式基金一样的工作狂状态,即使是周六也照样会一天到晚待在基金办公室里,在成堆的年报中迷失真正的自我;依然和以前一样,只是一个钞票越赚越多但是时间却越来越少的可怜家伙。
我曾经听说,有很多百万富翁庆贺自己错过了本可以更加富有的机会。我过去一直对此非常怀疑,能够对大赚一笔的诱人机会说不,这可是很少人能够享受得起的奢侈。如果你够幸运,和我一样赚了相当多的钱,当赚的钱多到一定程度,这时候你就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是继续为了赚更多的钱而生存,辛辛苦苦一辈子只是做金钱的奴隶,还是让你赚的钱为你服务,从此成为金钱的主人,让自己享受更多的人生幸福呢?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小说里写过一个非常贪心的农夫的故事。有个魔鬼答应这个农夫,一天之内,他用脚能圈下来的土地,就全部属于他了。这个农夫拼命跑了几个小时,就圈到了好几平方公里的良田。这些土地他一辈子都种不完,足以使他和他的家庭好几代子子孙孙都过上富裕的日子了。这个可怜的家伙已经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他想停下来,他想:圈的地已经足够大了,再继续跑下去圈更多的地,对自己又有何意义呢?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他继续跑啊跑啊,总想抓住这次机会尽量多圈一些土地,直到最后再也跑不动了,精疲力竭倒地而死。
这正是我希望自己能够避免的悲惨结局。
◆ 上架建议 ◆
金融投资
“FPA性格色彩”创始人、福克思培训与演讲顾问有限公司创办人乐嘉
股海无边,回头是岸。对于成千上万的股民来说,撇开众说纷纭的股评资讯,回过头来看看林奇大师的畅销名著,听听娓娓道来的教诲,必将受益匪浅。
申银万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杜平
本书以历史的眼光,介绍了美国股票市场的前世今生,解读了美国上市公司的成功案例。语言轻松易懂,细细读来对选择股票有了许多新的领悟。
汤森路透投资与咨询业务中国区主管周良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典藏版)---------------------------
每一位认真的投资者都会反复阅读彼得·林奇的经典之作
通过本书,彼得·林奇让普通投资者建立了战胜专业投资者的信心,讲述了一套简单易学的股票投资策略。书中没有深奥的理论,菜鸟级的投资者也能心领神会,专业投资者则视其为行业教科书反复研读。本书出版后不久,彼得·林奇就接到一个电话:“我是奥马哈的沃伦·巴菲特,我刚刚读完你的书,我非常喜欢。”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精彩内容包括
将股票分为6种类型逐一分析
发掘10倍股的13条准则
如何避开6种危险股
如何构建投资组合
如何判定买入、卖出时机
看懂财务报表中的关键数据
12种常见而又致命的错误观念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 关 键 词 ◆
彼得·林奇、股票投资、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巴菲特、查理·芒格
◆ 营销支持/重点销售地区 ◆
北上广、江浙、三大网店、文轩网、博库网、天猫网
◆ 其 他 说 明◆
◆ 编辑推荐 ◆
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
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
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
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作的投资实战指南
他每月走访40~50家公司,一年500~600家公司。
一年行程10万英里,相当于每个工作日400英里。
他持有1400种证券,每天卖出100种股票,买进100种股票。
管理的基金13年间从18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
彼得·林奇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对篮球的贡献。
他把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把选股变成了一门艺术。
《战胜华尔街》的精彩内容包括
最重要的部分--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的投资自传
最实用的部分--21个选股经典案例
最有价值的部分--25条投资黄金法则
◆ 内容简介 ◆
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手把手教读者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又大又安全的大牛股。
*最重要的部分--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的投资自传
从0.18亿到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到10亿美元的中期,从10亿到140亿美元的晚期,揭示了林奇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三个主要原因:
林奇比别人更加吃苦;
林奇比别人更加重视调研;
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
*最实用的部分--21个选股经典案例
涉及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这不仅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更是分行业选股的要点指南。
