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译者的话
前言
中文版前言
编辑的话
符号和缩写
第1章 绪论1
参考文献3
第2章 增压的定义和目的4
2.1 发动机功率与增压的关系4
2.2 不同的增压方法概况6
2.2.1 产生增压压力的方式6
2.2.2 增压器结构形式8
2.2.3 发动机工作方式8
2.3 总结8
第3章 增压的起源9
3.1 汽油机9
3.2 柴油机10
3.3 航空发动机12
3.4 废气涡轮增压的起源14
前言
而27年后的现今出版了第4版。KarlZinner于1991年去世了,不是因为由他撰写的增压技术基础不再适用,而是因为自那时起,内燃机行业以及延伸的增压技术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以至于要求在专业书籍中增加新的成果,补充新的内容。
在大型发动机的增压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开发过程中,不仅仅是考虑增压,而且在此期间有效热效率可以达到了55%,尤其是自第3版起,最大限度地推动了汽车发动机的增压技术的研发,以至于如今商用车和乘用车柴油机实际上几乎都采用了增压技术,而汽油机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增压。通过小型化,即发动机采用尽可能小的排量以达到所需要的功率,就必须采用相对比较高的增压,由此可以在乘用车发动机方面不断地降低油耗和CO2排放。新的增压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可调二级增压,在提高效率和功率密度的同时,也能满足自第3版出版时起实施的严厉的排放法规。因为在此期间,大型发动机总能满足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因此,应该是无条件地保持高效率,甚至还要提高效率,但如今,这类发动机也在开发二级增压系统。相应地,在手头的新版本中,除了增压基础外,也介绍这些新的增压技术和增压策略,并以实例来阐述它们对油耗和排放的影响。
这本书的第4版同样主要是面向那些从事增压发动机和相关增压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的工程师们,但同样适合于机械制造和汽车技术专业的学生以及所有那些想深化内燃机构造中这个重要而有兴趣的领域的知识的人们。
我编著这个新版本,是出于我个人对伟大的Zinner教授的尊敬。当我1968年在奥格斯堡(Augsburg) 的MAN公司作为年轻的发动机研发工程师时认识了Zinner教授并在他的领导下工作。当时,我也担任他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开设的增压技术课程的一个学期的助教。参考这个课程的底稿,Zinner教授撰写了这本书的第1版。谁去过Zinner的学校,就可以从他那儿学到许多专业的和许多重要的、作为工程师和领导所具备的能力。对于后者而言,他总是给他的助教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去发展他们自己的想法,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又容易被●●●●● 内燃机增压———基础、计算和设计Ⅷ接受。这些持续有效的经验在我作为柏林工业大学教师时也一直伴随着我,在我自己开设的增压技术课程中自然也依仗“Zinner”。
在此,我想感谢Springer出版社,是他们授权我编著新的版本,我也感谢所有专业文献的作者以及他们的公司转让有实用价值的图片材料。书中各种图片都标出了来源和出处,而没有标出来源和出处的图片要么是作者自己的制作,要么取自第3版。
赫尔穆特·普赫柏林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