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先是一本写给媒体的决策者、经营者的书。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媒体市场,每个媒体的决策者、经营者都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如何从众多的媒体中脱颖而出,成为业界的强者。
随着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新闻资源”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被提及。
翻阅国内几部权威的新闻学类辞典,都没有出现“新闻资源”、“新闻信息资源”、“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等辞条。这些概念在新闻实践和研究中的运用,还是近五六年的事。现实情况是,“新闻资源”、“新闻信息资源”等词常常被在多种含义上运用,词义的模糊和混淆,标识着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迷惘。尽快建立相关基础理论,寻找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规律性,已经成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什么是新闻资源?什么是新闻信息资源?新闻信息资源的特性有哪些?
什么是新闻信息资源区?如何辨识新闻信息资源的“贫矿”与“富矿”?什么是“新闻信息结”?主观精神活动属于新闻信息资源区吗?
一个刚刚进入市场竞争的新媒体应该如何自我定位,应对强者?一个原本强势的媒体如何保持并扩展自己的实力?
新闻的“煽情”与“媚俗”有没有其合理性?它的界限在何处?
媒体如何降低信息开发成本?市场定位、知识、创新对媒体有什么意义?
什么是传播过程中的“屏蔽”与“加速”?媒体频繁改版的动力是什么?
什么是动态的新闻策划?其与静态的新闻策划有什么不同?
新闻信息资源开发有无限度?如何避免“涸泽而渔”?
“泡沫新闻”、“炒作”的实质是什么?新闻信息资源开发中如何“观势”、“取势”、“造势”?
受众的心理“图式”对新闻信息资源开发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人讲“面子”对新闻信息资源开发有什么影响?什么是“多面人”?
如何利用新兴的网络进行资源开发?
要对类似的疑问有一个较为满意的回答,必须关注本书探讨的核心概念:新闻信息资源开发。
人类利用资源的行为总是早于对资源的认识,只有对资源的利用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时,相关概念才会出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概念莫不如此,新闻资源也不例外。我国传媒业经过近年的迅猛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如果不对新闻资源的特征、属性、资源开发的方法论进行理论辨析,就无法对当前的新闻实践有一个全面和准确的把握,无法深入理解出现的许多新现象、新做法、新问题。
在组成新闻资源“家族”的众多资源中,新闻信息资源无疑是核心,是以新闻传播者为主体、以新闻传播为目的指向,贯穿整个实践活动的对象,其他资源的组织与配置必须围绕着新闻信息资源,并最终要通过它的开发体现成效。对新闻信息资源的认识又与实践分不开,人们总是在开发的基础上谈新闻信息资源,随着开发的深入而加深对其的认识。因此,本书的核心论述定位于新闻信息资源开发。
对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考察,涉及到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采用宏观管理者的视角,探讨区域内的新闻信息资源量的统计、媒介配置、新闻信息资源的共享等等;
. 在中观层面上,立足于媒介市场的单个媒体角度,回答媒体如何确立自己的市场方针、如何判断自己的资源“贫矿”与“富矿”区,如何辨识和尊重资源开发的限制力量,如何围绕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如何按经济规律组织资源开发等等;
在微观层面上,深入剖析新闻信息资源的发现、采集、加工和传播过程中的具体实践环节。
本书主要定位于中观层面,从一个媒体决策者、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媒体生存发展所面临的诸多迫切问题。在行文中没有刻意追求完美的理论体系,不在每一处论述上平均用力,而是在框架构建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的现实指向上,对目前新闻实践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多花笔墨;力求书中的设问与回答能够既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笔者借用并改造了美学、心理学、文化学、文艺理论、经济学中的概念,如“势”、“图式”、“面子”、“胸中之竹”、单位时间成本和单位效用等;同时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如新闻信息资源采集的时空尺度、“新闻信息结”、“扩散力”、“期望的满足程度”、“多面人”、网络新闻信息的展示特征等,希望能够为媒体的决策与经营者,提供富有新意和启迪的观点。
本书又是写给从事具体信息资源开发的新闻工作者的。
为什么有的新闻工作者能够创作出为世人所瞩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却总是在庸常的新闻作品中徘徊?