*最有价值的部分--25条投资黄金法则
林奇用亲身经历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
《战胜华尔街》既是一部史上无出其右的基金经理的选股回忆录,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教程和案例集锦。本书可以作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进阶读物,也可以作为其实操案例。
◆ 作者简介 ◆
彼得·林奇
(Peter Lynch)
在世人的眼中,他就是财富的化身,他的著作是所有股民的宝典,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来最赚钱的,他被誉为"全球最佳选股者"。
他就是彼得·林奇--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是乔丹之于篮球,邓肯之于现代舞蹈。他让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
1977~1990年,他一直担任富达公司旗下麦哲伦基金的经理人。在这13年间,他使麦哲伦基金的管理资产从18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年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基金持有人超过100万人,麦哲伦基金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投资绩效名列第一。由于资产规模巨大,林奇13年间买过15 000多只股票。
1990年,彼得·林奇在事业巅峰急流勇退,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三部畅销书,轰动华尔街。
退休后,彼得·林奇投身慈善事业。虽然他是亿万富翁,也让别人成为亿万富翁,但他却不是金钱的奴隶,而是主人。
约翰·罗瑟查尔德
(John Rothchild)
与彼得·林奇合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在《时代》《财富》《价值》等刊物上均发表过文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 (美)彼得·林奇(Peter Lynch),(美)约翰·罗瑟查尔德(John Rothchild)著;刘建位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2
(华章经典·金融投资)
书名原文:Beating the Street
ISBN 978-7-111-59022-4
I. 战…II. ①彼…②约…③刘…III. 股票投资-经验-美国IV. F837.1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16498号
本书版权登记号:图字01-2011-6626
◆ 目录 ◆
推荐序一(张志雄)
推荐序二(张荣亮)
译者序
序言
平装本序言
引言想多赚钱就买股票吧/1
第1章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8
第2章周末焦虑症/24
第3章基金选择之道/39
第4章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80
第5章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中期/105
第6章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晚期/127
第7章艺术、科学与调研/161
第8章零售业选股之道:边逛街边选股/173
第9章房地产业选股之道:从利空消息中寻宝/186
第10章超级剪理发记/205
第11章沙漠之花:低迷行业中的卓越公司/211
第12章储蓄贷款协会选股之道/226
第13章近观储蓄贷款协会/240
第14章业主有限合伙公司:做有收益的交易/259
第15章周期性公司: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274
第16章困境中的核电站:CMS能源公司/287
第17章山姆大叔的旧货出售:联合资本公司Ⅱ期/300
第18章我的房利美公司纪事/308
第19章后院宝藏:共同基金之康联集团/323
第20章餐饮股:把你的资金投入到你的嘴巴所到之处/328
第21章6个月的定期检查/335
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360
后记/365
◆译者序◆
林奇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林奇1977年接管麦哲伦基金,1990年急流勇退宣布退休。在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平均复利收益率达到29%,总投资收益率高达27倍,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基金业绩的神话。在人们的眼中,林奇是一个选股天才,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林奇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之于篮球,"老虎"伍兹之于高尔夫;他将整个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把选股变成了一种艺术。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管理着140亿美元基金的专业投资者,1990年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了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讲述一套简单易懂的业余投资者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战胜专业投资者的投资成功之道。连林奇本人也没有想到这本书竟然在随后的10年间重印了30次并且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最畅销也最受业余投资者欢迎的投资经典名著
