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率与内容运营--新零售时代的企业运营之道
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内容不是什么新鲜词,内容运营对企业来说,并不只是带来流量和转化率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正向积累。
内容本质上是一切行为的入口,是获取用户的第一步。内容应该做到渠道前面,再强的渠道,内容不好依然没有用。内容和渠道,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媒体在不断变化,一些 人依然走传统大品牌的玩法,更多的中小企业选择顺应潮流,更多地去追求融媒体(就是各种媒体的融合)。不管是纸媒、电视媒体、还是互联网,或者不管是文字、图片、短视频基至是电影,现在没办法只选择其中一个,就能把品牌做大,我们更希望把这些工具融台在一起。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转化率与内容运营--新零售时代的企业运营之道》用"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详细地阐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运营与转化率提升之道。揭示了企业内容运营的原理,既有大企业内容运营的秘密,也有中小企业内容营销的神来之笔。
第一部分是"起",从新的秩序构建谈起,讲述了新碎片时代的流量逻辑和各个平台获取流量的方式。第二部分是"承",分析内容运营的大前提,诸如品牌定位、视听系统、传播规律等。第三部分是"转",讲流量、转化率和客单价的完美融合,如何做具备中国国情的内容运营,以及大数据时代给内容带来了哪些不可思议的可能性。第四部分是"合",讲内容运营最关键的部分,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职责发生的变化,创业者将面对的挑战。
《转化率与内容运营--新零售时代的企业运营之道》适合中小企业的创业者,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运营人员,以及电商人士等。
作译者
跟屁虫影视创始人
天使投资人、畅销书作者
2012年创立跟屁虫影视(Gen Media),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不断创新,团队已累计为超过14000家企业服务,创作视频超过35000条,总播放量数十亿次。目前业务涵盖短视频创作、动漫、品牌全案、影视行业服务等领域,公司估值过亿元。
常年受邀到大学、互联网平台公司演讲分享,既是多年的影视创业者,也是导演、制兴人、畅销书作者。
2015年出版零售领域书籍《转化率一电商运营核心思维与实操案例》,连续加印11次,荣登畅销榜。
2016年出版电商领域书籍《视频革命:重新定义电商》,广受好评。
目录
内容构建新秩序
第1章 新的流量结构和转化手段正在重组
一切流量入口都需要内容
什么是好的内容
陌陌的转型
当我们不再发朋友圈信息
第2章 直播繁荣背后的新机遇
直播并非情色
直播的套路
直播在代购和网购中的案例详解
直播领域的流量入口和玩法启示
第3章新碎片时代的流量逻辑
凡事有个逻辑
内容即广告,广告即内容
阿里和京东的新流量逻辑
短视频爆炸式的引流进行时
第4章从部落到社群
社群和目标客群的一致
整合平台居然打败了内容平台
前言
是的!内容。
内容不是什么新鲜词,内容运营对企业来说,不只是增加流量和提高转化率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正向积累。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只忙于蒙眼狂奔,怎么赚钱怎么来,却很少考虑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属性,如何通过内容去塑造企业形象,如何在目标客户群的心中贴上自己的标签,从而获得更大的事业成功。
不同业务类型的产品和公司,运营工作内容也各有不同,包括工具类、社区类、资讯类、电商类、平台类、游戏类等,但是每一个品类都有自己的运营规律和受众目标。
好的内容像动车一样,每一节车厢都自带发动机,而不像最原始的列车,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车头动力消失了,火车也就没法行驶了。
从市场角度看,内容营销要具备社会化、场景化、数据化,甚至是智能化的特征。内容运营不仅能形成流量池,还可以树立品牌,成为品牌扩张强有力的工具。
媒体在不断变化,一些企业却依然在沿用过去传统大品牌的做法,例如通过电视广告去做背书,去参加电视综艺节目,或者去做付费式的"企业家访谈",很显然这是很难引爆产品的。企业应该选择顺应潮流,追求媒体融合,把广播、电视、网络图文、短视频等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的媒体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实现资源互通、内容兼收、宣传互补、利益共享。
以前说渠道为王,现在又说内容为王,实际上内容是一切行为的入口,是获取用户的第一步。内容应该放在渠道前面,渠道再强,内容不好依然没有用。内容和渠道,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销售是军队,创业早期就跟打江山早期一样,军队建设压倒一切;运维是警察,创业成熟期靠的是运维,就跟治理江山一样,需要大量警察,维护治安与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说,大部分的创业项目,包括 B2B和 B2C,在创业早期的内容运营要弱于渠道建设。比如阿里巴巴的发展史,从过去着力打造"中供铁军"到现在以运营人才和技术人才为中心,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启内容运营的大门,走进去瞧瞧吧!
书摘
选择是什么?
选择就是找到自己对的样子!
纷繁的商业成功故事总是让太多的创业者无所适从,如阿里、百度、腾讯的频繁收购,优酷、土豆的合并,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合并。太多的商业故事让我们眼花缭乱,但在真实的商业社会中,我们所看到的故事都只是那1%的人的成功故事,而80%的人都失败了,剩下19%的人还在不懈奋斗。我们一定会问自己: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市场才更容易成功?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赚到很多钱,还是拥有一个很大的商业帝国?
其实,对于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讲,赢利并且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成功。他们选择市场的特征:
1.在线上,有比较弱的对手;
2.在线下,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且难以复制;
3.未来三年,该市场属于增长红利期。
中小企业,拿到独特资源的概率很小,就应该专注去找细分市场,先找比较弱的对手。
那么,怎么去找到比较弱的对手呢?
答案在终端--客户。
根据公司自身的条件和营销意图把客户按不同标准分为一个个较小的、有着某些相似特点的子市场。比如,按地理位置、年龄、性别、收入、职业、信仰、种族、购买动机等因素将市场分为若干群体。
同样都是食品,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地的人无辣不欢,其他地方的人大多喜欢微辣,甚至江浙某些地方的人完全不吃辣。那么做食品就要考虑食品里面放辣椒,要做等级划分。假设市场中没有专门只做最辣产品的卖家,你就专卖各种"变态辣"的食品,这就是你的细分市场。
同样都是补水化妆品,孕妇和非孕妇不一样,孕妇更关心产品是否有刺激性,是否会影响孩子。所以才产生了袋鼠妈妈品牌,为孕妇专用护肤品。
同样是手机,高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的需求也不一样。高收入人群和白领人群更关注品牌、服务以及产品附加值等,而低收入者则更关心价格、实用性和质量。
同样是拉杆箱,上学、旅行、出差,每个人身份不一样,动机也不一样,所以他们的需求也不一样。一个天天出差的老板和刚上大学的学生,购买的拉杆箱一定不一样。如果你的拉杆箱的特质非常适合学生,能不能就定位为成学生服务呢?
拿你现在所处的行业来说,你所在的市场是不是充满了比较弱的对手呢?如果不是,能不能找到一块空白市场,连对手都没有呢?
有一个专注大学生职业装的公司成功了;
有一个专注3岁到12岁学艺术的女童服装公司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