为什么面对同一客观事实,有的新闻工作者“人宝山而空手归”,有的则能“沙里掘金”,变“贫矿”为“富矿”?
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够很快掌握各个层面上的社会变动,并敏锐地发现其中隐藏的重要新闻线索?
新闻工作者如何有效利用已发现的新闻?如何进行新闻信息的二次开发?如何构建立体的新闻来源?如何形成有特色的新闻文本?如何根据受众的解读规律增强开发效果?
什么是记者的隐形能力?隐性采访、体验式采访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新闻信息资源开发中的“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什么关系?
新闻信息资源采集遵循什么样的时空尺度?什么是“掌面”和“洼地效应”?
传统的新闻文体如典型报道在今天还有生命力吗?
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着答案。传统新闻理论也从采访学、文体学等角度做了大量的论述。本书则立足于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提出了许多焕然一新的观点;书中大量鲜活、典型的实例,有益于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新闻工作的实质。
本书的第三个出发点,是通过探讨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规律,积累传播实务或日应用传播学的研究经验。笔者认为,在一般性传播理论与具体的新闻业务之间,存在着一处“真空”地带。将一般性传播理论直接套用于具体的新闻实践工作,常常会有“隔靴搔痒”的感觉,难以做出有效的指导;而现有的新闻业务理论也因为过于着实,难以对媒体面临的新问题做出全面的解释。应该有一门比一般性传播理论更紧密地结合新闻实践,同时又比新闻业务的“抽绎阶梯”高的学科,笔者称之为传播实务或应用传播学。它至少包括三个层面:
在史的方面,它关注新闻媒体传播的工具、传播途径、传播的内容、传播符号的演变历程,并由这四个方面形成四门主要的传播史课程;
在基础理论方面,广义的新闻资源开发,是这门学科的核心研究对象,也是学科理论的主要实践目的。对资源开发的原理、过程、要素的考察,形成了新闻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关系资源(传播公关学)、媒体与环境的互动(传播生态学)、传播心理资源(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新闻文本阐释等多个研究领域;
在美学层面上,包括传播方式和文本的美学类型研究、媒体传播风格、个性研究等。
在由这三个层面组成的应用传播学中,新闻信息资源开发无疑是核心。
一门新学科体系的建立,除了其独特的研究领域之外,还应该有其特有的研究方法。应用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包括:
指导实践是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对研究结果的可操作性要求是这一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源于大量新闻实例的归纳,要比理论上的演绎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同时个案分析也成为研究的基础方法之一。
理论思考与现实热点问题相结合。应用传播学的研究目的首先是解决现实问题,而不在于构筑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书中,对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当前新闻实践中的许多热点问题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并从资源开发角度给予了解释。笔者力图做到从现实人手,广泛联系,在加深对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认识中,寻找实践的答案。
理论的开放性和对系统方法的倚重,是这门学科的重要特征。笔者尝试借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阐释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对新闻信息资源开发进行多维透视,以达到较全面的认识。
目前国内尚无研究者从资源的角度来系统地思考和分析新闻实践活动,因此本书的写作是一项带有开创性的工作。困难之多,不言自明。首先,新闻信息资源这一概念本身的多层次性和其在新闻实践中的多变性,使得所要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和深入,相应需要大量的理论思考;其二,新闻信息资源开发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大量的实证性材料进行筚路蓝缕的梳理和归类;其三,新闻信息资源开发与传统的新闻业务常有重叠之处,概念之间很容易混淆,也容易在行文中落人原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范式,如何能够推陈出新,不落窠臼,是笔者时时自我警醒的。
在本书写作中,注入了笔者的个性化色彩——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关注。中国文化传统对于新闻实践的影响,一向被作为潜台词或被忽略,原因之一是这种影响力微妙而复杂,很难准确地把握。希望笔者的努力,能够受到新闻同仁及师长学友的关注,共同开发我们所拥有的、这份珍贵而富饶的资源。