之一。
3年之后,即1993年,林奇又出版了一本《战胜华尔街》,本书又成为当年美国第一畅销书。
林奇的这本新书《战胜华尔街》究竟有什么不同凡响之处,竟会让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对它如此钟爱有加呢?这也正是我读此书时的疑问。
读过之后,我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本书之所以会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关键在于它记录了林奇本人是如何具体实践自己的投资方法的,它讲述了具体如何选股,如何管理投资组合,从而连续13年战胜市场。可以说,本书是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林奇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
本书最重要也最精彩的部分是第4~6章,这是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的投资自传。
在这一部分,林奇回顾了在1977~1990年自己管理麦哲伦基金的传奇历程的三个阶段:从0.18亿美元到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美元到10亿美元的中期以及从10亿美元到140亿美元的晚期。这部分让我明白了林奇之所以能够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3个主要原因。
(1)林奇比别人更加能够吃苦
林奇每天早晨6:05就出门;一天要看的资料有3英尺
四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很晚才回家,连周六也要待在办公室看资料,而不是在家陪妻子和女儿,甚至晚上睡觉做梦梦见的也是股票而不是妻子。
(2)林奇比别人更加重视调研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林奇对上市公司的访问量(包括上市公司到富达访问、林奇到上市公司实地访问以及参加投资研讨会)逐年上升,1980年214家,1982年330家,1983年489家,1984年411家,1985年463家,1986年高达570家。林奇发现,如果长此以往的话,即使用上所有的周末和假日,他平均每天也差不多要访问两家上市公司。林奇最强调的是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自己不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仔细的基本面分析,那么拥有再多的股票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也没用。"
1英尺=0.3048米。--译者注
(3)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
林奇强调:"在选股上,灵活性是关键,因为在股市上总是能找到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林奇从早期的重点选择小盘快速成长股,到后期重仓投资大盘蓝筹股,尤其是汽车公司这样的周期股,并进军海外市场,投资外国上市公司股票,林奇不断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基金规模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选股策略。同时,林奇从早期的频繁买卖换股,到后期的长期持有,不断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管理策略。
本书最实用的部分是第7~21章,这是林奇特意为投资者提供的21个选股经典案例,可以说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指南。
他用占全书一半多的篇幅,记录了1992年自己在《巴伦周刊》推荐的21只股票的选股过程,其中包括给上市公司打电话、思考、计算等。其中最详尽的是第18章对房利美的分析。
这一部分的重要意义在于,林奇讲述了他从麦哲伦基金经理的位置上辞职以后,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他本人具体是如何选股的。此外,林奇也用实际案例告诉我们,对于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分别应该抓住哪些要点。
在本书中,林奇之所以用这么长的篇幅来描述自己作为基金经理的选股过程和选股案例,是想告诉大家:"选股根本无法简化为一种简单的公式或者诀窍,根本不存在只要照葫芦画瓢一用就灵的选股公式或窍门。选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但是过于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非常危险的。"林奇这样总结他的选股方法:"我选股的方法是艺术、科学加调查研究,20年来始终不变。"
也许有些人会说: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按照林奇说的那样做,进行详细的阅读分析和大量的调查研究,那么选股数量简直太
少了!
林奇告诉我们,选股成功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作为一个业余选股者,根本没必要非得寻找到50~100只能赚钱的好股票,只要10年里能够找到两三只赚钱的大牛股,所付出的努力就很值得了。资金规模很小的投资人可以利用(5股原则),即把自己的投资组合限制在5只股票以内,只要你的投资组合中有一只股票上涨10倍,那么即使其他4只都没有涨,你的投资组合总体上也能上涨3倍。"
看过林奇的上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你会明白选择一只大牛股对你的投资组合有多么重要,你会知道自己能够学习到的林奇选择大牛股的方法是什么。而看过林奇这本《战胜华尔街》之后,你就会明白林奇本人在管理麦哲伦基金时是如何选择出一只又一只大牛股的,你还能看到林奇辞职后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如何选股的21个详细经典案例。可以说,林奇的这本《战胜华尔街》,既是一个世界上非常成功的基金经理的选股回忆录,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实践教程和案例集锦。
林奇在讲述自己选股心得的过程中,还总结出了21条投资法则,并在本书最后归纳为"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这些都是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凝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手把手教你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最大又最安全的大牛股。相信这些肯定能够帮助你在股市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林奇之所以用心良苦地把自己一生的投资经历和具体的选股过程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是想告诉我们,在选股上,业余投资者只要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在选股方面就完全能够比华尔街的专业投资者做得更好。
在此,我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使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翻译本书,希望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业余投资者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林奇先生的成功选股之道,让自己的选股业绩比专业投资者更加优秀。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与徐晓杰翻译了本书序言和第1~12章及书后的"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其余章节由吴炯、李国平、梁彩云完成。欢迎大家来信交流指正。
刘建位
◆ 序言 ◆
1990年5月31日,咔嗒一声,我关掉了科特龙(Quotron)证券行情报价机,走出了我在富达麦哲伦基金的办公室。到这一天为止,我已经在麦哲伦基金工作了整整13年。回首往事,13年之前的1977年5月,我刚刚掌管麦哲伦基金时,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刚刚就任美国总统,并且他承认自己心中仍然对女性充满了渴望。其实当时我心里也充满了渴望,不过和总统先生不同的是,我所渴望的是股票。最后我统计了一下,我管理麦哲伦基金期间买过的股票总数高达15 000多只,而且其中很多股票还买卖过好多次。怪不得大家都说,从来没有见过一只林奇没有喜欢过的股票,结果搞得我以股票多情种而闻名天下。
我的离职确实十分突然,但也绝非一时冲动心血来潮。1985年,道琼斯指数冲破2000点的指数大关时,我自己也冲破了43岁的年龄大关。人到中年,还要追踪关注上万家上市公司股票,已经让我感到为这份工作付出的个人代价实在太大。尽管我管理的基金投资规模已相当于厄瓜多尔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也很风光,但是我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个人生活代价。我无法享受经常与家人相伴的幸福时光,无法享受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的天伦之乐。孩子们长大时变化可真快,简直一个星期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她们都得向我自我介绍,这样我这个平日只顾忙于投资却根本不沾家的老爸才能认出来谁是谁。
当你开始把房地美(Freddie Mac)、沙利美(Sallie Mae)、房利美(Fannie Mae)这些公司股票简称和家里孩子的名字混在一起时,当你能记得住2000只股票代码却记不住家里几个孩子的生日时,那你很可能已经变成了一个工作狂,在工作中陷得太深而难以自拔了。
到了1989年,1987年所发生的股市大崩盘早已成为往事,此时股市又再度平稳前行,我的妻子卡罗琳,还有我的宝贝女儿玛丽、安妮和贝思为我举办了一个生日晚会,庆祝我46岁生日。在生日晚会进行到一半时,我心头忽然一震,我突然想起来,我的父亲就是在他46岁时离开人世的。当你意识到自己竟然已经比父母活得还要长寿时,你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原来自己和他们一样也要离开人世;你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够活着的时间实在是非常短暂,而之后的死亡却会是无比漫长的;你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以前不懂得珍惜宝贵的生命时光,不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们去参加学校里的体育比赛,去滑雪,去看橄榄球赛;你会提醒自己,再也不要当一个工作狂了,因为没有人在临终时会说:"我真后悔没有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
我也曾经试图说服自己不要离职继续工作,我给自己找的理由是: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我那么多的照顾了,但在我心里十分清楚,事实上正好相反。在她们一两岁刚会走路的时候,会整天摇摇晃晃到处乱跑,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当父母的就得不停地收拾残局,但是跟着刚会走路的小孩屁股后面收拾东西,要比长大后辅导照顾他们轻松多了,你想想看,天天辅导小学生那些我们这些大人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的外语或数学作业有多烦,无数次开车送他们去学打网球或壁球有多累,一次又一次在成长过程中安抚他们刚刚受到挫折打击的脆弱心灵又有多难。
要想与孩子身心成长的步调保持一致,父母就必须花上很多周末的时间,去听孩子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绞尽脑汁记住那些摇滚乐队稀奇古怪的名字,陪着他们去看大人们自己根本不愿意看的影片。这些事情我都做过,但只是偶尔做过几次而已。每到周六,我不是待在家里而总是待在办公室里,不是陪伴孩子们而是陪伴着堆积得像喜马拉雅山一样高的文件资料。极少数情况下,我也会带孩子们去电影院或比萨店,但我的初衷却不是带孩子玩,而是为了股票投资来进行实地调研。正是孩子们的推荐才让我知道了比萨时光大剧院(Pizza Time Theater)和墨西哥快餐店琪琪(Chi-Chi's)。不过我后悔的是,当初真不该买了前一家公司的股票,当初也真不该没买后一家公司的股票。
到如今1990年,玛丽15岁了,安妮17岁了,贝思也7岁了。玛丽已经到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每隔两周才能在周末回一次家。这个秋季,她一共踢了7场英式足球赛,可我只去看过1场。我平时实在是太忙,以至于我们家的圣诞贺卡足足晚了3个月才寄完。我们专门为孩子们准备了一本纪念册,结果呢,积累了一大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很有意义的事件记录,却没有时间整理粘贴到纪念册里。
即使在那些我没有加班的日子,我也很少能早些回家。我参加了一些慈善组织或是市民组织,我自愿提供义务服务,所以我经常得抽空参加某一家的会议,为此只好牺牲与家人相聚的时间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组织都把我安排到它们的投资委员会里。为一个高尚的目标来选股无疑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一种工作,但问题是,一方面麦哲伦基金的工作压力持续增加,同时社会上对我参与公益事业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当然孩子们的家庭作业也越来越难,需要的课程和课外活动也越来越多,作为家长每天需要开车接送她们所花的时间自然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我做梦梦见的都是股票,而不是我的妻子卡罗琳。我和她最浪漫的约会也不过是在开车进出门时打一个照面而已。在每年一次的例行体检时我只好向医生坦白,我唯一的运动就是吃过饭剔剔牙。我惊讶地发现,过去的一年半里,我竟然没读过一本书,过去两年里,我看过三场歌剧:《荷兰飞人》(The Flying Dutchman)、《波西米亚人》(Labo hème)和《浮士德》(Faust),却连一场足球赛也没看过。这让我得出了第1条林奇投资法则:
林奇法则
如果你看歌剧与看球赛的次数之比是3:0,你就应该意识到你的生活肯定有些地方出问题了。
到了1990年年中,我终于醒悟,这份工作再也不能干下去了,我想起了那位与我们基金同名的航海英雄费迪南德·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他也是提前退休,隐居到一个偏僻的太平洋小岛,可是我发现他后来被当地愤怒的土著人撕成了碎片,他这种退休后的悲惨遭遇让我犹豫再三。为了避免同样的悲惨遭遇,被成千上万愤怒的基金持有人撕成碎片,我专门会晤富达基金公司的老板内德·约翰逊(Ned Johnson),还有经营主管加里·伯克海德(Gary Burkhead),讨论如何让我安全平稳地离开基金管理的工作职位。
我们的讨论十分坦诚和友好。内德·约翰逊建议我继续留下来,由我担任富达旗下所有基金的团队领导者。为了减轻我原来管理120亿美元基金的巨大工作压力,他答应让我管理一个规模更小的基金,比如1亿美元。但是尽管新的小基金的规模只是我原来管理的老基金的1%,但按照我的个性,我仍然会像管理原来的大基金一样倾注同样多的精力,我仍然会每个周末都在办公室度过,因此我婉言谢绝了我老板的建议。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管理麦哲伦基金的同时,我还为几家大公司管理着一个10亿美元规模的员工养老基金,包括柯达、福特汽车和伊顿百货(Eaton),其中柯达的份额最多。我管理的这个养老基金想怎么投资就怎么投资,没有任何投资限制,因此投资业绩比麦哲伦基金还要好。比如,这个养老基金能够将其5%以上的资产投资于一只股票,而根据法规规定共同基金就不能如此。
不管我是不是离开富达基金公司,柯达、福特汽车和伊顿百货三家公司都希望我能够继续为它们管理养老基金,但我还是谢绝了它们的好意。除富达基金公司以外,我还收到了无数邀请,由我出面组建一家林奇基金,成为一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封闭式基金。那些准备参与组建基金的发起人对我说,只需在几个大城市搞一次时间短暂的路演,发售数十亿美元的基金份额绝对不成问题。
从基金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封闭式基金的吸引力在于,无论投资业绩多么糟糕,基金都永远不会失去它的客户。
那是因为封闭式基金只能交易而不得赎回,和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默克制药(Merck)、宝丽来(Polaroid)等股票一样,每一个封闭式基金卖方都有一个对应的买方,所以基金份额总数和上市公司股份总数一样是保持不
变的。
然而,对于麦哲伦基金这样的开放式基金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开放式基金持有人想退出基金,就可以向基金要求赎回,基金就必须根据基金单位净值支付相应的现金,基金份额相应减小。一旦一家开放式基金不再受到市场青睐,投资者就会纷纷赎回基金,把资金转移到这家基金的竞争对手,或者干脆退出股市投入货币市场,这家基金规模很快就会大大缩水。这就是开放式基金经理根本无法像封闭式基金经理那样夜夜安稳入睡的根本原因。
搞一个规模为20亿美元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的林奇基金,就像一家流通股本为2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一样,能够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除非我犯了一连串的重大错误赔光了所有的钱),我可以每年稳拿0.75%的管理费(相当于每年1500万美元),一年又一年,年年都可以如此。
单单就赚钱而言,这个主意太有诱惑力了。我可以雇些助手来选股,把工作时间减到最低程度,让我有足够的空闲时间打打高尔夫,多陪陪老婆孩子,有空再去看看波士顿红袜队、凯尔特人队的球赛,当然还有《波西米亚人》等歌剧。不管我的投资业绩战胜市场还是落后于市场,我都可以拿到同样丰厚的管理费收入。
但是这个安排仍有两个问题尚未解决:第一,我对战胜市场的渴望程度远远超过我对落后于市场的容忍程度;第二,我一直相信基金经理应该自己独立来选股而不依靠别人。因此,即使是管理这样一个可以保证丰厚收入的封闭式基金,我还是会重新回到和原来管理开放式基金一样的工作狂状态,即使是周六也照样会一天到晚待在基金办公室里,在成堆的年报中迷失真正的自我;依然和以前一样,只是一个钞票越赚越多但是时间却越来越少的可怜家伙。
我曾经听说,有很多百万富翁庆贺自己错过了本可以更加富有的机会。我过去一直对此非常怀疑,能够对大赚一笔的诱人机会说不,这可是很少人能够享受得起的奢侈。如果你够幸运,和我一样赚了相当多的钱,当赚的钱多到一定程度,这时候你就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是继续为了赚更多的钱而生存,辛辛苦苦一辈子只是做金钱的奴隶,还是让你赚的钱为你服务,从此成为金钱的主人,让自己享受更多的人生幸福呢?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小说里写过一个非常贪心的农夫的故事。有个魔鬼答应这个农夫,一天之内,他用脚能圈下来的土地,就全部属于他了。这个农夫拼命跑了几个小时,就圈到了好几平方公里的良田。这些土地他一辈子都种不完,足以使他和他的家庭好几代子子孙孙都过上富裕的日子了。这个可怜的家伙已经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他想停下来,他想:圈的地已经足够大了,再继续跑下去圈更多的地,对自己又有何意义呢?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他继续跑啊跑啊,总想抓住这次机会尽量多圈一些土地,直到最后再也跑不动了,精疲力竭倒地而死。
这正是我希望自己能够避免的悲惨结局。
◆ 上架建议 ◆
金融投资
系列图书推荐
交易心理分析2.0:从交易训练到流程设计
- ¥99.00
- ¥59.40
- 交易心理分析2.0:从交易训..
[套装书]交易心理分析2.0:从交易训练到流程设计+投资交易心理分析(典藏版)(2册)
- ¥168.00
- ¥100.80
- [套装书]交易心理分析2.0..
[套装书]交易心理分析2.0:从交易训练到流程设计+行为金融与投资心理学(原书第6版)(2册)
- ¥158.00
- ¥94.80
- [套装书]交易心理分析2.0..
[套装书]交易心理分析2.0:从交易训练到流程设计+投资交易心理分析+行为金融:心理、决策和市场+驾驭周期:自上而下的投资逻辑+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华尔街奇谈(典藏版)+金融交易圣经:发现你的赚钱天才(6册)
- ¥405.00
- ¥243.00
- [套装书]交易心理分析2.0..
[套装书]交易心理分析2.0:从交易训练到流程设计+行为金融:心理、决策和市场(2册)
- ¥158.00
- ¥94.80
- [套装书]交易心理分析2.0..
同类热销商品
如何高效学习
- ¥35.00
- ¥24.15
- 如何高效学习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 ¥39.00
- ¥27.30
-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
如何高效阅读(纪念版)
- ¥45.00
- ¥27.00
- 如何高效阅读(纪念版)
一本书看透股权架构
- ¥79.00
- ¥47.40
- 一本书看透股权架构
认知红利
- ¥79.00
- ¥47.40
- 认知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